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65911A - 一种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65911A
CN108565911A CN201810214505.6A CN201810214505A CN108565911A CN 108565911 A CN108565911 A CN 108565911A CN 201810214505 A CN201810214505 A CN 201810214505A CN 108565911 A CN108565911 A CN 108565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contact
contact piece
clamping part
charger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145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伟华
傅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ta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ta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tar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ta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1450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65911A/zh
Publication of CN108565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659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02J7/00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充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器。其中,该充电器包括:壳体,包括收容腔;第一导电接触件,其设置于收容腔的一侧;第二导电接触件,其设置于收容腔的另一侧并与第一导电接触件相对,第二导电接触件可相对于第一导电接触件移动,且第一导电接触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远离或靠近收容腔的底部。由于第一导电接触件能够远离或靠近收容腔的底部,从而调整了第一导电接触件的上下位置,以便与不同直径可充电电池的充电接触点相互接触,因此,该充电器能够为不同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充电器的正负极片分别设置于充电槽的两相对侧,正负极片皆设置有导电金属触点,该导电金属触点用于接触电池的正/负极并为可充电电池充电。请参阅图1,图1是传统技术提供一种充电器为可充电电池充电的状态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充电器100包括壳体11、可充电电池12、正极导电接触点13以及负极导电接触点14,正极导电接触点13固定安装在壳体11一端,负极导电接触点14固定安装在壳体11另一端,充电时,可充电电池12的正极接触点15与正极导电接触点13接触,可充电电池12的负极接触点16与负极导电接触点14接触,其中,该可充电电池12为A型号电池。
当用户将A型号电池置换成规格相差较大的B型号电池充电时,请参阅图2,图2是传统技术提供一种充电器为另一可充电电池充电的状态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充电器200包括壳体21、可充电电池22、正极导电接触点23以及负极导电接触点24,其中,可充电电池22为B型号电池。充电时,可充电电池22的负极接触点25与负极导电接触点14接触,由于正极导电接触点23的位置是固定的,B型号电池的正极接触点26与正极导电接触点23之间存在距离,未能接触,因此,充电器100未能够对可充电电池22正常充电。如用户需对B型号电池充电,需额外购买适合B型号电池的充电器,从而造成产品利用率不高,增加用户额外的费用支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充电器,该充电器能够为不同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器,包括:
壳体,包括收容腔;
第一导电接触件,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一侧;
第二导电接触件,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相对,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移动,且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远离或靠近所述收容腔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充电器还包括滑动组件,其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连接,所述滑动组件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远离或靠近所述收容腔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固持件,所述固持件包括滑槽,所述滑槽设置有具有行程区域的通孔;
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安装于所述滑槽,且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部分穿过所述滑槽的通孔并可沿着所述通孔的行程区域移动。
可选地,所述滑槽设置有卡扣部;
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包括接触件本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接触件本体上的导电接触部与卡合部,所述接触件本体安装于所述滑槽内并可在所述滑槽内移动,所述导电接触部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导电接触部沿着所述通孔的行程区域移动;所述卡合部用于与所述卡扣部卡合固定。
可选地,所述卡扣部的数量至少为两组,每组卡扣部包括至少两个卡扣部,一组卡扣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的一侧,另一组卡扣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的另一侧,所述一组卡扣部中每个卡扣部与所述另一组卡扣部中每个卡扣部一一对应。
可选地,所述卡扣部为凹槽,所述凹槽包括相对的第一导引面与第二导引面;
所述卡合部为凸起,所述凸起包括相对的第三导引面与第四导引面,所述凸起通过所述第三导引面与一所述凹槽的第一导引面的导引配合,重新卡合在另一所述凹槽内,或者,所述凸起通过所述第四导引面与一所述凹槽的第二导引面的导引配合,重新卡合在又另一所述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卡扣部与所述卡合部皆为锯齿状,并所述卡扣部与所述卡合部啮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卡扣部为凹点状;
所述卡合部为球状体,所述球状体卡合在所述凹点状内。
