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29821U -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及一种输液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及一种输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29821U
CN209529821U CN201820543677.3U CN201820543677U CN209529821U CN 209529821 U CN209529821 U CN 209529821U CN 201820543677 U CN201820543677 U CN 201820543677U CN 209529821 U CN209529821 U CN 2095298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tubing
seat
casing
needle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4367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茹
张薇
王晶
徐晓明
董东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Baihuo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ang Sheng Hengt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ang Sheng Hengt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ang Sheng Hengt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54367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298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298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2982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包括针管、针管座、输液软管,其特征在于,针管外套设一柔性的套管,套管顶端包覆了针管尖端,套管底端连有套管座,套管座套设在针管外;套管座连有套管座手柄,套管座手柄一部分可因受压而接触到针管座;套管座与针管座之间设有弹力部件;当针管座被固定,而外力施加于套管座驱动其向着接近针管座的方向移动,并迫使弹力部件发生形变,针管尖端从套管顶端露出;操作者将套管座手柄的接触部分向针管座表面压紧固定,使弹力部件不能复原,针管尖端进入静脉后,降低对套管座手柄的按压力可使套管座因弹力部件的弹性势能释放产生的弹性复原力而被迫向远离针管座的方向移动,而最终使柔软的套管顶端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

Description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及一种输液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及一种输液器,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静脉穿刺及连带的静脉输液是临床各科室最为常用的一种通用技术,最常使用无柔性套管的针管为刚性材料的普通穿刺针,当穿刺成功后刚性的针管在静脉内滞留较短时间如数小时左右,滞留期间刚性的针管因包括肢体活动等原因导致针管尖端刺穿静脉的风险始终存在;如果需留置较长时间如数日左右或患者肢体难以固定,通常使用刚性的针管外套有柔性套管的留置针,刚性的针管尖端外露,穿刺成功后将刚性的针管拔出而使柔性的套管留置在静脉内,操作虽较复杂但基本消除了肢体活动引发的针管尖端贯穿静脉的风险;当然,因意外产生的外力将刚性的针管或柔性的套管拔出静脉致使输液失败的情形不在本发明解决范围;上述无论哪种方式都不可避免的面对个体化静脉穿刺过程的挑战,所述个体化是指患者的皮肤厚度、皮肤硬度、静脉暴露程度、静脉粗细、静脉深浅、静脉壁硬度、静脉弯曲程度、静脉瓣分布等均大不相同。
通常,静脉穿刺过程开始时消毒穿刺点附近皮肤,随后一手的手指主要是拇指绷紧皮肤另一手持针与皮肤呈一合适的角度先将锋利的针管尖端刺入皮肤,随后突破静脉壁,针管尖端斜面的针孔进入静脉管腔内,静脉压将血液经由斜面的针孔挤入针管,在针管视窗或透明的针管座或透明的软管上看到红色的血液流入也称回血作为判断斜面的针孔进入静脉管腔的依据;这种回血方式为静脉压依赖性的被动回血;然而,多种因素导致即使斜面的针孔进入了静脉管腔也无法出现可见的回血,比如静脉压很低时,常见循环血量不足的休克患者,因而静脉压依赖性的被动回血方式极其不灵敏;再如紧邻静脉瓣的斜面的针孔,静脉瓣的单向控流作用使血液难以流入针管;又如针孔的斜面紧贴静脉壁使血液无法进入针管;还如针孔的斜面位于静脉弯曲处;当出现这些未见回血的情况,操作者通常认为针孔尚未进入静脉管腔,会进一步推进针管,使得已从一侧静脉管壁进入静脉管腔的针管尖端极易从对侧静脉管壁穿出,即静脉被针管贯穿,导致静脉穿刺失败,严重影响药物及液体的输注,尤其是急救药物或血液不能在第一时间进入静脉管腔会导致患者迅速死亡或不可逆的器官衰竭。
然而,穿刺中即便见到了回血,也需将针管继续向静脉内推进一定距离,确保斜面的针孔完全充分的进入静脉管腔内,当静脉走向肉眼无法判断时这一步骤的针管推进完全是在盲目的状态下实施,针管的尖端行进方向与静脉走向稍有不同时极易导致静脉被贯穿致使穿刺失败,尤其是患者静脉走向不可视且静脉管腔较小时安全进针近乎奢望。
再者,临床操作大多用手把持输液针针管座相连的手柄,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在针管座下方的食指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刚刚消毒后的邻近穿刺点的皮肤,当食指上存有微生物时极易污染穿刺点导致管路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有大量临床文献报导;且操作时位于皮肤与针管座之间的食指也会影响进针角度即针管与皮肤之间角度的选择,也即针管与针管在皮肤上的垂直投影线之间的最佳角度的选择会受到夹在其间的食指的干扰,尤其是选择较小的最佳进针角度时,最终降低穿刺成功率,专利01115577.9立体静脉穿刺针提出过一种解决方案,但显著高于皮肤的针翼会增加输液过程中被意外触碰导致针管从静脉内脱出的风险。
当非留置针的针管在静脉管腔内输液时,因不可避免的肢体活动,斜面的针孔不仅易于贴附于静脉壁导致液体输注不畅,针管的尖端也可因肢体活动导致的针管与静脉的相对位移而贯穿静脉导致输液中止,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
