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22241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22241A
CN108322241A CN201711389240.5A CN201711389240A CN108322241A CN 108322241 A CN108322241 A CN 108322241A CN 201711389240 A CN201711389240 A CN 201711389240A CN 108322241 A CN108322241 A CN 1083222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mi
group
user equipment
user
user equip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892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22241B (zh
Inventor
郏寅
陈凯
杨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38924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222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22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22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22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222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方法包括:对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进行加权;将加权之后的CRS映射到资源块中;向多个用户设备发送资源块,接收多个用户设备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当接收到多个用户设备上报的多个PMI时,根据接收到的多个PMI查询PMI关系表,PMI关系表包括多个关系组,每个关系组内包括M个数值,M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若接收到的多个PMI中具有M个目标PMI,则确定M个目标PMI对应的M个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组,M个目标PMI为符合关系组内的M个数值的PMI;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包括多个用户设备的用户设备组,在TM4传输模式下,实现MU‑MIMO,有效提升小区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空分复用意味着多层传输,即将相同的时频资源分配给同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并用于发送多个并行的传输。空分复用也称为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Multi-Output,缩写:MIMO),以反映空分复用中的信道拥有多输入(对应基站侧有多根发射天线)多输出(对应用户设备侧有多根接收天线)。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缩写:LTE)系统中,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可以分为单用户空分复用(Single-User-MIMO,缩写:SU-MIMO)和多用户空分复用((Multiple-User-MIMO,缩写:MU-MIMO)两种方式。SU-MIMO中,空间复用的数据流调度给一个单独的用户,而MU-MIMO中,空间复用的数据流调度给多个用户,多个用户通过空分的方式共享同一个时频资源。从理论上说,如果充分利用用户间的空分复用优势,MU-MIMO相对于SU-MIMO将有较大的性能增益,MU-MIMO能够显著提升整个小区的吞吐量和容量。
不同的多天线传输方案对应不同的传输模式(Transmission Mode,简称为TM模式)。到Rel-12为止,LTE支持10种TM模式。在数据的传输中,是根据基站和终端的处理能来确认TM传输模式的,当前市面上的大多数终端不支持TM9和TM10这两种传输模式,而是支持TM4这种传输模式。
虽然TM9和TM10这两种传输模式支持MU-MIMO,但是由于市面上的大多数终端还不支持TM9和TM10,因此,并不能提升整个小区的吞吐量和容量,为了提高增益,亟需一种在TM4传输模式下,支持MU-MIMO的数据传输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用于在TM4传输模式下,实现MU-MIMO,有效提升小区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基站对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乘以一个进行加权,得到加权之后的CRS,该加权矩阵可以是固定的,该加权矩阵也可以是随时间而改变的,该加权矩阵可以根据PMI波束主瓣功率而得到的;然后,基站将加权之后的CRS映射资源块中;基站向多个用户设备发送资源块,以使多个用户设备根据加权之后的CRS进行信道估计,得到信道状态信息,并将信道状态信息上报到基站,信道状态信息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PMI;基站接收多个用户设备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当接收到多个用户设备上报的多个PMI时,根据接收到的多个PMI查询PMI关系表,PMI关系表包括多个关系组,每个关系组内包括M个数值,M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当接收到的多个PMI中具有M个目标PMI,则确定M个目标PMI对应的M个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组,M个目标PMI为符合关系组内的M个数值的PMI;基站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发送用户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CRS加权使得PMI形成的波束的指向性更好,使得用户设备组内的用户设备间的干扰最小,从而通过接收多个用户设备反馈的PMI确定用户设备组,该用户设备组中包括至少两个用户设备,进行可以实现对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分配相同的时频资源,从而实现在TM4的传输模式上,支持MU-MIMO。