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15858A - 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15858A
CN108515858A CN201810232349.6A CN201810232349A CN108515858A CN 108515858 A CN108515858 A CN 108515858A CN 201810232349 A CN201810232349 A CN 201810232349A CN 108515858 A CN108515858 A CN 1085158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shell
charging gun
connecting rod
trigger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323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15858B (zh
Inventor
王和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gneng Technology (Nanto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王和能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王和能 filed Critical 王和能
Priority to CN20181023234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158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15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58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158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58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01R13/74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 H01R13/741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 H01R13/74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步骤在于:锁紧充电阶段;操作人员将充电枪插入锁紧壳体内,充电枪与电动汽车之间处于锁紧充电状态;解锁断电阶段;充电完成后,操作人员继续对充电枪施加压力,触发组件由锁紧壳体的开口端向锁紧壳体的密封端运动,锁紧块与单向齿条脱离配合,第三弹簧推动单向锁紧构件由容置槽的底部向槽口运动,且当安装板与限位板接触时,单向锁紧构件停止运动,此时限位块伸出容置槽,充电枪与锁紧壳体之间的锁紧解除;复位阶段;锁紧块随着充电枪向外抽拔运动在限位块的表面上同步滑动,当充电枪完全从锁紧壳体中取出时,限位块失去锁紧块的约束力,锁紧组件继续向上运动并最终恢复至初始位置。

Description

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油气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迫切需要寻找可替代的新能源,这其中电力资源就是一个很好的绿色替代能源,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扶持,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数量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配套充电设施的增多,现有技术提供的充电接口在日常的充电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在外力等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充电枪与充电设备脱离的现象,这样就造成充电设备不能及时充满从而造成用户后续无法使用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简单、锁定牢靠的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新能源汽车快充的安全防护系统,其包括:
一锁紧防脱装置,锁紧防脱装置可拆卸的安装于电动汽车上;
一充电枪,充电枪与所述的锁紧防脱装置构成插接配合并且充电枪可向电动汽车充电,其中充电枪与锁紧防脱装置之间可在锁紧充电状态与解锁断电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的锁紧防脱装置包括:可接收充电枪触发力的触发机构、设置于触发机构与电动汽车之间的锁紧机构,锁紧机构可接收触发机构的驱动并实现充电枪与电动汽车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切换;
所述的锁紧防脱装置与电动汽车之间还设置有安装壳体,安装壳体包括可拆卸安装于电动汽车上的锁紧壳体,锁紧壳体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密封的矩形壳体,其中锁紧壳体的开口端朝向电动汽车的外部,锁紧壳体的开口端还匹配安装有密封板,密封板与锁紧壳体配合形成容纳锁紧防脱装置的容置空腔,密封板上还开设有用于充电枪插入的避让孔;
所述的锁紧壳体的密封端安装有导电组件,导电组件一端位于锁紧壳体内且该端部可与充电枪匹配、另一端与电动汽车内的充电线路连接接通,所述的锁紧壳体上还设置有支撑壳体,支撑壳体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密封的矩形壳体,其中支撑壳体的密封端固接于锁紧壳体的密封端,所述的支撑壳体设置于锁紧壳体平行且远离地面的壁部上,所述的支撑壳体的深度方向与锁紧壳体的深度方向一致,上述的触发机构设置于支撑壳体内;
所述的触发机构包括沿支撑壳体的深度方向活动设置于支撑壳体内的触发组件、沿垂直于锁紧壳体深度方向且呈水平布置的驱动组件,触发组件可接收充电枪的触发并实现沿支撑壳体的深度方向运动,驱动组件可接收触发组件的驱动并实现沿垂直于支撑壳体深度方向的水平运动,所述的触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支撑壳体与触发组件之间且用于驱动触发组件沿支撑壳体的深度方向向支撑壳体开口端运动的驱动元件;
所示的锁紧机构包括与驱动组件配合的传动组件、设置于传动组件与锁紧壳体之间的锁紧组件,其中传动组件可接收驱动组件的驱动并利用该驱动力实现锁紧组件与充电枪之间在锁紧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的切换。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充电枪包括用于与锁紧防脱装置构成插接配合的锁紧段、用于用户把持的握持段以及设置于锁紧段与握持段之间的支撑段,所述的锁紧段与支撑段之间形成有限位台阶,锁紧段与锁紧防脱装置配合的壁部还设置有锁紧块,充电枪可通过锁紧块与锁紧防脱装置的配合实现充电枪与锁紧防脱装置之间的锁紧。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触发组件包括分别沿支撑壳体深度方向滑动设置于支撑壳体内且平行间隔布置的触发块一、触发块二,其中触发块一、触发块二之间通过设置的连接导向元件固接于一体,触发组件还包括设置于触发块二上且呈竖直向上延伸布置的连接板,连接板的顶部安装有触发块三,触发块一与触发块三之间形成安装驱动组件的空间。