总之,现有临床使用的输液针存在以下严重安全问题:
1.见到回血时,继续进针过程中输液针针管锋利的尖端贯穿静脉导致穿刺失败。
2.静脉压依赖性的被动回血方式使得当患者静脉压低或其他相关情况时难以见到回血,本已进入静脉管腔的针管尖端继续推进贯穿静脉壁导致穿刺失败。
3.因操作中位于针管座下方的食指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刚刚消毒后的邻近穿刺点的皮肤,当食指上存有微生物时极易污染穿刺点导致管路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4.因操作中位于针管座下方的食指会影响进针角度即针管与皮肤之间角度的选择,降低穿刺成功率。
5.非留置针在输液过程中其锋利的针管尖端易于因肢体活动等因素贯穿静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包括:一个用于刺破皮肤及静脉壁的针管;一个将针管固定其内的针管座;通过与针管座内腔相连而与针管内腔连通的输液软管;其特征在于,针管外套设一柔性的套管,套管顶端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接近针管座一侧的套管底端连有内部中空的套管座,套管座套设在针管外,内部中空直径不小于针管外径;套管座连有一部分可延伸至针管座区域的套管座手柄,套管座手柄一部分可因受压而接触到针管座为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套管座与针管座之间设有至少一受到外力会发生形变的弹力部件;当针管座被固定,而外力直接或间接通过套管座手柄施加于套管座驱动其向着接近针管座的方向移动,并迫使与其连接的弹力部件发生形变储存弹性势能,针管尖端从包覆其的套管顶端露出;操作者手指将套管座手柄位于针管座区域的接触部分向针管座表面压紧固定,使弹力部件不能复原,针管尖端进入静脉后,降低或解除手指对套管座手柄的按压力可使套管座因弹力部件的弹性势能释放产生的弹性复原力而被迫向远离针管座的方向移动,而最终使柔软的套管顶端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弹力部件形变后的弹性复原力大于套管内表面与针管外表面之间的摩擦力。
为了便于把持,套管座手柄有两个,两个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延伸至针管座的左右两侧,两个手指施力可将其同时压向针管座表面;针管座有上、下面及左、右侧,下面是使用时接触皮肤一面。
本实用新型部件所选材料为本领域常用的医用材料,如套管可采用聚氨酯(PU)、输液软管可采用聚氯乙烯(PVC)或相应热塑性弹性体(TPE)等。
优选的,弹力部件为设置于套管座与针管座之间的压缩弹簧;可采用合金或非金属材料制作。
为了精确操控,还包括限位部件,限定了套管座与针管座之间轴向相对位移的最大行程;所述限位部件可以是独立的销部件也可是套管座手柄及针管座上相配合作用的部分。
进一步的,套管上至少一个环周区域是和针管外表面密封的套接而不使血液和或药液流出;所述密封的套接是指套接处的套管内径不大于针管外径,优选的当套管内没有针管时套管此处的内径小于针管外径,故而套于针管外时会产生向针管外表面环周的压力,从而确保密封的套接。
优选的,针管上开有至少一个与针管内腔连通的回血观察孔,为第一回血观察孔;套管为柔性透明,在与第一回血观察孔对应的位置与套管座之间的套管上至少一个环周区域是和针管外表面密封的套接而不使血液和或药液流出;所述套管与针管外表面密封的环周区域是指在针管尖端被包覆的状态下,此密封套接的环周区域仍处于第一回血观察孔与针管座之间,确保静脉V内的血液和或药液不从套管与针管之间的间隙流出。
为了产生主动式的灵敏回血,针管座设有一开窗区域,暴露了套设在开窗区域内的输液软管部分,输液软管部分位于开窗区域顶端面与开窗区域底端面之间;套管座手柄与开窗区域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按压凸起,按压凸起可向下压迫使开窗区域内的输液软管部分凹陷变形。当静脉压较低或其他情况下,未见回血而操作者怀疑针管尖端已进入静脉时,轻轻松动套管座手柄使得按压凸起上抬,开窗区域内的输液软管部分从凹陷变形状态因自身弹性而复原,产生的负压抽吸作用将静脉管腔内的血液吸入针管内腔而轻松见到回血,可放心启动下一步操作。
为了更轻松的对开窗区域内的输液软管部分压迫和解除压迫,套管座手柄与套管座之间的连接为可上下旋转的连接,可在套管座近乎不被干扰的基础上套管座手柄以连接处为轴做远离或接近针管座上端面的上下旋转。向上旋转时,套管座手柄上的按压凸起可摆脱开窗区域顶端面对其的限制;所述上下旋转,是指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的游离端远离针管座上端面的方向为上,朝向针管座上端面的方向为下;所述套管座近乎不被干扰,是指当外力通常为操作者的手指作用于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使其上下旋转时,此外力作用不会连带套管座同步旋转。
进一步的一种简单的优选,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与套管座的连接为横向区域局部壁厚减少的弱连接,即第一弱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弱连接产生类似旋转轴的作用,所述横向是指与针管中轴线垂直的方向。
一种选择方案是,限位部件为由针管座顶端面延伸的限位柱,穿过套管座相对应位置的贯通孔,即第一贯通孔,限位柱头部相应尺寸大于第一贯通孔。
进一步的,限位部件为由针管座顶端面延伸的限位柱,穿过套管座相对应位置的第一贯通孔,限位柱头部相应尺寸大于第一贯通孔;压缩弹簧套设于限位柱外。
为了确保避免输液过程中因肢体的活动而导致的可能意外,套管座或套管座手柄与针管座之间设有阻止套管座向针管座方向移动的阻回部件,避免锋利的针管尖端因肢体活动的连带而从柔软的套管顶端脱出。
一种优选方案是,套管座手柄底面设有顶部倾斜圆顿而底部相对锐利的阻回凸起,可在针管座表面或针管座相应部位的凹槽内滑动,当弹力部件驱动套管座向针管尖端移动到位时,阻回凸起底部与针管座顶端面相抵,阻止套管座回复位移。
另一方案是,套管座手柄延伸至针管座的部分设有贯通孔,即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内套有可上下活动的阻回销,针管座相应位置凹陷成销洞,当套管座手柄在弹力部件驱动下向远离针管座方向移动到位时,阻回销可滑落至销洞内,阻止套管座与针管座的相对轴向移动。
为了操作者更好的把持,还包括与针管座相连的针管座手柄,针管座手柄与套管座手柄可被操作者两个手指同时触及。
为了避免穿刺时食指或其他手指对最佳进针角度选择的干扰,针管座手柄为独立部件,独立针管座手柄为第一针管座手柄,整体叶片状,底部截面呈倒T型;针管座上端面设有口小底大的截面呈倒T型的嵌合槽,嵌合槽截面的尺寸大于相对应的第一针管座手柄底部截面积尺寸;操作时手指左右夹紧第一针管座手柄即可,手指不接触穿刺点附近的已消毒的皮肤。
