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55821B - 对中器和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对中器和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55821B
CN108655821B CN201810485046.5A CN201810485046A CN108655821B CN 108655821 B CN108655821 B CN 108655821B CN 201810485046 A CN201810485046 A CN 201810485046A CN 108655821 B CN108655821 B CN 1086558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w
contact
axis
guide rod
ontolo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850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55821A (zh
Inventor
余静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 Junyi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48504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558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55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5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55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5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5/00Automatic 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feed movement, cutt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of tool or work
    • B23Q15/20Automatic 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feed movement, cutt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of tool or work before or after the tool acts upon the workpiece
    • B23Q15/22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position of tool or workpie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arth Drilling (AREA)
  • A Measuring Device Byusing Mechanical Metho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对中器和使用方法,属于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辅助机床或机械手臂寻找待加工物圆心的装置。包括本体、弹性元件、导杆、卡爪、指针和刻线;本体沿导杆的轴线移动,弹性元件使导杆和本体具有往分离的方向运动的趋势;卡爪可以绕一个固连在本体底部的轴线摆动;卡爪下部设有两个测量面,其间形成的小于180°的区域没有材料;指针与卡爪固连,刻线与本体固连;第一对称面是过卡爪摆动的轴线的平面,两个测量面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当卡爪摆动至第一对称面与导杆的轴线重合时,指针刚好指向刻线。本发明使用时不需要依靠机床测量设备、误差小、效率高,可以对非整圆截面进行对中操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Description

对中器和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对中器,属于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辅助机床或机械手臂寻找待加工物圆心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钻床对有圆柱形棒料表面加工过圆心的孔特征,或者在圆面上铣削延轴向铣削键槽特征等加工前,都会预先将机床的主轴调整到与棒料的圆心相交,行话叫对中。
现有技术实现对中是将物料固定,然后启动主轴使旋转,刀具分别与圆棒两侧刚好接触,记录两个接触点刀具移动的距离,移动刀具位于接触点的中央,即完成对中。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机床工作台或机床夹头在XY平面移动的距离必须可以测量,这就要求机床在XY平面内要有走刀测量机构,这个要求在铣床上一般可以满足,但是在钻床上,特别是台钻上一般很难满足,所以在大多数钻床上很难实施;
