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82576A - 一种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82576A
CN108282576A CN201710006883.0A CN201710006883A CN108282576A CN 108282576 A CN108282576 A CN 108282576A CN 201710006883 A CN201710006883 A CN 201710006883A CN 108282576 A CN108282576 A CN 1082825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display screen
display
display screens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068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82576B (zh
Inventor
梁超
曲廷
许冬艳
郭海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ongxing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ongxing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ongxing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ongxing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0688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82576B/zh
Priority to JP2017565920A priority patent/JP6501922B2/ja
Priority to PCT/CN2017/093776 priority patent/WO2018126643A1/zh
Publication of CN108282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25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825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25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5Cordless telepho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可转动连接的两个显示屏,每个显示屏的外壳上与另一显示屏对接的第一侧边上设置有连通窗,当所述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每个显示屏的连通窗打开,两个显示屏的背光模组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公共背光模组,两个显示屏共用所述公共背光模组。这样,当所述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位于侧壁上的连通窗打开,使得两个显示屏的背光模组相通形成一个公共背光模组,从而两块显示屏的亮度达到一致,并且可以控制其中一个显示屏中的背光源部分工作,在满足移动终端亮度需求的同时,降低功耗,提高移动终端的使用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长足的进步,而随着通信技术的提高,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或移动终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和电脑等。在移动终端普及的同时,不同类型的移动终端得到了不同用户的喜欢,如大屏移动终端和双屏移动终端等。
双屏移动终端是功能机时代翻盖机的衍变,但要求更高,不但要实现闭合状态正反都是屏幕,还需要打开状态两个屏幕距离很近,接近一块屏幕的效果。
传统的双屏移动终端,一般是两个显示屏分别使用各自的背光源,但即使是两个相同规格的显示屏,由于不同的原因也会导致背光源的亮度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当两块显示屏合并在一起并处于同一个显示面时,两块显示屏的亮度不一致就会比较明显的凸显出来,进而带来不好的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的双屏移动终端中,当两块显示屏合并在一起并处于同一个显示面时,两个显示屏的亮度不同导致移动终端的整体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两个显示屏,所述两个显示屏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每个显示屏包括外壳及收容于所述外壳中的背光模组,每个显示屏的外壳上靠近所述转轴一端与另一显示屏对接的第一侧边上设置有连通窗,当所述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每个显示屏的连通窗打开,两个背光模组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公共背光模组,两个显示屏共用所述公共背光模组。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源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的每个显示屏的背光源包括第一光源组和第二光源组,所说第二光源组位于靠近两个显示屏转动连接的一侧,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处于第一状态,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两个显示屏通过翻转处于同一显示面;
若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一状态,控制所其中一个显示屏的第二光源组不工作;
若所述移动终端未处于第一状态,控制需要显示的显示屏中的第一光源组合第二光源组同时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的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控制方法。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两个显示屏,所述两个显示屏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每个显示屏包括外壳及收容于所述外壳中的背光模组,每个显示屏的外壳上靠近所述转轴一端与另一显示屏对接的第一侧边上设置有连通窗,当所述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每个显示屏的连通窗打开,两个背光模组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公共背光模组,两个显示屏共用所述公共背光模组。这样,通过在两个显示屏对接的侧壁上设置连通窗,当所述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位于侧壁上的连通窗打开,使得两个显示屏的背光模组相通形成一个公共背光模组,公共背光模组中的光线经过背光板的传到和反光片的反射等,均匀分布使得两个显示屏的背光模组中的光线量相同,从而两块显示屏的亮度达到一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移动终端的侧视图;
图4为图1中IV-IV处所示部分剖面的放大图;
图5为图1中V-V处所示部分剖面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00包括两个显示屏10,所述两个显示屏10可通过转轴20转动连接。每个显示屏10还包括一显示区101及围绕所述显示区101的周边区102,所述显示区101用于实现每个显示屏的显示功能。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100具有两个使用状态,当所述移动终端100处于第一状态,也就是常规使用状态时,此时,两个显示屏10的背面相对设置,如图1所示;当所示移动终端100处于第二状态时,其中一个显示屏10可以通过连接两者的转轴20进行翻转,翻转过后,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处于同一平面,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移动终端100中,每个显示屏10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
