CN108810878A - 通信终端装置、信息通信系统、记录介质及信息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终端装置、信息通信系统、记录介质及信息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10878A
CN108810878A CN201810325890.1A CN201810325890A CN108810878A CN 108810878 A CN108810878 A CN 108810878A CN 201810325890 A CN201810325890 A CN 201810325890A CN 108810878 A CN108810878 A CN 108810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equipment
communication terminal
machine
equipment
sl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258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10878B (zh
Inventor
泽悠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gaChip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egaChip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gaChips Corp filed Critical MegaChip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810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10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10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108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006Architecture of a communication node
    • H04L12/40013Details regarding a bus controll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169Flexible bus arrangements
    • H04L12/40176Flexible bus arrangements involving redundancy
    • H04L12/40202Flexible bus arrangements involving redundancy by using a plurality of master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3Bus networks with centralised control, e.g. po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68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by dynamic selection of recovery network elements, e.g. replacement by the most appropriate element after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通信终端装置、信息通信系统、记录介质及信息通信方法。在经由网络在与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通信终端装置中,定义作为主设备工作的主设备工作模式以及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且设置:存储装置,存储成为判定本机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的判定基准信息;主设备监视部,监视其他通信终端装置是否为主设备;通信控制部,获取由主设备监视部检测为主设备的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的判定基准信息;切换部,当本机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在主设备监视部检测出存在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情况下,基于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和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将本机的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Description

通信终端装置、信息通信系统、记录介质及信息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包括多个通信终端装置的信息通信系统中确定主设备和从属设备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包括多个通信终端装置的信息通信系统中确定主设备和从属设备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这种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记载了如下技术:在通过切换工作模式的设定而既能够作为无线主设备来利用也能够作为无线从属设备来利用的无线LAN装置中,将该无线LAN装置的工作模式的设定自动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根据与无线LAN装置连接的装置的类型(即,根据硬件结构),自动地判定是否将该无线LAN装置作为无线主设备。
其中,当多个主设备在网络上共存时,产生本来应该形成一个网络的装置组被各主设备所分割的问题。
但是,在引用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例如存在当将具有无线主设备的功能的多个装置配置在网络上时,成为无线主设备共存的状态的问题。即,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存在在网络上只能配置一个能成为无线主设备的装置,例如无法预先配置备用装置用于该无线主设备发生故障时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技术:在网络上配置多个打印机(具有无线主设备的功能的装置),针对哪个打印机成为主设备(无线主设备),采用所谓的“先下手为强”来实现自动化。即,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通过将比其他的打印机先接通电源且先启动的打印机设定为无线主设备,来将无线主设备限定为一个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56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99704号公报。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若在检测出不存在无线主设备之后,开始切换到无线主设备的工作模式,进而开始作为无线主设备的通信(被其他的打印机识别为无线主设备)为止,产生时滞,则存在产生多个打印机同时切换到无线主设备状态的问题。即,仅采用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先下手为强”的方式,存在无法完全防止无线主设备共存的状态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还存在一旦产生了主设备共存的状况的情况下没有采取任何对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主设备与从属设备之间的切换自动化的技术中抑制不适当的主设备继续存在的状态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通信终端装置,连接到网络且经由所述网络在与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其中,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作为主设备工作的主设备工作模式以及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存储单元,存储适当信息,该适当信息成为用于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以及切换单元,当本机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基于所述适当信息来将本机的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另外,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1的发明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还具有:主设备监视单元,监视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是否为主设备;以及获取单元,获取由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检测为主设备的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的判定基准信息,所述适当信息包括判定基准信息,该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本机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当本机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在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检测出存在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切换单元基于本机的所述判定基准信息和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所述判定基准信息来将本机的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另外,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2的发明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所述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为本机的MAC地址,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为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MAC地址。
另外,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2的发明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所述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为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本机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台数,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为在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台数。
另外,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2的发明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所述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为向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本机中注册的从属设备跳跃的跳数的最大值,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为向在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中注册的从属设备跳跃的跳数的最大值。
另外,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2的发明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所述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为与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本机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通信质量的最差值,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为与在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通信质量的最差值。
另外,技术方案7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2的发明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所述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为从本机开始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的工作起经过的时间,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为从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开始作为主设备的工作起经过的时间。
另外,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2至7中任一项发明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当本机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在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判定为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主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切换单元将本机的工作模式设定为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
另外,技术方案9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8的发明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当本机在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在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判定为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主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切换单元将本机的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
另外,技术方案10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8或9的发明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所述存储单元存储切换许可标志,该切换许可标志表示是否允许所述切换单元进行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到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的切换,所述切换单元根据所述切换许可标志来执行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到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的切换。
另外,技术方案11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8至10中任一项发明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所述存储单元存储待机时间,该待机时间与基于所述判定基准信息的优先级对应,当在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不能检测出主设备的存在的期间超过所述待机时间时,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判定为在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主设备。