2、对中时刀具与待加工物接触的是人工判断,会有误差;
3、要寻找两个接触点还要进行计算,再将主轴返回中间值,会消耗很多时间,效率低
4、如果是棒料的圆形特征只有一部分,比如D形截面的棒料并且截面不到整圆的一半,那儿现有技术难以找到棒料两侧的接触点,对中非常困难。
综上,迫切需要设计一种对中器,解决现有技术需要依靠机床测量设备、误差大、效率低和非整圆截面不易对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旨在解决现有技术需要依靠机床测量设备、误差大、效率低和非整圆截面不易对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对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述的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对中器,其特征是,包括本体、弹性元件、导杆、卡爪、指针和刻线;本体沿着导杆的轴线移动,弹性元件使得导杆和本体具有往分离的方向运动的趋势;卡爪可以绕一个固连在本体底部的轴线摆动,并且卡爪摆动的轴线与导杆的轴线垂直且相交;卡爪下部设有两个测量面,这两个测量面是直线轮廓延卡爪摆动的轴线拉伸出的特征;第一对称面是过卡爪摆动的轴线的平面,两个测量面关于第一对称面对称;两个测量面形成的小于180°的区域没有材料;指针与卡爪固连,卡爪摆动,指针也随着摆动;刻线与本体固连;当卡爪摆动至第一对称面与导杆的轴线重合时,指针顶端刚好指向刻线。
进一步地,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当卡爪摆动至第一对称面与导杆的轴线重合时,刻线刚好在第一对称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刻线使用添加材料或去除材料或挤压材料或染色或装配的方式固连在本体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指针顶端是尖端状,当卡爪摆动至第一对称面与导杆的轴线重合时,指针顶端与刻线仅有微小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指针和卡爪之间使用装配的方式进行固连。
进一步地,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导杆与本体之间还设置轴向限位帽,限制导杆和本体的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两个测量面是曲线轮廓延卡爪摆动的轴线拉伸出的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第二对称面与导杆的轴线重合与卡爪摆动的轴线垂直,两个测量面自身分别关于第二对称面对称。
提供一种应用上述对中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是,按照以下步骤使用,
1)将导杆装夹机床夹头中,调整机床夹头和待加工物的相对位置,使得对中器位于待加工物的上方;
2)延夹头轴向接近待加工物直到卡爪的两个测量面都接触到待加工物的表面,夹头继续移动进一步接近待加工物,保证在后续的对刀过程中两个测量面都会紧贴待加工物表面;
3)调整夹头和待加工物两者延垂直待加工物轴向的相对位置,直到指针指向刻线;
4)将夹头延轴向远离待加工物,卸下对中器,装配加工刀具,刀具的轴线与待加工物的轴线重合,完成对刀。
本发明对中时不需要依靠机床测量设备、误差小、效率高,可以对非整圆截面进行对中操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对中器的爆炸图;
图2是对中器自由状态示意图(其中本体10被导向腔11和测量腔12所在的平面剖分);
图3是图2的侧视图;
图4是对中器对中过程示意图(机床未示出,下同);
图5是对中器对中完成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立体视图;
图7是当待加工物轴线与第一对称面43不平行时的对中完成示意图
图8是图7的顶视图;
图9是图7的立体视图;
图10测量面采用其他形状的示意图;
图11对中器使用指针方案的立体视图;
图12对中器使用指针方案的对中完成示意图;
图13对中器采用触发开关方案示意图(其中本体10被导杆30和触发开关所在的平面剖分);
图14是图13中触发开关区域放大图;
图15对中器使用触发开关方案非对中完成状态的立体视图;
图16是触发开关原理图(未导通状态);
图17是触发开关原理图(导通状态);
图18是触发开关原理图(未导通状态)。
图中标记为:
10、本体;11、导向腔;12、测量腔;13、限位帽;14、销轴;15、法兰;16、刻线;
20、弹性元件;
30、导杆;31、柄部;32、导向部;
40、卡爪;41、特征轮;42、测量面;43、第一对称面;44、第二对称面;45、促动板;46、支撑板;47、调节螺栓;
50、位移指示表;
60、待加工物;
70、指针;
80、触发开关;81、壳体;811、装配座;82、推杆;821、第二触点;822、第三触点;83、回位元件;84、电源;85、盖板;86、第一触点;87、第四触点;88、提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基本结构如下:
如图1和图2所示,导杆30下部与本体10上部滑动配合,导杆30的上部被机床夹头夹持,夹头的旋转轴线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本体10沿着导杆30的轴线移动,导杆30和本体10在轴向之间有弹性元件20,弹性元件20起到将导杆30和本体10往分离的方向运动的趋势,导杆30与本体10之间还设置轴向限位帽13,限制导杆30和本体10的分离。
