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01731A - 自动门 - Google Patents

自动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01731A
CN108301731A CN201710019801.6A CN201710019801A CN108301731A CN 108301731 A CN108301731 A CN 108301731A CN 201710019801 A CN201710019801 A CN 201710019801A CN 108301731 A CN108301731 A CN 1083017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fixed
fixed fan
automatically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198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村夫
木村一夫
潘海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KURA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KUR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KUR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KUR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1980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01731A/zh
Priority to JP2017251530A priority patent/JP7142888B2/ja
Publication of CN108301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01731A/zh
Priority to JP2022141316A priority patent/JP7351568B2/ja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19/00Other devic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ecuring wings, e.g. with suction cups
    • E05C19/16Devices holding the wing by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attra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6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 E05F15/60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 E05F15/632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horizontally-sliding wings
    • E05F15/64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horizontally-sliding wings operated by flexible elongated pulling elements, e.g. belts, chains or cab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7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 E05F15/7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responsive to movement or presence of persons or objec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06B3/32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 E06B3/34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with only one kind of movement
    • E06B3/36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with only one kind of movement with a single vertical axis of rotation at one side of the opening, or swinging through the opening
    • E06B3/362Double winged doors or window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06B3/32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 E06B3/50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with more than one kind of movement
    • E06B3/5054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with more than one kind of movement where the sliding and rotating movements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 E06B3/5081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with more than one kind of movement where the sliding and rotating movements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at least two wings have a different kind of movem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06B3/32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 E06B3/50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with more than one kind of movement
    • E06B3/509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with more than one kind of movement where one of the sliding and rotating movements necessarily precedes the oth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1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buildings or parts thereof
    • E05Y2900/13Type of wing
    • E05Y2900/132Do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 Wing Frames And Configurations (AREA)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通常开闭动作时滑动扇沿着固定扇行进、而在完全打开动作时将固定扇和滑动扇向室外方向转动的完全打开(full‑open)型的自动门,其能够防止通常开闭动作时的固定扇下部的振动以及由风压而导致的变形。具有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在通常开闭动作时,该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将固定扇下部的与转动时的旋转中心分离的部位卡定于地板上,并且限制固定扇向室内方向的移动。

Description

自动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在出入口配置固定扇和滑动扇、并以能够沿着固定扇行进的方式吊架滑动扇而使出入口开闭且根据需要而使固定扇和滑动扇转动(swing)以使出入口完全打开(full-open)的自动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自动门在通常时,滑动扇沿着固定扇在通常开度以内开闭,而在停电等的紧急情况时,滑动扇自动地滑动至通常开度以上而解除滑动扇和固定扇双方的锁止机构,因此,通过在该状态下从室内侧推压在宽度方向上重叠的两门,能够使两门以各自的支撑轴(pin)为支点而转动(swing)大致90度。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自动门被构成为,悬架有固定扇且以能够沿着固定扇行进的方式而悬挂设置有滑动扇的可动横档能够相对于配置有电动机组等的固定横档而转动,在紧急情况时例如通过手动来进行推压,从而能够与滑动扇的位置无关地使两门与可动横档一体地转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7-466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695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任意的自动门均是在完全打开(full-open)动作时使固定扇转动,因此,在完全打开动作前的滑动扇沿着固定扇开闭的通常开闭动作时,固定扇的下部仅通过纵框架附近的转动时的旋转中心轴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地面上。这样一来,固定扇的下部仅通过纵框架附近的一点而被支撑,因此固定扇的下部的与纵框架相反一侧的端部附近有时会由于滑动扇的开闭动作、从外部传来的振动以及风的影响等而产生振动,或者会由于风压而变形,从而对滑动扇的开闭动作产生不良影响,此外还会与开闭的滑动扇接触而成为故障的原因。而且还存在气密性、水密性等诸多特性成为问题的情况。