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触发块一上靠近触发块二的端面设置有驱动斜面一,驱动斜面一临近连接导向元件布置,驱动斜面一与触发块二之间的距离沿支撑壳体的深度方向由支撑壳体的开口端指向支撑壳体的密封端逐渐增大,所述的触发块三朝向触发块一的端面设置有驱动斜面二,驱动斜面二与触发块一之间的距离沿支撑壳体的深度方向由支撑壳体的开口端指向支撑壳体的密封端逐渐增大,上述的驱动组件设置于驱动斜面一与驱动斜面二之间。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沿垂直于支撑壳体深度方向水平活动设置于支撑壳体上的第一驱动构件、第二驱动构件,其中第一驱动构件、第二驱动构件呈上下布置,第一驱动构件位于第二驱动构件上方,第一驱动构件可接收触发块三的驱动并实现垂直于支撑壳体深度方向的水平运动,第二驱动构件可接收触发块的驱动并实现垂直于支撑壳体深度方向的水平运动,所述的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驱动构件与支撑壳体之间且用于推动第一驱动构件朝向触发块三运动的第一弹簧、设置于第二驱动构件与支撑壳体之间且用于推动第二驱动构件朝向触发块一运动的第二弹簧。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第一驱动构件上与触发块三接触的端面设置有与驱动斜面二匹配的驱动斜面三,且当触发块三沿支撑壳体的深度方向由支撑壳体的开口端向密封端运动时,驱动斜面二与驱动斜面三配合,触发块三推动第一驱动构件克服第一弹簧的弹性力并向远离触发块三的方向运动,所述的第一驱动构件的底部上还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敷设的驱动齿条一,所述的第二驱动构件上与触发块一接触的端面设置有与驱动斜面一匹配的驱动斜面四,且当触发块一沿支撑壳体的深度方向由支撑壳体的开口端向密封端运动时,驱动斜面一与驱动斜面四配合,触发块一推动第二驱动构件克服第二弹簧的弹性力并向远离触发块一的方向运动,所述的第二驱动构件的顶部上还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敷设的驱动齿条二。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传动组件包括设置于驱动组件上的输出构件,输出构件为设置于第一驱动构件与第二驱动构件之间且分别与驱动齿条一以及驱动齿条二啮合的齿轮,上述的支撑壳体的密封端还设置有中心轴线平行于支撑壳体深度方向且由支撑壳体的密封端向支撑壳体的开口端延伸布置的支撑轴,所述的齿轮同轴转动的套设于支撑轴外部,齿轮可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绕支撑轴转动;所述的输出构件还包括与齿轮同轴固接的安装圆盘,安装圆盘可与齿轮同步绕支撑轴转动,所述的传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锁紧组件与输出构件之间的连动组件,连动组件包括分别一端铰接于安装圆盘上的连杆一、连杆三,其中连杆一、连杆三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轴芯线与支撑轴的中心轴线平行且连杆一、连杆三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点关于安装圆盘的圆心对称布置,所述的连动组件还包括铰接于连杆一悬置端的连杆二以及铰接于连杆三悬置端的连杆四,其中连杆二与连杆一之间的铰接轴芯线与支撑轴的中心轴线平行,连杆四与连杆三之间的铰接轴芯线与支撑轴的中心轴线平行,连动组件还包括与连杆二和连杆一共用铰接轴的卡槽一,卡槽一可与设置于锁紧壳体上的第六滑移导轨在水平面内沿垂直于支撑轴的中心轴线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连动组件还包括与连杆三和连杆四共用铰接轴的卡槽二,卡槽二可与第六滑移导轨在水平面内沿垂直于支撑轴的中心轴线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锁紧组件沿竖直方向在锁紧壳体内活动设置有两个,其中一锁紧组件与连杆二的悬置端铰接,且该铰接轴芯线与支撑轴的中心轴线平行,另一锁紧组件与连杆四的悬置端铰接,且该铰接轴芯线与支撑轴的中心轴线平行,锁紧组件可在连动组件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运动,锁紧组件分别设置于锁紧壳体垂直于地面的壁部,锁紧组件包括活动设置于锁紧壳体上的安装块、活动设置于安装块上的单向锁紧构件以及设置于安装块与单向锁紧构件之间且用于推动单向锁紧构件相互靠近运动的第三弹簧。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安装块与设置于锁紧壳体上的滑轨在竖直方向上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安装块内还开设有槽深方向垂直于支撑轴中心轴线的容置槽,上述的单向锁紧构件设置于容置槽内,第三弹簧一端与容置槽槽底抵实接触、另一端与单向锁紧构件抵实接触,所述的容置槽的开口端还设置有用于限制单向锁紧构件脱离容置槽的限位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单向锁紧构件包括呈竖直布置的安装板、沿平行于支撑轴中心轴线布置且与上述锁紧块匹配的单向齿条以及设置于安装板与单向齿条之间且分别与安装板、单向齿条固接于一体的限位块,所述的单向齿条可通过容置槽槽口伸出,所述的安装板可与上述的限位板配合,上述的第三弹簧一端与容置槽的槽底抵实接触、另一端与安装板抵实接触,通过单向锁紧齿条与锁紧块的配合使得充电枪在插入锁紧壳体的过程中只能沿锁紧壳体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开口端向锁紧壳体的密封端单向运动。
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其步骤在于:
(一)锁紧充电阶段;
S1:操作人员手持充电枪的握持段将充电枪的锁紧段通过避让孔插入锁紧壳体内,随着锁紧段沿着锁紧壳体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开口端朝向锁紧壳体密封端的不断插入,锁紧块与单向齿条接触并推动单向齿条克服第三弹簧的弹性力相互远离运动,同时锁紧块与单向齿条在第三弹簧弹性力的作用下配合锁紧,此时,上述的限位块位于容置槽内,当上述的限位台阶与触发块一以及触发块二接触时,充电枪通过充电插孔与电动汽车接通,此时,操作人员可撤去外力,充电枪与电动汽车之间处于锁紧充电状态;
(二)解锁断电阶段;
S2:充电完成后,操作人员继续对充电枪施加沿锁紧壳体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开口端指向锁紧壳体密封端的压力,触发组件克服触发弹簧的弹性力沿锁紧壳体的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开口端向锁紧壳体的密封端运动,上述的限位台阶分别推动触发块一、触块二沿锁紧壳体的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开口端向锁紧壳体的密封端运动,所述的触发块三同步运动,与此同时,触发块一上的驱动斜面一与第二驱动构件上的驱动斜面四配合,并推动第二驱动构件克服第二弹簧的弹性力朝向靠近触发块二运动;触发块三上的驱动斜面二与第一驱动构件上的驱动斜面二配合,并推动第一驱动构件克服第一弹簧的弹性力朝向靠近触发块一运动;
S3:在此过程中,所述的齿轮在驱动齿条一以及齿条二的共同驱动下绕支撑轴顺时针转动,连杆一、连杆三分别绕其各自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轴偏转,同时,卡槽一、卡槽二沿第六滑移导轨相互远离运动,锁紧组件分别沿滑轨竖直向下运动,锁紧块逐渐与单向齿条脱离配合且当连杆一、连杆三位于同一水平线时,连杆二与连杆一相互垂直,连杆四与连杆三相互垂直,此时锁紧组件运动至最低点,锁紧块与单向齿条脱离配合,单向齿条位于锁紧块的正下方,第三弹簧释放弹性势能,并推动单向锁紧构件沿容置槽槽深方向由容置槽的底部向槽口运动,且当安装板与限位板接触时,单向锁紧构件停止运动,此时限位块伸出容置槽,充电枪与锁紧壳体之间的锁紧解除;
