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27257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27257A
CN108427257A CN201810151073.9A CN201810151073A CN108427257A CN 108427257 A CN108427257 A CN 108427257A CN 201810151073 A CN201810151073 A CN 201810151073A CN 108427257 A CN108427257 A CN 1084272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force
forward direction
box
joint portions
join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510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27257B (zh
Inventor
竹内俊阳
上野隆人
濑户将城
野口文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776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250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427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272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272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272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87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 G03G15/0889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agitation or stirr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8Driving control for rotary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speed control, stop position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驱动力传递构件和控制单元。驱动力传递构件具有多个第一接合部。驱动力从驱动力传递构件传递到驱动力接收构件,并且每个第一接合部与驱动力接收构件的第二接合部接合。第二接合部能够沿着以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径向方向移动。在盒安装到装置主体之后但是在成像之前,控制单元执行驱动力传递构件的α°正向旋转以及随后的β°反向旋转的旋转控制。多个第一接合部中的每一个沿着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正向旋转方向处于多个第二接合部中的将实现接合的第二接合部的上游。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成像装置中使用的处理盒或类似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中已知一种构造,其中作为与成像有关的旋转构件的部件(例如感光鼓、显影辊等)一体化为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成像装置主体(在下文中称作“装置主体”)的盒。在这样的构造中,许多装置采用从装置主体接收驱动力以便使感光鼓在盒内旋转的构造。已知与此相关的一种构造,其中在装置主体侧具有多个第一接合部的驱动力传递构件接合在盒侧具有多个第二接合部的用作驱动力接收构件的联接构件,并且传递驱动力。
国际公报WO2016/137014A1公开了一种构造,其具有:用作驱动力传递构件的驱动轴,该驱动轴具有在外周面上的作为多个第一接合部的凹部;以及用作驱动力接收构件的联接构件,该联接构件具有能够沿径向方向移动的多个第二接合部。在该构造中通过均进入并接合凹部(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传递驱动力。
存在关于驱动力传递构件和驱动力接收构件的制造误差等的公差范围。因此,取决于驱动力传递构件和驱动力接收构件之间的相对相位关系,可能发生仅部分的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接合的部分接合状态,其中第一接合部的一部分不接合第二接合部并且第二接合部的一部分不接合第一接合部。如果在这样的部分接合状态下旋转,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旋转精度将变差,原因是力仅集中在第一接合部的一部分和第二接合部的一部分上,这会在形成图像时导致图像不良。此外,力仅集中在第一接合部的一部分和第二接合部的一部分上可能导致驱动力传递构件和/或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损坏。
发明内容
已经发现,理想的是以可靠的方式接合驱动力传递构件和驱动力接收构件,由此抑制驱动力传递构件和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旋转精度的退化以及抑制驱动力传递构件和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损坏。
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装置主体,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驱动力传递构件,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构造成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盒的驱动力接收构件;以及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构造成执行旋转控制操作,其中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被控制。通过执行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正向旋转并且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盒的驱动力接收构件而执行记录材料上的成像。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包括多个第一接合部。在所述多个第一接合部均与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所具有的多个第二接合部接合的状态下当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正向旋转时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构造成正向旋转,并且在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正向旋转时能够执行记录材料上的成像。在所述多个第一接合部和所述多个第二接合部中,一方的多个接合部均至少沿着以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径向方向移动,并且可以在能够接合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的可接合位置和不能接合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的不可接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控制单元构造成在所述盒已经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之后但是在执行记录材料上的成像之前执行:(i)正向旋转步骤,其中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正向旋转α°并且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正向旋转,以及(ii)在所述正向旋转步骤之后的反向旋转步骤,其中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反向旋转β°。由于所述控制单元已经执行所述正向旋转步骤和所述反向旋转步骤,因此所述多个第一接合部中的每一个处于沿着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正向旋转方向布置在所述多个第二接合部中的将最后实现接合的第二接合部的上游的状态。
根据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处理盒的外部透视图。
图3是沿着垂直于感光鼓的旋转轴的方向截取的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4是沿着感光鼓的旋转轴中心(旋转轴线中心)截取的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5是主体驱动轴的外部视图。
图6是在附接到成像装置主体的状态下沿着驱动轴的旋转轴中心(旋转轴线中心)截取的截面图。
图7是联接构件的剖面透视图。
图8是从外侧沿着Z方向看到的凸缘构件的示图。
图9是联接构件的截面图。
图10是用于描述将处理盒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的透视图。
图11A至11D是用于描述处理盒到成像装置主体的安装操作的截面图。
图12A至12E是用于描述驱动轴到联接构件的安装操作的截面图。
图13A和13B是用于描述驱动轴到联接构件的安装操作的截面图。
图14A和14B是沿着垂直于旋转中心(旋转轴线)的方向截取的联接构件和驱动轴的截面图。
图15是沿着垂直于旋转中心(旋转轴线)的方向截取的凸缘构件和驱动轴的截面图。
图16A至16C是沿着垂直于旋转中心(旋转轴线)的方向截取的凸缘构件和驱动轴的截面图。
图17是沿着垂直于驱动轴的旋转中心(旋转轴线)的方向截取的凸缘构件和驱动轴的截面图。
图18是沿着垂直于驱动轴的旋转中心(旋转轴线)的方向截取的凸缘构件和驱动轴的截面图。
图19是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0是鼓盒的外部透视图。
图21是鼓盒的截面图。
图22是显影盒的外部透视图。
图23是显影盒的截面图。
图24是示出显影盒的驱动构造的截面图。
图25是示出鼓盒和显影盒的分离状态的示图。
图26是示出鼓盒和显影盒的接触状态的示图。
图27是示出不良接合控制操作的时序图。
图28是装置主体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和处理盒。应当注意成像装置例如是使用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装置。示例包括电子照相式复印机、电子照相式打印机(例如发光二极管(LED)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等)、电子照相式传真装置等。术语“盒”是指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装置。在各种类型的盒中,特别地,将感光构件和作用于感光构件的处理装置一体化的盒被称作“处理盒”。感光鼓和联接构件等的一体化装置被称作“鼓单元”。
在以下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描述具有可拆卸地安装的四个处理盒的全色成像装置。然而,应当注意,待安装到成像装置的处理盒的数量不限于该数量。还应当注意,关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构造的材料、布局、尺寸、其他数值等不是限制性的,除非具体地说明为限制性的。而且,术语“上”、“上部”和“向上”是指当安装成像装置时沿着重力方向的向上方向,除非另有具体说明。
第一实施例
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的概述
首先,将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成像装置)的总体构造。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的示意性截面图。成像装置100具有多个成像部,它们分别用作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成像部SY、SM、SC和SK,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至第四成像部SY、SM、SC和SK大体上沿水平方向排成一行。
应当注意,在本实施例中,除了所形成的图像的颜色不同之外,处理盒7(7Y、7M、7C和7K)的构造和操作基本相同。因此,在以下的描述中,在不需要特别加以区分的情况下,将省略Y、M、C和K,将总体地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100具有用作多个图像承载构件的具有感光层的四个圆筒(感光鼓)1,它们沿着朝竖直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排列。扫描仪单元(曝光装置)3沿重力方向设在处理盒7的下侧。充电辊2等设在感光鼓1的附近,用作作用于感光层的处理装置(处理器件、处理构件)。
