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05962A - 容纳部件 - Google Patents

容纳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05962A
CN108305962A CN201711375570.9A CN201711375570A CN108305962A CN 108305962 A CN108305962 A CN 108305962A CN 201711375570 A CN201711375570 A CN 201711375570A CN 108305962 A CN108305962 A CN 1083059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sure
benchmark
lid
engaging
open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755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笠原茂之
益木秀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05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0596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detecting conditions inside cells or batteries, e.g. details of voltage sens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是改善容纳室的封闭性。本发明的容纳部件具有:容纳体(20);具有形成台阶的多个开口部(20a1)~(20a3)每个的封闭部(31a)~(31c)的盖体(30);将基准开口缘部(22a1)与基准封闭部(31a)的端部(31a1)连结,使盖体相对于容纳体转动的铰链体(40);配置在偏移开口部(20a2)与偏移封闭部(31b)之间,包括设置在偏移开口缘部(22a2)和偏移封闭部的端部(31b1)中的一者的第1卡合体(51)、设置在其中的另一者的第1被卡合体(52),随着容纳体与盖体之间经由铰链体的相对转动动作,第1卡合体与第1被卡合体完全卡合,在封闭位置将盖体保持在容纳体的第1保持机构(50);基准开口缘部和基准封闭部的端部之间的第2保持机构(60),第1卡合体和第1被卡合体形成为在彼此完全卡合之前,相互间不向对方施加按压力。

Description

容纳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纳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的容纳部件包括:经由容纳口而容纳导电部件(电线等)等容纳对象物的容纳体;封住该容纳口的盖体;在相对于容纳口的打开位置与相对于容纳口的封闭位置之间使盖体相对于容纳体转动的铰链体。这种容纳部件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有公开。在该容纳部件中,为了使容纳容纳对象物的容纳室的封闭性提高,优选的是在封闭位置将盖体保持在容纳体,因此,在容纳体与盖体之间包括保持机构。保持机构包括:与铰链体所进行的转动动作联动地卡合的卡合体和被卡合体。该卡合体和被卡合体中的一者设置在构成容纳口的缘部。与之相对,其中的另一者设置在盖体的端部。例如,保持机构的被卡合体具有爪部,该爪部随着铰链体所进行的转动动作而越过卡合体,使该爪部在封闭位置卡止在卡合体。即,该卡合体和被卡合体在到达该卡止状态(即完全卡合状态)之前,边互相按压边滑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7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可是,容纳部件根据容纳对象物的形状、周围的元件的形状、配置等各种条件,有的在容纳口具有台阶。例如,在容纳部件中,在容纳口具有第1开口部和比第1开口部突出的第2开口部的情况下,将封住该第1开口部的第1封闭部和封住第2开口部的第2封闭部设置在盖体。而且,在该容纳部件中,用铰链体将构成第1开口部的缘部与第1封闭部的端部之间、或者构成第2开口部的缘部与第2封闭部的端部之间连结。即便在容纳口具有这样的台阶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容纳室的封闭性,容纳部件也优选分别保持由第1封闭部所形成的第1开口部的封闭状态与由第2封闭部所形成的第2开口部的封闭状态。因此,在该容纳部件中,优选的是在第1开口部侧与第2开口部侧分别设置有保持机构。在该容纳部件中,不具有铰链体的开口部侧的保持机构从该铰链体的转动轴的轴向观察时,相对于具有铰链体的开口部侧的保持机构,卡合体与被卡合体从铰链体的转动轴大幅偏移地配置。此处,具有铰链体的开口部侧的保持机构即使是直到到达完全卡合为止卡合体与被卡合体互相作用按压力的形态,也能通过使卡合体与被卡合体适合与铰链体所导致的盖体的转动轨迹相应的形状,从而随着铰链体所导致的转动动作而完全卡合。然而,由于不具有铰链体的开口部侧的保持机构为以前所示的偏移配置,因此,难以使卡合体与被卡合体适合与铰链体所导致的盖体的转动轨迹相应的形状,难以随着铰链体所导致的转动动作而完全卡合。所以,在该容纳部件中,难以使两者的保持机构随着铰链体所导致的盖体的转动动作完全卡合,难以提高容纳室的封闭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容纳室的封闭性的容纳部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容纳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容纳体,其经由容纳口至少容纳作为容纳对象物的导电部件,所述收纳口由形成台阶的多个开口部构成;盖体,用每个所述开口部的封闭部将所述容纳口封住;铰链体,将构成多个所述开口部中的基准开口部的基准开口缘部、与作为将所述基准开口部封住的所述封闭部的基准封闭部的端部连结,在相对于所述容纳口的打开位置与相对于所述容纳口的封闭位置之间使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容纳体转动;第1保持机构,其包括第1卡合体和第1被卡合体,所述第1卡合体配置在与多个所述开口部中的所述基准开口部平行的偏移开口部、与作为将所述偏移开口部封住的所述封闭部的偏移封闭部之间,且设置在构成所述偏移开口部的偏移开口缘部的所述铰链体的转动轴侧与所述偏移封闭部的端部的所述转动轴侧中的一者,所述第1被卡合体设置在其中的另一者,随着所述容纳体与所述盖体之间经由所述铰链体的相对转动动作,所述第1卡合体与所述第1被卡合体完全卡合,并在所述封闭位置将所述盖体保持在所述容纳体;第2保持机构,在所述基准开口缘部和所述基准封闭部的端部之间分别配置第2卡合体和第2被卡合体,随着所述容纳体与所述盖体之间经由所述铰链体的相对转动动作,所述第2卡合体与所述第2被卡合体完全卡合,并在所述封闭位置将所述盖体保持在所述容纳体,所述第1卡合体和所述第1被卡合体形成为在彼此完全卡合之前,相互间不向对方施加按压力。
