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28412A - 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28412A
CN108528412A CN201810455020.6A CN201810455020A CN108528412A CN 108528412 A CN108528412 A CN 108528412A CN 201810455020 A CN201810455020 A CN 201810455020A CN 108528412 A CN108528412 A CN 108528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gear
rack
telescopic rod
hydrau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550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良
朱秀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45502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28412A/zh
Publication of CN108528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2841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00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 B60T1/02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 B60T1/06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 tread, e.g. employing rim, drum, disc, or transmission or on double wheels
    • B60T1/065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 tread, e.g. employing rim, drum, disc, or transmission or on double wheels employing dis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12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the fluid being liq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刹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它包括第一刹车机构、连接板、U型支撑、第二刹车机构等,其中第一刹车机构与汽车液压系统连接;当液压系统推动第一刹车机构向第一刹车盘方向运动时,第一刹车机构通过第一齿轮机构带动第二刹车机构向第三刹车盘方向运动;第一刹车片与第一刹车盘首先产生摩擦,轻刹车制动开始;第一刹车片继续推动第一刹车盘机构沿着转轴滑动;第一刹车盘机构通过相应的第二齿轮机构带动第二刹车盘机构向第二刹车片运动,第二刹车机构继续向第三刹车盘运动并追赶第三刹车盘,继而第二刹车盘与第二刹车片发生摩擦,第三刹车片赶上第三刹车盘并发生摩擦,重刹车制动开始。

Description

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刹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刹车技术是通过液压系统推动刹车片与刹车盘接触摩擦从而实现汽车的制动效果,轻刹车与重刹车使用同一个刹车片,当刹车片经过长时间的摩擦后,会出现严重的磨损,这时就需要及时更换刹车片以保证有效的刹车,但是在很多时候,即使汽车做出了更换刹车片的提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能及时更换刹车片,已经严重磨损的刹车片还必须继续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严重降低了汽车的制动性能,从而导致驾驶安全性的缺失;另外轻刹车与重刹车使用同一个刹车片,为了使刹车有效,刹车片必须有很强的耐磨性能,同一个刹车片不间断的使用,这样会导致刹车片磨损速度加快,缩短刹车片更换时间,增加刹车片更换频次,从而增加刹车片成本,所以就需要设计一种增加安全性且可以降低刹车片成本的刹车系统。
本发明设计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解决如上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刹车机构、连接板、U型支撑、齿轮固定底座、第一齿轮机构、第二刹车机构、转轴、车轮固定圆盘、齿轮固定环盘、第二齿轮机构、第一刹车盘机构、第二刹车盘机构,其中第一刹车机构包括第一齿条、第一刹车片、第二刹车片、第一刹车片支撑、第二刹车片支撑、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第一动力板、第一液压动力柱、第二液压动力柱、液压壳,液压壳一侧安装在汽车的液压系统上并与之连通;液压壳上未与液压系统连接的侧面安装有第一液压动力柱和第二液压动力柱,第一液压动力柱位于第二液压动力柱的下侧,且第一液压动力柱与第二液压动力柱在液压壳上水平居中;第一动力板一侧与第一液压动力柱和第二液压动力柱未与液压壳连接的一端相连;两个第二伸缩杆的一端并排安装在第一动力板未与第一液压动力柱连接的一侧且水平居中;两个第二伸缩杆与第二液压动力柱相对应;两个第二伸缩杆未与第一动力板连接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刹车片支撑;两个第一伸缩杆一端并排安装在第一动力板上且与两个第二伸缩杆同侧,两个第一伸缩杆位于两个第二伸缩杆下方且上下对齐,两个第一伸缩杆在第一动力板上的竖直位置与第一液压动力柱相对应;两个第一伸缩杆未与第一动力板连接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刹车片支撑;第一动力板上端具有一个齿条固定块;第一齿条一端安装在齿条固定块上,且与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位于同侧;两个第一缓冲弹簧嵌套在相应的第一伸缩杆上;第一缓冲弹簧一端同第一动力板连接,另一端同第一刹车片支撑连接;两个第二缓冲弹簧嵌套在相应的第二伸缩杆上;第二缓冲弹簧一端同第一动力板连接,另一端同第二刹车片支撑连接;第一刹车片安装在第一刹车片支撑上;第二刹车片安装在第二刹车片支撑上。
上述连接板一端安装在液压壳顶端,且与第一液压动力柱和第二液压动力柱位于液压壳的同一侧,连接板另一端与第二刹车机构连接;U型支撑安装在连接板下表面;两个齿轮固定底座对称地安装在连接板下表面;两个齿轮固定底座与第一动力板之间的距离大于U型支撑与第一动力板之间的距离;第一齿轮机构安装在齿轮固定底座上;第一齿条未与第一动力板连接的一端穿过U型支撑与第一齿轮机构配合。
上述第一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大齿轮、第一小齿轮、第一齿轮轴,其中第一齿轮轴安装在两个齿轮固定底座之间;第一齿轮轴的中间位置上安装有第一小齿轮;两个第一大齿轮安装在第一齿轮轴上且对称分布于第一小齿轮的两侧,两个第一大齿轮侧面与第一小齿轮相应侧面连接;第一小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
第二刹车机构包括固定板、导向柱、第二动力板、第二齿条、第三伸缩杆、第三缓冲弹簧、第三刹车片支撑、第三刹车片,其中固定板安装在连接板未与液压壳连接的一端;固定板与液压壳相对的侧面下端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柱;第二动力板上对称地开有两个导向孔,两个导向孔之间的间距与两个导向柱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个导向柱穿过相应的导向孔,且第二动力板滑动于导向柱上;第二动力板上远离固定板的一侧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三伸缩杆,两个第三伸缩杆并排处于两个导向柱之间且与两个导向柱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两个第三伸缩杆未连接第二动力板的一端安装有第三刹车片支撑;两个第三缓冲弹簧嵌套在相应的第三伸缩杆上,一端与第二动力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刹车片支撑连接;第三刹车片支撑上安装有第三刹车片;第二齿条安装在第二动力板上,且位于两个第三缓冲弹簧中心的上方;第二齿条的下表面高于第三刹车片及第三刹车片支撑的上表面;第二齿条与第一大齿轮啮合。
