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74679A - 减震结构和无人机 - Google Patents

减震结构和无人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74679A
CN108674679A CN201810755752.7A CN201810755752A CN108674679A CN 108674679 A CN108674679 A CN 108674679A CN 201810755752 A CN201810755752 A CN 201810755752A CN 108674679 A CN108674679 A CN 1086746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portion
shock
bearing seat
straight line
damp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557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74679B (zh
Inventor
李印波
卜凡利
王大伟
徐顺义
杨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181075575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7467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74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746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746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746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47/00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47/00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D47/08Arrangements of camer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减震结构和无人机,其中,减震结构包括底座和三减震组件;每一减震组件包括一移动部、一连接部、及一减震件;每一减震组件内,移动部可伸缩地装设于连接部,移动部与连接部之间形成有放缩空间,减震件设于放缩空间内,且连接连接部和移动部;并且,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于第二移动部,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于第三移动部,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于底座,第一移动部的伸缩方向、第二移动部的伸缩方向、及第三移动部的伸缩方向两两呈夹角设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对多个方向的独立减震,从而使得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更优。

Description

减震结构和无人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减震结构和应用该减震结构的无人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无人机行业发展迅速,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摄影、娱乐、巡查、乃至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减震,一直是无人机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现有的无人机减震,无论是云台减震、FPV模组减震、还是IMU模组减震,基本上以减震球减震和减震泡棉减震为主,以利用减震球和减震泡棉自身的柔韧性和弹性对电机传递来的振动冲击进行缓冲,从而将高频振动过滤掉。
但是,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可对三轴进行独立减震的减震结构,即现有的减震结构,其减震形式均为三轴混合式减震。以减震球为例,减震球为一体结构,一旦形状、尺寸、硬度等参数确定了,该减震球在X、Y、Z三个方向上的减震效果也就确定了。当某一方向的减震效果不好、需要调节时,一旦改变某一个参数(形状、尺寸、硬度等),三个方向的减震效果会同时发生变化,此时,原本减震效果已经足够优异的方向便会收到不良影响。
因此,如果存在一种可对多个方向(例如三轴方向)进行独立减震的减震结构,即可对该多个方向的减震效果进行独立调节,从而使得该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更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震结构,旨在实现对多个方向的独立减震,从而使得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更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减震结构,应用于无人机,所述减震结构包括底座和三减震组件,每一减震组件包括一移动部、一连接部、及一减震件;
每一减震组件内,移动部可伸缩地装设于连接部,移动部与连接部之间形成有放缩空间,减震件设于该放缩空间内,且连接连接部和移动部;
三所述移动部包括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及第三移动部,三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移动部的伸缩方向、所述第二移动部的伸缩方向、及所述第三移动部的伸缩方向两两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直线运动轴承和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轴承座,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
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第一固定板和凸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板面的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座的背离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轴承座之间形成有第一放缩空间,所述第一导向柱贯穿所述第一轴承座并插设于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的轴孔内,所述第一减震件设于所述第一放缩空间内,且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第一固定板。
可选地,所述减震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的背离所述第一轴承座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背离所述第二移动部的一端侧壁开设有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的背离所述第一轴承座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接槽内;
