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9351B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9351B
CN108349351B CN201680067194.4A CN201680067194A CN108349351B CN 108349351 B CN108349351 B CN 108349351B CN 201680067194 A CN201680067194 A CN 201680067194A CN 108349351 B CN108349351 B CN 1083493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ll surface
air conditioning
opening
ai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71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9351A (zh
Inventor
松永浩司
长尾拓也
绪方英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49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9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3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071Electrically conditioning the air, e.g. by ionizing
    • B60H3/0078Electrically conditioning the air, e.g. by ionizing comprising electric purify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64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ir stream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6Connections to a HVAC un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14Heating or cooling details
    • B60H2001/00135Deviding walls for separate air flow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离子有效地到达车室内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空调壳体(11、110),该空调壳体在内部形成有供朝向车室内的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并且在上部具有供朝向车室内的空气通过的吹出开口部(18、19);热交换器(13、14),该热交换器配置于空调壳体的内部的吹出开口部的下侧,使热交换介质与朝向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离子发生器(40),该离子发生器具有产生离子的电极,且以电极与在空气流路流动的空气接触的方式安装于空调壳体。空调壳体具有碰撞侧的壁面(31)和侧方侧的壁面(32),碰撞侧的壁面用于与已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碰撞而使该空气流朝向上方,侧方侧的壁面与碰撞侧的壁面横向相邻地连接。离子发生器配置于碰撞侧的壁面和侧方侧的壁面中的规定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是基于2015年11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5-227983号,并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离子发生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将离子发生器搭载于空调壳体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隔壁配置有离子发生器,该隔壁隔开与除霜开口部相连的通路和与面部开口部相连的通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8715号公报
然而,存在如下那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空调壳体的内部构成为使已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朝向上方侧弯曲。
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空调壳体的上部形成有面部开口部和除霜开口部。在空调壳体的内部的面部开口部和除霜开口部的下侧配置有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并且,空调壳体内部的空气通路构成为已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和已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朝向上方侧弯曲。通过将空调壳体的内部设为这样的布局,而能够将空调壳体紧凑地搭载于车室内。
在离子发生器搭载于这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空调壳体时,若与离子发生器的电极接触的风弱,则不能从离子发生器放出大量的离子。因此,不能使离子有效地到达车室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离子有效地到达车室内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根据本发明,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
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在内部形成有供朝向车室内的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并且在上部具有供朝向车室内的空气通过的吹出开口部;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配置于空调壳体的内部的吹出开口部的下侧,使热交换介质与朝向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
离子发生器,该离子发生器具有产生离子的电极,且以电极与在空气流路流动的空气接触的方式安装于空调壳体,
空调壳体具有碰撞侧的壁面和侧方侧的壁面,碰撞侧的壁面用于与已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碰撞而使该空气流朝向上方,侧方侧的壁面与碰撞侧的壁面横向相邻地连接,
离子发生器配置于碰撞侧的壁面和侧方侧的壁面中的规定位置。
