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07032B - 吸附单元及空气净化器 - Google Patents

吸附单元及空气净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07032B
CN108507032B CN201810167071.9A CN201810167071A CN108507032B CN 108507032 B CN108507032 B CN 108507032B CN 201810167071 A CN201810167071 A CN 201810167071A CN 108507032 B CN108507032 B CN 1085070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filter
heat
deodorizing filt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670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07032A (zh
Inventor
中矢裕二
石田卓也
喜内一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Gener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Gener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74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9715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74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971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519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3015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143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20237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476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9614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General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Gener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507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070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070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070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92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electrical means, e.g. by apply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or high volt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40Further details for adsorption processes and devices
    • B01D2259/40083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 B01D2259/40088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by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34Heater, e.g. gas burner, electric air hea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吸附单元具备:形成为板状的过滤器;与过滤器的一部分相对置而配置的散热板;通过对散热板进行加热来借助于散热板对过滤器的一部分进行加热的加热器;使过滤器相对于散热板移动的驱动部;和对散热板进行覆盖的外壳。外壳的内部空间具有:配置有加热器的第一空间部;和未配置加热器从而温度比第一空间部低的第二空间部,驱动部以使得在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中的一个空间部内停止过的过滤器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另一个空间部内停止的方式,对过滤器间歇性地驱动。

Description

吸附单元及空气净化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附单元及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的空气净化器:使室内的空气在除臭过滤器通过,来使空气中含有的臭气成分吸附于除臭过滤器,通过对除臭过滤器加热来使除臭过滤器的除臭能力再生。在这样的空气净化器中,已知有如下的空气净化器:可旋转地设置板状的除臭过滤器,并且,具备利用散热板对除臭过滤器的一部分进行加热的加热空间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431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773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上述那样的空气净化器的加热空间部与外侧的空气(在除臭过滤器中通过的被处理空气)邻接而暴露。因此,为了直到除臭过滤器的除臭能力的再生作用提高的规定温度为止加热空间部对除臭过滤器加热,需要时间。另外,由加热空间部加热后的除臭过滤器,在从加热空间部通过后马上暴露于外侧的空气,因此,除臭过滤器的温度容易下降,导致除臭过滤器的除臭能力的再生效率降低。
本发明的技术是至少鉴于上述课题的任意一个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过滤器的除臭能力的再生效率的吸附单元及空气净化器。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公开的吸附单元的一形态具备:过滤器,其形成为板状;散热板,其与所述过滤器的一部分相对置而配置;加热器,其通过对所述散热板进行加热来借助于所述散热板对所述过滤器的一部分进行加热;驱动部,其使所述过滤器相对于所述散热板移动;以及外壳,其对所述散热板进行覆盖。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具有配置有所述加热器的第一空间部、和未配置有所述加热器的第二空间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吸附单元的一形态,能够提高过滤器的除臭能力的再生效率。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空气净化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空气净化器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空气净化器的、图1中的A-A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空气净化器的、图1中的B-B剖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的除臭过滤器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的过滤器再生部的、图6中的C-C剖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的过滤器再生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从内侧表示实施例1中的过滤器再生部的正面侧外壳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内侧表示实施例1中的过滤器再生部的背面侧外壳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的加热空间部、预热空间部及保温空间部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安装了背面侧散热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安装了背面侧散热板及PTC 加热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的加热空间部安装了背面侧散热板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的第1支撑部及第2支撑部的侧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中的加热空间部、预热空间部及保温空间部的概念的示意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中的外壳的预热空间部及保温空间部的作用的示意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中的除臭过滤器的加热状态的曲线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比较例中的加热空间部的概念的示意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中的预热空间部及保温空间部的概念的示意图。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2中的除臭过滤器的加热状态的曲线图。
图23是表示实施例3的除臭单元的过滤器再生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从内侧表示实施例3中的过滤器再生部的正面侧外壳部件的立体图。
图25是从内侧表示实施例3中的过滤器再生部的背面侧外壳部件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利用螺丝将实施例3中的过滤器再生部的背面侧外壳部件和正面侧外壳部件结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实施例3中的过滤器再生部的、图26中的C-C剖面图。
图28是表示实施例3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的要部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安装了背面侧散热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安装了背面侧散热板、联轴节部件及正面侧散热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公开的吸附单元及空气净化器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公开的吸附单元及空气净化器不被以下的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1
[空气净化器的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空气净化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作为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具备主体壳体11、正面面板12、前面板13、和后面板14。主体壳体11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主体壳体11具备:顶面面板11a、右侧面面板11b、左侧面面板11c及底部11d。底部11d形成主体壳体11的下部,载置于空气净化器1被设置的设置面。右侧面面板11b和左侧面面板11c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而配置,从而形成主体壳体11的侧面,各自的下端与底部11d接合。顶面面板11a形成主体壳体11 的上部,与右侧面面板11b的上端和左侧面面板11c的上端接合。正面面板 12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正面。前面板13配置于正面面板12的前方。
在前面板13和正面面板12之间,形成有上面吸入口13a、右侧面吸入口13b、左侧面吸入口13c及下侧吸入口13d。上面吸入口13a配置于前面板 13的上侧。右侧面吸入口13b配置于前面板13的右侧面面板11b一侧。左侧面吸入口13c配置于前面板13的左侧面面板11c一侧。下侧吸入口13d配置于前面板13的底部11d一侧。
空气净化器1还具备操作部15。操作部15以覆盖上面吸入口13a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空气净化器1的上表面。操作部15具有按钮及显示部。按钮包括电源按钮、运行模式切换按钮等,在操作空气净化器1时被使用。显示部显示空气净化器1的运行状态、未图示的灰尘传感器等检测器的检测结果。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空气净化器的俯视图。后面板14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2所示,配置于配置有正面面板12的正面相反侧的背面。在主体壳体11和后面板14之间,形成有上面吹出口14a、右侧面吹出口14b和左侧面吹出口14c。上面吹出口14a配置于后面板14的顶面面板11a一侧。右侧面吹出口14b配置于后面板14的右侧面面板11b一侧。左侧面吹出口14c 配置于后面板14的左侧面面板11c一侧。
空气净化器1将从上面吸入口13a、右侧面吸入口13b、左侧面吸入口 13c及下侧吸入口13d的每个吸入到主体壳体11的空气,从上面吹出口14a、右侧面吹出口14b及左侧面吹出口14c的每个吹出之前,进行空气的除尘处理、加湿处理及除臭处理。
此外,在图1以后,将空气净化器1的前后方向(深度方向)设为X方向,将空气净化器1的宽度方向设为Y方向,将空气净化器1的高度方向设为Z 方向来表示。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主体壳体11的配置有正面面板12 的一侧设为“正面侧”,将主体壳体11的配置有后面板14的一侧设为“背面侧”。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空气净化器的、图1中的A-A剖面图。如图3所示,主体壳体11在内部形成有通风道10。通风道10将上面吸入口13a、右侧面吸入口13b、左侧面吸入口13c及下侧吸入口13d,与上面吹出口14a、右侧面吹出口14b及左侧面吹出口14c连通。
空气净化器1还具备:预过滤器21、集尘单元22、作为吸附单元的除臭单元23、加湿单元24及鼓风机25。预过滤器21、集尘单元22、除臭单元 23、加湿单元24及鼓风机25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内部的通风道10。
预过滤器21例如作为织入丝状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而成的丝状结构体而形成。预过滤器21配置于通风道10的正面侧。预过滤器21 捕集从上面吸入口13a、右侧面吸入口13b、左侧面吸入口13c及下侧吸入口 13d分别吸入到主体壳体11的内部的通风道10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
集尘单元22配置于通风道10中的、预过滤器21的背面侧。主体壳体 11还具备隔板16。隔板16配置于前面板13的背面侧,形成主体壳体11的一部分。集尘单元22具有第1电集尘器22a及第2电集尘器22b。第1电集尘器22a及第2电集尘器22b在上下方向排列,被隔板16支撑。第1电集尘器22a及第2电集尘器22b分别具有未图示的壳体、放电电极及集尘电极。在壳体的内部,放电电极和集尘电极被支撑。放电电极通过电晕放电,使未被预过滤器21捕集的细小的尘埃和花粉等带电。集尘电极捕集通过放电电极带电后的尘埃和花粉等。集尘单元22中,第1电集尘器22a和第2电集尘器 22b由放电电极、集尘电极及壳体形成,从而,与例如将无纺织布形成为褶皱形状而成的其他集尘过滤器相比,空气阻力小。
除臭单元23配置于通风道10中的、预过滤器21的背面侧。加湿单元 24配置于通风道10中的、除臭单元23的背面侧。加湿单元24具有加湿过滤器24a及贮水箱24b。贮水箱24b中储存有水。加湿过滤器24a形成为圆板形状,以加湿过滤器24a的一部分浸入到贮水箱24b中储存的水中的方式而配置。加湿过滤器24a还以浸入到贮水箱24b中储存的水中的部分进行移动的方式,被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撑,由未图示的电机旋转。加湿单元24通过使空气从被贮水箱24b中储存的水浸湿后的加湿过滤器24a通过,来对在通风道10中流动的空气加湿。
此外,加湿单元24不限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贮水箱 24b中储存的水利用在加湿过滤器24a的外周侧形成的多个凹部汲上来,从而使加湿过滤器24a湿润的水车。这种情况下,加湿过滤器24a也可以设置成,不浸入到贮水箱24b中储存的水中。另外,加湿过滤器24a也可以设置成不旋转。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加湿过滤器24a置换为通过毛细现象将贮水箱24b中储存的水汲上来的其他加湿过滤器。
鼓风机25配置于通风道10中的、加湿单元24的背面侧。鼓风机25具有涡轮风扇25a及风扇电机25b。风扇电机25b是转速可变,将涡轮风扇25a 旋转。涡轮风扇25a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与风扇电机25b的输出轴连接。涡轮风扇25a通过旋转,使空气从上面吸入口13a、右侧面吸入口13b、左侧面吸入口13c及下侧吸入口13d,向上面吹出口14a、右侧面吹出口14b及左侧面吹出口14c流动。即,鼓风机25从上面吸入口13a、右侧面吸入口13b、左侧面吸入口13c及下侧吸入口13d向空气净化器1的内部取入空气,并使空气沿通风道10通过。鼓风机25还借助于上面吹出口14a、右侧面吹出口 14b及左侧面吹出口14c,使在通风道10中通过的空气向空气净化器1的外部排出。
鼓风机25以使风扇电机25b的中心的高度D与集尘单元22的第1电集尘器22a和第2电集尘器22b之间的空间的高度一致的方式而配置。风扇电机25b的中心附近由于涡轮风扇25a的旋转而引起的空气的流动较少,因此,通风道10中的风扇电机25b的中心附近的空间处的空气流动较少。集尘单元 22中,在第1电集尘器22a和第2电集尘器22b之间不通过空气。因此,对于集尘单元22,通过在空气的流动较多的空间配置第1电集尘器22a及第2 电集尘器22b,能够高效地进行除尘。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空气净化器的、图1中的B-B剖面图。如图4所示,预过滤器21形成为中央向正面侧凸的弓形形状。因此,预过滤器21与将预过滤器21形成为平坦状的情况相比,从上面吸入口13a、右侧面吸入口 13b、左侧面吸入口13c及下侧吸入口13d分别吸入到主体壳体11的内部的空气在预过滤器21中通过的面积较大。由此,预过滤器21能够从自上面吸入口13a、右侧面吸入口13b、左侧面吸入口13c及下侧吸入口13d吸入到主体壳体11的内部的空气中,捕集更多的尘埃。
[除臭单元的结构]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作为实施例1 的吸附单元的除臭单元23具有除臭过滤器部23a、过滤器再生部23f、和保持部23g。除臭过滤器部23a形成为圆板状。过滤器再生部23f形成为大致三角柱形状,将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的两面覆盖。保持部23g 被固定于主体壳体11,对除臭过滤器部23a及过滤器再生部23f进行支撑。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的分解立体图。如图6所示,保持部 23g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四边形形状,在中央形成与除臭过滤器部23a 的形状相对应的圆形形状的开口部23gd。并且,保持部23g中,在开口部23gd 的上方(在将保持部23g配置在通风道10时成为上侧的部位。以下,记载为“上方”)形成有与过滤器再生部23f的形状相对应的凹形形状的再生部收纳部23ge。
并且,除臭单元23具有2个辊23m、旋转检测用齿轮23k、旋转检测部 23r、驱动部23h、驱动齿轮23j及4枚扣压部件23z。2个辊23m的每个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具有筒部23mb、上凸缘23mc及下凸缘23md。筒部23mb 形成为具有孔23ma的圆筒形状。上凸缘23mc及下凸缘23md分别形成为直径比筒部23mb大的圆板形状,从筒部23mb的两端向外周侧突出。在保持部23g 形成有2根的第1轴23ga。2根的第1轴23ga配置在保持部23g的下方(在将保持部23g配置在通风道10时成为下侧的部位。以下,记载为“下方”) 的两角。2根的第1轴23ga分别插入2个辊23m的孔23ma,由此,将2个辊 23m自由旋转地支撑。