转轴一端安装有车轮固定圆盘;车轮固定圆盘上沿周向均匀开有四个车轮固定槽;齿轮固定环盘安装在转轴外圆面上;齿轮固定环盘的内圆面上均匀的开有四个第一导键孔,其外圆面上均匀地开有四个切口;转轴的外圆面上周向均匀地开有有四个定位导向键;定位导向键的一端与车轮固定圆盘连接,另一端穿过相应的第一导键孔;四个第二齿轮机构安装在齿轮固定还盘的四个切口中;第一刹车盘机构安装在转轴上,与转轴上相应的定位导向键相配合,且与相应的第二齿轮机构相配合;第二刹车盘机构安装在转轴上,与转轴上相应的定位导向键相配合,且与相应的第二齿轮机构相配合;第一刹车盘机构与第二刹车盘机构在转轴上位于齿轮固定环盘的两侧。
上述第二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大齿轮、第二小齿轮、第二齿轮轴,其中第二齿轮轴安装在齿轮固定环盘的四个切口中;第二齿轮轴的中间位置上安装有相应的第二小齿轮;两个第二大齿轮安装在第二齿轮轴上且对称分布于第二小齿轮的两侧,第二大齿轮与第二小齿轮连接;四个第二大齿轮与第一刹车盘机构配合;四个第二小齿轮与第二刹车盘机构配合。
上述第一刹车盘机构包括第一刹车盘、齿条固定环底座、第三齿条、回位弹簧,其中第一刹车盘上具有轴孔,轴孔的内圆面上均匀地开有四个第二导键孔;齿条固定环底座上具有轴孔,轴孔内圆面上均匀开有四个第四导键孔;齿条固定环底座与第一刹车盘同轴且安装在第一刹车盘面上;齿条固定环底座轴孔内圆面上的四个第四导键孔与第一刹车盘轴孔内圆面上的四个第二导键孔一一相对应;四个第二导键孔与转轴上相应的定位导向键相配合;四个第三齿条的安装方式相同且沿第一刹车盘轴孔外侧周向均匀分布;对于第三齿条,一端安装在齿条固定环底座上,另一端与相应的第二大齿轮啮合;回位弹簧嵌套在转轴上,回位弹簧一端与齿条固定环底座连接,另一端与齿轮固定环盘一侧连接;四个第三齿条位于回位弹簧的外周;第一刹车盘与第一刹车片相配合。
第二刹车盘机构包括桶型支撑、第二刹车盘、第三刹车盘、第四齿条,其中桶型支撑底面上开有轴孔;轴孔内圆面上均匀开有四个第三导键孔;桶型支撑通过轴孔安装在转轴上,定位导向键一端穿过相应的第三导键孔;四个第四齿条安装方式相同且沿轴孔外侧均匀分布;对于第四齿条,一端安装在桶型支撑内底面上,另一端与相应的第二小齿轮相啮合;第二刹车盘安装在桶型支撑靠近第一刹车盘的一侧,且与第二刹车片相配合;第三刹车盘安装在桶型支撑远离第一刹车盘的一侧,且与第三刹车片相配合。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在未被压缩的情况下,第一伸缩杆的长度大于第二伸缩杆的长度。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车轮通过螺栓安装在车轮固定槽中。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第三缓冲弹簧均为压缩弹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刹车盘机构中的回位弹簧为压缩弹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齿轮机构中,第一大齿轮直径大于第一小齿轮直径。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二齿轮机构中,第二大齿轮直径大于第二小齿轮直径。
本发明中的第二缓冲弹簧的弹性系数与第三缓冲弹簧的弹性系数相等,第二缓冲弹簧与第三缓冲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一缓冲弹簧的弹性系数,第二缓冲弹簧与第三缓冲弹簧比第一缓冲弹簧更不容易被压缩,那么第二刹车片与第二刹车盘的摩擦效果强于第一刹车片与第一刹车盘的摩擦效果,第三刹车片与第三刹车盘的摩擦效果强于第一刹车片与第一刹车盘的摩擦效果;在重刹车制动时,第二刹车片与第三刹车片才能发挥主导作用。
本发明中第一刹车机构的液压壳一侧安装在汽车的液压系统上并与之连通,那么液压壳被固定;液压壳上未与液压系统连接的侧面安装有第一液压动力柱和第二液压动力柱,第一动力板一侧与第一液压动力柱和第二液压动力柱未与液压壳配合的一端相连,那么第一动力板随第一液压动力柱和第二液压动力柱的伸缩而做往复运动;两个第二伸缩杆的一端并排安装在第一动力板未与第一液压动力柱连接的一侧且水平居中,两个第二伸缩杆与第二液压动力柱相对应,那么两个第二伸缩杆被固定,且随第一动力板一起向相同方向运动;两个第二伸缩杆未与第一动力板连接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刹车片支撑,那么第一动力板运动通过第一伸缩杆带动第一刹车片支撑一起向相同方向运动;两个第一伸缩杆一端并排安装在第一动力板上且与两个第二伸缩杆同侧,两个第一伸缩杆位于两个第二伸缩杆下方且上下对齐,两个第一伸缩杆在第一动力板上的竖直位置与第一液压动力柱相对应,那么两个第一伸缩杆位置被固定;两个第一伸缩杆未与第一动力板连接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刹车片支撑,那么第一刹车片支撑位置被固定,且在两个第一伸缩杆带动下一起沿着相同方向运动;第一齿条一端安装在第一动力板的顶端正中,且与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同侧,那么第一齿条位置被固定;两个第一缓冲弹簧嵌套在相应的第一伸缩杆上,第一缓冲弹簧一端同第一动力板连接,另一端同第一刹车片支撑连接,那么两个第一缓冲弹簧位置被固定且随第一伸缩杆一起运动;两个第二缓冲弹簧嵌套在相应的第二伸缩杆上,第二缓冲弹簧一端同第一动力板连接,另一端同第二刹车片支撑连接,那么两个第二缓冲弹簧位置被固定且随第二伸缩杆一起运动;第一刹车片安装在第一刹车片支撑上,那么第一刹车片跟随第一刹车片支撑一起运动;第二刹车片安装在第二刹车片支撑上,那么第二刹车片跟随第二刹车片支撑一起运动。
本发明中的连接板一端安装在液压壳的顶端,且与第一液压动力柱和第二液压动力柱位于液压壳的同一侧,那么连接板位置被固定;连接板未与液压壳连接的一端与第二刹车机构连接,那么第二刹车机构位置被固定;U型支撑安装在连接板下表面,那么U型支撑位置固定;两个齿轮固定底座安装在连接板下表面,齿轮固定底座与第一动力板之间的距离大于U型支撑与第一动力板之间的距离,那么齿轮固定底座位置被固定;第一齿轮机构安装在齿轮固定底座上,那么第一齿轮机构位置被固定;第一齿条未与第一动力板连接的一端穿过U型支撑与第一齿轮机构配合,那么第一动力板通过齿条固定块带动第一齿条一起运动,第一齿条同时带动第一齿轮机构旋转。
本发明中第一齿轮机构的第一齿轮轴安装在两个齿轮固定底座之间,那么第一齿轮机构位置被固定;两个第一大齿轮侧面与第一小齿轮相应侧面连接,那么两个第一大齿轮带动第一小齿轮同步旋转;第一小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那么第一齿条在第一小齿轮的带动下往复运动。
本发明中第二刹车机构的固定板安装在连接板未与液压壳连接的一端,那么固定板位置被固定;固定板与液压壳相对的侧面下端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柱,那么导向柱位置固定;第二动力板上远离固定板的一侧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三伸缩杆,两个第三伸缩杆并排处于两个导向柱之间且与两个导向柱处于同一水平位置,那么第三伸缩杆位置被固定;两个第三伸缩杆未连接第二动力板的一端安装有第三刹车片支撑,那么第三刹车片支撑位置被固定且随第三伸缩杆一起运动;第三刹车片支撑上安装有第三刹车片,那么第三刹车片支撑推动第三刹车片一起向相同方向运动;第二齿条安装在第二动力板上,且位于两个第三缓冲弹簧中心的上方,那么第二齿条位置被固定;第二齿条的下表面高于第三刹车片及第三刹车片支撑的上表面,那么这样就避免了第二齿条与第三刹车片和第三刹车皮支撑之间的运动干扰;第二齿条与第一大齿轮啮合,那么第一大齿轮的旋转带动第二齿条向与第一齿条相反的方向运动,第二齿条带动第二动力板一起沿相同方向运动。
本发明中第二齿轮机构的第二齿轮轴安装在齿轮固定环盘的四个切口中,那么第二齿轮机构位置被固定;两个第二大齿轮安装在第二齿轮轴上且对称分布于第二小齿轮的两侧,第二大齿轮与第二小齿轮连接,那么第二大齿轮与第二小齿轮的旋转同步;四个第二大齿轮与第一刹车盘机构配合,四个第二小齿轮与第二刹车盘机构配合,那么第一刹车盘机构的运动通过第二大齿轮和第二小齿轮以相反的方向传递给第二刹车盘机构。
