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31369B - 蒸汽涡轮 - Google Patents

蒸汽涡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31369B
CN108431369B CN201680074402.3A CN201680074402A CN108431369B CN 108431369 B CN108431369 B CN 108431369B CN 201680074402 A CN201680074402 A CN 201680074402A CN 108431369 B CN108431369 B CN 1084313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pressure
steam turbine
rotor
turb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44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31369A (zh
Inventor
西川丰治
滨田雄久
松村卓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ower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524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0496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524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0496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31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31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31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313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5/00Blades; Blade-carrying member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cooling or antivibration means on the blades or the members
    • F01D5/02Blade-carrying members, e.g. rotors
    • F01D5/08Heating, heat-insulating or cool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5/00Blades; Blade-carrying member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cooling or antivibration means on the blades or the members
    • F01D5/02Blade-carrying members, e.g. rotors
    • F01D5/08Heating, heat-insulating or cooling means
    • F01D5/081Cooling fluid being directed on the side of the rotor disc or at the roots of the blades
    • F01D5/082Cooling fluid being directed on the side of the rotor disc or at the roots of the blades on the side of the rotor dis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1/00Preventing or minimising internal leakage of working-fluid, e.g. between stages
    • F01D11/02Preventing or minimising internal leakage of working-fluid, e.g. between stages by non-contact sealings, e.g. of labyrinth type
    • F01D11/04Preventing or minimising internal leakage of working-fluid, e.g. between stages by non-contact sealings, e.g. of labyrinth type using sealing fluid, e.g. st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08Cooling; Heating; Heat-insulation
    • F01D25/12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9/00Stators
    • F01D9/06Fluid supply conduits to nozzles or the like
    • F01D9/065Fluid supply or removal conduits traversing the working fluid flow, e.g. for lubrication-, cooling-, or sealing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3/00General layout or general methods of operation of complete plants
    • F01K13/006Auxiliaries or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7/00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 F01K7/16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nly of turbine type
    • F01K7/22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nly of turbine type the turbines having inter-stage steam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6/00Plural gas-turbine plants; Combinations of gas-turbine plants with other apparatus; Adaptations of gas-turbine plants for special use
    • F02C6/18Plural gas-turbine plants; Combinations of gas-turbine plants with other apparatus; Adaptations of gas-turbine plants for special use using the waste heat of gas-turbine plants outside the plants themselves, e.g. gas-turbine power heat pl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7/00Features, components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orm groups F02C1/00 - F02C6/00;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7/12Cooling of plants
    • F02C7/16Cooling of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cooling medi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20/00Application
    • F05D2220/30Application in turbines
    • F05D2220/31Application in turbines in steam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60/00Function
    • F05D2260/20Heat transfer, e.g. cooling
    • F05D2260/232Heat transfer, e.g. cool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cooling medium
    • F05D2260/2322Heat transfer, e.g. cool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cooling medium ste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urbine Rotor Nozzle Sea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蒸汽涡轮无需设置其他动力源,且能够防止联合循环成套设备中的循环效率的降低,并且提高喷嘴部静叶的耐久性。蒸汽涡轮包括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该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形成为包围转子(121)的外周的环状且以在其外表面与转子(121)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与蒸汽通路(123)连通的间隙(125A)的方式安装于机室(122),该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具有:沿着环状形成在其内部的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以及从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朝向转子(121)的延伸方向而与蒸汽通路(123)连通的开口(124Ab),向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供给过热后的蒸汽,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在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的开口(124Ab)安装有喷嘴部静叶(126A),连通流路(51B)贯穿喷嘴部静叶(126A)而与间隙(125A)连通地设置。

Description

蒸汽涡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联合循环成套设备的蒸汽涡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蒸汽涡轮包括:转子,其具有多个早期级;定子部分,其构成为包围转子的一部分且与该转子之间存在泄漏区域、并且具有供冷却蒸汽从该一个部分向泄漏区域流动的冷却蒸汽通道;以及至少一个冷却蒸汽送达通道,其在轴向上偏移地配置在转子的周围,从泄漏区域接受冷却蒸汽,且将该冷却蒸汽供给至早期级的至少一部分。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联合循环发电成套设备,该联合循环发电成套设备包括燃气涡轮、以及与燃气涡轮的输出结合地使用燃气涡轮的废气而将蒸汽/水加热至较高的温度的锅炉(热回收蒸汽产生器),该联合循环发电成套设备将由锅炉产生的高温蒸汽向蒸汽涡轮供给。
另外,以往,例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蒸汽涡轮具有内侧壳体,在该内侧壳体内,配设有以轴线为中心而能够旋转的转子,在转子与内侧壳体之间形成有蒸汽通路,在该蒸汽通路内,设置有固定于该内侧壳体的引导桨叶以及固定于转子的转子叶片的多级的配置,在该配置内,从流入口流入的高温的蒸汽在作业输出中被释放。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这样的方案:在采用这样的蒸汽涡轮的情况下,针对在转子或内侧壳体的热量的负荷,至少在蒸汽通路内,与转子的表面平行地且在转子的表面的附近和/或与内侧壳体的内侧的表面平行地且在内侧壳体的内侧的表面的附近设置有板形状的保护罩,该板形状的保护罩用于保护该转子或内侧壳体的位于它们下方的表面不受到通过蒸汽通路而流动的高温的蒸汽的直接作用。
另外,以往,例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蒸汽涡轮发电设备的冷却方法以及装置记载有这样的方案:在锅炉具备对蒸汽进行过热的过热器,将从该过热器抽出的蒸汽作为冷却蒸汽而向蒸汽涡轮供给。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851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008735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0/097983号手册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这样,在保护蒸汽涡轮的转子等不受到蒸汽的热量侵害时,已知有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供给冷却蒸汽或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配设保护罩的方案。
在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蒸汽涡轮中虽然示出了包括向壳体蒸汽通道供给高压低温蒸汽,但对该蒸汽源未具体记载。在对转子等进行冷却的情况下,需要供给相比于为了蒸汽涡轮的驱动而供给的蒸汽而言为低温的蒸汽,且需要供给相比于为了蒸汽涡轮的驱动而供给的蒸汽而言为高压的蒸汽,但蒸汽涡轮的转子的最高温度部在蒸汽涡轮的内部的压力最高,不容易供给比该压力高且温度低的冷却蒸汽。这是因为,蒸汽涡轮内的蒸汽同时伴随着温度的降低与压力的降低。因此,在使用蒸汽涡轮的外部的流体的情况下,需要采用使流体低温化且高压化的其他动力源,或者在使用蒸汽涡轮的内部的流体的情况下,存在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降低而使专利文献1所示的联合循环发电成套设备等联合循环成套设备中的循环效率降低的问题。
蒸汽涡轮中,在转子与所述机室之间形成了配置有设置于转子的动叶和设置于机室的静叶的蒸汽通路,在与该蒸汽通路连通地供给过热后的蒸汽的喷嘴部的开口设置有喷嘴部静叶。因此,喷嘴部静叶暴露在过热到550℃~600℃左右的蒸汽中,因此期望提高耐久性。但是,在专利文献3中,冷却蒸汽向喷嘴部静叶的出口侧供给,因此未将喷嘴部静叶冷却,对耐久性的提高没有帮助。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须设置其他动力源、且能够防止联合循环成套设备中的循环效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提高喷嘴部静叶的耐久性的蒸汽涡轮。
解决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一发明的蒸汽涡轮是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内的蒸汽涡轮,所述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具备:燃气涡轮;锅炉,其将从所述燃气涡轮排出的废气作为加热源;高压蒸汽涡轮,其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高压蒸汽进行驱动;低压蒸汽涡轮,其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低压蒸汽以及经过了所述高压蒸汽涡轮的蒸汽进行驱动;冷凝器,其使经过了所述低压蒸汽涡轮的蒸汽成为冷凝水;以及冷凝泵,其将来自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水向所述锅炉供给,所述锅炉包括从来自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水产生蒸汽的高压蒸发器、对由所述高压蒸发器产生的蒸汽进行过热的高压一次过热器、以及对由所述高压一次过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进一步进行过热的高压二次过热器,由所述高压二次过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被供给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的驱动,所述蒸汽涡轮具备包括连接管线的冷却蒸汽供给部,该连接管线将从所述高压蒸发器的出口经由所述高压一次过热器到所述高压二次过热器内为止这一路径之间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根据该蒸汽涡轮,通过具备包括连接管线的冷却蒸汽供给部,且该连接管线将从高压蒸发器的出口经由高压一次过热器到高压二次过热器的内部这一路径之间与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从而在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内,能够将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供给至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其结果是,无需设置其他动力源就能够将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的高温部冷却。另外,使用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内的产生蒸汽进行冷却而不使用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的流体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防止高压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循环效率的降低。