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道状态信息还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确定M个目标PMI对应的M个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组之后,向用户设备组发送数据之前,当用户设备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方法还可以包括:确定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组内的M为候选用户设备组,需要从这两个用户设备组中选择一个最终的目标用户设备组,由于C个用户设备反馈的CQI之和;本示例中,选择多个用户设备组中CQI之和最大的一个用户设备组作为目标用户设备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目标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若用户设备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则将确定的用户设备组作CQI决定了传输数据的调制阶数和码率,CQI越大能够传输的数据量越多,本示例中,选择多个用户设备组中CQI之和最大的一个用户设备组作为目标用户设备组;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基站向目标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用户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实际下发的用户数据乘以波束赋型矩阵,得到目标数据;向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波束赋型矩阵的公式如下:
其中,p为功率因子,用于表示为用户设备分配的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Q为CRS加权矩阵;Wpmi为PMI所对应的码本矩阵。本实例中,通过对实际下发的用户数据乘以W,目的是波束赋型,使得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能够获得电磁波相干叠加带来的阵列增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M个目标PMI对应的M个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组之后,向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方法还可以包括:为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调整下行功率输出值PA;将调整后的PA发送至用户设备组中的对应的用户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对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可以对用户设备组发送数据,即每个用户设备只能使用总功率的一部分。由于用户设备运行在TM4,默认基站是满功率发射的,因此终端在解调时会导致数据功率和导频功率不匹配,从而引起解调错误。为了补偿功率降低的影响,基站可以通过调整PA来补偿这部分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接收到的多个PMI查询PMI关系表之前,方法还包括:确定CRS加权矩阵的PMI波束功率分布;将波束间干扰小于阈值(例如,该阈值为-20db)的PMI分配到一个关系组;生成PMI关系表,PMI关系表包括多个关系组;然后,将关系表进行存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道状态信息还包括秩指示RI和CQI,在向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
向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令,DCI包括PMI、RI和CQI,PMI与用户设备上报的PMI相同、RI与用户设备上报的RI相同,CQI与用户设备上报的CQI相同。基站向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DCI,通过DCI指示用户设备PMI,CQI和RI,由于CRS是不做预编码的,因此,用户设备需要明确地知道在发送端使用的是哪个预编码矩阵,以便正确地处理接收到的信号。基站会通过对应的DCI明确地告诉用户设备当前PDSCH传输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上述接入网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入网设备,具有实现上述方法中实际中接入网设备所执行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四方面,接入网设备的结构中包括存储器,收发器和处理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并与收发器耦合。该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当该处理器执行该指令时,该指令使该接入网设备执行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或者指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资源删格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功率分布示意图;
图5为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接入网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接入网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接入网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接入网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接入网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接入网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用于在TM4传输模式下,实现MU-MIMO,有效提升小区性能。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方便理解,首先对本申请中涉及的词语进行说明。
码本(codebook):有限的可用预编码矩阵的集合。
预编码(precoding):是使用预编码矩阵将层(layer)映射到天线端口(antennaport)的过程。
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缩写:CRS):小区特定参考信号对小区内的所有用户设备都有效,其作用包括:1、用于下行物理信道的信道估计;2、通过用户设备对CRS的测量,得到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缩写:CSI),CSI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缩写:PMI)、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缩写:CQI)和秩指示(rank indication,缩写:RI)。
其中,CQI:用来反映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缩写:PDSCH)的信道质量。用0-15来表示PDSCH的信道质量。0表示信道质量最差,15表示信道质量最好。
