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4877A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04877A CN104704877A CN201380052762.XA CN201380052762A CN104704877A CN 104704877 A CN104704877 A CN 104704877A CN 201380052762 A CN201380052762 A CN 201380052762A CN 104704877 A CN104704877 A CN 1047048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frame
- terminal
- phich
- formation pattern
- re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子帧的构成模式相互不同的终端共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对基站中的两个终端的DCI的调度限制的终端装置。终端(200)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信号分离单元(203)从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分配的响应信号、以及对第二资源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资源基于与接收到信号的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而确定。此外,在对终端(200)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第一子帧的定时,信号分离单元(203)使用与第二构成模式的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在应用了3GPP 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有时也称为eNB)使用预先设定的通信资源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Channel:SCH)以及广播信号(Broadcast Channel:BCH)。并且,终端(有时也称为UE)首先通过捕获SCH来确保与基站的同步。然后,终端通过读取BCH信息获取基站独自的参数(例如、带宽等)(参照非专利文献1、2、3)。
另外,终端在完成基站独自的参数的获取后,对基站发出连接请求,由此建立与基站之间的通信。基站根据需要通过PDCCH(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向建立了通信的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然后,终端对接收到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多个控制信息(下行线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有时也称为DCI))分别进行“盲判定”。即,控制信息包含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部分,该CRC部分被基站中通过发送对象终端的终端ID掩蔽(masking)。因此,终端在利用本机的终端ID尝试对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CRC部分进行解蔽之前,无法判定是否是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在该盲判定中,如果解蔽的结果为CRC运算OK,则判定为该控制信息是发往本机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中包含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分配信息的DL assignment(下行线路分配)、表示上行线路数据的分配信息的UL grant(上行线路授权)等。
接着,说明3GPP LTE的上行线路的重发控制方法。在LTE中,通过PDCCH对于终端发送作为上行线路数据的分配信息的UL grant。在此,ULgrant在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复用)系统中表示发送了ULgrant的子帧的4子帧之后的对象子帧内的资源的分配。
另外,在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复用)系统中,UL grant表示发送了UL grant的子帧的4子帧以上之后的对象子帧内的资源的分配。使用图1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在TDD系统中,下行单位频带(有时也称为下行CC(Component Carrier,分量载波))和上行单位频带(有时也称为上行CC)为同一频带,通过以时分方式来切换下行线路与上行线路,实现下行通信与上行通信。因此,在TDD系统的情况下,下行单位频带也可以表示为“单位频带中的下行通信定时”。上行单位频带也可以表示为“单位频带中的上行通信定时”。如图1所示,下行单位频带与上行单位频带的切换基于UL-DLConfiguration(UL-DL配置)。设想UL-DL Configuration通过称为SIB1(SystemInformation Block Type 1,系统信息块类型1)的广播信号通知(SIB1通知)给终端,其值在整个系统中为相同的值,不频繁进行值的变更。在图1所示的UL-DL Configuration中,设定每1帧(10毫秒)的下行通信(DL:Downlink)和上行通信(UL:Uplink)的以子帧为单位(即1毫秒单位)的定时。在UL-DLConfiguration中,通过变更下行通信与上行通信的子帧比例,能够构筑可灵活应对针对下行通信的吞吐量和针对上行通信的吞吐量的要求的通信系统。例如,图1表示下行通信和上行通信的子帧比例不同的UL-DLConfiguration(Config#0~6)。另外,图1中,用“D”表示下行通信子帧,用“U”表示上行通信子帧,用“S”表示特殊(Special)子帧。这里,特殊子帧是从下行通信子帧切换为上行通信子帧时的子帧。另外,在特殊子帧中,有时与下行通信子帧同样进行下行数据通信。另外,如图1的实线箭头(UL grant-PUSCH定时)所示,分配对UL grant的上行线路数据(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子帧是通知了该UL grant的子帧的4子帧以上之后的上行通信子帧,并且如图1所示,唯一地进行规定。
在上行线路的重发控制(UL重发控制)中,支持对与上次发送时分配了上行线路数据的资源相同的资源分配重发数据的非自适应(Non-adaptive)重发、以及能够对与上次分配了的资源不同的资源分配重发数据的自适应(Adaptive)重发(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在非自适应重发中,仅将用于对终端发送针对上行线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响应信号)的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用作重发控制信号用的信道。基站在对终端要求重发的情况下,使用PHICH发送NACK,在不对终端要求重发的情况下,使用PHICH发送ACK。在非自适应重发中,基站能够仅使用PHICH来指示重发,因而具有指示重发所需的、在下行线路中所发送的控制信号的开销小的优点。
这里,在FDD系统中,在发送了上行线路数据的子帧的4子帧之后的对象子帧内的资源中,对终端通知PHICH。另外,在TDD系统中,在发送了上行线路数据的子帧的4子帧以上之后的对象子帧内的资源中,对终端通知PHICH。使用图1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1的虚线箭头(PUSCH-PHICH定时)所示,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PUSCH)的ACK/NACK(PHICH)的子帧是通知了该上行线路数据的子帧的4子帧以上之后的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并且如图1所示唯一地进行规定。
在自适应重发中,基站使用通知资源分配信息的UL grant指示重发和重发用资源,并使用PHICH发送ACK。UL grant中有NDI(New Data Indicator,新数据指示符)这一比特,该比特为0或1的二值。终端将接收到的本次的UL grant的NDI和同一发送进程(HARQ(Hybrid ARQ)process)的上次的ULgrant的NDI进行比较,在NDI中有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分配了新数据,在NDI中无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分配了重发数据。在自适应重发中,能够根据重发数据所需的SINR(Signal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信号对干扰及噪声比)变更资源量和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和编码机制),因而具有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的优点。
另外,UL grant中带有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因此与PHICH相比,UL grant的接收信号的可靠性较高。因此,终端在接收到PHICH和UL grant的情况下,遵从UL grant的指示。
图2中示出终端中的UL重发控制的过程的一例。图2中,在步骤(以下省略为“ST”)11中,终端判定是否有UL grant。在有UL grant的情况下(ST11:“是”)转至ST12,在无UL grant的情况下(ST11:“否”)转至ST15。
在ST12中,终端比较本次的UL grant的NDI和同一重发进程的上次的UL grant的NDI,以判定NDI中是否有变化。在NDI中有变化的情况下(ST12:“是”)转至ST13,在NDI中无变化的情况下(ST12:“否”)转至ST14。
终端在ST13中对基站发送新数据,在ST14中将重发数据自适应重发到基站。
在ST15中,终端判定PHICH是否为NACK。在PHICH为NACK的情况下(ST15:“是”)转至ST16,在PHICH为ACK的情况下(ST15:“否”)转至ST17。
终端在ST16中将重发数据非自适应地重发到基站,在ST17中挂起(Suspending),保留重发控制。
接着,说明PHICH的结构。
此外,在LTE系统和作为LTE的发展形式的LTE-A(LTE-Advanced;高级LTE)系统中,1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是12副载波×0.5毫秒,在时间轴上组合2个RB得到的单位称为RB对(RB pair)。这样,RB对是12副载波×1毫秒。在表示频率轴上的12个副载波的块的情况下,RB对有时也简称为RB。另外,1副载波×1OFDM码元的单位称为1RE(Resource Element,资源元素)。另外,由4RE构成1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资源元素组)。
首先,在PHICH的编码中,对ACK/NACK(1比特)进行3倍重复。PHICH的数是RB数的{1/6,1/2,1,2}倍中的任一者,用PBCH(Physical Broadcast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通知。基站利用SF(扩频率:Spreading Factor)=4的码复用和IQ复用,能够用3REG(=12RE)发送8个PHICH。配置在3REG中的8个PHICH称为PHICH组(PHICH group),表示为“PHICH组数(即资源数)Ngroup PHICH为8”。在FDD系统中,PHICH组数Ngroup PHICH在所有子帧中取相同值。
另一方面,在TDD系统中,如图3A所示,在各UL-DL Configuration和各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中,分别规定对PHICH组数的系数(mi)。使用该系数,对每个子帧变更总PHICH组数(=PHICH组数Ngroup PHICH×PHICH组数的系数mi)。此外,在FDD系统中,PHICH组数的系数与子帧无关而始终为1。
这里,使用图3B说明TDD系统中总PHICH数对每个子帧不同的原因。图3B表示子帧#n中终端接收的PHICH对应于多少子帧之前终端发送出的PUSCH。图3B中的空栏意味着PHICH不存在。例如,如图3B所示,在Config#0的子帧#1中,PHICH对应于4子帧之前的子帧#7中发送了的PUSCH(参照图1)。在Config#0的子帧#1中,1个子帧中的PUSCH对应于一个子帧中的PHICH,因而与FDD系统同样,使PHICH组数的系数mi为1(参照图3A)。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在Config#0的子帧#0中,PHICH对应于7子帧之前的子帧#3和6子帧之前的子帧#4中分别发送出的PUSCH。也就是说,在Config#0的子帧#0中,终端接收对2个PUSCH的PHICH。因此,在Config#0的子帧#0中,与Config#0的子帧#1相比需要2倍的PHICH用的资源(以下称为PHICH资源),因此使PHICH组数的系数mi为2(参照图3A)。
另外,在图3B中,在相同子帧(例如子帧#0,5)中接收的以同一终端为目标的2个PHICH通过参数IPHICH进行区分。例如,在Config#0的子帧#0中,对7子帧之前的PUSCH的PHICH对应于IPHICH=0,对6子帧之前的PUSCH的PHICH对应于IPHICH=1。Config#0的子帧#5也是同样的。此外,在除此以外的UL-DL Configuration和子帧中的PHICH中,始终为IPHICH=0。
另外,PHICH资源用总PHICH资源数的索引ngroup PHICH与正交序列的索引nseq PHICH的组合{ngroup PHICH,nseq PHICH}表示。总PHICH资源数的索引ngroup PHICH和正交序列的索引nseq PHICH用下面的式(1)、(2)分别表示。
其中,NPHICH SF是根据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长度而变化的扩频率(SF)。IPRB_RA是分配与PHICH对应的PUSCH的PRB(Physical RB,物理RB)索引的最小值。nDMRS是指示与PHICH对应的PUSCH的UL grant中包含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Cyclic Shift)值。IPRB_RA和nDMRS依赖于UL grant和PUSCH的分配,因此可以说PHICH资源基于UL grant和PUSCH的分配进行隐式通知(implicit signalling)。另外,对每个IPHICH的值划分所确定的PHICH资源。例如,在Config#0的子帧#0中,以各PHICH资源不发生竞争来设计对7子帧之前的PUSCH的PHICH和对6子帧之前的PUSCH的PHICH。
