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8914A - 多楔带 - Google Patents

多楔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8914A
CN108368914A CN201680070664.2A CN201680070664A CN108368914A CN 108368914 A CN108368914 A CN 108368914A CN 201680070664 A CN201680070664 A CN 201680070664A CN 108368914 A CN108368914 A CN 1083689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bber
ribbed belt
constituent
rubber layer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06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68914B (zh
Inventor
大久保贵幸
原浩郎
原浩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68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89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689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89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06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 F16G1/08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 F16G1/10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with textile reinforc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2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with a contact surface of special shape, e.g. tooth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 B32B25/1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comprising synthetic rubber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2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comprising a deformed thin sheet, i.e. the layer having its entire thickness deformed out of the plane, e.g. corrugated, crumpl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28Driving-belts with a contact surface of special shape, e.g. tooth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04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04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 F16G5/0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 F16G5/08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with textile reinfor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fibres
    • B32B2262/0276Polyester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33/00Closed loop articles
    • B32B2433/04Driving be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多楔带(B)的压缩橡胶层(11)具有:设置成包含V形楔(15)的侧面部在内的表面橡胶层(11a)、和设置在该表面橡胶层(11a)的内侧的内侧橡胶部(11b)。表面橡胶层(11a)及内侧橡胶部(11b)是由以乙烯‑α‑烯烃弹性体作为橡胶成分的主体的橡胶组合物形成的。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高于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

Description

多楔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楔带。
背景技术
由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作为橡胶成分的橡胶组合物形成多楔带的多楔带主体的技术已广为人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压缩橡胶层及黏合橡胶层由以乙烯含量不同的EPDM作为橡胶成分的橡胶组合物形成的多楔带。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压缩橡胶层由以乙烯含量不同的两种EPDM的混合橡胶作为橡胶成分的橡胶组合物形成的多楔带。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多楔带,即:该多楔带的压缩橡胶层具有表面橡胶层及内侧橡胶部,所述表面橡胶层及所述内侧橡胶部都是由以乙烯含量为55质量%的EPDM作为橡胶成分的橡胶组合物形成的。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0-1692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6-3001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0/134289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楔带,其包括压缩橡胶层,各自沿带长方向延伸的多个V形楔沿着带宽方向排列着设置在所述压缩橡胶层的带内周侧,所述多楔带的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橡胶层具有:设置成包含所述V形楔的侧面部在内的表面橡胶层、和设置在所述表面橡胶层的内侧的内侧橡胶部,所述表面橡胶层及所述内侧橡胶部由以乙烯-α-烯烃弹性体作为橡胶成分的主体的橡胶组合物形成,形成所述表面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高于形成所述内侧橡胶部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一个V形楔的剖视图。
图3是带成形模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带成形模的一部分的纵向放大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制造方法的第一说明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制造方法的第二说明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制造方法的第三说明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制造方法的第四说明图。