一种方案是,针管座手柄整体呈叶片状,在针管座上端面与针管座连为一体,为垂直型针管座手柄,即第二针管座手柄,所述第二针管座手柄与针管座上端面之间的连接可为依托纵向旋转轴或纵向区域局部壁厚减少的弱连接,即第二弱连接;使第二针管座手柄可相对与针管座左右旋转;所述纵向是指与针管中轴线的同一方向;所述左右旋转,是指以针管中轴线为旋转轴的左右旋转。静脉穿刺成功后可将第二针管座手柄旋转至一侧胶带固定,再进行后续的输液操作。
另一方案是,针管座手柄为叶片状水平型针管座手柄,与针管座侧面相连;相对应的套管座手柄为叶片状水平型套管座手柄,水平型套管座手柄与针管座接触部分末端有一凸起;针管座相应部位设有一开窗区域,暴露了套设在开窗区域内的输液软管部分,输液软管部分位于开窗区域顶端面与开窗区域底端面之间;将水平型套管座手柄向针管座上表面按压,其按压凸起可使开窗区域内的输液软管部分凹陷变形。
又一方案是,针管座手柄呈叶片状,左右两片,右侧针管座手柄为第三针管座手柄,左侧针管座手柄为第四针管座手柄,第四和第三针管座手柄分别与针管座左右两侧面相连;套管座手柄为向针管座上端面延伸的薄壁杆状;使用时向心式折起左右两片针管座手柄将套管座手柄夹在其间,用力挤压使套管座手柄的按压凸起压向针管座开窗区域内的输液软管部分,使之变形凹陷。
一种应用是,输液器,包括瓶塞连通器、滴壶、水止、药液过滤器、输液软管和静脉输液针,所述静脉输液针为上述的所有静脉输液针方案,输液器的输液器软管与所述静脉输液针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见到回血时,不需调换手指等额外操作,保持手指原始位置即可使套管包覆针管锋利的尖端,彻底消除继续进针过程中针管锋利的尖端贯穿静脉导致穿刺失败的风险。
2.灵敏的主动吸引式回血替代了不灵敏的静脉压依赖性的被动回血方式,可准确及时的判断出针管尖端斜面的针孔是否进入静脉管腔,避免盲目进针导致的穿刺失败。
3.皮肤非接触式持针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因操作者手指表面微生物污染穿刺点导致的管路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4.皮肤非接触式持针完全避免了因针管座下方的食指对进针角度选择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5.在输液过程中柔性的套管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极大的降低了因肢体活动等因素导致的针管尖端贯穿静脉的风险。
附图说明
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如下:
图1:现有临床静脉输液针的穿刺操作示意图;
图2A:针管锋利的尖端突破静脉壁的示意图;
图2B:针管锋利的尖端贯穿静脉壁的示意图;
图2C:针管锋利的尖端紧邻静脉瓣的示意图;
图2D:针管锋利的尖端的斜面的针孔放大示意图;
图2E:针管锋利的尖端的斜面的针孔紧贴静脉壁内膜的示意图;
图2F:针管锋利的尖端位于静脉管腔内的示意图;
图3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针管尖端露出;
图3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针管尖端被套管包覆;
图4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弹簧舒展;
图4C: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
图4D: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使用过程状态示意图,两个套管座手柄分开;
图5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弓形弹力部件压缩;
图5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弓形弹力部件舒展、阻回销滑入针管座上的销洞;
图6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开窗区域内的输液软管部分受压凹陷;
图6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开窗区域内的输液软管部分复原;
图6C: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弹簧舒展;
图6D: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套管座手柄旋转轴;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立体结构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9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嵌合槽径向开口处的局部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C: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图9A中的M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D: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使用过程状态示意图,第一针管座手柄从针管座上移出;
图9E: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使用过程状态示意图,针管座被胶带粘贴固定;
图10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使用过程状态示意图,针管座被胶带粘贴固定;
图11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弹簧舒展;
图11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使用过程状态示意图,弹簧压缩;
图11C: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沿图11B的E-E方向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2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弹簧压缩;
图12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弹簧舒展;