另外,PHICH的映射依赖于小区ID(cell ID)。这样,对于PHICH而言,难以进行与其它小区的干扰控制,PHICH有时与其它小区的PDCCH和/或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小区专用参考信号)产生干扰。另外,构成PHICH的3REG有全部被配置在OFDM码元#0中的情况(未图示)、以及如图4所示在OFDM码元#0、#1、#2中各自被配置一个的情况。利用广播信号将表示是哪一种PHICH配置的信息通知给终端。
另外,PDCCH占用的OFDM码元数(1~3个)基于利用OFDM码元#0中所配置的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通知的CFI(Control Format Indicator,控制格式指示符)的值来确定。另外,在PDCCH的检测中,终端自OFDM码元#0起在数量为由CFI指示的OFDM码元数的资源区域中,在除PCFICH、PHICH及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以外的资源区域的部分资源(以下,有时也称为PDCCH资源)中进行盲检测。
另外,在LTE-A系统中,正在研讨变更UL-DL Configuration的方案(以下有时称为TDD eIMTA(enhancement for DL-UL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andTraffic Adaptation,增强DL-UL干扰管理及业务适应)、dynamic TDD(动态TDD)或flexible TDD(灵活TDD))。作为TDD eIMTA的目的,可以举出通过UL/DL比例的灵活变更来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或者通过在业务负载低的时间段增加UL比例来减少基站的耗电等。作为UL-DL Configuration的变更方法,根据变更的目的,分别在研究如下方法:(1)基于SI(System Information,系统信息)信令的通知的方法,(2)基于RRC(higherlayer,高层)信令的通知方法,(3)基于MAC(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介质访问控制层)信令的通知方法,以及(4)基于L1(Physical Layer,物理层)信令的通知方法。
方法(1)是频度最低的UL-DL Configuration的变更。方法(1)例如适用于以在业务负载低的时间段(例如深夜或清晨)增加UL比例来减少基站的耗电为目的的情况。方法(4)是频度最高的UL-DL Configuration的变更。在微微小区(picocell)等较小的小区中,与宏小区(macrocell)等较大的小区相比,连接的终端数少。在微微小区中,根据连接于微微小区的少量的终端中的UL/DL业务量的多少,确定微微小区整体的UL/DL业务量。因此,在微微小区中,UL/DL业务量的时间变动剧烈。因此,在跟随微微小区这样的较小的小区中的UL/DL业务量的时间变动来变更UL-DL 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方法(4)最合适。方法(2)及方法(3)位于方法(1)与方法(4)之间,适合于UL-DL Configuration变更频度为中等程度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 V10.1.0,“Physical Channels andModulation(Release 10),”March 2011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V10.1.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10),”March 2011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 V10.1.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10),”March 2011
非专利文献4:R1-074811,“Semi-static Configuration ofNon-adaptive andAdaptive HARQ in E-UTRA Downlink”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考虑使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终端(以后,有时称为非TDD eIMTA终端或传统终端)、和支持使用与SIB1通知的UL-DLConfiguration不同的UL-DL Configuration的TDD eIMTA的终端(以后,有时称为TDD eIMTA终端)共存的情况。
在LTE系统和LTE-A系统中,如图3B所示,对每个UL-DL Configuration,规定了与PHICH对应的PUSCH定时(与上行线路的重发控制有关的定时)。此外,如图3A所示,与终端中的PHICH的接收定时相对应,规定了PHICH组数的系数(mi)。因此,考虑在使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传统终端、和使用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不同的UL-DL Configuration的TDD eIMTA终端中,与上行线路的重发控制有关的定时、以及PHICH组数的系数也不同。
图5表示传统终端和TDD eIMTA终端中PHICH组数的系数不同的情况的例子。
图5A是对传统终端设定Config#0、对TDD eIMTA终端设定Config#2的情况的例子。即,在传统终端中,对每个子帧规定图3A所示的与Config#0对应的PHICH组数的系数(mi),在TDD eIMTA终端中,对每个子帧规定图3A所示的与Config#2对应的PHICH组数的系数(mi)。
这里,关注在两个终端中均为下行通信子帧(D)或特殊子帧(S)的、子帧(SF)#0,1,5,6的PHICH组数的系数。可知各子帧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传统终端和TDD eIMTA终端中不同。例如,在子帧#0中,TDD eIMTA终端识别为不存在PHICH资源(系数0),与此相对,传统终端识别为存在与PHICH组数的系数2对应的PHICH资源。
如前所述,在各终端(传统终端和TDD eIMTA终端)中,自OFDM码元#0起在相当于由CFI指示的OFDM码元数的资源区域中,在除PCFICH、PHICH及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以外的资源区域的一部分中进行PDCCH的盲检测。但是,终端识别的总PHICH组数(=PHICH组数×与PHICH组数有关的系数)和基站设想的PHICH资源数不一致时,终端中的PDCCH的盲检测范围与基站的设想不同。因此,该终端无法正确接收PHICH,并且无法正确接收PDCCH中包含的以该终端为目标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DCI)。即,基站在一个子帧中,无法对于传统终端和TDD eIMTA终端正确地通知使用了PDCCH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DCI)。由此,基站为了对于传统终端和TDDeIMTA终端正确通知使用PDCCH的DCI,需要对每个子帧分为传统终端用的子帧或TDD eIMTA终端用的子帧来使用子帧,因而产生DCI伴随有较大的调度限制的课题。
另外,图5B是对传统终端设定Config#3、对TDD eIMTA终端设定Config#0的情况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图5B中,在两个终端中均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子帧#0、1、5、6中也存在与图5A相同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设定有互不相同的UL-DL Confguration的终端共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基站中的对两个终端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DCI)的调度限制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所述终端装置采用的结构具备:接收单元,接收从基站装置发送来的信号;以及分离单元,从所述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分配的响应信号和对第二资源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接收到所述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在对所述终端装置所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装置所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采用的结构具备:生成单元,生成对从终端装置发送出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所述终端装置设定了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分配单元,对第一资源分配所述响应信号并对第二资源分配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以及发送单元,发送包含所述响应信号和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信号,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对于所述终端装置,所述分配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接收方法用于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所述接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接收从基站装置发送来的信号的步骤;以及从所述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分配的响应信号和对第二资源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步骤,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接收到所述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所述其它终端装置所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时刻,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发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生成对从终端装置发送出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步骤,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有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对第一资源分配所述响应信号并对第二资源分配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步骤,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以及发送包含所述响应信号和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信号的步骤;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所述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对于所述终端装置,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设定了互不相同的UL-DL Configuration的终端共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基站中的对两个终端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DCI)的调度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TDD中的UL-DL Configuration和上行通信重发控制定时的图。
图2是表示上行通信重发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对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图。
图4是表示PHICH的一例映射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对不同UL-DL Configuration的课题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基站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情形1的、PHICH组数的系数确定方法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方法1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课题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方法2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方法3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课题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课题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情形2的方法4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元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其说明由于重复而省略。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主要结构图。在基站100中,PHICH生成单元103生成对从终端发送出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该终端设定有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UL-DL Configuration),该模式为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和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上行通信子帧)的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此外,将分配响应信号的资源数(总PHICH组数)与UL-DL Configuration中所包含的上述第一子帧相关联。信号分配单元106对第一资源(PHICH资源)分配响应信号,对第二资源(PDCCH资源)分配下行线路控制信息(DCI),第一资源由基于与发送上述响应信号的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无线发送单元107发送分配了响应信号和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信号。
