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3939A - 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3939A
CN108353939A CN201810158972.1A CN201810158972A CN108353939A CN 108353939 A CN108353939 A CN 108353939A CN 201810158972 A CN201810158972 A CN 201810158972A CN 108353939 A CN108353939 A CN 108353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rba speranskiae
speranskiae tuberculatae
active constituent
tuberculatae extract
chlorine fluor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5897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53939B (zh
Inventor
张俊丽
贾丽娜
刘滔
薛菁
拜翊莎
高红兵
董晓梅
李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nan Dongwang NONGHUA Bio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nan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Wein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nan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Wein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filed Critical Weinan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81015897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5393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53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3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53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3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 A01N37/4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carboxylic group or a thio analogue, or a derivative thereof, and a nitrogen atom attache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by a single or double bond, this nitrogen atom not being a member of a derivative or of a thio analogue of a carboxylic group, e.g. amino-carboxylic acids
    • A01N37/46N-acyl deriva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4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a double or triple bond to nitrogen, e.g. cyanates, cyanami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01N65/08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01N65/08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01N65/18Euphorbiaceae [Spurge family], e.g. ricinus [castorbea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其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为透骨草提取物,所述第二活性成分为氯氟氰虫酰胺或氟啶虫胺腈;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10~30:1。本发明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可配制成农业上允许使用的悬浮剂、水乳剂和微乳剂,对水稻二化螟、水稻飞虱、小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苹果介壳虫、苹果蚜虫、黄瓜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效。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透骨草提取物杀虫剂防效不理想的问题,降低了氯氟氰虫酰胺或氟啶虫胺腈的用量,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二者复配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且对作物安全性好。

Description

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农用杀虫组合物,具体涉及一种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本发明还给出了该杀虫组合物的制剂剂型以及在农业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将农药的副作用降至最小,开发生物合理农药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植物源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对非靶标生物基本无害,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发展和应用植物源农药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而且随着公众对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对植物源农药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发展植物源农药成为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透骨草(Phryma leptostachya L.),又名老婆子针线、毒蝇草、粘人裙、一马光等,为透骨草科透骨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透骨草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北美洲和亚洲东部,其在东亚一直被用作传统的杀虫植物。透骨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及长江流域各地。据记载,透骨草全草及根有毒,供药用,性味涩;能清热,治黄水疮,疥癣及虫疮毒;根可杀蝇蛆,全草能杀灭蔬菜菜青虫。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研究所对透骨草进行了系统研究,已开发出透骨草微乳制剂,对菜青虫、东方粘虫、小菜蛾等具有良好的防效。