另外,第二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线将从所述高压一次过热器的出口到所述高压二次过热器的入口为止这一路径之间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当从自高压一次过热器的出口到高压二次过热器的入口为止这一路径之间向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供给冷却蒸汽时,向高压二次过热器供给的蒸汽减少,因此,高压二次过热器中的过热效率提高,向高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高压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另外,当从自高压一次过热器的出口到高压二次过热器的入口为止这一路径之间向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供给冷却蒸汽时,在将向高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的温度设为恒定的情况下,能够增加从高压蒸发器得到的蒸汽量,因此,能够增加向高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的供给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高压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另外,第三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包括沿着自身的旋转的轴心而延伸的转子、收纳所述转子的机室、沿着所述转子的延伸方向设置在所述转子与所述机室之间的蒸汽通路、以及以从所述机室的外部贯穿所述机室而到达所述蒸汽通路的方式连通地设置且被供给由所述高压二次过热器过热后的蒸汽的高压蒸汽供给部,所述冷却蒸汽供给部包括连通流路,该连通流路与所述连接管线连接,且以与所述高压蒸汽供给部独立地从所述机室的外部贯穿所述机室而到达所述蒸汽通路的方式连通。
根据该蒸汽涡轮,能够将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适当地供给至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
另外,第四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三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蒸汽供给部包括高压蒸汽喷嘴部,该高压蒸汽喷嘴部形成为包围所述转子的外周的环状且以在该高压蒸汽喷嘴部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间隙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机室,该高压蒸汽喷嘴部具有:沿着环状形成在该高压蒸汽喷嘴部的内部的高压蒸汽喷嘴室;以及从所述高压蒸汽喷嘴室朝向所述转子的延伸方向而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开口,向所述高压蒸汽喷嘴室供给由所述高压二次过热器过热后的蒸汽,所述连通流路在所述高压蒸汽喷嘴部中的与所述高压蒸汽喷嘴室的所述开口相反的一侧与所述间隙连通地设置。
根据该蒸汽涡轮,将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经由连通流路而向高压蒸汽供给部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喷出,因此,能够将转子冷却。而且,通过将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经由连通流路而向高压蒸汽供给部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喷出,从而防止过热蒸汽经由间隙从蒸汽通路漏出的情况,其结果是,防止了过热蒸汽的损失,因此,能够提高高压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另外,第五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四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流路包括在与所述间隙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
根据该蒸汽涡轮,由冷却蒸汽喷嘴从连通流路向间隙喷出的冷却蒸汽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冷却蒸汽的温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第六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五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蒸汽喷嘴将前端朝向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而设置。
根据该蒸汽涡轮,利用冷却蒸汽喷嘴将冷却蒸汽沿着转子的旋转方向从连通流路向间隙喷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因转子的旋转速度与冷却蒸汽的速度之差而产生的摩擦损失。
另外,第七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四发明~第六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在所述高压蒸汽喷嘴部中的所述高压蒸汽喷嘴室的所述开口安装有喷嘴部静叶,且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与所述喷嘴部静叶邻接地安装有动叶,所述冷却蒸汽供给部包括突起部,该突起部设置在所述动叶的所述喷嘴部静叶侧的基端部以及所述喷嘴部静叶的所述动叶侧的前端部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蒸汽涡轮,利用突起部,使朝向蒸汽通路的冷却蒸汽在喷嘴部静叶的前端部与动叶的基端部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蒸汽通路的过热蒸汽与朝向蒸汽通路的冷却蒸汽复杂地混合而使冷却蒸汽的温度上升,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第八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三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蒸汽供给部包括高压蒸汽喷嘴部,该高压蒸汽喷嘴部形成为包围所述转子的外周的环状且以在该高压蒸汽喷嘴部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间隙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机室,该高压蒸汽喷嘴部具有:沿着环状形成在该高压蒸汽喷嘴部的内部的高压蒸汽喷嘴室;以及从所述高压蒸汽喷嘴室朝向所述转子的延伸方向而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开口,向所述高压蒸汽喷嘴室供给由所述高压二次过热器过热后的蒸汽,所述高压蒸汽喷嘴部在所述高压蒸汽喷嘴室的所述开口安装有喷嘴部静叶,所述连通流路贯穿所述喷嘴部静叶而与所述间隙连通地设置。
根据该蒸汽涡轮,将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经由连通流路向高压蒸汽供给部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喷出,因此,能够将转子冷却。而且,通过将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经由连通流路向高压蒸汽供给部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喷出,从而能够防止过热蒸汽经由间隙从蒸汽通路漏出的情况。其结果是,防止了过热蒸汽的损失,因此,能够提高高压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而且,由于连通流路贯穿喷嘴部静叶而设置,因此,能够将喷嘴部静叶冷却,能够相对于高压蒸汽涡轮的高温化而提高喷嘴部静叶的耐久性。
另外,第九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八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流路包括贯穿所述喷嘴部静叶而向所述蒸汽通路开口的冷却孔。
根据该蒸汽涡轮,将冷却蒸汽通过贯穿喷嘴部静叶的冷却孔而向蒸汽通路喷出。其结果是,能够将喷嘴部静叶冷却,能够相对于高压蒸汽涡轮的进一步的高温化而提高喷嘴部静叶的耐久性。
另外,第十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八发明或第九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流路包括在与所述间隙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
根据该蒸汽涡轮,由冷却蒸汽喷嘴从连通流路向间隙喷出的冷却蒸汽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冷却蒸汽的温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第十一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十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蒸汽喷嘴将前端朝向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而设置。
根据该蒸汽涡轮,利用冷却蒸汽喷嘴将冷却蒸汽沿着转子的旋转方向从连通流路向间隙喷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因转子的旋转速度与冷却蒸汽的速度之差而产生的摩擦损失。
另外,第十二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三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在形成所述蒸汽通路的所述机室,以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间隙的方式安装有蒸汽通路静叶,所述连通流路贯穿所述蒸汽通路静叶而与所述间隙连通地设置。
根据该蒸汽涡轮,将相对于向高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经由连通流路而向蒸汽通路静叶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喷出,因此,能够将转子冷却。而且,由于连通流路贯穿蒸汽通路静叶而设置,因此,能够将蒸汽通路静叶冷却,能够相对于高压蒸汽涡轮的高温化而提高蒸汽通路静叶的耐久性。
另外,第十三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十二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流路包括贯穿所述蒸汽通路静叶而向所述蒸汽通路开口的冷却孔。
根据该蒸汽涡轮,将冷却蒸汽通过贯穿蒸汽通路静叶的冷却孔而向蒸汽通路喷出。其结果是,能够将喷嘴部静叶冷却,能够相对于高压蒸汽涡轮的进一步的高温化而提高蒸汽通路静叶的耐久性。
另外,第十四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十二发明或第十三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流路包括在与所述间隙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
根据该蒸汽涡轮,由冷却蒸汽喷嘴从连通流路向间隙喷出的冷却蒸汽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冷却蒸汽的温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第十五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十四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蒸汽喷嘴将前端朝向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而设置。
根据该蒸汽涡轮,利用冷却蒸汽喷嘴将冷却蒸汽沿着转子的旋转方向从连通流路向间隙喷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因转子的旋转速度与冷却蒸汽的速度之差而产生的摩擦损失。
另外,第十六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八发明~第十五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与所述静叶邻接地安装有动叶,所述冷却蒸汽供给部包括突起部,该突起部设置在与所述连通流路所贯穿的所述静叶邻接的所述动叶的所述静叶侧的基端部、以及所述连通流路所贯穿的所述静叶的所述动叶侧的前端部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蒸汽涡轮,利用突起部,使朝向蒸汽通路的冷却蒸汽在静叶的前端部与动叶的基端部之间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蒸汽通路的过热蒸汽与朝向蒸汽通路的冷却蒸汽复杂地混合而使冷却蒸汽的温度上升,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十七发明的蒸汽涡轮是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内的蒸汽涡轮,所述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具备:燃气涡轮;锅炉,其将从所述燃气涡轮排出的废气作为加热源;高压蒸汽涡轮,其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高压蒸汽进行驱动;中压蒸汽涡轮,其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中压蒸汽进行驱动;低压蒸汽涡轮,其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低压蒸汽以及经过了所述中压蒸汽涡轮的蒸汽进行驱动;冷凝器,其使经过了所述低压蒸汽涡轮的蒸汽成为冷凝水;以及冷凝泵,其将来自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水向所述锅炉供给,所述锅炉包括从来自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水产生蒸汽的中压蒸发器、对由所述中压蒸发器产生的蒸汽进行过热的中压过热器、对由所述中压过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进行再过热的一次再热器、以及对由所述一次再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进一步进行再过热的二次再热器,由所述二次再热器过热后的蒸汽别供给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的驱动,所述蒸汽涡轮具备包括连接管线的冷却蒸汽供给部,该连接管线将从所述中压蒸发器的出口经由所述中压过热器以及所述一次再热器到所述二次再热器内为止这一路径之间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根据该蒸汽涡轮,通过具备包括连接管线的冷却蒸汽供给部,该连接管线将从中压蒸发器的出口经由中压过热器以及一次再热器到二次再热器的内部这一路径之间与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从而在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内,能够将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供给至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其结果是,无需设置其他动力源就能够将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的转子等高温部冷却。另外,使用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内的产生蒸汽进行冷却而不使用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的流体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防止中压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循环效率的降低。