请同时参阅图3,图3为图1中所示的移动终端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每个显示屏10包括外壳110及收容于所述外壳110内的背光模组170(图4中所示),每个显示屏10的所述外壳110上靠近所述转轴20的一端用于与另一个显示屏10对接的第一侧边111上设置有连通窗120及用于控制所述连通窗120的复位柱130。所述连通窗120位于所述第一侧边111的中央位置,并与每个所述显示屏10的背光模组170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复位柱130位于所述连通窗120的两侧,所述第一侧边111上与所述复位柱13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穿孔1111(图4中示),当所述移动终端100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复位柱130穿过所述贯穿孔1111并伸出所述外壳110。
当所述移动终端100处于第二状态时,也就是说所述两个显示屏10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每个显示屏10的第一侧边上的所述连通窗120打开,收容于两个显示屏100中的两个背光模组170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公共背光模组,两个显示屏共用所述公共背光模组,此时,所述复位柱130收到另一显示屏10的第一侧边111的压力从而收回到所述外壳110中。
具体的,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5,图4为图1中IV-IV处所示部分剖面的放大图,图5为图1中V-V处所示部分剖面的放大图。如图4和图5所示,每个显示屏10还包括遮光板140、第一连接件150、第二连接件160、背光模组170、显示面板190。所述遮光板140、所述第一连接件150、所述第二连接件160、所述背光模组170和所述显示面板190收容于所述外壳110中。
所述遮光板140与所述连通窗120对应设置,所述遮光板140与所述第一侧边111平行且位于所述第一侧边111的内侧,所述遮光板140的面积大于所述连通窗120的面积,以使得所述遮光板140可以完全遮挡住所述连通窗120。所述遮光板140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侧边111上的贯穿孔1111相对应设置的通孔141,所述通孔141与所述贯穿孔1111连通,供所述复位柱130穿过的通孔141及所述光穿孔并伸出所述外壳110。
所述第一连接件150设置与所述显示屏10中,所述第一连接件15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外壳110的内壁上,即由所述第一侧边111上沿与所述第一侧边111相垂直的方向上延伸我而成的顶壁112上,所述第一连接件150的另一端与所述遮光板14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50为具有弹性的连接件。优选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150可以为弹簧。
所述外壳110的顶壁112朝向与所述顶壁112相对设置的底壁的一侧凸设有安装板113,所述安装板113与所述第一侧边111平行,所述安装板113对应位于所述显示屏10沿所述转轴20的轴向方向的两端的周边区内,所述安装板113、所述第一侧边111及所述顶壁112共同围成与U形槽,所述第一连接件150及所述遮光板140位于所述U形槽中。
所述安装板113靠近所述U形槽的一侧设置于有安装槽1131,所述第二连接件160收容于所述安装槽1131中,且所述第二连接件16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装槽1131的底面上,所述第二连接件160的另一端与所述复位柱13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160为具有弹性的连接件。优选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150可以为弹簧。
所述复位柱13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60连接,所述复位柱1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60连接的一端收容于所述安装槽1131中,并可随着所述第二连接件160在所述安装槽1131内移动,所述第二连接件160未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60连接的一端可穿过所述通孔141及所述光穿孔,从而伸出所述外壳110,所述第二连接件160可伸出所述外壳110的一端设置有一向所述外壳110内部并向下倾斜的切面131,所述切面131的尖端向外延伸形成一顶柱132,以保证在两个显示屏合并的时候,即所述两个显示屏10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所述复位柱130可以充分的被另一个第一侧边挤压,而可以收回所述外壳110中。
所述背光模组170与所述显示面板180层叠设置,所述背光模组170包括反光片171、导光板172、光学膜片组173及光源(图未示),所述光学膜片组173位于所述导光板172与所述显示面板180之间,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173与所述反光片171之间。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172平行设置,并位于所述导光板172远离所述遮光板140的一端。本发明实施中,两个显示屏的背光模组共同使用同一个反光片。
当所述移动终端100处于第一状态,即两个显示屏10的背面相对设置的时候,所述第二连接件160处于自然状态,不受力,且所述第二连接件160与所述复位柱130之间没有理的作用,所述复位柱130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通孔141及所述第一侧边111上的贯穿孔1111,并伸出所述外壳110。所述反光片171从所述连通窗120伸出,并绕过所述转轴20伸入另一显示屏的连通窗后收容于另一显示屏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反光片171与所述遮光板140相垂直方向上的两端可以与两个背光模组的导光板对齐,也可以稍微多出两个背光模组的导光板。所述遮光板140在所述复位柱的130的卡和下拉紧所述第一连接件150,所述遮光板140远离所述顶壁112,并遮挡住所述连通窗120,所述遮光板140与所述背光模组170的胶框的底面靠近所述连通窗120的一端共同夹持所述反光片,以保证使所述连通窗120完全闭合,所述背光模组170不会漏光。
而当所述移动终端100从第一状态变化为第二状态时,即所述移动终端100从所述两个显示屏10的背面相对设置,通过翻转,并成两个显示屏10的显示面处于同一平面的时候,所述复位柱130受到另一个显示屏的第一侧边的压力,压缩所述第二连接件160,并向所述U形槽内移动,从而收回到所述外壳110中,同时由于所述复位柱130的大部分收回到所述显示屏10中,只余所述顶柱132还位于所述通孔141及所述贯穿孔1111中,此时,所述遮光板140没有了所述复位柱130的限位,并且所述遮光板140受到了所述第一连接件150的拉力,所述遮光板140在所述第一连接件150的带动下,朝所述顶壁112的方向平移,打开所述连通窗120,并暴露处所述背光模组170的反光片171以及至少部分导光板172。此时,通过两个显示屏10的背光模组170通过所述连通窗120得以连通,形成一个公共背光模组,两个显示屏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公共背光模组。同时所述反光片171通过所述连通窗120同时位于两个背光模组中,由于使用一个公共背光模组以及一个反光片171,两个显示屏的背光光线均匀,亮度相同。
同时两个背光模组使用一个反光片171,还可以避免两个背光模组170连通时,光线从两个显示屏10的连接处溢出,造成背光的浪费,同时为了更好的避免光线从两个显示屏10连接处溢出,还可以在两个显示屏10用于对接的两个第一侧边111的外壳,对应所述连接窗120的外围设置适配的凸壁和凹槽,使用凸壁和凹槽配合,形成封闭的空间,以避免光线溢出造成的浪费。