用户设备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缩写:PUCCH)或者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缩写:PUSCH)上发送CQI给基站。基站得到了这个CQI值,就可以确定当前PDSCH无线信道的质量。从而进行调度。
RI:用于指示PDSCH的有效的数据层数。
PMI:用于指示码本集合的索引(index)。
PA:高层配置的用户级参数,表示不含导频的TypeA符号的每个资源元素(resourceelement,缩写:RE)的功率与导频信号功率的比值,可取值范围[-6,-4.77,-3,-1.77,0,1,2,3]dB,其中,TypeA为A类符号,定义为无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缩写:RS)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缩写:OFDM)符号。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通信系统,请参阅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该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101和多个用户设备102,该接入网设备101可以为各种类型的基站和基站控制器等设备,如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 B,缩写:eNB),gNB等,该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定于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用户设备102可以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接入网设备101以基站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101对CRS进行加权,即对CRS乘以一个加权矩阵,得到加权之后的CRS;将加权之后的CRS映射到资源块中;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该资源块,用户设备根据CRS对信道信息估计,得到信道状态信息,并将信道状态信息上报到基站,信道状态信息包括PMI,CQI和RI;基站接收到多个用户设备上报信道状态信息,根据接收到的多个PMI查询PMI关系表,PMI关系表包括多个关系组,每个关系组内包括M个数值,M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若基站接收到的多个PMI中具有M个目标PMI,则确定M个目标PMI对应的M个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组,M个目标PMI为符合关系组内的M个数值的PMI;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该数据为基站向用户设备实际发送的用户数据。本申请对CRS加权的目的,使得PMI形成的波束的指向性更好,使得用户设备组内的用户设备间的干扰最小,从而通过接收多个用户设备反馈的PMI确定用户设备组,该用户设备组中包括至少两个用户设备,进行可以实现对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分配相同的时频资源,从而实现在TM4的传输模式上,支持MU-MIMO。
请参阅图2,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步骤201、基站对CRS进行加权。
本示例中,基站对CRS乘以一个加权矩阵,对CRS进行加权,得到CRS的固定序列,本步骤中,对CRS进行加权的目的的是,使得PMI形成的波束的指向性更好,波束之间的干扰更小,更加利于确定用户设备组(即对用户设备进行配对),该用户设备组包括至少两个用户设备,该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是基站可以分配同一个时频资源的用户设备。
该加权矩阵可以是固定的,该加权矩阵也可以是随时间而改变的。本示例中,该加权矩阵以固定的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天线和CRS映射的端口(以下称为端口)的数量并没有限定,支持所有可能的天线数和端口数;天线端口是逻辑上的概念,一个天线端口可以是一个物理发射天线,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发射天线的合并。在这两种情况下,用户设备的接收机都不会去分解来自同一个天线端口的信号,不管信道是由单个物理发射天线形成的,还是由多个物理天线合并而成的,这个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就定义了这个天线端口,终端都可以根据这个参考信号得到这个天线端口的信道估计。每个天线端口对应一个时频资源网格,一个天线端口就是一个信道,终端需要根据这个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和数据解调。
本示例中以4天线,4端口为例进行说明,加权矩阵为一个4×4(天线数×端口数)的矩阵Q如下所示:
其中,每个元素qij(i为天线数,j为端口数)可以是任意复数。该加权矩阵Q可以根据PMI波束主瓣功率而得到的,具体的,对加权矩阵Q的一种求法进行示例性说明:
对CRS进行加权的目的是使得加权之后不同PMI的波束之间的干扰变小,并且主瓣功率尽量不减小,因此Q可以通过解如下最优化问题得到:
Q=argvmin(l)
其中,v=Q*Wpmi,f(θ)为天线增益的角度谱,a(θ)为天线的阵列因子,S1为波束的主瓣方向范围,单位为角度;S2为波束的副瓣方向范围,单位为角度,u为一个可变参数,代表最大能够容忍的主瓣功率减小的量,l是优化问题的代价函数,代表副瓣的功率,即干扰的功率。当取不同u时,Q的结果可能不同。
通过计算机解上述问题,并且选取一个合适的u值,可以得到想要的Q矩阵,如最后得到的Q如下:
Q=diag[0.5999-0.00051 0.0307-0.9995i -0.9863-0.1432i -0.1205+0.5900i]
步骤202、基站将加权之后的CRS映射到待发送的资源块中。
请结合图3进行理解,图3为资源删格示意图,传输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的分布和排列表现为时频资源栅格的形式,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缩写:RE)为时频资源栅格中的基本组成元素。是上行和下行传输数据使用的最小资源单位。
通信系统中,描述资源映射的单位为资源块(Resource Block,缩写:RB),一个RB由个资源元素组成。其中,表示每个时隙中的正交频分复用符号数;表示每个资源块中的子载波数。
基站侧,输入信息流分别经过信道编码、调制后进行层映射,预编码,在预编码之后,将CRS加权矩阵映射到RE中,然后,对预编码后的数据进行正交频分复用处理,通过多个天线发射到信道传输。
步骤203、基站向多个用户设备发送资源块。
基站在不同的时频资源上向该多个用户发送资源块。
步骤204、每个用户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资源块,根据加权之后的CRS得到信道状态信息。
该CRS用于辅助用户设备做信道估计和数据解调,用户设备根据下行信道估计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从预存码本中选择最优的预编码,并通过反馈信道告知基站该最优预编码索引指示PMI;用户设备从加权后的CRS中获取服务小区PDSCH的质量指示CQI,用户设备根据基站和用户设备的天线配置,从其配置所支持的RI集合中选择一个值上报。