S4:操作人员可对充电枪施加沿平行于锁紧壳体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密封端指向锁紧壳体开口端的拉力,触发弹簧释放弹性势能,并推动触发组件沿锁紧壳体的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密封端朝向锁紧壳体的开口端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一弹簧推动第一驱动构件向远离触发块运动,同时,第二弹簧推动第二驱动构件向远离触发块二运动,在此过程中,所述的齿轮在驱动齿条一以及齿条二的共同驱动下绕支撑轴逆时针转动,连杆一、连杆三分别绕其各自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轴偏转,同时,卡槽一、卡槽二沿第六滑移导轨相互靠近运动,锁紧组件分别沿滑轨竖直向上运动,当限位块与锁紧块接触时,锁紧组件停止运动,此时限位块位于锁紧块的正下方;
(三)复位阶段;
S5:锁紧块随着充电枪向外抽拔运动在限位块的表面上同步滑动,当充电枪完全从锁紧壳体中取出时,限位块失去锁紧块的约束力,锁紧组件继续向上运动并最终恢复至初始位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实施例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枪可与电动汽车之间自行锁紧,避免了脱落现象,同时充电结束后只需稍加按压充电枪可自行与电动汽车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与车辆以及充电装置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锁紧防脱装置与充电枪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锁紧防脱装置与充电枪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充电枪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充电枪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防脱锁紧装置与充电枪之间处于锁紧状态时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锁紧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支撑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触发机构与锁紧机构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触发机构与锁紧机构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锁紧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锁紧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锁紧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单向锁紧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触发组件与驱动组件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触发组件与驱动组件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触发组件与驱动组件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触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第一驱动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第二驱动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21本发明的防脱锁紧装置与充电枪之间处于解锁状态时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标示为:
100、安装壳体;110、锁紧壳体;111、导轨;112、滑轨;113、导套;114、支撑壳体;114a、支撑轴;114b、第一滑移导轨;114c、第二滑移导轨;114d、第三滑移导轨;114e、第四滑移导轨;114f、第五滑移导轨;114g、避让槽口;114h、第六滑移导轨;120、密封板;130、锁紧板;
200、充电枪;210、锁紧段;211、充电插孔;212、锁紧块;220、握持段;230、连接段;
300、触发机构;310、触发组件;311、触发块一;311a、驱动斜面一;311b、导槽一;312、触发块二;312a、导槽二;313、触发块三;313a、驱动斜面二;313b、约束槽;314、连接板;315、连接导向元件;315a、导杆;320、驱动组件;321、第一驱动构件;321a、引导槽;321b、驱动斜面三;321c、驱动齿条一;321d、导柱;322、第一弹簧;323、第二驱动构件;323a、驱动斜面四;323b、导向槽;323c、驱动齿条二;324、第二弹簧;
400、锁紧机构;410、传动组件;411、输出构件;412、连杆一;413、卡槽一;414、连杆二;415、连杆三;416、卡槽二;417、连杆四;420、锁紧组件;421、安装块;422、单向锁紧构件;422a、安装板;422b、限位块;422c、单向齿条;423、第三弹簧;
500、复位机构;510、复位挡板;520、第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21所示,用于新能源汽车快充的安全防护系统,其包括:一锁紧防脱装置,锁紧防脱装置可拆卸的安装于电动汽车上;一充电枪200,充电枪200与所述的锁紧防脱装置构成插接配合并且充电枪200可向电动汽车充电,其中充电枪200与锁紧防脱装置之间可在锁紧充电状态与解锁断电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的锁紧防脱装置包括:可接收充电枪200触发力的触发机构300、设置于触发机构300与电动汽车之间的锁紧机构400,锁紧机构400可接收触发机构300的驱动并实现充电枪200与电动汽车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切换,当用户需要对车辆进行充电时,将充电枪200插入上述的锁紧防脱装置中,充电枪200可自行与锁紧防脱装置锁紧,避免了车辆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枪200从待充电车辆上脱落而造成无法充电或者未充满的现象。
为了便于锁紧防脱装置的后续的维护、保养以及更换,所述的锁紧防脱装置与电动汽车之间还设置有安装壳体100,具体地,锁紧防脱装置与安装壳体100之间可拆卸连接,安装壳体100与电动汽车之间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所述的安装壳体100包括可拆卸安装于电动汽车上的锁紧壳体110,锁紧壳体110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密封的矩形壳体,其中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朝向电动汽车的外部,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还匹配安装有密封板120,密封板120与锁紧壳体110配合形成容纳锁紧防脱装置的容置空腔,密封板120上还开设有用于充电枪200插入的避让孔,更优地,为了防止雨水、异物等通过避让孔进入锁紧防脱装置,所述的锁紧壳体110上还转动设置有可与避让孔构成密封启闭配合的锁紧板130,当用户需要对车辆进行充电时,先将锁紧板130打开,然后将充电枪200通过避让孔插入锁紧防脱装置中对车辆进行充电,当充电完毕后,用户将充电枪200拔出并将锁紧板130关闭。