且/或,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背离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的一端端面开设有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二移动部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凸设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接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直线运动轴承和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轴承座,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
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第二固定板和凸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板面的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二轴承座的背离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二轴承座之间形成有第二放缩空间,所述第二导向柱贯穿所述第二轴承座并插设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的轴孔内,所述第二减震件设于所述第二放缩空间内,且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和所述第二固定板。
可选地,所述减震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的背离所述第二轴承座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背离所述第三移动部的一端侧壁开设有第三插接槽,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的背离所述第二轴承座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三插接槽内;
且/或,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背离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的一端端面开设有第四插接槽,所述第三移动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件凸设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插设于所述第四插接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三直线运动轴承和第三轴承座,所述第三直线运动轴承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三轴承座,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
所述第三移动部包括第三固定板和凸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板板面的第三导向柱,所述第三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三轴承座的背离所述第三直线运动轴承的一侧,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第三轴承座之间形成有第三放缩空间,所述第三导向柱贯穿所述第三轴承座并插设于所述第三直线运动轴承的轴孔内,所述第三减震件设于所述第三放缩空间内,且连接所述第三轴承座和所述第三固定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移动部的伸缩方向、所述第二移动部的伸缩方向、及所述第三移动部的伸缩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无人机,该无人机包括机身和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底座和三减震组件,每一减震组件包括一移动部、一连接部、及一减震件;
每一减震组件内,移动部可伸缩地装设于连接部,移动部与连接部之间形成有放缩空间,减震件设于该放缩空间内,且连接连接部和移动部;
三所述移动部包括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及第三移动部,三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移动部的伸缩方向、所述第二移动部的伸缩方向、及所述第三移动部的伸缩方向两两呈夹角设置;
所述减震结构的底座固定连接于所述机身。
本发明的减震结构,每一减震组件内,移动部可伸缩地装设于连接部,移动部与连接部之间形成有放缩空间,减震件设于放缩空间内,且连接连接部和移动部;并且,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于第二移动部,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于第三移动部,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于底座,第一移动部的伸缩方向与第二移动部的伸缩方向呈夹角设置,第二移动部的伸缩方向与第三移动部的伸缩方向呈夹角设置。如此,由无人机机身上电机传递至底座的振动,在依次经过第三减震组件、第二减震组件、及第一减震组件之后,该振动的沿第三移动部可伸缩方向的振动分量、该振动的沿第二移动部可伸缩方向的振动分量、及该振动的沿第一移动部可伸缩方向的振动分量均得以有效缓冲、吸收,从而使得第一移动部及其后方连接的部件(例如:云台、FPV模组、或IMU模组等)的振动得以有效减弱,甚至消除。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及第三减震件,三者相互之间独立存在,三者可分别独立地对某一方向的振动进行缓冲和吸收,实现对该方向的优异地减震,即可实现对多个方向的独立减震。此时,若要对某一方向的减震效果进行调节(使之更佳),由于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及第三减震件相互之间独立存在,将不会影响到其他两个方向的减震效果,这样,每一方向的减震效果均可独立地调节而达到更佳,从而使得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更优,进而有效避免第一减震组件的第一移动部上的云台、FPV模组、或IMU模组等工作时受电机振动的不良影响,使得云台、FPV模组、或IMU模组等的工作更加流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减震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减震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减震结构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减震结构沿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减震结构1000,旨在实现对多个方向的独立减震,从而使得减震结构1000的减震效果更优。
以下将就本发明减震结构10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发明减震结构1000一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结构1000包括底座400和三减震组件,每一减震组件包括一移动部、一连接部、及一减震件;
每一减震组件内,移动部可伸缩地装设于连接部,移动部与连接部之间形成有放缩空间,减震件设于该放缩空间内,且连接连接部和移动部;
三所述移动部包括第一移动部110、第二移动部210、及第三移动部310,三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130、第二连接部230、及第三连接部330,所述第一连接部13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210,所述第二连接部23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310,所述第三连接部330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400,所述第一移动部110的伸缩方向、所述第二移动部210的伸缩方向、及所述第三移动部310的伸缩方向两两呈夹角设置。
