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63677A - 热交换器以及磁热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以及磁热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63677A
CN108463677A CN201780002959.0A CN201780002959A CN108463677A CN 108463677 A CN108463677 A CN 108463677A CN 201780002959 A CN201780002959 A CN 201780002959A CN 108463677 A CN108463677 A CN 1084636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aggregate
heat exchanger
periphery
pres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29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近藤正裕
石川幸毅
竹内胜彦
木嵜刚志
野村隆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454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10078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454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10078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454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10078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636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636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6Heat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urce of low potential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02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by using magneto-caloric effects
    • F25B2321/0021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by using magneto-caloric effects with a static fixed magn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ard Magnetic Material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使用于磁热泵装置的热交换器(10)具备:集合体(11),其捆束多个线材(12)而构成;壳体(13),其收纳集合体(11)并且形成至少一个缺口(145、146);以及填充部(16),其填充于缺口(145、146),线材(12)由具有磁热效应的磁热效应材料构成,填充部(16)与集合体(11)的外周紧贴。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以及磁热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利用了磁热效应的磁热泵装置中使用的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磁热泵装置。
对于认可文献通过参照而被并入的指定国,通过参照2016年12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6-245423、2016年12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6-245428、以及2016年12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6-245435所记载的内容而并入本说明书,成为本说明书的记载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备使圆柱状的多个磁性体在与其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重叠而构成的集合体、和插入有该集合体的筒状的壳体的热交换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4588号公报
在上述的热交换器中,在集合体中位于最外周的磁性体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导致液体介质大多在该间隙流动,使在形成于磁性体彼此之间的流路通过的液体介质变少,而存在热交换的效率不高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的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磁热泵装置。
[1]本发明的热交换器是使用于磁热泵装置的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具备:集合体,其捆束多个线材而构成;壳体,其收纳上述集合体,并且形成有至少一个缺口;以及填充部,其填充于上述缺口,上述线材由具有磁热效应的磁热效应材料构成,上述填充部与上述集合体的外周紧贴。
[2]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壳体具有一对侧部,上述缺口分别形成于上述侧部。
[3]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壳体具有:连结一对上述侧部的端部彼此的一对连结部,上述热交换器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夹设在至少一方的上述连结部与上述集合体之间而与上述集合体的外周紧贴。
[4]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壳体具有:一对侧部;和一对连结部,它们连结一对上述侧部的端部彼此,上述缺口连续地形成在一方的上述侧部、一方的上述连结部、以及另一方的上述侧部。
[5]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热交换器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夹设在另一方的上述连结部与上述集合体之间而与上述集合体的外周紧贴。
[6]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弹性体遍及上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设置。
[7]本发明的热交换器是使用于磁热泵装置的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具备:集合体,其捆束多个线材而构成;壳体,其收纳上述集合体并且比上述集合体短;以及覆盖部,其覆盖上述集合体中的从上述壳体露出的部分,上述线材由具有磁热效应的磁热效应材料构成,上述覆盖部与上述集合体的外周紧贴。
[8]本发明的热交换器是使用于磁热泵装置的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具备:集合体,其捆束多个线材而构成;壳体,其收纳上述集合体;以及闭塞部件,其与上述壳体的端面接触,并且在上述壳体的轴向上与上述集合体的一部分重叠,上述线材由具有磁热效应的磁热效应材料构成,上述闭塞部件对形成于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与上述集合体的外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闭塞。
[9]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壳体具有一对侧部,上述闭塞部件至少闭塞上述侧部与上述集合体的外周之间的上述间隙。
[10]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闭塞部件具有与上述壳体的端部的开口的形状对应的环状形状,上述闭塞部件遍及上述壳体的内表面的整周而闭塞上述间隙。
[11]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热交换器具备安装于上述壳体的端部的终端部件,上述闭塞部件由弹性体构成,上述闭塞部件夹在上述终端部件与上述壳体之间。
[12]本发明的热交换器是使用于磁热泵装置的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具备:集合体,其捆束多个线材而构成;壳体,其收纳上述集合体;以及填充部,其填充于形成在上述集合体的外周与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上述线材由具有磁热效应的磁热效应材料构成。
[13]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填充部设置于上述壳体的至少一方的端部。
[14]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壳体具有一对侧部,上述填充部填充于上述集合体的外周与上述侧部之间的上述间隙。
[15]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壳体具有连结一对上述侧部的端部彼此的一对连结部,上述填充部还填充于至少一方的上述连结部与上述集合体的外周之间的上述间隙。
[16]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填充部遍及上述壳体的内表面的整周而填充于上述间隙。
[17]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壳体具有连结一对上述侧部的端部彼此的一对连结部,上述热交换器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夹设在至少一方的上述连结部与上述集合体之间而与上述集合体的外周紧贴。
