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30250A - 用于内联双凸轮张紧装置的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内联双凸轮张紧装置的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430250A CN108430250A CN201680075948.0A CN201680075948A CN108430250A CN 108430250 A CN108430250 A CN 108430250A CN 201680075948 A CN201680075948 A CN 201680075948A CN 108430250 A CN108430250 A CN 1084302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 flat rubber
- rubber belting
- chassis
- clamping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51 Alloy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336 alk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01 comb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81 dep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7/00—Securing or covering of load on vehicles
- B60P7/06—Securing of load
- B60P7/08—Securing to the vehicle floor or sides
- B60P7/0823—Straps; Tighten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02—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frictionally engaging surface of straps
- A44B11/0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frictionally engaging surface of straps with clamping devices
- A44B11/12—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frictionally engaging surface of straps with clamping devices turnable clamp
- A44B1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frictionally engaging surface of straps with clamping devices turnable clamp with strap tighten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ckl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Packaging Of Annular Or Rod-Shaped Articles, Wearing Apparel, Cassett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平带保持设备,其包含底架和在底架的内部旋转的第一旋转毂和第二旋转毂。底架的内部由底架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和多个与侧壁邻接的横杆限定。底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每个端部包含第一旋转毂和第二旋转毂。每个旋转毂的夹持表面靠近底架内部的驻留在多个底架横杆上的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区域。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区域大致彼此正交地布置。第一旋转毂和第二旋转毂被布置成朝向和远离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区域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与平带(织带)一起使用的设备,具体涉及使用设备来固定平带或用平带固定物体的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平带来固定负载的工业常见的装置通常包括两个广泛区域的装置;缝制带凸轮锁装置和杠杆棘轮装置。缝制带凸轮锁装置利用带,该带借助于缝制在带的一端中的、通过装置壳体中的开口附装的环永久地附接至装置,其中相反的自由端借助于偏心形状的毂被锁定在装置内,偏心形状的毂旋转以扣住毂和装置壳体之间的带的自由端。杠杆棘轮装置还将带的永久附接区段结合至装置,并且借助于棘轮杠杆机构将第二非永久附接带拉入并捕获在装置内的毂上。缝制带凸轮锁装置通常用于环构造中,其中带围绕被固定的物体,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并且可能地结合到假如也被带包围的固定锚固,这是应为带的自由端被拉入装置中并保持在装置内。棘轮装置更常规地用于点对点构造,其中物体被限制在固定表面和(棘轮杠杆引起的)高度张紧带之间,高度张紧带跨越两个锚固部位之间的距离、牢固地附接至下面的表面。棘轮机构在尺寸方面往往比简单的凸轮锁装置大得多,但是通常可引起更多的负载来固定带中的张力。在两种类型的装置中,带的一区段以某种方式永久地附接至装置,并且如果该带的区段断裂或以某种方式损坏,则会使两种类型的装置都不可用。
另外,由于一端或一个带永久地附接至装置,装置被限制为使用附接的带。因此,将装置在缝制带锁扣情况下限制为单一长度的带,并且将两种类型的装置限制为特定的带材料、厚度以及由此的强度和耐久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承载极限由装置所用带材料的固有承载能力决定。
由于这两种类型的装置之间的设计和结构上的差异,使用者或者局限于较简单、较小、较容易使用的缝制带凸轮锁装置或较大、笨重、较复杂的较高张紧能力的棘轮装置。
在两种情况下,在带永久地附接到装置的情况下,缝制带凸轮锁和杠杆棘轮装置本身在任何构造的承载结构中都被定位地限制。针对缝制带凸轮锁,张紧装置被限制在带的一端。针对杠杆棘轮装置,带的永久附接区段的长度确定了棘轮装置的物理位置。通过将带拉入固定位置装置来引起构造的带结构的张紧。
发明内容
本文描述的设备的实施例减轻了与具有永久附接的带的设备相关的问题,因为带保持可从设备移除。设备的实施例结合了器具,器具适应包含一定厚度范围的带,使得带的可互换性与被优化以适应单个带厚度的装置相比是更有价值的优点。本文描述的设备的实施例还提供了用于放大设备内的张紧能力的器具,使得器具在功能上更接近于棘轮式装置的高张紧能力,但仍然保持在尺寸上较接近较小缝制带凸轮锁式装置。