另外,第十八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十七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线将从所述中压过热器的出口到所述一次再热器的入口为止这一路径之间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当将从自中压过热器的出口到一次再热器的入口为止这一路径之间向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供给冷却蒸汽时,向一次再热器以及二次再热器供给的蒸汽减少,因此,一次再热器以及二次再热器中的过热效率提高,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中压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另外,当从自中压过热器的出口到一次再热器的入口为止这一路径之间向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供给冷却蒸汽时,在将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的温度设为恒定的情况下,能够增加从中压蒸发器得到的蒸汽量,因此,能够增加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的供给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中压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另外,第十九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十七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线将从所述一次再热器的出口到所述二次再热器的入口为止这一路径之间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当从自一次再热器的出口到二次再热器的入口为止这一路径之间向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供给冷却蒸汽时,向二次再热器供给的蒸汽减少,因此,二次再热器中的过热效率提高,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中压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另外,当从自一次再热器的出口到二次再热器的入口为止这一路径之间向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供给冷却蒸汽时,在将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的温度设为恒定的情况下,能够增加从中压蒸发器得到的蒸汽量,因此,能够增加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的供给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中压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另外,第二十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十七发明~第十九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包括沿着自身的旋转的轴心而延伸的转子、收纳所述转子的机室、沿着所述转子的延伸方向设置在所述转子与所述机室之间的蒸汽通路、以及以从所述机室的外部贯穿所述机室而到达所述蒸汽通路的方式连通地设置且被供给由所述二次再热器过热后的蒸汽的中压蒸汽供给部,所述冷却蒸汽供给部包括连通流路,该连通流路与所述连接管线连接,且以与所述中压蒸汽供给部独立地从所述机室的外部贯穿所述机室而到达所述蒸汽通路的方式连通。
根据该蒸汽涡轮,能够将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适当地供给至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
另外,第二十一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二十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压蒸汽供给部包括中压蒸汽喷嘴部,该中压蒸汽喷嘴部形成为包围所述转子的外周的环状且以在该中压蒸汽喷嘴部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间隙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机室,该中压蒸汽喷嘴部具有:沿着环状形成在该中压蒸汽喷嘴部的内部的中压蒸汽喷嘴室;以及从所述中压蒸汽喷嘴室朝向所述转子的延伸方向而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开口,向所述中压蒸汽喷嘴室供给由所述二次再热器过热后的蒸汽,所述连通流路在所述中压蒸汽喷嘴部中的与所述中压蒸汽喷嘴室的所述开口相反的一侧与所述间隙连通地设置。
根据该蒸汽涡轮,将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经由连通流路而向中压蒸汽供给部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喷出,因此,能够将转子冷却。而且,通过将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经由连通流路而向中压蒸汽供给部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喷出,从而能够防止过热蒸汽经由间隙从蒸汽通路漏出的情况。其结果是,防止了过热蒸汽的损失,因此,能够提高中压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另外,第二十二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二十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流路包括在与所述间隙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
根据该蒸汽涡轮,由冷却蒸汽喷嘴从连通流路向间隙喷出的冷却蒸汽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冷却蒸汽的温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第二十三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二十二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蒸汽喷嘴将前端朝向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而设置。
根据该蒸汽涡轮,利用冷却蒸汽喷嘴将冷却蒸汽沿着转子的旋转方向从连通流路向间隙喷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因转子的旋转速度与冷却蒸汽的速度之差而产生的摩擦损失。
另外,第二十四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二十发明~第二十三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在所述中压蒸汽喷嘴部中的所述中压蒸汽喷嘴室的所述开口安装有喷嘴部静叶,且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与所述喷嘴部静叶邻接地安装有动叶,所述冷却蒸汽供给部包括突起部,该突起部设置在所述动叶的所述喷嘴部静叶侧的基端部以及所述喷嘴部静叶的所述动叶侧的前端部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蒸汽涡轮,利用突起部,使朝向蒸汽通路的冷却蒸汽在喷嘴部静叶的前端部与动叶的基端部之间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蒸汽通路的过热蒸汽与朝向蒸汽通路的冷却蒸汽复杂地混合而使冷却蒸汽的温度上升,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第二十五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二十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压蒸汽供给部包括中压蒸汽喷嘴部,该中压蒸汽喷嘴部形成为包围所述转子的外周的环状且以在该中压蒸汽喷嘴部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间隙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机室,该中压蒸汽喷嘴部具有:沿着环状形成在该中压蒸汽喷嘴部的内部的中压蒸汽喷嘴室;以及从所述中压蒸汽喷嘴室朝向所述转子的延伸方向而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开口,向所述中压蒸汽喷嘴室供给由所述二次再热器过热后的蒸汽,所述中压蒸汽喷嘴部在所述中压蒸汽喷嘴室的所述开口安装有喷嘴部静叶,所述连通流路贯穿所述喷嘴部静叶而与所述间隙连通地设置。
根据该蒸汽涡轮,将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经由连通流路向中压蒸汽供给部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喷出,因此,能够将转子冷却。而且,通过将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经由连通流路向中压蒸汽供给部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喷出,从而防止过热蒸汽经由间隙从蒸汽通路漏出的情况。其结果是,防止了过热蒸汽的损失,因此,能够提高中压蒸汽涡轮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而且,由于连通流路贯穿喷嘴部静叶而设置,因此,能够将喷嘴部静叶冷却,能够相对于中压蒸汽涡轮的高温化而提高喷嘴部静叶的耐久性。
另外,第二十六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二十五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流路包括贯穿所述喷嘴部静叶而向所述蒸汽通路开口的冷却孔。
根据该蒸汽涡轮,将冷却蒸汽通过贯穿喷嘴部静叶的冷却孔而向蒸汽通路喷出。其结果是,能够将喷嘴部静叶冷却,能够相对于中压蒸汽涡轮的进一步的高温化而提高喷嘴部静叶的耐久性。
另外,第二十七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二十五或第二十六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流路包括在与所述间隙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
根据该蒸汽涡轮,由冷却蒸汽喷嘴从连通流路向间隙喷出的冷却蒸汽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冷却蒸汽的温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第二十八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二十七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蒸汽喷嘴将前端朝向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而设置。
根据该蒸汽涡轮,利用冷却蒸汽喷嘴将冷却蒸汽沿着转子的旋转方向从连通流路向间隙喷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因转子的旋转速度与冷却蒸汽的速度之差而产生的摩擦损失。
另外,第二十九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二十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在形成所述蒸汽通路的所述机室,以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间隙的方式安装有蒸汽通路静叶,所述连通流路贯穿所述蒸汽通路静叶而与所述间隙连通地设置。
根据该蒸汽涡轮,将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经由连通流路向蒸汽通路静叶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喷出,因此,能够将转子冷却。而且,由于连通流路贯穿蒸汽通路静叶而设置,因此,能够将蒸汽通路静叶冷却,能够相对于中压蒸汽涡轮的高温化而提高蒸汽通路静叶的耐久性。
另外,第三十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二十九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流路包括贯穿所述蒸汽通路静叶而向所述蒸汽通路开口的冷却孔。
根据该蒸汽涡轮,冷却蒸汽通过贯穿蒸汽通路静叶的冷却孔而向蒸汽通路喷出。其结果是,能够将喷嘴部静叶冷却,能够相对于中压蒸汽涡轮的进一步的高温化而提高蒸汽通路静叶的耐久性。
另外,第三十一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二十九发明或第三十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流路包括在与所述间隙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
根据该蒸汽涡轮,由冷却蒸汽喷嘴从连通流路向间隙喷出的冷却蒸汽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冷却蒸汽的温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第三十二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三十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蒸汽喷嘴将前端朝向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而设置。
根据该蒸汽涡轮,利用冷却蒸汽喷嘴将冷却蒸汽沿着转子的旋转方向从连通流路向间隙喷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因转子的旋转速度与冷却蒸汽的速度之差而产生的摩擦损失。
另外,第三十三发明的蒸汽涡轮在第二十五发明~第三十二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与所述静叶邻接地安装有动叶,所述冷却蒸汽供给部包括突起部,该突起部设置在与所述连通流路所贯穿的所述静叶邻接的所述动叶的所述静叶侧的基端部以及所述连通流路所贯穿的所述静叶的所述动叶侧的前端部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蒸汽涡轮,利用突起部,使朝向蒸汽通路的冷却蒸汽在静叶的前端部与动叶的基端部之间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蒸汽通路的过热蒸汽与朝向蒸汽通路的冷却蒸汽复杂地混合而使冷却蒸汽的温度上升,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无须设置其他动力源,且能够防止联合循环成套设备中的循环效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提高喷嘴部静叶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的另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的另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3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详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不通过该实施方式1来限定本发明。另外,下述实施方式1中的构成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置换的构成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图1所示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100由燃气涡轮110、高压蒸汽涡轮120、中压蒸汽涡轮130以及低压蒸汽涡轮140构成,这些燃气涡轮110、高压蒸汽涡轮120、中压蒸汽涡轮130以及低压蒸汽涡轮140与发电机150配置在同轴上。
燃气涡轮110由压缩机111、燃烧器112以及涡轮113构成。在压缩机111中对压缩机入口空气114进行升压并向燃烧器112供给。在燃烧器112中利用所供给的空气与燃料115而生成高温的燃烧气体并向涡轮113供给。通过涡轮113的燃烧气体在驱动涡轮113进行旋转之后成为废气而被排出。
联合循环成套设备100具备将从燃气涡轮110中的涡轮113排出的废气作为加热源而由水生成过热蒸汽的锅炉(废热回收锅炉)1。利用由该锅炉1生成的过热蒸汽来驱动高压蒸汽涡轮120、中压蒸汽涡轮130以及低压蒸汽涡轮140。然后,通过这些燃气涡轮110、高压蒸汽涡轮120、中压蒸汽涡轮130以及低压蒸汽涡轮140的驱动而使发电机150发电。另外,低压蒸汽涡轮140所利用的蒸汽通过与该低压蒸汽涡轮140连接的冷凝器160而成为冷凝水,作为用于生成过热蒸汽的水被送至锅炉1。
锅炉1与燃气涡轮110中的在涡轮113的排气侧设置的烟道113a连接。锅炉1从废气的流动的下游侧起设置有低压节煤器10、低压汽包11、低压蒸发器12、中压节煤器13、高压一次节煤器14、中压汽包15、中压蒸发器16、低压过热器17、高压二次节煤器18、中压过热器19、高压汽包20、高压蒸发器21、高压一次过热器22、一次再热器23、二次再热器24以及高压二次过热器25,并且设置有冷凝泵26、中压供水泵27以及高压供水泵28。
该锅炉1具有:生成用于驱动低压蒸汽涡轮140的低压的过热蒸汽的低压系统;生成用于驱动中压蒸汽涡轮130的中压的过热蒸汽的中压系统;以及生成用于驱动高压蒸汽涡轮120的高压的过热蒸汽的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由低压节煤器10、低压汽包11、低压蒸发器12、低压过热器17以及冷凝泵26构成。中压系统由中压节煤器13、中压汽包15、中压蒸发器16、中压过热器19、一次再热器23、二次再热器24以及中压供水泵27构成。高压系统由高压一次节煤器14、高压二次节煤器18、高压汽包20、高压蒸发器21、高压一次过热器22、高压二次过热器25以及高压供水泵28构成。
在低压系统中,低压节煤器10通过连接管线30而与冷凝器160连接。在该连接管线30中设置有冷凝泵26。另外,低压节煤器10通过分支为三个的连接管线31中的低压分支管线31a而与低压汽包11连接。低压汽包11与低压蒸发器12连接。此外,低压汽包11通过连接管线32而与低压过热器17连接。低压过热器17通过连接管线33而与低压蒸汽涡轮140的入口侧连接。低压蒸汽涡轮140的出口侧通过连接管线34而与冷凝器160连接。
即,低压系统中,冷凝器160的水(冷凝水)借助冷凝泵26并经由连接管线30向低压节煤器10流入而被加热,经由连接管线31的低压分支管线31a向低压汽包11流入。供给至低压汽包11的水由低压蒸发器12蒸发而成为饱和蒸汽并返回至低压汽包11,进而经由连接管线32向低压过热器17送出。由低压过热器17对饱和蒸汽进行过热,该过热蒸汽经由连接管线33向低压蒸汽涡轮140供给。驱动低压蒸汽涡轮140后排出的蒸汽经由连接管线34被导向冷凝器160而成为水(冷凝水),并由冷凝泵26经由连接管线30向低压节煤器10送出。
在中压系统中,中压节煤器13通过分支为三个的连接管线31中的中压分支管线31b而与低压节煤器10连接。在该中压分支管线31b中设置有中压供水泵27。另外,中压节煤器13通过连接管线35而与中压汽包15连接。该连接管线35在中途设置有流量调整阀36。中压汽包15与中压蒸发器16连接。另外,中压汽包15通过连接管线37而与中压过热器19连接。中压过热器19通过连接管线38而与一次再热器23的入口侧连接。另外,在中压系统中,一次再热器23通过连接管线40而与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出口侧连接。另外,一次再热器23通过连接管线41而与二次再热器24连接。而且,二次再热器24通过连接管线42而与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入口侧连接。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出口侧通过连接管线39而与低压蒸汽涡轮140的入口侧连接。
