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3748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93748B
CN108693748B CN201810295670.9A CN201810295670A CN108693748B CN 108693748 B CN108693748 B CN 108693748B CN 201810295670 A CN201810295670 A CN 201810295670A CN 108693748 B CN108693748 B CN 1086937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member
secondary transfer
continuous sheet
roller
transf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956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93748A (zh
Inventor
山浦正彰
重崎聪
金井豊
东村昌代
马场俊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93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37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93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37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17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web copy material of plain paper, e.g. supply rolls; Roll holder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连续片材的转印构件,所述转印构件具有比与该转印构件相对的构件更小的硬度,其中当输送所述连续片材时,所述连续片材位于所述转印构件和与该转印构件相对的所述构件之间;以及移动单元,该移动单元使所述转印构件在与输送所述连续片材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07-218949公开了一种将形成在色调剂图像载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接触式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包括:导电带;用于驱动该导电带的驱动辊;由所述导电带驱动的导电橡胶辊和张紧辊;和电源,该电源给所述导电橡胶辊的芯部供应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电压。在导电橡胶辊和张紧辊当中,至少导电橡胶辊能够改变位置。通过改变位置,导电带可以与转印材料和色调剂图像载体接触或分离。通过在导电带位于导电橡胶辊与转印材料和色调剂图像载体之间的情况下使导电橡胶辊压靠转印材料和色调剂图像载体,在导电带和转印材料之间形成转印压区。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07-148028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感光体,这些感光体沿着用于由输送单元输送的连续片材的输送路径设置并且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色调剂图像;多个转印构件,这些转印构件被布置成与所述感光体相对并且使连续片材与所述感光体接触以将形成在感光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连续片材;移动单元,该移动单元将所述转印构件移动至连续片材与感光体接触的接触位置和连续片材从感光体缩回的缩回位置;以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控制移动单元,从而使得转印构件顺序地从缩回位置移动接触(该接触位置位于开始向连续片材转印的位置)和使得转印构件从接触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该缩回位置位于连续片材的转印完成的位置)。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中,与没有每次在具有一定厚度的连续片材行进一定距离(所述距离随着所述厚度增加而减少)之后使转印构件移动的移动单元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用于转印色调剂图像的转印构件的表面中的开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连续片材的转印构件,所述转印构件具有比与该转印构件相对的构件更小的硬度,其中当输送所述连续片材时,所述连续片材位于所述转印构件和与该转印构件相对的所述构件之间;以及移动单元,该移动单元使所述转印构件在与输送所述连续片材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每次在具有厚度的所述连续片材行进一距离之后,所述移动单元都可以使所述转印构件移动,所述距离随着所述厚度增加而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每次在所述连续片材行进一距离之后,所述移动单元都可以使所述转印构件移动,所述距离随着所述转印构件挤压所述连续片材的挤压力增加而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转印构件可以为围绕多个旋转构件卷绕的带状转印构件,并且所述移动单元可以通过改变所述多个旋转构件的旋转轴之间的在所述多个旋转构件旋转的方向上的距离而使所述转印构件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与所述转印构件相对的相对构件,其中承载色调剂图像的图像载体位于所述相对构件和所述转印构件之间,并