[18]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弹性体夹设在一方的上述连结部与上述集合体之间,上述填充部还填充于另一方的上述连结部与上述集合体的外周之间的上述间隙。
[19]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弹性体遍及上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设置。
[20]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壳体具有:位于一方的端部的第一开口;和位于另一方的端部的第二开口,从上述第一开口朝向上述第二开口的方向与上述集合体的延伸方向实质上一致。
[21]本发明的磁热泵装置具备:上述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磁场变更单元,其对上述磁热效应材料施加磁场并且变更上述磁场的大小;第一外部热交换器以及第二外部热交换器,它们经由配管分别与上述热交换器连接;以及流体供给单元,其与上述磁场变更单元的动作连动而从上述热交换器对上述第一外部热交换器或者上述第二外部热交换器供给流体。
根据本发明,填充于缺口的填充部或者覆盖部与集合体的外周紧贴,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的线材彼此之间的流路通过,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形成于壳体的内表面与集合体的外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被闭塞部件闭塞,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的线材彼此之间的流路通过,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形成于集合体的外周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填充有填充部,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的线材彼此之间的流路通过,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磁热泵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且是表示活塞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磁热泵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且是表示活塞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长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的(a)~图7的(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剖面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8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长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8B是沿着图8A的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B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长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10C是沿着图10B的XC-XC线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12A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长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12B是沿着图12A的XIIB-XII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长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4的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长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7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长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20是沿着图19的XX-XX线的剖视图。
图21是沿着图19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其他的变形例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另一其他的变形例的剖视图,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长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长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26是沿着图25的XXVI-XXVI线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其他的变形例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以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磁热泵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图3~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磁热泵装置1是利用了磁热效应(Magnetocaloric effect)的热泵装置,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具备第一以及第二MCM热交换器10、20、活塞30、永磁铁40、低温侧热交换器50、高温侧热交换器60、泵70、配管81~84以及切换阀90。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以及第二MCM热交换器10、20相当于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活塞30以及永磁铁40相当于本发明的磁变更单元的一个例子,低温侧热交换器50以及高温侧热交换器6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以及第二外部热交换器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配管81~84相当于本发明的配管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泵70以及切换阀90相当于本发明的流体供给单元的一个例子。
如图3~图6所示,第一MCM热交换器10具备由多个线材12构成的集合体11、收纳有该集合体11的筒状的壳体(容器)13、以及与壳体13的两端连接的终端部件17、18。此外,由于第一MCM热交换器10与第二MCM热交换器20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以下仅对第一MCM热交换器10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对第二MCM热交换器20的结构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线材12相当于本发明的线材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集合体11相当于本发明的集合体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3相当于本发明的壳体的一个例子。
线材12由具有磁热效应的磁热效应材料(MCM:Magnetocaloric EffectMaterial)构成。若对由该MCM构成的线材12施加磁场,则由于电子自旋一致而磁熵减少,该线材12温度上升而发热。另一方面,若从线材12除去磁场,则电子自旋变得杂乱从而磁熵增加,该线材12温度降低而吸热。
构成该线材12的MCM只要是磁性体则不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在10℃~30℃左右的常温域具有居里温度(居里点),在常温域发挥高磁热效应的磁性体。作为这样的MCM的具体例,例如能够例示出钆(Gd)、钆合金、镧-铁-硅(La-Fe-Si)系化合物等。
本实施方式的线材12是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的线材。此外,只要在捆束线材12彼此时在该线材12彼此间能够形成第一流路111(后述),线材12也可以具有除圆形以外的截面形状。作为线材12的线径,不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0.01~1mm。构成集合体11的多个线材12实际上使用相同线径的线材,但也可以混合线径彼此不同的线材。
集合体11通过捆束多个该线材12而构成。多个线材12沿与线材1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被捆束(重叠)。换言之,以使线材12的侧面彼此接触的方式使多个线材12彼此邻接。其结果,在线材12的侧面彼此间形成第一流路111(参照图5以及图6)。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图3~图6中,由比实际少的根数的线材12构成集合体11,但实际上,集合体11由数千根~数万根线材12构成。
此外,图3~图6所示的集合体11通过仅将多个线材12捆束而构成,但集合体的结构不特别限定。虽未特别图示,但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多个线材彼此绞合而构成集合体。或者,也可以通过使几根线材绞合而构成各个绞线,并将该多个绞线彼此捆束而构成集合体。即,本实施方式的“捆束多个线材而构成的集合体”也包括“绞线”。