此处,优选的是所述第1卡合体和所述第1被卡合体形成为在彼此完全卡合之前,互相不与对方接触。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1卡合体具有:从所述偏移开口缘部的所述转动轴侧和所述偏移封闭部的端部的所述转动轴侧中的一者互相隔开间隔延伸的2条腿部;将2条所述腿部的延伸方向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连结部,所述第1被卡合体是从所述偏移开口缘部的所述转动轴侧和所述偏移封闭部的端部的所述转动轴侧中的另一者突出的卡止爪,其具有爪部,所述爪部插入到2条所述腿部与所述连结部构成的所述第1卡合体的空间部,且通过卡止在所述连结部,使在与所述第1卡合体之间成为完全卡合状态。
另外,优选的是还具有第3保持机构,在所述基准开口缘部和所述基准封闭部的端部之间分别配置第3卡合体与第3被卡合体,随着所述容纳体与所述盖体之间经由所述铰链体的相对转动动作,所述第3卡合体与所述第3被卡合体完全卡合,在所述封闭位置将所述盖体保持在所述容纳体,所述基准开口缘部具有:连结有所述铰链体的所述转动轴侧的内侧缘部;相对于所述内侧缘部隔开间隔配置的外侧缘部,所述基准封闭部的端部具有:连结有所述铰链体的所述转动轴侧的内侧端部;相对于所述内侧端部隔开间隔配置的外侧端部,所述第2保持机构配置在所述内侧缘部与所述内侧端部之间,所述第3保持机构配置在所述外侧缘部与所述外侧端部之间。
另外,优选的是将配置在多个所述开口部中的最深处的位置的开口部设定为所述基准开口部。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导电部件是与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所具有的2个电极端子中的一个和监视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池状态的电池监视单元分别电连接的电线、或/和将检测所述电池单体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电池监视单元电连接的电线。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容纳部件包括:设置有铰链体的基准开口部侧的保持机构(至少第2保持机构);相对于该基准开口部偏移的偏移开口部侧的保持机构(第1保持机构),但由于该第1保持机构在第1卡合体与第1被卡合体之间不作用按压力,因此,能够在不妨碍铰链体的转动轨迹的情况下,使各保持机构都完全卡合。因此,该容纳部件能够保持盖体相对于容纳体的容纳口的封闭状态,可以提高容纳室的封闭性。
附图说明
图1是部分示出盖体打开的状态下的实施方式的收纳壳体的平面图。
图2是部分示出盖体打开的状态下的实施方式的收纳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作为实施方式的收纳壳体的安装对象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部分示出盖体打开的状态下的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部分示出从其他角度观察盖体打开的状态下的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部分示出盖体打开的状态下的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的平面图。
图7是部分示出盖体打开的状态下的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的侧视图。
图8是部分示出盖体关闭的状态下的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部分示出盖体关闭的状态下的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的侧视图。
图10是部分示出盖体关闭的状态下的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的相反侧的侧视图。
图11是部分示出盖体关闭中途的状态下的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的侧视图。
图12是图7的X1-X1线剖视图。
图13是图11的X2-X2线剖视图。
图14是图9的X3-X3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容纳部件
20:容纳体
20a:容纳口
20a1:第1开口部(基准开口部)
20a2:第2开口部(偏移开口部)
20a3:连结开口部
20b:容纳室
22a1:第1自由端(基准开口缘部、内侧缘部)
22a2:第2自由端(偏移开口缘部)
23a:自由端
23a1:第1自由端(基准开口缘部、外侧缘部)
23a2:第2自由端(偏移开口缘部)
30:盖体
31a:第1封闭部(基准封闭部)
31a1:第1端部(内侧端部)
31a2:第2端部(外侧端部)
31b:第2封闭部(偏移封闭部)
31b1:第1端部
31b2:第2端部
31c:连结封闭部
40:铰链体
50:第1保持机构
51:第1卡合体
51c:空间部
51b:连结部
51a:腿部
52:第1被卡合体
52a:爪部
60:第2保持机构
61:第2卡合体
62:第2被卡合体
70:第3保持机构
71:第3卡合体
72:第3被卡合体
110:电池单体
111:电极端子
201:导电部件
