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13326B -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13326B
CN108613326B CN201810659901.XA CN201810659901A CN108613326B CN 108613326 B CN108613326 B CN 108613326B CN 201810659901 A CN201810659901 A CN 201810659901A CN 108613326 B CN108613326 B CN 1086133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door
outdoor
p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5990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13326A (zh
Inventor
孟红武
谷月明
胡乾龙
袁占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81065990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133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13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13326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21218 priority patent/WO202000092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133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133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接收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室内外温差,根据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根据得到的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即在得到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的对比结果时,可根据室内外温差选择更适合当前环境温度的末端装置以进行温度调节,从而可根据室内外温差对进行温度控制的末端装置进行控制,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前提下,减小机组的电能消耗,提高了机组的运行节能性,降低了机组使用运行成本。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能耗也随之急速上升,能源供应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随着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温室效应的影响,环境和节能减排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空调的迅速普及导致用电负荷逐年猛增,而空调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节能减排问题也成为空调研发和选购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传统的空调系统采用室内风盘满足室内温度需求,通过风盘对制冷或制热温度进行设置,需要机组提供较高或较低的水温,机组在进行制冷或制热时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传统的空调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电能进行制冷或制热,加大了能量的消耗,同时也增加了空调机组的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提高机组的运行节能性的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一种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
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
根据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表征温差对比结果与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的开启类型的对应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之后,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之前,还包括:
根据室外环境温度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
则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为:
将室内外温差与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末端装置包括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功耗小于第二类型末端装置的功耗,根据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将室外环境温度与用户设定温度模式对应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温度比较结果,用户设定温度模式为用户根据空调系统的温度调节模式选择的当前运行模式;
根据温度比较结果对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设温差范围包括第一预设温差范围、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和第三预设温差范围,第一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小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第二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小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以及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呈正比例关系,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室内环境温度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包括:
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外环境温度以及多个室内环境温度,根据多个室内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
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
一种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装置,包括:
计算模块,用于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
温差对比模块,用于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表征温差对比结果与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的开启类型的对应关系。
一种空调系统,系统包括外机机组、温度采集装置、自动调节阀和末端装置,外机机组连接温度采集装置,外机机组连接自动调节阀,自动调节阀连接末端装置;
温度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并将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发送至外机机组;
外机机组用于接收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根据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自动调节阀对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表征温差对比结果与末端装置的开启类型的对应关系;
自动调节阀用于根据外机机组的控制对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末端装置用于根据自动调节阀的控制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调节。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的步骤。
上述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接收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室内外温差;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以及对比结果与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的预设对应关系控制空调系统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通过接收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室内外温差,根据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根据得到的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即在得到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的对比结果时,可根据室内外温差选择更适合当前环境温度的末端装置以进行温度调节,从而可根据室内外温差对进行温度控制的末端装置进行控制,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前提下,减小机组的电能消耗,提高了机组的运行节能性,降低了机组使用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再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又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再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9为再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0为又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1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1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00、步骤S300和步骤S400。
步骤S100,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
通过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通过室内外环境温度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符合用户需要的舒适度,根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根据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判断此时室内的符合需求状况。可以理解,采集的室内环境温度可以是同一封闭区域内的环境温度,也可以是不同封闭区域内的环境温度。