另外,技术方案12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2至11中任一项发明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监视许可标志,该监视许可标志表示是否允许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进行所述监视,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根据所述监视许可标志来执行所述监视。
另外,技术方案13的发明是一种通信终端装置,连接到网络且经由所述网络在与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其中,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主设备监视单元,当在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监视在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是否存在除注册有本机的第一主设备以外的第二主设备;以及获取单元,获取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第二判定基准信息,该第一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所述第一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该第二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所述第二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在由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判定为存在所述第二主设备时,基于所述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所述第二判定基准信息,将所述第一主设备和所述第二主设备中的任意一个确定为对于本机的主设备。
另外,技术方案14的发明是一种信息通信系统,具有连接到网络的多个通信终端装置,其中,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作为主设备工作的主设备工作模式以及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存储单元,存储适当信息,该适当信息成为用于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以及切换单元,当本机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基于所述适当信息来将本机的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另外,技术方案15的发明是一种计算机可读取的程序,该计算机连接到网络且经由所述网络在与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通过所述计算机执行所述程序而使所述计算机作为通信终端装置发挥作用,其中,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作为主设备工作的主设备工作模式以及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存储单元,存储适当信息,该适当信息成为用于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主设备监视单元,监视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是否为主设备;获取单元,获取由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检测为主设备的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的判定基准信息;以及切换单元,当本机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基于所述适当信息来将本机的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另外,技术方案16的发明是一种计算机可读取的程序,该计算机连接到网络且经由所述网络在与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通过所述计算机执行所述程序而使所述计算机作为通信终端装置发挥作用,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主设备监视单元,当在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监视在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是否存在除注册有本机的第一主设备以外的第二主设备;以及获取单元,获取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第二判定基准信息,该第一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所述第一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该第二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所述第二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在由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判定为存在所述第二主设备时,基于所述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所述第二判定基准信息,将所述第一主设备和所述第二主设备中的任意一个确定为对于本机的主设备。
另外,技术方案17的发明是一种信息通信方法,用于多个通信终端装置,所述多个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作为主设备工作的主设备工作模式以及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其中,所述信息通信方法包括:对所述多个通信终端装置分别存储适当信息的工序,该适当信息成为用于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对所述多个通信终端装置分别监视除本机以外的通信终端装置是否为主设备的工序,以及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通信终端装置中,基于所述适当信息来将本机的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的工序。
根据技术方案1至12中记载的发明,具有:存储单元,存储适当信息,该适当信息成为用于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以及切换单元,当本机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基于适当信息来将本机的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从属设备工作模式。由此,当本机为主设备时,判定本机作为主设备的适当性,从而能够自动地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因此,能够抑制不适当的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继续存在。
特别是,根据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还具有:主设备监视单元,监视其他通信终端装置是否为主设备;以及获取单元,获取由主设备监视单元检测为主设备的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的判定基准信息,适当信息包括判定基准信息,该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本机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当本机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在主设备监视单元检测出存在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情况下,切换单元基于本机的所述判定基准信息和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来将本机的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从属设备工作模式。由此,当本机为主设备时,即使产生在网络上存在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状况,也能够根据预定的优先级来自动地判定本机是否应成为从属设备,并将本机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因此,能够减轻负责人的负担,而且能够消除多个主设备共存的状态。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3中记载的发明,具有:主设备监视单元,当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监视在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是否存在除注册有本机的第一主设备以外的第二主设备;以及获取单元,获取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第二判定基准信息,该第一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所述第一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该第二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所述第二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在由主设备监视单元判定为存在第二主设备时,基于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第二判定基准信息,将第一主设备和第二主设备中的任意一个确定为对于本机的主设备。由此,即使产生在网络上存在多个主设备的状况,也能够根据预定的优先级来自动地将主设备确定为一个。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4中记载的发明,具有:存储单元,存储适当信息,该适当信息成为用于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与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以及切换单元,当本机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基于适当信息来将本机的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从属设备工作模式。由此,当本机为主设备时,判定本机作为主设备的适当性,从而能够自动地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因此,能够抑制不适当的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继续存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5中记载的发明,使计算机作为通信终端装置发挥作用,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存储单元,存储适当信息,该适当信息成为用于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与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以及切换单元,当本机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基于适当信息来将本机的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从属设备工作模式。由此,当本机为主设备时,判定本机作为主设备的适当性,从而能够自动地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因此,能够抑制不适当的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继续存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6中记载的发明,使计算机作为通信终端装置发挥作用,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主设备监视单元,当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监视在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是否存在除注册有本机的第一主设备以外的第二主设备;以及获取单元,获取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第二判定基准信息,该第一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所述第一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该第二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所述第二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在由主设备监视单元判定为存在第二主设备时,基于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第二判定基准信息,将第一主设备和第二主设备中的任意一个确定为对于本机的主设备。由此,即使产生在网络上存在多个主设备的状况,也能够根据预定的优先级自动地将主设备确定为一个。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7中记载的发明,具有:对多个通信终端装置分别存储适当信息的工序,该适当信息成为用于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与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以及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通信终端装置中,基于适当信息来将本机的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从属设备工作模式的工序。由此,能够将主设备构成为判定本机作为主设备的适当性,并自动地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因此,能够抑制不适当的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继续存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息通信系统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终端装置的框图。
图3是与数据的流向一同表示通信终端装置具有的功能块的图。
图4是表示使用信息通信系统的信息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使用信息通信系统的信息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使用信息通信系统的信息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例示通信终端装置切换工作模式的方式的图。
图8是例示通信终端装置切换工作模式的方式的图。
图9是例示通信终端装置切换工作模式的方式的图。
图10是例示通信终端装置切换工作模式的方式的图。
图11是例示通信终端装置切换工作模式的方式的图。
图12是例示通信终端装置切换工作模式的方式的图。
图13是例示通信终端装置切换工作模式的方式的图。
图14是例示通信终端装置切换工作模式的方式的图。
图15是例示通信终端装置切换工作模式的方式的图。
图16是例示通信终端装置切换工作模式的方式的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信息通信系统,2、3、4、5、6、7:通信终端装置,20:CPU,200:通信控制部,201:主设备监视部,202:切换部,21:存储单元,210:程序,211:设定信息,212:主设备信息,213:判定基准信息,214:模式识别符,215:监视许可标志,216:切换许可标志,217:待机时间,218:黑名单,22:操作部,23:显示部,24:定时器部,25:通信部,9:网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除非另有说明,则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关于方向和朝向的表述与附图相对应。并不限定例如实施产品、制品或者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等。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息通信系统1的图。信息通信系统1具有与网络9连接的多个通信终端装置2、3、4、5、6、7。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网络9是PCL(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电力线通信)网。因此,网络9是使用商用电力线缆的有线通信网。但是,网络9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即,网络9既可以是除PCL以外的有线通信网,也可以是无线通信网。另外,网络9也可以构建为有线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混合的通信网。