这里,在对上述终端(TDD eIMTA终端)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和对无法进行UL-DL Configuration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非TDD eIMTA终端)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第一子帧的定时,对于上述终端(TDD eIMTA终端),信号分配单元106使用与第二构成模式的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主要结构图。终端200是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的终端,该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UL-DL Configuration),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和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此外,将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资源数(总PHICH组数)与UL-DL Configuration中包含的上述第一子帧相关联。无线接收单元202接收从基站100发送出的信号。信号分离单元203从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PHICH资源)所分配的响应信号、以及对第二资源(PDCCH资源)所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第一资源由基于与接收到信号的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
这里,在对终端200(TDD eIMTA终端)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UL-DL Configuration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装置(非TDD eIMTA终端)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第一子帧的定时,信号分离单元203使用与第二构成模式的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
[基站100的结构]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
在图8中,差错判定单元101使用CRC等判定从后述的纠错解码单元111获得的接收数据信号(上行线路数据)中是否有差错。判定结果被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
在下行线路中有要发送的数据信号的情况下,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确定分配数据信号的资源,生成作为分配信息的DL assignment。另外,在有分配给上行线路的数据信号的情况下,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确定分配数据信号的资源,生成作为分配信息的UL grant。此外,基于从差错判定单元101获得的判定结果,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判断是否对于终端重发信号(即上行线路数据)。生成的分配信息作为在PDCCH(或EPDCCH)中发送的信息被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6。另外,DL assignment作为用于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控制信息,也被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6。另外,为了接收上行线路数据,UL grant被输出到无线接收单元109。
另外,基于从差错判定单元101获得的判定结果,在不需要对于终端重发的情况下,或者自适应地重发信号的情况下,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指示PHICH生成单元103生成ACK。另一方面,在对于终端进行非自适应重发的情况下,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指示PHICH生成单元103生成NACK。
按照来自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的指示,PHICH生成单元103生成ACK/NACK信号(ACK或NACK)。
纠错编码单元104对发送数据信号(即,下行线路数据信号)进行纠错编码,将编码后的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05。
调制单元105对从纠错编码单元104获得的信号进行调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6。
基于从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获得的DL assignment,信号分配单元106将从调制单元105获得的调制信号分配到对应的资源中。另外,信号分配单元106将包含从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获得的DL assignment和UL grant的DCI分配到PDCCH的资源区域(PDCCH区域)(或者EPDCCH的资源区域(EPDCCH区域))。此外,在从PHICH生成单元103输出了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信号分配单元106将ACK/NACK信号分配到PHICH的资源区域。具体而言,信号分配单元106对PHICH资源分配ACK/NACK信号,对规定的资源区域(由上述CFI确定的区域)中的至少PHICH资源以外的PDCCH资源分配DCI,上述PHICH资源由基于对发送ACK/NACK信号的子帧(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即,与该子帧相关联的总PHICH组数)确定。在发送了对上述ACK/NACK信号的上行线路数据的终端中,设定有多个UL-DL Configuration(例如Config#0~#6)中的任一者。此外,信号分配单元106中的分配动作的细节在后面叙述。
这样,通过将发送数据信号、控制信息(分配信息(DL assignment,UL grant)等)、以及PHICH信号(ACK/NACK信号)分配到规定的资源中,生成发送信号。所生成的发送信号被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107。
无线发送单元107对于从信号分配单元106获得的发送信号实施上变频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通过天线108进行发送。
无线接收单元109通过天线108接收从终端发送出的信号,实施下变频等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并且,无线接收单元109利用从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获得的UL grant,分离从终端发送出的信号,并输出到解调单元110。
解调单元110对于从无线接收单元109获得的信号实施解调处理,将得到的解调信号输出到纠错解码单元111。
纠错解码单元111对从解调单元110获得的解调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接收数据信号。得到的接收数据信号也被输出到差错判定单元101。
[终端200的结构]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
在图9中,无线接收单元202通过天线201接收从基站100发送出的信号,施加下变频等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将进行了无线接收处理的信号输出到信号分离单元203。
信号分离单元203从获得自无线接收单元202的信号中,提取PHICH区域的信号(ACK/NACK信号)和PDCCH区域的信号(控制信息),将提取出的PHICH区域的信号和PDCCH区域的信号分别输出到PHICH接收单元206和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具体而言,信号分配单元203从接收信号中分离对PHICH资源(资源数及资源位置)所分配的ACK/NACK信号、以及对规定的资源区域(由上述CFI确定的区域)中的至少PHICH资源以外的PDCCH资源所分配的控制信息(DCI),上述PHICH资源由基于对无线接收单元202中接收到接收信号的子帧(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即,与该子帧相关联的总PHICH组数)确定。此外,信号分离单元203中的分离动作的细节在后面叙述。
另外,信号分离单元203从接收信号中提取对从后述的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获得的DL assignment所示的数据资源分配的信号(即下行线路数据信号),将提取出的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04。
解调单元204对从信号分离单元203获得的信号进行解调,将该解调后的信号输出到纠错解码单元205。
纠错解码单元205对从解调单元204获得的解调信号进行解码,将得到的接收数据信号输出。
PHICH接收单元206判定由信号分离单元203提取出的PHICH区域的信号是ACK还是NACK。判定结果被输出到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
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对于由信号分离单元203提取的PDCCH区域的信号进行盲解码,由此提取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例如,DL assignment或ULgrant)。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将提取出的DL assignmeng输出到信号分离单元203,将UL grant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10。
另外,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也具有作为重发控制单元的功能,在从PHICH接收单元206获得的判定结果是NACK,并且未检测出UL grant的情况下,将指示非自适应重发的信号(重发指示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10。另外,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在从PHICH接收单元206获得的判定结果是ACK,并且未检测出UL grant的情况下,不向信号分配单元210输出指示分配的信号。
纠错编码单元208对发送数据信号(即,上行线路数据)进行纠错编码,将编码后的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09。
调制单元209对从纠错编码单元208输出的信号进行调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210。
从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获得UL grant后,信号分配单元210将该ULgrant的NDI(本次的UL grant的NDI)和同一重发进程的上次的UL grant的NDI进行比较,在NDI有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分配了新数据,将从调制单元209输出的新数据的调制信号按照UL grant分配到数据资源中。另一方面,在NDI无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分配了重发数据,信号分配单元210将从调制单元209输出的重发数据的调制信号按照UL grant分配到数据资源中。另外,从控制信息接收单元207获得重发指示信号后,信号分配单元210将从调制单元209输出的重发数据的调制信号按照同一重发进程的上次的UL grant分配到数据资源中。所分配的信号作为发送信号被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11。
无线发送单元211对于从信号分配单元210获得的发送信号施加上变频等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经由天线201进行发送。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说明具有以上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的细节。这里,能够对UL-DL Configuration进行设定变更的TDD eIMTA终端(终端200)和无法对UL-DL Configuration进行设定变更的非TDD eIMTA终端(包括传统终端),存在于由基站100覆盖的同一小区内。另外,对于作为TDD eIMTA终端的终端200的UL-DL Configuration是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情况,分为以下两种情形(case)进行说明。
<情形1>
非TDD eIMTA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是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情况
<情形2>
非TDD eIMTA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是上行通信子帧的情况
<情形1>
引用图10说明基站100中的PHICH资源数的确定方法、以及终端200(TDD eIMTA终端)中的总PHICH组数的确定方法、PDCCH检测方法。
图10A及图10B中的各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与图5A及图5B中的各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分别对应。此外,图10A中,TDD eIMTA终端的子帧#3,4,8,9的PHICH组数的系数标记为“x”,“x”的值可以使用后述的<情形2>的任一种方法来确定。
