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38793A - 一种静脉采血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静脉采血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38793A
CN108338793A CN201810336295.8A CN201810336295A CN108338793A CN 108338793 A CN108338793 A CN 108338793A CN 201810336295 A CN201810336295 A CN 201810336295A CN 108338793 A CN108338793 A CN 1083387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od
needle tube
taking needle
blood taking
cas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362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38793B (zh
Inventor
董东生
张薇
王茹
徐晓明
张琳琳
王晶
徐亚云
姜凯
丁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Baihuo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ang Sheng Hengt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ang Sheng Hengt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ang Sheng Hengt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3629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387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38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38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387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387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015Source of blood
    • A61B5/15003Source of blood for venous or arterial blo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206Construction or design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ackages; sterilisation of piercing element, piercing device or sampling device
    • A61B5/150259Improved gripping, e.g. with high friction pattern or projections on the housing surface or an ergonometric sha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351Caps, stoppers or lids for sealing or closing a blood collection vessel or container, e.g. a test-tube or syringe barre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374Details of piercing elements or protective mean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injuries by such piercing elements
    • A61B5/150381Design of piercing elements
    • A61B5/150389Hollow piercing elements, e.g. canulas, needles, for piercing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374Details of piercing elements or protective mean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injuries by such piercing elements
    • A61B5/150534Design of protective means for piercing element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needle sticks, e.g. shields, caps, protectors, axially extensible sleeves, pivotable protective sleeves
    • A61B5/150541Breakable protectors, e.g. caps, shields or sleeves, i.e. protectors separated destructively, e.g. by breaking a connecting are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aking samples of venous or arterial blood, e.g. with syringes
    • A61B5/154Devices using pre-evacuated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种静脉采血针,包括采血针管、采血针管座、送血针管;送血针管内腔与采血针管座内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采血针管外套设一柔性的套管,套管顶端包覆了采血针管尖端,套管底端连有套管座,套管座套设在采血针管外;套管座连有套管座手柄,套管座手柄设有接触部分;套管座与采血针管座之间设有弹力部件;当外力通过套管座手柄施加于套管座驱动其向着接近采血针管座的方向移动,并迫使弹力部件发生形变,采血针管尖端从套管顶端露出;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向采血针管座表面压紧固定,使弹力部件不能复原,采血针管尖端进入静脉后,降低手指对套管座手柄的按压力可使套管座被迫向远离采血针管座的方向移动,而最终使套管顶端包覆了采血针管尖端。

Description

一种静脉采血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脉采血针,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静脉穿刺及连带的静脉采血是临床各科室最为常用的一种通用技术,最常使用的采血针包括一个用于刺破皮肤及静脉壁的采血针管、一个将采血针管固定其内的采血针管座、一个送血针管;送血针管内腔直接或通过输送软管内腔与采血针管座内腔相连通;送血针管外适形套设一胶套,胶套将送血针管与外界流体隔离;当采血针管进入静脉后,送血针管需刺穿封闭真空采血管管体顶端开口的胶塞,血液喷射状流入真空采血管内腔,血量足够时拔出送血针管,胶套弹性复原再次包覆送血针管尖端阻止血液流出,随后可继续刺穿另一真空采血管延续采血进程。
显而易见,静脉采血的成功首先需要静脉穿刺的成功,静脉穿刺过程开始时消毒穿刺点附近皮肤,随后一手的手指主要是拇指绷紧皮肤另一手持针与皮肤呈一合适的角度先将锋利的采血针管尖端刺入皮肤,随后突破静脉壁,采血针管尖端斜面的针孔进入静脉管腔内,静脉压将血液经由斜面的针孔挤入采血针管,在采血针管视窗或透明的采血针管座或透明的输送软管上看到红色的血液流入也称回血作为判断斜面的针孔进入静脉管腔的依据;这种回血方式为静脉压依赖性的被动回血;然而,多种因素导致即使斜面的针孔进入了静脉管腔也无法出现可见的回血,比如静脉压很低时,常见循环血量不足的休克患者,因而静脉压依赖性的被动回血方式极其不灵敏;再如紧邻静脉瓣的斜面的针孔,静脉瓣的单向控流作用使血液难以流入采血针管;又如针孔的斜面紧贴静脉壁使血液无法进入采血针管;还如针孔的斜面位于静脉弯曲处;当出现这些未见回血的情况,操作者通常认为针孔尚未进入静脉管腔,会进一步推进采血针管,使得已从一侧静脉管壁进入静脉管腔的采血针管尖端极易从对侧静脉管壁穿出,即静脉被采血针管贯穿,导致静脉穿刺失败,无法将血液样本采出,尤其是对紧急需要的血型、血电解质检验的耽搁会迅速危及患者生命。
然而,穿刺中即便见到了回血,也需将采血针管继续向静脉内推进一定距离,确保斜面的针孔完全充分的进入静脉管腔内,当静脉走向肉眼无法判断时这一步骤的采血针管推进完全是在盲目的状态下实施,采血针管的尖端行进方向与静脉走向稍有不同时极易导致静脉被贯穿致使穿刺失败,尤其是患者静脉走向不可视且静脉管腔较小时安全进针近乎奢望。