且所述移动单元可以通过使所述相对构件的旋转轴的一端移动而使所述转印构件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转印构件可以为辊状转印构件,该辊状转印构件包括旋转轴、围绕所述旋转轴形成的弹性层和覆盖所述弹性层的表面的表面层;并且所述移动单元可以通过移动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而移动所述转印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每次在所述连续片材移动一距离之后,所述移动单元都可以使所述转印构件移动,所述距离随着所述表面层的厚度减小而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每次在所述连续片材行进一距离之后,所述移动单元都可以使所述转印构件移动,所述距离随着所述弹性层的硬度增加而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没有使转印构件在与输送连续片材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少转印构件的表面中的开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没有每次在具有厚度的连续片材行进一距离(所述距离随着厚度增加而减小)之后使转印构件移动的移动单元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少转印构件的表面中的开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没有在每次连续片材行进一距离(所述距离随着转印构件挤压连续片材的挤压力的增加而减小)之后使转印构件移动的移动单元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少转印构件的表面中的开裂。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没有通过改变多个旋转构件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来移动转印构件的移动单元的构造相比,可以利用简单结构来移动所述转印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没有通过移动相对构件的旋转轴的一端来移动转印构件的移动单元的构造相比,可以利用简单构造来移动所述转印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没有通过移动辊状转印构件的旋转轴的一端来移动转印构件的移动单元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少转印构件的表面中的开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没有每次在连续片材行进一距离(所述距离随着所述表面层的厚度减小而减小)之后都移动转印构件的移动单元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少转印构件的表面中的开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没有每次在连续片材行进一距离(所述距离随着弹性层硬度增加而减小)之后移动转印构件的移动单元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少转印构件的表面中的开裂。
附图说明
将基于如下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概括地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功能框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A和图4B分别是示出了二次转印部的示意性剖视图和示意性平面图;
图5A是二次转印部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分离辊的旋转轴通过移位机构移动,而图5B是示出了移位机构的构造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6是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了移位机构的操作使二次转印带移动,从而使分离辊的旋转轴在推力方向上移动;
图7是示出了移位机构的操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8A是二次转印部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移位机构移动支承辊的旋转轴,而图8B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移位机构的构造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9是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移位机构的操作移动支承辊的旋转轴,从而使二次转印带在推力方向上移动;
图10A是示出了在比较示例中二次转印带的树脂涂层开裂之前由连续片材P行进的距离L的表,而图10B是示出了在一示例中行进距离与二次转印带的树脂涂层中的开裂之间的关系的表;
图11是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转印装置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2A是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二次转印部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而图12B是示出了移位机构的构造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3A是示出了位于二次转印带的片材端部处的支承辊、中间转印带、片材和二次转印带之间的关系的放大剖视图,而图13B示出了二次转印带的树脂涂层在它们断裂之前弯曲的次数与膨胀和收缩量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通过示例性实施方式和示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注意,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和示例。