这里,TDD eIMTA终端(终端200)首先作为与支持TDD eIMTA的小区连接时的UL-DL Configuration,使用SIB 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进行连接。并且,考虑在小区连接之后,基于该小区的基站100的指示,TDD eIMTA终端变更为不同的UL-DL Configuration。也就是说,TDD eIMTA终端不仅能够接收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即,对TDD eIMTA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并且是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不同的UL-DL Configuration),还能够接收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即,对非TDD eIMTA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与此相对,虽然包括传统终端在内的非TDD eIMTA终端能够接收SIB 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但是无须接收或者原本无法接收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
对此,在情形1的定时中,对于TDD eIMTA终端(终端200),基站100不依赖于终端200的当前的UL-DL Configuration而根据基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确保PHICH资源数和PHICH资源位置。另外,基于确保的PHICH区域,基站100设定PDCCH区域。
另一方面,在情形1的定时中,视为终端200不依赖于本机的当前的UL-DL Configuration而根据基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确保了PHICH资源数以及PHICH资源位置,检测PDCCH。
即,在对TDD eIMTA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和对非TDDeIMTA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两者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情形1的定时中,为了消除TDD eIMTA终端与非TDD eIMTA终端之间的总PHICH组数的识别的差异,对于TDD eIMTA终端,基站100(例如信号分配单元106)和终端200(例如信号分离单元203)使用对非TDD eIMTA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所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确定PHICH和PDCCH的资源区域。换言之,在情形1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对非TDD eIMTA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的与该定时相关联的总PHICH组数(PHICH资源数)。
更具体而言,在图10A中相当于情形1的子帧#0、1、5、6中,基站100(信号分配单元106)将对TDD eIMTA终端(终端200)的PHICH组数的系数(mi)和对传统终端(非TDD eIMTA终端)设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mi)设定为相同数(依次为(mi=2、1、2、1))。由此,在图10A所示的子帧#0、1、5、6中,对于TDD eIMTA终端和非TDD eIMTA终端,基站100设定相同的总PHICH组数(=PHICH组数×PHICH组数的系数)。由此,在图10A所示的子帧#0、1、5、6中,对于TDD eIMTA终端和非TDD eIMTA终端,基站100设定相同的PDCCH区域。由此,对TDD eIMTA终端和非TDD eIMTA终端的PDCCH的盲检测范围相同。
另一方面,终端200(信号分离单元203)并不将图10A所示的子帧#0、1、5、6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视为与为本机设定的Config#2对应的PHICH组数的系数,而是将其视为与传统终端识别的PHICH组数的系数(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所规定的系数)同数(依次为2、1、2、1)。由此,在图10A所示的子帧#0、1、5、6中,在与传统终端相同的PDCCH区域(盲检测范围)中,基站200检测发往本机的PDCCH。
同样,在图10B所示的子帧#0、1、5、6中,基站200和终端200将终端200的PHICH组数的系数设定为与传统终端识别的PHICH组数的系数相同数(依次为1、0、0、0),分别进行PHICH和PDCCH中的分配处理和分离处理(及检测处理)。
[效果]
由此,在情形1的定时中,消除TDD eIMTA终端和非TDD eIMTA终端之间的总PHICH组数的识别的差异,并且各终端和基站100分别设想的PHICH资源数一致。由此,基站100能够在同一子帧中对于TDD eIMTA终端和非TDD eIMTA终端正确地通知使用PDCCH的DCI。另外,TDD eIMTA终端(终端200)和非TDD eIMTA终端能够在同一子帧中检测发往本机的PDCCH。这样,基站100无须区分TDD eIMTA终端和非TDD eIMTA终端使用的子帧,因而不具有关于DCI的调度限制。
[PDCCH检测方法和PHICH检测方法]
接着,详细叙述在情形1中,对于为终端200(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和对于对传统终端(非TDD eIMTA终端)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各组合(a)~(d)中的、终端200的与PDCCH检测和PHICH检测有关的动作。
在后述的任一组合(a)~(d)中,均自OFDM码元#0起相当于CFI指示的OFDM码元数的资源区域(规定的资源区域)之中,在除PCFICH用的资源、参考信号用的资源、以及通过后述的方法确保的PHICH资源以外的资源区域的一部分中,终端200进行PDCCH的盲检测。
(a)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0,并且SIB1通知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1或2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由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1或2)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PHICH。其中,由于不存在发往本机的PHICH,所以终端200无须进行PHICH检测。
(b)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1,并且SIB1通知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2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由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2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PHICH。此外,终端200进行PHICH检测。因此,作为对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方法,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和非自适应重发两者。
(c)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1或2,并且SIB1通知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0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并不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确保PHICH资源。此外,终端200不进行PHICH检测。因此,作为对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方法,仅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
(d)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2,并且SIB1通知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1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由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1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PHICH。此外,在与该子帧中接收的PHICH对应的两个上行线路数据中,终端200仅对一个上行线路数据(设为第一上行线路数据)进行PHICH检测,对另一个上行线路数据(设为第二上行线路数据)不进行PHICH检测。因此,作为对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方法,对于第一上行线路数据,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和非自适应重发两者,对于第二上行线路数据,仅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
或者,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由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1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对第一上行线路数据的PHICH。此外,终端200基于对第一上行线路数据的PHICH资源来确定对第二上行线路数据的PHICH资源。具体而言,在由参数集(IPRB_RA,nDMRS)确定对第一上行线路数据的PHICH用的资源的情况下,终端200使用参数集(IPRB_RA+1,nDMRS)确定对第二上行线路数据的PHICH用的资源。在此情况下,对于第一上行线路数据和第二上行线路数据两者,能够利用非自适应重发和自适应重发两者。这里,IPRB_RA表示上行线路数据分配的开头PRB。因此,表示与对应于IPRB_RA的PRB邻接的PRB的IPRB_RA+1也很可能由该上行线路数据所占用。也就是说,基站100对于终端200以外的其它终端分配以对应于IPRB_RA+1的PRB为开头PRB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对于终端200,基站100除了使用对IPRB_RA的PHICH资源以外,即使还使用对IPRB_RA+1的PHICH资源,也能够抑制对其它终端的调度中产生限制的可能性。
以上说明了各组合(a~d)中的、与终端200的PDCCH检测和PHICH检测有关的动作。此外,在基站100中,也与上述终端200的动作同样地进行对终端200的PDCCH和PHICH的资源分配和重发控制。
<情形2>
引用图11~图17说明基站100中的PHICH资源数的确定方法、以及终端200(TDD eIMTA终端)中的总PHICH组数的确定方法、PDCCH检测方法。
在情形2中,非TDD eIMTA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为上行通信子帧,因而TDD eIMTA终端无须遵照非TDD eIMTA终端使用的、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所规定的系数即总PHICH组数。着眼于这一点,下面说明对TDD eIMTA终端的总PHICH组数(PHICH组数的系数)的设定方法1~4。
(方法1)
方法1中,总PHICH组数基于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来确定。即,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对终端200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的该定时所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换言之,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与对终端200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的该定时相关联的总PHICH组数。
使用图11说明方法1。此外,图11A中的各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与图10A中的各终端的UL-DL Configuration对应。图11A中,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TDD eIMTA终端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并且非TDD eIMTA终端为上行通信子帧的情况)是子帧#3、4、8、9。
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在基站100进行下行通信的情况下,对于终端200(TDD eIMTA终端),基站100基于终端200的当前的UL-DLConfiguration(图11A中是Config#2)所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确保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PHICH资源位置)。也就是说,如图11B所示,在子帧#3、4、8、9中,对于终端200,基站100分别确保基于1、0、1、0的PHICH组的系数(mi)确定的PHICH资源。另外,基站100基于所确保的PHICH资源,设定PDCCH资源。
另一方面,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于当前为本机设定的TDD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图11A中是Config#2)所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终端200确定PHICH组数的系数。也就是说,如图11B所示,在子帧#3、4、8、9中,终端200视为确保了分别基于1、0、1、0的PHICH组的系数(mi)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以检测PHICH和PDCCH。
[效果]
由此,对于使用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终端200,基站100能够使用最佳的总PHICH组数,即适量地确保PHICH资源,来适用非自适应重发。
[PDCCH检测方法和PHICH检测方法]
接着,详细叙述与终端200中的PDCCH检测和PHICH检测有关的动作。