可选地,所述充电器还包括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远离或靠近所述收容腔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连杆,所述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连接,所述连杆另一端悬空。
可选地,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转动轴;
所述连杆设置有转动孔,所述转动轴穿过所述转动孔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杆以所述转动轴为轴心自由转动,所述连杆另一端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壳体外。
可选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传动组件与拨动件,所述传动组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连接,所述传动组件另一端与所述拨动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拨动件至少部分伸出于所述壳体外。
可选地,所述拨动件包括偏心轮;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一端安装于所述偏心轮的偏心处,所述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压紧件,所述压紧件安装于所述滑槽内并压紧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
可选地,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固紧件,所述固紧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接触,所述固紧件另一端与所述压紧件接触,所述固紧件在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的带动下,可相对于所述压紧件移动,且所述固紧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固定在不同位置。
可选地,所述压紧件包括若干个卡槽,所述固紧件在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的带动下,可卡合在不同卡槽,以将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固定在不同位置。
可选地,所述压紧件包括引导槽;
所述固紧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连接,所述弹性件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引导槽内,所述弹性件一端在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的带动下,所述弹性件另一端可相对于所述压紧件移动,且所述弹性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固定在不同位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中,充电器包括壳体、第一导电接触件以及第二导电接触件,壳体包括收容腔,第一导电接触件设置于收容腔的一侧,第二导电接触件设置于收容腔的另一侧并与第一导电接触件相对,第二导电接触件可相对于第一导电接触件移动,且第一导电接触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远离或靠近收容腔的底部。由于第一导电接触件能够远离或靠近收容腔的底部,从而调整了第一导电接触件的上下位置,以便与不同直径可充电电池的充电接触点相互接触,因此,该充电器能够为不同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传统技术提供一种充电器为可充电电池充电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传统技术提供一种充电器为另一可充电电池充电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器为A型号可充电电池充电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器为B型号可充电电池充电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滑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滑动组件的正面分解示意图;
图7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滑动组件的背面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固持件位于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动组件的背面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导电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固持件位于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又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图12中第一导电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又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又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又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滑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驱动单元工作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驱动单元工作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为了便于深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于此,本发明实施例再次深入阐述传统充电器存在的缺点,如下所述:
市面上不同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其直径与电池的正/负极接触点(或面)各有不同,例如:直径不同的A型可充电电池与B型可充电电池依次放入充电器内充电时,两者的正极接触点是处在不同高度的。
由于充电器的正极片上的导电接触点是固定的,因此,目前市面上的充电器只能够为同一规格型号或者近似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充电,而无法兼容任意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例如:可充电电池的直径过大,由于充电器的正极片上的导电接触点是固定的,可充电电池放入充电器的充电槽内时,虽然可充电电池与充电器的充电槽完全接触,但是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高于充电器正极片上的导电接触点的位置,两者并未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导致可充电电池的正极与充电器正极片上的导电接触点不能接触或者接触不良,从而不能充电。