在此,在已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与碰撞侧的壁面碰撞而向上方改变朝向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的下游侧的空气流路中的碰撞而改变朝向的部分的空气流在碰撞侧的壁面附近的流速最高。在热交换器的下游侧的空气流路中的空气流碰撞而改变朝向的部分的下游侧的部分,流速高的空气流也通过附壁效应而一边贴着碰撞侧的壁面一边朝向上方流动。因此,已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流速在碰撞侧的壁面附近和侧方侧的壁面附近最高。侧方侧的壁面附近的流速增高,这是因为在碰撞侧的壁面附近流动的流速高的空气流向侧方侧的壁面附近扩展。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空气流的流速高的部位配置离子发生器,因此能够增强与离子发生器的电极接触的风。由此,能够从离子发生器放出大量的离子。因此,能够使离子有效地到达车室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线下的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离子发生器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的离子发生器及其周边的放大图,是图3中的离子发生器的IV-IV线下的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视图。
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视图。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视图。
图9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离子发生器及其周边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进行说明。另外,表示图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的箭头表示车辆搭载状态下的室内空调单元相对于车辆的朝向。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图1所示的室内空调单元10。室内空调单元10具备空调壳体11、风扇12、蒸发器13、加热器芯14、空气混合门15、脚部门16、面部/除霜切换门17。
空调壳体11在内部收纳风扇12、蒸发器13、加热器芯14、空气混合门15、脚部门16以及面部/除霜切换门17。空调壳体11在内部形成供朝向车室内的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空调壳体11在上部形成有面部开口部18和除霜开口部19。面部开口部18和除霜开口部19是供朝向车室内的空气通过的吹出开口部。另外,空调壳体11在上部形成有未图示的空气导入口。
风扇12构成从空气导入口吸入空气且在空调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朝向车室内的空气流的送风机。风扇12配置于空调壳体11的内部中的前方侧且上方侧。
蒸发器13是使朝向车室内的空气与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13与未图示的压缩机、散热器、膨胀阀一起构成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蒸发器13通过使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而使制冷剂蒸发。蒸发器13配置于空调壳体11的内部的面部开口部18、除霜开口部19以及风扇12的下侧。
加热器芯14是使朝向车室内的空气与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发动机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器芯14配置于空调壳体11的内部的面部开口部18、除霜开口部19以及风扇12的下侧且蒸发器13的后方侧。加热器芯14对已通过蒸发器13的空气进行加热。
空气混合门15对通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与绕过加热器芯14流动的空气流的流量比例进行调节。空气混合门15配置于蒸发器13与加热器芯14之间。
在空调壳体11的内部的加热器芯14的上侧形成有使已通过蒸发器13的空气绕过加热器芯14流动的冷风流路20。在空调壳体11的内部的加热器芯14的上侧且冷风流路20的后方侧形成有空气混合部21。空气混合部21是使通过加热器芯14流动的空气流和绕过加热器芯14流动的空气流合流并混合的部位。
在空调壳体11的内部的空气混合部21的上侧且面部/除霜切换门17的下侧形成有与脚部开口部22相连的脚部连通口23。脚部连通口23形成于后述的后方壁面31。在脚部连通口23的上游侧配置有对脚部连通口23进行开闭的脚部门16。
在空调壳体11的内部的上方侧形成有空气朝向面部开口部18的面部流路24和空气朝向除霜开口部19的除霜流路25。换言之,空调壳体11具有隔壁26,该隔壁26隔开面部流路24和除霜流路25。在隔壁26的上游侧配置有面部/除霜切换门17。面部/除霜切换门17是切换面部开口部18和除霜开口部19的开闭的门。
此外,面部开口部18与设置于车室内的面部吹出口连通,该面部吹出口用于朝向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空气。除霜开口部19与设置于车室内的除霜吹出口连通,该除霜吹出口用于朝向车辆的窗玻璃吹出空调风。脚部开口部22与未图示的脚部吹出口连通,该脚部吹出口用于朝向乘员的下半身吹出空气。
如图2所示,空调壳体11具有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后方壁面31和位于车辆左右方向两侧的侧方壁面32、33,来作为构成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的壁面。后方壁面31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左右方向延伸。侧方壁面32、33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后方壁面31和侧方壁面32、33从空调壳体11的底部延伸到上部。
在具有这样的布局的空调壳体11的内部,风从风扇12朝向下方流动。在面部模式下且冷风和暖风混合的情况下,来自风扇12的风在沿横向从前方朝向后方通过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之后,向上方改变朝向并朝向面部开口部18流动。即,暖风和冷风分别向上方改变朝向并朝向面部开口部18流动,暖风是朝向横向通过了加热器芯14的风,冷风是朝向横向通过蒸发器13且绕过加热器芯14的风。
