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78753B - 空调器风道组件与立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风道组件与立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78753B
CN108278753B CN201810236311.6A CN201810236311A CN108278753B CN 108278753 B CN108278753 B CN 108278753B CN 201810236311 A CN201810236311 A CN 201810236311A CN 108278753 B CN108278753 B CN 1082787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air outlet
air inlet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363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78753A (zh
Inventor
刘国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3631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787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78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787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78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787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254Duct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ans, e.g. sup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风道组件与立式空调器,其中,空调器风道组件包括:进风风道组件,包括进风风道;至少一个进风风机,安装于进风风道内;出风风道组件,包括与进风风道连通的出风风道;至少一个出风风机,安装于出风风道内;驱动装置,连接至进风风道组件和/或出风风道组件,用于驱动进风风道组件与出风风道组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移动,以使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能够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或相对偏离设置。本方案提供的空调器风道组件,一方面,能够提升送风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两个出风口分别出风的功能,尤其在制热模式下,使送风区域更均匀,以提升制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器风道组件与立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风道组件和一种立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分体立式空调器一般都是上部出风,在制热模式下,由于上部出风量大,从上部出风口导出的风由于密度的关系仍会往上走,导致较难达到房间风量分布均匀的效果。
相关技术中,采用至少两个沿纵向排布的离心风机实现上下两个出风口分别出风,存在以下缺陷:
在一种换热模式下只使用一个出风口进行出风,比如在制热模式下,只有下出风口出风,而在制冷模式下只有上出风口出风,导致另一个出风口被闲置,造成了出风口设置的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风道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风道组件,包括:进风风道组件,包括进风风道;至少一个进风风机,安装于进风风道内;出风风道组件,包括与进风风道连通的出风风道;至少一个出风风机,安装于出风风道内;驱动装置,连接至进风风道组件和/或出风风道组件,用于驱动进风风道组件与出风风道组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移动,以使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能够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或相对偏离设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包括能够相对移动的进风风道组件与出风风道组件,在进风风道内安装有进风风机,在出风风道内安装有出风风机,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的出风方向相同,以驱动风流从进风侧向出风侧流动,通过设置驱动装置,驱动进风风道组件与出风风道组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移动,以使进风风道中的进风风机与出风风道中的出风风机相对对接,或相对偏离,以实现合并送风或单独送风功能,通过与不同的出风口相对设置,实现一个出风口单独强化出风,或两个出风口分别出风的效果,一方面,能够提升送风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两个出风口分别出风的功能,尤其在制热模式下,使送风区域更均匀,以提升制热效果。
具体地,驱动进风风道组件与出风风道组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移动,可以是进风风道组件与出风风道组件同时移动,或进风风道组件移动,出风风道组件固定设置,或出风风道组件移动,进风风道组件固定设置。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风道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风风道组件固定设置,进风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框架,第一风道框架上开设有进风风道,进风风道内设置有进风风道支架,进风风道支架用于安装进风风机,第一风道框架设置有风道导轨;出风风道组件连接至驱动装置,出风风道组件包括第二风道框架,第二风道框架能够沿风道导轨移动,第一风道框架上开设有出风风道,出风风道内设置有出风风道支架,出风风道支架用于安装出风风机。
在本方案中,进风风道组件固定设置,通过驱动装置驱动,使出风风道组件能够相对进风风道组件纵向移动,进而使进风风道能够直接对应连通或相互错开连通,其中,在出风风道组件移动到上限位时,进风风道与出风风道对接,即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对接,实现上部的强化送风,在出风风道组件移动到下限位时,出风风道相对于进风风道设置于下方,实现从进风风道与出风风道的两个风道分别出风,配合出风口,实现纵向的大面积送风,在制热模式下,实现了制热暖足效果。
另外,通过将进风风道组件与出风风道组件分别构设为框架结构,一方面,方便进风风道与出风风道的构造以及风机的安装,另一方面,通过驱动框架移动,配合具体的传动结构,可靠性更高。
其中,进风风道向进风侧延伸,出风风道向出风侧延伸。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风道导轨为设置于第一风道框架的两侧的导向槽;第二风道框架的两侧对应设置有与导向槽配合的导向筋,通过将导向筋配合组装在导向槽内,驱动装置连接至第二风道框架,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二风道框架在导向槽内往复移动。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风道框架的两侧设置导向槽,在第二风道框架的两侧配合设置导向筋,通过将导向筋组装在导向槽内,以将导向槽作为风道导轨,配合驱动装置,驱动第二风道组件上下移动,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向筋的外侧面设置有齿条;驱动装置包括:齿轮,固定设置于导向槽的一端,导向槽的一端开设有缺口,以使齿轮与设置于导向槽内的导向筋上的齿条啮合设置;驱动电机,连接至齿轮,通过驱动电机驱动齿轮转动的,带动第二风道框架上下移动。
