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49165B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49165B
CN108449165B CN201810592124.1A CN201810592124A CN108449165B CN 108449165 B CN108449165 B CN 108449165B CN 201810592124 A CN201810592124 A CN 201810592124A CN 108449165 B CN108449165 B CN 1084491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figuration
phich
terminal
terminal device
respons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9212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49165A (zh
Inventor
大泉透
A.戈里谢克埃德勒冯埃布瓦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un Patent Tru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Patent Trust Inc filed Critical Sun Patent Trust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449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91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49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91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终端装置包括:接收单元,接收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TDD eIMTA终端即时分双工增强DL‑UL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终端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针对终端装置本身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使用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接收的响应信号;控制单元,在多个子帧中基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PHICH组数,并基于PHICH组数检测响应信号;以及发送单元,基于响应信号,重发上行线路数据。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3年10月4日、申请号为201380052762.X、发明名称为“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在应用了3GPP 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有时也称为eNB)使用预先设定的通信资源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Channel:SCH)以及广播信号(Broadcast Channel:BCH)。并且,终端(有时也称为UE)首先通过捕获SCH来确保与基站的同步。然后,终端通过读取BCH信息获取基站独自的参数(例如、带宽等)(参照非专利文献 1、2、3)。
另外,终端在完成基站独自的参数的获取后,对基站发出连接请求,由此建立与基站之间的通信。基站根据需要通过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向建立了通信的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然后,终端对接收到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多个控制信息(下行线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有时也称为DCI))分别进行“盲判定”。即,控制信息包含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部分,该 CRC部分被基站中通过发送对象终端的终端ID掩蔽(masking)。因此,终端在利用本机的终端ID尝试对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CRC部分进行解蔽之前,无法判定是否是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在该盲判定中,如果解蔽的结果为CRC 运算OK,则判定为该控制信息是发往本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中包含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信息的DL assignment(下行线路分配)、表示上行线路数据的分配信息的UL grant(上行线路授权)等。
接着,说明3GPP LTE的上行线路的重发控制方法。在LTE中,通过 PDCCH对于终端发送作为上行线路数据的分配信息的UL grant。在此,UL grant在FDD(FrequencyDivision Duplex,频分复用)系统中表示发送了UL grant的子帧的4子帧之后的对象子帧内的资源的分配。
另外,在TDD(时分双工,时分复用)系统中,UL grant表示发送了UL grant 的子帧的4子帧以上之后的对象子帧内的资源的分配。使用图1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在TDD系统中,下行单位频带(有时也称为下行CC(Component Carrier,分量载波))和上行单位频带(有时也称为上行CC)为同一频带,通过以时分方式来切换下行线路与上行线路,实现下行通信与上行通信。因此,在TDD系统的情况下,下行单位频带也可以表示为“单位频带中的下行通信定时”。上行单位频带也可以表示为“单位频带中的上行通信定时”。如图1所示,下行单位频带与上行单位频带的切换基于UL-DL Configuration(UL-DL 配置)。设想UL-DLConfiguration通过称为SIB1(系统信息块类型1,系统信息块类型1)的广播信号通知(SIB1通知)给终端,其值在整个系统中为相同的值,不频繁进行值的变更。在图1所示的UL-DLConfiguration中,设定每1 帧(10毫秒)的下行通信(DL:Downlink)和上行通信(UL:Uplink)的以子帧为单位(即1毫秒单位)的定时。在UL-DL Configuration中,通过变更下行通信与上行通信的子帧比例,能够构筑可灵活应对针对下行通信的吞吐量和针对上行通信的吞吐量的要求的通信系统。例如,图1表示下行通信和上行通信的子帧比例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Config#0~6)。另外,图1中,用“D”表示下行通信子帧,用“U”表示上行通信子帧,用“S”表示特殊(Special)子帧。这里,特殊子帧是从下行通信子帧切换为上行通信子帧时的子帧。另外,在特殊子帧中,有时与下行通信子帧同样进行下行数据通信。另外,如图1的实线箭头(UL grant-PUSCH定时)所示,分配对UL grant的上行线路数据 (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子帧是通知了该UL grant的子帧的4子帧以上之后的上行通信子帧,并且如图1所示,唯一地进行规定。
在上行线路的重发控制(UL重发控制)中,支持对与上次发送时分配了上行线路数据的资源相同的资源分配重发数据的非自适应(Non-adaptive)重发、以及能够对与上次分配了的资源不同的资源分配重发数据的自适应(Adaptive) 重发(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在非自适应重发中,仅将用于对终端发送针对上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响应信号)的PHICH(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用作重发控制信号用的信道。基站在对终端要求重发的情况下,使用PHICH发送NACK,在不对终端要求重发的情况下,使用PHICH发送ACK。在非自适应重发中,基站能够仅使用PHICH来指示重发,因而具有指示重发所需的、在下行线路中所发送的控制信号的开销小的优点。
这里,在FDD系统中,在发送了上行线路数据的子帧的4子帧之后的对象子帧内的资源中,对终端通知PHICH。另外,在TDD系统中,在发送了上行线路数据的子帧的4子帧以上之后的对象子帧内的资源中,对终端通知 PHICH。使用图1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1的虚线箭头(PUSCH-PHICH定时)所示,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PUSCH)的ACK/NACK(PHICH)的子帧是通知了该上行线路数据的子帧的4子帧以上之后的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并且如图1所示唯一地进行规定。
在自适应重发中,基站使用通知资源分配信息的UL grant指示重发和重发用资源,并使用PHICH发送ACK。UL grant中有NDI(New Data Indicator,新数据指示符)这一比特,该比特为0或1的二值。终端将接收到的本次的 UL grant的NDI和同一发送进程(HARQ(Hybrid ARQ)process)的上次的UL grant的NDI进行比较,在NDI中有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分配了新数据,在 NDI中无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分配了重发数据。在自适应重发中,能够根据重发数据所需的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信号对干扰及噪声比)变更资源量和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和编码机制),因而具有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的优点。
另外,UL grant中带有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因此与PHICH相比,UL grant的接收信号的可靠性较高。因此,终端在接收到PHICH和UL grant的情况下,遵从UL grant的指示。
图2中示出终端中的UL重发控制的过程的一例。图2中,在步骤(以下省略为“ST”)11中,终端判定是否有UL grant。在有UL grant的情况下(ST11:“是”)转至ST12,在无ULgrant的情况下(ST11:“否”)转至ST15。
在ST12中,终端比较本次的UL grant的NDI和同一重发进程的上次的 UL grant的NDI,以判定NDI中是否有变化。在NDI中有变化的情况下(ST12:“是”)转至ST13,在NDI中无变化的情况下(ST12:“否”)转至ST14。
终端在ST13中对基站发送新数据,在ST14中将重发数据自适应重发到基站。
在ST15中,终端判定PHICH是否为NACK。在PHICH为NACK的情况下(ST15:“是”)转至ST16,在PHICH为ACK的情况下(ST15:“否”)转至ST17。
终端在ST16中将重发数据非自适应地重发到基站,在ST17中挂起 (Suspending),保留重发控制。
接着,说明PHICH的结构。
此外,在LTE系统和作为LTE的发展形式的LTE-A(LTE-Advanced;高级LTE)系统中,1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是12副载波×0.5毫秒,在时间轴上组合2个RB得到的单位称为RB对(RB pair)。这样,RB对是12副载波×1毫秒。在表示频率轴上的12个副载波的块的情况下,RB对有时也简称为RB。另外,1副载波×1OFDM码元的单位称为1RE(ResourceElement,资源元素)。另外,由4RE构成1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资源元素组)。
首先,在PHICH的编码中,对ACK/NACK(1比特)进行3倍重复。PHICH 的数是RB数的{1/6,1/2,1,2}倍中的任一者,用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通知。基站利用SF(扩频率:Spreading Factor)=4的码复用和IQ复用,能够用3REG(=12RE)发送8个PHICH。配置在3REG中的8个PHICH称为PHICH组(PHICH group),表示为“PHICH组数(即资源数)Ngroup PHICH为8”。在FDD系统中,PHICH组数Ngroup PHICH在所有子帧中取相同值。
另一方面,在TDD系统中,如图3A所示,在各UL-DL Configuration 和各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中,分别规定对PHICH组数的系数(mi)。使用该系数,对每个子帧变更总PHICH组数(=PHICH组数Ngroup PHICH×PHICH组数的系数mi)。此外,在FDD系统中,PHICH组数的系数与子帧无关而始终为1。
这里,使用图3B说明TDD系统中总PHICH数对每个子帧不同的原因。图3B表示子帧#n中终端接收的PHICH对应于多少子帧之前终端发送出的 PUSCH。图3B中的空栏意味着PHICH不存在。例如,如图3B所示,在Config#0 的子帧#1中,PHICH对应于4子帧之前的子帧#7中发送了的PUSCH(参照图1)。在Config#0的子帧#1中,1个子帧中的PUSCH对应于一个子帧中的 PHICH,因而与FDD系统同样,使PHICH组数的系数mi为1(参照图3A)。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在Config#0的子帧#0中,PHICH对应于7子帧之前的子帧#3和6子帧之前的子帧#4中分别发送出的PUSCH。也就是说,在 Config#0的子帧#0中,终端接收对2个PUSCH的PHICH。因此,在Config#0 的子帧#0中,与Config#0的子帧#1相比需要2倍的PHICH用的资源(以下称为PHICH资源),因此使PHICH组数的系数mi为2(参照图3A)。
另外,在图3B中,在相同子帧(例如子帧#0,5)中接收的以同一终端为目标的2个PHICH通过参数IPHICH进行区分。例如,在Config#0的子帧#0 中,对7子帧之前的PUSCH的PHICH对应于IPHICH=0,对6子帧之前的PUSCH 的PHICH对应于IPHICH=1。Config#0的子帧#5也是同样的。此外,在除此以外的UL-DL Configuration和子帧中的PHICH中,始终为IPHICH=0。
另外,PHICH资源用总PHICH资源数的索引ngroup PHICH与正交序列的索引nseq PHICH的组合{ngroup PHICH,nseq PHICH}表示。总PHICH资源数的索引ngroup PHICH和正交序列的索引nseq PHICH用下面的式(1)、(2)分别表示。
Figure GDA0002834567810000051
Figure GDA0002834567810000052
其中,NPHICH SF是根据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长度而变化的扩频率 (SF)。IPRB_RA是分配与PHICH对应的PUSCH的PRB(Physical RB,物理RB) 索引的最小值。nDMRS是指示与PHICH对应的PUSCH的UL grant中包含的 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Cyclic Shift) 值。IPRB_RA和nDMRS依赖于UL grant和PUSCH的分配,因此可以说PHICH 资源基于UL grant和PUSCH的分配进行隐式通知(implicitsignalling)。另外,对每个IPHICH的值划分所确定的PHICH资源。例如,在Config#0的子帧#0中,以各PHICH资源不发生竞争来设计对7子帧之前的PUSCH的PHICH 和对6子帧之前的PUSCH的PHICH。