在形成有通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和绕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的情况下,已通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和绕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与后方壁面31碰撞而向上方改变朝向。在空气不通过加热器芯14的情况(即,在空气混合门15的位置为最大制冷位置的情况)下,仅通过了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中的蒸发器13的空气流与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后方壁面31碰撞而向上方改变方向。在已通过蒸发器13的空气全部通过加热器芯14的情况(即,空气混合门15的位置为最大制热位置的情况)下,已通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与后方壁面31碰撞而向上方改变朝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壁面31构成碰撞侧的壁面,用于与已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碰撞而使该空气流朝向上方。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在后方壁面31安装有离子发生器40。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为加热器芯14的下端部的上侧且隔壁26及面部/除霜切换门17的可动区域的空气流上游侧(即,下侧)的范围R1内的规定位置。具体而言,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为范围R2的空气流下游侧且脚部连通口23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范围R2是后方壁面31中的与加热器芯14夹着空间并在加热器芯14的内部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相对的范围。
如图3、4所示,离子发生器40具有主体部41、形成于主体部41的电极形成部41a的放电电极42、43。作为放电电极,离子发生器40具有一个阳极(即,正电极)42和一个阴极(即,负电极)43。阳极42和阴极43彼此分离。此外,在图4中,省略主体部41的内部地进行图示。
离子发生器40向阳极42施加正电压而放电,并向阴极43施加负电压而放电。由此,分别从阳极42和阴极43生成等离子体。通过这些等离子体在阳极42的周围产生正离子,在阴极43的周围产生负离子。离子发生器40起到如下效果:通过正离子和负离子这双方而在空中分解并除去悬浮于车室内空间的霉菌、病毒。
如图4所示,在后方壁面31形成有安装用开口部34。在电极形成部41a插入到安装用开口部34的状态下,离子发生器40安装于后方壁面31。电极形成部41a的表面的位置与后方壁面31的位置大致相同。由此,阳极42和阴极43与在空气流路流动的空气接触。
如图3、4所示,阳极42和阴极43沿与朝向面部开口部18、除霜开口部19的空气流(具体而言,主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在图4中,纸面垂直方向是空气流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阳极42和阴极43沿与从下朝向上的空气流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即,阳极42和阴极43沿左右方向排列地配置。
如以上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空调壳体11的内部的布局为如下那样的布局:使已通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和绕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与后方壁面31碰撞而向上方改变朝向。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在后方壁面31安装有离子发生器40。
在此,在空调壳体11的内部为上述的布局的情况下,已通过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朝向后方壁面31。因此,如图1中所示的流束分布,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中的向上方改变朝向的部分的空气流的流速,在后方壁面31附近最高。在下游侧流路中的向上方改变朝向的部分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流速高的空气流也通过附壁效应而一边贴着后方壁面31一边向上方流动。
因此,如图2所示,已通过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的流速在后方壁面31的附近和侧方壁面32、33的附近最高。侧方壁面32、33的附近的流速增高,这是因为在后方壁面31的附近流动的流速高的空气流向侧方壁面32、33的附近扩展。此外,图2中的标注斜线的区域表示空调壳体11的内部的空气流的流速高的区域。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空气流的流速高的部位配置离子发生器40,因此能够增强与离子发生器40的放电电极42、43接触的风。由此,能够从离子发生器40充分地放出离子。因此,能够使离子有效地到达车室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子发生器40配置于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下游侧。由此,能够避免如下情况:附加有离子的空气与蒸发器13、加热器芯14这样的热交换器的内部的壁(例如,翅片)碰撞,而导致离子消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子发生器40配置于隔壁26和面部/除霜切换门17的空气流上游侧。由此,即使不与面部开口部18和除霜开口部19分别对应地配置离子发生器40,在面部模式和除霜模式中的任一模式下,也都能够向乘员的脸部附近吹出附加有离子的空气,面部模式是从面部开口部18向车室内吹出空气的模式,除霜模式是从除霜开口部19向车室内吹出空气模式。
然而,当已通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向上方改变朝向时,已通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的一部与后方壁面31中的与加热器芯14相对的部位碰撞,空气流的其他部分沿着碰撞而改变朝向的一部分的空气流流动。因此,若将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为后方壁面31中的与加热器芯14相对的范围R2内的位置,则导致由离子发生器40产生的离子的一部与后方壁面31碰撞而消灭。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为后方壁面31中的与加热器芯14相对的范围R2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位置。即,将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为后方壁面31中的已通过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所碰撞的部位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位。