步骤S300,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
将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具体地,预设温差范围为预先存储在机组的控制芯片中,通过将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根据得到的温差对比结果判断当前室内条件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具体地,空调系统可以满足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在不同的模式下,由于室内外温度的不同,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在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时,需要将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与空调系统的当前模式下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对比,以更准确的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
步骤S400,根据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后,根据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外机机组通过控制自动调节阀对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地,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表征温差对比结果与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的开启类型的对应关系,计算得到的温差对比结果存在多种情况,不同的温差对比结果反应不同的室内的负荷需求状况,从而通过不同的温差对比结果通过自动调节阀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以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前提下,提高机组的运行节能性,降低机组使用运行成本。进一步地,在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时,检测室内用户设定环境温度,即用户需求的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根据检测到的室内用户设定环境温度进行温度调节,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度。
上述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接收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室内外温差;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空调系统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通过接收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室内外温差,根据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根据得到的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即在得到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的对比结果时,可根据室内外温差选择更适合当前环境温度的末端装置以进行温度调节,从而可根据室内外温差对进行温度控制的末端装置进行控制,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前提下,减小机组的电能消耗,提高了机组的运行节能性,降低了机组使用运行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100之后,步骤S300之前,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200。
步骤S200,根据室外环境温度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
预设数据库用于存储各种预设数据等信息,由于不同的季节室内外温差不同,因此在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比较时,需要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与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能够更准确的反应当前室内的舒适性要求。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根据室外环境温度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时,步骤S300包括步骤S320。
步骤S320,将室内外温差与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
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到与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后,将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与获取的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温差对比结果,从而使得到的对比结果能够更准确的反应当前室内的负荷需求状况,以更准确的对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进一步提高了机组的运行节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步骤S100包括步骤S120和步骤S140。
步骤S120,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外环境温度以及多个室内环境温度,根据多个室内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
对同一封闭区间内不同区域的室内环境温度进行采集,或者对不同封闭区间内每个区域的室内环境温度进行采集,可提高温度调节的准确性,且对不同封闭区间内每个区域的室内环境温度进行采集,可实现对多个不同封闭区间的温度进行统一控制。本实施例中,室内环境温度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外环境温度以及多个室内环境温度,根据多个室内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
步骤S140,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
通过计算得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以及接收的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对于同一封闭区间或者不同封闭区间,由于光照、通风情况等的不同,不同区域的环境温度不相同,因此,通过对接收的多个室内环境温度取平均值后再计算室内外温差,在对室内需求负荷进行判断时,可更加准确,从而提高温度调节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步骤S400包括步骤S420和步骤S440。
步骤S420,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包括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功耗小于第二类型末端装置的功耗,通过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比较,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需求负荷,则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可判断当前室内需求负荷,当所需求负荷并不大,此时可选择功耗更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以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提高机组的运行节能型。本实施例中,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不包括预设温差范围的端点值的情况。
步骤S440,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需求负荷较大,此时需要快速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此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在此情况下,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设置在同一区域内,通过同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既可快速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又可提高机组的运行节能性,降低了机组使用运行成本。
可以理解,当室内外温差小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下限值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条件满足用户需求,此时无需开启任何末端装置,进一步地,在上述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时,不仅适用于空调系统初始启动时的情况,在空调系统的正常使用过程中,还可实时判断室内外温差,根据实时判断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与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进行比较,实时控制对应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机组运行的节能性,并保证室内舒适性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步骤S420包括步骤S422、步骤S424和步骤S426。
步骤S422,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地,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可通过流动的温度调节液体对室内的空气温度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温度调节的作用,进一步地,温度调节液体是可以流动的无毒无害液体,本实施例中,温度调节液体为水。
步骤S424,将室外环境温度与用户设定温度模式对应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温度比较结果。
用户设定温度模式为用户根据空调系统的温度调节模式选择的当前运行模式,用户设定温度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当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时,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后,根据此时的室外环境温度与用户设定温度模式对应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温度比较结果,此时根据得到的温度比较结果可判断当前室内需求的负荷。
步骤S426,根据温度比较结果对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
