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148C - 一种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148C
CN1085148C CN93105670A CN93105670A CN1085148C CN 1085148 C CN1085148 C CN 1085148C CN 93105670 A CN93105670 A CN 93105670A CN 93105670 A CN93105670 A CN 93105670A CN 1085148 C CN1085148 C CN 108514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record
ink
temperature
jet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3105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685A (zh
Inventor
大岛则美
嶋村由之
高乔诚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8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1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4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for detecting failure, e.g. clogging, malfunctioning actu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63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detecting head temperature; Ink temper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8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heads based on heating elements forming bub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96Non-ejecting pul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79Detection means therefor, e.g. for nozzle cloggin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喷墨记录领域,解决精确检测排墨状态的问题。为此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用于通过经记录头的排放口排放墨水而在记录媒体上记录,该装置包括:设在记录头上的一个电热转换元件;用于检测记录头附近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以及温度特性检测装置,用于根据向电热转换元件施加预定能量时由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获得的记录头温度变化,检测记录头的温度特性。本发明适用于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和复印机等喷墨记录装置。

Description

一种喷墨记录装置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器和复印机等的喷墨记录装置,特别是检测喷墨记录头的温度特性及判断其排墨状态的方法。
在诸如纸张或投影仪透明片的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装有采用各种记录方法的记录头,这样的记录装置已经商品化了。这种记录头所采用的方法已经知道的有诸如点阵法、热敏法、热传导法或喷墨法。特别是喷墨法作为一种低成本、无噪音的记录方法正受到人们的青眯,因为墨是直接排放到记录媒体上的。
在这种喷墨记录装置中,墨槽通过一根供墨管与记录头相连,墨是从墨槽中提供的。上述墨槽可以做成盒子的形式,它与记录头分开,并且可更换地安装在记录装置中,或者它与记录头做成一个整体并整体可更换地安装在记录装置中。
在这种喷墨记录装置中,如果由于墨用完了而中断供墨,那么墨就不可能再次被排放出来,于是记录能力也就丧失了。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商品化的记录装置,该装置具有检测墨的剩余量的功能,于是根据墨的消耗量产生一个报警信号或请求更换墨槽。
为了检测墨的剩余量,已经提出的方法有:对为排墨提供的脉冲信号进行计数从而计算墨的消耗量的方法;观察墨本身电阻的变化或盛墨部件电阻的变化的方法;检测墨槽重量变化的方法;或者在墨槽或记录头的墨通路中形成透明区域、并且通过使用者观察或通过光敏元件观察所说铁墨通路中的墨存在或缺乏情况的方法。
在上述采用对排墨脉冲信号进行计数的方法中,通过计算记录过程中墨的使用量来检测墨的剩余量,而墨的使用量是从施加的脉冲数与每个脉冲排放的每个墨滴的排放量的乘积得到的。
通过观察墨等等的电阻检测剩余量的方法利用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墨里有水和其它导电物质,所以它一般情况下有一定的电阻率。该方法利用例如墨槽中的一对电阻,测量墨或盛墨部件的电阻,并且根据所说电阻之间的电阻与墨的剩余量相关这一事实检测墨的剩余量。
此外,利用墨槽重量变化的方法依赖于由于墨消耗而引起加在安装墨槽的部件中的弹簧上的力的变化,该方法通过所说的弹簧变形而启动电触点检测墨的剩余量。
然而,上述这些常规的方法都有下面的缺点。
用上述方法检测到的、使记录过程成为不可能的有限的剩余量受到例如记录头制造时的个体不一致性的影响,因而不是高度可靠的,所以一发出有限剩余量的警告之后,就可能立即停止记录,或者即使在这种警告发出之后,也还能进行正常的记录。根据本发明者的试验,如果墨是利用一个盛墨部件如海绵装在墨槽中的,那么这种缺点会显得特别明显。
另外,每个脉冲的墨滴排放量不仅受到记录头的个体不一致性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要对墨的消耗量进行准确计算是非常困难的。此外,通过观察或光敏元件进行检测也不能提供足够的精度。
另外,为了检测墨的剩余量而加进的检测部件,如弹簧或光敏元件,或者要用到透明区域,这些都使结构变得复杂。
还有一点,上述常规的方法虽然能够检测由墨耗尽引起的墨供应中断而导致的不能记录状态,但它们不能检测可能出现在墨完全耗尽之前的不能记录状态。这种出现在墨耗尽之前的不能记录状态的产生原因可以是诸如:在墨槽和记录头之间的墨通路中有泡沫形成或空气进入,由于在产生排墨的泡沫的记录头中出现剩余泡沫而引起供墨中断,或者由于施加在记录装置或记录头上的振动力损坏了排墨口上的半月板,从而使液体从所说的排墨口流入记录头的喷嘴。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喷墨装置,它能够检测每个记录头的温度特性,并能够根据检测到的温度特性对排墨状态进行高精度的检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它利用安装在其上的一个记录头将墨从多个排放口排放到记录媒体上以实现记录,它包括:一个电热转换器,设在所述的记录头上;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的记录头热耦联,用于检测所述的记录头的温度;温度特性检测装置,用于向所述的电热转换器施加一个预定量的能量,并检测由所述的能量施加而引起的所述记录头的温度变化,从而根据所述的检测的结果,确定所述的安装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上的记录头的温度特性,所述的温度特性是所述记录头的具体的特性。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以在记录媒体上记录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个喷墨记录装置,利用一个安装好的记录头,在所述的记录媒体上记录,所述的记录头以多个排放口将墨排在所述的记录媒体上,所述的记录装置含有一个电热转换器,设置在所述的记录头上;检测所述记录头的温度;及向所述的电热转换器施加预定量的能量,检测由于施加预定能量所引起的所述记录头的温度变化,根据所述检测的结果,确定安装在所述记录装置上的所述记录头的温度特性,所述的温度特性是所述记录头的具体的特性。
图1是本发明的喷墨盒的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喷墨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3A、3B和3C是图2所示喷墨盒的记录部分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透视图;
图5是构成第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框图;
图6表示当向排放加热器施加一个电能时在加热器板附近的温度变化情况;
图7A和7B表示在向排放加热器施加一个预定能量的期间加热器板附近的温度变化量;
图8A和8B表示本发明中电能的排墨和非排墨情况下的例子;
图9表示在向排放加热器施加排墨和非排墨条件下的两种电能时在加热器板附近的温度变化情况;
图10表示如果向排放加热器施加排墨和非排墨条件的两种电能所得到的常数;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检测排墨状态的第一种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检测排墨状态的第二种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检测排墨状态的第三种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将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记录头移动到与罩相对位置的一种方法的流程图;