也即,该减震结构10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减震组件100、第二减震组件200、第三减震组件300、及底座400;
所述第一减震组件100包括第一移动部110、第一连接部130、及第一减震件150,所述第一移动部110可伸缩地装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30,所述第一移动部11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30之间形成有第一放缩空间170,所述第一减震件150设于所述第一放缩空间170内,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30和所述第一移动部110;
所述第二减震组件200包括第二移动部210、第二连接部230、及第二减震件250,所述第二移动部210可伸缩地装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30,所述第二移动部210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30之间形成有第二放缩空间270,所述第二减震件250设于所述第二放缩空间270内,且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30和所述第二移动部210;
所述第三减震组件300包括第三移动部310、第三连接部330、及第三减震件350,所述第三移动部310可伸缩地装设于所述第三连接部330,所述第三移动部310与所述第三连接部330之间形成有第三放缩空间370,所述第三减震件350设于所述第三放缩空间370内,且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330和所述第三移动部310;
所述第一连接部13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210,所述第二连接部23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310,所述第三连接部330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400,所述第一移动部110的伸缩方向、所述第二移动部210的伸缩方向、及所述第三移动部310的伸缩方向两两呈夹角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夹角的范围是大于0°、小于等于90°的。
具体地,当该减震结构1000应用于无人机时,底座400可用于与无人机的机身固定连接,第一减震组件100的第一移动部110可用于与云台、FPV模组、或IMU模组等固定连接。这样,由无人机机身上电机传递至底座400的振动,在传递至第三减震组件300时,将会引起第三连接部330与第三移动部310之间的相对运动,即,将使得第三连接部330相对于第三移动部310伸缩运动,此时,分别连接第三连接部330和第三移动部310的第三减震件350,由于自身的柔韧性和弹性,便可有效缓冲、吸收第三连接部330的沿第三移动部310可伸缩方向的振动,从而使得第三移动部310的沿其可伸缩方向的振动得以有效减弱,进而使得第三移动部310后方连接的部件沿第三移动部310可伸缩方向的振动得以有效减弱。
之后,由无人机机身上电机传递至底座400的振动,在经过第三减震组件300传递至第二减震组件200时,将会引起第二连接部230与第二移动部210之间的相对运动,即,将使得第二连接部230相对于第二移动部210伸缩运动,此时,分别连接第二连接部230和第二移动部210的第二减震件250,由于自身的柔韧性和弹性,便可有效缓冲、吸收第二连接部230的沿第二移动部210可伸缩方向的振动,从而使得第二移动部210的沿其可伸缩方向的振动得以有效减弱,进而使得第二移动部210后方连接的部件沿第二移动部210可伸缩方向的振动得以有效减弱。
最后,由无人机机身上电机传递至底座400的振动,在经过第二减震组件200传递至第一减震组件100时,将会引起第一连接部130与第一移动部110之间的相对运动,即,将使得第一连接部130相对于第一移动部110伸缩运动,此时,分别连接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一移动部110的第一减震件150,由于自身的柔韧性和弹性,便可有效缓冲、吸收第一连接部130的沿第一移动部110可伸缩方向的振动,从而使得第一移动部110的沿其可伸缩方向的振动得以有效减弱,进而使得第一移动部110后方连接的部件沿第一移动部110可伸缩方向的振动得以有效减弱。
综上,由无人机机身上电机传递至底座400的振动,在依次经过第三减震组件300、第二减震组件200、及第一减震组件100之后,该振动的沿第三移动部310可伸缩方向的振动分量、该振动的沿第二移动部210可伸缩方向的振动分量、及该振动的沿第一移动部110可伸缩方向的振动分量均得以有效缓冲、吸收,从而使得第一移动部110及其后方连接的部件(例如:云台、FPV模组、或IMU模组等)的振动得以有效减弱,甚至消除。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第一减震件150、第二减震件250、及第三减震件350,三者相互之间独立存在,三者可分别独立地对某一方向的振动进行缓冲和吸收,实现对该方向的优异地减震,即可实现对多个方向的独立减震。此时,若要对某一方向的减震效果进行调节(使之更佳),由于第一减震件150、第二减震件250、及第三减震件350相互之间独立存在,将不会影响到其他两个方向的减震效果,这样,每一方向的减震效果均可独立地调节而达到更佳,从而使得减震结构1000的减震效果更优,进而有效避免第一减震组件100的第一移动部110上的云台、FPV模组、或IMU模组等工作时受电机振动的不良影响,使得云台、FPV模组、或IMU模组等的工作更加流畅。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减震件150可以是减震泡棉、减震硅胶、减震橡胶、或其他减震材料。
第二减震件250可以是减震泡棉、减震硅胶、减震橡胶、或其他减震材料。
第三减震件350可以是减震泡棉、减震硅胶、减震橡胶、或其他减震材料。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移动部110的伸缩方向、所述第二移动部210的伸缩方向、及所述第三移动部310的伸缩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如此,三个伸缩方向便可直接构成空间直角坐标系,这样,由无人机机身上电机传递至底座400的振动,在经过三级减震组件逐级减震的过程中,三轴方向(即三个伸缩方向)中每一方向上的减震效果和减震效率均可得以提升,从而使得本发明减震结构1000的减震效果和减震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130包括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和第一轴承座133,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轴承座133,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210;
所述第一移动部110包括第一固定板111和凸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11板面的第一导向柱113,所述第一固定板111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座133的背离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板111与所述第一轴承座133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放缩空间170,所述第一导向柱113贯穿所述第一轴承座133并插设于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的轴孔内,所述第一减震件150设于所述第一放缩空间170内,且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133和所述第一固定板111。