本发明的自动门鉴于以上的情况,为了消除其不良情况,从而配置有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其在滑动扇沿着固定扇开闭的通常开闭动作时,将固定扇下部的与转动时的旋转中心分离的部位卡定于地板上。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门,其通过纵框架附近的转动时的旋转中心轴以及位于与该旋转中心轴分离的位置处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双方而将固定扇的下部支撑于地面上,从而能够防止固定扇的下部的振动,并且能够提高耐风压性。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增加了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也不会损害完全打开时的操作性,而能够兼顾简洁且稳定的操作性和高可靠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在左右两纵框架之间配置有固定扇和滑动扇,除了能够进行通常开闭动作之外还能够进行完全打开动作,在通常开闭动作时所述滑动扇沿着所述固定扇行进,而在完全打开动作时所述固定扇和所述滑动扇被朝向室外方向转动,其中,具有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在通常开闭动作时,所述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将所述固定扇的下部的与转动时的旋转中心分离的部位卡定于地板上。
由此,在除了能够进行通常的滑动开闭动作之外还能够通过转动(swing)而进行完全打开动作的自动门中,由于在通常开闭动作时通过分离的两个部位而将固定扇的下部卡定于地板上,从而能够防止固定扇的振动。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所述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包括配置于所述固定扇的下部的固定扇侧卡定部以及配置于通常开闭动作时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的下方的所述地板上的地板侧卡定部,在所述固定扇位于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时,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被卡定于所述地板侧卡定部上,在所述固定扇向室外方向被转动时,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向所述地板侧卡定部的卡定被解除,所述固定扇在转动后被返回到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时,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被卡定于所述地板侧卡定部上。
由此,包括固定扇侧卡定部和地板侧卡定部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在固定扇被置于通常开闭时的位置时成为卡定状态,此外在例如人进行推压操作从而使固定扇转动时卡定状态被解除。即,不需要用于切换卡定状态的开启/关闭(卡定和解除)的追加操作,因此能够在通常开闭动作时切实地防止固定扇的振动,并且在紧急情况时等的必要时只要使固定扇转动就能够解除卡定状态,因此完全打开动作所需的时间缩短,能够进行快速的紧急退避。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所述固定扇位于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时,若所述固定扇向室内方向受力,则所述地板侧卡定部对所述固定扇的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附近向室内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由此,在固定扇处于通常开闭时的位置时,即使在固定扇从室外方向受到风压的情况下,由于固定扇的下部除了转动时的旋转中心之外还由地板侧卡定部而对固定扇的固定扇侧卡定部附近向室内方向的移动进行了限制,因此能够防止因风压导致的固定扇的倾斜或变形,从而耐风压性得到提高。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包括磁铁,所述地板侧卡定部包括主体以及被收纳于所述主体中的吸附板,所述吸附板在从上方被所述磁铁吸附时从所述主体的上表面突出,在所述固定扇位于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时,所述吸附板被所述磁铁吸附,从而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被卡定于所述地板侧卡定部上,在所述固定扇向室外方向被转动时,所述磁铁与所述吸附板的吸附脱离,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向所述地板侧卡定部的卡定被解除。
由此,以利用了磁铁的磁力的比较简单的结构,仅通过使固定扇处于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就能够将固定扇卡定于地板,仅通过使固定扇向室外方向转动就能够解除固定扇向地板的卡定。能够实现在使固定扇转动时不需要卡定解除的操作且可靠性高、并且小型化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所述吸附板被所述磁铁吸附时,从上表面倾斜地突出以使得室外侧高于室内侧,即使在所述固定扇向室内方向受力的情况下,突出的所述吸附板也会限制所述固定扇向室内方向的运动,从而维持卡定状态。
由此,将固定扇的下部的与转动时的旋转中心分离的部位卡定于地板而用于防止固定扇的振动的吸附板还能够被用于限制固定扇的下部向室内方向的运动,因此能够在不增加零部件的条件下提高耐风压性。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在所述固定扇的室外侧的下部处,安装有从固定扇的下端部向地面突出的清洁器部。
由此,在使固定扇向室外转动时,即便是在室外落有异物,在转动时也能够进行清洁,因此即使落有例如铁钉等,也能够防止其被固定扇侧卡定部的磁铁等吸附的情况,从而可靠性得到提高。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在所述滑动扇和所述固定扇的下端部处配置有滑动扇定位部,在所述滑动扇沿着所述固定扇而行进时,该滑动扇定位部将所述滑动扇与所述固定扇的下端部彼此的距离保持为大致恒定。
由此,在滑动扇进行通常开闭动作时,滑动扇和固定扇的下端部彼此的距离被保持为大致恒定,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开闭动作,此外,由于不需要在地板上形成用于滑动扇的防振的槽,因此施工变得容易。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所述滑动扇定位部包括:具有大致恒定的宽度的长槽,其在所述滑动扇的下端部沿着长度方向而设置;引导部,其被配置于所述固定扇的下端部并被插入到所述长槽中。
由此,能够以小型的结构而使滑动扇沿着固定扇稳定地行进,因此能够将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的配置的自由度确保为较大。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在所述左右两纵框架的上端部具有固定横档和可动横档,在所述固定横档内设置有使所述滑动扇行进的电动机以及控制所述滑动扇的行进的控制器,在所述可动横档内设置有对所述固定扇进行悬架并且具有轨道的底板,且所述可动横档对所述滑动扇以使该滑动扇能够行进的方式进行吊架,在完全打开时所述可动横档相对于所述固定横档而被转动。
由此,固定扇和滑动扇与可动横档一体地转动,因此无论滑动扇的位置在哪里均能够随时进行稳定的完全打开动作。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所述自动门具备:对人进行检测的起动传感器;锁止机构,其在所述固定横档的正下方使所述可动横档卡合或脱离,并且,所述自动门具有对所述可动横档是否被锁止于所述固定横档上进行检测的锁止检测部。
由此,由于能够对自动门附近有无人以及可动横档向固定横档的锁止状态进行监视,因此,不限于通常开闭动作,从开始完全打开动作起到完全打开动作结束并返回到通常开闭动作为止,均能够持续地控制滑动扇的动作,因此能够提高转动时的操作性、安全性。
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为了使所述固定扇和所述滑动扇向室外方向开始转动而所需的推压力为5~25kgf。
由此,如果将用于对抗可动横档向固定横档的锁止力以及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的卡定力并使两者解除而开始固定扇和滑动扇向室外方向的转动的推压力设为5~25kgf,则不会出现所需的推压力过小而意外地被转动、以及过大而难以被转动的情况,从而能够提高完全打开动作时的操作性。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所述锁止检测部包括接近传感器,该接近传感器由没有配线的接近部以及需要配线的检测部而构成,将接近部配置于可动横档上,将检测部配置于固定横档侧。
由此,对于可动横档向固定横档的锁止状态检测能够使用可靠性高的接近传感器,并且在将被转动的可动横档上配置不需要配线的接近部、并将需要配线的检测部配置于内设有控制器的固定横档侧,从而能够使配线在固定横档内部完结,不需要可动横档与固定横档之间的配线,因此,能够缩短配线的长度,并且能够提高可靠性。
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所述起动传感器检测到人而开始实施的通常打开动作时,若所述锁止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可动横档向所述固定横档的锁止被解除,则所述控制器将所述滑动扇的速度设为与通常打开动作时相比为低速并继续实施打开动作而使打开完成。