如图1和图2所示,本体10下部与卡爪40旋转连接,卡爪40可以绕一个固连在本体10底部的轴线摆动,并且卡爪40摆动的轴线与导杆30的轴线垂直且相交。卡爪40下部设有两个测量面42,这两个测量面42是直线轮廓延卡爪40摆动的轴线拉伸出的特征,形成测量面拉伸特征的轮廓也可以选择曲线(如图10所示)。第一对称面43是过卡爪40摆动的轴线的平面,两个测量面42关于第一对称面43对称。两个测量面42形成的小于180°的区域没有材料。
如图3所示,第二对称面44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与卡爪40摆动的轴线垂直,两个测量面42自身分别关于第二对称面44对称,这样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的,当待加工物60轴线与第一对称面43不平行时也可以实现对中。
如图2所示,当卡爪40摆动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对中器必须发出可以识别的信号。这个信号可以是通过仪表读数获得、或刻度读取获得、或触发开关检测发出声、光、震动等提示。
实施例一,详细的工程结构如下:
如图1和图2所示,导杆30由柄部31和导向部32组成,柄部31和导向部32都是圆柱形,柄部31的截面直径小于导向部32的截面直径,柄部31和导向部32共轴线的固连在一起,柄部31被夹头夹持,柄部31的轴线与夹头的旋转轴线重合。本体10上部设有一个导向腔11,导向腔11优选圆孔,导杆30的导向部32在导向腔11中可以轴向移动,并且导向部32和导向腔11之间径向只有微小的间隙,这样导向部32和导向腔11的轴线是重合的。弹性元件20优选螺旋弹簧,装配在导向部32下端面与导向腔11底部之间,导向腔11的底部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不封闭的,但是需要对弹性元件20实现支撑,导向腔11的底部优选封闭的盲孔,次优选台阶孔,底部的孔内径小于导向腔11的内径。限位帽13与本体10固连,在导向腔11顶部形成一个台阶,这个台阶可以对导向部32上面的台阶配合,起到限制本体10和导杆30的轴向位置的作用,避免对中器散开。限位帽13由两个圆环共轴线固连在一起,其中上部的圆环内径小于下部圆环的内径,上部圆环的内径大于柄部31的直径,避免导杆30滑动不顺畅。作为优选,下部圆环的内壁设有螺纹,本体10上部的外周也设有螺纹,限位帽13与本体10通过螺纹固连,固连后限位帽13和导向腔11的轴向重合,在限位帽13的外部还应设有扳拧形状,如外六角等形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体10下部设有一个延径向贯通两面对边侧面和端面的槽,这个槽的截面是关于导杆30的轴线的对称的,在垂直于槽的内壁设有贯穿两个内壁的圆孔,这两个圆孔是同轴的,并且这两个圆孔的轴线与导杆30的轴线相交并垂直。卡爪40是“V”形截面的拉伸体,拉伸的高度微小于本体10下部延径向贯通两面对边侧面和端面的槽宽,在拉伸方向中部在“V”形的尖端设有一个延拉伸方向贯穿两个端面的圆孔,这个圆孔与销轴14中部固连,优选过盈配合,销轴14的两端是圆柱体,销轴14的两端分别在本体10下部的贯通槽内壁上的两圆孔中旋转,销轴两端圆柱体的外径分别微小于本体10下部的贯通槽内壁上的销轴14配合的两圆孔的内径,使得卡爪40可以顺畅稳定的摆动。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卡爪40的“V”形尖端圆孔的径向,设有两个臂,这两个臂的内侧面夹角小于180°,这两个臂内侧面即测量面42,这两个测量面42关于第一对称面43对称,第一对称面43过卡爪40的“V”形尖端圆孔的轴线。这两个测量面42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如图10所示。
如图2所示,位移指示表50是现有技术中的百分表、千分表、杠杆表等可以探测位移变化的仪表,位移指示表50与本体10固连,位移指示表50的探测头与卡爪40的径向轮廓接触,当卡爪40摆动使得第一对称面43运动至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位移指示表50指示极值或约定读数,即,位移指示表50的探测头此时检测的是卡爪40径向轮廓的最高点,作为优选方案;位移指示表50的探测头此时检测的是卡爪40径向轮廓的最低点,作为次优选方案;也可以记录位移指示表50在此时的读数作为约定读数来识别第一对称面43运动至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作为可选方案。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位移指示表50优选推杆式,位移指示表50深入本体10侧面的夹持孔中,位移指示表50的夹持部与本体10的夹持孔固连,位移指示表50探测头的轴线与本体10的夹持孔的轴线重合,本体10的夹持孔的轴线与卡爪40摆动的轴线相交。特征轮41固连在卡爪40径向侧面,位移指示表50的探测头与特征轮41表面接触,特征轮41表面仅有一个距离卡爪40摆动的轴线最远或最近的点或微小区域,当卡爪40摆动使得第一对称面43运动至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特征轮41表面的这个距离卡爪40摆动的轴线最远或最近的点或微小区域刚好位于本体10的夹持孔的轴线上,此时位移指示表50探测的距离是最小的或是最大的。另外特征轮41被位移指示表50检测区域,这个检测区域从一端至另一端距离卡爪40摆动的轴线是单调增加或者单调减小,这样当卡爪40摆动使得第一对称面43运动至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位移指示表50仅且仅能检测一个特定的位置,对应唯一的一个读数。