注意,这些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且尺寸比例与实际尺寸比例不同。为了容易理解,将视情况省略对于描述来说不必要的那些零部件的图示。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1)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和操作
(1.1)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
图1是概括地示出了根据该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而图2是图像形成设备1的功能框图。
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图像形成部10;附装至图像形成部10的一端的片材供送装置20;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0的另一端并用于收集打印片材的片材收集部30;操作显示部件40;和图像处理单元50,图像处理单元50利用从高级机器传送的打印信息生成图像信息。
图像形成部10包括系统控制单元11、曝光装置12、感光单元13、显影装置14、转印装置15、片材输送装置16a、16b和16c以及定影装置17。图像形成部10基于从图像处理单元50接收的图像信息在从片材供送装置20供送的连续片材P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片材供送装置20包括片材供送构件20a,连续片材P卷在片材供送构件20a上。片材供送构件20a被可旋转地支撑并供送连续片材P至图像形成部10同时向连续片材P施加张力。
片材收集部30利用被驱动地旋转的卷收辊30a收集连续片材P,该连续片材P具有在图像形成部10中输出到该连续片材P上的图像。
操作显示部件40用于输入各种设置和指令并用于显示信息。换言之,操作显示部件40用作用户接口。操作显示单元40由液晶显示面板、操作按钮、触摸屏等的组合形成。
(1.2)图像形成部的构造和操作
在如此构造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从片材供送装置20的片材供送构件20a延伸出的连续片材P根据图像形成正时输送至图像形成部10。
感光单元13在曝光装置12下方彼此平行地设置并且包括用作图像载体的驱动地旋转的感光鼓31。在每个感光鼓31周围在其旋转方向上设置充电器32、曝光装置12、显影装置14、一次转印辊52和清洁刮刀34。
显影装置14包括与感光鼓31相对的显影辊42。显影装置14除了显影剂G之外具有基本相同构造,并且利用其显影辊42在感光鼓31上形成红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
存储显影剂G的可更换色调剂盒TC和用于将显影剂G从色调剂盒TC供应至显影装置14的显影剂供应装置43布置在显影装置14上方。
旋转感光鼓31的表面由充电器32充电,并且利用从曝光装置12发射的潜像形成光在感光鼓3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31上的静电潜像由显影辊42显影成色调剂图像。
转印装置15包括:中间转印带51,中间转印带51是图像载体的示例,形成在感光单元13的感光鼓31上的彩色色调剂图像以叠加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一次转印辊52,一次转印辊52将通过感光单元13形成的彩色色调剂图像顺序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一次转印);和二次转印带53,二次转印带53是转印构件的示例,并且将中间转印带51上的叠加彩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上(二次转印)。
二次转印带53张设在作为多个旋转构件的示例的二次转印辊54和分离辊55之间。二次转印带53夹持在二次转印辊54和支承辊65(该支承辊65布置在中间转印带51的内表面侧并且是对置构件的示例),因而形成二次转印部TR。
形成在感光单元13的感光鼓31上的彩色色调剂图像由一次转印辊52(从由系统控制单元11控制的电源装置等(未示出)向该一次转印辊52供应预定转印电压)顺序且静电地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1,因而形成其中色彩色调剂图像被叠加的叠加色调剂图像。
随着中间转印带51移动,中间转印带51上的叠加色调剂图像被输送至二次转印带53所在的区域(即,二次转印部TR)。随着叠加色调图像被输送至二次转印部TR,连续片材P被从片材供送装置20供送至二次转印部TR。转印电压被施加至支承辊65(该支承辊65与二次转印辊54相对且二次转印带53位于二者之间),因而将中间转印带51上的叠加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连续片材P。
感光鼓31的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由清洁刮刀34清洁并收集在废色调剂存储单元(未示出)中。感光鼓31的表面由充电器32再次充电。
定影装置17包括在一个方向上旋转的环形定影带17a和与定影带17a的圆周表面接触并在一个方向上旋转的压力辊17b。定影带17a和压力辊17b在一个部分处压靠彼此,从而形成压区部分(定影区域)。
已经在转印装置15中转印有色调剂图像但是尚未定影的连续片材P经由片材输送装置16a输送至定影装置17。输送到定影装置17的连续片材P通过定影带17a和压力辊17b经由热和压力,并因而将色调剂图像定影。
已经定影有图像的连续片材P经由片材输送装置16b供送至片材收集部30。供送至片材收集部30的连续片材P卷绕在卷收辊30a上同时被张紧。
(2)转印装置的构造和作用
(2.1)转印装置的构造