202:电子元件(温度检测装置)
300:电池监视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容纳部件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14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容纳部件的实施方式之一。
图1和图2的附图标记1、10分别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收纳壳体和容纳部件。容纳部件10至少将导电部件作为容纳对象物容纳,构成收纳壳体1。该收纳壳体1以将图3所示的电池模块100作为安装对象,并容纳用于得到该电池模块100的电池信息的导电模块200(图2)的情况为例而示出。该收纳壳体1与该电池模块100、导电模块200一起构成电池组。首先,简单说明该电池模块100和导电模块200。
电池模块100作为电池组搭载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车辆,包括多个电池单体110(图3)。在电池模块100中,将各电池单体110的任意一者电极端子111并列为一列,且将另一者电极端子111也并列为一列,在该状态下,各电池单体110相连排列。在该电池模块100中,电极端子111在2个部位并列为一列,各个形成多个电极端子111所得到的电极端子组115。在该电池模块100中,各电池单体110的排列方向(以下记作“单元排列方向”)、与各电极端子组115的各电极端子111的排列方向(以下记作“端子排列方向”)一致。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各电池单体110经由分别被容纳的单元容纳部件、分别被保持的保持结构体等保持排列状态。
在该电池模块100中,对于各电极端子组115,在单元排列方向相邻的2个电极端子111由导电性的汇流条120(图1和图2)连结。汇流条120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成型,设置在该相邻的2个电极端子111的每个组合。相邻的2个电极端子111按照其组合由汇流条120进行物理和电连接。该例子的汇流条120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例如,在电极端子111为板状的情况下,汇流条120利用焊接(激光焊接等)与该电极端子111物理且电连接。另一方面,在电极端子111为极柱的情况下,将插通有各电极端子111的贯通孔形成于汇流条120,将该汇流条120利用螺钉固定等与电极端子111固定,从而使其相互间物理且电连接。另外,在该电池模块100中,存在2个没有由该汇流条120连结的电极端子111,其中的一者为所谓的总正极,其中的另一者为所谓的总负极。
导电模块200使电池单体110侧与电池监视单元300(图2)电连接。电池监视单元300是监视电池单体110的电池状态的装置,安装在车身等。导电模块200例如配置在2个电极端子组115中的至少一者。该导电模块200至少包括导电部件201。
导电部件201是与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110所具有的2个电极端子111中的一者和电池监视单元300分别电连接的导电性的部件、或/和使电子元件202与电池监视单元300电连接的导电性的部件。前者的导电部件201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地安装在电极端子111,与该电极端子111电连接。例如,该导电部件201经由汇流条120与电极端子111连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该汇流条120作为导电模块200的构成之一。另一方面,后者的导电部件201与电子元件202物理且电连接,与该电子元件202一起形成导电模块200。关于该电子元件202,温度检测装置被认作适用对象。温度检测装置是检测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110中的至少1个温度的装置。例如,该温度检测装置是检测电池单体110的温度的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对每个测温对象的电池单体110准备。
该导电部件201在导电模块200安装在电池模块100时,在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作为该例子的导电部件201,使用将作为导电体的芯线由作为绝缘体的覆皮覆盖的电线。在该例子的导电模块200中,设置有多条该导电部件201,分别连接有电子元件202。该导电部件201和电子元件202的组合一并容纳在容纳部件10。
接下来,说明收纳壳体1。
收纳壳体1包括容纳有容纳对象物的容纳部件10。该容纳部件1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成型。该容纳部件10具有:经由容纳口20a容纳容纳对象物的容纳体20;封住该容纳口20a的盖体30;使盖体30相对于容纳体20转动的铰链体40(图1、图2和图4至图7)。铰链体40在相对于容纳口20a的打开位置(图1、图2和图4至图7)与相对于容纳口20a的封闭位置(图8至图10)之间使盖体30相对于容纳体20转动。该容纳部件10具有用于在该封闭位置使盖体30保持在容纳体20的第1至第3保持机构50、60、70。进一步,该例子的容纳部件10也具有保持汇流条120的保持体80(图1和图2)。该收纳壳体1包括沿着端子排列方向排列的多个容纳部件10,将作为连结对象的2个容纳部件10之间用连结构造(未图示)连接。虽然未图示,但例如该收纳壳体1在与之前的保持结构体之间设置有安装机构,经由该保持结构体安装在电池模块100。
