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9521A - 调节杠杆组装体以及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节杠杆组装体以及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9521A
CN108349521A CN201680054137.2A CN201680054137A CN108349521A CN 108349521 A CN108349521 A CN 108349521A CN 201680054137 A CN201680054137 A CN 201680054137A CN 108349521 A CN108349521 A CN 1083495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riving side
side cam
engaging
c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413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49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5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通过在形成于调节杠杆(23a)的第二结合部(70)的卡合切口(75、75)压入形成于驱动侧凸轮(29a)的外侧面的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并且以过盈配合将形成于调节杠杆(23a)的第二结合部(70)的嵌合孔(74)外嵌固定于杆状部件(17a)的靠近轴向一端的部分,来将调节杠杆(23a)、驱动侧凸轮(29a)以及杆状部件(17a)结合成能够一体地旋转的状态。由此,实现即使在解锁状态下也能防止调节杠杆摆动并松动的情况的构造。

Description

调节杠杆组装体以及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能够调节用于对汽车进行转向操纵的转向盘的高度位置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汽车用转向装置构成为,如图14所示,将转向盘1的旋转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并伴随该输入轴3的旋转而推拉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杠杆4、4,从而对前车轮赋予转向角。转向盘1支撑固定于转向轴5的后端部,该转向轴5在沿轴向插通有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该转向柱6。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7而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其它万向接头9而与输入轴3连接。
在上述那样的转向装置中,一直以来根据驾驶员的体型、驾驶姿势来考虑具备用于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用于调节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图示的构造中,为了构成倾斜机构,固定于转向柱6的前端部的壳体10的上部前端部由沿宽度方向(宽度方向是指车身的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在整个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是相同的。)配置的倾斜轴12支撑为能够相对于车身11摆动位移。
并且,在转向柱6的轴向中间部下表面设有位移托架13,并且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该位移托架13的状态设有支撑托架14。而且,在该支撑托架14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倾斜用长孔15,并在位移托架13且在与该两倾斜用长孔15的一部分匹配的部分形成有通孔16。而且,在沿宽度方向插通有该倾斜用长孔15以及该通孔16的状态下,插入有杆状部件17。并且,与此配合地将转向轴5以及转向柱6设为能够伸缩的构造。在图示的构造中,通过将通孔16设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能够进行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调节。而且,通过对设于杆状部件17的一端部的未图示的调节杠杆进行操作,来对利用支撑托架14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位移托架13的力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转向盘1的位置进行调节。
参照图15、图16对具备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转向装置的更具体构造进行说明。
转向柱6通过使配置于后侧的外柱18的前部与配置于前侧的内柱19的后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能够使全长伸缩。其中,例如在通过对轻合金进行压铸成形而制成的外柱18的前部设有狭缝20,能够使外柱18的前部的内径弹性地扩缩。并且,在从左右两侧夹着该狭缝20的部分设有左右一对被夹持板部21、21,由该被夹持板部21、21构成位移托架13。并且,在该两被夹持板部21、21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通孔16、16。并且,设于支撑托架14的左右一对支撑板部22、22配置于从左右两侧夹持位移托架13的部分,并且在该两支撑板部22、22形成有以倾斜轴12(参照图14)为中心的局部圆弧状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倾斜用长孔15、15。而且,在该两倾斜用长孔15、15以及两通孔16、16,沿宽度方向插通有杆状部件17。换言之,该杆状部件17架设于支撑板部22、22。
另外,在杆状部件17的轴向一端部设有调节杠杆23,在轴向另一端部设有作为锚固部的螺母24,并在靠近轴向中间部一端的部分设有推力轴承27以及凸轮装置25,从而构成基于调节杠杆23的摆动来扩缩支撑板部22、22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的倾斜锁定机构。上述那样的杆状部件17能够沿两倾斜用长孔15、15升降,但不会伴随调节杠杆23的摆动而旋转。
在上述那样的转向装置组装有图17所示的组合驱动侧凸轮29与被驱动侧凸轮30而成的凸轮装置25。该驱动侧凸轮29以及该被驱动侧凸轮30分别具有用于插通杆状部件17的中心孔31、32,整体形成为圆环板状。凸轮29、30的相互对置的面分别形成作为周向上的凹凸面的驱动侧凸轮面33和被驱动侧凸轮面34。驱动侧凸轮面33具备平坦面状的驱动侧基准面35、以及分别从该驱动侧基准面35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处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驱动侧凸部36、36。并且,在驱动侧凸轮29的外侧面的中央部形成有从宽度方向观察的形状大致呈长方形的驱动侧卡合凸部37。
上述那样的驱动侧凸轮29以在形成于调节杠杆23的基端部的贯通孔38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插入有驱动侧卡合凸部37的状态组装。这样,能够将调节杠杆23的摆动传递至驱动侧凸轮29。
另一方面,被驱动侧凸轮面34具备平坦面状的被驱动侧基准面39、以及分别从该被驱动侧基准面39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处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被驱动侧凸部40、40。并且,在被驱动侧凸轮30的内侧面形成有被驱动侧卡合凸部41。
上述那样的被驱动侧凸轮30使被驱动侧卡合凸部41以仅能够进行沿该倾斜用长孔15的位移的方式与形成于支撑板部22、22中与该被驱动侧凸轮30的内侧面对置的一方(图16的左方的)支撑板部22的倾斜用长孔15卡合。因此,被驱动侧凸轮30也能够沿该倾斜用长孔15升降,但不会以自身的轴为中心旋转。另外,通过在驱动侧凸轮29结合固定调节杠杆23的基端部,来伴随该调节杠杆23的往复摆动地使驱动侧凸轮29在杆状部件17的周围往复旋转。此外,在上述构造的情况下,该杆状部件17不会同调节杠杆23以及驱动侧凸轮29一体地旋转。
当进行转向盘1的位置调节时,使调节杠杆23向规定方向(一般为下方)摆动,而使驱动侧凸轮29向解锁方向旋转。而且,通过成为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各驱动侧凸部36、36和各被驱动侧凸部40、40的状态(解锁状态),来缩小凸轮装置25的轴向尺寸,从而扩大被驱动侧凸轮30与螺母24的间隔。其结果,支撑板部22、22的内侧面与被夹持板部21、21的外侧面之间的抵接部的面压降低乃至丧失,与此同时,外柱18的前端部的内径弹性地扩展,该外柱18的前端部内周面与内柱19的后端部外周面之间的抵接部的面压降低。在该状态下,能够以杆状部件17在两倾斜用长孔15、15以及两通孔16、16内可动的范围对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以及前后位置进行调节。
为了将转向盘1保持于所希望位置,在使该转向盘1移动至该所希望位置后,使调节杠杆23向相反方向(一般为上方)摆动。由此,使驱动侧凸轮29向作为向锁定状态切换时的旋转方向的锁定方向旋转。而且,形成于驱动侧凸轮面33的各驱动侧凸部36、36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中位于锁定方向上的前方侧的驱动侧引导斜面42与形成于被驱动侧凸轮面34的各被驱动侧凸部40、40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中位于锁定方向上的后方侧的被驱动侧引导斜面43滑动接触并被引导,从而沿该被驱动侧引导斜面43上升。之后,通过设为使各驱动侧凸部36、36的平坦面状的前端面44、44与各被驱动侧凸部40、40的平坦面状的前端面45、45相互抵接的状态(锁定状态),来扩大凸轮装置25的轴向尺寸,从而缩小两支撑板部22、22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在该状态下,该两支撑板部22、22的内侧面与两被夹持板部21、21的外侧面之间的抵接部的面压上升,与此同时,外柱18的前端部的内径弹性地缩小,并且该外柱18的前端部内周面与内柱19的后端部外周面之间的抵接部的面压上升,从而能够将转向盘1保持于调节后的位置。
然而,在组装有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现有构造的凸轮装置25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在解锁状态下,调节杠杆23相对于杆状部件17摆动,从而有松动的可能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71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那样的情况,本发明是为了实现即使在解锁状态下也能够防止调节杠杆摆动并松动的构造而发明出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调节杠杆组装体具备杆状部件、凸轮装置、以及调节杠杆。
杆状部件以架设于一对支撑板部的状态设置,该一对支撑板部以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状态支撑于车身。此外,一对支撑板部例如构成支撑于车身的支撑托架,并以从安装板部的下表面中的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部分向下方垂下的状态设置。
上述凸轮装置设于上述杆状部件的从一方上述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并具有驱动侧凸轮和被驱动侧凸轮。具体而言,上述凸轮装置具有被驱动侧凸轮和驱动侧凸轮,其中,上述被驱动侧凸轮以能够相对于上述杆状部件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外嵌于上述杆状部件的从一方上述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并在宽度方向外侧面形成有被驱动侧凸轮面,上述驱动侧凸轮在比该被驱动侧凸轮更靠宽度方向外侧外嵌于上述杆状部件,且形成于宽度方向内侧面的驱动侧凸轮面与上述被驱动侧凸轮面卡合。
上述调节杠杆的基端部与该驱动侧凸轮结合。
这样的发明的杠杆组装体通过伴随该调节杠杆的转动地使上述凸轮装置工作,来对上述两支撑板部的在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进行扩缩,从而实现对设于该两支撑板部间的转向柱进行保持的状态、和解除了该转向柱的保持的状态。
尤其是,在本发明的调节杠杆组装体中,构成该调节杠杆的基端部的金属制的杠杆芯铁具有用于与上述驱动侧凸轮结合的结合部,该结合部具有沿宽度方向贯通的杠杆侧嵌合孔、和形成于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多处外周缘的卡合切口。
并且,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且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与各上述卡合切口匹配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卡合凸部。