作为线材的绞合方式,例如能够例示出集合绞合、同心绞合、复合绞合等。集合绞合是使多个线材成为一捆而使它们以集合体的轴为中心沿相同方向绞合的绞合方式。同心绞合是以芯线为中心绕该芯线使多个线材以同心圆状绞合的绞合方式。复合绞合是将使多个线材以同心绞合或者集合绞合而绞合的子绞线进一步以同心绞合或者集合绞合而绞合的绞合方式。
如图3~图6所示,收纳集合体11的壳体13具备收纳部14和盖部15,具有截面呈矩形的筒型形状。该壳体13在其一个端部(第一端部)133具有第一开口131,并且在其另一个端部(第二端部)134具有第二开口132。
收纳部14具备:构成壳体13的底板的底部141、和构成壳体13的两侧的侧壁的一对侧部142、143。在一对侧部142、143的上端之间形成有开口144,其结果,收纳部14在沿着与其轴向实质上正交的方向的截面中具有“コ”字型(近似U字状)的截面形状。
盖部15是矩形板状的部件。如图3~图6所示,该盖部15固定在一对侧部142、143的上端。通过盖部15闭塞收纳部14的开口144,而形成壳体13。
本实施方式的一对侧部142、143相当于本发明的一对侧部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盖部15相当于本发明的一方的连结部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底部141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方的连结部的一个例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3的第一开口131相当于本发明的壳体的第一开口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3的第二开口132相当于本发明的壳体的第二开口的一个例子。
此外,壳体13的形状只要是筒型则不特别限定于上述,例如,壳体也可以具有图7的(a)~图7的(c)所示那样的截面形状。图7的(a)~图7的(c)是表示MCM热交换器的壳体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的图。此外,图7的(a)~图7的(c)中,未图示出集合体11。
例如,如图7的(a)所示,壳体13b也可以具有由圆弧状的底部141b以及盖部15b、和直线状的侧部142b、143b构成的扇面型的截面形状。圆弧状的底部141b以及盖部15b相互平行地延伸。一方的侧部142b将底部141b的一个端部与盖部15b的一个端部连结。另外,另一方的侧部143b将底部141b的另一个端部与盖部15B的另一个端部连结。
本例(图7的(a)所示的例子)的一对侧部142b、143b相当于本发明的一对侧部的一个例子,本例的盖部15b相当于本发明的一方的连结部的一个例子,本例的底部141b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方的连结部的一个例子。
或者,如图7的(b)所示,壳体13c也可以具有由直线状的底部141c以及盖部15c、和直线状的侧部142c、143c构成的梯形的截面形状。长度不同的直线状的底部141c以及盖部15c相互平行地延伸。一方的侧部142c将底部141c的一个端部与盖部15c的一个端部连结。另外,另一方的侧部143c将底部141c的另一个端部与盖部15c的另一个端部连结。
本例(图7的(b)所示的例子)的一对侧部142c、143c相当于本发明的一对侧部的一个例子,本例的盖部15c相当于本发明的一方的连结部的一个例子,本例的底部141c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方的连结部的一个例子。
或者,如图7的(c)所示,壳体13d也可以具有由圆弧状的底部141d、直线状的盖部15d、以及直线状的侧部142d、143d构成的近似U字型的截面形状。直线状的侧部142d、143d相互平行地延伸。圆弧状的底部141d将侧部142d的一个端部与侧部143d的一个端部连结。另外,直线状的盖部15d将侧部142d的另一个端部与侧部143d的另一个端部连结。
本例(图7的(c)所示的例子)的一对侧部142d、143d相当于本发明的一对侧部的一个例子,本例的盖部15d相当于本发明的一方的连结部的一个例子,本例的底部141d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方的连结部的一个例子。
返回图3~图6,将集合体11以使构成该集合体11的线材12的长度方向(集合体11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与壳体13的轴向(从第一开口131朝向第二开口132的方向)实质上一致的方式收纳于壳体13内。另外,第一以及第二开口131、132的中心相对于集合体11的中心实质上位于同轴上。而且,在构成集合体11的线材12彼此之间形成有第一流路111(参照图5以及图6)。另一方面,在集合体11的最外周侧的线材12与壳体13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流路112(参照图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4以及图6所示,在壳体13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且在壳体13的收纳部14的侧部142、143分别形成有缺口145、146。
一方的缺口145是形成于收纳部14的一方的侧部142的狭缝(开口)。该缺口145具有沿着壳体13的周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状,配置于一方的侧部142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该缺口145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收纳部14的侧部142,经由该缺口145,集合体11的外周的一方的侧面从壳体13露出。
另一方的缺口146也是形成于收纳部14的另一方的侧部143的狭缝(开口)。该缺口146具有沿着壳体13的周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状,配置于另一方的侧部143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该缺口146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收纳部14的侧部143,经由该缺口146,集合体11的外周的另一方的侧面从壳体13露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壳体13的侧部142、143的缺口145、146填充有填充部16,通过该填充部16将缺口145、146闭塞。另外,该填充部16与集合体11的外周的侧面紧贴,通过该填充部16,将形成于集合体11的最外周的线材12与壳体13的内表面之间的第二流路112闭塞(参照图6)。该填充部16通过将粘合剂等树脂材料注入缺口145、146内使其固化而形成。
此处,在取代线材12而使用粒状的MCM的情况下,该MCM从缺口145、146溢出,从而导致粘合剂向缺口145、146填充的操作性显著恶化。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线材12作为MCM,因此容易在缺口145、146填充粘合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线材12作为MCM,因此仅通过用填充部16填埋缺口145、146,便能够增大第二流路112的阻力。
此外,壳体13的侧部142、143中形成有缺口145、146的位置,不特别限定于上述那样的壳体1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例如,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在壳体13的侧部142、143的端部形成缺口145、146。
另外,缺口145、146的形状也不特别限定于上述那样的长方形(矩形状)。
另外,缺口145、146的大小也不特别限定于上述。上述的例子中,缺口145、146具有供集合体11的外周的侧面遍及其高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露出那样的大小。与此相对,缺口145、146也可以具有仅使集合体11的外周的侧面的高度方向上的该侧面的一部分露出那样的大小。
另外,形成于侧部142、143的各个缺口145、146的数量未特别限定。例如,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在侧部142、143形成多个缺口145、146。并且,形成于一方的侧部142的缺口145的数量与形成于另一方的侧部143的缺口146的数量也可以相互不同。或者,也可以仅在任一方的侧部142、143形成缺口145、146。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壳体13的一个端部133插入第一终端部件17,第一终端部件17固定于壳体13。另外,壳体13的另一个端部134插入第二终端部件18,第二终端部件18固定于壳体13。作为该第一以及第二终端部件(连结部件)17、18,例如能够使用热缩管、树脂成型品、金属加工品等。
第一终端部件17具有比壳体13的第一开口131小的第一连结口171。如图1所示,该第一连结口171经由第一低温侧配管81与低温侧热交换器50连通。第二终端部件18也具有比第二开口132小的第二连结口181。该第二连结口181经由第一高温侧配管83与高温侧热交换器60连通。该第一以及第二连结口171、181的中心与集合体11的中心位于同轴上。
同样,在第二MCM热交换器20的壳体23也收纳有集合体21(参照图2),该集合体21也通过将多个线材22捆束而构成。而且,与第一MCM热交换器10相同,壳体23的一个端部插入第一终端部件,第一终端部件固定于壳体23。另外,该壳体23的另一个端部插入第二终端部件,第二终端部件固定于壳体23。该第二MCM热交换器20经由与第一终端部件的第一连结口271连结的第二低温侧配管82,连通于低温侧热交换器50。另一方面,第二MCM热交换器20经由与第二终端部件的第二连结口281连结的第二高温侧配管84,连通于高温侧热交换器60。
此外,第二MCM热交换器20的线材22具有与第一MCM热交换器10的线材12相同的结构。另外,第二MCM热交换器20的壳体23也具有与第一MCM热交换器10的壳体13相同的结构,在形成于壳体23的缺口填充有填充部。并且,第二MCM热交换器20的终端部件也具有与第一MCM热交换器10的终端部件17、18相同的结构。
例如,使利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磁热泵装置1的空气调和装置作为制冷设备发挥功能的情况下,通过在低温侧热交换器50与室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使室内变冷,并且通过在高温侧热交换器60与室外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向室外放热。