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为近年来发展的高效杀虫剂,其作用机理较为独特,对作物多种害虫具有高效、广谱的作用,且均为毒性较低,对环境安全的杀虫剂品种,成为目前首选的杀虫药剂。下面简要介绍这两种杀虫剂的理化性质、杀虫机理及在农业上的应用。
氯氟氰虫酰胺(ZJ4042),化学名称为3-氯-N1-(2-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基)-N2-(1-甲基-1-氰基乙基)邻苯二甲酰胺,是由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属于高效、低毒和作用机制独特的新型杀虫剂。氯氟氰虫酰胺作用于昆虫的鱼尼丁受体,使得昆虫细胞内源钙离子释放,影响肌肉收缩。该类杀虫剂已经成为新农药创制的研究热点。氯氟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甜菜夜蛾、二化螟等鳞翅目害虫具有比较好的防止效果。
氟啶虫胺腈,英文通用名:sulfoxaflor,化学名称为[1-[6-(三氟甲基)吡啶-3-基]乙基]甲基(氧)-λ4-巯基氨腈。氟啶虫胺腈是磺酰亚胺杀虫剂,作用于昆虫胆碱受体内独特的结合位点而发挥杀虫功能。氟啶虫胺腈可经叶、茎、根吸收而进入植物体内,适用于防治蚜虫、盲蝽、粉虱、飞虱、介壳虫等作物害虫。氟啶虫胺腈作为一种新的杀虫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抗性风险,而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合理混用,对于充分有效推广其应用,延长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等新型杀虫剂的发展速度很快,市场销量逐年增加。由于其防效较好,农民大量多次使用,导致许多害虫对其已逐渐产生抗性,致使用药量不断加大,农药残留量增加,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作为植物源农药的透骨草提取物,对某些作物害虫具有一定的毒杀活性,但其速效性较差,防治效果一般不如化学农药。上述化学农药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具有较为新颖的作用机理和优异的防治效果,但多种农业害虫已对其产生了抗药性。通过合理混配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剂量,对农作物无公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拓展了植物源农药的应用,探索了植物源农药-化学农药混配使用的新模式。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发明人通过长期大量的试验发现,将透骨草提取物和作用机理不同的新型杀虫剂氯氟氰虫酰胺或氟啶虫胺腈混配使用,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能显著提高对水稻二化螟、水稻飞虱、小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苹果介壳虫、苹果蚜虫、黄瓜蚜虫等害虫的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扩大防治谱,降低防治成本,可以解决抗性问题,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其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为透骨草提取物,所述第二活性成分为氯氟氰虫酰胺或氟啶虫胺腈;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10~30:1。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5~20:1。
进一步优选地,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或氟啶虫胺腈的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20%~75%。
关于所述透骨草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对透骨草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并不做特别的限定。本发明提供的透骨草提取物以透骨草(包含茎、叶和根)为原料,经晾干粉碎后,可以通过水浸提、有机溶剂浸提、超临界流体萃取或是其它常规的方式获得。
有机溶剂浸提可以作为获取所述透骨草提取物的优选方式之一,其操作过程大致如下:粉碎干燥后的透骨草,用有机溶剂浸提粉碎后的透骨草,回收浸提液中的有机溶剂,得到所述透骨草提取物的浓缩液,即得所述透骨草提取物。本发明所述有机溶剂优选为甲醇、乙醇、氯仿、丙酮、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是其混合物,或其它可以获得所述透骨草提取物的有机溶剂。
所述透骨草提取物制备优选方式之一:称取100g晾干粉碎的透骨草植株置于5L提取反应釜,加入3公斤甲醇,回流提取2~3小时,减压浓缩脱除溶剂即得透骨草提取物。
所述透骨草提取物制备优选方式之二:取晾干粉碎后的透骨草植株于搅拌容器中,加入4~8重量倍数的有机溶剂(例如,有机溶剂为甲醇),在40~80℃恒温水浴锅中搅拌浸提2~4次,每次12~36h;分离过滤得到浸提液,浸提液在真空度0.05Mpa~0.09Mpa下蒸发浓缩,回收浸提液中的有机溶剂,得到所述透骨草提取物。
所述透骨草提取物制备优选方式之三:干燥的透骨草粉碎后,用甲醇室温浸泡24h;再采用超声提取3次,每次超声提取30min,过滤;重复提取3次,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得透骨草提取物。
还有,超临界流体萃取同样可以作为获取所述透骨草提取物的优选方式,其操作过程大致如下:将粉碎干燥后的透骨草置于萃取釜中,萃取剂选用二氧化碳,萃取压力15~30MPa,萃取温度40~60℃,萃取时间2~6h,萃取完成后减压回收二氧化碳,即得所述透骨草提取物。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的剂型为悬浮剂、水乳剂或微乳剂。
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配制剂型时,除含有供选的杀虫活性成分外,还需要创造性地选用多种助剂。在制备上述剂型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农药制剂辅助成分(助剂)。所述辅助成分可以为分散介质、分散剂、乳化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防冻剂、填料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制剂的配制所用助剂进行举例说明。