另外,PHICH的映射依赖于小区ID(cell ID)。这样,对于PHICH而言,难以进行与其它小区的干扰控制,PHICH有时与其它小区的PDCCH和/或 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Signal,小区专用参考信号)产生干扰。另外,构成PHICH的3REG有全部被配置在OFDM码元#0中的情况(未图示)、以及如图4所示在OFDM码元#0、#1、#2中各自被配置一个的情况。利用广播信号将表示是哪一种PHICH配置的信息通知给终端。
另外,PDCCH占用的OFDM码元数(1~3个)基于利用OFDM码元#0 中所配置的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通知的CFI(Control Format Indicator,控制格式指示符)的值来确定。另外,在PDCCH的检测中,终端自OFDM码元#0起在数量为由CFI 指示的OFDM码元数的资源区域中,在除PCFICH、PHICH及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以外的资源区域的部分资源(以下,有时也称为PDCCH资源)中进行盲检测。
另外,在LTE-A系统中,正在研讨变更UL-DL Configuration的方案(以下有时称为TDD eIMTA(enhancement for DL-UL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and TrafficAdaptation,增强DL-UL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dynamic TDD(动态TDD) 或flexible TDD(灵活TDD))。作为TDD eIMTA的目的,可以举出通过UL/DL 比例的灵活变更来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或者通过在业务负载低的时间段增加UL比例来减少基站的耗电等。作为UL-DLConfiguration的变更方法,根据变更的目的,分别在研究如下方法:(1)基于SI(SystemInformation,系统信息)信令的通知的方法,(2)基于RRC(higher layer,高层)信令的通知方法, (3)基于MAC(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介质访问控制层)信令的通知方法,以及(4)基于L1(Physical Layer,物理层)信令的通知方法。
方法(1)是频度最低的UL-DL Configuration的变更。方法(1)例如适用于以在业务负载低的时间段(例如深夜或清晨)增加UL比例来减少基站的耗电为目的的情况。方法(4)是频度最高的UL-DL Configuration的变更。在微微小区(picocell)等较小的小区中,与宏小区(macrocell)等较大的小区相比,连接的终端数少。在微微小区中,根据连接于微微小区的少量的终端中的UL/DL业务量的多少,确定微微小区整体的UL/DL业务量。因此,在微微小区中,UL/DL 业务量的时间变动剧烈。因此,在跟随微微小区这样的较小的小区中的UL/DL 业务量的时间变动来变更UL-DL 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方法(4)最合适。方法(2)及方法(3)位于方法(1)与方法(4)之间,适合于UL-DL Configuration变更频度为中等程度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V10.1.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10),”March 2011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V10.1.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10),”March 2011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V10.1.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Release10),”March 2011
非专利文献4:R1-074811,“Semi-static Configuration of Non-adaptive andAdaptive HARQ in E-UTRA Downlink”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考虑使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终端(以后,有时称为非 TDD eIMTA终端或传统终端)、和支持使用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的TDD eIMTA的终端(以后,有时称为TDD eIMTA终端)共存的情况。
在LTE系统和LTE-A系统中,如图3B所示,对每个UL-DL Configuration,规定了与PHICH对应的PUSCH定时(与上行线路的重发控制有关的定时)。此外,如图3A所示,与终端中的PHICH的接收定时相对应,规定了PHICH 组数的系数(mi)。因此,考虑在使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传统终端、和使用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不同的UL-DL Configuration 的TDD eIMTA终端中,与上行线路的重发控制有关的定时、以及PHICH组数的系数也不同。
图5A 、 图 5 B 表示传统终端和TDD eIMTA终端中PHICH组数的系数不同的情况的例子。
图5A是对传统终端设定Config#0、对TDD eIMTA终端设定Config#2 的情况的例子。即,在传统终端中,对每个子帧规定图3A所示的与Config#0 对应的PHICH组数的系数(mi),在TDD eIMTA终端中,对每个子帧规定图 3A所示的与Config#2对应的PHICH组数的系数(mi)。
这里,关注在两个终端中均为下行通信子帧(D)或特殊子帧(S)的、子帧 (SF)#0,1,5,6的PHICH组数的系数。可知各子帧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传统终端和TDD eIMTA终端中不同。例如,在子帧#0中,TDD eIMTA终端识别为不存在PHICH资源(系数0),与此相对,传统终端识别为存在与 PHICH组数的系数2对应的PHICH资源。
如前所述,在各终端(传统终端和TDD eIMTA终端)中,自OFDM码元 #0起在相当于由CFI指示的OFDM码元数的资源区域中,在除PCFICH、 PHICH及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以外的资源区域的一部分中进行PDCCH的盲检测。但是,终端识别的总PHICH组数(=PHICH组数×与PHICH组数有关的系数)和基站设想的PHICH资源数不一致时,终端中的PDCCH的盲检测范围与基站的设想不同。因此,该终端无法正确接收PHICH,并且无法正确接收PDCCH中包含的以该终端为目标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DCI)。即,基站在一个子帧中,无法对于传统终端和TDD eIMTA终端正确地通知使用了 PDCCH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DCI)。由此,基站为了对于传统终端和TDD eIMTA终端正确通知使用PDCCH的DCI,需要对每个子帧分为传统终端用的子帧或TDD eIMTA终端用的子帧来使用子帧,因而产生DCI伴随有较大的调度限制的课题。
另外,图5B是对传统终端设定Config#3、对TDD eIMTA终端设定 Config#0的情况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图5B中,在两个终端中均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子帧#0、1、5、6中也存在与图5A相同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设定有互不相同的UL-DL Configuration的终端共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基站中的对两个终端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DCI) 的调度限制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所述终端装置采用的结构具备:接收单元,接收从基站装置发送来的信号;以及分离单元,从所述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分配的响应信号和对第二资源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接收到所述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在对所述终端装置所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装置所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采用的结构具备:生成单元,生成对从终端装置发送出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分配单元,对第一资源分配所述响应信号并对第二资源分配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以及发送单元,发送包含所述响应信号和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信号,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对于所述终端装置,所述分配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接收方法用于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所述接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接收从基站装置发送来的信号的步骤;以及从所述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分配的响应信号和对第二资源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步骤,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接收到所述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所述其它终端装置所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时刻,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发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生成对从终端装置发送出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步骤,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有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对第一资源分配所述响应信号并对第二资源分配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步骤,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以及发送包含所述响应信号和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信号的步骤;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所述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对于所述终端装置,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一种支持TDD eIMTA即时分双工增强DL-UL 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的终端装置包括:接收单元,接收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所述支持TDD eIMTA 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针对终端装置本身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使用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接收的响应信号;控制单元,在多个子帧中基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PHICH组数,并基于所述PHICH组数检测所述响应信号;以及发送单元,基于检测出的所述响应信号,重发上行线路数据,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针对不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模式。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一种支持TDD eIMTA即时分双工增强DL-UL 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的终端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所述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针对终端装置本身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使用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接收的响应信号;在多个子帧中基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PHICH组数;基于所述PHICH组数,检测所述响应信号;基于检测出的所述响应信号,发送上行线路数据,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针对不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模式。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一种支持TDD eIMTA即时分双工增强DL-UL 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的终端装置中的集成电路控制以下处理:接收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的处理;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所述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对终端装置本身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使用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接收的响应信号;在多个子帧中基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PHICH组数的处理;基于所述PHICH组数检测所述响应信号的处理;以及基于检测出的所述响应信号,发送上行线路数据的处理,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针对不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模式。