另外,在图1中举例了6台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但是,信息通信系统1具有的通信终端装置的数量并不限定于6台。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均配置为具有相同功能以及结构的装置。但是,信息通信系统1具有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未必一定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则以通信终端装置2为例对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结构以及功能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终端装置2的框图。通信终端装置2具有CPU20以及存储装置21。
CPU20读取并执行在存储装置21中存储的程序210,进行各种数据的运算、控制信号的生成等。由此,CPU20具有对通信终端装置2具有的各结构进行控制且运算并生成各种数据的功能。即,通信终端装置2被配置为普通的计算机。
存储装置21提供在通信终端装置2中存储各种数据的功能。换言之,存储装置21保存在通信终端装置2中以电子方式固定的信息。
作为存储装置21,对应被用作CPU20的临时性工作区域的RAM、缓冲器、只读ROM、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NAND存储器等)、存储较大容量的数据的硬盘、在只读装置上安装的便携式存储介质(CD-ROM、DVD-ROM、PC卡、SD卡、USB存储器等)等。在图2中,像一个结构物那样示出存储装置21。但是,存储装置21通常由上述例示的各种装置(或者介质)中根据需要采用的多种装置构成。即,存储装置21是具有存储数据的功能的装置组的统称。
另外,实际的CPU20是内部具有可高速访问的RAM的电子电路。但是,为了便于说明,这种CPU20具有的存储装置也被包括在存储装置21中进行说明。即,CPU20本身临时存储的数据也以存储装置21存储的形式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存储装置21用于存储程序210、设定信息211以及主设备信息212。但是,存储装置21存储的信息并不限定于此。
设定信息211是表示通信终端装置2中的各种设定情况的信息。设定信息211存储在构成存储装置21的各种存储介质中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因此,即使在通信终端装置2的电源断开的情况下,存储装置21的内容也不会丢失。此外,设定信息211中包含的信息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主设备信息212是与在网络9上存在的主设备(可以包括本机)相关的信息。在PCL中,接收到信息的通信终端装置2能够获取该信息中包含的各种附加信息。作为这样的附加信息,例如认为是与发送目的地、发送源、传输目的地、传输源、发送时间、跳数或通信质量等相关的信息。但是,附加信息并不限定于在此举例的内容的信息。
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通信终端装置2基于获取的这些附加信息来确认网络9上的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存在、各种状态,例如,检测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然后,通信终端装置2适当地将该附加信息作为主设备信息212。即,通信终端装置2能够编辑附加信息来生成主设备信息212。进一步地,通信终端装置2基于该附加信息积极地与检测出的该主设备进行通信,收集与该主设备相关的必要信息(不是附加信息),将这些信息也作为主设备信息212。
如图2所示,通信终端装置2还具有操作部22、显示部23、定时器部24以及通信部25。
操作部22是操作者等为了对通信终端装置2输入指令而操作的硬件。作为操作部22,例如对应各种按键、按钮类、开关、触摸面板、指示设备或者缓动盘等。
显示部23是具有通过显示各种数据而对操作者等输出的功能的硬件。作为显示部23,例如对应灯、LED、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液晶显示器、液晶面板等。
定时器部24是具有计量时间的功能的电子电路。在经过了由CPU20设置的时间时,定时器部24通过中断信号向CPU20传递该消息。通信终端装置2中的定时器部24例如用于计量后述的检索经过时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因经过检索经过时间而从定时器部24向CPU20传递的中断信号称为“计时结束信号”。
通信部25具有将通信终端装置2以能够进行数据通信的状态连接到网络9的功能。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网络9是PCL网。因此,通信部25是用于实现PCL功能的电子电路(PCL模块)。
图3是与数据的流向一同表示通信终端装置2具有的功能块的图。图3所示的通信控制部200、主设备监视部201以及切换部202是CPU20根据程序210进行动作来实现的功能块。
如图3所示,在设定信息211中包括:判定基准信息213、模式识别符214、监视许可标志215、切换许可标志216、待机时间217以及黑名单218。
判定基准信息213是成为判定在多个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内本机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的信息。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息通信系统1中,根据多个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各MAC地址的大小关系来确定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定信息211中包括的判定基准信息213是表示预先赋予给本机的MAC地址的信息。
模式识别符214是表示重启时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启动还是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启动的信息。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在通信终端装置2中,将工作模式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与“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时,该通信终端装置2必须立即重启。因此,在通信终端装置2工作的过程中,当前的工作模式几乎总是与由模式识别符214表示的工作模式一致。
即,在通信终端装置2中,通过参照设定信息211中包括的模式识别符214,能够确认当前的工作模式。在以下的说明中,模式识别符214为“1”时,通信终端装置2以从属设备启动,模式识别符214为“0”时,通信终端装置2以主设备启动。另外,模式识别符214的初始值为“1(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监视许可标志215是表示是否允许监视其他通信终端装置是否为主设备的信息。在以下的说明中,监视许可标志215为“1”时,是指无效(不允许),监视许可标志215为“0”时,是指有效(允许)。另外,监视许可标志215的初始值为“1(不允许)”。
切换许可标志216是表示是否允许从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主设备工作模式的信息。在以下的说明中,切换许可标志216为“1”时,是指无效(不允许),切换许可标志216为“0”时,是指有效(允许)。另外,切换许可标志216的初始值为“1(不允许)”。
此外,如果监视许可标志215为“0”,则不管切换许可标志216的值如何,本实施方式中的信息通信系统1都作为允许从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从属设备工作模式来执行处理。但是,可否从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也可以由切换许可标志216(或者另外独立的标志)来判定。
待机时间217是表示在通信终端装置2处于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且没有确定本机的主设备的情况下开始检索主设备时,直至实际找到主设备为止应该待机的时间的信息。待机时间217由CPU20(主设备监视部201)设置在定时器部24中,其用于确定定时器部24生成计时结束信号的时机。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当开始检索主设备时,通信终端装置2待机直至经过设定信息211中设定的待机时间217为止,在经过该待机时间217也没有发现主设备的情况下,放弃检索主设备。
黑名单218是记录了通信终端装置2不准许作为主设备的装置的信息。通信终端装置2在确定本机中的主设备时,参照黑名单218拒绝记录在黑名单218中的装置作为主设备注册。
图3所示的通信控制部200控制通信部25,实现连接到网络9的装置与通信终端装置2之间的PCL(数据通信)。
通信控制部200指定在存储装置21中存储的信息和发送目的地,并使通信部25发送该信息。
另外,通信控制部200将由通信部25接收的信息存储在存储装置21中。作为这种功能,例如,当通信部25接收到从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发送的用于通知其存在的信息(例如,Hello数据包)时,通信控制部200基于该信息在存储装置21中生成(更新)主设备信息212。
通信控制部200适当地参照设定信息211的模式识别符214,当模式识别符214为“1”时,则实现PCL中作为从属设备的处理(以下,称为“从属设备处理”)。另一方面,当模式识别符214为“0”时,则通信控制部200实现PCL中作为主设备的处理(以下,称为“主设备处理”)。由于从属设备处理以及主设备处理均能够应用现有技术,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进一步地,通信控制部200根据来自切换部202的信号(以下,称为“主设备切换信号”),在该时间点使通信部25执行收发用于变更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所需的数据包。此外,当传递主设备切换信号时,在本机为主设备的情况下,通信控制部200使通信部25执行收发用于本机从主设备切换为从属设备所需的数据包。
主设备监视部201具有监视除本机以外是否存在主设备的功能。主设备监视部201伴有检索网络9上的主设备的存在的动作以监视网络9上的主设备的存在。
作为与主设备监视部201实现的功能近似的技术,例如在日本特开2011-135608号公报中提出了在无线LAN装置(通信终端装置)启动时等检索存在的主设备(可成为主设备的装置)的功能。主设备监视部201能够采用这样的现有技术来实现检索网络9上的主设备的存在的原理。
但是,这样的现有技术是在通信终端装置很可能无法建立本机的通信的情况下或者在实际上不能建立的情况下查找主设备的技术。即,这样的技术是在所谓的“紧急时”实施的处理,而不是在通信已经建立且能够进行稳定的数据通信的情况下实施的处理。
相对于此,主设备监视部201进行的主设备的监视不仅能在紧急时执行,而且也能在通常情况下继续执行。即,主设备监视部201进行的主设备的检索也能在通常情况下执行。此处所述的“通常情况”是指在本机作为主设备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或者在已经确认了对于本机的主设备的情况下等,通信终端装置2已经能够实施正常的数据通信的时候。
当检测出存在多个主设备时,主设备监视部201将表示该情况的信号(以下,称为“共存检测信号”)传递给切换部202。此处,“当检测出存在多个主设备时”是指当通信终端装置2处于主设备工作模式时检测出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存在的时候,是指当通信终端装置2处于从属设备工作模式时检测出除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以外的主设备存在的时候。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主设备监视部201仅在设定信息211中包括的监视许可标志215为“0(允许)”时才执行通常情况下的监视。
另外,主设备监视部201具有在定时器部24中设置待机时间217并计量检索经过时间的功能以及重设已设置的待机时间217的功能。
切换部202具有将通信终端装置2的工作模式在作为主设备工作的主设备工作模式与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的功能。
特别是,当本机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在主设备监视部201检测出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存在的情况下,切换部202基于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213和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213,将本机的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从属设备工作模式。更详细地说,若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被传递共存检测信号,则切换部202从主设备信息212获取检测出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213,并与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213进行比较,在本机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更低的情况下,将本机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当将本机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时,首先,切换部202将在设定信息211中设定的模式识别符214改写为“1”。然后,切换部202立即重启通信终端装置2(本机)。
另外,当存在来自定时器部24的计时结束信号时,切换部202将模式识别符214改写为“0”,立即重启通信终端装置2(本机)。如此地,当检索经过时间超过待机时间217时,切换部202将通信终端装置2的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
另外,若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被传递共存检测信号,则切换部202从主设备信息212分别获取检测出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213以及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213并进行比较。然后,在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更低的情况下,将主设备切换信号传递给通信控制部200。此外,切换部202在生成主设备切换信号时将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注册在黑名单218中。
以上说明了信息通信系统1的结构和功能。接下来,对信息通信系统1中的信息通信方法进行说明。
图4至图6是表示使用信息通信系统1的信息通信方法的流程图。此外,设在图4至图6所示的处理开始之前,分别生成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中所需的设定信息211且存储到各存储装置21中的工序已完成。另外,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中的设定信息211的监视许可标志215和切换许可标志216的初始值已经被施工负责人改写。
当开始图4所示的处理时,通信终端装置2(CPU20)首先参照模式识别符214来判定是否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启动(步骤S1)。步骤S1中的判定能够通过判定模式识别符214的值是否为“1”来实现。
在模式识别符214为“0”且不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启动的情况下(在步骤S1中为否),通信终端装置2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启动。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启动的通信终端装置2接下来执行图6所示的处理,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
在模式识别符214为“1”且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启动的情况下(在步骤S1中为是),通信终端装置2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启动。