根据此时的室外环境温度与用户设定温度模式对应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温度比较结果后,根据温度比较结果对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以使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以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通过根据温度比较结果对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可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自动调节,无需用户设定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减少用户频繁设定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和室内温度,提高了空调系统的控制便利性,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设温差范围包括第一预设温差范围、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和第三预设温差范围,第一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小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第二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小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以及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呈正比例关系,即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控制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小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控制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控制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小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控制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此实施例适用于上述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都设置于同一封闭空间的情况。
具体地,如图6所示,步骤S420包括步骤S421、步骤S423和步骤S425。
步骤S421,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当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需求负荷较小,则控制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即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控制最少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进一步提高机组运行节能性。
步骤S423,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当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需求负荷较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偏大,则控制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同样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控制较少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以提高机组运行节能性。
步骤S425,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当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需求负荷较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更大,则控制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以在保证当前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使机组功耗最小,提高了机组运行节能性。可以理解,本实施例只是进一步提高机组运行节能性的其中一种实施方案,预设温差范围并不限定于分成三个温差范围,还可将预设温差范围划分的更加具体,对应控制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也更具体的进行划分,具体可根据实际的封闭空间大小或者用户需求灵活设置,进一步提高机组的运行节能性。
进一步地,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的情况同样适用于上述通过不同的温差范围控制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地,以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为15℃为例,当室内外温差属于15℃~20℃时,则控制与15℃~20℃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属于20℃~25℃时,则控制与20℃~25℃温度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大于25℃时,泽控制与大于25℃温度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与15℃~20℃范围对应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与20℃~25℃温度范围对应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以及与大于25℃温度范围对应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呈正比例关系,通过不同的室内外温差控制不同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机组运行节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422在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时,具体根据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度范围的温差对比结果进行对应控制,具体地,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则外机机组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则外机机组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时,则外机机组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进一步地,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同样可根据不同的温差对比结果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400之前,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目标末端装置调节指令,根据目标末端装置调节指令控制对应目标区域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目标末端装置调节指令为用户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输入的,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则步骤S420为根据接收的目标末端装置调节指令控制对应目标区域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则步骤S440为根据接收的目标末端装置调节指令控制对应目标区域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通过接收用户输入的目标末端装置调节指令,可控制对应目标区域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提高对温度调节的便利性。
具体地,为便于方案理解,结合空调系统的具体运行模式,以第一类型末端装置为辐射毛细管末端,第二类型末端装置为风盘末端为例,对上述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当空调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接收到多个室内环境温度T室内1、T室内2……,以及室外环境温度T室外,计算此时室内外温差△T1
△T1=T室外-[(T室内1+T室内2+……T室内n)/n]
然后将计算得到的△T1与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T预设1~△T预设2进行对比:
1)当△T1<△T预设1时,此时机组判断当前室内条件满足用户需求,此时机组不执行动作;
2)当△T预设2>△T1>△T预设1时,此时机组判断当前室内需求负荷,机组控制辐射毛细管末端进行温度调节,向室内提供冷量。
3)当△T1<△T预设2时,此时机组判断当前室内需求负荷较大,此时需要快速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机组控制辐射毛细管末端和风盘末端进行温度调节,快速制冷。
当空调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接收到多个室内环境温度T室内1、T室内2……,以及室外环境温度T室外,计算此时室内外温差△T2
△T2=T室外-[(T室内1+T室内2+……T室内n)/n]
然后将计算得到的△T2与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T预设3~△T预设4进行对比:
1)当△T2<△T预设3时,此时机组判断当前室内条件满足用户需求,此时机组不执行动作;
2)当△T预设4>△T2>△T预设3时,此时机组判断当前室内需求负荷,机组控制辐射毛细管末端进行温度调节,向室内提供热量。
3)当△T2<△T预设4时,此时机组判断当前室内需求负荷较大,此时需要快速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机组控制辐射毛细管末端和风盘末端进行温度调节,快速制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以温度调节液体为水为例,当控制辐射毛细管末端进行温度调节时,机组出水温度设定按如下方式进行:
当空调系统为制冷模式时,以预设温度范围为27℃~35℃为例,则根据此时的室外环境温度与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较设置对应的机组出水温度如表1所示,其中T室外为采集到的当前的室外环境温度,T设出水为对应的机组的设定出水温度。
表1
当空调系统为制热模式时,以预设温度范围为-5℃~5℃为例,则根据此时的室外环境温度与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较设置对应的机组出水温度如表2所示,其中T室外为采集到的当前的室外环境温度,T设出水为对应的机组的设定出水温度。
环境温度 设定水温
5℃<T室外 T设出水=38℃
-5<T室外≤5℃ T设出水=42℃
T室外≤-5℃ T设出水=45℃
表2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装置,包括计算模块100、温差对比模块300和控制模块400。
