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80561B - 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80561B
CN108580561B CN201810322829.1A CN201810322829A CN108580561B CN 108580561 B CN108580561 B CN 108580561B CN 201810322829 A CN201810322829 A CN 201810322829A CN 108580561 B CN108580561 B CN 1085805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ck
reduction ratio
convexity
finishing mill
op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228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80561A (zh
Inventor
崔二宝
董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houg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houg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houg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houg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2282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805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80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805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805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805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58Roll-force control; Roll-gap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28Control of flatness or profile during rolling of strip, sheets or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48Tension control; Compression control
    • B21B37/50Tension control; Compression control by looper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2263/00Shape of product
    • B21B2263/04Flat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2265/00Forming parameters
    • B21B2265/02Ten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2265/00Forming parameters
    • B21B2265/12Rolling load or rolling pressure; roll fo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属于轧制工艺技术领域。所述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对精轧机张力分配进行控制;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所述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包括:根据机架间板型平直度控制理论,采用Ci/Hi=Ci+1/Hi+1公式,其中,Ci为上游机架出口凸度,Hi为上游机架出口厚度,i为第i机架号,机架间凸度分配应该是设定凸度1;当机架出口厚度大于7mm时,则采用Ci/Hi=(Ci+1/Hi+1)*δ公式,所述δ为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本发明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保证精轧轧制过程中的稳定性,解决了轧机振动问题与表面质量问题,中心线控制问题以及板型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制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精轧机在轧制宽薄规格时,尤其是宽厚比大于750,厚度小于2mm的极限规格,轧制表现突出的问题是轧机负荷大,轧机振动严重,轧制稳定性较差,无法形成批量轧制生产模式。轧机振动严重后,轧辊表面氧化膜破坏程度严重,造成表面氧化铁皮异物压入,对于汽车板、酸洗板等品种而言,根本无法接受。而现有技术中的2160轧机是六机架连轧机,精轧机前无强力小立辊轧机,配备一台热卷箱设备,轧制极限规格时,主要表现的问题是轧制中心线波动性大,带钢对中性较弱,轧机振动严重,F2/F3轧辊氧化膜极易遭到破坏,导致带钢表面产生氧化铁皮压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尤其是宽厚比大于750,厚度小于2mm的热轧高强度带钢,精轧轧制过程中的稳定性差,轧机振动波动大,表面质量差,中心线控制无法保证以及板型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所述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包括:F1机架的相对压下率为58-60%,F2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或等于52%,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或等于45%,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5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6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13%;对精轧机张力分配进行控制;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所述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包括:根据机架间板型平直度控制理论,采用Ci/Hi=Ci+1/Hi+1公式,其中,Ci为上游机架出口凸度,Hi为上游机架出口厚度,i为第i机架号,机架间凸度分配应该是设定为1;当机架出口厚度大于7mm时,则采用Ci/Hi=(Ci+1/Hi+1)*δ公式,所述δ为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
进一步地,所述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还包括:对F1机架进行防打滑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对F1机架进行防打滑控制包括: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的x1%<所述板带的实际咬入所述F1机架的速度<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的x5%。
进一步地,所述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还包括:F1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2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5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6机架的相对压下率。
进一步地,所述对精轧机张力分配进行控制包括:改变所述精轧机机内活套单位张力。