在通信终端装置2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启动的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2需要找到网络9上的主设备。因此,如果在步骤S1中判定为是,则主设备监视部201在定时器部24中设置待机时间217,并使定时器部24开始计量检索经过时间。由此,当经过已设置的待机时间217时,定时器部24在该时机将计时结束信号传递给切换部202。
接下来,主设备监视部201通过判定是否由通信控制部200在主设备信息212中生成与主设备相关的信息,来判定在网络9上是否存在主设备(步骤S2)。当已经检测出主设备时,基于通信部25接收到的信息,通信控制部200将与该主设备相关的信息注册在主设备信息212中。此外,由于在启动时主设备的检索顺序(通信控制部200生成主设备信息212的顺序)例如能够使用现有技术,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不能确认存在主设备(在步骤S2中为否)的情况下,切换部202根据有无从定时器部24传递计时结束信号,来判定是否已经过待机时间217(检索经过时间)(步骤S11)。
如果未经过待机时间217,则不会传递计时结束信号。因此,切换部202在步骤S11中判定为否。在该情况下,CPU20返回到步骤S2重复处理。即,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启动的通信终端装置2通过执行步骤S11,直至经过设定的待机时间217为止都不会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中,待机时间217是固定值(公共值)与本机的MAC地址之和,被设定成为固有的值。即,成为步骤S11中的检索经过时间的计时结束(一边检索主设备一边待机的时间超过待机时间217的状态)的时机在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中不同。因此,期待即使接通信息通信系统1的电源且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大致同时启动,步骤S11中的判定成为“是”的时机也不一致。
由此,在网络9上不存在主设备的状态(例如,设置时的初始状态)下,即使多个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同时启动,也会待机时间217的值最小的装置首先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而且,只要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切换为主设备,则以后在其他装置中步骤S11中的判定就不会成为“是”(步骤S2中的判定成为“是”)。因此,与像现有技术那样不采取任何对策的情况相比,信息通信系统1能够抑制多个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同时切换到主设备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待机时间217的值最小的装置(首先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的装置)是MAC地址的值最小的装置。并且,MAC地址的值最小的装置是在本实施方式的信息通信系统1中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最高的装置。这样,如果设定为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高的装置首先切换为主设备,则也抑制了后续处理中的主设备的交替频率。
此外,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中的待机时间217是固定值(公共值)与本机的MAC地址之和。另一方面,本机的MAC地址作为判定基准信息213存储在设定信息211中。因此,可以预先存储公共的固定值作为待机时间217,在步骤S11中,主设备监视部201在定时器部24中设置待机时间217与判定基准信息213之和。
当已经经过了待机时间217时(在步骤S11中为是),切换部202判定是否允许监视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处理(步骤S12)。步骤S12能够通过切换部202参照监视许可标志215,判定该监视许可标志215是否为“0”来实现。
当监视许可标志215为“1”时(在步骤S12中为否),通信终端装置2(CPU20)返回到从步骤S2开始的处理。在该情况下,切换部202不会将通信终端装置2的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终端装置2具有即使在本机处于主设备工作模式时也监视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存在的功能。而且,当检测出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比本机更高的装置为主设备时,通信终端装置2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以消除多个主设备的存在。
但是,如果将不允许监视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存在的功能的通信终端装置2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则该通信终端装置2当然不能监视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存在。而且,不能检测多个主设备存在的通信终端装置2例如在变成存在多个主设备的状态下也不能转移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因此,在通过步骤S12不允许监视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存在的功能的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2限制为不会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
由此,信息通信系统1能够防止在网络9上主设备无序地增加。此外,可以添加当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时必须将监视许可标志215改写为“0”的工序来代替设置步骤S12的判定。在该情况下,例如即使产生因某种原因而导致主设备暂时增加的情况,随着时间的经过,优先级低的通信终端装置2自动地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消除了多个主设备存在的状态。
当监视许可标志215为“0”时(在步骤S12中为是),切换部202进一步地判定是否允许切换工作模式(步骤S13)。步骤S13能够通过切换部202参照切换许可标志216,判定该切换许可标志216是否为“0”来实现。
当切换许可标志216为“1”时(在步骤S13中为否),通信终端装置2(CPU20)返回到从步骤S2开始的处理。在该情况下,切换部202不会将通信终端装置2的工作模式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
这样,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通过使用切换许可标志216,能够预先对通信终端装置2、3、4、5、6、7设定可否切换工作模式。然后,切换部202通过确认该设定(切换许可标志216)能够适当地抑制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工作模式无序地切换。
通过以上的说明能够理解,若在全部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中,监视许可标志215和切换许可标志216依然设置为初始值“1”,则不会出现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因此,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当设置时,施工负责人需要选择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中的至少一个,将监视许可标志215和切换许可标志216的值变更为“0”。
这种作业例如能够通过施工负责人操作通信终端装置2的操作部22来进行。即,在设置时,信息通信系统1要求施工负责人进行设定作业。这样,给施工负责人强加了负担。
在此,说明将监视许可标志215和切换许可标志216的初始值均设为“1(不允许)”的方面。
在意图构成一个网络而设计的信息通信系统1中,优选在通常情况下的主设备原本是一个。尽管如此,如果允许全部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作为主设备进行工作,则存在与被允许的装置增加相应地容易产生主设备共存的状况的顾虑。即使自动地执行一个主设备的限定,在此期间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数据通信,因此不优选。
另外,在全部通信终端装置2、3、4、5、6、7都能成为主设备的情况下,即使最终限定为一个,也存在不确定哪个是最终的主设备的问题。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如果意外的装置成为主设备,则也可能无法实现当初预定的性能。
另外,设想本实施方式中的信息通信系统1是设置在办公楼等中的商用系统。这样的信息通信系统1的设置伴有较大规模的施工。因此,进行该设置作业的人员并不是普通的用户,通常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施工负责人。即,设想作为专家的施工负责者参与信息通信系统1的设置作业。因此,例如即使将对于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中的至少一个的设定作业(将标志的初始值改写的作业)分配给施工负责人,与将相同的作业分配给普通用户的情况相比,也不会成为那样大的负担。
因此,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信息通信系统1将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监视许可标志215以及切换许可标志216的初始值均设为“1(不允许)”,在设置时由施工负责人进行设定作业。但是,如上所述,在图4至图6所示的工序开始之前,该设定作业结束。
此外,如果重视减轻施工负责人的负担的目的,则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当然也能够将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监视许可标志215以及切换许可标志216的初始值设为“0。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即使施工负责人不进行特别的设定作业,信息通信系统1在经过足够的时间后也收敛到只有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中的一个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状态。
另外,说明了设想本实施方式中的信息通信系统1是商用系统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商用系统。也可适用于家庭用系统。
返回到图5,当切换许可标志216为“0”时(在步骤S13中为是),切换部202将模式识别符214改写为“0”(步骤S14)。然后,在改写了模式识别符214后,切换部202立即重启通信终端装置2(步骤S15)。通过步骤S15重启的通信终端装置2返回到图4所示的步骤S1。
如上所述,在模式识别符214中设置的值也不会因通信终端装置2的重启而丢失。因此,在刚执行完步骤S14、S15后执行步骤S1时,由于模式识别符214被设置为“0”,因此判定为否。将在后面描述在步骤S1中判定为否之后的处理。
接下来,说明在图4的步骤S2中判定为是的情况。在步骤S2中判定为是的情况是指通信终端装置2处于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且存在主设备的情况。
此外,即使在一旦确认了存在主设备的情况下,当该主设备被注册在黑名单218中时,通信终端装置2也以不存在该主设备的方式进行处理。即,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步骤S2还包括确认黑名单218的处理。因此,在步骤S2中判定为是的情况严格地说是指在网络9上存在未注册在黑名单218中的主设备的情况。
如果在步骤S2中判定为是,则通信控制部200控制通信部25使其对检测出的主设备发送请求将本机注册为从属设备的数据包。由此,从通信终端装置2对该主设备进行注册请求(步骤S3)。
此外,在步骤S2中检测出的主设备是通过所谓的“先下手为强”的方式检测出的主设备。即,即使在该时间点在网络9上已经存在多个主设备的情况下,在步骤S3中被进行注册请求的主设备也是在通信终端装置2中最早被检测出的主设备。但是,当在通信终端装置2中已经检测出多个主设备时,也可以根据跳跃次数、通信质量等确定优劣。
当执行步骤S3,通信终端装置2被安全地注册在主设备中时,该通信终端装置2开始作为从属设备的处理(从属设备处理)(步骤S4)。换言之,通信终端装置2通过执行步骤S4,在网络9上作为PCL中的从属设备发挥作用。
此外,在通信终端装置2被注册在新的主设备中的状态下,不再请求注册在其他的主设备中。即,在通信终端装置2被注册在正常的主设备中之后,在被注册在黑名单218中的主设备(不适当的主设备)中再次注册的顾虑降低。因此,当本机被注册在新的主设备中时,通信终端装置2可以删除在黑名单218中注册的主设备。但是,从黑名单218中删除的时刻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从将主设备注册在黑名单218中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时,通信终端装置2将该主设备从黑名单218中删除。或者,也可以在未检测出一个主设备时,清除黑名单218。
接下来,通信终端装置2基于在步骤S4中接收到的信息来生成(更新)主设备信息212(步骤S5)。
此外,在步骤S5中,通信终端装置2可以另外请求并收集通过现有的从属设备处理(步骤S4)得不到的信息。即,主设备信息212并不限于在步骤S4中获取的信息。例如,还能够设想仅通过现有的从属设备处理无法得到网络9上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213。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请求该主设备发送判定基准信息213,并基于作为对请求的响应而得到的(步骤S5中得到的)信息来生成主设备信息212。
另外,在作为现有技术的从属设备处理中有时也存在收集与主设备相关的信息并生成与主设备相关的数据库的处理。这样,在现有技术中生成的信息也可用作主设备信息212。即,在步骤S4中完成主设备信息212的情况下,未必一定另外独立执行地步骤S5。
另外,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通信终端装置2重复执行步骤S4、S5。但是,在通信终端装置2执行步骤S5的时机,并不一定限于存在应作为主设备信息212的新信息。因此,例如,在判定为得不到必要的信息的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2有时在步骤S5中不生成(更新)主设备信息212。
如果执行步骤S5,则通信终端装置2判定是否脱离网络9(步骤S6)。
在脱离(在步骤S6中为是)的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2将脱离的情况通知给本机的主设备(向主设备发送脱离数据包)。由此,通信终端装置2从本机被注册为从属设备的主设备的从属设备列表中被删除。脱离的通信终端装置2返回到步骤S2,开始检索新的主设备。此外,在脱离时,通信终端装置2可以在脱离之前将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注册在黑名单218中。
在通信终端装置2不脱离的情况下(在步骤S6中为否),主设备监视部201判定是否允许监视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处理(步骤S7)。步骤S7能够通过主设备监视部201参照监视许可标志215,判定该监视许可标志215是否为“0”来实现。
在监视许可标志215为“1”的情况下(在步骤S7中为否),通信终端装置2(CPU20)返回到步骤S4,执行从属设备处理。在该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2不会确认除了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以外是否存在其他主设备。这样,信息通信系统1能够通过在通信终端装置2中设置监视许可标志215来抑制在通常情况下监视其他主设备而产生开销。
在监视许可标志215为“0”的情况下(在步骤S7中为是),主设备监视部201参照主设备信息212确认除了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以外是否存在其他的主设备(步骤S8)。步骤S8能够参照在步骤S5(可能也存在步骤S4的情况)中生成的主设备信息212来执行。
这样,通信终端装置2能够确认除了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以外是否存在其他的主设备。即,通信终端装置2能够检测在网络9上存在多个主设备的情况。此外,步骤S8也可以包括通信终端装置2新发送数据包并检索其他主设备的处理。即,步骤S8中的判定可以不仅依赖于在步骤S5中生成的主设备信息212。
在不存在其他的主设备的情况下(在步骤S8中为否),通信终端装置2(CPU20)返回到步骤S4,执行从属设备处理。在该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2不会变更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这样,即使在除了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以外不存在其他的主设备的情况下(在未产生主设备的共存状态的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2继续通常的从属设备处理。