充电辊2是对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地充电的充电装置(充电器件、充电构件)。扫描仪单元(曝光装置)3是基于图像信息通过激光照射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图像(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曝光器件、曝光构件)。在感光鼓1附近设有显影装置(显影单元)4和用作清洁装置(清洁器件、清洁构件)的清洁刮片6。
此外,用作将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片材、记录介质)12上的中间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5布置成面向四个感光鼓1。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单元4使用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在下文中称作“调色剂”)作为显影剂,并且采用接触式显影,其中用作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辊17与感光鼓1相接触。
在上述构造中,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纸)12上,并且转印到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作为作用于感光鼓1的处理装置,处理盒包括对感光鼓1充电的充电辊2、以及将未转印的残余调色剂从感光鼓1清除的清洁刮片6。残留在感光鼓1上而未转印至片材12的转印残余调色剂由清洁刮片6回收。由清洁刮片6回收的转印残余调色剂经由开口14b储存在移除显影剂储存单元(在下文中称作“废调色剂储存单元”)14a中。废调色剂储存单元14a和清洁刮片6被一体化,并且组成清洁单元(感光单元、鼓单元、图像承载单元)13。
显影单元4和清洁单元13被一体化以形成单元(形成盒),由此组成处理盒7。成像装置100具有设置到主体框架的诸如安装引导件、定位构件(从示图中省略)等的引导件(定位装置)。该构造使得处理盒7由上述引导件引导,并且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储存在相应颜色的处理盒7中。
中间转印带5沿着图1中的箭头B的方向旋转(运动),并与处理盒7所具有的感光鼓1接触。中间转印带5围绕多个支撑构件(驱动辊51、二次转印对置辊52、从动辊53)延伸。用作初次转印装置的四个初次转印辊8排列在中间转印带5的内周面侧且面向感光鼓1。用作二次转印装置的二次转印辊9在中间转印带5的外周面侧布置在面向二次转印对置辊52的位置处。
当形成图像时,感光鼓1的表面首先由充电辊2均匀地充电。然后通过从扫描仪单元3发射的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激光束执行带电感光鼓1的表面的扫描曝光。由此,在感光鼓1上形成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单元4显影为调色剂图像。感光鼓是在承载通过显影剂(调色剂)在其表面上形成的图像(显影剂图像、调色剂图像)的状态下旋转的旋转构件(图像承载构件)。
通过初次转印辊8的操作将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例如,在形成全色图像时,上述处理在四个处理盒7(7Y、7M、7C、7K)处顺序地执行。已经形成于处理盒7的感光鼓1上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顺序地经过初次转印而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从而被重叠。随后,与中间转印带5的移动同步地将记录材料12传送到二次转印部。然后将中间转印带5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一并转印到被传送至由中间转印带5和二次转印辊9形成的二次转印部的记录材料12上。
其上已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12被传送至用作定影器件的定影装置10。记录材料12在定影装置10处经受加热和加压,由此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12上。在初次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上的初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由清洁刮片6移除并且被收集作为废调色剂。在二次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由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1移除。应当注意,成像装置100也布置成能够使用所需的一个或一些(而不是全部的)成像部来形成单色或多色图像。
处理盒的整体构造
接下来,将参照图2至4描述根据本实施例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处理盒7(盒7)的概况。储存黄色调色剂的盒7a、储存品红色调色剂的盒7b、储存青色调色剂的盒7c和储存黑色调色剂的盒7d全都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在以下的描述中,将盒7a、7b、7c和7d描述为“盒7”,该术语“盒7”是盒7a、7b、7c和7d的统称。盒的其他部件也将以相同的方式统称。
图2是处理盒7的外部透视图。如图2所示,感光鼓1的旋转轴方向是Z方向(箭头Z1和Z2),图1中的水平方向是X方向(箭头X1和X2),并且图1中的竖直方向是Y方向(箭头Y1和Y2)。
图3是从Z方向看到的处理盒7的示意性截面图,其中处理盒7附接到成像装置100,并且感光鼓1和显影辊17处于接触状态(姿态)。处理盒7由两个单元组成。一个是清洁单元13,其中感光鼓1、充电辊2和清洁刮片6已形成为单元,并且另一个是具有显影构件(例如显影辊17等)的显影单元4。
显影单元4具有支撑显影单元4内的各种类型的部件的显影框架18。显影单元4设有用作在图3中的箭头D的方向(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同时与感光鼓1接触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辊17。显影辊17在其沿纵向方向(旋转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处通过显影轴承19(19R、19L)由显影框架18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轴承19(19R、19L)附接到显影框架18的两个侧部。
显影单元4还具有显影剂储存室(在下文中称作“调色剂储存室”)18a和显影室18b,显影辊17布置在显影室18b中。在显影室18b中还布置有用作在与显影辊17接触的同时沿着箭头E的方向旋转的显影剂供给构件的调色剂供给辊20、以及用作管控显影辊17上的调色剂层的显影剂管控构件的显影刮片21。显影刮片21通过焊接等固定到固定构件22并与其一体化。
在显影框架18的调色剂储存室18a中布置有搅拌构件23,所述搅拌构件23搅拌储存在调色剂储存室18a中的调色剂,并且将调色剂传送到调色剂供给辊20。显影单元4可枢转地联结到清洁单元13,以装配到设置于显影轴承19R和19L的孔19Ra和19La中的装配轴24(24R、24L)为中心。通过加压弹簧25(25R、25L),显影单元4还在显影辊17与感光鼓1相接触的方向上被推压。因此,当处理盒7形成图像时,显影单元4在箭头F的方向上以装配轴24为中心枢转(旋转),并且感光鼓1和显影辊17接触。
清洁单元13具有清洁框架14,其用作支撑清洁单元13内的各种类型的部件的框架。
图4是沿着包括感光鼓1的旋转中心的假想平面截取的处理盒7的截面图。应当注意,布置有接收来自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驱动力的部分(联接构件28)的处理盒7的侧部(Z1方向上的侧部)将被称作处理盒7的驱动侧(后侧)。与“驱动侧”相对的侧部(Z2方向上的侧部)将被称作处理盒7的“非驱动侧”(前侧)。
与感光鼓1的内面接触的电极(电极部)设置在与联接构件28相对的处理盒7的端侧(处理盒7的非驱动侧端部)处。该电极通过与成像装置主体100A相接触而用作接地。联接构件28附接到感光鼓1的一个端部,并且非驱动侧凸缘构件29附接到感光鼓1的另一端部,由此构造感光鼓单元30。感光鼓单元30经由联接构件28接收来自设置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驱动轴101的驱动力。该联接构件28构造成可拆卸地联结到驱动轴101。联接构件28也是附接到感光鼓1的驱动侧端部的凸缘构件(驱动侧凸缘构件)。
联接构件28的Z1侧为圆筒状(圆筒部71),如图4所示。圆筒部71在Z1侧(轴线方向上的外侧)比感光鼓1的边缘突出得更多。圆筒部71的外周部是外周面71a。被支承部71c由鼓单元轴承构件39R可旋转地支撑。也就是说,通过被支承部71c(参见图7)由鼓单元轴承构件39R支撑,感光鼓单元30能够旋转。
以相同的方式,设置到感光鼓单元30的非驱动侧的非驱动侧凸缘构件29由鼓单元轴承构件39L可旋转地支撑。非驱动侧凸缘构件29的一部分具有从感光鼓1的端部突出的圆筒形状(圆筒部),并且圆筒部的外周面29a由鼓单元轴承构件39L可旋转地支撑。应当注意,鼓单元轴承构件39R设置到处理盒7的驱动侧,并且鼓单元轴承构件39L设置到处理盒7的非驱动侧。
在将处理盒7安装至成像装置主体100A时,鼓单元轴承构件39R抵接设置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后侧盒定位部108,如图11A至11D所示。而且,鼓单元轴承构件39L抵接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前侧盒定位部110。由此,盒7相对于成像装置主体100A被定位。稍后将详细描述图11A至11D。
如上所述,鼓单元轴承构件39R和39L附接到清洁框架14的两侧,它们均支撑感光鼓单元30。因此,感光鼓单元30由清洁框架14可旋转地支撑。
充电辊2和清洁刮片6也附接到清洁框架14,并且布置成与感光鼓1的表面接触。充电辊轴承15(15R、15L)也附接到清洁框架14。充电辊轴承15是用于支撑充电辊2的轴的轴承。
此时,充电辊轴承15(15R、15L)附接成能够在图3中的箭头C的方向上移动。充电辊2的旋转轴2a可旋转地附接到充电辊轴承15(15R、15L)。充电辊轴承15由用作推压装置的加压弹簧16朝向感光鼓1推压。因此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并且感光鼓1从动地旋转。
清洁框架14设有用作清洁装置的清洁刮片6以移除残留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清洁刮片6具有通过与感光鼓1接触而移除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的刮片状橡胶构件(弹性构件)6a,以及支撑刮片状橡胶构件6a的支撑板6b,它们已被一体化。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6b通过螺钉固定到清洁框架14。
清洁框架14具有开口14b以回收如前所述由清洁刮片6回收的转印残余调色剂。开口14b具有与感光鼓1接触并且在感光鼓1和开口14b之间进行密封的防吹出片26,由此防止调色剂在开口14b的向上方向上泄漏。
通过将与成像相关的元件一体化到可拆卸地安装至装置主体的盒中的构造来改善维护的简易性。换句话说,通过将处理盒从装置主体拆卸以及将处理盒安装至装置主体,用户即可容易地执行装置的维护。因此,可以提供一种装置,其中不仅可以由维护人员、而且也可以由用户容易地执行维护。
主体驱动轴的构造
将参照图5和6描述驱动轴101的构造。图5是主体驱动轴的外部视图。图6是沿着其旋转轴(旋转轴线)截取的截面图,其中驱动轴101处于已附接到成像装置主体的状态。如图5所示,驱动轴101包括齿轮部101e、轴部101f、粗糙引导部101g和被支承部101d。
设有马达(图中已省略)以用作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驱动源。来自该马达的旋转驱动力由齿轮部101e接收,由此使驱动轴101旋转。此时,在形成图像的情况下马达的旋转方向将被称作“正向旋转”,并且相反方向上的旋转方向将被称作“反向旋转”。马达能够在来自控制单元300(图1)的信号的控制下执行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在马达正向旋转时,驱动轴101的旋转方向将被称作“正向旋转”;并且在马达反向旋转时,驱动轴101的的旋转方向将被称作“反向旋转”。控制单元300具有控制马达的驱动的电路。
驱动轴101具有轴部101f,其具有沿着旋转轴线朝向盒侧比齿轮部101e突出得更多的可旋转突起形状。从马达接收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设置到轴部101f的凹槽状驱动力传递槽101a(凹部、驱动交接部)传递到盒7。轴部101f在其末端处还具有半球形部101c。
主单元的该驱动力传递槽101a构造成使得随后描述的接合部73的一部分能够进入其中。驱动力传递槽101a还具有驱动力传递面(第一接合部)101b,其用作与联接构件28的驱动力接收面73c相接触并且传递驱动力的面。
被支承部101d布置在齿轮部101e的与粗糙引导部101g相对的侧部上,如图6所示。被支承部101d由设置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轴承构件102可旋转地支撑。
如图6所示,驱动轴101由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弹簧构件103朝向盒7推压。然而应当注意,驱动轴101在Z方向上的可移动量(空间)为1mm左右,这充分地小于稍后描述的驱动力接收面73c在Z方向上的宽度。
联接构件的构造