由此,在起动传感器检测到人靠近于自动门的情况而开始实施通常动作时,若人为了进行完全打开动作而将滑动扇向室外方向推压从而将可动横档的锁止解除,则滑动扇的打开动作时的速度将成为低速,因此完全打开动作的操作性提高,并且安全性也提高。
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在所述打开完成后,若所述锁止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可动横档被锁止于所述固定横档并且所述起动传感器变为检测不到人,则所述控制器将所述滑动扇的速度设为与通常关闭动作时相比为低速并实施关闭动作而使关闭完成。
由此,能够确保将完全打开动作结束并将固定扇等返回到通常开闭时的位置时的安全性。
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所述自动门为,所述可动横档由被分割的左侧可动横档和右侧可动横档构成并在各可动横档分别配置有固定扇和滑动扇的双开门类型,所述自动门具备在所述固定横档的正下方使所述各可动横档卡合或脱离的左右两个锁止机构,并且,所述自动门具有对所述各可动横档是否被锁止于所述固定横档上进行检测的左右两个锁止检测部。
由此,在为双开门类型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左右的可动横档向固定横档的锁止状态均进行监视,因此,不限于通常开闭动作,在从开始完全打开动作起到结束完全打开动作并返回到通常开闭动作为止,始终能够控制左右两方的滑动扇的动作,从而能够提高转动时的操作性、安全性。
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在起动传感器检测到人而开始实施的通常打开动作时,若所述锁止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各可动横档中的至少一方向所述固定横档的锁止被解除,则所述控制器将两个所述滑动扇的速度设为与通常打开动作时相比为低速并继续实施打开动作而使打开完成。
由此,在起动传感器检测到人靠近于自动门而开始实施通常动作时,若人为了进行完全打开动作而将左右的滑动扇的一方向室外方向推压从而将可动横档的锁止解除,则左右的滑动扇双方的打开动作时的速度将成为低速,因此完全打开动作的操作性提高,并且安全性也提高。
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在所述打开完成后,若所述锁止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各可动横档均被锁止于所述固定横档上而且所述起动传感器变为检测不到人,则所述控制器将两个所述滑动扇的速度设为与通常关闭动作时相比为低速并实施关闭动作而使关闭完成。
由此,能够确保将完全打开动作结束并将固定扇等返回到通常开闭时的位置时的安全性。
技术方案18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完全打开动作时,所述固定扇和所述滑动扇向室外方向转动的角度大于90度。
由此,在紧急情况时完全敞开时的人的退避变得更加容易,从而安全性得到提高。
技术方案19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18所述的发明,具有对完全打开时的转动角度进行设定的转动角度设定部。
由此,能够根据安装有自动门的建筑物或室外的状况而将完全打开时的转动角度设定为最佳。
技术方案20所述的发明的自动门为,相对于技术方案19所述的发明,所述转动角度设定部包括转动角度限制部和返回防止部。
由此,转动角度设定部除了转动角度限制部之外还包括返回防止部,因此能够防止以下情况的发生,即:在人使用完全打开的自动门而进行退避时,因受到风等的影响,固定扇或滑动扇向关闭方向返回而碰到退避中的人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通常开闭动作时滑动扇沿着固定扇行进且在完全打开动作时固定扇和滑动扇能够向室外方向转动(swing)的自动门中,通过配置在通常开闭动作时将固定扇的下部的与转动时的旋转中心分离的部位卡定于地板上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从而能够防止固定扇的振动。此外,通过在卡定时利用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的一部分来限制固定扇向室内方向的运动,从而还能够提高耐风压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门的完全关闭状态从室外侧进行观察时的主视图以及包含(A)-(A)线剖视图的侧视图。
图2为从室内侧观察图1并省略了横档罩的放大后视图。
图3为从上方观察图1的主视图时的固定横档内部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的(B)-(B)线剖视图。
图5为图2中的(C)-(C)线剖视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门中的滑动扇的开动中途,(a)为主视图,(b)为其(D)-(D)线剖视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门中的固定扇以及滑动扇的转动中途,(a)为主视图,(b)为其(E)-(E)线剖视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门的90度完全打开(full-open)状态,(a)为主视图,(b)为其(F)-(F)线剖视图。
图9为图8的(G)-(G)线剖视图。
图10为在图8(b)中设为120度完全打开(full-open)状态时的图。
图11表示图1中的12b(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周边的放大图,(a)为剖视图,(b)为侧视图,(c)为41(地板侧卡定部)的非吸引状态的示意图,(d)为41(地板侧卡定部)的吸引状态的示意图,(e)是44(固定扇侧卡定部)的示意图。
图12表示图1中的13b(滑动扇定位部)周边的放大图,(a)为剖视图,(b)为侧视图。
图13为图9中的(H)部的放大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门的完全打开动作时的流程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门的完全打开后的关闭动作时的流程图。
图16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定扇的剖视图。
图17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周边的放大图,(a)为剖视图,(b)为地板侧卡定部的剖视图和俯视图。
图18为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的完全关闭状态从室外侧进行观察时的主视图以及对(J)-(J)线剖视图添加了完全打开(full-open)时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自动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门进行说明。图1的自动门为完全打开型自动门(full-opener),在左右两纵框架1、2之间配置有固定扇3a、3b和滑动扇4a、4b,其除了能够进行左右的滑动扇分别沿着相邻的固定扇行进的通常开闭动作之外,还能够进行左右各自的固定扇和滑动扇向室外方向转动(swing)的完全打开动作。附图为完全关闭状态,附图的近前侧为室外,纵深侧为室内。
左右两纵框架1、2的上部的横档5被分割为固定于上端部的固定横档6以及其下方的可动横档7,可动横档7进一步被分割为左右的可动横档7a、7b,可动横档7a、7b分别在纵框架1、2侧的端部附近通过上部枢轴8a、8b而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固定横档6进行转动(swing)。此外,在可动横档7a、7b各自的靠中央部的位置处配置有使其与固定横档6之间卡合或脱离的锁止机构10a、10b,在通常开闭动作时可动横档7a、7b以被定位于固定横档6的下部的状态而被锁止。
另一方面,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悬架于可动横档7a、7b上的固定扇3a、3b的下端处,在与所述上部枢轴8a、8b的相同轴线上将下部枢轴9a、9b安装于各固定扇与地面之间,而成为可动横档7a、7b以及固定扇3a、3b转动时的支点(旋转中心)。此外,配置有将固定扇下部的与转动时的旋转中心分离的部位卡定于地板上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a、12b。若固定扇的下部仅由纵框架1、2附近的下部枢轴9a、9b支撑,则固定扇的与纵框架相反一侧的靠中央的下部容易因滑动扇的开闭动作、来自外部的振动、风等的影响而产生振动,然而通过将与下部枢轴9a、9b分离的部位卡定于地板上,从而能够防止振动。虽然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和下部枢轴只要以最低限度而分离就具有效果,但由于距离越大则效果越好,因此最优选为,使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处于固定扇的与纵框架相反一侧的端部附近。即使在由于与其他构成的关系而导致难以配置于与纵框架相反一侧的端部附近的情况下,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和下部枢轴之间的距离也至少要为固定扇的横向宽度的1/2以上,若是可以的话优选为分离2/3以上,则能够有效地防止固定扇的振动。
此外,在滑动扇和固定扇的下端部处配置有滑动扇定位部13a、13b,该滑动扇定位部13a、13b在滑动扇4a、4b沿着固定扇3a、3b而行进时将滑动扇和固定扇的下端部彼此的距离保持为大致恒定。由此,由于滑动扇和固定扇的下端部彼此的与滑动扇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滑动扇和固定扇的门面彼此的间隙)被保持为大致恒定,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开闭动作。此外,滑动扇定位部13a、13b分别位于上述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a、12b的附近,由此,由于固定扇的下端部的振动被抑制,因此与固定扇的下端部的距离恒定的滑动扇的振动也得到抑制,从而能够实现更加稳定的开闭动作,并且能够减小行进时的噪声。此外,由于并未如一般的滑动扇那样为了稳定行进位置而设置从门下部向地面下突出的防振件,因此也不需要在地面上配置凹状的长槽轨道,从而自动门的施工也变得容易。