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一种与支持TDD eIMTA即时分双工增强 DL-UL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的终端装置通信的基站装置包括:发送单元,发送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所述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对从终端装置接收的上行线路数据,使用 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接收单元,接收基于所述终端装置检测出的响应信号重发的上行线路数据,所述终端装置检测出的响应信号是基于使用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的PHICH组数检测出的,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针对不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模式。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一种与支持TDD eIMTA即时分双工增强 DL-UL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的终端装置通信的基站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所述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对从终端装置接收的上行线路数据,使用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接收基于所述终端装置检测出的响应信号重发的上行线路数据,所述终端装置检测出的响应信号是基于使用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的PHICH组数检测出的,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针对不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模式。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一种与支持TDD eIMTA即时分双工增强 DL-UL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的终端装置通信的基站装置中的集成电路控制以下处理:发送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的处理;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所述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对从终端装置接收的上行线路数据,使用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接收基于所述终端装置检测出的响应信号重发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处理,所述终端装置检测出的响应信号是基于使用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的PHICH组数检测出的,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针对不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模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设定了互不相同的UL-DL Configuration的终端共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基站中的对两个终端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DCI)的调度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TDD中的UL-DL Configuration和上行通信重发控制定时的图。
图2是表示上行通信重发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3A、图3B是表示对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图。
图4是表示PHICH的一例映射的图。
图5A、图5B是用于说明对不同UL-DL Configuration的课题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基站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A、图10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情形1的、PHICH组数的系数确定方法的图。
图11A、图11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方法1的、 PHICH组数的系数的图。
图12A、图12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课题的图。
图13A、图13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方法2的、 PHICH组数的系数的图。
图14A、图14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方法3的、 PHICH组数的系数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课题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课题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方法4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元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其说明由于重复而省略。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主要结构图。在基站100中,PHICH生成单元103生成对从终端发送出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该终端设定有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UL-DL Configuration),该模式为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和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上行通信子帧)的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此外,将分配响应信号的资源数(总PHICH组数)与UL-DL Configuration中所包含的上述第一子帧相关联。信号分配单元106对第一资源(PHICH资源)分配响应信号,对第二资源(PDCCH资源)分配下行线路控制信息(DCI),第一资源由基于与发送上述响应信号的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无线发送单元107发送分配了响应信号和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信号。
这里,在对上述终端(TDD eIMTA终端)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和对无法进行UL-DLConfiguration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非TDD eIMTA终端)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第一子帧的定时,对于上述终端(TDD eIMTA终端),信号分配单元106使用与第二构成模式的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主要结构图。终端200是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的终端,该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UL-DLConfiguration),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和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此外,将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资源数(总 PHICH组数)与UL-DL Configuration中包含的上述第一子帧相关联。无线接收单元202接收从基站100发送出的信号。信号分离单元203从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PHICH资源)所分配的响应信号、以及对第二资源(PDCCH资源) 所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第一资源由基于与接收到信号的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
这里,在对终端200(TDD eIMTA终端)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UL-DLConfiguration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装置(非TDD eIMTA终端)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第一子帧的定时,信号分离单元203使用与第二构成模式的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
[基站100的结构]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
在图8中,差错判定单元101使用CRC等判定从后述的纠错解码单元 111获得的接收数据信号(上行线路数据)中是否有差错。判定结果被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
在下行线路中有要发送的数据信号的情况下,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确定分配数据信号的资源,生成作为分配信息的DL assignment。另外,在有分配给上行线路的数据信号的情况下,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确定分配数据信号的资源,生成作为分配信息的ULgrant。此外,基于从差错判定单元101 获得的判定结果,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判断是否对于终端重发信号(即上行线路数据)。生成的分配信息作为在PDCCH(或EPDCCH)中发送的信息被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6。另外,DL assignment作为用于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控制信息,也被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6。另外,为了接收上行线路数据, UL grant被输出到无线接收单元109。
另外,基于从差错判定单元101获得的判定结果,在不需要对于终端重发的情况下,或者自适应地重发信号的情况下,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指示 PHICH生成单元103生成ACK。另一方面,在对于终端进行非自适应重发的情况下,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指示PHICH生成单元103生成NACK。
按照来自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的指示,PHICH生成单元103生成 ACK/NACK信号(ACK或NACK)。
纠错编码单元104对发送数据信号(即,下行线路数据信号)进行纠错编码,将编码后的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05。
调制单元105对从纠错编码单元104获得的信号进行调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6。
基于从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获得的DL assignment,信号分配单元106 将从调制单元105获得的调制信号分配到对应的资源中。另外,信号分配单元106将包含从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获得的DL assignment和UL grant的 DCI分配到PDCCH的资源区域(PDCCH区域)(或者EPDCCH的资源区域 (EPDCCH区域))。此外,在从PHICH生成单元103输出了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信号分配单元106将ACK/NACK信号分配到PHICH的资源区域。具体而言,信号分配单元106对PHICH资源分配ACK/NACK信号,对规定的资源区域(由上述CFI确定的区域)中的至少PHICH资源以外的PDCCH资源分配DCI,上述PHICH资源由基于对发送ACK/NACK信号的子帧(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即,与该子帧相关联的总PHICH组数)确定。在发送了对上述ACK/NACK信号的上行线路数据的终端中,设定有多个UL-DL Configuration(例如Config#0~#6)中的任一者。此外,信号分配单元106中的分配动作的细节在后面叙述。
这样,通过将发送数据信号、控制信息(分配信息(DL assignment,UL grant)等)、以及PHICH信号(ACK/NACK信号)分配到规定的资源中,生成发送信号。所生成的发送信号被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107。
无线发送单元107对于从信号分配单元106获得的发送信号实施上变频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通过天线108进行发送。
无线接收单元109通过天线108接收从终端发送出的信号,实施下变频等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并且,无线接收单元109利用从控制信息生成单元 102获得的UL grant,分离从终端发送出的信号,并输出到解调单元110。
解调单元110对于从无线接收单元109获得的信号实施解调处理,将得到的解调信号输出到纠错解码单元111。
纠错解码单元111对从解调单元110获得的解调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接收数据信号。得到的接收数据信号也被输出到差错判定单元101。
[终端200的结构]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
在图9中,无线接收单元202通过天线201接收从基站100发送出的信号,施加下变频等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将进行了无线接收处理的信号输出到信号分离单元203。