图9是示出汽车附件驱动用带传动装置的带轮平面布置情况的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一个V形楔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制造方法的第一说明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制造方法的第二说明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制造方法的第三说明图。
图15A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对应的变形例的多楔带的一个V形楔的剖视图。
图15B是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对应的变形例的多楔带的一个V形楔的剖视图。
图16A是示出耐磨性评价用带走行试验机的带轮平面布置情况的图。
图16B是示出耐寒性评价用带走行试验机的带轮平面布置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及图2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例如用于设置在汽车的发动机室内的附件驱动用带传动装置等上。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具有下述尺寸,例如,带周长为700mm以上3000mm以下,带宽为10mm以上36mm以下,带厚为4mm以上5mm以下。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包括多楔带主体10,该多楔带主体10具有位于带内周侧的压缩橡胶层11、位于中间的黏合橡胶层12和位于带外周侧的背面橡胶层13这三层结构。在多楔带主体10的黏合橡胶层12的厚度方向的中间部埋设有芯线14,并且该芯线14形成在带宽方向上具有螺距的螺旋。压缩橡胶层11的厚度例如为1.0mm以上3.6mm以下,黏合橡胶层12的厚度例如为1.0mm以上2.5mm以下,背面橡胶层13的厚度例如为0.4mm以上0.8mm以下。
压缩橡胶层11设置成:多个V形楔15吊挂在带内周侧。多个V形楔15分别形成为在带长方向上延伸的剖面呈近似倒三角形的突条,并且多个V形楔15排列着设置在带宽方向上。就各个V形楔15而言,楔的高度例如为2mm以上3mm以下,楔基端间的宽度例如为1.0mm以上3.6mm以下。此外,楔的数量例如为3个以上6个以下(在图1中楔的数量为6个)。
压缩橡胶层11具有:沿着V形楔15的整个表面设置为层状的由泡沫橡胶形成的表面橡胶层11a;和设置在该表面橡胶层11a的内侧的、除了该表面橡胶层11a以外的部分由实心橡胶形成的内侧橡胶部11b。因此,表面橡胶层11a设置成:包含多个V形楔15的所有侧面部。表面橡胶层11a的厚度例如为50μm以上500μm以下。
在此,本申请中的“泡沫橡胶”指的是在内部具有很多空心部且表面具有很多凹孔的交联橡胶组合物,并且空心部及凹孔彼此分散开的结构以及空心部及凹孔连通起来的结构也都包含在其中。此外,本申请中的“实心橡胶”指的是“泡沫橡胶”以外的不含空心部及凹孔的交联橡胶组合物。
压缩橡胶层11的表面橡胶层11a及内侧橡胶部11b分别由下述橡胶组合物形成,即:在橡胶成分中配合了各种配合剂后进行混炼得到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再对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进行加热和加压后利用交联剂使其交联即可获得该橡胶组合物。
分别形成压缩橡胶层11的表面橡胶层11a及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包含作为主体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作为乙烯-α-烯烃弹性体能够列举出:例如,三元乙丙橡胶(以下称作“EPDM”。)、二元乙丙橡胶(EPR)、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等。橡胶成分优选包含上述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更优选包含EPDM。橡胶成分中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优选为8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质量%。橡胶成分除了可以含有乙烯-α-烯烃弹性体以外,还可以含有氯丁橡胶(CR)、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氢化丁腈橡胶(H-NBR)等。
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A1)优选为59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2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6质量%以上,而且优选为8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7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8质量%以下。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A2)优选为4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5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7质量%以上,而且优选为66质量%以下,更优选为62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9质量%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当橡胶成分包含多个乙烯-α-烯烃弹性体时,乙烯含量为多个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的平均值。
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A1)高于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A2)。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A1)与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A2)之比(A1/A2)优选为1.05以上,更优选为1.14以上,而且优选为1.90以下,更优选为1.16以下。
当形成表面橡胶层11a及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包含EPDM时,作为其二烯成分,能够列举出:例如乙叉降冰片烯(ENB)、二环戊二烯、1,4-己二烯等。其中优选的是乙叉降冰片烯。优选形成表面橡胶层11a及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EPDM的二烯成分相同,更优选该二烯成分为乙叉降冰片烯。
当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包含EPDM、且其二烯成分为乙叉降冰片烯时,该乙叉降冰片烯含量(ENB含量)(B1)优选为0.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5.7质量%以上,而且优选为14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9质量%以下。当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包含EPDM、且其二烯成分为乙叉降冰片烯时,该ENB含量(B2)优选为0.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4.4质量%以上,而且优选为14质量%以下,更优选为4.6质量%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当橡胶成分包含多个EPDM时,ENB含量为多个EPDM的ENB含量的平均值。