即,中压系统中,由低压节煤器10加热后的水借助中压供水泵27并经由连接管线31的中压分支管线31b向中压节煤器13流入而被进一步加热,进而经由连接管线35向中压汽包15流入。供给至中压汽包15的水由中压蒸发器16蒸发而成为饱和蒸汽并返回至中压汽包15,经由连接管线37向中压过热器19送出。由中压过热器19对饱和蒸汽进行过热,该过热蒸汽经由连接管线38向一次再热器23供给。另外,在中压系统中,驱动高压蒸汽涡轮120后排出的蒸汽经由连接管线40向一次再热器23送出。由一次再热器23对蒸汽进行过热,该过热蒸汽经由连接管线41向二次再热器24送出。由二次再热器24对蒸汽进一步进行过热,该过热蒸汽经由连接管线42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中压蒸汽涡轮130后排出的蒸汽经由连接管线39向低压蒸汽涡轮140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一次再热器23以及二次再热器24是对蒸汽进行过热的再热器,因此,具有与过热器相同的功能,在实施方式1中包含在过热器中。即,也可以将一次再热器23称作第一过热器,将二次再热器24称作第二过热器。
在高压系统中,高压一次节煤器14通过分支为三个的连接管线31中的高压分支管线31c而与低压节煤器10连接。在该高压分支管线31c中设置有高压供水泵28。另外,高压一次节煤器14通过连接管线43而与高压二次节煤器18连接。高压二次节煤器18通过连接管线44而与高压汽包20连接。该连接管线44在中途设置有流量调整阀45。高压汽包20与高压蒸发器21连接。另外,高压汽包20通过连接管线46而与高压一次过热器22连接。高压一次过热器22通过连接管线47而与高压二次过热器25连接。高压二次过热器25通过连接管线48而与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入口侧连接。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出口侧如上述那样通过连接管线40而与中压系统的一次再热器23连接。
即,高压系统中,由低压节煤器10加热后的水借助高压供水泵28并经由连接管线31的高压分支管线31c向高压一次节煤器14流入而被进一步加热,进而经由连接管线43向高压二次节煤器18流入而被进一步加热,然后经由连接管线44向高压汽包20流入。供给至高压汽包20的水由高压蒸发器21蒸发而成为饱和蒸汽并返回至高压汽包20,进而经由连接管线46向高压一次过热器22送出。由高压一次过热器22对饱和蒸汽进行过热,该过热蒸汽经由连接管线47向高压二次过热器25送出。由高压二次过热器25对过热蒸汽进一步进行过热,该过热蒸汽经由连接管线48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
然而,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的另一例的概要结构图。图2所示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200不具有上述的中压蒸汽涡轮130、锅炉1中的中压系统(中压节煤器13、中压汽包15、中压蒸发器16、中压过热器19、一次再热器23、二次再热器24、中压供水泵27)、以及与中压系统相关的各管线31b、35、37、38、40、41、42以及流量调整阀36。因此,针对图2所示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200以及锅炉1,对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在该联合循环成套设备200中,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出口侧通过连接管线49而与低压蒸汽涡轮140的入口侧连接,驱动高压蒸汽涡轮120后排出的蒸汽经由连接管线49向低压蒸汽涡轮140供给。
在这样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100、200中,实施方式1的蒸汽涡轮具备对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内部进行冷却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第一冷却蒸汽供给部)51。如图1以及图2所示,冷却蒸汽供给部51包括连接管线51A,该连接管线51A将从高压蒸发器21的出口经由高压一次过热器22到高压二次过热器25的内部这一路径之间与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内部连通。具体而言,连接管线51A将连接高压汽包20及高压一次过热器22的连接管线46、高压一次过热器22的内部、连接高压一次过热器22及高压二次过热器25的连接管线47、以及高压二次过热器25的内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与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内部连通。
如上所述,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的过热蒸汽从高压二次过热器25经过连接管线48,但在经过连接管线48的过程中压力降低。因此,从高压蒸发器21的出口经由高压一次过热器22到高压二次过热器25的内部这一路径之间的蒸汽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比过热蒸汽的550℃~600℃左右低的温度)。因此,能够将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供给至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内部。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蒸汽涡轮,通过具备包括将从高压蒸发器21的出口经由高压一次过热器22到高压二次过热器25的内部这一路径之间与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内部连通的连接管线51A在内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从而在联合循环成套设备100、200内,能够将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供给至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内部。其结果是,无需设置其他动力源就能够将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内部的转子等高温部冷却。另外,使用联合循环成套设备100、200内的产生蒸汽进行冷却而不使用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内部的流体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防止高压蒸汽涡轮120的运转效率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循环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涡轮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连接管线51A优选将从高压一次过热器22的出口到高压二次过热器25的入口之间的连接管线47与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内部连通。
当从自高压一次过热器22的出口到高压二次过热器25的入口之间的连接管线47向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内部供给冷却蒸汽时,向高压二次过热器25供给的蒸汽减少,因此,高压二次过热器25中的过热效率提高,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的过热蒸汽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高压蒸汽涡轮120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另外,当从自高压一次过热器22的出口到高压二次过热器25的入口之间的连接管线47向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内部供给冷却蒸汽时,在将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的过热蒸汽的温度设为恒定的情况下,能够增加从高压蒸发器21得到的蒸汽量,因此,能够增加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的过热蒸汽的供给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高压蒸汽涡轮120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图3~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高压蒸汽涡轮120包括转子121、机室122、蒸汽通路123以及高压蒸汽供给部124。转子121沿着自身旋转的轴心S延伸地设置。机室122收纳转子121,且将转子121支承为能够绕轴心S进行旋转。蒸汽通路123是沿着转子121的延伸方向设置在转子121与机室122之间的环状空间。高压蒸汽供给部124以从机室122的外部贯穿机室122而到达蒸汽通路123的方式连通地设置,高压蒸汽供给部124通过与连接管线48连接而被供给由高压二次过热器25过热后的蒸汽,从而将该蒸汽向蒸汽通路123供给。
高压蒸汽供给部124包括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以包围转子121的外周而形成为环状且在其外表面与转子121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与蒸汽通路123连通的间隙125A的方式安装于机室122。而且,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具有:沿着环状形成在其内部的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以及从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朝向转子121的延伸方向而与蒸汽通路123连通的开口124Ab。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与连接管线48连接,向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供给由高压二次过热器25过热后的蒸汽,将该蒸汽从开口124Ab向蒸汽通路123喷出。
另外,高压蒸汽供给部124在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中的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的开口124Ab处沿着环状而安装有多个喷嘴部静叶126A。喷嘴部静叶126A的转子121侧为前端部且机室122侧为基端部。另外,在蒸汽通路123内,在机室122上沿着环状而安装有多个蒸汽通路静叶126B。蒸汽通路静叶126B沿着转子121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多级。蒸汽通路静叶126B的转子121侧为前端部且安装有环状构件126Ba,在环状构件126Ba与转子121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间隙125B,蒸汽通路静叶126B的安装于机室122的这一侧为基端部。另外,在蒸汽通路123内,在转子121的外周与静叶126A、126B邻接地沿着环状而安装有多个动叶127。动叶127沿着转子121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多级。动叶127的安装于转子121的这一侧为基端部且在动叶127与转子121之间安装有环状构件127a,动叶127的朝向机室122的这一侧为前端部。
因此,高压蒸汽涡轮120向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供给由高压二次过热器25过热后的蒸汽并从开口124Ab向蒸汽通路123喷出,通过静叶126A、126B以及动叶127而使转子121旋转。
针对这样构成的高压蒸汽涡轮120,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涡轮中,如图3~图16所示,冷却蒸汽供给部51包括与连接管线51A连接且以与高压蒸汽供给部124独立地从机室122的外部贯穿机室122而到达蒸汽通路123的方式连通的连通流路51B。
在图3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连通流路51B设置为在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中的与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的开口124Ab相反的一侧贯穿机室122而与间隙125A连通且朝向转子121的外周面开口。连通流路51B可以沿着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的周向(转子121的旋转方向)设置有多个,也可以单一地设置。在连通流路51B为多个的情况下,将连接管线51A分支为多个而与各连通流路51B连接。
因此,如图3所示,经由连接管线51A供给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朝向高压蒸汽供给部124与转子1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25A且转子121的外周面喷出,经由间隙125A沿着转子121的延伸方向流动而到达蒸汽通路123,在喷嘴部静叶126A与动叶127之间与经由高压蒸汽供给部124向蒸汽通路123供给的过热蒸汽G合流。
根据该图3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使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的过热蒸汽G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向高压蒸汽供给部124与转子1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25A喷出,因此,能够将转子121冷却。而且,根据图3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使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的过热蒸汽G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向高压蒸汽供给部124与转子1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25A喷出,从而防止过热蒸汽G经由间隙125A从蒸汽通路123漏出的情况。其结果是,防止了过热蒸汽G的损失,因此,能够提高高压蒸汽涡轮120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在图4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在图3所示的连通流路51B的基础上包括在与间隙125A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51C。如图5所示,冷却蒸汽喷嘴51C使连通流路51B中的与间隙125A连通的开口缩窄,由此,从连通流路51B向间隙125A喷出的冷却蒸汽C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冷却蒸汽C的温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如图5所示,优选冷却蒸汽喷嘴51C将前端51Ca朝向转子121的旋转方向R而设置。由此,冷却蒸汽C沿着转子121的旋转方向R从连通流路51B向间隙125A喷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因转子121的旋转速度与冷却蒸汽C的速度之差而产生的摩擦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蒸汽喷嘴51C不局限于如图4以及图5所示那样构成为与连通流路51B不同构件的板材,也可以通过将连通流路51B的开口自身缩窄而形成。
在图6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包括突起部51Ea,该突起部51Ea设置在图3所示的连通流路51B所贯穿的间隙125A到达蒸汽通路123的部分、且在与喷嘴部静叶126A邻接的动叶127的喷嘴部静叶126A侧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27a上。另外,在图6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包括突起部51Eb,该突起部51Eb设置在图3所示的连通流路51B所贯穿的间隙125A到达蒸汽通路123的部分、且在喷嘴部静叶126A的前端部的与动叶12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27a对置的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的一部分处。
突起部51Ea、51Eb优选沿着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周向(转子121的旋转方向)连续地设置。
由此,突起部51Ea、51Eb使朝向蒸汽通路123的冷却蒸汽C在设置有喷嘴部静叶126A的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中的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的开口124Ab与动叶12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27a之间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蒸汽通路123的过热蒸汽G与朝向蒸汽通路123的冷却蒸汽C复杂地混合而使冷却蒸汽C的温度上升,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设置突起部51Ea、51Eb的任一方,但优选设置突起部51Ea、51Eb这两者。在设置突起部51Ea、51Eb这两者的情况下,优选将突起部51Ea设置在靠近转子121的位置,将突起部51Eb设置在远离转子121的位置。由此,对于从贯穿喷嘴部静叶126A的连通流路51B朝向转子121的外周面喷出的冷却蒸汽C而言,最初由突起部51Ea产生旋涡,接着由突起部51Eb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显著地得到防止蒸汽通路123的过热蒸汽G与朝向蒸汽通路123的冷却蒸汽C复杂地混合的效果。另外,突起部51Ea、51Eb也可以与冷却蒸汽喷嘴51C一同设置。