具体地,第一轴承座133包括第一定位板1331和凸设于第一定位板1331板面的第一安装套筒1333,该第一安装套筒133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定位板1331的板面,另一端沿背离第一定位板1331的方向延伸设置。相应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大致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该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的一端插设并卡持于第一安装套筒1333内,另一端沿背离第一定位板1331的方向延伸设置。优选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与第一轴承座133之间设有胶黏层,即: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与第一定位板1331之间,和/或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与第一安装套筒1333之间设有胶黏层,以有效增强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与第一轴承座133的连接稳定性,防止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与第一轴承座133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板111位于第一定位板1331的背离第一安装套筒1333的一侧,且与第一定位板1331相对设置,此时,第一固定板111与第一定位板1331之间形成有第一放缩空间170,该第一放缩空间170内填充有第一减震件150,该第一减震件150分别与第一固定板111的面向第一定位板1331的板面和第一定位板1331的面向第一固定板111的板面连接。此时,第一导向柱113凸设于第一固定板111的面向第一定位板1331的板面,并且,第一导向柱113依次贯穿第一减震件150、第一定位板1331后插设于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的轴孔内。
进一步地,若有振动传递至第一减震组件100,则第一导向柱113可与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相配合,即第一导向柱113可于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的轴孔内沿该轴孔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带动第一固定板111靠近或远离第一定位板1331,此时,第一减震件150于第一固定板111与第一定位板1331之间被压缩或被拉伸,可对来自第一连接部130的沿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轴线方向的振动进行有效缓冲和吸收,防止该振动继续传递至第一移动部110,即可使得第一移动部110与第一连接部13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根据振动而得以有效调整,也即可有效降低沿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轴线方向的振动分量对第一移动部110(相对于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参照物)的位置的改变,进而有效保障第一移动部110位置的稳定性,达到降低振动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通过上述设计,不仅可有效实现对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轴线方向的减震,而且结构稳定,起效快速、效果显著,适应性强,可靠性高,同时,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及装配均便捷。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减震件150与第一固定板111之间、第一减震件150与第一定位板1331之间均可采用胶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合理且有效的固定连接方式,例如:超声波焊接。
如图1至图4所示,为了实现第一减震组件100的第一连接部130与第二减震组件200的第二移动部210之间的固定连接,所述减震结构10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500,所述第一连接件50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的背离所述第一轴承座133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50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210。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500与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之间,可采用焊接、胶接、螺钉连接、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同样地,第一连接件500与第二移动部210之间,也可采用焊接、胶接、螺钉连接、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为了实现第一连接件500与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之间的固定连接,增强第一连接件500与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一连接件500的背离所述第二移动部210的一端侧壁开设有第一插接槽510,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的背离所述第一轴承座133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接槽510内。并且,为了使得第一连接件500与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得以提升,防止第一连接件500与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的背离第一轴承座133的一端与第一插接槽510的槽壁之间还设有胶黏层。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部230包括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和第二轴承座233,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轴承座233,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310;
所述第二移动部210包括第二固定板211和凸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211板面的第二导向柱213,所述第二固定板211位于所述第二轴承座233的背离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板211与所述第二轴承座233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放缩空间270,所述第二导向柱213贯穿所述第二轴承座233并插设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的轴孔内,所述第二减震件250设于所述第二放缩空间270内,且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233和所述第二固定板211。