当形成表面橡胶层11a及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包含EPDM、且所述EPDM的二烯成分都为乙叉降冰片烯时,优选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EPDM的ENB含量(B1)高于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EPDM的ENB含量(B2)。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EPDM的ENB含量(B1)与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EPDM的ENB含量(B2)之比(B1/B2)优选为1.10以上,更优选为1.20以上,而且优选为1.40以下,更优选为1.30以下。
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在125℃下的门尼粘度(C1)优选为15.0ML1+4(125℃)以上,更优选为22.0ML1+4(125℃)以上,而且优选为90.0ML1+4(125℃)以下,更优选为24.0ML1+4(125℃)以下。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在125℃下的门尼粘度(C2)优选为15.0ML1+4(125℃)以上,更优选为19.0ML1+4(125℃)以上,而且优选为90.0ML1+4(125℃)以下,更优选为20.0ML1+4(125℃)以下。门尼粘度是根据JIS K6300测量的。
优选: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在125℃下的门尼粘度(C1)高于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在125℃下的门尼粘度(C2)。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在125℃下的门尼粘度(C1)与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在125℃下的门尼粘度(C2)之比(C1/C2)优选为1.10以上,更优选为1.15以上,而且优选为1.25以下,更优选为1.20以下。
作为配合剂,能够列举出炭黑等补强剂、软化剂、加工助剂、硫化助剂、交联剂、硫化促进剂、橡胶配合用树脂等。
作为补强剂能够列举出的炭黑有:例如槽黑;炉黑如超耐磨炉黑(SAF)、中超耐磨炉黑(ISAF)、N-339、高耐磨炉黑(HAF)、N-351、中耐磨炉黑(MAF)、快压出炉炭黑(FEF)、半补强炉黑(SRF)、通用炉黑(GPF)、超导电炉黑(ECF)、N-234等;热解炭黑如细粒子热解炭黑(Fine Thermal Furnace Black:FT)、中粒子热解炭黑(Medium Thermal Furnace Black:MT)等;以及乙炔黑等。作为补强剂还能够列举出硅石。补强剂优选使用上述补强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优选在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中并用HAF及GPF,并且优选在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中单独使用FEF。相对于橡胶成分100质量份而言,补强剂的含量例如为30质量份以上80质量份以下。
作为软化剂能够列举出:例如,石油类软化剂;石蜡等矿物油类软化剂;蓖麻油、棉籽油、亚麻籽油、菜籽油、豆油、棕榈油、椰子油、花生油、木蜡、松香、松油等植物油类软化剂等。软化剂优选使用上述软化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相对于橡胶成分100质量份而言,软化剂的含量例如为2质量份以上30质量份以下。
作为加工助剂能够列举出:例如硬脂酸等。可以使用一种加工助剂,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的加工助剂。相对于橡胶成分100质量份而言,加工助剂的含量例如为0.5质量份以上5质量份以下。
作为硫化助剂能够列举出:例如氧化锌(锌白)、氧化镁等金属氧化物等。硫化助剂优选使用上述硫化助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相对于橡胶成分100质量份而言,硫化助剂的含量例如为1质量份以上10质量份以下。
作为交联剂能够列举出:例如硫磺、有机过氧化物。作为交联剂,可以单独使用硫磺,也可以单独使用有机过氧化物,还可以并用硫磺和有机过氧化物。在交联剂为硫磺的情况下,优选交联剂相对于橡胶成分100质量份的配合量例如为0.50质量份以上4.0质量份以下;在交联剂为有机过氧化物的情况下,优选交联剂相对于橡胶成分100质量份的配合量例如为0.50质量份以上8.0质量份以下。
作为硫化促进剂能够列举出:金属氧化物、金属碳酸盐、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等。硫化促进剂优选使用上述硫化促进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相对于橡胶成分100质量份而言,硫化促进剂的含量例如为0.50质量份以上8.0质量份以下。
作为橡胶配合用树脂能够列举出:例如高苯乙烯树脂、酚醛树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等。橡胶配合用树脂优选使用上述树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在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中优选并用高苯乙烯树脂、酚醛树脂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并且在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中优选单独使用酚醛树脂。相对于橡胶成分100质量份而言,橡胶配合用树脂的含量例如为3质量份以上50质量份以下。
表面橡胶层11a为泡沫橡胶,在形成该表面橡胶层11a之前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中,配合有用以构成泡沫橡胶的未膨胀的空心粒子和/或发泡剂。作为未膨胀的空心粒子,能够列举出例如在由热塑性聚合物(例如丙烯腈类聚合物)等形成的壳的内部封入溶剂而形成的粒子等。可以仅使用一种空心粒子,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的空心粒子。相对于橡胶成分100质量份而言,空心粒子的配合量优选为0.50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上,而且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下。作为发泡剂能够列举出:例如,以偶氮二甲酰胺作为主要成分的ADCA类发泡剂、以二亚硝基五亚甲基四胺作为主要成分的DPT类发泡剂、以p,p’-氧代双苯磺酰肼作为主要成分的OBSH类发泡剂、以联二脲(hydrazodicarbonamide)作为主要成分的HDCA类发泡剂等有机类发泡剂等。发泡剂优选使用上述发泡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相对于橡胶成分100质量份而言,发泡剂的配合量优选为0.50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4.0质量份以上,而且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7.0质量份以下。