图3是示出了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转印装置15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而图4A和4B分别是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1的二次转印部TR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和示意性平面图。
转印装置15包括中间转印带51、一次转印辊52、二次转印带53、支承辊65、二次转印辊54和清洁装置56。
中间转印带51(在图4B中由双点划线示出)由含有足够量的导电剂(如碳黑)的树脂(诸如聚酰亚胺(PI)或聚酰胺-酰亚胺(PAI))形成。中间转印带51形成为具有1010至1014Ω·cm的体积电阻率。中间转印带51为厚度例如为大约0.1mm的薄膜状环形带。
中间转印带51围绕如下部件张设并旋转(参见图3中的箭头A):驱动辊61,该驱动辊61循环地驱动中间转印带51;从动辊62,该从动辊62支撑中间转印带51,中间转印带51在布置感光鼓31的方向上基本笔直地延伸;张紧辊63,该张紧辊63向中间转印带51施加张力并且防止中间转印带51蜿蜒;支撑辊64,该支撑辊64设置在二次转印部TR的上游并且支撑中间转印带51;设置在二次转印部TR处的支承辊65;和清洁支承辊66,清洁支承辊66设置在清洁部处用于刮除中间转印带51上的残余色调剂。
支承辊65由表面中分散有碳的EPDM/NBR混合橡胶管形成,并且其内部为EPDM橡胶。支承辊65形成为具有107至1010Ω·cm的表面电阻率和28mm的直径。支承辊65的肖氏硬度C被设置为例如70度。
支承辊65布置在中间转印带51的内表面侧并且用作二次转印带53的对置电极。用于供应直流电压以在二次转印部TR处形成二次转印电场的金属供电辊65A布置为与支承辊65接触。
一次转印辊52被设置成与感光鼓31相对且中间转印带51位于一次转印辊52和感光鼓31之间,并且向一次转印辊52供应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电压。结果,感光鼓31上的色调剂图像被顺序地静电吸附至中间转印带51,因而在中间转印带51上形成叠加的色调剂图像。
二次转印带53为厚度例如为0.3至0.5mm的半导电环形带。二次转印带53由含有足够量的导电剂(如碳黑)的橡胶诸如氯丁二烯或EPDM形成。二次转印带53形成为具有例如106至1010Ω·cm的体积电阻率。二次转印带53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具有树脂涂层53a,该树脂涂层53a由改性尿烷聚氟树脂形成以抑制色调剂等的附着。
如图3所示,二次转印带53以预定张力张设在二次转印辊54和分离辊55之间。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二次转印带53从二次转印辊54接收驱动力,并且以预定速度旋转(参见图3中的箭头B)。
二次转印辊54由用作芯部的金属轴和形成在其外圆周上的导电层形成。导电层由其中分散有导电剂(诸如碳黑)的泡沫(诸如硅橡胶、聚氨酯橡胶或EPDM)形成。二次转印辊54被布置成与支承辊65相对,其中二次转印带53和中间转印带51位于该二次转印辊54和支承辊65之间。
二次转印辊54电接地并且与支承辊65一起构成二次转印部TR,在该二次转印部TR,保持在中间转印带51上的色调剂图像被二次转印至输送到二次转印带53的连续片材P。
二次转印辊54由连接至其的驱动马达(未示出)驱动地旋转并且使二次转印带53旋转。
如图3所示,分离辊55在二次转印带53旋转的方向上(箭头B方向)上位于二次转印辊54的下游。分离辊55和二次转印辊54形成了将连续片材P输送到下游侧的带表面。
分离辊55的直径小于二次转印辊54的直径,从而将连续片材P从二次转印带53的表面分离。
(2.2)二次转印带的运动控制
图5A是二次转印部TR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分离辊55的旋转轴由移位机构100移动;图5B为示出了移位机构100的构造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图6是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了移位机构100的操作使分离辊55的旋转轴移动,从而使二次转印带53在推力方向上移动的。图7是示出了移位机构100的操作流程的流程图。图13A是示出了位于二次转印部TR的片材端部处的支承辊65、中间转印带51、连续片材P和二次转印带53之间的关系的放大剖视图,图13B示出了二次转印带53的树脂涂层53a在它们断裂之前弯曲的次数与膨胀和收缩量之间的关系。
现在,将描述张设在二次转印辊54和分离辊55之间并围绕二次转印辊54和分离辊55旋转的二次转印带53中发生的现象。
在二次转印部TR中,连续片材P被夹持在形成在二次转印带53和支承辊65之间的转印压区处(其中中间转印带51位于二次转印带53和支承辊65之间),并且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结果,形成电场,通过该电场,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连续片材P。
中间转印带51由热可固化树脂(诸如聚酰亚胺或聚酰胺-酰亚胺)形成,而二次转印带53由包括橡胶层53b和设置在橡胶层53b上的树脂涂层的弹性构件形成。当连续片材P被挤压在二次转印部TR的转印压区处时,比中间转印带51短的软的二次转印带53的树脂涂层53a在与连续片材P的端部对应的部分处变形,从而产生大的应变(参见图13A中的虚线圆圈区域)。因而,二次转印带53的与片材的端部对应的部分在片材经过转印压区时反复地张紧和放松,这会导致疲劳断裂和开裂。
如图13B中所示,已知树脂涂层53a在它们断裂之前的膨胀和收缩次数随着其膨胀和收缩量的增加而减小。换言之,断裂可能性随着树脂涂层53a膨胀和收缩的次数而增加,因为其每次膨胀和收缩量增加。因为膨胀和收缩量取决于连续片材P的厚度,所以在发生开裂之前厚片材行进的距离小于在发生开裂之前薄片材行进的距离。
为了抑制在与连续片材P的端部处对应的部分处的开裂,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也就是说,当使用切割片材时,该片材在二次转印部TR中与片材供送装置20和片材收集部30无关地由二次转印带53输送。因而,通过在与二次转印带53输送片材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视情况移动片材输送位置,能够容易地分散对二次转印带53的表面造成的损坏。