实施例二,详细的工程结构如下:
将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中的特征轮41驱动位移指示表50显示位移量的整套结构取消,将指针70与卡爪40固连,刻线16与本体10固连,形成图11所示的实施例二,其余结构和配合关系与实施例一一致。
如图12所示,指针70与卡爪40固连,卡爪40摆动,指针70也随着摆动;刻线16与本体10固连;当卡爪40摆动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指针70顶端刚好指向刻线16。
作为优选,本体10面向指针70的轮廓上设置刻线16,刻线16可以使用添加材料、去除材料、挤压材料、染色或装配的方式固连在本体10的表面。为了保证对中的精度,刻线16做的较细,当卡爪40摆动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刻线16刚好在第一对称面43上。指针70顶端是尖端状,为了减小视角误差保证对中的精度,当卡爪40摆动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指针70顶端与刻线16仅有微小的间隙,即,指针70在运动不干涉的前提下顶端尽可能靠近刻线16。为了便于出厂时对对中器校准,指针70和卡爪40之间使用装配的方式进行固连。
实施例三,详细的工程结构如下:
将图11所示的实施例二中的指针70和刻线16取消,将本体10与触发开关80固连,并且在卡爪40的臂上增加相应的促动板45,形成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三,其余结构和配合关系与实施例二一致。
如图13和图15所示,触发开关80、电源84和提示器88(未示出)三者组成电路,将触发开关80与本体10固连,触发开关80可以且仅可以在推杆82处于自由状态与自由状态往内压缩极微小距离内导通,设计不同的驱动电路,使得可以驱动提示器88发出声、光、震动等提示的突变(例如,灯一直不亮突然亮了,或一直亮着突然不亮),优选蜂鸣器、指示灯或微型震动电机等可以让人感受到的机电原件。由以上原理可知只要满足,当且仅当在达到对刀状态时(卡爪40摆动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让操纵者感受到提示的突变就可以达到提示的目的,例如可以设计电路使得提示器88一直都在发出提示只有达到对刀状态时提示消除,实现这个功能的电路设计种类繁多,本发明优选触发开关80、电源84和提示器88(未示出)三者组成串联电路,达到对刀状态时,提示器88才发出提示,即,本实施例三。
提示器88可以集成在触发开关80内部,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件与对中器固连,因为布置方式较为灵活便捷,也很容易想到,本发明对此不再进行详细阐述。布置触发开关80和促动板45的相对位置,使得当卡爪40摆动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触发开关80被卡爪40促动刚好处于导通状态,驱动提示器88发出声、光、震动等提示。
触发开关80结构介绍如下。如图16所示,触发开关80处于自由状态,推杆82由限位端和杆部组成,杆部可以在导向孔中滑动,导向孔与本体10固连,推杆82左侧与限位端固连,限位端设有第二触点821,推杆82右侧设有第三触点822,第二触点821与且仅与第三触点822电连接。导向孔左端面设有第一触点86,第一触点86与导向孔绝缘,回位元件83始终在推杆82左侧施加将推杆82往右侧推的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当触发开关80位于自由状态时,第二触点821和第一触点86保持接触;当推杆82向限位端方向轻微运动时,第二触点821与第一触点86脱离电接触。第四触点87与卡爪40固连,第四触点87随卡爪40摆动,第四触点87可以由远及近直至与第三触点822接触,或由与第三触点822接触状态摆动至分离状态。
具体电系统接线方式如下。如图16所示,电源84的一极电连接提示器88的一端,提示器88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一触点86,电源84的另一极电连接第四触点87。接线的本质是使得电源84、提示器88、触发开关80和第四触点87之间组成串联电路,当然在整个串联电路中增加总开关、保险、电阻、电感和电容等附件也是允许的,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不再赘述。
触发开关80原理介绍如下。如图16所示,当卡爪40在摆动对中过程还未对中时(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未重合时),第四触点87与第三触点822不接触,电源84、提示器88、触发开关80和第四触点87之间组成串联电路处于断路状态,提示器88不发出提示信号。
如图17所示,当卡爪40摆动至对中状态时(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第四触点87与第三触点822刚好接触,电源84、提示器88、触发开关80和第四触点87之间组成串联电路处于闭路状态,提示器88发出提示信号,提醒操纵者此位置是对中状态。