与此相对,在使该空气调和装置作为制暖设备发挥功能的情况下,通过在高温侧热交换器60与室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使室内变暖,并且通过在低温侧热交换器50与室外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从室外吸热。
如以上那样,通过两个低温侧配管81、82和两个高温侧配管83、84,形成包括四个热交换器10、20、50、60的循环路径,通过泵70向该循环路径内压送液体介质。作为液体介质的具体例,例如能够例示出水、防冻液、乙醇溶液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液体。本实施方式的液体介质相当于本发明的流体的一个例子。
两个MCM热交换器10、20收纳于活塞30的内部。该活塞30通过促动器35而能够在一对永磁铁40之间往复移动。具体而言,该活塞30能够在图1所示那样的“第一位置”与图2所示那样的“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此外,作为促动器35的一个例子,例如能够例示出气缸等。
此处,“第一位置”是第一MCM热交换器10未夹在永磁铁40之间,而第二MCM热交换器20夹在永磁铁40之间那样的活塞30的位置。与此相对,“第二位置”是第一MCM热交换器10夹在永磁铁40之间,而第二MCM热交换器20未夹在永磁铁40之间那样的活塞30的位置。
此外,也可以取代第一以及第二MCM热交换器10、20,而利用促动器35使永磁铁40往复移动。或者,也可以取代永磁铁40而使用具有线圈的电磁铁,此时,不需要使MCM热交换器10、20或者磁铁移动的机构。另外,在使用具有线圈的电磁铁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代相对于MCM热交换器10、20的线材12、22的磁场的施加/除去,而变更施加于线材12、22的磁场的大小。
切换阀90设置于第一高温侧配管83和第二高温侧配管84。该切换阀90能够与上述的活塞30的动作连动而通过泵70将液体介质的供给目的地切换为第一MCM热交换器10、或者第二MCM热交换器20,并且能够将高温侧热交换器60的连接目的地切换为第二MCM热交换器20、或者第一MCM热交换器10。
接下来,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磁热泵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若使活塞30移动至图1所示的“第一位置”,则第一MCM热交换器10的线材12被消磁而温度降低,另一方面,第二MCM热交换器20的线材22被激励而温度上升。
与此同时,通过切换阀90,形成由泵70→第一高温侧配管83→第一MCM热交换器10→第一低温侧配管81→低温侧热交换器50→第二低温侧配管82→第二MCM热交换器20→第二高温侧配管84→高温侧热交换器60→泵70构成的第一路径。
因此,通过由于消磁而温度降低的第一MCM热交换器10的线材12而将液体介质冷却,将该液体介质供给于低温侧热交换器50,从而使该低温侧热交换器50冷却。
此时,在第一MCM热交换器10的内部,液体介质在形成于线材1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111通过而与线材12接触,从而该液体介质被线材12冷却。另一方面,集合体11的外周的侧面与壳体13的侧部142、143之间的第二流路112被填充部16堵塞,该第二流路112的阻力变高,因此在第一流路111流动的液体介质不变少。
此处,有时通过在壳体13的收纳部14内使线材12沿上下方向层叠从而形成集合体11。此时,线材12因壳体13的底部141、盖部15而被整齐排列,因此同与该底部141、盖部15邻接的第二流路112比较,与侧部142、143邻接的第二流路112容易变宽。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填充部16来闭塞与侧部142、143邻接的第二流路112,因此能够高效地获得上述的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被激励而温度上升的第二MCM热交换器20的线材22将液体介质加热,该液体介质供给于高温侧热交换器60,从而将该高温侧热交换器60加热。
此时,在第二MCM热交换器20的内部,液体介质在形成于线材2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通过而与线材22接触,从而该液体介质被线材22加热。另一方面,集合体21的外周的侧面与壳体23的侧部之间的第二流路被填充部堵塞,该第二流路的阻力变高,因此在第一流路流动的液体介质不变少。
此处,在通过上述的方法形成集合体21的情况下,同与壳体23的底部、盖部邻接的第二流路比较,与壳体23的侧部邻接的第二流路容易变宽。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填充部来闭塞与壳体23的侧部邻接的第二流路,因此能够高效地获得上述的效果。
接下来,若使活塞30移动至图2所示的“第二位置”,则第一MCM热交换器10的线材12被激励而温度上升,另一方面,第二MCM热交换器20的线材22被消磁而温度降低。
与此同时,通过切换阀90,形成由泵70→第二高温侧配管84→第二MCM热交换器20→第二低温侧配管82→低温侧热交换器50→第一低温侧配管81→第一MCM热交换器10→第一高温侧配管83→高温侧热交换器60→泵70构成的第二路径。
因此,通过由于消磁而温度降低的第二MCM热交换器20的线材22来将液体介质冷却,该液体介质供给于低温侧热交换器50,将该低温侧热交换器50冷却。
此时,在第二MCM热交换器20的内部,液体介质在形成于线材2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通过而与线材22接触,从而该液体介质被线材22冷却。另一方面,集合体21的外周的侧面与壳体23的侧部之间的第二流路被填充部堵塞,该第二流路的阻力变高,因此在第一流路流动的液体介质不变少。另外,在通过上述的方法形成集合体21的情况下,根据与上述相同的理由,能够高效地获得该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被激励而温度上升的第一MCM热交换器10的线材12而将液体介质加热,该液体介质供给于高温侧热交换器60,将该高温侧热交换器60加热。
此时,在第一MCM热交换器10的内部,液体介质在形成于线材1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111通过而与线材12接触,从而该液体介质被线材12加热。另一方面,集合体11的外周的侧面与壳体13的侧部142、143之间的第二流路112被填充部16堵塞,该第二流路112的阻力变高,因此在第一流路111流动的液体介质不变少。另外,在通过上述的方法形成集合体11的情况下,根据与上述相同的理由,能够高效地获得该效果。
另外,反复以上说明的活塞30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往复移动,反复相对于第一以及第二MCM热交换器10、20内的线材12、22的磁场的施加和除去,由此可持续低温侧热交换器50的冷却、和高温侧热交换器60的加热。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一MCM热交换器10,填充于壳体13的缺口145、146的填充部16与集合体11的外周紧贴,因此形成于集合体11的外周与壳体13的内表面之间的第二流路112被该填充部16堵塞,该第二流路112的阻力变高。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11的线材1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111通过,从而能够实现热交换的效率的提高。
同样,虽未特别图示,但关于第二MCM热交换器20,填充于壳体23的缺口的填充部也与集合体21的外周紧贴,因此形成于集合体21的外周与壳体23的内表面之间的第二流路被该填充部堵塞,该第二流路的阻力变高。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21的线材2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通过,从而能够实现热交换的效率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一MCM热交换器10,构成集合体11的线材12的长度方向(集合体11的延伸方向)、与壳体13的轴向(从壳体13的第一开口131朝向第二开口132的方向)实质上一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在MCM热交换器10内流动的液体介质的压力损失增大,并且仅通过利用填充部16来填埋缺口145、146,便能够使第二流路112的阻力变大。
同样,关于第二MCM热交换器20,构成集合体21的线材22的长度方向(集合体21的延伸方向)与壳体23的轴向(从壳体23的第一开口朝向第二开口的方向)也实质上一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在MCM热交换器20内流动的液体介质的压力损失增大,并且仅通过利用填充部填埋缺口,便能够使第二流路的阻力变大。
《第二实施方式》
图8A以及图8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以及第二MCM热交换器除了填充部之外还具备弹性体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MCM热交换器10B除了填充于缺口145、146的填充部16之外,还具备夹设于壳体13的盖部15与集合体11之间的弹性体19A。作为这样的弹性体19A的具体例,例如,能够例示出片状的软质聚氨酯树脂、橡胶、海绵等。该弹性体19A模仿集合体11的外周的上表面而变形,紧贴于集合体11的外周的上表面整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集合体11而三方的第二流路112被闭塞,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闭塞第二流路112。
另外,该弹性体19A遍及壳体13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设置。因此,可抑制线材12部分性地浮起。