信号分离单元203从获得自无线接收单元202的信号中,提取PHICH区域的信号(ACK/NACK信号)和PDCCH区域的信号(控制信息),将提取出的 PHICH区域的信号和PDCCH区域的信号分别输出到PHICH接收单元206和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具体而言,信号分配单元203从接收信号中分离对 PHICH资源(资源数及资源位置)所分配的ACK/NACK信号、以及对规定的资源区域(由上述CFI确定的区域)中的至少PHICH资源以外的PDCCH资源所分配的控制信息(DCI),上述PHICH资源由基于对无线接收单元202中接收到接收信号的子帧(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即,与该子帧相关联的总PHICH组数)确定。此外,信号分离单元203中的分离动作的细节在后面叙述。
另外,信号分离单元203从接收信号中提取对从后述的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获得的DL assignment所示的数据资源分配的信号(即下行线路数据信号),将提取出的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04。
解调单元204对从信号分离单元203获得的信号进行解调,将该解调后的信号输出到纠错解码单元205。
纠错解码单元205对从解调单元204获得的解调信号进行解码,将得到的接收数据信号输出。
PHICH接收单元206判定由信号分离单元203提取出的PHICH区域的信号是ACK还是NACK。判定结果被输出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
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对于由信号分离单元203提取的PDCCH区域的信号进行盲解码,由此提取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例如,DL assignment或UL grant)。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将提取出的DL assignmeng输出到信号分离单元203,将UL grant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10。
另外,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也具有作为重发控制单元的功能,在从 PHICH接收单元206获得的判定结果是NACK,并且未检测出UL grant的情况下,将指示非自适应重发的信号(重发指示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10。另外,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在从PHICH接收单元206获得的判定结果是 ACK,并且未检测出UL grant的情况下,不向信号分配单元210输出指示分配的信号。
纠错编码单元208对发送数据信号(即,上行线路数据)进行纠错编码,将编码后的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09。
调制单元209对从纠错编码单元208输出的信号进行调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10。
从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获得UL grant后,信号分配单元210将该UL grant的NDI(本次的UL grant的NDI)和同一重发进程的上次的UL grant的 NDI进行比较,在NDI有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分配了新数据,将从调制单元 209输出的新数据的调制信号按照UL grant分配到数据资源中。另一方面,在NDI无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分配了重发数据,信号分配单元210将从调制单元209输出的重发数据的调制信号按照UL grant分配到数据资源中。另外,从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获得重发指示信号后,信号分配单元210将从调制单元209输出的重发数据的调制信号按照同一重发进程的上次的UL grant分配到数据资源中。所分配的信号作为发送信号被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11。
无线发送单元211对于从信号分配单元210获得的发送信号施加上变频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经由天线201进行发送。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说明具有以上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的细节。这里,能够对UL-DLConfiguration进行设定变更的TDD eIMTA终端(终端200)和无法对 UL-DL Configuration进行设定变更的非TDD eIMTA终端(包括传统终端),存在于由基站100覆盖的同一小区内。另外,对于作为TDD eIMTA终端的终端200的UL-DL Configuration是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情况,分为以下两种情形(case)进行说明。
<情形1>
非TDD eIMTA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是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情况
<情形2>
非TDD eIMTA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是上行通信子帧的情况
<情形1>
引用图10A 、图 10B 说明基站100中的PHICH资源数的确定方法、以及终端 200(TDD eIMTA终端)中的总PHICH组数的确定方法、PDCCH检测方法。
图10A及图10B中的各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与图5A及图5B中的各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分别对应。此外,图10A中,TDD eIMTA 终端的子帧#3,4,8,9的PHICH组数的系数标记为“x”,“x”的值可以使用后述的<情形2>的任一种方法来确定。
这里,TDD eIMTA终端(终端200)首先作为与支持TDD eIMTA的小区连接时的UL-DLConfiguration,使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进行连接。并且,考虑在小区连接之后,基于该小区的基站100的指示,TDD eIMTA 终端变更为不同的UL-DL Configuration。也就是说,TDD eIMTA终端不仅能够接收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即,对TDDeIMTA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并且是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不同的UL-DL Configuration),还能够接收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即,对非TDDeIMTA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与此相对,虽然包括传统终端在内的非TDDeIMTA终端能够接收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但是无须接收或者原本无法接收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
对此,在情形1的定时中,对于TDD eIMTA终端(终端200),基站100 不依赖于终端200的当前的UL-DL Configuration而根据基于SIB1通知的 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确保PHICH资源数和PHICH资源位置。另外,基于确保的PHICH区域,基站100设定PDCCH区域。
另一方面,在情形1的定时中,视为终端200不依赖于本机的当前的 UL-DLConfiguration而根据基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 组数的系数确保了PHICH资源数以及PHICH资源位置,检测PDCCH。
即,在对TDD eIMTA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和对非TDD eIMTA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两者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情形1的定时中,为了消除TDDeIMTA终端与非TDD eIMTA终端之间的总 PHICH组数的识别的差异,对于TDD eIMTA终端,基站100(例如信号分配单元106)和终端200(例如信号分离单元203)使用对非TDD eIMTA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所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确定PHICH和PDCCH的资源区域。换言之,在情形1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对非TDD eIMTA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 的与该定时相关联的总PHICH组数(PHICH资源数)。
更具体而言,在图10A中相当于情形1的子帧#0、1、5、6中,基站100(信号分配单元106)将对TDD eIMTA终端(终端200)的PHICH组数的系数(mi)和对传统终端(非TDD eIMTA终端)设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mi)设定为相同数 (依次为(mi=2、1、2、1))。由此,在图10A所示的子帧#0、1、5、6中,对于TDD eIMTA终端和非TDD eIMTA终端,基站100设定相同的总PHICH 组数(=PHICH组数×PHICH组数的系数)。由此,在图10A所示的子帧#0、1、 5、6中,对于TDD eIMTA终端和非TDD eIMTA终端,基站100设定相同的 PDCCH区域。由此,对TDD eIMTA终端和非TDD eIMTA终端的PDCCH 的盲检测范围相同。
另一方面,终端200(信号分离单元203)并不将图10A所示的子帧#0、1、 5、6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视为与为本机设定的Config#2对应的PHICH组数的系数,而是将其视为与传统终端识别的PHICH组数的系数(SIB1通知的 UL-DL Configuration所规定的系数)同数(依次为2、1、2、1)。由此,在图10A 所示的子帧#0、1、5、6中,在与传统终端相同的PDCCH区域(盲检测范围) 中,基站200检测发往本机的PDCCH。
同样,在图10B所示的子帧#0、1、5、6中,基站200和终端200将终端200的PHICH组数的系数设定为与传统终端识别的PHICH组数的系数相同数(依次为1、0、0、0),分别进行PHICH和PDCCH中的分配处理和分离处理(及检测处理)。
[效果]
由此,在情形1的定时中,消除TDD eIMTA终端和非TDD eIMTA终端之间的总PHICH组数的识别的差异,并且各终端和基站100分别设想的 PHICH资源数一致。由此,基站100能够在同一子帧中对于TDD eIMTA终端和非TDD eIMTA终端正确地通知使用PDCCH的DCI。另外,TDD eIMTA 终端(终端200)和非TDD eIMTA终端能够在同一子帧中检测发往本机的PDCCH。这样,基站100无须区分TDD eIMTA终端和非TDD eIMTA终端使用的子帧,因而不具有关于DCI的调度限制。
[PDCCH检测方法和PHICH检测方法]
接着,详细叙述在情形1中,对于为终端200(TDD eIMTA终端)设定的 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和对于对传统终端(非TDD eIMTA终端)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各组合(a)~(d)中的、终端200的与PDCCH检测和PHICH检测有关的动作。
在后述的任一组合(a)~(d)中,均自OFDM码元#0起相当于CFI指示的 OFDM码元数的资源区域(规定的资源区域)之中,在除PCFICH用的资源、参考信号用的资源、以及通过后述的方法确保的PHICH资源以外的资源区域的一部分中,终端200进行PDCCH的盲检测。
(a)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0,并且SIB1通知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1或2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由SIB1通知的 UL-DLConfiguration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1或2)确定的PHICH资源 (PHICH资源数和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PHICH。其中,由于不存在发往本机的PHICH,所以终端200无须进行PHICH检测。
(b)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1,并且SIB1通知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2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由SIB1通知的 UL-DLConfiguration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2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 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PHICH。此外,终端200进行PHICH检测。因此,作为对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方法,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和非自适应重发两者。
(c)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1 或2,并且SIB1通知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0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并不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确保PHICH资源。此外,终端200不进行PHICH检测。因此,作为对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方法,仅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
(d)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2,并且SIB1通知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1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由SIB1通知的 UL-DLConfiguration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1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 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PHICH。此外,在与该子帧中接收的PHICH对应的两个上行线路数据中,终端200仅对一个上行线路数据(设为第一上行线路数据)进行PHICH检测,对另一个上行线路数据(设为第二上行线路数据)不进行PHICH检测。因此,作为对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方法,对于第一上行线路数据,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和非自适应重发两者,对于第二上行线路数据,仅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