再者,临床操作大多用手把持采血针管座相连的手柄,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在采血针管座下方的食指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刚刚消毒后的邻近穿刺点的皮肤,当食指上存有微生物时极易污染穿刺点导致管路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有大量临床文献报导;且操作时位于皮肤与采血针管座之间的食指也会影响进针角度即采血针管与皮肤之间角度的选择,也即采血针管与采血针管在皮肤上的垂直投影线之间的最佳角度的选择会受到夹在其间的食指的干扰,尤其是选择较小的最佳进针角度时,最终降低穿刺成功率,专利01115577.9立体静脉穿刺针提出过一种解决方案,但显著高于皮肤的针翼会增加采血过程中被意外触碰导致采血针管从静脉内脱出的风险。
当非留置针的采血针管在静脉管腔内采血时,可能会因不可避免的肢体活动,斜面的针孔不仅易于贴附于静脉壁导致血液流动不畅,采血针管的尖端也可因肢体活动导致的采血针管与静脉的相对位移而贯穿静脉导致采血中止,严重影响疾病的诊断。
上述任何操作方式及过程都不可避免的面对个体化静脉穿刺过程的挑战,所述个体化是指患者的皮肤厚度、皮肤硬度、静脉暴露程度、静脉粗细、静脉深浅、静脉壁硬度、静脉弯曲程度、静脉瓣分布等均大不相同。
即便采血成功,首先是采血针管尖端进入静脉管腔,血液从微观尺寸下表面锋利、粗糙的采血针管针孔边缘各个径向角度快速被吸入采血针管内腔,血流中的部分细胞会快速冲击或经过采血针管针孔锋利、粗糙的边缘,其锐利边缘产生的切割作用会导致大量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的破坏;另一侧,当血液同样从微观尺寸下刚性的表面锋利、粗糙的送血针管针孔边缘快速喷射状流入真空采血管内腔时,同样的切割作用会导致大量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的破坏,发生较为显著的溶血(多数文献报道现有静脉采血的溶血率为5-10%),极大的影响着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总之,现有临床使用的静脉采血针极易发生以下严重问题:
1.见到回血时,继续进针过程中采血针管锋利的尖端贯穿静脉导致穿刺失败。
2.静脉压依赖性的被动回血方式使得当患者静脉压低或其他相关情况时难以见到回血,本已进入静脉管腔的采血针管尖端继续推进贯穿静脉壁导致穿刺失败。
3.因操作中位于采血针管座下方的食指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刚刚消毒后的邻近穿刺点的皮肤,当食指上存有微生物时极易污染穿刺点导致管路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4.因操作中位于采血针管座下方的食指会影响进针角度即采血针管与皮肤之间角度的选择,降低穿刺成功率。
5.采血过程中其锋利的采血针管尖端易于因肢体活动等因素贯穿静脉。
6.血液从微观尺寸下刚性的表面锋利粗糙的采血针管针孔边缘快速湍流状被吸入采血针管内腔会导致大量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的破坏。
7.血液从微观尺寸下刚性的表面锋利粗糙的送血针管针孔边缘快速湍流喷射状流入真空采血管内腔会导致大量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的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静脉采血针。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静脉采血针,包括:一个用于刺破皮肤及静脉壁的采血针管、一个将采血针管固定其内的采血针管座、一个送血针管;送血针管内腔直接或通过输送软管内腔与采血针管座内腔相连通;送血针管外适形套设一胶套,胶套将送血针管与外界流体隔离;其特征在于,采血针管外套设一柔性的套管,套管顶端包覆了锋利的采血针管尖端,接近采血针管座一侧的套管底端连有内部中空的套管座,套管座套设在采血针管外,内部中空直径不小于采血针管外径;套管座连有一部分可延伸至采血针管座区域的套管座手柄,套管座手柄一部分可因受压而接触到采血针管座为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套管座与采血针管座之间设有至少一受到外力会发生形变的弹力部件;当采血针管座被固定,而外力直接或间接通过套管座手柄施加于套管座驱动其向着接近采血针管座的方向移动,并迫使与其连接的弹力部件发生形变储存弹性势能,采血针管尖端从包覆其的套管顶端露出;操作者手指将套管座手柄位于采血针管座区域的接触部分向采血针管座表面压紧固定,使弹力部件不能复原,采血针管尖端进入静脉后,降低或解除手指对套管座手柄的按压力可使套管座因弹力部件的弹性势能释放产生的弹性复原力而被迫向远离采血针管座的方向移动,而最终使柔软的套管顶端包覆了锋利的采血针管尖端;弹力部件形变后的弹性复原力大于套管内表面与采血针管外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当送血针管通过输送软管与采血针管座相连时,通常连有一送血针管座,送血针管座一端连接输送软管,另一端连接送血针管。
采血针管外的柔性的套管的顶端包覆了锋利的采血针管尖端,不仅确保见到回血后的进针过程的安全而且当穿刺成功后采血过程中,血液不再径向的快速流经微观尺寸下刚性的表面锋利粗糙的采血针管针孔边缘,而是从柔性的套管开口边缘轴向流入采血针管内腔,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微观尺寸下刚性的表面锋利粗糙的采血针管针孔边缘对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的破坏导致的溶血。
为了便于把持,套管座手柄有两个,两个套管座手柄的接触部分延伸至采血针管座的左右两侧,两个手指施力可将其同时压向采血针管座表面;采血针管座有上、下面及左、右侧,下面是使用时接触皮肤一面。
本发明部件所选材料为本领域常用的医用材料,如套管可采用聚氨酯(PU)、输送软管可采用聚氯乙烯(PVC)或相应热塑性弹性体(TPE)等。
优选的,弹力部件为设置于套管座与采血针管座之间的压缩弹簧;可采用合金或非金属材料制作。
为了精确操控,还包括限位部件,限定了套管座与采血针管座之间轴向相对位移的最大行程;所述限位部件可以是独立的销部件也可是套管座手柄及采血针管座上相配合作用的部分。
进一步的,套管上至少有一个环周区域是和采血针管外表面密封的套接而不使血液流出,所述密封的套接是指套接处的套管内径不大于采血针管外径,优选的当套管内没有采血针管时套管此处的内径小于采血针管外径,故而套于采血针管外时会产生向采血针管外表面环周的压力,从而确保密封的套接。
优选的,采血针管上开有至少一个与采血针管内腔连通的回血观察孔;套管为柔性透明,在与采血针管回血观察孔对应的位置与套管座之间的套管上至少一个环周区域是和采血针管外表面密封的套接而不使血液流出;所述套管与采血针管外表面密封的环周区域是指在采血针管尖端被包覆的状态下,此密封套接的环周区域仍处于采血针管回血观察孔与采血针管座之间,确保静脉V内的血液不从套管与采血针管之间的间隙流出。
为了产生主动式的灵敏回血,采血针管座设有一开窗区域,暴露了套设在其内的位于开窗区域顶端面与底端面之间的输送软管;套管座手柄与开窗区域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按压凸起,按压凸起可向下压迫使开窗区域内的输送软管凹陷变形;当静脉压较低或其他情况下,未见回血而操作者怀疑采血针管尖端已进入静脉时,轻轻松动套管座手柄使得按压凸起上抬,开窗区域内的输送软管从凹陷变形状态因自身弹性而复原,产生的负压抽吸作用将静脉管腔内的血液吸入采血针管内腔而轻松见到回血,可放心启动下一步操作。
为了更轻松的对开窗区域内的输送软管压迫和解除压迫,套管座手柄与套管座之间的连接为包括应用旋转轴在内的可上下旋转的连接,可在套管座近乎不被干扰的基础上套管座手柄以连接处为轴做远离或接近采血针管座上端面的上下旋转。向上旋转时,套管座手柄上的按压凸起可摆脱开窗区域顶端面对其的限制;所述上下旋转,是指套管座手柄的接触部分的游离端远离采血针管座上端面的方向为上,朝向采血针管座上端面的方向为下;所述套管座近乎不被干扰,是指当外力通常为操作者的手指作用于套管座手柄的接触部分使其上下旋转时,此外力作用不会连带套管座同步旋转。
进一步的一种简单的优选,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与套管座的连接为横向区域局部壁厚减少的弱连接,通过弱连接产生类似旋转轴的作用,所述横向是指与采血针管中轴线垂直的方向。
一种选择方案是,限位部件为由采血针管座顶端面延伸的限位柱,穿过套管座相对应位置的贯通孔,限位柱头部相应尺寸大于贯通孔。
进一步的,限位部件为由采血针管座顶端面延伸的限位柱,穿过套管座相对应位置的贯通孔,限位柱头部相应尺寸大于贯通孔;压缩弹簧套设于限位柱外。
为了确保采血过程中因肢体的活动而导致的可能意外,套管座或套管座手柄与采血针管座之间设有阻止套管座向采血针管座方向移动的阻回部件,避免锋利的采血针管尖端因肢体活动的连带而从柔软的套管顶端脱出。
一种优选方案是,套管座手柄底面设有顶部倾斜圆顿而底部相对锐利的阻回凸起,可在采血针管座表面或采血针管座相应部位的凹槽内滑动,当弹力部件驱动套管座向采血针管尖端移动到位时,阻回凸起底部与采血针管座顶端面相抵,阻止套管座回复位移。
另一方案是,套管座手柄延伸至采血针管座的部分设有贯通孔,贯通孔内套有可上下活动的阻回销,采血针管座相应位置凹陷成销洞,当套管座手柄在弹力部件驱动下向远离采血针管座方向移动到位时,阻回销可滑落至销洞内,阻止套管座与采血针管座的相对轴向移动。
为了操作者更好的把持,还包括与采血针管座相连的针管座手柄,针管座手柄与套管座手柄可被操作者两个手指同时触及。