带的可互换性结合并入到小比例设备中的张力放大器具,设备可方便地定位在沿构造的承载应用中的带的任何位置处,一起形成迄今为止尚未被其他可调节带设备采用的具有的功能性和易用性的协同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平带保持设备包含底架,底架包含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区域。设备还包含安装在底架中的第一旋转毂,第一旋转毂包含第一夹持表面,第一夹持表面定向成使得当第一旋转毂旋转时,第一夹持表面与第一夹持区域相对。设备还包含安装在底架中的第二旋转毂,第二旋转毂包含第二夹持表面,第二夹持表面定向成使得当第二旋转毂旋转时,第二夹持表面与第二夹持区域相对。当第一旋转毂沿第一方向旋转时,第一旋转毂的第一夹持表面朝向第一夹持区域旋转,并且当第二旋转毂沿第一方向旋转时,第二旋转毂的第二夹持表面朝向第二夹持区域旋转。在一个替代方案中,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区域大致彼此正交。在另一个替代方案中,底架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此外,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一夹持表面形成第一夹持部位,并且第二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表面形成第二夹持部位。附加地,第一夹持部位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第一入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一期望入口部位处,并且第一出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一期望出口部位处,并且第二夹持部位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二入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二期望入口部位处,并且第二出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二期望出口部位处。最后,第一出口和第二入口位于底架的第一侧上。可选地,底架的第一侧包含防护条。替代地,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区域包含多个脊部,第一夹持表面和第二夹持表面包含多个配合凹部,多个脊部以互补方式与多个配合凹部对齐。在一种构造中,第一夹持表面和第二夹持表面各自包含夹持图案。可选地,夹持图案是定向突片的不规则图案。
替代地,定向突片成形为使得定向突片相对于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形成倾斜平面,使得平带在插入时附在定向突片上斜动。在另一替代方案中,定向突片成形为使得定向突片相对于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形成大致垂直的平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平带保持设备包含底架,底架包含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区域。设备还包含安装在底架中的第一凸轮锁,第一凸轮锁常闭,第一凸轮锁包含第一夹持表面,第一夹持表面定向成使得当第一凸轮锁旋转时,第一夹持表面与第一夹持区域相对。设备还包含安装在底架中的第二凸轮锁,第二凸轮锁常闭,第二凸轮锁包含第二夹持表面,第二夹持表面定向成使得当第二凸轮锁旋转时,第二夹持表面与第二夹持区域相对。当第一凸轮锁沿第一方向旋转时,第一凸轮锁的第一夹持表面朝向第一夹持区域旋转,并且当第二凸轮锁沿第一方向旋转时,第二凸轮锁的第二夹持表面朝向第二夹持区域旋转。在一个替代方案中,底架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此外,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一夹持表面形成第一夹持部位,并且第二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表面形成第二夹持部位。附加地,第一夹持部位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第一入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一期望入口部位处,并且第一出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一期望出口部位处,并且第二夹持部位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二入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二期望入口部位处,并且第二出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二期望出口部位处。最后,第一出口和第二入口位于底架的第一侧。可选地,如果平带首先供送通过第一期望入口部位,则第一凸轮锁锁定,并且如果平带首先供送通过第二期望入口部位,则第二凸轮锁锁定。替代地,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区域大致彼此正交。
在一个实施例中,使用平带的方法包含提供平带保持设备。平带保持设备包含底架,底架包含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区域。设备还包含安装在底架中的第一旋转毂,第一旋转毂包含第一夹持表面,第一夹持表面定向成使得当第一旋转毂旋转时,第一夹持表面与第一夹持区域相对。设备还包含安装在底架中的第二旋转毂,第二旋转毂包含第二夹持表面,第二夹持表面定向成使得当第二旋转毂旋转时,第二夹持表面与第二夹持区域相对。当第一旋转毂沿第一方向旋转时,第一旋转毂的第一夹持表面朝向第一夹持区域旋转,并且当第二旋转毂沿第一方向旋转时,第二旋转毂的第二夹持表面朝向第二夹持区域旋转。该方法还包含在围绕第一旋转毂延展平带。该方法还包含围绕固定部位延展平带。该方法还包含围绕第二旋转毂延展平带。可选地,围绕第一旋转毂延展平带导致平带相互内联。在另一个替代方案中,底架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此外,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一夹持表面形成第一夹持部位,并且第二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表面形成第二夹持部位。附加地,第一夹持部位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第一入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一期望入口部位处,并且第一出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一期望出口部位处,并且第二夹持部位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二入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二期望入口部位处,并且第二出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二期望出口部位处。最后,第一出口和第二入口位于底架的第一侧上。在另一种替代方案中,平带在一端部处附接到固定部位,使得延展步骤导致点对点构造。在又一个替代方案中,平带和平带保持设备由于延展而构造成环结构。可选地,该方法还包含拉动平带以推进平带以便收紧平带,第二旋转毂防止平带向后滑动,平带保持设备为拉动提供机械增益。在一种构造中,机械增益是3比1的张力增益。