如图18所示,如果操纵者调整过度,使得卡爪40摆动超过了对中状态(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不重合时),第四触点87推动第三触点822向左移动,克服回位元件83的回位力,使得第二触点821与第一触点86脱离接触,导致触发开关80内部断路,电源84、提示器88、触发开关80和第四触点87之间组成串联电路处于断路状态,提示器88不发出提示信号。
由此可见,触发开关80的巧妙设计,当且仅当,第四触点87与第三触点822接触,同时第二触点821与第一触点86也要接触,才可以接通串联回路使得提示器88发出提示信号,也就是说只要提示器88发出信号,卡爪40就会位于一个特定的、精确的位置,在布置的时候预先设定好触发开关80和卡爪40上的触点87的相对位置,就可以实现卡爪40摆动至对中状态时提示器88发出提示信号。从触发开关80的原理上得知,即使机械部件存在配合的微小间隙、系统的弹性变形影响,触发开关80四个触点同时接触时对应推杆82的位移也是极其微小。
触发开关80详细的工程结构如下。如图14所示,壳体81是触发开关80的主体结构,由绝缘材料制成,壳体81内部有个圆柱形的空腔,这个空腔的底部有一个小于空腔内径的导向孔,推杆82的杆部在这个导向孔中滑动,推杆82杆部的上部固连一个圆盘,圆盘的轴线与杆部的轴线重合,推杆82由导电材料制成,推杆82上部圆盘的下表面即第二触点821,推杆82杆部最底端即第三触点822;在壳体81底部的导向孔的上端面固连圆环状的第一触点86,第一触点86由导电材料制成,第一触点86高出导向孔上端面;回位元件83优选螺旋弹簧,回位元件83一端支撑在推杆82上部圆盘的上端面,将推杆82压在第一触点86上,使得推杆82和第一触点86接触,回位元件83另一端支撑在固连在壳体81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可以是盖板85,也可以是与壳体81固连的电源84。如果方案是后者,相当于把电源84集成在壳体81的内部,此方案,电源84优选纽扣电池,次优选圆柱形电池,其他可以放进空腔中的电池均可以,电源84另一极顶在盖板85底面,盖板85由绝缘材料制成,盖板85与壳体81上端面固连,并便于拆卸更换电池;电源84与推杆82之间绝缘,可以将回位元件83使用绝缘材料制作,或者将金属的回位元件83的任意一端的接触面使用绝缘材料隔离,电源84一极与圆环状第一触点86之间串联提示器88,电源84另一极与第四触点87电连接,如图15所示,第四触点87是固连在卡爪40的凸台或者第四触点87本身就是卡爪40的部分表面,由于卡爪40优选金属材料制成,故电源84另一极直接与卡爪40电连接即可。
触发开关80与本体10的装配关系和校准工艺介绍如下。如图15所示,本体10外表面设有法兰15,法兰15上有供触发开关80紧固的孔,触发开关80的壳体81外表面设有装配座811,装配座811上设有安装孔,紧固件通过安装孔将触发开关80与本体10固连在一起。由于制造和装配误差以及后期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需要对中器在出厂和使用过程中校准,使得卡爪40对中时,刚好位于触发开关微小的导通位置,为了便于校准,需要设计可以微调卡爪40的第一对称面43与推杆82在周向相对位置的机构。如图13所示,卡爪40的侧面同向伸出促动板45和支撑板46,促动板45顶部设有第四触点87或者第四触点87就是促动板45顶部的部分表面,促动板45远端设有螺纹通孔,调节螺栓47与这个螺纹通孔配合。由于促动板45刚度较小,支撑板46刚度较大,当旋紧调节螺栓47,促动板45上升,当旋松调节螺栓47,促动板45下降,通过旋转调节螺栓47实现对中器的校准。校准完毕需要锁定调节螺栓47,优选滴入螺纹锁固胶,下次校准时加热,螺栓47即可再次旋转;次优选将与调节螺栓47配合的螺纹孔挤压成扁圆形,这样螺栓47与螺纹孔之间是过盈配合,螺栓47可以停留在任何位置实现锁定。另外,由于促动板45的下降是靠自身的弹性回位,为了保证使用过程中校准时促动板45具有下降的余量,在设计时就要保证,出厂校准时促动板45要向上移动较多的量。
使用方法,如下:
步骤1,如图4所示,将导杆30装夹机床夹头中,即将柄部31装入机床夹头中,调整机床夹头和待加工物60的相对位置,使得对中器位于待加工物60的上方。
步骤2,如图4所示,延夹头轴向接近待加工物60直到卡爪40的两个测量面42都接触到待加工物60的表面,夹头继续移动进一步接近待加工物60,由于本体10和柄部31之间可以轴向移动并且有弹性元件20,所以可以保证在后续的对刀过程中两个测量面42都会紧贴待加工物表面。
步骤3(实施例一),如图5和图6所示,将夹头和待加工物60两者延垂直待加工物60轴向的方向运动,且这个方向会使得位移指示表50的读数变小,当移动夹头和待加工物60使得位移指示表50的读数是最小值时(特征轮41是凸轮形状为例),此时夹头的轴线与待加工物60的轴线相交。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特征轮41轮廓设计的不同,对中时位移指示表50的读数是不同的,即,可以是最小值或最大值或约定值。
步骤3(实施例二),如图11和图12所示(待加工物60未示出,参考图5),将夹头和待加工物60两者延垂直待加工物60轴向的方向运动,且这个方向会使得指针70靠近刻线16,当移动夹头和待加工物60使得指针70指向刻线16时,此时夹头的轴线与待加工物60的轴线相交。
步骤3(实施例三),如图13和图15所示(待加工物60未示出,参考图5),将夹头和待加工物60两者延垂直待加工物60轴向的方向运动,且这个方向会使得触点87靠近推杆82,或推杆87远离推杆82,当移动夹头和待加工物60使得提示器88的提示发出突变,此时夹头的轴线与待加工物60的轴线相交。
步骤4,将夹头延轴向远离待加工物60,卸下对中器,装配加工刀具,刀具的轴线与待加工物60的轴线重合,完成对刀。