为了避免穿刺时食指或其他手指对最佳进针角度选择的干扰,针管座手柄为独立部件,独立针管座手柄,整体叶片状,底部截面呈倒T型;采血针管座上端面设有口小底大的截面呈倒T型的嵌入槽,嵌入槽截面的尺寸大于相对应的独立针管座手柄底部截面积尺寸;操作时手指左右夹紧独立针管座手柄即可,手指不接触穿刺点附近的已消毒的皮肤。
一种方案是,针管座手柄整体呈叶片状,在采血针管座上端面与采血针管座连为一体,为垂直型针管座手柄,垂直型针管座手柄与采血针管座上端面之间的连接为包括依托纵向旋转轴或纵向区域局部壁厚减少的弱连接;使垂直型针管座手柄可相对与采血针管座左右旋转;所述纵向是指与采血针管中轴线的同一方向;所述左右旋转,是指以采血针管中轴线为旋转轴的左右旋转;静脉穿刺成功后可将垂直型针管座手柄旋转至一侧胶带固定,再进行后续可能的多个真空采血管的穿刺操作。
另一方案是,针管座手柄为叶片状水平型针管座手柄,与采血针管座侧面相连;相对应的套管座手柄为叶片状水平型套管座手柄,水平型套管座手柄与采血针管座接触部分末端有一凸起;采血针管座相应部位设有一开窗区域,暴露了套设在其内的位于开窗区域顶端面与底端面之间的输送软管;将水平型套管座手柄向采血针管座上端面按压,其末端凸起可使开窗区域内的输送软管凹陷变形。
又一方案是,针管座手柄呈叶片状,左右两片,分别与采血针管座左右两侧面相连;套管座手柄为向采血针管座上端面延伸的薄壁杆状;使用时向心式折起左右两片针管座手柄将套管座手柄夹在其间,用力挤压使套管座手柄的末端凸起压向采血针管座开窗区域内的输送软管,使之变形凹陷。
为了减少血液喷射状流入真空采血管内腔过程中发生的溶血,尤其是还包括射血软管,射血软管一部分位于送血针管内腔,一部分从送血针管尖端的针孔内探出,射血软管探出部分的末端设有一个竖直开口。
进一步的,为了加大血液流出口的面积减小流速,降低因流速过快引发的溶血,尤其是微观尺寸下刚性的表面锋利粗糙的送血针管针孔边缘对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的破坏导致的溶血,还包括射血软管,射血软管一部分位于送血针管内腔,一部分从送血针管尖端的针孔内探出,射血软管探出部分的末端设有一个竖直开口及至少一个侧开口;射血软管可选用聚氨酯、硅橡胶等柔性材料制作。
为了避免血流路线较长引发的溶血(有文献表明竖直开口更容易使血流路线延长而增加溶血率),上述射血软管探出部分的末端为盲端,射血软管的末端设有至少一个侧向开口,血液侧向喷射状接触真空采血管侧壁而止,避免了指向真空采血管底部的较长的血流路线,通常真空采血管轴向长度较大而直径较小。
同样一类方案是,送血针管尖端为盲端,血液流出的针孔为侧向针孔,侧向针孔至少为一个。
进一步将侧向针孔方案与射血软管方案结合,送血针管尖端为盲端,血液流出的针孔为侧向针孔,侧向针孔至少为一个;射血软管位于送血针管内腔内,射血软管设有与侧向针孔相对应的侧向开口;所述相对应是指,二者的位置紧邻且中心重叠,血液从射血软管的侧向开口流出直接从送血针管的侧向针孔进入采血管内,而不接触侧向针孔边缘,避免了侧向针孔粗糙的边缘对血液细胞的损伤。
进一步的,送血针管尖端为盲端,血液流出的针孔为侧向针孔,侧向针孔至少为一个;射血软管位于送血针管内腔内,射血软管设有与侧向针孔相对应的侧向开口;射血软管的侧向开口的面积小于侧向针孔的面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见到回血时,不需调换手指等额外操作,保持手指原始位置即可使套管包覆采血针管锋利的尖端,彻底消除继续进针过程中采血针管锋利的尖端贯穿静脉导致穿刺失败的风险。
2.灵敏的主动吸引式回血替代了不灵敏的静脉压依赖性的被动回血方式,可准确及时的判断出采血针管尖端斜面的针孔是否进入静脉管腔,避免盲目进针导致的穿刺失败。
3.皮肤非接触式持针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因操作者手指表面微生物污染穿刺点导致的管路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4.皮肤非接触式持针完全避免了因采血针管座下方的食指对进针角度选择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5.在采血过程中柔性的套管包覆了锋利的采血针管尖端,极大的降低了因肢体活动等因素导致的采血针管尖端贯穿静脉的风险。
6.血液从柔性的套管开口边缘轴向层流状流入采血针管内腔,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微观尺寸下刚性的表面锋利粗糙的采血针管针孔边缘对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的破坏导致的溶血。
7.血液从柔性的射血软管开口处喷射状流入真空采血管内腔,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微观尺寸下刚性的表面锋利粗糙的送血针管针孔边缘对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的破坏导致的溶血。
附图说明
并不局限本发明的附图如下:
图1A:现有临床常用静脉采血针的穿刺操作示意图;
图1B:现有临床另一种静脉采血针的示意图;
图1C:现有临床静脉采血针刺入真空采血管的示意图;
图2A:采血针管锋利的尖端突破静脉壁的示意图;
图2B:采血针管锋利的尖端贯穿静脉壁的示意图;
图2C:采血针管锋利的尖端紧邻静脉瓣的示意图;
图2D:采血针管锋利的尖端的斜面的针孔放大示意图;
图2E:采血针管锋利的尖端的斜面的针孔紧贴静脉壁内膜的示意图;
图2F:采血针管锋利的尖端位于静脉管腔内的示意图;
图2G:血流进入采血针管管腔的示意图;
图3A: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采血针管尖端露出;
图3B:本发明实施例1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采血针管尖端被套管包覆;
图4A:本发明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B:本发明实施例2的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弹簧舒展;
图4C:本发明实施例2的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
图4D:本发明实施例2的使用过程状态示意图,两个套管座手柄分开;
图5A:本发明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弓形弹力部件压缩;
图5B:本发明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弓形弹力部件舒展、阻回销滑入采血针管座上的销洞;
图6A:本发明实施例4的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开窗区域输送软管受压凹陷;
图6B:本发明实施例4的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开窗区域输送软管复原;
图6C:本发明实施例4的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弹簧舒展;
图6D:本发明实施例4的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套管座手柄旋转轴;
图7:本发明实施例5的立体结构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A:本发明实施例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B:本发明实施例6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9A:本发明实施例7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B:本发明实施例7的采血针管座嵌合槽径向开口处的局部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C:本发明实施例7的图9A中的M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D:本发明实施例7的使用过程状态示意图,独立的采血针管座手柄从采血针管座上移出;
图9E:本发明实施例7的使用过程状态示意图,采血针管座被胶带粘贴固定;
图10A:本发明实施例8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图10B:本发明实施例8的使用过程状态示意图,采血针管座被胶带粘贴固定;
图11A:本发明实施例9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弹簧舒展;
图11B:本发明实施例9的使用过程状态示意图,弹簧压缩;
图11C:本发明实施例9的沿图11B的E-E方向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2A:本发明实施例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
图12B:本发明实施例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弹簧舒展;
图13A:本发明实施例11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射血软管位于送血针管内;
图13B:本发明实施例11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射血软管一部分探出送血针管;