再例如:可充电电池的直径过小,可充电电池与充电器的充电槽完全接触后,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低于充电器正极片上的导电接触点的位置,两者并未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导致可充电电池的正极与充电器正极片上的导电接触点不能接触或者接触不良,从而不能充电。
即使将直径过小的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与充电器正极片上的导电接触点强制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使得可充电电池的正极与充电器正极片上的导电接触点完全接触,此时,可充电电池处于悬空状态。由于可充电电池的自身重力,可充电电池会往下松动,造成可充电电池弹出,导致充电失败,并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器,该充电器用于为可充电电池充电。请参阅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充电器300包括壳体400、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以及第二导电接触件600。
壳体400包括收容腔41,收容腔41用于收容可充电电池。收容腔41包括第一侧壁411、第二侧壁412及底壁413,第一侧壁411与第二侧壁412相对,底壁413分别与第一侧壁411和第二侧壁412连接。充电时,可充电电池放置在底壁413上,并由第一侧壁411和第二侧壁412辅助稳定好可充电电池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400可以包括多个收容腔41,用于收容多个可充电电池,充电器300能够同时为多个可充电电池充电。
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设置于收容腔41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可以设置于收容腔41的第一侧壁411或第二侧壁412上,亦可以不设置于收容腔41的第一侧壁411或第二侧壁412上,例如,邻近第一侧壁411或第二侧壁412而设置于收容腔41内。
第二导电接触件600设置于收容腔41的另一侧,并且第二导电接触件600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相对。基于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在收容腔41的位置理解”,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电接触件600可以设置于收容腔41的第一侧壁411或第二侧壁412上,亦可以不设置于收容腔41的第一侧壁411或第二侧壁412上,例如邻近第一侧壁411或第二侧壁412而设置于收容腔41内。并且,当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设置于第一侧壁411或第二侧壁412时,第二导电接触件600对应设置于第二侧壁412或第一侧壁411,或者,当第一导电接触件500邻近第一侧壁411或第二侧壁412而设置于收容腔41内时,第二导电接触件600对应邻近第二侧壁412或第一侧壁411而设置于收容腔41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接触件600可以相对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移动,以此改变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与第二导电接触件600之间的位移,亦即:如图3所示,第二导电接触件600以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为参照物,第二导电接触件600相对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产生左右移动(前后移动),或者,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以第二导电接触件600为参照物,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相对于第二导电接触件600产生左右移动(前后移动)。
第一导电接触件500或第二导电接触件600可以沿着收容腔41的底壁413水平滑动。当不同长度的可充电电池放置于壳体400的收容腔41充电时,用户可以滑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或第二导电接触件600沿着底壁413移动,使得第一导电接触件500或第二导电接触件600能够与可充电电池对应的充电接触点接触。
因此,通过改变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与第二导电接触件600之间的位移,从而使得充电器300能够适合不同长度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接触件600可以不相对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移动,以此适合固定长度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亦即,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与第二导电接触件600皆固定设置于收容腔41的侧壁。
第一导电接触件500或第二导电接触件600皆可以作为正极接触件或负极接触件,不过,当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为正极接触件时,第二导电接触件600为负极接触件,当第二导电接触件600为正极接触件时,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为负极接触件,其中,正极接触件用于与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接触,负极接触件用于与可充电电池的负极接触点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远离或靠近收容腔41的底部。该外力可以由用户直接实施给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的作用力,亦可以为相邻部件对第一导电接触件500所实施的作用力。例如,为不同直径尺寸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时,用户可以向上或向下拨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从而直接调整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的上下位置,使得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能够与不同直径尺寸的可充电电池的导电接触点接触而完成充电。