附图说明
图1是能够固定平带(100)的设备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100)所示的相同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A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底架(110)的后侧的底部定向立体图;
图3B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底架(110)的前侧的立体图;
图3C是所示实施例的底架(110)的正视图
图3D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底架(110)的后视图。
图4A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两个凸轮锁(130)中的第一个的侧视图;
图4B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两个凸轮锁(130)中的第一个的正视图;
图4C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两个凸轮锁(130)中的第一个的顶部正面定向立体图;
图4D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两个凸轮锁(130)中的第一个的底部定向立体图。
图5是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两个凸轮锁(130)中的第一个的底部定向立体图,其示出构造有扭转弹簧(136)和枢轴销(135),枢轴销用于在底架中约束凸轮锁(130)和扭转弹簧(136);
图6A是图1的实施例中使用的两个凸轮锁(120)中的第二个的侧视图;
图6B是图1中使用的两个凸轮锁(120)中的第二个的仰视图;
图6C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两个凸轮锁(120)中的第二个的底部定向立体图;
图6D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两个凸轮锁(120)中的第二个的顶部定向立体图;
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两个凸轮锁(120)中的第二个的顶部主立体图,其示出了构造有扭转弹簧(126)和枢轴销(125),枢轴销用于在底架中约束凸轮锁(120)和扭转弹簧(126);
图8A是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销(125、135)的立体图;
图8B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销(125、135)的正视图;
图9是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处于压缩状态的两个扭转弹簧(126)中的第一个的立体图;
图10是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处于压缩状态的两个扭转弹簧(136)中的第二个的立体图;
图11是当将凸轮锁按压靠近凸轮锁(25)的杠杆部分的端部时,带(301)被插入到在底架(110)与两个凸轮锁(120)中的第一个之间形成的开口(92)中的顶后部定向立体图;
图12是当将凸轮锁按压靠近凸轮锁(35)的杠杆部分的端部时,带(302)被插入到在底架(110)与两个凸轮锁(130)中的第二个之间形成的开口(94)中的顶前部定向立体图。虚线箭头(901)表示带的插入路径;
图13是固定在设备(100)中的两个不同的带(301、302)的立体图,示出了处于闭合或带锁定位置中的两个凸轮锁(120、130);
图14是立体图,示出来自图1的实施例(100)将围绕两个固定锚固部位(251、252)的单个带(320)以环构造固定;
图15是图14的正视图,示出了来自图1的实施例(100)将单个带以环构造固定;
图16是按照图15所示的截面图指标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来自图1的实施例(100)的立体图,其将围绕单个固定锚固部位(253)的单个带(330)以点对点构造固定;
图18是图17的正视图,示出了来自图1的实施例(100)将单个带以环构造固定;
图19是按照图18所示的截面图指标的剖视图;
图20示出了带(340)和来自图1的实施例的非构造结构,带包含在一端上用缝合部(342)固定的环;
图21示出来自图1的实施例(100)和来自图20的缝制带处于围绕两区段管(254、255)锚固的固定的点对点构造;两区段管表示固定的锚固部位;
图22示出了来自图1的实施例(100)的两个单元和带(350)的非构造结构;
图23示出了来自图22的两个单元和带处于围绕管(256、257)的两区段锚固的固定的点对点构造;两区段管表示固定的锚固部位;
图24示出了来自图1的实施例(100)和包含线形钩(194)和第二线形钩(192)的带(360)的非构造设置,线形钩通过利用缝合部(362)固定的环在一端上固定至带,第二线形钩(192)由带的自由端捕获且沿着带自由移动;
图25示出了现在处于固定的点对点构造中的图24的非构造的设置,其中两个钩(192、194)被锚固到管的两个区段(258、259);两区段管表示固定的锚固部位;
图26示出了来自图1的实施例(100)以点对点构造可调节地保持带组件(370);带组件使用借助于在带(370)中利用缝合部(372)固定的缝制环固定至带(370)的单个线形钩(196);钩(196)、和带(370)的相反端围绕两区段管(260、261)固定,两区段管又表示固定的锚固部位;
图27示出了来自图1的实施例(100)和包含门控钩(199)和第二门控钩(198)的带组件(380)的非构造设置,门控钩借助于在带中利用缝合部(382)固定的环在一端上固定至带,第二门控钩(198)被带的自由端捕获并且沿着带组件自由移动;示出了来自图1(100)的实施例借助于图11中所示的器具连接至带,并且沿着两个门控钩(198、199)之间的带定位;以及
图28示出了现在处于固定的点对点构造中的图27的非构造结构,其中两个门控钩(198、199)各自附接到分开的区段管(262、263);分开的区段管表示固定的锚固部位;并且带的自由端通过凸轮锁(130)由图12中所示的器具固定至来自图1的实施例(100)。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仅出于方便目的使用某些术语,而不是将其视为对用于内联双凸轮张紧装置(inline dual cam tensioning device)的系统和方法的实施例的限制。大体上,内联双凸轮张紧装置的实施例包含在单体中定向的两个凸轮锁装置。凸轮锁装置相对于彼此定位和定向,以便提供具有超过其他凸轮锁系统的显著优点的凸轮锁系统。一种这样的定位涉及第一个凸轮锁与另一个凸轮锁的入口位于底架的同一侧的出口。这允许将凸轮锁置于内联构造中。此外,凸轮锁的压力表面以大致正交的结构布置,以减小内联双凸轮张紧装置的尺寸。这里讨论装置的实施例的其他特征。