并且,在该各卡合凸部的圆周方向两侧面通过过盈配合而被压入于各上述卡合切口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侧面的状态下,在各上述卡合凸部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径向上的内周面与各上述卡合切口的底面之间,设有沿该驱动侧凸轮的径向的缝隙。
另外,上述结合部的杠杆侧嵌合孔以过盈配合外嵌于上述杆状部件的外周面。换言之,该杆状部件被压入于上述杠杆侧嵌合孔。
此外,当在上述杠杆芯铁形成各上述卡合切口时,在组装状态下,能够通过在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上进行冲裁加工来形成。
在实施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追加地采用如下结构:各上述卡合凸部形成于该驱动侧凸轮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径向外端部。
在实施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追加地采用如下结构:上述调节杠杆具有合成树脂制的杠杆主体。
并且,能够采用如下结构:上述杠杆芯铁由前端半部分与基端半部分连续而成的L字状的金属板制成,并且在该杠杆芯铁的基端半部分设有上述结合部。
在采用了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上述杠杆芯铁的前端半部分被模制设置于上述杠杆主体。
在实施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追加地采用如下结构:在上述杠杆芯铁的基端半部分与前端半部分之间的连续部的内表面形成有肋。此外,这样的肋能够通过对杠杆芯铁的外表面进行按压的冲压加工来形成。
在实施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追加地采用如下结构:各上述卡合切口的两侧面设为与包括该卡合切口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及上述杠杆侧嵌合孔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平行的状态。
或者,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各上述卡合切口的两侧面设为不与包括该两卡合切口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及上述杠杆侧通孔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平行的状态(例如包括杠杆嵌合孔的中心轴在内的放射方向)。
在采用了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具体地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各上述卡合切口的两侧面彼此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距离以在该驱动侧凸轮的径向上随着朝向内侧而变小的状态形成。
在实施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各上述卡合切口的两侧面和各上述卡合凸部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中任一方的两侧面沿以上述驱动侧凸轮的中心轴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形成。在采用了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追加地以与上述一方的两侧面平行的状态形成另一方的两侧面。
并且,在实施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追加地采用如下结构:至少一对上述卡合切口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径向上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相位错开180°的位置)。
或者,能够采用如下结构:至少一对上述卡合切口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径向上不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相位的错开为180°以外的位置)。
或者,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合计设置三个各上述卡合切口,上述三个卡合切口在圆周方向上均匀配置(例如相位各错开90°、120°地配置)。
并且,本发明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具备转向柱、转向轴、位移托架、支撑托架、一对车身侧通孔、位移侧通孔、杆状部件、按压部、锚固部、凸轮装置、以及调节杠杆。
转向柱例如以沿宽度方向配置的倾斜轴作为中心地摆动位移。
上述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上述转向柱的内侧,并在从该转向柱的端部开口突出的部分固定转向盘。
上述位移托架设于上述转向柱的轴向中间部。
上述支撑托架具有设于上部的安装板部和从该安装板部向下方垂下的一对支撑板部,并在由该两支撑板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上述位移托架的状态下,上述支撑托架利用上述安装板部而支撑于车身。
上述两车身侧通孔例如是以上述倾斜轴作为中心的局部圆弧状或者呈在这样的圆弧的切线方向上较长的直线状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通孔,并形成于上述两支撑板部的相互匹配的部分。
上述位移侧通孔例如是圆孔或者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并以沿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形成于上述位移托架中与上述两车身侧通孔(倾斜用长孔)的一部分匹配的部分。
上述杆状部件沿宽度方向插通于上述两车身侧通孔以及上述位移侧通孔。
上述按压部在上述杆状部件的一端部设于从上述两支撑板部中的一方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
上述锚固部在上述杆状部件的另一端部设于从上述两支撑板部中的另一方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
上述凸轮装置具有被驱动侧凸轮和驱动侧凸轮,该被驱动侧凸轮以能够相对于上述杆状部件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外嵌于上述杆状部件的从一方上述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并在宽度方向外侧面形成有被驱动侧凸轮面,该驱动侧凸轮在比该被驱动侧凸轮更靠宽度方向外侧外嵌于上述杆状部件,且形成于宽度方向内侧面的驱动侧凸轮面与上述被驱动侧凸轮面卡合。此外,上述驱动侧凸轮以及被驱动侧凸轮例如能够由烧结金属制成。
另外,上述调节杠杆的基端部与上述驱动侧凸轮结合。
尤其是,在本发明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在上述调节杠杆的基端部设有用于与上述驱动侧凸轮结合的结合部。
并且,该结合部具有沿宽度方向贯通的杠杆侧嵌合孔、和形成于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多处外周缘的卡合切口。
并且,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且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与各上述卡合切口匹配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卡合凸部。
并且,在该各卡合凸部的圆周方向两侧面通过过盈配合而被压入于各上述卡合切口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侧面的状态下,在各上述卡合凸部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径向上的内周面与各上述卡合切口的底面之间,设有沿该驱动侧凸轮的径向的缝隙。
而且,上述结合部的杠杆侧嵌合孔以过盈配合外嵌于上述杆状部件的外周面。换言之,上述杆状部件被压入于上述杠杆侧嵌合孔。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即使在解锁状态下,也能够防止调节杠杆摆动并松动。
即,在本发明的情况下,通过在形成于调节杠杆的结合部的各卡合切口压入驱动侧凸轮的各卡合凸部,并且以过盈配合将形成于该调节杠杆的结合部的杠杆侧嵌合孔外嵌于杆状部件的外周面,来以能够一体地旋转的状态组装上述调节杠杆、上述驱动侧凸轮、以及该杆状部件。因此,在解锁状态下,能够防止上述调节杠杆相对于上述杆状部件以及驱动侧凸轮摆动并松动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且示意性地示出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转向柱装置的具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转向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转向柱装置的与图16相当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被驱动侧凸轮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驱动侧凸轮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杆状部件、杠杆芯铁、驱动侧凸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的(A)是冲裁加工后的杠杆芯铁的剖切面的放大图,(B)是杠杆芯铁的卡合切口和驱动侧凸轮的驱动侧卡合凸部被压入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9是说明杠杆芯铁的卡合切口与驱动侧凸轮的驱动侧卡合凸部之间的压入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9相同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9相同的图。
图12是示出驱动侧凸轮的驱动侧卡合凸部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以及杠杆芯铁的卡合切口的两侧面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与图11的XII部相当的示意图(A)、以及示出其它例子的示意图(B)。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与图9相同的图。
图14是示出成为本发明的对象的转向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局部侧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具体构造的局部侧视图。
图16是图15的XVI-XVI剖视图。
图17是从正面观察构成现有构造的凸轮装置的驱动侧凸轮的示意图(A)及从背面观察的示意图(B)、以及从正面观察被驱动侧凸轮的示意图(C)及从背面观察的示意图(D)。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转向装置将转向盘1a的旋转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2a的输入轴3a,并且伴随该输入轴3a的旋转而经由齿轮齿条机构对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杠杆4a、4a进行推拉,从而对前车轮赋予转向角。
转向盘1a支撑固定于转向轴5a的后端部,该转向轴5a以沿轴向插通有圆筒状的转向柱6a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该转向柱6a。并且,转向轴5a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7a而与中间轴8a的后端部连接,该中间轴8a的前端部经由其它万向接头9a而与输入轴3a连接。并且,为了对转向轴5a赋予转向操纵辅助力,在转向柱6a的前方设有成为动力源的电动马达46。
参照图2~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具体构造进行说明。对于将转向盘1a支撑固定于后端部的转向轴5a而言,通过使设于后侧(图2的右侧)的外轴47的前端部与设于前侧(图2的左侧)的内轴48的后端部花键卡合,能够对外轴47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而且,这样的转向轴5a由未图示的单列深沟型等球轴承以仅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伸缩状地(能够伸缩地)组合外柱18a与内柱19a而成的转向柱6a的内侧。
转向柱6a(内柱19a)的前端部对壳体10a进行固定,该壳体10a的上部前端部由沿宽度方向配置的倾斜轴12a以能够相对于未图示的车身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撑于未图示的车身。并且,在壳体10a内配置有构成电动辅助机构的、具备未图示的蜗杆以及蜗轮的蜗轮式减速机等。而且,基于作用于外轴47的转矩,利用固定于壳体10a的电动马达46驱动蜗杆使之旋转,从而对内轴48赋予转向操纵辅助力。