关于使用方法需要补充的是,本发明并不要求待加工物60的轴线与卡爪40的摆动轴线严格的平行,当这两者不平行时,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待加工物60的轴线与卡爪40的摆动轴线不平行,由于两个测量面42自身分别关于第二对称面44对称的,所以仍然不会影响对中的结果(图8示)。
待加工物60也不要求是完整的圆柱,如图9所示,只要待加工物60是拉伸特征,并且截面包含圆弧元素,就可以使用本发明将机床夹头的轴线与这个圆弧元素的轴线对中。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对中器,其特征是,包括本体(10)、弹性元件(20)、导杆(30)、卡爪(40)、指针(70)、刻线(16)、电源(84)、提示器(88)和触发开关(80);
本体(10)沿着导杆(30)的轴线移动,弹性元件(20)使得导杆(30)和本体(10)具有往分离的方向运动的趋势;
卡爪(40)绕一个固连在本体(10)底部的轴线摆动,并且卡爪(40)摆动的轴线与导杆(30)的轴线垂直且相交;
卡爪(40)下部设有两个测量面(42),这两个测量面(42)是直线轮廓沿卡爪(40)摆动的轴线拉伸出的特征;
第一对称面(43)是过卡爪(40)摆动的轴线的平面,两个测量面(42)关于第一对称面(43)对称;
两个测量面(42)形成的小于180°的区域没有材料;
指针(70)与卡爪(40)固连,卡爪(40)摆动,指针(70)也随着摆动;
刻线(16)与本体(10)固连;
当卡爪(40)摆动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指针(70)顶端刚好指向刻线(16);
触发开关(80)、电源(84)和提示器(88)组成电路,当卡爪(40)摆动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驱动提示器(88)的提示发出突变;
所述的触发开关(80)包括壳体(81)、推杆(82)、回位元件(83)、第一触点(86)、第二触点(821)、第三触点(822)和第四触点(87);
推杆(82)由限位端和杆部组成,杆部在导向孔中滑动,导向孔与本体(10)固连,杆部一端与限位端固连,限位端设有第二触点(821),杆部另一端设有第三触点(822),第二触点(821)与且仅与第三触点(822)电连接;
导向孔靠近推杆(82)限位端的一端设有第一触点(86),回位元件(83)将第二触点(821)压向第一触点(86),在初始位置使得第二触点(821)与第一触点(86)保持电接触;当推杆(82)向限位端方向轻微运动时,第二触点(821)与第一触点(86)脱离电接触;
第四触点(87)随卡爪(40)摆动,第四触点(87)由远及近直至与第三触点(822)接触,或由与第三触点(822)接触状态摆动至分离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当卡爪(40)摆动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刻线(16)刚好在第一对称面(4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刻线(16)使用添加材料或去除材料或挤压材料或染色或装配的方式固连在本体(10)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指针(70)顶端是尖端状,当卡爪(40)摆动至第一对称面(43)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时,指针(70)顶端与刻线(16)仅有微小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指针(70)和卡爪(40)之间使用装配的方式进行固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导杆(30)与本体(10)之间还设置轴向限位帽(13),限制导杆(30)和本体(10)的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两个测量面(42)是曲线轮廓沿卡爪(40)摆动的轴线拉伸出的特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器,其特征是,第二对称面(44)与导杆(30)的轴线重合与卡爪(40)摆动的轴线垂直,两个测量面(42)自身分别关于第二对称面(44)对称。
9.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对中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是,按照以下步骤使用,
1)将导杆(30)装夹在机床夹头中,调整机床夹头和待加工物(60)的相对位置,使得对中器位于待加工物(60)的上方;
2)沿夹头轴向接近待加工物(60)直到卡爪(40)的两个测量面(42)都接触到待加工物(60)的表面,夹头继续移动进一步接近待加工物(60),保证在后续的对刀过程中两个测量面(42)都会紧贴待加工物表面;
3)调整夹头和待加工物(60)两者沿垂直待加工物(60)轴向的相对位置,直到指针(70)指向刻线(16)且提示器(88)的提示发出突变;
4)将夹头沿轴向远离待加工物(60),卸下对中器,装配加工刀具,刀具的轴线与待加工物(60)的轴线重合,完成对刀。