同时,当使用连续片材时,该片材由片材供送装置20和片材收集部30输送。因此,不可能在二次转印部TR中独立地将片材输送位置(片材位置)移位。结果,除非在与片材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或片材宽度上片材供送装置20和片材收集部30的片材位置改变,否则片材将总是经过二次转印带53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从而不能分散对二次转印带53的损坏。结果,树脂涂层53a可能在较早阶段就开裂,进而降低了二次转印带53的寿命。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用作移动单元的移位机构100,该移位机构100每次在具有厚度t的连续片材已经行进了行进距离L之后使用作转印构件的二次转印带53在与输送连续片材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行进距离L随着厚度t增加而减小。
更具体地说,如图5A所示(参见箭头R1),移位机构100改变用作多个旋转构件的二次转印辊54和分离辊55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以在张设在二次转印辊54和分离辊55之间并围绕二次转印辊54和分离辊55旋转的二次转印带53中产生在与旋转方向相交的推力方向上的蜿蜒力,从而移动二次转印带53。
如图5B所示,移位机构100包括二次转印辊54、分离辊55、二次转印框架101和101、分离辊支撑框架102R和102L、偏心凸轮103、旋转致动器104和张紧弹簧105。
二次转印辊54由二次转印框架101和101经由轴承支撑而可旋转,并且分离辊55由分离辊支撑框架102R和102L经由轴承支撑而可旋转。
分离辊支撑框架102L通过销106与二次转印框架101接合,而分离辊支撑框架102R由二次转印框架101通过螺柱107支撑,从而可在细长孔108的更大直径范围内移动。螺柱107穿过二次转印框架101中的细长孔108而伸出并且与偏心凸轮103接触。当被旋转致动器104旋转时,偏心凸轮103使螺柱107在二次转印框架101的细长孔108的较大直径范围内移动,从而改变二次转印辊54的旋转轴和分离辊55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D1和D2。结果,二次转印带53朝向旋转轴之间的距离较小的一侧移动。
例如,如图6所示,当旋转致动器104使偏心凸轮103旋转时,螺柱107在细长孔108内在箭头R1的方向上移动,从而致使分离辊55的旋转轴围绕销106移动,并因而改变二次转印辊54的旋转轴和分离辊55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D1和D2(D1>D2)。结果,二次转印带53朝向旋转轴之间的距离较小的一侧(D2侧)移动。
在系统控制单元11中,行进距离积分器110计算从片材供送装置20供送的连续片材的累计行进距离L(S101)。然后,根据关于厚度t的信息,将移位机构100移动二次转印带53的运动时刻T计算为:T=20000×1/t(S102),并且确定累计行进距离L是否已经达到运动时刻T(S103)。如果确定累计行进距离L已经达到运动时刻T(S102:是),则系统控制单元11将旋转致动器104驱动地旋转180度(S104),以移动分离辊55的一端,从而使二次转印带53在推力方向上移动。
之后,使旋转致动器104再次驱动地旋转180度(S105),以将分离辊55的一端移动回到初始位置,从而使二次转印辊54的旋转轴和分离辊55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D1和D2平衡,由此使二次转印带53在推力方向上的移动停止。之后,在每个运动时刻T都移动二次转印带53,直到总行进距离L达到二次转印带53的寿命(S106:是)。
通过将移动二次转印带53的运动时刻T确定为与连续片材P的厚度t的倒数成比例,每次在连续片材P行进较小行进距离L之后都使二次转印带53在推力方向上移动,由此可以防止树脂涂层53a在早期发生开裂,因而完成二次转印带53的预定寿命。
第一变型
在以上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移位机构100移动二次转印带53的运动时刻T确定为与厚度t的倒数成比例。另选地,该运动时刻T可以被确定成使得行进距离L(二次转印带53根据该行进距离移动)随着挤压力N(参见图5A中的箭头N)(二次转印辊54以该挤压力N挤压连续片材P,其中二次转印带53位于之间)的增加而减小。
在二次转印部TR中,产生二次转印电场,在利用预定挤压力N将连续片材P夹持在二次转印带53和支承辊65(该支承辊65与二次转印带53相对且中间转印带51位于二者之间)之间的同时二次转印色调剂图像。由于连续片材P的厚度t较大,因此将挤压力N设置得较大。这里,如果厚度t较大,则二次转印带53的树脂涂层53a在它们经过转印压区时在受到较大的挤压力的同时反复地张紧和放松,这会导致疲劳断裂和开裂。
因而,根据第一变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移动二次转印带53的运动时刻T被确定成使得行进距离L(二次转印带53根据该行进距离L移动)随着挤压力N(二次转印辊54以该挤压力N挤压连续片材P,其中二次转印带53位于之间)增加而减小。
第二变型
图8A是二次转印部TR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移位机构100A移动支承辊65的旋转轴,而图8B示出了移位机构100A的构造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图9是示意性平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移位机构100A的操作移动支承辊65的旋转轴,从而使二次转印带53在推力方向上移动。
用于使二次转印带53在与输送连续片材的方向上相交的方向上移动的机构可以是所述移位机构100A,该移位机构100A通过使支承辊65的旋转轴移动成与二次转印辊54的旋转轴相交而移动二次转印带53,如图8A所示(参见图8A的箭头R2)。