或者,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由SIB1通知的UL-DLConfiguration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1确定的PHICH资源 (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对第一上行线路数据的PHICH。此外,终端200基于对第一上行线路数据的PHICH资源来确定对第二上行线路数据的PHICH资源。具体而言,在由参数集(IPRB_RA,nDMRS) 确定对第一上行线路数据的PHICH用的资源的情况下,终端200使用参数集(IPRB_RA+1,nDMRS)确定对第二上行线路数据的PHICH用的资源。在此情况下,对于第一上行线路数据和第二上行线路数据两者,能够利用非自适应重发和自适应重发两者。这里,IPRB_RA表示上行线路数据分配的开头PRB。因此,表示与对应于IPRB_RA的PRB邻接的PRB的IPRB_RA+1也很可能由该上行线路数据所占用。也就是说,基站100对于终端200以外的其它终端分配以对应于IPRB_RA+1的PRB为开头PRB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对于终端200,基站100除了使用对IPRB_RA的PHICH资源以外,即使还使用对 IPRB_RA+1的PHICH资源,也能够抑制对其它终端的调度中产生限制的可能性。
以上说明了各组合(a~d)中的、与终端200的PDCCH检测和PHICH检测有关的动作。此外,在基站100中,也与上述终端200的动作同样地进行对终端200的PDCCH和PHICH的资源分配和重发控制。
<情形2>
引用图11A ~图17说明基站100中的PHICH资源数的确定方法、以及终端200(TDDeIMTA终端)中的总PHICH组数的确定方法、PDCCH检测方法。
在情形2中,非TDD eIMTA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为上行通信子帧,因而TDDeIMTA终端无须遵照非TDD eIMTA终端使用的、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所规定的系数即总PHICH组数。着眼于这一点,下面说明对TDD eIMTA终端的总PHICH组数(PHICH组数的系数)的设定方法 1~4。
(方法1)
方法1中,总PHICH组数基于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 来确定。即,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对终端200 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的该定时所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换言之,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与对终端200设定的 UL-DL Configuration的该定时相关联的总PHICH组数。
使用图11A 、图 11B 说明方法1。此外,图11A中的各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与图10A中的各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对应。图11A中,相当于情形2 的定时(TDDeIMTA终端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并且非TDD eIMTA终端为上行通信子帧的情况)是子帧#3、4、8、9。
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在基站100进行下行通信的情况下,对于终端200(TDDeIMTA终端),基站100基于终端200的当前的UL-DL Configuration(图11A中是Config#2)所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确保PHICH 资源(PHICH资源数和PHICH资源位置)。也就是说,如图11B所示,在子帧#3、4、8、9中,对于终端200,基站100分别确保基于1、0、1、0的PHICH 组的系数(mi)确定的PHICH资源。另外,基站100基于所确保的PHICH资源,设定PDCCH资源。
另一方面,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于当前为本机设定的TDD eIMTA用的UL-DLConfiguration(图11A中是Config#2)所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终端200确定PHICH组数的系数。也就是说,如图11B所示,在子帧#3、4、8、9中,终端200视为确保了分别基于1、0、1、0的PHICH组的系数(mi)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以检测PHICH和PDCCH。
[效果]
由此,对于使用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终端200,基站100能够使用最佳的总PHICH组数,即适量地确保PHICH资源,来适用非自适应重发。
[PDCCH检测方法和PHICH检测方法]
接着,详细叙述与终端200中的PDCCH检测和PHICH检测有关的动作。
(a)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0 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并不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确保PHICH资源。此外,由于不存在发往本机的PHICH,所以终端200无须进行PHICH检测。
(b)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1 或2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由TDD eIMTA 用的UL-DLConfiguration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1或2)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PHICH。此外,终端200进行PHICH检测。因此,作为对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方法,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和非自适应重发两者。
(方法2)
方法2中,总PHICH组数基于所有UL-DL Configuration(例如,Config#0~Config#6)中的每个子帧的最大值来确定。即,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多个UL-DL Configuration的该定时分别规定的PHICH 组数的系数中的最大值。换言之,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多个UL-DL Configuration分别相关联的总PHICH组数中的最大值。
在说明方法2时,使用图12A 、图 12B 说明前提及课题。
方法2中,设想除了存在使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以外,还存在两个TDD eIMTA终端的情况。另外,设想在两个TDD eIMTA终端中,分别设定了互不相同、并且与SIB1通知的 UL-DL Configuration也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
例如,图12A中,除了设定了Config#0的传统终端以外,还存在设定了 Config#2的TDD eIMTA终端1和设定了Config#1的TDD eIMTA终端2。图 12中,在TDD eIMTA终端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并且非TDD eIMTA 终端(传统终端)为上行通信子帧的定时(子帧#3、4、8、9)中,对于各TDD eIMTA 终端,假设基于方法1设定PHICH组数的系数。也就是说,在TDDeIMTA 终端1中,子帧#3、4、8、9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如图12B所示为1、0、 1、0。另外,在TDDeIMTA终端2中,子帧#4、9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如图12B所示为1,1。
这里,关注在TDD eIMTA终端1和TDD eIMTA终端2中均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子帧#4、9的PHICH组数的系数。可以看出,各子帧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TDD eIMTA终端1与TDD eIMTA终端2之间不同。由此,与图5A 、图 5B 中说明的情况同样,在子帧#4、9中,基站100无法同时调度 TDD eIMTA终端1及TDD eIMTA终端2两者,因此关于DCI伴随有调度限制。
如图12A所示,除了使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以外,还存在两个TDD eIMTA终端,对于这两个TDD eIMTA终端设定互不相同、并且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也不同的UL-DL Configuration,在这种情况下,考虑以下的两种情形I、II。
情形I:设想在一个小区内使用三个以上的不同UL-DL Configuration进行运用的系统
情形II:在对多个TDD eIMTA终端同时进行UL-DL Configuration的设定变更的情况下,多个TDD eIMTA终端中,由于部分TDD eIMTA终端中的接收失败,该终端无法接收UL-DL Configuration的设定变更指示的情况
如前所述,TDD eIMTA终端除了能够接收对本机的TDD eIMTA用的UL-DLConfiguration以外,还能够接收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另一方面,考虑各TDDeIMTA终端无法接收对其它TDD eIMTA终端的、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
对此,在方法2中,如图13A所示,在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 为上行通信子帧,并且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以外的所有UL-DL Configuration中的至少一者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定时(图13A中是子帧#3、4、7、8、9)中,在基站100进行下行通信的情况下(图13A中是子帧 #3、4、8、9),对于这些TDD eIMTA终端,基站100将该子帧中的所有UL-DL Configuration(Config#0~6)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中的最大值作为该子帧的PHICH组数的系数,以确保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PHICH资源位置)。另外,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为上行通信子帧,并且为该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定时中,终端 200(TDD eIMTA终端)将该子帧中的所有UL-DLConfiguration(Config#0~6) 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中的最大值作为该子帧的PHICH组数的系数,以确定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检测PDCCH。
例如,根据图13B,子帧#3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Config#2中为1,在Config#5中为0,因此最大值为1。同样,子帧#8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Config#2~5中始终为1,因此最大值为1。另外,子帧#7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Config#3~5中始终为0,因此最大值为0。其它子帧#4,9也是同样。
此外,方法2能够分别适用于上述两种情形I、II。
[效果]
由此,基站100能够消除多个TDD eIMTA之间的总PHICH组数的识别的差异而确定PHICH资源,因而能够在同一子帧中进行对多个TDD eIMTA 终端的PDCCH的调度,并且,各TDD eIMTA终端能够在同一子帧中检测 PDCCH。另外,能够对于所有TDD eIMTA终端充分地确保PHICH资源。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采用了“所有UL-DL Configuration(Config#0~6) 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大值”,但是例如在对于多个TDD eIMTA终端预先通知能够由TDDeIMTA变更的UL-DL Configuration的候选集合(例如在图 13A中是Config#0~2)的情况下,或者在对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预先规定能够由TDD eIMTA变更的UL-DLConfiguration的候选集合的情况下(例如在图13A中,对于SIB1通知的Config#0,TDDeIMTA 仅能够利用Config#0~2),对于TDD eIMTA终端,基站100也可以使用“可变更的所有UL-DL Configuration(Config#0~2)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大值”。通过限定于部分UL-DL Configuration来确定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大值,对于各TDD eIMTA终端,基站100能够使用更适合的总PHICH组数来确保PHICH资源,因此能够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
[PDCCH检测方法和PHICH检测方法]
接着,详细叙述与终端200中的PDCCH检测和PHICH检测有关的动作。
(a)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0,并且所有UL-DL Configuration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大值为1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PHICH组数的系数1(该子帧中的最大值)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 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PHICH。不过,由于不存在发往本机的PHICH,所以终端200无须进行PHICH检测。