进一步地,所述改变所述精轧机机内活套单位张力包括:F1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8-22N/mm2,F2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6-20N/mm2,F3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6-20N/mm2,F4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5-18N/mm2,F5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5-18N/mm2
进一步地,所述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还包括:所述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δ为1.2-1.8。
进一步地,所述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还包括:所述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可通过拍废试验进行数据测量获得。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即中间坯厚度≤28mm,F1机架的相对压下率为58-60%,完全发挥F1机架的能力,F2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或等于52%,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或等于45%,改善F2、F3轧机振动强烈的问题,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5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6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13%,保证F6出口成品板型质量,对精轧机张力分配进行控制,改变精轧机机内活套单位张力,增加液压缸使用效率,提高对中轧制稳定性,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即根据机架间板型平直度控制理论,采用Ci/Hi=Ci+1/Hi+1公式,其中,Ci为上游机架出口凸度,Hi为上游机架出口厚度,i为第i机架号,机架间凸度分配系数应该是设定凸度1,当机架出口厚度大于7mm时,则采用Ci/Hi=(Ci+1/Hi+1)*δ公式,δ为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保证前部机架出口凸度设定准确,且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中轧制效果,使后部机架凸度和平直度控制稳定,保证轧制稳定,其中出口厚度小于7mm的机架出口凸度是保证成品凸度、平直度的关键机架,必须要达到等比例凸度控制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
所述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包括:中间坯厚度≤28mm,F1机架的相对压下率为58-60%,F2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或等于52%,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或等于45%,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5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6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13%。
步骤2,对精轧机张力分配进行控制。
步骤3,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
所述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包括:根据机架间板型平直度控制理论,采用Ci/Hi=Ci+1/Hi+1公式,其中,Ci为上游机架出口凸度,Hi为上游机架出口厚度,i为第i机架号,机架间凸度分配系数应该是设定凸度1;
当机架出口厚度大于7mm时,则采用Ci/Hi=(Ci+1/Hi+1)*δ公式,所述δ为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
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由于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中间坯厚度≤28mm,F1机架的相对压下率为58-60%,完全发挥F1机架的能力,F2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或等于52%,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或等于45%,改善F2、F3轧机振动强烈的问题,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5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6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13%,保证F6出口成品板型质量,对精轧机张力分配进行控制,改变精轧机机内活套单位张力,增加液压缸使用效率,提高对中轧制稳定性,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即根据机架间板型平直度控制理论,采用Ci/Hi=Ci+1/Hi+1公式,其中,Ci为上游机架出口凸度,Hi为上游机架出口厚度,i为第i机架号,机架间凸度分配应该是设定为1,当机架出口厚度大于7mm时,则采用Ci/Hi=(Ci+1/Hi+1)*δ公式,δ为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保证前部机架出口凸度设定准确,使后部机架凸度和平直度控制稳定,保证轧制稳定。
详细介绍步骤1。
所述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还包括:对F1机架进行防打滑控制。
所述对F1机架进行防打滑控制包括: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的x1%<所述板带的实际咬入所述F1机架的速度<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的x5%,避免F1机架的轧辊发生打滑现象,避免轧辊表面破坏。
参见表1,所述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还包括:F1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2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5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6机架的相对压下率。
F1 F2 F3 F4 F5 F6
入口厚度 28.00 11.76 5.64 3.10 2.17 1.74
压下率 58% 52% 45% 30% 20% 13%
出口厚度 11.76 5.64 3.10 2.17 1.74 1.51
表1
详细介绍步骤2。
所述对精轧机张力分配进行控制包括:改变所述精轧机机内活套单位张力。
参见表2,所述改变所述精轧机机内活套单位张力包括:F1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8-22N/mm2,F2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6-20N/mm2,F3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6-20N/mm2,F4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5-18N/mm2,F5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5-18N/mm2,增加液压缸使用效率(达到液压缸设计能力的50-80%),提高对中轧制稳定性,将F1-F5液压活套能力完全发挥出来,同时防止带钢出现本体拉窄。
表2
详细介绍步骤3。
所述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还包括:所述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δ为1.2-1.8。
参见表3,所述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还包括:所述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可通过拍废试验进行数据测量获得。