图15A和15B表示采用压电装置的记录头的结构和排墨原理;
图16表示在向排放加热器施加一个电能的期间及之后加热器板附近温度变化情况;
图17表示环境温度和排墨量之间的关系;
图18显示了带有多个温度传感器的记录头;
图19是表示在带有多个温度传感器的记录头中对排墨状态进行检测的一个实例的流程图;
图20是构成第六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21是表示设置检测排墨状态的不同同步设置的流程图;
图22是构成第七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23是表示对排墨状态进行重复检测以及所说的重复检测之前的步骤的流程图;以及
图24是表示构成第七实施例的能够重新记录的记录装置的功能的流程图。
下面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由装在一起的记录头1和墨槽2组成的记录头盒3的透视图,在其中可以适用本发明。图2是记录头盒的分解透视图,其中包括:带有在硅基片上形成一个阵列的多个排放加热器的加热器板110和向这些加热器输送电能的导线;带槽盖板140,其上面带有多个喷嘴、与喷嘴相对应的排放口的孔板141、和装盛向所说喷嘴提供的墨的一个公共液体腔;一块接线板120,它的一端通过诸如连接线与加热板110相连,而它的另一端上设有焊接点121,用于接收来自记录装置主体的电信号;以及一块金属底板130,通过诸如粘合材料将所说的接线板120和加热板110粘接在该金属底板上。
通过用压力弹簧150压紧所说的加热板110和带槽盖板140并使压力弹簧的腿与底板130上的孔131咬合,将加热板110和带槽盖板140固定到底板130上。供墨部件160带有供墨管161和与之相连的墨管162。供墨管161与墨槽100的供墨孔101相连,而墨管162与带槽盖板140的收墨孔162相连,从而从墨槽100到孔板141的排放口之间形成了一条墨通路。
图34A显示了所说的加热器板110的详细情况,图3B是部分切去加热器板110后得到的透视图。图中显示有一个排放加热器111a的阵列111,分别对应于喷嘴而设置,并与孔板141的排放口连通。通过向所说的排放加热器阵列111施加一个电压,喷嘴中的墨便得到热能,并以墨滴的形式从孔板141的排放口排放出来,完成记录操作。用于进行温度调节的加热器112a和112b可以对加热器板110的附近加热。温度传感器113a和113b可以检测加热器阵列111附近的温度,这两个传感器可以用与形成加热器阵列111和加热器112a、112b的方式相同的方式,通过半导体膜成形技术与它们同时形成。
阴影区域表示与带槽盖板140相连的部分。构成阵列111的每个排放加热器都是一个电阻为120Ω的电热转换器,在驱动电压为19V时能提供大约3W的能量。每个加热器112a和112b都是电阻为144Ω的电热转换器,在驱动电压为24V时能提供4W的能量。每个温度传感器113a和113b均由二极管传感器构成,温度每变化一度,输出就变化约2.5mV。
下面将说明适用于作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这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头的排墨原理。
适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头一般具有一个精细的液体排放口(孔)、一条液体通路、在所说液体通路的一部分中形成的能量作用部分、以及用于产生施加在存在于所说能量作用部分中的液体上的墨滴形成能量的能量产生装置,并且记录头是可更换的。这种能量产生装置例如可以是这样一种机构,它利用如压电元件那样的电机转换器,其中如激光束那样的辐射电磁波在液体中被吸收并产生热,通过热产生作用使墨滴排放并飞散,或者还可以是这样一种机构,其中通过电热转换器对液体加热并使墨滴飞散。
在这些机构中,利用热能使液体排放而进行喷墨记录的记录头能够进行高分辨率的记录,因为排放记录液体使其形成飞散的墨滴的液体排放口(孔)的排列密度可以非常高。此外,利用电热转换器作为能量产生装置的记录头能够做得结构紧凑,并且还能很容易地做成长而且平或二维的结构,从而充分发挥半导体技术和微型技术的优点,显示出近年来在可靠性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因此就有可能提供一种喷墨记录头,它可以很容易地做成具有多个喷嘴且密度非常高的结构,其大规模生产的效率很高且制造成本很低。
这种利用电热转换器作为能量产生装置并用半导体制造工艺生产的喷墨记录头一般具有分别与排墨口相对应的液体通路,其中在每条液体通路中都设有电热转换器,用于向存在于每条液体通路中的液体施加热能,从而从相应的墨排放口中排放液体并形成飞散的墨滴,而且其中液体是从一个公共液体腔中供给液体通路的。关于形成排墨部分的方法,本申请人在日本专利公开申请号62-253457中提出了一种方法,其中在第一基底上叠置一至少形成液体通路的固态层、一至少用来形成液体通路壁的能够用光化学能进行固化的材料层、以及一层第二基底,然后在所说的第二基底上叠上一掩膜,用光化学能射线从上述掩膜进行辐射,从而对所说可处理材料层中的至少液体通路壁进行固化,并从两片基底之间的空间中除去所说的固态层和所说可固化材料层的未固化部分,因而至少形成液体通路。
图3C是上述喷墨记录头的示意图。记录头1801由通过包括蚀刻、蒸发和溅射等步骤在内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制成的电热转换器1803、电极1804、液体通路壁1805和盖板1806构成。
在这种记录头1801中,记录液1812从图中未示出的液体储存器经供液管1807到达一个公共液体腔1808。
还设有一个供液管连接器1809。送入公共液体腔1808的记录液1812通过毛细作用被送入液体通路1810,并且稳定地保留在液体通路端部的半月形排墨口1811。加到电热转换器1803上的电流对液体加热,从而通过膜沸腾现象产生泡沫,并且通过所述泡沫的增加,使墨滴从排墨口1811排放出去。上述结构也允许喷墨记录头包含多条液体通路,比如128条或250条液体通路,这些通路密度很大,比如每毫米有16条通路。
图4表示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打印单元一个实例。图中示出了:包括喷墨记录头的记录头盒201;支撑记录头盒201并在方向S上能来回运动的支架202;将记录头盒201安装在支架202上的钩子203;操作钩子203的杆204;支撑记录头盒的电连接部分的支撑板205;用于连接所说的电连接部分和主体控制单元的可弯曲印制电路(FPC)206;以及插入支架202的轴承208中、用来沿方向S引导支架202的引导轴207。
与支架202相连以便沿方向S使其运动的同步传动带209由位于装置两端的滑轮210A、210B支撑。滑轮210B经过传动机构(如齿轮)从支架电动机211那里接受驱动力。传输辊212确定记录媒体如纸的记录面、在记录过程中传输所说的记录媒体、并由传输电动机213驱动。还设有引导记录媒体至记录位置的导纸盘214,以及在记录媒体输送通路上用来将记录媒体压在传输辊212上并将其传送的压紧辊215。
与记录头盒201的排放口相对地设有:一个压纸卷轴216,用来确定记录媒体的记录面;出纸辊217位于记录媒体前进方向上的记录位置的下游侧,用来将记录媒体送向图中未出现的出纸口;突出物218,其位置对应于出纸辊217,用于将出纸辊217压在记录媒体上,从而在记录媒体上产生出纸辊217的传输力;释放杆219,用于在例如放入记录媒体时,以及释放压紧辊215和突出物218的压迫力。
压纸卷轴216在两端得到支撑,并可绕出纸辊217的轴旋转,且受到离开侧板220的静止位置而转向导纸盘214的前部221的偏置。传输辊212在直径减小了的多个部分212A与所说导纸盘的前部221的内侧接触。
罩222由例如橡胶那样的弹性材料制成,并与包括处于原始位置的记录头排墨口的面相对,且其所采用的支撑方式使其能够与所说的记录头接触或分离。所说罩222被用来保护非记录状态下的记录头,或记录头恢复排墨操作。
这种排墨恢复操作的进行,是通过例如将与包括排墨口的所说面相对的罩222定位并启动位于记录头的排墨喷嘴中的能量产生部件,从而从所有的排放口排墨以便消除引起不良排放或不适于记录的粘性墨的泡沫或灰尘(称之为预排放的操作);或者排墨恢复操作的进行是通过用罩222盖上包括排墨口所说的面,并且用真空泵从所有的排放口中强迫吸墨以消除产生不良排墨的原因。
在通过强迫排放或预排放的排墨恢复操作中,泵223提供了强迫排墨的吸力并被用来吸由罩222容纳的墨。用来盛被泵223吸的用过的墨的一个用过的墨的储存罐224通过管228与所说的泵223相连。
用于刮包括记录头的排放口的面的叶片225可活动地支撑在向记录头突出以便在支架活动期间进行刮操作的位置和不与所说的面接触的缩回位置之间。还设有一个电动机226和一个凸轮装置227;凸轮装置227,用于利用从所说电动机226传送过来的驱动力来驱动泵223并使罩222和叶片225运动。
图5是表示上述记录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一个实例的框图。
图4所示的支架202的加盖位置和移动位置可以由恢复系统原始位置传感器235和支架原始位置传感器236检测到。在图5中显示了:一MPU1000,用来根据一个预定的程序,通过执行一个控制序列,来控制各个不同的单元;ROM1001,用于存储对应于所说控制序列的程序;一个RAM,用来在执行所说控制序列时作为工作区。
下面将详细说明对上述记录头的温度特性的测量方法以及利用所说的测量结果检测排墨状态的方法。
(第一实施例)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6显示在向排放加热器111施加一个电能时加热器板110附近的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A表示正常的排墨状态,而曲线B表示由于记录头的喷嘴液体通路中或与之相连的公共液体腔中没有足够的墨而导致不排墨的状态。可以看到,在不排墨的情况下(曲线B)温度变化大于排墨情况下(曲线A)的温度变化。一般来说,加热板110的温度取决于由构成热源的排放加热器111提供的热量以及热量在底板130和带槽盖板140上耗散的情况。在排墨时,由于墨向外排放带走热量,所以热耗散较大,并且由于这一原因,温度特性不同。