步骤205、每个用户设备将信道状态信息上报到基站,信道状态信息包括PMI、CQI和RI。
本步骤中,用户设备将该PMI,CQI和RI上报到基站,从而使得基站可以根据PMI,CQI和RI确定用户设备组,即可以理解为对用户设备进行配对。
步骤206、当接收到多个用户设备上报的多个PMI时,基站根据接收到的多个PMI查询PMI组关系表,PMI组关系表包括多个关系组,每个关系组内包括M个数值;若多个PMI中具有M个目标PMI,则确定M个目标PMI对应的M个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组,M个目标PMI为符合关系组内的M个数值的PMI;
基站收集用户反馈的RI,PMI和CQI来进行调度,调度时需要决定哪些用户设备为一个用户设备组,即对用户设备进行配对。
本示例中采用PMI波束配对算法,该配对算法将两个RI相同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本示例中,该相同的RI是以Rank1为例进行说明。基站根据接收到的多个PMI查询PMI关系表,每个关系组内包括M个PMI数值,M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该PMI关系表如下表1所示:
表1
上述表1中的例子中,该M以2为例进行说明,即每个关系组中包括2个PMI数值,根据用户设备所反馈的PMI,查询上述表1所示的PMI关系表,例如,3个用户设备反馈的PMI分别为:用户设备A反馈的PMI为1,用户设备B反馈的PMI为3,用户设备C反馈的PMI为0,则确定PMI的值(1,3)符合上述表1,则PMI为1和PMI为3为目标PMI,可以确定用户设备A和用户设备B为一个用户设备组,即对用户设备A和用户设备B进行配对。
上述表1中的PMI关系表可以为基站预先计算并存储的,或者,上述PMI关系表可以从其他计算设备获取的,确定该PMI关系表的具体方法可以为:
请结合图4进行理解,图4为功率分布示意图。具体的,根据多个固定的配对组合,多个配对组合是根据对CRS加权后的PMI波束功率分布得到的,然后将两个波束(以波束主瓣方向评估)间干扰小于阈值(例如,该阈值可以为-20dB)的PMI分到一个关系组(即配对组合)中,关系组为上表1中所示,例如:关系组包括:(0,2),(0,5),(0,6),(1,7),(1,3)等。
进一步的,当用户设备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例如,当基站接收到3个用户设备反馈的3个PMI。用户设备A反馈的PMI为1,用户设备B反馈的PMI为3,用户设备C反馈的PMI为7,根据上述表1中所示的关系组,可以满足两个关系组,即,(1,3)和(1,7),则用户设备组包括2个,第一用户设备组为用户设备A和用户设备B配对,第二用户设备组为用户设备A和用户设备C配对,这两个用户设备组(第一用户设备组和第二用户设备组)为候选用户设备组,进一步的,需要从这两个用户设备组中选择一个最终的目标用户设备组,具体的选择方法是:首先,确定每个用户设备组内的M个用户设备反馈的CQI之和,例如,用户设备A反馈的CQI为1,用户设备B反馈的CQI为2,用户设备C反馈的CQI为3,CQI决定了传输数据的调制阶数和码率,CQI越大能够传输的数据量越多,因此,本示例中,选择多个用户设备组中CQI之和最大的一个用户设备组作为目标用户设备组,第一用户设备组中CQI之和为3,第二用户设备组中CQI之和为4,则最终确定第二用户设备组为目标用户设备组。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侧利用用户设备反馈的PMI和CQI,采用PMI波束配对算法将两个或以上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对由于在传统的TM4中,基站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只能向同一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对该用户设备分配的发射功率为满功率,即对该用户设备分配的发射功率与基站的总发射功率相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对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即在同一个时频资源上可以对用户设备组发送数据,即每个用户设备只能使用总功率的一部分。由于用户设备运行在TM4,默认基站是满功率发射的,因此终端在解调时会导致数据功率和导频功率不匹配,从而引起解调错误。为了补偿功率降低的影响,基站可以通过调整PA来补偿这部分的影响,由基站下发给用户设备,以用户设备组内包括两个用户设备(例如,用户设备A和用户设备B)为例,基站为每个用户设备分配的功率为基站发射总功率的1/2,需要对PA进行调整,例如,若没有对用户设备进行配对之前,用户设备A的PA为-3,用户设备B的PA为-3,本示例中,在对用户设备配对之后,即确定了用户设备A和用户设备B为一个用户设备组后,将用户设备A的PA由-3调整为-6,将用户设备B的PA由-3调整为-6,从而解决用户设备端功率不匹配的问题。
步骤207、基站向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令(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缩写:DCI),该DCI中携带PMI、CQI和RI。
基站向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DCI,通过DCI指示用户设备PMI,CQI和RI,由于CRS是不做预编码的,因此,用户设备需要明确地知道在发送端使用的是哪个预编码矩阵,以便正确地处理接收到的信号。基站会通过对应的DCI明确地告诉用户设备当前PDSCH传输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本步骤中,基站通过DCI指示用户设备的PMI,CQI和RI与用户设备上报的一致。
在一个示例中,用户设备组中包括用户设备A和用户设备C,其中,用户设备A反馈的PMI为1,CQI为1,RI为1;用户设备C反馈的PMI为7,CQI为4,RI为1。
基站向用户设备A反馈的PMI为1,CQI为1,RI为1;基站向用户设备C反馈的PMI为7,CQI为4,RI为1。
步骤208、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基站向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
由于已经对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即可以实现同一个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的波束干扰最小,这样就可以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
在实际的用户数据下发时,将该用户数据乘以波束赋型矩阵,得到目标数据,基站向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目标数据。
该波束赋型矩阵如下:
其中,p为功率因子,用于表示在为用户设备分配的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以一个用户设备组中包括两个用户设备配对为例,为每个用户设备分配的功率为总功率的1/2,则P=1/2;Q为加权矩阵;Wpmi为下发给用户设备的PMI所对应的协议码本矩阵。本实例中,通过对数据乘以W,目的是波束赋型,使得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能够获得电磁波相干叠加带来的阵列增益。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CRS乘以一个加权矩阵,对CRS进行加权;对CRS进行加权的目的的是,使得PMI形成的波束的指向性更好,减少干扰,多个用户设根据加权后的CRS得到信道状态信息,并将信道状态信息上报到基站,信道状态信息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PMI;当接收到多个用户设备上报的多个PMI时,根据接收到的多个PMI查询PMI关系表,PMI关系表包括多个关系组,每个关系组内包括M个数值,例如,M为2,若基站接收到的多个PMI中与每个关系组中的PMI数值进行匹配,若多个PMI中有与关系组中的数值相匹配的PMI(即目标PMI),则确定2个目标PMI对应的2个用户设备为一个用户设备组,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CRS加权和PMI配对算法,确定至少两个TM4用户设备的PMI的波束干扰最小,将PMI波束干扰最小的至少用户设备进行配对,这样在同一个时频资源,就可以向该多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能够有效提升小区性能。
上面对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下面对该方法应用的接入网设备进行说明,请参阅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中提供的一种接入网设备500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加权模块501,用于对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进行加权;
映射模块502,用于将加权模块501计算的加权之后的CRS映射到资源块中;
第一发送模块503,用于向多个用户设备发送资源块,以使多个用户设备根据加权之后的CRS得到信道状态信息,并将信道状态信息上报到基站,信道状态信息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接收模块504,用于接收多个用户设备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
查询模块505,用于根据接收模块504接收到的多个PMI查询PMI关系表,PMI关系表包括多个关系组,每个关系组内包括M个数值,M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
第一确定模块506,用于当查询模块505查询到多个PMI中具有M个目标PMI,则确定M个目标PMI对应的M个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组,M个目标PMI为符合关系组内的M个数值的PMI;
第二发送模块507,用于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第一确定模块506确定的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发送数据。
在图5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接入网设备600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信道状态信息还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该接入网设备还包括第二确定模块508和选择模块509;
第二确定模块508,还用于确定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组内的M个用户设备反馈的CQI之和;
选择模块509,用于选择第二确定模块508确定的多个用户设备组中CQI之和最大的一个用户设备组作为目标用户设备组;
第二发送模块507,还用于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选择模块509选择的目标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
可选的,发送模块还具体用于:将数据乘以波束赋型矩阵,得到目标数据;
向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目标数据。
可选的,波束赋型矩阵的公式如下:
其中,p为功率因子,用于表示为用户设备分配的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Q为加权矩阵;Wpmi为PMI所对应的码本矩阵。
在图5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7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接入网设备700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该接入网设备还包括调整模块510和第三发送模块511;
调整模块510,用于为第一确定模块506确定的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调整下行功率输出值PA
第三发送模块511,用于将调整模块510调整后的PA发送至用户设备组中的对应的用户设备。
在图5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8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接入网设备800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该接入网设备还包括第三确定模块512,分配模块513、生成模块514和存储模块515:
第三确定模块512,用于确定加权之后的CRS的PMI波束功率分布;
分配模块513,用于将第三确定模块512确定的波束间干扰小于阈值的PMI分配到一个关系组;
生成模块514,用于生成PMI关系表,PMI关系表包括分配模块513确定的多个关系组;
存储模块515,用于存储生成模块514获取的关系表。
在图5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9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接入网设备900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该接入网设备还包括第四发送模块516;
第四发送模块516,用于向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令,DCI包括PMI、RI和CQI,PMI与用户设备上报的PMI相同、RI与用户设备上报的RI相同,CQI与用户设备上报的CQI相同。
可选的,加权模块501,还用于对CRS乘以一个加权矩阵,加权矩阵是根据PMI波束主瓣功率而得到的。
进一步的,图5-图9中的接入网设备是以功能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模块”可以指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图5-图9中的接入网设备可以采用图10所示的形式。
图10显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1000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接入网设备1000可包含多个天线端口1001,与收发器(transceiver)1002相耦合。收发器1002可以是发射器,接收器或其组合,从其他网络节点通过天线端口1001发送或接收数据包。处理器1003耦合到收发器1002,用于处理数据包。处理器1003可包含一个或多个多核处理器和/或存储器。处理器1003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缩写:ASIC),或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 signalprocessor,缩写:DSP)。