再例如,用户通过操作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相邻的部件,间接调整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的上下位置,以便与不同直径可充电电池的充电接触点相互接触,因此,该充电器能够为不同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器300还包括滑动组件700,滑动组件700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连接,滑动组件700用于引导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远离或靠近收容腔41的底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滑动组件700的引导结构呈多样化,例如,滑动组件700可以为滑轨,该滑轨设置于壳体400上,在开模时,该滑轨可以与壳体400一体化成型,当然,该滑轨还可以作为外部部件安装在壳体400上。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可以在滑轨上移动。充电时,第一导电接触件500接收外力,在滑轨的引导作用下,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相对于收容腔41的底壁413上下移动,于是,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便可以有效地、可靠地与不同直径的可充电电池的充电接触点接触。再例如:用户还可以基于滑轨的结构上,设计其它类型动力结构,使得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在滑轨的引导作用下,相对于收容腔41的底壁413上下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可以为正极接触件,亦可以为负极接触件,上述已阐述,在此不赘述。
请参阅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器为A型号可充电电池充电的状态示意图。如图4所示,此处的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为正极接触件,第二导电接触件600为负极接触件。A型号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紧密接触,A型号可充电电池的负极接触点与第二导电接触件600紧密接触,于是,充电器300便可以为A型号可充电电池充电。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器为B型号可充电电池充电的状态示意图。如图5所示,B型号可充电电池的直径比A型号可充电电池的直径大,以收容腔41的底部为参考基准,B型号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高于A型号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其中,A型号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对应的位置为“位置①”。于是,用户对第一导电接触件500施加外力,在外力作用下,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从“位置①”移动到“位置②”,“位置②”与B型号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对应,因此,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便可以与B型号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接触,以便充电器300为B型号可充电电池充电。
请一并参阅图6、图7、图7a及图8,该滑动组件700包括固持件71与压紧件72。在一些实施例中,固持件71用于安装于收容腔41的一侧,例如,固持件71安装于第一侧壁711上,固持件71还可以邻近第一侧壁711而安装在收容腔41内。固持件71呈长方体板状结构,当然,固持件71还可以呈其它合适形状的结构。
固持件71中部镂空并设置有滑槽711,滑槽711设置有具有行程区域712的通孔713,例如,该通孔713呈椭圆状。
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安装于滑槽711内并可在滑槽711内移动,压紧件72安装于滑槽711内并压紧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如图8所示,滑槽711设置有导引条714与卡扣部715,压紧件72通过导引条714的导引作用,快速地插入滑槽711内并与固持件71过盈配合,使得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与压紧件72紧密接触。卡扣部715用于卡扣第一导电接触件500。
压紧件72由导电材料制成,压紧件72可以直接压紧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亦可以先安装于滑槽711后压紧第一导电接触件500。
压紧件72包括压紧本体721与导线连接部722,压紧本体721安装与滑槽711内并压紧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导线连接部722设置于压紧本体721上,设计者可以将充电导线焊接在导线连接部722上,充电时,充电电流依次通过充电导线与导线连接部722,输往可充电电池。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件72和固持件71之间的装配方式还可以与上述各个实施例所阐述的装配方式不同,例如,请参阅图8a,固持件71一端设置有开口71a,压紧件72还包括凸起部723,在压紧本体721穿过开口71a压紧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后,凸起部723卡扣在固持件71上。
用户拨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时,由于凸起部723与固持件71卡扣固定,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被拨动时,压紧件72不轻易跟随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的移动而移动,压紧件72从而能够稳定可靠地固定在固持件71内,不轻易滑落出固持件。
为了使凸起部723能够更加可靠地与固持件71卡扣固定,请再参阅图8a,开口71a的边缘设置有固定槽71a1,在压紧本体721穿过开口71a压紧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后,凸起部723卡扣在固定槽71a1内,从而使得压紧件72能够稳定可靠地固定在固持件71内。
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穿过通孔713并可沿着通孔713的行程区域712移动。如图6所示,第一导电接触件500部分穿过通孔713,并在通孔713之外形成类似“按钮”的凸缘。用户可以上下拨动凸缘,使得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可以沿着通孔713的行程区域712上下移动,以便更加可靠地与不同直径的可充电电池的充电接触点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件72可以省略,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也能够在滑槽711内移动,并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穿过通孔713并可沿着通孔713的行程区域712移动。
通过压紧件72压紧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使得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能够更加稳定可靠地在滑槽711内移动以及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可沿着通孔713的行程区域712移动。
请参阅图9,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包括接触件本体51、导电接触部52以及卡合部53。
接触件本体51安装于滑槽711内,并可在滑槽711内移动。接触件本体51由导电材料制成,其可以呈长方体板状结构。接触件本体51的一侧设置于滑槽711的一侧,接触件本体51的另一侧设置于滑槽711的另一侧,于是,接触件本体51可以在滑槽711内来回移动。