由此,能够抑制由离子发生器40产生的离子的一部分与后方壁面31碰撞而消灭的情况。此外,也可以将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为加热器芯14的上侧的位置。由此,能够获得相同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子发生器40的阳极42和阴极43沿与朝向面部开口部18、除霜开口部19的空气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因此,能够抑制从阳极42放出的正离子向阴极43流动而被阴极43消灭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避免从阴极43放出的负离子向阳极42流动而被阳极42消灭的情况。因此,能够分别从阳极42和阴极43放出大量的离子。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风扇12相对于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但是,风扇12也可以配置成相对于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向左右方向偏移。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相同。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中,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是后方壁面31中的面部/除霜切换门17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附近的部位。换言之,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是后方壁面31中的脚部连通口23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位,且隔壁26和面部/除霜切换门17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位。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说明。已通过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向上方改变朝向之后,流速高的空气流一边贴着后方壁面31一边朝向上方流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为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的上侧的位置。即,将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为后方壁面31中的、已通过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所碰撞的部位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将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为后方壁面31中的范围R3的空气流下游侧且范围R4内的位置,范围R3是在加热器芯14的内部的空气流动方向夹着空间且与加热器芯14相对并且在蒸发器13的内部的空气流动方向夹着空间且与蒸发器13相对的范围,范围R4是隔壁26和面部/除霜切换门17的可动区域的空气流上游侧的范围。
由此,在空气混合门15的位置为最大制冷位置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如下那样的情况:在冷风流路20流动的冷风的一部分与后方壁面31碰撞,而由离子发生器40产生的离子消灭。在空气混合门15的位置为最大制冷位置以外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如下那样的情况:已通过加热器芯14的暖风的一部分与后方壁面31碰撞,而由离子发生器40产生的离子消灭。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相同。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中,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为与后方壁面31横向相邻连接的侧方壁面32。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说明,已通过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的流速在后方壁面31的附近和侧方壁面32、33的附近最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只要在已通过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的空气朝向上方流动的范围R1内,也可以是侧方壁面32的任意位置。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0是使已通过蒸发器13的空气流分成上下双层流的结构。
室内空调单元100在空调壳体110的内部配置有蒸发器13、加热器芯14。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风扇配置成相对于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向车辆左右方向偏移。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配置于形成在空调壳体110的上部的面部开口部18和除霜开口部19的下侧。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分别配置成空气从前方朝向后方沿横向通过。加热器芯14配置于蒸发器13的车辆后方侧。
在空调壳体110的内部形成有隔壁111、112,该隔壁111、112用于将已通过蒸发器13的空气流分成上下双层流。
并且,作为上侧流路,在隔壁111、112的上侧形成有供已通过加热器芯14的上侧部分14a的暖风流动的上侧暖风流路113、和使已通过蒸发器13的冷风绕过加热器芯14流动的上侧冷风流路114。上侧冷风流路114形成于加热器芯14的上方侧。另一方面,作为下侧流路,在隔壁111、112的下侧形成有供已通过加热器芯14的下侧部分14b的暖风流动的下侧暖风流路115、和使已通过蒸发器13的冷风绕过加热器芯14流动的下侧冷风流路116。下侧冷风流路116形成于加热器芯14的下方侧。