在配制相应的悬浮剂时,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选用聚羧酸盐类(TERSPERSE2700、T36等)、木质素磺酸盐类(Ufoxane 3A、Borresperse NA、Borresperse CA-SA等)、萘和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类(NNO、MF、Morwet D-425、Tamol NN、TERSPERSE2020等)、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EO-PO嵌段聚醚类(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SOPA)中一种或多种;润湿剂选用硫酸盐类(K-12)、磺酸盐类(ABS-Na、BX、Terwet 1004等)、复合润湿剂(Morwet EFW)中一种或多种;增稠剂选用淀粉、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选用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凹凸棒土、陶土、尿素、玉米淀粉、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配制相应的水乳剂时,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选用BY(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系列乳化剂(BY-110、BY-125、BY-140)、农乳400、宁乳33、32、4203、4103、十二烷基苯磺酸钙、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农乳700#(通用名: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通用名: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农乳1601#(通用名: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助乳化剂如甲醇、异丙醇、正丁醇、乙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选用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苯、甲苯、溶剂油中一种或多种。稳定剂选用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丙烷中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在配制相应的微乳剂时,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选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农乳700#(通用名: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吐温-60#(通用名: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TX-10(通用名: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农乳1601(通用名: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农乳600#、农乳400#中一种或多种;助乳化剂如甲醇、异丙醇、正丁醇、乙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选用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苯、甲苯、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中的一种或多种;稳定剂选用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丙烷中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本发明还进一步给出所述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虫害上的用途。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农作物虫害包括水稻二化螟、水稻飞虱、小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苹果介壳虫、苹果蚜虫、黄瓜蚜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农用杀虫组合物至少具有下述的有益效果或优点:
(1)透骨草提取物作为一种新的植物源杀虫剂,其对作物害虫的防治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且作用速度较慢,速效性较差。此外,由于透骨草提取物中活性组分含量较低,导致其对防治靶标的防效较差。氯氟氰虫酰胺或氟啶虫胺腈杀虫作用机制较为特殊,对防治靶标效果显著,但长期施用易于产生抗性。
本发明将作用机理不同的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或氟啶虫胺腈进行二元复配,形成新型的植物源农药-化学农药组合类型的农用杀虫组合物。该农用杀虫组合物的活性和杀虫效果并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既克服了植物源农药防效较差的缺点,又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此外,所述农用杀虫组合物的优点还表现在组分合理,杀虫效果好,提高了作物安全性,延缓抗性的产生,且适应了当前农药减量增效的要求,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2)本发明扩大了防治谱,对多种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如水稻二化螟、水稻飞虱、小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苹果介壳虫、苹果蚜虫、黄瓜蚜虫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本发明所述农用杀虫组合物可制备成不同剂型的制剂,经安全性评价得知,各制剂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一)制剂制备部分
本发明所述杀虫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第一活性成分是透骨草提取物,第二活性成分选用氯氟氰虫酰胺或氟啶虫胺腈。需要说明的是,下属各制剂实施例中的氯氟氰虫酰胺或氟啶虫胺腈为折百后重量。
制剂实施例1:20%透骨草提取物·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
称取100克透骨草取物、100克氯氟氰虫酰胺、25克聚羧酸盐TERSPERSE 2700、15克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15克磺酸盐Terwet 1004、20克PVA(聚乙烯醇,分子量2000)、5克羧甲基纤维素钠、高岭土100克,水补足1000克。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悬浮剂的方法即混合、砂磨机砂磨至粒径小于5μm、制取有效成分含量为20%透骨草提取物·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2:40%透骨草提取物·氯氟氰虫酰胺微乳剂
称取100克透骨草取物、300克氯氟氰虫酰胺、30克农乳700#、20克农乳500#、30克农乳1601#、80克N-甲基吡咯烷酮、50克异丙醇,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0克,搅拌后制得有效成分含量为40%透骨草提取物·氯氟氰虫酰胺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3:35%透骨草提取物·氟啶虫胺腈水乳剂
称取100克透骨草取物、250克氟啶虫胺腈、10克农乳700#、30克农乳500#、40克农乳600#、80克甲苯、50克异丙醇、50克甲醇,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0克,搅拌后制得有效成分含量为35%透骨草提取物·氟啶虫胺腈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4:24%透骨草提取物·氟啶虫胺腈微乳剂