本发明中的第一刹车盘机构,齿条固定环底座与第一刹车盘同轴且安装在第一刹车盘面上,齿条固定环底座轴孔内圆面上的四个第四导键孔与第一刹车盘轴孔内圆面上的四个第二导键孔一一相对应,那么齿条固定环盘位置被固定;四个第二导键孔与转轴上相应的定位导向键相配合,那么齿条固定环盘和第一刹车盘在第一刹车片的推动下一起沿转轴轴向滑动,且齿条固定环盘和第一刹车盘在定位导向键的作用下一起随转轴旋转;四个第三齿条安装方式相同且沿第一刹车盘轴孔外侧周向均匀分布,那么第三齿条不会因为所受应力过于集中而损坏;对于第三齿条,一端安装在齿条固定环底座上,另一端与相应的第二大齿轮啮合,那么随第一刹车盘一起运动的齿条固定环底座带动第三齿条向相同方向运动,第三齿条运动带动第二大齿轮旋转,进而第二大齿轮带动第二小齿轮同步旋转;回位弹簧的作用是,让第一刹车盘移动复位;第一刹车盘与第一刹车片相配合,那么第一刹车盘相对位置被确定。
本发明中的第二刹车盘机构,桶型支撑通过轴孔安装在转轴上,定位导向键一端穿过相应的第三导键孔,那么桶型支撑随转轴一起旋转并沿着转轴轴向滑动;四个第四齿条安装方式相同且沿第二刹车盘轴孔外侧周向均匀分布,那么第四齿条不会因为所受应力过于集中而损坏;对于第四齿条,一端安装在桶型支撑内底面上,另一端与相应的第二小齿轮相啮合,那么第二小齿轮的旋转通过相应的第四齿条带动第二桶型支撑向与第一刹车盘相反的方向运动;第二刹车盘安装在桶型支撑靠近第一刹车盘的一侧,且与第二刹车片相配合,那么第二刹车盘相对位置被确定;第三刹车盘安装在桶型支撑的外底面上,第三刹车盘与第三刹车片配合,那么第三刹车盘相对位置被确定。
本发明中的转轴一端安装有车轮固定圆盘,那么车轮固定圆盘被固定,且随转轴一起旋转;车轮固定圆盘上沿周向均匀开有四个车轮固定槽,那么车轮通过螺栓被固定在车轮固定盘上随转轴一起旋转;齿轮固定环盘安装在转轴外圆面上,那么齿轮固定环盘被固定,且随转轴一起旋转;四个第二齿轮机构安装在齿轮固定还盘的四个切口中,那么第二齿轮机构位置被固定;第一刹车盘机构安装在转轴上,且与定位导向键和第二齿轮机构相配合,那么第一刹车盘机构可以随转轴一起旋转并沿着转轴轴向方向滑动,同时第一刹车盘机构通过第三齿条带动第二齿轮机构旋转;第二刹车盘机构安装在转轴上,且与定位导向键和第二齿轮机构相配合,那么第二刹车盘机构随转轴一起旋转,并且第二齿轮机构的旋转通过第四齿条带动第二刹车盘机构向与第一刹车盘机构相反方向运动。
当第一液压动力柱与第二液压动力柱未通过液压系统伸长时,第一刹车片与第一刹车盘未发生接触产生摩擦,此时没有刹车效果。
当液压系统控制第一液压动力柱与第二液压动力柱伸长时,第一液压动力柱与第二液压动力柱同时推动第一动力板、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第一刹车片支撑、第一刹车片、第二刹车片支撑和第二刹车片一起向第一刹车盘方向运动,同时,第一齿条在第一动力板的带动下向相同方向运动;第一齿条通过与之啮合的第一小齿轮带动第一齿轮机构旋转;第一齿轮机构通过第一大齿轮带动第二齿条向与第一刹车机构相反的方向运动,继而第二齿条带动第二动力板、第三伸缩杆、第三缓冲弹簧、第三刹车片支撑和第三刹车片沿着导向柱向第三刹车盘的方向运动;由于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的长度大于第三伸缩杆与第四伸缩杆的长度,所以第一刹车片首先与第一刹车盘接触发生摩擦,轻刹车制动开始;随着第一液压动力柱与第二液压动力柱继续伸长,第一刹车片继续推动第一刹车盘向桶型支撑方向滑动,同时回位弹簧被压缩,四个第三齿条同时通过相应的第二大齿轮带动相应的第二齿轮机构旋转,第二齿轮机构通过相应的第二小齿轮带动相应的第四齿条沿着轴向运动,第四齿条经过桶型支撑带动第二刹车盘和第三刹车盘一起向相同方向运动,同时第三刹车盘继续向第三刹车盘运动并追赶第三刹车盘;第二刹车盘运动方向与第一刹车盘运动方向相反,第三刹车盘运动方向与第一刹车盘运动方向相反;轻刹车制动开始一段时间后,第二刹车片与第二刹车盘接触,同时第三刹车片追赶到第三刹车盘并与之接触;在第二刹车片、第三刹车片同时分别与第二刹车盘、第三刹车盘接触以前,第一刹车片与第一刹车盘的接触始终属于轻刹车制动;当汽车制动需要结束时,第一液压动力柱与第二液压动力柱收缩并同时带动第一动力板、第一齿条、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第一刹车片支撑、第一刹车片、第二刹车片支撑和第二刹车片一起向液压壳方向运动至原来起始位置,同时第一齿条通过第一齿轮机构带动第二齿条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继而第二齿条带动第二动力板、第三伸缩杆、第三缓冲弹簧、第三刹车片支撑和第三刹车片沿着导向柱一起向固定板方向运动至原来起始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缓冲弹簧还原伸长,把第一刹车片支撑连同第一刹车片还原至与第一动力板相对的原始位置;第三缓冲弹簧还原伸长,把第三刹车支撑连同第三刹车片还原至与第二动力板相对的原始位置;回位弹簧还原伸长并推动第一刹车盘机构回到原来起始位置;第三齿条通过第二齿轮机构带动第二刹车盘机构向相反方向运动回位至原来起始位置,这时第一刹车片与第一刹车盘分离,摩擦结束,轻刹车制动结束,刹车系统复位。
在汽车正常行驶状态下,第一刹车片与第一刹车盘产生的轻刹车制动完全能满足汽车的制动需求,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紧急刹车时,轻刹车不能满足汽车的制动需求,所以在轻刹车制动的基础上液压系统控制第一液压动力柱与第二液压动力柱继续伸长,第一液压动力柱与第二液压动力柱继续带动第一动力板、第一齿条、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第一刹车片支撑、第一刹车片、第二刹车片支撑和第二刹车片向第二刹车盘的方向运动;第一刹车片继续推动第一刹车盘向桶型支撑的方向运动;第一刹车盘带动第三齿条向桶型支撑的方向运动,第三齿条通过相应的第二齿轮机构带动第四齿条做与第一刹车盘方向相反的运动;第四齿条通过桶型支撑带动第二刹车盘与第二刹车片做相向运动;同时,第一齿条在第一动力板的带动下继续向相同方向运动;第一齿条通过与之啮合的第一小齿轮带动第一齿轮机构旋转;第一齿轮机构通过第一大齿轮带动第二齿条继续向第一刹车机构方向运动,继而第二齿条带动第二动力板、第三伸缩杆、第三缓冲弹簧、第三刹车片支撑和第三刹车片沿着导向柱向第三刹车盘的方向运动并追赶第三刹车盘;直至第二刹车盘与第二刹车片接触发生摩擦,同时第三刹车片赶上第三刹车盘并与之发生摩擦,重刹车制动开始;在重刹车制动的过程中,第一刹车片、第二刹车片和第三刹车片同时发挥作用;由于第二缓冲弹簧的弹性系数与第三缓冲弹簧的弹性系数相等,且第二缓冲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一缓冲弹簧的弹性系数,所以,当第一刹车片、第二刹车片和第三刹车片同时发挥作用时,第二刹车片与第三刹车片承受的摩擦力大于第一刹车片承受的摩擦力;此时,第二刹车片与第三刹车片承担了主要的刹车制动责任;第二刹车机构进一步增强了重刹车制动的效果,使第二刹车盘机构的受力趋于平衡,使得重刹车制动更有效,行车更加安全;当重刹车制动结束时,第一液压动力柱与第二液压动力柱收缩并同时带动第一动力板、第一齿条、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第一刹车片支撑、第一刹车片、第二刹车片支撑和第二刹车片一起向液压壳方向运动至原来起始位置,同时第一齿条通过第一齿轮机构带动第二齿条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继而第二齿条带动第二动力板、第三伸缩杆、第三缓冲弹簧、第三刹车片支撑和第三刹车片沿着导向柱一起向固定板方向运动至原来起始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缓冲弹簧还原伸长,把第一刹车片支撑连同第一刹车片还原至与第一动力板相对的原始位置;第二缓冲弹簧还原伸长,把第二刹车片支撑连同第二刹车片还原至与第一动力板相对的原始位置,第二刹车片与第二刹车盘分离;第三缓冲弹簧还原伸长,把第三刹车支撑连同第三刹车片还原至与第二动力板相对的原始位置;回位弹簧还原伸长并推动第一刹车盘机构回到原来起始位置;第三齿条通过第二齿轮机构带动第二刹车盘机构向相反方向运动回位至原来起始位置,这时第一刹车片与第一刹车盘分离,轻刹车制动结束,刹车系统复位。
在汽车正常行驶情况下,第一刹车片与第一刹车盘产生的轻刹车制动完全能满足汽车的制动需求;而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出现紧急刹车情况下,只有重刹车制动才能满足汽车的制动需求,这时第一刹车片、第二刹车片和第三刹车片同时发挥作用以保证足够的行车安全性;上述两种情况下,第一刹车片始终作为工作刹车片发挥着作用,会导致第一刹车片磨损速度加快,更换频次远远大于第二刹车片和第三刹车片;第一刹车片的耐磨性能低于第二刹车片和第三刹车片的耐磨性能,第一刹车片耐磨性能也远远低于传统刹车系统中刹车片的耐磨性能;相对于传统刹车系统中刹车片成本更低更实用;当第一刹车片出现严重磨损导致制动效果不佳或者丧失制动作用时,汽车会做出更换刹车片的提示,但是在很多时候,客观环境限制了第一刹车片更换的及时性,使得轻刹车制动欠佳或者失效;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刹车片和第三刹车片主动承担起第一刹车片的制动责任,以确保行车安全。