图14:本发明实施例12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5:本发明实施例13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6:本发明实施例14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7A:本发明实施例15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7B:本发明实施例15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中:S.皮肤表面;S1.皮下组织;S0.皮肤消毒区域;T.拇指;F.食指;V.静脉;V0.静脉管腔;V1.一侧静脉壁;V2.对侧静脉壁;Vv.静脉瓣;W1.采血针管座回血观察孔;W2.采血针管座上端的开窗区域;W3.采血针管座侧面的开窗区域;L1.采血针管及套管的中轴线;L2.采血针管在皮肤上的垂直投影线;L3.与采血针管密封套接的套管环周区域;R1.完整的红细胞;R2;红细胞碎片;P.阻回销;A.胶带;1.静脉采血针;11.采血针管;110采血针管内腔;111.采血针管尖端;112.采血针管针孔;1121.针孔内边缘;1122.针孔外边缘;113.套管座与采血针管座之间的采血针管;114.采血针管底端部分;115采血针管外表面;116.采血针管回血观察孔;12.采血针管座;120.采血针管座内腔;121.采血针管座顶端面;1211.从采血针管座顶端面延伸出的限位柱;1212.限位柱膨大的头部;122.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1.采血针管座嵌合槽;1222.嵌合槽顶端邻接面;1223.嵌合槽底端邻接面;1224.嵌合槽轴向开口;1225.嵌合槽径向开口;123.采血针管座下端面;124.采血针管座侧面;1241.采血针管座侧面延伸出的片状翼;125.采血针管座侧面的凹槽;126.采血针管座侧面凹槽的顶端面;127.采血针管座上端面的销洞;128.开窗区域W2的顶端面;1281.开窗区域W2的底端面;129.采血针管座底端面;13.输送软管;130.输送软管内腔;131.开窗区域W2内被压凹的输送软管部分;132.开窗区域W2内从被压凹状态复原的输送软管部分;14.套管;140.套管内腔;141.套管顶端;142.套管底端;143.套管内表面;144.套管顶端开口;15.套管座;150.套管座内部中空;151.套管座顶端面;152.套管座底端面;153.套管座上端;154.套管座侧面;155.贯通套管座顶端和底端的贯通孔;16.套管座手柄;16a.实施例1中的套管座手柄主体;16b.实施例2中的套管座手柄主体;16c.实施例3中的套管座手柄主体;16d.实施例4、6中的套管座手柄主体;16e.实施例9中的套管座手柄主体;161.套管座手柄内侧面;162.套管座手柄外侧面;163.套管座手柄主体的弱连接部分;164.套管座手柄主体的旋转轴;17.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a、17b、17c、17d、17e.套管座手柄16 a、16b、16c、16d、16e的接触部分;171.接触部分17b上的限位凸起;172.限位凸起的顶端面;173.接触部分17b上的阻回凸起;174.阻回凸起的倾斜的邻接面;175.阻回凸起的垂直突出的底端面;176.套管座手柄16c的接触部分17c上的贯通孔;177.接触部分的内表面;178.接触部分的外表面;1781.接触部分的外表面的片状突出;179.从接触部分内表面延伸出的按压凸起;1791.按压凸起的前端面;18.弹力部件;18a.压缩弹簧;18b.弓形弹力部件;19.采血针管座手柄;19a.可取下的采血针管座手柄;19b.与采血针管座弱连接的垂直型针管座手柄;19c.叶片状水平型针管座手柄;19c1.右侧采血针管座手柄;19c2.左侧采血针管座手柄;191.采血针管座手柄19a的底部上端面;192.采血针管座手柄19a的底部下端面;193.采血针管座手柄19b的纵向弱连接部分;21.送血针管;210.送血针管内腔;211.送血针管尖端;212.送血针管尖端的针孔;2121.针孔内边缘;213.侧向针孔;2131.侧向针孔粗糙的边缘;22.送血针管座;221a.直角形套接;221b.平缓型的套接;222.持针套;23.胶套;24.射血软管;241.射血软管探出部分;242.探出部分的末端;2411.探出部分的末端的竖直开口;2412.探出部分的末端的侧向开口;2413.射血软管与侧向针孔对应的侧向开口;3.真空采血管;31.真空采血管的管体;310.真空采血管内腔;32.胶塞;33.管盖;312.管体底端;324.胶塞凹陷。
具体实施方式
并不局限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下:
首先说明现有的静脉采血针操作过程,如图1A所示,穿刺点附近皮肤S0消毒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T在上食指F在下把持采血针管座手柄19(图1B所示的临床现有的一种无手柄的静脉采血针,手指直接把持硬质的持针套222),不透明的采血针管11与皮肤表面S呈一角度α进针,角度α是采血针管11的中轴线L1与采血针管11在皮肤表面S的垂直投影线L2之间的夹角,进针角度α的正确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穿刺是否成功,然而位于采血针管座12与皮肤表面S之间的食指F不仅容易污染已消毒的皮肤而且严重干扰了这种选择,尤其是需选择较小的进针角度时,而且,在进针过程中需随时调低采血针管也即减小进针角度α以保证采血针管尖端111在静脉官腔V0的中央,食指F的这种夹在中间的不当位置严重干扰着这种进针角度α随时可能减小的操作,降低了穿刺成功率;进针过程如图2A所示,采血针管尖端111刺破皮肤表面S经过皮下组织S1突破最近的一侧静脉壁V1,此时针孔112的部分位于静脉管腔V0内,静脉内的压力迫使血液进入采血针管及输送软管13,在采血针管座12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回血观察孔W1上以及透明或半透明的输送软管13上可观察到红色或暗红色的回血;观察到回血后为确保针孔112完全位于静脉管腔V0内,需调低采血针管11也即减小进针角度α继续进针通常为数毫米的一段距离;如遇静脉管腔V0较细、静脉显著弯曲、进针角度α不佳、操作者不熟练等情况时极易在此过程失败,出现如图2B所示的采血针管11锋利的尖端111贯穿对侧静脉壁V2,穿刺彻底失败;又如当出现图2C所示采血针管11锋利的尖端111紧邻静脉瓣Vv的情形,当针孔112贴附在静脉瓣Vv上时回血很难发生,还有一种情形是采血针管锋利的尖端111穿入了静脉瓣Vv虽未穿透静脉但回血不会发生,再如图2E所示采血针管锋利的尖端111的斜面的针孔112紧贴静脉壁内膜的情形,图2D将斜面的针孔112放大示意,这些情况下操作者通常会判断针孔112尚未进入静脉管腔V0,继续进针直至贯穿静脉V最终穿刺失败。
而当穿刺成功,如图2F所示采血针管11锋利的尖端111位于静脉管腔内,随即如图1C所示将送血针管21刺入真空采血管内腔310,其内的负压吸引血液从采血针管11的针孔快速流入采血针管11内腔110,如图2G所示,血液从微观尺寸下表面锋利、粗糙的采血针管针孔边缘各个径向角度快速湍流状流经针孔外边缘1122、内边缘1121而被吸入采血针管内腔,血流中的部分细胞会快速冲击或经过采血针管针孔锋利、粗糙的外边缘1122、内边缘1121,其锐利边缘产生的高速摩擦及切割作用会导致大量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的破坏,图2G所示完整的红细胞R1流经采血针管针孔锋利、粗糙的外边缘1122、内边缘1121后成为碎片R2,图中箭头所示为血流路线;另一侧如图1C所示,当把持送血针管座22将送血针管21从真空采血管胶塞32的凹陷处324刺入时,胶套23被压缩堆叠,送血针管尖端211进入真空采血管内腔310,血液同样从微观尺寸下刚性的表面锋利、粗糙的送血针管尖端的针孔212边缘主要是内边缘2121快速湍流喷射状流入真空采血管内腔时310,同样的高速摩擦及切割作用会导致大量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的破坏,发生较为显著的溶血;虚线所示即为血流,流向管体底端312。
血液样本采集的过程中,没有套管14保护的采血针管11锋利的尖端111会因各种原因包括肌肉痉挛、咳嗽、躁动等所致的肢体活动而发生位移,极易贯穿静脉V出现图2B所示的情形。
实施例1:
如图3A、图3B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包括:一个用于刺破皮肤及静脉壁的具有中空内腔110的采血针管11,通常选用金属材料;一个将采血针管11固定其内的医用树酯制成的圆柱状中空的采血针管座12,采血针管座内腔120的内表面牢固的密封套接了采血针管底端部分114的外表面;医用树酯制成的输送软管13外表面通过与采血针管座12内腔120的表面牢固的密封粘接而使其内腔130与采血针管内腔110连通;采血针管11外表面115套设一医用树酯制成的柔性的套管14,如图3B所示套管14顶端141包覆了锋利的采血针管尖端111,接近采血针管座12一侧的套管底端142连有内部中空的医用树酯制成的套管座15,套管底端142的部分外表面与套管座15中空部分的表面粘接为一体,也可先将套管放入用于成型套管座的模具型腔内将套管座注塑成型使二者连为一体;套管座15套设在采血针管11外,内部中空的直径不小于采血针管外径;套管座15连有一部分可延伸至采血针管座12区域的套管座手柄16,套管座手柄16可以本身为套管座15的一个部分也可是独立的部件和套管座15连为一体,本实施例的套管座手柄16a是从套管座15上端面起始的一个向采血针管座12方向的延伸部分,主体呈细杆状,在采血针管座12区域的接触部分17a较主体宽大呈与圆柱形采血针管座12顶端表面形状相一致的弧形薄片,便于手指主要是拇指T对其的按压操作;套管座手柄的接触部分17a可与采血针管座12上端面留有较小间隙,也可设置成没有间隙但可在其上滑动;套管座15底端面152与采血针管座顶端面面121之间设有一受到外力会发生压缩形变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压缩弹簧18a,压缩弹簧18a套设在套管座15与采血针管座12之间的采血针管113上;当采血针管座12被一手的手指把持固定,另一手的手指按压套管座的顶端面151使其向着接近采血针管座12的方向移动,套管14被连带同步移动使采血针管尖端111从套管顶端141的包覆中露出,夹在套管座15与采血针管座12之间的压缩弹簧18a被压缩储存弹性势能,其状态如图3A所示,使用时一手的食指F位于采血针管座下端面123,拇指T将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a压向并紧密接触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使套管座15不会因压缩弹簧的弹性复原力而向采血针管尖端111一侧移动;采血针管尖端111从套管顶端141露出如图3A所示状态,随即向静脉穿刺,见到回血后适度放松食指F与拇指T之间的夹紧力度,使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a与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间的摩擦力小于压缩弹簧18a的弹性复原力,套管座15向采血针管尖端111一侧移动,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采血针管尖端111,此时加大食指F与拇指T之间的夹紧力度调整好进针角度α继续进针数毫米,此继续进针的过程是在采血针管尖端111被柔性的套管顶端141包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会刺穿如图2B所示的对侧静脉壁V2,最大程度上确保穿刺的成功;也同时降低了采血期间的任何肢体活动导致的采血针管尖端111贯穿静脉的风险。
当本实施例被设计成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a与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紧密接触时,没有手指介入,压缩弹簧18a被压缩后的弹性复原力应大于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a与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之间的摩擦力。
为降低穿刺时的阻力,套管顶端开口144处被设计成向着采血针管或套管的中轴线L1收紧的锥形,这种形状便于使套管顶端141与采血针管尖端111一同刺入皮肤及静脉。
因采血针管11是套设于套管14内腔140内,套管内表面143与采血针管外表面115之间最好留有间隙,二者相对移动时阻力最小,但至少一个环周区域L3二者是密封的套接而不使血液从二者之间的缝隙流出;所述流出是指在采血期间一部分采血针管11及套管14会暴露在体外,因静脉管腔V0存在高于大气压的正向压力,二者的间隙如不被环周密封有可能因压力差的存在使血液从此间隙流出至体外;所述密封的套接是指该环周区域L3的套管部分内表面143至少是环线状的也可以是环带状的与该位置采血针管的外表面115紧密接触,即该处的套管对采血针管外表面115有一定的向内包裹的压力;所述向内是指朝向采血针管或套管的中轴线L1。
采血过程中,图3B采血针管尖端部位放大所示,血液沿箭头方向轴向的层流状流入套管顶端开口144,且柔性的套管开口144边缘对红细胞等的破坏作用显著降低,减少了溶血率。
实施例2:
如图4A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套管座手柄16为从套管座侧面154延伸出的左右两个手柄16b,手柄16b的接触部分17b位于采血针管座的侧面124;图4B所示,采血针管座的两个侧面124设有轴向展开的凹槽125,手柄16b的接触部分17b向凹槽125内突出一部分为限位凸起171作为限位部件,限位凸起171可在凹槽125内轴向的滑动直至限位凸起171的顶端面172与凹槽125的顶端面126相抵,从而限制了套管座手柄16b向采血针管尖端111方向的移动。
因设置了左右两个套管座手柄16b,使用时拇指T和食指F分别压向其与采血针管座侧面124的两个接触部分17b,使之与采血针管座12同步移动进行穿刺操作,采血针管座下端面123可基本不与皮肤消毒区域S0接触,最大程度降低穿刺点被手指污染的风险;同时也消除了实施例1中采血针管座12与皮肤表面S之间的食指F对正确选择进针角度α的干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进一步的,如图4C所示,两个套管座手柄16b的每个接触部分17b突出向凹槽125的除限位凸起171外还包括阻回凸起173,阻回凸起173有一倾斜的邻接面174及一垂直突出的底端面175,阻回凸起173可在凹槽125内滑动,当压缩弹簧18a状态复原使管座手柄16b的接触部分17b向采血针管尖端111方向移动时,凹槽125的顶端面126无法阻止阻回凸起173的倾斜的邻接面174,阻回凸起173从凹槽125内滑出,最终阻回凸起173垂直突出的底端面175与采血针管座顶端面121相抵,使套管座15在受到远离采血针管尖端111方向的轴向外力时不能移动,也即阻止已包覆了采血针管尖端111的套管14回行,确保采血针管尖端111在采血期间持续受到套管顶端141的包覆降低其因肢体活动贯穿静脉V的风险。
采血针管11的管体上壁开设一通孔为回血观察孔116,如图4A,至少在回血观察孔116附近的套管14的部分为透明或半透明以便利于肉眼观察,通常整个套管选用透明的材质配方;因回血观察孔116开设于采血针管11上距离静脉管腔V0较近,在同样静脉压力下较近的位置更容易出现回血,有助于操作者及时准确判断针孔112是否已进入静脉管腔V0;与采血针管11的回血观察孔116相对应的位置与套管座顶端面151之间的套管14设有一环周区域L3,在此环周区域L3上套管内表面143与采血针管外表面115为密封的接触,所述密封的接触或密封的套接是指采血过程中静脉管腔V0内的血液不能从此区域通过,包括二者无间隙的有压力的接触、无间隙的无压力的接触,甚至允许有较小间隙因血液是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水的粘度,较大的表面张力可阻止血液从较小的间隙通过。
开始使用时,如图4D所示先分开两个套管座手柄,随即按压套管座顶端面151使弹簧18a压缩,采血针管尖端111从套管顶端141露出,拇指T和食指F分别压向套管座手柄16b与采血针管座侧面124的两个接触部分17b,使之与采血针管座12同步移动进行穿刺操作。
实施例3:
如图5A所示,与前述实施例显著不同的是,实施例3位于套管座15与采血针管座12之间的弹力部件18为弓形弹力部件18b,左右各一个,受到来自套管座顶端面151的轴向压力后弓形主体向外侧变形储能;从套管座上端153延伸出的手柄16c的接触部分17c上设有贯通孔176,其内套有阻回销P,阻回销P主体呈柱状可在贯通孔176内上下滑动;在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上设有销洞127,套管座手柄16c的接触部分17c可在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上轴向移动;如图5B所示,当套设在贯通孔176的阻回销P正对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上的销洞127时,阻回销P可坠入或经按压而进入销洞127内从而阻止套管座手柄16c回向移动。
实施例4:
为了在穿刺过程中,一旦带有针孔112的采血针管尖端111进入静脉管腔V0就可第一时间见到回血,本实施例如图6A、图6B所示,采血针管座上端面设有一局部材料缺失的开窗区域W2,在开窗区域W2顶端面128与底端面1281之间,直接暴露了位于采血针管座内腔120的一部分输送软管132;从套管座上端153延伸出的套管座手柄16d与接触部分17d之间为可上下旋转的连接,所述上下旋转是指接近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的为下,远离则为上;如图6A所示的可上下旋转的结构为套管座手柄16d主体上的横向的局部壁厚减少的弱连接部分163;图6D则示出另一种可上下旋转的结构,以旋转轴164介导的套管座手柄16d与接触部分17d之间上下旋转的连接。
套管座手柄16d的接触部分17d对向采血针管座开窗区域W2的内表面177延伸出一按压凸起179,使用时当压缩弹簧18a被压缩,采血针管尖端111外露,拇指T从接触部分17d外表面178施压时,接触部分17d以横向的弱连接部分163为轴向下旋转使按压凸起179下压将开窗区域W2内的输送软管132压凹变形,被压凹变形的输送软管131内的气体从针孔112流出采血针管11,当针孔112随穿刺过程部分或全部进入静脉管腔V0时,通常操作者会有突破感觉,此时人为降低拇指T对接触部分17d的按压力度,使输送软管132因自身弹性复原力部分或全部的从凹陷状态复原如图6B所示,从被压凹的输送软管131到输送软管132状态复原产生的负压吸引力及释放出的空间将血液从静脉管腔V0内主动吸引至采血针管内腔110甚至输送软管内腔130,再加之位置接近采血针管尖端111的回血观察孔116,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回血,此为主动的灵敏回血;见到回血后随即进一步放松拇指T,完全消除或部分消除按压凸起179与输送软管132之间的摩擦力,压缩弹簧18a的弹性复原力驱动套管座15轴向移动使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采血针管尖端111,此时按压凸起179的前端面1791与开窗区域W2的顶端面128相抵如图6C所示,产生的限位作用使套管14不能继续向远离采血针管座12的方向继续轴向移动,限位作用抵消了因压缩弹簧18a的弹性复原力驱动而产生的套管座15的移动速度及误操作导致的过度位移。