称取200克透骨草取物、40克氟啶虫胺腈、40克TX-10、50克吐温-60#、40克农乳500#、100克甲苯、50克N-甲基吡咯烷酮、20克正丁醇、10克亚磷酸三苯酯,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0克,搅拌后制得有效成分含量为24%透骨草提取物·氟啶虫胺腈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5:60%透骨草提取物·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
称取200克透骨草取物、400克氯氟氰虫酰胺、30克磺酸盐TERSPERSE2020、30克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10克磺酸盐类ABS-Na、硅藻土80克,水补足1000克。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悬浮剂的方法即混合、砂磨机砂磨至粒径小于5μm、制取有效成分含量为60%透骨草提取物·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6:75%透骨草提取物·氟啶虫胺腈悬浮剂
称取250克透骨草取物、500克氟啶虫胺腈、10克木质素磺酸盐类Borresperse NA、15克EO-PO嵌段聚醚类、20克复合润湿剂(Morwet EFW)、15克N-甲基吡咯烷酮、膨润土30克,水补足1000克。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悬浮剂的方法即混合、砂磨机砂磨至粒径小于5μm、制取有效成分含量为75%透骨草提取物·氟啶虫胺腈悬浮剂。
(二)生物测定部分
1、室内毒力实验部分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1:水稻二化螟室内毒力测定
为了防治水稻二化螟,发明人以透骨草提取物分别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复配进行增效作用研究,具体试验方法以及结果如下:
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为:采用透骨草提取物原液、氯氟氰虫酰胺原药、氟啶虫胺腈原药,根据设定的配比浓度,配置成所需的药液,备用。参照杀虫剂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农药行业标准NY/T1154.14-2008),试验采用稻苗浸渍法。选取在直径5cm花盆中生长3周(约25cm高)的稻苗,每盆约30株,在花盆表土上倒入少量琼脂,将水稻秧苗倒置浸入各浓度药液中10秒,于室内晾干。将稻茎齐根剪下,去除上部叶片,保留6cm的稻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直径为6.5cm的培养皿(每皿底部垫入四层滤纸,加入3ml无菌水保湿)中,每培养皿15根,然后再在每个培养皿中用毛笔挑入2龄二化螟幼虫10头,用两层黑棉布覆盖后再盖上培养皿,以防二化螟幼虫逃逸。每次试验设5个处理,每处理重复4次,清水处理作为对照。置于28℃黑暗条件下饲养,6天后检查二化螟幼虫死亡情况,以用毛笔轻触虫体,虫体不能协调运动为死亡标准。
实验数据用DPS软件统计处理。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致死中浓度、相关系数等,并用孙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数。实验结果见表1-1和表1-2。
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本发明提供的含透骨草提取物的杀虫组合物对水稻二化螟的增效作用,以药剂浓度的对数和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几率值求回归方程,并计算得出药剂对的LC50值,然后求得共毒系数。以共毒系数评价复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联合作用,共毒系数>120表示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在80~120之间表示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80表示为拮抗作用。
表1-1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对水稻二化螟毒力测定结果
表1-2透骨草提取物与氟啶虫胺腈混配对水稻二化螟毒力测定结果
表1-1、表1-2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中的一种,以重量比为1:10~30:1混用,进一步优选为1:5~20:1对水稻二化螟有较高的毒力,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2:褐飞虱室内毒力测定
为了防治水稻褐飞虱,发明人以透骨草提取物分别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复配进行增效作用研究,具体试验方法以及结果如下:
采用稻茎浸渍法进行联合作用测定。将透骨草提取物原液、氯氟氰虫酰胺原药、氟啶虫胺腈原药,配置成5个系列浓度的药液,备用。选择室内饲养的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3龄期若虫备用。选择实验室培养的健壮一致的分蘖期水稻苗,连根挖取,洗净,剪成约10cm长的带根稻茎,于阴凉处晾至表面无水痕,待用。将准备好的稻茎在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渍30s,取出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外包保鲜膜,置于试管中,每试管3株。每处理4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对照。用吸虫器将试虫移入试管中,每试管15头,管口用纱布罩住。
处理后试虫至于(25±1)℃、相对湿度为60%~80%、光照光周期为L:D=(16:8)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处理后48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致死中浓度、相关系数等,并用孙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数(CTC值)。实验结果见表2-1和表2-2。
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本发明提供的含透骨草提取物的杀虫组合物对褐飞虱的联合作用,以药剂浓度的对数和药剂对褐飞虱的防效几率值求回归方程,并计算得出药剂对的LC50值,然后求得共毒系数。以共毒系数评价复配药剂对褐飞虱的联合作用,共毒系数>120表示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在80~120之间表示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80表示为拮抗作用。
表2-1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对水稻褐飞虱毒力测定结果
表2-2透骨草提取物与氟啶虫胺腈混配对水稻褐飞虱毒力测定结果
表2-1、表2-2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中的一种,以重量比为1:10~30:1混用,进一步优选为1:5~20:1对水稻褐飞虱有较高的毒力,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3:小菜蛾室内毒力测定
为了防治甘蓝小菜蛾,发明人以透骨草提取物分别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复配进行增效作用研究,具体试验方法以及结果如下:
采用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将透骨草提取物原液、氯氟氰虫酰胺原药、氟啶虫胺腈原药,配置成5个系列浓度的药液,备用。选择室内培养、龄期一致的甘蓝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用毛笔蘸取生理状态一致的试虫15头放入培养皿,再将培养皿置于Potter喷雾塔底盘进行定量喷雾,喷液量为1ml,药液沉降1min后取出试虫,进行饲养。将处理后的试虫置于温度为26℃、湿度70%,光照周期为L:D=(16:8)h的条件下饲养。每处理重复4次,以清水处理为对照。48h后检查死、活虫数,对照组死亡率小于20%的试验为有效试验。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致死中浓度、相关系数等,并用孙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数(CTC值)。实验结果见表3-1和表3-2。
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本发明提供的含透骨草提取物的杀虫组合物对甘蓝小菜蛾的联合作用,以药剂浓度的对数和药剂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几率值求回归方程,并计算得出药剂对的LC50值,然后求得共毒系数。以共毒系数评价复配药剂对小菜蛾的联合作用,共毒系数>120表示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在80~120之间表示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80表示为拮抗作用。
表3-1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对甘蓝小菜蛾毒力测定结果
表3-2透骨草提取物与氟啶虫胺腈混配对甘蓝小菜蛾毒力测定结果
表3-1、表3-2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中的一种,以重量比为1:10~30:1混用,进一步优选为1:5~20:1对甘蓝小菜蛾有较高的毒力,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4:甜菜夜蛾室内毒力测定
为了防治甜菜夜蛾,发明人以透骨草提取物分别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复配进行增效作用研究,具体试验方法以及结果如下:
将透骨草提取物原液、氯氟氰虫酰胺原药、氟啶虫胺腈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5.7-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第7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设清水对照,重复4次。采用浸虫法测定,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浸入药液5~10s后,用滤纸吸取多余药液,将试虫转移至正常条件下饲养,每个重复浸虫20头,处理后24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实验结果见表4-1和表4-2。
通过防效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L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甜菜夜蛾的毒力。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4-1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对甜菜夜蛾毒力测定结果
表4-2透骨草提取物与氟啶虫胺腈混配对甜菜夜蛾毒力测定结果
表4-1、表4-2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中的一种,以重量比为1:10~30:1混用,进一步优选为1:5~20:1对甜菜夜蛾有较高的毒力,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5:菜青虫室内毒力测定
为了防治甘蓝菜青虫,发明人以透骨草提取物分别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复配进行增效作用研究,具体试验方法以及结果如下:
采用浸虫法,试验对象为菜青虫(Pieris rapae)。将透骨草提取物原液、氯氟氰虫酰胺原药、氟啶虫胺腈原药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死亡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备用。
首先将单剂用加有少量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纯净水,选取个体大小基本一致、健康的菜青虫,备用。将装有菜青虫的浸虫笼浸入药液中轻轻摇动,经5秒钟取出用吸水纸吸去粘附表面及周围的药液,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10头,并设不含药剂的相应有机溶剂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48h检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死亡判断标准为:用小毛笔轻碰虫体完全不动者记为死虫。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20℃~24℃的条件下培养,处理后48小时调查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
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数-处理后活出数)/处理前虫口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虫口减退率-对照虫口减退率)/(100-对照虫口减退率)]×100。
通过防效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L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菜青虫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实验结果见表5-1和表5-2。
表5-1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对甘蓝菜青虫毒力测定结果
表5-2透骨草提取物与氟啶虫胺腈混配对甘蓝菜青虫毒力测定结果
表5-1、表5-2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中的一种,以重量比为1:10~30:1混用,进一步优选为1:5~20:1对甘蓝菜青虫有较高的毒力,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6:介壳虫室内毒力测定
为了防治苹果甲壳虫,发明人以透骨草提取物分别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复配进行增效作用研究,具体试验方法以及结果如下:
试验对象为苹果介壳虫,主要为苹果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初孵若虫,采集田间,采前未施任何农药,虫体生长一致。首先将透骨草提取物原液、氯氟氰虫酰胺原药、氟啶虫胺腈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然后采用玻片浸渍法,将双面胶带剪成3cm长的小段贴在载玻片一端,然后用镊子撕去粘胶上的纸片,选取个体大小基本一致、健康的介壳虫,用小毛笔挑起,将其背部贴在粘胶上且使其触角和足不被粘住,每玻片粘30头介壳虫。先在保湿条件下放4h,用双筒解剖镜检查,将死虫挑出弃去,再补粘。然后将粘有介壳虫的玻片浸入药液中轻轻摇动,经5秒钟取出用吸水纸吸去粘胶表面及周围的药液,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30头,并设不含药剂的相应有机溶剂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48h检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死亡判断标准为:用小毛笔轻碰虫体完全不动者或足轻微弹动者记为死虫。
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数-处理后活出数)/处理前虫口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虫口减退率-对照虫口减退率)/(100-对照虫口减退率)]×100。
通过防效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L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苹果甲壳虫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实验结果见表6-1和表6-2。
表6-1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对苹果介壳虫毒力测定结果
表6-2透骨草提取物与氟啶虫胺腈混配对苹果介壳虫毒力测定结果
表6-1、表6-2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中的一种,以重量比为1:10~30:1混用,进一步优选为1:5~20:1对苹果介壳虫有较高的毒力,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7:苹果黄蚜室内毒力测定
为了防治苹果黄蚜,发明人以透骨草提取物分别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复配进行增效作用研究,具体试验方法以及结果如下:
试验对象为苹果黄蚜,采自田间,采前未施任何农药,虫体生长一致。首先将透骨草提取物原液、氯氟氰虫酰胺原药、氟啶虫胺腈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然后采用浸玻片法,将双面胶带剪成3cm长的小段贴在载玻片一端,然后用镊子撕去粘胶上的纸片,选取个体大小基本一致、健康的蚜虫,用小毛笔挑起,将其背部贴在粘胶上且使其触角和足不被粘住,每玻片粘30头苹果黄蚜。先在保湿条件下放4h,用双筒解剖镜检查,将死虫挑出弃去,再补粘。然后将粘有蚜虫的玻片浸入药液中轻轻摇动,经5秒钟取出用吸水纸吸去粘胶表面及周围的药液,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30头,并设不含药剂的相应有机溶剂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48h检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死亡判断标准为:用小毛笔轻碰虫体完全不动者或足轻微弹动者记为死虫。
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数-处理后活出数)/处理前虫口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虫口减退率-对照虫口减退率)/(100-对照虫口减退率)]×100。
通过防效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L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苹果黄蚜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实验结果见表7-1和表7-2。
表7-1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对苹果黄蚜毒力测定结果
表7-2透骨草提取物与氟啶虫胺腈混配对苹果黄蚜毒力测定结果
表7-1、表7-2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中的一种,以重量比为1:10~30:1混用,进一步优选为1:5~20:1对苹果黄蚜有较高的毒力,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8:黄瓜蚜虫室内毒力测定
为了防治黄瓜蚜虫,发明人以透骨草提取物分别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复配进行增效作用研究,具体试验方法以及结果如下:
采用浸虫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将透骨草提取物原液、氯氟氰虫酰胺原药、氟啶虫胺腈原药,配置成5个系列浓度的药液,备用。选择室内培养、龄期一致的黄瓜蚜虫若虫,将靶标昆虫浸入药液10s后,用滤纸吸取多余药液,将试虫转移至正常条件下饲养,每处理重复4次,每重复浸虫10头,以清水处理为对照。24h后检查死、活虫数,对照组死亡率小于20%的试验为有效试验。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各处理的虫口减退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致死中浓度、相关系数等,并用孙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数(CTC值)。
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数-处理后活出数)/处理前虫口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虫口减退率-对照虫口减退率)/(100-对照虫口减退率)]×100。
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本发明提供的含透骨草提取物的杀虫组合物对黄瓜蚜虫的联合作用,以药剂浓度的对数和药剂对黄瓜蚜虫的防效几率值求回归方程,并计算得出药剂对的LC50值,然后求得共毒系数。以共毒系数评价复配药剂对黄瓜蚜虫的联合作用,共毒系数>120表示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在80~120之间表示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80表示为拮抗作用。实验结果见表8-1和表8-2。
表8-1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混配对黄瓜蚜虫毒力测定结果
表8-2透骨草提取物与氟啶虫胺腈混配对黄瓜蚜虫毒力测定结果
表8-1、表8-2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中的一种,以重量比为1:10~30:1混用,进一步优选为1:5~20:1对黄瓜蚜虫有较高的毒力,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2、田间试验部分
田间试验实施例1:防治稻飞虱田间试验
2017年在湖南省仑县羊古坳镇龙家湾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20%透骨草提取物·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制剂实施例2(40%透骨草提取物·氯氟氰虫酰胺微乳剂)、制剂实施例3(35%透骨草提取物·氟啶虫胺腈水乳剂)、制剂实施例4(24%透骨草提取物·氟啶虫胺腈微乳剂)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试验,通过与对照药剂10%透骨草提取物微乳剂、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的效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
