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25599A - 车身底板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底板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25599A
CN108725599A CN201810373372.7A CN201810373372A CN108725599A CN 108725599 A CN108725599 A CN 108725599A CN 201810373372 A CN201810373372 A CN 201810373372A CN 108725599 A CN108725599 A CN 108725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flange
cover member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wel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733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25599B (zh
Inventor
辻泰裕
高桥知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25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25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25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255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安装部件通过焊接而安装于底面板的车身底板构造中谋求抑制因过大的载荷输入而引起的焊接部的剥离。在罩部件(1)通过焊接而安装于底面板(33)的车身底板构造中,罩部件(1)具有紧贴着底面板(33)的形成第一多个焊接部(13)的第一接合凸缘(15)和形成第二多个焊接部(14)的第二接合凸缘(16),第一接合凸缘(15)与第二接合凸缘(16)在与侧面碰撞方向正交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隔着脆弱部(17)配置。

Description

车身底板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底板构造。
背景技术
在具备滑动门的车辆中,已知一种在下纵梁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罩部件并在该罩部件内收纳滑轨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1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对所述罩部件施加了侧面碰撞等过大的载荷输入的情况下,有剪切载荷集中于罩部件的焊接部而焊接部剥离之虞。尤其在罩部件经由接合凸缘焊接于底面板、且在罩部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燃料箱的结构中,当对罩部件输入了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过大载荷时,有接合凸缘的焊接部发生剪切断裂并剥离、接合凸缘与燃料箱发生干涉之虞。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课题而创造的,其目的在于,在安装部件通过焊接而安装于底面板的车身底板构造中,谋求抑制因过大的载荷输入而引起的焊接部的剥离。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是安装部件通过焊接而安装于底面板的车身底板构造,该车身底板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件具有紧贴着所述底面板的形成第一多个焊接部的第一接合凸缘和形成第二多个焊接部的第二接合凸缘,所述第一接合凸缘与所述第二接合凸缘在与规定的载荷输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彼此隔着脆弱部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对于通过焊接而安装于底面板的安装部件,能够抑制因过大的载荷输入而引起的焊接部的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底面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的仰视图。
图2是罩部件的仰视图。
图3是前罩部件的角部周围的仰视图。
图4是罩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2中的A-A剖视图,(a)、(b)分别表示变形前、变形后的状态。
图6是从下方仰视的情况下的罩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罩部件及加强托架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罩部件及加强托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罩部件(安装部件)
2 前罩部件
3 后罩部件
4 侧面罩部件
5 底面罩部件
6 前面部
7 侧面部
8 角部
10 底面部
13 第一多个焊接部
14 第二多个焊接部
15 第一接合凸缘
16 第二接合凸缘
17 脆弱部
22 侧面部
23 底面部
26 加强托架
31 车身
32 下纵梁
33 底面板
35 后横梁
36 燃料箱(干涉禁止部件)
38 刚性肋部
39 中柱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适当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前后”是指车辆前后方向,“左右”是指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是指铅垂上下方向。
在图1中,车身31是具备滑动门(未图示)的车辆的车身,具备如下部分而构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纵梁32、32;底面板33;配置于底面板33的下表面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横梁34及后横梁35;和收纳滑轨(未图示)的罩部件(安装部件)1。在前横梁34与后横梁35之间配置有燃料箱(干涉禁止部件)36。燃料箱36配置在与车身31的车宽中心相比靠右的位置。