进一步,拇指T继续压紧接触部分17d继续进针数毫米,确保针孔112完全位于静脉管腔V0内,此过程极有可能触碰到静脉壁V1或V2,但由于柔软的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锋利的采血针管尖端111,贯穿静脉壁V1或V2导致穿刺失败的风险被完全消除或降到最低。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展示了另一种限位结构,采血针管座顶端面121轴向延伸出一杆状限位柱1211,优选截面为圆形;套管座15主体上设有贯穿顶端面151和底端面152的贯通孔155,限位柱1211穿过贯通孔155,穿过贯通孔155的限位柱1211的部分为膨大的头部1212,所述膨大是指其外径大于贯通孔155内径,当弹力部件18a处于复原状态时限位柱膨大的头部1212与套管座顶端面151相抵,限制其进一步的向采血针管尖端111方向的轴向移动。
实施例6:
如图8A所示,与实施例5的区别是本实施例的弹力部件18压缩弹簧18a套设于限位柱1211上,避免了采血期间硬质的压缩弹簧18a可能对皮肤表面的压迫损伤;同实施例4中相同的套管座手柄16d接触部分17d及采血针管座的开窗区域W2;还包括与实施例4中相同的阻回部件即阻回凸起173;图8B所示,为沿限位柱1211中心轴向剖切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7:
如图9A所示,为了彻底避免穿刺操作中手指夹在采血针管座12与皮肤表面S之间而导致的多种上述弊端,本发明还包括便于手指把持的采血针管座手柄19,本实施例展示一种可取下的主体呈叶片状的采血针管座手柄19a,采血针管座手柄19a与采血针管座连接的底部呈截面倒T型的条状,采血针管座手柄19a底部整体嵌入位于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的嵌合槽1221内,嵌合槽1221中空的截面呈与采血针管座手柄19a底部截面相对应的倒T型,嵌合槽1221有一轴向的条状的位于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的轴向开口1224及径向的倒T型的位于采血针管座底端面129的径向开口1225,采血针管座手柄19a的底部从嵌合槽1221采血针管座底端面129的径向开口1225套入嵌合槽1221内。
为了主动的灵敏回血,在采血针管座的两个侧面124上设有开窗区域W3,夹持采血针管座手柄19a的手指可直接压迫开窗区域W3内暴露的输送软管132;为了同时能够在见到回血时及时进行采血针管尖端111包覆避免继续进针中贯穿静脉V,本实施例采用了与实施例2相同的套管座手柄16b,利用接触部分17b上的按压凸起179压迫输送软管132产生负压。
图9B所示为图9A的嵌合槽径向开口处的局部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操作时拇指T食指F夹住采血针管座手柄19a并上提用力,如图9C所示,采血针管座手柄19a底部下端面192与嵌合槽底端邻接面1223分离或是二者之间作用力减小,采血针管座手柄19a底部上端面191与嵌合槽顶端邻接面1222紧密接触,同时手指压向位于采血针管座侧面124的套管座接触部分17b,通过按压凸起179压迫输送软管132使其凹陷,随后继续进行前述的过程。
穿刺成功后,如图9D所示将采血针管座手柄19a从嵌合槽1221中抽取移除。
为了在采血过程中更好的固定采血针管座12,采血针管座侧面124延伸出片状翼1241,加大了接触面积,利于胶带A的粘附固定,如图9E。
实施例8:
与实施例7解决的问题类似,如图10A所示,与采血针管座弱连接的垂直型针管座手柄19b位于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穿刺时可起到实施例7中手柄19a同样的作用,但穿刺完毕后的胶带A固定需使其如图10B所示的状态,针管座手柄19b与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的连接为可左右旋转的连接,所述左右旋转是指以采血针管中轴线L1为旋转轴的向采血针管座侧面124方向的旋转,本实施例显示出与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部分局部壁厚减少的弱连接193的针管座手柄19b,可在穿刺完毕后倒向采血针管座12的一侧与皮肤表面S接触而被胶带A的粘附固定。
实施例9:
如图11A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与8不同的是,采血针管座侧面124设有两个叶片状手柄19c,右侧采血针管座手柄19c1、左侧采血针管座手柄19c2;套管座手柄16e的接触部分17e位于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上,接触部分17e外表面178上有一轴向的片状突出1781,面积较大的轴向的片状突出1781有助于被向心折叠的采血针管座手柄19c1、19c2夹持,所述向心折叠是指以采血针管中轴线L1为轴的向着采血针管座上端面122的折叠。
操作时如图11B所示,拇指T食指F夹住采血针管座手柄19c1、19c2相对用力,使位于其内的套管座手柄16e的接触部分17e的片状突出1781被夹紧,可随采血针管座手柄19c1、19c2同步移动;拇指T食指F夹住采血针管座手柄19c1、19c2产生向下的分力作用到套管座手柄16e的接触部分17e,使其内表面177上的按压凸起179将开窗区域W2内的输送软管132压凹,降低拇指T和食指F的相对夹紧力可使开窗区域W2内的按压凸起179上抬,使凹陷的输送软管131在弹性复原过程中触发灵敏回血,随后继续夹紧套管座手柄19c1、19c2及其内的套管座手柄16e的接触部分17e,完成前述继续进针的过程。图11C所示为图11B沿E-E方向的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
实施10:
如图12A、图12B所示,右侧采血针管座手柄19c1,而套管座手柄16f的接触部分17f呈向右侧径向突出的叶片状,便于操作时拇指T下压接触,而食指F位于采血针管座手柄19c1下方;这种设计使叶片状的两种手柄水平方向重叠使用,手指接触面积大符合临床一定数量护理人员操作习惯;穿刺过程中减小拇指T与食指F之间的夹紧力,可使开窗区域W2内的按压凸起179向上抬起,压凹的输送软管132形状复原触发灵敏回血,随后继续夹紧上下重叠的手柄完成前述继续进针的过程。
实施11:
如图13A、13B,为了降低送血针管21向真空采血管内腔310送血过程中的溶血率,还包括射血软管24,射血软管24一部分位于送血针管21内腔210,一部分从送血针管21尖端211的针孔212内探出,射血软管24探出部分241的末端242设有一个竖直开口2411,射血软管24可由柔性材料如硅橡胶、热塑性弹性体等制作,与金属材料制作的送血针管21相比,当血液经射血软管24柔性的竖直开口2411喷射状流入真空采血管内腔310时,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从微观尺寸下刚性的表面锋利、粗糙的送血针管针孔边缘主要是内边缘2121快速湍流喷射状流入真空采血管内腔时310发生的溶血;柔性的射血软管当采用邵氏硬度很低的材料时,如10-30度左右甚至更低时,血液喷射时射血软管24柔性的竖直开口2411部分可扩张变形起到进一步的缓冲,扩张状态下射血软管24开口2411可使血流速度进一步降低从而降低高速摩擦产生的溶血;图13B中箭头所示为血流方向。
实施例12:
如图14所示,为了进一步增大射血软管24开口的总面积,降低血流速度,从而降低溶血率,射血软管24探出部分241的末端242设有一个竖直开口2411及至少一个侧向开口2412,图中箭头所示为血流方向。
实施例13:
如图15所示,与前述设置射血软管24的实施例不同,为了避免竖直开口2411射出的血液射程较长可能加重的溶血,射血软管24探出部分241的末端242为盲端,射血软管24的末端242设有至少一个侧向开口2412,图中箭头所示为血流方向。
实施例14:
如图16所示,为了避免竖直的送血针管开口射出的血液射程较长可能加重的溶血,送血针管21尖端211为盲端,血液流出的针孔为侧向针孔213,侧向针孔213至少为一个,图中箭头所示为血流方向。
实施例15:
如图17A所示,另一种降低送血针管21向真空采血管内腔310送血过程中溶血率的综合方案是,送血针管21尖端211为盲端,血液流出的针孔为侧向针孔213,射血软管24位于送血针管21内腔210内,射血软管24设有与侧向针孔213相对应的侧向开口2413;所述相对应是指,二者的位置紧邻且中心重叠,血液从射血软管24的侧向开口2413流出直接从送血针管21的侧向针孔213进入采血管3内,而不接触侧向针孔213边缘,避免了侧向针孔213粗糙的边缘对血液细胞的损伤;从另一个视角观察本实施例,如图17B所示,射血软管24的侧向开口2413的面积小于侧向针孔213的面积,确保血流不与侧向针孔213粗糙的边缘2131发生摩擦;另外,为减少血液在输送软管13与送血针管座22的直角形套接处221a直接碰撞产生的湍流,本实施例优选柔和平缓的套接221b,如图17B所示;类似的平缓过渡套接也可应用于输送软管13与采血针管座12的套接。

Claims (25)