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输液器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S.皮肤表面;S1.皮下组织;S0.皮肤消毒区域;T.拇指;F.食指;V.静脉;V0.静脉管腔;V1.一侧静脉壁;V2.对侧静脉壁;Vv.静脉瓣;W1.第二回血观察孔;W2.开窗区域;W3.第二开窗区域;L1.中轴线;L2.垂直投影线;L3.环周区域;J1.水止;J2.输液针接头; P.阻回销;A.胶带;1.静脉输液针;11.针管;110针管内腔;111.针管尖端;112.针孔;113. 针管中段;114.针管底端部分;115针管外表面;116.第一回血观察孔;12.针管座;120.针管座内腔;121.针管座顶端面;1211限位柱;1212.限位柱膨大的头部;122.针管座上端面;1221.嵌合槽;1222.嵌合槽顶端邻接面;1223.嵌合槽底端邻接面;1224.嵌合槽轴向开口;1225.嵌合槽径向开口;123.针管座下端面;124.针管座侧面;1241.片状翼;125.凹槽;126.凹槽顶端面;127.销洞;128.开窗区域顶端面;1281.开窗区域底端面;129.针管座底端面;13.输液软管;130.输液软管内腔;131.输液软管部分;14.套管;140.套管内腔;141.套管顶端;142.套管底端;143.套管内表面;144.套管顶端开口;15.套管座;150.内部中空;151.套管座顶端面;152.套管座底端面;153.套管座上端;154.套管座侧面;155.第一贯通孔;16.套管座手柄;16a.第一套管座手柄;16b.第二套管座手柄;16c.第三套管座手柄;16d.第四套管座手柄;16e.第五套管座手柄;161.套管座手柄内侧面;162.套管座手柄外侧面;163.第一弱连接;164.旋转轴;17.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a.第一接触部分;17b.第二接触部分;17c.第三接触部分;17d.第四接触部分;17e.第五接触部分;171.限位凸起;172. 限位凸起顶端面;173.阻回凸起;174.阻回凸起邻接面;175.阻回凸起底端面;176.第二贯通孔;177.接触部分内表面;178.接触部分外表面;1781.片状突出;179.按压凸起;1791. 按压凸起前端面;18.弹力部件;18a.压缩弹簧;18b.弓形弹力部件;19.针管座手柄;19a. 第一针管座手柄;19b.第二针管座手柄;19c1.第三针管座手柄;19c2.第四针管座手柄;191.第一针管座手柄底部上端面;192.第一针管座手柄底部下端面;193.第二弱连接;2.输液器;21.瓶塞连通器;22.滴壶;23.药液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下:
首先说明现有的静脉输液针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输液针接头J2与药液容器的管路相连,药液流入输液软管,排除空气使药液可从输液针孔滴出,关闭夹在输液软管上的水止J1,穿刺点附近皮肤S0消毒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T在上食指F在下把持针管座手柄19,不透明的针管11与皮肤表面S呈一角度α进针,角度α是针管11的中轴线L1与针管在皮肤上的垂直投影线L2之间的夹角,进针角度α的正确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穿刺是否成功,然而位于针管座12与皮肤表面S之间的食指F不仅容易污染已消毒的皮肤而且严重干扰了这种选择,尤其是需选择较小的进针角度时,而且,在进针过程中需随时调低针管也即减小进针角度α以保证针管尖端111在静脉管腔V0的中央,食指F的这种夹在中间的不当位置严重干扰着这种进针角度α随时可能减小的操作,降低了穿刺成功率;进针过程如图2A所示,针管尖端111刺破皮肤表面S经过皮下组织S1突破最近的一侧静脉壁V1,此时针孔112的部分位于静脉管腔V0内,静脉内的压力迫使血液进入针管及输液软管13,在针管座12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第二回血观察孔W1上以及透明或半透明的输液软管13上可观察到红色或暗红色的回血;观察到回血后为确保针孔112完全位于静脉管腔V0内,需调低针管11也即减小进针角度α继续进针通常为数毫米的一段距离;如遇静脉管腔V0较细、静脉显著弯曲、进针角度α不佳、操作者不熟练等情况时极易在此过程失败,出现如图2B所示的针管11锋利的尖端111贯穿对侧静脉壁V2,穿刺彻底失败;又如当出现图2C所示针管11锋利的尖端111紧邻静脉瓣Vv的情形,当针孔112贴附在静脉瓣Vv上时回血很难发生,还有一种情形是针管11 锋利的尖端111穿入了静脉瓣Vv虽未穿透静脉但回血不会发生,再如图2E所示针管11锋利的尖端111的斜面的针孔112紧贴静脉壁内膜的情形,图2D将斜面的针孔112放大示意,这些情况下操作者通常会判断针孔112尚未进入静脉管腔V0,继续进针直至贯穿静脉V最终穿刺失败。
而当穿刺成功,如图2F所示针管11锋利的尖端111位于静脉管腔内进行液体输注,没有套管14保护的针管11锋利的尖端111会因各种原因包括咳嗽、翻身等所致的肢体活动而发生位移,极易贯穿静脉V出现图2B所示的情形。
实施例1:
如图3A、图3B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包括:一个用于刺破皮肤及静脉壁的具有中空内腔110的针管11,通常选用金属材料;一个将针管11固定其内的医用树脂制成的圆柱状中空的针管座12,针管座内腔120的内表面牢固的密封套接了针管底端部分114的外表面;医用树脂制成的输液软管13外表面通过与针管座12内腔120的表面牢固的密封粘接而使其内腔130与针管内腔110连通;针管外表面115套设一医用树脂制成的柔性的套管14,如图3B所示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111,接近针管座12一侧的套管底端142连有内部中空150的医用树脂制成的套管座15,套管底端142的部分外表面与套管座15中空部分的表面粘接为一体,也可先将套管放入用于成型套管座的模具型腔内将套管座注塑成型使二者连为一体;套管座15套设在针管11外,内部中空150的直径不小于针管外径;套管座15 连有一部分可延伸至针管座12区域的套管座手柄16,套管座手柄16可以本身为套管座15 的一个部分也可是独立的部件和套管座15连为一体,本实施例的套管座手柄为第一套管座手柄16a,所述第一套管座手柄16a是从套管座15上端面起始的一个向针管座12方向的延伸部分,主体呈细杆状,在针管座12区域的接触部分为套管座手柄的第一接触部分17a,所述第一接触部分17a较主体宽大呈与圆柱形针管座12顶端表面形状相一致的弧形薄片,便于手指主要是拇指T对其的按压操作;第一接触部分17a可与针管座上端面122留有较小间隙,也可设置成没有间隙但可在其上滑动;套管座底端面152与针管座顶端面121之间设有一受到外力会发生压缩形变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压缩弹簧18a,压缩弹簧18a套设在套管座15与针管座12之间的针管中段113上;当针管座12被一手的手指把持固定,另一手的手指按压套管座的顶端面151使其向着接近针管座12的方向移动,套管14被连带同步移动使针管尖端111从套管顶端141的包覆中露出,夹在套管座15与针管座12之间的压缩弹簧18a 被压缩储存弹性势能,其状态如图3A所示,使用时一手的食指F位于针管座下端面123,拇指T将第一接触部分17a压向并紧密接触针管座上端面122,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使套管座15 不会因压缩弹簧的弹性复原力而向针管尖端111一侧移动;针管尖端111从套管顶端141露出如图3A所示状态,随即向静脉穿刺,见到回血后适度放松食指F与拇指T之间的夹紧力度,使第一接触部分17a与针管座上端面122间的摩擦力小于压缩弹簧18a的弹性复原力,不需调换手指等额外操作,保持手指原始位置即可使套管座15向针管尖端111一侧移动,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针管尖端111,此时加大食指F与拇指T之间的夹紧力度调整好进针角度α继续进针数毫米,此继续进针的过程是在针管尖端111被柔性的套管顶端141包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会刺穿如图2B所示的对侧静脉壁V2,最大程度上确保穿刺的成功;也同时降低了输液期间的任何肢体活动导致的针管尖端111贯穿静脉的风险。