根据以上的结构,基于以倾斜轴12a为中心的摆动位移,能够对转向盘1a的上下位置进行调节,并且基于转向轴5a以及转向柱6a的伸缩,能够对转向盘1a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而且,为了将该转向盘1a保持于调节后的位置,在转向柱6a的一部分固定设置有位移托架13a,并且在车身侧支撑有支撑托架14a。具体而言,在外柱18a的前部上端部设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狭缝20a,能够弹性地扩缩外柱18a的前部的内径,并且在从左右两侧夹着该狭缝20a的部分设有一对被夹持板部21a、21a,从而构成位移托架13a。并且,在该两被夹持板部21a、21a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通孔16a、16a。
并且,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位移托架13a的状态设有支撑托架14a。该支撑托架14a具备设于上部的安装板部49、以及从该安装板部49向下方垂下的左右一对支撑板部22a、22a。而且,支撑托架14a利用安装板部49并经由一对脱离舱室50、50以在二次碰撞时能够向前方脱离的方式支撑于车身。具体而言,在安装板部49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在后端缘开口的一对切开槽,利用未图示的结合部件使固定于车身的各脱离舱室50、50卡合于该各切开槽。并且,在两支撑板部22a、22a形成有以倾斜轴12a为中心的局部圆弧状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倾斜用长孔15a、15a。
而且,在两倾斜用长孔15a、15a以及两通孔16a、16a,沿宽度方向插通有杆状部件17a。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与形成于该杆状部件17a的轴向另一端部的外螺纹部54螺纹结合的螺母24a和两支撑板部22a、22a中的另一个(图4的右方的)支撑板部22a之间的部分,从该另一个支撑板部22a起依次配置有摩擦组装体51a、矩形按压板52、以及推力轴承27a。此外,杆状部件17a利用机械构造用碳钢材、一般构造用轧制钢材等各种钢材来制成。并且,该杆状部件17a的外周面(整体或者至少外嵌固定其它部件的部分)也能够实施淬火处理。
另一方面,在设于杆状部件17a的轴向一端部的头部53与两支撑板部22a、22a中的一个(图4的左方的)支撑板部22a之间的部分,从该一个支撑板部22a一侧依次配置有摩擦组装体51b、被驱动侧凸轮30a、驱动侧凸轮29a、以及调节杠杆23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呈凸缘状地形成杆状部件17a的头部53的靠近轴向另一端的部分。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凸缘状的部分的外径比组装状态下的驱动侧凸轮29a的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内径小。但是,也能够使凸缘状部分的外径比该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内径大,使之抵接于该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
矩形按压板52相当于本发明的锚固部,使其内侧面卡合于构成摩擦组装体51a的伸缩用摩擦板58的一部分(以从长孔的上下两端缘部向宽度方向外侧折弯的状态形成的一对折弯部)。由此,阻止矩形按压板52相对于伸缩用摩擦板58相对旋转或沿上下方向位移的情况。
各摩擦组装体51a、51b分别通过层叠多种摩擦板来构成。配置于另一个支撑板部22a与矩形按压板52之间的摩擦组装体51a通过层叠圆环摩擦板56、56、倾斜用摩擦板57、57以及伸缩用摩擦板58、58这三种摩擦板来构成。与此相对,配置于一个支撑板部22a与被驱动侧凸轮30a之间的摩擦组装体51b通过层叠圆环摩擦板56、56、倾斜用摩擦板57、57这两种摩擦板来构成。
各圆环摩擦板56、56在中央部具有用于插通杆状部件17a的通孔,并且整体形成为圆环状。
各倾斜用摩擦板57、57以沿上下方向伸长的状态形成,在上下方向中间部形成有用于插通杆状部件17a的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并在下端部形成有作为圆孔的安装孔。而且,通过在该各安装孔内插通以从两支撑板部22a、22a的外侧面沿宽度方向突出的状态设置的固定销59,来相对于支撑托架14a支撑各倾斜用摩擦板57、57。
各伸缩用摩擦板58、58以沿前后方向伸长的状态形成,在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用于插通杆状部件17a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并在后端部形成有作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的安装孔。而且,通过在该各安装孔内插通以从两被夹持板部21a、21a中的另一个(图4的右方的)被夹持板部21a的外侧面沿宽度方向突出的状态设置的固定销60,来相对于外柱18a支撑各伸缩用摩擦板58、58。尤其是,各伸缩用摩擦板58、58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对构成摩擦组装体51a的各倾斜用摩擦板57、57中配置于最外侧的一片倾斜用摩擦板57进行夹持的状态配置。并且,在与矩形按压板52对置的一片(宽度方向外侧的)伸缩用摩擦板58,以从长孔的上下两缘部向宽度方向外侧折弯的状态设有用于使矩形按压板52卡合的一对折弯部。
并且,在杆状部件17a的周围且在配置于各摩擦组装体51a、51b的内侧的部分外嵌有合成树脂制的套筒61、61。并且,在该各套筒61、61的宽度方向内端部外周面形成有矩形板状的凸缘部62、62,该各凸缘部62、62以仅能够进行沿该各倾斜用长孔15a、15a的位移的方式卡合在各支撑板部22a、22a的倾斜长孔15a、15a内。并且,各套筒61、61利用于预先局部装配各摩擦组装体51a、51b(预先组合各摩擦板56、57、58彼此)。并且,在各被夹持板部21a、21a的通孔16a、16a的内侧分别配置有圆筒状的套环63、63、螺旋弹簧64、64。而且,该各螺旋弹簧64、64弹性地被压缩在各套环63、63与各凸缘部62、62之间。根据这样的结构,提高作用于驱动侧凸轮29a与被驱动侧凸轮30a之间的摩擦力。
被驱动侧凸轮30a与驱动侧凸轮29a一起构成凸轮装置25a。并且,如图5所示,该被驱动侧凸轮30a由烧结金属制成,具有用于插通杆状部件17a的中心孔32a,并且整体大致形成为矩形板状。并且,在被驱动侧凸轮30a的外侧面(图5的上表面),形成有作为周向上的凹凸面的被驱动侧凸轮面34a。
被驱动侧凸轮面34a具有平坦面状的被驱动侧基准面39a、以及分别从该被驱动侧基准面39a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处(图示例子中为四处)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截面大致呈梯形的被驱动侧凸部40a、40a。并且,在被驱动侧凸部40a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中的在向锁定状态切换时的驱动侧凸轮29a的旋转方向亦即锁定方向上的后方侧,形成有从被驱动侧基准面39a平滑地倾斜的被驱动侧引导斜面43a。
并且,在被驱动侧凸轮30a的内侧面的前后方向两端部设有分别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一对卡合凸部65、65。而且,使配置于被驱动侧凸轮30a与一个支撑板部22a之间的摩擦组装体51b(倾斜用摩擦板57)进入该两卡合凸部65、65彼此之间。由此,阻止被驱动侧凸轮30a相对于该摩擦组装体51b相对旋转。
另一方面,对于与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被驱动侧凸轮30a一起构成凸轮装置25a的驱动侧凸轮29a而言,如图6所示,由烧结金属制成,具有用于插通(以不压入的程度缓缓插通)杆状部件17a的中心孔31a,并且整体大致形成为圆环板状。并且,在驱动侧凸轮29a的内侧面(图6的上表面)形成有作为周向上的凹凸面的驱动侧凸轮面33a。
驱动侧凸轮面33a具有平坦面状的驱动侧基准面35a、以及分别从该驱动侧基准面35a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处(图示例子中为四处)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截面大致呈梯形的驱动侧凸部36a、36a。
在各驱动侧凸部36a、36a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中在锁定方向上的前方侧,形成有从驱动侧基准面35a平滑地倾斜的驱动侧引导斜面42a。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驱动侧凸轮29a的外侧面的径向外端部中的在径向上的相反(相位以180°不同)的两处位置,设有从该外侧面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局部呈圆筒状的一对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并且,该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以该圆周方向两侧面彼此的在圆周方向上的距离(宽度尺寸)在径向上不变化的状态形成。换言之,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分别设为与包括该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圆周方向中央部以及驱动侧凸轮29a的中心孔31a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α1平行的状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驱动侧凸轮29a的外侧面中的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以外的部分作为平坦面80(参照图7)。
这样的驱动侧凸轮29a以将中心孔31a与杆状部件17a的靠近轴向一端的部分的外周面间隙配合的状态组装于该杆状部件17a。因此,在组装状态下,在中心孔31a的内周面与该杆状部件17a的外周面之间,遍及整周存在在径向上微小的缝隙。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调节杠杆23a由合成树脂制的杠杆主体部67和金属制的杠杆芯铁68构成。
杠杆芯铁68是通过在将SPCC等钢板冲裁成规定形状后将其大致弯曲成形成L字状来制成的,并具有设于前端半部分的第一结合部69、和设于基端半部分且相当于本发明的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70。
第一结合部69具有设于基端侧的宽幅部71、和设于前端侧且宽度尺寸比该宽幅部71的宽度尺寸小的窄幅部72。而且,在该宽幅部71和该窄幅部72分别形成有卡合孔73a、73b。
第二结合部70大致呈圆板状,且在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沿宽度方向贯通该第二结合部70的相当于本发明的杠杆侧嵌合孔的嵌合孔74。该嵌合孔74的内径尺寸比杆状部件17a的靠近轴向一端的部分(该嵌合孔74所外嵌的部分)的外径尺寸稍小。并且,在第二结合部70的外周缘中的在驱动侧凸轮29a的径向上相反的两处位置形成有一对卡合切口75、75。该两卡合切口75、75的两侧面(在驱动侧凸轮29a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侧面)设为与包括该两卡合切口75、75的在驱动侧凸轮29a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及嵌合孔74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α2平行的状态。并且,两卡合切口75、75的两侧面彼此的距离比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彼此的距离稍小。并且,两卡合切口75、75的两侧面的在该驱动侧凸轮29a的径向上的长度尺寸(两卡合切口75、75的深度)比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圆周方向两侧面的在径向上的长度尺寸大。
此外,在两卡合切口75、75的两侧面的在该驱动侧凸轮29a的径向上的外端缘(外周缘中与从各卡合切口75、75错开的部分连续的连续部),形成有截面呈圆弧形的圆弧部76、76。
并且,在第一结合部69与第二结合部70之间的连续部的内表面的宽度方向单端部(图7的上端部)设有肋77(三角肋)。肋77通过从该连续部的外表面侧冲压成形至内表面侧来形成。此外,肋并不限定于通过冲压成形来形成,也能够采用通过焊接而将其它部件接合于连续部的内表面的结构。
为了制造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杠杆芯铁68,首先,通过冲压加工(冲裁加工)将SPCC等钢板冲裁成规定形状,由此得到第一中间材料,之后实施弯曲加工,将该第一中间材料大致折弯成L字状,由此得到第二中间材料。而且,对该第二中间材料实施用于形成肋77、卡合孔73a、73b、两卡合切口75、75以及嵌合孔74的冲压加工。此外,这样的冲压加工的工序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工序中进行,也可以集中地进行统一的工序。在这样的冲压加工中,形成卡合切口75、75的冲压加工(冲裁加工)优选在组装状态下从第二结合部70的内侧面79a(在组装状态下成为驱动侧凸轮29a侧的面)冲裁至外侧面79b(在组装状态下成为与驱动侧凸轮29a相反的一侧的面)。该理由是为了,在第二结合部70的内侧面侧无毛刺地形成下垂,而使驱动侧凸轮29a的外侧面(平坦面80)紧贴于第二结合部70的内侧面79a。