更为具体地,所述的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安装有导电组件,导电组件一端位于锁紧壳体110内且该端部可与充电枪200匹配、另一端与电动汽车内的充电线路连接接通,所述的锁紧壳体110上还设置有支撑壳体114,支撑壳体114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密封的矩形壳体,其中支撑壳体114的密封端固接于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作为优选的,所述的支撑壳体114设置于锁紧壳体110平行且远离地面的壁部上,所述的支撑壳体114的深度方向与锁紧壳体110的深度方向一致,上述的触发机构300设置于支撑壳体114内。
如图4、5所示,所述的充电枪200包括用于与锁紧防脱装置构成插接配合的锁紧段210、用于用户把持的握持段220以及设置于锁紧段210与握持段220之间的支撑段230,所述的锁紧段210与支撑段230之间形成有限位台阶,为了便于充电枪200的插接,优选地,所述的握持段220与支撑段230之间的最小夹角范围为:100°-120°,更为优选地为110°;所述的锁紧段210与锁紧防脱装置匹配的端面上开设有充电插孔211,锁紧段210与锁紧防脱装置配合的壁部还设置有锁紧块212,充电枪200可通过锁紧块212与锁紧防脱装置的配合实现充电枪200与锁紧防脱装置之间的锁紧。
所述的触发机构300包括沿支撑壳体114的深度方向活动设置于支撑壳体114内的触发组件310、沿垂直于锁紧壳体110深度方向且呈水平布置的驱动组件320,触发组件310可接收充电枪200的触发并实现沿支撑壳体114的深度方向运动,驱动组件320可接收触发组件310的驱动并实现沿垂直于支撑壳体114深度方向的水平运动,所述的触发机构300还包括设置于支撑壳体114与触发组件310之间且用于驱动触发组件310沿支撑壳体114的深度方向向支撑壳体114开口端运动的驱动元件,优选地,这里的驱动元件采用弹性件,更为优选地,所述的弹性件为设置于支撑壳体114与触发组件310之间的触发弹簧,当用户需要对车辆进行充电时,用户将充电枪200插入锁紧防脱装置中,伴随着充电枪200的持续插入,充电枪200推动触发组件310克服触发弹簧的弹性力沿支撑壳体114的深度方向向支撑壳体114的密封端运动,与此同时,触发组件310通过驱动组件320驱动锁紧机构400实现充电枪200与锁紧防脱装置之间的锁紧。
如图17所示,所述的触发组件310包括分别沿支撑壳体114深度方向滑动设置于支撑壳体114内且平行间隔布置的触发块一311、触发块二312,其中触发块一311、触发块二312之间通过设置的连接导向元件315固接于一体,触发组件310还包括设置于触发块二312上且呈竖直向上延伸布置的连接板314,连接板314的顶部安装有触发块三313,触发块一311与触发块三313之间形成安装驱动组件320的空间,作为优选地,所述的连接导向元件315与触发块一311之间的连接点位于触发块一311上靠近支撑壳体114封闭端的位置,所述的连接导向元件315与触发块二312之间的连接点位于触发块二312上靠近支撑壳体114封闭端的位置,所述的连接板314与触发块二312之间的连接点位于触发块二312上靠近支撑壳体114封闭端的位置。
具体地,所述的触发块一311上靠近触发块二312的端面设置有驱动斜面一311a,驱动斜面一311a临近连接导向元件315布置,驱动斜面一311a与触发块二312之间的距离沿支撑壳体114的深度方向由支撑壳体114的开口端指向支撑壳体114的密封端逐渐增大,所述的触发块三313朝向触发块一311的端面设置有驱动斜面二313a,驱动斜面二313a与触发块一311之间的距离沿支撑壳体114的深度方向由支撑壳体114的开口端指向支撑壳体114的密封端逐渐增大,上述的驱动组件320设置于驱动斜面一311a与驱动斜面二313a之间。
更为具体地,所述的触发块一311上开设有导槽一311b,所述的支撑壳体114上设置有与导槽一311b沿支撑壳体114深度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的第三滑移导轨114d,同理,所述的触发块二312上开设有导槽二312a,所述的支撑壳体114上设置有与导槽二312a沿支撑壳体114深度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的第四滑移导轨114f,所述的触发块三313上开设有约束槽313b,所述的支撑壳体114上设置有与约束槽313b沿支撑壳体114深度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的第二滑移导轨114c,作为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滑移导轨114c设置于支撑壳体114上平行且远离地面的壁部,所述的第三滑移导轨114d、第四滑移导轨114f设置于支撑壳体114上平行且靠近地面的壁部。
所述的驱动组件320包括沿垂直于支撑壳体114深度方向水平活动设置于支撑壳体114上的第一驱动构件321、第二驱动构件323,其中第一驱动构件321、第二驱动构件323呈上下布置,优选的,第一驱动构件321位于第二驱动构件323上方,第一驱动构件321可接收触发块三313的驱动并实现垂直于支撑壳体114深度方向的水平运动,第二驱动构件323可接收触发块311的驱动并实现垂直于支撑壳体114深度方向的水平运动。
所述的驱动组件32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驱动构件321与支撑壳体114之间且用于推动第一驱动构件321朝向触发块三313运动的第一弹簧322、设置于第二驱动构件323与支撑壳体114之间且用于推动第二驱动构件323朝向触发块一311运动的第二弹簧324。
更为具体地,所述的第一驱动构件321为矩形块体,其中第一驱动构件321的长度方向与其运动方向平行,第一驱动构件32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引导槽321a,上述的支撑壳体114上设置有与引导槽321a匹配的第一滑移导轨114b,优选的,引导槽321a开设于第一驱动构件321的顶部,第一滑移导轨114b设置于支撑壳体114上平行且远离地面的壁部,第一滑移导轨114b与引导槽321a沿第一驱动构件321的运动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第一驱动构件321上与触发块三313接触的端面设置有与驱动斜面二313a匹配的驱动斜面三321b,且当触发块三313沿支撑壳体114的深度方向由支撑壳体114的开口端向密封端运动时,驱动斜面二313a与驱动斜面三321b配合,触发块三313推动第一驱动构件321克服第一弹簧322的弹性力并向远离触发块三313的方向运动,所述的第一驱动构件321的底部上还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敷设的驱动齿条一321c。
更为优化地,为了避免第一弹簧322与第一驱动构件321之间出现脱离的现象,所述的第一驱动构件321上还安装有导柱321d,上述的第一弹簧322套设于导柱321d外部。
所述的第二驱动构件323为矩形块体,其中第二驱动构件323的长度方向与其运动方向平行,第二驱动构件323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导向槽323b,上述的支撑壳体114上设置有与导向槽323b匹配的第四滑移导轨114e,优选的,导向槽323b开设于第二驱动构件323的底部,第四滑移导轨114e设置于支撑壳体114上平行且靠近地面的壁部,第四滑移导轨114e与导向槽323b沿第二驱动构件323的运动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第二驱动构件323上与触发块一311接触的端面设置有与驱动斜面一311a匹配的驱动斜面四323a,且当触发块一311沿支撑壳体114的深度方向由支撑壳体114的开口端向密封端运动时,驱动斜面一311a与驱动斜面四323a配合,触发块一311推动第二驱动构件323克服第二弹簧324的弹性力并向远离触发块一311的方向运动,所述的第二驱动构件323的顶部上还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敷设的驱动齿条二323c。
