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37417B - 吸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吸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37417B
CN108437417B CN201810387684.3A CN201810387684A CN108437417B CN 108437417 B CN108437417 B CN 108437417B CN 201810387684 A CN201810387684 A CN 201810387684A CN 108437417 B CN108437417 B CN 1084374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sub
mold
protrusion
plastic s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876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37417A (zh
Inventor
叶婷婷
郑忠明
王雅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Xiamen Corp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Xiamen Corp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Xiamen Corp,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Xiamen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38768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37417B/zh
Priority to TW107120061A priority patent/TWI713852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37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37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37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374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1/00Shaping by thermoforming, i.e. shaping sheets or sheet like preforms after heating, e.g. shaping sheets in matched moulds or by deep-draw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1/2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51/30Moulds
    • B29C51/34Moulds for undercut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1/00Shaping by thermoforming, i.e. shaping sheets or sheet like preforms after heating, e.g. shaping sheets in matched moulds or by deep-draw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1/2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51/44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Package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吸塑模具,包含固定臂、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具有相对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枢接部,第一端枢接于固定臂,枢接部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第二连杆具有相对的第三端以及第四端,第三端枢接于第二端,第四端可相对固定臂沿路径移动。枢接部随着第四端移动而移动,使得第一连杆折弯。本发明能使具有倒扣形状的载盘,可以在不变形的状况下从吸塑模具脱离,使得脱模过程变得较简单容易。

Description

吸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塑模具,且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形成载盘的吸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工业工艺中,为要有效地大量生产相同的制品,模具的应用是常用的手段。而且,随着目前科技的急速发展,模具在质量上的要求以及其使用量也与日俱增。
其中,为了增加生产的效率,如何把制品从模具安全及快速地脱离,无疑是业界一个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吸塑模具,其能使具有倒扣形状的载盘,可以在不变形的状况下从吸塑模具脱离,使得脱模过程变得较简单容易。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塑模具,包含固定臂、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具有相对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枢接部,第一端枢接于固定臂,枢接部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第二连杆具有相对的第三端以及第四端,第三端枢接于第二端,第四端能相对固定臂沿路径移动。枢接部随着第四端移动而移动,使得第一连杆折弯。
其中,该固定臂具有垂直于该路径的一距离,该距离小于该第二连杆的一长度。
其中,该第一连杆包含一第一子连杆以及一第二子连杆,该第一端位于该第一子连杆,该第二端位于该第二子连杆,该第一子连杆与该第二子连杆枢接于该枢接部。