即,杠杆芯铁68通过从第二结合部70的内侧面79a朝向外侧面79b冲裁而成,因此相当于嵌合孔74以及卡合切口75的部分也通过从第二结合部70的内侧面79a朝向外侧面79b冲裁而成。因此,如图8的(A)所示,冲裁加工后的杠杆芯铁68的剖切面一般从内侧面79a朝向外侧面79b依次形成下垂、剪切面、断裂面、飞边。
而且,如图8的(B)所示,通过将卡合切口75处的剪切面的部分压入驱动侧凸轮29a的驱动侧卡合凸部66,来固定杠杆芯铁68和驱动侧凸轮29a。剪切面的部分容易形成尺寸且容易使压入力稳定。
并且,如图8的(B)所示,在驱动侧凸轮29a的驱动侧卡合凸部66的周围的至少与卡合切口75相接的部分形成有凹部81。利用该凹部81,防止相当于剖切面的下垂的部分同驱动侧凸轮29a的平坦面80与驱动侧卡合凸部66之间的角部接触,从而确保第二结合部70的内侧面79a与驱动侧凸轮29a的平坦面80之间的接触面。
并且,在嵌合孔74中,在冲裁加工后,为了将存在于嵌合孔74附近的飞边除去,对该部分实施压面加工。由此,确保第二结合部70的外侧面79b与杆状部件17a的头部53的内侧面82(图3中右侧面)之间的接触面。
如上所述,从组装时起确保第二结合部70的内侧面79a与驱动侧凸轮29a的平坦面80之间的接触面、以及第二结合部70的外侧面79b与杆状部件17a的头部53的内侧面82之间的接触面。由此,能够防止杆状部件17a的头部53的内侧面82与螺母24a的内侧面(图3中左侧面)之间的尺寸引起经年变化从而紧固力不依赖于凸轮装置25a的操作而变化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杠杆芯铁68通过镶嵌成形而将第一结合部69固定(模制设置)于杠杆主体部67的基端部。在像这样固定了的状态下,在形成于第一结合部69的卡合孔73a、73b的内侧进入有构成杠杆主体部67的合成树脂。这样,使该杠杆主体部67与杠杆芯铁68的结合稳固。
另外,在杠杆芯铁68的冲裁加工后,利用图8的(A)所示的飞边、塌陷来防止模制设置于杠杆芯铁68的杠杆主体部67从杠杆芯铁68脱落。即,可靠地进行杠杆芯铁68与杠杆主体部67的固定。
在以过盈配合将形成于杠杆芯铁68的第二结合部70的嵌合孔74外嵌固定(压入)于杆状部件17a的靠近轴向一端的部分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将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调节杠杆23a组装于该杆状部件17a。因此,若调节杠杆23a摆动,则该杆状部件17a伴随该摆动地与该调节杠杆23a一体地旋转。
并且,在如上述那样地组合有杆状部件17a和调节杠杆23a的状态下,在该调节杠杆23a组装有驱动侧凸轮29a。即,在该驱动侧凸轮29a的中心孔31a内插入有杆状部件17a、且进行了在该驱动侧凸轮29a的径向上的定位的状态(沿径向被导向了的状态)下,将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压入于两卡合切口75、75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彼此之间。而且,在像这样被压入的状态下,在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凹圆筒面亦即内周面与两卡合切口75、75的凸圆筒面亦即底面之间存在有沿驱动侧凸轮29a的径向的径向缝隙78。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该径向缝隙78的在径向上的尺寸设为比存在于驱动侧凸轮29a的中心孔31a的内周面与杆状部件17a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缝隙的在径向上的尺寸大。
由于存在径向缝隙78,所以防止相当于卡合切口75的剖切面的下垂的部分与驱动侧凸轮29a的平坦面80和驱动侧卡合凸部66之间的角部接触,从而确保第二结合部70的内侧面79a与驱动侧凸轮29a的平坦面80之间的接触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组装状态下,驱动侧凸轮29a的外侧面与杠杆芯铁68的第二结合部70的内侧面抵接(紧贴)。
这样,驱动侧凸轮29a与调节杠杆23a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结合。由此,伴随该调节杠杆23a的往复摆动,驱动侧凸轮29a与该调节杠杆23a一体地往复旋转。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基于调节杠杆23a的操作,该驱动侧凸轮29a与杆状部件17a同步(一体地)旋转。
此外,在向两卡合切口75、75的两侧面彼此之间压入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圆周方向两侧面时,能够在使该两卡合切口75、75的两侧面彼此的在驱动侧凸轮29a的圆周方向上的距离弹性地稍微扩大的状态下进行,从而能够较大地取得与两卡合切口75、75的两侧面彼此的距离以及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彼此的距离相关的尺寸公差,进而能够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
并且,配置于螺母24a与另一个支撑板部22a之间的推力轴承27a是具备圆环板状的一对轨道圈、以及放射状地配置在上述两轨道圈彼此之间的多根针状物(圆柱滚子)的推力滚针轴承,但对此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以在将凸轮装置25a切换成解锁状态的状态下在内部存在缝隙的方式对推力轴承27a设定了各部尺寸。因此,推力轴承27a在从解锁状态向锁定状态切换凸轮装置25a的阶段中内部缝隙逐渐减少,并且各针状物开始转动,使上述各针状物的转动继续直至变成锁定状态。因此,通过设置推力轴承27a,能够减少在从解锁状态向锁定状态切换凸轮装置25a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调节杠杆23a的旋转操作。
在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了成为能够调节转向盘1a的位置的状态,也使调节杠杆23a向规定方向(一般为下方)摆动,而使驱动侧凸轮29a向解锁方向旋转。而且,通过成为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各驱动侧凸部36a、36a和各被驱动侧凸部40a、40a的状态(解锁状态),来缩小凸轮装置25a的轴向尺寸,从而扩大被驱动侧凸轮30a(按压部)与矩形按压板52(锚固部)的间隔。其结果,两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与两被夹持板部21a、21a的外侧面之间的抵接部的面压、以及外柱18a与内柱19a之间的嵌合部的面压降低乃至丧失。在该状态下,能够以杆状部件17a在两倾斜用长孔15a、15a以及两通孔16a、16a内可动的范围对转向盘1a的上下位置以及前后位置进行调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当对转向盘1a的上下位置进行调节时,构成各摩擦组装体51a、51b的各圆环摩擦板56、56以及各伸缩用摩擦板58、58与杆状部件17a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但各倾斜用摩擦板57、57不位移。与此相对,当对转向盘1a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时,各伸缩用摩擦板58、58与外柱18a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但各圆环摩擦板56、56以及各倾斜用摩擦板57、57不位移。
与此相对,为了将转向盘1a保持于调节后的位置,在使该转向盘1a移动至所希望的位置后,使调节杠杆23a向相反方向(一般为上方)摆动。而且,形成于各驱动侧凸部36a、36a的圆周方向侧面的驱动侧引导斜面42a、42a与形成于各被驱动侧凸部40a、40a的圆周方向侧面的被驱动侧引导斜面43a、43a滑动接触并被引导,从而沿上述各被驱动侧引导斜面43a、43a上升。之后,通过设为使各驱动侧凸部36a、36a的平坦面状的前端面44a、44a与各被驱动侧凸部40a、40a的平坦面状的前端面45a、45a相互抵接的状态(锁定状态),来扩大凸轮装置25a的轴向尺寸,从而缩小两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在该状态下,上述两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与两被夹持板部21a、21a的外侧面之间的抵接部的面压、以及外柱18a与内柱19a之间的嵌合部的面压上升,从而能够将转向盘1a保持于调节后的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摩擦板56、57、58彼此相互被夹持,从而提高对锁定状态下的转向盘1a的位置进行保持的力。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即使在解锁状态下,也能够防止调节杠杆23a摆动并松动的情况。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压入于两卡合切口75、75,并且以过盈配合将第二结合部70的嵌合孔74外嵌于杆状部件17a的外周面,从而以能够一体旋转的状态组装调节杠杆23a、驱动侧凸轮29a、以及杆状部件17a。因此,在解锁状态下,防止调节杠杆23a相对于杆状部件17a以及驱动侧凸轮29a摆动并松动的情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杠杆芯铁68设为如下构造:将冲裁成规定形状的钢板大致折弯成L字状,并且在第一结合部69与第二结合部70之间的连续部的内表面设有肋77。通过采用这样的构造,来实现该杠杆芯铁68相对于如下力的耐久性的提高:当进行杠杆操作时作用于杠杆芯铁68的力(杠杆操作力);由调节杠杆23a的嵌合孔74与杆状部件17a之间的嵌合部对杠杆芯铁68作用的力(压入力);当凸轮装置25a进行工作时从该凸轮装置25a对调节杠杆23a施加的力(凸轮反作用力);以及由两卡合切口75、75与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之间的压入部对杠杆芯铁68作用的力(压入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驱动侧凸轮29a的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分别设为与包括该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圆周方向中央部以及驱动侧凸轮29a的中心孔31a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平行的状态。这样,增大了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在与驱动侧凸轮29a的中心轴正交的假想平面(图9的纸面)中的截面形状。其结果,能够提高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刚性,从而能够实现驱动侧凸轮29a的耐久性的提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被压入于杠杆芯铁68的嵌合孔74的杆状部件17a的外周面与驱动侧凸轮29a的中心孔31a的内周面之间的卡合(经由微小的缝隙的间隙配合)来实现驱动侧凸轮29a和杠杆芯铁68的在该驱动侧凸轮29a的径向上的定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压入于两卡合切口75、75的两侧面。如本实施方式的驱动侧凸轮29a所示,烧结金属制的部件处于针对拉拽方向的力的强度以及耐久性比针对压缩方向的力的强度以及耐久性更低的趋势,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组装状态下,由于对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作用在圆周方向上的压缩方向的力,所以能够防止驱动侧凸轮29a的破损而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并且,在组装状态下,在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内周面与两卡合切口75、75的底面之间存在有沿驱动侧凸轮29a的径向的径向缝隙78。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该径向缝隙78的在驱动侧凸轮29a的径向上的尺寸设为比存在于驱动侧凸轮29a的中心孔31a的内周面与杆状部件17a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缝隙的在径向上的尺寸大。因此,即使在驱动侧凸轮29a相对于杠杆芯铁68沿径向位移(错开)的情况下,在径向缝隙78消失之前,存在于驱动侧凸轮29a的中心孔31a的内周面与杆状部件17a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缝隙先消失,从而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内周面与两卡合切口75、75的底面不会抵接。其结果,能够防止从该杠杆芯铁68对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作用朝径向外侧的力(拉拽应力),从而实现驱动侧凸轮29a的耐久性的提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设于驱动侧凸轮29a的径向外端部,能够较大地确保从该驱动侧凸轮29a的中心至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为止的距离,从而能够将作用于上述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力抑制为较小,进而能够有效地防止该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66的破损。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驱动侧凸轮29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由烧结金属制成,具有用于插通杆状部件17a(参照图4)的中心孔31a(参照图7),并且整体大致形成为圆环板状。并且,在驱动侧凸轮29b的内侧面形成有作为周向上的凹凸面的驱动侧凸轮面33a(参照图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驱动侧凸轮29b的外侧面的径向外端部中的圆周方向两处位置设有一对驱动侧卡合凸部66a、66a。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上述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a、66a中的一方驱动侧卡合凸部66a(图10的下方的驱动侧卡合凸部66a)设于从另一方驱动侧卡合凸部66a(图10的上方的驱动侧卡合凸部66a)的在径向上的相反位置向圆周方向一侧(图10的顺时针方向)稍微错开(约10°)后的位置。换言之,以使圆周方向上的相位错开190°(170°)的状态配置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a、66a。