将参照图7至9描述联接构件的构造。图7是联接构件28的截面透视图。图8是从外侧沿着Z方向看到的凸缘构件70的示图。图9是联接构件28的截面图。
联接构件28具有圆筒部71、附接部72、接合部73、基部74和对准部33,如图7所示。附接部72是用于附接到感光鼓1并且通过压装、模锻等固定到感光鼓1的构件。圆筒部71在形状上基本为圆筒形。圆筒部71具有如前所述的被支承部71d,并且被支承部71d由鼓单元轴承构件39R可旋转地支撑。
多个接合部73和多个基部74对称地设置到凸缘构件70,如图8所示。也就是说,接合部73沿着凸缘构件70的周向布置在三个位置处。以相同的方式,基部74也沿着凸缘构件70的周向布置在三个位置处。
接合部(第二接合部)73均具有在径向方向(鼓单元的径向方向)上朝向凸缘构件70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突起,凸出部)。接合部73布置在基部74的末端处。接合部73设计成沿着凸缘构件70的周向(以120°的间隔)布置在三个等距的位置处。
接合部73构造为成角度地接合驱动轴101。接合部73均具有接收驱动力(旋转力)以旋转感光鼓1的驱动力接收面73c。驱动力接收面73c是从鼓单元的外部(处理盒的外部)即从装置主体接收驱动力(旋转力)的部分。
基部74的基侧的端部(后端)是联结凸缘构件70的联结部。基部74的后端也是用作由凸缘构件70支撑的被支撑部的基部74的根部74a。基部74可以通过变形至少在凸缘构件70的径向方向上移动接合部73。应当注意,凸缘构件70的径向方向垂直于驱动轴101的旋转轴线。由于径向方向上的该移动,接合部73可以在能够接合驱动力传递面101b的可接合位置和不能接合驱动力传递面101b的不可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接合部73是一方的多个接合部。
对准部33具有倒锥形部33a和装配部33b,如图9所示。装配部33b装配到凸缘构件70的内周面72a,并且通过卡扣装配等方式接合,由此形成联接构件28。倒锥形部33a还具有接触部33e,当旋转地驱动感光鼓1时所述接触部与在驱动轴101的末端处为半球形的半球形部101c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接合部(第二接合部)73是一方的多个接合部,并且多个驱动力传递面101b(第一接合部)是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
盒到成像装置主体的安装
将参照图10至11D描述处理盒7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安装。图10是用于描述将盒7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透视图。图11A至11D是用于描述将盒7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截面图。
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盒门(开闭构件)104设置成能够打开/关闭开口120,通过该开口120能够可拆卸地安装盒,如图10所示。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盒门104处于开口120打开的打开位置。打开盒门104显露一空间,在所述空间中引导盒7的盒下导轨105布置在底面上,并且盒上导轨106布置在顶面上。盒7由设在该空间的顶部和底部处的上导轨和下导轨(105、106)引导到安装位置。盒7大致沿着感光鼓单元30的轴线插入到安装位置。
下面将参照图11A至11D描述盒7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安装操作。鼓单元轴承构件39R和感光鼓1在开始插入盒7时尚未与中间转印带5接触,如图11A所示。换句话说,尺寸关系使得在盒7的沿插入方向的后侧的端部由盒下导轨105支撑的状态中感光鼓1不与中间转印带5接触。
成像装置主体100A在盒下导轨105的沿插入方向的后侧处具有在重力方向上比盒下导轨105进一步向上突出的后侧盒下引导件107,如图11B所示。该后侧盒下引导件107在盒7的沿插入方向的前侧处具有锥形面107a。当盒7开始插入时,盒7骑乘在锥形面107a上并且被引导至安装位置。
后侧盒下引导件107的位置和形状足以使得在将盒7插入成像装置主体100A中时,盒7的部分不会摩擦中间转印带5的成像区域5A。成像区域5A是中间转印带5中的承载待转印至记录材料12的调色剂图像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的安装姿态中,在盒7的沿插入方向的后侧处的鼓单元轴承构件39R在重力方向上比盒7的任何其他部分更向上突出。因此,适当地选择部件的布局和形状,就足以使得鼓单元轴承构件39R的在沿插入方向的最后侧处的端部在插入期间所遵循的路径(在下文中称作“插入路径”)不干扰成像区域5A。
随后,将盒7从其已经骑乘在后侧盒下引导件107上的状态进一步向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后侧插入,如图11C所示。然后鼓单元轴承构件39R抵接设置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后侧盒定位部108。盒7(感光鼓单元30)此时处于从完成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安装的状态(图11D)倾斜大约0.5°到2°的状态。也就是说,该状态使得盒7(感光鼓单元30)的沿插入方向的下游侧提升到高于上游侧。
图11D是示出在盒门104关闭的情况下的装置主体100A和盒7的状态的示图。也就是说,盒门104处于开口120关闭的关闭位置。成像装置主体100A在盒下导轨105的沿插入方向的前侧处具有前侧盒下引导件109。该前侧盒下引导件109构造成与打开和关闭盒门(前门)104协同地上下移动。
当用户关闭盒门104时,前侧盒下引导件109上升。鼓单元轴承构件39L随后与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前侧盒定位部110接触,并且盒7相对于成像装置主体100A定位。由此,通过以上动作完成将盒7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
将联接构件接合到主体驱动轴的过程
接下来,将参照图12A至12E详细描述接合联接构件28和驱动轴101的过程。图12A至12E是用于描述联接构件28到主体的驱动轴101的安装操作的截面图。图12A是示出联接构件28和驱动轴101的接合已开始的状态的示图。图12E是示出盒7已经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盒门104关闭以升高前侧盒下引导件109、并且盒7已经相对于成像装置主体100A定位的状态的示图。图12B至12D是用于描述图11A和12E之间的联接构件28和驱动轴101的安装过程的示图。应当注意,驱动轴101在其自重的作用下沿着重力方向向下方下垂微小的角度。
图13A和13B是用于描述主体驱动力传递槽101a的相位和接合部73的相位不匹配的状态的示图。也就是说,在图13A中,接合部73不能进入主体的驱动力传递槽101a的内部并且两者不接合。此时接合部73的在径向方向上的位置将被称作“不可接合位置”。两者不接合的状态是驱动力传递面101b和驱动力接收面73c不接触的状态。
相对于盒7已经相对于成像装置主体100A定位的状态(在图12E中示出),联接构件28以倾斜0.5°至2°的状态装配到驱动轴101上,如图12A所示。
如图12B所示,凸缘构件70的圆筒部71的内周面71b首先与驱动轴101的粗糙引导部101g相接触。联接构件28装配到驱动轴101上且驱动轴101的粗糙引导部101g遵循凸缘构件70的内周面71b。
当联接构件28从图12B中的状态朝向驱动轴101的后侧进一步装配到驱动轴101上时,接合部73的插入锥形面73d抵接在驱动轴101的末端处的半球形部101c,如图12C所示。驱动轴101通过插入锥形面73d的斜面和半球形部101c的球形被引导到三个接合部73的大体中央部。
当联接构件28进一步装配到驱动轴101上时,基部74呈现沿径向方向朝向外侧的弹性变形,且接合部73遵循半球形部101c。结果,接合部73移动(缩回)到驱动轴101的轴部101f的外径部,如图13A所示。
随后,盒7被向上提升,使得盒7的鼓单元轴承构件39L抵接前侧盒定位部110。将盒7向上提升以将盒7定位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如图11D所示)。盒7的该动作消除了联接构件28的倾斜,如图12E所示。也就是说,联接构件28和鼓单元30已经采取可以执行成像的姿态。此时,驱动轴101和联接构件28的旋转轴线平行于Z方向。
在主体驱动力传递槽101a和接合部73的相位匹配的情况下,基部74的弹性变形在图12D的阶段至少部分地被消除,并且实现图13B中的状态。也就是说,当从图13A中的状态转换到图13B中的状态时,基部74变形以使接合部73朝向径向方向上的内侧移动。
因此,基部74在能够与驱动力传递面101b接合的状态下促使接合部73进入主体驱动力传递槽101a。此时接合部73在径向方向上的位置将被称作“可接合位置”。当驱动轴101从该状态转动时,接合部73与驱动力传递面101b相接触并且接合。
安装盒之后的预备性操作
将参照图14A和14B以及图16A至16C详细描述在已将盒7安装至成像装置主体100A之后、且在形成图像之前执行的预备性操作。应当注意,以下描述将假定驱动轴101和联接构件28的旋转轴线平行于Z方向。图14A和14B分别是在联接构件28和驱动轴101上沿着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截取的截面图(X-Y截面)。X-Y截面是与联接构件28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并且是与驱动轴101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图16A至16C是在驱动轴101和联接构件28上沿着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截取的截面图(X-Y截面)。
作为预备性操作,驱动轴101经历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以将接合部73和驱动力传递面101b接合的动作将分别被称作预备性正向旋转(正向旋转步骤)和预备性反向旋转(反向旋转步骤)。这些预备性操作是由控制单元300执行的旋转控制操作。
在盒7安装到成像装置100的状态下,联接构件28的接合部73和驱动轴101的主体驱动力传递面101b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是唯一确定的,因此可以假定各种位置关系。
在该状态下,控制单元300作为预备性正向旋转而运转马达(从示图中省略),并且促使驱动轴101正向旋转(图16A中的箭头150的方向)角度α。角度α设定为至少一个接合部73和驱动力传递面101b能够接合的角度。
此时,多个接合部末端73k和驱动力传递面101b的多个末端101k均在周向上以θ1=θ2=360/N(度)等距地布置。N是接合部73的数量和驱动力传递面101b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N=3)。然而,由于在制造上的差异(例如模具精度、模制收缩率、加工精度等),上述的θ1和θ2会存在微小的误差。
因此,存在作为如上所述的预备性正向旋转执行角度为α的旋转、但是状态例如为图16A所示的情况。也就是说,存在接合部73的一部分已经骑乘在轴部101f上并且尚未接合驱动力传递面101b的对应部分、而剩余的接合部73接合对应的驱动力传递面101b的情况。已骑乘的接合部73将被称作“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73a”,并且与该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73a对应的驱动力传递面101b将被称作“第二未接合的接合部101b1”。存在这样的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73a和第二未接合的接合部101b1、并且剩余的接合部73和驱动力传递面101b接合的状态将被称作“部分接合状态”。即使执行驱动轴101的进一步正向旋转,仍有接合部73的一部分和驱动力传递面101b接合,因此驱动力得以传递并且联接构件28也正向旋转。这就意味着存在无论多少正向旋转量(无论角度α有多大)都不能促使接合部73的已经骑乘在轴部101f上的部分接合驱动力传递面101b的对应部分、并且部分接合状态将被保持的可能性。
然而,在这样的部分接合状态下执行正向旋转并且在部分接合状态下形成图像可能会因联接构件28的旋转精度差而导致图像不良。而且,在部分接合状态下执行正向旋转会将力集中在接合部73的一部分和驱动力传递面101b上,这可能会损坏联接构件28和/或驱动轴101。因此,控制单元300在本实施例中执行控制,其中在作为预备性正向旋转而执行驱动轴101的角度为α的正向旋转之后,作为预备性反向旋转而执行角度为β的反向旋转。
接下来,控制单元300运转马达(从示图中省略)并且执行角度为β的反向旋转(图16B中的箭头140的方向)。驱动轴101的角度β设定为已骑乘在轴部101f上的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73a能够进入第二未接合的接合部101b1的角度。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73a是在正向旋转角度α之后仍未接合任何驱动力传递面101b的任何接合部73(图16A)。角度β相应地设定为沿着驱动轴101的反向旋转方向(箭头140的方向)处于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73a上游的第二未接合的接合部101b1能够移动到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73a的下游侧的角度。