如图8B所示,移位机构100A包括二次转印辊54、分离辊55、支承辊65、转印框架121、支承辊支撑框架122R和122L、偏心凸轮123、旋转致动器124和张紧弹簧125。支承辊65由支承辊支撑框架122R和122L经由轴承支撑成可旋转。
支承辊支撑框架122L通过销126与转印框架121接合,并且支承辊支撑框架122R通过螺柱127由转印框架121支撑成在细长孔128的较大直径范围内移动。螺柱127穿过转印框架121中的细长孔128而伸出并且与偏心凸轮123接触。
当被旋转致动器124旋转时,偏心凸轮123使螺柱127在转印框架121中的细长孔128的较大直径范围内移动,从而使支承辊65的旋转轴与二次转印辊54的旋转轴相交。结果,二次转印带53经受作用在推力方向(该推力方向与旋转方向相交)上的蜿蜒力,并且在推力方向上移动。
例如,如图9所示,当旋转致动器124使偏心凸轮123旋转时,螺柱127在细长孔128内在箭头R1的方向上移动,从而使支承辊65的旋转轴围绕销126移动,因而使旋转轴和二次转印辊54彼此相交。结果,在被夹持在二次转印辊54和支承辊65之间的同时旋转的二次转印带53在图9中箭头R2的方向上移动。
在该移位机构100A中,当连续片材P的累计行进距离L已经达到基于厚度t确定的运动时刻T(=20000×1/t)时,旋转致动器124被驱动地旋转180度以使支承辊65的一端移动,从而使二次转印带53在推力方向上移动。
之后,旋转致动器124被再次驱动地旋转180度以使支承辊65移动回到初始位置,由此使二次转印带63在推力方向上的运动停止。之后,在每个运动时刻T都移动二次转印带53,直到总行进距离L达到二次转印带53的寿命。
示例
图10A是示出了在比较实例中二次转印带53的树脂涂层53a开裂之前连续片材P行进的距离L的表,而图10B是示出了在一示例中行进距离L和二次转印带53的树脂涂层53a中的开裂之间的关系的表。
为了确认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效果,针对厚度为100μm、150μm和200μm且宽度为300mm的用作连续片材P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透明膜的行进特性对该透明膜进行评价。使用类似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测试机器在低温、低湿度环境(10℃/15%RH)中执行评价。在该评价中,首先形成相应颜色(Y、M、C和K)的图像密度为5%的图像,然后,通过每次在片材行进10000m之后在处理方向上形成具有200mm长度的带状全宽填充图像(M100%,C100%)来检测是否存在开裂。
比较示例
在比较示例中,没有移位机构100。因此,使连续片材P移动而没有使二次转印带53在推力方向上移动。
结果,如图10A所示,确认随着连续片材P的厚度增加,二次转印带53的树脂涂层53a开裂之前片材行进的距离L减小。
当将二次转印带53的目标寿命设置为500000m时,具有上述厚度的连续片材P没有一个达到该距离。
示例
在该示例中,移位机构100使二次转印带53在推力方向上移动的时刻设置为:T=20000×1/t(m),并且在每个时刻,都使二次转印带53在推力方向上移位1mm。
结果,如图10B所示,确认对于具有上述厚度的所有片材,在达到目标寿命500000m之前没有产生开裂。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1是示出了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A的转印装置15A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2A是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1A的二次转印部TR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而图12B是示出了移位机构100B的构造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将参照这些附图描述图像形成设备1A。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部件相同的那些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转印装置15A包括中间转印带51、一次转印辊52、包括二次转印辊54A的二次转印单元150和移位机构100B。
用作转印构件的二次转印辊54A由具有用作树脂涂层54Aa的聚氨酯橡胶管表面层(具有碳氟化合物涂层)并具有106至1010Ω·cm的体积电阻率的半导电橡胶形成。二次转印辊54A形成为具有28mm的直径,并且肖氏硬度C被设置为例如30度。
二次转印辊54A被布置成与支承辊65相对(中间转印带51位于二次转印辊54A和支承辊65之间)并且与支承辊65一起形成二次转印部TR,在该二次转印部TR处,保持在中间转印带51上的色调剂图像被二次转印至从片材供送装置20供送的连续片材P。
清洁装置56被设置成与二次转印辊54A相对以将附着至树脂涂层54Aa表面的残余色调剂、纸尘等清除。
清洁装置56包括用于向二次转印辊54的表面施加润滑剂56d的施加刷56a和用于将预先通过施加刷56a搅拌的残余色调剂、纸尘等清除的清洁刮刀56b。
与施加刷56a接触地布置的轻弹杆56c将附着至施加刷56a的表面的残余色调剂、纸尘等清除,并且将润滑剂56d留在施加刷56a上。
如图12B所示,移位机构100B包括二次转印辊54A、转印框架131、二次转印辊支撑框架132R和132L、齿条133、小齿轮134和旋转致动器135。二次转印辊54A由二次转印辊支撑框架132R和132L经由轴承支撑成可旋转。
二次转印辊支撑框架132L由转印框架131通过螺柱136经由衬套B1支撑,从而可在滑动方向上移动,而二次转印辊支撑框架132R由转印框架131通过螺柱137经由衬套B2支撑,从而可在滑动方向上移动。齿条133附装在螺柱137上的紧固件C之间,并且齿条133与小齿轮134啮合。
通过旋转致动器135旋转的小齿轮134使齿条133(参见图10B中的箭头)滑动,从而使螺柱137(齿条133附装至该螺柱137)和二次转印辊支撑框架132R和132L在推力方向上移动。结果,二次转印辊54A在与片材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
在该移位机构100B中,当连续片材P的累计行进距离L达到由厚度t确定的运动时刻T(=20000×1/t)时,旋转致动器135被驱动地旋转以使二次转印辊54A在推力方向上移动。