附图标记
图1示出了每个设备包含两个凸轮锁组件(120、125、126和130、135、136)的内联双凸轮张紧装置(也称为可调节带设备)100的一个实施例。大体上,图1-13描述了该实施例。每个凸轮锁组件包括功能集成以便包含单个部件的杠杆和凸轮锁毂(120、130)、扭转弹簧(126、136)、枢转销(125、135)以及结合到设备的底架(110)中的互补的凸轮锁几何结构(11、13)。在每个凸轮锁组件中,枢转销用于将扭转弹簧固定在凸轮锁毂/杠杆内,并将两个部件固定到底架(图2)。扭转弹簧主要用于将每个凸轮锁偏置到常闭位置(图1)。尽管在图1的实施例中示出了特定的弹簧和凸轮锁,但可以替代地使用各种弹簧、销、杠杆和凸轮锁。
每个凸轮锁可以通过按压凸轮锁的杠杆部分(25、35)独立地操作,使得凸轮锁毂围绕枢轴销旋转,从而打开凸轮锁毂和底架横杆(11、13)之间的间隙(92、94)。图4、图6、图11和图12。每当存在间隙,都可将带插入间隙中(图11、图12)。从凸轮锁杠杆上移除压力允许扭转弹簧将凸轮锁毂朝向闭合间隙的闭合位置旋转回来,并将装置内的带扣住(图13)。
结合到每个凸轮锁毂(120、130)中的夹持突片(24、34)在带和毂之间提供牵引力,从而导致进一步的偏置作用(夹紧力),偏置作用是每当沿抽出方向(与插入方向相反)对带施加张力时,将锁定夹持部闭合或拉紧到带上。试图通过沿抽出方向相对于带施加张力而将带抽出将导致设备的被动响应,从而将凸轮锁拉紧到带上,从而防止带从设备中抽出。构造的带(已经插入到设备中的带)通过使用带的自由端(398,图13)沿着带最初插入设备中的相同方向(901,图12)将带拉过设备可在设备内被拉紧。只要沿着插入方向施加到带的张力超过带上的反作用负载,则带将被进一步拉入并穿过设备。施加在带上的张力可通过向任一个凸轮锁杠杆施加压力而被移除,直到凸轮锁毂旋转到打开位置,从而释放带上的夹紧力并且从设备释放带。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凸轮锁组件彼此不同并且在设备内执行不同的凸轮锁动作(120,在带上定位放置,以及130,带张紧)。为了区分这两个凸轮锁组件,它们被称为“输入”(120、125、126)凸轮锁组件和“输出”(130、135、136)凸轮锁组件。因此,图1所示实施例包括装在定制底架中的输入凸轮锁组件和输出凸轮锁组件。
图1中的实施例被设计为适应1"(/1英寸)宽的带,但可以被缩放以与宽度比1"更窄或更宽的其他带一起起作用。1"宽的带的承载能力通常认为低于5000磅,因此它们适用于使用金属压铸材料制造的设备。带或不带纤维添加剂的热塑性塑料也可以使用,并且非常适合尺寸设置为与3/4"宽的和更小的带一起使用的设备。金属冲压件将是可用于制造设备的部件的另一种方法。枢转销通常由不锈钢或更高强度的钢合金制成,并且扭转弹簧可以由不锈钢丝或一般称为琴用钢丝的高回火钢制成。
设备可从带上释放,因此它不被缝制或以其他方式永久地附接到带。这样,各种类型和厚度的带可以与设备可互换地使用。因此,与1"宽的带一起使用的设备的实施例被设计成适应从0.020"到0.105"的厚度范围内的带,在从带的一个厚度改变到另一个带的厚度时,不需要对设备进行改变或调整。设备与利用以平或平圆筒构造编织的聚酯、尼龙或聚丙烯长丝的带相容。
操作-图4C、6D、11-128
输入凸轮锁使得设备能够在沿着带(320-380,图14-28)的长度的任何位置处(在无负载状态下)定位地固定,而输出凸轮锁使得能够在装置(312)内张紧带的负载限制部分。输出凸轮锁张紧动作与缝制带凸轮锁装置采用的凸轮锁动作相似。
输入凸轮锁定位动作是设备的主要创新。输入装置定位和输出带张紧的两种凸轮锁动作的组合,创造了迄今尚未被其他可调带装置采用的功能的协同作用。
设备的实施例可以用于多种构造,包含附图中所示的两种构造:环构造(图14-16)和点对点构造(图17-19、图20-28)。环构造是通常与缝制带装置相关联的构造(其中,带的一端借助于缝制环固定到凸轮锁装置)。点对点构造更通常与棘轮张紧装置相关联。棘轮装置通常使用两个带,棘轮张紧机构定位在两个带长度之间并连接两个带长度。与缝制带装置一样,棘轮装置通常将一个带的一端永久附装到装置。
在环构造中,单个带通过装置的输入凸轮锁部分离开设备,穿过第一锚固部位,第二锚固部位或多个锚固部位,然后借助于输出凸轮锁装置按路线返回穿过并固定在设备中(图14)。当将分开的带端到端连接时(图13),也可以利用设备中捕获的带端部的特定结构。
在点对点构造中,单个带从第一锚固部位穿过设备的输入凸轮锁部分,然后离开设备到达第二锚固部位并且借助于输出凸轮锁按路线返回穿过设备并固定在设备中(图17)。
在两种构造中,通过向带的从输出凸轮锁组件延伸的自由端施加张力,将带在设备内收紧。按下任一凸轮锁组件的释放杠杆打开凸轮锁,以便插入或移除织带。通过增加每个杠杆在打开时的位移来适应较厚的织带。
在常闭位置,每个凸轮锁允许带仅在一个方向上穿过设备的运动。设备中的凸轮锁的结构使得它们彼此相反地工作。输入凸轮锁在闭合时防止带移出设备的运动。输出凸轮锁在闭合时防止带进入设备的运动。因此,闭合的输入凸轮锁将防止带返回通过设备的任何运动,随着带牵引通过输出凸轮锁。相反,当输出凸轮锁保持闭合时,随着设备沿着带在输入凸轮锁的方向上移动,从带移除松弛部分。
织带的通过设备的路径确定设备是被构造成环构造还是点对点构造。因此,设备中的织带的耦接到凸轮锁动作的组合效应的特定构造,产生了可以可互换地使用各种织带类型的通用设备。
设备的环构造中的张紧能力与缝制带凸轮锁装置的张紧能力相比是基本相同的。然而,在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时,很明显,缝制带凸轮锁装置限于具有特定厚度、长度和材料(强度)的单个带。本文描述的设备可互换地适应不同长度、厚度和材料的带-这是与缝制带凸轮锁装置相比的主要的区别。
与缝制带装置(利用一根或两根带)或棘轮装置相比,设备的点对点构造中的张紧能力确实是设备自身的设置。利用缝制带凸轮锁装置的点对点构造最多可实现2对1的张紧增益。本文描述的设备产生3比1的张力增益,使得设备可比利用放大棘轮装置,但占用显著更小的物理体积。
设计用于与1"宽的带一起使用的棘轮装置通常将最大工作负载限制在大约500磅。为了适应缠绕到棘轮毂上的带,这些装置倾向于使用较薄的带。棘轮装置也倾向于大而重,在带上的局部位置处增加不必要的重量,在带本身中可能引起不希望的动态负载。
在点对点构造中,施加到如图17中所构造的设备中的织带的出口端(398)的170磅的力将在带(310)的承载部分中产生大约510磅的诱导张力。170磅不是小的数量,而是可容易地通过200磅的人来实现。施加的50磅的张力很容易实现,并可导致约150磅的诱导负载固定力。
设备的另一个明显的优点是它可以很容易地沿着构造的带的长度的任意位置定位(图20-25)。棘轮装置利用短带将带部分永久附装至装置。这要求张紧机构在用于负载限制情况时驻留在带构造的一端附近。对于棘轮装置而言,这可能不是问题,这是因为无论如何需要接近棘轮杠杆来收紧带。如图20至图25所示的设备没有这些限制。
棘轮装置在卷带轴上具有固定的容量,其限制了可以保持在装置中的带的量。因此,与可以容易地适应在本文所述的设备中的带相比,这些类型的用于1"宽的带的目标装置倾向于使用具有较低承载能力的较薄带材料。因此与缝制带凸轮锁装置一样,并且不同于本文描述的设备,棘轮装置限于使用它们最初供应的带。
本文描述的设备和其他棘轮式张紧装置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易于使用。棘轮装置是复杂的,并且除非熟悉特定棘轮装置的操作的人,否则向装置中的织带施加张力可能变得更加令人沮丧。对于本文描述的设备,将张力施加到从输出凸轮锁延伸出来的织带的自由端,直到实现设备中的期望水平的张力。