相对于传统的刹车技术,本发明刹车制动效果更好,安全性能更高,刹车片成本更低,整个刹车系统更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刹车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刹车系统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是第一刹车机构与第二刹车机构配合示意图。
图4是第一刹车机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刹车刹车机构伸缩杆示意图。
图6是连接板示意图。
图7是第第一齿轮机构示意图。
图8是第二刹车机构示意图。
图9是第二刹车机构伸缩杆示意图。
图10是第一刹车盘机构、第二刹车盘机构和转轴配合示意图。
图11是第一刹车盘机构与转轴配合示意图。
图12是车轮固定圆盘和第二刹车盘机构配合示意图。
图13是转轴、车轮固定盘和齿轮固定环盘配合示意图。
图14是第二刹车盘机构示意图。
图15是第一刹车盘机构、齿轮固定环盘和转轴配合示意图。
图16是第一刹车盘机构示意图。
图17是齿轮固定环盘示意图。
图18是第二齿轮机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名称:1、液压壳;2、第一液压动力柱;3、第二液压动力柱;4、第一动力板;5、第一缓冲弹簧;6、第二缓冲弹簧;7、第三缓冲弹簧;8、第一刹车机构;9、第一伸缩杆;10、第二伸缩杆;11、第三伸缩杆;12、第二刹车盘机构;13、第一刹车片支撑;14、第一刹车片;15、第二刹车片支撑;16、第二刹车片;17、第一齿条;18、U型支撑;19、连接板;20、齿轮固定底座;21、第一齿轮机构;22、第一大齿轮;23、第一小齿轮;24、第一齿轮轴;25、固定板;26、导向柱;27、第二动力板;28、第二齿条;29、第三刹车片支撑;30、第三刹车片;31、第二刹车机构;32、第一刹车盘;33、齿条固定环底座;34、第三齿条;35、第二导键孔;36、第二刹车盘;37、桶型支撑;38、第三刹车盘;39、第四齿条;40、第二齿轮机构;41、第三导键孔;42、第二大齿轮;43、第二小齿轮;44、第二齿轮轴;45、齿轮固定环盘;46、切口;47、第一导键孔;48、转轴;49、定位导向键;50、车轮固定盘;51、车轮固定槽;52、回位弹簧;53、第一刹车盘机构;54、齿条固定块;55、第四导键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它包括第一刹车机构8、连接板19、U型支撑18、齿轮固定底座20、第一齿轮机构21、第二刹车机构31、转轴48、车轮固定圆盘、齿轮固定环盘45、第二齿轮机构40、第一刹车盘机构53、第二刹车盘机构12,如图4所示,其中第一刹车机构8包括第一齿条17、第一刹车片14、第二刹车片16、第一刹车片支撑13、第二刹车片支撑15、第一伸缩杆9、第二伸缩杆10、第一缓冲弹簧5、第二缓冲弹簧6、第一动力板4、第一液压动力柱2、第二液压动力柱3、液压壳1,液压壳1一侧安装在汽车的液压系统上并与之连通;液压壳1上未与液压系统连接的侧面安装有第一液压动力柱2和第二液压动力柱3,第一液压动力柱2位于第二液压动力柱3的下侧,且第一液压动力柱2与第二液压动力柱3在液压壳1上水平居中;第一动力板4一侧与第一液压动力柱2和第二液压动力柱3未与液压壳1连接的一端相连;如图5所示,两个第二伸缩杆10的一端并排安装在第一动力板4未与第一液压动力柱2连接的一侧且水平居中;两个第二伸缩杆10与第二液压动力柱3相对应;两个第二伸缩杆10未与第一动力板4连接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刹车片支撑15;两个第一伸缩杆9一端并排安装在第一动力板4上且与两个第二伸缩杆10同侧,两个第一伸缩杆9位于两个第二伸缩杆10下方且上下对齐,两个第一伸缩杆9在第一动力板4上的竖直位置与第一液压动力柱2相对应;两个第一伸缩杆9未与第一动力板4连接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刹车片支撑13;第一动力板4上端具有一个齿条固定块54;第一齿条17一端安装在齿条固定块54上,且与第一伸缩杆9和第二伸缩杆10位于同侧;两个第一缓冲弹簧5嵌套在相应的第一伸缩杆9上;第一缓冲弹簧5一端同第一动力板4连接,另一端同第一刹车片支撑13连接;两个第二缓冲弹簧6嵌套在相应的第二伸缩杆10上;第二缓冲弹簧6一端同第一动力板4连接,另一端同第二刹车片支撑15连接;第一刹车片14安装在第一刹车片支撑13上;第二刹车片16安装在第二刹车片支撑15上。
如图3、6所示,上述连接板19一端安装在液压壳1顶端,且与第一液压动力柱2和第二液压动力柱3位于液压壳1的同一侧,连接板19另一端与第二刹车机构31连接;U型支撑18安装在连接板19下表面;两个齿轮固定底座20对称地安装在连接板19下表面;两个齿轮固定底座20与第一动力板4之间的距离大于U型支撑18与第一动力板4之间的距离;第一齿轮机构21安装在齿轮固定底座20上;第一齿条17未与第一动力板4连接的一端穿过U型支撑18与第一齿轮机构21配合。
如图7所示,上述第一齿轮机构21包括第一大齿轮22、第一小齿轮23、第一齿轮轴24,如图15所示,其中第一齿轮轴24安装在两个齿轮固定底座20之间;如图7所示,第一齿轮轴24的中间位置上安装有第一小齿轮23;两个第一大齿轮22安装在第一齿轮轴24上且对称分布于第一小齿轮23的两侧,两个第一大齿轮22侧面与第一小齿轮23相应侧面连接;如图3所示,第一小齿轮23与第一齿条17啮合。
如图8所示,第二刹车机构31包括固定板25、导向柱26、第二动力板27、第二齿条28、第三伸缩杆11、第三缓冲弹簧7、第三刹车片支撑29、第三刹车片30,其中固定板25安装在连接板19未与液压壳1连接的一端;固定板25与液压壳1相对的侧面下端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柱26;第二动力板27上对称地开有两个导向孔,两个导向孔之间的间距与两个导向柱26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个导向柱26穿过相应的导向孔,且第二动力板27滑动于导向柱26上;如图9所示,第二动力板27上远离固定板25的一侧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三伸缩杆11,两个第三伸缩杆11并排处于两个导向柱26之间且与两个导向柱26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两个第三伸缩杆11未连接第二动力板27的一端安装有第三刹车片支撑29;两个第三缓冲弹簧7嵌套在相应的第三伸缩杆11上,一端与第二动力板27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刹车片支撑29连接;第三刹车片支撑29上安装有第三刹车片30;第二齿条28安装在第二动力板27上,且位于两个第三缓冲弹簧7中心的上方;第二齿条28的下表面高于第三刹车片30及第三刹车片支撑29的上表面;如图3所示,第二齿条28与第一大齿轮22啮合。
如图13所示,转轴48一端安装有车轮固定圆盘;如图12所示,车轮固定圆盘上沿周向均匀开有四个车轮固定槽51;齿轮固定环盘45安装在转轴48外圆面上;如图17所示,齿轮固定环盘45的内圆面上均匀的开有四个第一导键孔47,其外圆面上均匀地开有四个切口46;如图13所示,转轴48的外圆面上周向均匀地开有有四个定位导向键49;定位导向键49的一端与车轮固定圆盘连接,另一端穿过相应的第一导键孔47;四个第二齿轮机构40安装在齿轮固定还盘的四个切口46中;如图15所示,第一刹车盘机构53安装在转轴48上,与转轴48上相应的定位导向键49相配合,且与相应的第二齿轮机构40相配合;如图11所示,第二刹车盘机构12安装在转轴48上,与转轴48上相应的定位导向键49相配合,且与相应的第二齿轮机构40相配合;如图10所示,第一刹车盘机构53与第二刹车盘机构12在转轴48上位于齿轮固定环盘45的两侧。
如图18所示,上述第二齿轮机构40包括第二大齿轮42、第二小齿轮43、第二齿轮轴44,如图15所示,其中第二齿轮轴44安装在齿轮固定环盘45的四个切口46中;如图18所示,第二齿轮轴44的中间位置上安装有相应的第二小齿轮43;两个第二大齿轮42安装在第二齿轮轴44上且对称分布于第二小齿轮43的两侧,第二大齿轮42与第二小齿轮43连接;如图15所示,四个第二大齿轮42与第一刹车盘机构53配合;如图11所示,四个第二小齿轮43与第二刹车盘机构12配合。