存储器1004可为非瞬时性的存储介质,与处理器1003相耦合,用于保存不同类型的数据,存储器1004可包含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 only memory,缩写: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缩写: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磁盘存储器。可以理解,通过编程或装载可执行指令到处理器1003,存储和长期存储中的至少一个。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Disk(SSD))等。

Claims (18)

1.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进行加权;
将加权之后的CRS映射到资源块中;
向多个用户设备发送所述资源块,以使所述多个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加权之后的CRS得到信道状态信息,并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到所述基站,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接收所述多个用户设备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
当接收到多个用户设备上报的多个PMI时,根据接收到的多个PMI查询PMI关系表,所述PMI关系表包括多个关系组,每个所述关系组内包括M个数值,所述M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
若接收到的多个PMI中具有M个目标PMI,则确定所述M个目标PMI对应的M个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组,所述M个目标PMI为符合关系组内的所述M个数值的PMI;
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发送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还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所述确定所述M个目标PMI对应的M个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组之后,向所述用户设备组发送数据之前,当所述用户设备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组内的M个用户设备反馈的CQI之和;
选择多个用户设备组中CQI之和最大的一个用户设备组作为目标用户设备组;
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括:
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所述目标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括:
将所述数据乘以波束赋型矩阵,得到目标数据;
向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赋型矩阵的公式如下:
其中,p为功率因子,用于表示为用户设备分配的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Q为加权矩阵;Wpmi为PMI所对应的码本矩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M个目标PMI对应的M个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组之后,所述向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为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调整下行功率输出值PA
将所述调整后的PA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对应的用户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接收到的多个PMI查询PMI关系表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CRS加权矩阵的PMI波束功率分布;
将波束间干扰小于阈值的PMI分配到一个关系组;
获取PMI关系表,所述PMI关系表包括多个所述关系组;
存储所述关系表。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还包括秩指示RI和CQI,所述向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令DCI,所述DCI包括所述PMI、RI和CQI,所述PMI与用户设备上报的PMI相同、所述RI与用户设备上报的RI相同,所述CQI与所述用户设备上报的CQI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进行加权,包括:
对所述CRS乘以一个加权矩阵,所述加权矩阵是根据PMI波束主瓣功率而得到的。
9.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权模块,用于对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进行加权;
映射模块,用于将加权模块计算的加权之后的CRS映射到资源块中;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多个用户设备发送所述资源块,以使所述多个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加权之后的CRS得到信道状态信息,并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到所述基站,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PMI;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多个用户设备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
查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多个PMI查询PMI关系表,所述PMI关系表包括多个关系组,每个所述关系组内包括M个数值,所述M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正整数;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当查询模块查询到多个PMI中具有M个目标PMI,则确定所述M个目标PMI对应的M个用户设备为用户设备组,所述M个目标PMI为符合关系组内的所述M个数值的PMI;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用户设备发送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还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所述接入网设备还包括第二确定模块和选择模块;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组内的M个用户设备反馈的CQI之和;