容纳体20具有:底部21;从该底部21互相隔开间隔竖直设置的第1和第2立壁部22、23(图4至图6)。在该容纳体20中,被该底部21和第1立壁部22和第2立壁部23包围的空间为容纳室20b,在该容纳室20b容纳有容纳对象物。该容纳体20使底部21和第1立壁部22和第2立壁部23在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在该容纳体20中,底部21或者底部21侧载放在电池模块100。第1立壁部22和第2立壁部23在该载放的状态时在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使平面彼此对置,从该垂直方向的底部21的两端部垂直设置。该例子的容纳体20的底部21和第1立壁部22和第2立壁部23形成为近似矩形的板状,成型为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截面为コ形。在该容纳体20中,将第1立壁部22与第2立壁部23的各自由端(底部21侧的相反侧的自由端)22a、23a之间的开口部用作容纳口20a(图4和图5)。另外,第1立壁部22和第2立壁部23分别具有以底部21侧作为支点的能挠曲的可挠性。因此,在该容纳体20中,通过对第1立壁部22、第2立壁部23施加外力,可以使第1立壁部22的自由端22a与第2立壁部23的自由端23a的间隔变化。
该容纳体20在端子排列方向,在容纳口20a设置有台阶。容纳口20a由形成该台阶的多个开口部构成。容纳口20a的台阶可以是1阶也可以是多阶。该例子的容纳口20a具有:第1开口部20a1;从底部21侧观察与该第1开口部20a1相比突出的第2开口部20a2;将该第1开口部20a1与第2开口部20a2相连的连结开口部20a3,台阶为1阶(图4和图5)。第1开口部20a1和第2开口部20a2是与底部21的平面(底面)平行的开口,形成矩形。另一方面,该例子的连结开口部20a3相对于该底部21的平面倾斜,形成矩形。
第1立壁部22的自由端22a和第2立壁部23的自由端23a具有与各开口部20a1~20a3的位置相应的台阶。自由端22a具有第1至第3自由端22a1~22a3。另外,自由端23a具有第1至第3自由端23a1~23a3。第1立壁部22的第1自由端22a1和第2立壁部23的第1自由端23a1在与底部21的底面垂直的方向和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互相面对,形成第1开口部20a1。第1立壁部22的第2自由端22a2和第2立壁部23的第2自由端23a2在其垂直方向互相面对,形成第2开口部20a2。第1立壁部22的第3自由端22a3和第2立壁部23的第3自由端23a3在其垂直方向互相面对,形成连结开口部20a3
此处,容纳室20b内的底部21的底面在载放在电池模块100时,与电池模块100的平面(由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110构成的虚拟平面)的间隔即可以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恒定,也可以在该端子排列方向上变化(即,如容纳口20a所示地具有台阶)。例如,在底部21的底面为前者这样的一定的情况下,在容纳室20b中,第1开口部20a1位于的部分的深度比第2开口部20a2位于的部分的深度浅。另一方面,例如,在希望将端子排列方向的容纳室20b的深度保持一定的情况下,与各开口部20a1~20a3的位置一致地,将与容纳口20a相同的台阶设置在底部21的底面即可。此处,例举了前者,在容纳室20b的第2开口部20a2的位置容纳电子元件(温度检测装置)202。
盖体30具有与容纳口20a的形状一致的形状的盖部31(图1、图2和图4至图6)。盖部31具有每个各开口部20a1~20a3的封闭部。该例子的盖部31具有:封住第1开口部20a1的第1封闭部31a;封住第2开口部20a2的第2封闭部31b;封住连结开口部20a3的连结封闭部31c。第1封闭部31a形成为与第1开口部20a1的形状一致的矩形的板状,在封闭位置具有:与第1立壁部22的第1自由端22a1相邻的第1端部31a1;与第2立壁部23的第1自由端23a1相邻的第2端部31a2。第2封闭部31b形成为与第2开口部20a2的形状一致的矩形的板状,在封闭位置具有:与第1立壁部22的第2自由端22a2相邻的第1端部31b1;与第2立壁部23的第2自由端23a2相邻的第2端部31b2。连结封闭部31c形成为与连结开口部20a3的形状和倾斜一致的矩形的板状。
收纳口20a的多个开口部20a1~20a3中的一个设定为基准开口部,铰链体40配置在该基准开口部与封住基准开口部盖部31的封闭部(以下记作“基准封闭部”)之间。该铰链体40通过使构成该基准开口部的缘部(以下记作“基准开口缘部”)与该基准封闭部的端部连结,能进行容纳体20与盖体30之间的相对转动动作。在该例子中,将配置在多个开口部20a1~20a3中的最深处的位置(即,最底部21侧)的开口部设定为基准开口部。因此,此处,将第1开口部20a1设定为基准开口部,且将第1封闭部31a设定为基准封闭部(图4和图5)。所以,以下有的情况下将该第1开口部20a1称作基准开口部20a1,且将该第1封闭部31a称作基准封闭部31a。在该设定时,优选的是将连结开口部20a3和连结封闭部31c从基准开口部的设定对象中排除。
关于基准开口部20a1,作为基准开口缘部,存在第1立壁部22的自由端22a(第1自由端22a1)和第2立壁部23的自由端23a(第1自由端23a1)。铰链体40与该第1自由端22a1和第1自由端23a1中的一者连结。因此,各基准开口缘部分为:连结有铰链体40的铰链体40的转动轴侧的内侧缘部;相对于该内侧缘部隔开间隔配置的外侧缘部。在该例子中,将第1立壁部22的第1自由端22a1与以铰链体40的转动轴为界的一端连结,该第1自由端22a1成为内侧缘部,第2立壁部23的第1自由端23a1成为外侧缘部。
另一方面,在封住该基准开口部20a1的基准封闭部31a中,作为其端部,具有连结有铰链体40的转动轴侧的内侧端部;相对于该内侧端部隔开间隔配置的外侧端部。该例子的铰链体40在封闭位置与第1自由端22a1相邻的第1端部31a1连结有以转动轴为界的另一端。因此,此处,第1端部31a1成为内侧端部,第2端部31a2成为外侧端部。
此处,第2开口部20a2可以说是相对于基准开口部20a1在容纳室20b的深度方向偏移的平行的开口部。因此,关于该第2开口部20a2,有的情况下称作偏移开口部20a2。与此同样,第2封闭部31b可以说是相对于基准封闭部31a偏移的平行的封闭部。因此,关于该第2封闭部31b,有的情况下称作偏移封闭部31b。另外,在容纳口20a中,在具有第1开口部20a1、第2开口部20a2这样的互相在容纳室20b的深度方向偏移的3个以上的平行的开口部的情况下,将各开口部中的一个设定为基准开口部,将其中的其余所有设定为偏移开口部。在该情况下,在盖体30的盖部31中,具有互相偏移的3个以上的平行的封闭部,将封住基准开口部的封闭部设定为基准封闭部,将个别封住各偏移开口部的各封闭部设定为偏移封闭部。