因此,执行预备性反向旋转使骑乘在轴部101f上的任何接合部73能够进入驱动力传递槽101a,并且处于在接合部73和主体驱动力传递面101b之间存在间隙G的状态,如图16B所示。因此,当接下来为了成像而执行正向旋转操作(图16A和16C中的箭头150的方向)时,可以使所有的接合部73都能与主体驱动力传递面101b接合,如图16C所示。以该方式,在图16B所示的预备性反向旋转已经完成的状态下,所有驱动力传递面101b的每一个在驱动轴101的正向旋转方向(箭头150的反方向)上都处于其最后将与之接合的接合部73(对应接合部73)的上游。在图16B中,第二未接合的接合部101b1将最后接合的接合部是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73a。因此,通过随后执行正向旋转操作,所有的接合部73和主体驱动力传递面101b都能接合。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预备性正向旋转中的旋转角度α的设定以及预备性反向旋转中的旋转角度β的设定。三个接合部73的末端73k设计成沿着以旋转轴线中心P1为中心的周向以设计值θ1等间隔地安置,所述设计值θ1是通过将360度三等分而获得的120度。这可以表达为θ1=360/N°,其中N是表示接合部73的数量的自然数。
另一方面,由于在制造上的差异(例如模具精度、模制收缩率、加工精度等),实际上接合部73的末端73k在周向上的安置间隔将存在微小的误差。也就是说,接合部73的末端73k在周向上的安置间隔将是θ1a、θ1b、θ1c(≈θ1),如图14A所示。在公差范围内的θ1a、θ1b、θ1c的最大值θ1max与设计值θ1之间的差值将表达为Δθ1。
以相同的方式,三个驱动力传递面101b的边界位置(末端)101k设计成在以旋转轴线中心P1为中心的周向上以设计值θ2等间隔地安置,所述设计值θ2是通过将360度三等分而获得的120度。这可以表达为θ2=360/N°,其中N是表示驱动力传递面101b的数量的自然数。然而,由于在制造上的差异(例如模具精度、模制收缩率、加工精度等),实际上末端101k在周向上的安置间隔将存在微小的误差。也就是说,末端101k在周向上的安置间隔将是θ2a、θ2b、θ2c(≈θ2),如图14B所示。在公差范围内的θ2a、θ2b、θ2c的最大值θ2max与设计值θ2之间的差值将表达为Δθ2。
首先,将参照图15描述旋转角度α。图15是沿着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截取的驱动轴101和联接构件28的截面图(X-Y截面)。在图15中使用实线绘制的接合部73表示接合部73刚刚不能接合第二未接合的接合部(驱动力传递面)101b1的状态,其中末端73k处于旋转相位P1。驱动轴101从该状态正向旋转360/N°以使接合部73在从驱动轴101看到的R1方向上旋转。接合部73的状态随后变为使用虚线绘制的状态,并且末端73k转换到旋转相位P2。此时的旋转相位P2与旋转相位P1之间的角度小于360/N°。也就是说,旋转角度P2在与旋转相位P1所成角度为360/N°的假想相位Pf的上游侧。原因在于,当接合部73在驱动轴101的旋转中心P的径向方向上变形和移动时,末端73k也在周向上移动。因此,在驱动轴101已经正向旋转360/N°的状态下,在末端73k和驱动力传递面101b2之间存在间隙G,如图15所示。为了与驱动力传递面101b2接触,末端需要进一步正向旋转(Δθ1+Δθ2+Δθ3)°。
角θ3由角度θ3a°和角度θ3b°决定。角度θ3a°是当接合部73在驱动轴101的旋转中心P的径向方向上变形和移动时末端73k相对于基部74的相对移动的移动量(移动角度)。如果构造成使得当接合部73在驱动轴101的旋转中心P的径向方向上变形和移动时末端73k不在周向上移动,则移动量为0°。在末端73k沿着图15中的R1方向相对于基部74朝向上游侧移动的情况(在周向上移动远离驱动力传递面101b2的情况)下,移动量是正值。
角度θ3b°是由取决于驱动力传递面101b相对于径向方向的角度的平面角度校正值θ3b°决定的值。如果驱动力传递面101b相对于径向方向的角度为0°,则平面角度校正值θ3b°为0°。如果驱动力传递面101b朝向径向方向上的中心P而向着沿R1方向的下游侧倾斜,则平面角度校正值θ3b°为正值。
因此,在末端73k处于旋转相位P1并且刚刚不能接合第二未接合的接合部(驱动力传递面)101b1的情况下,末端73k可以通过驱动轴101正向旋转(360/N+Δθ1+Δθ2+Δθ3)°而与驱动力传递面101b2相接触。因此,旋转角度α能够根据以下的公式(1)来设定。
α°≥(360/N+Δθ1+Δθ2+Δθ3)°...(1)
在能够充分忽略制造误差的情况下,不需要考虑Δθ1和Δθ2,并且在θ3a≤0°且θ3b≤0°成立的情况下,不需要考虑θ3。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旋转角度α能够根据以下的公式(2)来设定。
α°≥360/N°...(2)
接下来,将参照图17描述旋转角度β。图17是沿着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截取的凸缘构件70和驱动轴101的截面图(X-Y截面)。在图17中使用实线绘制的状态表示接合部73b接合驱动力传递面101b2并且另一接合部(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73a)未接合第二未接合的接合部(驱动力传递面)101b1的状态。与末端73kb已经从旋转相位P5沿着R2方向旋转360/N°的位置相比,此时末端73ka的旋转相位P4沿着R2方向更偏向上游θB°。θB°可以表达为θB=Δθ1+Δθ2+Δθ3。从这里开始执行驱动轴101的反向旋转以使接合部73在R2方向上旋转。与第二未接合的接合部(驱动力传递面)101b1相比,为了将末端73ka沿R2方向进一步向下游侧移动,执行在R2方向上的至少βmin°的旋转。βmin°能够用以下的公式(3)来表达。
βmin°=(Δθ1+Δθ2+θ3a+θ3b)°=(Δθ1+Δθ2+θ3)°…(3)
βmin°是指示在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73a上游侧的第二未接合的接合部101b1能够沿着驱动轴101的反向旋转方向(箭头140的方向)进一步向下游移动超出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73a多远的角度。此外,旋转角度β的上限βmax°能够在末端73ka未到达驱动力传递面101b3的沿R2方向的下游侧的范围内设定。也就是说,βmax°根据以下的公式(4)来设定,
βmax°=βmin°+360/N°...(4)
因此旋转角度根据以下的公式(5)和(6)来设定。
βmin°<β°<βmax°...(5)
(Δθ1+Δθ2+θ3)°<β°<(Δθ1+Δθ2+θ3+360/N)°...(6)
在能够充分忽略制造误差的情况下,不需要考虑Δθ1和Δθ2,并且在θ3a≤0°且θ3b≤0°成立的情况下,不需要考虑θ3。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旋转角度β能够根据以下的公式(7)来设定。
0°<β<360/N°...(7)
旋转角度β也可以在联接构件28的接合部73装配到驱动轴101的主体驱动力传递槽101a内的范围内设定,如图16B所示。通过满足该条件,当执行驱动轴101的反向旋转时,驱动力不会传递到联接构件28,因此主体驱动轴101的反向旋转不会引起感光鼓单元30的旋转,因此可以减小损坏的风险。
将参照图18描述旋转角度β在联接构件28的接合部73装配在驱动轴101的驱动力传递槽101a内的范围内设定的构造。图18是沿着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截取的凸缘构件70和驱动轴101中的每一个的截面图(X-Y截面)。旋转角度β的最大值βmax能够根据以下的公式(8)来设定:
βmax°=(βmin+θ4-θ5)°...(8)
其中θ4和θ5分别表示主体驱动力传递槽101a和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73a在周向上的宽度。
如前所述,当βmin°=0°时,旋转角度β能够根据以下的公式(9)来设定:
0°<β°<(θ4-θ5)°...(9)
其中θ4>θ5和(θ4-θ5)<(360/N)成立。
而且,在执行预备性正向旋转时的旋转速度设定为低于正常成像(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所用的旋转速度。用于接合主体驱动力传递面101b和接合部73的较慢速度使得能够减小对这些部分的损坏。
而且,在执行预备性反向旋转时的旋转速度设定为低于正常成像(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所用的旋转速度。驱动轴101的反向旋转的较慢速度使操作稳定,并且更容易实现期望的旋转角度。
用于执行预备性操作的定时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用于执行预备性操作的定时。成像装置主体100A设有能够打开/关闭用于安装/拆卸盒7的开口120的盒门(开闭构件)104(参见图10)。用于检测盒门104的打开/关闭状态的检测器400也设置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盒门104需要被打开/关闭以供用户将盒7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
因此,控制单元300基于检测器400已检测到盒门104从打开状态(打开位置)转换到关闭状态(关闭位置)来控制马达以执行上述预备性操作(驱动轴101的预备性正向旋转和预备性反向旋转)。因此,在用户将盒7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的情况下,在盒门104转换到关闭状态之后,所有的接合部73和驱动力传递面101b都能接合。
然而,检测器400仅在给成像装置主体100A供电的状态(所谓的主体的通电状态)下起作用。也就是说,在未给成像装置主体100A供电的状态(所谓的主体的断电状态)下,检测器400不能检测盒门104的打开/关闭状态。因此,当主体电源从断开状态变为接通状态时,控制单元300检测到主体电源已从断开状态变为接通状态。然后基于该检测控制马达以执行上述的预备性操作(驱动轴101的预备性正向旋转和预备性反向旋转)作为初始操作。因此,即使在主体电源断开时用户已经将盒7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也可以在主体电源接通之后使所有的接合部73和驱动力传递面101b接合。
以该方式限制执行预备性正向旋转和预备性反向旋转的定时使得即使在每一次成像之前都不执行预备性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所有的接合部73和驱动力传递面101b接合的状态下执行成像。也就是说,与在每一次成像之前都执行预备性操作的构造相比,执行预备性操作的次数能够减少,并且能抑制由于执行预备性操作而增加的停机时间。
根据本实施例,驱动力传递构件和驱动力接收构件能够以可靠的方式接合,因此能够抑制驱动力传递构件和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损坏。
变型例
尽管在以上实施例中已经将驱动轴101描述为具有经由联接构件28传递用于旋转感光鼓1的驱动力的构造,但是驱动轴101也可以传递用于旋转显影辊17和充电辊2的驱动力。
尽管在以上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将驱动轴101设置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并且将联接构件28设置到处理盒7的构造,但是也能够实现将联接构件28设置到成像装置主体100A并且将驱动轴101设置到处理盒7的构造。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19至27描述第二实施例。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200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感光鼓1和显影辊217由设置到成像装置主体200A的独立驱动轴驱动。在本实施例中将描述在这样的构造中安装盒之后的预备性操作。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将在以下描述中用相同的名称来引用,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的概述
首先,将参照图19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成像装置)的总体构造。图19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200的示意性截面图。成像装置200具有多个成像部,其分别用作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成像部SY、SM、SC和SK。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至第四成像部SY、SM、SC和SK大体在水平方向上排列成一行。
应当注意,在本实施例中,除了所形成的图像的颜色不同之外,鼓盒(第一盒)213(213Y、213M、213C、213K)和显影盒(第二盒)204(204Y、204M、204C、204K)的构造和操作基本相同。因此,在以下描述中,在不需要特别加以区分的情况下,将省略Y、M、C和K,将总体地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200具有用作多个图像承载构件的具有感光层的四个圆筒(感光鼓)1,它们沿着朝竖直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排列。扫描仪单元(曝光装置)3沿重力方向设在鼓盒213和显影盒204的下侧。充电辊2等设在感光鼓1的附近,用作作用于感光鼓1的处理装置(处理器件、处理构件)。
充电辊2是对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地充电的充电装置(充电器件、充电构件)。扫描仪单元(曝光装置)3是基于图像信息通过激光照射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图像(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曝光器件、曝光构件)。在感光鼓1附近设有用作清洁装置(清洁器件、清洁构件)的清洁刮片6、和显影盒204。
