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70111B - 接触元件和多触点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接触元件和多触点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70111B CN108370111B CN201680069386.9A CN201680069386A CN108370111B CN 108370111 B CN108370111 B CN 108370111B CN 201680069386 A CN201680069386 A CN 201680069386A CN 108370111 B CN108370111 B CN 10837011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connector
- rails
- longitudinal direction
- transver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2—Resilient sockets forked sockets having two le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Installation Of Bus-Ba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将导电体部件(2)电连接到电组件的接触元件(1),其具有在纵向方向(31)上延伸的两个接触轨(11,12),这两个接触轨在接触方向(32)上彼此上下布置并且彼此间隔一距离,并且还通过连接件(16)彼此连接,其中所述连接件(15)布置在所述接触轨(11,12)的第一侧(51)并且在所述纵向方向(31)和所述接触方向(32)上延伸,使得在穿过所述连接件(15)的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31)的横截面中所述接触元件(1)以近似U形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导电体部件连接到电组件的接触元件和多触点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为了将导电体部件连接到电组件,已知如何使用具有用于抵靠导电体部件的多个支承表面的接触元件。这样,从导电体部件传送到电组件的电流分布在多个支承表面上,并且因此在每个单独支承表面处减小。
文献DE 20 2011 110 604 U1示出了具有两个端部区域的弹簧加压件,每个端部区域被形成为接触区域。接触区域被设计成抵靠汇流条。该弹簧加压件由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轨制成,弯曲成环,使得在第一端部区域和连接两个端部区域的中间件之间形成锐角,并且在中间片和第二端部区域之间存在钝角。因此端部区域布置在弹簧加压件的开放端。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这种弹簧加压件通过接触元件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四触点弹簧加压件。为此,接触元件布置在两个弹簧加压件的中间件处并且横向于它们延伸。汇流条可以经由接触元件连接到电组件。
该弹簧加压件和该四触点弹簧加压件的缺点在于从端部区域到接触轨的电流路径长。此外,在弹簧加压件的该实施例中,每个端部区域压靠汇流条的接触力相对强地受到同一弹簧加压件的相应的另一端部区域的影响,从而在同一个弹簧加压件的各接触区域处的接触力是不同的并且取决于各端部区域与中间件形成的角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是形成一种接触元件,其中电流路径较小,并且支承表面对导电体部件的接触压力几乎不受同一个接触元件的另一个支承表面影响,特别是接触压力大致相同,此外,这种接触元件还可以被便宜地制造。
为此目的,形成一种用于将导电体部件连接到电组件的接触元件。该接触元件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两个接触轨,这两个接触轨在接触方向上彼此上下布置并且彼此间隔一距离。所述接触轨通过连接件彼此连接。
所述接触元件的特征在于,连接件布置在接触轨的第一侧,并且在纵向方向和接触方向上延伸,使得所述接触元件在穿过连接件的横向于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中以近似U形的方式形成。
因此,接触轨不沿着纵向方向连接在一起,而是它们各自具有两个开放端。因此电流路径不流过环形中间件,而是在侧面导入连接件。由于连接件的横向布置,电流路径被缩短。因此,由电流引起的热可以被更快地消散。
由于接触轨不沿着纵向方向彼此连接,所以它们的角度不直接相互影响。因此,两个接触轨中的一个抵靠导电体部件的接触力不受或几乎不受另一接触轨的影响。因此,接触轨的接触力在很大程度上可独立于彼此进行调节。优选地,接触轨的尺寸,特别是它们的长度、形状和/或制成它们的材料被设计为使得接触元件的各接触轨的接触力大致相同。
本发明意义上的导电体部件是至少部分扁平地构造的导电体,如汇流条,或者是导电接触表面,如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接触表面。
优选地,在接触方向上的前接触轨在纵向方向上延伸超过在接触方向上的后接触轨。这样,接触轨可以彼此上下布置,而不相互接触。在下文中,在纵向方向上延伸超出另一个接触轨的接触轨也将被称为第一接触轨,并且另一个接触轨也将被称为第二接触轨。
接触轨优选地各自具有第一开放端和与第一开放端相对定位的第二开放端。在它们的第一开放端或靠近第一开放端设置有用于抵靠导电体部件的支承表面。接触轨优选地以扁平的宽边抵靠导电体部件。该宽边优选地在纵向方向和横向于纵向方向并且横向于接触方向的横向方向上延伸。在这方面,接触轨优选地具有彼此相对并且与宽边相邻地布置的两个窄边。窄边优选在纵向方向和接触方向上延伸。
优选地,连接件布置在彼此上下对准布置的接触轨的窄边侧。特别优选地,连接件与接触轨形成为单件,优选地由扁平的带状材料形成为冲压的弯曲件。特别优选地,连接件在纵向方向和接触方向上扁平地延伸。