因为表面橡胶层11a为泡沫橡胶,所以在其表面形成有很多凹孔16。凹孔16的平均孔径优选为40μm以上,更优选为80μm以上,而且优选为150μm以下,更优选为120μm以下。凹孔16的平均孔径是通过对由表面图像测量出的50个以上100个以下的凹孔的孔径的平均值进行计算而得到的。
需要说明的是,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可以含有短纤维。在这种情况下,短纤维优选设置成沿着带宽方向取向。此外,露在表面的短纤维优选包含从该表面突出来的短纤维。作为上述短纤维能够列举出:例如,尼龙短纤维、芳纶短纤维、聚酯短纤维、棉屑等。短纤维优选使用上述短纤维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优选对短纤维实施例如将其浸渍到间苯二酚甲醛-胶乳水溶液(以下称作“RFL水溶液”。)等中后再加热的黏合处理。短纤维的长度例如为0.2mm以上3.0mm以下。相对于橡胶成分100质量份而言,短纤维的含量例如为3.00质量份以上30.0质量份以下。
利用基于JIS K6264-2的DIN磨耗试验测量的、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磨耗量优选为130mm3以下,更优选为115mm3以下。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磨耗量优选比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磨耗量少,这两者的磨耗量差优选为15.0mm3以上,更优选为50.0mm3以上。
根据JIS K6261测量的、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脆化温度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下。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脆化温度优选低于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脆化温度,这两者的温度差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
黏合橡胶层12形成为带状,其剖面呈横向长度较长的矩形,该黏合橡胶层12的厚度例如为1.0mm以上2.5mm以下。背面橡胶层13亦形成为带状,其剖面呈横向长度较长的矩形,该背面橡胶层13的厚度例如为0.4mm以上0.8mm以下。从抑制在带与其所接触的平带轮之间产生声音的观点出发,优选背面橡胶层13的表面形成为织布的布纹被转印在该表面上的状态。
黏合橡胶层12及背面橡胶层13分别由下述橡胶组合物形成,即:在橡胶成分中配合了各种配合剂后进行混炼得到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再对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进行加热和加压后利用交联剂使其交联即可获得该橡胶组合物。从抑制带与平带轮之间接触而产生黏着的观点出发,优选背面橡胶层13由比黏合橡胶层12稍硬的橡胶组合物形成。
能够列举出的形成黏合橡胶层12以及背面橡胶层13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例如有:乙烯-α-烯烃弹性体、氯丁橡胶(CR)、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氢化丁腈橡胶(H-NBR)等,并且优选所述橡胶成分与压缩橡胶层11的表面橡胶层11a及内侧橡胶部11b相同,为乙烯-α-烯烃弹性体。黏合橡胶层12及背面橡胶层13的橡胶成分优选与压缩橡胶层11的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成分相同。
作为配合剂,与压缩橡胶层11相同,能够列举出例如炭黑等补强剂、软化剂、加工助剂、硫化助剂、交联剂、硫化促进剂、橡胶配合用树脂等。
压缩橡胶层11的内侧橡胶部11b、黏合橡胶层12以及背面橡胶层13可以由相同配合的橡胶组合物形成,也可以由不同配合的橡胶组合物形成。
芯线14由用聚酯纤维(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PEN)、芳纶纤维、维纶纤维等制成的捻线构成。芯线14的直径例如为0.5mm以上2.5mm以下,在剖面中彼此相邻的芯线14中心之间的尺寸例如为0.05mm以上0.20mm以下。为了赋予芯线14与多楔带主体10的黏合橡胶层12相黏合的黏合性,在成形加工前对芯线14进行了浸渍在RFL水溶液中后再加热的黏合处理和/或浸渍在橡胶胶水中后再干燥的黏合处理。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因为形成设置为包含V形楔15的侧面部在内的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A1)高于形成内侧橡胶部11b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A2),所以能够在与带轮接触的V形楔15的侧面部获得优异的耐磨性,并且整体上也能够获得优异的耐寒性。而且,虽然形成表面橡胶层11a的橡胶组合物为泡沫橡胶,并可预想到其耐磨性较低,不过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仅能够获得优异的耐磨性,还能够获得优异的耐寒性。
下面,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当制造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时,如图3和图4所示,使用了包括设置成同心状的圆筒状内模21和圆筒状外模22的带成形模20。
在该带成形模20中,内模21由橡胶等挠性材料制成。外模22由金属等刚性材料制成。外模22的内周面构成为成形面,在该外模22的内周面上,沿轴向以一定间距设置有V形楔形成槽23。此外,在外模22上,设置有让水蒸气等传热介质或水等制冷介质流通以调节温度的温度调节机构。并且,在该带成形模20中设置有加压部件,该加压部件用以从内部对内模21加压使其膨胀。
当制造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时,首先在橡胶成分中配合各种配合物,用捏合机、密炼机等混炼机进行混炼,再利用压延成形等使经混炼所得到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形成为片状,制成压缩橡胶层11的表面橡胶层用未交联橡胶片11a’及内侧橡胶部用未交联橡胶片11b’。向表面橡胶层用未交联橡胶片11a’中配合空心粒子和/或发泡剂。采用相同的方法还制成了黏合橡胶层用未交联橡胶片12’和背面橡胶层用未交联橡胶片13’。此外,在进行了将芯线用捻线14’浸渍到RFL水溶液中并加热的黏合处理后,再进行将捻线14’浸渍到橡胶胶水中再加热干燥的黏合处理。
接着,如图5所示,在表面平滑的圆筒状筒24上套上橡胶套25,再在其上依次缠绕并层叠背面橡胶层用未交联橡胶片13’和黏合橡胶层用未交联橡胶片12’,从该未交联橡胶片12’上将芯线用捻线14’以螺旋状缠绕到圆筒状内模21上,进而再从该捻线14’上依次缠绕黏合橡胶层用未交联橡胶片12’、以及压缩橡胶层11的内侧橡胶部用未交联橡胶片11b’和表面橡胶层用未交联橡胶片11a’,从而便形成了层叠体B’。
然后,将设置有层叠体B’的橡胶套25从圆筒状筒24上拆下来,再如图6所示的那样,对其进行安装,以使其内嵌在外模22的内周面侧。
接着,如图7所示,使内模21位于已安装在外模22中的橡胶套25内并进行密封。
然后,对外模22加热,并向内模21的已密封的内部注入高压空气等来进行加压。此时,如图8所示,内模21膨胀,从而层叠体10’的带形成用未交联橡胶片11a’、11b’、12’、13’被压接到外模22的成形面上,然后使未交联橡胶片11a’、11b’、12’、13’进行交联而实现一体化并与捻线14’实现复合化,进而利用未交联橡胶片11a’中的空心粒子17或发泡剂在与表面橡胶层11a对应的部分形成了很多空心部,最终成形出圆筒状带坯S。该带坯S的成形温度例如为100℃以上180℃以下,成形压力例如为0.5MPa以上2.0MPa以下,成形时间例如为10分钟以上60分钟以下。