如图11所示,所示的锁紧机构400包括与驱动组件320配合的传动组件410、设置于传动组件410与锁紧壳体110之间的锁紧组件420,其中传动组件410可接收驱动组件320的驱动并利用该驱动力实现锁紧组件420与充电枪200之间在锁紧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的切换。
所述的传动组件410包括设置于驱动组件320上的输出构件411,具体地,输出构件411为设置于第一驱动构件321与第二驱动构件323之间且分别与驱动齿条一321c以及驱动齿条二323c啮合的齿轮,上述的支撑壳体114的密封端还设置有中心轴线平行于支撑壳体114深度方向且由支撑壳体114的密封端向支撑壳体114的开口端延伸布置的支撑轴114a,所述的齿轮同轴转动的套设于支撑轴114a外部,齿轮可在驱动组件320的驱动下绕支撑轴114a转动;所述的输出构件411还包括与齿轮同轴固接的安装圆盘,安装圆盘可与齿轮同步绕支撑轴114a转动。
所述的传动组件410还包括设置于锁紧组件420与输出构件411之间的连动组件,具体地,连动组件通过开设于支撑壳体114壁部的避让槽口114g伸入锁紧壳体110,连动组件包括分别一端铰接于安装圆盘上的连杆一412、连杆三415,其中连杆一412、连杆三415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轴芯线与支撑轴114a的中心轴线平行且连杆一412、连杆三415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点关于安装圆盘的圆心对称布置,优选地,连杆一412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点与安装圆盘中心之间的距离为安装圆盘直径的三分之二。
所述的连动组件还包括铰接于连杆一412悬置端的连杆二414以及铰接于连杆三415悬置端的连杆四417,其中连杆二414与连杆一412之间的铰接轴芯线与支撑轴114a的中心轴线平行,连杆四417与连杆三415之间的铰接轴芯线与支撑轴114a的中心轴线平行,连动组件还包括与连杆二414和连杆一412共用铰接轴的卡槽一413,卡槽一413可与设置于锁紧壳体110上的第六滑移导轨114h在水平面内沿垂直于支撑轴114a的中心轴线构成滑动导向配合,作为优选地,第六滑移导轨114h设置于锁紧壳体110上平行且远离地面的壁部,同理,连动组件还包括与连杆三415和连杆四417共用铰接轴的卡槽二416,卡槽二416可与第六滑移导轨114h在水平面内沿垂直于支撑轴114a的中心轴线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锁紧组件420沿竖直方向在锁紧壳体110内活动设置有两个,其中一锁紧组件420与连杆二414的悬置端铰接,且该铰接轴芯线与支撑轴114a的中心轴线平行,另一锁紧组件420与连杆四417的悬置端铰接,且该铰接轴芯线与支撑轴114a的中心轴线平行,锁紧组件420可在连动组件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运动,具体地,锁紧组件420分别设置于锁紧壳体110垂直于地面的壁部,锁紧组件420包括活动设置于锁紧壳体110上的安装块421、活动设置于安装块421上的单向锁紧构件422以及设置于安装块421与单向锁紧构件422之间且用于推动单向锁紧构件422相互靠近运动的第三弹簧423。
更为具体地,所述的安装块421与设置于锁紧壳体110上的滑轨112在竖直方向上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安装块421内还开设有槽深方向垂直于支撑轴114a中心轴线的容置槽,上述的单向锁紧构件422设置于容置槽内,第三弹簧423一端与容置槽槽底抵实接触、另一端与单向锁紧构件422抵实接触,所述的容置槽的开口端还设置有用于限制单向锁紧构件422脱离容置槽的限位板。
所述的单向锁紧构件422包括呈竖直布置的安装板422a、沿平行于支撑轴114a中心轴线布置且与上述锁紧块212匹配的单向齿条422c以及设置于安装板422a与单向齿条422c之间且分别与安装板422a、单向齿条422c固接于一体的限位块422b,所述的单向齿条422c可通过容置槽槽口伸出,所述的安装板422a可与上述的限位板配合,上述的第三弹簧423一端与容置槽的槽底抵实接触、另一端与安装板422a抵实接触,通过单向锁紧齿条422c与锁紧块212的配合使得充电枪200在插入锁紧壳体110的过程中只能沿锁紧壳体110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向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单向运动。
实际工作时,操作人员手持充电枪200的握持段220将充电枪200的锁紧段210通过避让孔插入锁紧壳体110内,随着锁紧段210沿着锁紧壳体110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朝向锁紧壳体110密封端的不断插入,锁紧块212与单向齿条422c接触并推动单向齿条422c克服第三弹簧423的弹性力相互远离运动,同时锁紧块212与单向齿条422c在第三弹簧423弹性力的作用下配合锁紧,此时,上述的限位块422b位于容置槽内,当上述的限位台阶与触发块一311以及触发块二312接触时,充电枪200通过充电插孔与电动汽车接通,此时,操作人员可撤去外力,充电枪200与电动汽车之间处于锁紧充电状态;当充电完成后,操作人员继续对充电枪200施加沿锁紧壳体110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指向锁紧壳体110密封端的压力,触发组件310克服触发弹簧的弹性力沿锁紧壳体110的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向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运动,上述的限位台阶分别推动触发块一311、触块二312沿锁紧壳体110的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向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运动,所述的触发块三313同步运动,与此同时,触发块一311上的驱动斜面一311a与第二驱动构件323上的驱动斜面四323a配合,并推动第二驱动构件323克服第二弹簧324的弹性力朝向靠近触发块二312运动;触发块三313上的驱动斜面二313a与第一驱动构件321上的驱动斜面二321b配合,并推动第一驱动构件321克服第一弹簧322的弹性力朝向靠近触发块一311运动;在此过程中,所述的齿轮在驱动齿条一321c以及齿条二323c的共同驱动下绕支撑轴114a顺时针转动,连杆一412、连杆三415分别绕其各自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轴偏转,同时,卡槽一413、卡槽二416沿第六滑移导轨114h相互远离运动,锁紧组件420分别沿滑轨112竖直向下运动,锁紧块212逐渐与单向齿条422c脱离配合且当连杆一412、连杆三415位于同一水平线时,连杆二414与连杆一412相互垂直,连杆四417与连杆三415相互垂直,此时锁紧组件420运动至最低点,锁紧块212与单向齿条422c脱离配合,单向齿条422c位于锁紧块的正下方,第三弹簧423释放弹性势能,并推动单向锁紧构件422沿容置槽槽深方向由容置槽的底部向槽口运动,且当安装板422a与限位板接触时,单向锁紧构件422停止运动,此时限位块伸出容置槽,充电枪200与锁紧壳体110之间的锁紧解除,此时,操作人员可对充电枪200施加沿平行于锁紧壳体110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指向锁紧壳体110开口端的拉力,触发弹簧释放弹性势能,并推动触发组件310沿锁紧壳体110的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朝向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一弹簧322推动第一驱动构件321向远离触发块311运动,同时,第二弹簧324推动第二驱动构件323向远离触发块二312运动,在此过程中,所述的齿轮在驱动齿条一321c以及齿条二323c的共同驱动下绕支撑轴114a逆时针转动,连杆一412、连杆三415分别绕其各自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轴偏转,同时,卡槽一413、卡槽二416沿第六滑移导轨114h相互靠近运动,锁紧组件420分别沿滑轨112竖直向上运动,当限位块422b与锁紧块212接触时,锁紧组件420停止运动,此时限位块位于锁紧块212的正下方,锁紧块212随着充电枪200向外抽拔运动在限位块422b的表面上同步滑动,当充电枪200完全从锁紧壳体110中取出时,限位块422b失去锁紧块212的约束力,锁紧组件420继续向上运动并最终恢复至初始位置。