其中,该第一子连杆具有一第一凸出部,该第二子连杆具有一第二凸出部,当该第一子连杆与该第二子连杆之间形成一第一预设角度时,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彼此抵压。
其中,该固定臂具有一第三凸出部,该第一子连杆具有一第四凸出部,该第四凸出部位于该第一端,当该固定臂与该第一子连杆之间形成一第二预设角度时,该第三凸出部与该第四凸出部彼此抵压。
其中,该第二子连杆比该第一子连杆长。
其中,更包含与该固定臂相同的另一固定臂、与该第一连杆相同的另一第一连杆、以及与该第二连杆相同的另一第二连杆,其中所述第二连杆的所述第四端彼此枢接,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杆之间。
其中,每一所述第二连杆具有一第五凸出部,位于对应的该第四端,当所述第二连杆之间形成一第三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五凸出部彼此抵压。
其中,更包含:一伸缩结构,连接该第四端,该伸缩结构配置以带动该第四端沿该路径移动。
其中,该伸缩结构包含一弹簧。
其中,该伸缩结构包含一气缸。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借由第一连杆于枢接部的位置折弯,以及枢接部朝向载盘的内部中央处移动,即使载盘具有倒扣的形状,使用者仍然可以在维持载盘不变形的状况下,把载盘从吸塑模具脱离,使得脱模过程变得较简单容易。
(2)由于把载盘从吸塑模具脱离,并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工具,因此,脱模过程能够较简单容易地完成。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
图2为绘示图1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杆于枢接部的位置折弯。
图3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
图4~图6为绘示图3的吸塑模具的脱模过程示意图。
图7为绘示图3的吸塑模具所形成的载盘的迭置示意图。
图8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其中伸缩结构包含弹簧。
图9为绘示图8的吸塑模具的脱模状态示意图。
图10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其中伸缩结构包含弹簧。
图11为绘示图10的吸塑模具的脱模状态示意图。
图12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其中伸缩结构包含气缸。
图13为绘示图12的吸塑模具的脱模状态示意图。
图14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吸塑模具
110:固定臂
110a:第三凸出部
120:第一连杆
121:第一端
122:第二端
123:枢接部
124:第一子连杆
124a:第一凸出部
124b:第四凸出部
125:第二子连杆
125a:第二凸出部
130:第二连杆
130a:第五凸出部
131:第三端
132:第四端
140:伸缩结构
141、142:弹簧
143:拉杆
144:气缸
200:载盘
D:距离
L:长度
P:路径
X:范围
α:倒扣角度
θ1:第一预设角度
θ2:第二预设角度
θ3:第三预设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且若实施上为可能,不同实施例的特征可以交互应用。
请参照图1~图2。图1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图2为绘示图1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杆120于枢接部123的位置折弯。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一种吸塑模具100例如用以形成载盘(图1~图2未示载盘)的内部轮廓,吸塑模具100适于被载盘塑料包覆,以形成载盘,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亦可以塑料形成其它元件。吸塑模具100包含固定臂110、第一连杆120以及第二连杆130。第一连杆12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21以及第二端122,并具有枢接部123,第一连杆120的第一端121枢接于固定臂110,第一连杆120的枢接部123位于第一端121与第二端122之间。第二连杆130具有相对的第三端131以及第四端132,第二连杆130的第三端131枢接于第一连杆120的第二端122,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可相对固定臂110沿路径P移动。第一连杆120的枢接部123随着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移动而移动,使得第一连杆120于枢接部123的位置折弯。因此,可借由第一连杆120的枢接部123随着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移动而移动,使得第一连杆120于枢接部123的位置折弯,即使载盘具有倒扣的形状,使用者仍然可以在维持载盘不变形的状况下,把载盘从吸塑模具100脱离,使得脱模过程变得较简单容易,后面将再细述。
于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固定臂110沿平行于路径P的方向延伸,而固定臂110具有垂直于路径P的距离D,可小于第二连杆130的长度L。也就是说,当第二连杆130如图1所示呈水平设置时,第二连杆130的第三端131比固定臂110更远离路径P,让吸塑模具100能够使塑材形成倒扣形状的载盘。形成倒扣形状的载盘200可参照图3~图7。
于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连杆120例如包含第一子连杆124以及第二子连杆125,第一端121位于第一子连杆124,第二端122位于第二子连杆125,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枢接于枢接部123。也就是说,当第一连杆120于枢接部123的位置折弯时,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之间的角度会改变。另外,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子连杆125的长度可比第一子连杆124的长度长,如此,可避免第一连杆120折弯时会受到第二连杆130的干涉。