项目 F1 F2 F3 F4 F5 F6
入口厚度 28.00 11.76 5.64 3.10 2.17 1.74
压下率 58% 52% 45% 30% 20% 13%
出口厚度 11.76 5.64 3.10 2.17 1.74 1.51
设定凸度1 389 187 103 72 57 50
δ 1.3 1 1 1 1 1
优化凸度2 505 187 103 72 57 50
表3
为了更清楚本发明实施例,下面从本发明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上予以介绍。
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
由于极限薄规格中间坯厚度28mm,在目标厚度为1.51mm的成品带钢时的轧机负荷分配之前的方法F1能力并未完全发挥出来,F2/F3/F6机架压下率偏大。所以,设定F1机架的相对压下率为58-60%,完全发挥F1机架的能力,同时,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的x1%<所述板带的实际咬入所述F1机架的速度<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的x5%,,避免F1机架的轧辊发生打滑现象,避免轧辊表面破坏。F2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或等于52%,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或等于45%,以改善F2、F3轧机振动强烈的问题。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5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6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13%,保证F6出口成品板型质量,F1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2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5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6机架的相对压下率,解决了宽薄规格轧制时的轧机振动强烈、轧辊表面易破坏的问题。
对精轧机张力分配进行控制。
精轧机机内活套单位张力的合理设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机架间带钢的对中轧制稳定性控制,之前主要是采用单位张力依次增加的方式进行控制,各活套能力并未发挥出来。所以,通过改变精轧机机内活套单位张力提高对中轧制稳定性,改变精轧机机内活套单位张力包括:F1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8-22N/mm2,F2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6-20N/mm2,F3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6-20N/mm2,F4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5-18N/mm2,F5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5-18N/mm2,增加液压缸使用效率(达到液压缸设计能力的50-80%),提高对中轧制稳定性,将F1-F5液压活套能力完全发挥出来,同时防止带钢出现本体拉窄。
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
根据机架间板型平直度控制理论,采用Ci/Hi=Ci+1/Hi+1公式,其中,Ci为上游机架出口凸度,Hi为上游机架出口厚度,i为第i机架号,机架间凸度分配应该是设定为1。
当机架出口厚度大于7mm时,但是在机架出口厚度大于7mm时,机架横向金属流动性较强,会造成凸度的进一步降低,会造成前部机架出口凸度设定不够准确,导致后部机架凸度与平直度控制失稳。为此需要增加一项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δ,重新进行优化凸度设定2,即:Ci/Hi=(Ci+1/Hi+1)*δ,保证前部机架出口凸度设定准确,使后部机架凸度和平直度控制稳定,保证轧制稳定,较大的凸度可以达到更好的自对中轧制效果,出口厚度越大的机架,可以分配采用较大的凸度设定,且不会出现板型问题,即实现前部机架自对中轧制工艺模型效果。而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δ可以通过拍废试验进行数据测量获得。
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参见表4,关于精轧机负荷分配控制要求如下,对于F1机架不同的设定速度,需要F1机架采用不同的固定压下率控制。
F1速度m/s F1 F2 F3 F4 F5 F6
<1.3 58% 48-52% 40-45% 28-32% 18-22% 10-13%
<1.5 56% 48-52% 40-45% 28-32% 18-22% 10-13%
表4
完全发挥F1机架的能力,避免F1机架的轧辊发生打滑现象,避免轧辊表面破坏,改善F2、F3轧机振动强烈的问题,保证F6出口成品板型质量,解决了宽薄规格轧制时的轧机振动强烈、轧辊表面易破坏的问题。
参见表5,关于精轧机活套单位张力设定要求如下,参考活套实际液压缸出力情况,对照进行单位张力设定核算如下,可以保证在不出现拉窄的情况下,将极大程度上提高机架间带钢实际张力。
项目 F1 F2 F3 F4 F5
液压缸设计能力/KN 350 225 225 144 144
实际使用/KN 180-200 111-150 80-110 70-90 60-80
单位张力N/mm2 18-24 18-20 18-20 16-18 16-18
表5
增加液压缸使用效率,提高对中轧制稳定性,将F1-F5液压活套能力完全发挥出来,同时防止带钢出现本体拉窄。
关于机架间带钢凸度设定,一般轧制薄规格时,只有F1、F2机架出口厚度会大于7mm,F3-F6机架出口厚度均要小于7mm,可以通过拍废试验测量出F1、F2出口带钢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δ,在模型设定时,对上游机架凸度需要按照Ci/Hi*δ进行设定,重新设定窜辊、弯辊等板型控制参数,保证前部机架出口凸度设定更加准确或者增加一些,使后部机架凸度和平直度控制稳定,保证轧制过程更加稳定。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7)

1.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
所述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包括:F1机架的相对压下率为58-60%,F2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或等于52%,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或等于45%,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5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6机架的相对压下率小于13%;
对精轧机张力分配进行控制;
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
所述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包括:根据机架间板型平直度控制理论,采用Ci/Hi=Ci+1/Hi+1公式,其中,Ci为上游机架出口凸度,Hi为上游机架出口厚度,i为第i机架号,机架间凸度分配应该是设定为1;
当机架出口厚度大于7mm时,则采用Ci/Hi=(Ci+1/Hi+1)*δ公式,所述δ为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还包括:
对F1机架进行防打滑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F1机架进行防打滑控制包括:
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的x1%<所述板带的实际咬入所述F1机架的速度<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所述F1机架设定的咬入速度的x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进行控制还包括:
F1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2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3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4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5机架的相对压下率>F6机架的相对压下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精轧机张力分配进行控制包括:
改变所述精轧机机内活套单位张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变所述精轧机机内活套单位张力包括:
F1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8-22N/mm2,F2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6-20N/mm2,F3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6-20N/mm2,F4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5-18N/mm2,F5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为15-18N/mm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板带凸度比例进行控制还包括:
所述横向不均匀延伸系数δ为1.2-1.8。
CN201810322829.1A 2018-04-11 2018-04-11 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 Active CN1085805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22829.1A CN108580561B (zh) 2018-04-11 2018-04-11 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22829.1A CN108580561B (zh) 2018-04-11 2018-04-11 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80561A CN108580561A (zh) 2018-09-28
CN108580561B true CN108580561B (zh) 2019-10-11

Family

ID=63622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22829.1A Active CN108580561B (zh) 2018-04-11 2018-04-11 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805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4978B (zh) * 2019-07-29 2020-10-30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控制热轧带钢微中浪轧制的方法
CN112122357B (zh) * 2020-08-27 2022-06-17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 一种热连轧精轧带钢凸度分配方法
CN113505452B (zh) * 2021-07-08 2024-04-16 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 六机架冷连轧机组超高强钢轧制规程综合优化设定方法
CN113751510B (zh) * 2021-08-06 2023-03-21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一种带钢的轧制控制方法
CN114505351B (zh) * 2022-03-16 2023-10-31 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极限薄带钢精轧时精轧机振动的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21204A (ja) * 1990-01-29 1991-09-30 Nkk Corp 熱間圧延板材の形状制御方法
JP2010172933A (ja) * 2009-01-29 2010-08-12 Jfe Steel Corp カリバーロールのセットアップ方法
CN201720260U (zh) * 2010-07-20 2011-01-26 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轧串联式轧机的凸度和/或楔形自动控制系统
CN102632087A (zh) * 2012-03-31 2012-08-15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板带轧制过程中的板形控制方法
CN104858241A (zh) * 2014-02-20 2015-08-26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连轧机组极薄带钢轧制的乳化液流量综合优化方法
CN106475421A (zh) * 2016-09-30 2017-03-08 首钢总公司 一种中间坯来料凸度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21204A (ja) * 1990-01-29 1991-09-30 Nkk Corp 熱間圧延板材の形状制御方法
JP2010172933A (ja) * 2009-01-29 2010-08-12 Jfe Steel Corp カリバーロールのセットアップ方法
CN201720260U (zh) * 2010-07-20 2011-01-26 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轧串联式轧机的凸度和/或楔形自动控制系统
CN102632087A (zh) * 2012-03-31 2012-08-15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板带轧制过程中的板形控制方法
CN104858241A (zh) * 2014-02-20 2015-08-26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连轧机组极薄带钢轧制的乳化液流量综合优化方法
CN106475421A (zh) * 2016-09-30 2017-03-08 首钢总公司 一种中间坯来料凸度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80561A (zh) 2018-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80561B (zh) 一种精轧稳定性控制方法
CN106475424B (zh) 一种热轧带钢轧制跑偏的控制方法
CN107626750B (zh) 一种热连轧板带比例凸度分配方法
CN101927265B (zh) 一种钢板宽度控制方法
CN101739514B (zh) 双ucm机型的二次冷轧机组轧制工艺参数综合优化方法
CN106475420A (zh) 一种基于冷轧带钢目标板形设定的板形控制方法
CN207026109U (zh) 一种新型不锈钢窄带白皮卷轧制退火酸洗机组
CN108856305B (zh) 一种无取向硅钢生产轧机负荷分配方法
CN110434172B (zh) 一种炉卷和精轧机组连轧的负荷分配计算方法
CN104858241A (zh) 一种冷连轧机组极薄带钢轧制的乳化液流量综合优化方法
CN106345819B (zh) 一种热连轧精轧带钢尾部轧制稳定性的控制方法
CN110947759B (zh) 螺纹钢轧制生产线及其生产方法
CN102859009A (zh) 用于热轧钢带的方法和热轧机列
CN104148383B (zh) 双机架冷轧机闭辊缝穿带轧制方法
CN103464472B (zh) 提高薄规格热轧不锈钢全长宽度均匀性的变张力控制方法
RU2008102645A (ru) Способ для нанесения охлаждающего средства
CN106311760B (zh) 通过减小热轧带钢轧后横向温差的残余应力减量化的方法
CN109877167B (zh) 一种提高自由度轧制稳定性的张力影响系数分析方法
CN105327948B (zh) 棒线材连轧控制方法
CN107900144A (zh) 一种酸洗在线平整机的延伸率复合控制方法
CN104923571B (zh) 一种热连轧板带钢轧制规程动态设定方法
CN104001735B (zh) 一种热连轧机精轧机组机架动态刚度控制方法
CN105921520A (zh) 一种冷连轧机甩机架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687388B (zh) 一种提高板坯连铸机扇形段辊缝稳定性的方法
CN110355216B (zh) 消除短流程薄带钢尾部横振线偏移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