图2为从室内侧观察图1的横档内的放大后视图,图3为从上方观察图1的主视图时的固定横档内的俯视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固定横档6上配置有对滑动扇4a、4b的开闭动作进行驱动控制的驱动装置21、以及使驱动装置21的驱动力向左右两侧分支的上部动力传递机构24(包括上部驱动滑轮25、引导滑轮26a、26b、上部带28、上部从动滑轮27a、27b等),其中,驱动装置21包括由电动机、减速器等构成的电动机组22以及对电动机组22进行控制的控制器23。此外,固定横档6在其室外侧和室内侧的各中央部处设置有红外线等的起动传感器11a、11b(参照图9),在这些起动传感器11a、11b检测到通行人等人时经由控制器23来驱动电动机组22。
另外,在图9中起动传感器11a、11b距地面的高度不同,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相同高度。
另一方面,在可动横档7a、7b上以左右对称的方式而配置有与所述上部动力传递机构24连接的下部动力传递机构29a、29b。
具体而言,如图2以及图5所示,将在所述上部动力传递机构24的上部从动滑轮27a、27b的作用下旋转的上部枢轴(滑轮轴)8a、8b,通过上部枢轴承14a、14b而被配置成能够在可动横档7a、7b内以贯通状旋转,在该上部枢轴(滑轮轴)8a、8b上安装下部驱动滑轮30a、30b,并且在可动横档7a、7b的另一端侧配置下部从动滑轮31a、31b,并且使下部带32a、32b分别卷绕于两滑轮30a、31a以及30b、31b之间,从而构成下部动力传递机构29a、29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固定横档6的上部枢轴8a、8b兼用作从上部动力传递机构24向下部动力传递机构29a、29b传递动力的滑轮轴。
此外,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可动横档7a、7b内,在所述下部动力传递机构29a、29b的下部带32a、32b的正下方安装有底板33a、33b,在该底板33a、33b上形成有沿着带32a、32b的行进方向的轨道34a、34b。另一方面,与一般的自动门同样地,在所述滑动扇4a、4b上将向上方突出设置的悬吊装置35a、35b挂扣于所述下部带32a、32b的一部分上,并且设有门扇滑轮36a、36b,通过使该门扇滑轮36a、36b在所述轨道34a、34b上滚动的同时行进,从而将滑动扇4a、4b以能够行进的方式而悬挂设置于可动横档7a、7b上。
接下来,基于图1以及图2、图6~图8而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门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在滑动扇4a、4b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图1中,当室外或者室内的通行者靠近门而被起动传感器11a或11b检测到时,通过固定横档6内的控制器23的控制而使电动机组22进行驱动进而使上部动力传递机构24的滑轮轴(上部枢轴)8a、8b旋转,伴随于此,可动横档7a、7b内的下部动力传递机构29a、29b的下部驱动滑轮31a、31b、下部带32a、32b等分别进行旋转。由此,滑动扇4a、4b的悬吊装置35a、35b被下部带32a、32b牵引,并且门扇滑轮36a、36b在轨道34a、34b上行进,从而滑动扇4a、4b沿着固定扇3a、3b开动。
图6表示在可动横档7a、7b由锁止机构10a、10b锁止于固定横档的状态下滑动扇4a、4b开动的中途,若不进行任何操作,则接着滑动扇4a、4b会继续进行在完全打开之后开始实施关闭动作并完全关闭的一系列通常开闭动作。但是,本发明的自动门无论滑动扇4a、4b处于图1的完全关闭状态还是开动中途的图6、或者省略图示的完全打开状态的哪一个状态下,只要从室内侧将滑动扇4a、4b向室外侧推出,就会通过其推压力而将锁止机构10a、10b解除,并且由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a、12b所实施的固定扇下部的卡定也被解除,进而可动横档7a、7b和悬架于可动横档的固定扇3a、3b以上部枢轴8a、8b(滑轮轴)和下部枢轴9a、9b为支轴而转动(swing)(完全打开动作)。
在此,锁止机构10a、10b所进行的可动横档的锁止、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a、12b所进行的固定扇下部的卡定均为推压解除方式,即,只要从室内侧将滑动扇4a、4b或固定扇3a、3b向室外侧推出,就会通过其推压力而得以解除。根据该方式,只要将门向室外侧推,就能够随时将自动门完全打开,因此在使大型货物等出入时等的便利性较高。此外,为了使固定扇和滑动扇开始进行向室外方向的转动所需要的推压力优选为,在滑动扇4a、4b的门端附近左右均为5~25kgf的范围。这是由于,若小于5kgf,则有可能出现意外地将自动门完全打开的情况,若超过25kgf,则完全打开动作时的操作性会变差等。此外,若为5~20kgf的范围则操作性会进一步提高,从而更为优选。所需要的推压力可以通过适当地设定可动横档的锁止机构10a、10b的锁止解除力以及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a、12b的卡定解除力来实现。
另外,作为可动横档的锁止机构,也可以不是推压解除方式,而使用停电解锁型的电子锁。在该情况下,例如自动门的管理者通过对电子锁进行解锁操作而能够完全打开,而在停电等紧急时电子锁被自动解锁,因此无论谁都可以手动地使自动门完全打开而确保通行。在该情况下,使转动开始而所需的推压力基本仅由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的卡定解除力决定,因此与推压解除方式相比变小,但由于能够在该情况下完全打开的仅为紧急情况时,因此没有问题。
接下来利用图6~图10来说明完全打开(full-open)动作。完全打开动作与滑动扇的位置无关而随时能够进行,在此示出在图6的滑动扇4a、4b开动的中途从室内侧将滑动扇4a、4b向室外侧推出时的例子。
在将滑动扇4a、4b向室外侧推出时,如图7所示,伴随可动横档7a、7b的转动,固定扇3a、3b也一起转动。在此,当将滑动扇4a、4b向室外侧进一步推出时,如图8所示,能够使可动横档7a、7b转动大致90度。此时例如也可以在室外的地面设置将转动角度设定为例如大致90度的转动角度设定部15a、15b。转动角度设定部15a、15b具有以使可动横档不会在此之上进一步转动的方式而限制转动角度的转动角度限制部、以及防止转动的可动横档向反方向返回的返回防止部。由此能够防止向室外打开的固定扇3a、3b和滑动扇4a、4b因室外的风等的影响而猛然向关闭方向返回从而导致人受伤的情况。返回防止部可以是例如通过挂钩等而将固定扇和转动角度设定部之间手动卡合的部件,但不限于此。
另外,可以在滑动扇4a、4b的门端附近的下端部处分别安装省略图示的包含圆筒锁的上锁构件。自动门的管理者可以从室内侧通过指旋器、从室外侧通过钥匙的操作而进行上锁或解锁。在上锁时使锁定插销从例如滑动扇4a、4b的下端部向配置于地板的孔突出,并通过孔内的移动限制部材来限制锁定插销的移动,从而滑动扇的移动被限制,成为通常开闭动作以及完全打开(转动)动作均无法进行的上锁状态。并且也可以将该滑动扇4a、4b的上锁构件作为完全打开时的返回防止部来使用。即,也可以与完全打开时的滑动扇的上锁构件的位置对应地在室外的地板上配置锁定插销的移动限制部材,在完全打开后通过操作指旋器来上锁,从而防止滑动扇向关闭方向的返回。
图9示出了图8中的G-G线剖视图,其中,图8表示可动横档转动(swing)了大致90度的完全打开动作后的状态。包括到完全打开时为止,固定横档6内的上部动力传递机构和可动横档7b内的下部动力传递机构联动而发挥作用,在完全打开中也可以使滑动扇4a、4b沿着固定扇3a、3b行进。在开始实施完全打开动作的图6中处于开动中途的滑动扇4a、4b在完全打开(full-open)后的图8、图9中成为打开完成状态是由于,在此期间滑动扇一直在进行打开动作。若这样在完全打开时滑动扇打开到与固定扇基本重合的位置,具有如下的优点,即:人在通行于此而进行避难时,只要通过滑动扇的门端就可以不再直行而向横向逃离,因此容易进行避难,此外在通过时从左右的门受到的压迫感变少,从而能够安心地进行避难。此外,在完全打开时使滑动扇4a、4b向与固定扇重合的方向移动,从而可动横档7a、7b的重心靠近转动中心的吊挂基端,因此还具有防止可动横档的吊挂顶端因滑动扇等的重量而变形的效果。另外,包括到图9的完全打开状态为止,滑动扇定位部13b持续发挥作用,滑动扇和固定扇的下端部彼此的距离被保持为大致恒定,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滑动动作。而在完全打开状态下,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的地板侧卡定部41b和固定扇侧卡定部44b位于完全分离的位置,从而保持卡定被解除的状态。
另外,在滑动扇或固定扇的重量较大从而转动时可动横档的吊挂顶端的变形成为问题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滑动扇或固定扇的至少一方的远离纵框架的一侧的下端部处配置车轮部,转动时车轮部支承两门的重量并且与地面旋转滑动,从而防止可动横档的变形。此外也可以设为,车轮部仅在可动横档变形了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着地于地面上而支承两门的重量。
以上对完全打开时的转动角度为大致90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门的情况不限于此,也可以使转动角度大于90度。即,在现有的完全打开型的自动门中,固定扇和滑动扇各自以附近的不同支点为转动中心,因此滑动扇的转动角度受到固定扇的支点的限制,实际上很难转动超过90度。相对于此,在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门这样使可动横档7a、7b转动的方式中并没有这样的制约,可以根据安装自动门的建筑物部分或室外的状况而比较自由地设定。图10为以使转动角度为大致120度的方式而配置有转动角度设定部15a、15b的例子。若这样使转动角度超过90度,会具有如下的优点,即:人在通行于此进行避难时只要通过原本的自动门的位置就可以不再直行而向斜向扩散逃离,从而容易进行避难,此外,在通过时从左右的门受到的压迫感变少,可以安心地进行避难。尤其是若使转动角度为100度以上,则更容易实际感受到这些效果,转动角度越大就越具有效果。在此示出了将转动角度设定部15a、15b配置于室外的地面上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横档5的内部的、例如固定横档6和可动横档7a、7b之间配置转动角度设定部。此外横档内的转动角度设定部可以使各种机构、电子锁等组合来构成。