《第三实施方式》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集合体与壳体的底部之间也夹设有弹性体这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以下,针对第三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仅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MCM热交换器10C还具备夹设于壳体13的底部141与集合体11之间的弹性体19B。作为这样的弹性体19B的具体例,与上述的弹性体19A相同,例如能够例示出片状的软质聚氨酯树脂、橡胶、海绵等。该弹性体19B模仿集合体11的外周的下表面而变形,与集合体11的外周的下表面整体紧贴。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集合体11而四方的第二流路112被闭塞,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闭塞第二流路112。
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该弹性体19B与上述的弹性体19A同样遍及壳体13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设置。因此,可抑制线材12部分性地浮起。
《第四实施方式》
图10A~图10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缺口还形成于壳体的盖部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针对第四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MCM热交换器10D中,如图10A~图10C所示,一个缺口147连续地形成在壳体13的侧部142、143以及盖部15,该缺口147沿着壳体13的周向延伸。在该缺口147填充有填充部16B,通过该填充部16B将缺口147闭塞。该填充部16B与集合体11的外周的上表面以及侧面紧贴。该填充部16B与上述的填充部16同样,通过将粘合剂等树脂材料注入缺口147内使其固化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集合体11而三方的第二流路112被闭塞,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闭塞第二流路112。
《第五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的底部与集合体之间夹设有弹性体这点上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以下,针对第五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仅对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MCM热交换器10E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具备夹设于壳体13的底部141与集合体11之间的弹性体19B。该弹性体19B模仿集合体11的外周的下表面而变形,与集合体11的外周的下表面整体紧贴。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集合体11而四方的第二流路112被闭塞,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闭塞第二流路112。
《第六实施方式》
图12A以及图12B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取代缺口而使壳体比线材短并且第一以及第二MCM热交换器取代填充部而具备覆盖部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针对第六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壳体13比集合体11短,集合体11的一个端部从壳体13露出。而且,该集合体11的露出部分113遍及该露出部分113的整周而被覆盖部16C覆盖。该覆盖部16C通过使粘合剂等树脂材料涂覆在露出部分113的整周上并固化而形成。此外,通过例如使片状的软质聚氨酯树脂、橡胶、海绵等成为环状的弹性体来构成该覆盖部16C。
该覆盖部16C与集合体11的外周遍及整周而紧贴。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集合体11而四方的第二流路112被闭塞,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闭塞第二流路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一MCM热交换器10E,覆盖部16C与集合体11的外周紧贴,因此形成于集合体11的外周与壳体13的内表面之间的第二流路112被该覆盖部16C堵塞,该第二流路112的阻力变高。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11的线材1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111通过,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同样,虽未特别图示,但关于第二MCM热交换器,覆盖部也与集合体21的外周紧贴,因此形成于集合体21的外周与壳体23的内表面之间的第二流路被该填充部堵塞,该第二流路的阻力变高。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21的线材2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通过,能够实现热交换的效率的提高。
《第七实施方式》
图13~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取代缺口而具备闭塞部件这点、和第一终端部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针对第七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3~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MCM热交换器10G除了集合体11、壳体(容器)13、终端部件17B、18之外还具备夹装于壳体13与第一终端部件17B之间的闭塞部件16D。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3未形成有缺口145、146。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终端部件17B相当于本发明的终端部件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闭塞部件16D相当于本发明的闭塞部件的一个例子。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终端部件17B由树脂成型品构成,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具有夹设于第一连结口171与第一连接口172之间的阶梯面173。此外,作为该第一终端部件17B,也可以使用金属加工品。
闭塞部件16D是例如由橡胶构成的矩形环状的O型圈,夹设于第一终端部件17B与壳体13之间。该闭塞部件16D在第一终端部件17B的阶梯面173与壳体13的端面135之间被压缩的状态下,被保持于第一终端部件17B与壳体13之间。此外,闭塞部件16D只要是由弹性材料构成、并且为与壳体13的第一开口131的形状对应的环状形状的部件,则不限定于上述那样的O型圈。
如图15所示,该被压缩的闭塞部件16D具有与壳体13的端面135遍及整周接触、并且相比壳体13的内表面而更朝向径向内侧(朝向壳体13的中心)突出那样的宽度,该闭塞部件16D的内周位于比壳体13的内表面靠中心侧。因此,该闭塞部件16D在壳体13的轴向上(在从图15的纸面近前侧朝向进深侧观察的情况下),与集合体11部分性地重叠,覆盖集合体11的一部分端面。其结果,通过该闭塞部件16D,将形成于壳体13的内表面与集合体11的外周之间的第二流路112遍及整周闭塞。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第二终端部件18与壳体13之间未夹有闭塞部件16D。因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热缩管构成该第二终端部件18。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的闭塞部件16D夹设于第二终端部件与壳体13之间。此时,作为第二终端部件,使用具有与具备上述那样的阶梯面173的第一终端部件17B相同的结构的终端部件。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一MCM热交换器10G,在壳体13与第一终端部件17B之间夹有环状的闭塞部件16D,通过该闭塞部件16D将第二流路112遍及壳体13的内表面的整周堵塞。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11的线材1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111通过,从而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同样,虽未特别图示,但关于第二MCM热交换器,也可以在壳体23与第一终端部件之间夹有闭塞部件,通过该闭塞部件将第二流路遍及壳体23的内表面的整周堵塞。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21的线材2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通过,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一MCM热交换器10G,构成集合体11的线材12的长度方向(集合体11的延伸方向)、与壳体13的轴向(从壳体13的第一开口131朝向第二开口132的方向)实质上一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在MCM热交换器10G内流动的液体介质的压力损失增大,并且仅通过夹设闭塞部件16D便能够闭塞第二流路112。
同样,在第二MCM热交换器中,构成集合体的线材22的长度方向(集合体21的延伸方向)、与壳体23的轴向(从壳体23的第一开口朝向第二开口的方向)实质上一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在MCM热交换器20内流动的液体介质的压力损失增大,并且仅通过夹设闭塞部件便能够闭塞第二流路。
《第八实施方式》