如图16所示,上述第一刹车盘机构53包括第一刹车盘32、齿条固定环底座33、第三齿条34、回位弹簧52,其中第一刹车盘32上具有轴孔,轴孔的内圆面上均匀地开有四个第二导键孔35;齿条固定环底座33上具有轴孔,轴孔内圆面上均匀开有四个第四导键孔55;齿条固定环底座33与第一刹车盘32同轴且安装在第一刹车盘32面上;齿条固定环底座33轴孔内圆面上的四个第四导键孔55与第一刹车盘32轴孔内圆面上的四个第二导键孔35一一相对应;四个第二导键孔35与转轴48上相应的定位导向键49相配合;四个第三齿条34的安装方式相同且沿第一刹车盘32轴孔外侧周向均匀分布;如图15所示,对于第三齿条34,一端安装在齿条固定环底座33上,另一端与相应的第二大齿轮42啮合;回位弹簧52嵌套在转轴48上,回位弹簧52一端与齿条固定环底座33连接,另一端与齿轮固定环盘45一侧连接;四个第三齿条34位于回位弹簧52的外周;如图2所示,第一刹车盘32与第一刹车片14相配合。
如图14所示,第二刹车盘机构12包括桶型支撑37、第二刹车盘36、第三刹车盘38、第四齿条39,其中桶型支撑37底面上开有轴孔;轴孔内圆面上均匀开有四个第三导键孔41;桶型支撑37通过轴孔安装在转轴48上,定位导向键49一端穿过相应的第三导键孔41;四个第四齿条39安装方式相同且沿轴孔外侧均匀分布;如图11所示,对于第四齿条39,一端安装在桶型支撑37内底面上,另一端与相应的第二小齿轮43相啮合;如图10所示,第二刹车盘36安装在桶型支撑37靠近第一刹车盘32的一侧,且与第二刹车片16相配合;第三刹车盘38安装在桶型支撑37远离第一刹车盘32的一侧,且与第三刹车片30相配合。
如图5所示,上述第一伸缩杆9与第二伸缩杆10,在未被压缩的情况下,第一伸缩杆9的长度大于第二伸缩杆10的长度。
如图12所示,上述车轮通过螺栓安装在车轮固定槽51中。
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缓冲弹簧5、第二缓冲弹簧6、第三缓冲弹簧7均为压缩弹簧。
如图15所示,上述第一刹车盘机构53中的回位弹簧52为压缩弹簧。
如图7所示,上述第一齿轮机构21中,第一大齿轮22直径大于第一小齿轮23直径。
如图18所示,上述第二齿轮机构40中,第二大齿轮42直径大于第二小齿轮43直径。
本发明中的第二缓冲弹簧6的弹性系数与第三缓冲弹簧7的弹性系数相等,第二缓冲弹簧6与第三缓冲弹簧7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一缓冲弹簧5的弹性系数,第二缓冲弹簧6与第三缓冲弹簧7比第一缓冲弹簧5更不容易被压缩,那么第二刹车片16与第二刹车盘36的摩擦效果强于第一刹车片14与第一刹车盘32的摩擦效果,第三刹车片30与第三刹车盘38的摩擦效果强于第一刹车片14与第一刹车盘32的摩擦效果;在重刹车制动时,第二刹车片16与第三刹车片30才能发挥主导作用。
本发明中第一刹车机构8的液压壳1一侧安装在汽车的液压系统上并与之连通,那么液压壳1被固定;液压壳1上未与液压系统连接的侧面安装有第一液压动力柱2和第二液压动力柱3,第一动力板4一侧与第一液压动力柱2和第二液压动力柱3未与液压壳1配合的一端相连,那么第一动力板4随第一液压动力柱2和第二液压动力柱3的伸缩而做往复运动;两个第二伸缩杆10的一端并排安装在第一动力板4未与第一液压动力柱2连接的一侧且水平居中,两个第二伸缩杆10与第二液压动力柱3相对应,那么两个第二伸缩杆10被固定,且随第一动力板4一起向相同方向运动;两个第二伸缩杆10未与第一动力板4连接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刹车片支撑15,那么第一动力板4运动通过第一伸缩杆9带动第一刹车片支撑13一起向相同方向运动;两个第一伸缩杆9一端并排安装在第一动力板4上且与两个第二伸缩杆10同侧,两个第一伸缩杆9位于两个第二伸缩杆10下方且上下对齐,两个第一伸缩杆9在第一动力板4上的竖直位置与第一液压动力柱2相对应,那么两个第一伸缩杆9位置被固定;两个第一伸缩杆9未与第一动力板4连接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刹车片支撑13,那么第一刹车片支撑13位置被固定,且在两个第一伸缩杆9带动下一起沿着相同方向运动;第一齿条17一端安装在第一动力板4的顶端正中,且与第一伸缩杆9和第二伸缩杆10同侧,那么第一齿条17位置被固定;两个第一缓冲弹簧5嵌套在相应的第一伸缩杆9上,第一缓冲弹簧5一端同第一动力板4连接,另一端同第一刹车片支撑13连接,那么两个第一缓冲弹簧5位置被固定且随第一伸缩杆9一起运动;两个第二缓冲弹簧6嵌套在相应的第二伸缩杆10上,第二缓冲弹簧6一端同第一动力板4连接,另一端同第二刹车片支撑15连接,那么两个第二缓冲弹簧6位置被固定且随第二伸缩杆10一起运动;第一刹车片14安装在第一刹车片支撑13上,那么第一刹车片14跟随第一刹车片支撑13一起运动;第二刹车片16安装在第二刹车片支撑15上,那么第二刹车片16跟随第二刹车片支撑15一起运动。
本发明中的连接板19一端安装在液压壳1的顶端,且与第一液压动力柱2和第二液压动力柱3位于液压壳1的同一侧,那么连接板19位置被固定;连接板19未与液压壳1连接的一端与第二刹车机构31连接,那么第二刹车机构31位置被固定;U型支撑18安装在连接板19下表面,那么U型支撑18位置固定;两个齿轮固定底座20安装在连接板19下表面,齿轮固定底座20与第一动力板4之间的距离大于U型支撑18与第一动力板4之间的距离,那么齿轮固定底座20位置被固定;第一齿轮机构21安装在齿轮固定底座20上,那么第一齿轮机构21位置被固定;第一齿条17未与第一动力板4连接的一端穿过U型支撑18与第一齿轮机构21配合,那么第一动力板4通过齿条固定块54带动第一齿条17一起运动,第一齿条17同时带动第一齿轮机构21旋转。
本发明中第一齿轮机构21的第一齿轮轴24安装在两个齿轮固定底座20之间,那么第一齿轮机构21位置被固定;两个第一大齿轮22侧面与第一小齿轮23相应侧面连接,那么两个第一大齿轮22带动第一小齿轮23同步旋转;第一小齿轮23与第一齿条17啮合,那么第一齿条17在第一小齿轮23的带动下往复运动。
本发明中第二刹车机构31的固定板25安装在连接板19未与液压壳1连接的一端,那么固定板25位置被固定;固定板25与液压壳1相对的侧面下端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柱26,那么导向柱26位置固定;第二动力板27上远离固定板25的一侧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三伸缩杆11,两个第三伸缩杆11并排处于两个导向柱26之间且与两个导向柱26处于同一水平位置,那么第三伸缩杆11位置被固定;两个第三伸缩杆11未连接第二动力板27的一端安装有第三刹车片支撑29,那么第三刹车片支撑29位置被固定且随第三伸缩杆11一起运动;第三刹车片支撑29上安装有第三刹车片30,那么第三刹车片支撑29推动第三刹车片30一起向相同方向运动;第二齿条28安装在第二动力板27上,且位于两个第三缓冲弹簧7中心的上方,那么第二齿条28位置被固定;第二齿条28的下表面高于第三刹车片30及第三刹车片支撑29的上表面,那么这样就避免了第二齿条28与第三刹车片30和第三刹车皮支撑之间的运动干扰;第二齿条28与第一大齿轮22啮合,那么第一大齿轮22的旋转带动第二齿条28向与第一齿条17相反的方向运动,第二齿条28带动第二动力板27一起沿相同方向运动。
本发明中第二齿轮机构40的第二齿轮轴44安装在齿轮固定环盘45的四个切口46中,那么第二齿轮机构40位置被固定;两个第二大齿轮42安装在第二齿轮轴44上且对称分布于第二小齿轮43的两侧,第二大齿轮42与第二小齿轮43连接,那么第二大齿轮42与第二小齿轮43的旋转同步;四个第二大齿轮42与第一刹车盘机构53配合,四个第二小齿轮43与第二刹车盘机构12配合,那么第一刹车盘机构53的运动通过第二大齿轮42和第二小齿轮43以相反的方向传递给第二刹车盘机构12。
本发明中的第一刹车盘机构53,齿条固定环底座33与第一刹车盘32同轴且安装在第一刹车盘32面上,齿条固定环底座33轴孔内圆面上的四个第四导键孔55与第一刹车盘32轴孔内圆面上的四个第二导键孔35一一相对应,那么齿条固定环盘位置被固定;四个第二导键孔35与转轴48上相应的定位导向键49相配合,那么齿条固定环盘和第一刹车盘32在第一刹车片14的推动下一起沿转轴48轴向滑动,且齿条固定环盘和第一刹车盘32在定位导向键49的作用下一起随转轴48旋转;四个第三齿条34安装方式相同且沿第一刹车盘32轴孔外侧周向均匀分布,那么第三齿条34不会因为所受应力过于集中而损坏;对于第三齿条34,一端安装在齿条固定环底座33上,另一端与相应的第二大齿轮42啮合,那么随第一刹车盘32一起运动的齿条固定环底座33带动第三齿条34向相同方向运动,第三齿条34运动带动第二大齿轮42旋转,进而第二大齿轮42带动第二小齿轮43同步旋转;回位弹簧52的作用是,让第一刹车盘32移动复位;第一刹车盘32与第一刹车片14相配合,那么第一刹车盘32相对位置被确定。