释放设备中的构造的带中的施加张力仅需要推动杠杆。或者更具体地说,推动可以用拇指激活的两个杠杆中的任一个。特别重要的是,当两个凸轮锁的锁定动作在相反方向上工作时,操作凸轮锁杠杆所需的释放动作是相同的方向。两个杠杆都可以从同一个手的位置进行接合-这是人体工程学的很好的结构。
输入凸轮锁和输出凸轮锁利用相同的锁定机构。驻留在每个凸轮锁(24、34)上的夹持几何形状相对于凸轮锁枢轴线偏心地定位,使得凸轮锁的旋转将夹持几何形状移动到带中(在凸轮锁和装置壳体之间的带上产生夹紧力)或移动远离带(允许带穿过装置的运动)。
为了释放锁定在设备中的带(楔入在凸轮锁和底架之间),借助于向凸轮锁杠杆施加压力而在凸轮锁中引起足够的扭矩。施加至凸轮锁杠杆的压力将产生凸轮锁的旋转方向沿与导致织带锁定在设备中相反的方向。
施加到短杠杆的力与施加到较长杠杆的相同力相比产生较小的扭矩。输入凸轮锁杠杆的长度比输出凸轮锁杠杆的长度更短,从而直观地将使用装置的人员指引到相应的杠杆上用于附近的任务。因为在空载状态(构造的初始设置)下沿着带定位设备时使用输入凸轮,所以只需要足够的力矩来克服将杠杠偏置到闭合位置的扭转弹簧。因此,输入凸轮杠杆比输出凸轮锁杠杆短得多。在负载条件下,只有较长的输出凸轮锁杠杆用于释放带中较高的张力水平。
为了减小设备的尺寸,两个凸轮锁的锁定动作布置成在相对于彼此旋转大约90度的不同平面中起作用。输出凸轮锁(130)的锁定动作布置成大致垂直于设备中的构造的织带的轴向方向,而输入凸轮锁(120)动作大体上与构造的带的轴向方向一致。这种结构允许更长的输出凸轮锁杠杆(35)平放在设备内,而较小的输入凸轮锁定向成沿着带路径产生最小的织带位移。这两方面都有助于使设备的体积紧凑(图13)。
两个凸轮锁动作之间的角度差也是使得设备能够以环构造或点对点构造(图16、19)与单个带一起使用。使用单个带的缝制带凸轮锁装置虽然尺寸与本文所述的设备相似,但需要两条织带以实现点对点构造。专门设计用于点对点构造的棘轮装置与本文描述的设备相比是更大的装置。
不像通常在其他凸轮锁装置上使用那样交错的菱形点,设备的凸轮锁上的夹持几何形状包括定向突片的不规则图案。凸轮锁接触区域的形状对于两个凸轮锁是相同的,并且已经专门调整以最大化接触带的夹持突片(24、34)的数量。这在设备可以适应的整个带厚度范围内产生高效的夹紧力。这也使得在施加到带上时能够广泛地分配夹紧力而不损害在凸轮锁和设备底架之间产生的总体锁定力。
另外,通过两个凸轮锁区域,底架(110)上的三个脊部(14)和凸轮锁(120、130)上的互补的配合凹部(21-23、31-33)沿轴向延伸至带。这些脊部/凹部引起薄带中更大的变形,这增强了带和凸轮锁之间的接合,而对厚带几乎没有影响。厚带单独借助于厚度充分地与凸轮锁夹持突片(24、34)接合。这些结构提高了设备适应带厚度的多种选择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附加增强被结合到设备中。为了保护设备可接触到的表面,低硬度后模塑或剥离粘性弹性体防护条(190)可以施加到与输入凸轮锁相反的底架(110)的背面(图3A,3D)。除了设备的这个特定区域之外,底架的其余部分将通过装置中构造的带从可能的接触表面缓冲。
虽然在前面的详细描述中已经详细描述了特定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可以根据本公开的总体教导和其发明构思广泛的范围来开发对这些细节的各种修改和替代方案。因此,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示例和实施方式,而是旨在覆盖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任何和所有等同物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的修改。
Claims (20)
1.一种平带保持设备,其包括:
底架,所述底架包含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区域;
安装在所述底架中的第一旋转毂,所述第一旋转毂包含第一夹持表面,所述第一夹持表面定向成使得当所述第一旋转毂旋转时,所述第一夹持表面与所述第一夹持区域相对;
安装在所述底架中的第二旋转毂,所述第二旋转毂包含第二夹持表面,所述第二夹持表面定向成使得当所述第二旋转毂旋转时,所述第二夹持表面与所述第二夹持区域相对,
其中,当第一旋转毂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旋转毂的第一夹持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夹持区域旋转,并且当所述第二旋转毂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旋转毂的第二夹持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夹持区域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夹持区域和所述第二夹持区域大致彼此正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底架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区域和所述第一夹持表面形成第一夹持部位,并且所述第二夹持区域和所述第二夹持表面形成第二夹持部位;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位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一期望入口部位处,并且所述第一出口在用于所述平带的第一期望出口部位处,并且所述第二夹持部位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在用于所述平带的第二期望入口部位处,并且所述第二出口在用于所述平带的第二期望出口部位处;
其中,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入口位于所述底架的第一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底架的第一侧包括防护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夹持区域和所述第二夹持区域包括多个脊部,并且所述第一夹持表面和所述第二夹持表面包括多个匹配凹部,所述多个脊部以互补的方式与所述多个匹配凹部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夹持表面和所述第二夹持表面各自包括夹持图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夹持图案是定向突片的非规则图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定向突片成形为使得所述定向突片相对于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二入口形成倾斜平面,使得所述平带在插入时附在所述定向突片上斜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定向突片成形为使得所述定向突片相对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形成大致垂直的平面。
10.一种平带保持设备,其包括:
底架,所述底架包含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区域;
安装在所述底架中的第一凸轮锁,所述第一凸轮锁常闭,所述第一凸轮锁包含第一夹持表面,所述第一夹持表面定向成使得当所述第一凸轮锁旋转时,所述第一夹持表面与所述第一夹持区域相对;