在其他的主设备存在的情况下(在步骤S8中为是),主设备监视部201将共存检测信号传递给切换部202。当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被传递共存检测信号时,切换部202从主设备信息212分别获取共存的所有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213进行比较。然后,判定是否存在比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的优先级更高的主设备(步骤S9)。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判定基准信息213为MAC地址,MAC地址越小则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越高。
当在步骤S9中为否时,通信终端装置2(CPU20)返回到步骤S4,执行从属设备处理。在该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2不会变更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这样,当不存在优先级比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更高的其他主设备时,通信终端装置2继续通常的从属设备处理。
当在步骤S9中为是时,切换部202生成主设备切换信号,并传递给通信控制部200,而且将除了优先级最高的主设备以外的主设备注册在黑名单218中(步骤S10)。此外,被传递主设备切换信号的通信控制部200控制通信部25收发用于消除与注册的主设备的关系的数据包。由此,解消通信终端装置2与优先级低的主设备的关系。
如果执行步骤S10,则通信终端装置2返回到步骤S3。在此时执行的步骤S3中,通信终端装置2(通信控制部200)请求优先级最高的主设备将本机注册为从属设备。
此外,优先级最高的主设备可以与主设备切换信号一起从切换部202传递给通信控制部200。或者,由于优先级低的主设备全部注册在黑名单218中,因此,通信控制部200可以仅广播注册请求数据包。
这样,在检测出多个主设备存在的情况时,信息通信系统1不等待来自主设备的消除,就能够将从属设备注册在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高的主设备中。由此,能够缩短直至新的主设备与从属设备之间建立通信为止的时间,能够缩短变更主设备的从属设备的恢复所需要的时间。
到此为止主要是通信终端装置2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的处理。接下来,对通信终端装置2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的处理进行说明。通信终端装置2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情况是图4所示的步骤S1中判定为否的情况。而且,在步骤S1中判定为否的情况是在通信终端装置2启动时模式识别符214为“0”的情况。
当在步骤S1中判定为否时,通信终端装置2执行主设备处理(步骤S21)。当主设备处理结束时,通信控制部200生成(更新)主设备信息212(步骤S22)。步骤S22与步骤S5相同。
接下来,主设备监视部201判定是否允许监视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处理(步骤S23)。步骤S23与步骤S7同样地能够通过主设备监视部201参照监视许可标志215,判定该监视许可标志215是否为“0”来实现。
在监视许可标志215为“1”的情况下(在步骤S23中为否),通信终端装置2(CPU20)返回到步骤S21,执行主设备处理。在该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2不会确认除了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以外是否存在其他的主设备。这样,信息通信系统1通过在通信终端装置2中设置监视许可标志215,即使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也能够抑制在通常情况下监视其他的主设备而产生开销。
在监视许可标志215为“0”的情况下(在步骤S23中为是),主设备监视部201参照主设备信息212,确认除了本机以外是否存在其他的主设备(步骤S24)。步骤S24能够参照在步骤S22(可能也存在步骤S21的情况)中生成的主设备信息212来执行。
这样,通信终端装置2能够确认除了本机以外是否存在其他的主设备。即,通信终端装置2能够检测在网络9上存在多个主设备的情况。此外,步骤S24与步骤S8同样地也可以包括通信终端装置2新发送数据包并检索其他的主设备的处理。即,步骤S24中的判定可以不仅依赖于在步骤S22中生成的主设备信息212。
当不存在其他的主设备时(在步骤S24中为否),通信终端装置2(CPU20)返回到步骤S21,执行从属设备处理。在该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2不会切换主设备工作模式。这样,在除本机以外不存在其他的主设备的情况下(在未产生主设备的共存状态的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2继续执行通常的从属设备处理。
当其他的主设备存在时(在步骤S24中为是),主设备监视部201将共存检测信号传递给切换部202。当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被传递共存检测信号时,切换部202从主设备信息212分别获取除本机以外的全部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213,并与存储在设定信息211中的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213进行比较。然后,判定是否存在优先级比本机更高的主设备(步骤S25)。
当在步骤S25中为否时,通信终端装置2(CPU20)返回到步骤S21,执行主设备处理。在该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2不会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这样,当不存在优先级比本机更高的其他主设备时,通信终端装置2继续执行通常的主设备处理。
由此,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禁止优先级最高的主设备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因此,例如,在全部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中,即使允许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除非故障等意外情况,否则至少一个主设备继续存在。
当在步骤S25中为是时,切换部202生成主设备切换信号并传递给通信控制部200。此外,被传递主设备切换信号的通信控制部200控制通信部25收发用于消除与注册的全部从属设备的关系的数据包。由此,通信终端装置2解消与在本机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关系(步骤S26)。
如果执行步骤S26,则切换部202将模式识别符214改写为“1”(步骤S27),重启通信终端装置2(步骤S28)。
如果通过步骤S28重启通信终端装置2,则该通信终端装置2返回到步骤S1。在此时执行的步骤S1中,模式识别符214为“1”。因此,通信终端装置2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启动,在步骤S1中判定为是。
以上说明了信息通信系统1的信息通信方法。接下来,通过应用信息通信方法,举具体例说明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工作模式如何切换。
图7至图16是例示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切换工作模式的状态的图。
此外,在图7至图16中的框表示通信终端装置2、3、4、5、6、7。
另外,图7至图16中的框内的数字表示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符号。即,“2”表示该框为通信终端装置2。
另外,图7至图16中的字母表示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模式识别符214。即,“M”表示模式识别符214为“0”,“T”表示模式识别符214为“1”。
另外,在图7至图16中,带星号的通信终端设备2、3、6表示允许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另一方面,不带星号的通信终端装置4、5、7表示不允许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此外,在图7至图16所示的例子中,在全部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中,监视许可标志215被设置为“0”,允许监视主设备。
另外,在图7至图16中,未划阴影的框表示作为主设备或从属设备的注册未完成的状态(未注册状态)。另一方面,划阴影的框表示作为主设备或者从属设备的注册完成的状态(但是,不限于最终的注册状态)。另外,划相同阴影的框表示它们属于共同的主设备组。
进一步地,在图7至图16所示的例子中,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各MAC地址是各装置的符号。即,将通信终端装置2的MAC地址作为“2”来说明。
图7表示通信终端装置2注册为主设备且其他通信终端装置3、4、5、6、7注册为从属设备的情况。即,图7表示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仅存在作为一个主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2且通常情况下的PCL网络已经完成的状态。
图8表示作为主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2从图7所示的状态发生故障的情况。故障导致通信终端装置2不能作为主设备处理而发送Hello数据包。
图9表示因通信终端装置2的故障而消除了能够工作的通信终端装置3、4、5、6、7中的注册的状态。如果作为主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2发生故障,则经过一定的时间后,作为从属设备工作模式的通信终端装置3、4、5、6、7检测出孤立状态。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图4所示的步骤S6中判定为是,从注册状态脱离。由此,消除与通信终端装置2之间的关系,通信终端装置3、4、5、6、7如图9所示那样成为未注册状态。
成为了未注册状态的通信终端装置3、4、5、6、7开始检索主设备,直到检测出新的主设备为止成为待机状态。即,成为重复图4所示的步骤S2和图5所示的步骤S11的状态。
由于通信终端装置3、6允许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因此,经过设定的待机时间217时切换到主设备。另一方面,由于通信终端装置4、5、7不允许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因此,不切换到主设备,而是直至找到主设备为止保持待机状态。
图10表示通信终端装置3、6均切换到主设备的状态。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在待机时间217上设置差,以使通信终端装置3和通信终端装置6中的计时结束产生时滞。因此,待机时间217短的通信终端装置3比通信终端装置6先计时结束,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
只要通信终端装置6能够在本机的计时结束之前检测出先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的通信终端装置3,通信终端装置6就不会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在该情况下,在仅通信终端装置3是主设备的状态下完成网络。即,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只要情况理想地发展,就不会产生多个主设备共存的状态。
但是,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被发送的信息一边被各通信终端装置中继(跳跃)一边传播。在采用这种通信方法的网络9的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3切换为主设备工作模式的信息传播到通信终端装置6为止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如果在通信终端装置3是主设备的信息到达通信终端装置6之前通信终端装置6计时结束,则通信终端装置6也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成为图10所示的状态。
即,与现有技术相比,信息通信系统1虽然能够抑制多个主设备共存的情况,但不能完全防止。
图11表示通过作为两个主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3、6进行从属设备的注册的情况。
信息通信系统1中的从属设备将最早到达的Hello数据包的发送源注册为主设备。因此,Hello数据包的到达时机决定了主设备。在此处所示的例子中,接近通信终端装置3的通信终端装置4注册在通信终端装置3中,接近通信终端装置6的通信终端装置5、7注册在通信终端装置6中。
在本实施方式的PCL中,能够接收来自属于不同的主设备的从属设备的信息,但不会将该信息传输到其他的地址。例如,即使想要从通信终端装置4中继通信终端装置5并向通信终端装置6、通信终端装置7发送信息,尽管该信息被通信终端装置5接收,也不会向通信终端装置6、通信终端装置7传输。这样,在网络9上存在两个主设备时,网络9被各主设备分割。
但是,在被分割的网络的边界,能够接收来自两侧主设备的信息。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通信终端装置4能够接收来自注册在与本机不同的主设备中的通信终端装置5的信息。同样地,通信终端装置5能够接收来自通信终端装置4的信息。这样,由于通信终端装置4、5能够接收来自除了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以外的主设备的信息,因此,基于接收到的该信息能够生成与除了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以外的主设备相关的主设备信息212。
另外,对于通信终端装置4、5而言,由于监视许可标志215均被设置为“0(允许)”,因此,当执行步骤S7时判定为是,确认其他的主设备的存在(步骤S8)。此外,在此处所示的例子中,对于通信终端装置4而言,“其他的主设备”是通信终端装置6,对于通信终端装置5而言,“其他的主设备”是通信终端装置3。
如上所述,通信终端装置4、5生成与除了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以外的主设备相关的主设备信息212。因此,如果图11所示的状态持续一定时间以上,则通信终端装置4、5均检测其他的主设备,并在步骤S8中判定为是。即,通信终端装置4、5的主设备监视部201生成共存检测信号。
被传递共存检测信号的通信终端装置4、5的切换部202判定其他的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是否比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更高(步骤S9)。在步骤S9中,均将通信终端装置3与通信终端装置6的优先级进行比较。
在此处所示的例子中,通信终端装置3的MAC地址(判定基准信息213)为“3”,通信终端装置6的MAC地址(判定基准信息213)为“6”。因此,通信终端装置3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更高。因此,当执行步骤S9时,通信终端装置4判定为否,通信终端装置5判定为是。
在步骤S9中判定为否的通信终端装置4保持与通信终端装置3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步骤S9中判定为是的通信终端装置5消除与通信终端装置6的关系,并将通信终端装置6注册在黑名单218中。
图12是表示通信终端装置5消除与通信终端装置6的关系并处于未注册状态的情况。另外,如图12所示,通信终端装置4因保持与通信终端装置3的关系而保留在通信终端装置3的组中。另外,通信终端装置6仍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将通信终端装置7注册为从属设备。
成为图12所示的状态且消除了与通信终端装置6的关系的通信终端装置5执行步骤S3,请求注册在已判断为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高的通信终端装置3中。
图13表示通信终端装置3根据来自通信终端装置5的注册请求而将通信终端装置5注册为从属设备的状态。通信终端装置5以与通信终端装置3、4相同的阴影表现。由此,在图11和图12中,由通信终端装置3、4构成的网络变为由通信终端装置3、4、5构成的状态。即,通信终端装置5进入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高的通信终端装置3的组中。但是,即使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下,通信终端装置6也仍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将通信终端装置7注册为从属设备。
通信终端装置6的监视许可标志215被设置为“0(允许)”。因此,在定期执行的步骤S23(图6)中判定为是,进一步判定除本机以外是否存在其他的主设备(步骤S24)。