导电接触部52设置于接触件本体51上,例如,导电接触部5152位于接触件本体51的中央。导电接触部52可以呈圆柱状结构、方形,椭圆形等形状,导电接触部52的直径小于椭圆状的通孔713的短轴,并且导电接触部52可沿着通孔713的长轴移动。导电接触部52包括导电表面521,导电表面521用于与可充电电池的充电接触点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表面521在考虑设计尺寸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大面积的设计,以便能够与可充电电池的充电接触点充分接触,例如,导电表面521为圆形。
卡合部53设置于接触件本体51上,卡合部53的形状构造可以根据卡扣部715的卡扣关系来确定。
导电接触部52穿过通孔713,导电接触部52在外力作用下,沿着通孔713的行程区域712移动,并卡合部53卡合在卡扣部715内,实现卡合部53与卡扣部715卡合固定。例如,用户拨动导电接触部52,使得导电接触部52沿着通孔713的行程区域712来回移动,与此同时,接触件本体51也带着卡合部53移动,使得卡合部53卡合在卡扣部715内。当用户不在拨动导电接触部52时,由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已卡合在固持件71上,因此,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能够移动至预设位置。并且,在充电时,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能够稳定可靠地与可充电电池的充电接触点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部715的数量至少为两组,每组卡扣部包括至少两个卡扣部715,一组卡扣部715A设置于滑槽711内的一侧,另一组卡扣部715B设置于滑槽711内的另一侧,一组卡扣部715A中每个卡扣部715与另一组卡扣部715B中每个卡扣部715一一对应。
例如,请参阅图9与图10,固持件71包括两组卡扣部,一组卡扣部715A设置于滑槽711内的一侧并位于通孔713的旁边,另一组卡扣部715B设置于滑槽711内的另一侧并位于通孔713的旁边,一组卡扣部715A与另一组卡扣部715B皆包括两个卡扣部715,一组卡扣部715A中的每个卡扣部715皆一一对应着另一组卡扣部715B中的每个卡扣部715。
卡扣部715为凹槽,凹槽包括相对的第一导引面7151与第二导引面7152。卡合部53为凸起,凸起包括相对的第三导引面7153与第四导引面7154。
当第一导电接触件500通过凸起卡合在固持件71上的凹槽,并且用户需要提高导电接触部52的高度时,用户拨动导电接触部52,使得导电接触部52带动接触件本体51,进而使得接触件本体51带动凸起,凸起通过第三导引面7153与凹槽的第一导引面7151的导引配合,重新卡合在另一凹槽内。
当第一导电接触件500通过凸起卡合在固持件71上的凹槽,并且用户需要降低导电接触部52的高度时,用户拨动导电接触部52,使得导电接触部52带动接触件本体51,进而使得接触件本体51带动凸起,凸起通过第四导引面7154与凹槽的第二导引面7152的导引配合,重新卡合在另一凹槽内。
因此,用户可以逐级调节导电接触部52与收容腔4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进而能够为不同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与上述各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请参阅图11,在卡合方式上,卡扣部715与卡合部53皆为锯齿状,并卡扣部715与卡合部53啮合连接,其中,该锯齿状可以为圆弧齿状。由于卡扣部715与卡合部53的数量为多个,用户拨动导电接触部52,便可以多档位式地逐级调节导电接触部52与收容腔4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进而能够为不同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与上述各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请参阅图12与图12a,在卡合方式上,卡扣部715为凹点状,卡合部53为球状体,球状体卡合在凹点状内。由于球状体与凹点状的数量为多个,用户拨动导电接触部52,便可以多档位式地逐级调节导电接触部52与收容腔4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进而能够为不同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与上述各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请参阅图13,其省略压紧件72,并且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设置有导线焊接部54,设计者可以将充电导线焊接在导线焊接部54上,充电时,充电电流依次通过充电导线与导线焊接部54,输往可充电电池。此处,卡扣部715为凹点状,卡合部53为球状体,球状体卡合在凹点状内。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当滑动组件700包括压紧件72时,一方面,其还可以提供另一种卡合固定方式,以使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在通孔713移动时,能够固定在不同的位置。另一方面,其还能够在上述各个实施例所阐述的卡合固定方式的基础上,再次增加另一种卡合固定方式,亦即提供双重卡合固定方式,以使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在通孔713移动时,能够更加可靠地固定在不同的位置。
例如,滑动组件700还包括固紧件73,固紧件73一端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接触,固紧件73另一端与压紧件72接触,固紧件73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的带动下,可相对于压紧件72移动,且固紧件73用于将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固定在不同位置。
请参阅图14,压紧件72包括若干个卡槽723,每个卡槽723所处的位置与通孔713所处的位置对齐,并且,每个卡槽723顺延着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在通孔713内的移动方向而设置。
固紧件73可相对于卡槽723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固紧件73为球状体,固紧件73一球面收容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的内孔内,固紧件73另一球面卡合在卡槽723内。
当用户拨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时,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带动固紧件73,于是,固紧件73便与当前的卡槽723产生移动,固紧件73接着卡合在相邻卡槽723内,因此,通过此种方式,固紧件73能够卡合在不同卡槽723内,以将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固定在不同位置。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点在于,请参阅图15,压紧件72包括引导槽724,引导槽724所处的位置与通孔713所处的位置对齐。