底面板33由铺设在左右一对的下纵梁32、32之间的平板状部件构成。如图4所示,下纵梁32由具备如下部分的形状构成:呈大致铅垂状延伸的侧面部32A;从侧面部32A的上端、下端分别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上面部32B、下面部32C;和从上面部32B、下面部32C的各外端分别向上方、下方延伸的上凸缘部32D、下凸缘部32E。也就是说,下纵梁32的截面大概呈向着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大致帽形状。底面板33的侧缘通过焊接与下纵梁32的上面部32B接合。
“罩部件1”
在罩部件1的内部收纳有对滑动门的滑动动作进行引导的滑轨。在下纵梁32的侧面部32A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开口部37(图4),设于滑动门的臂部(arm)从开口部37通过而与滑轨连结。如图1所示,燃料箱36位于罩部件1的车宽方向内侧。如上所述,由于燃料箱36配置在与车身31的车宽中心相比靠右的位置,所以与左侧相比靠右侧的罩部件1与燃料箱36的距离更近。以下,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右侧的罩部件1的情况进行说明。
“前罩部件2”
如图6所示,罩部件1呈跨着底面板33与下纵梁32的侧面部32A及下面部32C安装的箱形。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罩部件1分割成靠车辆前方的前罩部件2和靠车辆后方的后罩部件3而构成。另外,前罩部件2具备侧面罩部件4和底面罩部件5而构成。
参照图2、图4,侧面罩部件4具备如下部分而构成:以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靠前的位置倾斜的方式延伸的前面部6;和从前面部6的车宽方向内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向后方延伸的侧面部7。侧面部7以随着趋向下方而稍微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在前面部6与侧面部7之间形成有弯曲的角部8。在前面部6的车宽方向外端,形成有向前方延伸且通过焊接与下纵梁32的侧面部32A接合的接合凸缘9。
底面罩部件5具备:呈水平状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底面部10;从底面部10的前缘立起的接合凸缘11;和从底面部10的车宽方向内缘立起的接合凸缘12。底面罩部件5通过使接合凸缘11、12分别紧贴着前面部6、侧面部7的各下端通过焊接接合而与侧面罩部件4一体化。底面部10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紧贴着下纵梁32的下面部32C通过焊接接合。
“第一接合凸缘15、第二接合凸缘16”
侧面罩部件4具有紧贴着底面板33的下表面并形成第一多个焊接部13的第一接合凸缘15、和形成第二多个焊接部14的第二接合凸缘16。第一接合凸缘15和第二接合凸缘16在与规定的载荷输入方向P(图3)交叉的方向上彼此隔着脆弱部17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规定的载荷输入方向P”是指基于车辆的侧面碰撞等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向”。因此,在作为与其交叉的方向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第一接合凸缘15和第二接合凸缘16彼此隔着脆弱部17配置。
第一接合凸缘15以从前面部6的上缘向前方呈水平状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二接合凸缘16以从侧面部7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呈水平状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一接合凸缘15具备:第一侧边15A,其从前面部6的靠车宽方向内侧、即靠角部8的部分与前面部6呈大致正交状延伸;第二侧边15B,其从前面部6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与前面部6呈大致正交状延伸;和顶端边15C,其连接第一侧边15A与第二侧边15B的各顶端。第一侧边15A形成得比第二侧边15B长。因此,顶端边15C相对于前面部6的上缘呈倾斜状延伸。
第二接合凸缘16具备:第一侧边16A,其从侧面部7的靠车辆前方、即靠角部8的部分与侧面部7呈大致正交状延伸;第二侧边16B,其从侧面部7的靠车辆后方的部分与侧面部7呈大致正交状延伸;和顶端边16C,其连接第一侧边16A与第二侧边16B的各顶端。第一侧边16A形成得比第二侧边16B长。顶端边16C从第一侧边16A呈倾斜状延伸至朝向第二侧边16B的中途,并从该处起与侧面部7的上缘平行地延伸至第二侧边16B。
“脆弱部17”
脆弱部17由形成在前面部6与侧面部7之间的弯曲状的角部8构成。角部8形成在向着载荷输入方向P成为凸状的位置。在此,对隔着角部8配置的第一接合凸缘15及第二接合凸缘16进行研究。在图3中,假设在将第一接合凸缘15的第一侧边15A如虚线15Aa所示延伸至角部8的顶点18附近而形成的情况下,或者在将第二接合凸缘16的第一侧边16A如虚线16Aa所示延伸至顶点18附近而形成的情况下,相对于规定的载荷输入,有在角部8的所期望的变形被第一接合凸缘15或第二接合凸缘16抑制之虞。那种情况下,有时由角部8的变形进行的冲击能量的吸收不足,对第一多个焊接部13及第二多个焊接部14施加过大的剪切载荷。而且,在第一多个焊接部13及第二多个焊接部14剥离了的情况下,有第一接合凸缘15和/或第二接合凸缘16与燃料箱36发生干涉之虞。
对此,若以第一侧边15A从偏离角部8的弯曲范围的位置、例如与角部8隔着直线部L1的位置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一接合凸缘15,并且以第一侧边16A从与角部8隔着直线部L2的位置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二接合凸缘16,则能够相对于规定的载荷输入在角部8获得所期望的变形量、即脆弱功能,而并不那么受第一接合凸缘15及第二接合凸缘16的影响。由此,能够使角部8周围如虚线19所示有效地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与其相应地能够使剪切载荷向第一多个焊接部13及第二多个焊接部14分散,减少过大的剪切载荷向罩部件1的焊接部的负载来防止剥离。
“第一多个焊接部13、第二多个焊接部14”