作为此处的铰链体40,例举了与容纳体20和盖体30一起成型,并且具有柔软性的矩形的薄壁的所谓活铰链。因此,该例子的铰链体40在用盖体30封住容纳口20a时弯折。在该铰链体40中,该弯折时的容纳体20与盖体30之间的旋转中心轴成为转动轴。该铰链体40在打开位置时例如将容纳体20与盖体30并列配置,在封闭位置时用盖体30封住容纳体20的容纳口20a。
该容纳部件10具有保持机构,其配置在容纳体20与盖体30之间,在封住容纳口20a的封闭位置将盖体30保持在容纳体20。作为该保持机构,至少各设置有一个:设置在具有铰链体40的基准开口部20a1侧的保持机构(以下记作“基准保持机构”);设置在相对于该基准开口部20a1偏移的偏移开口部20a2侧的保持机构(以下记作“偏移保持机构”)。在该例子中,如之前所示,设置有第1至第3保持机构50、60、70。第1保持机构50被设置为偏移保持机构,配置在偏移开口部20a2与偏移封闭部31b之间(图1、图2和图4至图6)。与之相对,第2保持机构60和第3保持机构70被设置为基准保持机构,分别配置在基准开口部20a1与基准封闭部31a之间。
第1保持机构50包括:设置在容纳体20和盖体30中的一者的第1卡合体51;设置在其中的另一者的第1被卡合体52(图1、图2和图4至图9)。第1卡合体51和第1被卡合体52形成为通过在相互间完全卡合,从而在封闭位置盖体30保持在容纳体20(图8和图9)。第1保持机构50随着容纳体20与盖体30之间经由铰链体40的相对转动动作,使第1卡合体51与第1被卡合体52完全卡合,保持由偏移封闭部31b所形成的偏移开口部20a2的封闭状态,从而在封闭位置将盖体30保持在容纳体20。第1卡合体51设置在构成偏移开口部20a2的缘部(以下记作“偏移开口缘部”)的铰链体40的转动轴侧、与偏移封闭部31b的端部的铰链体40的转动轴侧中的一者。而且,第1被卡合体52设置在其中的另一者。
此处,关于偏移开口部20a2,作为偏移开口缘部具有:第1立壁部22的自由端22a(第2自由端22a2)和第2立壁部23的自由端23a(第2自由端23a2)(图4至图6)。另外,关于偏移封闭部31b,作为其端部具有:在封闭位置与第2自由端22a2相邻的第1端部31b1、以及与第2自由端23a2相邻的第2端部31b2。因此,第1保持机构50设置在第2自由端22a2与第1端部31b1之间以及第2自由端23a2与第2端部31b2之间中的一者。但是,在该例子中,由于在第1立壁部22的自由端22a(第1自由端22a1)与基准封闭部31a的第1端部31a1连结有铰链体40,因此,在该第1立壁部22的第2自由端22a2与偏移封闭部31b的第1端部31b1之间配置第1保持机构50。在该第1保持机构50中,在该第2自由端22a2和第1端部31b1中的一者设置有第1卡合体51,且在其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第1被卡合体52。此处,在第1端部31b1设置有第1卡合体51,并且在第2自由端22a2设置有第1被卡合体52。
该第1保持机构50构成为在封闭位置使第1被卡合体52的突出部分卡止在第1卡合体51的锁定机构。例如,第1卡合体51形成为コ形,具有:从第1端部31b1互相隔开间隔延伸的2条腿部51a;将该2条腿部51a的延伸方向侧的端部彼此相连的连结部51b(图4)。各腿部51a在与盖部31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且在封闭位置朝向容纳体20侧地延伸。该第1卡合体51具有其2条腿部51a和连结部51b构成的矩形的空间部51c。另一方面,第1被卡合体52形成为从第2自由端22a2突出的卡止爪,在第1卡合体51的空间部51c中卡止在连结部51b。该第1被卡合体52具有爪部52a,其插入到第1卡合体51的空间部51c,处于能卡止在连结部51b的状态,从而在与第1卡合体51之间成为完全卡合状态(图4至图6)。该爪部52a在打开位置以朝向盖体30侧的方式从第2自由端22a2突出。
该第1卡合体51和第1被卡合体52形成为在彼此完全卡合之前,相互间不向对方施加按压力。例如,该第1卡合体51和第1被卡合体52形成为在彼此完全卡合之前,互相不与对方接触(图11至图14)。因此,该第1卡合体51和第1被卡合体52形成为,虽然随着容纳体20与盖体30之间经由铰链体40的相对转动动作相互靠近,但直到爪部52a插入到第1卡合体51的空间部51c为止相互间没有接触,在该插入之后,其转动动作结束时(即,至少第2保持机构60成为完全卡合状态时),相互间成为完全卡合状态。
这样,第1卡合体51和第1被卡合体52在彼此完全卡合之前,互相可以不与对方接触,但也可以在不向对方施加按压力的范围内与对方接触。例如,第1卡合体51和第1被卡合体52可以形成为在彼此完全卡合之前,在相互间不向对方施加按压力的范围内互相滑动。
第2保持机构60包括:设置在容纳体20和盖体30中的一者的第2卡合体61;设置在其中的另一者的第2被卡合体62(图1、图2和图4至图9)。第2卡合体61和第2被卡合体62形成为通过在相互间完全卡合,从而在封闭位置盖体30保持在容纳体20(图8和图9)。第2保持机构60随着容纳体20与盖体30之间经由铰链体40的相对转动动作,使第2卡合体61与第2被卡合体62完全卡合,利用基准封闭部31a保持基准开口部20a1的封闭状态,从而在封闭位置将盖体30保持在容纳体20。在该第2保持机构60中,在基准开口缘部与基准封闭部31a的端部之间分别配置第2卡合体61和第2被卡合体62。
与该第2保持机构60同样,第3保持机构70包括:设置在容纳体20和盖体30中的一者的第3卡合体71;设置在其中的另一者的第3被卡合体72(图1、图2、图4至图6和图10)。第3卡合体71和第3被卡合体72形成为通过在相互间完全卡合,从而在封闭位置盖体30保持在容纳体20(图10)。第3保持机构70随着容纳体20与盖体30之间经由铰链体40的相对转动动作,使第3卡合体71与第3被卡合体72完全卡合,利用基准封闭部31a保持基准开口部20a1的封闭状态,从而在封闭位置将盖体30保持在容纳体20。在该第3保持机构70中,在基准开口缘部与基准封闭部31a的端部之间分别配置第3卡合体71和第3被卡合体72。
具体而言,第2保持机构60和第3保持机构70将其中的一者配置在基准开口缘部(第1立壁部22的第1自由端22a1和第2立壁部23的第1自由端23a1)的内侧缘部(第1自由端22a1)与基准封闭部31a的端部(第1端部31a1与第2端部31a2)的内侧端部(第1端部31a1)之间,将其中的另一者配置在基准开口缘部的外侧缘部(第1自由端23a1)与基准封闭部31a的端部的外侧端部(第2端部31a2)之间。此处,将第2保持机构60配置在内侧缘部(第1自由端22a1)与内侧端部(第1端部31a1)之间,将第3保持机构70配置在外侧缘部(第1自由端23a1)与外侧端部(第2端部31a2)之间。