安装在底架中的第二凸轮锁,所述第二凸轮锁常闭,所述第二凸轮锁包含第二夹持表面,所述第二夹持表面定向成使得当所述第二凸轮锁旋转时,所述第二夹持表面与所述第二夹持区域相对,
其中,当所述第一凸轮锁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凸轮锁的第一夹持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夹持区域旋转,并且当所述第二凸轮锁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凸轮锁的第二夹持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夹持区域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底架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区域和所述第一夹持表面形成第一夹持部位,并且所述第二夹持区域和所述第二夹持表面形成第二夹持部位;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位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一期望入口部位处,并且所述第一出口在用于所述平带的第一期望出口部位处,并且所述第二夹持部位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在用于所述平带的第二期望入口部位处,并且所述第二出口在用于所述平带的第二期望出口部位处;
其中,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入口位于所述底架的第一侧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如果所述平带首先被供送通过所述第一期望入口部位,则所述第一凸轮锁锁定,并且,如果所述平带首先被供送通过所述第二期望入口部位,则所述第二凸轮锁锁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夹持区域和所述第二夹持区域大致彼此正交。
14.一种使用平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平带保持设备,所述平带保持设备包含:
底架,所述底架包含第一夹持区域和第二夹持区域;
安装在所述底架中的第一旋转毂,所述第一旋转毂包含第一夹持表面,所述第一夹持表面定向成使得当所述第一旋转毂旋转时,所述第一夹持表面与所述第一夹持区域相对;
安装在底架中的第二旋转毂,所述第二旋转毂包含第二夹持表面,所述第二夹持表面定向成使得当所述第二旋转毂旋转时,所述第二夹持表面与所述第二夹持区域相对,
其中,当所述第一旋转毂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旋转毂的第一夹持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夹持区域旋转,并且当所述第二旋转毂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旋转毂的所述第二夹持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夹持区域旋转;
围绕所述第一旋转毂延展平带;
围绕固定部位延展所述平带;
围绕所述第二旋转毂延展所述平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围绕所述第一旋转毂延展所述平带导致平带相互内联。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底架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区域和所述第一夹持表面形成第一夹持部位,并且所述第二夹持区域和所述第二夹持表面形成第二夹持部位;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位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在用于平带的第一期望入口部位处,并且所述第一出口在用于所述平带的第一期望出口部位处,并且所述第二夹持部位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在用于所述平带的第二期望入口部位处,并且所述第二出口在用于所述平带的第二期望出口部位处;
其中,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入口位于所述底架的第一侧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平带在一端部处附接到固定部位,使得所述延展步骤导致点对点构造。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平带和平带保持设备由于所述延展而以环结构构造。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拉动所述平带以推进所述平带以便收紧所述平带,所述第二旋转毂防止所述平带向后滑动,所述平带保持设备为所述拉动提供机械增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机械增益是3比1的张力增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562387302P | 2015-12-23 | 2015-12-23 | |
US62/387,302 | 2015-12-23 | ||
PCT/US2016/067365 WO2017112552A1 (en) | 2015-12-23 | 2016-12-16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 inline dual cam tensioning devic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30250A true CN108430250A (zh) | 2018-08-21 |
CN108430250B CN108430250B (zh) | 2020-12-15 |
Family
ID=59087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75948.0A Active CN108430250B (zh) | 2015-12-23 | 2016-12-16 | 用于内联双凸轮张紧装置的系统和方法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44924B2 (zh) |
EP (1) | EP3393291B1 (zh) |
JP (1) | JP6710763B2 (zh) |
CN (1) | CN108430250B (zh) |
AU (1) | AU2016379173B2 (zh) |
CA (1) | CA3002861C (zh) |
ES (1) | ES2876225T3 (zh) |
MX (1) | MX2018007788A (zh) |