并且,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a、66a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分别以该圆周方向两侧面彼此的在圆周方向上的距离在径向上不变化的状态形成。换言之,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a、66a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分别设为与包括该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a、66a的圆周方向中央部以及驱动侧凸轮29b的中心孔31a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α3、α4平行的状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调节杠杆23b也由合成树脂制的杠杆主体部67和金属制的杠杆芯铁68a构成。
杠杆主体部67的构造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杠杆芯铁68a是通过在将SPCC等钢板冲裁成规定形状后将其大致弯曲成形成L字状来制成的,并具有设于前端半部分的第一结合部69(参照图7)、和设于基端半部分且相当于本发明的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70a。
第一结合部69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另一方面,第二结合部70a大致呈圆板状,且在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沿宽度方向贯通该第二结合部70a的相当于本发明的杠杆侧嵌合孔的嵌合孔74。该嵌合孔74的内径尺寸比杆状部件17a的靠近轴向一端的部分(该嵌合孔74所外嵌的部分)的外径尺寸小。并且,在第二结合部70a的外周缘中的在驱动侧凸轮29b的圆周方向上的两处位置,并在组装状态下与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a、66a匹配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卡合切口75a、75a。
并且,该两卡合切口75a、75a的两侧面(在驱动侧凸轮29b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侧面)设为与包括该两卡合切口75a、75a的在驱动侧凸轮29b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及嵌合孔74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α5、α6平行的状态。并且,两卡合切口75a、75a的两侧面彼此的距离比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a、66a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彼此的距离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两卡合切口75a、75a的两侧面的在驱动侧凸轮29b的径向上的外端缘也形成有截面呈圆弧形的圆弧部76、76。该杠杆芯铁68a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杠杆芯铁68的构造相同。
在以过盈配合将形成于杠杆芯铁68a的第二结合部70a的嵌合孔74外嵌固定(压入)于杆状部件17a的靠近轴向一端的部分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将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调节杠杆23b组装于该杆状部件17a。因此,若调节杠杆23b摆动,则该杆状部件17a伴随该摆动地与该调节杠杆23b一体地旋转。
并且,如上述那样地组合杆状部件17a和调节杠杆23b,之后相继地相对于该调节杠杆23b组装驱动侧凸轮29b。即,将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a、66a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压入于两卡合切口75a、75a的两侧面彼此之间。在像这样被压入的状态下,在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a、66a的内周面与两卡合切口75a、75a的底面之间存在有沿驱动侧凸轮29b的径向的径向缝隙78。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该径向缝隙78的在径向上的尺寸设为比存在于驱动侧凸轮29b的中心孔31a的内周面与杆状部件17a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缝隙的在径向上的尺寸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组装状态下,驱动侧凸轮29b的外侧面也与杠杆芯铁68a的第二结合部70a的内侧面抵接(紧贴)。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一方驱动侧卡合凸部66a(一方卡合切口75a)设于从另一方驱动侧卡合凸部66a(另一方卡合切口75a)的在径向上的相反位置向圆周方向一侧稍微错开的位置。因此,通过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a、66a与两卡合切口75a、75a的卡合(压入),能够实现驱动侧凸轮29b和杠杆芯铁68a的在该驱动侧凸轮29a的径向上的定位。其它构造以及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图12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驱动侧凸轮29c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由烧结金属制成,具有用于插通杆状部件17a(参照图4)的中心孔31a,并且整体大致形成为圆环板状。并且,在驱动侧凸轮29c的内侧面形成有作为周向上的凹凸面的驱动侧凸轮面33a(参照图6)。
并且,在驱动侧凸轮29c的外侧面的径向外端部中的在径向上相反的两处位置(圆周方向上的相位以180°不同的位置)设有一对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此外,该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a、66a的情况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分别形成为该圆周方向两侧面彼此的在圆周方向上的距离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小的状态。换言之,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分别以与将驱动侧凸轮29c的中心孔31a的中心轴O31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平行的状态设置。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2的(A)所示,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中的一方(图11的上侧的)驱动侧卡合凸部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沿以使中心轴O31向远离该一方驱动侧卡合凸部66b的一侧偏移后的中心轴O1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设置。此外,虽省略图示,但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中的另一方(图11的下侧的)驱动侧卡合凸部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沿以使中心轴O31向远离该另一方驱动侧凸部66b的一侧偏移后的中心轴O2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设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调节杠杆23c也由合成树脂制的杠杆主体部67和金属制的杠杆芯铁68b构成。
杠杆主体部67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杠杆芯铁68b是通过将SPCC等钢板冲裁成规定形状后将其大致弯曲成形成L字状来制成的,并具有设于前端半部分的第一结合部69(参照图7)、和设于基端半部分且相当于本发明的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70b。
第一结合部69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另一方面,第二结合部70b大致呈圆板状,其在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沿宽度方向贯通该第二结合部70b的相当于本发明的杠杆侧嵌合孔的嵌合孔74。该嵌合孔74的内径尺寸比杆状部件17a的靠近轴向一端的部分(该嵌合孔74所外嵌的部分)的外径尺寸小。并且,在第二结合部70b的外周缘中的在驱动侧凸轮29c的径向上相反的两处位置,并在组装状态下与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匹配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卡合切口75b、75b。
并且,该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在驱动侧凸轮29c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侧面)分别形成为该两侧面彼此的在驱动侧凸轮29c的圆周方向上的距离随着朝向该驱动侧凸轮29c的径向内侧而变小的状态。换言之,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分别沿以嵌合孔74的中心轴O74(组装状态下的驱动侧凸轮29c的中心轴O31)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设置。因此,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形成为与自由状态下的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平行的状态。并且,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彼此的距离比该驱动侧凸轮29b的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彼此的距离小,从而能够以过盈配合将该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压入于两卡合切口75b、75b的程度。并且,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的在驱动侧凸轮29c的径向上的长度尺寸(两卡合切口75b、75b的深度)比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的在径向上的长度尺寸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的在该驱动侧凸轮29c的径向上的外端缘形成有截面呈圆弧形的圆弧部76、76。除此之外的杠杆芯铁68b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杠杆芯铁68的构造相同。
在以过盈配合将形成于杠杆芯铁68b的第二结合部70b的嵌合孔74外嵌固定(压入)于杆状部件17a的靠近轴向一端的部分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将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调节杠杆23c组装于该杆状部件17a。因此,若调节杠杆23c摆动,则该杆状部件17a伴随该摆动地与该调节杠杆23c一体地旋转。