在第2保持机构60中,在内侧缘部(第1自由端22a1)或者其附近与内侧端部(第1端部31a1)中的一者设置有第2卡合体61,并且在其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第2被卡合体62。该例子的第2保持机构60构成为在封闭位置将第2被卡合体62的突出部分卡止在第2卡合体61的锁定机构。但是,该第2卡合体61和第2被卡合体62在彼此完全卡合之前,也可以在相互间向对方施加按压力。此处,将第2卡合体61设置在内侧缘部(第1自由端22a1)的附近,将第2被卡合体62设置在内侧端部(第1端部31a1)。例如,第2卡合体61形成为コ形,具有:互相隔开间隔延伸的2条腿部61a;将该2条腿部61a的延伸方向侧的端部彼此相连的连结部61b(图7和图8)。该第2卡合体61具有其2条腿部61a和连结部61b构成的矩形的空间部61c。该第2卡合体61在容纳室20b的外侧且内侧缘部(第1自由端22a1)的附近配置有链接部61b,使具有可挠性的2条腿部61a从底部21侧向基准开口部20a1侧延伸。该第2卡合体61相对于第1立壁部22的外壁面,以可以插入第2被卡合体62的程度隔开间隔地平行并列。另一方面,第2被卡合体62形成为从内侧端部(第1端部31a1)突出的卡止爪,在第2卡合体61的空间部61c中卡止在连结部61b。该第2被卡合体62具有爪部62a,其插入到第2卡合体61的空间部61c,处于能卡止在连结部61b的状态,从而在与第2卡合体61之间成为完全卡合状态(图5、图6和图9)。
在第3保持机构70中,在外侧缘部(第1自由端23a1)或者其附近与外侧端部(第2端部31a2)中的一者设置有第3卡合体71,并且在其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第3被卡合体72。该例子的第3保持机构70构成为在封闭位置将第3被卡合体72的突出部分卡止在第3卡合体71的锁定机构。但是,该第3卡合体71和第3被卡合体72在彼此完全卡合之前,也可以在相互间向对方施加按压力。此处,将第3卡合体71设置在外侧缘部(第1自由端23a1)的附近,将第3被卡合体72设置在外侧端部(第2端部31a2)。例如,第3卡合体71形成为コ形,具有:互相隔开间隔延伸的2条腿部71a;将该2条腿部71a的延伸方向侧的端部彼此相连的连结部71b(图5)。该第3卡合体71具有其2条腿部71a和连结部71b构成的矩形的空间部71c。该第3卡合体71在容纳室20b的外侧且外侧缘部(第1自由端23a1)的附近配置有链接部71b,使具有可挠性的2条腿部71a从底部21侧向基准开口部20a1侧延伸。该第3卡合体71相对于第1立壁部22的外壁面,以可以插入第3被卡合体72的程度隔开间隔地平行并列。另一方面,第3被卡合体72形成为从外侧端部(第2端部31a2)突出的卡止爪,在第3卡合体71的空间部71c中卡止在连结部71b。该第3被卡合体72具有爪部72a,其插入到第3卡合体71的空间部71c,处于能卡止在连结部71b的状态,从而在与第3卡合体71之间成为完全卡合状态(图4、图6和图10)。
在该容纳部件10中,随着容纳体20与盖体30之间经由铰链体40的相对转动动作,使作为基准保持机构使的第2保持机构60和第3保持机构70完全卡合。此时,在第1保持机构50中,虽然随着该转动动作,第1卡合体51与第1被卡合体52靠近,但直到该彼此完全卡合为止,互相间不向对方施加按压力,至少在第2保持机构60成为完全卡合状态时(即,使内侧缘部(第1自由端22a1)与内侧端部(第1端部31a1)在封闭位置抵接时),第1卡合体51与第1被卡合体52成为完全卡合状态。即,在该容纳部件10中,从与铰链体40的转动轴垂直的方向观察,与第2保持机构60相比,第1保持机构50大幅偏移,能够在不妨碍该铰链体40的转动轨迹的情况下,使第1至第3保持机构50、60、70都完全卡合。
保持体80形成为使在端子排列方向排列的多个汇流条120保持的要素。该例子的保持体80形成为具有每个汇流条120的容纳室81,与容纳体20连结(图1和图2)。进一步,在该保持体80还形成为电线(未图示)的容纳室82。该电线使汇流条120与电池监视单元300电连接。而且,在该保持体80还设置有封住该容纳室82的开口的盖体83。
如上所示,该容纳部件10包括:设置有铰链体40的基准开口部20a1侧的基准保持机构(第2和第3保持机构60、70);相对于该基准开口部20a1偏移的偏移开口部20a2侧的偏移保持机构(第1保持机构50)。因此,在假定第1保持机构50与第2保持机构60等相互施加相同按压力的与以往同样的情况下,在该容纳部件10中,使第2和第3保持机构60、70完全卡合时或者第2和第3保持机构60、70的卡合动作的中途,第1保持机构50的第1卡合体51与第1被卡合体52撞击,不能确保铰链体40的转动轨迹。因此,在该以往的形态中,不能使第1保持机构50完全卡合,或者即使能够完全卡合,也有可能主要对第1卡合体51、第1被卡合体52施加过大的负荷。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10由于在第1卡合体51与第1被卡合体52之间不施加按压力,因此,能够在不妨碍铰链体40的转动轨迹的情况下,使第1至第3保持机构50、60、70都完全卡合。因此,该容纳部件10能够保持盖体30相对于容纳体20的容纳口20a的封闭状态,可以提高容纳室20b的封闭性。而且,该容纳部件10由于随着其封闭性的提高,能够抑制异物侵入到容纳室20b,因此,也能够提高容纳在容纳室20b的容纳对象物的保护功能。
另外,该容纳部件10由于能够在不妨碍铰链体40的转动轨迹的情况下,使第1至第3保持机构50、60、70都完全卡合,因此,能够抑制卡合动作时的对第1至第3保持机构50、60、70产生过大的负荷。因此,该容纳部件10可以提高第1至第3保持机构50、60、70的耐久性,从这一点而言,也能够提高容纳室20b的封闭性。
另外,在该容纳部件10中,第1卡合体51与第1被卡合体52之间的运动沿着铰链体40的转动轨迹,利用该铰链体40进行容纳体20与盖体30之间的转动动作,第1卡合体51与第1被卡合体52互相不会施加按压力就能最终成为完全卡合状态。因此,该容纳部件10即使不将完全卡合所需的负荷施加在作为偏移保持机构的第1保持机构50,也能通过使基准保持机构(至少第2保持机构60)完全卡合,从而对于第1保持机构50使其完全卡合。另一方面,在以前所示的假定的构造(第1保持机构50与第2保持机构60等互相作用相同按压力)的情况下,第1保持机构50能够进行完全卡合,需要将该完全卡合所需的负荷施加在第1保持机构50。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10由于能够用与没有台阶的以往的容纳口同样的作业工序来关闭盖体30,因此,能够在不降低组装作业性的情况下,提高容纳室20b的封闭性。