在空调壳体110的内部的加热器芯14的上游侧配置有第一、第二空气混合门151、152。第一空气混合门151对在上侧暖风流路113流动的暖风与在上侧冷风流路114流动的冷风的风量比例进行调节。第二空气混合门152对在下侧暖风流路115流动的暖风与在下侧冷风流路116流动的冷风的风量比例进行调节。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壳体110也具有位于后方侧的后方壁面310和位于左右方向两侧的侧方壁面,来作为构成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的壁面。此外,在图7中,图示有位于左右方向两侧的侧方壁面中的左右方向一侧(即,右侧)的侧方壁面320。后方壁面310沿着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侧方壁面320沿着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后方壁面310和侧方壁面320从空调壳体110的底部延伸到上部。
在隔壁112形成有连通上侧流路和下侧流路的上下连通口117。在后方壁面310中的隔壁112的下侧的部位形成有与脚部开口部相连的脚部连通口23。并且,在空调壳体110的内部的上下连通口117与脚部连通口23之间配置有选择性地对上下连通口117和脚部连通口23进行开闭的脚部门160。
在空调壳体110的内部的上方侧形成有朝向面部开口部18的面部流路24和朝向除霜开口部19的除霜流路25。换言之,空调壳体110具有隔壁26,该隔壁26隔开面部流路24和除霜流路25。在面部流路24配置有对面部开口部18进行开闭的面部门171。在除霜流路25配置有对除霜开口部19进行开闭的除霜门172。面部门171和除霜门172构成切换面部开口部18和除霜开口部19的开闭的门。
如图7所示,在面部模式时,除霜开口部19关闭,面部开口部18打开,脚部连通口23关闭。由此,上侧冷风流路114的冷风、上侧暖风流路113的暖风、下侧冷风流路116的冷风以及下侧暖风流路115的暖风朝向面部开口部18流动。此时,在上侧流路中,暖风和冷风与后方壁面310碰撞而向上侧改变朝向,暖风在上侧暖风通路113从前方朝向后方流动,冷风在上侧冷风流路114从前方朝向后方流动。在除霜模式时也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壁面310构成碰撞侧的壁面,用于与已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碰撞而使该空气流朝向上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0中,离子发生器40也安装于后方壁面310。离子发生器40向在上侧流路流动的空气施加离子。因此,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为隔壁112的上侧且隔壁26和面部门171的空气流上游侧的范围R10内的位置。更具体而言,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为后方壁面310中的相比于范围R11朝向面部开口部18的空气流下游侧的范围R12内的位置,范围R11是后方侧壁310中的与加热器芯14的上侧部分14a夹着空间且在加热器芯14内部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对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离子发生器40安装于后方壁面310,因此也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只要在上述的范围R10内,可以是后方壁面310的任意位置。但是,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优选后方壁面310中的与加热器芯14的上侧部分14a夹着空间且相对的范围R11的空气流下游侧的范围R12。后方壁面310中的与加热器芯14的上侧部分14a夹着空间且相对的范围R11是已通过加热器芯14的暖风的一部分所碰撞的范围。因此,通过将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在范围R12内,能够避免由离子发生器40产生的离子与后方壁面310碰撞而消灭的情况。
另外,如图8所示,也可以将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设为与后方壁面310横向相邻连接的侧方壁面320。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说明,这是因为已通过蒸发器13和加热器芯14的空气流的流速在后方壁面310的附近和侧方壁面320的附近最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0中,面部门171和除霜门172分别由板门构成,但也可以由旋转门构成。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变更了离子发生器40的阳极42与阴极43的配置。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阴极43相对于阳极42配置于朝向面部开口部18、除霜开口部19的空气流(具体而言,主流)的上游侧。更具体而言,安装有离子发生器40的区域的空气流的方向是从下朝向上的方向。因此,阴极43相对于阳极42配置于下侧。
离子发生器40具有如下特性:与由阳极42生成的正离子的生成量相比由阴极43生成的负离子的生成量更多。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离子发生器40通过正离子和负离子这双方,而起到在空中分解并除去悬浮于车室内空间的霉菌、病毒这样的除菌效果。
在此,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阳极42配置于阴极43的上游侧的情况下,由阳极42生成的正离子的一部分向阴极43流动而导致被阴极43消除。在该情况下,与负离子相比,生成量原本就少的正离子消灭,从而导致正离子的量和负离子的量产生大的差。因此,导致通过正离子和负离子这双方获得的除菌效果降低。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阴极43生成的负离子的一部分被阳极42消除而消灭,但是,由阳极42生成的正离子不被阴极43消灭。负离子的生成量原本就比正离子的生成量多。因此,即使负离子的一部分消灭,正离子的量和负离子的量也不产生大的差。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阳极42配置于阴极43的上游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发挥通过正离子和负离子这双方获得的除菌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如下所述,在要求保护的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为后方壁面31中的隔壁26和面部/除霜切换门17的可动区域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但是不限定于此。离子发生器40的安装位置也可以是后方壁面31中的面部/除霜切换门17的可动区域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位置。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后方壁面31、310为用于与已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碰撞而使该空气流朝向上方的碰撞侧的壁面,但是也可以是其他壁面为碰撞侧的壁面。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车辆搭载状态下,在将前后方向变更为左右方向的情况下,图1所示的后方壁面31成为右侧的壁面,该右侧的壁面成为碰撞侧的壁面。此外,碰撞侧的壁面是位于夹着加热器芯的蒸发器的相反侧的壁面。换言之,碰撞侧的壁面是与加热器芯和蒸发器的空气出口部相对的壁面。