为此,接触轨优选地彼此平行地布置在连接区域中,在该连接区域中连接件布置在接触轨上。因此,接触轨与连接件之间的连接角度优选为90°。
为了增加支承表面的数量,进一步优选地,接触轨各自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接触舌片,这些接触舌片在横向方向上彼此并排布置。优选地,每个接触舌片具有支承表面。接触舌片优选地从连接区域延伸到第一开放端。
为了确保接触舌片通过支承表面抵靠导电体部件,进一步优选地,接触舌片在接触方向上弯曲或弯折。为此,它们优选地具有钝角弯曲。
此外,优选地,接触舌片在支承表面处呈拱形,使得它们没有任何尖锐的边缘,并且导电体部件不会被接触舌片损伤。为此,接触舌片优选地具有钝角拱形。
该问题还通过具有至少两个这种接触元件的多触点连接器来解决。多触点连接器被设计为抵靠导电体部件的相对侧。为此目的,接触元件优选地相对于中心平面镜像对称地布置。优选地,它们在接触方向上彼此上下布置。这样,导电体部件夹在接触轨之间。
因此,在纵向方向上延伸超过第二接触轨的第一接触轨优选地布置在多触点连接器的外侧,并且第二接触轨布置在多触点连接器的内侧。
为了固定接触元件相对于中心平面镜像对称,优选地通过连接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连接件优选地布置在接触元件的连接区域中。
此外,优选地,多触点连接器的相邻连接件分别布置在同一接触轨的相对窄边。这使得导电体部件可以容易地在接触元件之间滑动。这样可以将导电体部件推入接触元件之间并进入多触点连接器中直至连接区域。
特别优选地,多触点连接器在穿过连接件的横向于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中以近似W形的方式形成。这种构造使得能够制造单件式多触点连接器,特别是由扁平的带状材料制造的冲压的弯曲件。特别优选地,连接件分别彼此平行地布置在连接区域中。同样,特别优选地,接触轨分别彼此平行地布置在连接区域中。
该问题还通过多触点连接器来解决,特别是通过具有四个接触轨的多触点连接器来解决。所述接触轨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它们在横向于纵向方向的接触方向上彼此上下布置并且彼此间隔一距离。相邻的接触轨每个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优选地,所述多触点连接器在横向于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中以近似W形的方式形成。
因此,多触点连接器的相邻连接件分别布置在同一接触轨的相对窄边。多触点连接器的该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导电体部件可以被居中地推向多触点连接器进入连接区域。
两个接触轨抵靠导电体部件的相对侧。优选地,它们彼此镜像对称地布置。从而接触力相对于中心平面对称地分布在两侧。这样,导电体部件被牢固地夹在接触轨之间,特别是在接触舌片之间。
所述多触点连接器具有多个支承表面,所述多触点连接器通过这些支承表面抵靠导电体部件。这些支承表面,尤其是同一接触轨和/或相对布置的接触轨的支承表面,以大致相同的接触力抵靠导电体部件。这样,例如在安装过程中意外弯曲的接触舌片由于连接件的横向布置而对其他接触舌片以及对接触舌片抵靠导电体部件的接触力几乎没有影响。
总体而言,由于横向布置的连接件,电流从电组件到导体组件或从导体组件到电组件的电流路径短,并且因此电功率或热可以通过多触点连接器快速消散。
所述多触点连接器可以制成单件,特别是由扁平的带状材料制成为冲压的弯曲件。因此可以廉价地制造。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并借助于示例性实施例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从而使本发明的进一步益处清楚。其中:
图1a在侧视图中示出具有两个接触轨的接触元件,图1b在侧视图中示出具有两个图1a的接触元件的多触点连接器,图1c在另一个侧视图中示出图1b的多触点连接器,图1d示出图1b-图1c的多触点连接器的后端面,图1e在另一侧视图中示出具有两个接触元件的多触点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以及图1f-图1i分别示出图1b-图1c的多触点连接器的不同立体图,其中图1h示出图1g的横截面A-A;以及
图2示出多触点连接器的布置,电组件的接触部已经连接到该多触点连接器,并且导电体部件被固定在该多触点连接器中。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电接触元件1的第一侧51。接触元件1具有在纵向方向31上延伸的两个接触轨11,12。在接触方向32上,接触轨11,12彼此上下布置。它们在接触方向32上彼此间隔一距离。
为了将接触轨11,12连接在一起,设置有连接件15。连接件15布置在接触轨11,12的第一侧51。这样,连接件15连接到接触轨11,12,使得接触元件1在延伸穿过连接件15的横向于纵向方向31的横截面中形成为近似U形(见图1d)。接触轨11,12形成U形的平行定位的腿部,并且连接件15形成横向于腿部延伸的腿部接合部。
在接触轨11,12通过连接件15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区域150中,接触轨11,12基本上彼此平行地延伸。
为了将接触轨11,12彼此上下布置而不彼此接触,纵向方向31上的前接触轨11在接触方向32上延伸超过后接触轨12。在下文中,在纵向方向31上延伸超过另一个接触轨12的一个接触轨11也将被称为第一接触轨,并且另一个接触轨12也将被称为第二接触轨。
接触轨11,12被设计为抵靠导电体部件2。为此,它们各自具有弯折181,191。在弯折181,191中,接触轨11,12在接触方向32上弯曲或弯折成钝角180,190(见图1c)。接触轨11,12的弯折181,191在纵向方向31上彼此偏移地定位。第二接触轨12的弯折181在纵向方向31上位于第一接触轨11的弯折191的前方。弯折181紧贴连接区域150设置,而第一接触轨11的弯折191在纵向方向31上与弯折181间隔一距离。