(b)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1,并且所有UL-DL Configuration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大值为1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PHICH组数的系数1(该子帧中的最大值)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 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PHICH。此外,终端200进行PHICH检测。因此,作为对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方法,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和非自适应重发两者。
(方法3)
总PHICH组数基于所有UL-DL Configuration中的每个子帧的最小值来确定。即,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多个UL-DL Configuration的该定时分别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中的最小值。换言之,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多个UL-DL Configuration 分别相关联的总PHICH组数中的最小值。
此外,方法3的前提与方法2的前提(例如图12A 、图 12B )相同。
在方法3中,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 为上行通信子帧,并且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以外的所有UL-DL Configuration中设定了互不相同的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TDD eIMTA终端中的至少一者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定时(图14A中是子帧#3、4、7、8、9)中,在基站100进行下行通信的情况下(图14A中是子帧#3、4、8、9),对于这些TDD eIMTA终端,基站100将该子帧中的所有 UL-DLConfiguration(Config#0~6)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中的最小值作为该子帧的PHICH组数的系数,以确保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PHICH 资源位置)。另外,在SIB1通知的UL-DLConfiguration为上行通信子帧,并且为该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定时中,终端200(TDD eIMTA终端)将该子帧中的所有UL-DLConfiguration(Config#0~6)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中的最小值作为该子帧的PHICH组数的系数,以确定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检测PDCCH。
例如,根据图14B,子帧#3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Config#2中为1,在Config#5中为0,因此最小值为0。同样,子帧#8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Config#2~5中始终为1,因此最小值为1。另外,子帧#7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Config#3~5中始终为0,因此最小值为0。其它子帧#4、9也是同样。
此外,方法3能够分别适用于上述两种情形I、II。
[效果]
由此,与方法2同样,基站100能够消除多个TDD eIMTA之间的总 PHICH组数的识别的差异而确定PHICH资源。由此,基站100能够在同一子帧中进行对多个TDD eIMTA终端的PDCCH的调度,并且,各TDD eIMTA 终端能够在同一子帧中检测PDCCH。另外,能够防止对于TDD eIMTA终端过多地确保PHICH资源。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采用了“所有UL-DL Configuration(Config#0~6) 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小值”,但是例如在基站100对多个TDD eIMTA 终端预先通知能够由TDD eIMTA变更的UL-DL Configuration的候选集合(例如在图14A中是Config#0~2)的情况下,或者在对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预先规定能够由TDD eIMTA变更的UL-DL Configuration的候选集合的情况下(例如在图14A中,对于SIB1通知的Config#0,TDDeIMTA 仅能够利用Config#0~2),对于TDD eIMTA终端,也可以使用“可变更的所有UL-DLConfiguration(Config#0~2)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小值”。此时,在图14B中,子帧#3、4、8、9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分别为1、0、1、 0。通过限定于部分UL-DL Configuration来确定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小值,对于各TDD eIMTA终端,基站100能够使用更适合的总PHICH组数确保 PHICH资源,因此能够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
(方法4)
方法4中,使总PHICH组数始终为0。即,基站100和终端200中,所述分离单元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使PHICH组数的系数为零。换言之,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总PHICH组数为零。
在说明方法4时,使用图15及图16说明前提及课题。
方法4中,如图15所示,设想在与TDD eIMTA终端连接的小区1相邻的小区2内,存在使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
图15中,TDD eIMTA终端与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相互接近,但各终端连接的小区互不相同。这里,假设与小区2连接的传统终端基于SIB1 通知的UL-DLConfiguration进行上行通信。同时,假设与小区1连接的TDD eIMTA终端基于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进行下行通信。
此时,TDD eIMTA终端与传统终端相互接近,因此传统终端对TDD eIMTA终端产生较大的终端间干扰(UE间干扰)。
图16是用1帧的时间序列表示图15所示的发生UE间干扰的情形的图。此外,图16中,除了与小区1连接的TDD eIMTA终端、与小区2连接的传统终端1以外,还存在着与小区1连接的传统终端2。另外,图16中,设想小区1和小区2中的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是相同的(Config#0)。
关注在与小区1连接的传统终端2、以及与小区2连接的传统终端1中为上行通信子帧,在TDD eIMTA终端中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定时 (图16中是子帧#3、4、8、9)。在此情况下,在小区1中将该子帧用于下行通信的情况下,与小区1连接的传统终端2以不进行上行通信的方式进行运用。另一方面,即使在小区1中将该子帧用于下行通信的情况下,由于小区2中的通信有可能与小区1独立运用,所以与小区2连接的传统终端1也有可能进行上行通信。此时,与小区1连接的TDD eIMTA终端从与小区2连接的传统终端1受到较大的UE间干扰。
此时,TDD eIMTA终端由于UE间干扰,很可能无法正确接收该子帧中的PHICH和PDCCH。另一方面,如前所述,UL grant中带有CRC,因此与 PHICH相比,UL grant的接收信号的可靠性较高。因此,与PHICH相比, UL grant对干扰的耐性较强。
对此,方法4中,在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为上行通信子帧,并且TDD eIMTA终端(终端200)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情况下,在该子帧中,基站100对于终端200不进行PHICH的分配,终端200不进行PHICH 检测。即,在该子帧中不进行PHICH检测,因而如图17所示,基站100和终端200使对终端200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0(总PHICH组数为0)。在此情况下,作为对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方法,仅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
[效果]
由此,对于终端200(TDD eIMTA终端),仅进行基于对干扰的耐性较强的PDCCH的重发(自适应重发),因此即使在发生上述UE间干扰时也能够进行可靠性高的上行通信重发控制。此外,无须对终端200确保不必要的PHICH 资源,因此能够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其它实施方式]
(1)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TDD eIMTA终端(终端200)设定的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通知方法可以采用基于RRC(higher layer,高层)信令的通知方法、基于MAC(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介质访问控制层)信令的通知方法、以及基于L1(Physical Layer,物理层)信令的通知方法中的任一种。在为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与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使用的SIB1通知的UL-DLConfiguration不同的情况下,作为为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 eIMTA用的UL-DLConfiguration的通知方法,可以采用基于SI(System Information,系统信息)信令的通知方法。
(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为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其中,这是以如下情况为前提的,即:“为 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与“关于规定PHICH组数的系数的、上行线路控制相关的定时(即对上行线路数据 (PUSCH)的PHICH接收定时),参考该定时的UL-DLConfiguration”相同。
但是,在LTE-A系统中,在TDD inter-band(带间)CA(Carrier Aggreggation,载波聚合)中,在进行载波聚合的多个单位频带(Component Carrier,分量载波)之间指示不同的UL-DL 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指示1帧内的子帧构成的UL-DL Configuration,有时与参考上行线路控制相关的定时的UL-DL Configuration(以后,有时称作定时参考用UL-DLConfiguration)不同。
在组合TDD inter-band CA与TDD eIMTA进行运用的情况下,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为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与TDD eIMTA终端参考的“定时参考用UL-DL Configuration”不同。对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将“为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视为“TDD eIMTA终端参考的上行线路控制相关的定时的UL-DL Configuration”。
(3)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各天线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同样能够适用于天线端口(antenna port)。
天线端口是指,由1个或多个物理天线构成的逻辑的天线。也就是说,天线端口并不一定指1个物理天线,有时指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等。
例如,在LTE中,未规定由几个物理天线构成天线端口,而将天线端口规定为基站能够发送不同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的最小单位。
另外,天线端口有时也被规定为乘以预编码矢量(Precoding vector)的加权的最小单位。
(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在硬件的协作下,也可以由软件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 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单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单芯片。虽然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终端装置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所述终端装置采用的结构具备:接收单元,接收从基站装置发送来的信号;以及分离单元,从所述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分配的响应信号和对第二资源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接收到所述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另外,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一子帧,所述第二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二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一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另外,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一子帧,所述第二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二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多个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分别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中的最大值。
另外,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一子帧,所述第二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二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多个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分别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中的最小值。