在图7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连通流路51B设置为贯穿机室122、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中的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的开口124Ab、以及喷嘴部静叶126A,且与间隙125A连通地朝向转子121的外周面开口。连通流路51B可以沿着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的周向(转子121的旋转方向)设置多个,也可以单一地设置。在连通流路51B为多个的情况下,将连接管线51A分支为多个而与各连通流路51B连接。
因此,如图7所示,经由连接管线51A供给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朝向高压蒸汽供给部124与转子1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25A且转子121的外周面喷出,经由间隙125A沿着转子121的延伸方向流动而到达蒸汽通路123,在喷嘴部静叶126A与动叶127之间与向蒸汽通路123供给的过热蒸汽G合流。
根据该图7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使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的过热蒸汽G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向高压蒸汽供给部124与转子1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25A喷出,因此,能够将转子121冷却。而且,根据图7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使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的过热蒸汽G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向高压蒸汽供给部124与转子1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25A喷出,从而防止过热蒸汽G经由间隙125A从蒸汽通路123漏出的情况。其结果是,防止了过热蒸汽G的损失,因此,能够提高高压蒸汽涡轮120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而且,根据图7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由于连通流路51B贯穿喷嘴部静叶126A而设置,因此,能够将喷嘴部静叶126A冷却,能够相对于高压蒸汽涡轮120的高温化而提高喷嘴部静叶126A的耐久性。
在图8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在图7所示的连通流路51B的基础上包括贯穿喷嘴部静叶126A而向蒸汽通路123开口的冷却孔51D。由此,冷却蒸汽C通过贯穿喷嘴部静叶126A的冷却孔51D而向蒸汽通路123喷出。其结果是,能够将喷嘴部静叶126A冷却,能够相对于高压蒸汽涡轮120的进一步的高温化而提高喷嘴部静叶126A的耐久性。
在图9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在图7所示的连通流路51B的基础上优选包括在与间隙125A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51C。如图10所示,冷却蒸汽喷嘴51C使连通流路51B中的与间隙125A连通的开口缩窄,由此,从连通流路51B向间隙125A喷出的冷却蒸汽C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冷却蒸汽C的温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如图10所示,冷却蒸汽喷嘴51C优选将前端51Ca朝向转子121的旋转方向R而设置。由此,冷却蒸汽C沿着转子121的旋转方向R从连通流路51B向间隙125A喷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因转子121的旋转速度与冷却蒸汽C的速度之差而产生的摩擦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蒸汽喷嘴51C不局限于如图9以及图10所示那样构成为与连通流路51B不同构件的板材,也可以通过连通流路51B的开口自身缩窄而形成。另外,冷却蒸汽喷嘴51C也可以与冷却孔51D一同设置。
在图11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包括突起部51Ea,该突起部51Ea设置在与图7所示的连通流路51B所贯穿的喷嘴部静叶126A邻接的动叶127的喷嘴部静叶126A侧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27a上。另外,在图11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包括突起部51Eb,该突起部51Eb设置在图7所示的连通流路51B所贯穿的喷嘴部静叶126A的前端部且与动叶12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27a对置的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的一部分处。
突起部51Ea、51Eb优选沿着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周向(转子121的旋转方向)连续地设置。
由此,突起部51Ea、51Eb使朝向蒸汽通路123的冷却蒸汽C在设置有喷嘴部静叶126A的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中的高压蒸汽喷嘴室124Aa的开口124Ab与动叶12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27a之间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蒸汽通路123的过热蒸汽G与朝向蒸汽通路123的冷却蒸汽C复杂地混合而使冷却蒸汽C的温度上升,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设置突起部51Ea、51Eb的任一方,但优选设置突起部51Ea、51Eb这两者。在设置突起部51Ea、51Eb这两者的情况下,优选将突起部51Ea设置在靠近转子121的位置,将突起部51Eb设置在远离转子121的位置。由此,对于从贯穿喷嘴部静叶126A的连通流路51B朝向转子121的外周面喷出的冷却蒸汽C而言,最初由突起部51Ea产生旋涡,接着由突起部51Eb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显著地得到防止蒸汽通路123的过热蒸汽G与朝向蒸汽通路123的冷却蒸汽C复杂地混合的效果。另外,突起部51Ea、51Eb也可以与冷却蒸汽喷嘴51C、冷却孔51D一同设置。
在图12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连通流路51B设置为贯穿机室122、蒸汽通路静叶126B以及蒸汽通路静叶126B的前端部的环状构件126Ba,且与间隙125B连通地朝向转子121的外周面开口。连通流路51B可以沿着高压蒸汽喷嘴部124A的周向(转子121的旋转方向)设置有多个,也可以单一地设置。在连通流路51B为多个的情况下,将连接管线51A分支为多个而与各连通流路51B连接。
因此,如图12所示,经由连接管线51A供给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朝向蒸汽通路静叶126B的环状构件126Ba与转子1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25B且转子121的外周面喷出,经由间隙125B沿着转子121的延伸方向流动而到达蒸汽通路123,在蒸汽通路静叶126B与动叶127之间与向蒸汽通路123供给的过热蒸汽G合流。
根据该图12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使相比于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的过热蒸汽G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向蒸汽通路静叶126B的环状构件126Ba与转子1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25B喷出,因此,能够将转子121冷却。而且,根据图12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连通流路51B贯穿蒸汽通路静叶126B而设置,因此,能够将蒸汽通路静叶126B冷却,能够相对于高压蒸汽涡轮120的高温化而提高蒸汽通路静叶126B的耐久性。
在图13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在图12所示的连通流路51B的基础上包括贯穿蒸汽通路静叶126B而向蒸汽通路123开口的冷却孔51D。由此,冷却蒸汽C通过贯穿蒸汽通路静叶126B的冷却孔51D而向蒸汽通路123喷出。其结果是,能够将喷嘴部静叶126A冷却,能够相对于高压蒸汽涡轮120的进一步的高温化而提高蒸汽通路静叶126B的耐久性。
在图14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在图12所示的连通流路51B的基础上包括在与间隙125B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51C。如图15所示,冷却蒸汽喷嘴51C使连通流路51B中的与间隙125B连通的开口缩窄,由此,从连通流路51B向间隙125B喷出的冷却蒸汽C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冷却蒸汽C的温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如图15所示,优选冷却蒸汽喷嘴51C将前端51Ca朝向转子121的旋转方向R而设置。由此,冷却蒸汽C沿着转子121的旋转方向R从连通流路51B向间隙125B喷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因转子121的旋转速度与冷却蒸汽C的速度之差而产生的摩擦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蒸汽喷嘴51C不局限于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那样构成为与连通流路51B不同构件的板材,也可以通过连通流路51B的开口自身缩窄而形成。另外,冷却蒸汽喷嘴51C也可以与冷却孔51D一同设置。
在图16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包括突起部51Ea,该突起部51Ea设置在与图12所示的连通流路51B所贯穿的蒸汽通路静叶126B邻接的动叶127的蒸汽通路静叶126B侧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27a上。另外,在图16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包括突起部51Eb,该突起部51Eb设置在图12所示的连通流路51B所贯穿的蒸汽通路静叶126B的前端部且与动叶12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27a对置的环状构件126Ba上。
突起部51Ea、51Eb优选沿着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周向(转子121的旋转方向)连续地设置。
由此,突起部51Ea、51Eb使朝向蒸汽通路123的冷却蒸汽C在蒸汽通路静叶126B的前端部的环状构件126Ba与动叶12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27a之间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蒸汽通路123的过热蒸汽G与朝向蒸汽通路123的冷却蒸汽C复杂地混合而使冷却蒸汽C的温度上升,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设置突起部51Ea、51Eb的任一方,但优选设置突起部51Ea、51Eb这两者。在设置突起部51Ea、51Eb这两者的情况下,优选将突起部51Ea设置在靠近转子121的位置,将突起部51Eb设置在远离转子121的位置。由此,对于从贯穿蒸汽通路静叶126B的连通流路51B朝向转子121的外周面喷出的冷却蒸汽C而言,最初由突起部51Ea产生旋涡,接着由突起部51Eb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显著地得到防止蒸汽通路123的过热蒸汽G与朝向蒸汽通路123的冷却蒸汽C复杂地混合的效果。另外,突起部51Ea、51Eb也可以与冷却蒸汽喷嘴51C、冷却孔51D一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图15所示的突起部51Ea、51Eb在蒸汽通路静叶126B的前端部的环状构件126Ba与动叶12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27a之间设置在过热蒸汽G的流动的下游侧,但也可以设置在过热蒸汽G的流动的上游侧。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详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不通过该实施方式2来限定本发明。另外,下述实施方式2中的构成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置换的构成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的另一例的概要结构图。图17以及图18所示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100由燃气涡轮110、高压蒸汽涡轮120、中压蒸汽涡轮130以及低压蒸汽涡轮140构成,这些燃气涡轮110、高压蒸汽涡轮120、中压蒸汽涡轮130以及低压蒸汽涡轮140与发电机150配置在同轴上。
燃气涡轮110由压缩机111、燃烧器112以及涡轮113构成。在压缩机111中对压缩机入口空气114进行升压并向燃烧器112供给。在燃烧器112中利用所供给的空气与燃料115而生成高温的燃烧气体并向涡轮113供给。通过涡轮113的燃烧气体在驱动涡轮113进行旋转之后成为废气而被排出。
联合循环成套设备100具备将从燃气涡轮110中的涡轮113排出的废气作为加热源而由水生成过热蒸汽的锅炉(废热回收锅炉)1。利用由该锅炉1生成的过热蒸汽来驱动高压蒸汽涡轮120、中压蒸汽涡轮130以及低压蒸汽涡轮140。然后,通过这些燃气涡轮110、高压蒸汽涡轮120、中压蒸汽涡轮130以及低压蒸汽涡轮140的驱动而使发电机150发电。另外,低压蒸汽涡轮140所利用的蒸汽通过与该低压蒸汽涡轮140连接的冷凝器160而成为冷凝水,作为用于生成过热蒸汽的水被送至锅炉1。
锅炉1与燃气涡轮110中的在涡轮113的排气侧设置的烟道113a连接。锅炉1从废气的流动的下游侧起设置有低压节煤器10、低压汽包11、低压蒸发器12、中压节煤器13、高压一次节煤器14、中压汽包15、中压蒸发器16、低压过热器17、高压二次节煤器18、中压过热器19、高压汽包20、高压蒸发器21、高压一次过热器22、一次再热器23、二次再热器24以及高压二次过热器25,并且设置有冷凝泵26、中压供水泵27以及高压供水泵28。
该锅炉1具有:生成用于驱动低压蒸汽涡轮140的低压的过热蒸汽的低压系统;生成用于驱动中压蒸汽涡轮130的中压的过热蒸汽的中压系统;以及生成用于驱动高压蒸汽涡轮120的高压的过热蒸汽的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由低压节煤器10、低压汽包11、低压蒸发器12、低压过热器17以及冷凝泵26构成。中压系统由中压节煤器13、中压汽包15、中压蒸发器16、中压过热器19、一次再热器23、二次再热器24以及中压供水泵27构成。高压系统由高压一次节煤器14、高压二次节煤器18、高压汽包20、高压蒸发器21、高压一次过热器22、高压二次过热器25以及高压供水泵28构成。
在低压系统中,低压节煤器10通过连接管线30而与冷凝器160连接。在该连接管线30中设置有冷凝泵26。另外,低压节煤器10通过分支为三个的连接管线31中的低压分支管线31a而与低压汽包11连接。低压汽包11与低压蒸发器12连接。此外,低压汽包11通过连接管线32而与低压过热器17连接。低压过热器17通过连接管线33而与低压蒸汽涡轮140的入口侧连接。低压蒸汽涡轮140的出口侧通过连接管线34而与冷凝器160连接。
即,低压系统中,冷凝器160的水(冷凝)借助冷凝泵26并经由连接管线30向低压节煤器10流入而被加热,经由连接管线31的低压分支管线31a向低压汽包11流入。供给至低压汽包11的水由低压蒸发器12蒸发而成为饱和蒸汽并返回至低压汽包11,进而经由连接管线32向低压过热器17送出。由低压过热器17对饱和蒸汽进行过热,该过热蒸汽经由连接管线33向低压蒸汽涡轮140供给。驱动低压蒸汽涡轮140后排出的蒸汽经由连接管线34被导向冷凝器160而成为水(冷凝水),并由冷凝泵26经由连接管线30向低压节煤器10送出。
在中压系统中,中压节煤器13通过分支为三个的连接管线31中的中压分支管线31b而与低压节煤器10连接。在该中压分支管线31b中设置有中压供水泵27。另外,中压节煤器13通过连接管线35而与中压汽包15连接。该连接管线35在中途设置有流量调整阀36。中压汽包15与中压蒸发器16连接。另外,中压汽包15通过连接管线37而与中压过热器19连接。中压过热器19通过连接管线38而与一次再热器23的入口侧连接。另外,在中压系统中,一次再热器23通过连接管线40而与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出口侧连接。另外,一次再热器23通过连接管线41而与二次再热器24连接。而且,二次再热器24通过连接管线42而与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入口侧连接。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出口侧通过连接管线39而与低压蒸汽涡轮140的入口侧连接。