1.一种静脉采血针,包括:一个用于刺破皮肤及静脉壁的采血针管(11)、一个将采血针管(11)固定其内的采血针管座(12)、一个送血针管(21);送血针管(21)内腔(210)直接或通过输送软管(13)内腔(130)与采血针管座(12)内腔(120)相连通;送血针管(21)外适形套设一胶套(23),胶套(23)将送血针管(21)与外界流体隔离;其特征在于,采血针管(11)外套设一柔性的套管(14),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锋利的采血针管(11)尖端(111),接近采血针管座(12)一侧的套管底端(142)连有内部中空(150)的套管座(15),套管座(15)套设在采血针管(11)外,套管座内部中空(150)直径不小于采血针管(11)外径;套管座(15)连有一部分可延伸至采血针管座(12)区域的套管座手柄(16),套管座手柄(16)一部分可因受压而接触到采血针管座(12)为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套管座(15)与采血针管座(12)之间设有至少一受到外力会发生形变的弹力部件(18);当采血针管座(12)被固定,而外力直接或间接通过套管座手柄(16)施加于套管座(15)驱动其向着接近采血针管座(12)的方向移动,并迫使与其连接的弹力部件(18)发生形变储存弹性势能,采血针管(11)尖端(111)从包覆其的套管顶端(141)露出;操作者手指将套管座手柄(16)位于采血针管座(12)区域的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向采血针管座(12)表面压紧固定,使弹力部件(18)不能复原,采血针管(11)尖端(111)进入静脉(V)后,降低或解除手指对套管座手柄(16)的按压力可使套管座(15)因弹力部件(18)的弹性势能释放产生的弹性复原力而被迫向远离采血针管座(12)的方向移动,而最终使柔软的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锋利的采血针管(11)尖端(111);弹力部件(18)形变后的弹性复原力大于套管(14)内表面与采血针管(11)外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当送血针管(21)通过输送软管(13)与采血针管座(12)相连时,通常连有一送血针管座(22),送血针管座(22)一端连接输送软管(13),另一端连接送血针管(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手柄(16)有两个,两个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延伸至采血针管座(12)的左右两侧,两个手指施力可将其同时压向采血针管座(12)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弹力部件(18)为设置于套管座(15)与采血针管座(12)之间的压缩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部件,限定了套管座(15)与采血针管座(12)之间轴向相对位移的最大行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套管(14)上至少一个环周区域(L3)是和采血针管(11)外表面密封的套接而不使血液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采血针管(11)上开有至少一个与采血针管(11)内腔(110)连通的回血观察孔(116);套管(14)为柔性透明,在与采血针管(11)回血观察孔(116)对应的位置与套管座(15)之间的套管(14)上至少一个与采血针管密封套接的套管环周区域(L3)是和采血针管(11)外表面密封的套接而不使血液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采血针管座(12)设有一开窗区域(W2),暴露了套设在其内的位于开窗区域顶端面(128)与底端面(1281)之间的输送软管(132);套管座手柄(16)与开窗区域(W2)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按压凸起(179),按压凸起(179)可向下压迫使开窗区域(W2)内的输送软管(131)凹陷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手柄(16)与套管座(15)之间的连接为包括应用旋转轴(164)在内的可上下旋转的连接,可在套管座(15)近乎不被干扰的基础上套管座手柄(16)以连接处为轴做远离或接近采血针管座(12)上端面(122)的上下旋转;向上旋转时,套管座手柄(16)上的按压凸起(179)可摆脱开窗区域顶端面(128)对其的限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手柄(16)接触部分(17)与套管座(15)的连接为横向区域局部壁厚减少的弱连接(163)。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限位部件为由采血针管座(12)顶端面(121)延伸的限位柱(1211),穿过套管座(15)相对应位置的贯通孔(155),限位柱(1211)头部(1212)相应尺寸大于贯通孔(155)。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限位部件为由采血针管座(12)顶端面(121)延伸的限位柱(1211),穿过套管座(15)相对应位置的贯通孔(155),限位柱(1211)头部(1212)相应尺寸大于贯通孔(155);压缩弹簧(18a)套设于限位柱(1211)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15)或套管座手柄(16)与采血针管座(12)之间设有阻止套管座(15)向采血针管座(12)方向移动的阻回部件,避免锋利的采血针管尖端(111)从柔软的套管顶端(141)脱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手柄(16)底面设有顶部倾斜圆顿而底部相对锐利的阻回凸起(173),可在采血针管座(12)表面或采血针管座(12)相应部位的凹槽(125)内滑动,当弹力部件(18)驱动套管座(15)向采血针管(11)尖端(111)移动到位时,阻回凸起(173)垂直突出的底端面(175)与采血针管座顶端面(121)相抵,阻止套管座(15)回复位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手柄(16)延伸至采血针管座(12)的部分设有贯通孔(176),贯通孔(176)内套有可上下活动的阻回销(P),采血针管座(12)相应位置凹陷成销洞(127),当套管座手柄(16)在弹力部件(18)驱动下向远离采血针管座(12)方向移动到位时,阻回销(P)可滑落至销洞(127)内,阻止套管座(15)与采血针管座(12)的相对轴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采血针管座(12)相连的针管座手柄(19),针管座手柄(19)与套管座手柄(16)可被操作者两个手指同时触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手柄(19)为独立部件,独立针管座手柄(19a),整体叶片状,底部截面呈倒T型;采血针管座(12)上端面(122)设有口小底大的截面呈倒T型的嵌合槽(1221),嵌合槽(1221)截面的尺寸大于相对应的独立针管座手柄(19a)底部截面积尺寸。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手柄(19)整体呈叶片状,在采血针管座(12)上端面(122)与采血针管座(12)连为一体,为垂直型针管座手柄(19b),垂直型针管座手柄(19b)与采血针管座(12)上端面(122)之间的连接为包括依托纵向旋转轴或纵向区域局部壁厚减少的弱连接(193);使垂直型针管座手柄(19b)可相对与采血针管座(12)左右旋转。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手柄(19)为叶片状水平型针管座手柄(19c),与采血针管座(12)侧面(124)相连;相对应的套管座手柄(16)为叶片状水平型套管座手柄(16),水平型套管座手柄(16)与采血针管座(12)接触部分(17)末端有一凸起(179);采血针管座(12)相应部位设有一开窗区域(W2),暴露了套设在其内的位于开窗区域顶端面(128)与底端面(1281)之间的输送软管(132);将水平型套管座手柄(16)向采血针管座(12)上表面按压,其末端凸起(179)可使开窗区域(W2)内的输送软管(131)凹陷变形。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手柄(19)呈叶片状,左(19c2)右(19c1)两片,分别与采血针管座(12)左右两侧面相连;套管座手柄(16)为向采血针管座(12)上端面(122)延伸的薄壁杆状;使用时向心式折起左右两片针管座手柄将套管座手柄(16)夹在其间,用力挤压使套管座手柄(16)的末端凸起压向采血针管座(12)开窗区域(W2)内的输送软管(131),使之变形凹陷。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射血软管(24),射血软管(24)一部分位于送血针管(21)内腔(210),一部分从送血针管(21)尖端(211)的针孔(212)内探出,射血软管(24)探出部分(241)的末端(242)设有一个竖直开口(2411)。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射血软管(24),射血软管(24)一部分位于送血针管(21)内腔(210),一部分从送血针管(21)尖端(211)的针孔(212)内探出,射血软管(24)探出部分(241)的末端(242)设有一个竖直开口(2411)及至少一个侧向开口(2412)。