当本实施例被设计成第一接触部分17a与针管座上端面122紧密接触时,没有手指介入,压缩弹簧18a被压缩后的弹性复原力应大于第一接触部分17a与针管座上端面122之间的摩擦力。
为降低穿刺时的阻力,套管顶端开口144处被设计成向着针管或套管的中轴线L1收紧的锥形,这种形状便于使套管顶端141与针管尖端111一同刺入皮肤及静脉。
因针管11是套设于套管内腔140内,套管内表面143与针管外表面115之间最好留有间隙,二者相对移动时阻力最小,但至少一个环周区域L3二者是密封的套接而不使血液和或药液从二者之间的缝隙流出;所述流出是指在输液期间一部分针管11及套管14会暴露在体外,因静脉管腔V0存在高于大气压的正向压力,二者的间隙如不被环周密封有可能因压力差的存在使血液和或药液从此间隙流出至体外;所述密封的套接是指该环周区域L3的套管部分内表面143至少是环线状的也可以是环带状的与该位置针管外表面115紧密接触,即该处的套管对针管外表面115有一定的向内包裹的压力;所述向内是指朝向针管或套管的中轴线L1。
实施例2:
如图4A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套管座手柄16为从套管座侧面154延伸出的左右两个套管座手柄即第二套管座手柄16b,所述第二套管座手柄的接触部分为第二接触部分17b,所述第二接触部分17b位于针管座的侧面124;图4B所示,针管座的两个侧面124 设有轴向展开的凹槽125,第二接触部分17b向凹槽125内突出一部分为限位凸起171作为限位部件,限位凸起171可在凹槽125内轴向的滑动直至限位凸起顶端面172与凹槽顶端面 126相抵,从而限制了第二套管座手柄16b向针管尖端111方向的移动。
因设置了左右两个第二套管座手柄16b,使用时拇指T和食指F分别压向其与针管座侧面124的两个第二接触部分17b,使之与针管座12同步移动进行穿刺操作,针管座下端面123 可基本不与皮肤消毒区域S0接触,最大程度降低穿刺点被手指污染的风险;同时也消除了实施例1中针管座12与皮肤表面S之间的食指F对正确选择进针角度α的干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进一步的,如图4C所示,两个第二套管座手柄16b的每个第二接触部分17b突出向凹槽 125的除限位凸起171外还包括阻回凸起173,阻回凸起173有一倾斜的阻回凸起邻接面174 及一垂直突出的阻回凸起底端面175,阻回凸起173可在凹槽125内滑动,当压缩弹簧18a 状态复原使第二接触部分17b向针管尖端111方向移动时,凹槽顶端面126无法阻止倾斜的阻回凸起邻接面174,阻回凸起173从凹槽125内滑出,最终垂直突出的阻回凸起底端面175 与针管座顶端面121相抵,使套管座15在受到远离针管尖端111方向的轴向外力时不能移动,也即阻止已包覆了针管尖端111的套管14回行,确保针管尖端111在输液期间持续受到套管顶端141的包覆降低其因肢体活动贯穿静脉V的风险。
针管11的管体上壁开设一通孔为第一回血观察孔116,如图4A,至少在第一回血观察孔 116附近的套管14的部分为透明或半透明以便利于肉眼观察,通常整个套管选用透明的材质配方;因第一回血观察孔116开设于针管11上距离静脉管腔V0较近,在同样静脉压力下较近的位置更容易出现回血,有助于操作者及时准确判断针孔112是否已进入静脉管腔V0;与针管11的第一回血观察孔116相对应的位置与套管座顶端面151之间的套管14设有一环周区域L3,在此环周区域L3上套管内表面143与针管外表面115为密封的接触,所述密封的接触或密封的套接是指输液过程中静脉管腔V0内的血液和或药液不能从此区域通过,包括二者无间隙的有压力的接触、无间隙的无压力的接触,甚至允许有较小间隙因血液和或药液是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水的粘度,较大的表面张力可阻止血液和或药液从较小的间隙通过。
开始使用时,如图4D所示先分开两个套管座手柄,随即按压套管座顶端面151使弹簧 18a压缩,针管尖端111从套管顶端141露出,拇指T和食指F分别压向第二套管座手柄16b与针管座侧面124的两个第二接触部分17b,使之与针管座12同步移动进行穿刺操作。
实施例3:
如图5A所示,与前述实施例显著不同的是,实施例3位于套管座15与针管座12之间的弹力部件18为弓形弹力部件18b,左右各一个,受到来自套管座顶端面151的轴向压力后弓形主体向外侧变形储能;从套管座上端153延伸出的套管座手柄为第三套管座手柄16c,所述第三套管座手柄16c的接触部分为第三接触部分17c,所述第三接触部分17c上设有第二贯通孔176,其内套有阻回销P,阻回销P主体呈柱状可在第二贯通孔176内上下滑动;在针管座上端面122上设有销洞127,第三接触部分17c可在针管座上端面122上轴向移动;如图5B所示,当套设在第二贯通孔176的阻回销P正对针管座上端面122上的销洞127时,阻回销P可坠入或经按压而进入销洞127内从而阻止第三套管座手柄16c回向移动。
实施例4:
为了在穿刺过程中,一旦带有针孔112的针管尖端111进入静脉管腔V0就可第一时间见到回血,本实施例如图6A、图6B所示,针管座上端面设有一局部材料缺失的开窗区域W2,在开窗区域顶端面128与开窗区域底端面1281之间,直接暴露了位于针管座内腔120的开窗区域W2内的输液软管部分131;从套管座上端153延伸出的套管座手柄为第四套管座手柄16d,所述第四套管座手柄16d与第四接触部分17d之间为可上下旋转的连接,所述上下旋转是指接近针管座上端面122的为下,远离则为上;如图6A所示的可上下旋转的结构为第四套管座手柄16d主体上的横向的局部壁厚减少的第一弱连接163;图6D则示出另一种可上下旋转的结构,以旋转轴164介导的第四套管座手柄16d与第四接触部分17d之间上下旋转的连接。