图16~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闭塞部件的形状和第一终端部件的结构与第七实施方式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以下,针对第八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仅对与第七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6~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MCM热交换器10H取代由O型圈构成的闭塞部件16D而具备由一对长方形的板状的部件构成的闭塞部件16E。该闭塞部件16E由不是弹性体而是通过树脂或金属等具有比较高的刚性的材料形成的刚体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闭塞部件16E相当于本发明的闭塞部件的一个例子。
该闭塞部件16E通过例如粘合等而固定于壳体13的一个端部,与该壳体13的端面135(主要为侧部142、143的端面)接触。闭塞部件16E分别具有向比壳体13的内表面更靠相反一侧的闭塞部件16E突出那样的宽度,在壳体13的轴向上与集合体11部分性地重复,覆盖集合体11的一部分端面。其结果,该闭塞部件16E闭塞壳体13的侧部142、143与集合体11的外周的侧面之间的第二流路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闭塞部件16E固定于壳体13的端面135,因此该闭塞部件16E未夹在第一终端部件17与壳体13之间。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通过第一终端部件16B来按压板部件18B,因此第一终端部件17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热缩管构成。此外,也可以通过例如树脂成型品、金属加工品构成第一终端部件17。
也可以取代第一终端部件17而使用具有阶梯面173的第一终端部件17B,使闭塞部件16E夹在第一终端部件17B与壳体13之间。此时,也可以不使闭塞部件16E固定于壳体13的一个端部。
或者,也可以在将闭塞部件16E夹于第一终端部件17B的阶梯面173与壳体13的端面135之间而保持的情况下,由弹性体构成闭塞部件16E,在第一终端部件17B的阶梯面173与壳体13的端面135之间使闭塞部件16E压缩的状态下,将该闭塞部件16E保持于第一终端部件17B与壳体13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一MCM热交换器10H,在壳体13与第一终端部件17之间夹有长方形的闭塞部件16E,集合体11的外周的侧面与壳体13的侧部142、143之间的第二流路112被该闭塞部件16E堵塞。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11的线材1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111通过,从而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此处,如上述那样,在壳体13的收纳部14内将线材12沿上下方向层叠而形成集合体11的情况下,由于线材12被壳体13的底部141、盖部15整齐排列,因此同与该底部141、盖部15邻接的第二流路112比较,与侧部142、143邻接的第二流路112容易变宽。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与侧部142、143邻接的第二流路112被长方形的闭塞部件16E闭塞,因此能够高效地获得上述的效果。
同样,虽未特别图示,但关于第二MCM热交换器,在壳体23与第一终端部件之间夹有长方形的闭塞部件,集合体21的外周的侧面与壳体23的侧部之间的第二流路被该闭塞部件堵塞。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21的线材2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通过,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此外,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取代长方形的闭塞部件16E而将由刚体构成的框状的闭塞部件固定于壳体13的端面135。通过该闭塞部件,能够将第二流路112遍及壳体13的内表面的整周闭塞,能够更可靠地闭塞第二流路112。
《第九实施方式》
图19~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未形成缺口、而是填充部设置于壳体的端部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针对第九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以及图21所示,在壳体13的第一端部133,在第二流路112(参照图20)填充有填充部16F,通过该填充部16F闭塞第二流路11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3未形成有缺口145、146。通过例如使用点胶机等经由该壳体13的第一开口131使粘合剂等树脂材料注入第二流路112内而固化,从而形成该填充部16F。
此外,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取代壳体13的第一端部133而在该壳体13的第二端部134,在第二流路112填充填充部16F。或者,也可以在壳体13的双方的端部133、134,在第二流路112填充填充部16F。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3的端部133、134相当于本发明的壳体的端部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流路112相当于本发明的间隙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填充部16F相对于壳体13的内表面而遍及该内表面的周向的整周形成,但不特别限定于此。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其他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22以及图23均为将MCM热交换器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例如,如图22所示,也可以仅在壳体13的侧部142、143与集合体11的外周之间的第二流路112填充填充部16F。或者,如图23所示,也可以在除去底部141之外的壳体13的侧部142、143以及盖部15、与集合体11的外周之间的第二流路112填充填充部16F。
此处,如上述那样,在壳体13的收纳部14内将线材12沿上下方向层叠而形成集合体11的情况下,由于线材12被壳体13的底部141整齐排列,因此同与该底部141邻接的第二流路112比较,与侧部142、143邻接的第二流路112、与盖部15邻接的第二流路112容易变宽。与此相对,在图22、图23所示的例子中,由于通过填充部16F仅闭塞与侧部142、143邻接的第二流路112、与盖部15邻接的第二流路112,因此能够高效地获得上述的效果。
另外,在壳体13的长度方向上第二流路112被填充部16F闭塞的位置,不特别限定于壳体13的端部133、134。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另一其他的变形例的剖视图,且是将MCM热交换器沿着长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
例如,如图24所示,也可以在壳体13的大致中央,通过填充部16F闭塞第二流路112。此时,例如,将壳体1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一次挖通,经由该开口而在集合体11的外周涂覆粘合剂,并在该粘合剂固化前,将该挖出部分与开口嵌合而固定,从而能够形成填充部16F。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一MCM热交换器10I,在壳体13的第一端部133,形成于集合体11的外周与壳体13的内表面之间的第二流路112被填充部16F堵塞,该第二流路112的阻力变高。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11的线材1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111通过,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同样,虽未特别图示,但关于第二MCM热交换器,在壳体23的第一端部,形成于集合体21的外周与壳体23的内表面之间的第二流路被填充部堵塞,该第二流路的阻力变高。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21的线材2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通过,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一MCM热交换器10I,构成集合体11的线材12的长度方向(集合体11的延伸方向)、与壳体13的轴向(从壳体13的第一开口131朝向第二开口132的方向)实质上一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在MCM热交换器10I内流动的液体介质的压力损失增大,并且仅通过利用填充部16F填埋第二流路112便能够使第二流路112的阻力变大。
同样,关于第二MCM热交换器,构成集合体21的线材22的长度方向(集合体21的延伸方向)、与壳体23的轴向(从壳体23的第一开口朝向第二开口的方向)实质上一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在MCM热交换器20内流动的液体介质的压力损失增大,并且仅通过利用填充部填埋第二流路便能够使第二流路的阻力变大。
《第十实施方式》
图25以及图26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以及第二MCM热交换器取代一部分填充部而具备弹性体这点上与第九实施方式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以下,针对第十实施方式的MCM热交换器,仅对与第九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MCM热交换器10J取代填充于与壳体13的盖部15邻接的第二流路112的填充部16F而具备弹性体19C。该弹性材19C夹设在壳体13的盖部15与集合体11之间,模仿集合体11的外周的上表面变形而与集合体11的外周的上表面整体紧贴。作为这样的弹性体19C的具体例,例如能够例示出片状的软质聚氨酯树脂、橡胶、海绵等。
另外,该弹性体19C遍及壳体13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设置。因此,可抑制线材12部分性地浮起。