应当注意,鼓盒213和显影盒204能够独立地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200A并且能够独立地从成像装置主体200A拆卸。也就是说,在任何或全部的鼓盒213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200A的状态下,任何或全部的显影盒204都能够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200A或从成像装置主体200A拆卸。而且,在任何或全部的显影盒204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200A的状态下,任何或全部的鼓盒213都能够安装到成像装置主体200A或从成像装置主体200A拆卸。
此外,用作将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片材、记录介质)12上的中间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5布置成面向四个感光鼓1。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盒204使用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在下文中称作“调色剂”)作为显影剂,并且采用接触式显影,其中用作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辊217与感光鼓1相接触。
在上述构造中,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纸)12上,并且转印到片材中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作为作用于感光鼓1的处理装置,鼓盒213包括对感光鼓1充电的充电辊2以及将未转印的残余调色剂从感光鼓1清除的清洁刮片6。残留在感光鼓1上而未转印至片材12的转印残余调色剂由清洁刮片6回收。由清洁刮片6回收的转印残余调色剂经由开口214b储存在移除显影剂储存单元(在下文中称作“废调色剂储存单元”)214a中。废调色剂储存单元214a和清洁刮片6被一体化,并且组成鼓盒213。
成像装置主体200A具有诸如安装引导件、定位构件(从示图中省略)等这样的引导件(定位装置)。该构造使得显影盒204和鼓盒213被上述的引导件引导,并且可拆卸地安装到装置主体200A。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储存在相应颜色的显影盒204中。
中间转印带5沿着图1中的箭头B的方向旋转(运动),并与鼓盒213所具有的感光鼓1接触。中间转印带5围绕多个支撑构件(驱动辊51、二次转印对置辊52、从动辊53)延伸。用作初次转印装置的四个初次转印辊8排列在中间转印带5的内周面侧且面向感光鼓1。用作二次转印装置的二次转印辊9在中间转印带5的外周面侧布置在面向二次转印对置辊52的位置处。
接下来,将参照图19描述成像方法。首先,通过从成像装置主体内的充电偏压电源(从示图中省略)施加到充电辊2的偏压对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地充电。然后通过从扫描仪单元3发射的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激光束执行带电感光鼓1的表面的扫描曝光。由此,在感光鼓1上形成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盒204显影为调色剂图像。通过初次转印辊8的操作将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
例如,在形成全色图像时,上述处理在四个鼓盒213(213Y、213M、213C、213K)和显影盒204(204Y、204M、204C、204K)处顺序地执行。已经形成于鼓盒213的感光鼓1上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经过初次转印而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从而被重叠。随后,与中间转印带5的移动同步地将记录材料12传送到二次转印部。然后将中间转印带5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一并转印到被传送至由中间转印带5和二次转印辊9形成的二次转印部的记录材料12上。
其上已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12被传送至用作定影器件的定影装置10。记录材料12在定影装置10处经受加热和加压,由此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12上。在初次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上的初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由清洁刮片6移除并且被收集作为废调色剂。在二次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由带清洁装置11移除。应当注意,成像装置200也布置成能够使用所需的一个或一些(而不是全部的)成像部来形成单色或多色图像。
鼓盒和显影盒的整体构造
将参照图20至图24描述安装到图19所示的成像装置主体200A的鼓盒213(213Y、213M、213C、213K)以及显影盒204(204Y、204M、204C、204K)的整体构造。图19是成像装置200的示意性截面图。图20是鼓盒213的外部透视图。图21是鼓盒213的截面图。图22是显影盒204的外部透视图。图23是显影盒204的截面图。图24是示出显影盒204的驱动构造的截面图,其截面平行于显影辊217的轴线。
应当注意,鼓盒213Y、鼓盒213M、鼓盒213C和鼓盒213K具有相同的构造。而且,除了储存在其中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之外,显影盒204Y、显影盒204M、显影盒204C和显影盒204K具有相同的构造。显影盒204Y储存黄色调色剂,显影盒204M储存品红色调色剂,显影盒204C储存青色调色剂,并且显影盒204K储存黑色调色剂。因此,鼓盒213Y、213M、213C和213K在以下描述中将统称作“鼓盒213”,并且显影盒204Y、204M、204C和204K将统称作“显影盒204”。盒的其他部件也将以相同的方式统称。
图20是鼓盒213的外部透视图。如图20所示,感光鼓1的旋转轴方向是Z方向(箭头Z1和Z2),图19中的水平方向是X方向(箭头X1和X2),并且图19中的竖直方向是Y方向(箭头Y1和Y2)。
感光鼓1的两个端部由鼓单元轴承构件239R和239L可旋转地支撑。第一联接构件228a附接到作为凸缘的感光鼓1的驱动侧端部,并且与感光鼓1一体地旋转。鼓单元轴承构件239R和239L附接到清洁框架214的两侧,均支撑感光鼓单元203。因此,感光鼓单元203由清洁框架214可旋转地支撑。
充电辊2和清洁刮片6也附接到清洁框架214,并且布置成与感光鼓1的表面接触。充电辊轴承15也附接到清洁框架214。充电辊轴承15是用于支撑充电辊2的轴的轴承。
此时,充电辊轴承15附接成能够在图21中的箭头C的方向上移动。充电辊2的旋转轴2a可旋转地附接到充电辊轴承15。充电辊轴承15由用作推压装置的加压弹簧16朝向感光鼓1推压。因此,充电辊2与感光鼓1接触,并且感光鼓1从动地旋转。
清洁框架214设有用作清洁装置的清洁刮片6以移除残留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清洁刮片6具有通过与感光鼓1接触而移除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的刮片状橡胶构件(弹性构件)6a,以及支撑刮片状橡胶构件6a的支撑板6b,它们已被一体化。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6b通过螺钉固定到清洁框架214。
清洁框架214具有开口214b以回收如前所述由清洁刮片6回收的转印残余调色剂。开口214b具有在感光鼓1和开口214b之间进行密封的防吹出片26,由此防止调色剂在开口214b的向上方向上泄漏。
图22是显影盒204的外部透视图。显影盒204具有支撑各种类型的部件的显影框架218。显影盒204设有用作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辊217,其在与感光鼓1接触的同时沿着图23中的箭头D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显影辊217在其沿纵向方向(旋转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处由显影轴承219(219R、219L)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轴承219(219R、219L)附接到显影框架218的两个侧部。
显影盒204还具有显影剂储存室(在下文中称作“调色剂储存室”)218a和显影室218b,显影辊217布置在显影室218b中,如图23所示。在显影室218b中还布置有用作在与显影辊217接触的同时沿着箭头E的方向旋转的显影剂供给构件的调色剂供给辊220、以及用作管控显影辊217上的调色剂层的显影剂管控构件的显影刮片21。调色剂供给辊220的两个端部由显影框架218可旋转地支撑。第二联接构件228a固定到调色剂供给辊220的芯(轴)的端部,并且与调色剂供给辊220一体地旋转。显影刮片21通过焊接等固定到固定构件22并与其一体化。在显影框架218的调色剂储存室218a中布置有搅拌构件23,所述搅拌构件23搅拌储存在调色剂储存室218a中的调色剂,并且将调色剂传送到调色剂供给辊220。
主体驱动轴和联接构件的构造
将参照图28描述用于将驱动力从成像装置主体200A传递到盒的构造。图28是成像装置主体200A的示意性截面图,鼓盒213和显影盒204尚未安装到所述成像装置主体。成像装置主体200A具有与鼓盒213的第一联接构件(第一驱动力接收构件)228a接合的四个第一驱动轴(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201a。成像装置主体200A还具有与显影盒204的第二联接构件(第二驱动力接收构件)228b接合的四个第二驱动轴(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201b。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驱动轴101相同的构造。也就是说,设有三个驱动力传递面。而且,第一联接构件228a和第二联接构件228b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联接构件28相同。也就是说,N1=3且N2=3,其中N1是第一联接构件228a的接合部的数量,并且N2是第二联接构件228b的接合部的数量。
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分别由未示出的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驱动。控制单元2300控制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由此控制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的旋转。
显影辊的驱动
如图24所示,在第二联接构件228b已接合第二驱动轴201b的状态下,当第二驱动轴201b旋转时,驱动力被传递并且第二联接构件228b旋转。驱动力从第二联接构件228b传递到调色剂供给辊220的轴,由此使调色剂供给辊220旋转。调色剂供给辊220的旋转促使固定到调色剂供给辊220的轴在Z1方向上的端部的调色剂供给辊齿轮298旋转。这样将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齿轮299,所述显影辊齿轮固定到显影辊217的轴在Z1方向上的端部并且与调色剂供给辊齿轮298啮合,由此使显影辊217旋转。
安装鼓盒和显影盒的过程
将显影盒204和鼓盒213中的每一个安装到装置主体200A的过程与根据第一实施例将处理盒7安装到装置主体100A的过程相同。
用于鼓和显影辊的接触/分离机构
图25是显影盒204和鼓盒213在已经定位于成像装置主体200A内的状态下的截面图。感光鼓1和显影辊217处于分离状态。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200构造成使得显影辊217能够从该状态转换到与感光鼓1接触的状态。
具体地,设置到装置主体200A的凸轮231的旋转被控制为对显影框架218施压,由此使显影框架218以旋转中心232为中心枢转。为了实现如图25所示的显影辊217从感光鼓1分离的分离状态,凸轮231在图25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以朝着右侧推压显影框架218的基部,并且保持在该状态。为了实现如图26所示的显影辊217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状态,凸轮231在图26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以朝着左侧推压显影框架218的基部,并且保持在该状态。凸轮231的旋转控制由控制单元2300实现。
成像装置200构造成使得第二驱动轴201b仅在处于接触状态时才能够旋转,并且构造成使得第二驱动轴201b在处于分离状态时不能旋转。根据该构造,显影辊217和调色剂供给辊220仅在处于接触状态时旋转,并且在分离状态下不旋转。因此显影辊217和调色剂供给辊220的旋转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并且能够抑制显影辊217和调色剂供给辊220以及储存在显影框架218内的调色剂的耐久性的下降。
预备性操作