试验作物为水稻,防治对象为褐飞虱。试验设在仑县羊古坳镇龙家湾,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pH值7.1,试验期间肥水管理中等。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9。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苗床每小区10m2,大田每小区30m2,随机区组排列。采用人工浸种法,在播种前浸种2d。
调查与统计方法:蜡熟期调查结果,每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10点,每点2丛,拍打稻丛,统计稻丛间水面漂浮的飞虱数,计算防效。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虫数-药剂处理区虫数)/空白对照区虫数×100
表9含透骨草提取物的组合物防治褐飞虱田间试验结果
田间试验结果(表9)表明,以上制剂实施例处理区水稻蜡熟期对稻飞虱的防效达93%以上,防效明显优于各单剂处理区,二元复配防效和单剂处理区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对水稻的安全性调查,播种后第1天及播种后若干天观察,各试验处理对水稻无药害现象发生。
田间试验实施例2:防治苹果黄蚜田间试验
2017年5月在在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巷庙镇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20%透骨草提取物·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制剂实施例2(40%透骨草提取物·氯氟氰虫酰胺微乳剂)、制剂实施例3(35%透骨草提取物·氟啶虫胺腈水乳剂)、制剂实施例4(24%透骨草提取物·氟啶虫胺腈微乳剂)防治苹果黄蚜的田间试验,通过与对照药剂10%透骨草提取物微乳剂、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的效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药剂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及对苹果的安全性。
试验作物为苹果,防治对象为苹果黄蚜。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10。各小区的栽培条件、水肥管理均匀一致。用药采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施,要求各小区苹果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棵树,随机区组排列。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3天、7天各调查一次。同时观察苹果生长情况,目测试验药剂对苹果有无药害产生。
调查统计方法:每小区调查2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固定5个被害梢,每次调查顶梢5~10片叶的活蚜虫数,每处理总蚜量不低于500头。
PT为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CK为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表10防治苹果黄蚜田间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10)表明,制剂实施例1(20%透骨草提取物·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稀释1500倍,制剂实施例2(40%透骨草提取物·氯氟氰虫酰胺微乳剂)稀释6000倍,制剂实施例3(35%透骨草提取物·氟啶虫胺腈水乳剂)稀释2500倍,制剂实施例4(24%透骨草提取物·氟啶虫胺腈微乳剂)稀释4000倍,对苹果黄蚜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药后7天的防效达91%以上,防效明显优于各单剂处理区,二元复配防效和单剂处理区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观察,所有供试药剂对苹果生长安全,无药害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农用杀虫组合物是采用透骨草提取物分别和氯氟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组成的两种活性成分复配组合物。通过大量详实的实验数据证明了,所述农用杀虫组合物的活性和杀虫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除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Claims (6)

1.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为透骨草提取物,所述第二活性成分为氯氟氰虫酰胺或氟啶虫胺腈;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10~3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5~2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骨草提取物与氯氟氰虫酰胺或氟啶虫胺腈的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20%~7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用杀虫组合物的剂型为悬浮剂、水乳剂或微乳剂。
5.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虫害上的用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农作物虫害包括水稻二化螟、水稻飞虱、小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苹果介壳虫、苹果蚜虫、黄瓜蚜虫。
CN201810158972.1A 2018-02-26 2018-02-26 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 Active CN1083539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58972.1A CN108353939B (zh) 2018-02-26 2018-02-26 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58972.1A CN108353939B (zh) 2018-02-26 2018-02-26 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3939A true CN108353939A (zh) 2018-08-03
CN108353939B CN108353939B (zh) 2020-08-28

Family

ID=63002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58972.1A Active CN108353939B (zh) 2018-02-26 2018-02-26 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5393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2350A (zh) * 2019-03-04 2019-06-18 宁波市奉化区水蜜桃研究所 一种植物源的农药组合物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37271A2 (en) * 1986-03-07 1987-09-16 Nippon Kayaku Kabushiki Kaisha A sesquilignan derivative