然后,对内模21的内部进行减压以解除密封后,取出已在内模21和外模22之间隔着橡胶套25成形出来的带坯S,将带坯S切成规定宽度的圆环,再将表里面翻过来,从而就得到了多楔带B。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需要对带坯S的外周侧、即V形楔15一侧的表面进行研磨。
图9示出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的汽车附件驱动用带传动装置30的带轮平面布置情况。该附件驱动用带传动装置30采用多楔带B缠绕在四个楔带轮和两个平带轮共六个带轮上来传递动力的S形驱动方式(serpentine drive type)。
就该附件驱动用带传动装置30而言,在最上方位置设置有动力转向带轮31,该动力转向带轮31为楔带轮,在该动力转向带轮31的下方设置有交流发电机带轮32,该交流发电机带轮32为楔带轮。此外,在动力转向带轮31的左下方设置有张紧带轮33,该张紧带轮33为平带轮,在该张紧带轮33的下方设置有水泵带轮34,该水泵带轮34为平带轮。进而,在张紧带轮33的左下方设置有曲轴带轮35,该曲轴带轮35为楔带轮,在该曲轴带轮35的右下方设置有空调带轮36,该空调带轮36为楔带轮。这些带轮是由例如金属冲压加工制件、铸造物、尼龙树脂、酚醛树脂等树脂成形品构成的,而且带轮直径为以上150mm以下。
就该附件驱动用带传动装置30而言,多楔带B设置为:以V形楔15一侧接触的方式缠绕在动力转向带轮31上,接着再以带背面侧接触的方式缠绕在张紧带轮33上以后,以V形楔15一侧接触的方式依次缠绕在曲轴带轮35及空调带轮36上,再以带背面侧接触的方式缠绕在水泵带轮34上,然后以V形楔15一侧接触的方式缠绕在交流发电机带轮32上,最后再回到动力转向带轮31上。挂绕在带轮之间的多楔带B的长度即带的跨距长度例如为50mm以上300mm以下。在带轮之间可能产生的对准误差为0°以上2°以下。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及图11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需要说明的是,名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表示。
就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而言,在压缩橡胶层11中,表面橡胶层11a由泡沫橡胶形成,并且压缩橡胶层11具有:沿着两侧V形楔15各自的外侧侧面部设置的表面橡胶层11a、和沿着彼此相邻的一对V形楔15相向的侧面部及将所述侧面部连结起来的楔底部设置的表面橡胶层11a。后者的所述表面橡胶层11a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倒U字形。因此,各个表面橡胶层11a设置成:包含两侧的V形楔15各自的外侧侧面部、或者包含彼此相邻的一对V形楔15相向的侧面部。表面橡胶层11a的厚度为例如50μm以上500μm以下。另一方面,由实心橡胶形成的内侧橡胶部11b设置在表面橡胶层11a的内侧。
为了制造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成形出图12所示的圆筒状带坯S。沿周向延伸的剖面形状呈近似梯形的突条15’沿轴向相连接地形成在该带坯S的外周上,该突条15’的表面层由泡沫橡胶11a”形成,且该突条15’的除了该表面层以外的内部由实心橡胶11b”形成。然后,如图13所示,将带坯S挂绕在一对坯挂绕轴26之间,并且一边让研磨砂轮27相对于带坯S的外周面旋转一边让研磨砂轮27紧顶在带坯S的外周面上,还让带坯S在一对坯挂绕轴26之间旋转,其中,在研磨砂轮27上,沿周向延伸的V形楔形状槽相连地设置在外周的轴向上。此时,如图14所示,通过研磨出带坯S外周的突条而形成了多个V形楔15,所述多个V形楔15分别具有由泡沫橡胶形成的表面橡胶层11a和由实心橡胶形成的内侧橡胶部11b。
包括表面橡胶层11a及内侧橡胶部11b的配合在内,其它结构及作用和效果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其它实施方式)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表面橡胶层11a是由泡沫橡胶形成的,不过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如图15A及图15B所示,表面橡胶层11a由实心橡胶形成。
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由压缩橡胶层11、黏合橡胶层12及背面橡胶层13构成了多楔带主体10,不过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由压缩橡胶层11和黏合橡胶层12构成多楔带主体10,并且设置了补强布以取代背面橡胶层13,其中,该补强布例如由棉、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芳纶纤维等的纤维线制成的机织布、针织物、无纺布等构成。
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仅在压缩橡胶层11上设置了V形楔15,不过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在背面橡胶层上也设置有V形楔的双面多楔带。
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带传动装置示出了汽车的附件驱动用带传动装置30,不过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一般产业用等的带传动装置。
实施例
(未交联橡胶组合物)
制备出下述橡胶1~橡胶4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在表1中也示出了上述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各自的配合情况。
<橡胶1>
向密闭型密炼机的腔室内投入作为橡胶成分的EPDM-1(JSR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EP51,乙烯含量:67质量%,ENB含量:5.8质量%,门尼粘度:23ML1+4(125℃))后进行捏合,然后相对于该橡胶成分100质量份,经投入配合了作为补强剂的HAF炭黑(东海炭素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SEAST 3)35质量份、作为补强剂的GPF炭黑(东海炭素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SEAST V)15质量份、作为软化剂的油(日本太阳石油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SUNPAR2280)8质量份、作为加工助剂的硬脂酸(花王公司制造,商品名:LUNAC)1质量份、作为硫化助剂的氧化锌(SAKAI化学工业公司制造,商品名:Zinc White No.3)5质量份、作为交联剂的硫磺(日本干溜工业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SEIMI OT)1.7质量份、EPDM用混合硫化促进剂(三新化学工业公司制造,商品名:SANCLER EM-2)2.8质量份、次磺酰胺类硫化促进剂(大内新兴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Nocceler MSA-G)1.2质量份、作为橡胶配合用树脂的高苯乙烯树脂(JSR株式会社制造,grade:JSR0061)5质量份、作为橡胶配合用树脂的酚醛树脂(住友贝克莱特公司制造,商品名:PR-12687)10质量份、作为橡胶配合用树脂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三井化学公司制造;商品名:HI-ZEX MILLION 240S)30质量份、以及空心粒子(积水化学工业公司制造,商品名:ADVANCELL EMS-026)4.5质量份并进行混炼,从而得到了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将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作为橡胶1。