接下来利用图11对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a、12b与左右的固定扇3a、3b对应地分别配置,由于左右对称且为相同结构,因此以下对12b进行说明,对于12a也可以同样地进行考虑。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由配置于固定扇3b的下部的固定扇侧卡定部44b、以及配置于通常开闭动作时固定扇侧卡定部44b的下方的地面上的地板侧卡定部41b而构成。如图11(e)所示,固定扇侧卡定部44b包括磁铁45b、壳体46b以及凸缘47b,例如利用凸缘47b的两个部位的长孔而由两根省略图示的螺钉安装于固定扇3b的下部。此外,如图11(c)所示,地板侧卡定部41b包括主体42b以及收纳于主体42b中的吸附板43b,主体42b例如利用吸附板43b的侧旁的左右的孔而被固定于地面上。吸附板43b被构成为,在其上方具有固定扇侧卡定部44b的磁铁45b时,通过该磁铁45b的磁力而被吸引,从而如图11(d)所示从主体42b的上表面倾斜地突出。
图11(a)表示通常开闭动作时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的固定扇侧卡定部44b和地板侧卡定部41b被卡定的状态。由于在地板侧卡定部41b的上部具有固定扇侧卡定部44b,因此地板侧卡定部41b的吸附板43b被固定扇侧卡定部44b的磁铁45b吸附,并通过其吸附力而将固定扇的下部卡定。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位于与固定扇3b的转动中心即下部枢轴9b分离的位置,因此在通常开闭时固定扇3b的下部通过分开的至少两个部位而被卡定于地板上,从而对防止固定扇的振动具有较大效果。
如图11(a)所示固定扇3b位于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时,固定扇侧卡定部44b被卡定到地板侧卡定部41b上,而如果从该状态以磁铁45b与吸附板43b的吸附力所形成的卡定力以上的力对固定扇3b直接或间接地向室外(OUT)方向推动而使之转动,则固定扇侧卡定部44b向地板侧卡定部41b的卡定将被解除。此外若固定扇3b在转动后再度返回到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则吸附板43b将被磁铁45b吸附,从而固定扇侧卡定部44b再次被卡定到地板侧卡定部41b上。由此,包括固定扇侧卡定部44b和地板侧卡定部41b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在固定扇3b处于通常开闭时的位置时成为卡定状态,在通过人对滑动扇4b的推压操作等而使固定扇3b转动时卡定状态被解除。即,只要使固定扇3b位于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就可以切实地防止固定扇的振动,并且在需要完全打开动作时,仅通过使固定扇转动,卡定状态就被解除,从而不会使完全打开时的操作性恶化,因此完全打开动作而所需的时间仍保持较短,从而在紧急情况时等能够快速退避。
此外,在如图11(a)所示固定扇3b位于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地板侧卡定部41b的吸附板43b被固定扇侧卡定部44b的磁铁45b吸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成为卡定状态时,吸附板43b被构成为,从主体42b的上表面突出以使得室外(OUT)侧高于室内(IN)侧。并且,当在该状态下固定扇3b向室内方向受力时,地板侧卡定部41b的吸附板43b的顶端被构成为,限制固定扇侧卡定部44b的凸缘47b向室内方向的移动。即,在固定扇3b位于通常开闭时的位置时,地板侧卡定部41b的吸附板43b限制被安装于固定扇3b的固定扇侧卡定部44b附近向室内方向的移动。由此,即使固定扇3b在通常开闭时的位置处从室外方向受到因风压等而产生的力,固定扇3b的下部除了转动时的旋转中心即下部枢轴9b之外,还会被位于与下部枢轴9b分离的位置的地板侧卡定部41b的一部分、具体为吸附板43b而对固定扇3b的固定扇侧卡定部44b附近、具体为凸缘47b向室内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因此能够防止因风压等而造成的固定扇3b的倾斜或变形。此外,将固定扇3b的与下部枢轴9b分离的部位卡定于地板而用于防止固定扇的振动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还能够并用于限制固定扇3b的下部向室内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在不会增加零部件的条件下提高耐风压性。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例子中利用与吸附板43b的顶端对置的凸缘47b来限制固定扇3b的固定扇侧卡定部44b附近向室内方向的移动,但显然并不限于此。
此外,在以上的例子中,由于地板侧卡定部41b在地面上配置得较低,因此施工容易且基本不会阻碍通行。但是,也可以在地面上设置与地板侧卡定部41b的主体42b的厚度相同程度的凹部并在其中配置地板侧卡定部41b。这样一来,能够完全防止通行时人的脚被地板侧卡定部41b绊住的情况,从而能够实现更安全的通行。
接下来在图12中对滑动扇定位部13b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滑动扇定位部13b在滑动扇4b沿着固定扇3b行进时,将滑动扇4b和固定扇3b的下端部彼此的距离保持为大致恒定。滑动扇定位部13b包括:具有大致恒定的宽度的长槽51b,其在滑动扇4b的下端部沿着长度方向(滑动扇的行进方向)而配置;轴状的引导件52b,其被安装于固定扇3b并被插入到滑动扇4b的长槽51b中,而对滑动扇4b进行引导。引导件52b被安装到位置调节板54b上,位置调节板54b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螺纹固定于固定扇3b上的安装板53b而进行位置调节。引导件52b为了降低滑动扇行进时的摩擦力,也可以在外周处安装薄壁且能够旋转的滚轮。
由此,滑动扇4b在实施通常开闭动作时,滑动扇4b和固定扇3b的下端部彼此的距离被保持为大致恒定,因此能够防止两者的接触、振动,从而能够实现滑动扇4b沿着固定扇3b的稳定的开闭动作。在为完全打开型的自动门的情况下,如果配置像通常的自动门那样的利用了地板的长槽轨道的防振件,则会妨碍完全打开动作,但上述那样的滑动扇定位部13b既不会妨碍完全打开动作,也不需要在地板上形成轨道,因此施工也变得容易。此外,由于结构简单且小型,因此不会对相邻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的配置带来不良影响,从而能够使下部枢轴9b和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充分地分离。
图14为室内侧的人使开始时(步骤1)处于关闭完成状态(步骤2)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门完全打开时的流程图。为了进行完全打开动作,人从室内侧靠近自动门时,控制器23接收到来自起动传感器11b的人检测信号(步骤3),从而开始实施通常打开动作(步骤4)。在通常打开动作中通过人将滑动扇4a、4b的至少一方向室外推出从而检测到可动横档7a、7b相对于固定横档6的锁止机构10a、10b中的至少一方被解除的情况下(步骤5),将滑动扇4a、4b双方的打开速度设为低速(步骤7),而使打开完成(步骤8)。另一方面,在未检测到锁止机构10a、10b均被解除的情况下(步骤5),由于未进行完全打开动作,因此直到打开完成(步骤6)为止,继续进行通常打开动作(步骤4)。
由此,在人为了使自动门完全打开而从室内侧靠近自动门时,起动传感器11b将检测到人,因此自动门开始实施通常打开动作。因此,在人使通常打开动作中的滑动扇4a、4b的至少一方向室外方向转动(swing)而将可动横档7a、7b的锁止机构10a、10b的至少一方解除的情况下,将滑动扇4a、4b的打开速度设为与通常打开动作时相比为低速而使打开完成。对滑动扇4a、4b进行开闭驱动的电动机组22的电动机的旋转控制例如可以使用脉宽调制(PWM)控制,可以将通常打开动作时的PWM的占空比的最大值设为例如90%、将低速打开动作时的PWM的占空比设为例如10%左右。在完全打开动作时,人用手推动打开动作中的滑动扇4a、4b而使之转动,因此如果滑动扇4a、4b的打开速度变得低速则容易用手推动,从而能够提高完全打开动作时的操作性,此外,还能够减小在完全打开动作时滑动扇4a、4b碰到手或身体的情况下的冲击力,因此安全性也得到提高。
另外,也可以进一步设置对左右的可动横档分别位于完全打开位置这一情况进行检测的完全打开位置检测部,在左右的可动横档的锁止机构的至少一方被解除的情况下,暂时停止左右的滑动扇的打开动作,之后在检测到左右的可动横档均位于完全打开位置时,将滑动扇的打开速度设为与通常打开速度相比为低速而使打开完成。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推动滑动扇而使之转动时的操作性。
此外,图15为人使开始时(步骤1)完全打开而处于打开完成状态(步骤2)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门返回到通常开闭动作时的状态时的流程图。人使完全打开状态的固定扇3a与滑动扇4a、以及固定扇3b与滑动扇4b分别或同时向关闭的方向转动而使它们返回到通常开闭时的位置,在检测到左右的可动横档7a、7b均由锁止机构10a、10b锁止于固定横档6上后之(步骤13),人从自动门离开从而起动传感器11a、11b均未检测到人这一情况进一步得到确认后(步骤14),将滑动扇4a、4b的关闭速度设为与通常关闭动作时相比为低速(步骤15)而使关闭完成(步骤16)。另一方面,在锁止机构10a、10b中的至少一方被解除的情况下(步骤13),不前进到进行滑动扇4a、4b的关闭动作的步骤。同样地,即使检测到左右的可动横档7a、7b均由锁止机构10a、10b锁止于固定横档6上(步骤13),但在起动传感器11a、11b的至少一方检测到人的情况下(步骤14),也不前进到进行滑动扇4a、4b的关闭动作的步骤。