本发明中的第二刹车盘机构12,桶型支撑37通过轴孔安装在转轴48上,定位导向键49一端穿过相应的第三导键孔41,那么桶型支撑37随转轴48一起旋转并沿着转轴48轴向滑动;四个第四齿条39安装方式相同且沿第二刹车盘36轴孔外侧周向均匀分布,那么第四齿条39不会因为所受应力过于集中而损坏;对于第四齿条39,一端安装在桶型支撑37内底面上,另一端与相应的第二小齿轮43相啮合,那么第二小齿轮43的旋转通过相应的第四齿条39带动第二桶型支撑37向与第一刹车盘32相反的方向运动;第二刹车盘36安装在桶型支撑37靠近第一刹车盘32的一侧,且与第二刹车片16相配合,那么第二刹车盘36相对位置被确定;第三刹车盘38安装在桶型支撑37的外底面上,第三刹车盘38与第三刹车片30配合,那么第三刹车盘38相对位置被确定。
本发明中的转轴48一端安装有车轮固定圆盘,那么车轮固定圆盘被固定,且随转轴48一起旋转;车轮固定圆盘上沿周向均匀开有四个车轮固定槽51,那么车轮通过螺栓被固定在车轮固定盘50上随转轴48一起旋转;齿轮固定环盘45安装在转轴48外圆面上,那么齿轮固定环盘45被固定,且随转轴48一起旋转;四个第二齿轮机构40安装在齿轮固定还盘的四个切口46中,那么第二齿轮机构40位置被固定;第一刹车盘机构53安装在转轴48上,且与定位导向键49和第二齿轮机构40相配合,那么第一刹车盘机构53可以随转轴48一起旋转并沿着转轴48轴向方向滑动,同时第一刹车盘机构53通过第三齿条34带动第二齿轮机构40旋转;第二刹车盘机构12安装在转轴48上,且与定位导向键49和第二齿轮机构40相配合,那么第二刹车盘机构12随转轴48一起旋转,并且第二齿轮机构40的旋转通过第四齿条39带动第二刹车盘机构12向与第一刹车盘机构53相反方向运动。
具体实施方式:当第一液压动力柱2与第二液压动力柱3未通过液压系统伸长时,第一刹车片14与第一刹车盘32未发生接触产生摩擦,此时没有刹车效果。
当液压系统控制第一液压动力柱2与第二液压动力柱3伸长时,第一液压动力柱2与第二液压动力柱3同时推动第一动力板4、第一伸缩杆9、第二伸缩杆10、第一缓冲弹簧5、第二缓冲弹簧6、第一刹车片支撑13、第一刹车片14、第二刹车片支撑15和第二刹车片16一起向第一刹车盘32方向运动,同时,第一齿条17在第一动力板4的带动下向相同方向运动;第一齿条17通过与之啮合的第一小齿轮23带动第一齿轮机构21旋转;第一齿轮机构21通过第一大齿轮22带动第二齿条28向与第一刹车机构8相反的方向运动,继而第二齿条28带动第二动力板27、第三伸缩杆11、第三缓冲弹簧7、第三刹车片支撑29和第三刹车片30沿着导向柱26向第三刹车盘38的方向运动;由于第一伸缩杆9与第二伸缩杆10的长度大于第三伸缩杆11与第四伸缩杆的长度,所以第一刹车片14首先与第一刹车盘32接触发生摩擦,轻刹车制动开始;随着第一液压动力柱2与第二液压动力柱3继续伸长,第一刹车片14继续推动第一刹车盘32向桶型支撑37方向滑动,同时回位弹簧52被压缩,四个第三齿条34同时通过相应的第二大齿轮42带动相应的第二齿轮机构40旋转,第二齿轮机构40通过相应的第二小齿轮43带动相应的第四齿条39沿着轴向运动,第四齿条39经过桶型支撑37带动第二刹车盘36和第三刹车盘38一起向相同方向运动,同时第三刹车盘38继续向第三刹车盘38运动并追赶第三刹车盘38;第二刹车盘36运动方向与第一刹车盘32运动方向相反,第三刹车盘38运动方向与第一刹车盘32运动方向相反;轻刹车制动开始一段时间后,第二刹车片16与第二刹车盘36接触,同时第三刹车片30追赶到第三刹车盘38并与之接触;在第二刹车片16、第三刹车片30同时分别与第二刹车盘36、第三刹车盘38接触以前,第一刹车片14与第一刹车盘32的接触始终属于轻刹车制动;当汽车制动需要结束时,第一液压动力柱2与第二液压动力柱3收缩并同时带动第一动力板4、第一齿条17、第一伸缩杆9、第二伸缩杆10、第一缓冲弹簧5、第二缓冲弹簧6、第一刹车片支撑13、第一刹车片14、第二刹车片支撑15和第二刹车片16一起向液压壳1方向运动至原来起始位置,同时第一齿条17通过第一齿轮机构21带动第二齿条28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继而第二齿条28带动第二动力板27、第三伸缩杆11、第三缓冲弹簧7、第三刹车片支撑29和第三刹车片30沿着导向柱26一起向固定板25方向运动至原来起始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缓冲弹簧5还原伸长,把第一刹车片支撑13连同第一刹车片14还原至与第一动力板4相对的原始位置;第三缓冲弹簧7还原伸长,把第三刹车支撑连同第三刹车片30还原至与第二动力板27相对的原始位置;回位弹簧52还原伸长并推动第一刹车盘机构53回到原来起始位置;第三齿条34通过第二齿轮机构40带动第二刹车盘机构12向相反方向运动回位至原来起始位置,这时第一刹车片14与第一刹车盘32分离,摩擦结束,轻刹车制动结束,刹车系统复位。
在汽车正常行驶状态下,第一刹车片14与第一刹车盘32产生的轻刹车制动完全能满足汽车的制动需求,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紧急刹车时,轻刹车不能满足汽车的制动需求,所以在轻刹车制动的基础上液压系统控制第一液压动力柱2与第二液压动力柱3继续伸长,第一液压动力柱2与第二液压动力柱3继续带动第一动力板4、第一齿条17、第一伸缩杆9、第二伸缩杆10、第一缓冲弹簧5、第二缓冲弹簧6、第一刹车片支撑13、第一刹车片14、第二刹车片支撑15和第二刹车片16向第二刹车盘36的方向运动;第一刹车片14继续推动第一刹车盘32向桶型支撑37的方向运动;第一刹车盘32带动第三齿条34向桶型支撑37的方向运动,第三齿条34通过相应的第二齿轮机构40带动第四齿条39做与第一刹车盘32方向相反的运动;第四齿条39通过桶型支撑37带动第二刹车盘36与第二刹车片16做相向运动;同时,第一齿条17在第一动力板4的带动下继续向相同方向运动;第一齿条17通过与之啮合的第一小齿轮23带动第一齿轮机构21旋转;第一齿轮机构21通过第一大齿轮22带动第二齿条28继续向第一刹车机构8方向运动,继而第二齿条28带动第二动力板27、第三伸缩杆11、第三缓冲弹簧7、第三刹车片支撑29和第三刹车片30沿着导向柱26向第三刹车盘38的方向运动并追赶第三刹车盘38;直至第二刹车盘36与第二刹车片16接触发生摩擦,同时第三刹车片30赶上第三刹车盘38并与之发生摩擦,重刹车制动开始;在重刹车制动的过程中,第一刹车片14、第二刹车片16和第三刹车片30同时发挥作用;由于第二缓冲弹簧6的弹性系数与第三缓冲弹簧7的弹性系数相等,且第二缓冲弹簧6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一缓冲弹簧5的弹性系数,所以,当第一刹车片14、第二刹车片16和第三刹车片30同时发挥作用时,第二刹车片16与第三刹车片30承受的摩擦力大于第一刹车片14承受的摩擦力;此时,第二刹车片16与第三刹车片30承担了主要的刹车制动责任;第二刹车机构31进一步增强了重刹车制动的效果,使第二刹车盘机构12的受力趋于平衡,使得重刹车制动更有效,行车更加安全;当重刹车制动结束时,第一液压动力柱2与第二液压动力柱3收缩并同时带动第一动力板4、第一齿条17、第一伸缩杆9、第二伸缩杆10、第一缓冲弹簧5、第二缓冲弹簧6、第一刹车片支撑13、第一刹车片14、第二刹车片支撑15和第二刹车片16一起向液压壳1方向运动至原来起始位置,同时第一齿条17通过第一齿轮机构21带动第二齿条28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继而第二齿条28带动第二动力板27、第三伸缩杆11、第三缓冲弹簧7、第三刹车片支撑29和第三刹车片30沿着导向柱26一起向固定板25方向运动至原来起始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缓冲弹簧5还原伸长,把第一刹车片支撑13连同第一刹车片14还原至与第一动力板4相对的原始位置;第二缓冲弹簧6还原伸长,把第二刹车片支撑15连同第二刹车片16还原至与第一动力板4相对的原始位置,第二刹车片16与第二刹车盘36分离;第三缓冲弹簧7还原伸长,把第三刹车支撑连同第三刹车片30还原至与第二动力板27相对的原始位置;回位弹簧52还原伸长并推动第一刹车盘机构53回到原来起始位置;第三齿条34通过第二齿轮机构40带动第二刹车盘机构12向相反方向运动回位至原来起始位置,这时第一刹车片14与第一刹车盘32分离,轻刹车制动结束,刹车系统复位。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汽车正常行驶情况下,第一刹车片14与第一刹车盘32产生的轻刹车制动完全能满足汽车的制动需求;而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出现紧急刹车情况下,只有重刹车制动才能满足汽车的制动需求,这时第一刹车片14、第二刹车片16和第三刹车片30同时发挥作用以保证足够的行车安全性;上述两种情况下,第一刹车片14始终作为工作刹车片发挥着作用,会导致第一刹车片14磨损速度加快,更换频次远远大于第二刹车片16和第三刹车片30;第一刹车片14的耐磨性能低于第二刹车片16和第三刹车片30的耐磨性能,第一刹车片14耐磨性能也远远低于传统刹车系统中刹车片的耐磨性能;相对于传统刹车系统中刹车片成本更低更实用;当第一刹车片14出现严重磨损导致制动效果不佳或者丧失制动作用时,汽车会做出更换刹车片的提示,但是在很多时候,客观环境限制了第一刹车片14更换的及时性,使得轻刹车制动欠佳或者失效;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刹车片16和第三刹车片30主动承担起第一刹车片14的制动责任,以确保行车安全。