计算模块100,用于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通过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通过室内外环境温度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符合用户需要的舒适度,根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根据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判断此时室内的符合需求状况。
温差对比模块300,用于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将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具体地,预设温差范围为预先存储在机组的控制芯片中,通过将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根据得到的温差对比结果判断当前室内条件是否满足用户需求。
控制模块400,用于根据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表征温差对比结果与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的开启类型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温差对比结果反应不同的室内的负荷需求状况,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后,根据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上述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装置,通过接收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室内外温差,根据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根据得到的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即在得到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的对比结果时,可根据室内外温差选择更适合当前环境温度的末端装置以进行温度调节,从而可根据室内外温差对进行温度控制的末端装置进行控制,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前提下,减小机组的电能消耗,提高了机组的运行节能性,降低了机组使用运行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装置还包括获取模块200。
获取模块200,用于根据室外环境温度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预设数据库用于存储各种预设数据等信息,由于不同的季节室内外温差不同,因此在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比较时,需要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与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能够更准确的反应当前室内的舒适性要求。再此实施例中,温差对比模块还用于将室内外温差与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到与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后,将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与获取的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温差对比结果,从而使得到的对比结果能够更准确的反应当前室内的负荷需求状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控制模块400包括第一类型控制模块420和第一类型及第二类型控制模块440。
第一类型控制模块420,用于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包括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功耗小于第二类型末端装置的功耗,通过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比较,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需求负荷,则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第一类型及第二类型控制模块440,用于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需求负荷较大,此时需要快速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此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在此情况下,通过同时开启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设温差范围包括第一预设温差范围、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和第三预设温差范围,第一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小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第二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小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以及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呈正比例关系。则第一类型控制模块420还用于根据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的对比结果控制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具体地,第一类型控制模块420还用于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需求负荷较小,则控制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即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控制最少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进一步提高机组运行节能性。
第一类型控制模块420还用于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需求负荷较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偏大,则控制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同样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控制较少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以提高机组运行节能性。
第一类型控制模块420还用于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需求负荷较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更大,则控制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以在保证当前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使机组功耗最小,提高了机组运行节能性。
进一步地,第一类型控制模块420还用于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的情况同样适用于上述通过不同的温差范围控制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类型控制模块420包括温度调节液体控制模块422、温度比较模块424和液体温度控制模块426。
温度调节液体控制模块422,用于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地,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可通过流动的温度调节液体对室内的空气温度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温度调节的作用。可以理解,温度调节液体控制模块422在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时,具体根据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度范围的温差对比结果进行对应控制,具体地,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则外机机组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则外机机组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时,则外机机组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进一步地,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同样可根据不同的温差对比结果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温度比较模块424,用于将室外环境温度与用户设定温度模式对应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温度比较结果。用户设定温度模式为用户根据空调系统的温度调节模式选择的当前运行模式,用户设定温度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当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时,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后,根据此时的室外环境温度与用户设定温度模式对应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温度比较结果,此时根据得到的温度比较结果可判断当前室内需求的负荷。
液体温度控制模块426,用于根据温度比较结果对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根据此时的室外环境温度与用户设定温度模式对应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温度比较结果后,根据温度比较结果对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以使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以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通过根据温度比较结果对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可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自动调节,无需用户设定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装置还包括调节指令接收模块。
调节指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目标末端装置调节指令。目标末端装置调节指令用于控制对应目标区域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目标末端装置调节指令为用户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输入的,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第一类型控制模块420还用于根据接收的目标末端装置调节指令控制对应目标区域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第一类型及第二类型控制模块440还用于根据接收的目标末端装置调节指令控制对应目标区域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计算模块100包括环境温度接收模块120和温差计算模块140。