在这样被完全打开并且滑动扇4a、4b也处于打开完成状态的自动门返回到通常开闭时的位置时,通过由人使两对固定扇与滑动扇转动从而使左右的可动横档7a、7b均锁止于固定横档6上而返回到了通常开闭时的位置后,在进一步确认到人已经从自动门离开这一情况之后,使滑动扇4a、4b向关闭方向移动。此时的关闭速度被设为与通常的关闭速度相比为低速,可以将通常关闭动作时的PWM的占空比的最大值设为例如90%、将低速关闭动作时的PWM的占空比设为例如10%左右。由此,在使完全打开状态的自动门返回到通常开闭时的位置时,能够切实地防止进行操作的人或处于附近的人被滑动扇4a、4b碰到或夹到而受伤的情况。
通过如上所述对可动横档7a、7b相对于固定横档6的锁止机构10a、10b各自的锁止状态进行检测,并从完全打开开始起到完全打开结束为止对滑动扇4a、4b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提高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自动门的安全性。对该锁止机构10a、10b各自的锁止状态进行检测的锁止检测部例如包括接近传感器,其由不需要配线的接近部和需要用于将检测信号传送到控制器23等的配线的检测部而构成。接近传感器例如可以使用通过永久磁铁使磁簧开关工作的磁气型接近传感器,也可以将包含永久磁铁且不需要配线的两个接近部分别配置于可动横档7a、7b上,并将包含磁簧开关且需要配线的两个检测部以在锁止时分别与两个接近部对置的方式而配置于固定横档6上。由此,可以使电配线在固定横档6的内部完结,而不需要可动横档7a、7b与固定横档6之间的配线。因此能够防止在完全打开动作时电配线反复活动而导致的可靠性的下降,并且组装时的作业性也大幅得到改善,还能够缩短配线的长度,因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接近传感器不限于磁气型接近传感器,也可以使用光学式接近传感器等。例如,若在可动横档7a、7b侧配置不需要配线的反射板、在固定横档6侧配置反射型光电传感器,则不需要可动横档7a、7b与固定横档6之间的配线。
在这样将包括锁止检测部在内的需要电配线的电动机组22、控制器23等所有的电气部件配置于固定横档内时,能够实现组装容易且可靠性高的自动门。此外,虽然在此示出了锁止检测部使用可靠性高的接近传感器的例子,但也可以在固定横档6侧配置具有电触点的限位开关,并在可动横档7a、7b侧配置使所述限位开关的可动检测部位移的机构部。
以上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对在左右配置有滑动扇4a、4b的双开门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可以应用于滑动扇为单个的单开门类型。
(第二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2只是对实施方式1增加了一部分部件,关于其他结构由于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在图16所示的固定扇3b(3a)中,在图11的实施方式1的固定扇3b(3a)的室外(OUT)侧的下部,安装有与下端部相比而向地面突出的清洁器部61b(61a)。在为了使自动门完全打开而使固定扇3b(3a)向室外方向转动时,清洁器部61b(61a)对室外的地面进行清洁,从而防止了以下情况的发生,即:有可能落于室外的地面上的铁钉等异物进入固定扇3b(3a)的下端面与地面之间而被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的固定扇侧卡定部44b(44a)的磁铁45b(45a)吸附等,从而导致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
作为清洁器部61b(61a),例如将稀疏且均匀地排列的马海毛的上部一体化而形成为刷状,将由此形成的物品通过粘接等而安装于固定扇3b(3a)的下部。使清洁器部61b(61a)顶端的马海毛从固定扇3b(3a)的下端部突出而与地面接触,从而对于地面上的比较小的异物都可以进行清洁,因此能够提高可靠性。马海毛是毛长且弹性好的纤维,并且耐磨,因此即使横向移动,毛也不容易倒伏,耐久性优异。此外,由于使马海毛稀疏地排列,因此在使固定扇3b(3a)转动时,不容易妨碍其运动。此外,若以跨及固定扇3b(3a)的整个宽度的方式而安装清洁器部61b(61a),则能够大范围地清洁地面,此外还能够堵塞住固定扇3b(3a)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防止缝隙风,外观也得到改善。
然而,清洁器部61b(61a)并非必须跨及固定扇3b(3a)的整个宽度而进行安装。例如也能够以与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的固定扇侧卡定部44b(44a)同等以上的宽度而安装于固定扇侧卡定部44b(44a)的室外侧。由此能够最低限度地防止铁钉等吸附于固定扇侧卡定部44b(44a)的磁铁45b(45a)上。此外,也可以使清洁器部不与地面接触而仅清洁会对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带来较大影响的铁钉等预定大小以上的异物。在该情况下清洁器部的顶端部也可以不是马海毛而是由海绵或树脂等形成。此外,清洁器部的安装不限于粘接,也可以使螺纹固定等。
此外,清洁器部也可以不仅安装于固定扇3b(3a)的室外侧的下部,还同样地安装于滑动扇4b(4a)的室内侧的下部。由此,在使完全打开的滑动扇4b(4a)和固定扇3b(3a)返回到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时,能够对地面上的异物进行清洁而防止铁钉等吸附于固定扇侧卡定部44b(44a)的磁铁45b(45a)上。此外,在将清洁器部以跨及滑动扇4b(4a)的整个宽度的方式而进行安装时,能够堵塞住滑动扇4b(4a)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因此也能够防止缝隙风,外观也得到改善。
(第三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3的自动门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仅在于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12a)的结构,关于其他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17示出了实施方式3的自动门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的结构。左右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a、12b由于左右对称且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对12b进行说明。图17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由固定扇侧卡定部75b和地板侧卡定部71b而构成。其中,固定扇侧卡定部75b被构成为,包括:主体76b;球体77b,其以一部分能够从主体76b突出的方式安装于主体76b的孔中;压缩螺旋弹簧78b,其以如下方式而安装于主体76b的孔中,即,以预定的力而使球体77b从主体76b突出。另一方面,地板侧卡定部71b被构成为,包括主体72b以及形成于主体72b的球体卡定孔73b。
在图17(a)中固定扇3b位于通常开闭时的位置。固定扇侧卡定部的球体77b进入地板侧卡定部的孔73b中,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处于卡定状态。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位于与固定扇3b的转动时的旋转中心即下部枢轴9b分离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固定扇3b的振动。在人从该状态起以预定以上的力而将滑动扇4b向室外方向推出时,固定扇3b也一起转动。此时,固定扇侧卡定部75b的球体77b被推向上方,压缩螺旋弹簧78b收缩,球体77b从地板侧卡定部71b的球体卡定孔73b中脱离,从而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12b的卡定被解除。
在图17(a)中,在固定扇3b的室外侧的下部安装有止动板79b。当在地板侧卡定部71b的主体72b上形成的止动部74b和止动板79b处于接触或靠近状态并对固定扇3b向室内方向推动时,止动部74b限制被安装于固定扇3b的下部的止动板79b的运动,从而维持卡定状态。因此,即使固定扇3b向室内方向受到风压,也能够抑制固定扇3b的倾斜或变形。此外,在使固定扇3b向室外方向转动时,被安装于固定扇3b的下部处的止动板79b还作为对室外的地面进行清洁的清洁器部而发挥作用。
(第四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4的自动门与实施方式1~3的自动门同样是完全打开(full-open)型的自动门,其除了通常开闭动作之外还能够进行完全打开动作,在通常开闭动作时滑动扇沿着固定扇而行进,在完全打开动作时固定扇和滑动扇被朝向室外方向转动。但是,相对于无论滑动扇的位置在哪里均能够进行完全打开动作的实施方式1~3的自动门,实施方式4的自动门的不同点在于,使滑动扇从通常开闭动作时的打开完成位置进一步向打开方向移动,解除滑动扇和固定扇的锁止机构才能够进行完全打开动作。然而,尽管自动门的结构不同,但通常开闭动作时的固定扇下部的振动以及因风压导致的变形这一技术问题是相同的,通过与通常开闭时的实施方式1~3的自动门同样地配置在通常开闭时将固定扇的下部的与转动时的旋转中心分开的部位卡定于地板的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从而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3的自动门同样的效果。因此,在此以实施方式4的自动门的机构为中心进行简单说明,对于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则省略说明。
图18表示实施方式4的自动门的完全关闭状态的主视图和J-J线剖视图,主视图的近前侧为室外、纵深侧为室内侧。当在左右两纵框架1、2之间沿着固定扇3a、3b而行进的滑动扇4a、4b打开到通常开闭动作时的开度以上时,固定扇锁止机构85a、85b和滑动扇锁止机构86a、86b将被解除。然后,在人将滑动扇4a、4b向室外方向推出时,滑动扇4a、4b以滑动扇上部枢轴83a、83b和滑动扇下部枢轴84a、84b为支点、且固定扇3a、3b以固定扇上部枢轴81a、81b和固定扇下部枢轴82a、82b为支点而向室外方向转动(swing)。