第四套管座手柄16d的第四接触部分17d对向针管座开窗区域W2的内表面177延伸出一按压凸起179,使用时当压缩弹簧18a被压缩,针管尖端111外露,拇指T从接触部分外表面178施压时,第四接触部分17d以第一弱连接163为轴向下旋转使按压凸起179下压将开窗区域W2内的输液软管部分131压凹变形,被压凹变形的输液软管部分131内的药液从针孔112流出针管11,当针孔112随穿刺过程部分或全部进入静脉管腔V0时,通常操作者会有突破感觉,此时人为降低拇指T对第四接触部分17d的按压力度,使被压凹的输液软管部分131因自身弹性复原力部分或全部的从凹陷状态复原如图6B所示,输液软管部分131状态从被压凹到复原产生的负压吸引力及释放出的空间将血液从静脉管腔V0内主动吸引至针管内腔110 甚至输液软管内腔130,再加之位置接近针管尖端111的第一回血观察孔116,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回血,此为主动的灵敏回血;见到回血后随即进一步放松拇指T,完全消除或部分消除按压凸起179与输液软管部分131之间的摩擦力,压缩弹簧18a的弹性复原力驱动套管座15轴向移动使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针管尖端111,此时按压凸起前端面1791与开窗区域顶端面128相抵如图6C所示,产生的限位作用使套管14不能继续向远离针管座12的方向继续轴向移动,限位作用抵消了因压缩弹簧18a的弹性复原力驱动而产生的套管座15的移动速度及误操作导致的过度位移。
进一步,拇指T继续压紧第四接触部分17d继续进针数毫米,确保针孔112完全位于静脉管腔V0内,此过程极有可能触碰到静脉壁V1或V2,但由于柔软的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111,贯穿静脉壁V1或V2导致穿刺失败的风险被完全消除或降到最低。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展示了另一种限位结构,针管座顶端面121轴向延伸出一杆状限位柱1211,优选截面为圆形;套管座15主体上设有贯穿套管座顶端面151和套管座底端面 152的第一贯通孔155,限位柱1211穿过第一贯通孔155,穿过第一贯通孔155的限位柱1211 的部分为膨大的头部1212,所述膨大是指其外径大于第一贯通孔155内径,当弹力部件18a 处于复原状态时限位柱膨大的头部1212与套管座顶端面151相抵,限制其进一步的向针管尖端111方向的轴向移动。
实施例6:
如图8A所示,与实施例5的区别是本实施例的弹力部件18压缩弹簧18a套设于限位柱 1211上,避免了输液期间硬质的压缩弹簧18a可能对皮肤表面的压迫损伤;同实施例4中相同的第四套管座手柄16d的第四接触部分17d及针管座的开窗区域W2;还包括与实施例4中相同的阻回部件即阻回凸起173;图8B所示,为沿限位柱1211中心轴向剖切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7:
如图9A所示,为了彻底避免穿刺操作中手指夹在针管座12与皮肤表面S之间而导致的多种上述弊端,本发明还包括便于手指把持的针管座手柄,本实施例展示一种可取下的主体呈叶片状的第一针管座手柄19a,第一针管座手柄19a与针管座连接的底部呈截面倒T型的条状,第一针管座手柄19a底部整体嵌入位于针管座上端面122的嵌合槽1221内,嵌合槽 1221中空的截面呈与第一针管座手柄19a底部截面相对应的倒T型,嵌合槽1221有一轴向的条状的位于针管座上端面122的嵌合槽轴向开口1224及径向的倒T型的位于针管座底端面 129的嵌合槽径向开口1225,第一针管座手柄19a的底部从嵌合槽1221针管座底端面129的嵌合槽径向开口1225套入嵌合槽1221内。
为了主动的灵敏回血,在针管座的两个侧面124上设有第二开窗区域W3,夹持第一针管座手柄19a的手指可直接压迫第二开窗区域W3内暴露的输液软管部分131;为了同时能够在见到回血时及时进行针管尖端111包覆避免继续进针中贯穿静脉V,本实施例采用了与实施例2相同的第二套管座手柄16b,利用第四接触部分17b上的按压凸起179压迫输液软管部分131产生负压。
图9B所示为图9A的嵌合槽径向开口处的局部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操作时拇指T食指F夹住第一针管座手柄19a并上提用力,如图9C所示,第一针管座手柄底部下端面192与嵌合槽底端邻接面1223分离或是二者之间作用力减小,第一针管座手柄底部上端面191与嵌合槽顶端邻接面1222紧密接触,同时手指压向位于针管座侧面124的第四接触部分17b,通过按压凸起179压迫输液软管部分131使其凹陷,随后继续进行前述的过程。
穿刺成功后,如图9D所示将第一针管座手柄19a从嵌合槽1221中抽取移除。
为了在输液过程中更好的固定针管座12,针管座侧面124延伸出片状翼1241,加大了接触面积,利于胶带A的粘附固定,如图9E。
实施例8:
与实施例7解决的问题类似,如图10A所示,与采血针管座弱连接的第二针管座手柄19b 位于针管座上端面122,穿刺时可起到实施例7中手柄19a同样的作用,但穿刺完毕后的胶带A固定需使其如图10B所示的状态,第二针管座手柄19b与针管座上端面122的连接为可左右旋转的连接,所述左右旋转是指以针管中轴线L1为旋转轴的向针管座侧面124方向的旋转,本实施例显示出的第二针管座手柄19b,与针管座上端面122部分的连接方式为局部壁厚减少的第二弱连接193,所述第二针管座手柄19b可在穿刺完毕后倒向针管座12的一侧与皮肤表面S接触而被胶带A的粘附固定。
实施例9:
如图11A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与8不同的是,针管座侧面124设有两个叶片状手柄19c,第三针管座手柄19c1和第四针管座手柄19c2;第五套管座手柄16e的接触部分为第五接触部分17e,所述第五接触部分17e位于针管座上端面122上,接触部分外表面178上有一轴向的片状突出1781,面积较大的片状突出1781有助于被向心折叠的第三针管座手柄19c1和第四针管座手柄19c2夹持,所述向心折叠是指以针管中轴线L1为轴的向着针管座上端面122的折叠。
操作时如图11B所示,拇指T食指F夹住第三针管座手柄19c1和第四针管座手柄19c2 相对用力,使位于其内的第五接触部分17e的片状突出1781被夹紧,可随第三针管座手柄 19c1和第四针管座手柄19c2同步移动;拇指T食指F夹住第三针管座手柄19c1和第四针管座手柄19c2产生向下的分力作用到第五接触部分17e,使接触部分内表面177上的按压凸起 179将开窗区域W2内的输液软管部分131压凹,降低拇指T和食指F的相对夹紧力可使开窗区域W2内的按压凸起179上抬,使凹陷的输液软管部分131在弹性复原过程中触发灵敏回血,随后继续夹紧第三针管座手柄19c1和第四针管座手柄19c2及其内的第五接触部分17e,完成前述继续进针的过程。图11C所示为图11B沿E-E方向的整体剖切结构示意图。
实施10:
如图12A、图12B所示,第三针管座手柄19c1,而第六套管座手柄16f的接触部分为第六接触部分17f,所述第六接触部分17f呈向右侧径向突出的叶片状,便于操作时拇指T下压接触,而食指F位于第三针管座手柄19c1下方;这种设计使叶片状的两种手柄水平方向重叠使用,手指接触面积大符合临床一定数量护理人员操作习惯;穿刺过程中减小拇指T与食指F之间的夹紧力,可使开窗区域W2内的按压凸起179向上抬起,压凹的输液软管部分131形状复原触发灵敏回血,随后继续夹紧上下重叠的手柄完成前述继续进针的过程。
实施11:
如图13,示出一种输液器2,包括瓶塞连通器21、滴壶22、水止J1、药液过滤器23、输液软管13和静脉输液针1,与临床现有输液器区别在于,所述静脉输液针1为上述本发明及实施例中描述的静脉输液针1,输液器2的输液器软管13与所述静脉输液针1相连;本实施例中的水止J1与图1中的水止J1夹闭输液软管13的功能一致但有流量调节作用;当使用非柔性的不易向内发生形变的药液容器(图中未示出)时,瓶塞连通器21通常需连有一如图 13所示的侧支进气管。