旋转检测用齿轮23k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在保持部23g还形成有第2 轴23gb。第2轴23gb配置于再生部收纳部23ge的左侧(从正面侧观察除臭过滤器部23a时的左侧)。第2轴23gb通过将旋转检测用齿轮23k装入,自由转动地对旋转检测用齿轮23k进行支撑。旋转检测部23r检测出旋转检测用齿轮23k的旋转。作为旋转检测部23r,例如使用光断路器。光断路器具有发光部及受光部,发光部和受光部以夹持检测对象相互对置的方式而配置。光断路器通过由受光部检测出从发光部发出的光,能够检测出检测对象的有无和位置。
驱动齿轮23j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驱动部23h例如具有步进电机,在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安装驱动齿轮23j。在保持部23g还形成有驱动部固定部 23gc。驱动部固定部23gc配置于再生部收纳部23ge的右侧(从正面侧观察除臭过滤器部23a时的右侧),并对驱动部23h进行支撑。驱动部23h使驱动齿轮23j旋转。
4枚的扣压部件23z利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五边形形状的板材,形成为可镶嵌到保持部23g的形状。在将2个辊23m、旋转检测用齿轮23k、驱动部23h及驱动齿轮23j安装到保持部23g后,将扣压部件23z镶嵌到保持部23g。扣压部件23z通过被镶嵌到保持部23g,来对2个辊23m、旋转检测用齿轮23k、驱动部23h和驱动齿轮23j进行扣压,并以使其不从保持部 23g脱离的方式进行支撑。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的除臭过滤器部23a的立体图。如图7 所示,除臭过滤器部23a具有除臭过滤器23aa、外周部过滤器盖罩23ac及内周部过滤器盖罩23ae。
除臭过滤器23aa形成为圆板状,在中央形成有通孔23aao。除臭过滤器 23aa形成为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厚度方向空气通过。除臭过滤器23aa从通过的空气中吸附臭气成分,并由后述的PTC加热器23b加热,从而将所吸附的臭气成分分解。例如,除臭过滤器23aa具有未图示的基材、和形成于基材的催化剂层。基材由铝等板材形成,形成为示例为蜂窝结构的多孔结构。催化剂层由催化剂形成,将基材的表面覆盖。催化剂从在催化剂层的附近流动的空气中吸附臭气成分,并通过被加热,将所吸附的臭气成分分解。除臭过滤器23aa形成为多孔结构,以及,过滤器再生部23f只覆盖除臭过滤器23aa 的一部分,大部分不覆盖,因此,空气阻力较小。
外周部过滤器盖罩23ac大概形成为圆环状,沿除臭过滤器23aa的外周部而配置。外周部过滤器盖罩23ac覆盖除臭过滤器23aa的外周缘部,来对外周部的端面进行保护。内周部过滤器盖罩23ae大概形成为圆环状,配置于除臭过滤器23aa的通孔23aao的内部,覆盖除臭过滤器23aa的内周缘部,来对除臭过滤器23aa的内周部的端面进行保护。在内周部过滤器盖罩23ae 形成有通孔23ad。
另外,在外周部过滤器盖罩23ac中,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厚度方向(X 方向)的两面,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向除臭过滤器23aa的厚度方向突出的第1 凸部23acp。另外,与外周部过滤器盖罩23ac同样,在内周部过滤器盖罩23ae 中,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厚度方向(X方向)的两面,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向除臭过滤器23aa的厚度方向突出的第2凸部23aep。由于这些第1凸部23acp 及第2凸部23aep,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厚度方向上,散热板23c与除臭过滤器23aa之间的间隔被适当地限制。
[过滤器再生部的结构]
图8示出表示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的过滤器再生部23f的、图6中的 C-C剖面。如图8所示,过滤器再生部23f具有外壳23e、散热板23c、和 PTC(Positive Temperature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加热器23b。外壳23e 形成为大致三角柱形状的箱状。外壳23e将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周向的一部分覆盖。外壳23e具有组合的一对的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和背面侧外壳部件 23eb。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形成外壳23e的正面侧的部分。背面侧外壳部件 23eb形成外壳23e的背面侧的部分。在由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和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构成的外壳23e的内部形成有空间。该空间(以下,称为“内部空间”)例如如后述那样,具有配置有PTC加热器23b的第一空间部、和未配置PTC加热器23b的第二空间部。例如,如后述那样,作为第一空间部,具有加热空间部S1。另外,作为第二空间部,具有对除臭过滤器23aa预加温的预热空间部S2、和对除臭过滤器23aa进行保温的保温空间部S3。另外,该内部空间具有将加热空间部S1和预热空间部S2分开并且将加热空间部S1 和保温空间部S3分开的内周壁23pa、23pb。
散热板23c具有相对而配置的一组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和背面侧散热板 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被外壳23e的内部支撑。正面侧散热板23ca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对置。除臭过滤器部23a被正面侧散热板 23ca从正面侧将除臭过滤器部23a的一部分覆盖。同样,背面侧散热板23cb 被外壳23e的内部支撑。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对置。除臭过滤器部23a被背面侧散热板23cb从背面侧将除臭过滤器部23a的一部分覆盖。
PTC加热器23b具有通过被通电而发热,且伴随温度上升则电阻值增加的性质,利用该性质对发热量进行自动调节。PTC加热器23b形成为长方体形状,设置于外壳23e的内部。PTC加热器23b配置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外周侧,被夹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间而被支撑。PTC 加热器23b与后述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定位突起23cf(图9)抵靠。另外, PTC加热器23b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第1支撑部23s1的第1肋23sa的限制面23sab(图11)抵靠。由此,PTC加热器23b的向Z方向的两侧的移动被限制。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的过滤器再生部23f的分解立体图。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例如由铝材或铝合金材等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形成。如图9所示,正面侧散热板23ca配置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正面侧。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形形成为,随着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 23ad靠近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外周侧,左右方向(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周向) 上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大的大致三角形状。正面侧散热板23ca具有过滤器对置面23caa和盖罩对置面23cab。过滤器对置面23caa是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一方的面,盖罩对置面23cab是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另一方的面。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内周侧端部形成有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对应的通孔23cag。在通孔23cag插通后述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轴部23xa。
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背面侧相对置而配置。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形形成为,随着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靠近外周侧,左右方向(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大的大致三角形状。背面侧散热板23cb具有过滤器对置面23cba和盖罩对置面23cbb。过滤器对置面23cba是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一方的面,盖罩对置面23cbb是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另一方的面。
如图8及图9所示,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过滤器对置面23cba设置有对PTC加热器23b进行定位的定位突起23cf,通过定位突起23cf与PTC加热器23b的外周面抵接,针对Z方向的一方侧(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内周侧) 的、PTC加热器23b的位置被限制。另外,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同样,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过滤器对置面23caa也设置有对PTC加热器23b进行定位的定位突起23cg(参照图8)。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内周侧端部形成有供后述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轴部23xa插通的通孔23cbg。
PTC加热器23b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过滤器对置面23ca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过滤器对置面23cba中的、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外周侧的侧缘部,被夹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间而被支撑。正面侧散热板23ca以过滤器对置面23caa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相对置的方式而配置。背面侧散热板23cb以过滤器对置面23cba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相对置的方式而配置。此外,在PTC加热器23b与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PTC加热器23b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间,也可以为了提高导热性而涂敷导热润滑油等。
图10是从内侧表示实施例1中的过滤器再生部23f的正面侧外壳部件 23ea的立体图。换言之,图10是表示外壳23e的内部空间的正面侧(正面侧内部空间)的立体图。图11是从内侧表示实施例1中的过滤器再生部23f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立体图。换言之,图11是表示外壳23e的内部空间的背面侧(背面侧内部空间)的立体图。
为了方便说明,首先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比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形大一圈的大致三角形状。如图11所示,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在其内侧具有作为第一空间部的加热空间部S1b(与加热空间部S1的背面侧相当)。例如,在加热空间部S1b配置有PTC加热器23b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加热空间部S1b 作为用于对除臭过滤器23aa进行加热的空间而发挥功能。
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形成为有底的箱状,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具有:底部23eda;和作为沿着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外周而形成的外周壁的第1 侧部23edb、第2侧部23edc、第3侧部23edd及第4侧部23ede。底部23eda 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板状。第1侧部23edb、第2侧部23edc、第3侧部23edd 及第4侧部23ede分别从底部23eda的外周部立起而形成。第1侧部23edb 形成在底部23eda的外周部中的、配置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侧的部分。第4侧部23ede形成在底部23eda的外周部中的、配置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外周侧的部分。第2侧部23edc和第3侧部23edd形成在底部23eda 的外周部的Y方向的两侧的部分。由底部23eda与第1侧部23edb、第2侧部23edc、第3侧部23edd及第4侧部23ede围成的空间成为背面侧内部空间。
如图11所示,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沿着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周形成有内周壁23pb。内周壁23pb相对于第1侧部23edb、第 2侧部23edc、第3侧部23edd,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内周壁23pb的两端与第4侧部23ede连结。由底部23eda和内周壁23pb围成的空间成为加热空间部S1b。因此,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形成的背面侧内部空间具有:由底部23eda和内周壁23pb围成的加热空间部S1b;由底部23eda、第2侧部 23edc和内周壁23pb围成的作为第二空间部的预热空间部S2b;和形成在第 3侧部23edd与内周壁23pb之间的作为第二空间部的保温空间部S3b。预热空间部S2b及保温空间部S3b作为将加热空间部S1b和外壳23e的外部之间进行隔热的空间(空气层)而发挥功能,并且,作为利用从加热空间部S1b传递的热量使内部加温的空间而发挥功能。因此,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背面侧内部空间利用内周壁23pb分别分为加热空间部S1b、和预热空间部S2b及保温空间部S3b。即,内周壁23pb作为将加热空间部S1b、预热空间部S2b、保温空间部S3b分别分开的分割部的一例即间隔壁而与底部23eda一体地形成。
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形成有在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 23ad插通来可旋转地对除臭过滤器部23a进行支撑的轴部23xa。轴部23xa 具有供作为紧固部件的螺丝23t等拧入的通孔23xaa。另外,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的Y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凸起23xb,该凸起23xb 具有供将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和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固定为一体的螺丝23t 等拧入的通孔23xba。
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形成有两个第1支撑部23s1。第1 支撑部23s1分别将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周部23cbh、和与背面侧散热板 23cb重叠的PTC加热器23b及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周部23cah进行支撑。另外,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分别形成有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 的外周部23cbh进行支撑的第2支撑部23s2。
第1支撑部23s1分别配置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Y方向上的两侧,配置在凸起23xb的附近,例如与凸起23xb邻接而配置。第1支撑部23s1具有: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ZY面内方向的Z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PTC加热器23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1肋23sa;和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ZY面的Y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PTC加热器23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2肋23sb。
第1肋23sa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突出而形成,以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内表面之间隔开空间的状态,将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周部23cbh进行支撑。第1肋23sa与凸起23xb的外周面连结。第1肋23sa具有: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在X方向上进行支撑的支撑面23saa;和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PTC加热器 23b的Z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23sab。如图16所示,支撑面23saa 设置在距离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的内表面为高度M的位置。高度M是指沿着X轴上的长度M。限制面23sab以支撑面23saa为基准具有高度L。高度L是指沿着X轴上的长度L。第2肋23sb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 的底部23eda突出,跨越内周壁23pb和第2侧部23edc、或跨越内周壁23pb 和第3侧部23edd而形成,增强内周壁23pb的机械强度。第2肋23sb具有: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在X方向上进行支撑的支撑面23sba;和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PTC加热器23b的Y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23sbb。支撑面23sba设置在距离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 的内表面为高度M的位置。高度M是指沿着X轴上的长度M。限制面23sbb 以支撑面23sba为基准具有高度L。高度L是指沿着X轴上的长度L。
如图16所示,在将第1肋23sa的限制面23sab的X方向的高度(针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及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厚度方向的高度)设为L、将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X方向的厚度设为P1、将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X方向的厚度设为P2、将PTC加热器23b的X方向的高度(针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及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厚度方向的高度)设为H时,第1肋23sa的高度L满足下式:
L>P1+H…式1。
虽然未图示,但是,与第1肋23sa的高度L同样,关于第2肋23sb的高度,也满足式1。由此,第1肋23sa及第2肋23sb能够分别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PTC加热器23b的位置进行限制。此外,本实施例1中,将限制面23sab设置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第1肋23sa 及第2肋23sb,但是,也可以设置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这种情况下,第 1肋23sa的高度L满足L>P2+H即可。
第2支撑部23s2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Z方向上的一端侧(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侧)与轴部23xa邻接而配置。第2支撑部23s2具有: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ZY面的Z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3肋23sc;和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ZY面的Y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4 肋23sd。
第3肋23sc具有: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在X方向上进行支撑的支撑面 23sca;和对Z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23scb。第4肋23sd具有: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在X方向上进行支撑的支撑面23sda;和对Y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23sdb。第3肋 23sc及第4肋23sd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突出而形成,以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内表面之间隔开空间的状态,将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周部23cbh进行支撑。第3肋23sc及第4肋23sd 跨越内周壁23pb和第1侧部23edb而形成,增强内周壁23pb的机械强度。
如图9及图10所示,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同样,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比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形大一圈的大致三角形状。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正面侧内部空间例如具有配置有PTC加热器23b及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加热空间部S1a,加热空间部S1a作为用于借助于正面侧散热板23ca对除臭过滤器23aa进行加热的空间而发挥功能。
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形成为有底的箱状,具有:底部23eca;和作为沿着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外周而形成的外周壁的第1侧部23ecb、第2侧部 23ecc、第3侧部23ecd及第4侧部23ece。底部23eca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板状。第1侧部23ecb、第2侧部23ecc、第3侧部23ecd及第4侧部23ece 分别从底部23eca的外周部立起而形成。第1侧部23ecb形成在底部23eca 的外周部中的、配置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侧的部分。第4侧部 23ece形成在底部23eca的外周部中的、配置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外周侧的部分。第2侧部23ecc和第3侧部23ecd形成在底部23eca的外周部的Y 方向的两侧的部分。由底部23eca与第1侧部23ecb、第2侧部23ecc、第3 侧部23ecd及第4侧部23ece围成的空间成为正面侧内部空间。
如图10所示,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沿着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周形成有内周壁23pa。内周壁23pa相对于第1侧部23ecb、第 2侧部23ecc、第3侧部23ecd,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内周壁23pa的两端与第4侧部23ece连结。将由内周壁23pa围成的空间设为加热空间部S1a。因此,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形成的正面侧内部空间具有:由底部23eca和内周壁23pa围成的加热空间部S1a;由底部23eca、第2侧部23ecc和内周壁23pa围成的预热空间部S2a;和由底部23eca、第3侧部23ecd和内周壁 23pa围成的保温空间部S3a。预热空间部S2a及保温空间部S3a配置在加热空间部S1与外壳23e的外部之间,从而作为将加热空间部S1a和外壳23e的外部之间进行隔热的空间(空气层)而发挥功能,并且,作为利用从加热空间部S1a传递的热量使内部加温的空间而发挥功能。因此,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正面侧内部空间利用内周壁23pa分别分为加热空间部S1a、预热空间部 S2a、和保温空间部S3a。即,内周壁23pa作为将加热空间部S1a、预热空间部S2a、保温空间部S3a分别分开的分割部的一例即间隔壁而与底部23eca 一体地形成。
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的、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 23ad相对置的位置形成有轴座部23xc。在轴座部23xc形成有供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轴部23xa的前端抵靠的轴座部23xc。轴座部23xc具有供螺丝 23t拧入的通孔23xca。另外,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的Y方向上的两侧且是与第4侧部23ece邻接的位置,形成有供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 的凸起23xb的前端抵靠的凸起座部23xd。凸起座部23xd具有供螺丝23t拧入的通孔23xda。
另外,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以与凸起座部23xd邻接的方式,形成有第1肋23se及第2肋23sf。第1肋23se及第2肋23sf分别由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第1支撑部23s1的第1肋23sa及第2肋23sb 抵靠。另外,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第1肋23se及第2肋23sf通过与正面侧散热板23ca相接触来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PTC加热器23b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X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第1肋23se及第2肋23sf从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突出而形成,以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与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da之间隔开空间(空气层)的状态,将正面侧散热板 23ca的外周部23cah进行支撑。
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形成有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周部23cah进行支撑的第3支撑部23s3。第3支撑部23s3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Z方向上的一端侧(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侧)与轴座部23xc 邻接而配置。第3支撑部23s3具有: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ZY面内方向的 Z方向上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3肋23sg;和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ZY面内方向的Y方向上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4肋23sh。
第3肋23sg具有: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在X方向上进行支撑的支撑面 23sga;和对ZY面内方向的Z方向上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23sgb。第4肋23sh具有: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在X方向上进行支撑的支撑面23sha;和对ZY面内方向的Y方向上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23shb。第3肋23sg及第4肋23sh从正面侧外壳部件 23ea的底部23eca突出而形成,以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与正面侧外壳部件 23ea的底部23eca之间隔开空间(空气层)的状态,将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周部23cah进行支撑。第3肋23sg及第4肋23sh跨越内周壁23pa和第1 侧部23ecb而形成,增强内周壁23pa的机械强度。
通过将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和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组合,从而构成了在内部收纳PTC加热器23b、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除臭过滤器部23a的一部分的外壳23e。通过在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插通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轴部23xa,从而除臭过滤器部23a被轴部23xa可旋转地支撑。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轴部23xa向后述的作为限制部件的圆筒状的联轴节部件23xe内穿过,借助于在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 穿过的联轴节部件23xe,对除臭过滤器部23a进行支撑。联轴节部件23xe 例如由不锈钢等具有导热性的金属材料等形成。
在此,本实施例1中,第1支撑部23s1和肋(第1肋23se、第2肋23sf) 以在X方向上相对置的方式而配置。因此,在肋(第1肋23se、第2肋23sf) 的高度过高的情况下,有可能与第1支撑部23s1接触。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 23满足P1+P2+H≧L。由此,能够防止在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结合时,第1支撑部23s1和肋(第1肋23se、第2肋23sf)接触的情况。但是,第1肋23sa的高度L不需要一定满足P1+P2+H≧L。例如,如果以在X方向上不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第1支撑部23s1和肋(第1肋23se、第2肋23sf),则也可以是L>P1+P2+H。这是因为,如果以在X方向上不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第1支撑部23s1和肋(第1肋23se、第2肋23sf),则肋(第 1肋23se、第2肋23sf)不与第1支撑部23s1接触。
[过滤器再生部的装配工序]
图13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安装了背面侧散热板 23cb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 安装了背面侧散热板23cb及PTC加热器23b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对以上那样构成的除臭单元23的过滤器再生部23f的装配工序进行说明。
在过滤器再生部23f的装配工序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向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侧组装背面侧散热板23cb、PTC加热器23b,组装除臭过滤器部 23a及正面侧散热板23ca。这时,按照背面侧散热板23cb、PTC加热器23b、除臭过滤器部23a、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顺序进行组装。使背面侧外壳部件 23eb的轴部23xa在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穿过。将正面侧外壳部件 23ea向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组合。在将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向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组合后,通过分别向轴部23xa和轴座部23xc、以及凸起23xb和凸起座部23xd拧入螺丝23t,从而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结合。
[背面侧外壳部件的第1支撑部及第2支撑部的作用]
在过滤器再生部23f的装配工序中,通过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第1 支撑部23s1及第2支撑部23s2载置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周部23cbh,从而,容易将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面内方向(YZ平面上)的位置、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厚度方向(X方向)的位置定位。接着,在被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 的第1支撑部23s1及第2支撑部23s2支撑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上载置 PTC加热器23b。以使定位突起23cf、第1支撑部23s1的第1肋23sa的限制面23sab和PTC加热器23b的外周面(Z方向的侧面(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内周侧侧面及外周侧侧面))分别相接触的方式将PTC加热器23b载置。由此,容易将PTC加热器23b的YZ平面上的位置定位。
接着,以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一起将被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支撑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上的PTC加热器23b夹持的方式,在第1支撑部23s1上载置正面侧散热板23ca,从而,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面内方向(YZ平面上)的位置容易定位。这样,利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第1支撑部23s1,使得分别容易将背面侧散热板23cb、PTC加热器23b及正面侧散热板23ca定位。
最后,将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向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组合,并利用结合部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与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结合。结合部例如由轴部23xa、凸起23xb、轴座部23xc、凸起座部23xd、及作为结合部件的螺丝 23t构成。例如,利用向轴部23xa和轴座部23xc、及凸起23xb和凸起座部 23xd分别穿过的螺丝23t,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 结合。在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结合时,螺丝23t 的拧紧产生的结合力作为针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及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厚度方向(X方向)的按压力发挥作用。
该按压力经由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第1支撑部23s1(支撑面23saa、支撑面23sba)及第2支撑部23s2(支撑面23sda)作用到背面侧散热板23cb。另外,该按压力经由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第1肋23se、第2肋23sf及第 3支撑部23s3(支撑面23sha)作用到正面侧散热板23ca。本实施例1中,将第1支撑部23s1、第2支撑部23s2、第3支撑部23s3配置在结合部的附近,因此,结合力容易作为按压力发挥作用。由于该按压力,背面侧散热板23cb 和正面侧散热板23ca被向PTC加热器23b按压,因此,抑制了在被夹持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和正面侧散热板23ca之间的PTC加热器23b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过滤器对置面23cca及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过滤器对置面23caa 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因此,适当地确保了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PTC加热器 23b的接触状态、正面侧散热板23ca与PTC加热器23b的接触状态。此外,也可以不必将第1支撑部23s1、第2支撑部23s2、第3支撑部23s3配置在结合部的附近。
本实施例1中,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第1支撑部23s1与肋(第1 肋23se及第2肋23sf)之间配置PTC加热器23b。由此,进一步适当地确保了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PTC加热器23b的接触状态、以及正面侧散热板23ca 和PTC加热器23b的接触状态。此外,也可以不必将PTC加热器23b夹持在第1支撑部23s1和肋(第1肋23se及第2肋23sf)之间。