在本方案中,将驱动装置设置为齿轮齿条传动,具体为在导向筋的外侧设置齿条,在导向槽的一端设置有齿轮,通过齿轮与齿条啮合,配合驱动齿轮转动的驱动电机,实现出风风道组件的上下移动,移动控制的精确度比较高,有利于实现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的准确对接,以及与出风口的准确对位,以实现出风效果最优化。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齿条的一端设置于导向筋的一端,齿条的另一端设置于导向筋的中部区域;在导向筋的中部区域与齿条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行程限位块;在导向槽的一端设置有能够与第一行程限位块配合的第一限位勾结构,其中,第一行程限位块与第一限位勾结构配合,对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相对偏离设置时进行限位。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导向筋上设置第一形成限位块,在导向槽上对应设置第一限位勾结构,实现了采用机械结构的偏离设置时的准确限位,结构简单,制备成本低。
其中,第一风道框架与第二风道框架相对纵向设置时,一端具体为下端,另一端具体为上端。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向槽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挡筋,第二限位挡筋用于在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时进行限位。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在导向槽的另一端设置第二限位挡筋,实现对出风风道组件的向上移动的准确限位,以实现进风风道与出风风道的准确对接,采用机械结构的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时的准确限位,结构简单,制备成本低。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齿条的一端设置于导向筋的一端,齿条的另一端设置于导向筋的中部区域;在导向筋的中部区域与齿条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行程开关;在导向槽的一端设置有能够与第一行程开关配合的第二行程开关,其中,通过第一行程开关与第二行程开关配合,对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相对偏离设置时进行限位。
在本方案中,分别设置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一行程开关与第二行程开关,通过第一行程开关与第二行程开关相互碰撞控制驱动电机停止运行,结合控制器控制,实现了采用电控方式的偏离设置时的准确定位,控制的精确度更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导向槽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行程开关;导向筋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行程开关,其中,通过第三行程开关与第四行程开关配合,对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时进行限位。
在本方案中,分别设置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三行程开关与第四行程开关,通过第三行程开关与第四行程开关相互碰撞控制驱动电机停止运行,结合控制器控制,实现了采用电控方式的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时的准确定位,控制的精确度更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风道框架开设有与进风风道并排设置并能够与出风风道对应的进风孔,第二风道框架上未设置出风风道的区域被构设为网格格栅结构。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风道框架上开设与出风风道对应的进风孔,在对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相对偏离设置时,换热气流通过进风口直接进入出风风道,实现顺畅出风,通过在第二风道框架上设置网格格栅结构,一方面,使经过空调器风道组件的换热气流的流通面积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够提升第二风道框架的整体强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均为轴向水平设置的轴流风机。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两个轴流风机,并且两个轴流风机的风轮相对同轴设置,两个风轮之间具有指定间隙,能够提升风机运行过程的静压,减小容置体积,并提升出风风量。
其中,在两个轴流风机沿轴向相对设置时,具体为风轮的弯曲方向相反,以在反向旋转时,实现同向送风。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器,包括:柜体,柜体的进风侧设置有进风口,柜体的出风侧分别开设有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如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风道组件,设置于柜体内;换热器,设置于进风口与空调器风道组件之间,其中,通过进风风道组件与出风风道组件相对移动,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或其中一个与上出风口相对、另一个与下出风口相对设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包括能够相对移动的进风风道组件与出风风道组件,在进风风道内安装有进风风机,在出风风道内安装有出风风机,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的出风方向相同,以驱动从进风口进入的风流通过换热器换热后,从进风侧向出风侧流动,通过设置驱动装置,驱动进风风道组件与出风风道组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移动,以使进风风道中的进风风机与出风风道中的出风风机相对对接,或相对偏离,以实现合并送风(单独采用上出风口送风,或单独采用下出风口送风)或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同时单独送风,通过与不同的出风口相对设置,实现一个出风口单独强化出风,或两个出风口分别出风的效果,一方面,能够提升送风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两个出风口分别出风的功能,尤其在制热模式下,使送风区域更均匀,以提升制热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风风道与上出风口固定对应设置;其中,在制冷模式下,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制冷风流从上出风口排出,在制热模式下,进风风机与上出风口对应设置,出风风机与下出风口对应设置,制热风流分别从上出风口排出与下出风口排出。
在本方案中,进风风道组件与上出风口相对应并固定设置,通过驱动装置驱动,使出风风道组件能够相对进风风道组件纵向移动,进而使进风风道能够直接对应连通或相互错开连通,其中,在出风风道组件移动到上限位时,进风风道与出风风道对接,即进风风机与出风风机对接,通过上出风口出风,实现上部的强化送风,在出风风道组件移动到下限位时,出风风道相对于进风风道设置于下方,实现从进风风道与出风风道的两个风道分别出风,配合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同时出风,实现纵向的大面积送风,在制热模式下,实现了制热暖足效果。