第一多个焊接部13和第二多个焊接部14分别有至少三个焊接部呈三角状配置。第一多个焊接部13构成为具备:分别相对于前面部6的上缘以等距离位于靠近第一侧边15A的位置和靠近第二侧边15B的位置的焊接部13A、13B;以及位于靠近第一侧边15A的顶端的位置的焊接部13C。从将焊接部13A~13C彼此连接的假想线20可知,焊接部13A~13C呈三角状配置。同样地,第二多个焊接部14构成为具备:分别相对于侧面部7的上缘以等距离位于靠近第一侧边16A的位置和靠近第二侧边16B的位置的焊接部14A、14B;以及位于靠近第一侧边16A的顶端的位置的焊接部14C。从将焊接部14A~14C彼此连接的假想线21可知,焊接部14A~14C呈三角状配置。通过像这样将第一多个焊接部13、第二多个焊接部14以至少三个焊接部呈三角状配置的方式设置,能够使对焊接部施加的剪切载荷分散。
另外,焊接部13A与焊接部13C是沿着与第一接合凸缘15的基端边(指前面部6的上缘)大致正交的方向配置的关系。同样地,焊接部14A与焊接部14C是沿着与第二接合凸缘16的基端边(指侧面部7的上缘)大致正交的方向配置的关系。通过像这样配置,能够在使对第一多个焊接部13及第二多个焊接部14施加的剪切载荷有效分散的同时,使角部8周围如虚线19所示有效地变形。
“刚性肋部38”
在图2中,在底面板33上形成有刚性肋部38,该刚性肋部38沿上下方向鼓出并大致沿着干涉禁止部件(燃料箱36)的外轮廓延伸,刚性肋部38的一部分与罩部件1的脆弱部17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如图1所示,在燃料箱36的右侧面形成有随着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36A。在该倾斜部36A与下纵梁32之间的底面板33上,形成有以大致沿着倾斜部36A即随着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且向下方向鼓出的刚性肋部38。在图2中,刚性肋部38的后端38A周围在成为宽幅的基础上以稍微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形成,在该后端38A的下方,也如图5的(a)所示,以重叠的方式配置有构成脆弱部17的角部8。
由于刚性肋部38构成底面板33的脆弱部,所以通过将刚性肋部38与角部8重叠配置,相对于载荷输入,如图5的(b)所示,能够使刚性肋部38处的底面板33的变形、和角部8处的罩部件1的变形同时发生。因此,第一接合凸缘15、第二接合凸缘16相对于底面板33的错位难以发生,不容易对第一多个焊接部13及第二多个焊接部14施加不合理的剪切载荷的负载。
“后罩部件3”
在图2、图4、图6中,后罩部件3构成为具备:以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延伸的侧面部22;和从侧面部22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呈水平状延伸的底面部23。与前罩部件2的侧面部7同样地,后罩部件3的侧面部22也以随着趋向下方而稍微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延伸。侧面部22与前罩部件2的侧面部7通过各自将前缘与后缘彼此重叠并通过焊接接合,从而构成整个罩部件1的侧面。底面部23与前罩部件2的底面部10通过各自将前缘与后缘彼此重叠并通过焊接接合,从而构成整个罩部件1的底面。
在侧面部22的上缘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通过焊接与底面板33的下表面接合的接合凸缘24,在侧面部22的后缘形成有向后方延伸并通过焊接与下纵梁32的侧面部32A接合的接合凸缘25。底面部23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紧贴着下纵梁32的下面部32C通过焊接接合。通过上述构成,罩部件1呈箱形,其前方由前面部6覆盖,车宽方向内侧及后方由侧面部7、22覆盖,下方由底面部10、23覆盖,上方的开口由底面板33覆盖,车宽方向外侧的开口由下纵梁32的侧面部32A覆盖。
在后罩部件3的侧面部22及底面部23通过焊接而接合有后横梁35的端部。为了确保相对于侧面碰撞等输入载荷的强度、和横梁35的支承强度,后罩部件3的拉伸强度形成得比前罩部件2的拉伸强度高。通过将后罩部件3设为拉伸强度比前罩部件2高的材质或使板厚增加,能够提高拉伸强度。
“加强托架26”
在图7、图8中,在下纵梁32的上面部32B竖立设置有中柱39。在后罩部件3与中柱39之间,夹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并将中柱39与后横梁35连结的加强托架26。加强托架26由具备如下部分的形状构成:基面部26A,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具体为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内侧而稍微向前方倾斜并呈水平状延伸;加强面部26B、26B,其在基面部26A的前缘及后缘向下方进行弯曲加工而成;和接合凸缘26C、26C,从各加强面部26B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延伸并与后罩部件3的侧面部22面接触。加强托架26与后横梁35在车宽方向上呈一条直线状排列配置。
在中柱39的下端形成有通过焊接与下纵梁32的上面部32B接合的接合凸缘39A。加强托架26的基面部26A的车外端侧被上面部32B与接合凸缘39A夹持并通过焊接与下纵梁32及中柱39接合。另外,基面部26A的车内端侧被底面板33与后罩部件3的接合凸缘24夹持并通过焊接与底面板33和后罩部件3接合。另外,接合凸缘26C、26C紧贴着后罩部件3的侧面部22通过焊接与后罩部件3及后横梁35接合。通过设置加强托架26,在因侧面碰撞等而对车身31向车宽方向内侧施加了载荷时,加强托架26发挥所谓的支撑杆的作用,能够抑制中柱39的下端绕到室内侧。
如上所述,在安装部件(罩部件1)通过焊接而安装于底面板33的车身底板构造中,安装部件具有紧贴着底面板33的形成第一多个焊接部13的第一接合凸缘15和形成第二多个焊接部14的第二接合凸缘16,第一接合凸缘15与第二接合凸缘16在与规定的载荷输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与载荷输入方向P正交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隔着脆弱部17配置,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发挥如下效果。