更为优选地,为了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充电枪200在解锁过程中可以自行向外弹出而无需人为向外拉拽,所述的锁紧壳体110内还设置有复位机构500,所述的复位机构500包括沿锁紧壳体110深度方向活动设置于锁紧壳体110内的复位挡板510、设置于锁紧壳体110与复位挡板510之间并且用于推动复位挡板510由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向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运动的第四弹簧520,优选地,所述的锁紧壳体110上平行且靠近地面的壁部设置有导向复位挡板510沿锁紧壳体110深度方向运动的导轨111,为了避免复位弹簧在弹性释放的过程中出现弯曲、扭转等现象而造成充电枪200在弹出过程中的卡顿,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还安装有导套113,所述的复位弹簧套接于导套113的内部,复位弹簧113一端与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复位挡板固定连接,复位挡板510可与充电枪200上的限位台阶配合。
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其步骤在于:
(一)锁紧充电阶段;
S1:操作人员手持充电枪200的握持段220将充电枪200的锁紧段210通过避让孔插入锁紧壳体110内,随着锁紧段210沿着锁紧壳体110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朝向锁紧壳体110密封端的不断插入,锁紧块212与单向齿条422c接触并推动单向齿条422c克服第三弹簧423的弹性力相互远离运动,同时锁紧块212与单向齿条422c在第三弹簧423弹性力的作用下配合锁紧,此时,上述的限位块422b位于容置槽内,当上述的限位台阶与触发块一311以及触发块二312接触时,充电枪200通过充电插孔与电动汽车接通,此时,操作人员可撤去外力,充电枪200与电动汽车之间处于锁紧充电状态;
(二)解锁断电阶段;
S2:充电完成后,操作人员继续对充电枪200施加沿锁紧壳体110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指向锁紧壳体110密封端的压力,触发组件310克服触发弹簧的弹性力沿锁紧壳体110的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向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运动,上述的限位台阶分别推动触发块一311、触块二312沿锁紧壳体110的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向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运动,所述的触发块三313同步运动,与此同时,触发块一311上的驱动斜面一311a与第二驱动构件323上的驱动斜面四323a配合,并推动第二驱动构件323克服第二弹簧324的弹性力朝向靠近触发块二312运动;触发块三313上的驱动斜面二313a与第一驱动构件321a上的驱动斜面二321b配合,并推动第一驱动构件321克服第一弹簧322的弹性力朝向靠近触发块一311运动;
S3:在此过程中,所述的齿轮在驱动齿条一321c以及齿条二323c的共同驱动下绕支撑轴114a顺时针转动,连杆一412、连杆三415分别绕其各自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轴偏转,同时,卡槽一413、卡槽二416沿第六滑移导轨114h相互远离运动,锁紧组件420分别沿滑轨112竖直向下运动,锁紧块212逐渐与单向齿条422c脱离配合且当连杆一412、连杆三415位于同一水平线时,连杆二414与连杆一412相互垂直,连杆四417与连杆三415相互垂直,此时锁紧组件420运动至最低点,锁紧块212与单向齿条422c脱离配合,单向齿条422c位于锁紧块的正下方,第三弹簧423释放弹性势能,并推动单向锁紧构件422沿容置槽槽深方向由容置槽的底部向槽口运动,且当安装板422a与限位板接触时,单向锁紧构件422停止运动,此时限位块伸出容置槽,充电枪200与锁紧壳体110之间的锁紧解除;
S4:操作人员可对充电枪200施加沿平行于锁紧壳体110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指向锁紧壳体110开口端的拉力,触发弹簧释放弹性势能,并推动触发组件310沿锁紧壳体110的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110的密封端朝向锁紧壳体110的开口端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一弹簧322推动第一驱动构件321向远离触发块311运动,同时,第二弹簧324推动第二驱动构件323向远离触发块二312运动,在此过程中,所述的齿轮在驱动齿条一321c以及齿条二323c的共同驱动下绕支撑轴114a逆时针转动,连杆一412、连杆三415分别绕其各自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轴偏转,同时,卡槽一413、卡槽二416沿第六滑移导轨114h相互靠近运动,锁紧组件420分别沿滑轨112竖直向上运动,当限位块422b与锁紧块212接触时,锁紧组件420停止运动,此时限位块位于锁紧块212的正下方;
(三)复位阶段;
S5:锁紧块212随着充电枪200向外抽拔运动在限位块422b的表面上同步滑动,当充电枪200完全从锁紧壳体110中取出时,限位块422b失去锁紧块212的约束力,锁紧组件420继续向上运动并最终恢复至初始位置。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
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4)

1.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其步骤在于:
(一)锁紧充电阶段;
S1:操作人员手持充电枪的握持段将充电枪的锁紧段通过避让孔插入锁紧壳体内,随着锁紧段沿着锁紧壳体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开口端朝向锁紧壳体密封端的不断插入,锁紧块与单向齿条接触并推动单向齿条克服第三弹簧的弹性力相互远离运动,同时锁紧块与单向齿条在第三弹簧弹性力的作用下配合锁紧,此时,上述的限位块位于容置槽内,当上述的限位台阶与触发块一以及触发块二接触时,充电枪通过充电插孔与电动汽车接通,此时,操作人员可撤去外力,充电枪与电动汽车之间处于锁紧充电状态;
(二)解锁断电阶段;
S2:充电完成后,操作人员继续对充电枪施加沿锁紧壳体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开口端指向锁紧壳体密封端的压力,触发组件克服触发弹簧的弹性力沿锁紧壳体的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开口端向锁紧壳体的密封端运动,上述的限位台阶分别推动触发块一、触块二沿锁紧壳体的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开口端向锁紧壳体的密封端运动,所述的触发块三同步运动,与此同时,触发块一上的驱动斜面一与第二驱动构件上的驱动斜面四配合,并推动第二驱动构件克服第二弹簧的弹性力朝向靠近触发块二运动;触发块三上的驱动斜面二与第一驱动构件上的驱动斜面二配合,并推动第一驱动构件克服第一弹簧的弹性力朝向靠近触发块一运动;