所述选择模块,用于选择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确定的多个用户设备组中CQI之和最大的一个用户设备组作为目标用户设备组;
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还用于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所述选择模块选择的所述目标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送模块还具体用于:
将所述数据乘以波束赋型矩阵,得到目标数据;
向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赋型矩阵的公式如下:
其中,p为功率因子,用于表示为用户设备分配的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Q为加权矩阵;Wpmi为PMI所对应的码本矩阵。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整模块和第三发送模块;
所述调整模块,用于为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调整下行功率输出值PA
所述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调整模块调整后的PA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对应的用户设备。
14.根据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确定模块,分配模块、生成模块和存储模块:
所述第三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加权之后的CRS的PMI波束功率分布;
所述分配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三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波束间干扰小于阈值的PMI分配到一个关系组;
所述生成模块,用于生成PMI关系表,所述PMI关系表包括所述分配模块确定的所述多个所述关系组;
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生成模块生成的所述关系表。
15.根据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发送模块;
所述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组中的每个用户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令DCI,所述DCI包括所述PMI、所述RI和所述CQI,所述PMI与用户设备上报的PMI相同、所述RI与用户设备上报的RI相同,所述CQI与所述用户设备上报的CQI相同。
16.根据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权模块,还用于对所述CRS乘以一个加权矩阵,所述加权矩阵是根据PMI波束主瓣功率而得到的。
17.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
收发器,以及
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和所述收发器耦合;
其中所述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所述指令使所述接入网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储存上述接入网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设计的程序。
CN201711389240.5A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083222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89240.5A CN108322241B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89240.5A CN108322241B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22241A true CN108322241A (zh) 2018-07-24
CN108322241B CN108322241B (zh) 2021-01-15

Family

ID=62891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89240.5A Active CN108322241B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2224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6917A (zh) * 2019-11-04 2020-05-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指示方法、指示信息接收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介质
WO2021031913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调度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RU2793622C1 (ru) * 2019-11-04 2023-04-04 Зте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указания,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иема указательн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узел связи и носитель данных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8301A (zh) * 2009-08-21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CoMP场景下多用户MIMO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997583A (zh) * 2009-08-21 2011-03-30 索尼株式会社 用于协作多点传输的上行多用户mimo用户配对方法和装置