相对于载荷输入方向P的载荷输入,由于第一多个焊接部13和第二多个焊接部14沿着与载荷输入方向P交叉的方向配置,所以载荷分散至多个焊接部,一个焊接部承受的剪切载荷降低。而且,位于第一多个焊接部13与第二多个焊接部14之间的脆弱部17因其脆弱性而变形,冲击能量由安装部件吸收,由此,对各焊接部施加的剪切载荷也降低。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多个焊接部13及第二多个焊接部14的剪切破坏。
第一多个焊接部13或第二多个焊接部14的至少三个焊接部(第一多个焊接部13中为焊接部13A~13C、第二多个焊接部14中为焊接部14A~14C)呈三角状配置,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将对焊接部施加的剪切载荷有效分散,能够使一个焊接部承受的剪切载荷进一步降低。
脆弱部17是安装部件的角部8,第一多个焊接部13具备在与第一接合凸缘15的基端边(前面部6的上缘)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配置的多个焊接部13A、13C,第二多个焊接部14具备在与第二接合凸缘16的基端边(侧面部7的上缘)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配置的多个焊接部14A、14C,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在使对第一多个焊接部13及第二多个焊接部14施加的剪切载荷分散的同时,使角部8周围有效地变形。
脆弱部17是第一接合凸缘15的基端边(前面部6的上缘)与第二接合凸缘16的基端边(侧面部7的上缘)交叉的弯曲状的角部8,第一接合凸缘15及第二接合凸缘16形成在从角部8的弯曲范围偏离的位置,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容易地在角部8获得所期望的变形量,而并不那么受第一接合凸缘15及第二接合凸缘16的影响。
在底面板33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鼓出且一部分与脆弱部17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刚性肋部38,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相对于载荷输入使刚性肋部38处的底面板33的变形、和角部8处的安装部件的变形同时发生。因此,第一接合凸缘15、第二接合凸缘16相对于底面板33的错位难以发生,不容易对第一多个焊接部13及第二多个焊接部14施加不合理的剪切载荷的负载。
安装部件是覆盖滑轨的罩部件1,呈跨着底面板33与下纵梁32的侧面32A及下表面32C安装的箱形,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则由于罩部件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观察时构成闭合截面构造,所以能够提高相对于侧面碰撞等输入载荷的强度。
罩部件1分割成靠车辆前方的前罩部件2和靠车辆后方的后罩部件3,后罩部件3形成为拉伸强度比前罩部件2高,并且与后横梁35连结,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提高相对于侧面碰撞等输入载荷的强度、和横梁35的支承强度。
在后罩部件3与中柱39之间,夹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并将中柱39与后横梁35连结的加强托架26,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则在因侧面碰撞等而对车身31向车宽方向内侧施加了载荷时,加强托架26发挥所谓的支撑杆的作用,能够抑制中柱39的下端绕到室内侧。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在实施方式中,对车辆右侧的罩部件1应用了本发明,但也可以应用于车辆左侧的罩部件。另外,作为前罩部件2,也可以将侧面罩部件4与底面罩部件5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形成。另外,作为应用发明的安装部件,也可以是安装于底面板33的上表面的部件。

Claims (8)

1.一种车身底板构造,其中,安装部件通过焊接而安装于底面板,该车身底板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具有紧贴着所述底面板的形成第一多个焊接部的第一接合凸缘和形成第二多个焊接部的第二接合凸缘,
所述第一接合凸缘与所述第二接合凸缘在与规定的载荷输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彼此隔着脆弱部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个焊接部或所述第二多个焊接部的至少三个焊接部呈三角状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是所述安装部件的角部,
所述第一多个焊接部具备在与所述第一接合凸缘的基端边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配置的多个焊接部,
所述第二多个焊接部具备在与所述第二接合凸缘的基端边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配置的多个焊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是所述第一接合凸缘的基端边与所述第二接合凸缘的基端边交叉的弯曲状的角部,
所述第一接合凸缘及所述第二接合凸缘形成在从所述角部的弯曲范围偏离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面板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鼓出且一部分与所述脆弱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刚性肋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是覆盖滑轨的罩部件,并且呈跨着所述底面板与下纵梁的侧面及下表面安装的箱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分割成靠车辆前方的前罩部件和靠车辆后方的后罩部件,
所述后罩部件形成为拉伸强度比所述前罩部件高,并且与横梁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罩部件与中柱之间,夹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并将所述中柱与所述横梁连结的加强托架。
CN201810373372.7A 2017-04-25 2018-04-24 车身底板构造 Active CN1087255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5946 2017-04-25