即,中压系统中,由低压节煤器10加热后的水借助中压供水泵27并经由连接管线31的中压分支管线31b向中压节煤器13流入而被进一步加热,进而经由连接管线35向中压汽包15流入。供给至中压汽包15的水由中压蒸发器16蒸发而成为饱和蒸汽并返回至中压汽包15,进而经由连接管线37向中压过热器19送出。由中压过热器19对饱和蒸汽进行过热,该过热蒸汽经由连接管线38向一次再热器23供给。另外,在中压系统中,驱动高压蒸汽涡轮120后排出的蒸汽经由连接管线40向一次再热器23送出。由一次再热器23对蒸汽进行过热,该过热蒸汽经由连接管线41向二次再热器24送出。由二次再热器24对蒸汽进一步进行过热,该过热蒸汽经由连接管线42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中压蒸汽涡轮130后排出的蒸汽经由连接管线39向低压蒸汽涡轮140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一次再热器23以及二次再热器24是对蒸汽进行过热的再热器,因此,具有与过热器相同的功能,在实施方式2中包含在过热器中。即,也可以将一次再热器23称作第一过热器,将二次再热器24称作第二过热器。
在高压系统中,高压一次节煤器14通过分支为三个的连接管线31中的高压分支管线31c而与低压节煤器10连接。在该高压分支管线31c中设置有高压供水泵28。另外,高压一次节煤器14通过连接管线43而与高压二次节煤器18连接。高压二次节煤器18通过连接管线44而与高压汽包20连接。该连接管线44在中途设置有流量调整阀45。高压汽包20与高压蒸发器21连接。另外,高压汽包20通过连接管线46而与高压一次过热器22连接。高压一次过热器22通过连接管线47而与高压二次过热器25连接。高压二次过热器25通过连接管线48而与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入口侧连接。高压蒸汽涡轮120的出口侧如上述那样通过连接管线40而与中压系统的一次再热器23连接。
即,高压系统中,由低压节煤器10加热后的水借助高压供水泵28并经由连接管线31的高压分支管线31c向高压一次节煤器14流入而被进一步加热,进而经由连接管线43向高压二次节煤器18流入而被进一步加热,然后经由连接管线44向高压汽包20流入。供给至高压汽包20的水由高压蒸发器21蒸发而成为饱和蒸汽并返回至高压汽包20,进而经由连接管线46向高压一次过热器22送出。由高压一次过热器22对饱和蒸汽进行过热,该过热蒸汽经由连接管线47向高压二次过热器25送出。由高压二次过热器25对过热蒸汽进一步进行过热,该过热蒸汽经由连接管线48向高压蒸汽涡轮120供给。
在这样的联合循环成套设备100中,实施方式2的蒸汽涡轮具备对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进行冷却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第二冷却蒸汽供给部)51。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冷却蒸汽供给部51包括连接管线51A,该连接管线51A将从中压蒸发器16的出口经由中压过热器19以及一次再热器23到二次再热器24的内部这一路径之间与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连通。具体而言,连接管线51A将连接中压汽包15及中压过热器19的连接管线37、中压过热器19的内部、连接中压过热器19及一次再热器23的连接管线38(以及连接管线40的一部分)、一次再热器23的内部、连接一次再热器23与二次再热器24的连接管线41、以及二次再热器24的内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与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连通。
如上所述,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从二次再热器24经过连接管线42,但在经过连接管线42的过程中压力降低。因此,从中压蒸发器16的出口经由中压过热器19以及一次再热器23到二次再热器24的内部这一路径之间的蒸汽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比过热蒸汽的550℃~600℃左右低的温度)。因此,能够将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供给至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2的蒸汽涡轮,通过具备包括将从中压蒸发器16的出口经由中压过热器19以及一次再热器23到二次再热器24的内部这一路径之间与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连通的连接管线51A在内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从而在联合循环成套设备100内,能够将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向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供给。其结果是,无需设置其他动力源就能够将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的转子等高温部冷却。另外,使用联合循环成套设备100内的产生蒸汽进行冷却而不使用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的流体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防止中压蒸汽涡轮130的运转效率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循环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蒸汽涡轮中,如图17所示,连接管线51A优选将从中压过热器19的出口到一次再热器23的入口之间的连接管线38(以及连接管线40的一部分)与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连通。
当从自中压过热器19的出口到一次再热器23的入口之间的连接管线38(以及连接管线40的一部分)向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供给冷却蒸汽时,向一次再热器23以及二次再热器24供给的蒸汽减少,因此,一次再热器23以及二次再热器24中的过热效率提高,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中压蒸汽涡轮130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另外,当从自中压过热器19的出口到一次再热器23的入口之间的连接管线38(以及连接管线40的一部分)向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供给冷却蒸汽时,在将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的温度设为恒定的情况下,能够增加从中压蒸发器16得到的蒸汽量,因此,能够增加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的供给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中压蒸汽涡轮130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蒸汽涡轮中,如图18所示,连接管线51A优选将从一次再热器23的出口到二次再热器24的入口之间的连接管线41与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连通。
当从自一次再热器23的出口到二次再热器24的入口之间的连接管线41向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供给冷却蒸汽时,向二次再热器24供给的蒸汽减少,因此,二次再热器24中的过热效率提高,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中压蒸汽涡轮130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另外,当从一次再热器23的出口到二次再热器24的入口之间的连接管线41向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内部供给冷却蒸汽时,在将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的温度设为恒定的情况下,能够增加从中压蒸发器16得到的蒸汽量,因此,能够增加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的供给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中压蒸汽涡轮130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图19~图3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冷却蒸汽供给部的一例的概要结构图。
中压蒸汽涡轮130包括转子131、机室132、蒸汽通路133以及中压蒸汽供给部134。转子131沿着自身旋转的轴心S延伸地设置。机室132收纳转子131,且将转子131支承为能够绕轴心S进行旋转。蒸汽通路133是沿着转子131的延伸方向设置在转子131与机室132之间的环状空间。中压蒸汽供给部134以从机室132的外部贯穿机室132而到达蒸汽通路133的方式连通地设置,中压蒸汽供给部134通过与连接管线42连接而被供给由二次再热器24过热后的蒸汽,从而将该蒸汽向蒸汽通路133供给。
中压蒸汽供给部134包括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以包围转子131的外周而形成为环状且在其外表面与转子131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与蒸汽通路133连通的间隙135A的方式安装于机室132。而且,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具有:沿着环状形成在其内部的中压蒸汽喷嘴室134Aa;以及从中压蒸汽喷嘴室134Aa朝向转子131的延伸方向而与蒸汽通路133连通的开口134Ab。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与连接管线42连接,向中压蒸汽喷嘴室134Aa供给由二次再热器24过热后的蒸汽,将该蒸汽从开口134Ab向蒸汽通路133喷出。
另外,中压蒸汽供给部134在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中的中压蒸汽喷嘴室134Aa的开口134Ab处沿着环状而安装有多个喷嘴部静叶136A。喷嘴部静叶136A的转子131侧为前端部且机室132侧为基端部。另外,在蒸汽通路133内,在机室132上沿着环状而安装有多个蒸汽通路静叶136B。蒸汽通路静叶136B沿着转子131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多级。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转子131侧为前端部且安装有环状构件136Ba,在环状构件136Ba与转子131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间隙135B,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安装于机室132的这一侧为基端部。另外,在蒸汽通路133内,在转子131的外周与静叶136A、136B邻接地沿着环状而安装有多个动叶137。动叶137沿着转子131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多级。动叶137的安装于转子131的这一侧为基端部且在动叶137与转子131之间安装有环状构件137a,动叶137的朝向机室132的这一侧为前端部。
因此,中压蒸汽涡轮130向中压蒸汽喷嘴室134Aa供给由二次再热器24过热后的蒸汽并从开口134Ab向蒸汽通路133喷出,通过静叶136A、136B以及动叶137而使转子131旋转。
针对这样构成的中压蒸汽涡轮130,在实施方式2的蒸汽涡轮中,如图19~图32所示,冷却蒸汽供给部51包括与连接管线51A连接且以与中压蒸汽供给部134独立地从机室132的外部贯穿机室132而到达蒸汽通路133的方式连通的连通流路51B。
在图19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连通流路51B设置为在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中的与中压蒸汽喷嘴室134Aa的开口134Ab相反的一侧贯穿机室132而与间隙135A连通且朝向转子131的外周面开口。连通流路51B可以沿着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的周向(转子131的旋转方向)设置有多个,也可以单一地设置。在连通流路51B为多个的情况下,连接管线51A分支为多个而与各连通流路51B连接。
因此,如图19所示,经由连接管线51A供给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朝向中压蒸汽供给部134与转子1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35A且转子131的外周面喷出,经由间隙135A沿着转子131的延伸方向流动而到达蒸汽通路133,在喷嘴部静叶136A与动叶137之间与经由中压蒸汽供给部134向蒸汽通路133供给的过热蒸汽G合流。
根据该图19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使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G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向中压蒸汽供给部134与转子1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35A喷出,因此,能够将转子131冷却。而且,根据图19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使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G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向中压蒸汽供给部134与转子131的外周面之间的隙135A喷出,从而防止过热蒸汽G经由间隙135A从蒸汽通路133漏出的情况。其结果是,防止了过热蒸汽G的损失,因此,能够提高中压蒸汽涡轮130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
在图20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在图19所示的连通流路51B的基础上包括在与间隙135A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51C。如图21所示,冷却蒸汽喷嘴51C使连通流路51B中的与间隙135A连通的开口缩窄,由此,从连通流路51B向间隙135A喷出的冷却蒸汽C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冷却蒸汽C的温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如图21所示,优选冷却蒸汽喷嘴51C将前端51Ca朝向转子131的旋转方向R而设置。由此,冷却蒸汽C沿着转子131的旋转方向R从连通流路51B向间隙135A喷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因转子131的旋转速度与冷却蒸汽C的速度之差而产生的摩擦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蒸汽喷嘴51C不局限于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那样构成为与连通流路51B不同构件的板材,也可以通过连通流路51B的开口自身缩窄而形成。
在图22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包括突起部51Ea,该突起部51Ea设置在图19所示的连通流路51B所贯穿的间隙135A到达蒸汽通路133的部分、且在与喷嘴部静叶136A邻接的动叶137的喷嘴部静叶136A侧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37a上。另外,在图22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包括突起部51Eb,该突起部51Eb设置在图19所示的连通流路51B所贯穿的间隙135A到达蒸汽通路133的部分、且在喷嘴部静叶136A的前端部的与动叶13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37a对置的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的一部分处。
突起部51Ea、51Eb优选沿着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周向(转子131的旋转方向)连续地设置。
由此,突起部51Ea、51Eb使朝向蒸汽通路133的冷却蒸汽C在设置有喷嘴部静叶136A的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中的中压蒸汽喷嘴室134Aa的开口134Ab与动叶13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37a之间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蒸汽通路133的过热蒸汽G与朝向蒸汽通路133的冷却蒸汽C复杂地混合而使冷却蒸汽C的温度上升,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设置突起部51Ea、51Eb的任一方,但优选设置突起部51Ea、51Eb这两者。在设置突起部51Ea、51Eb这两者的情况下,优选将突起部51Ea设置在靠近转子131的位置,将突起部51Eb设置在远离转子131的位置。由此,对于从贯穿喷嘴部静叶136A的连通流路51B朝向转子131的外周面喷出的冷却蒸汽C而言,最初由突起部51Ea产生旋涡,接着由突起部51Eb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显著地得到防止蒸汽通路133的过热蒸汽G与朝向蒸汽通路133的冷却蒸汽C复杂地混合的效果。另外,突起部51Ea、51Eb也可以与冷却蒸汽喷嘴51C一同设置。