另外,在该例子中,以全部包括第1至第3保持机构50、60、7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虽然取决于端子排列方向的基准开口部20a1(第1开口部20a1)的长度,容纳部件10例如如上面所示的那样,至少各准备一个基准保持机构和偏移保持机构即可,例如,可以至少各包括一个第1保持机构50与第2保持机构60、或者至少各包括第1保持机构50与第3保持机构70。即,容纳部件10作为相对于基准开口部20a1的设置对象,不一定必须包括第2保持机构60和第3保持机构70这两者。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容纳部件10能够得到与上面所示的同样的效果。

Claims (6)

1.一种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容纳体,其经由容纳口至少容纳作为容纳对象物的导电部件,所述收纳口由形成台阶的多个开口部构成;
盖体,用每个所述开口部的封闭部将所述容纳口封住;
铰链体,将构成多个所述开口部中的基准开口部的基准开口缘部、与作为将所述基准开口部封住的所述封闭部的基准封闭部的端部连结,在相对于所述容纳口的打开位置与相对于所述容纳口的封闭位置之间使所述盖体相对于所述容纳体转动;
第1保持机构,其包括第1卡合体和第1被卡合体,所述第1卡合体配置在与多个所述开口部中的所述基准开口部平行的偏移开口部、与作为将所述偏移开口部封住的所述封闭部的偏移封闭部之间,且设置在构成所述偏移开口部的偏移开口缘部的所述铰链体的转动轴侧与所述偏移封闭部的端部的所述转动轴侧中的一者,所述第1被卡合体设置在其中的另一者,随着所述容纳体与所述盖体之间经由所述铰链体的相对转动动作,所述第1卡合体与所述第1被卡合体完全卡合,并在所述封闭位置将所述盖体保持在所述容纳体;
第2保持机构,在所述基准开口缘部和所述基准封闭部的端部之间分别配置第2卡合体和第2被卡合体,随着所述容纳体与所述盖体之间经由所述铰链体的相对转动动作,所述第2卡合体与所述第2被卡合体完全卡合,并在所述封闭位置将所述盖体保持在所述容纳体,
所述第1卡合体和所述第1被卡合体形成为在彼此完全卡合之前,相互间不向对方施加按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体和所述第1被卡合体形成为在彼此完全卡合之前,互相不与对方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体具有:从所述偏移开口缘部的所述转动轴侧和所述偏移封闭部的端部的所述转动轴侧中的一者互相隔开间隔延伸的2条腿部;和将2条所述腿部的延伸方向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连结部,
所述第1被卡合体是从所述偏移开口缘部的所述转动轴侧和所述偏移封闭部的端部的所述转动轴侧中的另一者突出的卡止爪,其具有爪部,所述爪部插入到2条所述腿部与所述连结部形成的所述第1卡合体的空间部,且通过卡止在所述连结部,使在与所述第1卡合体之间成为完全卡合状态。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3保持机构,在所述基准开口缘部和所述基准封闭部的端部之间分别配置第3卡合体与第3被卡合体,随着所述容纳体与所述盖体之间经由所述铰链体的相对转动动作,所述第3卡合体与所述第3被卡合体完全卡合,在所述封闭位置将所述盖体保持在所述容纳体,
所述基准开口缘部具有:连结有所述铰链体的所述转动轴侧的内侧缘部;和相对于所述内侧缘部隔开间隔配置的外侧缘部,
所述基准封闭部的端部具有:连结有所述铰链体的所述转动轴侧的内侧端部;和相对于所述内侧端部隔开间隔配置的外侧端部,
所述第2保持机构配置在所述内侧缘部与所述内侧端部之间,
所述第3保持机构配置在所述外侧缘部与所述外侧端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
将配置在多个所述开口部中的最深处的位置的开口部设定为所述基准开口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纳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是与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所具有的2个电极端子中的一个和监视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池状态的电池监视单元分别电连接的电线、或/和将检测所述电池单体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电池监视单元电连接的电线。
CN201711375570.9A 2016-12-20 2017-12-19 容纳部件 Withdrawn CN1083059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7085A JP2018101546A (ja) 2016-12-20 2016-12-20 収容部材
JP2016-247085 2016-12-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05962A true CN108305962A (zh) 2018-07-20

Family

ID=62251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75570.9A Withdrawn CN108305962A (zh) 2016-12-20 2017-12-19 容纳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75344A1 (zh)
JP (1) JP2018101546A (zh)
CN (1) CN108305962A (zh)