移位机构100B使二次转印辊54A在推力方向上移动的运动时刻T可以确定成使得行进距离L(二次转印带53根据该行进距离L移动)随着二次转印辊54A挤压连续片材P的挤压力N增加而减小。
这样,通过在利用移位机构100B使二次转印辊54A在推力方向上移动而使得行进距离L随着厚度t增加而减小,能够防止树脂涂层54Aa产生开裂。
此外,通过利用移位机构100B使二次转印辊54A在推力方向上移动而使得行进距离L随着二次转印辊54A挤压连续片材P的挤压力N增加而减小,能够防止树脂涂层54Aa产生开裂。
尽管以上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已经将图像形成设备1描述为使用中间转印带的中间转印式串行彩色打印机。然而,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使用片材输送带的直接转印式图像形成设备。
已经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并不是为了穷尽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制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改变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践应用,由此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用于各种实施方式并具有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的各种变型。

Claims (5)

1.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连续片材的转印构件,所述转印构件具有比与该转印构件相对的构件更小的硬度,其中当输送所述连续片材时,所述连续片材位于所述转印构件和与该转印构件相对的所述构件之间;以及
移动单元,该移动单元使所述转印构件在与输送所述连续片材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
其中,每次在具有厚度的所述连续片材行进一距离之后,所述移动单元都使所述转印构件移动,所述距离随着所述厚度增加而减小。
2.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连续片材的转印构件,所述转印构件具有比与该转印构件相对的构件更小的硬度,其中当输送所述连续片材时,所述连续片材位于所述转印构件和与该转印构件相对的所述构件之间;以及
移动单元,该移动单元使所述转印构件在与输送所述连续片材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
其中,每次在所述连续片材行进一距离之后,所述移动单元都使所述转印构件移动,所述距离随着所述转印构件挤压所述连续片材的挤压力增加而减小。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转印构件为围绕多个旋转构件卷绕的带状转印构件;并且
所述移动单元通过改变所述多个旋转构件的旋转轴之间的在所述多个旋转构件旋转的方向上的距离而使所述转印构件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与所述转印构件相对的相对构件,其中承载色调剂图像的图像载体位于所述相对构件和所述转印构件之间,
其中,所述移动单元通过使所述相对构件的旋转轴的一端移动而使所述转印构件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转印构件为辊状转印构件,该辊状转印构件包括旋转轴、围绕所述旋转轴形成的弹性层和覆盖所述弹性层的表面的表面层;并且
所述移动单元通过移动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而移动所述转印构件。
CN201810295670.9A 2017-04-05 2018-04-04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86937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5179 2017-04-05
JP2017075179A JP6919284B2 (ja) 2017-04-05 2017-04-0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3748A CN108693748A (zh) 2018-10-23
CN108693748B true CN108693748B (zh) 2022-05-06

Family

ID=63711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95670.9A Active CN108693748B (zh) 2017-04-05 2018-04-04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59719B2 (zh)
JP (1) JP6919284B2 (zh)
CN (1) CN1086937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73704B2 (ja) * 2017-12-13 2022-05-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94037A (ja) * 2002-09-02 2004-03-2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8336A (ja) * 2005-10-27 2007-06-14 Ricoh Co Ltd 転写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10066A (zh) * 2008-02-14 2009-08-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成像设备