具体地,第二轴承座233包括第二定位板2331和凸设于第二定位板2331板面的第二安装套筒2333,该第二安装套筒233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定位板2331的板面,另一端沿背离第二定位板2331的方向延伸设置。相应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大致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该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的一端插设并卡持于第二安装套筒2333内,另一端沿背离第二定位板2331的方向延伸设置。优选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与第二轴承座233之间设有胶黏层,即: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与第二定位板2331之间,和/或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与第二安装套筒2333之间设有胶黏层,以有效增强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与第二轴承座233的连接稳定性,防止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与第二轴承座233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进一步地,第二固定板211位于第二定位板2331的背离第二安装套筒2333的一侧,且与第二定位板2331相对设置,此时,第二固定板211与第二定位板2331之间形成有第二放缩空间270,该第二放缩空间270内填充有第二减震件250,该第二减震件250分别与第二固定板211的面向第二定位板2331的板面和第二定位板2331的面向第二固定板211的板面连接。此时,第二导向柱213凸设于第二固定板211的面向第二定位板2331的板面,并且,第二导向柱213依次贯穿第二减震件250、第二定位板2331后插设于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的轴孔内。
进一步地,若有振动传递至第二减震组件200,则第二导向柱213可与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相配合,即第二导向柱213可于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的轴孔内沿该轴孔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带动第二固定板211靠近或远离第二定位板2331,此时,第二减震件250于第二固定板211与第二定位板2331之间被压缩或被拉伸,可对来自第二连接部230的沿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轴线方向的振动进行有效缓冲和吸收,防止该振动继续传递至第二移动部210,即可使得第二移动部210与第二连接部23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根据振动而得以有效调整,也即可有效降低沿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轴线方向的振动分量对第二移动部210(相对于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参照物)的位置的改变,进而有效保障第二移动部210位置的稳定性,达到降低振动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通过上述设计,不仅可有效实现对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轴线方向的减震,而且结构稳定,起效快速、效果显著,适应性强,可靠性高,同时,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及装配均便捷。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减震件250与第二固定板211之间、第二减震件250与第二定位板2331之间均可采用胶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合理且有效的固定连接方式,例如:超声波焊接。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500的背离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131的一端端面开设有第二插接槽530,所述第二移动部210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500凸设有第一固定柱215,所述第一固定柱215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接槽530内。
具体地,第一固定柱215凸设于第二固定板211的背离第二定位板2331的板面,即第一固定柱215和第二导向柱213分别位于第二固定板211的两侧。第二导向柱213用于与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插接,第一固定柱215用于与第一连接件500插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柱215插设并卡持于第二插接槽530内。如此,便可有效实现第二移动部210与第一连接件500的连接、实现第二移动部210与第一连接部130的连接、实现第二减震组件200与第一减震组件100的串联。并且,插接固定的连接方式,还可有效增强第二移动部210与第一连接件500的连接稳定性。
并且,为了使得第一连接件500与第二移动部2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得以提升,防止第一连接件500与第二移动部210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第一固定柱215与第二插接槽530的槽壁之间还设有胶黏层。
如图1至图4所示,为了实现第二减震组件200的第二连接部230与第三减震组件300的第三移动部310之间的固定连接,所述减震结构100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600,所述第二连接件60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的背离所述第二轴承座233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60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310。
具体地,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之间,可采用焊接、胶接、螺钉连接、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同样地,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三移动部310之间,也可采用焊接、胶接、螺钉连接、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为了实现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之间的固定连接,增强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二连接件600的背离所述第三移动部310的一端侧壁开设有第三插接槽610,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的背离所述第二轴承座233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三插接槽610内。并且,为了使得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得以提升,防止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的背离第二轴承座233的一端与第三插接槽610的槽壁之间还设有胶黏层。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三连接部330包括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和第三轴承座333,所述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三轴承座333,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400;