(3)上述各实施方式不是彼此毫无关系的,除了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和原理上明显为必须的情况等之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总结)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空调壳体、热交换器、离子发生器。空调壳体在上部具有吹出开口部。热交换器配置于空调壳体的内部的吹出开口部的下侧。离子发生器以电极与在空气流路流动的空气接触的方式安装于空调壳体。空调壳体具有碰撞侧的壁面和侧方侧的壁面,碰撞侧的壁面用于与已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碰撞而使该空气流朝向上方,侧方侧的壁面与碰撞侧的壁面横向相邻地连接。离子发生器配置于碰撞侧的壁面和侧方侧的壁面中的规定位置。
另外,第二观点如下。吹出开口部包括与设置于车室内的面部吹出口相连的面部开口部、和与设置于车室内的除霜吹出口相连的除霜开口部。车辆用空调装置还具备门,该门配置于空调壳体的内部,且切换面部开口部和除霜开口部的开闭。空调壳体具有隔壁,该隔壁隔开空气朝向面部开口部的流路和空气朝向除霜开口部的流路。并且,规定位置是隔壁和门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
这样一来,能够将搭载于空调壳体的离子发生器的数抑制得少,并且,在从面部开口部和除霜开口部中的至少一方吹出空气的模式时,能够朝向乘员的脸部吹出具有离子的空气。
另外,根据第三观点,规定位置是碰撞侧的壁面中的与加热用热交换器夹着空间且相对的范围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位置。这样一来,已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与碰撞侧的壁面碰撞,而能够抑制由离子发生器产生的离子消灭的情况。
另外,根据第四观点,规定位置是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侧的位置。由此,能够获得与第三观点相同的效果。
另外,根据第五观点,作为电极,离子发生器具有一个阳极和一个阴极,阳极和阴极沿与朝向吹出开口部的空气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
这样一来,能够避免由阳极生成的正离子向阴极流动而被阴极消灭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避免由阴极生成的负离子向阳极流动而被阳极消灭的情况。因此,能够分别从阳极和阴极放出大量离子。
另外,根据第六观点,作为电极,离子发生器具有一个阳极和一个阴极,并且离子发生器具有如下特性:与由阳极生成的正离子的生成量相比由阴极生成的负离子的生成量更多。阴极相对于阳极配置于空气流的上游侧。
与之相反,在阳极相对于阴极配置于空气流的上游侧的情况下,由阳极生成的正离子的一部分向阴极流动而被阴极消除。在该情况下,与负离子相比生成量原本就少的正离子消灭,从而导致正离子的量和负离子的量产生大的差。因此,导致通过正离子和负离子这双方而获得的效果降低。
相对于此,根据第六观点,由阴极生成的负离子的一部分被阳极消除而消灭,但是,即使负离子的一部分消灭,正离子的量和负离子的量也不会产生大的差。由此,与阳极相对于阴极配置于空气流的上游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地发挥通过正离子和负离子这双方获得的效果。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将附加有离子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空调壳体(11、110),该空调壳体在内部形成有供朝向车室内的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并且在上部具有供朝向车室内的空气通过的吹出开口部;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中的所述吹出开口部的下侧,使热交换介质与朝向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
离子发生器(40),该离子发生器具有产生离子的电极,且以所述电极与在所述空气流路流动的空气接触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空调壳体,
所述空调壳体具有碰撞侧的壁面(31、310)和侧方侧的壁面(32、33、320),所述碰撞侧的壁面用于与已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碰撞而使该空气流朝向上方,所述侧方侧的壁面与所述碰撞侧的壁面横向相邻地连接,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冷却用热交换器(13)和加热用热交换器(14),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对空气进行冷却,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对已通过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进行加热,
所述空调壳体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侧形成有冷风流路(20、114),该冷风流路使已通过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绕过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地流动,
所述碰撞侧的壁面和所述侧方侧的壁面具有夹着空间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正对的范围(R2、R11),
所述离子发生器在所述范围(R2、R11)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于所述碰撞侧的壁面或所述侧方侧的壁面的规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位置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相比位于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电极,所述离子发生器具有一个阳极(42)和一个阴极(43),
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配置成沿与朝向所述吹出开口部的空气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出开口部是面部开口部(18)和除霜开口部(19),所述面部开口部与设置于车室内的面部吹出口相连,所述除霜开口部与设置于车室内的除霜吹出口相连,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还具备门(17、171、172),该门配置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切换所述面部开口部和所述除霜开口部的开闭,