JP2017085946A JP6538103B2 (ja) 2017-04-25 2017-04-25 車体フロア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25599A true CN108725599A (zh) 2018-11-02
CN108725599B CN108725599B (zh) 2021-02-05

Family

ID=63939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73372.7A Active CN108725599B (zh) 2017-04-25 2018-04-24 车身底板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38103B2 (zh)
CN (1) CN10872559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2632A (zh) * 2003-05-21 2005-02-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底板部件结构
JP2007118875A (ja) * 2005-10-31 2007-05-1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骨格構造
JP2009143451A (ja) * 2007-12-14 2009-07-02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101327813B (zh) * 2007-06-19 2012-04-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地板结构
CN104245482A (zh) * 2012-04-10 2014-12-24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汽车车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5483B2 (ja) * 2011-11-25 2015-09-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6172062B2 (ja) * 2014-06-13 2017-08-02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マウント構造
JP6277948B2 (ja) * 2014-12-05 2018-02-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2632A (zh) * 2003-05-21 2005-02-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底板部件结构
JP2007118875A (ja) * 2005-10-31 2007-05-1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骨格構造
CN101327813B (zh) * 2007-06-19 2012-04-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地板结构
JP2009143451A (ja) * 2007-12-14 2009-07-02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104245482A (zh) * 2012-04-10 2014-12-24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汽车车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84047A (ja) 2018-11-22
JP6538103B2 (ja) 2019-07-03
CN108725599B (zh) 2021-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17958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05377674B (zh) 车身上部结构
JP2009120140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CN104058011B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JP6252617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5813925A (zh) 用于改进侧面碰撞价值的具有加强b 形柱构件的两部分的车辆侧部结构
CN105473426A (zh) 车身前部结构
US10870451B2 (en) Vehicle chassis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CN102632927A (zh) 车体后部构造
CN106515866A (zh) 车辆框架结构
CN102774427B (zh) 车辆上部后端结构
US20170101133A1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US9623738B2 (en)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CN103085885A (zh) 后支柱部的加强结构
CN103373393A (zh) 车门保持机构的周边构造
US8857897B2 (en) Light-load absorbing structure
EP2647550B1 (en) Side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JPWO2013150628A1 (ja) 鉄道車両
US11072372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108725599A (zh) 车身底板构造
JP5465707B2 (ja) 車体
US20220032748A1 (en) Vehicle door frame
CN114590324A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210852643U (zh) 车辆的后纵梁加强结构和车辆
JP2008285094A (ja) 鉄道車両の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