<橡胶2>
除了没有配合空心粒子以外,按照与橡胶1相同的方法得到了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将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作为橡胶2。
<橡胶3>
向密闭型密炼机的腔室内投入作为橡胶成分的EPDM-2(JSR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EP123,乙烯含量:58质量%,ENB含量:4.5质量%,门尼粘度:19.5ML1+4(125℃))后进行捏合,然后相对于该橡胶成分100质量份,经投入配合了作为补强剂的FEF炭黑(东海炭素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SEASTSO)70质量份、作为软化剂的油8质量份、作为加工助剂的硬脂酸1质量份、作为硫化助剂的氧化锌5质量份、作为交联剂的硫磺1.7质量份、EPDM用混合硫化促进剂2.8质量份、次磺酰胺类硫化促进剂1.2质量份、以及作为橡胶配合用树脂的酚醛树脂5质量份后进行混炼,从而得到了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将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作为橡胶3。
<橡胶4>
向密闭型密炼机的腔室内投入作为橡胶成分的EPDM-2后进行捏合,然后相对于该橡胶成分100质量份,经投入配合了作为补强剂的HAF炭黑50质量份、作为软化剂的油14质量份、作为加工助剂的硬脂酸1质量份、作为硫化助剂的氧化锌5质量份、作为交联剂的硫磺1.7质量份、EPDM用混合硫化促进剂2.8质量份、次磺酰胺类硫化促进剂1.2质量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10质量份、作为层状硅酸盐的膨润土(HOJUN Co.,Ltd制造,商品名:BengelHVP)30质量份、以及尼龙短纤维(旭化成公司制造,商品名:Leona 66,纤维长度:1mm)25.5质量份后进行混炼,从而得到了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将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作为橡胶4。
[表1]
(多楔带)
制作出下述实施例1~2及比较例1~5的多楔带。在表2中也示出了上述多楔带各自的构成。
<实施例1>
制作出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用橡胶1形成了表面橡胶层并用橡胶3形成了内侧橡胶部的多楔带,将该多楔带作为实施例1。
就实施例1的多楔带而言,表面橡胶层的EPDM-1的乙烯含量(A1)与内侧橡胶部的EPDM-2的乙烯含量(A2)之比(A1/A2)为1.16。表面橡胶层的EPDM-1的ENB含量(B1)与内侧橡胶部的EPDM-2的ENB含量(B2)之比(B1/B2)为1.29。表面橡胶层的EPDM-1在125℃下的门尼粘度(C1)与内侧橡胶部的EPDM-2在125℃下的门尼粘度(C2)之比(C1/C2)为1.18。形成表面橡胶层的橡胶1的磨耗量比形成内侧橡胶部的橡胶3的磨耗量少,这两者的磨耗量之差为58mm3。形成内侧橡胶部的橡胶3的脆化温度比形成表面橡胶层的橡胶1的脆化温度低,这两者的温度差为27℃。
需要说明的是,用以EPDM为橡胶成分的其它橡胶组合物形成了黏合橡胶层及背面橡胶层。此外,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制成的捻线构成了芯线。并且,带周长为1200mm,带宽为10.68mm,带厚为4.3mm,楔的数量为3个。
<实施例2>
制作出除了用橡胶2形成了表面橡胶层外,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多楔带,将该多楔带作为实施例2。
就实施例1的多楔带而言,A1/A2、B1/B2及C1/C2与实施例1相同。形成表面橡胶层的橡胶2的磨耗量比形成内侧橡胶部的橡胶3的磨耗量少,这两者的磨耗量之差为80mm3。形成内侧橡胶部的橡胶3的脆化温度比形成表面橡胶层的橡胶1的脆化温度低,这两者的温度差为10℃。
<比较例1>
制作出除了用橡胶2形成了内侧橡胶部外,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多楔带,将该多楔带作为比较例1。
就比较例1的多楔带而言,A1/A2、B1/B2及C1/C2都为1。
<比较例2>
制作出除了用橡胶3形成了表面橡胶层、即用单一的橡胶3形成了压缩橡胶层外,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多楔带,将该多楔带作为比较例2。
就比较例2的多楔带而言,A1/A2、B1/B2及C1/C2都为1。
<比较例3>
制作出除了用橡胶2形成了内侧橡胶部、即用单一的橡胶2形成了压缩橡胶层外,其它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的多楔带,将该多楔带作为比较例3。
就比较例3的多楔带而言,A1/A2、B1/B2及C1/C2都为1。
<比较例4>
制作出除了用橡胶4形成了表面橡胶层及内侧橡胶部、即用配合有尼龙短纤维的单一橡胶4形成了压缩橡胶层外,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多楔带,将该多楔带作为比较例4。
就比较例4的多楔带而言,A1/A2、B1/B2及C1/C2都为1。
<比较例5>
制作出除了用橡胶3形成了表面橡胶层及用橡胶2形成了内侧橡胶部外,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多楔带,将该多楔带作为比较例5。
就比较例5的多楔带而言,A1/A2为0.87,B1/B2为0.78,C1/C2为0.85。
[表2]
(试验方法)
<耐磨性>
用橡胶1~4分别制作出试样,并根据JIS K6264-2对这些试样进行了DIN磨耗试验。
<耐寒性>
用橡胶1~4分别制作出试样,并根据JIS K6261测量出这些试样的脆化温度。
<带走行试验>
-耐磨性评价-
图16A示出了耐磨性评价用带走行试验机40的带轮平面布置情况。
耐磨性评价用带走行试验机40构成为:左右留出间隔地设置有带轮直径分别为60mm的主动带轮41及从动带轮42,并且主动带轮41及从动带轮42都为楔带轮。并且,该耐磨性评价用带走行试验机40构成为:多楔带B以其V形楔侧与主动带轮41及从动带轮42相接触地绕挂在该主动带轮41及从动带轮42上。
对实施例1~2及比较例1~5各自的多楔带B的带质量进行测量后,将上述多楔带B安装在上述耐磨性评价用带走行试验机40上,并对从动带轮42施加了3.82kW的旋转载荷且为了施加带张力朝着侧面对从动带轮42施加了1177N的固定载荷(DW),然后在室温环境下,让主动带轮41以3500rpm的转速旋转使带走行了24小时。在带走行后,再次对带质量进行了测量。然后,将用带走行前后的带质量减少量除以带走行前的带质量而计算出的百分率作为磨损率。
-耐寒性评价-
图16B示出了耐寒性评价用带走行试验机50的带轮平面布置情况。
耐寒性评价用带走行试验机50构成为:上下留出间隔地设置有带轮直径为140mm的楔带轮即主动带轮51及带轮直径为45mm的楔带轮即从动带轮52。并且,该耐寒性评价用带走行试验机50构成为:多楔带B以其V形楔侧与主动带轮51及从动带轮52相接触地绕挂在该主动带轮51及从动带轮52上。
将实施例1~2及比较例1~5各自的多楔带B安装到所述耐寒性评价用带走行试验机50上,并且为了施加带张力朝下侧将29.4N的安装载荷(SW)施加在从动带轮52上。然后,在环境温度-40℃下,让主动带轮51以270rpm的转速旋转5分钟使带进行了走行后再停止25分钟,将这一过程作为一个周期,并且在停止时定期地用目视方法对多楔带B的V形楔表面是否产生了裂纹进行确认,当确认出有裂纹产生时就使带结束走行,并记录了到停止走行为止的周期数。
(试验结果)
在表1及表2中示出了试验结果。
根据表1可知:就作为橡胶成分的EPDM的乙烯含量相对较高的橡胶1及橡胶2而言,因为橡胶1及橡胶2的磨损率低于作为橡胶成分的EPDM的乙烯含量相对较低的橡胶3的磨损率,因此耐磨性优异。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橡胶4的作为橡胶成分的EPDM的乙烯含量相对较低,但橡胶4的耐磨性比橡胶1优异,这可以认为是配合了尼龙短纤维的缘故。