于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子连杆124例如具有第一凸出部124a,第二子连杆125具有第二凸出部125a,第一凸出部124a与第二凸出部125a分别背向载盘(示于图3~图7)凸出。当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一预设角度θ1时,第一子连杆124的第一凸出部124a与第二子连杆125的第二凸出部125a彼此抵压。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角度θ1为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面向载盘之间的预设角度,举例而言,第一预设角度θ1可设定为180度。当第一子连杆124的第一凸出部124a与第二子连杆125的第二凸出部125a彼此抵压时,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之间往外朝向载盘的角度不会超过第一预设角度θ1,可用以限制第一子连杆124第二子连杆125折弯的角度与方向。
于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固定臂110具有第三凸出部110a,第一子连杆124具有第四凸出部124b,第四凸出部124b位于第一端121,第三凸出部110a与第四凸出部124b分别背向载盘凸出。当固定臂110与第一子连杆124之间形成第二预设角度θ2(请见图5)时,固定臂110的第三凸出部110a与第一子连杆124的第四凸出部124b彼此抵压。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预设角度θ2为固定臂110与第一子连杆124之间面向载盘的预设夹角,举例而言,第二预设角度θ2可设定为180度。当固定臂110的第三凸出部110a与第一子连杆124的第四凸出部124b彼此抵压时,固定臂110与第一子连杆124之间往外朝向载盘的角度不会超过第二预设角度θ2,可用以限制第一子连杆124与固定臂110折弯的角度与方向。
请参照图3,其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吸塑模具100被载盘200包覆,而吸塑模具100的固定臂110、第一连杆120、第二连杆130的数量例如分别为两个,且此些第二连杆130的此些第四端132彼此枢接,并位于第一连杆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预设角度θ1设定为180度。
于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二连杆130可分别具有第五凸出部130a,此些第五凸出部130a位于对应的第四端132,且背向载盘200凸出。当两个第二连杆130之间形成第三预设角度θ3时,此些第二连杆130的此些第五凸出部130a彼此抵压。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预设角度θ3为两个第二连杆130之间面向载盘200的预设角度,举例而言,第三预设角度θ3可设定为180度。如图3所示,当两个第二连杆130之间形成第三预设角度θ3,亦即180度时,此些第二连杆130的此些第五凸出部130a彼此抵压。当第二连杆130的第五凸出部130a彼此抵压时,第二连杆130之间往外朝向载盘的角度不会超过第三预设角度θ3,可用以限制第二连杆130之间折弯的角度与方向。
可塑性的塑料例如通过真空方式吸附于吸塑模具100上,如图3所示,再将吸塑模具100移除可得到载盘200。请参照图4~图6,其为绘示图3的吸塑模具100的脱模过程示意图。当载盘200成形后,如图4所示,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相对固定臂110沿路径P往下移动,而两个第二连杆130之间的角度逐渐少于第三预设角度θ3(如少于180度),第五凸出部130a亦不再彼此抵压。此时,第一连杆120于枢接部123的位置折弯,使得枢接部123朝向载盘200的内部中央处移动,而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之间面向载盘的角度也变得少于第一预设角度θ1(如少于180度)。
如图5所示,当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继续相对固定臂110沿路径P往下移动时,第一连杆120的枢接部123亦继续朝向载盘200的内部中央处移动,使得第一连杆120的第一子连杆124相对固定臂110转动至固定臂110的第三凸出部110a与第一子连杆124的第四凸出部124b彼此抵压时,从而使得固定臂110与第一子连杆124之间往外朝向载盘的角度形成第二预设角度θ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预设角度θ2可设定为180度。
随着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相对固定臂110沿路径P往下移动,第一连杆120的第二子连杆125亦相对第一子连杆124转动,使得第二子连杆125的第二端122的位置朝上移动,而第二端122把载盘200往上推动,如图5所示。如上所述,由于固定臂110与第一子连杆124之间形成设定为180度的第二预设角度θ2,亦即固定臂110与第一子连杆124均直立地设置,因此,当第二子连杆125的第二端122把载盘200往上推动时,载盘200不会受到第一子连杆124的阻挡。
如图6所示,当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继续相对固定臂110沿路径P往下移动时,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之间形成例如设定为180度的第一预设角度θ1,亦即第一子连杆124与第二子连杆125均直立地设置,因此,当第二子连杆125的第二端122继续把载盘200往上推动时,载盘200不会受到第二子连杆125的阻挡。
借由上述的机制,把载盘200从吸塑模具100脱离,并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工具,因此,脱模过程能够简单容易地完成。
而且,借由第一连杆120于枢接部123的位置折弯,以及枢接部123朝向载盘200的内部中央处移动,即使载盘200具有倒扣的形状,使用者仍然可以在维持载盘200不变形的状况下,把载盘200从吸塑模具100脱离,使得脱模过程变得简单容易。
请参照图7,其为绘示图3的吸塑模具100所形成的载盘200的叠置示意图。在实务的应用中,具有倒扣形状的载盘200,可以便于叠置,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如图7所示,载盘200的倒扣角度α越大,载盘200之间彼此抵接的范围X也越大。