接触轨11,12具有在纵向方向31上的后部第一开放端1101,1201和纵向方向31上的前部第二开放端1102,1202。在纵向方向31上,在每个第一开放端1101,1201前方设置有支承表面110,120,该支承表面110,120被设计为抵靠导电体部件2。
为了使导电体部件2不被支承表面110,120损伤,接触轨11,12在支承表面110,120处具有拱形。为此设置的拱形182,192各自具有钝角183,193(见图1c)。这样,在支承表面110,120中不存在尖锐的边缘。
接触轨11,12各自具有两个相对的窄边171,171'和两个相对的宽边172,172'。图1a示出两个窄边171中的一个。接触轨11,12的支承表面110,120设置在接触轨11,12的宽边172之一处。
为了便宜地制造接触元件1,其由扁平的带状材料形成为单件。为此,连接件15布置在接触轨11,12的窄边171,171'之一处,在本情况下设置在第一侧51的窄边171。为此,扁平的带状材料围绕连接角195弯曲。接触轨11,12与连接件15之间的连接角度195(见图1d)约为90°。连接件15因此基本上在纵向方向31和接触方向32上延伸。
为了增加支承表面110,120的数量,接触轨11,12各自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接触舌片111-113,121-125(见图1d,1e)。接触舌片111-113,121-125在横向于纵向方向31并横向于接触方向32延伸的横向方向33上彼此并排布置。它们由接触轨11,12中的槽状切口(未示出)形成。
为了将接触元件1连接到电组件,在第二接触轨12上布置有端子16。因此,第二接触轨12在纵向方向上超过连接件15延伸出端子16。相反,第一接触轨11的第二开放端1102在纵向方向31上设置为与连接件15齐平。
端子16与第二接触轨12形成为单件。这样,第二接触轨12的第二开放端1202在纵向方向31上布置在第一接触轨11的第二开放端1102之前。
图1b-图1d示出由两个这种接触元件1,1'形成的多触点连接器10。多触点连接器10的两个接触元件1,1'相对于中心平面M镜像对称地布置。图1b示出多触点连接器10的第一侧51,使得可以看到接触元件1,1'的接触轨11,12,13,14的两个窄边171中的第一侧。图1c示出多触点连接器10的与第一侧51相对的第二侧52,使得可以看到接触元件1,1'的接触轨11,12,13,14的与第一窄边171相对的第二窄边171'。图1d示出多触点连接器10的后端面42。在图1c和1d中示出多触点连接器10的前端面41。
多触点连接器10针对每个接触元件1,1'具有两个接触轨11-14,因此总共具有四个接触轨。接触轨11-14各自在纵向方向31上延伸。它们在接触方向32上彼此上下布置并且彼此间隔一距离。两个接触元件1,1'的在纵向方向31上延伸超过另一第二接触轨12,13的第一接触轨11,14布置在多个触点连接器10的外侧。第二接触轨12,13相应地布置在内侧。
支承表面110,120彼此相对。因此,导电体部件2可以在相对于纵向方向31延伸的滑动方向上从前端面41移动到多触点连接器10中。导电体部件2以接触轨11-14的接触力夹在接触轨11-14之间。因此,用于接收导电体部件2的接触空间100相对于多触点连接器10居中地布置于在接触元件1,1'之间。
相邻的接触轨11-14通过连接件15连接在一起。连接件15布置在同一接触轨11-14的彼此相对的窄边171,171'。这样,多触点连接器10在横向于纵向方向31的横截面中并且在连接区域150中具有大致W形(见图1d)。这样,可以将导电体部件2推到多触点连接器10中直至连接区域150。
为了将多触点连接器10连接到电组件,两个接触元件1中的一个具有带端子16的第二接触轨12,而在另一个接触元件1'上没有设置端子16。在不带端子16的接触元件1'中,接触轨13,14的第二开放端1302,1402因此布置为彼此齐平并与连接件15齐平。
在图1d中可以看到接触轨11-14的接触舌片111-113,121-125,131-135,141-143。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轨11,14各自具有三个接触舌片111-113,141-143。另一方面,第二接触轨12,13各自具有五个接触舌片121-125,131-135。这也由图1f-图1i的立体图示出。
此外,这里可以看到接触轨11-14和连接件15彼此之间的大致W形布置。
图1e示出多触点连接器10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侧视图。该多触点连接器10与图1b-图1d和图1f-图1i的区别在于设置在第二接触轨12,13处的接触舌片121-122,131-132的数量。这里,第二接触轨12,13每个仅具有两个接触舌片121,122,131,132。
图2示出图1b-图1d的多触点连接器10、未另外示出的电组件的接触部4和导电体部件2的示例性布置。这里的导电体部件2是印刷电路板,其在滑动方向30上被推入多触点连接器10的两个接触元件1,1'之间的接触空间100中并被夹在那里。电组件的接触部4电接触地抵靠端子16,或者电接触地连接到端子16。
附图标记列表
1 接触元件
10 多触点连接器
100 接触空间
11-14 第一至第四接触轨
111-113,121-125,131-135,141-143 第一至第四接触轨的接触舌片
1101,1102 第一接触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110,120 支承表面
1201,1202 第二接触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1302,1402 第三/第四接触轨的第二端
15 连接件
150 连接区域
16 端子
171,171' 窄边
172,172' 宽边
180,190 第一/第二接触轨的第一角度
181,191 第一/第二接触轨的弯折
182,192 第一/第二接触轨的弯曲
183,193 第一/第二接触轨的第二角度
184,194 第一/第二接触轨的抵接角度
195 连接角度,直角
2 导电体部件,汇流条,印刷电路板
30 滑动方向
31 纵向方向
32 接触方向
33 横向方向
41,42 前端侧,后端侧
51,52 第一侧,第二侧
M 中心平面。
Claims (11)