因此,通过在向排放加热器111施加引起排墨的预定电能时检测加热板110附近的温度特性,就能检测排墨是否可能。
更具体地说,首先在喷嘴和与之相连的公共液体腔中有足够墨的正常状态下,当向排放加热器111施加引起排墨的预定的能时,测量加热板110附近的温度变化dTA。然后经过一段预定时间,在喷嘴和公共液体腔中墨缺乏的状态下,测量温度变化dTB。当对多个热盒进行这些测量并作统计处理后,便得到图7A所示的点。以这种方式预先确定了dTA的最大值TA和dTB的最小值TB。
图11是表示由MPU1000执行的检测排墨状态的序列的流程图,相应的程序存储在ROM1001中。下面说明检测是否可能排墨的第一种方法。首先,将上述预定的电能施加在排放加热器111上(步骤S1)。然后,由记录头温度传感器113测量加热器板110附近的温度变化dT(步骤S2),并把该变化与值TA、TB进行比较(步骤S3、S4)。根据上述比较的结果,如果dT≤TB,则确认是正常排墨状态(步骤S6),或者如果dT≥TB,则确认是非正常排墨状态(步骤S5)。由于TA和TB是通过测量多个记录头得到的,所以不会遇到TA<dT<TB的情况。
上述包括排墨的预定电能(例如如图8A所示的)由1000个脉冲持续时间为7μs且频率为4KHz的脉冲构成,并被加到所有的64个喷嘴上,并且所说的电能定为E1。在这种情况下,TA和TB分别约为14.5°和15.5°。
下面说明即使在不同的记录头盒之间温度特性波动很大的情况下也能应用的第二种方法。
以上说明的方法不能用于不同的记录头盒之间的波动很大,从而dTA的最大值大于dTB的最小值,即图7B所示的TA>TB的情况。这种温度特性的波动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加热器板110和底板130之间的粘合材料厚度不一致,或者排放加热器111的电阻不一致,或者加热器板和底板的尺寸或物理性质不一致。如果进行排墨,那么这种波动还可能起因于由于墨滴大小不同和墨的物理性质不同引起的热量耗散的变化。
由于所有的记录头盒都有dTB>dTA的关系,如图6所示,那么计算每个记录头盒的(dTB-dTA)值,并根据部分示于图7B中的数据通过统计确定所说的最小TD。这样,dTB-dTA≥TD代表了任何一个记录头盒的情况。由于自动排放恢复过程,所以一般还假定喷嘴在记录操作开始时处于正常的充满的状态。
图12是表示所说的第二种方法的流程图。首先在记录操作开始时,喷嘴处于正常的充满墨的状态,上述的预定电能被加到排放加热器111上(步骤S7),并为了确定dTA而测量加热器板110附近的温度变化(步骤S8)。为了检测是否可排墨,将上述的预定电能施加在排放加热器111上(步骤S9),然后测量加热器板附近的温度变化dT(步骤10),如果dT≤dTA,则确认是正常排墨状态(步骤S14),或者如果dT≥dTA+TD,则确认是非正常排墨状态(步骤S13)。
当所说的预定电能选为上述的E1,则TD变成大约2°。
然而,由于该方法无条件地假定当所说的预定电能在记录操作开始施加到排放加热器111时加热器板110附近的温度变化等于dTA,所以如果在记录操作开始由于某种原因喷嘴处于非正常充墨状态,那么就会出现错误的检测。
下面说明为避免这一不足所采用的第三种方法,它利用与喷嘴的充墨状态无关的并为每个记录头盒测量的基准温度特性。
如同已经结合图6所说明过的那样,由喷嘴的充墨状态引起的温度特性不同的原因在于排墨时的热耗散。因此,为了获得上述的基准温度特性,可以设想向排放加热器提供一个小的电能,该电能即使在喷嘴处于正常的充墨状态下也不会引起排墨。
即使在喷嘴处于正常的充墨状态下也不会引起排墨的上述预定电能可以是诸如图8B所示那样的3000个脉冲,该脉冲持续时间为2μs,频率为6KHz,并被加到所有的64个喷嘴上,并且所说的电能定为E2。当所说的电能E2被加在排放加热器1211上时,由于热量没有被排墨耗散,所以不管喷嘴的充墨状态如何,加热板110附近的温度变化都能基本上保持相同。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基准温度特性和温度特性之间的关系,其中基准温度特性是通过施加一个即使在喷嘴处于正常充墨状态下也不会引起排墨的如图8B所示的电能E2获得的,而温度特性是通过施加一个会引起排墨的如图8A所示的电能E1获得的。
图9表示当向排放加热器111施加上述两种电能时加热板110附近的温度变化情况。
曲线A表示在喷嘴和与之相连的公共液体腔中盛了适量的墨、且在电能E1作用下进行正常排墨的情况,而曲线B表示在喷嘴和共同液体腔中缺乏墨、且在电能E1作用下的情况。曲线C表示施加电能E2的情况,如前所述,不管充墨状态如何,曲线都基本保持相同。各个温度变化分别由dTA、dTB和dTC表示。
当对多个记录头盒进行温度测量时,不同的记录头盒之间的dTA、dTB和dTC的值是不同的,但是下列关系适用于每个记录头盒:
dTA=K1×dTC(对于每个记录头盒K1都是常数)
dTB=K2×dTC(对每个记录头盒K2都是常数)
K1<K2
于是,如果知道了常数K1、K2,那么根据基准温度特性,就可从温度变化dTC算出与墨存在和墨缺乏的有关温度变化dTA和dTB。
然后让我们更进一步考虑一下常数K1和K2。
图10显示了多个记录头盒(从第7个到第12个)中的常数K1和K2,显示了在图7B所示的测量中温度特性的很大波动情况。从图10中可以看出,在K1的最大值K1max和K2的最小值K2min之间存在着下面的关系:
K1max<K2min即使在记录头盒的温度特性波动很大的情况下上式也能成立,因为所考虑的是基于每个记录头盒的温度特性的温度变化dTA、dTB和dTC的比率而非这些温度变化本身。
因此通过为所有的记录头盒选择一个新的常数K,便得到以下关系式:
dTA≤K×dTC
dTB≥K×dTC以便满足关系:
K1max<K2min                         (1)
图13是表示基于上述关系的排墨状态的检测序列的流程图。首先将不会引起排墨的一个预定的电能E2加到排墨加热器上(步骤S15),然后测量记录头的温度变化dTC(步骤S16)。接下来将会引起排墨的一个预定电能E1加到排墨加热器上(步骤S17),然后测量记录头的温度变化dT(步骤18)并且与K×dTC进行比较(步骤S19),如果dT≤K×dTC,则确认是正常排墨状态(步骤S20),或者如果dT≥K×dTC,则确认是非正常排墨状态(步骤S21)。
当采用上述电能E1和E2时,K1max和K2min通过实验被确定大约1.45和1.75。因此在这种情况下,K值可选为诸如1.6。以满足上述关系(1)。
在上述排墨状态检测方法中,温度检测是在向排放加热器施加电能期间由温度传感器完成的。由于施加预定电能之后温度下降很快,所以如果施加所说电能之后反复多次进行检测就会引起检测之差。因此温度检测最好在施加电能期间进行。
然而,如果所加的电能是图8A和8B所示的脉冲形式,那么由于温度变化很快或者脉冲信号出现时产生噪声,所以要进行稳定检测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施加能量过程中的温度检测是与所说脉冲序列同步进行的,即在脉冲消失的时候。而且如果必须在施加能量之后进行温度检测,那么应该在施加能量之后有限的或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
下面将参照图4,说明在能够检测记录头的温度特性和利用所说的温度特性检测排墨状态的记录装置中进行记录的过程。
首先,当将记录装置与电源接通时,恢复电动机226得到启动,以将恢复单元设置在恢复系统的原始位置,并使罩222缩回。然后支架202处于与罩222相对的原始位置。然后罩222再次与记录头的喷嘴接触,并且等待记录数据信号的输入。响应于所说的输入,传输电动机213被启动,将记录媒体(例如纸)向上送至所要求的记录位置的前方。然后罩222缩回并与记录头喷嘴分开,且支架202处于与罩222相对的原始位置,接下来进行预定的预排放,支架202移到所要求的记录开始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说的预排放是在记录操作之前进行的,而且也通过将支架202再次移动到所说的原始位置,在从前一次预排放算起经过一段预定的时间T秒后,在记录操作过程中进行预排放。
然后根据对应于记录数据的排墨信号排放墨滴,进行所要求的记录操作。记录完一页记录媒体之后,送出记录媒体,并且检测记录头的温度特性和排墨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检测排墨状态是在记录完一页之后进行的。这样,如果记录数据不足一页,那么在记录完一页之后进行所说的检测,或者如果记录数据占用许多页,那么在每页记录完以后进行所说检测。
由于排墨状态的检测包含排墨操作,因此与在如前所述预排放中一样,该检测是在支架处于与罩222相对的原始位置时进行的。图14是表示所说检测过程的流程图。当检测序列开始时,通过一个图中未出现的位置检测装置判断一下记录头支架201是否处于与罩相对的位置(步骤S22),如果不是,则支架移动到与罩222相对的位置(步骤S23、S24)。如果在步骤S22判断出记录头支架201是处于与罩相对的位置,那么在S24判断罩222是否与包含排墨口的面相接触,如果接触,则打开罩(步骤S25)。为了防止罩222中排放和容纳的墨与包含排墨口的面相接触,所说的检测都是在罩222不与所说的面接触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检测排墨状态时,引起排墨的电能包括1000个脉冲,脉冲持续时间为7μs,频率为4KHz,并被加到所有的64个喷嘴上,该电能引起排放量约为5mg的排放。为了避免排放的墨弄脏记录装置的内部,排墨是向着罩方向进行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墨容纳在罩中,还为了使墨预先排入罩或与罩222相连的泵中,当罩222与包含记录头的排放口的面分开时,泵被启动以进行吸墨。这一过程是在所说的排墨状态检测之前和之后进行的,因此检测可以在不让墨弄脏装置的情况下进行。
如果在所说的排墨状态检测过程中检测到非正常排放状态,那么产生一个非正常信号以显示报警信息,点亮发光二极管,或通过通告装置1004比如一个报警蜂鸣器报警。当用户消除了非正常状态,装置执行预定的重新开始过程。