还可知:就作为橡胶成分的EPDM的乙烯含量相对较低的橡胶3而言,因为橡胶3的脆化温度低于作为橡胶成分的EPDM的乙烯含量相对较高的橡胶1及橡胶2的脆化温度,因此耐寒性优异。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橡胶4的作为橡胶成分的EPDM的乙烯含量相对较低,但橡胶4的耐寒性劣于橡胶2,这可以认为是配合了尼龙短纤维的缘故。
根据表2可知:就作为表面橡胶层的橡胶成分的EPDM的乙烯含量比作为内侧橡胶部的橡胶成分的EPDM的乙烯含量高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2而言,它们的耐磨性及耐寒性都优异;而相对于此,就作为表面橡胶层的橡胶成分的EPDM的乙烯含量等于或者低于作为内侧橡胶部的橡胶成分的EPDM的乙烯含量的比较例1~5而言,仅耐磨性及耐寒性中的一者较优异而已。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对于多楔带这一技术领域很有用。
-符号说明-
B 多楔带
11 压缩橡胶层
11a 表面橡胶层
11b 内侧橡胶部
15 V形楔

Claims (15)

1.一种多楔带,其包括压缩橡胶层,各自沿带长方向延伸的多个V形楔沿着带宽方向排列着设置在所述压缩橡胶层的带内周侧,所述多楔带的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橡胶层具有:设置成包含所述V形楔的侧面部在内的表面橡胶层、和设置在所述表面橡胶层的内侧的内侧橡胶部,
所述表面橡胶层及所述内侧橡胶部由以乙烯-α-烯烃弹性体作为橡胶成分的主体的橡胶组合物形成,
形成所述表面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高于形成所述内侧橡胶部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橡胶层由泡沫橡胶形成,所述内侧橡胶部由实心橡胶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利用基于JIS K6264-2的DIN磨耗试验测量的、形成所述表面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的磨耗量比形成所述内侧橡胶部的橡胶组合物的磨耗量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表面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的磨耗量与形成所述内侧橡胶部的橡胶组合物的磨耗量之间的磨耗量差为15.0mm3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根据JIS K6261测量的、形成所述内侧橡胶部的橡胶组合物的脆化温度比形成所述表面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的脆化温度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内侧橡胶部的橡胶组合物的脆化温度与形成所述表面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的脆化温度之间的温度差为5.0℃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表面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为59质量%以上85质量%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内侧橡胶部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为45质量%以上66质量%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表面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与形成所述内侧橡胶部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的乙烯含量之比为1.05以上1.90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构成用以形成所述表面橡胶层及所述内侧橡胶部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的主成分的乙烯-α-烯烃弹性体为三元乙丙橡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元乙丙橡胶的二烯成分为乙叉降冰片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表面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三元乙丙橡胶的乙叉降冰片烯含量为0.50质量%以上14质量%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内侧橡胶部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三元乙丙橡胶的乙叉降冰片烯含量为0.50质量%以上14质量%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表面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三元乙丙橡胶的乙叉降冰片烯含量高于形成所述内侧橡胶部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三元乙丙橡胶的乙叉降冰片烯含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楔带,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表面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三元乙丙橡胶的乙叉降冰片烯含量、与形成所述内侧橡胶部的橡胶组合物的橡胶成分中所含的三元乙丙橡胶的乙叉降冰片烯含量之比为1.10以上1.40以下。
CN201680070664.2A 2015-12-04 2016-10-03 多楔带 Active CN1083689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7592 2015-12-04
JP2015-237592 2015-12-04
PCT/JP2016/004452 WO2017094213A1 (ja) 2015-12-04 2016-10-03 Vリブドベル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8914A true CN108368914A (zh) 2018-08-03
CN108368914B CN108368914B (zh) 2018-12-18

Family

ID=58796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0664.2A Active CN108368914B (zh) 2015-12-04 2016-10-03 多楔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74045B2 (zh)
KR (1) KR101917709B1 (zh)
CN (1) CN108368914B (zh)
DE (1) DE112016005524B4 (zh)
WO (1) WO201709421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6241A (zh) * 2019-06-07 2022-01-07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传动带