WO (1) | WO201711255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23923A (zh) * | 2018-10-14 | 2019-01-04 |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 调节扣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L2013670B1 (en) * | 2014-10-23 | 2016-10-05 | Slim Gevonden B V | Coupler for coupling a substantially elongated belt portion, coupler assembly and coupling method. |
CA2928081C (en) * | 2015-04-24 | 2018-09-18 | Buckingham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 | Cam assembly for use with pole climbing fall restriction device |
WO2017223071A1 (en) * | 2016-06-20 | 2017-12-28 | Nautilus, Inc. | Rigging system for suspension exercise training |
DE202018100824U1 (de) * | 2018-02-15 | 2018-02-21 | Benno Reichard | Sandale mit lösbarer Bandriemenbefestigung durch Klemmschnallen |
WO2020026064A1 (en) | 2018-08-01 | 2020-02-06 | Manometal Solutions Ltd | Cable system and fastener for same |
WO2021044161A1 (en) * | 2019-09-06 | 2021-03-11 | Checkmate Lifting & Safety Ltd | Buckl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71236A (ja) * | 1997-12-10 | 1999-06-29 | Hashi:Kk | 2連カムバックル及びラッシングベルトシステム |
CN101835396A (zh) * | 2007-09-20 | 2010-09-15 | 斯邦赛特英特股份公司 | 用于夹紧装置的夹持机构 |
US8407865B2 (en) * | 2011-02-01 | 2013-04-02 | Robert L. Bateman | Tie-down tension enhancer |
US20130326848A1 (en) * | 2012-06-07 | 2013-12-12 | Joseph L. Strahl | Load securing device |
US9139126B2 (en) * | 2013-07-03 | 2015-09-22 | Robert S. Dickey | Shipping strap assembl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958160A (en) * | 1934-05-08 | Collar clasp | ||
US1996024A (en) * | 1934-04-05 | 1935-03-26 | Hickok Mfg Co Inc | Collar bar |
US2653365A (en) | 1950-04-21 | 1953-09-29 | Edwin C Elsner | Buckle with swingable release member |
US2681401A (en) * | 1950-08-31 | 1954-06-15 | Air Reduction | Arc welding apparatus |
US4125115A (en) * | 1976-10-29 | 1978-11-14 | Cecil E. Mayo Pty. Ltd. | Tourniquet |
EP0315722B1 (fr) * | 1987-11-12 | 1993-01-20 | Premiere De Tabbah Sa | Fermoir |
US5423644A (en) * | 1993-08-05 | 1995-06-13 | R.C. First Enterprises, Inc. | Cargo tie-down having mechanical advantage |
US5401011A (en) * | 1994-05-31 | 1995-03-28 | Gatenby; Alan D. | Belt clamp |
US5697594A (en) * | 1995-02-27 | 1997-12-16 | Adams; Christopher | Portable document holder for laptop computers |
US5661877A (en) * | 1995-10-16 | 1997-09-02 | Bloomer; Ronald D. | Belt or webbing buckle having plural independently operable securement and release mechanisms |
JP3575185B2 (ja) | 1996-10-17 | 2004-10-13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
US6543096B2 (en) * | 2000-03-03 | 2003-04-08 | Yakima Products, Inc. | Load carrier system |
US7337504B1 (en) * | 2000-06-12 | 2008-03-04 | Casey William E | Quick engage/disengage rope cleat |
US6966534B2 (en) * | 2002-08-22 | 2005-11-22 | Peter Kamenstein | Wire system for hanging picture frames |
US6941620B1 (en) * | 2003-06-19 | 2005-09-13 | Robert Sylvester Hinds | Strap interconnection adjusting assembly |
US8079116B2 (en) * | 2008-04-01 | 2011-12-20 | Aaron R Ayers | Tie-down strap device |
US20100137112A1 (en) * | 2008-12-03 | 2010-06-03 | Harker Shon L | Bi-directional Cam Buckle |
TWM363534U (en) * | 2009-04-29 | 2009-08-21 | Taiwan Bike Rack Co Ltd | Structural improvement for binding device |
US20110041301A1 (en) * | 2009-08-21 | 2011-02-24 | Feng Chia Liang | Strap tensioner or tightener |
WO2011039856A1 (ja) * | 2009-09-30 | 2011-04-07 | Ykk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ル |