如前所述,在不需要特殊部件的情况下,就能基于记录头的温度特性对排墨状态进行准确的检测。本实施例还能利用成本很低的结权进行检测,因为所说的排墨状态检测用到的电能是加在排墨装置上的,并且温度检测是利用与排墨装置同时制成的温度传感器来完成的。
即使当记录头的温度特性出现波动时,上述第二和第三种方法也能用来对排墨状态进行检测。因此,它们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对加热板或底板的大小和材料以及前面提到的粘合材料的厚度要求不是很严格,这样便降低了生产成本,这种方法还可以在不考虑墨的种类、物理性质和墨滴大小的情况下予以使用。
还由于对排墨状态的检测是在记录头处于与一个墨容纳部件(如罩)相对的位置时进行的,并且由于在所说的检测之前和之后通过诸如吸墨作用而使所说墨容纳部件中的墨消失,所以能够保证排放的墨不飞散,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对记录装置的污染。
上述实施例采用了二极管传感器来检测温度,但是只要能够检测记录头的温度,也可以同样采用其它的传感器。例如可以通过测量电热转换器(如排放加热器或其它加热器)的电阻来检测温度。此外,也不限于将温度传感器放在加热板上这一种结构。
此外,记录装置还可以有一个例如由海绵构成的墨容纳部件,它能够吸收和保存墨,且与罩222分开,并且检测排墨状态的墨排放可以在这种墨容纳部件上进行。当检测到非正常状态时,通告装置发出信息,但是如果所说的检测表明是正常状态,也可以发出信息,所说的检测结果可以由记录装置或主体装置提供。
(第二实施例)
根据在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本发明,为了检测记录头的温度特性,要向排墨加热器施加一个电能并对其加热。然而,用于对记录头加热以便得到所说的温度特性的加热装置不局限于排放加热器,下面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的另一种方法。已经如图3A至3C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记录头(记录头盒),除了提供有排放加热器以外,还有用来调节记录头温度的加热器112a、112b。因此,也可以通过向这些加热器施加预定电能来检测记录头的温度特性。
然而,由于排墨不是由所说的加热引起的,所以从所说加热器加热得到的温度特性中不能检测到排墨状态。
因此,如果采用不构成排墨装置的上述加热器作为加热装置,以便得到记录头的温度特性,就需要采用以下方法来检测排墨状态。
如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那样,温度特性的差别起因于是否进行了排墨。因此可以设想在启动上述加热器的过程中,为了排墨,也驱动了排放加热器。这样,根据喷嘴和与之相连的公共液体腔中盛墨的状态,就可以得到类似于图6所示的加热器板的温度变化。因此,通过整体考虑调温加热器的加热情况和排放加热器的加热情况,就能同样应用第一实施例的方法。通过只启动调温加热器,就能得到与喷嘴的充墨状态无关的温度特性。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温度特性是由不同于排放加热器的加热器实现的。因此,排放加热器仅用于排墨,而排墨装置不仅限于加热器。这样本实施例适用于装有不同于排墨加热器的加热器的喷墨记录装置。不依赖于加热器的排墨装置包括那些采用例如压电部件那样电机转换器的,而图15A和15B是这种喷嘴的剖面图,其中画出了压电部件301、加热器302和排放口303。图15B显示了排墨原理。墨是从左侧送入的。加在压电部件301上的脉冲使之产生机械变形,这样便使墨从排放口303排出。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温度特性是通过检测当向排墨加热器或调温加热器施加电能时记录头的温度上升确定的。然而,测量温度的方法不局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将说明另一种方法。当向加热器施加电能时,加热器板呈现图6所示的温度变化。所说电能施加之后,由于热耗散加热器板的温度下降,如图16所示。所说温度下降由施加电能结束时的加热器板温度及与环境温度的差决定。因此,在施加电能结束后的一段预定期间dt内的温度变化dTa和dTb便与由所说的施加能量引起的温度变化(升高)dTA和dTB有关。因此,通过测量dTa和dTb并以此代替dTA和dTB的上述值,就仍然可以应用第一实施例的方法。在本实施例的方法中,对记录头进行的温度特性检测不受启动加热器引起的噪声的影响,因为所说的检测是在向所说的加热器施加电能结束后进行的。于是就有这样一个优点,即用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时间可以任意选择。
(第四实施例)
喷墨记录法受到墨的物理性质的影响,这是由于排墨的原理应用了这种物理性质。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排墨量的变化取决于环境温度。一般情况下,由于温度降低而墨的粘度增加,所以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喷墨记录装置的排墨量也减少,如图17所示。
如果由于环境温度的影响排墨量变化非常大,在上述实施例中就有必要校正环境温度,本实施例就是用来进行这种温度校正的。
如同已经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过的那样,温度特性的不同起因于排墨时的热耗散。这样,当排墨量在正常量的基础上减少或增加时,上述温度变化dTA也相应地变大或变小。换句话说,如果由环境温度决定的排墨量变化很大,那么由环境温度引起的dTA的变化就变得不能忽略了。
因此,这里将说明一种方法,它用于防止dTA过分偏离基准温度的基准值,而不管环境温度如何变化。这种温度补偿可通过在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基准温度时分别增加或减少施加在加热器上的能量来实现。更具体地说,通过收集每个环境温度下所施加的不同能量的dTA数据,确定每个环境温度下获得最佳dTA的施加能量,并且根据所说数据对施加在加热器上的能量进行控制。
施加的能量可以通过改变脉冲的持续时间、施加的脉冲数及施加的电压来改变。
除了改变施加在加热器上的能量,还可根据环境温度改变利用检测到的温度特性(温度变化)的判断标准。
例如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三种方法中,常数K1的值随环境温度而改变。因此可以设想为每个环境温度计算常数K1,并为每个环境温度确定最佳常数K。
(第五实施例)
下面说明一种应用实例,其中记录头带有多个温度传感器。
图18显示了加热器板110的结构,其中在排放加热器111的阵列中,例如每八个排放加热器就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113。这样,如果加热器板110具有64个排放加热器,那么在该加热器板上就有8个温度传感器113。所说的八个温度传感器的输出dT1-dT8被传送给图5所示的打印控制单元并输送至MPU1000。根据每个温度检测结果,按照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检测过程,变可以判断排墨状态是正常的还是非正常的。
每个温度传感器最能反映该传感器附近的温度状态,因此通过传感器进行温度检测而判别的非正常排墨状态可以被认为是表明所说传感器附近的排墨装置的非正常排墨。在带有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本实施例中,如果在任何一个检测到的温度变化dT1-dT8中发现了非正常状态,那么由通告装置1004告知该非正常状态。如图19中的流程图所示。
本实施例的控制序列将参照图19予以说明。首先在步骤S26由第一温度传感器1测量温度变化dT1。根据所说的测量结果,在步骤S27进行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温度比较,如果在步骤S37识别出非正常排墨状态,则在步骤38产生一个报警信号。另一方面,如果根据传感器1的检测结果,确认是正常排墨状态,则在步骤S28由传感器2以类似方式测量温度变化dT2。以后以类似方式按顺序由传感器对温度进行检测,直至传感器8(步骤S28至S34),如果任何一个所说的传感器检测到非正常排墨状态,那么由所说的通告装置告知非正常状态。另一方面,如果所说的传感器的全部检测结果都是正常的,那么排墨状态即被确认是正常的。
通过采用这样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就可对排墨状态进行更精确的检测。在本实施例中,每八个排放加热器就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但这种结构并非是限定性的,也可以为每个排放加热器提供一个单独的温度传感器,并且通过检测每个排放加热器的温度特性来检测每个排放加热器的排墨状态。同样,如果检测到任何非正常结果,则告知非正常状态,但是这种处理可以根据记录头的特性或记录装置的结构任意选择。如果本实施例提供一个与排墨装置分开的电热转换器进行调温,则它也同样适用于采用上述电机转换器的喷墨记录头。
(第六实施例)
在完成了每一页的记录操作之后,根据本发明对排墨状态进行检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那样,但是这种检测的周期是可以改变的,这将在下面予以说明。
图20是一种记录装置的框图,其中所说检测的周期可以以不同方式设定。用于输入所说的周期的输入装置1005与键盘分开设置,但是所说的键盘也能用作所说的输入装置。
当进行排墨状态检测量,由于这种检测包括排墨,所以记录用的墨量将减少,虽然这种减少微乎其微。用户可以改变这种检测周期的结构来节省进行检测时消耗和墨量,还能通过在较短间隔内进行检测而提高检测精度。
图21是设定所说的检测周期的流程图。例如,检测以自动模式按某一间隔进行,这些间隔为几天(步骤S41、S42),或者几小时(步骤S43、S44),或者,几张记录纸(步骤S45、S46),或者几个记录字符(步骤S47、S48);或者,检测也可根据从输入装置1005输入的指令以手动模式进行(步骤S39、S40)。除了这些能预定设定的间隔之外,还能选择存储在记录装置的控制单元中的标准缺席间隔(步骤S49)。