此外,在图25以及图26所示的例子中,在除去盖部15之外的壳体13的底部141以及侧部142、143与集合体11的外周之间的第二流路112填充有填充部16F,但在壳体13内配置填充部16F的位置不特别限定于此。
图27是表示MCM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例如,如图27所示,也可以仅在壳体13的侧部142、143与集合体11的外周之间的第二流路112填充有填充部16F。
另外,在图25以及图26所示的例子中,存在夹设于壳体13的盖部15与集合体11之间的弹性体19C,但在壳体13内配置弹性体19C的位置不特别限定于此。
图28是表示MCM热交换器的其他的变形例的剖视图。例如,如图28所示,也可以在壳体13的底部141与集合体11之间也夹设弹性体19C。该弹性体19C模仿集合体11的外周的下表面而变形,与集合体11的外周的下表面整体紧贴。虽未特别图示,但该下侧的弹性体19C也遍及壳体13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设置。因此,可抑制线材12部分性地浮起。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一MCM热交换器10J,在壳体13的第一端部133,形成于集合体11的外周与壳体13的内表面之间的第二流路112被填充部16F和弹性体19C堵塞,该第二流路112的阻力变高。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11的线材1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111通过,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同样,虽未特别图示,但关于第二MCM热交换器,在壳体23的第一端部,形成于集合体21的外周与壳体23的内表面之间的第二流路被填充部和弹性体堵塞,该第二流路的阻力变高。因此,能够使液体介质大多在形成于集合体21的线材22彼此之间的第一流路通过,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此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变容易而记载的,不是为了限定本发明而记载的。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各要素也包括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的全部的设计变更、等同物。
上述的磁热泵装置的结构是一个例子,也可以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应用于AMR(Active Magnetic Refrigeratiaon:主动式磁制冷)方式的其他的磁热泵装置。
例如,磁热泵装置也可以具备:一个MCM热交换器、对该MCM施加磁场并且变更磁场的大小的磁场变更单元、经由配管而分别与MCM热交换器连接的第一以及第二外部热交换器、以及与磁场变更单元的动作连动而从MCM热交换器向第一或者第二外部热交换器供给流体的流体供给单元。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磁热泵装置应用于家庭用或汽车等的空气调和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未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选定具有与用途对应的适当的居里温度的MCM,从而在制冷剂那样的极低温域的用途、或者在一定程度高温域的用途中应用本发明的磁热泵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以及第二MCM热交换器10、20具有相同的结构,但不特别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第一以及第二MCM热交换器10、20之间使用不同线径的线材。另外,多个线材彼此的绞合方式、绞合方向或者绞合间距也可以彼此不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MCM热交换器由单一的集合体构成,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多个集合体沿着该MCM热交换器的延伸方向并排设置而构成。该情况下,多个集合体也可以彼此具有相同的结构,也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
此外,若连续地持续使用磁热泵装置,则在MCM热交换器中,产生与高温侧配管连结的一侧成为高温、与低温侧配管连结的一侧成为低温的温度梯度。因此,在上述例子中,优选在并排设置的多个集合体中构成位于高温侧的集合体的线材采用居里点(居里温度)比较高的材料,构成位于低温侧的集合体的线材采用居里点比较低的材料。这样,通过对应于MCM热交换器的温度环境气而使用由不同居里点的材料构成的线材,从而能够发挥更高效的磁热效应。
附图标记说明
1...磁热泵装置;10~10J...第一MCM热交换器;11...集合体;111...第一流路;112...第二流路;113...露出部分;12...线材;13~13d...壳体;131...第一开口;132...第二开口;133...第一端部;134...第二端部;135...端面;14...收纳部;141~141d...底部;142~142d、143~143d...侧部;144...开口;145、146、147...缺口;15~15d...盖部;16、16B、16F...填充部;16C...覆盖部;16D、16E...闭塞部件;17、17B...第一终端部件;171...第一连结口;172...第一连接口;173...阶梯面;18...第二终端部件;181...第二连结口;182...第二连接口;19A、19B、19C...弹性体;20...第二MCM热交换器;21...集合体;22...线材;23...壳体;271...第一连结口;281...第二连结口;30...活塞;35...促动器;40...永磁铁;50...低温侧热交换器;60...高温侧热交换器;70...泵;81~82...第一~第二低温侧配管;83~84...第三~第四高温侧配管;90...切换阀。

Claims (21)

1.一种热交换器,其使用于磁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
集合体,其捆束多个线材而构成;
壳体,其收纳所述集合体,并且形成有至少一个缺口;以及
填充部,其填充于所述缺口,
所述线材由具有磁热效应的磁热效应材料构成,
所述填充部与所述集合体的外周紧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一对侧部,
所述缺口分别形成于所述侧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连结一对所述侧部的端部彼此的一对连结部,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夹设在至少一方的所述连结部与所述集合体之间而与所述集合体的外周紧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一对侧部;和
一对连结部,它们连结一对所述侧部的端部彼此,
所述缺口连续地形成在一方的所述侧部、一方的所述连结部以及另一方的所述侧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夹设在另一方的所述连结部与所述集合体之间而与所述集合体的外周紧贴。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遍及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设置。
7.一种热交换器,其使用于磁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
集合体,其捆束多个线材而构成;
壳体,其收纳所述集合体并且比所述集合体短;以及
覆盖部,其覆盖所述集合体中的从所述壳体露出的部分,
所述线材由具有磁热效应的磁热效应材料构成,
所述覆盖部与所述集合体的外周紧贴。
8.一种热交换器,其使用于磁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
集合体,其捆束多个线材而构成;
壳体,其收纳所述集合体;以及
闭塞部件,其与所述壳体的端面接触,并且在所述壳体的轴向上与所述集合体的一部分重叠,
所述线材由具有磁热效应的磁热效应材料构成,
所述闭塞部件对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集合体的外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闭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一对侧部,
所述闭塞部件至少闭塞所述侧部与所述集合体的外周之间的所述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塞部件具有与所述壳体的端部的开口的形状对应的环状形状,
所述闭塞部件遍及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整周而闭塞所述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端部的终端部件,
所述闭塞部件由弹性体构成,
所述闭塞部件夹在所述终端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
12.一种热交换器,其使用于磁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
集合体,其捆束多个线材而构成;
壳体,其收纳所述集合体;以及
填充部,其填充于形成在所述集合体的外周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线材由具有磁热效应的磁热效应材料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至少一方的端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一对侧部,
所述填充部填充于所述集合体的外周与所述侧部之间的所述间隙。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连结一对所述侧部的端部彼此的一对连结部,
所述填充部还填充于至少一方的所述连结部与所述集合体的外周之间的所述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部遍及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整周而填充于所述间隙。