在本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具有的外壳23e形成有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 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进行支撑的第1支撑部23s1。由此,能够将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相对于PTC加热器23b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支撑,能够适当地确保PTC加热器23b与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接触状态、PTC 加热器23b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接触状态。因此,能够利用PTC加热器 23b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适当地进行加热,利用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对除臭过滤器23aa高效地进行加热。其结果,能够提高除臭过滤器23aa的再生动作的可靠性。另外,根据实施例1 的除臭单元23,由于具有第1支撑部23s1,从而,不需要在外壳23e组装用于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进行支撑的另外的部件,能够实现外壳23e的结构简化,提高过滤器再生部23f的生产性。
另外,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第1支撑部23s1形成在供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结合的螺丝23t穿过的凸起23xb的附近。由此,能够将螺丝23t的拧紧产生的结合力,作为将正面侧散热板23ca 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向PTC加热器23b按压的按压力而利用。因此,能够进一步适当地确保PTC加热器23b与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接触状态、PTC加热器23b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接触状态。
另外,对于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第1支撑部23s1,在将第1肋 23sa(第2肋23sb)的限制面23sab的X方向的高度设为L、将背面侧散热板 23cb的X方向的厚度设为P1、将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X方向的厚度设为P2、将PTC加热器23b的X方向的高度设为H时,第1肋23saの高度L满足L>P1+H。由此,能够利用第1肋23sa,分别容易地将背面侧散热板23cb、PTC加热器 23b、正面侧散热板23ca向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摞起并定位,因此,能够提高过滤器再生部23f的组装性。
此外,本实施例1中,将限制面23sab设置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肋 (第1肋23se、第2肋23sf),但是,也可以设置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这种情况下,第1肋23sa的高度L满足L>P2+H即可。
另外,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满足P1+P2+H≧L。由此,能够防止在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结合时,第1支撑部23s1和肋 (第1肋23se、第2肋23sf)接触的情况。但是,第1肋23sa的高度L不需要一定满足P1+P2+H≧L。即使是L>P1+P2+H,例如是肋(第1肋23se、第2 肋23sf)不与第1支撑部23s1接触的结构即可。
另外,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第1支撑部23s1具有: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面内方向(YZ平面上)的Z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1肋23sa;和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面内方向的与Z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2肋23sb。由此,能够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面内方向上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规定位置,容易将背面侧散热板23cb定位,能够提高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定位精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伴随外壳23e的变形而产生的过滤器再生部23f的组装状态的变动、和在过滤器再生部23f装配后施加的冲击等,从而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和PTC加热器23b之间、背面侧散热板23cb和PTC加热器23b 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
另外,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中的第1支撑部23s1的第1肋23sa具有支撑面,该支撑面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厚度方向上,以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内表面之间隔开空间的状态,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进行支撑。由此,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作为隔热空间而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抑制从背面侧散热板23cb向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跑掉的热量。因此,能够提高基于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加热效率。
另外,在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中,形成有凸起23xb,该凸起23xb具有供螺丝23t穿过的通孔23xba,第1肋23sa与凸起23xb连结。由此,能够将螺丝23t的拧紧产生的结合力作为将背面侧散热板23cb及正面侧散热板23ca向PTC加热器23b按压的按压力有效地利用。因此,能够进一步适当地确保PTC加热器23b与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接触状态、PTC加热器23b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接触状态。此外,本实施例1中,作为结合部件示例了螺丝,但是不限于此。作为结合部件,能够将外壳部件彼此结合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铆钉那样的部件。另外,结合部件也不需要与外壳部件分体独立。结合部件例如也可以是与外壳部件一体设置的爪形状的部件。
对于以上那样组装的除臭单元23,如图6所示,过滤器再生部23f被收纳在保持部23g的再生部收纳部23ge内。另外,除臭过滤器部23a中,外周部过滤器盖罩23ac的齿轮部34与驱动齿轮23j啮合,被驱动部23h旋转。并且,除臭过滤器部23a中,外周部过滤器盖罩23ac的齿轮部34与旋转检测用齿轮23k啮合,由旋转检测部23r检测出旋转。
关于上述那样构成的过滤器再生部23f的外壳23e,以下说明成为本实施例1的特征的构成。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 的加热空间部S1b、预热空间部S2b及保温空间部S3b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加热空间部S1b安装了背面侧散热板23cb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在此,为了方便说明,参照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 进行说明。
在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组合来构成了外壳 23e时,如图8、图12及图15所示,在外壳23e内,形成有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加热空间部S1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加热空间部S1a组合后的加热空间部S1。另外,在外壳23e内,形成有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预热空间部S2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预热空间部S2a组合后的预热空间部S2。同样地,在外壳23e内,形成有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保温空间部S3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保温空间部S3a组合后的保温空间部S3。
作为隔热空间部的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沿着外壳23e的加热空间部S1的外周而形成,隔着内周壁23pb、23pa与加热空间部S1邻接。预热空间部S2配置在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周向除臭过滤器23aa向加热空间部 S1进入的进入侧,换言之,相对于加热空间部S1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保温空间部S3配置在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周向除臭过滤器 23aa从加热空间部S1退出的退出侧,换言之,相对于加热空间部S1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
另外,如图15所示,加热空间部S1中,在加热空间部S1内被支撑的散热板23c(正面侧散热板23ca、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周部23cah、23cbh 和内周壁23pb、23pa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d1。因此,由于间隙d1内的空气层,抑制了散热板23c的热量从散热板23c的外周部23cah、23cbh经由内周壁23pb、23pa传递而向外壳23e跑掉的情况。此外,实施例1中,例如,将间隙d1设为3[mm]左右,将加热空间部S1侧的侧面和第2侧部23edc、23ecc 之间的间隔d2、及内周壁23pb、23pa的加热空间部S1侧的侧面和第3侧部 23edd、23ecd之间的间隔d2设为20[mm]左右。
因此,如上述那样,沿着加热空间部S1的外周侧(散热板23c的外周侧) 形成有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且,加热空间部S1内的散热板23c 由外壳23e的第1支撑部23s1及第2支撑部23s2在与外壳23e的底部23eca、 23eda之间隔开空间地支撑。因此,不用在外壳23e的底部23eca、23eda和散热板23c之间设置隔热部件,而能够抑制散热板23c的热量向外壳23e传递,向外壳23e的外部排出的情况,实现了外壳23e的小型化。
[外壳的预热空间部及保温空间部的作用]
图17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中的作为隔热空间部S2、S3的预热空间部S2 及保温空间部S3的概念的示意图。在表示概念的图17中,为了与表示实施例1的图18区别,对于加热空间部S1、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角度θ,设为加热空间部Si1、预热空间部Si2及保温空间部Si3、角度θi进行说明。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中的外壳23e的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的作用的示意图。外壳23e内的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通过抑制加热空间部S1内的热量向外壳23e的外部跑掉,从而抑制了加热空间部 S1的温度下降,除臭过滤器23aa被加热空间部S1高效地加热。因此,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通过来自加热空间部S1的热量的传递,使得隔热空间部S2、S3的温度(预热空间部S2的温度T2及保温空间部S3内的温度 T3)与外壳23e的外侧的空气(在除臭过滤器中通过的被处理空气)的温度相比被提高。也就是,预热空间部S2的温度T2及保温空间部S3内的温度T3 比加热空间部S1的温度T1低,比室温RT高。
因此,在相对于加热空间部S1,除臭过滤器23aa向R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位于相对于加热空间部S1的除臭过滤器23aa进入侧的预热空间部S2具有在马上利用加热空间部S1加热之前将除臭过滤器23aa的一部分预加温的功能。同样,位于相对于加热空间部S1的除臭过滤器23aa退出侧的保温空间部S3具有对在加热空间部S1内被加热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一部分进行保温的功能。
[除臭过滤器部的旋转控制]
关于使隔热空间部S2作为预热空间部S2发挥功能、使隔热空间部S3 作为保温空间部S3发挥功能的情况,对基于驱动部23h的除臭过滤器23aa 的旋转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作为概念,如图17所示,示例了加热空间部Si1、预热空间部Si2、保温空间部Si3分别形成为绕除臭过滤器23aa的通孔23ad的中心O1具有中心角的扇形的情况。加热空间部Si1形成为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周向具有角度θi1的中心角的扇形。这种情况下,预热空间部Si2形成为绕中心O1具有角度θi2的中心角的扇形,保温空间部Si3形成为绕中心O1具有角度θi3 的中心角的扇形,且设定为θi2≦θi1、θi3≦θi1。例如,在图17中,图示了设定为θi2=θi3=(θi1)/4的情况。
驱动部23h使除臭过滤器23aa按规定周期旋转每规定角度,以伴随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在预热空间部Si2内被加温过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区域在加热空间部Si1内被加热,另外,在加热空间部Si1内被加热后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区域在保温空间部Si3内被保温。例如,驱动部23h中,由作为控制部的驱动控制电路(未图示),使除臭过滤器23aa按每规定时间间歇性地旋转每规定角度。对于间歇旋转,在将驱动部23h使除臭过滤器23aa旋转一次的旋转角度设为θrot时,如果设为保持θrot≦θi1的关系的角度,则驱动部23h能够使在预热空间部Si2内停止过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区域在加热空间部Si1内停止。另外,驱动部23h能够使在加热空间部Si1内停止过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区域在保温空间部Si3内停止。例如,在图17中,图示了设为θrot=(θi1)/4=θi2=θi3的情况。在此,区域P0~P7是绕中心O1的中心角的大小分别为θrot的扇形区域。区域P0和区域P7位于外壳 23e的外部。区域P1位于外壳23e的预热空间部Si2。区域P2~P5位于外壳 23e的加热空间部Si1。区域P6位于外壳23e的保温空间部Si3。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向R方向间歇旋转每旋转角度θrot,从而,依次移动到区域P0~P7。这种情况下,由驱动部23h使除臭过滤器23aa向R方向以旋转角度θrot间歇旋转,从而,在作为预热空间部Si2的区域P1停止过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区域向作为加热空间部的区域P2移动并停止。另外,在作为加热空间部Si1的区域P5停止过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区域向作为保温空间部Si3的区域P6移动并停止。驱动部23h这样将除臭过滤器23aa间歇性地驱动。对于使除臭过滤器23aa在预热空间部Si2内停止后使其在加热空间部Si1内停止的控制、和使其在加热空间部Si1内停止后使其在保温空间部 Si3内停止的控制,可以执行其中任意一个控制,也可以执行这两个控制。此外,如果将旋转角度θrot设为保持θrot≦θi2的关系的角度,则能够使在预热空间部加温后的加热部分整体一定在加热空间部停止。另外,如果将旋转角度θrot设为保持θrot≦θi3的关系的角度,则能够使在加热空间部中加热后的加热部分整体一定在保温空间部停止。
另一方面,作为具体的构成例,对本实施例1中的外壳23e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1中的外壳23e中,如图18所示,加热空间部S1的角度θ1 是绕中心O2的角度,相对于图17所示的中心O1,中心O2的位置向图中下方错位了。另外,本实施例1中,包括预热空间部S2和保温空间部S3的外壳23e整体所成的角度,即,将除臭过滤器23aa的周向上的、外壳23e的一端侧(除臭过滤器23aa进入侧)的侧面和外壳23e的另一端侧(除臭过滤器 23aa退出侧)的侧面连结的绕中心O3的角度,形成为与加热空间部S1的角度θ1相等。因此,实施例1中,角度θ1是绕中心O2的角度和绕中心O3 的角度,相对于图17中所示的中心O1,位置向图中下方错位了。在此点,图17的概念图与本实施例1不同。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外壳23e,对于在预热空间部S2内被预加温后的区域在加热空间部S1内被加热的情况、和在加热空间部S1内被加热后的区域在保温空间部S3内被保温的情况,得到与概念上的结构同样的效果。
此外,实施例1中的外壳23e内的角度θ1的区域相对于图17所示的角度θi1的区域,向除臭过滤器23aa的周向两侧,以规定尺寸(例如5mm左右) 局部地扩展,来形成加热空间部S1。另外,外壳23e中,相对于加热空间部 S1,向除臭过滤器23aa的周向两侧,以规定尺寸(例如20mm左右)扩展,来分别形成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另外,角度θ1例如被设定为22.5 度左右。
关于由预热空间部S2将除臭过滤器23aa的一部分预加温、由保温空间部S3将除臭过滤器23aa保温的情况,对基于驱动部23h的除臭过滤器23aa 的旋转控制进行说明。实施例1中,示例了在运行中对PTC加热器23b持续通电,鼓风机25持续被旋转驱动的情况。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概念图17)中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状态的曲线图。图19中,纵轴表示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的温度[℃],横轴是指时间。另外,图19中,以实线表示实施例1中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的温度变化。作为比较例,用点划线表示在外壳内只具有加热空间部Si1的结构中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的温度变化。
作为除臭过滤器部23a的旋转控制的一例,驱动部23h按每规定时间使除臭过滤器23aa间歇性地旋转每规定角度。这种情况下,例如,以每5分钟使除臭过滤器23aa以旋转角度θrot=θi2=θi3=(θi1)/4旋转的方式,由驱动部23h对除臭过滤器23aa间歇性地进行旋转驱动。这时,随着除臭过滤器23aa的一部分被加热空间部Si1加热,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的温度发生变化。在此,关注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θrot相应部分的区域 (以下,记载为“旋转角度区域”)进行说明。图19中,示出在除臭过滤器 23aa的周向,向加热空间部Si1内开始进入的旋转角度区域的温度变化。时刻t0~t1之间,旋转角度区域在区域P0停止。因此,旋转角度区域的温度为室温RT。
首先,如图20所示,比较例是在外壳内只有加热空间部Si1的结构,除臭过滤器23aa的温度如图19中用点划线表示的那样进行变化。首先,对于向加热空间部Si1内开始进入之前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在时刻t0~t1之间,在图20中的区域P0停止。而且,若成为时刻t1,则除臭过滤器23aa通过间歇旋转,使旋转角度区域向R方向移动θrot并停止。即,旋转角度区域从区域P0向区域P1移动并停止。另外,若成为时刻t2,则旋转角度区域向R方向移动θrot并停止。即,旋转角度区域从区域P1向区域 P2移动并停止。而且,若成为时刻t3,则旋转角度区域从区域P2向区域P3 移动并停止。这样,旋转角度区域在每次间歇旋转时依次向R方向移动旋转角度θrot并停止。旋转角度区域在时刻t2向加热空间部Si1进入并在区域 P2停止,温度渐渐上升。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也就是加热部分的温度从室温RT开始上升,并在时刻ts1达到规定温度F以上,从而,吸附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的臭气成分的分解被促进,加热部分的除臭能力的再生作用提高。