对排墨状态的检测根据这样设置的周期或间隔来进行。
这样可设定的检测同步能节省进行排墨状态检测时消耗的墨量,并且能提高检测精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说的手动模式可以与自动模式分开进行选择;在自动模式下,是按预定间隔进行检测的,但是也能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这样检测一般按当前间隔进行,但是也能在需要的时候根据经输入装置输入的指令进行检测。此外,本实施例可应用于任何类型的喷墨记录装置,而不考虑检测排墨状态的装置或记录头中的排墨装置。
(第七实施例)
下面将说明能够检测排墨状态的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它设有能够保留一系列记录数据的存储装置,并能当在所说的检测中检测到非正常状态时保留记录数据并根据这些保留的数据重复记录操作。图22是这种记录装置的框图,其中设有输入装置1005,用来输入排墨状态的检测同步及在手动模式下输入检测指令(如在前一个实施例中所说明的那样);该记录装置还有能够保留一系列记录数据的存储器1006a和1006b。所说的存储器仅设在打印单元和控制单元之一内。
首先参照图23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本实施例的排墨状态检测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方法的不同之处。所述检测利用已经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方法进行,但是一旦检测到非正常排墨状态,则在包括从记录头吸墨(步骤S59)和以预定量排墨(步骤S60)的自动排放恢复操作之后,通过进行另外的排墨状态检测而得到提高精度的检测,且如果在最初的非正常状态检测之后的这种重复检测过程中还检测到非正常状态,那么就确认状态非正常。
进行所说的排放恢复操作和预定时的排墨是为了确认最初检测到的非正常是否是由于记录头中的墨耗尽所致。更具体地说,进行所说操作是为了判定最初检测到的非正常原因是否在于可能出现在墨耗尽之前的记录头墨通路中形成的泡沫,或诸如排墨口处振动引起半月板变形而中断了供墨,或者记录头中的墨耗尽。
如果墨还没有耗尽,那么通过包括吸墨操作的排放恢复操作(步骤S59)可以恢复从墨槽提供墨,且通过在步骤S60所进行的排放预定量的墨而保证了墨供应,这样在反复的检测中确认了正常的排墨状态。然而,如果检测到的非正常原因是由于墨耗尽了,那么在排放恢复操作中就不能保证恢复墨供应。即使通过所说的从墨槽中吸墨的操作而将少量的墨吸入排墨装置,在连续地排放预定量墨的情况下供墨也会再次中断,从而在重复检测中再次检测到非正常排放状态。
图24是显示控制序列的流程图,其中记录数据保留在图22所示的存储装置1006中,从而可以防止由非正常排放而引起的记录数据的丢失。当检测到非正常排墨状态时(步骤S62),在所说的检测时已经记录的一系列记录数据被存放在存储装置1006中(步骤S63)。然后通告检测到非正常状态(步骤S64),并且请求检查记录头(步骤S65)。当检测到这种检查已经完成或更换了记录头(步骤S66),并根据输入的重新记录的指令(步骤S67),判断是否在记录装置上安放了盒式送纸器(CSF)(步骤S68),如果安放了,则进行送纸操作(步骤S69);但是如果没有,则例如通过一个信息显示器请求送纸(步骤S70)。送纸操作被确认之后(步骤S71中的支路“是”),从所说的存储装置1006中读出记录数据(步骤S72),并且根据所说的记录数据重新进行记录(步骤S73)。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指定重新开始记录的记录数据位置,因此,可以根据记录过程中出现非正常状态的位置任意指定执行重新记录的数据的位置。在各种记录装置中,本实施例特别适用于如电传机那样的通信设备,其中对检测到非正常状态后的重新记录的要求很高,且丢失记录数据是很关键的。
如前所述,在包括吸墨的排放恢复操作之后和排放预定量的墨之后,通过反复检测排墨状态就能提高检测精度,并且通过保存记录数据还能防止由非正常排放引起的记录数据的丢失。
在本实施例中,检查记录头或更换记录头完毕的信息可以由使用者经输入装置输入。然而,这种信息也可以通过检测记录头的更换或装、御情况而自动获得。
本发明已结合装有所谓的串接型记录头的记录装置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它也同样适用于装有所谓的全线型记录头的记录装置。
本发明特别适用于喷嘴记录头和记录装置,其中由电热变换器、激光束等形成的热能用来使喷墨或排墨状态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图象密度能够很大,记录的分辨率能够很高。
美国专利第4,723,129和4,740,796号中很好地揭示了曲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该原理和结构适用于所谓的要求型(on-demand)记录系统和连续型记录系统。然而,它特别适用于要求型记录系统,因为这之中至少有一个驱动信号加到放在液体(墨)保留面或液体通路的电热变换器上,该驱动信号足以引起超越成核沸点的快速温升,这样便通过电热变换器提供了热能,在记录头的加热部分产生膜沸腾,从而根据每个驱动信号在液体(墨)中就可以形成一个泡沫。通过泡沫的产生、变大和缩小,液体(墨)从一个喷射口喷出,形成至少一小滴。驱动信号最好是脉冲形式的,因为泡沫的变大和缩小可以在瞬间完成,所以液体(墨)能以极快的响应速度喷出。驱动信号的脉冲形式最好能像美国专利第4,463,359和4,345,262号中所公开的那样。此外,加热表面的温升率也最好能像美国专利第4,313,124号中所公开的那样。
记录头的结构可以如美国专利第4,558,333和4,459,600号所示,其中加热部分放在一个弯曲部分上,且喷射口、液体通路和电热变换器的组合结构也如上述专利中所公开的那样。此外,本发明可应用于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59-123670中揭示的结构,其中有一个公共槽被用作多个电热变换器的喷射口,本发明也可用于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59-138461中揭示的结构,其中对应于喷射部分形成一个吸收热能压力波的口。这是因为用本发明进行记录的可靠性好、效率高,且不必考虑记录头的类型。
本发明能有效地应用于所谓的全线(full-line)型记录头,该记录头的长度与最大记录宽度相对应。这种记录头可以由一个单独的记录头和多个记录头构成,它们组合在一起覆盖最大宽度。
此外,本发明能应用于记录头固定在主体组件上的串接型记录头,还能应用于可更换芯片型记录头,该记录头与主体装置形成电连接,当它装在主体组件上时可以被供墨;本发明还能应用于具有整体墨槽的盒式记录头。
对预操作来说最好提供恢复装置和/或辅助装置,因为它们能使本发明的效果更稳定。对这类装置,有用于记录头的遮盖装置和清洁装置、压入或吸入装置、可以是电热变换器的预加热装置、附加的加热部件或它们的组合。另外,进行预喷射(不是为了进行记录)的装置能够使记录操作稳定。
可安装的各种记录头可以是对应于单色墨的一个单独的记录头,或者对应于具有不同记录颜色或密度的墨料的多个记录头。本发明能有效地应用于这样一种装置,它至少有一种主要是黑色的单色工作模式、具有不同颜色墨料的多色模式、和/或采用混色的全色工作模式;可以将它们集中起来形在一个记录单元,或者是多个记录头的组合。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墨是液体。然而,墨料可是在低于室温时处于固体但在室温时液化的材料。由于墨被控制在不低于30℃和不高于70℃的范围内,以便稳定墨的粘度并在这种类型的普通记录装置中提供稳定的喷射,因此本发明可使用其它类型的墨,当施加记录信号时,这种墨处于使之成为液体的温度范围内。在一种情况下,墨从固态变到液态要消耗热能,这阻止了由于热能引起的温升。另一种墨料拿来时是固态的,以防止蒸发。在这两种情况下,应用记录信号产生热能,墨被液体,且液化的墨就能被喷射出去。另一种墨料在到达记录材料时会开始固化。本发明也适用于这种墨料,它能通过施加热能而被液化。这种墨料可作为液体或固体被保留在可渗透的薄片中形成的孔或凹处内。如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54-56847和No.60-71260中所揭示的那样,薄片面对电热变换器。对上述墨料最有效的系统是膜沸腾系统。
该喷墨记录装置可被用作信息处理装置(如计算机等)的输出端,也可被用作与图象读出器等组合的复印装置,或者被用作具有信息发送和接收功能的传真机。
虽然这里参照公开了的结构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细节,在随后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作出修改和改进。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对每记录头都进行了温度特性检测,所以该温度特性适用于各种用途,因而就能获得与每个记录头的差异无关的结果。此外,通过利用温度特性的检测结果,可对排墨状态进行精确的检测。另外,根据本发明,能检测出可能发生的墨耗尽之前的非正常排墨状态。

Claims (26)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它利用安装在其上的一个记录头将墨从多个排放口排放到记录媒体上以实现记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电热转换器,设在所述的记录头上;
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的记录头热耦联,用于检测所述的记录头的温度;及