Claims (7)

1.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刹车机构、连接板、U型支撑、齿轮固定底座、第一齿轮机构、第二刹车机构、转轴、车轮固定圆盘、齿轮固定环盘、第二齿轮机构、第一刹车盘机构、第二刹车盘机构,其中第一刹车机构包括第一齿条、第一刹车片、第二刹车片、第一刹车片支撑、第二刹车片支撑、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第一动力板、第一液压动力柱、第二液压动力柱、液压壳,液压壳一侧安装在汽车的液压系统上并与之连通;液压壳上未与液压系统连接的侧面安装有第一液压动力柱和第二液压动力柱,第一液压动力柱位于第二液压动力柱的下侧,且第一液压动力柱与第二液压动力柱在液压壳上水平居中;第一动力板一侧与第一液压动力柱和第二液压动力柱未与液压壳连接的一端相连;两个第二伸缩杆的一端并排安装在第一动力板未与第一液压动力柱连接的一侧且水平居中;两个第二伸缩杆与第二液压动力柱相对应;两个第二伸缩杆未与第一动力板连接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刹车片支撑;两个第一伸缩杆一端并排安装在第一动力板上且与两个第二伸缩杆同侧,两个第一伸缩杆位于两个第二伸缩杆下方且上下对齐,两个第一伸缩杆在第一动力板上的竖直位置与第一液压动力柱相对应;两个第一伸缩杆未与第一动力板连接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刹车片支撑;第一动力板上端具有一个齿条固定块;第一齿条一端安装在齿条固定块上,且与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位于同侧;两个第一缓冲弹簧嵌套在相应的第一伸缩杆上;第一缓冲弹簧一端同第一动力板连接,另一端同第一刹车片支撑连接;两个第二缓冲弹簧嵌套在相应的第二伸缩杆上;第二缓冲弹簧一端同第一动力板连接,另一端同第二刹车片支撑连接;第一刹车片安装在第一刹车片支撑上;第二刹车片安装在第二刹车片支撑上;
上述连接板一端安装在液压壳顶端,且与第一液压动力柱和第二液压动力柱位于液压壳的同一侧,连接板另一端与第二刹车机构连接;U型支撑安装在连接板下表面;两个齿轮固定底座对称地安装在连接板下表面;两个齿轮固定底座与第一动力板之间的距离大于U型支撑与第一动力板之间的距离;第一齿轮机构安装在齿轮固定底座上;第一齿条未与第一动力板连接的一端穿过U型支撑与第一齿轮机构配合;
上述第一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大齿轮、第一小齿轮、第一齿轮轴,其中第一齿轮轴安装在两个齿轮固定底座之间;第一齿轮轴的中间位置上安装有第一小齿轮;两个第一大齿轮安装在第一齿轮轴上且对称分布于第一小齿轮的两侧,两个第一大齿轮侧面与第一小齿轮相应侧面连接;第一小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
第二刹车机构包括固定板、导向柱、第二动力板、第二齿条、第三伸缩杆、第三缓冲弹簧、第三刹车片支撑、第三刹车片,其中固定板安装在连接板未与液压壳连接的一端;固定板与液压壳相对的侧面下端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柱;第二动力板上对称地开有两个导向孔,两个导向孔之间的间距与两个导向柱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个导向柱穿过相应的导向孔,且第二动力板滑动于导向柱上;第二动力板上远离固定板的一侧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三伸缩杆,两个第三伸缩杆并排处于两个导向柱之间且与两个导向柱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两个第三伸缩杆未连接第二动力板的一端安装有第三刹车片支撑;两个第三缓冲弹簧嵌套在相应的第三伸缩杆上,一端与第二动力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刹车片支撑连接;第三刹车片支撑上安装有第三刹车片;第二齿条安装在第二动力板上,且位于两个第三缓冲弹簧中心的上方;第二齿条的下表面高于第三刹车片及第三刹车片支撑的上表面;第二齿条与第一大齿轮啮合;
转轴一端安装有车轮固定圆盘;车轮固定圆盘上沿周向均匀开有四个车轮固定槽;齿轮固定环盘安装在转轴外圆面上;齿轮固定环盘的内圆面上均匀的开有四个第一导键孔,其外圆面上均匀地开有四个切口;转轴的外圆面上周向均匀地开有有四个定位导向键;定位导向键的一端与车轮固定圆盘连接,另一端穿过相应的第一导键孔;四个第二齿轮机构安装在齿轮固定还盘的四个切口中;第一刹车盘机构安装在转轴上,与转轴上相应的定位导向键相配合,且与相应的第二齿轮机构相配合;第二刹车盘机构安装在转轴上,与转轴上相应的定位导向键相配合,且与相应的第二齿轮机构相配合;第一刹车盘机构与第二刹车盘机构在转轴上位于齿轮固定环盘的两侧;
上述第二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大齿轮、第二小齿轮、第二齿轮轴,其中第二齿轮轴安装在齿轮固定环盘的四个切口中;第二齿轮轴的中间位置上安装有相应的第二小齿轮;两个第二大齿轮安装在第二齿轮轴上且对称分布于第二小齿轮的两侧,第二大齿轮与第二小齿轮连接;四个第二大齿轮与第一刹车盘机构配合;四个第二小齿轮与第二刹车盘机构配合;
上述第一刹车盘机构包括第一刹车盘、齿条固定环底座、第三齿条、回位弹簧,其中第一刹车盘上具有轴孔,轴孔的内圆面上均匀地开有四个第二导键孔;齿条固定环底座上具有轴孔,轴孔内圆面上均匀开有四个第四导键孔;齿条固定环底座与第一刹车盘同轴且安装在第一刹车盘面上;齿条固定环底座轴孔内圆面上的四个第四导键孔与第一刹车盘轴孔内圆面上的四个第二导键孔一一相对应;四个第二导键孔与转轴上相应的定位导向键相配合;四个第三齿条的安装方式相同且沿第一刹车盘轴孔外侧周向均匀分布;对于第三齿条,一端安装在齿条固定环底座上,另一端与相应的第二大齿轮啮合;回位弹簧嵌套在转轴上,回位弹簧一端与齿条固定环底座连接,另一端与齿轮固定环盘一侧连接;四个第三齿条位于回位弹簧的外周;第一刹车盘与第一刹车片相配合;
第二刹车盘机构包括桶型支撑、第二刹车盘、第三刹车盘、第四齿条,其中桶型支撑底面上开有轴孔;轴孔内圆面上均匀开有四个第三导键孔;桶型支撑通过轴孔安装在转轴上,定位导向键一端穿过相应的第三导键孔;四个第四齿条安装方式相同且沿轴孔外侧均匀分布;对于第四齿条,一端安装在桶型支撑内底面上,另一端与相应的第二小齿轮相啮合;第二刹车盘安装在桶型支撑靠近第一刹车盘的一侧,且与第二刹车片相配合;第三刹车盘安装在桶型支撑远离第一刹车盘的一侧,且与第三刹车片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在未被压缩的情况下,第一伸缩杆的长度大于第二伸缩杆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轮通过螺栓安装在车轮固定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第三缓冲弹簧均为压缩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刹车盘机构中的回位弹簧为压缩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齿轮机构中,第一大齿轮直径大于第一小齿轮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齿轮机构中,第二大齿轮直径大于第二小齿轮直径。
CN201810455020.6A 2018-05-14 2018-05-14 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 Withdrawn CN1085284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55020.6A CN108528412A (zh) 2018-05-14 2018-05-14 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55020.6A CN108528412A (zh) 2018-05-14 2018-05-14 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28412A true CN108528412A (zh) 2018-09-14