接着,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在时刻t3从区域P2向区域P3 移动并停止。旋转角度区域在时刻t3进行间歇旋转后也在加热空间部Si1内被持续加热。而且,旋转角度区域在经过一定时间后达到最高温度,不变地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之后,通过除臭过滤器23aa的间歇旋转,在时刻t4从区域P3向区域P4、在时刻t5从区域P4向区域P5、在时刻t6从区域P5向区域P6,如此,旋转角度区域按顺序在加热空间部Si1内移动。也就是,旋转角度区域在时刻t2~t6之间,在加热空间部Si1中被持续加热。而且,通过时刻t6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间歇旋转,旋转角度区域从加热空间部Si1 退出。由此,旋转角度区域暴露于在除臭过滤器23aa中通过的空气,因此,旋转角度区域的温度开始急速下降。而且,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的温度在时刻te1下降到低于规定温度F,之后,下降到室温RT。这以后,除臭过滤器23aa也间歇性地旋转,旋转角度区域在时刻t7从区域P6向区域 P7移动并停止。因此,在比较例中,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中除臭能力的再生作用提高的时间为有效时间E1(=te1-ts1)。
另一方面,图17所示,实施例1是在外壳内具有加热空间部Si1、预热空间部Si2、保温空间部Si3的结构,除臭过滤器23aa的温度与比较例相比,如在图19中用实线表示的那样进行变化。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在时刻t0~t1之间,在图17中的区域P0停止。而且,若成为时刻t1,则除臭过滤器23aa通过间歇旋转,使旋转角度区域向R方向移动θrot并停止。这时,旋转角度区域在时刻t1向预热空间部Si2内进入,并在区域P1中停止。如上述那样,预热空间部Si2通过来自加热空间部Si1的热量的传递,使得预热空间部Si2内的温度T2与室温RT相比被提高。因此,以旋转角度区域向预热空间部Si2进入的时刻t1为分界,旋转角度区域的温度开始从室温RT缓慢上升。接着,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在时刻t2向R方向移动θrot并停止。这时,在区域P1停止过的旋转角度区域的温度从室温 RT上升并在时刻t2达到预热温度Tph。旋转角度区域在时刻t2向加热空间部Si1内进入,在区域P2中停止。在此,旋转角度区域由于在预热空间部 Si2中预先将温度提高到了预热温度Tph,因此,通过在加热空间部Si1内被加热,从而,在比时刻ts1早的时刻ts2,比较快地达到规定温度F。即,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在被加热空间部Si1加热之前,在预热空间部 Si2内预先被加温到比室温RT高的预热温度Tph,从而,从进入Si1起到达到规定温度F为止,所需的时间缩短。之后,旋转角度区域通过在加热空间部Si1内被加热,从而,在经过规定时间后,达到最高温度,不变地保持在一定的最高温度。而且,通过除臭过滤器23aa的间歇旋转,在时刻t3从区域P2向区域P3、在时刻t4从区域P3向区域P4、在时刻t5从区域P4向区域P5、在时刻t6从区域P5向区域P6,如此,旋转角度区域按顺序在加热空间部Si1内移动。由此,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与比较例同样地,在时刻t2~t6之间,在加热空间部Si1内被加热。而且,通过时刻t6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间歇旋转,旋转角度区域从加热空间部Si1退出,旋转角度区域的温度开始慢慢地下降。
这时,在时刻t6从加热空间部Si1退出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向保温空间部Si3内进入并在区域P6中停止。如上述那样,保温空间部 Si3通过来自加热空间部Si1的热量的传递,使得保温空间部Si3内的温度 T3与室温RT相比被提高。因此,旋转角度区域的温度下降变得缓慢。另外,在保温空间部内,旋转角度区域不暴露于在除臭过滤器23aa中通过的空气,因此,旋转角度区域的温度不会急速下降。即,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在保温空间部Si3内停止期间被保持在规定温度F以上的温度的时间延长,除臭能力的再生作用较高的状态持续。而且,对于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的温度,在保温空间部Si3内停止过程中,在时刻te2下降到低于规定温度F。因此,实施例1中,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中再生作用提高的时间为有效时间E2(=te2-ts2),确保了比比较例的有效时间 E1(=te1-ts1)长。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在下降到低于规定温度F的温度后,在时刻t7从保温空间部Si3退出,并在区域P7停止。在区域P7 停止的旋转角度区域暴露于在除臭过滤器23aa中通过的空气,因此,旋转角度区域的温度急速下降到室温RT。这样,根据实施例1,即使不加长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在加热空间部Si1中被加热的时间,除臭过滤器23aa 的加热部分中除臭能力的再生作用提高的有效时间E2也能够比比较例的有效时间E1长,因此,能够提高除臭过滤器23aa的再生效率。
此外,在上述的一例中,将间歇运行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每一次的旋转角度θrot设为θrot≦θi2、且θrot≦θi3的关系成立的角度,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除臭过滤器23aa的每一次的旋转角度θrot设为θrot>θi2或θrot>θi3的至少任意一个关系式成立的角度。这种情况下,通过设为θrot≦θi1,在除臭过滤器旋转1回的期间,以除臭过滤器的全部区域在加热区域停止一次的状态被加热,因此,能够对除臭过滤器整体进行加热来使除臭能力再生。特别地,在θi2<θrot≦θi1的关系成立的情况下,对于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中的、在预热空间部 Si2中被加热后的加热部分,在下一个间歇旋转时,必定在加热空间部Si1 中停止。另外,在θi3<θrot≦θi1的关系成立的情况下,对于除臭过滤器 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中的、在加热空间部Si1中被加热后的加热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在下一个间歇旋转时,必定在保温空间部Si3中停止。这样,通过将旋转角度θrot设为使θi2<θrot≦θi1或θi3<θrot≦θi1的任意一个关系式成立的角度,从而,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角度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在预热空间部或保温空间部中停止。因此,能够对除臭过滤器23aa 整体进行加热再生,另外,关于除臭过滤器23aa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能够使除臭能力的再生作用提高的有效时间加长。由此,关于除臭过滤器23aa的一部分的区域,能够提高再生效率。
此外,在上述的一例中,示例了图17所示那样的、θi2<θi1且θi3<θi1 的关系成立的情况,但是,例如也可以设为θi1=θi2=θi3。这种情况下,通过设为旋转角度θrot≦θi1(=θi2=θi3),从而,在使除臭过滤器23aa 旋转一回的期间,能够使除臭过滤器23aa的全部的区域,在预热空间部Si2、加热空间部Si1、保温空间部Si3中都至少停止一次。因此,能够在对除臭过滤器23aa整体进行加热的同时,使除臭过滤器23aa整体的除臭能力的再生作用提高的有效时间加长。由此,能够提高除臭过滤器23aa整体的再生效率。
另外,在空气净化器1的运行刚刚开始后,由于未利用PTC加热器23b 将散热板23c充分地加热,因此,也可以只在过滤器再生部23f初次动作时,例如,以使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速度变慢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确保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时间较长。从而,能够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周向,利用加热空间部S1对除臭过滤器23aa整体均匀地加热。
[空气净化器的动作]
通过使用者对操作部15进行操作,空气净化器1开始运行。空气净化器 1在开始了运行时,鼓风机25被驱动,并且,集尘单元22的第1电集尘器 22a及第2电集尘器22b被通电,加湿单元24的加湿过滤器24a开始旋转。空气净化器1中,通过鼓风机25被驱动,从而从上面吸入口13a、右侧面吸入口13b、左侧面吸入口13c及下侧吸入口13d向主体壳体11的内部吸入空气。
被吸入到主体壳体11内部的空气,从上面吸入口13a、右侧面吸入口13b、左侧面吸入口13c及下侧吸入口13d向上面吹出口14a、右侧面吹出口14b 及左侧面吹出口14c,在通风道10中流动。对于在通风道10中流动的空气,首先由预过滤器21捕集尘埃。对于由预过滤器21将尘埃捕集后的空气,由集尘单元22将未被预过滤器21捕集的细小的尘埃和花粉等捕集。对于由集尘单元22将尘埃捕集后的空气,其一部分供给到除臭单元23,剩余的部分供给到加湿单元24。
供给到除臭单元23的空气经由保持部23g的开口部23gd供给到除臭过滤器23aa的未由过滤器再生部23f覆盖的通风面。供给到除臭过滤器23aa 的通风面的空气在除臭过滤器23aa中通过,从而被除去臭气成分,被除臭。这时,对于除臭单元23的除臭过滤器23aa,通过利用预过滤器21と集尘单元22对供给到除臭单元23的空气预先除去尘埃和花粉等,从而防止了由于尘埃和花粉等发生堵塞的情况。
对于由除臭单元23除臭后的空气,其一部分供给到加湿单元24,剩余的部分供给到鼓风机25。供给到加湿单元24的空气由加湿单元24加湿。由加湿单元24加湿后的空气供给到鼓风机25。供给到鼓风机25的空气从上面吹出口14a、右侧面吹出口14b及左侧面吹出口14c向空气净化器1的外部吹出。
空气净化器1在运行过程中,持续地向PTC加热器23b通电,并且,通过使驱动部23h驱动,例如,使除臭过滤器部23a在每规定时间旋转规定的旋转角度。该规定时间是为了使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除臭能力再生所需要的处理时间,如上述那样,例如,示例了5分钟。作为规定的旋转角度,示例了6度左右。空气净化器1中,通过使除臭过滤器部23a旋转,从而,使除臭过滤器23aa的周向上的由过滤器再生部23f覆盖的部分的除臭能力再生。即,空气净化器1中,进行除臭过滤器23aa的由过滤器再生部23f覆盖的位置的除臭能力的再生的同时,将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未由过滤器再生部23f 覆盖的部分通过的空气除臭。
另外,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外壳23e的隔热空间部S2、S3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方向上,与外壳23e的加热空间部邻接。由此,即使为了进行旋转的除臭过滤器23aa能够进入到外壳23e,而在外壳23e设置了开口,也能够抑制加热空间部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提高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效率,提高除臭过滤器23aa的再生效率。
另外,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具有的过滤器再生部23f的外壳23e的内部空间具有:配置有PTC加热器23b的加热空间部S1;和由于配置在加热空间部S1与外壳23e的外部之间,从而对加热空间部S1和外壳23e的外部进行隔热的隔热空间部S2、S3。由此,能够利用隔热空间部S2、S3抑制加热空间部S1内的热量向外壳23e的外部排出的情况,提高加热空间部S1的隔热性。其结果,抑制了外壳23e的加热空间部S1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提高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效率,提高除臭过滤器23aa的再生效率。
另外,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外壳23e的隔热空间部S2、S3沿着外壳23e的外周而形成。由此,能够利用隔热空间部S2、S3有效地将加热空间部S1与外壳23e的外部之间隔热。
另外,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外壳23e具有将加热空间部S1和预热空间部S2间隔开并且将加热空间部S1和保温空间部S3间隔开的内周壁 23pa、23pb。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加热空间部S1和预热空间部 S2分开并将加热空间部S1和保温空间部S3分开而形成。
此外,实施例1中,在加热空间部S1和外壳23e的外周壁(例如,第2 侧部23edc、23ecc等)之间只形成了一个内周壁23pa、23pb,但是,也可以在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内,例如,沿着内周壁23pa、23pb的外周侧,进一步与内周壁23pa、23pb隔开间隔形成另外的内周壁,能够进一步提高加热空间部S1的隔热性。另外,实施例1中,在树脂制的外壳23e一体地形成内周壁,但是,也可以,借助于由导热性较小的隔热材料形成的分割部件(未图示)分开,能够抑制加热空间部S1的热量向隔热空间部S2、S3跑掉的情况。
另外,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外壳23e的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由内周壁23pa、23pb和外壳23e的外周壁(例如第2侧部23edc、23ecc 等)形成。由此,能够实现外壳23e的小型化。
另外,加热空间部S1中,在加热空间部S1内被支撑的散热板23c(正面侧散热板23ca、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周部23cah、23cbh和内周壁23pb、 23pa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d1。因此,由于间隙d1内的空气层,抑制了散热板23c的热量从散热板23c的外周部23cah、23cbh经由内周壁23pb、23pa 传递而向外壳23e跑掉的情况。其结果,抑制了散热板23c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提高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效率,提高除臭过滤器23aa的再生效率。
另外,驱动部23h间歇性地对除臭过滤器23aa进行驱动。在作为第二空间部而具有预热空间部S2的情况下,驱动部23h使在预热空间部S2内停止过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加热空间部S1内停止。由此,暴露于外壳23e的外侧的空气(外部空气)中的除臭过滤器23aa在被加热空间部S1加热之前,在预热空间部S2内被预加温,因此,在加热空间部S1内除臭过滤器23aa达到除臭能力的再生作用提高的规定温度F所需要的时间缩短,结果,能够延长以规定温度F使再生作用提高的有效时间E2。另外,在作为第二空间部而具有保温空间部S3的情况下,驱动部23h使在加热空间部 S1内停止过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保温空间部S3内停止。由此,由加热空间部S1加热后的除臭过滤器23aa在向外部空气暴露之前在保温空间部S3内被保温,因此,除臭过滤器23aa被保持在规定温度F的有效时间E2变长,结果,能够延长以规定温度F使再生作用提高的有效时间 E2。因此,能够提高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效率,提高除臭过滤器23aa的再生效率。
另外,在作为第二空间部而具有预热空间部S2和保温空间部S3两者的情况下,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驱动部23h使在预热空间部S2内使其停止过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区域在加热空间部S1内停止,之后,间歇性地驱动除臭过滤器23aa以使其在保温空间部S3内停止。由此,针对由加热空间部S1加热的除臭过滤器23aa,能够有效地得到预热空间部S2内的预热作用和保温空间部S3内的保温作用。特别地,通过将旋转角度θrot设为保持θrot≦θ2且θrot≦θ3的关系的角度,从而,能够使在预热空间部中加温后的加热部分一定在加热空间部中停止,并且,能够使在加热空间部中加热后的加热部分一定在保温空间部中停止。由此,关于除臭过滤器23aa的全部的区域,能够得到预热空间部S2内的预热作用和保温空间部S3内的保温作用。
另外,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外壳23e的预热空间部S2和保温空间部S3以分别与外壳23e的加热空间部S1邻接的方式而设置。并且,外壳 23e的预热空间部S2沿着外壳23e的加热空间部S1的外周中的、除臭过滤器23aa进入的进入侧而形成。而且,外壳23e的保温空间部S3沿着外壳23e 的加热空间部S1的外周中的、除臭过滤器23aa退出的退出侧而形成。这样,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外壳23e的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与外壳23e的加热空间部S1邻接而配置,并且,以沿着加热空间部S1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而形成。由此,能够利用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 将加热空间部S1和外壳23e的外部之间有效地隔热,能够提高在加热空间部 S1内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效率。
另外,预热空间部S2和保温空间部S3以分别与加热空间部S1邻接的方式而设置,因此,传递来自加热空间部S1的热量,与室温RT相比温度被提高。由此,不用在预热空间部S2和保温空间部S3新设置加热单元,而能够使预热空间部S2的温度T2和保温空间部S3的温度T3与室温RT相比提高。
另外,实施例1的除臭单元23中的外壳23e具有将加热空间部S1和预热空间部S2间隔开并且将加热空间部S1和保温空间部S3间隔开的内周壁 23pa、23pb。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加热空间部S1和预热空间部 S2分开并将加热空间部S1和保温空间部S3分开而形成。
此外,实施例1中,示例了预热空间部S2和保温空间部S3是空气层的情况下,但是,也可以在预热空间部S2或保温空间部S3的一部分或其整体,设置隔热材料。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当在其一部分或其整体设置隔热材料的情况下,也作为将加热空间部S1和外壳23e的外部之间隔热的空间而发挥功能,并且,作为利用从加热空间部S1传递的热量将内部加温的空间而发挥功能。
此外,本实施例1中的预热空间部S2和保温空间部S3在除臭过滤器23aa 的周向(旋转方向)上的大小相等地形成,但是,也可以根据除臭过滤器23aa 的旋转条件等的需要,使预热空间部S2和保温空间部S3的一者的大小改变。另外,本实施例1中的外壳23e具有预热空间部S2和保温空间部S3,但是,也可以变更为只具有预热空间部S2或保温空间部S3的一者的结构。
实施例2
接着,使用图21和图22对实施例2的空气净化器进行说明。与实施例 1的空气净化器不同的是,进行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再生时的除臭过滤器 23aa的旋转方法。这以外的空气净化器1的结构、过滤器再生部23f的结构等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外壳的预热空间部及保温空间部的作用]
图21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中的预热空间部及保温空间部的概念的示意图。在表示概念的图21中,为了与表示实施例1的图18区别,关于加热空间部S1、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角度θ,设为加热空间部Si1、预热空间部Si2及保温空间部Si3、角度θi进行说明。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中的外壳23e的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的作用的示意图。外壳23e内的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S3抑制加热空间部S1内的热量向外壳23e的外部跑掉的情况,从而抑制了加热空间部S1的温度下降,除臭过滤器23aa被加热空间部S1高效地加热。因此,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 S3通过来自加热空间部S1的热量的传递,使得预热空间部S2及保温空间部 S3内的温度与外侧的空气(在除臭过滤器中通过的被处理空气)的温度相比被提高。