所述第三移动部310包括第三固定板311和凸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板311板面的第三导向柱313,所述第三固定板311位于所述第三轴承座333的背离所述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的一侧,所述第三固定板311与所述第三轴承座333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三放缩空间370,所述第三导向柱313贯穿所述第三轴承座333并插设于所述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的轴孔内,所述第三减震件350设于所述第三放缩空间370内,且连接所述第三轴承座333和所述第三固定板311。
具体地,第三轴承座333包括第三定位板3331和凸设于第三定位板3331板面的第三安装套筒3333,该第三安装套筒333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定位板3331的板面,另一端沿背离第三定位板3331的方向延伸设置。相应地,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大致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该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的一端插设并卡持于第三安装套筒3333内,另一端沿背离第三定位板3331的方向延伸设置。优选地,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与第三轴承座333之间设有胶黏层,即: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与第三定位板3331之间,和/或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与第三安装套筒3333之间设有胶黏层,以有效增强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与第三轴承座333的连接稳定性,防止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与第三轴承座333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进一步地,第三固定板311位于第三定位板3331的背离第三安装套筒3333的一侧,且与第三定位板3331相对设置,此时,第三固定板311与第三定位板3331之间形成有第三放缩空间370,该第三放缩空间370内填充有第三减震件350,该第三减震件350分别与第三固定板311的面向第三定位板3331的板面和第三定位板3331的面向第三固定板311的板面连接。此时,第三导向柱313凸设于第三固定板311的面向第三定位板3331的板面,并且,第三导向柱313依次贯穿第三减震件350、第三定位板3331后插设于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的轴孔内。
进一步地,若有振动传递至第三减震组件300,则第三导向柱313可与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相配合,即第三导向柱313可于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的轴孔内沿该轴孔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带动第三固定板311靠近或远离第三定位板3331,此时,第三减震件350于第三固定板311与第三定位板3331之间被压缩或被拉伸,可对来自第三连接部330的沿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轴线方向的振动进行有效缓冲和吸收,防止该振动继续传递至第三移动部310,即可使得第三移动部310与第三连接部33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根据振动而得以有效调整,也即可有效降低沿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轴线方向的振动分量对第三移动部310(相对于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参照物)的位置的改变,进而有效保障第三移动部310位置的稳定性,达到降低振动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通过上述设计,不仅可有效实现对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轴线方向的减震,而且结构稳定,起效快速、效果显著,适应性强,可靠性高,同时,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及装配均便捷。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减震件350与第三固定板311之间、第三减震件350与第三定位板3331之间均可采用胶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合理且有效的固定连接方式,例如:超声波焊接。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二连接件600的背离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231的一端端面开设有第四插接槽630,所述第三移动部310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件600凸设有第二固定柱315,所述第二固定柱315插设于所述第四插接槽630内。
具体地,第二固定柱315凸设于第三固定板311的背离第三定位板3331的板面,即第二固定柱315和第三导向柱313分别位于第三固定板311的两侧。第三导向柱313用于与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插接,第二固定柱315用于与第二连接件600插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柱315插设并卡持于第四插接槽630内。如此,便可有效实现第三移动部310与第二连接件600的连接、实现第三移动部310与第二连接部230的连接、实现第三减震组件300与第二减震组件200的串联。并且,插接固定的连接方式,还可有效增强第三移动部310与第二连接件600的连接稳定性。
并且,为了使得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三移动部3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得以提升,防止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三移动部310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第二固定柱315与第四插接槽630的槽壁之间还设有胶黏层。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减震结构1000还包括底座400,所述底座40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部330,所述减震结构1000通过所述底座400与无人机的机身固定连接。
具体地,底座400包括相连接的支撑部410和座体430,支撑部41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座体430,支撑部4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的背离第三轴承座333的一端。此时,座体430用于与无人机的机身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采用螺钉连接、卡扣连接、焊接、胶接、螺纹连接等。