如图13所示,当通信终端装置5开始作为通信终端装置3的从属设备的动作时,来自通信终端装置3的Hello数据包被通信终端装置5传输并到达通信终端装置6。由此,通信终端装置6生成与通信终端装置3相关的主设备信息212。如果生成与通信终端装置3相关的主设备信息212,则在步骤S24中检测出作为其他的主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3。即,通信终端装置6能够检测多个主设备的共存状态,由主设备监视部201生成共存检测信号。
若生成共存检测信号,则通信终端装置6的切换部202执行步骤S25,判定新检测出的通信终端装置3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是否比本机更高。如上所述,在此处所示的例子中,通信终端装置3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比通信终端装置6更高。因此,通信终端装置6在步骤S25中判定为是。
由此,通信终端装置6消除全部从属设备(通信终端装置7)的注册(步骤S26),并将模式识别符214设置为“1”(步骤S27),重启(步骤S28)。
图14表示通信终端装置6通过重启而启动的状态。已将通信终端装置6的模式识别符214改写为“1”。因此,如图14所示,可知通信终端装置6的字母为“T”,通信终端装置6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另外,在图14所示的时间点,由于通信终端装置6尚未请求注册在主设备中,因此处于未注册状态。进一步地,由于通信终端装置6消除与通信终端装置7之间的关系,因此,通信终端装置7也处于未注册状态。
成为图14所示的状态且成为未注册状态的通信终端装置6执行步骤S3,请求注册在已判断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高的通信终端装置3中。另一方面,从通信终端装置6消除的通信终端装置7执行步骤S2,开始检索主设备。此外,在通过重启而使通信终端装置6丢失与通信终端装置3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通信终端装置6与通信终端装置7同样地执行步骤S2。
图15表示通信终端装置6作为从属设备而注册在通信终端装置3中的状态。在图15中,通信终端装置6以与通信终端装置3、4、5相同的阴影表现。因此,可知通信终端装置6进入到与通信终端装置3、4、5相同的网络。
此外,通常,与从检索开始的通信终端装置7相比,已经发现主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6先转移到注册状态。另外,在此处所示的例子中,对于来自通信终端装置3的Hello数据包而言,只要通信终端装置6不传输,就不会到达通信终端装置7,通信终端装置7就不会发现通信终端装置3。因此,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通信终端装置6处于注册状态,而通信终端装置7处于未注册状态。
如图15所示,当通信终端装置6开始作为通信终端装置3的从属设备的工作时,来自通信终端装置3的Hello数据包被通信终端装置6传输并到达通信终端装置7。由此,通信终端装置7也与到目前为止说明的通信终端装置5、6同样地注册为通信终端装置3的从属设备。
图16表示从通信终端装置2的故障开始经过了足够的时间后的状态。将图7与图16进行比较可知,首先,仅通信终端装置2作为主设备工作的网络安全地转移到仅通信终端装置3作为主设备工作的网络,网络不产生分割。
另外,也可知在从图7所示的状态转移到最终的图16所示的状态的期间,虽然暂时产生了多个主设备(通信终端装置3、6)存在的状态(图11),但信息通信系统1自动地消除了这个问题。即,在主设备(通信终端装置2)发生故障这样的紧急情况下,也不必专门的施工负责人赶过来,没有发生故障的通信终端装置3、4、5、6、7的数据通信能够自动地恢复。
此外,信息通信系统1在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中在待机时间217上设置差。由此,只要在通信终端装置6中不产生超时,就不会产生图11所示的主设备的共存状态。在该情况下,信息通信系统1能够立即转移到图16所示的状态。
另外,在此处所示的例子中,说明了两个通信终端装置3、6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的例子。但是,例如即使更多的装置切换到主设备工作模式,信息通信系统1也重复相同的处理,从而最终成为图16所示的仅存在一个主设备的状态。
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息通信系统1包括与网络9连接的多个通信终端装置2、3、4、5、6、7。而且,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具有作为主设备工作的主设备工作模式以及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其具有:存储装置21,存储成为用于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与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的适当信息(判定基准信息213);以及切换部202,当本机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基于适当信息(判定基准信息213)来将本机的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由此,当本机为主设备时,能够判定本机作为主设备的适当性,并自动地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因此,能够抑制不适当的主设备继续作为主设备存在。
特别是,具有:主设备监视单元201,监视其他通信终端装置是否为主设备;以及通信控制部200,获取由主设备监视单元201检测出的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中的判定基准信息213,存储装置21存储成为判定本机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的判定基准信息213,当本机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在主设备监视部201检测出存在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情况下,切换部202基于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213和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213,将本机的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从属设备工作模式。由此,当本机为主设备时,即使产生在网络上存在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情况,也能够根据预定的优先级来自动地确定本机是否应成为从属设备,必要时自动地将本机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因此,能够减轻施工负责人的负担,而且能够消除多个主设备共存的状态。
另外,采用MAC地址作为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判定基准信息213。MAC地址是唯一赋予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信息。因此,通过根据MAC地址来判定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能够容易地将主设备限定为一个。另外,通过沿用现有的信息,不需要重新单独定义并生成判定基准信息213。
另外,存储装置21存储切换许可标志216,所述切换许可标志216表示是否允许通过切换部202从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部202根据切换许可标志216来执行从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到主设备工作模式的切换。由此,能够限制从属设备切换到主设备,能够抑制主设备共存的情况的发生。另外,由于能够预先选择不能切换到主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因此,例如能够防止在位置上不适合作为主设备的从属设备成为主设备。
另外,存储装置21存储与基于判定基准信息213的优先级对应的待机时间217,当除本机以外不能检测出主设备存在的期间超过待机时间217时,主设备监视部201判定为除本机以外不存在主设备。由此,能够设定待机时间217以使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高的装置先切换为主设备。因此,能够抑制后续处理中的主设备的交替频率。
另外,存储装置21存储监视许可标志215,所述监视许可标志215表示是否允许主设备监视部201监视,主设备监视部201根据监视许可标志215来执行监视。由此,与全部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监视主设备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因监视主设备而产生开销。
另外,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具有:主设备监视部201,当在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监视是否存在除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以外的主设备;以及通信控制部200,获取成为判定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第一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的判定基准信息213(第一判定基准信息)以及成为判定除第一主设备以外的主设备(第二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的判定基准信息213(第二判定基准信息),在由主设备监视部201判定为存在第二主设备时,基于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第二判定基准信息,将第一主设备和第二主设备中的任意一个确定为对于本机的主设备。由此,即使产生在网络9上存在多个主设备的情况,也能够根据预定的优先级来自动地将主设备确定为一个。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将判定基准信息213(MAC地址)小的主设备判定为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高的主设备。但是,也可以将判定基准信息213(MAC地址)大的主设备判定为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高的主设备。
<2.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判定基准信息213是预先赋予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MAC地址。但是,确定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数值不限定于MAC地址。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判定基准信息213是注册在本机所属的网络中的从属设备的台数。而且,将判定基准信息213中示出的台数更多(值更大)的优先级判定为主设备的优先级高。
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主设备而言的判定基准信息213是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本机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台数。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主设备在主设备处理中收集与在本机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相关的信息,构建与从属设备相关的数据库。因此,成为主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只要参照该数据库,就能够获取作为在本机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台数。
另一方面,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从属设备而言的判定基准信息213是在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台数。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从属设备在从属设备处理中收集与在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相关的信息,构建与本机所属的网络相关的数据库。因此,成为从属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只要参照该数据库,就能够容易地获取在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台数。
这样,通过将在本机所属的网络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台数作为判定基准信息213,也能够确定多个主设备的优先级。
另外,这样的台数与MAC地址同样地是根据作为现有技术的主设备处理或从属设备处理(PCL协议)来获取的信息。因此,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信息通信系统1能够仅根据现有的协议来获取成为判定基准信息213的基础的信息。
进一步地,通过判定在本机所属的网络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台数多的主设备的优先级高,注册的从属设备的数量小的主设备消除该从属设备并切换到从属设备。因此,与将已经注册的从属设备的数量多的主设备切换到从属设备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再注册所需的开销。
此外,存在成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判定基准信息213的台数在多个主设备中相同的担忧。在多个主设备中,判定基准信息213成为相同值的情况下,可以附加地使用MAC地址的大小关系来确定应作为主设备保留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这样,通过附加地使用MAC地址,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对多个主设备可靠地确定优先级。
<3.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判定基准信息213是预先赋予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MAC地址。另外,在第二実施方式中,判定基准信息213是在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所属的网络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台数。这些均为根据现有的协议得到的信息。但是,作为确定多个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且根据现有的协议得到的数值,并不限定于MAC地址、上述台数。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判定基准信息213是本机所属的网络中的跳数的最大值。而且,将判定基准信息213中示出的数量更少(值更小)的优先级判定为主设备的优先级高。
对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主设备而言的判定基准信息213是向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本机中注册的全部从属设备跳跃的跳数中的最大值。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主设备在主设备处理中收集与注册在本机中的从属设备相关的信息,构建与从属设备相关的数据库。因此,成为主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只要参照该数据库,就能够获取向注册在本机的全部从属设备跳跃的跳数,通过对这些跳数进行比较还能够容易地获取跳数的最大值。
另一方面,对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从属设备而言的判定基准信息213是从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本机所属的网络中的主设备)向在该主设备中注册的从属设备跳跃的跳数的最大值。在信息通信系统1中,从属设备在从属设备处理中收集与在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相关的信息,构建与本机所属的网络相关的数据库。因此,成为从属设备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只要参照该数据库,就能够容易地获取从注册有本机的主设备(本机所属的网络中的主设备)向在该主设备中注册的从属设备跳跃的跳数。而且,通过对如此获取的各跳数进行比较,能够容易地获取应作为判定基准信息213的跳数的最大值。
这样,通过将本机所属的网络中的跳数的最大值作为判定基准信息213,也能够确定多个主设备的优先级。
另外,这样的台数与MAC地址同样地是根据作为现有技术的主设备处理或从属设备处理(PCL协议)获取的信息。因此,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信息通信系统1能够仅根据现有的协议来获取成为判定基准信息213的基础的信息。