固紧件73包括弹性件,弹性件一端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连接,弹性件另一端安装于引导槽724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为弹簧,弹簧一端收容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的内孔内,弹簧另一端安装于引导槽724内。
当用户拨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时,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带动弹性件一端移动,弹性件另一端可相对于压紧件72移动。由于弹性件通过压紧件72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的配合,弹性件另一端顶持着压紧件72,弹性件一端顶持着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于是,弹性件便可以将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固定住。当用户继续拨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弹性件便可以将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固定在不同位置。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充电器300还包括驱动单元800,驱动单元800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连接,驱动单元800驱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远离或靠近收容腔41的底部。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单元800可以驱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沿着通孔713的行程区域712移动,使得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上的导电接触部52能够上下移动。
因此,通过驱动单元800调节导电接触部52与收容腔4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用户操作更加便捷与省力,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感。
请参阅图16,驱动单元800包括连杆80,连杆80一端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连接,连杆80另一端悬空。连杆80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之间的连接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如图16所示,连杆80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之间通过销钉81连接。
装配驱动单元800时,首先,用户将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安装在固持件71的滑槽711内,其中,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与连杆80的连接处设置有销钉孔501,连杆80一端设置有穿孔502,销钉81同时穿过销钉孔501与穿孔502,以将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连接在连杆80一端,其中,销钉81的直径皆小于销钉孔501与穿孔502的直径,于是,用户通过操作连杆80另一端便可以使导电接触部52在通孔713的行程区域712内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充电器,充电器的收容腔41大小有限,并且不同用户手指的大小各异,若用户单纯使用手指伸入收容腔41内拨动导电接触部52时,用户手指受限于收容腔41的大小,未能够有效地使用手力,并且手指会触碰到壳体等硬质物体,导致用户体验感下降。
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再参阅图16,驱动单元800还包括转动轴82,连杆80设置有转动孔83,转动轴82穿过转动孔83内并固定于壳体400内,连杆80以转动轴82为轴心自由转动,连杆81另一端至少部分伸出壳体4000外,于是,用户可以在壳体400之外,操作连杆80,使得连杆80带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移动,进而带动导电接触部52在通孔713的行程区域712内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80为绝缘体。
请参阅图17,当收容腔41放置直径比较大的可充电电池时,由于可充电电池的直径偏大,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高于导电接触部52当前所处的位置,此时,用户通过向下拨动连杆80,连杆80在外力的作用下,以转动轴为轴心产生位移。转动轴产生位移的同时,连杆80带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使得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上的导电接触部52向上移动。当导电接触部52移动至该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完全接触时,用户松开连杆80,就可为大直径的可充电电池充电。
当收容腔41放置直径比较小的可充电电池时,由于可充电电池的直径偏小,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低于导电接触部52当前所处的位置,此时,用户通过向上拨动连杆80,连杆80在外力的作用下,以转动轴为轴心产生位移。转动轴产生位移的同时,连杆80带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使得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上的导电接触部52向下移动。当导电接触部52移动至该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触点完全接触时,用户松开连杆80,就可为小直径的可充电电池充电。
因此,通过此类结构,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操作充电器为不同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与上述各个实施例不同点在于,驱动单元800包括传动组件84与拨动件85,传动组件84一端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连接,传动组件84另一端与拨动件85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拨动件85为绝缘体。
用户手动操作拨动件85,便可以驱动传动组件84带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移动,进而带动导电接触部52在通孔713的行程区域712内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前所述,为了方便用户快捷高效地操作充电器,拨动件85至少部分伸出于壳体400外,于是,用户便可以在壳体400外拨动该拨动件82来驱动传动组件。
请参阅图18,传动组件84包括连接件841与连接柱842,连接柱842设置于连接件841一端,连接件841另一端设置有连接孔841a。