S3:在上述步骤S2中,所述的齿轮在驱动齿条一以及齿条二的共同驱动下绕支撑轴顺时针转动,连杆一、连杆三分别绕其各自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轴偏转,同时,卡槽一、卡槽二沿第六滑移导轨相互远离运动,锁紧组件分别沿滑轨竖直向下运动,锁紧块逐渐与单向齿条脱离配合且当连杆一、连杆三位于同一水平线时,连杆二与连杆一相互垂直,连杆四与连杆三相互垂直,此时锁紧组件运动至最低点,锁紧块与单向齿条脱离配合,单向齿条位于锁紧块的正下方,第三弹簧释放弹性势能,并推动单向锁紧构件沿容置槽槽深方向由容置槽的底部向槽口运动,且当安装板与限位板接触时,单向锁紧构件停止运动,此时限位块伸出容置槽,充电枪与锁紧壳体之间的锁紧解除;
S4:操作人员可对充电枪施加沿平行于锁紧壳体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密封端指向锁紧壳体开口端的拉力,触发弹簧释放弹性势能,并推动触发组件沿锁紧壳体的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密封端朝向锁紧壳体的开口端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一弹簧推动第一驱动构件向远离触发块运动,同时,第二弹簧推动第二驱动构件向远离触发块二运动,在此过程中,所述的齿轮在驱动齿条一以及齿条二的共同驱动下绕支撑轴逆时针转动,连杆一、连杆三分别绕其各自与安装圆盘之间的铰接轴偏转,同时,卡槽一、卡槽二沿第六滑移导轨相互靠近运动,锁紧组件分别沿滑轨竖直向上运动,当限位块与锁紧块接触时,锁紧组件停止运动,此时限位块位于锁紧块的正下方;
(三)复位阶段;
S5:锁紧块随着充电枪向外抽拔运动在限位块的表面上同步滑动,当充电枪完全从锁紧壳体中取出时,限位块失去锁紧块的约束力,锁紧组件继续向上运动并最终恢复至初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发组件包括分别沿支撑壳体深度方向滑动设置于支撑壳体内且平行间隔布置的触发块一、触发块二,其中触发块一、触发块二之间通过设置的连接导向元件固接于一体,触发组件还包括设置于触发块二上且呈竖直向上延伸布置的连接板,连接板的顶部安装有触发块三,触发块一与触发块三之间形成安装驱动组件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紧组件沿竖直方向在锁紧壳体内活动设置有两个,其中一锁紧组件与连杆二的悬置端铰接,且该铰接轴芯线与支撑轴的中心轴线平行,另一锁紧组件与连杆四的悬置端铰接,且该铰接轴芯线与支撑轴的中心轴线平行,锁紧组件可在连动组件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运动,锁紧组件分别设置于锁紧壳体垂直于地面的壁部,锁紧组件包括活动设置于锁紧壳体上的安装块、活动设置于安装块上的单向锁紧构件以及设置于安装块与单向锁紧构件之间且用于推动单向锁紧构件相互靠近运动的第三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锁紧构件包括呈竖直布置的安装板、沿平行于支撑轴中心轴线布置且与上述锁紧块匹配的单向齿条以及设置于安装板与单向齿条之间且分别与安装板、单向齿条固接于一体的限位块,所述的单向齿条可通过容置槽槽口伸出,所述的安装板可与上述的限位板配合,上述的第三弹簧一端与容置槽的槽底抵实接触、另一端与安装板抵实接触,通过单向锁紧齿条与锁紧块的配合使得充电枪在插入锁紧壳体的过程中只能沿锁紧壳体深度方向由锁紧壳体的开口端向锁紧壳体的密封端单向运动。
CN201810232349.6A 2018-03-21 2018-03-21 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 Active CN1085158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32349.6A CN108515858B (zh) 2018-03-21 2018-03-21 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32349.6A CN108515858B (zh) 2018-03-21 2018-03-21 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15858A true CN108515858A (zh) 2018-09-11
CN108515858B CN108515858B (zh) 2019-03-26

Family

ID=63433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32349.6A Active CN108515858B (zh) 2018-03-21 2018-03-21 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1585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47448A (zh) * 2019-03-08 2019-05-14 德州学院 一种智能自助充电桩
CN113316341A (zh) * 2021-06-07 2021-08-27 吴亚林 一种电网智能通信网关机
CN113381240A (zh) * 2021-06-08 2021-09-10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具有防脱落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口机构
CN115431801A (zh) * 2022-08-30 2022-12-06 解本艳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磁吸式充电口盖组件
CN117141270A (zh) * 2023-02-24 2023-12-01 武汉路特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自适应装置、充电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6560A (en) * 1994-12-01 1997-10-14 Yazaki Corporation Powder feed connector
CN103368005A (zh) * 2012-03-29 2013-10-23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锁闭装置
CN103872519A (zh) * 2012-12-13 2014-06-1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锁闭装置
CN104882724A (zh) * 2015-05-29 2015-09-02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使用弹片夹紧的供电设备接口装置
CN105684236A (zh) * 2013-10-28 2016-06-15 开开特股份公司 用于尤其是电动交通工具的电插接连接装置
CN107293912A (zh) * 2016-11-14 2017-10-24 深圳市奥昇汽车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作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锁止装置的启动机构及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6560A (en) * 1994-12-01 1997-10-14 Yazaki Corporation Powder feed connector
CN103368005A (zh) * 2012-03-29 2013-10-23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锁闭装置