(a)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0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并不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确保PHICH资源。此外,由于不存在发往本机的PHICH,所以终端200无须进行PHICH检测。
(b)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1或2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由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1或2)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PHICH。此外,终端200进行PHICH检测。因此,作为对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方法,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和非自适应重发两者。
(方法2)
方法2中,总PHICH组数基于所有UL-DL Configuration(例如,Config#0~Config#6)中的每个子帧的最大值来确定。即,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多个UL-DL Configuration的该定时分别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中的最大值。换言之,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多个UL-DL Configuration分别相关联的总PHICH组数中的最大值。
在说明方法2时,使用图12说明前提及课题。
方法2中,设想除了存在使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非TDDeIMTA终端(传统终端)以外,还存在两个TDD eIMTA终端的情况。另外,设想在两个TDD eIMTA终端中,分别设定了互不相同、并且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也不同的UL-DL Configuration。
例如,图12A中,除了设定了Config#0的传统终端以外,还存在设定了Config#2的TDD eIMTA终端1和设定了Config#1的TDD eIMTA终端2。图12中,在TDD eIMTA终端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并且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为上行通信子帧的定时(子帧#3、4、8、9)中,对于各TDD eIMTA终端,假设基于方法1设定PHICH组数的系数。也就是说,在TDD eIMTA终端1中,子帧#3、4、8、9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如图12B所示为1、0、1、0。另外,在TDD eIMTA终端2中,子帧#4、9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如图12B所示为1,1。
这里,关注在TDD eIMTA终端1和TDD eIMTA终端2中均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子帧#4、9的PHICH组数的系数。可以看出,各子帧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TDD eIMTA终端1与TDD eIMTA终端2之间不同。由此,与图5中说明的情况同样,在子帧#4、9中,基站100无法同时调度TDD eIMTA终端1及TDD eIMTA终端2两者,因此关于DCI伴随有调度限制。
如图12A所示,除了使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非TDDeIMTA终端(传统终端)以外,还存在两个TDD eIMTA终端,对于这两个TDDeIMTA终端设定互不相同、并且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也不同的UL-DL Configuration,在这种情况下,考虑以下的两种情形I、II。
情形I:设想在一个小区内使用三个以上的不同UL-DL Configuration进行运用的系统
情形II:在对多个TDD eIMTA终端同时进行UL-DL Configuration的设定变更的情况下,多个TDD eIMTA终端中,由于部分TDD eIMTA终端中的接收失败,该终端无法接收UL-DL Configuration的设定变更指示的情况
如前所述,TDD eIMTA终端除了能够接收对本机的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以外,还能够接收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另一方面,考虑各TDD eIMTA终端无法接收对其它TDD eIMTA终端的、TDD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
对此,在方法2中,如图13A所示,在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为上行通信子帧,并且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以外的所有UL-DLConfiguration中的至少一者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定时(图13A中是子帧#3、4、7、8、9)中,在基站100进行下行通信的情况下(图13A中是子帧#3、4、8、9),对于这些TDD eIMTA终端,基站100将该子帧中的所有UL-DLConfiguration(Config#0~6)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中的最大值作为该子帧的PHICH组数的系数,以确保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PHICH资源位置)。另外,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为上行通信子帧,并且为该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定时中,终端200(TDD eIMTA终端)将该子帧中的所有UL-DL Configuration(Config#0~6)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中的最大值作为该子帧的PHICH组数的系数,以确定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检测PDCCH。
例如,根据图13B,子帧#3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Config#2中为1,在Config#5中为0,因此最大值为1。同样,子帧#8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Config#2~5中始终为1,因此最大值为1。另外,子帧#7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Config#3~5中始终为0,因此最大值为0。其它子帧#4,9也是同样。
此外,方法2能够分别适用于上述两种情形I、II。
[效果]
由此,基站100能够消除多个TDD eIMTA之间的总PHICH组数的识别的差异而确定PHICH资源,因而能够在同一子帧中进行对多个TDD eIMTA终端的PDCCH的调度,并且,各TDD eIMTA终端能够在同一子帧中检测PDCCH。另外,能够对于所有TDD eIMTA终端充分地确保PHICH资源。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采用了“所有UL-DL Configuration(Config#0~6)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大值”,但是例如在对于多个TDD eIMTA终端预先通知能够由TDD eIMTA变更的UL-DL Configuration的候选集合(例如在图13A中是Config#0~2)的情况下,或者在对于SIB1通知的UL-DLConfiguration,预先规定能够由TDD eIMTA变更的UL-DL Configuration的候选集合的情况下(例如在图13A中,对于SIB1通知的Config#0,TDD eIMTA仅能够利用Config#0~2),对于TDD eIMTA终端,基站100也可以使用“可变更的所有UL-DL Configuration(Config#0~2)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大值”。通过限定于部分UL-DL Configuration来确定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大值,对于各TDD eIMTA终端,基站100能够使用更适合的总PHICH组数来确保PHICH资源,因此能够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
[PDCCH检测方法和PHICH检测方法]
接着,详细叙述与终端200中的PDCCH检测和PHICH检测有关的动作。
(a)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0,并且所有UL-DL Configuration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大值为1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PHICH组数的系数1(该子帧中的最大值)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PHICH。不过,由于不存在发往本机的PHICH,所以终端200无须进行PHICH检测。
(b)对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1,并且所有UL-DL Configuration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大值为1的情况
在该子帧中,终端200为了进行PDCCH检测而将基于PHICH组数的系数1(该子帧中的最大值)确定的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确保用于PHICH。此外,终端200进行PHICH检测。因此,作为对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方法,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和非自适应重发两者。
(方法3)
总PHICH组数基于所有UL-DL Configuration中的每个子帧的最小值来确定。即,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多个UL-DLConfiguration的该定时分别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中的最小值。换言之,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多个UL-DL Configuration分别相关联的总PHICH组数中的最小值。
此外,方法3的前提与方法2的前提(例如图12)相同。
在方法3中,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为上行通信子帧,并且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以外的所有UL-DLConfiguration中设定了互不相同的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TDD eIMTA终端中的至少一者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定时(图14A中是子帧#3、4、7、8、9)中,在基站100进行下行通信的情况下(图14A中是子帧#3、4、8、9),对于这些TDD eIMTA终端,基站100将该子帧中的所有UL-DL Configuration(Config#0~6)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中的最小值作为该子帧的PHICH组数的系数,以确保PHICH资源(PHICH资源数和PHICH资源位置)。另外,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为上行通信子帧,并且为该终端设定的UL-DL Configuration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定时中,终端200(TDD eIMTA终端)将该子帧中的所有UL-DLConfiguration(Config#0~6)规定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中的最小值作为该子帧的PHICH组数的系数,以确定PHICH资源数和与其对应的PHICH资源位置,检测PDCCH。
例如,根据图14B,子帧#3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Config#2中为1,在Config#5中为0,因此最小值为0。同样,子帧#8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Config#2~5中始终为1,因此最小值为1。另外,子帧#7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在Config#3~5中始终为0,因此最小值为0。其它子帧#4、9也是同样。
此外,方法3能够分别适用于上述两种情形I、II。
[效果]
由此,与方法2同样,基站100能够消除多个TDD eIMTA之间的总PHICH组数的识别的差异而确定PHICH资源。由此,基站100能够在同一子帧中进行对多个TDD eIMTA终端的PDCCH的调度,并且,各TDD eIMTA终端能够在同一子帧中检测PDCCH。另外,能够防止对于TDD eIMTA终端过多地确保PHICH资源。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采用了“所有UL-DL Configuration(Config#0~6)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小值”,但是例如在基站100对多个TDD eIMTA终端预先通知能够由TDD eIMTA变更的UL-DL Configuration的候选集合(例如在图14A中是Config#0~2)的情况下,或者在对于SIB1通知的UL-DLConfiguration,预先规定能够由TDD eIMTA变更的UL-DL Configuration的候选集合的情况下(例如在图14A中,对于SIB1通知的Config#0,TDD eIMTA仅能够利用Config#0~2),对于TDD eIMTA终端,也可以使用“可变更的所有UL-DL Configuration(Config#0~2)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小值”。此时,在图14B中,子帧#3、4、8、9中的PHICH组数的系数分别为1、0、1、0。通过限定于部分UL-DL Configuration来确定PHICH组数的系数的最小值,对于各TDD eIMTA终端,基站100能够使用更适合的总PHICH组数确保PHICH资源,因此能够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