环境温度接收模块120,用于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外环境温度以及多个室内环境温度,根据多个室内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对同一封闭区间内不同区域的室内环境温度进行采集,或者对不同封闭区间内每个区域的室内环境温度进行采集,可提高温度调节的准确性,且对不同封闭区间内每个区域的室内环境温度进行采集,可实现对多个不同封闭区间的温度进行统一控制。
温差计算模块140,用于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通过计算得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以及接收的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对于同一封闭区间或者不同封闭区间,由于光照、通风情况等的不同,不同区域的环境温度不相同,因此,通过对接收的多个室内环境温度取平均值后再计算室内外温差,在对室内需求负荷进行判断时,可更加准确,从而提高温度调节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系统包括温度采集装置10、外机机组20、自动调节阀30和末端装置40,外机机组20连接温度采集装置10,外机机组20连接自动调节阀30,自动调节阀30连接末端装置40。
温度采集装置10用于采集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并将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发送至外机机组20。可以理解,温度采集装置10可以采集同一封闭区域内的环境温度,也可以是不同封闭区域内的环境温度,可提高温度调节的准确性。
外机机组20用于接收温度采集装置10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根据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自动调节阀30对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表征温差对比结果与末端装置的开启类型的对应关系。具体地,空调系统可以满足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在不同的模式下,由于室内外温度的不同,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在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时,需要将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与空调系统的当前模式下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对比,以更准确的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计算得到的温差对比结果存在多种情况,不同的温差对比结果反应不同的室内的负荷需求状况,从而通过不同的温差对比结果开启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以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前提下,提高机组的运行节能性,降低机组使用运行成本。
自动调节阀30用于根据外机机组20的控制对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自动调节阀30通过对应根据外机机组20的控制,将温度调节液体流至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末端装置40用于根据自动调节阀的控制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调节。具体地,末端装置40的种类和数量并不一定,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设备,包括温度采集装置10、外机机组20、和自动调节阀30。
温度采集装置10用于采集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并将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发送至外机机组20。可以理解,温度采集装置10可以采集同一封闭区域内的环境温度,也可以是不同封闭区域内的环境温度,可提高温度调节的准确性。
外机机组20用于接收温度采集装置10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根据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自动调节阀30对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表征温差对比结果与末端装置的开启类型的对应关系。具体地,空调系统可以满足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在不同的模式下,由于室内外温度的不同,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在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时,需要将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与空调系统的当前模式下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对比,以更准确的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计算得到的温差对比结果存在多种情况,不同的温差对比结果反应不同的室内的负荷需求状况,从而通过不同的温差对比结果开启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以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前提下,提高机组的运行节能性,降低机组使用运行成本。
自动调节阀30用于根据外机机组20的控制对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自动调节阀30通过对应根据外机机组20的控制,将温度调节液体流至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外机机组20连接温度采集装置10,外机机组20连接自动调节阀30,自动调节阀30连接末端装置40。
上述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设备,通过温度采集装置10采集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并发送至外机机组20,外机机组接收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室内外温差,根据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根据得到的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自动调节阀30对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40进行温度调节,即可根据室内外温差选择更适合当前环境温度的末端装置40以进行温度调节,从而可根据室内外温差对进行温度控制的末端装置40进行控制,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前提下,减小机组的电能消耗,提高了机组的运行节能性,降低了机组使用运行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温度采集装置10为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采集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并将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发送至外机机组20。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末端装置40包括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和功耗小于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的功耗,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连接自动调节阀30,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连接自动调节阀30。进一步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为辐射毛细管末端,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为风盘末端。辐射毛细管末端是一种高效换热器,毛细管网由PP-R原料制造,因此又具备了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的特点,用途广泛,毛细管网与散热层和保温层的结合使用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风盘末端通过在盘管管内流过冷冻水或热水时与管外空气换热,使空气被冷却,除湿或加热来调节室内的空气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温度采集装置10包括室内温度采集装置12和室外温度采集装置14。室内温度采集装置12设置于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内部,室外温度采集装置14设置于外机机组20内部,具体的位置关系图中未示出。可以理解,室内温度采集装置12和室外温度采集装置14也可以分别设置在需要采集环境温度的区域,室内温度采集装置12和室外温度采集装置14的设置区域并不唯一,具体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对应设置在同一区域,即在同一区域对应设置有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图中虚线表示设置于同一区域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从而在外机机组20根据得到的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40进行温度调节时,可选择更适合当前室内需求负荷的末端装置以进行温度调节,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前提下,减小机组的能量消耗,提高了机组的运行节能性。具体地,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需求负荷,则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进行温度调节,当计算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可判断当前室内需求负荷,当所需求负荷并不大,此时可选择功耗更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可判断得到当前室内需求负荷较大,此时需要快速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此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进行温度调节,在此情况下,通过同时开启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进行温度调节,既可快速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又可提高机组的运行节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地,可在同一封闭区域内设置多个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或者在多个不同封闭区域分别设置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在同一封闭区域内设置多个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可更加准确的对封闭区域内的温度进行调节,在多个不同封闭区域分别设备第一类型末端装置42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44可实现对多个不同封闭区域进行统一的温度调节,提高温度控制的便利性。