CN103872519A (zh) * 2012-12-13 2014-06-1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锁闭装置
CN105684236A (zh) * 2013-10-28 2016-06-15 开开特股份公司 用于尤其是电动交通工具的电插接连接装置
CN104882724A (zh) * 2015-05-29 2015-09-02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使用弹片夹紧的供电设备接口装置
CN107293912A (zh) * 2016-11-14 2017-10-24 深圳市奥昇汽车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作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锁止装置的启动机构及其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47448A (zh) * 2019-03-08 2019-05-14 德州学院 一种智能自助充电桩
CN113316341A (zh) * 2021-06-07 2021-08-27 吴亚林 一种电网智能通信网关机
CN113381240A (zh) * 2021-06-08 2021-09-10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具有防脱落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口机构
CN113381240B (zh) * 2021-06-08 2022-10-28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具有防脱落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口机构
CN115431801A (zh) * 2022-08-30 2022-12-06 解本艳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磁吸式充电口盖组件
CN115431801B (zh) * 2022-08-30 2023-03-03 解本艳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磁吸式充电口盖组件
CN117141270A (zh) * 2023-02-24 2023-12-01 武汉路特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自适应装置、充电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15858B (zh) 2019-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15858A (zh) 多级防护环境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方法
CN108429074B (zh) 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的斜接式触发机构
CN108466565A (zh) 一种耦合式充电桩对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充电方法
CN108407643A (zh) 用于新能源汽车快充的安全防护系统
CN108493652B (zh) 一种旋转接通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08511960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旋转接通方法
CN108461990A (zh) 用于新能源汽车快充接口的锁紧机构
CN108767559A (zh) 一种自动对接锁定式电动汽车充电设备
CN108515857B (zh)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机械耦合式安全充电桩
CN108466564B (zh)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保护装置
CN108923157A (zh) 一种自动对接式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CN108482147B (zh)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锁紧机构
CN208585109U (zh) 立体车库中充电耦合器
CN108539485B (zh)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快速安全充电的收纳式连接设备
CN108656984A (zh)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的升降机构
CN207183622U (zh) 一种无孔插座
CN108715132A (zh) 一种自动对准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方法
CN210693057U (zh) 一种自动锁紧式低压出线柜
CN108437819B (zh) 便于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的机械耦合式充电系统
CN208434995U (zh) 存放柜及具有其的除湿装置
CN108718024A (zh) 一种自动对接复位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
CN207631013U (zh) 电桩电缆线挂扣安装结构
CN107192436B (zh) 热室内的天平优化使用维护设备
CN108879267A (zh) 一种简易交流充电连接器
CN208896891U (zh) 一种无人机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128

Address after: 314000 Room 11-301-137, 11 and 12 Yaocheng Plaza, Nanh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xing Chai Fue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30022 16 Triumphal Arc Gate at the junction of Jiahe Road and Qianshan Road, Hefei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District, Anhu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Wang Hene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21

Address after: 169 Huashi North Road, Chengbei street, Rugao City,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26000

Patentee after: Longneng Technology (Nant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000 Room 11-301-137, 11 and 12 Yaocheng Plaza, Nanh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XING CHAIXI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