进一步地,通过将本机所属的网络中的跳数的最大值作为判定基准信息213,将跳数的最大值大的主设备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能够抑制网络中的跳数的最大值。
此外,存在成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判定基准信息213的跳数的最大值在多个主设备中相同的担忧。在多个主设备中,判定基准信息213是相同值的情况下,可以附加地使用MAC地址的大小关系来确定应作为主设备保留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这样,通过附加地使用MAC地址,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可靠地确定多个主设备的优先级。
<4.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工序仅是示例,并不限定于上述所示的顺序、内容。即,只要能得到同样的效果,也可以适当地变更顺序、内容。
另外,说明了通过CPU20根据程序210进行动作而在软件上实现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功能框(例如,主设备监视部201和切换部202)。但是,也可以用专用的逻辑电路构成这些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从而在硬件上实现。
另外,成为判定基准信息213的数值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在本机所属的网络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通信质量的最差值。在该情况下,判定基准信息213的数值小的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高。由此,由于能够将通信质量的最差值大的设备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因此能够抑制最终构建的网络9中通信质量的最差值。此外,能够适当地收集并采用作为通信质量的重试次数、噪音水平、通信速度等。另外,可以对这些值进行加权之后适当地判定。
或者,也可以将从本机所属的网络中的主设备开始作为主设备的工作起经过的时间作为判定基准信息213。在该情况下,优选判定基准信息213的数值大的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较高。由此,能够将经过时间短的设备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能够优先保持已经作为主设备稳定地工作的主设备。
另外,或者,也可以将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制造年月日作为判定基准信息213。在该情况下,优选使得制造年月日新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的优先级高。与旧装置相比,通常新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发生故障的风险低。因此,通过优先将制造年月日新的通信终端装置2、3、4、5、6、7保留为主设备,能够使比从属设备更重要的主设备稳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检测出多个主设备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任意一个主设备切换到从属设备。但是,主设备切换到从属设备的契机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当在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通信终端装置2的重试次数增加等主设备的性能可能降低时,通信终端装置2可以将本机的工作模式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即,可以通过以最低限度的性能为阈值存储为适当信息,将实际的性能值与该阈值进行比较来切换工作模式。另外,或者,也可以将作为主设备工作的期间和顺序存储为适当信息,当经过该期间时主设备将本机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即,也可以使主设备以所谓的轮番制进行切换。即使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在本机为主设备时也能够判定本机作为主设备的适当性,自动地切换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因此,能够抑制不适当的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继续存在。

Claims (17)

1.一种通信终端装置,连接到网络且经由所述网络在与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其中,
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作为主设备工作的主设备工作模式以及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
存储单元,存储适当信息,该适当信息成为用于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以及
切换单元,当本机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基于所述适当信息来将本机的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
还具有:
主设备监视单元,监视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是否为主设备;以及
获取单元,获取由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检测为主设备的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的判定基准信息,
所述适当信息包括判定基准信息,该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本机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
当本机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在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检测出存在除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切换单元基于本机的所述判定基准信息和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所述判定基准信息来将本机的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为本机的MAC地址,
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为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MAC地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为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本机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台数,
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为在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台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为向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本机中注册的从属设备跳跃的跳数的最大值,
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为向在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中注册的从属设备跳跃的跳数的最大值。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为与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本机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通信质量的最差值,
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为与在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中注册的从属设备的通信质量的最差值。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本机的判定基准信息为从本机开始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的工作起经过的时间,
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的判定基准信息为从除所述本机以外的主设备开始作为主设备工作起经过的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
当本机未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在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判定为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主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切换单元将本机的工作模式设定为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
当本机在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在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判定为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主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切换单元将本机的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存储单元存储切换许可标志,该切换许可标志表示是否允许所述切换单元进行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到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的切换,
所述切换单元根据所述切换许可标志来执行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到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的切换。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存储单元存储待机时间,该待机时间与基于所述判定基准信息的优先级对应,
当在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未能检测出主设备的存在的期间超过所述待机时间时,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判定为在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不存在主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监视许可标志,该监视许可标志表示是否允许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进行所述监视,
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根据所述监视许可标志来执行所述监视。
13.一种通信终端装置,连接到网络且经由所述网络在与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其中,
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
主设备监视单元,当在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监视在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是否存在除注册有本机的第一主设备以外的第二主设备;以及
获取单元,获取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第二判定基准信息,该第一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所述第一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该第二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所述第二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
在由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判定为存在所述第二主设备时,基于所述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所述第二判定基准信息,将所述第一主设备和所述第二主设备中的任意一个确定为对于本机的主设备。
14.一种信息通信系统,具有连接到网络的多个通信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作为主设备工作的主设备工作模式以及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
存储单元,存储适当信息,该适当信息成为用于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以及
切换单元,当本机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基于所述适当信息来将本机的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15.一种记录介质,存储了计算机可读取的程序,该计算机连接到网络且经由所述网络在与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通过所述计算机执行所述程序而使所述计算机作为通信终端装置发挥作用,其中,
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作为主设备工作的主设备工作模式以及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
存储单元,存储适当信息,该适当信息成为用于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以及
切换单元,当本机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基于所述适当信息来将本机的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16.一种记录介质,存储了计算机可读取的程序,该计算机连接到网络且经由所述网络在与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通过所述计算机执行所述程序而使所述计算机作为通信终端装置发挥作用,其中,
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
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
主设备监视单元,当在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时,监视在所述其他通信终端装置中是否存在除注册有本机的第一主设备以外的第二主设备;以及
获取单元,获取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第二判定基准信息,该第一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所述第一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该第二判定基准信息成为判定所述第二主设备作为主设备的优先级的基准,
在由所述主设备监视单元判定为存在所述第二主设备时,基于所述第一判定基准信息和所述第二判定基准信息,将所述第一主设备和所述第二主设备中的任意一个确定为对于本机的主设备。
17.一种信息通信方法,用于多个通信终端装置,所述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作为主设备工作的主设备工作模式以及作为从属设备工作的从属设备工作模式,其中,
所述信息通信方法包括:
对所述多个通信终端装置分别存储适当信息的工序,该适当信息成为用于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与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的基准;以及