再者,每个显示屏10的内部还设置有收容装置,所述收容装置位于所述外壳110上与所述第一侧边111相对设置的侧边上,并且所述反光片171与所述连通窗120相垂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收容装置连接,当两个显示屏10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所述反光片171在与所述连通窗120相垂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收容于所述收容装置中,且所述反光片171拉紧并平铺于所述公共背光模组的底部。
而当所述移动终端100从第二状态变化为第一状态时,即所述移动终端100从两个显示屏10的显示面处于同一平面,通过翻转,使所述两个显示屏10的背面变成相对设置的时候,所述复位柱130在所述第二连接件160的力的作用下,向外移动,直至所述切面131部分伸出所述外壳110停止,在此过程中,所述复位柱130上的切面131不断挤压所述通孔141的侧壁,使得所述遮光板140向所述外壳110的底壁方向移动,直至所述遮光板140抵住所述反光片171为止,此时,所述移动终端100回到第一状态。
请参阅图6,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背光源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00中,所述移动终端100的每个显示屏10的背光源包括第一光源组合第二光源组,所说第二光源组位于靠近两个显示屏10转动连接的一侧,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601、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大屏状态,其中,所述大屏状态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两个显示屏通过翻转处于同一显示面。
由于所述移动终端100具有两个显示屏10,所以用户除了常规使用其中一个显示屏10之外,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将其中一个显示屏10通过翻转,使得来年各个显示屏10的显示面处于同一显示面,即使用所述移动终端100的大屏状态,如看电影和办公等需要大屏的情况下。
因此,在该步骤中,所述移动终端主要是可以实时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所处的状态,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大屏状态。
步骤602、若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大屏状态,控制所其中一个显示屏的第二光源组不工作。
一般的,当将双屏移动终端的两个显示屏通过翻转,使得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处于同一平面时,即双屏移动终端处于大屏状态时,双屏移动终端的显示尺寸相应变大,举例来讲,假设每个显示屏都为4寸屏,那么,当两个显示屏通过翻转,使得显示面处于同一平面后,双屏移动终端1的显示屏就会变为6寸屏,而一个4寸屏的背光源假设需要8颗背光灯,那么两个显示屏就一共有16可背光灯,但是一个6寸的显示屏只需要12颗背光灯即可,这样算来,现有的双屏移动终端,还是使用传统的背光方式的话,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增大了移动终端的功耗,浪费电量。
而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移动终端100处于大屏状态,即两个显示屏10通过翻转使显示面处于同一平面时,两个显示屏10的背光模组相互连通,共同一个公共背光模组,并且将每个背光模组中的背光源划分为第一光源组合第二光源组。
因此,该步骤中,当所述移动终端100处于大屏状态时,也就是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二状态,两个显示屏10通过翻转使显示面处于同一平面之后,所述移动终端100控制其中一个显示屏10中的第二光源组不工作。
这样,既满足了大屏状态下背光亮度的需求,同时可以降低功耗,提高所以移动终端100的使用时间。
步骤603、若所述移动终端未处于大屏状态,控制需要显示的显示屏中的第一光源组合第二光源组同时工作。
该步骤中,当所述移动终端100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100未处于大屏状态的时候,也就是说,两个显示屏10的背面相对设置,或者是两个显示屏10各自工作的时候,那么所述移动终端100就可以控制需要进行显示的那个显示屏10进行正常工作,即控制需要显示的显示屏10中的第一光源组合第二光源组同时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两个显示屏,所述两个显示屏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每个显示屏包括外壳及收容于所述外壳中的背光模组,每个显示屏的外壳上靠近所述转轴一端与另一显示屏对接的第一侧边上设置有连通窗,当所述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每个显示屏的连通窗打开,两个背光模组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公共背光模组,两个显示屏共用所述公共背光模组。这样,通过在两个显示屏对接的侧壁上设置连通窗,当所述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位于侧壁上的连通窗打开,使得两个显示屏的背光模组相通形成一个公共背光模组,公共背光模组中的光线经过背光板的传到和反光片的反射等,均匀分布使得两个显示屏的背光模组中的光线量相同,从而两块显示屏的亮度达到一致,并且当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处于同一平面时,可以控制其中一个显示屏中的背光源部分工作,在满足移动终端亮度需求的同时,降低功耗,提高移动终端的使用时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者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大屏状态,其中,所述大屏状态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两个显示屏通过翻转处于同一显示面。
若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大屏状态,控所其中一个显示屏的第二光源组不工作。
若所述移动终端未处于大屏状态,控制需要显示的显示屏中的第一光源组合第二光源组同时工作。
所述的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两个显示屏,所述两个显示屏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每个显示屏包括外壳及收容于所述外壳中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显示屏的外壳上靠近所述转轴一端与另一显示屏对接的第一侧边上设置有连通窗,当所述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每个显示屏的连通窗打开,两个背光模组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公共背光模组,两个显示屏共用所述公共背光模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窗的位置与所述背光模组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连通窗处设置有遮光板,所述遮光板与所述第一侧边平行,所述遮光板位于所述第一侧边内侧并收容于所述外壳中,当所述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所述遮光板沿与显示屏的显示面垂直的方向移动,打开所述连通窗,并暴露出所述背光模组的反光片及至少部分导光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每个显示屏内部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及复位柱,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外壳内壁上,且另一端与所述遮光板连接,所述复位柱穿过所述遮光板上设置的通孔且一端伸出所述外壳,当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其中一个显示屏上的复位柱受到另一显示屏的第一侧边的压力收回到外壳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带动所述遮光板进行移动,打开所述连通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外壳的顶壁上,所述遮光可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带动下,朝所述顶壁的方向平移。