CN87105866A (zh) * 1986-08-28 1988-05-04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新杀虫剂组合物
US20100160451A1 (en) * 2008-11-19 2010-06-24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CONTROL OF CABBAGE LOOPER, Trichoplusia ni
CN105053052A (zh) * 2015-07-14 2015-11-18 南京农业大学 含水毛茛提取物的杀虫组合物
CN106259472A (zh) * 2016-08-10 2017-01-04 孟庆牛 一种用于菜粉蝶的除虫剂
CN106342905A (zh) * 2016-08-28 2017-01-2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研究所 一种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37271A2 (en) * 1986-03-07 1987-09-16 Nippon Kayaku Kabushiki Kaisha A sesquilignan derivative
CN87105866A (zh) * 1986-08-28 1988-05-04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新杀虫剂组合物
US20100160451A1 (en) * 2008-11-19 2010-06-24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CONTROL OF CABBAGE LOOPER, Trichoplusia ni
CN105053052A (zh) * 2015-07-14 2015-11-18 南京农业大学 含水毛茛提取物的杀虫组合物
CN106259472A (zh) * 2016-08-10 2017-01-04 孟庆牛 一种用于菜粉蝶的除虫剂
CN106342905A (zh) * 2016-08-28 2017-01-2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研究所 一种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ANIGUCHI EIJI: "Phrymarolin-I, a Novel Lignan from Phryma leptostachya L", 《JOURNAL OF THE AGRICULTURAL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
肖新敏: "透骨草杀虫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_",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农业科技辑》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2350A (zh) * 2019-03-04 2019-06-18 宁波市奉化区水蜜桃研究所 一种植物源的农药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3939B (zh) 2020-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1510B (zh) 一种含噻唑膦的杀虫组合物
CN102487952B (zh) 一种含环氧虫啶和生物源杀虫剂的杀虫组合物
CN106342905B (zh) 一种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
CN108157357A (zh) 含有植物源杀虫活性成分的飞防油剂及其应用
CN105284917B (zh) 一种含印楝素和丁香油的植物源农药组合物
CN102484996B (zh) 苦参碱和季酮酸类农药的增效组合物
CN106538586B (zh) 一种含有双丙环虫酯的增效杀虫组合物
CN102484994B (zh) 苦参碱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组合物
CN104705349B (zh) 白莲蒿提取物不同活性部位的制备及其作为杀螨活性物质的应用
CN108353939A (zh) 含有透骨草提取物的农用杀虫组合物
CN102805102A (zh) 一种含噻唑膦和鱼尼汀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的杀虫组合物
CN103858920A (zh) 一种含有乙基多杀菌素的杀虫组合物
CN109221230A (zh) 一种含双丙环虫酯和氯噻啉的杀虫剂组合
CN111387226B (zh) 一种用于防治山楂叶螨的生物农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041067A (zh) 一种新型种子处理微囊悬浮-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169709B (zh) 一种用于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增效组合物
CN103262848A (zh) 一种含环氧虫啶和生物源杀虫剂的杀虫组合物
CN105052966A (zh) 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542675A (zh) 杀虫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0384103A (zh) 含有噻霉酮和氟吡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的种衣剂及用途
CN105104402B (zh) 杀虫杀螨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839223B (zh) 一种植物源复配杀虫剂及其用途
CN109221228A (zh) 一种含有双丙环虫酯和环氧虫啶的杀虫组合物
CN109169688A (zh) 一种含杀虫环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杀虫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4839193B (zh) 农药杀虫组合物、其农药制剂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30

Address after: 714000 north of houhuai Road, Wein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nan Dongwang NONGHUA Bio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714000 No.60, middle section of Dongfeng Street, Linwei District, Wein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EIN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Patentee before: Wein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