并且,如上述那样地组合杆状部件17a和调节杠杆23c,之后相继地相对于该调节杠杆23c组装驱动侧凸轮29c。即,将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压入于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彼此之间。在像这样被压入的状态下,在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内周面与两卡合切口75b、75b的底面之间存在有沿驱动侧凸轮29c的径向的径向缝隙78。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如上述那样被压入的状态下,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与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之间的压入部的过盈量78a、78b{参照图12的(A)}的圆周方向尺寸在驱动侧凸轮29c的径向上不变化。此外,图12的(A)示意性地示出自由状态下的图11的上侧的驱动侧卡合凸部66b(一方驱动侧卡合凸部66b)与图11的上侧的卡合切口75b(一方卡合切口75b)的关系。图11的下侧的驱动侧卡合凸部66b(另一方驱动侧卡合凸部66b)与图11的下侧的卡合切口75b(另一方卡合切口75b)的关系也相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组装状态下,驱动侧凸轮29c的外侧面也与杠杆芯铁68b的第二结合部70a的内侧面抵接(紧贴)。
此外,也能够使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与两卡合切口75b、75b成为图12的(B)所示那样的关系。即,在图12的(B)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分别沿以驱动侧凸轮29c的中心孔31a的中心轴O31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设置。另一方面,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分别以与将嵌合孔74的中心轴O74(组装状态下的驱动侧凸轮29c的中心轴O31)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平行的状态设置。具体而言,在图12的(B)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如图12的(B)所示,两卡合切口75b、75b中的一方(图11的上侧的)卡合切口75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沿以使嵌合孔74的中心轴O74向接近一方卡合切口75b的一侧偏移后的中心O3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设置。并且,虽省略图示,但两卡合切口75b、75b中的另一方(图11的下侧的)卡合切口75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沿以使中心轴O74向接近该另一方卡合切口75b的一侧偏移后的中心轴O4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设置。在这样的构造的情况下,在将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压入于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彼此之间的状态下,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与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之间的压入部的过盈量78c、78d{参照图12的(B)}在驱动侧凸轮29c的径向上也不变化。
并且,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以及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12所示的形状,可采用能够以具有过盈量的状态将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压入于该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彼此之间的各种构造。作为这样的构造,例如能够采用如下构造: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以及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中任一方的两侧面沿以驱动侧凸轮29c的中心孔31a的中心轴O31(嵌合孔74的中心轴O74)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设置,并且另一方的两侧面沿以中心轴O31(中心轴O74)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设置且形成为该另一方的两侧面彼此的中心角比一方的两侧面彼此的中心角小的状态。并且,也能够构成为,一方的两侧面沿以中心轴O31(中心轴O74)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设置,并且另一方的两侧面以相对于该放射方向倾斜的状态设置。
此外,与上述的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以及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相关的各构造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和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中任一方的两侧面所存在的假想平面的放射中心(该两侧面彼此交叉的位置)与中心轴O31(中心轴O74)一致,但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所存在的假想平面的放射中心均从中心轴O31(中心轴O74)偏移。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与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优选形成为相互平行的状态。但是,也能够采用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与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不平行的结构。在采用任一结构的情况下,均能够以具有过盈量的状态将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压入于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的在圆周方向上的距离形成为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小的状态,并且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彼此的在驱动侧凸轮29c的圆周方向上的距离形成为随着朝向该驱动侧凸轮29c的径向内侧而变小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一方驱动侧卡合凸部66b(另一方驱动侧卡合凸部66b)与一方卡合切口75b(另一方卡合切口75b)的卡合(压入)来实现驱动侧凸轮29c和杠杆芯铁68b的在该驱动侧凸轮29c的径向上的定位。另外,由于能够以面来对作用于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力进行支撑,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该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损伤。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b、66b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与两卡合切口75b、75b的两侧面之间的压入部的过盈量78a、78b{参照图12}的圆周方向尺寸构成为在驱动侧凸轮29c的径向上不变化。因此,能够使压入部的压入应力在驱动侧凸轮29c的径向上恒定(至少,能够使压入应力的偏差在规定范围内)。其它构造以及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驱动侧凸轮29d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由烧结金属制成,具有用于插通杆状部件17a(参照图4)的中心孔31a(参照图7),并且整体大致形成为圆环板状。并且,在驱动侧凸轮29b的内侧面形成有作为周向上的凹凸面的驱动侧凸轮面33a(参照图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驱动侧凸轮29d的外侧面的径向外端部中的圆周方向三处位置设有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各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由设于在径向上相反的两处位置的两个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以及在圆周方向上设于上述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彼此的中央(从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错开90°的)位置的一个驱动侧卡合凸部66c构成。换言之,以使圆周方向上的相位各错开90°的方式配置三个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此外,也能够采用例如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120°间隔)地配置该各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的结构。
并且,各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分别以该圆周方向两侧面彼此的在圆周方向上的距离在径向上不变化的状态形成。换言之,各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分别设为与包括该各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的圆周方向中央部以及驱动侧凸轮29d的中心孔31a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α7、α8平行的状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调节杠杆23d也由合成树脂制的杠杆主体部67和金属制的杠杆芯铁68c构成。
杠杆主体部67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杠杆芯铁68c是通过在将SPCC等钢板冲裁成规定形状后将其大致弯曲成形成L字状来制成的,并具有设于前端半部分的第一结合部69(参照图7)、和设于基端半部分且相当于本发明的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70c。
第一结合部69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另一方面,第二结合部70c大致呈圆板状,且在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相当于本发明的杠杆侧嵌合孔的嵌合孔74。该嵌合孔74的内径尺寸比杆状部件17a的靠近轴向一端的部分(该嵌合孔74所外嵌的部分)的外径尺寸小。并且,在第二结合部70c的外周缘中的在驱动侧凸轮29d的圆周方向上的三处位置,并在组装状态下与各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匹配的位置形成有数目与该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的数目相同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三个)卡合切口75c、75c。
并且,该各卡合切口75c、75c的两侧面(在驱动侧凸轮29d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侧面)设为与包括该各卡合切口75c、75c的在驱动侧凸轮29d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及嵌合孔74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平行的状态。并且,各卡合切口75c、75c的两侧面彼此的距离比两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彼此的距离小。并且,各卡合切口75c、75c的两侧面的在驱动侧凸轮29d的径向上的长度尺寸(各卡合切口75c、75c的深度)比各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的圆周方向两侧面的在径向上的长度尺寸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各卡合切口75c、75c的两侧面的在驱动侧凸轮29d的径向上外端缘也形成有截面呈圆弧形的圆弧部76、76。除此之外的杠杆芯铁68c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杠杆芯铁68的构造相同。