本实施例中,座体430为平板结构,支撑部410的背离第三直线运动轴承33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该平板结构的一板面,此时,该平板结构的背离支撑部410的板面开设有连接孔,该连接孔可用于与无人机机身连接。
如此,不仅可有效实现减震结构1000与无人机机身的固定连接,而且结构稳定,适应性强,可靠性高,并且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及装配均便捷。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胶黏层的材料可选择环氧树脂胶、聚氨酯胶、聚醋酸乙烯胶、或其他合理且有效的胶黏剂。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无人机,该无人机包括机身和如前所述的减震结构1000,该减震结构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无人机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所述减震结构1000的底座400固定连接于所述机身。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减震结构,应用于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包括底座和三减震组件,每一减震组件包括一移动部、一连接部、及一减震件;
每一减震组件内,移动部可伸缩地装设于连接部,移动部与连接部之间形成有放缩空间,减震件设于该放缩空间内,且连接连接部和移动部;
三所述移动部包括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及第三移动部,三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移动部的伸缩方向、所述第二移动部的伸缩方向、及所述第三移动部的伸缩方向两两呈夹角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直线运动轴承和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轴承座,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
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第一固定板和凸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板面的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座的背离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轴承座之间形成有第一放缩空间,所述第一导向柱贯穿所述第一轴承座并插设于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的轴孔内,所述第一减震件设于所述第一放缩空间内,且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和所述第一固定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的背离所述第一轴承座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背离所述第二移动部的一端侧壁开设有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的背离所述第一轴承座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接槽内;
且/或,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背离所述第一直线运动轴承的一端端面开设有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二移动部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凸设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接槽内。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直线运动轴承和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轴承座,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
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第二固定板和凸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板面的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二轴承座的背离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二轴承座之间形成有第二放缩空间,所述第二导向柱贯穿所述第二轴承座并插设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的轴孔内,所述第二减震件设于所述第二放缩空间内,且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和所述第二固定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的背离所述第二轴承座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背离所述第三移动部的一端侧壁开设有第三插接槽,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的背离所述第二轴承座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三插接槽内;
且/或,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背离所述第二直线运动轴承的一端端面开设有第四插接槽,所述第三移动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件凸设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插设于所述第四插接槽内。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三直线运动轴承和第三轴承座,所述第三直线运动轴承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三轴承座,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
所述第三移动部包括第三固定板和凸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板板面的第三导向柱,所述第三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三轴承座的背离所述第三直线运动轴承的一侧,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第三轴承座之间形成有第三放缩空间,所述第三导向柱贯穿所述第三轴承座并插设于所述第三直线运动轴承的轴孔内,所述第三减震件设于所述第三放缩空间内,且连接所述第三轴承座和所述第三固定板。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伸缩方向、所述第二移动部的伸缩方向、及所述第三移动部的伸缩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10.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的底座固定连接于所述机身。