上述关于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设备各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6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和数据库。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指标调查数据以及各计算结果。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电力作业风险评估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根据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表征温差对比结果与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的开启类型的对应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室外环境温度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将室外环境温度与用户设定温度模式对应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温度比较结果,用户设定温度模式为用户根据空调系统的温度调节模式选择的当前运行模式;根据温度比较结果对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外环境温度以及多个室内环境温度,根据多个室内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将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根据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表征温差对比结果与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的开启类型的对应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室外环境温度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当室内外温差属于预设温差范围内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控制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将室外环境温度与用户设定温度模式对应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温度比较结果,用户设定温度模式为用户根据空调系统的温度调节模式选择的当前运行模式;根据温度比较结果对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室内外温差属于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外环境温度以及多个室内环境温度,根据多个室内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
上述空调系统的智能调节控制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接收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室内外温差,根据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根据得到的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即在得到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的对比结果时,可根据室内外温差选择更适合当前环境温度的末端装置以进行温度调节,从而可根据室内外温差对进行温度控制的末端装置进行控制,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前提下,减小机组的电能消耗,提高了机组的运行节能性,降低了机组使用运行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
将所述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其中,所述预设温差范围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得到,不同的温差对比结果反应不同的室内的负荷需求状况;
根据所述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所述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表征温差对比结果与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的开启类型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末端装置包括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功耗小于所述第二类型末端装置的功耗,所述根据所述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属于所述预设温差范围内时,控制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大于所述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控制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其中,所述预设温差范围包括第一预设温差范围、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和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小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以及所述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呈正比例关系,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属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属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属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之后,所述将所述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
则所述将所述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为:
将所述室内外温差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对应的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控制温度调节液体流至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将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用户设定温度模式对应的预设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温度比较结果,所述用户设定温度模式为用户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温度调节模式选择的当前运行模式;
根据所述温度比较结果对所述温度调节液体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为两个以上,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包括:
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外环境温度以及多个室内环境温度,根据多个所述室内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
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平均值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包括:
根据接收的目标末端装置调节指令控制对应目标区域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室内用户设定环境温度,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根据检测到的室内用户设定环境温度进行温度调节。
7.一种空调系统智能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计算模块,用于接收空调系统的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
温差对比模块,用于将所述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其中,所述预设温差范围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得到,不同的温差对比结果反应不同的室内的负荷需求状况;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所述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表征温差对比结果与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的开启类型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末端装置包括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功耗小于所述第二类型末端装置的功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类型控制模块和第一类型及第二类型控制模块;所述第一类型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属于所述预设温差范围内时,控制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所述第一类型及第二类型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大于所述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控制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其中,所述预设温差范围包括第一预设温差范围、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和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小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以及所述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呈正比例关系,所述第一类型控制模块,还用于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属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属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属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8.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外机机组、温度采集装置、自动调节阀和末端装置,所述外机机组连接所述温度采集装置,所述外机机组连接所述自动调节阀,所述自动调节阀连接所述末端装置;