因此,在相对于加热空间部S1,除臭过滤器23aa向R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位于相对于加热空间部S1的除臭过滤器23aa进入侧的预热空间部S2具有在马上利用加热空间部S1加热之前将除臭过滤器23aa的一部分预加温的功能。同样,位于相对于加热空间部S1的除臭过滤器23aa退出侧的保温空间部S3具有对在加热空间部S1内被加热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一部分进行保温的功能。
首先,作为概念,如图21所示那样,在除臭过滤器23aa向R方向旋转时,加热空间部Si1绕除臭过滤器23aa的通孔23ad的中心O1、即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周向上成角度θi1。这种情况下,在预热空间部S2绕中心O1 成角度θi2,保温空间部S3绕中心O1成角度θi3时,设定为θi1≧θi2、θi1≧θi3。驱动部23h使除臭过滤器23aa按规定周期旋转,以伴随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在预热空间部Si2内被加温过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区域在加热空间部Si1内被加热、在保温空间部Si3内被保温。例如,驱动部23h 由作为控制部的驱动控制电路(未图示),以连续地驱动除臭过滤器23aa的方式被控制。
[除臭过滤器部的旋转控制]
关于由预热空间部S2对除臭过滤器23aa的一部分预加温、由保温空间部S3对除臭过滤器23aa进行保温的情况,对基于驱动部23h的除臭过滤器 23aa的旋转控制进行说明。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2中的除臭过滤器 23aa的加热状态的曲线图。图22中,纵轴表示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的温度[℃],横轴是指时间。另外,图22中,以实线表示实施例2中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的温度变化。作为比较例,用点划线表示在外壳内只具有加热空间部S1的结构中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的温度变化。
作为除臭过滤器部23a的旋转控制的一例,驱动部23h以规定的旋转速度使除臭过滤器23aa连续地继续旋转。这种情况下,例如,以1小时使除臭过滤器23aa旋转1次的方式,由驱动部23h将除臭过滤器23aa连续地旋转驱动。这时,伴随由加热空间部S1将除臭过滤器23aa的一部分加热,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的温度发生变化。图22中,示出在除臭过滤器23aa 的周向,向加热空间部S1内开始进入的进入侧端部的温度变化。
首先,比较例中,如在图22中用点划线表示的那样,除臭过滤器23aa 的温度进行变化。向加热空间部S1内开始进入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进入侧端部,在时刻t2向加热空间部S1进入,进入侧端部的温度渐渐上升。除臭过滤器23aa的进入侧端部、也就是加热部分的温度从室温开始上升,并在时刻t4达到规定温度F以上,从而,吸附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的臭气成分被分解,产生加热部分的除臭能力的再生作用。
接着,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通过在加热空间部S1内被加热,从而达到最高温度,不变地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之后,除臭过滤器23aa的进入侧端部从加热空间部S1退出,从而温度渐渐下降。而且,除臭过滤器23aa 的进入侧端部的温度在时刻t5下降到低于规定温度F,下降到室温。因此,在比较例中,除臭过滤器23aa的进入侧端部处得到除臭能力的再生作用的时间为有效时间E1(=t5-t4)。
另一方面,与比较例相比,实施例2如在图22中用实线表示的那样,除臭过滤器23aa的进入侧端部在时刻t1向预热空间部S2内进入。之后,进入侧端部的温度从室温缓慢上升,在时刻t2达到预热温度。接着,除臭过滤器 23aa的进入侧端部向加热空间部S1内进入。进入侧端部由于在预热空间部 S2中预先将温度提高到了预热温度,因此,通过在加热空间部S1内被加热,从而,在比时刻t4早的时刻t3,比较快地达到规定温度F。即,除臭过滤器 23aa的进入侧端部在被加热空间部S1加热之前,在预热空间部S2内预先被加温到比室温高的温度,从而,从进入S1起到达到规定温度F为止,所需的时间缩短。接着,除臭过滤器23aa的进入侧端部通过在加热空间部S1内被加热,从而达到最高温度,不变地保持在一定的最高温度,之后,进入侧端部从加热空间部S1退出,从而温度渐渐下降。
这时,从加热空间部S1退出的除臭过滤器23aa的进入侧端部向保温空间部S3内进入,从而,温度的下降变得缓慢。即,除臭过滤器23aa的进入侧端部当在保温空间部S3内移动的期间,被保持在规定温度F以上的时间延长,除臭能力的再生作用持续。而且,除臭过滤器23aa的进入侧端部的温度当在保温空间部S3内移动过程中,在时刻t6下降到低于规定温度F。因此,实施例2中,除臭过滤器23aa的进入侧端部处得到再生作用的时间为有效时间E2(=t6-t3),确保了比比较例的有效时间E1长。在下降到低于规定温度F 后,除臭过滤器23aa的进入侧端部在时刻t7从保温空间部S3退出,下降到室温。这样,根据实施例2,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部分处得到除臭能力的再生作用的有效时间E2比比较例的有效时间E1长,因此,提高了除臭过滤器23aa的再生效率。
另外,在空气净化器1的运行刚刚开始后,由于未利用PTC加热器23b 将散热板23c充分地加热,因此,也可以只在过滤器再生部23f初次动作时,例如,以使除臭过滤器23aa的旋转速度变慢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确保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时间较长。从而,能够在除臭过滤器23aa的周向,利用加热空间部S1对除臭过滤器23aa整体均匀地加热。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2中,由于使除臭过滤器23aa连续旋转,因此,与如实施例1那样使除臭过滤器23aa间歇旋转的情况相比,成为简单的控制。另外,由于使除臭过滤器23aa连续旋转,因此,与实施例1相比,即使不控制旋转角度,也能够得到基于预热空间部S2的预热效果和基于保温空间部 S3的保温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2中的预热空间部S2和保温空间部S3在除臭过滤器23aa 的周向(旋转方向)上的大小相等地形成,但是,也可以根据除臭过滤器23aa 的旋转条件等的需要,使预热空间部S2和保温空间部S3的一者的大小改变。另外,本实施例2中的外壳23e具有预热空间部S2和保温空间部S3,但是,也可以变更为只具有预热空间部S2或保温空间部S3的一者的结构。
实施例3
接着使用图23乃至图30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关于与实施例 1或实施例2相同的结构,省略详细的说明。到此为止说明的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中,在螺丝23t与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螺丝孔23cag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螺丝孔23cbg接触的状态下,分别地,正面侧散热板23ca被固定到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背面侧散热板23cb被固定到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因此,正面侧散热板23ca、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热量直接向螺丝23t传递。
金属制的螺丝23t的导热率较高,因此,容易从散热板23ca、23cb的每个向螺丝23t传递热量。因此,从散热板23ca、23cb的每个传递到螺丝23t 的热量,容易从暴露于外壳23e外部的螺丝23t的端部向外部排出。这样,由于热量从与散热板23ca、23cb接触的螺丝23t向外壳23e的外部跑掉,从而,从散热板23ca、23cb向除臭过滤器23aa的传热量减少,有可能导致除臭过滤器23aa的加热效率的下降。
另外,热量容易经由螺丝23t从散热板23ca、23cb向正面侧外壳部件 23ea或者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传递,由于热量,使得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 或者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发生劣化,从而,也有可能散热板23ca、23c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或者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之间的固定状态松动。
因此,本实施例3中,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与本发明的第1外壳部件相当)或者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与本发明的第2外壳部件相当)的至少一者,具备:供螺丝23t穿过的凸起部;和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或者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上述凸起部之间形成隔热空间的空间形成部件。
下面,使用图23乃至图30,对上述的凸起部和空间形成部件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例3中,对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分别设置凸起部和空间形成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
[过滤器再生部的结构]
图23是表示实施例3的除臭单元23的过滤器再生部23f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3所示,过滤器再生部23f具有外壳23e、散热板23c和PTC加热器23b。外壳23e形成为大致三角柱形状的箱状。外壳23e将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周向的一部分覆盖。外壳23e具有组合的一对的作为第1外壳部件的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和作为第2外壳部件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正面侧外壳部件 23ea形成外壳23e的正面侧的部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形成外壳23e的背面侧的部分。在由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和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构成的外壳23e的内部形成有空间。
散热板23c具有相对而配置的作为一组的第1板和第2板的、一组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作为第2板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被外壳23e的内部支撑。正面侧散热板23ca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对置。除臭过滤器部23a被正面侧散热板23ca从正面侧将除臭过滤器部 23a的一部分覆盖。同样,作为第1板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被外壳23e的内部支撑。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对置。除臭过滤器部23a被背面侧散热板23cb从背面侧将除臭过滤器部23a的一部分覆盖。
PTC加热器23b具有通过被通电而发热,且伴随温度上升则电阻值增加的性质,利用该性质对发热量进行自动调节。PTC加热器23b形成为长方体形状,设置于外壳23e的内部。PTC加热器23b配置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外周侧,被夹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间而被支撑。PTC 加热器23b与后述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定位突起23cf(图23)抵靠。另外, PTC加热器23b与后述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第1支撑部23s1的第1肋23sa的限制面23sab(图25)抵靠。由此,PTC加热器23b的向Z方向的两侧的移动被限制。
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例如由铝材或铝合金材等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形成。如图23所示,正面侧散热板23ca配置于除臭过滤器部 23a的正面侧。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形形成为,随着从除臭过滤器部23a 的通孔23ad靠近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外周侧,左右方向(除臭过滤器部23a 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大的大致三角形状。正面侧散热板23ca具有过滤器对置面23caa和盖罩对置面23cab。过滤器对置面23caa是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一方的面,盖罩对置面23cab是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另一方的面。另外,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内周侧端部形成有半圆状的切口部23cag,与后述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轴部23xa离开间距(参照图23及图28)。切口部23cag以在轴部23xa的外周面与正面侧散热板23ca之间确保用于隔热的空隙(隔热空间)的方式,沿着轴部23xa的周向而形成。
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背面侧相对置而配置。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形形成为,随着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靠近外周侧,左右方向(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大的大致三角形状。背面侧散热板23cb具有过滤器对置面23cba和盖罩对置面23cbb。过滤器对置面23cba是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一方的面,盖罩对置面23cbb是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另一方的面。
如图23所示,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过滤器对置面23cba设置有对PTC 加热器23b进行定位的定位突起23cf,通过定位突起23cf与PTC加热器23b 的外周面(Z方向的一方侧的外周面(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内周侧的外周面)) 抵接,从而,针对Z方向的一方侧(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内周侧)的、PTC加热器23b的位置被限制。另外,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同样,在正面侧散热板 23ca的过滤器对置面23caa也设置有对PTC加热器23b进行定位的定位突起23cg。另外,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内周侧端部形成有半圆状的切口部 23cbg,与后述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轴部23xa离开间距(参照图23及图 28)。切口部23cbg以在轴部23xa的外周面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间确保用于隔热的空隙的方式,沿着轴部23xa的周向而形成。
图25是从内侧表示实施例3中的过滤器再生部23f的背面侧外壳部件的立体图。换言之,图25是表示外壳23e的内部空间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为了方便说明,首先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进行说明。背面侧外壳部件 23eb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23所示,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外形形成为比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形大一圈。如图25所示,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 的内侧形成有作为用于对除臭过滤器部23a进行加热的加热空间的加热空间部23ed。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形成为有底的箱状,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具有:底部23eda;和作为沿着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外周而形成的外周壁的第1侧部23edb、第2侧部23edc、第3侧部23edd及第4侧部23ede。底部 23eda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板状。第1侧部23edb、第2侧部23edc、第3侧部23edd及第4侧部23ede分别从底部23eda的外周部立起而形成。第1侧部23edb形成在底部23eda的外周部中的、配置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 23ad侧的部分。第4侧部23ede形成在底部23eda的外周部中的、配置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外周侧的部分。第2侧部23edc和第3侧部23edd形成在底部23eda的外周部的Y方向的两侧的部分。
如图25所示,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沿着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周形成有内周壁23pb。内周壁23pb相对于第1侧部23edb、第 2侧部23edc、第3侧部23edd,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内周壁23pb的两端与第4侧部23ede连结。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形成有在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插通来可旋转地对除臭过滤器部23a进行支撑的轴部23xa。轴部23xa具有供作为紧固部件的螺丝23t等拧入的螺丝孔23xaa。关于轴部23xa的周围的结构的细节将后述。另外,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 的外周侧端部,且是底部23eda的Y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凸起23xb,该凸起23xb具有供将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和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固定为一体的螺丝23t等拧入的通孔23xba。轴部23xa及凸起23xb是本发明中的凸起部。
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形成有两个第1支撑部23s1。第1 支撑部23s1分别将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周部23cbh、和与背面侧散热板 23cb重叠的PTC加热器23b及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周部23cah进行支撑。另外,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分别形成有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 的外周部23cbh进行支撑的第2支撑部23s2。