所述空调壳体具有隔壁(26),该隔壁隔开空气朝向所述面部开口部的流路(24)和空气朝向所述除霜开口部的流路(25),
所述规定位置是所述隔壁和所述门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
5.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将附加有离子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空调壳体(11、110),该空调壳体在内部形成有供朝向车室内的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并且在上部具有供朝向车室内的空气通过的吹出开口部;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中的所述吹出开口部的下侧,使热交换介质与朝向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
离子发生器(40),该离子发生器具有产生离子的电极,且以所述电极与在所述空气流路流动的空气接触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空调壳体,
所述空调壳体具有碰撞侧的壁面(31、310)和侧方侧的壁面(32、33、320),所述碰撞侧的壁面用于与已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碰撞而使该空气流朝向上方,所述侧方侧的壁面与所述碰撞侧的壁面横向相邻地连接,
所述离子发生器配置于所述碰撞侧的壁面和所述侧方侧的壁面中的规定位置,
作为所述电极,所述离子发生器具有一个阳极(42)和一个阴极(43),并且所述离子发生器具有如下特性:与由所述阳极生成的正离子的生成量相比,由所述阴极生成的负离子的生成量更多,
所述阴极相对于所述阳极配置于朝向所述吹出开口部的空气流的上游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出开口部是面部开口部(18)和除霜开口部(19),所述面部开口部与设置于车室内的面部吹出口相连,所述除霜开口部与设置于车室内的除霜吹出口相连,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还具备门(17、171、172),该门配置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切换所述面部开口部和所述除霜开口部的开闭,
所述空调壳体具有隔壁(26),该隔壁隔开空气朝向所述面部开口部的流路(24)和空气朝向所述除霜开口部的流路(25),
所述规定位置是所述隔壁和所述门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
CN201680067194.4A 2015-11-20 2016-05-23 车辆用空调装置 Active CN1083493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7983 2015-11-20
JP2015-227983 2015-11-20
PCT/JP2016/065152 WO2017085954A1 (ja) 2015-11-20 2016-05-23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9351A CN108349351A (zh) 2018-07-31
CN108349351B true CN108349351B (zh) 2021-01-26

Family

ID=58718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7194.4A Active CN108349351B (zh) 2015-11-20 2016-05-23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9969B2 (zh)
JP (1) JP6460259B2 (zh)
CN (1) CN108349351B (zh)
WO (1) WO20170859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5959B2 (ja) * 2014-12-05 2018-10-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US10980911B2 (en) 2016-01-21 2021-04-20 Global Plasma Solutions, Inc. Flexible ion generator device
US11695259B2 (en) 2016-08-08 2023-07-04 Global Plasma Solutions, Inc. Modular ion generator device
US11283245B2 (en) 2016-08-08 2022-03-22 Global Plasma Solutions, Inc. Modular ion generator device
KR20230085946A (ko) 2018-02-12 2023-06-14 글로벌 프라즈마 솔루션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셀프 클리닝 이온 발생기 장치
JP7262252B2 (ja) * 2019-03-12 2023-04-21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の空調ユニット
US11581709B2 (en) 2019-06-07 2023-02-14 Global Plasma Solutions, Inc. Self-cleaning ion generator device
CN114174087A (zh) * 2019-06-25 2022-03-11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7159522B2 (ja) * 2019-06-28 2022-10-25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21084507A (ja) * 2019-11-27 2021-06-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ユニット
KR102335941B1 (ko) * 2021-05-28 2021-12-03 신동훈 플라즈마 살균모듈 및 플라즈마 살균모듈이 설치된 공기청정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6329A (zh) * 2007-08-28 2009-03-04 三电有限公司 具有离子发生器的车辆空气调节器
CN101500831A (zh) * 2006-10-31 2009-08-05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器和使用它的汽车用空调系统