Claims (20)

1.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包括:一个用于刺破皮肤及静脉壁的针管(11);一个将针管(11)固定其内的针管座(12);通过与针管座内腔(120)相连而与针管内腔(110)连通的输液软管(13);其特征在于,针管(11)外套设一柔性的套管(14),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111),接近针管座(12)一侧的套管底端(142)连有内部中空(150)的套管座(15),套管座(15)套设在针管(11)外,内部中空(150)直径不小于针管外径;套管座(15)连有一部分可延伸至针管座(12)区域的套管座手柄(16),套管座手柄(16)一部分可因受压而接触到针管座(12)为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套管座(15)与针管座(12)之间设有至少一受到外力会发生形变的弹力部件(18);当针管座(12)被固定,而外力直接或间接通过套管座手柄(16)施加于套管座(15)驱动其向着接近针管座(12)的方向移动,并迫使与其连接的弹力部件(18)发生形变储存弹性势能,针管尖端(111)从包覆其的套管顶端(141)露出;操作者手指将位于针管座(12)区域的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向针管座(12)表面压紧固定,使弹力部件(18)不能复原,针管尖端(111)进入静脉(V)后,降低或解除手指对套管座手柄的按压力可使套管座(15)因弹力部件(18)的弹性势能释放产生的弹性复原力而被迫向远离针管座(12)的方向移动,而最终使柔软的套管顶端(141)包覆了锋利的针管尖端(111);弹力部件(18)形变后的弹性复原力大于套管(14)内表面与针管(11)外表面之间的摩擦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手柄(16)有两个,两个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延伸至针管座(12)的左右两侧,两个手指施力可将其同时压向针管座(12)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弹力部件(18)为设置于套管座(15)与针管座(12)之间的压缩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部件,限定了套管座(15)与针管座(12)之间轴向相对位移的最大行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套管(14)上至少一个环周区域(L3)是和针管(11)外表面密封的套接而不使血液和或药液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针管(11)上开有至少一个与针管内腔(110)连通的第一回血观察孔(116);套管(14)为柔性透明,在与第一回血观察孔(116)对应的位置与套管座(15)之间的套管(14)上至少一个环周区域(L3)是和针管(11)外表面密封的套接而不使血液和或药液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12)设有一开窗区域(W2),暴露了套设在开窗区域(W2)内的输液软管部分(131),输液软管部分(131) 位于开窗区域顶端面(128)与开窗区域底端面(1281)之间;套管座手柄(16)与开窗区域(W2)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按压凸起(179),按压凸起(179)可向下压迫使开窗区域(W2)内的输液软管部分(131)凹陷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手柄(16)与套管座(15)之间的连接为可上下旋转的连接,可在套管座(15)近乎不被干扰的基础上套管座手柄(16)以连接处为轴做远离或接近针管座上端面(122)的上下旋转;向上旋转时,套管座手柄(16)上的按压凸起(179)可摆脱开窗区域顶端面(128)对其的限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手柄接触部分(17)与套管座(15)的连接为横向区域局部壁厚减少的第一弱连接(163)。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限位部件为由针管座顶端面(121)延伸的限位柱(1211),穿过套管座(15)相对应位置的第一贯通孔(155),限位柱头部(1212)相应尺寸大于第一贯通孔(155)。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限位部件为由针管座顶端面(121)延伸的限位柱(1211),穿过套管座(15)相对应位置的第一贯通孔(155),限位柱头部(1212)相应尺寸大于第一贯通孔(155);压缩弹簧(18a)套设于限位柱(1211)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15)或套管座手柄(16)与针管座(12)之间设有阻止套管座向针管座(12)方向移动的阻回部件,避免锋利的针管尖端(111)从柔软的套管顶端(141)脱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手柄(16)底面设有顶部倾斜圆顿而底部相对锐利的阻回凸起(173),可在针管座(12)表面或针管座(12)相应部位的凹槽(125)内滑动,当弹力部件(18)驱动套管座(15)向针管尖端(111)移动到位时,垂直突出的阻回凸起底端面(175)与针管座顶端面(121)相抵,阻止套管座(15)回复位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套管座手柄(16)延伸至针管座(12)的部分设有第二贯通孔(176),第二贯通孔(176)内套有可上下活动的阻回销(P),针管座(12)相应位置凹陷成销洞(127),当套管座手柄(16)在弹力部件(18)驱动下向远离针管座(12)方向移动到位时,阻回销(P)可滑落至销洞(127)内,阻止套管座(15)与针管座(12)的相对轴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针管座(12)相连的针管座手柄,针管座手柄与套管座手柄(16)可被操作者两个手指同时触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手柄为独立部件,第一针管座手柄(19a),整体叶片状,底部截面呈倒T型;针管座上端面(122)设有口小底大的截面呈倒T型的嵌合槽(1221),嵌合槽(1221)截面的尺寸大于相对应的第一针管座手柄(19a)底部截面积尺寸。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手柄整体呈叶片状,在针管座上端面(122)与针管座(12)连为一体,为第二针管座手柄(19b),第二针管座手柄(19b)与针管座上端面(122)之间的连接为包括依托纵向旋转轴或纵向区域局部壁厚减少的第二弱连接(193);使第二针管座手柄(19b)可相对与针管座(12)左右旋转。