温度特性检测装置,用于向所述的电热转换器施加一个预定量的能量,并检测由所述的能量施加而引起的所述记录头的温度变化,根据所述的检测的结果,确定所述的安装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上的记录头的温度特性,所述的温度特性是所述记录头的具体的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断装置,根据由所述的温度特性检测装置得到的所述记录头的温度特性检测结果,判断所述记录头的排墨状态,并提供判断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知装置,根据由所述的判断装置作出的排墨状态的判断结果,提供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的记录头的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在多个单元中,根据所述的多个单元内的预定数目的温度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结果,对所述的记录头的温度特性进行检测,并判断排墨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输入装置,允许使用者输入指令,来执行对所述的排墨状态的检测,其中所述的判断装置响应所述的使用者经所述输入装置输入的指令,来判断排墨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转换器是一个加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施加在所述的电热转换器上的所述预定量的能量足能引起排墨。
8.根据权利要求6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施加在所述的电热转换器上的所述预定量的能量足以不能引起排墨。
9.根据权利要求6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施加在所述的电热转换器上预定量的能量包括:一个能引起排墨的量和另一个不能引起排墨的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转换器是一个加热器,它不以排墨为目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度特性检测装置根据所述的电热转换器上施加的所述预定量的能量由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所述记录头温度升高的情况,来检测所述记录头的温度特性。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度特性检测装置根据所述的电热转换器上所施加的所述预定量的能量之后由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所述记录头温度下降的情况,来检测所述记录头的温度特性。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向所述的电热转换器施加所述的预定量的能量是借助于提供具有预定的时间间隔的周期性脉冲来完成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所述记录头的温度变化是与所述的脉冲的周期同步进行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环境温度检测装置,用来检测所述的记录头的环境温度,其中所述的温度特性检测装置根据由所述的环境温度检测装置所检测的环境温度,修正在所述的记录头中检测的温度变化的结果。
16.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环境温度检测装置,用来检测所述的记录头的环境温度,其中所述的温度特性检测装置根据由所述的环境温度检测装置所检测的环境温度,改变为了检测所述记录头的温度特性而施加在所述电热转换器上的能量的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墨接收部件,用于接收从所述的记录头的所述排放口排出的墨;及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的记录头和所述的墨接收部件的相对位置,以使得在向所述的电热转换器施加的能量能引起排墨时所述的记录头与所说的墨接收部件位置相对,以便检测所述的记录头的温度特性。
18.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个墨接收部件,用于从所述的记录头的所述排放口接收排出的墨;
除墨的装置,用于除掉所述的墨接收部件的墨;及
起动装置,在向所述电热转换器施加能量足以引起排墨以便检测所述的记录头的温度特性时,或者至少在施加能量之前,启动所述的除墨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记录头的温度特性包括:向所述的电热转换器施加的能量不足以引起排墨时的温度变化。
20.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记录头的温度特性包括:在所述的记录头充满墨的状态下,在向所述的电热转换器施加的能量足能引起排墨时的温度变化。
21.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记录头的温度特性包括:在所述的记录头没充满墨的状态下,在向所述的电热转换器施加能量足以能引起排墨时的温度变化。
22.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记录头在利用热能引起墨中产生泡沫所引起的状态变化,并根据所述的状态变化进行排墨。
23.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度特性具体针对所述的记录头而言的。
24.一种用以在记录媒体上记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个喷墨记录装置,利用一个安装好的记录头,在所述的记录媒体上记录,所述的记录头从多个排放口将墨排在所述的记录媒体上,所述的记录装置含有一个电热转换器,设置在所述的记录头上;
检测所述记录头的温度;及
向所述的电热转换器施加预定量的能量,检测由于施加预定能量所引起的所述记录头的温度变化,根据所述检测的结果,确定安装在所述记录装置上的所述记录头的温度特性,所述的温度特性是所述记录头的具体的特性。
25.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记录头的所述温度特性是由于所述记录头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之中至少一个与至少一个其它有关的记录头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其中至少一个”之差而引起的一种特性。
26.根据权利要求2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记录头的所述温度特性是由所述记录头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之中至少一个与至少一个其它有关的记录头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之中至少一个”之差而引起的一种特性。
CN93105670A 1992-05-08 1993-05-08 一种喷墨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51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617792A JP3297465B2 (ja) 1992-05-08 1992-05-08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温度特性検知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吐出状態判断方法
JP116177/92 1992-05-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85A CN1078685A (zh) 1993-11-24
CN1085148C true CN1085148C (zh) 2002-05-22

Family

ID=14680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31056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5148C (zh) 1992-05-08 1993-05-08 一种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6305776B1 (zh)
EP (2) EP0955170B1 (zh)
JP (1) JP3297465B2 (zh)
KR (1) KR960015758B1 (zh)
CN (1) CN1085148C (zh)
AT (2) ATE190011T1 (zh)
AU (1) AU671824B2 (zh)
CA (1) CA2095313C (zh)
DE (2) DE69333997T2 (zh)
HK (1) HK1011654A1 (zh)
SG (1) SG79186A1 (zh)
TW (1) TW2216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6572A (ja) * 1995-04-07 1996-10-22 Sharp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の調整方法
US5940095A (en) * 1995-09-27 1999-08-17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nk jet print head identification circuit with serial out, dynamic shift registers