DE (1) DE102017222727B4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1897A (zh) * 2020-03-30 2021-10-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保护器以及线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95524A (ja) 2017-05-22 2018-12-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導電モジュール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1714A (ja) * 1994-08-10 1996-02-2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成形プロテクタ
JPH08251756A (ja) * 1995-03-15 1996-09-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JP2014212618A (ja) * 2013-04-18 2014-11-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15138605A (ja) * 2014-01-21 2015-07-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70122B (zh) * 2012-02-21 2017-10-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模块和电源单元
JP6310337B2 (ja) 2014-06-20 2018-04-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樹脂プレート及び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1714A (ja) * 1994-08-10 1996-02-2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成形プロテクタ
JPH08251756A (ja) * 1995-03-15 1996-09-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JP2014212618A (ja) * 2013-04-18 2014-11-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15138605A (ja) * 2014-01-21 2015-07-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1897A (zh) * 2020-03-30 2021-10-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保护器以及线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7222727B4 (de) 2022-03-03
JP2018101546A (ja) 2018-06-28
US20180175344A1 (en) 2018-06-21
DE102017222727A1 (de) 2018-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15024B (zh)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US7722987B2 (en) Galvanic cell
CN105340105B (zh) 汇流条模块和电源装置
US897586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of novel structure
US8709623B2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including insulative mounting member into which PCM is inserted in lateral direction
CN108305962A (zh) 容纳部件
US20190123334A1 (en) Busbar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CN109029753B (zh) 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池组
CN103947005A (zh) 电池配线模块
CN109285986B (zh) 电线布设结构和汇流条模块
US20130052513A1 (en) Wiring member and battery connection unit
CN108701786A (zh) 蓄电装置
CN108933221A (zh) 导电模块
US20030179070A1 (en) Blade type fuse holder and contact used in the same
CN104428919A (zh) 汇流条模块
CN109560225A (zh) 电池模块及连接部件
CN108305963A (zh) 容纳部件的连结构造以及收纳箱
JP6555194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7107721A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KR920702799A (ko) 스위치식 이중 전지 시스템
US8524391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KR101066001B1 (ko) 이차전지
US20180366846A1 (en) Welded structure
JP5974918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KR101690372B1 (ko) 3 전극계 전압프로파일 측정용 기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0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