2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射血软管(24),射血软管(24)一部分位于送血针管(21)内腔(210),一部分从送血针管(21)尖端(211)的针孔(212)内探出,射血软管(24)探出部分(241)的末端(242)为盲端,射血软管(24)的末端(242)设有至少一个侧向开口(2412)。
2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送血针管(21)尖端(211)为盲端,血液流出的针孔为侧向针孔(213),侧向针孔(213)至少为一个。
2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送血针管(21)尖端(211)为盲端,血液流出的针孔为侧向针孔(213),侧向针孔(213)至少为一个;射血软管(24)位于送血针管(21)内腔(210)内,射血软管(24)设有与侧向针孔(213)相对应的侧向开口(2413)。
2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采血针,其特征在于,送血针管(21)尖端(211)为盲端,血液流出的针孔为侧向针孔(213),侧向针孔(213)至少为一个;射血软管(24)位于送血针管(21)内腔(210)内,射血软管(24)设有与侧向针孔(213)相对应的侧向开口(2413);射血软管(24)的侧向开口(2413)的面积小于侧向针孔(213)的面积。
CN201810336295.8A 2018-04-16 2018-04-16 一种静脉采血针 Active CN1083387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36295.8A CN108338793B (zh) 2018-04-16 2018-04-16 一种静脉采血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36295.8A CN108338793B (zh) 2018-04-16 2018-04-16 一种静脉采血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38793A true CN108338793A (zh) 2018-07-31
CN108338793B CN108338793B (zh) 2023-09-19

Family

ID=62955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36295.8A Active CN108338793B (zh) 2018-04-16 2018-04-16 一种静脉采血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3879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9347A (zh) * 2020-03-12 2020-07-17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一种静脉无痛穿刺角度仪及一种静脉无痛穿刺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330A (ja) * 1992-06-25 1994-01-18 Terumo Corp 採血器具
CN101816562A (zh) * 2010-04-22 2010-09-01 王琳 一次性自动无痛安全采血器
WO2014019200A1 (zh) * 2012-08-02 2014-02-06 Zhang Jianming 具有针筒式真空采血器的留置针
WO2014063344A1 (zh) * 2012-10-26 2014-05-01 Zhang Jianming 具有针尖保护套的整体式真空采血装置
WO2014169436A1 (zh) * 2013-04-16 2014-10-23 Zhang Jianming 顶推采血管的针筒式真空采血器
CN106691470A (zh) * 2017-01-09 2017-05-24 济南大学 腔镜下静脉采血针套件及其使用方法
CN208808493U (zh) * 2018-04-16 2019-05-03 北京仰生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静脉采血针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330A (ja) * 1992-06-25 1994-01-18 Terumo Corp 採血器具
CN101816562A (zh) * 2010-04-22 2010-09-01 王琳 一次性自动无痛安全采血器
WO2014019200A1 (zh) * 2012-08-02 2014-02-06 Zhang Jianming 具有针筒式真空采血器的留置针
WO2014063344A1 (zh) * 2012-10-26 2014-05-01 Zhang Jianming 具有针尖保护套的整体式真空采血装置
WO2014169436A1 (zh) * 2013-04-16 2014-10-23 Zhang Jianming 顶推采血管的针筒式真空采血器
CN106691470A (zh) * 2017-01-09 2017-05-24 济南大学 腔镜下静脉采血针套件及其使用方法
CN208808493U (zh) * 2018-04-16 2019-05-03 北京仰生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静脉采血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9347A (zh) * 2020-03-12 2020-07-17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一种静脉无痛穿刺角度仪及一种静脉无痛穿刺方法
CN111419347B (zh) * 2020-03-12 2023-04-25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一种静脉无痛穿刺角度仪及一种静脉无痛穿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38793B (zh) 202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108175A (en) Catheter insertion apparatus
JP5552427B2 (ja) 医療器具
CN101827620B (zh) 柔性插管或医疗设备导管
EP1970008A1 (en) Puncture needle device
CN115253015B (zh) 导管组装体
CN110290745A (zh) 可侦测压力变化的注射器
CN208808493U (zh) 一种静脉采血针
CN108338793A (zh) 一种静脉采血针
CN108339176A (zh)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
CN209529821U (zh)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及一种输液器
WO2019201093A1 (zh)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US20090264911A1 (en) Single-use disposable lan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05208935B (zh) 顶推采血管的针筒式真空采血器
CN115068741B (zh) 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
CN110448761A (zh) 一种带有安全装置的留置针
CN204072260U (zh) 一种动脉穿刺针
EP3915610A1 (en) Venous catheter device capable of being sealed
US20210338944A1 (en) A medical device
CN113892979B (zh) 一种肿瘤医用胰腺湿式负压穿刺针及其使用方法
CN104161573A (zh) 一种动脉穿刺针
CN217310497U (zh) 一种便于识别感应压力的注射装置
CN209967245U (zh) 一种可封堵的静脉导管装置
CN105726043A (zh) 一种采血针的防逆流结构
JP2000014791A (ja) カニューラの導入方法および導入具
JP2004242762A (ja) 留置用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03

Address after: 312500 building 4, No. 22, Xingmei Avenue, chengtan street, Xinchang Coun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Baihuo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113 Room 302, building 1, 8 Guangyuan East Street,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YANGSHENG HENGTAI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