US6196651B1 (en) 1997-12-22 2001-03-06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the end of life of a print cartridge for a thermal ink jet printer
KR19990046626A (ko) * 1999-03-31 1999-07-05 김지태 목욕탕용훈증기
TW479022B (en) * 2000-08-29 2002-03-11 Acer Peripherals Inc Drive circuit of ink-jet head with temperature detection function
US6827416B2 (en) * 2000-09-04 2004-12-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hea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valve protection method of the same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maintenance system
US6460964B2 (en) * 2000-11-29 2002-10-0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Thermal monit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nozzle health
JP2003136724A (ja) * 2001-11-02 2003-05-14 Sharp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制御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741090B2 (ja) * 2002-09-09 2006-02-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WO2007035803A2 (en) * 2005-09-20 2007-03-29 Zink Imaging, Llc Thermal print head temperature estimation system
JP4827625B2 (ja) * 2006-06-14 2011-1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ヘッドの吐出検査方法、記録装置
JP4890960B2 (ja) * 2006-06-19 2012-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953703B2 (ja) * 2006-06-19 2012-06-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吐出不良検出方法
US7722163B2 (en) * 2006-10-10 2010-05-25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head IC with clock recovery circuit
US7946674B2 (en) * 2006-10-10 2011-05-24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head IC with open actuator test
US7413288B2 (en) * 2006-10-10 2008-08-19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Externally applied write addresses for printhead integrated circuits
US8016389B2 (en) * 2006-10-10 2011-09-13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head IC with staggered nozzle firing pulses
US20080084445A1 (en) * 2006-10-10 2008-04-10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head IC with heater cut off threshold
US7425048B2 (en) * 2006-10-10 2008-09-16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head IC with de-activatable temperature sensor
KR20090001219A (ko) 2007-06-29 2009-01-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미싱 노즐 검출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잉크젯 프린트 헤드
JP5031622B2 (ja) * 2008-03-11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残量の検知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252955B2 (ja) * 2008-03-14 2013-07-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WO2010019132A1 (en) * 2008-08-11 2010-02-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Verifying a maintenance process on a print head
JP4687794B2 (ja) * 2009-01-20 2011-05-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20110292127A1 (en) * 2010-05-31 2011-12-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head
WO2012084686A1 (en) * 2010-12-21 2012-06-28 Oce-Technologies B.V. Method for determining maintenance unit performance
WO2013043188A1 (en) 2011-09-23 2013-03-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methods thereof
US8845064B2 (en) 2011-11-29 2014-09-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JP5948905B2 (ja) * 2012-01-31 2016-07-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
JP6123218B2 (ja) * 2012-02-03 2017-05-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231759B2 (ja) * 2013-04-03 2017-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吐出状態判定方法
JP6232861B2 (ja) * 2013-09-04 2017-1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吐出検知装置
WO2017067614A1 (en) * 2015-10-23 2017-04-2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head recovery
EP3880481A4 (en) * 2019-01-30 2022-10-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AFETY AREA FOR A MAINTENANCE TASK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42705A2 (en) * 1990-02-13 1991-08-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EP0444861A2 (en) * 1990-02-26 1991-09-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ink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127227A (en) 1977-10-03 1982-07-06 Ichiro Endo Liquid jet record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S5936879B2 (ja) 1977-10-14 1984-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用媒体
US4330787A (en) 1978-10-31 1982-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device