在以过盈配合将形成于杠杆芯铁68c的第二结合部70c的嵌合孔74外嵌固定(压入)于杆状部件17a的靠近轴向一端的部分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将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调节杠杆23d组装于该杆状部件17a。因此,若调节杠杆23d摆动,则该杆状部件17a伴随该摆动地与该调节杠杆23d一体地旋转。
并且,在如上述那样组装的状态下,将各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的圆周方向两侧面压入于各卡合切口75c、75c的两侧面彼此之间。在像这样被压入的状态下,在各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的内周面与各卡合切口75c、75c的底面之间存在有沿驱动侧凸轮29d的径向的径向缝隙78。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组装状态下,驱动侧凸轮29d的外侧面也与杠杆芯铁68c的第二结合部70c的内侧面抵接(紧贴)。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设于驱动侧凸轮29d的外侧面的径向外端部中的圆周方向三处位置的各驱动侧卡合凸部66c、66c与各卡合切口75c、75c的卡合(压入)来实现驱动侧凸轮29d和杠杆芯铁68c的在该驱动侧凸轮29d的径向上的定位。其它构造以及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形成于驱动侧凸轮的外侧面的卡合凸部(以及供卡合凸部卡合的卡合切口)的个数、圆周方向位置、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情况。
本申请基于在2015年10月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97151,并在此参照并引用其内容。
符号的说明
1、1a—转向盘,2、2a—转向齿轮单元,3、3a—输入轴,4、4a—转向横拉杠杆,5、5a—转向轴,6、6a—转向柱,7、7a—万向接头,8、8a—中间轴,9、9a—万向接头,10、10a—壳体,11—车身,12、12a—倾斜轴,13、13a—位移托架,14、14a—支撑托架,15、15a—倾斜用长孔,16、16a—通孔,17、17a—杆状部件,18、18a—外柱,19、19a—内柱,20、20a—狭缝,21、21a—被夹持板部,22、22a—支撑板部,23、23a、23b、23c、23d—调节杠杆,24、24a—螺母,25、25a—凸轮装置,27、27a—推力轴承,29、29a、29b、29c、29d—驱动侧凸轮,30、30a—被驱动侧凸轮,31、31a—中心孔,32、32a—中心孔,33、33a—驱动侧凸轮面,34、34a—被驱动侧凸轮面,35、35a—驱动侧基准面,36、36a—驱动侧凸部,37—驱动侧卡合凸部,38—贯通孔,39、39a—被驱动侧基准面,40、40a—被驱动侧凸部,41—被驱动侧卡合凸部,42、42a—驱动侧引导斜面,43、43a—被驱动侧引导斜面,44、44a—前端面,45、45a—前端面,46—电动马达,47—外轴,48—内轴,49—安装板部,50—脱离舱室,51a、51b—摩擦组装体,52—矩形按压板,53—头部,54—外螺纹部,56—圆环摩擦板,57—倾斜用摩擦板,58—伸缩用摩擦板,59—固定销,60—固定销,61—套筒,62—凸缘部,63—套环,64—螺旋弹簧,65—卡合凸部,66、66a、66b、66c—驱动侧卡合凸部,67—杠杆主体部,68、68a、68b、68c—杠杆芯铁,69—第一结合部,70、70a、70b、70c—第二结合部,71—宽幅部,72—窄幅部,73a、73b—卡合孔,74—嵌合孔,75、75a、75b、75c—卡合切口,76—圆弧部,77—肋,78—径向缝隙,78a、78b、78c、78d—过盈量。

Claims (10)

1.一种调节杠杆组装体,具备:
杆状部件,其架设于一对支撑板部,该一对支撑板部以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状态支撑于车身;
凸轮装置,其设于上述杆状部件的从一方上述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并具有驱动侧凸轮和被驱动侧凸轮;以及
调节杠杆,其基端部与该驱动侧凸轮结合,
上述调节杠杆组装体通过伴随该调节杠杆的转动地使上述凸轮装置工作,来对上述两支撑板部的在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进行扩缩,从而实现对设于该两支撑板部间的转向柱进行保持的状态、和解除了该转向柱的保持的状态,
上述调节杠杆组装体的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调节杠杆的基端部的金属制的杠杆芯铁具有用于与上述驱动侧凸轮结合的结合部,该结合部具有沿宽度方向贯通的杠杆侧嵌合孔、和形成于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多处外周缘的卡合切口,
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且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与各上述卡合切口匹配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卡合凸部,
在该各卡合凸部的圆周方向两侧面通过过盈配合而被压入于各上述卡合切口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侧面的状态下,在各上述卡合凸部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径向上的内周面与各上述卡合切口的底面之间,设有沿该驱动侧凸轮的径向的缝隙,
上述结合部的杠杆侧嵌合孔以过盈配合外嵌于上述杆状部件的外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杠杆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各上述卡合凸部形成于该驱动侧凸轮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径向外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节杠杆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节杠杆具有合成树脂制的杠杆主体,
上述杠杆芯铁由前端半部分与基端半部分连续而成的L字状的金属板制成,并且在该杠杆芯铁的基端半部分设有上述结合部,
该杠杆芯铁的前端半部分被模制设置于上述杠杆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节杠杆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杠杆芯铁的基端半部分与前端半部分之间的连续部的内表面形成有肋。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调节杠杆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各上述卡合切口的两侧面设为与包括该卡合切口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及上述杠杆侧嵌合孔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平行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调节杠杆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各上述卡合切口的两侧面设为不与包括该卡合切口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及上述杠杆侧通孔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平行的状态,
各上述卡合切口的两侧面彼此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距离以在该驱动侧凸轮的径向上随着朝向内侧而变小的状态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节杠杆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自由状态下的各上述卡合切口的两侧面和各上述卡合凸部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中任一方的两侧面沿以上述驱动侧凸轮的中心轴作为中心的放射方向形成,另一方的两侧面以与上述一方的两侧面平行的状态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中所述的调节杠杆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对上述卡合切口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径向上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中所述的调节杠杆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对上述卡合切口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径向上不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
10.一种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具备:
筒状的转向柱,其支撑于车身;
位移托架,其设于上述转向柱的轴向中间部;
支撑托架,其具有设于上部的安装板部以及从该安装板部向下方垂下的一对支撑板部,并在由该两支撑板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上述位移托架的状态下,利用上述安装板部支撑于车身;
一对车身侧通孔,其设于上述一对支撑板部的相互匹配的部分;
位移侧通孔,其以沿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形成于上述位移托架中与该两上述车身侧通孔的至少一部分匹配的部分;
杆状部件,其沿宽度方向插通于上述一对车身侧通孔以及该位移侧通孔;
按压部,其在该杆状部件的一端部设于从上述两支撑板部中的一方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
锚固部,其在上述杆状部件的另一端部设于从上述两支撑板部中的另一方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
凸轮装置,其具有被驱动侧凸轮和驱动侧凸轮,该被驱动侧凸轮以能够相对于上述杆状部件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外嵌于上述杆状部件的从一方上述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并在宽度方向外侧面形成有被驱动侧凸轮面,该驱动侧凸轮在比该被驱动侧凸轮更靠宽度方向外侧外嵌于上述杆状部件,且形成于宽度方向内侧面的驱动侧凸轮面与上述被驱动侧凸轮面卡合,上述凸轮装置对上述按压部与上述锚固的在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进行扩缩;以及
调节杠杆,其基端部与上述驱动侧凸轮结合,
上述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调节杠杆的基端部设有用于与上述驱动侧凸轮结合的结合部,
该结合部具有沿宽度方向贯通的杠杆侧嵌合孔、和形成于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多处外周缘的卡合切口,
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且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与各上述卡合切口匹配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卡合凸部,
在该各卡合凸部的圆周方向两侧面通过过盈配合而被压入于各上述卡合切口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侧面的状态下,在各上述卡合凸部的在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径向上的内周面与各上述卡合切口的底面之间,设有沿该驱动侧凸轮的径向的缝隙,
上述结合部的杠杆侧嵌合孔以过盈配合外嵌于上述杆状部件的外周面。
CN201680054137.2A 2015-10-02 2016-09-30 调节杠杆组装体以及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Pending CN1083495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7151 2015-10-02
JP2015-197151 2015-10-02
PCT/JP2016/079162 WO2017057754A1 (ja) 2015-10-02 2016-09-30 調節レバー組立体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9521A true CN108349521A (zh) 2018-07-31

Family