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每个显示屏内部还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上,且另一端与所述复位柱相连,当两个每个显示屏的背面相对设置时,所述复位柱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推动下,所述复位柱未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且部分所述复位柱伸出所述外壳,所述复位柱与所述通孔配合,带动所述遮光板移动以遮挡所述连通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柱伸出所述外壳的一端设有一倾斜的切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两个显示屏的背光模组使用同一个反光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每个显示屏内部还设置有收容装置,所述反光片与所述连通窗相垂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收容装置连接,当两个显示屏的显示面通过翻转处于同一平面时,所述反光片在与所述连通窗相垂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收容于所述收容装置中,且所述反光片平铺于所述公共背光模组的底部。
9.一种背光源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8所述的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的每个显示屏的背光源包括第一光源组和第二光源组,所说第二光源组位于靠近两个显示屏转动连接的一侧,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大屏状态,其中,所述大屏状态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两个显示屏通过翻转处于同一显示面;
若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大屏状态,控制所其中一个显示屏的第二光源组不工作;
若所述移动终端未处于大屏状态,控制需要显示的显示屏中的第一光源组合第二光源组同时工作。
CN201710006883.0A 2017-01-05 2017-01-05 一种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2825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06883.0A CN108282576B (zh) 2017-01-05 2017-01-05 一种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
JP2017565920A JP6501922B2 (ja) 2017-01-05 2017-07-21 携帯端末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の制御方法
PCT/CN2017/093776 WO2018126643A1 (zh) 2017-01-05 2017-07-21 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06883.0A CN108282576B (zh) 2017-01-05 2017-01-05 一种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82576A true CN108282576A (zh) 2018-07-13
CN108282576B CN108282576B (zh) 2020-08-25

Family

ID=62789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0688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282576B (zh) 2017-01-05 2017-01-05 一种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01922B2 (zh)
CN (1) CN108282576B (zh)
WO (1) WO201812664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01021A1 (zh) * 2018-04-19 2019-10-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背光亮度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2614436A (zh) * 2020-12-22 2021-04-06 苏州桐劼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车载显示屏以及车载显示装置
CN115079434A (zh) * 2022-07-08 2022-09-20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8488B (zh) * 2021-09-22 2023-05-16 上海新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bim模型工程项目管理的进度分析装置及其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7930A (zh) * 2000-09-19 2003-10-08 金时焕 复合显示器件
JP2005257724A (ja) * 2004-03-09 2005-09-22 Sony Corp 表示モジュール、携帯情報端末及び携帯電話機
KR20100133185A (ko) * 2009-06-11 2010-1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방법
CN202102206U (zh) * 2011-04-28 2012-01-04 宁波高新区七鑫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屏液晶显示模组
CN202306998U (zh) * 2011-10-18 2012-07-04 东莞市升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双屏显示屏
US20120274540A1 (en) * 2011-04-26 2012-11-01 Kyocera Corporation Portable terminal apparatus
KR20140032773A (ko) * 2012-09-07 2014-03-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CN104243698A (zh) * 2014-09-02 2014-12-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背光灯控制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5049614A (zh) * 2005-06-09 2015-11-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能够控制背光的便携式终端及控制其背光的方法
CN105338133A (zh) * 2014-07-31 2016-02-1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屏幕的移动终端