拨动件85包括偏心轮851、偏心柱852以及固定柱853,偏心柱852设置于偏心轮851的偏心处,固定柱853设置于偏心轮851的中心处。
装配驱动单元800时,首先,用户将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安装在固持件71的滑槽711内,连接柱842安装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的内孔中。偏心柱852安装于连接件841的连接孔841a,以紧固连接件841与偏心轮851。偏心轮851的固定柱853安装于壳体400上。
至此,偏心轮851可以以固定柱853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从而带动连接件841实现360度旋转,进而通过连接件841带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上的导电接触部52上下移动。
请参阅图19,当用户朝向箭头左/右方向操作拨动件85时,拨动件85与连接件841发生联动,从而使得连接件841同拨动件85一起移动。由于连接件841设置于拨动件85的偏心轮851的偏心处,当偏心轮851转动一定角度时,连接件841也会跟随偏心轮851转动一定角度以及位移。由于连接件841通过连接柱842与第一导电接触件500连接,连接件841会带动第一导电接触件500在通孔713的行程区域712内移动。
因此,通过此类结构,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操作充电器为不同规格型号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偏心轮851可以不通过偏心柱852安装于连接件841的连接孔841a上,安装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偏心轮851通过焊接方式与连接件841连接,亦即,在一些结构中,偏心柱852或连接孔841a可以被省略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发明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收容腔;
第一导电接触件,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一侧;
第二导电接触件,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相对,所述第二导电接触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移动,且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远离或靠近所述收容腔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还包括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连接,所述滑动组件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远离或靠近所述收容腔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固持件,所述固持件包括滑槽,所述滑槽设置有具有行程区域的通孔;
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安装于所述滑槽,且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部分穿过所述滑槽的通孔并可沿着所述通孔的行程区域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槽设置有卡扣部;
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包括接触件本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接触件本体上的导电接触部与卡合部,所述接触件本体安装于所述滑槽内并可在所述滑槽内移动,所述导电接触部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导电接触部沿着所述通孔的行程区域移动;所述卡合部用于与所述卡扣部卡合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扣部的数量至少为两组,每组卡扣部包括至少两个卡扣部,一组卡扣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的一侧,另一组卡扣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的另一侧,所述一组卡扣部中每个卡扣部与所述另一组卡扣部中每个卡扣部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扣部为凹槽,所述凹槽包括相对的第一导引面与第二导引面;
所述卡合部为凸起,所述凸起包括相对的第三导引面与第四导引面,所述凸起通过所述第三导引面与一所述凹槽的第一导引面的导引配合,重新卡合在另一所述凹槽内,或者,所述凸起通过所述第四导引面与一所述凹槽的第二导引面的导引配合,重新卡合在又另一所述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部与所述卡合部皆为锯齿状,并所述卡扣部与所述卡合部啮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扣部为凹点状;
所述卡合部为球状体,所述球状体卡合在所述凹点状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还包括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远离或靠近所述收容腔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连杆,所述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连接,所述连杆另一端悬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转动轴;
所述连杆设置有转动孔,所述转动轴穿过所述转动孔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杆以所述转动轴为轴心自由转动,所述连杆另一端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壳体外。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传动组件与拨动件,所述传动组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连接,所述传动组件另一端与所述拨动件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动件至少部分伸出于所述壳体外。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拨动件包括偏心轮;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一端安装于所述偏心轮的偏心处,所述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2至14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压紧件,所述压紧件用于压紧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固紧件,所述固紧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接触,所述固紧件另一端与所述压紧件接触,所述固紧件在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的带动下,可相对于所述压紧件移动,且所述固紧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固定在不同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紧件包括若干个卡槽,所述固紧件在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的带动下,可卡合在不同卡槽,以将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固定在不同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紧件包括引导槽;