所述温度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并将采集到的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发送至所述外机机组;
所述外机机组用于接收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得到室内外温差;将所述室内外温差与预设温差范围进行对比,得到温差对比结果;根据所述温差对比结果以及预设对应关系通过所述自动调节阀控制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所述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表征温差对比结果与末端装置的开启类型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预设温差范围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得到,不同的温差对比结果反应不同的室内的负荷需求状况;
所述自动调节阀用于根据所述外机机组的控制对对应类型的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所述末端装置用于根据所述自动调节阀的控制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调节;
其中,所述末端装置包括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第二类型末端装置,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功耗小于所述第二类型末端装置的功耗,所述自动调节阀还用于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属于所述预设温差范围内时,控制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大于所述预设温差范围中的上限值时,控制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其中,所述预设温差范围包括第一预设温差范围、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和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小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差范围的数值范围,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以及所述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调节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的数量呈正比例关系,所述自动调节阀还用于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属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一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所述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属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二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当所述室内外温差属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差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三预设温差范围对应数量的第一类型末端装置进行温度调节。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810659901.XA 2018-06-25 2018-06-25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Active CN1086133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59901.XA CN108613326B (zh) 2018-06-25 2018-06-25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PCT/CN2018/121218 WO2020000927A1 (zh) 2018-06-25 2018-12-14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59901.XA CN108613326B (zh) 2018-06-25 2018-06-25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13326A CN108613326A (zh) 2018-10-02
CN108613326B true CN108613326B (zh) 2024-05-10

Family

ID=63665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59901.XA Active CN108613326B (zh) 2018-06-25 2018-06-25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13326B (zh)
WO (1) WO20200009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3326B (zh) * 2018-06-25 2024-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CN111392025A (zh) * 2020-03-26 2020-07-10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考量环境温度的舱室温控方法
CN114608153B (zh) * 2020-12-04 2024-02-06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环境调节方法、空调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654665B (zh) * 2022-09-08 2024-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74538A (en) * 1980-10-29 1982-05-10 Daikin Ind Ltd Heat pump thpe air conditioner
CN104197417A (zh) * 2014-09-05 2014-12-10 上海朗思人居建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户式化科技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279658A (zh) * 2013-07-11 2015-01-14 东莞市微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CN208846626U (zh) * 2018-06-25 2019-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0269B2 (ja) * 2009-04-07 2012-01-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及び遠隔監視装置
CN108613326B (zh) * 2018-06-25 2024-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74538A (en) * 1980-10-29 1982-05-10 Daikin Ind Ltd Heat pump thpe air conditioner
CN104279658A (zh) * 2013-07-11 2015-01-14 东莞市微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CN104197417A (zh) * 2014-09-05 2014-12-10 上海朗思人居建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户式化科技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8846626U (zh) * 2018-06-25 2019-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00927A1 (zh) 2020-01-02
CN108613326A (zh) 2018-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13326B (zh)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CN108731224A (zh) 定频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定频空调系统
CN113251614B (zh) 空调温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747419B (zh) 中央空调风水联动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83047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predicting energy usage
CN113654113B (zh) 一种具有除湿功能的热泵空调
CN109945366B (zh) 水多联机组控制方法和空调水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006502A (zh) 空调运行方法和装置
US20150177748A1 (e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ergy smart fan
CN102927622B (zh) 一种供热调控装置
CN208846626U (zh) 空调系统及其智能调节控制设备
CN105135552A (zh) 空调系统
CN115406091B (zh) 串联式温湿度控制水路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与存储介质
CN113357792B (zh) 用于空调控制的方法、装置和空调
CN216620197U (zh) 一种中央空调风水联动控制系统
CN210624718U (zh) 空调系统
CN112944635A (zh)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
Aziz et al. Measurement of Air Conditioning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ommand Temperature to Control the Environment of Smart Building
CN112364999A (zh) 冷水机调节模型的训练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986319A (zh) 一种空调节能控制方法
CN205014518U (zh) 空调系统
CN210801525U (zh) 一种空调水系统中的串级调节控制系统
CN218379615U (zh) 热回收机组
CN116592469B (zh) 一种暖通管控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5789919A (zh) 一种集中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