US8387217B1 (en) * | 2009-10-30 | 2013-03-05 | Robert S. Hinds | Strap attachment device |
WO2011141581A2 (en) * | 2010-05-14 | 2011-11-17 | Finbar O'donovan | Securing apparatus |
US9127748B1 (en) * | 2011-04-01 | 2015-09-08 | Gary Ohler | Cable fastener |
US8789485B2 (en) * | 2012-02-24 | 2014-07-29 | Arthur W. Juenger | Device for securing a portion of a line |
-
2016
- 2016-12-16 CN CN201680075948.0A patent/CN108430250B/zh active Active
- 2016-12-16 CA CA3002861A patent/CA3002861C/en active Active
- 2016-12-16 EP EP16879913.8A patent/EP3393291B1/en active Active
- 2016-12-16 US US15/382,396 patent/US10744924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2-16 AU AU2016379173A patent/AU2016379173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2-16 JP JP2018533206A patent/JP6710763B2/ja active Active
- 2016-12-16 ES ES16879913T patent/ES2876225T3/es active Active
- 2016-12-16 MX MX2018007788A patent/MX2018007788A/es unknown
- 2016-12-16 WO PCT/US2016/067365 patent/WO2017112552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71236A (ja) * | 1997-12-10 | 1999-06-29 | Hashi:Kk | 2連カムバックル及びラッシングベルトシステム |
CN101835396A (zh) * | 2007-09-20 | 2010-09-15 | 斯邦赛特英特股份公司 | 用于夹紧装置的夹持机构 |
US8407865B2 (en) * | 2011-02-01 | 2013-04-02 | Robert L. Bateman | Tie-down tension enhancer |
US20130326848A1 (en) * | 2012-06-07 | 2013-12-12 | Joseph L. Strahl | Load securing device |
US9139126B2 (en) * | 2013-07-03 | 2015-09-22 | Robert S. Dickey | Shipping strap assembly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23923A (zh) * | 2018-10-14 | 2019-01-04 |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 调节扣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3002861C (en) | 2020-05-26 |
AU2016379173A1 (en) | 2018-05-10 |
WO2017112552A1 (en) | 2017-06-29 |
EP3393291A4 (en) | 2019-08-14 |
ES2876225T3 (es) | 2021-11-12 |
AU2016379173B2 (en) | 2019-05-16 |
US10744924B2 (en) | 2020-08-18 |
CA3002861A1 (en) | 2017-06-29 |
JP6710763B2 (ja) | 2020-06-17 |
EP3393291B1 (en) | 2021-05-26 |
MX2018007788A (es) | 2019-07-04 |
EP3393291A1 (en) | 2018-10-31 |
JP2019500962A (ja) | 2019-01-17 |
US20170182928A1 (en) | 2017-06-29 |
CN108430250B (zh) | 2020-1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30250A (zh) | 用于内联双凸轮张紧装置的系统和方法 | |
US9155361B2 (en) | Mechanical lever buckle for belt and watch strap | |
CN103328318B (zh) | 自锁夹具系统及方法 | |
US10548373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side-loading strap buckle | |
JP2010148881A (ja) | 締め具とベルトとを備えるアセンブリ | |
US3822446A (en) | Loss-prevention wallet clamp and chain device | |
CN107406027A (zh) | 负载捆扎装置 | |
CN105611857B (zh) | 条带和手柄组件 | |
US10660411B2 (en) | Buckle of a belt | |
US9271545B2 (en) | Clamping apparatus for clamping at least one strap | |
TWI344431B (zh) | ||
JP5210402B2 (ja) | 帯留め具 | |
TWI232834B (en) | Lift-lid reusable binding strap | |
US422062A (en) | Belt-fastening | |
JP3670531B2 (ja) | 懸垂帯の緩み止め付き長さ調節具 | |
US3665979A (en) | Banding apparatus | |
US955996A (en) | Belt-loop. | |
US2343708A (en) | Clamping device for flexible connectors | |
US293421A (en) | Harness-loop | |
CN111035117A (zh) | 一种腰带扣及腰带 | |
US20050123343A1 (en) | File binding system | |
JPH11127937A (ja) | ストラップ | |
TWM340901U (en) | Improved buckle structure | |
TWM394395U (en) | Fixing structure of band member of hand pulling device | |
TWM343408U (en) | Tightening adjustment structure of belt buck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