WO2011138979A1 (en) * 2010-05-03 2011-11-10 Pantech Co., Ltd. Method for feedback and receive channel information method,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thereof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465408A (zh) * 2015-04-22 2017-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Mimo系统中多用户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127987A1 (zh) * 2016-01-25 2017-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8301A (zh) * 2009-08-21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CoMP场景下多用户MIMO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997583A (zh) * 2009-08-21 2011-03-30 索尼株式会社 用于协作多点传输的上行多用户mimo用户配对方法和装置
WO2011138979A1 (en) * 2010-05-03 2011-11-10 Pantech Co., Ltd. Method for feedback and receive channel information method,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thereof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465408A (zh) * 2015-04-22 2017-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Mimo系统中多用户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127987A1 (zh) * 2016-01-25 2017-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31913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调度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1106917A (zh) * 2019-11-04 2020-05-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指示方法、指示信息接收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介质
WO2021088778A1 (zh) * 2019-11-04 2021-05-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指示方法、指示信息接收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介质
RU2793622C1 (ru) * 2019-11-04 2023-04-04 Зте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указания,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иема указательн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узел связи и носитель данных
CN111106917B (zh) * 2019-11-04 2023-06-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指示方法、指示信息接收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22241B (zh) 2021-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07826B2 (ja) マルチリソースアップリンクサウンディングおよびアンテナサブセット送信
CN113346935B (zh) 用于码本设计和信令的方法和装置
CN101789849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传输方法及用户终端
CN102859919B (zh) 用于mu-mimo的低开销pmi和cqi反馈和配对方法及设备
CN101877627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10036570B (zh) 基于码本的上行链路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4995929B (zh) 用于4Tx MIMO的PUCCH上的CSI反馈的码书亚采样
CN102823154B (zh) 与预编码mimo传送一起使用的参数化码本子集的装置和方法
CN106160821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获取方法及装置
WO2016141796A1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和反馈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JP5554875B2 (ja) マルチ・ユーザmimoシステムに対するフィードバック
JP5277361B2 (ja) 複数の無線デバイスに送信されることになるシンボルをプリコーディングするためのプリコーディング行列を求め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06160948B (zh) 信道质量指示cqi数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7888264B (zh) 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9075828B (zh) 用于实现上行链路mimo的方法和设备
CN104321983B (zh) 传输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2438322B (zh) 资源调度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3634085A (zh) 一种反馈和接收pmi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3222202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6130614B (zh) 一种低开销反馈的方法、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WO2017076281A1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测量导频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6899378B (zh) 信道状态信息报告实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8599819A (zh) 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反馈方法、接收端和发射端
CN108322241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3039047A (zh) 用于操作从站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