Family

ID=63475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55020.6A Withdrawn CN108528412A (zh) 2018-05-14 2018-05-14 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28412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2703A (zh) * 2018-10-25 2020-02-14 项炳海 一种用于汽车的刹车机构
CN112568213A (zh) * 2020-12-14 2021-03-30 台州市庆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喷雾车
CN112727954A (zh) * 2020-12-29 2021-04-30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一种电子机械制动装置、设备以及系统
CN113235992A (zh) * 2021-03-31 2021-08-10 安徽鸿杰威尔停车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agv快速泊车的重列式pcs型车库
CN113790231A (zh) * 2021-11-13 2021-12-14 杭州丹佛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磨损新能源汽车刹车机构
CN114635933A (zh) * 2022-03-24 2022-06-17 泰州市大川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机轴承自锁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89922A1 (en) * 2005-12-14 2008-11-27 Dirk Hofmann Drum Brake
CN202301589U (zh) * 2011-10-10 2012-07-04 黄洁明 一种汽车制动装置
CN105587801A (zh) * 2016-03-28 2016-05-18 富阳鸿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嵌套式双刹片刹车单元
CN105650146A (zh) * 2016-03-28 2016-06-08 杭州启澄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滑动移位的双刹片刹车单元
CN105667466A (zh) * 2016-03-28 2016-06-15 富阳鸿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压力旋转的圆盘型刹车单元
CN206738444U (zh) * 2017-04-26 2017-12-12 奉化市东成摩擦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双刹车片的制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89922A1 (en) * 2005-12-14 2008-11-27 Dirk Hofmann Drum Brake
CN202301589U (zh) * 2011-10-10 2012-07-04 黄洁明 一种汽车制动装置
CN105587801A (zh) * 2016-03-28 2016-05-18 富阳鸿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嵌套式双刹片刹车单元
CN105650146A (zh) * 2016-03-28 2016-06-08 杭州启澄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滑动移位的双刹片刹车单元
CN105667466A (zh) * 2016-03-28 2016-06-15 富阳鸿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压力旋转的圆盘型刹车单元
CN206738444U (zh) * 2017-04-26 2017-12-12 奉化市东成摩擦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双刹车片的制动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2703A (zh) * 2018-10-25 2020-02-14 项炳海 一种用于汽车的刹车机构
CN110792703B (zh) * 2018-10-25 2021-02-12 项炳海 一种用于汽车的刹车机构
CN112568213A (zh) * 2020-12-14 2021-03-30 台州市庆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喷雾车
CN112727954A (zh) * 2020-12-29 2021-04-30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一种电子机械制动装置、设备以及系统
CN113235992A (zh) * 2021-03-31 2021-08-10 安徽鸿杰威尔停车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agv快速泊车的重列式pcs型车库
CN113235992B (zh) * 2021-03-31 2023-05-12 安徽鸿杰威尔停车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agv快速泊车的重列式pcs型车库
CN113790231A (zh) * 2021-11-13 2021-12-14 杭州丹佛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磨损新能源汽车刹车机构
CN113790231B (zh) * 2021-11-13 2022-02-11 杭州丹佛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磨损新能源汽车刹车机构
CN114635933A (zh) * 2022-03-24 2022-06-17 泰州市大川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机轴承自锁装置
CN114635933B (zh) * 2022-03-24 2023-02-17 泰州市大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机轴承自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28412A (zh) 一种双侧渐进式双重刹车系统
CN108622048A (zh) 一种单侧渐进式双刹片刹车系统
CN105667466B (zh) 一种基于压力旋转的圆盘型刹车单元
CN109050497A (zh) 一种汽车刹车装置
CN110486438B (zh) 一类实现压页和无障碍翻页的设备
CN106836073A (zh) 一种市政道桥工程使用的防撞倒的安全护栏
CN108087454B (zh) 一种基于摩擦移位的刹车单元
CN203743263U (zh) 一种自行车限速装置
CN203146655U (zh) 组合浮动式制动闸片
CN108730372B (zh) 一种对称变径刹车系统
CN106976817A (zh) 自动扶梯的梯级链轮轴附加制动装置
CN109247736A (zh) 一种医院缴费窗口的等候椅
CN113685462B (zh) 一种制动器的螺旋滚道加压机构
CN108556558A (zh) 一种基于特殊路况防滑电动自行车车轮
CN109811924A (zh) 一种圆柱凸轮式阻尼器响应放大装置
CN220549048U (zh) 一种拖拉机用气动刹车装置
CN103738315B (zh) 机动车手动刹车机构
CN205371403U (zh) 驻车卡钳用新型球盘式驱动机构
CN201807903U (zh) 减震式升降旋转托辊机构
CN1676964A (zh) 机械盘式制动器
US1356052A (en) Coaster-brake
CN2400326Y (zh) 助力车刹
CN104057345B (zh) 凸轮式脚踏抱刹机构
CN110541330A (zh) 一种铁路外轨转向处形变矫正设备
CN208053543U (zh) 一种电动三轮车刹车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