所述固紧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连接,所述弹性件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引导槽内,所述弹性件一端在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的带动下,所述弹性件另一端可相对于所述压紧件移动,且所述弹性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导电接触件固定在不同位置。
CN201810214505.6A 2018-03-15 2018-03-15 一种充电器 Pending CN1085659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14505.6A CN108565911A (zh) 2018-03-15 2018-03-15 一种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14505.6A CN108565911A (zh) 2018-03-15 2018-03-15 一种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65911A true CN108565911A (zh) 2018-09-21

Family

ID=63532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14505.6A Pending CN108565911A (zh) 2018-03-15 2018-03-15 一种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65911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53553Y (zh) * 2000-11-30 2001-10-10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盒
CN102111009A (zh) * 2011-01-27 2011-06-29 卫斌鹏 一种电池充电器电路
CN201947008U (zh) * 2010-12-31 2011-08-24 深圳嘉信高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滑盖式锂电池充电器及其齿轮齿条的电极调整装置
CN103163461A (zh) * 2011-12-12 2013-06-19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短路试验装置
CN107612102A (zh) * 2017-10-31 2018-01-19 商洛市虎之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器
CN208299451U (zh) * 2018-03-15 2018-12-28 深圳市爱克斯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53553Y (zh) * 2000-11-30 2001-10-10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盒
CN201947008U (zh) * 2010-12-31 2011-08-24 深圳嘉信高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滑盖式锂电池充电器及其齿轮齿条的电极调整装置
CN102111009A (zh) * 2011-01-27 2011-06-29 卫斌鹏 一种电池充电器电路
CN103163461A (zh) * 2011-12-12 2013-06-19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短路试验装置
CN107612102A (zh) * 2017-10-31 2018-01-19 商洛市虎之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器
CN208299451U (zh) * 2018-03-15 2018-12-28 深圳市爱克斯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TRA, P, 等: "Approach to characterization of a diode type corona charger for aerosol size measurement", KIEE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ON ELECTRO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vol. 5, no. 5, pages 196 - 203 *
董秀英,等: "无线手机万能充电器的设计和制作", 宜宾学院学报, vol. 14, no. 12, pages 53 - 55 *
黄文胜: "手机万能七彩充电器的制作", 电子制作, no. 03, pages 12 - 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33250U (zh) 割草机系统
CN107331896B (zh) 一种锂电池及充电宝
US10998743B2 (en) Mobile power bank
CN208299451U (zh) 一种充电器
CN208608441U (zh) 一种墙壁式usb充电插座
CN108565911A (zh) 一种充电器
CN108987988B (zh) 便携式多方位插线板
CN206117226U (zh) 充电座及充电套装
CN110474385A (zh) 一种分体式移动电源
CN209561763U (zh) 一种能够自动弹出的车用手机充电头
CN108321899A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组合式车载充电器
CN209844622U (zh) 一种方便移动式家电设备充电的装置
CN209516109U (zh) 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倒置排插
CN113613129A (zh) 一种便捷式多方位蓝牙ble通信系统
CN112436350A (zh) 一种用于无线电话的智能化充电底座
CN210379663U (zh) 一种便于归整电源线的插座
CN210074253U (zh) 一种可更换多种充电头的充电组件
WO2021017536A1 (zh) 一种机器人充电接口
CN219499011U (zh) 一种电池包转接装置
CN216624002U (zh) 一种具有多连接外壳电容器
CN217789348U (zh) 一种便携式的小体积充电器
CN108987970A (zh) 一种低插入力双面ffc连接器
CN215605364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18919372U (zh) 一种可拼装的电源插座
CN212366862U (zh) 一种新型车载充电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