CN106249988A (zh) * 2016-07-18 2016-12-2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方法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50428A (ja) * 2000-06-05 2001-12-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調整方法、携帯電話機
KR101221428B1 (ko) * 2004-07-20 2013-01-11 김시환 휴대용 표시장치
JP2011119830A (ja) * 2009-12-01 2011-06-16 Sharp Corp 折畳み式携帯端末
TWI449991B (zh) * 2011-03-21 2014-08-21 Wistron Corp 顯示器及具有該顯示器的電子裝置
JP2012220937A (ja) * 2011-04-14 2012-11-12 Kyocera Corp 携帯端末、表示装置、輝度制御方法及び輝度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14175198A1 (en) * 2013-04-24 2014-10-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5404380A (zh) * 2015-10-28 2016-03-16 田庆安 一种移动终端的节电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7930A (zh) * 2000-09-19 2003-10-08 金时焕 复合显示器件
JP2005257724A (ja) * 2004-03-09 2005-09-22 Sony Corp 表示モジュール、携帯情報端末及び携帯電話機
CN105049614A (zh) * 2005-06-09 2015-11-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能够控制背光的便携式终端及控制其背光的方法
KR20100133185A (ko) * 2009-06-11 2010-1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방법
US20120274540A1 (en) * 2011-04-26 2012-11-01 Kyocera Corporation Portable terminal apparatus
CN202102206U (zh) * 2011-04-28 2012-01-04 宁波高新区七鑫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屏液晶显示模组
CN202306998U (zh) * 2011-10-18 2012-07-04 东莞市升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双屏显示屏
KR20140032773A (ko) * 2012-09-07 2014-03-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CN105338133A (zh) * 2014-07-31 2016-02-1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屏幕的移动终端
CN104243698A (zh) * 2014-09-02 2014-12-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背光灯控制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6249988A (zh) * 2016-07-18 2016-12-2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方法及终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01021A1 (zh) * 2018-04-19 2019-10-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背光亮度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2614436A (zh) * 2020-12-22 2021-04-06 苏州桐劼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车载显示屏以及车载显示装置
CN115079434A (zh) * 2022-07-08 2022-09-20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26643A1 (zh) 2018-07-12
JP6501922B2 (ja) 2019-04-17
JP2019507360A (ja) 2019-03-14
CN108282576B (zh) 202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82576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背光源的控制方法
CN110646984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886099A (zh) 显示装置
CN109637373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4252063A (zh) 透明液晶显示装置
CN104375324A (zh)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CN106154615A (zh) 一种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6226947A (zh) 一体色显示屏
CN10291489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121110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包括液晶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
CN108181753A (zh) Lcd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13064292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208271542U (zh) 异形显示屏体、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210401920U (zh) 一种屏下摄像头lcd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1066029A (zh) 一种指纹识别组件、光学指纹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JP5580537B2 (ja) ランプソケットと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JP417012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5527745A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07179632A (zh)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7718718U (zh) 一种箱体透明屏拼接展柜橱窗
CN206321916U (zh) 一种分区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JPH109692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7505671A (zh) 背光模组、其制作方法以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CN207133809U (zh) 一种窄边框触摸屏及智能移动终端
CN218647267U (zh) 一种矩阵式mini LED异形挖孔液晶显示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1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