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手柄为叶片状水平型针管座手柄,与针管座侧面(124)相连;相对应的套管座手柄(16)为叶片状水平型套管座手柄(16),水平型套管座手柄(16)与针管座(12)接触部分末端有一按压凸起(179);针管座(12)相应部位设有一开窗区域(W2),暴露了套设在开窗区域(W2)内的输液软管部分(131),输液软管部分(131)位于开窗区域顶端面(128)与开窗区域底端面(1281)之间;将水平型套管座手柄(16)向针管座上端面(122)按压,其按压凸起(179)可使开窗区域(W2)内的输液软管部分(131)凹陷变形。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其特征在于,针管座手柄呈叶片状,第四针管座手柄(19c2)和第三针管座手柄(19c1)两片,分别与针管座(12)左右两侧面相连;套管座手柄(16)为向针管座上端面(122)延伸的薄壁杆状;使用时向心式折起左右两片针管座手柄将套管座手柄(16)夹在其间,用力挤压使套管座手柄(16)的按压凸起压向针管座(12)开窗区域(W2)内的输液软管部分(131),使之变形凹陷。
20.一种输液器,包括瓶塞连通器(21)、滴壶(22)、水止(J2)、药液过滤器(23)、输液软管(13)和静脉输液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脉输液针为权利要求1-19所述的静脉输液针(1),输液器的输液器软管与所述静脉输液针(1)相连。
CN201820543677.3U 2018-04-16 2018-04-16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及一种输液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5298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43677.3U CN209529821U (zh) 2018-04-16 2018-04-16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及一种输液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43677.3U CN209529821U (zh) 2018-04-16 2018-04-16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及一种输液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29821U true CN209529821U (zh) 2019-10-25

Family

ID=68244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43677.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529821U (zh) 2018-04-16 2018-04-16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及一种输液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298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9176A (zh) * 2018-04-16 2018-07-31 北京仰生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9176A (zh) * 2018-04-16 2018-07-31 北京仰生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64416A (en) Self-occluding intravascular cannula assembly
US9044576B2 (en) Catheter with valve
JP2018118083A (ja) 圧力起動式のカテーテル・バルブ
CN106264687A (zh) 可调节式动静脉穿刺针及与其配套的留置套管和外保护套
CN209529821U (zh)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及一种输液器
CN108339176A (zh) 一种安全型静脉输液针
CN208808493U (zh) 一种静脉采血针
WO2019201093A1 (zh)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CN206577202U (zh) 一种静脉留置针
EP3915610A1 (en) Venous catheter device capable of being sealed
CN104740718B (zh) 一种弯囊双压y型留置针
CN209154748U (zh) 一种可自动回弹的留置针
CN115068741B (zh) 防逆流防针刺留置针
CN204072260U (zh) 一种动脉穿刺针
CN108338793A (zh) 一种静脉采血针
CN104161573A (zh) 一种动脉穿刺针
CN209884917U (zh) 一种输液港注射辅助器
CN209967245U (zh) 一种可封堵的静脉导管装置
CN105726043A (zh) 一种采血针的防逆流结构
CN109276773A (zh) 一种新型留置针
CN109045401A (zh) 一种动静脉内瘘套管留置针
CN204468880U (zh) 一种适用于婴幼儿负压式静/动脉留置针
JP3066107U (ja) 混注管
CN208319647U (zh) 一种深静脉穿刺针
CN212395526U (zh) 一种防回流式静脉留置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11

Address after: 312500 building 4, No. 22, Xingmei Avenue, chengtan street, Xinchang Coun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Baihuo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113 Room 302, building 1, 8 Guangyuan East Street,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YANGSHENG HENGTAI TECHNOLOGY Co.,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2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