CN101846910A (zh) * 2009-03-24 2010-09-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045070A (zh) * 2014-04-17 2015-11-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467800A (zh) * 2014-09-25 2016-04-0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75178B2 (ja) 2004-09-13 2009-12-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4760335B2 (ja) 2005-11-28 2011-08-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39815B2 (ja) 2006-02-14 2012-05-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連続紙対応静電印刷装置
JP5915085B2 (ja) * 2010-11-15 2016-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94037A (ja) * 2002-09-02 2004-03-2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8336A (ja) * 2005-10-27 2007-06-14 Ricoh Co Ltd 転写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10066A (zh) * 2008-02-14 2009-08-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成像设备
CN101846910A (zh) * 2009-03-24 2010-09-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045070A (zh) * 2014-04-17 2015-11-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467800A (zh) * 2014-09-25 2016-04-0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59719B2 (en) 2019-07-23
JP2018180088A (ja) 2018-11-15
JP6919284B2 (ja) 2021-08-18
US20180292770A1 (en) 2018-10-11
CN108693748A (zh) 2018-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31451B2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14122B2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4529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366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036573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toner charge control device with an endless belt
JP67508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213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011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693748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08096593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7035120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940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06667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3618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890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117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539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55536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488789B2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for charging toner remaining on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using a charging unit and collecting the charged toner
JP68267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19483A (ja) 二次転写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33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606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126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1374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