1.一种多触点连接器(10),其具有至少两个接触元件(1,1'),所述接触元件(1,1')相对于中心平面(M)镜像对称地布置并且在所述接触方向(32)上彼此上下布置,其中每个接触元件(1)用于将导电体部件(2)连接到电组件,所述接触元件具有在纵向方向(31)上延伸的两个接触轨(11,12),所述两个接触轨在接触方向(32)上彼此上下布置并且彼此间隔一距离,并且还通过连接件(15)彼此连接,其中所述连接件(15)布置在所述接触轨(11,12)的第一侧(51)并且在所述纵向方向(31)和所述接触方向(32)上延伸,其中在穿过所述连接件(15)的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31)的横截面中所述接触元件(1)以近似U形的方式形成,并且其中相邻的连接件(15)分别布置在同一接触轨(11-14)的相对的窄边(171,17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触点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触元件(1,1')之间形成有用于保持所述导电体部件(2)的接触空间(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触点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触点连接器(10)具有四个接触轨(11-14),所述四个接触轨在所述纵向方向(31)上延伸,并且在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31)的接触方向(32)上彼此上下布置并且彼此间隔一距离,其中相邻的接触轨(11-14)各自通过连接件(15)接合在一起,其中所述多触点连接器(10)在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31)的横截面中以近似W形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触点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轨(11,12)各自具有两个开放端(1101,1201,1102,1202),其中所述接触轨(11,12)各自在其第一开放端(1101,1201)具有用于抵靠所述导电体部件(2)的支承表面(110,1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触点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5)被布置为与彼此上下布置的所述接触轨(11,12)的窄边(171)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触点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表面(110,120)各自布置在所述接触轨(11,12)的宽边(17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触点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轨(11,12)各自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接触舌片(111-113,121-125),所述接触舌片在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31)并且横向于所述接触方向(32)的横向方向(33)上彼此并排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触点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每个接触舌片(111-113,121-125)具有支承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触点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舌片(111-113,121-125)在所述接触方向(32)上弯曲或弯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触点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触方向(32)上的前接触轨(11)在所述纵向方向(31)上延伸超过在所述接触方向(32)上的后接触轨(12)。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触点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区域(150)中所述接触轨(11,12)彼此平行地布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202015106472.1U DE202015106472U1 (de) | 2015-11-27 | 2015-11-27 | Kontaktelement und Mehrfachkontakttulpe |
DE202015106472.1 | 2015-11-27 | ||
PCT/EP2016/076957 WO2017089117A1 (de) | 2015-11-27 | 2016-11-08 | Kontaktelement und mehrfachkontakttulp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70111A CN108370111A (zh) | 2018-08-03 |
CN108370111B true CN108370111B (zh) | 2020-04-24 |
Family
ID=57288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69386.9A Active CN108370111B (zh) | 2015-11-27 | 2016-11-08 | 接触元件和多触点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11382B2 (zh) |
EP (1) | EP3381090B1 (zh) |