在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下工作的通信终端装置中,基于所述适当信息来将本机的所述主设备工作模式切换为所述从属设备工作模式的工序。
CN201810325890.1A 2017-05-02 2018-04-12 通信终端装置、信息通信系统、记录介质及信息通信方法 Active CN108810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1511A JP6918565B2 (ja) 2017-05-02 2017-05-02 通信端末装置、情報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通信方法
JP2017-091511 2017-05-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10878A true CN108810878A (zh) 2018-11-13
CN108810878B CN108810878B (zh) 2022-06-10

Family

ID=62167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25890.1A Active CN108810878B (zh) 2017-05-02 2018-04-12 通信终端装置、信息通信系统、记录介质及信息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71279B2 (zh)
EP (1) EP3399834B1 (zh)
JP (1) JP6918565B2 (zh)
CN (1) CN10881087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4492A (zh) * 2020-03-05 2021-09-07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连接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277284A (zh) * 2022-05-26 2022-11-01 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02067A1 (de) * 2018-01-30 2019-08-01 Balluff Gmbh Drahtloses IO-Link-Kommunikationsnetzwerk mit einem zusätzlichen Master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Betrieb
JP7023256B2 (ja) * 2019-03-29 2022-02-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機器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EP3952221B1 (en) * 2019-03-29 2023-06-14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aratus network system with groups
JP7297688B2 (ja) * 2020-01-06 2023-06-26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監視機器、配電盤および監視システム
JP2023170751A (ja) 2022-05-20 2023-12-01 株式会社メガチップス 通信端末装置、情報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通信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24979A1 (en) * 2001-12-28 2003-07-03 Tosaku Tanada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04109996A1 (en) * 2003-06-02 2004-1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for performing master/slave switching process
CN1839587A (zh) * 2003-08-19 2006-09-27 学校法人庆应义塾 无线通信装置、特别系统及通信系统
CN101145895A (zh) * 2007-09-20 2008-03-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主备设备倒换方法
US20090240781A1 (en) * 2005-11-28 2009-09-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00074155A1 (en) * 2008-09-22 2010-03-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ode switching method thereof
JP2011130307A (ja) * 2009-12-21 2011-06-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冗長化通信装置
CN104936130A (zh) * 2014-03-19 2015-09-23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从设备及主设备
JP2016226031A (ja) * 2016-08-25 2016-12-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1980A (en) 1995-06-07 1997-11-2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Lo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power reduction and enhanced reliability in a multiple node tracking system
JP2001103570A (ja) 1999-09-30 2001-04-13 Toshiba Corp 通信システム、この通信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7587465B1 (en) * 2002-04-22 2009-09-08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nodes as masters or slaves
JP3848235B2 (ja) 2002-10-04 2006-11-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処理装置、通信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WO2005034434A1 (ja) * 2003-10-03 2005-04-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通信装置、その装置の動作モード起動方法、通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4006452B2 (ja) * 2005-06-13 2007-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その通信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7808987B2 (en) * 2005-12-21 2010-10-05 Sri International Distributed services for mesh networks
JP4765973B2 (ja) * 2007-03-27 2011-09-07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通信ルートの構築方法及び通信端末
US8644757B2 (en) * 2008-12-04 2014-02-04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eation and control of virtual rendering devices
JP5395517B2 (ja) 2009-05-29 2014-01-2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分散データ管理システム、データ管理装置、データ管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199704A (ja) 2010-03-23 2011-10-06 Seiko Epson Corp 無線通信可能な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281106B2 (ja) 2011-03-02 2013-09-04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無線lan装置
US9143309B2 (en) 2012-04-13 2015-09-22 Dominant Technologies, LLC Hopping master in wireless conference
JP2014157450A (ja) 2013-02-15 2014-08-28 Nlt Technologies Ltd タッチ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並びにその制御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US9883472B1 (en) * 2014-04-30 2018-01-30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eaconing within a wireless network based on an indication of distance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24979A1 (en) * 2001-12-28 2003-07-03 Tosaku Tanada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04109996A1 (en) * 2003-06-02 2004-1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for performing master/slave switching process
CN1701570A (zh) * 2003-06-02 2005-11-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执行主/从切换处理的设备,方法及程序
US20050262216A1 (en) * 2003-06-02 2005-11-24 Kazuyuki Kashiwabara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for performing master/slave switching process
CN1839587A (zh) * 2003-08-19 2006-09-27 学校法人庆应义塾 无线通信装置、特别系统及通信系统
US20090240781A1 (en) * 2005-11-28 2009-09-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145895A (zh) * 2007-09-20 2008-03-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主备设备倒换方法
US20100074155A1 (en) * 2008-09-22 2010-03-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ode switching method thereof
JP2011130307A (ja) * 2009-12-21 2011-06-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冗長化通信装置
CN104936130A (zh) * 2014-03-19 2015-09-23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从设备及主设备
JP2016226031A (ja) * 2016-08-25 2016-12-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4492A (zh) * 2020-03-05 2021-09-07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连接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364492B (zh) * 2020-03-05 2022-12-23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连接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277284A (zh) * 2022-05-26 2022-11-01 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277284B (zh) * 2022-05-26 2024-04-09 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99834B1 (en) 2021-02-24
US10771279B2 (en) 2020-09-08
CN108810878B (zh) 2022-06-10
JP6918565B2 (ja) 2021-08-11
US20180323998A1 (en) 2018-11-08
JP2018191116A (ja) 2018-11-29
EP3399834A1 (en) 2018-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10878A (zh) 通信终端装置、信息通信系统、记录介质及信息通信方法
EP2571248B1 (en) Network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JP4095449B2 (ja) 監視装置及び監視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KR101887581B1 (ko) 플로우 기반의 패킷 전송 장치 및 그것의 패킷 처리 방법
US20150319552A1 (en) Service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of terminal device
US20170353926A1 (en) Sleeping and wake-up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of master-slave network, and power saving system of master-slave network
JP6014570B2 (ja) 通信端末の接続制御方法および情報収集システム
JP2013091182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083847A (ja) 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CN103916980A (zh) 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18107684A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機器,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2012083846A (ja) 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センサノードユニット
JP2013021530A5 (zh)
CN110247980B (zh) 一种局域网中的网关控制方法及网关
CN110635968A (zh) 堆叠双活检测通道的监控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4896751B2 (ja) 無線アドホック端末
WO2014068665A1 (ja)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端末の所属先ネットワーク切替方法
US976918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suspicious devices on network
JP4819751B2 (ja) 監視装置及び監視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KR20100007159A (ko) Dnp 통신을 이용한 전력감시 데이터 수집 시스템 및방법
JP7230503B2 (ja) 発注システム、発注サーバー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KR102062604B1 (ko) 통신 장치, 통신 시스템, 및 네트워크 관리 방법
JP2009152755A (ja) ネットワーク監視システム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監視方法
JP2008294935A (ja) 中継装置,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ハードウェア記述コード
JP7188074B2 (ja) 発注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