CN114810944A (zh) * 2021-01-29 2022-07-29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摩擦传动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0244B2 (ja) * 2016-05-19 2021-12-15 ヤマウチ株式会社 トルクリミッタ及び分離機構
US10219214B2 (en) 2017-01-06 2019-02-26 Mediatek Inc. Enhanced PS domain data-off mechanism
IT201800000645A1 (it) * 2018-01-09 2019-07-09 Megadyne S P A Cinghia con protuberanze
DE102018116084A1 (de) * 2018-07-03 2020-01-09 Arntz Beteiligungs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eilrippenriemens mit Rippenbeschichtu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47029A1 (ja) * 2008-10-24 2010-04-29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用ゴム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伝動ベルト
JP2010242825A (ja) * 2009-04-03 2010-10-28 Bando Chem Ind Ltd Vリブド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28296A (zh) * 2009-05-20 2012-04-25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67236A (zh) * 2009-12-14 2012-09-12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摩擦传动带
CN104040215A (zh) * 2012-01-11 2014-09-10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带传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20107B2 (ja) 2005-04-18 2011-11-24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
JP2009068673A (ja) 2007-09-18 2009-04-02 Bando Chem Ind Ltd 伝動ベルト
JP2011099457A (ja) 2008-03-07 2011-05-19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Vリブドベルト
JP2010169215A (ja) 2009-01-23 2010-08-05 Mitsuboshi Belting Ltd 摩擦伝動ベルト
JP5586282B2 (ja) 2010-03-16 2014-09-10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ベルト伝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47029A1 (ja) * 2008-10-24 2010-04-29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用ゴム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伝動ベルト
JP2010242825A (ja) * 2009-04-03 2010-10-28 Bando Chem Ind Ltd Vリブド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28296A (zh) * 2009-05-20 2012-04-25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67236A (zh) * 2009-12-14 2012-09-12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摩擦传动带
CN104040215A (zh) * 2012-01-11 2014-09-10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带传动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6241A (zh) * 2019-06-07 2022-01-07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传动带
CN113906241B (zh) * 2019-06-07 2022-07-12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传动带
CN114810944A (zh) * 2021-01-29 2022-07-29 阪东化学株式会社 摩擦传动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5524T5 (de) 2018-08-30
DE112016005524B4 (de) 2020-06-04
CN108368914B (zh) 2018-12-18
US10274045B2 (en) 2019-04-30
KR20180074798A (ko) 2018-07-03
US20180283495A1 (en) 2018-10-04
WO2017094213A1 (ja) 2017-06-08
KR101917709B1 (ko) 2018-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8914B (zh) 多楔带
CN106895111B (zh) 摩擦传动带
CN102667236B (zh) 摩擦传动带
KR102165523B1 (ko) V 벨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168184B (zh) 摩擦传动带
KR101422450B1 (ko) V 리브드 벨트의 제조방법
KR101516934B1 (ko) 마찰 전동 벨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428296A (zh)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KR20140137350A (ko) 마찰 전동 벨트
CN107923489B (zh) 摩擦传动带
CN108496024A (zh)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CN108603567B (zh) 摩擦传动带
CN107532680B (zh) 传动带
WO2005116482A1 (ja) 伝動ベル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8603566B (zh) 摩擦传动带
CN108884906B (zh) 传动带
JP6078702B1 (ja) Vリブドベルト
WO2016027392A1 (ja) Vリブド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ベルト伝動装置
CN106536973B (zh)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带传动装置
JP6581892B2 (ja) 摩擦伝動ベルト
JP6635753B2 (ja) ベルト
WO2015146033A1 (ja) 摩擦伝動ベル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