将参照图27描述安装盒之后的预备性操作。预备性操作是在执行第一驱动轴201a的预备性正向旋转(第一正向旋转步骤)和预备性反向旋转(第一反向旋转步骤)以便与第一联接构件228a接合的操作时、以及在执行第二驱动轴201b的预备性正向旋转(第二正向旋转步骤)和预备性反向旋转(第二反向旋转步骤)以便与第二联接构件228b接合的操作时所要执行的操作。此时,所述构造使得第二驱动轴201b仅在接触时旋转,如上所述,因此在执行预备性正向旋转时显影辊217与感光鼓1接触。然而,取决于此时感光鼓1的电位,在显影辊217的表面上承载的调色剂可能会附着到感光鼓1(起雾(fogging))。如果已经附着到感光鼓1的调色剂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并且附着到二次转印辊9,然后被转印到传送至二次转印部的记录材料12的背面,则记录材料12将被污染。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执行预备性操作,其中在显影辊217的表面上承载的调色剂附着到感光鼓1的情况受到抑制。将按照T1至T8的时段来描述预备性操作。
时段T1是在执行第一驱动轴201a的预备性正向旋转时即使在显影辊217与感光鼓1接触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调色剂起雾的时段。控制单元2300控制对充电辊2施加的电压(充电偏压)。具体地,在执行第一驱动轴201a的角度为γ的正向旋转时,将约-1000V的电压(充电偏压)施加到充电辊2。因此,与充电辊2接触的感光鼓1的表面区域被充电至约-450V。尽管在本实施例中γ°=223°,但是该角度γ是由充电辊2充电的感光鼓1的表面区域到达与显影辊217接触的位置时的角度。第一联接构件228a的三个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接合第一驱动轴201a的驱动力传递面的角度是120°(即,360/N1°)。从感光鼓1上的预定点与充电辊2接触的位置到与显影辊217接触的位置的旋转角度θ6是102°。因此,γ°由以下的公式(10)表达。
γ°≥(360/N1+θ6°)=120°+102°=222°...(10)
因此,在时段T1中,第一驱动轴201a旋转了角度γ,并且感光鼓1能够以可靠的方式旋转102°以上。由于γ°是第一联接构件228a的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接合第一驱动轴201a的角度,因此这也对应于第一实施例中的α°(α1)。尽管在该时段T1中存在感光鼓1正在旋转而只有一个接合部接合的可能性,但由于这只是短暂的时段,因此没有问题。而且,感光鼓1和显影辊217处于分离状态,并且第二驱动轴201b在时段T1中是停止的。
时段T2是直到下一个操作之前的待机时段。第一驱动轴201a处于停止状态。在本实施例中该停止状态是0.1秒。此时第二驱动轴201b也停止。感光鼓1与显影辊217处于分离状态,并且充电偏压被施加至充电辊2。
时段T3是第二联接构件228b的三个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二驱动轴201b的驱动力传递面接合的时段。感光鼓1和显影辊217在该时段T3中接触,并且充电偏压被施加至充电辊2。而且,约-300V的电压(显影偏压)被施加至显影辊217。调色剂具有负充电极性,并且与充电辊2接触的感光鼓1的表面区域通过时段T1中的充电偏压被充电至约-450V,因此调色剂从显影辊217到感光鼓1上的附着(起雾)被抑制。也就是说,该时段T3是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的预备性正向旋转的时段。在该时段T3中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同时旋转。原因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感光鼓1需要与显影辊217接触以便使第二驱动轴201b旋转。在显影辊217旋转而感光鼓1保持停止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鼓的摩擦记忆和调色剂的飞散。
该“摩擦记忆”是由于感光鼓1的周向上的一部分被显影辊217摩擦而发生的一种电记忆现象。在已经发生电记忆的部分处不能执行充电辊2的均匀充电,因此在感光鼓1的每个循环中会在半色调图像中出现水平的黑条纹。调色剂的飞散是在感光鼓1和显影辊217接触、并且在显影辊217仍在旋转时感光鼓1则停止的情况下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这是这样的一种现象,其中在显影辊217的表面上承载的调色剂在与感光鼓1接触的接触位置之前被阻挡并积累,并且最终变为飞散。
为了防止这些现象,同时执行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的正向旋转,并且感光鼓1和显影辊217同时旋转。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轴201b旋转143°,这对应于第一实施例中的α°,以作为预备性正向旋转(第二正向旋转步骤)(α2°)。因此,第二驱动轴201b旋转(360/N2)°以上,以使第二联接构件228b的三个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接合第二驱动轴201b。在第二驱动轴201b旋转143°的同时,第一驱动轴201a也旋转57°以作为预备性正向旋转(第一正向旋转步骤)。该旋转角度由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之间的齿轮比决定。
时段T4是直到下一个操作之前的待机时段。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处于停止状态。在本实施例中该停止状态是0.1秒。感光鼓1和显影辊217处于接触状态,且充电偏压被施加至充电辊2。
时段T5是执行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的预备性反向旋转的时段。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同时执行反向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执行第一驱动轴201a反向旋转11°以作为预备性反向旋转(第一反向旋转步骤),并且执行第二驱动轴201b反向旋转33°以作为预备性反向旋转(第二反向旋转步骤)。考虑到第一驱动轴201a、第二驱动轴201b、第一联接构件228a和第二联接构件228b的制造公差,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该角度是能够以可靠的方式消除接合部已骑乘的状态的角度,并且对应于β°。也就是说,对于第一驱动轴201a设定β(β1)°>(360/N1)°,并且对于第二驱动轴201b设定β(β2)°>(360/N2)°。应当注意,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在时段T5中执行反向旋转,并且因此不与相应的第一联接构件228a和第二联接构件228b接合,且感光鼓1和显影辊217均处于停止状态。因此,在时段T5中不会发生摩擦记忆或调色剂的飞散。感光鼓1和显影辊217在时段T5中处于接触状态,且充电偏压被施加至充电辊2。
时段T6是直到下一个操作之前的待机时段。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处于停止状态。在本实施例中,该停止状态是0.5秒。待机时间比时段T2和T4长的原因是为了以可靠的方式停止旋转,这是因为与从正向旋转操作停止相比,在时段T5中从反向旋转操作停止更难以稳定。感光鼓1和显影辊217处于接触状态,并且充电偏压被施加至充电辊2。此时,第一驱动轴201a的多个(三个)驱动力传递面中的每一个相对于第一驱动轴201a的正向旋转方向位于第一联接构件228a的多个(三个)接合部中将最后实现接合的接合部的更上游。而且,第二驱动轴201b的多个(三个)驱动力传递面中的每一个相对于第二驱动轴201b的正向旋转方向位于第二联接构件228b的多个(三个)接合部中将最后实现接合的接合部的更上游。
时段T7是第一联接构件228a和第二联接构件228b的所有接合部与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接合的时段。因此,需要执行的旋转的角度大于或等于时段T5中的反向旋转的角度。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也需要同时旋转,以使得在感光鼓1处于停止状态时显影辊217不旋转,这与时段T3中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轴201a正向旋转13°并且第二驱动轴201b正向旋转43°。感光鼓1和显影辊217在时段T7中处于接触状态,并且充电偏压被施加至充电辊2。
时段T8是预备性操作的最后时段。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处于停止状态。执行操作以使感光鼓1和显影辊217成为分离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时段T8中的停止状态是0.5秒。充电偏压被施加至充电辊2。
因此,根据由时段T1至T8组成的预备性操作,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一联接构件228a以及第二驱动轴201b和第二联接构件228b能够以可靠的方式接合,同时抑制了在显影辊217的表面上承载的调色剂附着到感光鼓1。在预备性操作期间当感光鼓1停止时显影辊217也不会旋转,由此可以防止因鼓摩擦记忆和调色剂的飞散引起的图像不良。
与第一实施例的方式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驱动轴旋转的速度是成像时的速度的1/3,但这不是限制性的。如果存在根据马达性能使驱动操作更稳定的另一速度,则可以使用该速度。而且,感光鼓1和调色剂供给辊220之间的转速比与成像时的转速比相同,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调色剂供给辊220的速度可以比成像时慢,以便防止例如显影盒204的耐用性的下降。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已经在时段T2、T4、T6和T8提供了暂停时段,但是具体的时间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描述的那些时段。应用的时间可以根据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的操作而改变,或者替代地,第一驱动轴201a和第二驱动轴201b可以在没有这样的停止时段的情况下连续地操作。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时段T1至T8始终执行充电偏压的施加,但这不是限制性的。可以在不发生调色剂起雾显影的范围内停止施加偏压。例如,可以在譬如感光鼓1和调色剂供给辊220停止的时段T2、T4、T5、T6和T8期间停止施加充电偏压。此外,如果时段T7中的旋转角度处于从感光鼓1上的充电辊位置到显影辊217的角度以内,则可以在时段T7停止施加充电偏压。此外,可以从时段T1至T3的途中执行充电偏压的施加,并且在T3时段的途中停止施加充电偏压。在时段T3的途中停止施加充电偏压的定时可以如下所述。也就是说,只要在时段T1至T3中施加充电偏压时感光鼓1最小限度地旋转的角度大于在后续时段T3至T8中的感光鼓1的旋转角度就足够了。
感光鼓1的第一联接构件228a和第一驱动轴201a的形式不限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即使在使用其他联接形式的情况下,通过执行本实施例中的预备性操作,也能够抑制感光鼓1的调色剂起雾、鼓的摩擦记忆、以及调色剂的飞散。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经由调色剂供给辊220将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217的构造,但这不是限制性的。可以实现将第二联接构件228b固定到显影辊217或搅拌构件23或某些其他齿轮的构造。
在本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鼓盒213和显影盒204能够独立地、可拆卸地安装到装置主体200A的构造。然而,本实施例不限于该构造,并且可以应用于一个处理盒7具有第一联接构件228a和第二联接构件228b的盒构造,正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当被赋予最宽泛的解读,从而涵盖所有这样的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8)

1.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
装置主体,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
驱动力传递构件,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构造成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盒的驱动力接收构件;以及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构造成执行旋转控制操作,其中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被控制,
其中通过执行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正向旋转并且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盒的驱动力接收构件而执行记录材料上的成像,
其中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包括多个第一接合部,