CN201810755752.7A 2018-07-10 2018-07-10 减震结构和无人机 Active CN1086746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55752.7A CN108674679B (zh) 2018-07-10 2018-07-10 减震结构和无人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55752.7A CN108674679B (zh) 2018-07-10 2018-07-10 减震结构和无人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74679A true CN108674679A (zh) 2018-10-19
CN108674679B CN108674679B (zh) 2020-09-15

Family

ID=63813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55752.7A Active CN108674679B (zh) 2018-07-10 2018-07-10 减震结构和无人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74679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0139A (ja) * 1984-06-22 1986-01-17 Hitachi Ltd 防振装置
CN103982589A (zh) * 2014-05-21 2014-08-13 郑州大学 浮放物保护用三维减隔震平台
CN105402309A (zh) * 2015-11-16 2016-03-16 浙江大学 一种采用混合减震技术的文物防震装置
CN104088943B (zh) * 2014-07-09 2016-04-27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导轨式隔震装置
CN205447152U (zh) * 2015-12-29 2016-08-10 北京臻迪机器人有限公司 云台及无人机
CN105923166A (zh) * 2016-05-24 2016-09-07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吊舱折叠收放机构
CN106628133A (zh) * 2016-12-28 2017-05-10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用平衡调节机构及无人机
CN107560901A (zh) * 2017-10-09 2018-01-09 成都麟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旋翼空气质量采样无人机
CN207005592U (zh) * 2017-05-16 2018-02-13 镁亚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防震平台及应用其的隔震机柜
CN108107934A (zh) * 2017-12-25 2018-06-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光电吊舱多级稳像/回扫复合控制系统
WO2019019521A1 (zh) * 2017-07-28 2019-01-31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云台和飞行器
EP3505452A1 (en) * 2016-11-09 2019-07-03 Sekisui Polymatech Co., Ltd. Vibr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unmanned aircraft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0139A (ja) * 1984-06-22 1986-01-17 Hitachi Ltd 防振装置
CN103982589A (zh) * 2014-05-21 2014-08-13 郑州大学 浮放物保护用三维减隔震平台
CN104088943B (zh) * 2014-07-09 2016-04-27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导轨式隔震装置
CN105402309A (zh) * 2015-11-16 2016-03-16 浙江大学 一种采用混合减震技术的文物防震装置
CN205447152U (zh) * 2015-12-29 2016-08-10 北京臻迪机器人有限公司 云台及无人机
CN105923166A (zh) * 2016-05-24 2016-09-07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吊舱折叠收放机构
EP3505452A1 (en) * 2016-11-09 2019-07-03 Sekisui Polymatech Co., Ltd. Vibr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unmanned aircraft
CN106628133A (zh) * 2016-12-28 2017-05-10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用平衡调节机构及无人机
CN207005592U (zh) * 2017-05-16 2018-02-13 镁亚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防震平台及应用其的隔震机柜
WO2019019521A1 (zh) * 2017-07-28 2019-01-31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云台和飞行器
CN107560901A (zh) * 2017-10-09 2018-01-09 成都麟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旋翼空气质量采样无人机
CN108107934A (zh) * 2017-12-25 2018-06-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光电吊舱多级稳像/回扫复合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74679B (zh) 2020-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95509B1 (ko) 수직진동 저감 기능을 갖는 3차원 면진장치
CN203819498U (zh) 减震装置和应用所述减震装置的飞行器
CN104379959A (zh) 减震装置和应用所述减震装置的飞行器
CN204916204U (zh) 一种飞行器减震装置及带有飞行器减震装置的飞行器
US11001394B2 (en) Gimbal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provided with gimbal
CN109773727A (zh) 一种含惯容的六自由度平台
CN205418132U (zh) 一种带减震装置的挂载装置
CN105563466A (zh) 一种含塔形伸缩分支的三自由度并联调姿隔振平台
CN102849219A (zh) 全向减震单自由度光电侦察平台装置
CN205186518U (zh) 无人机
CN105073608A (zh) 振动式部件输送装置
CN108674679A (zh) 减震结构和无人机
CN105538293A (zh) 一种含可变角形分支的三自由度并联调姿隔振平台
CN207906341U (zh) 一种船载防震娱乐装置
CN108953903A (zh) 一种四自由度并联隔振装置
CN205343112U (zh) 一种含可变角形分支的三自由度并联调姿隔振平台
CN209889482U (zh) 一种pcb线路板的运输保护装置
WO2023131069A1 (zh) 一种减震结构、云台以及无人机
CN110778649A (zh) 一种具有准零刚度特性的三自由度并联隔振平台
CN204592103U (zh) 减震垫
CN207555167U (zh) 消振式云台
CN212455336U (zh) 一种imu板减震装置
CN211648914U (zh) 一种具有准零刚度特性的三自由度并联隔振平台
CN211001817U (zh) 一种电力工程施工作业勘察装置
CN208947623U (zh) 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及其减震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