17.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连结一对所述侧部的端部彼此的一对连结部,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夹设在至少一方的所述连结部与所述集合体之间而与所述集合体的外周紧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夹设在一方的所述连结部与所述集合体之间,
所述填充部还填充于另一方的所述连结部与所述集合体的外周之间的所述间隙。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遍及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位于一方的端部的第一开口;和
位于另一方的端部的第二开口,
从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开口的方向与所述集合体的延伸方向实质上一致。
21.一种磁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
磁场变更单元,其对所述磁热效应材料施加磁场并且变更所述磁场的大小;
第一外部热交换器以及第二外部热交换器,它们经由配管分别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以及
流体供给单元,其与所述磁场变更单元的动作连动而从所述热交换器对所述第一外部热交换器或者所述第二外部热交换器供给流体。
CN201780002959.0A 2016-12-19 2017-12-18 热交换器以及磁热泵装置 Pending CN1084636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5423 2016-12-19
JP2016245428A JP2018100786A (ja) 2016-12-19 2016-12-19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6245435A JP2018100787A (ja) 2016-12-19 2016-12-19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6245423A JP2018100785A (ja) 2016-12-19 2016-12-19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6-245428 2016-12-19
JP2016-245435 2016-12-19
PCT/JP2017/045350 WO2018117030A1 (ja) 2016-12-19 2017-12-18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63677A true CN108463677A (zh) 2018-08-28

Family

ID=62626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2959.0A Pending CN108463677A (zh) 2016-12-19 2017-12-18 热交换器以及磁热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83530A1 (zh)
EP (1) EP3557160A1 (zh)
CN (1) CN108463677A (zh)
WO (1) WO20181170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7319B2 (ja) * 2018-09-14 2022-10-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磁気冷凍ユニット
DE102020118267A1 (de) 2020-07-10 2022-01-13 Leibniz-Institut für Festkörper- und Werkstoffforschung Dresden e.V. (IFW Dresden e.V.)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agnetokalorischen Drahts, magnetokalorischer Draht und dessen Verwend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2594A (zh) * 2009-11-24 2012-05-23 M技术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JP2013064588A (ja) * 2011-08-30 2013-04-11 Denso Corp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ユニット、および熱交換器の取り付け方法
CN103245123A (zh) * 2012-02-01 2013-08-14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磁致冷装置的磁热模块
CN103782116A (zh) * 2011-09-14 2014-05-0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磁性构造体及使用其的磁制冷制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03836A (ja) * 2014-06-18 2016-0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磁性構造体、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KR20170131664A (ko) * 2015-06-19 2017-11-29 가부시키가이샤후지쿠라 열교환기, 자기 히트펌프 장치, 및 열교환기의 제조 방법
JP6589706B2 (ja) * 2016-03-18 2019-10-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磁気サイ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2594A (zh) * 2009-11-24 2012-05-23 M技术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JP2013064588A (ja) * 2011-08-30 2013-04-11 Denso Corp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ユニット、および熱交換器の取り付け方法
CN103782116A (zh) * 2011-09-14 2014-05-0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磁性构造体及使用其的磁制冷制热装置
CN103245123A (zh) * 2012-02-01 2013-08-14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磁致冷装置的磁热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83530A1 (en) 2019-12-19
WO2018117030A1 (ja) 2018-06-28
EP3557160A1 (en) 2019-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63677A (zh) 热交换器以及磁热泵装置
CN107683394A (zh) 热交换器、磁热泵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JP6505312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US20090308079A1 (en) Shuttle type magnetic refrigerator
CN109386991A (zh) 线材、热交换器以及磁热泵装置
JPWO2017171077A1 (ja)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6486998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207805894U (zh) 一种ab胶的点胶机构
CN105650931B (zh) 往复式磁制冷装置
CN209279431U (zh) 一种磁制冷机
JP6505782B2 (ja) 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9701823A (zh) 一种电子加工用点胶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JP2018100787A (ja)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9158209A (ja) 磁気熱量材料、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654996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8100786A (ja)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6388718B2 (ja) 熱交換器、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2018146154A (ja)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203677166U (zh) 填充式腹腔镜下肝门血流阻断带
JP2018132205A (ja)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220759786U (zh) 一种双组份点胶装置
CN208123018U (zh) 微型水泵
JP2018146155A (ja) 熱交換器及び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9158208A (ja) ポンプ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207384558U (zh) 高压注射器机头和高压注射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