在图23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连通流路51B设置为贯穿机室132、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中的中压蒸汽喷嘴室134Aa的开口134Ab、以及喷嘴部静叶136A,且与间隙135A连通地朝向转子131的外周面开口。连通流路51B可以沿着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的周向(转子131的旋转方向)设置多个,也可以单一地设置。在连通流路51B为多个的情况下,连接管线51A分支为多个而与各连通流路51B连接。
因此,如图23所示,经由连接管线51A供给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朝向中压蒸汽供给部134与转子1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35A且转子131的外周面喷出,经由间隙135A沿着转子131的延伸方向流动而到达蒸汽通路133,在喷嘴部静叶136A与动叶137之间与向蒸汽通路133供给的过热蒸汽G合流。
根据该图23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使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G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向中压蒸汽供给部134与转子1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35A喷出,因此,能够将转子131冷却。而且,根据图23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使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G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向中压蒸汽供给部134与转子1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35A喷出,从而防止过热蒸汽G经由间隙135A从蒸汽通路133漏出的情况。其结果是,防止了过热蒸汽G的损失,因此,能够提高中压蒸汽涡轮130的运转效率,能够提高循环效率。而且,根据图23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由于连通流路51B贯穿喷嘴部静叶136A而设置,因此,能够将喷嘴部静叶136A冷却,能够相对于中压蒸汽涡轮130的高温化而提高喷嘴部静叶136A的耐久性。
在图24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在图23所示的连通流路51B的基础上包括贯穿喷嘴部静叶136A而向蒸汽通路133开口的冷却孔51D。由此,冷却蒸汽C通过贯穿喷嘴部静叶136A的冷却孔51D而向蒸汽通路133喷出。其结果是,能够将喷嘴部静叶136A冷却,能够相对于中压蒸汽涡轮130的进一步的高温化而提高喷嘴部静叶136A的耐久性。
在图25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在图23所示的连通流路51B的基础上优选包括在与间隙135A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51C。如图26所示,冷却蒸汽喷嘴51C使连通流路51B中的与间隙135A连通的开口缩窄,由此,从连通流路51B向间隙135A喷出的冷却蒸汽C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冷却蒸汽C的温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如图26所示,冷却蒸汽喷嘴51C优选将前端51Ca朝向转子131的旋转方向R而设置。由此,冷却蒸汽C沿着转子131的旋转方向R从连通流路51B向间隙135A喷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因转子131的旋转速度与冷却蒸汽C的速度之差而产生的摩擦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蒸汽喷嘴51C不局限于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那样构成为与连通流路51B不同构件的板材,也可以通过连通流路51B的开口自身缩窄而形成。另外,冷却蒸汽喷嘴51C也可以与冷却孔51D一同设置。
在图27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包括突起部51Ea,该突起部51Ea设置在与图23所示的连通流路51B所贯穿的喷嘴部静叶136A邻接的动叶137的喷嘴部静叶136A侧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37a上。另外,在图27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包括突起部51Eb,该突起部51Eb设置在图23所示的连通流路51B所贯穿的喷嘴部静叶136A的前端部且与动叶13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37a对置的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的一部分处。
突起部51Ea、51Eb优选沿着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周向(转子131的旋转方向)连续地设置。
由此,突起部51Ea、51Eb使朝向蒸汽通路133的冷却蒸汽C在设置有喷嘴部静叶136A的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中的中压蒸汽喷嘴室134Aa的开口134Ab与动叶13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37a之间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蒸汽通路133的过热蒸汽G与朝向蒸汽通路133的冷却蒸汽C复杂地混合而使冷却蒸汽C的温度上升,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设置突起部51Ea、51Eb的任一方,但优选设置突起部51Ea、51Eb这两者。在设置突起部51Ea、51Eb这两者的情况下,优选将突起部51Ea设置在靠近转子131的位置,将突起部51Eb设置在远离转子131的位置。由此,对于从贯穿喷嘴部静叶136A的连通流路51B朝向转子131的外周面喷出的冷却蒸汽C而言,最初由突起部51Ea产生旋涡,接着由突起部51Eb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显著地得到防止蒸汽通路133的过热蒸汽G与朝向蒸汽通路133的冷却蒸汽C复杂地混合的效果。另外,突起部51Ea、51Eb也可以与冷却蒸汽喷嘴51C、冷却孔51D一同设置。
在图28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连通流路51B设置为贯穿机室132、蒸汽通路静叶136B以及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前端部的环状构件136Ba,且与间隙135B连通地朝向转子131的外周面开口。连通流路51B可以沿着中压蒸汽喷嘴部134A的周向(转子131的旋转方向)设置有多个,也可以单一地设置。在连通流路51B为多个的情况下,将连接管线51A分支为多个而与各连通流路51B连接。
因此,如图28所示,经由连接管线51A供给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而朝向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环状构件136Ba与转子1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35B且转子131的外周面喷出,经由间隙135B沿着转子131的延伸方向流动而到达蒸汽通路133,在蒸汽通路静叶136B与动叶137之间与向蒸汽通路133供给的过热蒸汽G合流。
根据该图28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使相比于向中压蒸汽涡轮130供给的过热蒸汽G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冷却蒸汽C经由连通流路51B向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环状构件136Ba与转子1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35B喷出,因此,能够将转子131冷却。而且,根据图28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连通流路51B贯穿蒸汽通路静叶136B而设置,因此,能够将蒸汽通路静叶136B冷却,能够相对于中压蒸汽涡轮130的高温化而提高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耐久性。
在图29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在图28所示的连通流路51B的基础上包括贯穿蒸汽通路静叶136B而向蒸汽通路133开口的冷却孔51D。由此,冷却蒸汽C通过贯穿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冷却孔51D而向蒸汽通路133喷出。其结果是,能够将喷嘴部静叶136A冷却,能够相对于中压蒸汽涡轮130的进一步的高温化而提高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耐久性。
在图30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在图28所示的连通流路51B的基础上包括在与间隙135B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51C。如图31所示,冷却蒸汽喷嘴51C使连通流路51B中的与间隙135B连通的开口缩窄,由此,从连通流路51B向间隙135B喷出的冷却蒸汽C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冷却蒸汽C的温度,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如图31所示,优选冷却蒸汽喷嘴51C将前端51Ca朝向转子131的旋转方向R而设置。由此,冷却蒸汽C沿着转子131的旋转方向R从连通流路51B向间隙135B喷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因转子131的旋转速度与冷却蒸汽C的速度之差而产生的摩擦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蒸汽喷嘴51C不局限于如图30以及图31所示那样构成为与连通流路51B不同构件的板材,也可以通过连通流路51B的开口自身缩窄而形成。另外,冷却蒸汽喷嘴51C也可以与冷却孔51D一同设置。
在图32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包括突起部51Ea,该突起部51Ea设置在与图28所示的连通流路51B所贯穿的蒸汽通路静叶136B邻接的动叶137的蒸汽通路静叶136B侧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37a上。另外,在图32所示的冷却蒸汽供给部51中,优选包括突起部51Eb,该突起部51Eb设置在图28所示的连通流路51B所贯穿的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前端部且与动叶13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37a对置的环状构件136Ba上。
突起部51Ea、51Eb优选沿着中压蒸汽涡轮130的周向(转子131的旋转方向)连续地设置。
由此,突起部51Ea、51Eb使朝向蒸汽通路133的冷却蒸汽C在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前端部的环状构件136Ba与动叶13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37a之间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蒸汽通路133的过热蒸汽G与朝向蒸汽通路133的冷却蒸汽C复杂地混合而使冷却蒸汽C的温度上升,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设置突起部51Ea、51Eb的任一方,但优选设置突起部51Ea、51Eb这两者。在设置突起部51Ea、51Eb这两者的情况下,优选将突起部51Ea设置在靠近转子131的位置,将突起部51Eb设置在远离转子131的位置。由此,对于从贯穿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连通流路51B朝向转子131的外周面喷出的冷却蒸汽C而言,最初由突起部51Ea产生旋涡,接着由突起部51Eb产生旋涡。其结果是,能够显著地得到防止蒸汽通路133的过热蒸汽G与朝向蒸汽通路133的冷却蒸汽C复杂地混合的效果。另外,突起部51Ea、51Eb也可以与冷却蒸汽喷嘴51C、冷却孔51D一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图32所示的突起部51Ea、51Eb在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前端部的环状构件136Ba与动叶137的基端部的环状构件137a之间设置在过热蒸汽G的流动的下游侧,但也可以设置在过热蒸汽G的流动的上游侧。
需要说明的是,图28~图32所示的中压蒸汽涡轮130包括与高压蒸汽涡轮120成为一体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向间隙135A供给在高压蒸汽涡轮120的驱动中使用且相比于过热蒸汽G而言为高压且低温的蒸汽。因此,在间隙135A中转子131被冷却,而且防止了过热蒸汽G从该间隙135A漏出的情况。而且,在该结构中,使冷却蒸汽C从贯穿蒸汽通路静叶136B的连通流路51B朝向转子131的外周面而向间隙135B喷出,在间隙135B周边将转子131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实施方式2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一同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 锅炉;
10 低压节煤器;
11 低压汽包;
12 低压蒸发器;
13 中压节煤器;
14 高压一次节煤器;
15 中压汽包;
16 中压蒸发器;
17 低压过热器;
18 高压二次节煤器;
19 中压过热器;
20 高压汽包;
21 高压蒸发器;
22 高压一次过热器;
23 一次再热器;
24 二次再热器;
25 高压二次过热器;
26 冷凝泵;
27 中压供水泵;
28 高压供水泵;
30 连接管线;
31 连接管线;
31a 低压分支管线;
31b 中压分支管线;
31c 高压分支管线;
32 连接管线;
33 连接管线;
34 连接管线;
35 连接管线;
36 流量调整阀;
37 连接管线;
38 连接管线;
39 连接管线;
40 连接管线;
41 连接管线;
42 连接管线;
43 连接管线;
44 连接管线;
45 流量调整阀;
46 连接管线;
47 连接管线;
48 连接管线;
49 连接管线;
51 冷却蒸汽供给部;
51A 连接管线;
51B 连通流路;
51C 冷却蒸汽喷嘴;
51Ca 前端;
51D 冷却孔;
51Ea 突起部;
51Eb 突起部;
100、200 联合循环成套设备;
110 燃气涡轮;
111 压缩机;
112 燃烧器;
113 涡轮;
113a 烟道;
114 压缩机入口空气;
115 燃料;
120 高压蒸汽涡轮;
121 转子;
122 机室;
123 蒸汽通路;
124 高压蒸汽供给部;
124A 高压蒸汽喷嘴部;
124Aa 高压蒸汽喷嘴室;
124Ab 开口;
125A 间隙;
125B 间隙;
126A 喷嘴部静叶;
126B 蒸汽通路静叶;
126Ba 环状构件;
127 动叶;
127a 环状构件;
130 中压蒸汽涡轮;
131 转子;
132 机室;
133 蒸汽通路;
134 中压蒸汽供给部;
134A 中压蒸汽喷嘴部;
134Aa 中压蒸汽喷嘴室;
134Ab 开口;
135A 间隙;
135B 间隙;
136A 喷嘴部静叶;
136B 蒸汽通路静叶;
136Ba 环状构件;
137 动叶;
137a 环状构件;
140 低压蒸汽涡轮;
150 发电机;
160 冷凝器;
C 冷却蒸汽;
G 过热蒸汽;
R 旋转方向;
S 轴心。

Claims (14)

1.一种蒸汽涡轮,是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内的蒸汽涡轮,
所述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具备:
燃气涡轮;
锅炉,其将从所述燃气涡轮排出的废气作为加热源;
高压蒸汽涡轮,其包括沿着自身的旋转的轴心而延伸的转子、收纳所述转子的机室、沿着所述转子的延伸方向而设置在所述转子与所述机室之间的蒸汽通路、以及以从所述机室的外部贯穿所述机室而到达所述蒸汽通路的方式连通地设置且被供给过热后的蒸汽的高压蒸汽供给部,所述高压蒸汽涡轮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高压蒸汽进行驱动;
低压蒸汽涡轮,其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低压蒸汽以及经过了所述高压蒸汽涡轮的蒸汽而进行驱动;
冷凝器,其使经过了所述低压蒸汽涡轮的蒸汽成为冷凝水;
冷凝泵,其将来自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水向所述锅炉供给;以及
第一冷却蒸汽供给部,其包括连通流路,该连通流路以与所述高压蒸汽供给部独立地从所述机室的外部贯穿所述机室而到达所述蒸汽通路的方式连通,所述第一冷却蒸汽供给部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所述蒸汽涡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锅炉包括从来自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水产生蒸汽的高压蒸发器、对由所述高压蒸发器产生的蒸汽进行过热的高压一次过热器、以及对由所述高压一次过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进一步进行过热的高压二次过热器,由所述高压二次过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被供给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的驱动,