(方法4)
方法4中,使总PHICH组数始终为0。即,基站100和终端200中,所述分离单元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使PHICH组数的系数为零。换言之,在相当于情形2的定时中,基站100和终端200使总PHICH组数为零。
在说明方法4时,使用图15及图16说明前提及课题。
方法4中,如图15所示,设想在与TDD eIMTA终端连接的小区1相邻的小区2内,存在使用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的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
图15中,TDD eIMTA终端与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相互接近,但各终端连接的小区互不相同。这里,假设与小区2连接的传统终端基于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进行上行通信。同时,假设与小区1连接的TDDeIMTA终端基于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进行下行通信。
此时,TDD eIMTA终端与传统终端相互接近,因此传统终端对TDDeIMTA终端产生较大的终端间干扰(UE间干扰)。
图16是用1帧的时间序列表示图15所示的发生UE间干扰的情形的图。此外,图16中,除了与小区1连接的TDD eIMTA终端、与小区2连接的传统终端1以外,还存在着与小区1连接的传统终端2。另外,图16中,设想小区1和小区2中的SIB1通知的UL-DL Configuration是相同的(Config#0)。
关注在与小区1连接的传统终端2、以及与小区2连接的传统终端1中为上行通信子帧,在TDD eIMTA终端中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定时(图16中是子帧#3、4、8、9)。在此情况下,在小区1中将该子帧用于下行通信的情况下,与小区1连接的传统终端2以不进行上行通信的方式进行运用。另一方面,即使在小区1中将该子帧用于下行通信的情况下,由于小区2中的通信有可能与小区1独立运用,所以与小区2连接的传统终端1也有可能进行上行通信。此时,与小区1连接的TDD eIMTA终端从与小区2连接的传统终端1受到较大的UE间干扰。
此时,TDD eIMTA终端由于UE间干扰,很可能无法正确接收该子帧中的PHICH和PDCCH。另一方面,如前所述,UL grant中带有CRC,因此与PHICH相比,UL grant的接收信号的可靠性较高。因此,与PHICH相比,UL grant对干扰的耐性较强。
对此,方法4中,在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为上行通信子帧,并且TDD eIMTA终端(终端200)为下行通信子帧或特殊子帧的情况下,在该子帧中,基站100对于终端200不进行PHICH的分配,终端200不进行PHICH检测。即,在该子帧中不进行PHICH检测,因而如图17所示,基站100和终端200使对终端200的PHICH组数的系数为0(总PHICH组数为0)。在此情况下,作为对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重发方法,仅能够利用自适应重发。
[效果]
由此,对于终端200(TDD eIMTA终端),仅进行基于对干扰的耐性较强的PDCCH的重发(自适应重发),因此即使在发生上述UE间干扰时也能够进行可靠性高的上行通信重发控制。此外,无须对终端200确保不必要的PHICH资源,因此能够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其它实施方式]
(1)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TDD eIMTA终端(终端200)设定的TDD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通知方法可以采用基于RRC(higherlayer,高层)信令的通知方法、基于MAC(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介质访问控制层)信令的通知方法、以及基于L1(Physical Layer,物理层)信令的通知方法中的任一种。在为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 eIMTA用的UL-DLConfiguration与非TDD eIMTA终端(传统终端)使用的SIB1通知的UL-DLConfiguration不同的情况下,作为为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的通知方法,可以采用基于SI(System Information,系统信息)信令的通知方法。
(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为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其中,这是以如下情况为前提的,即:“为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 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与“关于规定PHICH组数的系数的、上行线路控制相关的定时(即对上行线路数据(PUSCH)的PHICH接收定时),参考该定时的UL-DL Configuration”相同。
但是,在LTE-A系统中,在TDD inter-band(带间)CA(CarrierAggreggation,载波聚合)中,在进行载波聚合的多个单位频带(ComponentCarrier,分量载波)之间指示不同的UL-DL Configuration的情况下,指示1帧内的子帧构成的UL-DL Configuration,有时与参考上行线路控制相关的定时的UL-DL Configuration(以后,有时称作定时参考用UL-DL Configuration)不同。
在组合TDD inter-band CA与TDD eIMTA进行运用的情况下,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为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 eIMTA用的UL-DLConfiguration”,与TDD eIMTA终端参考的“定时参考用UL-DL Configuration”不同。对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将“为TDD eIMTA终端设定的TDDeIMTA用的UL-DL Configuration”视为“TDD eIMTA终端参考的上行线路控制相关的定时的UL-DL Configuration”。
(3)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各天线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同样能够适用于天线端口(antenna port)。
天线端口是指,由1个或多个物理天线构成的逻辑的天线。也就是说,天线端口并不一定指1个物理天线,有时指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等。
例如,在LTE中,未规定由几个物理天线构成天线端口,而将天线端口规定为基站能够发送不同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的最小单位。
另外,天线端口有时也被规定为乘以预编码矢量(Precoding vector)的加权的最小单位。
(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在硬件的协作下,也可以由软件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单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单芯片。虽然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终端装置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所述终端装置采用的结构具备:接收单元,接收从基站装置发送来的信号;以及分离单元,从所述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分配的响应信号和对第二资源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接收到所述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另外,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一子帧,所述第二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二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一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另外,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一子帧,所述第二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二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多个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分别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中的最大值。
另外,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一子帧,所述第二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二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多个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分别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中的最小值。
另外,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一子帧,所述第二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二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所述资源数为零。
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具备:生成单元,生成对从终端装置发送出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有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分配单元,对第一资源分配所述响应信号并对第二资源分配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以及发送单元,发送包含所述响应信号和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信号,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对于所述终端装置,所述分配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另外,本发明的接收方法用于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所述接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接收从基站装置发送来的信号的步骤;以及从所述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分配的响应信号和对第二资源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步骤,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接收到所述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所述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生成对从终端装置发送出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步骤,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有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对第一资源分配所述响应信号并对第二资源分配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步骤,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以及发送包含所述响应信号和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信号的步骤,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所述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对于所述终端装置,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2012年10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2-236768号所包含的说明书、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在移动通信系统等中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0 基站
200 终端
101 差错判定单元
102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
103 PHICH生成单元
104、208 纠错编码单元
105、209 调制单元
106、210 信号分配单元
107、211 无线发送单元
108、201 天线
109、202 无线接收单元
110、204 解调单元
111、205 纠错解码单元
203 信号分离单元
206 PHICH接收单元
207 控制信息接收单元
Claims (8)
1.终端装置,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所述终端装置具备:
接收单元,接收从基站装置发送来的信号;以及