JP (1) | JP6793727B2 (zh) |
CN (1) | CN108370111B (zh) |
DE (1) | DE202015106472U1 (zh) |
WO (1) | WO201708911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25720B1 (ja) * | 2017-06-06 | 2018-05-16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多接点コネクタ |
CN109119780B (zh) * | 2017-06-26 | 2020-09-18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电接触结构及电连接器 |
CN109888543B (zh) * | 2017-12-06 | 2021-09-28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及其插座、多触点接触件 |
EP3845304A1 (en) | 2019-12-30 | 2021-07-07 | Bayer AG | Capsule suspension concentrates based on polyisocyanates and biodegradable amine based cross-linker |
TWI834116B (zh) * | 2021-03-09 | 2024-03-01 | 陳松佑 | 導電端子組件與導電端子 |
CN111509492A (zh) * | 2020-05-28 | 2020-08-07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BR112022026484A2 (pt) | 2020-06-26 | 2023-01-31 | Bayer Ag | Concentrados de suspensão de cápsula aquosa compreendendo grupos éster biodegradáveis |
CN114069290A (zh) * | 2020-07-30 | 2022-02-18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件 |
CN113300135B (zh) * | 2021-05-21 | 2023-10-31 | 深圳尼索科连接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方形折叠簧接触件 |
DE102021126821A1 (de) | 2021-10-15 | 2023-04-20 |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 Metallisches Kontaktbauteil einer elektrischen Steckverbindung und elektrische Anschlussklemm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26615A2 (en) * | 1995-02-08 | 1996-08-14 | Osram Sylvania Inc. | Electrical contact |
DE102011005073A1 (de) * | 2011-03-03 | 2012-09-06 | Würth Elektronik Ics Gmbh & Co. Kg | Tandem Multi Fork Einpresspin |
DE202011110604U1 (de) * | 2011-08-03 | 2015-02-25 |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 Federdruckstück zur Herstellung eines elektrischen Federkontaktelements und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109575U (zh) * | 1980-12-25 | 1982-07-06 | ||
JPH03105883A (ja) * | 1989-09-20 | 1991-05-02 | Fujitsu Ltd | コネクタ |
JP2598165Y2 (ja) * | 1993-04-29 | 1999-08-03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連鎖状電気接続子 |
JP2672450B2 (ja) * | 1993-06-30 | 1997-11-05 |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接触子 |
JPH09204968A (ja) * | 1996-01-24 | 1997-08-05 | Enplas Corp | Icソケット用コンタクトピン |
JP3117439B1 (ja) * | 1999-07-06 | 2000-12-11 |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 挟接形ソケット |
US6890221B2 (en) * | 2003-01-27 | 2005-05-10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 Power connector with male and female contacts |
US7114971B1 (en) * | 2005-06-23 | 2006-10-03 | Haworth, Inc. | Multi-system plug-in power receptacle for modular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
DE102005047603A1 (de) * | 2005-10-05 | 2007-04-12 | Robert Bosch Gmbh | Hochstromkontaktvorrichtung |
US9112292B2 (en) * | 2012-03-16 | 2015-08-18 | Makita Corporation | Terminal structure |