所述第一冷却蒸汽供给部包括连接管线,该连接管线将从所述高压蒸发器的出口经由所述高压一次过热器到所述高压二次过热器内为止这一路径之间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蒸汽供给部包括高压蒸汽喷嘴部,该高压蒸汽喷嘴部形成为包围所述转子的外周的环状且以在该高压蒸汽喷嘴部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间隙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机室,该高压蒸汽喷嘴部具有:沿着环状形成在该高压蒸汽喷嘴部的内部的高压蒸汽喷嘴室;以及从所述高压蒸汽喷嘴室朝向所述转子的延伸方向而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开口,向所述高压蒸汽喷嘴室供给过热后的蒸汽,
所述高压蒸汽喷嘴部在所述高压蒸汽喷嘴室的所述开口安装有喷嘴部静叶,
所述连通流路贯穿所述喷嘴部静叶而与所述间隙连通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管线将从所述高压一次过热器的出口到所述高压二次过热器的入口为止这一路径之间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具备:
中压蒸汽涡轮,其包括沿着自身的旋转的轴心而延伸的转子、收纳所述转子的机室、沿着所述转子的延伸方向而设置在所述转子与所述机室之间的蒸汽通路、以及以从所述机室的外部贯穿所述机室而到达所述蒸汽通路的方式连通地设置且被供给过热后的蒸汽的中压蒸汽供给部,该中压蒸汽涡轮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中压蒸汽进行驱动;以及
第二冷却蒸汽供给部,其包括连通流路,该连通流路以与所述中压蒸汽供给部独立地从所述机室的外部贯穿所述机室而到达所述蒸汽通路的方式连通,所述第二冷却蒸汽供给部与所述中压蒸汽供给部的内部连通,
所述中压蒸汽供给部包括中压蒸汽喷嘴部,该中压蒸汽喷嘴部形成为包围所述转子的外周的环状且以在该中压蒸汽喷嘴部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间隙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机室,该中压蒸汽喷嘴部具有:沿着环状形成在该中压蒸汽喷嘴部的内部的中压蒸汽喷嘴室;以及从所述中压蒸汽喷嘴室朝向所述转子的延伸方向而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开口,向所述中压蒸汽喷嘴室供给过热后的蒸汽,
所述中压蒸汽喷嘴部在所述中压蒸汽喷嘴室的所述开口安装有喷嘴部静叶,
所述连通流路贯穿所述喷嘴部静叶而与所述间隙连通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炉包括从来自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水产生蒸汽的中压蒸发器、对由所述中压蒸发器产生的蒸汽进行过热的中压过热器、对由所述中压过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进行再过热的一次再热器、以及对由所述一次再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进一步进行再过热的二次再热器,由所述二次再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被供给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的驱动,
所述第二冷却蒸汽供给部包括连接管线,该连接管线将从所述中压蒸发器的出口经由所述中压过热器以及所述一次再热器到所述二次再热器内为止这一路径之间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管线将从所述中压过热器的出口到所述一次再热器的入口为止这一路径之间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管线将从所述一次再热器的出口到所述二次再热器的入口为止这一路径之间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蒸汽通路的所述机室,以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与所述蒸汽通路连通的间隙的方式安装有蒸汽通路静叶,
所述连通流路贯穿所述蒸汽通路静叶而与所述间隙连通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与所述喷嘴部静叶邻接地安装有动叶,
所述第一冷却蒸汽供给部包括突起部,该突起部设置在与所述连通流路所贯穿的所述喷嘴部静叶邻接的所述动叶的所述喷嘴部静叶侧的基端部以及所述连通流路所贯穿的所述喷嘴部静叶的所述动叶侧的前端部中的至少一方。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流路包括贯穿所述喷嘴部静叶而向所述蒸汽通路开口的冷却孔。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流路包括在与所述间隙连通的开口处设置的冷却蒸汽喷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蒸汽涡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蒸汽喷嘴将前端朝向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而设置。
13.一种蒸汽涡轮,是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内的蒸汽涡轮,
所述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具备:
燃气涡轮;
锅炉,其将从所述燃气涡轮排出的废气作为加热源;
高压蒸汽涡轮,其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高压蒸汽进行驱动;
低压蒸汽涡轮,其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低压蒸汽以及经过了所述高压蒸汽涡轮的蒸汽进行驱动;
冷凝器,其使经过了所述低压蒸汽涡轮的蒸汽成为冷凝水;以及
冷凝泵,其将来自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水向所述锅炉供给,
所述蒸汽涡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锅炉包括从来自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水产生蒸汽的高压蒸发器、对由所述高压蒸发器产生的蒸汽进行过热的高压一次过热器、以及对由所述高压一次过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进一步进行过热的高压二次过热器,由所述高压二次过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被供给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的驱动,
所述蒸汽涡轮具备包括连接管线的冷却蒸汽供给部,该连接管线将从所述高压蒸发器的出口经由所述高压一次过热器到所述高压二次过热器内为止这一路径之间与所述高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14.一种蒸汽涡轮,是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内的蒸汽涡轮,
所述联合循环成套设备具备:
燃气涡轮;
锅炉,其将从所述燃气涡轮排出的废气作为加热源;
高压蒸汽涡轮,其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高压蒸汽进行驱动;
中压蒸汽涡轮,其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中压蒸汽进行驱动;
低压蒸汽涡轮,其利用由所述锅炉产生的低压蒸汽以及经过了所述中压蒸汽涡轮的蒸汽进行驱动;
冷凝器,其使经过了所述低压蒸汽涡轮的蒸汽成为冷凝水;以及
冷凝泵,其将来自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水向所述锅炉供给,
所述蒸汽涡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锅炉包括从来自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水产生蒸汽的中压蒸发器、对由所述中压蒸发器产生的蒸汽进行过热的中压过热器、对由所述中压过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进行再过热的一次再热器、以及对由所述一次再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进一步进行再过热的二次再热器,由所述二次再热器过热后的蒸汽被供给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的驱动,
所述蒸汽涡轮具备包括连接管线的冷却蒸汽供给部,该连接管线将从所述中压蒸发器的出口经由所述中压过热器以及所述一次再热器到所述二次再热器内为止这一路径之间与所述中压蒸汽涡轮的内部连通。
CN201680074402.3A 2015-12-24 2016-12-21 蒸汽涡轮 Active CN1084313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52489A JP6204966B2 (ja) 2015-12-24 2015-12-24 蒸気タービン
JP2015-252490 2015-12-24
JP2015-252489 2015-12-24
JP2015252490A JP6204967B2 (ja) 2015-12-24 2015-12-24 蒸気タービン
PCT/JP2016/088148 WO2017110894A1 (ja) 2015-12-24 2016-12-21 蒸気タービ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31369A CN108431369A (zh) 2018-08-21
CN108431369B true CN108431369B (zh) 2020-08-14

Family

ID=59090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4402.3A Active CN108431369B (zh) 2015-12-24 2016-12-21 蒸汽涡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76408B2 (zh)
KR (1) KR102040423B1 (zh)
CN (1) CN108431369B (zh)
DE (1) DE112016006048T5 (zh)
WO (1) WO20171108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0292A (zh) * 2020-04-24 2020-08-18 上海交通大学 中压缸涡流冷却优化方法及其冷却结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7802A (ja) * 1982-03-16 1983-10-04 シーメンス・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軸流蒸気タ−ビン
JPH06200704A (ja) * 1992-12-28 1994-07-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蒸気タービンノズル室
JPH11132006A (ja) * 1997-10-29 1999-05-18 Hitachi Ltd ガスタービン設備
JP2002147205A (ja) * 2000-11-13 2002-05-2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コンバインドサイクルガスタービン
JP2004239262A (ja) * 2003-02-05 2004-08-26 Siemens Ag 蒸気タービンロータと蒸気タービンおよび蒸気タービンロータの能動的冷却方法と能動的冷却の使用方法
WO2010097983A1 (ja) * 2009-02-25 2010-09-0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蒸気タービン発電設備の冷却方法及び装置
CN104937339A (zh) * 2013-03-27 2015-09-23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冷凝器以及具备冷凝器的蒸汽涡轮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756055A (fr) 1969-09-12 1971-03-11 Procter & Gamble Resines epoxydiques assouplies
JPS5610400B2 (zh) 1973-05-26 1981-03-07
US5491971A (en) * 1993-12-23 1996-02-20 General Electric Co. Closed circuit air cooled gas turbine combined cycle
EP1378630A1 (de) 2002-07-01 2004-01-07 ALSTOM (Switzerland) Ltd Dampfturbine
JP5049578B2 (ja) 2006-12-15 2012-10-17 株式会社東芝 蒸気タービン
US8376687B2 (en) 2009-10-13 2013-02-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steam turbine rotors
US20120308360A1 (en) * 2011-05-31 2012-12-0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verlap seal for turbine nozzle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7802A (ja) * 1982-03-16 1983-10-04 シーメンス・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軸流蒸気タ−ビン
JPH06200704A (ja) * 1992-12-28 1994-07-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蒸気タービンノズル室
JPH11132006A (ja) * 1997-10-29 1999-05-18 Hitachi Ltd ガスタービン設備
JP2002147205A (ja) * 2000-11-13 2002-05-2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コンバインドサイクルガスタービン
JP2004239262A (ja) * 2003-02-05 2004-08-26 Siemens Ag 蒸気タービンロータと蒸気タービンおよび蒸気タービンロータの能動的冷却方法と能動的冷却の使用方法
WO2010097983A1 (ja) * 2009-02-25 2010-09-0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蒸気タービン発電設備の冷却方法及び装置
CN104937339A (zh) * 2013-03-27 2015-09-23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冷凝器以及具备冷凝器的蒸汽涡轮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84116A (ko) 2018-07-24
WO2017110894A1 (ja) 2017-06-29
US10876408B2 (en) 2020-12-29
US20180371917A1 (en) 2018-12-27
CN108431369A (zh) 2018-08-21
DE112016006048T5 (de) 2018-09-20
KR102040423B1 (ko) 2019-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2428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cooling of a steam turbine component
EP2151547B1 (en) Steam turbine and steam turbine plant system
US11326465B2 (en) Combined cycle plant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me
CN109653875B (zh) 用于燃烧涡轮发动机的燃料预热系统
US20180363557A1 (en) Water feeding method, water feeding system implementing said method, and steam generating facility provided with water feeding system
EP1138880A2 (en) Gas turbine and combined cycle plant
US9169782B2 (en) Turbine to operate at part-load
CN108431369B (zh) 蒸汽涡轮
JP2014185550A (ja) 高温部品の冷却装置、ガスタービンコンバインドプラント、及び高温部品の冷却方法
US11333043B2 (en) Steam turbine plant
US6824351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oling the inflow area of the shaft of a steam turbine
US9404395B2 (en) Selective pressure kettle boiler for rotor air cooling applications
US10822984B2 (en) Sealing device
JP6204966B2 (ja) 蒸気タービン
JP6204967B2 (ja) 蒸気タービン
US10989069B2 (en) Steam turbine cooling unit
JP2020084948A (ja) 蒸気タービン設備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コンバインドサイクルプラント並びに蒸気タービン設備の改造方法
JP5675516B2 (ja) コンバインドサイクル発電プラン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Pow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