US4345262A (en) 1979-02-19 1982-08-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US4463359A (en) 1979-04-02 1984-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oplet gener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4313124A (en) 1979-05-18 1982-0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process and liquid jet recording head
US4558333A (en) 1981-07-09 1985-1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head
JPS59123670A (ja) 1982-12-28 1984-07-1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ヘツド
JPS59138461A (ja) 1983-01-28 1984-08-08 Canon Inc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S6071260A (ja) 1983-09-28 1985-04-23 Erumu:Kk 記録装置
JPH0698755B2 (ja) 1986-04-28 1994-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記録ヘツドの製造方法
US4926196A (en) * 1986-12-25 1990-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er
US4791435A (en) * 1987-07-23 1988-12-1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Thermal inkjet printhead temperature control
DE68918831T2 (de) * 1988-12-29 1995-03-02 Canon Kk Flüssigkeits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US5485179A (en) * 1989-09-18 1996-0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2584879B2 (ja) 1990-02-23 1997-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US5206668A (en) * 1991-10-29 1993-04-2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ink flow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42705A2 (en) * 1990-02-13 1991-08-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EP0444861A2 (en) * 1990-02-26 1991-09-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in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05309832A (ja) 1993-11-22
CA2095313C (en) 1998-09-01
TW221683B (zh) 1994-03-11
AU671824B2 (en) 1996-09-12
SG79186A1 (en) 2001-03-20
EP0569201A1 (en) 1993-11-10
AU3835793A (en) 1993-11-11
EP0955170B1 (en) 2006-03-22
ATE190011T1 (de) 2000-03-15
KR960015758B1 (ko) 1996-11-21
JP3297465B2 (ja) 2002-07-02
HK1011654A1 (en) 1999-07-16
ATE320919T1 (de) 2006-04-15
DE69333997D1 (de) 2006-05-11
EP0569201B1 (en) 2000-03-01
DE69333997T2 (de) 2006-09-07
DE69327916D1 (de) 2000-04-06
CN1078685A (zh) 1993-11-24
EP0955170A1 (en) 1999-11-10
DE69327916T2 (de) 2000-07-20
US6305776B1 (en) 2001-10-23
KR940005416A (ko) 1994-03-21
CA2095313A1 (en) 1993-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148C (zh) 一种喷墨记录装置
JP296283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29528C (zh) 打印头、采用其的打印方法和设备
US8002383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8534C (zh)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记录设备
US761811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345684C (zh) 喷墨记录设备和用来控制该设备的方法
US6769755B2 (en)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and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CN1616231A (zh)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调节方法
JP2000062158A (ja) 液体噴射記録ヘッド等の記録ヘッド検査装置、液体噴射記録ヘッド着弾点検査方法、液体噴射記録ヘッドの製造方法、液体噴射記録ヘッドおよび該ヘッドを搭載可能な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2017193081A (ja) 液体循環モジュール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8376522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printing apparatus
CN1891463A (zh) 记录头和记录设备
JP2008000991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53084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温度特性検知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吐出状態判断方法
JP317634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88061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の残量低下の判別方法ならびに情報処理装置
JPH0858082A (ja) 記録装置
JP2002086709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調整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判別方法
JP316580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278432B2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36389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検知方法、カートリッジ
JP324118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31134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該装置におけるカートリッジに対する回復動作方法、カートリッジ
JP3178589B2 (ja) カラー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I01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day

Correct: 19920508

False: 19930508

Number: 21

Page: 224

Volume: 18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day

Correct: 19920508

False: 19930508

Number: 21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18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DATE OF PRIORITY; FROM: 1993.5.8 TO: 1992.5.8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DATE OF PRIORITY; FROM: 1993.5.8 TO: 1992.5.8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522

Termination date: 20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