ID=58424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4137.2A Pending CN108349521A (zh) 2015-10-02 2016-09-30 调节杠杆组装体以及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83688B2 (zh)
EP (1) EP3323694B1 (zh)
JP (1) JP6323621B2 (zh)
CN (1) CN108349521A (zh)
WO (1) WO201705775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78607A (zh) * 2019-04-02 2019-06-14 宁波小星星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儿童座椅安装机构
CN112744284A (zh) * 2019-10-31 2021-05-04 操纵技术Ip控股公司 倾斜杆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89692B2 (ja) * 2016-07-12 2020-04-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締付装置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90061803A1 (en) * 2017-08-28 2019-02-28 Fuji Kiko Co., Ltd. Electric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WO2019189474A1 (ja) * 2018-03-27 2019-10-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104881B2 (ja) * 2018-05-08 2022-07-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2643258B1 (ko) * 2019-01-25 2024-03-05 남양넥스모 주식회사 조향장치용 레버해제에 따른 소음저감구조
US11142236B2 (en) * 2020-02-07 2021-10-12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Injection molded rake lever assembly
JP7384096B2 (ja) * 2020-03-30 2023-11-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3136735A (ja) * 2022-03-17 2023-09-29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41551A1 (de) * 2001-08-24 2003-03-06 Opel Adam Ag Abreißmechanismus am Klemmhebel einer Lenksäule
JP2003184994A (ja) * 2001-12-14 2003-07-03 Otics Corp 複合カムシャフ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521075A (zh) * 2003-01-06 2004-08-18 株式会社万都 用于驾驶杆的倾斜调整单元
US20080087129A1 (en) * 2004-06-01 2008-04-17 Kazuhisa Kaneko Tilt And Telescopic Type Steering System For Vehicle Use
CN201240416Y (zh) * 2007-02-09 2009-05-20 德尔菲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的可调节的转向柱组件
CN102523739A (zh) * 2010-09-14 2012-06-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JP2012254674A (ja) * 2011-06-07 2012-12-27 Yamada Seisakush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958324A (zh) * 2012-11-28 2014-07-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WO2015046432A1 (ja) * 2013-09-30 2015-04-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9029U (zh) * 1986-12-18 1988-06-27
JP2951883B2 (ja) 1996-03-21 1999-09-2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ロック機構の噛合同期構造
GB2352286A (en) 1999-07-19 2001-01-24 Delphi Tech Inc Clamping device for a steering column
FR2818602B1 (fr) * 2000-12-26 2003-03-28 Nacam Dispositif de serrage d'un element reglable par rapport a un ensemble support
JP4266952B2 (ja) * 2005-04-18 2009-05-27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740722B2 (ja) 2005-07-29 2011-08-03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098686B2 (ja) * 2008-02-18 2012-12-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9227181A (ja) 2008-03-25 2009-10-08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2105369A2 (en) 2008-03-25 2009-09-30 NSK Ltd. Steering apparatus
DE102011057104B4 (de) * 2011-12-28 2016-03-10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Feststelleinrichtung für eine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DE102012100486B3 (de) * 2012-01-20 2013-02-28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9969420B2 (en) 2014-03-26 2018-05-15 Nsk Ltd. Position adjusting apparatus of steering wheel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41551A1 (de) * 2001-08-24 2003-03-06 Opel Adam Ag Abreißmechanismus am Klemmhebel einer Lenksäule
JP2003184994A (ja) * 2001-12-14 2003-07-03 Otics Corp 複合カムシャフ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521075A (zh) * 2003-01-06 2004-08-18 株式会社万都 用于驾驶杆的倾斜调整单元
US20080087129A1 (en) * 2004-06-01 2008-04-17 Kazuhisa Kaneko Tilt And Telescopic Type Steering System For Vehicle Use
CN201240416Y (zh) * 2007-02-09 2009-05-20 德尔菲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的可调节的转向柱组件
CN102523739A (zh) * 2010-09-14 2012-06-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JP2012254674A (ja) * 2011-06-07 2012-12-27 Yamada Seisakush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958324A (zh) * 2012-11-28 2014-07-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WO2015046432A1 (ja) * 2013-09-30 2015-04-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78607A (zh) * 2019-04-02 2019-06-14 宁波小星星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儿童座椅安装机构
CN109878607B (zh) * 2019-04-02 2023-11-17 宁波小星星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自行车的儿童座椅安装机构
CN112744284A (zh) * 2019-10-31 2021-05-04 操纵技术Ip控股公司 倾斜杆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23694B1 (en) 2019-09-11
EP3323694A4 (en) 2018-11-14
EP3323694A1 (en) 2018-05-23
JPWO2017057754A1 (ja) 2018-05-24
JP6323621B2 (ja) 2018-05-16
US20180297624A1 (en) 2018-10-18
WO2017057754A1 (ja) 2017-04-06
US10183688B2 (en) 2019-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521A (zh) 调节杠杆组装体以及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EP2499018B1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4991329B2 (ja)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の組立方法
CN106061823B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KR101806824B1 (ko) 연속 결합된 리클리너 자유자재 시스템 및 정밀 천공된 기어 허브
CN104859706B (zh) 转向装置
CN103958324B (zh)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7002839A (zh) 凸轮装置及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以及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组装方法
EP1818242A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7110312B (zh) 凸轮装置以及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JP2009243653A (ja) ブッシュ軸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のラック−ピニオン式操舵装置
US20170029011A1 (en) Steering wheel position-adjustment device
DE202009007513U1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CN109080693A (zh) 转向装置
JP6202061B2 (ja) ラ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操舵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自動車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507764A (ja) ボルト配置構造並びにボルトの位置決め及び回転防止の方法
JP2008143434A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7278384A5 (zh)
JP4585386B2 (ja) ロータリテーブル装置
JP2007308135A (ja) 放射状固定ギアを備えたチルト式操向装置
CN107848560A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EP2771205B1 (de)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sitz
JP2008213756A (ja)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ラックの製造方法
JP6040892B2 (ja) ヘリカルギヤの製造方法
US9126258B2 (en) Unitary connector pin formed by two-stage cold heading di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