第1支撑部23s1分别配置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Y方向上的两侧,配置在凸起23xb的附近,例如与凸起23xb邻接而配置。第1支撑部23s1具有:对作为第1方向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ZY面(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及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平面平行的方向,换言之,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面内方向。)的Z方向(第1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PTC加热器23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1 肋23sa;和对作为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ZY面(面内方向)的Y方向(第2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 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PTC加热器23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2肋23sb。
第1肋23sa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突出而形成,以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用于隔热的空隙 (隔热空间)的状态,将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周部23cbh进行支撑。第1肋 23sa与凸起23xb的外周面连结。第1肋23sa具有: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 在X方向上进行支撑的支撑面23saa;和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PTC加热器23b的Z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23sab。
支撑面23saa设置在距离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的内表面为规定高度的位置。第2肋23sb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突出,跨越内周壁23pb和第2侧部23edc、或跨越内周壁23pb和第3侧部23edd 而形成,增强内周壁23pb的机械强度。第2肋23sb具有:对背面侧散热板 23cb在X方向上进行支撑的支撑面23sba;和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PTC加热器23b的Y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23sbb。支撑面23sba设置在距离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的内表面为规定高度的位置。
第2支撑部23s2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Z方向上的一端侧(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侧)与轴部23xa邻接而配置。第2支撑部23s2具有: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ZY面(面内方向)的Z方向(第1 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3肋23sc;和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ZY面(面内方向)的Y方向(第2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4肋23sd。
第3肋23sc具有: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在X方向上进行支撑的支撑面 23sca;和对Z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23scb。第4肋23sd具有:对Y方向上的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23sda。限制面23sda与第3肋23sc的支撑面23sca正交,并与支撑面23sca 连结。第3肋23sc及第4肋23sd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突出而形成,以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用于隔热的空隙(隔热空间)的状态,将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外周部23cbh进行支撑。第3肋23sc及第4肋23sd跨越内周壁23pb和第1侧部23edb而形成,增强内周壁23pb的机械强度。
如图23及图24所示,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同样,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外形形成为比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形大一圈。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内侧形成有作为用于对除臭过滤器部23a进行加热的加热空间的加热空间部23ec。正面侧外壳部件 23ea形成为有底的箱状,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具有:底部23eca;和作为沿着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外周而形成的外周壁的第1侧部23ecb、第2侧部23ecc、第3侧部23ecd及第4侧部23ece。底部23eca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板状。第1侧部23ecb、第2侧部23ecc、第3侧部23ecd及第4侧部23ece 分别从底部23eca的外周部立起而形成。第1侧部23ecb形成在底部23eca 的外周部中的、配置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侧的部分。第4侧部 23ece形成在底部23eca的外周部中的、配置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外周侧的部分。第2侧部23ecc和第3侧部23ecd形成在底部23eca的外周部的Y 方向的两侧的部分。由底部23eca与第1侧部23ecb、第2侧部23ecc、第3 侧部23ecd及第4侧部23ece围成的空间成为正面侧内部空间。
如图24所示,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沿着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周形成有内周壁23pa。内周壁23pa相对于第1侧部23ecb、第 2侧部23ecc、第3侧部23ecd,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内周壁23pa的两端与第4侧部23ece连结。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的、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相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凹状的轴座部23xc。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轴部23xa的前端与轴座部23xc抵靠。轴座部23xc具有供螺丝23t拧入的通孔23xca。另外,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 的Y方向上的两侧且是与第4侧部23ece邻接的位置,形成有供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凸起23xb的前端抵靠的凸起座部23xd。凸起座部23xd具有供螺丝23t拧入的通孔23xda。
另外,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以与凸起座部23xd邻接的方式,形成有第1肋23se及第2肋23sf。第1肋23se及第2肋23sf分别与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第1支撑部23s1的第1肋23sa及第2肋23sb 抵靠。另外,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第1肋23se及第2肋23sf通过与正面侧散热板23ca相接触来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PTC加热器23b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X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第1肋23se及第2肋23sf从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突出而形成,以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与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用于隔热的空隙(隔热空间)的状态,将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周部23cah进行支撑。
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形成有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周部23cah进行支撑的第3支撑部23s3。第3支撑部23s3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Z方向上的一端侧(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侧)与轴座部23xc 邻接而配置。第3支撑部23s3具有: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ZY面内方向的 Z方向上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3肋23sg;和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ZY面内方向的Y方向上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4肋23sh。
第3肋23sg具有: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在X方向上进行支撑的支撑面 23sga;和对Z方向上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23sgb。第4肋23sh具有对Y方向上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 23sha。限制面23sha与第3肋23sg的支撑面23sga正交,并与支撑面23sga 连结。第3肋23sg及第4肋23sh从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突出而形成,以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与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用于隔热的空隙(隔热空间)的状态,将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外周部23cah进行支撑。第3肋23sg及第4肋23sh跨越内周壁23pa和第1侧部23ecb而形成,增强内周壁23pa的机械强度。
图26是表示利用螺丝将实施例3中的过滤器再生部23f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结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7是表示实施例 3中的过滤器再生部23f、图26中的C-C剖面图。
如图26及图27所示,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具有的轴部23xa与轴座部 23xc抵靠,通过在轴座部23xc的通孔23xca穿过的螺丝23t向螺丝孔23xaa 拧入,从而,将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结合。通过将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和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结合,从而构成了在内部收纳 PTC加热器23b、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除臭过滤器部23a 的一部分的外壳23e。此外,作为紧固部件不限定于螺丝23t,例如,也可以使用螺栓、铆钉等,是将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和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结合的部件即可。
如图23所示,通过在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插通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轴部23xa,从而除臭过滤器部23a以可旋转的状态被轴部23xa支撑。另外,如图23及图27所示,作为环状部件的圆筒状的联轴节部件23xe 配置在轴部23xa的外周侧,轴部23xa借助于在除臭过滤器部23a的通孔23ad 穿过的联轴节部件23xe,对除臭过滤器部23a的中心部进行支撑。
联轴节部件23xe例如由不锈钢等具有导热性的材料形成,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和正面侧散热板23ca之间夹着联轴节部件23xe的两端面(参照图27 及图30)。即,联轴节部件23xe的两端面如图27所示那样,分别与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过滤器对置面23caa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过滤器对置面 23cba抵靠。因此,联轴节部件23xe作为对除臭过滤器23aa的厚度方向上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间的间隔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而发挥功能。因此,由联轴节部件23xe将正面侧散热板23ca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一端侧(除臭过滤器23aa的内周侧)的间隔限制为一定,由PTC 加热器23b将正面侧散热板23ca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另一端侧(除臭过滤器23aa的外周侧)的间隔限制为一定。因此,与联轴节部件23xe同样,PTC 加热器23b也作为上述的限制部件而发挥功能。
并且,如图27所示那样,联轴节部件23xe的外周面成为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内周部过滤器盖罩23ae的通孔23ad的滑动面,并且联轴节部件23xe 的内周面被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轴部23xa的突起23xab支撑。由此,在联轴节部件23xe的内周面与轴部23xa的外周面之间,确保了用于隔热的空隙(隔热空间),因此,抑制了来自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 的热量向轴部23xa传递的情况。另外,通过将联轴节部件23xe的外周面设为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滑动面,从而能够将除臭过滤器部23a相对于外壳 23e自由旋转地支撑。另外,树脂制的轴部23xa经由金属制的联轴节部件23xe 将树脂制的内周部过滤器盖罩23ae可滑动地支撑。这样,通过将滑动对方(轴部23xa和联轴节部件23xe)设为不同种材料,从而使得与滑动对方为同种材料的情况相比,改善了摩擦磨损特性,减小了除臭过滤器部23a的旋转阻力,抑制了在轴部23xa及通孔23ad产生的磨损。由此,实现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圆滑的旋转动作,抑制了除臭过滤器部23a旋转时的噪音。
而且,联轴节部件23xe具有导热性,从而能够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间相互地进行热传导,使得正面侧散热板23ca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温度均匀。这样从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 向联轴节部件23xe进行热传导,并且,联轴节部件23xe的内周面与轴部23xa 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隙(空气层)作为隔热层而发挥作用,从而抑制了热量从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向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及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跑掉的情况,PTC加热器23b能够高效地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进行加热。
图28是表示实施例3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要部的俯视图。图29 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安装了背面侧散热板23cb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0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的背面侧外壳部件安装了背面侧散热板、联轴节部件及正面侧散热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25、图28及图29所示,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具有的轴部23xa 的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有多个突起23xab,该多个突起23xab作为用于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面内方向上(YZ平面上),在轴部 23xa(凸起部)与背面侧散热板23cd(正面侧散热板23ca)之间形成隔热空间的空间形成部件。以下,关于多个突起23xab,为了方便,以背面侧散热板 23cb为对象进行说明,但是,对于正面侧散热板23ca也同样。多个突起23xab 在轴部23xa的周向隔开等间隔的4个部位,从轴部23xa的外周面向轴部23xa 的径向突出而形成。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切口部23cbg的内表面邻接的3 个突起23xab,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端部被第2支撑部23s2的支撑面23sca 支撑的状态下,与切口部23cbg的内表面相接触。由此,在轴部23xa的径向,在轴部23xa(凸起部)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间形成了作为隔热空间的空隙。因此,不会有拧入到轴部23xa的螺丝23t(紧固部件)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相互直接接触的情况。
另外,在轴部23xa在联轴节部件23xe的内周部穿过的状态下,多个突起23xab与联轴节部件23xe的内周面相接触。因此,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切口部23cbg(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切口部23cag)的内表面以与联轴节部件 23xe的内周面一致的方式而形成。另外,如图30所示,多个突起23xab以遍及轴部23xa的轴向(X方向),与两端面被夹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和正面侧散热板23ca之间的联轴节部件23xe的内周面相接触的方式延伸。由此,联轴节部件23xe被限制了相对于轴部23xa的轴向倾斜的情况,联轴节部件 23xe的轴向(联轴节部件23xe的姿势)不会相对于轴部23xa的轴向倾斜地被支撑。并且,在轴部23xa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突起23xab与联轴节部件23xe的内周面相接触,从而,联轴节部件23xe不会相对于轴部23xa的径向倾斜地被支撑。