JP2009295359A (ja) * 2008-06-04 2009-12-17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1105257A (ja) * 2009-11-20 2011-06-02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30076058A (ko) * 2011-12-28 2013-07-08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US20130206382A1 (en) * 2012-02-13 2013-08-15 Denso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er for vehicle
CN204415088U (zh) * 2015-02-06 2015-06-24 一汽-法雷奥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负离子汽车空调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5559B2 (ja) * 2002-11-25 2008-03-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948468B2 (ja) 2004-06-25 2007-07-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JP4743446B2 (ja) 2007-04-12 2011-08-10 漢拏空調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JP2009248715A (ja) 2008-04-04 2009-10-29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3141882A (ja) * 2012-01-10 2013-07-22 Sharp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4092335A (ja) * 2012-11-06 2014-05-19 Sharp Corp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14202421A (ja) 2013-04-05 2014-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0831A (zh) * 2006-10-31 2009-08-05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器和使用它的汽车用空调系统
CN101376329A (zh) * 2007-08-28 2009-03-04 三电有限公司 具有离子发生器的车辆空气调节器
JP2009295359A (ja) * 2008-06-04 2009-12-17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1105257A (ja) * 2009-11-20 2011-06-02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30076058A (ko) * 2011-12-28 2013-07-08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US20130206382A1 (en) * 2012-02-13 2013-08-15 Denso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er for vehicle
CN204415088U (zh) * 2015-02-06 2015-06-24 一汽-法雷奥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负离子汽车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85954A1 (ja) 2017-05-26
JP6460259B2 (ja) 2019-01-30
JPWO2017085954A1 (ja) 2018-03-01
US10639969B2 (en) 2020-05-05
CN108349351A (zh) 2018-07-31
US20180370334A1 (en) 2018-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351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7405977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JP4951133B1 (ja) 車載用空調装置
JP481138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3168369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06740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9070685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8349347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KR20150019183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US20090081939A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6398726B2 (ja) 送風装置
JP715952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4174087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1565947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JP200418901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22524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9274526A (ja) 空調装置
JP2011207279A (ja) 空調ケース
JP200517030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790978B2 (ja) 送風装置
JP200433087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20045195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6107799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201215824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2003281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