请参照图8~图9。图8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其中吸塑模具100可更包含伸缩结构140,伸缩结构140例如包含弹簧141。图9为绘示图8的吸塑模具100的脱模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6及图8~图9所示,吸塑模具100可更包含伸缩结构140。伸缩结构140连接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并配置以带动第四端132沿路径P移动。于一实施例中,伸缩结构140包含弹簧141,弹簧141的一端连接第四端132,另一端连接固定结构300,固定结构300相对固定臂110固定。借由弹簧141相对固定结构300的收缩,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沿路径P往下移动,而吸塑模具100可从如图8所示的形成载盘200的状态,改变而成为如图9所示的脱模状态。
请参照图10~图11。图10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其中伸缩结构140例如包含弹簧142。图11为绘示图10的吸塑模具100的脱模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伸缩结构140例如包含弹簧142与拉杆143,弹簧142的一端借由拉杆143连接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另一端连接固定结构300,固定结构300相对固定臂110固定。借由弹簧142相对固定结构300的收缩,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沿路径P往下移动,而吸塑模具100可从如图10所示的形成载盘200的状态,改变而成为如图11所示的脱模状态。
请参照图12~图13。图12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其中伸缩结构140例如包含气缸144。图13为绘示图12的吸塑模具100的脱模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所示,伸缩结构140包含气缸144。气缸144的伸缩杆连接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气缸144的外壳连接固定结构300,固定结构300相对固定臂110固定。借由气缸144的伸缩杆的收缩,第二连杆130的第四端132沿路径P往下移动,而吸塑模具100可从如图12所示的形成载盘200的状态,改变而成为如图13所示的脱模状态。
请参照图14,其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吸塑模具100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吸塑模具100的固定臂110可以根据实际状况,朝垂直并远离于路径P的方向延伸。
综上所述,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借由第一连杆于枢接部的位置折弯,以及枢接部朝向载盘的内部中央处移动,即使载盘具有倒扣的形状,使用者仍然可以在维持载盘不变形的状况下,把载盘从吸塑模具脱离,使得脱模过程变得较简单容易。
(2)由于把载盘从吸塑模具脱离,并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工具,因此,脱模过程能够较简单容易地完成。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固定臂;
一第一连杆,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以及一枢接部,该第一端枢接于该固定臂,该枢接部位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以及
一第二连杆,具有相对的一第三端以及一第四端,该第三端枢接于该第二端,该第四端能相对该固定臂沿一路径移动;
其中,该枢接部随着该第四端移动而移动,使得该第一连杆折弯;该固定臂沿平行于该路径的方向延伸,并且该固定臂具有垂直于该路径的一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该距离小于该第二连杆的一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杆包含一第一子连杆以及一第二子连杆,该第一端位于该第一子连杆,该第二端位于该第二子连杆,该第一子连杆与该第二子连杆枢接于该枢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子连杆具有一第一凸出部,该第二子连杆具有一第二凸出部,当该第一子连杆与该第二子连杆之间形成一第一预设角度时,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彼此抵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该固定臂具有一第三凸出部,该第一子连杆具有一第四凸出部,该第四凸出部位于该第一端,当该固定臂与该第一子连杆之间形成一第二预设角度时,该第三凸出部与该第四凸出部彼此抵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子连杆比该第一子连杆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与该固定臂相同的另一固定臂、与该第一连杆相同的另一第一连杆、以及与该第二连杆相同的另一第二连杆,其中所述第二连杆的所述第四端彼此枢接,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杆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连杆具有一第五凸出部,位于对应的该第四端,当所述第二连杆之间形成一第三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五凸出部彼此抵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伸缩结构,连接该第四端,该伸缩结构配置以带动该第四端沿该路径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该伸缩结构包含一弹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该伸缩结构包含一气缸。
CN201810387684.3A 2018-04-26 2018-04-26 吸塑模具 Active CN1084374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87684.3A CN108437417B (zh) 2018-04-26 2018-04-26 吸塑模具