分离单元,从所述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分配的响应信号和对第二资源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接收到所述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
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一子帧,所述第二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二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一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一子帧,所述第二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二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多个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分别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中的最大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一子帧,所述第二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二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用与所述多个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分别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中的最小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
在所述第一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一子帧,所述第二构成模式中为所述第二子帧的定时,所述分离单元使所述资源数为零。
6.基站装置,具备:
生成单元,生成对从终端装置发送出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有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
分配单元,对第一资源分配所述响应信号并对第二资源分配下行线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包含所述响应信号和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信号,
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对于所述终端装置,所述分配单元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7.接收方法,用于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能够将设定变更为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所述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从基站装置发送来的信号的步骤;以及
从所述信号中分离对第一资源分配的响应信号和对第二资源分配的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步骤,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接收到所述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对上行线路数据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
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所述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8.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生成对从终端装置发送出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步骤,所述终端装置设定有多个构成模式中的任一者,所述构成模式是构成1帧的子帧的构成模式,包含用于下行线路通信的第一子帧以及用于上行线路通信的第二子帧;
对第一资源分配所述响应信号并对第二资源分配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步骤,所述第一资源由基于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资源数确定,所述构成模式中包含的所述第一子帧与分配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资源数相关联;以及
发送包含所述响应信号和所述下行线路控制信息的信号的步骤,
在对所述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一构成模式以及对无法进行所述构成模式的设定变更的所述其它终端装置设定的第二构成模式两者为所述第一子帧的定时,对于所述终端装置,使用与所述第二构成模式的所述第一子帧相关联的所述资源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592124.1A CN108449165B (zh) | 2012-10-26 | 2013-10-04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36768 | 2012-10-26 | ||
JP2012-236768 | 2012-10-26 | ||
PCT/JP2013/005944 WO2014064892A1 (ja) | 2012-10-26 | 2013-10-04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受信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92124.1A Division CN108449165B (zh) | 2012-10-26 | 2013-10-04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04877A true CN104704877A (zh) | 2015-06-10 |
CN104704877B CN104704877B (zh) | 2018-07-06 |
Family
ID=5054427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52762.XA Active CN104704877B (zh) | 2012-10-26 | 2013-10-04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
CN201810592124.1A Active CN108449165B (zh) | 2012-10-26 | 2013-10-04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92124.1A Active CN108449165B (zh) | 2012-10-26 | 2013-10-04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9826526B2 (zh) |
EP (2) | EP2914032B1 (zh) |
JP (3) | JP6481906B2 (zh) |
CN (2) | CN104704877B (zh) |
WO (1) | WO2014064892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126429A1 (en) * | 2017-01-06 | 2018-07-12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CN114916041A (zh) * | 2016-01-29 | 2022-08-16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117275A1 (en) * | 2014-02-10 | 2015-08-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andover into dynamic tdd ul/dl configuration enabled cells and/or comp cells |
US9900879B2 (en) * | 2014-03-06 | 2018-02-2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942881B2 (en) * | 2014-03-14 | 2018-04-1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plink multi-TTI scheduling in TDD system |
BR112017016249B1 (pt) | 2015-01-30 | 2024-02-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étodos implementados por um dispositivo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e por um nó de rede, dispositivo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nó de rede, e, meio de armazenamento legível por computador |
WO2016140274A1 (ja) | 2015-03-03 | 2016-09-09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端末、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基地局 |
US10779354B2 (en) | 2015-03-03 | 2020-09-15 | Kyocera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method, radio terminal, and processor |
EP3282772B1 (en) * | 2015-04-10 | 2021-05-26 | Kyocera Corporation |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base station |
EP3297312A4 (en) * | 2015-05-15 | 2018-11-21 | Kyocera Corporation | User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
WO2017024570A1 (zh) * | 2015-08-12 | 2017-02-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小区簇子帧配置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7126622A1 (ja) | 2016-01-21 | 2017-07-27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ユーザ端末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
KR102632966B1 (ko) * | 2016-02-05 | 2024-02-05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개의 프레임 구조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9133689A1 (en) | 2017-12-29 | 2019-07-04 | DMAI,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 animatronic peripheral response for human machine dialogue |
WO2019133694A1 (en) | 2017-12-29 | 2019-07-04 | DMAI,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lligent initiation of a man-machine dialogue based on multi-modal sensory inputs |
WO2019133710A1 (en) * | 2017-12-29 | 2019-07-04 | DMAI,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alogue management |
WO2019160613A1 (en) | 2018-02-15 | 2019-08-22 | DMAI,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program configuration |
KR102702084B1 (ko) * | 2018-04-12 | 2024-09-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
KR20220008596A (ko) * | 2020-07-14 | 2022-01-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하향링크 설정 변경 방법 및 장치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063001A2 (en) * | 2007-11-16 | 2009-05-2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daptive scheduling for half-duplex wireless terminals |
CN102238737A (zh) * | 2011-07-21 | 2011-11-0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Ack/nack/sr资源映射方法和设备 |
US20120120855A1 (en) * | 2007-04-11 | 2012-05-1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2106840A1 (en) * | 2011-02-10 | 2012-08-16 |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flexible tdd configuration |