此外,在固定扇3a、3b的下部,在与成为转动时的支点(旋转中心)的固定扇下部枢轴82a、82b分离的部位处,配置有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87a、87b。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87a、87b可以利用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3的自动门相同的部件,由此能够防止固定扇3a、3b的下部的振动。此外,若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3同样地构成为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87a、87b限制固定扇3a、3b的下部向室内方向的移动,则能够防止因风压导致的固定扇3a、3b的倾斜或变形。进而,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的自动门同样地在固定扇3a、3b的室外侧的下部处设置从固定扇3a、3b的下端部向地面突出的清洁器部。这样一来,能够防止因异物进入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87a、87b而导致的问题,从而可靠性得到提高,此外若将清洁器部以跨及固定扇3a、3b的大致整个宽度的方式而进行安装,还能够进一步防止缝隙风等。
如上所述,本发明无论哪个实施方式均可以广泛应用于能够进行通常的滑动开闭动作以及通过转动(swing)进行的完全打开动作的完全打开型自动门中。此外实施方式1~4的自动门全部以在左右配置有滑动扇4a、4b和固定扇3a、3b的双开门类型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显然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单开门类型中。
符号说明
1、2:纵框架
3a、3b:固定扇
4a、4b:滑动扇
5:横档
6:固定横档
7、7a、7b:可动横档
8a、8b:上部枢轴
9a、9b:下部枢轴
10a、10b:锁止机构
11a、11b:起动传感器
12a、12b: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
13a、13b:滑动扇定位部
14a、14b:上部枢轴承
15a、15b:转动角度设定部
21:驱动装置
22:电动机组
23:控制器
24:上部动力传递机构
25:上部驱动滑轮
26a、26b:引导滑轮
27a、27b:上部从动滑轮
28:上部带
29a、29b:下部动力传递机构
30a、30b:下部驱动滑轮
31a、31b:下部从动滑轮
32a、32b:下部带
33a、33b:底板
34a、34b:轨道
35a、35b:悬吊装置
36a、36b:门扇滑轮
37a、37b:带夹
41a、41b:地板侧卡定部
42a、42b:主体
43a、43b:吸附板
44a、44b:固定扇侧卡定部
45a、45b:磁铁
46a、46b:壳体
47a、47b:凸缘
51a、51b:长槽
52a、52b:引导件
53a、53b:安装板
54a、54b:位置调节板
61a、61b:清洁器部
71a、71b:地板侧卡定部
72a、72b:主体
73a、73b:球体卡定孔
74a、74b:止动部
75a、75b:固定扇侧卡定部
76a、76b:主体
77a、77b:球体
78a、78b:压缩螺旋弹簧
79a、79b:止动板
81a、81b:固定扇上部枢轴
82a、82b:固定扇下部枢轴
83a、83b:滑动扇上部枢轴
84a、84b:滑动扇下部枢轴
85a、85b:固定扇锁止机构
86a、86b:滑动扇锁止机构
87a、87b: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

Claims (20)

1.一种自动门,其在左右两纵框架之间配置有固定扇和滑动扇,且除了能够进行通常开闭动作之外还能够进行完全打开动作,在通常开闭动作时所述滑动扇沿着所述固定扇行进,而在完全打开动作时所述固定扇和所述滑动扇被朝向室外方向转动,所述自动门的特征在于,
具有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在通常开闭动作时,所述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将所述固定扇的下部的与转动时的旋转中心分离的部位卡定于地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所述固定扇下部卡定单元包括配置于所述固定扇的下部处的固定扇侧卡定部、以及配置于通常开闭动作时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的下方的所述地板上的地板侧卡定部,
在所述固定扇位于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时,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被卡定于所述地板侧卡定部上,
在所述固定扇被朝向室外方向转动时,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向所述地板侧卡定部的卡定被解除,
在所述固定扇于转动后被返回到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时,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被卡定于所述地板侧卡定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在所述固定扇位于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时,若所述固定扇向室内方向而受力,则所述地板侧卡定部对所述固定扇的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附近向室内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包括磁铁,
所述地板侧卡定部包括主体以及被收纳于所述主体中的吸附板,所述吸附板在从上方被所述磁铁吸附时从所述主体的上表面突出,
在所述固定扇来到通常开闭动作时的位置时,由于所述吸附板被所述磁铁吸附,从而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被卡定于所述地板侧卡定部上,
在所述固定扇向室外方向被转动时,所述磁铁与所述吸附板的吸附脱离,所述固定扇侧卡定部向所述地板侧卡定部的卡定被解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所述吸附板在被所述磁铁吸附时,从上表面倾斜地突出以使得室外侧高于室内侧,
即使在所述固定扇向室内方向受力的情况下,突出的所述吸附板也会限制所述固定扇向室内方向的运动,从而维持卡定状态。
6.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在所述固定扇的室外侧的下部处,安装有与固定扇的下端部相比朝向地面突出的清洁器部。
7.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在所述滑动扇和所述固定扇的下端部处配置有滑动扇定位部,在所述滑动扇沿着所述固定扇行进时,该滑动扇定位部将所述滑动扇与所述固定扇的下端部彼此的距离保持为大致恒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所述滑动扇定位部包括:
长槽,其在所述滑动扇的下端部沿着长度方向而设置,并具有大致恒定的宽度;
引导部,其被配置于所述固定扇的下端部处并被插入到所述长槽中。
9.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在所述左右两纵框架的上端部处具有固定横档和可动横档,在所述固定横档内设置有使所述滑动扇行进的电动机以及对所述滑动扇的行进进行控制的控制器,在所述可动横档内设置有对所述固定扇进行悬架并且具有轨道的底板,且所述可动横档对所述滑动扇以使该滑动扇能够行进的方式进行吊架,
在完全打开时所述可动横档相对于所述固定横档而被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所述自动门具备:
起动传感器,其对人进行检测;
锁止机构,其在所述固定横档的正下方使所述可动横档卡合或脱离,
并且,所述自动门具有对所述可动横档是否被锁止于所述固定横档上进行检测的锁止检测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为了使所述固定扇和所述滑动扇向室外方向开始转动而所需的推压力为5~25kgf。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所述锁止检测部包括接近传感器,该接近传感器由没有配线的接近部以及需要配线的检测部而构成,
将接近部配置于可动横档上,将检测部配置于固定横档侧。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在所述起动传感器检测到人而开始实施的通常打开动作时,若所述锁止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可动横档向所述固定横档的锁止被解除,
则所述控制器将所述滑动扇的速度设为与通常打开动作时相比为低速并继续实施打开动作而使打开完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在所述打开完成后,若所述锁止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可动横档被锁止于所述固定横档上而且所述起动传感器变为检测不到人,
则所述控制器将所述滑动扇的速度设为与通常关闭动作时相比为低速并实施关闭动作而使关闭完成。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所述自动门为,所述可动横档由被分割的左侧可动横档和右侧可动横档构成并在各可动横档上分别配置有固定扇和滑动扇的双开门类型,
所述自动门具备在所述固定横档的正下方使各所述可动横档卡合或脱离的左右两个锁止机构,
并且,所述自动门具有对各所述可动横档是否被锁止于所述固定横档上进行检测的左右两个锁止检测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在起动传感器检测到人而开始实施的通常打开动作时,若所述锁止检测部检测到各所述可动横档中的至少一方向所述固定横档的锁止被解除,