另外,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一子帧,所述第二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二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所述资源数为零。
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具备:生成单元,生成对从终端装置发送出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有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分配单元,对第一资源分配所述响应信号并对第二资源分配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以及发送单元,发送包含所述响应信号和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信号,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对于所述终端装置,所述分配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另外,本发明的接收方法用于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所述接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接收从基站装置发送来的信号的步骤;以及从所述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分配的响应信号和对第二资源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步骤,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接收到所述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所述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生成对从终端装置发送出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步骤,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有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对第一资源分配所述响应信号并对第二资源分配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步骤,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以及发送包含所述响应信号和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信号的步骤,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所述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对于所述终端装置,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2012年10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2-236768号所包含的说明书、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在移动通信系统等中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0 基站
200 终端
101 差错判定单元
102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
103 PHICH生成单元
104、208 纠错编码单元
105、209 调制单元
106、210 信号分配单元
107、211 无线发送单元
108、201 天线
109、202 无线接收单元
110、204 解调单元
111、205 纠错解码单元
203 信号分离单元
206 PHICH接收单元
207 控制信息接收单元

Claims (18)

1.一种支持TDD eIMTA即时分双工增强DL-UL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的终端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所述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针对终端装置本身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使用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接收的响应信号;
控制单元,在多个子帧中基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PHICH组数,并基于所述PHICH组数检测所述响应信号;以及
发送单元,基于检测出的所述响应信号,重发上行线路数据,
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针对不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到支持使用了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TDD eIMTA的小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在连接到所述小区后进行变更,以使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系统信息块类型1即SIB1指示的设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所述第一构成模式由高层通知,动态地变更。
6.一种支持TDD eIMTA即时分双工增强DL-UL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的终端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所述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针对终端装置本身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使用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接收的响应信号;
在多个子帧中基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PHICH组数;
基于所述PHICH组数,检测所述响应信号;以及
基于检测出的所述响应信号,发送上行线路数据,
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针对不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方法,
连接到支持使用了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TDD eIMTA的小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
在连接到所述小区后进行变更,以使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方法,
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系统信息块类型1即SIB1指示的设定。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方法,
所述第一构成模式由高层通知,动态地变更。
11.一种支持TDD eIMTA即时分双工增强DL-UL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的终端装置中的集成电路,控制以下处理:
接收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的处理;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所述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对终端装置本身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使用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接收的响应信号;
在多个子帧中基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PHICH组数的处理;
基于所述PHICH组数检测所述响应信号的处理;以及
基于检测出的所述响应信号,发送上行线路数据的处理,
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针对不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模式。
12.一种与支持TDD eIMTA即时分双工增强DL-UL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的终端装置通信的基站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发送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所述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对从终端装置接收的上行线路数据,使用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
接收单元,接收基于所述终端装置检测出的响应信号重发的上行线路数据,
所述终端装置检测出的响应信号是基于使用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的PHICH组数检测出的,
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针对不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模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系统信息块类型1即SIB1指示的设定。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第一构成模式由高层通知,动态地变更。
15.一种与支持TDD eIMTA即时分双工增强DL-UL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的终端装置通信的基站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所述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对从终端装置接收的上行线路数据,使用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
接收基于所述终端装置检测出的响应信号重发的上行线路数据,
所述终端装置检测出的响应信号是基于使用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的PHICH组数检测出的,
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针对不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模式。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方法,
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系统信息块类型1即SIB1指示的设定。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方法,
所述第一构成模式由高层通知,动态地变更。
18.一种与支持TDD eIMTA即时分双工增强DL-UL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的终端装置通信的基站装置中的集成电路,控制以下处理:
发送第一构成模式、第二构成模式、以及响应信号的处理;所述第一构成模式是针对所述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由广播信号指示的、构成单位频带的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所述响应信号是对从终端装置接收的上行线路数据,使用PHICH即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
接收基于所述终端装置检测出的响应信号重发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处理,
所述终端装置检测出的响应信号是基于使用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确定的PHICH组数检测出的,
所述第二构成模式是针对不支持TDD eIMTA的终端装置设定的构成模式。
CN201810592124.1A 2012-10-26 2013-10-04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Active CN1084491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6768 2012-10-26
JP2012-236768 2012-10-26
CN201380052762.XA CN104704877B (zh) 2012-10-26 2013-10-04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2762.XA Division CN104704877B (zh) 2012-10-26 2013-10-04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49165A CN108449165A (zh) 2018-08-24
CN108449165B true CN108449165B (zh) 2021-02-19

Family

ID=5054427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2762.XA Active CN104704877B (zh) 2012-10-26 2013-10-04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CN201810592124.1A Active CN108449165B (zh) 2012-10-26 2013-10-04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2762.XA Active CN104704877B (zh) 2012-10-26 2013-10-04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4) US9826526B2 (zh)
EP (2) EP2914032B1 (zh)
JP (3) JP6481906B2 (zh)
CN (2) CN104704877B (zh)
WO (1) WO20140648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17275A1 (en) * 2014-02-10 2015-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ndover into dynamic tdd ul/dl configuration enabled cells and/or comp cells