其中在所述多个第一接合部均与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所具有的多个第二接合部接合的状态下当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正向旋转时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构造成正向旋转,并且在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正向旋转时能够执行记录材料上的成像,
其中,在所述多个第一接合部和所述多个第二接合部中,一方的多个接合部均至少沿着以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径向方向移动,并且可以在能够接合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的可接合位置和不能接合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的不可接合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构造成在所述盒已经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之后但是在执行记录材料上的成像之前执行:
(i)正向旋转步骤,其中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正向旋转α°并且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正向旋转,以及
(ii)在所述正向旋转步骤之后的反向旋转步骤,其中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反向旋转β°,
并且其中由于所述控制单元已经执行所述正向旋转步骤和所述反向旋转步骤,因此所述多个第一接合部中的每一个处于沿着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正向旋转方向布置在所述多个第二接合部中的将最后实现接合的第二接合部的上游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α和β满足以下公式(1)和(2):
α≥360/N...(1)
β<360/N...(2)
其中N表示所述一方的多个接合部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α°是所述一方的多个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能够接合所述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在将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正向旋转α°之后所述一方的多个接合部中的仍未与所述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中的任何一个接合的接合部认定为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并且将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正向旋转α°之后所述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中的仍未与所述一方的多个接合部中的任何一个接合的接合部认定为第二未接合的接合部时,β°是沿着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反向旋转方向在所述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的上游侧的第二未接合的接合部能够向所述第一未接合的接合部的下游侧移动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β满足以下公式(3):
β<θ4-θ5
其中θ4°表示所述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沿着以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的宽度,并且θ5°表示所述一方的多个接合部沿着所述周向的宽度,并且其中
θ4>θ5
以及
(θ4-θ5)<(360/N)
成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正向旋转α°的旋转速度比在执行记录材料上的成像时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速度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反向旋转β°的旋转速度比在执行记录材料上的成像时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速度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还包括:
开闭构件,所述开闭构件构造成在所述盒进行安装和拆卸所通过的开口关闭的关闭位置与所述开口打开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检测器,所述检测器构造成检测所述开闭构件是否处于关闭位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开闭构件已经从打开位置转换到关闭位置而执行所述旋转控制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检测到已经从未给所述装置主体供电的状态转换到给所述装置主体供电的状态而执行所述旋转控制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盒包括感光构件,
并且其中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将从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传递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感光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盒包括显影剂承载构件、显影剂供给构件和搅拌构件中的至少一个,
并且其中所述驱动力接收构件将从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传递的驱动力传递到显影剂承载构件、显影剂供给构件和搅拌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个。
12.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
装置主单元,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装置主单元;
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构造成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盒的第一驱动力接收构件和第二驱动力接收构件;以及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构造成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
其中通过执行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正向旋转并且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驱动力接收构件和第二驱动力接收构件而执行记录材料上的成像,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均包括多个第一接合部,
其中在所述多个第一接合部均与所述第一驱动力接收构件和第二驱动力接收构件所具有的多个第二接合部接合的状态下当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和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正向旋转时所述第一驱动力接收构件和第二驱动力接收构件正向旋转,并且在所述第一驱动力接收构件和第二驱动力接收构件正向旋转时能够执行记录材料上的成像,
其中,在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的多个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一驱动力接收构件的多个第二接合部中,一方的多个接合部均至少沿着以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径向方向移动,并且可以在能够接合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的可接合位置和不能接合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的不可接合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在所述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的多个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驱动力接收构件的多个第二接合部中,一方的多个接合部均至少沿着以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径向方向移动,并且可以在能够接合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的可接合位置和不能接合另一方的多个接合部的不可接合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在所述盒已经安装到所述装置主体之后但是在执行记录材料上的成像之前,所述控制单元执行:
(i)第一正向旋转步骤,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正向旋转α1°并且所述第一驱动力接收构件正向旋转,以及
(ii)在所述第一正向旋转步骤之后的第一反向旋转步骤,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反向旋转β1°,
并且所述控制单元还执行:
(iii)第二正向旋转步骤,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正向旋转α2°并且所述第二驱动力接收构件正向旋转,以及
(iv)在所述第二正向旋转步骤之后的第二反向旋转步骤,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反向旋转β2°,
并且其中由于所述控制单元已经执行所述第一正向旋转步骤和第二正向旋转步骤以及所述第一反向旋转步骤和第二反向旋转步骤,因此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的多个第一接合部中的每一个处于沿着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正向旋转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一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所述多个第二接合部中的将在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处最后实现接合的第二接合部的上游的状态,并且所述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的多个第一接合部中的每一个处于沿着所述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正向旋转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二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所述多个第二接合部中的将在所述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处最后实现接合的第二接合部的上游的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α1、β1、α2和β2满足以下公式(1)至(4):
α1≥360/N1...(1)
β1<360/N1...(2)
α2≥360/N2...(3)
β2<360/N2...(4)
其中N1表示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的多个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一驱动力接收构件的多个第二接合部中的所述一方的多个接合部的数量,并且N2表示所述第二驱动力传递构件的多个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驱动力接收构件的多个第二接合部中的所述一方的多个接合部的数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盒包括:
感光构件,以及
显影剂承载构件,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构造成承载将附着到所述感光构件的显影剂,
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旋转使所述感光构件旋转,所述第二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旋转使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旋转。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盒包括:
具有所述感光构件的第一盒,
具有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的第二盒,
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盒和第二盒能够独立地、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成像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盒包括构造成对所述感光构件充电的充电构件,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构造成在所述感光构件和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接触的接触状态与所述感光构件和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彼此分离的分离状态之间切换,
并且其中,在分离状态下,所述控制单元在通过所述充电构件对所述感光构件充电时执行所述感光构件的γ°正向旋转,并且随后在接触状态下,执行所述第二正向旋转步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γ满足以下公式(5):
γ°≥(360/N1+θ6)°...(5)
其中θ6°表示由所述充电构件充电的所述感光构件的区域至少与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接触的角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2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执行所述第二正向旋转步骤时执行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的正向旋转,并且在执行所述第二反向旋转步骤时执行所述第一驱动力传递构件的反向旋转。
CN201810151073.9A 2017-02-14 2018-02-14 成像装置 Active CN1084272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5412 2017-02-14
JP2017025412 2017-02-14
JP2017-077613 2017-04-10
JP2017077613A JP6942508B2 (ja) 2017-02-14 2017-04-1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27257A true CN108427257A (zh) 2018-08-21
CN108427257B CN108427257B (zh) 2021-07-13

Family

ID=61192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51073.9A Active CN108427257B (zh) 2017-02-14 2018-02-14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44701B2 (zh)
EP (1) EP3361322B1 (zh)
CN (1) CN10842725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24973A (zh) * 2020-12-11 2022-06-1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48382A1 (en) * 2006-04-19 2007-10-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rocess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remanufacturing a process cartridge
CN101082789A (zh) * 2006-06-01 2007-12-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19400A (zh) * 2009-02-27 2010-09-01 佳能株式会社 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3454894A (zh) * 2010-01-28 2013-12-18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JP2015125209A (ja) * 2013-12-26 2015-07-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機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を制御す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604346A (en) * 1977-06-02 1981-12-09 Ricoh Kk Reciprocatory drive apparatus
JP4115956B2 (ja) 2004-03-16 2008-07-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71677A (ja) 2005-12-22 2007-07-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993701B2 (ja) 2007-03-12 2012-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69875A (ja) 2009-01-22 2010-08-05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5051152B2 (ja) 2009-02-25 2012-10-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35740B2 (ja) 2009-09-29 2011-12-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667927B1 (ko) 2009-05-29 2016-10-2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동력전달유닛
JP2012013718A (ja) 2010-06-29 2012-01-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541340B2 (ja) * 2014-12-03 2019-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3633461B1 (en) 2015-02-27 2023-07-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um unit, cartridge and coupling memb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48382A1 (en) * 2006-04-19 2007-10-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rocess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remanufacturing a process cartridge
CN101082789A (zh) * 2006-06-01 2007-12-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19400A (zh) * 2009-02-27 2010-09-01 佳能株式会社 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3454894A (zh) * 2010-01-28 2013-12-18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JP2015125209A (ja) * 2013-12-26 2015-07-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機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を制御する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24973A (zh) * 2020-12-11 2022-06-1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31933A1 (en) 2018-08-16
EP3361322B1 (en) 2022-08-31
EP3361322A1 (en) 2018-08-15
CN108427257B (zh) 2021-07-13
US10444701B2 (en) 2019-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9567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switchable, contact and spaced, clutch-operated developing units
US8401441B2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272341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70279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KR100463623B1 (ko)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RU2442205C2 (ru)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артридж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US7158735B2 (en) Process cartridge, mounting method of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replacing method of the photosensitive drum
EP160780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75387B2 (en)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092657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EP1536296A2 (en)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mechanism therefor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9643080A (zh) 鼓单元、盒、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以及联接构件
KR20100021532A (ko)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EP3164765B1 (en) Powder contai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nozzle receiver
US112753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process cartridge that includes a developing device
US898961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ransfer belt contact and separating mechanism interfering with removable unit
EP2199873A1 (en) Develop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06313264A (ja)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のフランジの組立方法
CN108427257A (zh) 成像装置
JP6039247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3997247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416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73289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783036B2 (ja) 感光体と現像ローラの位置決め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47298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に用いられる離間部材の位相合わせ組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