则所述控制器将两个所述滑动扇的速度设为与通常打开动作时相比为低速并继续实施打开动作而使打开完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在所述打开完成后,若所述锁止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各可动横档均被锁止于所述固定横档中而且所述起动传感器变为检测不到人,
则所述控制器将两个所述滑动扇的速度设为与通常关闭动作时相比为低速并实施关闭动作而使关闭完成。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在完全打开动作时,所述固定扇和所述滑动扇向室外方向转动的角度大于90度。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具有对完全打开时的转动角度进行设定的转动角度设定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动门,其中,
所述转动角度设定部包括转动角度限制部和返回防止部。
CN201710019801.6A 2017-01-11 2017-01-11 自动门 Pending CN1083017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19801.6A CN108301731A (zh) 2017-01-11 2017-01-11 自动门
JP2017251530A JP7142888B2 (ja) 2017-01-11 2017-12-27 自動ドア
JP2022141316A JP7351568B2 (ja) 2017-01-11 2022-09-06 自動ド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19801.6A CN108301731A (zh) 2017-01-11 2017-01-11 自动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01731A true CN108301731A (zh) 2018-07-20

Family

ID=62871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19801.6A Pending CN108301731A (zh) 2017-01-11 2017-01-11 自动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2) JP7142888B2 (zh)
CN (1) CN10830173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6563A (zh) * 2018-08-07 2018-11-06 南京尚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推拉旋转复合门的门约束装置及复合门
CN109098614A (zh) * 2018-09-11 2018-12-28 昆山德胜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钢丝联动门
CN113389474A (zh) * 2021-07-30 2021-09-14 吉林省衡洋自动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火警紧急推开的自动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4041B2 (ja) * 1989-05-30 1998-05-20 木村新株式会社 家具等の開閉扉
CN1352347A (zh) * 2000-11-08 2002-06-05 株式会社日硝 门挡装置、门挡装置的地面用部件及门用部件、门的转动停止方法
CN205400287U (zh) * 2016-02-29 2016-07-27 深圳市凯森博格门窗系统有限公司 自动定位锁具和防误操作的推拉平开门窗五金系统
CN106032736A (zh) * 2015-03-11 2016-10-19 千藏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门装置
WO2018107051A1 (en) * 2016-12-09 2018-06-14 Stanley Black & Decker, Inc. Door system having a swing interlock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45277Y1 (zh) * 1969-12-11 1975-12-22
US4619074A (en) * 1985-08-12 1986-10-28 Leung Ignatius Y P Convertible door system
US5762123A (en) * 1994-04-28 1998-06-09 Nabco Limited Door system
JP3363839B2 (ja) * 1999-06-21 2003-01-08 オーリス株式会社 扉係止装置
JP3616959B2 (ja) * 2001-04-16 2005-02-02 土川 善司 戸当たり
JP3108006U (ja) * 2004-09-30 2005-04-07 株式会社八木 扉用保持金具
US8443549B2 (en) * 2010-03-08 2013-05-21 Stanley Black & Decker, Inc. Sliding door with large opening
DE102011077631B4 (de) * 2011-06-16 2014-12-18 Geze Gmbh Automatische Schiebetüranlage
JP5872987B2 (ja) * 2012-09-11 2016-03-01 大建工業株式会社 複動式の開閉ドア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4041B2 (ja) * 1989-05-30 1998-05-20 木村新株式会社 家具等の開閉扉
CN1352347A (zh) * 2000-11-08 2002-06-05 株式会社日硝 门挡装置、门挡装置的地面用部件及门用部件、门的转动停止方法
CN106032736A (zh) * 2015-03-11 2016-10-19 千藏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门装置
CN205400287U (zh) * 2016-02-29 2016-07-27 深圳市凯森博格门窗系统有限公司 自动定位锁具和防误操作的推拉平开门窗五金系统
WO2018107051A1 (en) * 2016-12-09 2018-06-14 Stanley Black & Decker, Inc. Door system having a swing interlock system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6563A (zh) * 2018-08-07 2018-11-06 南京尚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推拉旋转复合门的门约束装置及复合门
CN108756563B (zh) * 2018-08-07 2024-04-19 南京创想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推拉旋转复合门的门约束装置及复合门
CN109098614A (zh) * 2018-09-11 2018-12-28 昆山德胜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钢丝联动门
CN113389474A (zh) * 2021-07-30 2021-09-14 吉林省衡洋自动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火警紧急推开的自动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51568B2 (ja) 2023-09-27
JP7142888B2 (ja) 2022-09-28
JP2022168036A (ja) 2022-11-04
JP2018112054A (ja) 2018-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01731A (zh) 自动门
CN101407297B (zh) 电梯的轿厢室保持系统
WO2015129494A1 (ja) 引戸クローザーセット
US7686064B2 (en) Motorized/manual clutch of curtain track
EP2078813A2 (en) Actuating system and folding panel assembly
US10501984B2 (en) Overhead closure with tube and hook end lock
SE449120B (sv) Drivanordning for en rullgardin med ett sperrelement, for en kullina, som kan festas i tva olika legen
JP2007277845A (ja) 開閉扉装置
CN109110621A (zh) 电梯门楣门锁安全装置
WO2011139871A2 (en) Vertical cable manger door
CN217786532U (zh) 一种火车车钩连接状态检测装置
CN101233067B (zh) 电梯用调速器
KR102165859B1 (ko) 지진발생 대비 비상탈출용 조립문
US11242224B2 (en) Elevator door device
US6745433B2 (en) Side load balance cord terminal clip
JP2008167969A (ja) 遊技機
CN2883624Y (zh) 一种可并排连续设置的安全门或窗
KR101324111B1 (ko) 안전문
JP2009298537A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CN209507384U (zh) 电梯手动门门锁装置
KR101705737B1 (ko) 탈부착이 용이한 전철 게이트용 플랩도어 프레임
CN209558804U (zh) 烘干机
JP3147303U (ja) 建築用シャッターの自動解錠装置
CN109653608A (zh) 一种抽屉互锁机构以及设备柜
JP5083637B2 (ja) ラック群のセキュリテ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