CN201810485046.5A 2018-05-20 2018-05-20 对中器和使用方法 Active CN1086558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85046.5A CN108655821B (zh) 2018-05-20 2018-05-20 对中器和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85046.5A CN108655821B (zh) 2018-05-20 2018-05-20 对中器和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55821A CN108655821A (zh) 2018-10-16
CN108655821B true CN108655821B (zh) 2019-11-29

Family

ID=63777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85046.5A Active CN108655821B (zh) 2018-05-20 2018-05-20 对中器和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5582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375153B (de) * 1982-09-23 1984-07-10 Voest Alpine Ag Einrichtung zur erfassung der position des schraemkopfes einer vortriebs- oder gewinnungsmaschine
CN2587424Y (zh) * 2002-11-27 2003-11-26 徐森 输液监控传感器
CN101138830A (zh) * 2007-06-11 2008-03-12 王海滨 一种铣床对刀工具及使用方法
DE102014117587A1 (de) * 2014-12-01 2016-06-02 C. & E. Fein Gmbh Positionierhilfe für eine Kernbohrmaschine
CN105312966A (zh) * 2015-05-26 2016-02-10 杨晓俊 圆柱中心找正仪
CN106541165B (zh) * 2016-11-21 2018-05-29 中山市奥斯精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式回转件自动对心钻孔装置
CN107932187A (zh) * 2017-11-15 2018-04-20 孙生强 一种钻孔辅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55821A (zh) 201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61323U (zh) 一种中心孔深度测量工装
CN105269405B (zh) 高速高精度激光位移动态偏摆测试仪
US20200309498A1 (en) Device for checking brake switch gap and method of using thereof
CN108655821B (zh) 对中器和使用方法
JPH0239721B2 (zh)
CN108655822B (zh) 一种对中器和使用方法
CN108637796B (zh) 一种对中器和对中方法
CN113063974B (zh) 一种半导体测试探针用带有法兰止位的探针套筒
CN102589393A (zh) 用于测量槽底直径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CN208567777U (zh) 一种金属软性弹片检测装置
CN112567194B (zh) 以触觉来识别车辆构件的组件的位置
CN203643577U (zh) 一种风压开关自动检测装置
WO2010146953A1 (ja) 位置補正機能付き作業機械
CN109604641A (zh) 一种定位切削的车床
CN109297382A (zh) 一种带螺纹的盲孔位置检测治具
US8499469B2 (en) Edge finder
CN102927888A (zh) 一种简易深度触摸规
US8074691B2 (en) Thickness measuring device of laminating machine
CN106553073A (zh) 一种精密刀库机械手换刀位置调整工具
CN204277432U (zh) 一种轴线调整机构
CN207424553U (zh) 一种手表按键治具
CN201858943U (zh) 检测装置
CN202367217U (zh) 自动车床工件夹执精度检测装置
CN104457504A (zh) 曲轴曲柄臂偏心圆半径检具
CN204301648U (zh) 曲轴曲柄臂偏心圆半径检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08

Address after: No.24, Wuhang Jianshe Road, Changle City,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Li Junyi

Address before: 241009 Taishan Road, Anhui city of Wuhu Provinc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o. 18 new city 7-1204

Applicant before: Yu Jing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