US9900879B2 (en) * 2014-03-06 2018-02-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942881B2 (en) * 2014-03-14 2018-04-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plink multi-TTI scheduling in TDD system
JP6731413B2 (ja) 2015-01-30 2020-07-29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データ送信を扱うためのワイヤレス通信デバイス、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及び方法
US10779354B2 (en) 2015-03-03 2020-09-15 Kyocera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radio terminal, and processor
EP4187985A1 (en) 2015-03-03 2023-05-31 Kyocera Corporation Radio terminal, processor and method
JP6397994B2 (ja) * 2015-04-10 2018-09-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ユーザ端末及びプロセッサ
JP6423089B2 (ja) * 2015-05-15 2018-11-14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ユーザ端末、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7024570A1 (zh) * 2015-08-12 2017-0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小区簇子帧配置的方法及装置
WO2017126622A1 (ja) 2016-01-21 2017-07-27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ユーザ端末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US10820317B2 (en) * 2016-01-29 2020-10-27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2632966B1 (ko) * 2016-02-05 2024-02-0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개의 프레임 구조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126429A1 (en) * 2017-01-06 2018-07-1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9133710A1 (en) * 2017-12-29 2019-07-04 DMAI,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alogue management
WO2019133689A1 (en) 2017-12-29 2019-07-04 DMAI,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 animatronic peripheral response for human machine dialogue
EP3732676A4 (en) 2017-12-29 2021-09-22 DMAI,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LLIGENT INITIATION OF A HUMAN-MACHINE DIALOGUE BASED ON MULTIMODAL SENSORY INPUTS
WO2019160613A1 (en) 2018-02-15 2019-08-22 DMAI,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program configuration
KR20190119448A (ko) * 2018-04-12 2019-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KR20220008596A (ko) * 2020-07-14 2022-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하향링크 설정 변경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8808A (zh) * 2009-01-21 2009-07-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及检测方法
JP2009272827A (ja) * 2008-05-02 2009-11-19 Ntt Docomo Inc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CN102223604A (zh) * 2010-04-16 2011-10-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子帧配置方法及系统
WO2012106840A1 (en) * 2011-02-10 2012-08-16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flexible tdd configuration
CN102754381A (zh) * 2010-01-08 2012-10-24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载波聚合中的信道资源映射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05105A1 (en) 2004-11-12 2006-05-18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High purity granular silic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134940B2 (en) * 2007-04-11 2012-03-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S8155032B2 (en) * 2007-11-16 2012-04-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daptive scheduling for half-duplex wireless terminals
CN102204154B (zh) * 2008-10-31 2014-05-21 诺基亚公司 在基于分组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时分双工操作的子帧调度的动态分配
KR101471676B1 (ko) * 2008-12-30 2014-12-10 에릭슨 엘지 주식회사 셀 관리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이동통신 시스템
US20110176461A1 (en) * 2009-12-23 2011-07-21 Telefonaka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termining configuration of subframes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3460775A (zh) * 2011-02-14 2013-12-1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在中继节点重新配置时的harq处理
WO2012128490A2 (ko) * 2011-03-23 2012-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적 서브프레임 설정 시 재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1887065B1 (ko) * 2011-04-27 2018-09-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2238737B (zh) * 2011-07-21 2015-07-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Ack/nack/sr资源映射方法和设备
US9602251B2 (en) * 2012-01-27 2017-03-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evices for reconfiguring uplink and downlink allocations in time domain duplexing wireless systems
US8923255B2 (en) * 2012-03-16 2014-12-30 Blackberry Limi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collision avoidance in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s
KR20140136923A (ko) * 2012-03-22 2014-12-01 텔레포나크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내의 서브 프레임의 동적 구성
US9531507B2 (en) * 2012-08-03 2016-12-2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Enhanced TDD UL HARQ timeline for UL-DL coexistence scenario
CN104255052B (zh) * 2012-09-25 2018-04-27 日电(中国)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传输功率及提供用于功率确定的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US8958349B2 (en) * 2012-10-25 2015-02-17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change of the TDD UL/DL configuration in LTE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72827A (ja) * 2008-05-02 2009-11-19 Ntt Docomo Inc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CN101478808A (zh) * 2009-01-21 2009-07-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及检测方法
CN102754381A (zh) * 2010-01-08 2012-10-24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载波聚合中的信道资源映射的方法和设备
CN102223604A (zh) * 2010-04-16 2011-10-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子帧配置方法及系统
WO2012106840A1 (en) * 2011-02-10 2012-08-16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flexible tdd configur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29386A (ja) 2018-02-22
JP6241621B2 (ja) 2017-12-06
CN104704877B (zh) 2018-07-06
US20150289261A1 (en) 2015-10-08
EP2914032A4 (en) 2015-10-14
JP6928857B2 (ja) 2021-09-01
US11690053B2 (en) 2023-06-27
CN108449165A (zh) 2018-08-24
EP3720030A1 (en) 2020-10-07
WO2014064892A1 (ja) 2014-05-01
JP2020141409A (ja) 2020-09-03
US20190182832A1 (en) 2019-06-13
CN104704877A (zh) 2015-06-10
US20170111909A1 (en) 2017-04-20
JP6706778B2 (ja) 2020-06-10
JP2019083561A (ja) 2019-05-30
US20210185673A1 (en) 2021-06-17
US10966197B2 (en) 2021-03-30
EP2914032B1 (en) 2020-08-05
JP6481906B2 (ja) 2019-03-13
EP3720030B1 (en) 2022-06-15
EP2914032A1 (en) 2015-09-02
US9826526B2 (en) 2017-11-21
JPWO2014064892A1 (ja) 2016-09-08
US10257826B2 (en) 2019-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28857B2 (ja) 基地局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1249152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用于终端的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ES2894753T3 (es) Procedimiento y aparato para transmitir el canal de control en un sistema de agregación de portadoras de intracelda
WO201817153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traffic
US9184883B2 (en)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 to uplink control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10383924B (zh)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的控制和数据信息资源映射方法和装置
JP6314087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受信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US20230422264A1 (en) Control channe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178653B2 (en) Control channe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20504469A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CN117675151A (zh)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的控制和数据信息资源映射方法和装置
JP6241621B6 (ja) 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7130692B2 (ja) 端末、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7210788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