-
2015
- 2015-11-27 DE DE202015106472.1U patent/DE202015106472U1/de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1-08 US US15/775,967 patent/US10411382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1-08 EP EP16794986.6A patent/EP3381090B1/de active Active
- 2016-11-08 CN CN201680069386.9A patent/CN108370111B/zh active Active
- 2016-11-08 JP JP2018527207A patent/JP6793727B2/ja active Active
- 2016-11-08 WO PCT/EP2016/076957 patent/WO2017089117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26615A2 (en) * | 1995-02-08 | 1996-08-14 | Osram Sylvania Inc. | Electrical contact |
DE102011005073A1 (de) * | 2011-03-03 | 2012-09-06 | Würth Elektronik Ics Gmbh & Co. Kg | Tandem Multi Fork Einpresspin |
DE202011110604U1 (de) * | 2011-08-03 | 2015-02-25 |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 Federdruckstück zur Herstellung eines elektrischen Federkontaktelements und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411382B2 (en) | 2019-09-10 |
EP3381090B1 (de) | 2019-10-02 |
EP3381090A1 (de) | 2018-10-03 |
JP6793727B2 (ja) | 2020-12-02 |
JP2018535527A (ja) | 2018-11-29 |
WO2017089117A1 (de) | 2017-06-01 |
DE202015106472U1 (de) | 2017-03-01 |
CN108370111A (zh) | 2018-08-03 |
US20180331448A1 (en) | 2018-1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70111B (zh) | 接触元件和多触点连接器 | |
JP7146842B2 (ja) | 導体接続端子 | |
US9614301B2 (en) | Spring force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plug connector | |
CN108011219B (zh) | 平坦触头插座 | |
US9379470B2 (en) | Female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arm extension protection | |
US10396476B2 (en) | Conductor connection device | |
US8758068B2 (en) | Contact spring for plug connector socket | |
US9478875B2 (en) | Connecting terminal | |
US10109933B2 (en) | Electrical contact assembly of a plug-in connection terminal | |
JP2017050281A (ja) | タブコンタクトと高電流導体との間の電気接続を確立するための機構 | |
CN103608970B (zh) | 一种电连接端子的夹紧单元 | |
CN108352636B (zh) | 插塞触点 | |
JP2016143665A (ja) | 自動車産業用の電気コンタクト手段および電気ケーブル組立体 | |
JP2016091767A (ja) | コネクタ | |
US20190109395A1 (en) | Electrical terminal | |
KR20110076897A (ko) | 터미널 부품 | |
US10389054B1 (en) | Contact blade for a socket-like connector part, and socket-like connector part | |
CN104466462A (zh) | 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 | |
US9343834B2 (en) | Heade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header | |
US9780464B2 (en) | Connector with clamp element | |
US8075336B2 (en) | Bridge element and set comprising a clamping element and a bridge element | |
US9768539B2 (en) | Electrical plug connection having a plug and a socket | |
CN108736212B (zh) | 由至少两个部件组装成的接触端子 | |
JP2017079102A (ja) |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 |
CN111344909B (zh) | 插座触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