另外,在隔着轴部23xa而位于背面侧散热板23cb(正面侧散热板23ca) 侧相反侧的突起23xab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底部23eda侧,形成有对联轴节部件23xe的端面进行支撑的支撑面23xac。支撑面23xac的距底部 23eda的在X方向上的高度形成为,与第2支撑部23s2的支撑面23sca相比,高出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厚度。由此,支撑面23xac对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 的过滤器对置面23cba相接触的联轴节部件23xe的端面进行支撑,联轴节部件23xe的姿势不会相对于轴部23xa的轴向(X方向)倾斜地被支撑。
另外,如图24及图27所示,在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底部23eca,形成有对联轴节部件23xe的端面进行支撑的突起23xcb。突起23xcb具有支撑面23xcc,利用支撑面23xcc,对与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过滤器对置面23caa 相接触的联轴节部件23xe的端面进行支撑。因此,两端面夹在正面侧散热板 23ca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间的联轴节部件23xe,通过分别被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支撑面23xcc和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支撑面23xac支撑两端面,从而,相对于轴部23xa的轴向的、联轴节部件23xe的姿势被稳定地支撑。
此外,本实施例3中,具有多个突起23xab的轴部23xa只设置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但是,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设置在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 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两者。虽然未图示,但是,在是该结构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轴部和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轴部在联轴节部件23xe的内部嵌合。
另外,本实施例3中,作为空间形成部件的突起23xab在轴部23xa的外周面一体成型,但是,不限定于该结构。作为空间形成部件的突起也可以在轴部23xa的外周侧从轴部23xa分离而配置。另外,作为空间形成部件,例如,也可以如在外周面具有突起的环状部件等那样,使用与轴部23xa分离的部件。在使用这样的空间形成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组装在轴部23xa的外周部。
如上述那样,实施例3的除臭单元23具有的外壳23e(正面侧外壳部件 23ea及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具有:被螺丝23t穿过的轴部23xa(凸起部);和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面内方向(YZ平面上)上在散热板23c(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与轴部23xa之间形成作为隔热空间的空隙的突起23xab。由此,散热板23c和轴部23xa(凸起部)之间的空隙(空气层)作为隔热层而发挥功能,因此,抑制了从散热板23c向螺丝23t传递热量的情况。从而,抑制了散热板23c的热量经由螺丝23t向外壳23e的外部跑掉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基于过滤器再生部23f(加热空间部23ec、23ed)的加热效率的降低。而且,由于抑制了经由轴部23xa从散热板23c向外壳23e传递热量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热量引起的外壳23e的劣化,提高了螺丝23t 的固定状态的可靠性。
另外,实施例3的除臭单元23具有的外壳23e具有在散热板23c的厚度方向上在散热板23c与外壳23e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作为隔热空间的空隙的同时,对散热板23c进行支撑的第1支撑部23s1。由此,由于散热板23c和外壳23e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隙(空气层)作为隔热层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散热板23c向外壳23e跑掉的热量。从而,能够提高基于散热板 23c的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加热效率。另外,关于第2支撑部23s2及第3支撑部23s3,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实施例3的除臭单元23具有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具有配置在轴部23xa的外周侧并与散热板23c相接触的突起23xab。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容易且适当地在散热板23c和轴部23xa之间确保作为隔热空间的空隙。
另外,实施例3的除臭单元23具有在轴部23xa的外周侧配置的联轴节部件23xe,联轴节部件23xe的内周面被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突起23xab 支撑,并且,联轴节部件23xe的外周面成为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内周部过滤器盖罩23ae的通孔23ad之间的滑动面。由此,由于在联轴节部件23xe的内周面和轴部23xa的外周面之间确保了作为隔热空间的空隙,因此抑制了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热量向轴部23xa传递的情况。另外,通过将联轴节部件23xe的外周面设为与除臭过滤器部23a的滑动面,从而能够自由旋转地对除臭过滤器部23a进行支撑。即,能够在抑制来自正面侧散热板23ca的热量传递到轴部23xa的情况的同时,自由旋转地对除臭过滤器部23a进行支撑。
另外,实施例3的除臭单元23中,联轴节部件23xe具有导热性,联轴节部件23xe的两端面夹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与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间。由此,能够利用联轴节部件23xe,限制除臭过滤器23aa的厚度方向上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间的间隔,并适当地保持该间隔。而且,能够利用联轴节部件23xe,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 之间相互进行热传导,使正面侧散热板23ca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温度均匀,因此,能够利用PTC加热器23b高效地对正面侧散热板23ca及背面侧散热板23cb进行加热。
另外,实施例3的除臭单元23中,两端面夹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和背面侧散热板23cb之间的、联轴节部件23xe的两端面,分别被正面侧外壳部件23ea的支撑面23xcc和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支撑面23xac支撑。由此,能够使相对于轴部23xa的轴向(X方向)的、联轴节部件23xe的姿势不倾斜地进行支撑。
另外,实施例3的除臭单元23具有的正面侧散热板23ca(背面侧散热板 23cb)具有以在与轴部23xa之间确保作为隔热空间的空隙的方式而形成的切口部23cag(23cbg),切口部23cag(23cbg)沿着联轴节部件23xe的周向而形成切口。由此,能够在适当地确保散热板23c的面内方向上的面积的同时,在散热板23c和轴部23xa之间容易且适当地确保隔热空间。
另外,实施例3的除臭单元23具有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中,第1支撑部23s1具有:对散热板23c的面内方向的作为第1方向的Z方向上的、散热板23c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1肋23sa;和对散热板23c的面内方向的作为第2方向的Y方向上的、散热板23c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2肋23sb。由此,能够在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面内方向的、背面侧外壳部件23eb的规定位置,容易地对背面侧散热板23cb进行定位,能够提高背面侧散热板23cb的定位精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伴随外壳23e的变形而产生的过滤器再生部23f 的组装状态的变动、和在过滤器再生部23f装配后施加的冲击等,从而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和PTC加热器23b之间、背面侧散热板23cb和PTC加热器 23b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另外,关于第2支撑部23s2及第3支撑部23s3,也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3中,示例了利用突起23xcb在正面侧散热板23ca(背面侧散热板23cb)和轴部23xa之间形成的隔热空间由空隙(空气层)构成的情况,但是本发明的隔热空间不限于空气层。例如,也可以在隔热空间配置隔热材料,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得到同样的效果。
符号说明
1 空气净化器
23 除臭单元(吸附单元)
23a 除臭过滤器部
23aa 除臭过滤器(过滤器)
23b PTC加热器(加热器)
23c 散热板
23ca 正面侧散热板
23cah 外周部
23cb 背面侧散热板
23cbh 外周部
23f 过滤器再生部
23e 外壳
23ea 正面侧外壳部件
23eb 背面侧外壳部件
23h 驱动部
23pa、23pb 内周壁(间隔壁)
S1(Si1、S1a、S1b) 加热空间部
S2(Si2、S2a、S2b) 预热空间部(隔热空间部)
S3(Si3、S3a、S3b) 保温空间部(隔热空间部)
d1 间隙

Claims (8)

1.一种吸附单元,其具备:
过滤器,其形成为板状;
散热板,其与所述过滤器的一部分相对置而配置;
加热器,其通过对所述散热板进行加热来借助于所述散热板对所述过滤器的一部分进行加热;
驱动部,其使所述过滤器相对于所述散热板移动;以及
外壳,其对所述散热板进行覆盖,
其中,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具有:配置有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散热板的第一空间部以及未配置有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散热板的第二空间部,
在所述过滤器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第二空间部与所述第一空间部邻接而设置,
所述外壳具有将所述第一空间部和所述第二空间部间隔开的间隔壁,并且
所述第二空间部具有以下所列中的至少一者:
预热空间部,该预热空间部设置于所述过滤器向所述第一空间部内进入的进入侧并对所述过滤器加温;以及
保温空间部,该保温空间部设置于所述过滤器从所述第一空间部内退出的退出侧并对所述过滤器进行保温,
所述间隔壁设置成比外周壁更靠近所述外壳的内部并沿着所述散热板的外周形成,
在所述外周壁与所述间隔壁之间设置有隔热空间,
当从所述过滤器的厚度方向观察所述外壳时,沿着所述外壳的外周形成的所述间隔壁沿着所述外壳的整个周边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空间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外壳的外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空间部沿着所述外壳的外周而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沿着所述外壳的外周形成的外周壁,
所述第二空间部由所述间隔壁和所述外周壁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空间部在所述散热板的外周部与所述间隔壁之间具有间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单元,其中,
所述驱动部以使在所述预热空间部内停止过的所述过滤器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空间部内停止的方式,对所述过滤器间歇性地进行驱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单元,其中,
所述驱动部以使在所述第一空间部内停止过的所述过滤器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保温空间部内停止的方式,对所述过滤器间歇性地进行驱动。
8.一种空气净化器,其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单元,
其中,所述过滤器在空气通过时吸附所述空气中含有的臭气成分,通过加热所述过滤器来将所述臭气成分分解。
CN201810167071.9A 2017-02-28 2018-02-28 吸附单元及空气净化器 Active CN1085070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7466 2017-02-28
JP2017037465A JP6897156B2 (ja) 2017-02-28 2017-02-28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2017037466A JP6897157B2 (ja) 2017-02-28 2017-02-28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2017-037465 2017-02-28
JP2017-051913 2017-03-16
JP2017051913A JP6930156B2 (ja) 2017-03-16 2017-03-16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2017-114360 2017-06-09
JP2017114360A JP2018202373A (ja) 2017-06-09 2017-06-09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2017-147634 2017-07-31
JP2017147634A JP6996149B2 (ja) 2017-07-31 2017-07-31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07032A CN108507032A (zh) 2018-09-07
CN108507032B true CN108507032B (zh) 2022-05-10

Family

ID=63376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67071.9A Active CN108507032B (zh) 2017-02-28 2018-02-28 吸附单元及空气净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070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87627B (zh) * 2019-11-21 2024-02-13 宁波德业日用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清净机的加热再生式脱臭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87198U (zh) * 2011-04-12 2011-12-28 杰智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沸石浓缩转轮在线再生装置
CN202581561U (zh) * 2012-04-06 2012-12-05 姚同德 一种常温除湿机和一种降温除湿机
CN105363284A (zh) * 2014-08-25 2016-03-02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机
CN106310872A (zh) * 2016-08-24 2017-01-11 西部技研环保节能设备(常熟)有限公司 低浓度VOCs污染空气吸附净化装置及其系统
CN106352422A (zh) * 2016-08-23 2017-01-25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热再生的壁挂式空气净化器及其净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87198U (zh) * 2011-04-12 2011-12-28 杰智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沸石浓缩转轮在线再生装置
CN202581561U (zh) * 2012-04-06 2012-12-05 姚同德 一种常温除湿机和一种降温除湿机
CN105363284A (zh) * 2014-08-25 2016-03-02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机
CN106352422A (zh) * 2016-08-23 2017-01-25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热再生的壁挂式空气净化器及其净化方法
CN106310872A (zh) * 2016-08-24 2017-01-11 西部技研环保节能设备(常熟)有限公司 低浓度VOCs污染空气吸附净化装置及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07032A (zh) 2018-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99149B2 (ja) 空気清浄機
CN108507032B (zh) 吸附单元及空气净化器
JP5900562B1 (ja) 空気清浄機
TWI648508B (zh) Air Purifier
JP6897158B2 (ja)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6930174B2 (ja)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6897156B2 (ja)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TWI669468B (zh) Air Purifier
JP6897157B2 (ja)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5900678B1 (ja) 空気清浄機
JP6930156B2 (ja)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6229772B1 (ja) 吸着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清浄機
JP6405803B2 (ja) 空気清浄機
JP6405802B2 (ja) 空気清浄機
JP2018069155A (ja) 吸着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清浄機
JP6996149B2 (ja)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WO2015186804A1 (ja) 空気清浄機
JP6729531B2 (ja) 吸着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清浄機
JP2018202373A (ja)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6888353B2 (ja)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6972740B2 (ja) フィルタ駆動ユニット、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6405798B2 (ja) 空気清浄機
JP2019111297A (ja)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2019166480A (ja) 吸着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清浄機
JP2016180585A (ja) 空気清浄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