TW107120061A TWI713852B (zh) 2018-04-26 2018-06-11 吸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87684.3A CN108437417B (zh) 2018-04-26 2018-04-26 吸塑模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37417A CN108437417A (zh) 2018-08-24
CN108437417B true CN108437417B (zh) 2020-06-23

Family

ID=63201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87684.3A Active CN108437417B (zh) 2018-04-26 2018-04-26 吸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37417B (zh)
TW (1) TWI7138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66949A (zh) * 2018-10-17 2019-02-22 滁州佳诚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冰箱生产的脱模效果优异的箱胆吸塑模具
CN114055761B (zh) * 2021-11-18 2023-09-12 厦门坚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铰链翻盖倒扣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282989A1 (fr) * 1974-08-26 1976-03-26 Manceau Marcel Presse a injecter les matieres plastiques a deux positions de moulage et d'injection, pour le surmoulage d'inserts
UA64772C2 (uk) * 2000-06-06 2004-03-15 Володимир О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Литвиненко Пристрій для формування і вирубки виробів з листового термопласту
US6837699B2 (en) * 2002-03-14 2005-01-04 John Jandur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amping used in molding applications
CN1519101A (zh) * 2003-09-01 2004-08-11 王世和 塑胶片材正压热成型机
CN101259751B (zh) * 2008-04-11 2010-06-02 滁州市经纬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真空吸塑成型模具脱模机构
CN101480845B (zh) * 2009-01-09 2011-04-20 上海中国弹簧制造有限公司 热成形机及其连杆机构
CN201960741U (zh) * 2011-01-27 2011-09-07 滁州市博精模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冰箱内胆真空吸塑模脱模机构
CN102950713B (zh) * 2011-08-31 2015-05-13 苏州莱斯豪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一种连杆的注塑模具
CN202448346U (zh) * 2012-01-19 2012-09-26 汕头大学 一种曲轴合模装置
CN203004143U (zh) * 2012-11-30 2013-06-19 滁州市精华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冰箱内胆吸塑模抽芯机构
CN203779847U (zh) * 2014-03-29 2014-08-20 汕头市盟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动力复合连杆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5158A (zh) 2019-12-01
TWI713852B (zh) 2020-12-21
CN108437417A (zh) 2018-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37417B (zh) 吸塑模具
US5681138A (en) Apparatus for removing and transporting articles from molds
US5895192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and transporting articles from molds
CN107127936B (zh) 包括由铰接链节构成的链的用于模具的分离装置
JP2012254475A (ja) パイプ深曲げの同時成形金型
JP4587722B2 (ja) 成形体の取り出し方法、成形装置
CN105269718A (zh) 制造汽车树脂部的方法以及汽车树脂部的制造装置
CN110405153A (zh) 一种拼接式活塞模具
US8069700B2 (en) Effort-saving hand tool
KR20140031880A (ko) 유리 성형품의 성형 장치
JP2020024381A5 (zh)
JP5103772B2 (ja) 光学レンズ射出成形用金型
JP3898870B2 (ja) 光学素子成形方法
CN216708472U (zh) 一种方便脱模的石墨模具
JPH04371322A (ja)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の成形金型及び成形方法
CN209794461U (zh) 用于工业连接器母头生产的模具
CN209223023U (zh) 一种弯折模具及组合冲压装置
CN209550568U (zh) 一种全自动压铸机用模具
CN217647208U (zh) 一种折弯装置
CN215882386U (zh) 一种新型的二次出膜模具结构
CN216832043U (zh) 具有卡扣的柔性注塑成型产品的取出治具
KR101600003B1 (ko) 프레스 성형 장치
KR102305727B1 (ko) 프레스 성형 장치 및 프레스 성형품
KR100355701B1 (ko) 골프공 금형의 제조방법
CN115923060A (zh) 一种便携式音响二次行位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