US20120230245A1 (en) * | 2011-02-14 | 2012-09-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 Harq handling at relay node reconfigur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105105A1 (en) | 2004-11-12 | 2006-05-18 |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 High purity granular silic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5283423B2 (ja) * | 2008-05-02 | 2013-09-04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
US9584216B2 (en) * | 2008-10-31 | 2017-02-28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Dynamic allocation of subframe scheduling for time divison duplex operation in a packet-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471676B1 (ko) * | 2008-12-30 | 2014-12-10 | 에릭슨 엘지 주식회사 | 셀 관리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이동통신 시스템 |
CN101478808B (zh) * | 2009-01-21 | 2014-03-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及检测方法 |
US20110176461A1 (en) * | 2009-12-23 | 2011-07-21 | Telefonaka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Determining configuration of subframes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
JP2013516916A (ja) * | 2010-01-08 | 2013-05-13 |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キャリア集約におけるチャネルリソースマッピング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CN102223604B (zh) * | 2010-04-16 | 2013-11-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子帧配置方法及系统 |
US9407390B2 (en) * | 2011-03-23 | 2016-08-02 | Lg Electronics Inc. | Retransmission method for dynamic subframe sett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
KR101887065B1 (ko) * | 2011-04-27 | 2018-09-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US9602251B2 (en) * | 2012-01-27 | 2017-03-2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evices for reconfiguring uplink and downlink allocations in time domain duplexing wireless systems |
US8923255B2 (en) * | 2012-03-16 | 2014-12-30 | Blackberry Limited |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collision avoidance in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s |
WO2013141770A1 (en) * | 2012-03-22 | 2013-09-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subframes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
WO2014019237A1 (en) * | 2012-08-03 | 2014-02-06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Enhanced tdd ul harq timeline for ul-dl coexistence scenario |
WO2014047775A1 (en) * | 2012-09-25 | 2014-04-03 | Nec (China) Co.,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power and providing informaiotn for power determination |
US8958349B2 (en) * | 2012-10-25 | 2015-02-17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change of the TDD UL/DL configuration in LTE systems |
-
2013
- 2013-10-04 US US14/430,137 patent/US9826526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0-04 CN CN201380052762.XA patent/CN104704877B/zh active Active
- 2013-10-04 WO PCT/JP2013/005944 patent/WO201406489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0-04 EP EP13849040.4A patent/EP2914032B1/en active Active
- 2013-10-04 CN CN201810592124.1A patent/CN108449165B/zh active Active
- 2013-10-04 EP EP20176302.6A patent/EP3720030B1/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2-30 US US15/395,737 patent/US10257826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0-23 JP JP2017204640A patent/JP648190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1-30 JP JP2019014357A patent/JP6706778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2-20 US US16/280,721 patent/US10966197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4-21 JP JP2020075587A patent/JP6928857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2-24 US US17/183,857 patent/US1169005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120855A1 (en) * | 2007-04-11 | 2012-05-1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9063001A2 (en) * | 2007-11-16 | 2009-05-2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daptive scheduling for half-duplex wireless terminals |
WO2009063001A3 (en) * | 2007-11-16 | 2009-09-0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daptive scheduling for half-duplex wireless terminals |
WO2012106840A1 (en) * | 2011-02-10 | 2012-08-16 |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flexible tdd configuration |
US20120230245A1 (en) * | 2011-02-14 | 2012-09-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 Harq handling at relay node reconfiguration |
CN102238737A (zh) * | 2011-07-21 | 2011-11-0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Ack/nack/sr资源映射方法和设备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LG ELECTRONIC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9 R1-122318》", 25 May 2012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16041A (zh) * | 2016-01-29 | 2022-08-16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
CN114916041B (zh) * | 2016-01-29 | 2024-05-24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
WO2018126429A1 (en) * | 2017-01-06 | 2018-07-12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720030A1 (en) | 2020-10-07 |
WO2014064892A1 (ja) | 2014-05-01 |
JP6706778B2 (ja) | 2020-06-10 |
US20190182832A1 (en) | 2019-06-13 |
JPWO2014064892A1 (ja) | 2016-09-08 |
US20170111909A1 (en) | 2017-04-20 |
CN104704877B (zh) | 2018-07-06 |
JP2018029386A (ja) | 2018-02-22 |
US20150289261A1 (en) | 2015-10-08 |
CN108449165A (zh) | 2018-08-24 |
JP6481906B2 (ja) | 2019-03-13 |
EP2914032A1 (en) | 2015-09-02 |
EP2914032B1 (en) | 2020-08-05 |
EP3720030B1 (en) | 2022-06-15 |
JP6241621B2 (ja) | 2017-12-06 |
US11690053B2 (en) | 2023-06-27 |
EP2914032A4 (en) | 2015-10-14 |
US20210185673A1 (en) | 2021-06-17 |
JP2020141409A (ja) | 2020-09-03 |
JP6928857B2 (ja) | 2021-09-01 |
US10966197B2 (en) | 2021-03-30 |
US9826526B2 (en) | 2017-11-21 |
US10257826B2 (en) | 2019-04-09 |
JP2019083561A (ja) | 2019-05-30 |
CN108449165B (zh) | 2021-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928857B2 (ja) | 基地局および通信方法 | |
CN110383924B (zh) |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的控制和数据信息资源映射方法和装置 | |
CN109952735B (zh) |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延迟减少的自适应重传方法和设备 | |
CN105450369B (zh) | 基于t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ack/nack发送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4471976B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 |
CN104365139B (zh) | 终端装置和缓冲区划分方法 | |
CN104956749B (zh) | 基站、终端以及通信方法 | |
KR20170109580A (ko)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을 위한 제어 채널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
US11184120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operating plurality of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220046615A1 (en) | Control channe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6314087B2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受信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 |
US11178653B2 (en) | Control channe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2970316A (zh) | 用于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双连接的上行链路信道的传输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7675151A (zh) |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的控制和数据信息资源映射方法和装置 | |
JP6241621B6 (ja) | 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29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Applicant after: Sun Patent Trust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