其中,在制热模式下,换热器为冷凝器,在制冷模式下,换热器为蒸发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风道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B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风道组件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风道组件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进风风道组件,102进风风道,20进风风机,30出风风道组件,302出风风道,40出风风机,50驱动装置,104第一风道框架,106进风风道支架,304第二风道框架,306出风风道支架,1042导向槽,3042导向筋,3044齿条,502齿轮,504驱动电机,3046第一行程限位块,1044第一限位勾结构,1立式空调器,60柜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风道组件与立式空调器。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包括:空调器风道组件,包括:进风风道组件10,包括进风风道102;至少一个进风风机20,安装于进风风道102内;出风风道组件30,包括与进风风道102连通的出风风道302;至少一个出风风机40,安装于出风风道302内;驱动装置50,连接至进风风道组件10和/或出风风道组件30,用于驱动进风风道组件10与出风风道组件30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移动,以使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能够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或相对偏离设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包括能够相对移动的进风风道组件10与出风风道组件30,在进风风道102内安装有进风风机20,在出风风道302内安装有出风风机40,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的出风方向相同,以驱动风流从进风侧向出风侧流动,通过设置驱动装置50,驱动进风风道组件10与出风风道组件30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移动,以使进风风道102中的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道302中的出风风机40相对对接,或相对偏离,以实现合并送风或单独送风功能,通过与不同的出风口相对设置,实现一个出风口单独强化出风,或两个出风口分别出风的效果,一方面,能够提升送风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两个出风口分别出风的功能,尤其在制热模式下,使送风区域更均匀,以提升制热效果。
具体地,驱动进风风道组件10与出风风道组件30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移动,可以是进风风道组件10与出风风道组件30同时移动,或进风风道组件10移动,出风风道组件30固定设置,或出风风道组件30移动,进风风道组件10固定设置。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风道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如图1至图5所示,上述实施例中,进风风道组件10固定设置,进风风道组件10包括第一风道框架104,第一风道框架104上开设有进风风道102,进风风道102内设置有进风风道支架106,进风风道支架106用于安装进风风机20,第一风道框架104设置有风道导轨;出风风道组件30连接至驱动装置50,出风风道组件30包括第二风道框架304,第二风道框架304能够沿风道导轨移动,第一风道框架104上开设有出风风道302,出风风道302内设置有出风风道支架306,出风风道支架306用于安装出风风机40。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风道组件10固定设置,通过驱动装置50驱动,使出风风道组件30能够相对进风风道组件10纵向移动,进而使进风风道102能够直接对应连通或相互错开连通,其中,如图5所示,在出风风道组件30移动到上限位时,进风风道102与出风风道302对接,即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对接,实现上部的强化送风,如图4所示,在出风风道组件30移动到下限位时,出风风道302相对于进风风道102设置于下方,实现从进风风道102与出风风道302的两个风道分别出风,配合出风口,实现纵向的大面积送风,在制热模式下,实现了制热暖足效果。
另外,通过将进风风道组件10与出风风道组件30分别构设为框架结构,一方面,方便进风风道102与出风风道302的构造以及风机的安装,另一方面,通过驱动框架移动,配合具体的传动结构,可靠性更高。
其中,进风风道102向进风侧延伸,出风风道302向出风侧延伸。
如图1所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风道导轨为设置于第一风道框架104的两侧的导向槽1042;第二风道框架304的两侧对应设置有与导向槽1042配合的导向筋3042,通过将导向筋3042配合组装在导向槽1042内,驱动装置50连接至第二风道框架304,驱动装置50用于驱动第二风道框架304在导向槽1042内往复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风道框架104的两侧设置导向槽1042,在第二风道框架304的两侧配合设置导向筋3042,通过将导向筋3042组装在导向槽1042内,以将导向槽1042作为风道导轨,配合驱动装置50,驱动第二风道组件上下移动,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如图1所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导向筋3042的外侧面设置有齿条3044;驱动装置50包括:齿轮502,固定设置于导向槽1042的一端,导向槽1042的一端开设有缺口,以使齿轮502与设置于导向槽1042内的导向筋3042上的齿条3044啮合设置;驱动电机504,连接至齿轮502,通过驱动电机504驱动齿轮502转动的,带动第二风道框架304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将驱动装置50设置为齿轮502齿条3044传动,具体为在导向筋3042的外侧设置齿条3044,在导向槽1042的一端设置有齿轮502,通过齿轮502与齿条3044啮合,配合驱动齿轮502转动的驱动电机504,实现出风风道组件30的上下移动,移动控制的精确度比较高,有利于实现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的准确对接,以及与出风口的准确对位,以实现出风效果最优化。
具体地,驱动电机504为步进电机。
如图2与图3所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齿条3044的一端设置于导向筋3042的一端,齿条3044的另一端设置于导向筋3042的中部区域;在导向筋3042的中部区域与齿条3044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行程限位块3046;在导向槽1042的一端设置有能够与第一行程限位块3046配合的第一限位勾结构1044,其中,第一行程限位块3046与第一限位勾结构1044配合,对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相对偏离设置时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导向筋3042上设置第一形成限位块,在导向槽1042上对应设置第一限位勾结构1044,实现了采用机械结构的偏离设置时的准确限位,结构简单,制备成本低。
其中,第一风道框架104与第二风道框架304相对纵向设置时,一端具体为下端,另一端具体为上端。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导向槽104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挡筋,第二限位挡筋用于在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时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导向槽1042的另一端设置第二限位挡筋,实现对出风风道组件30的向上移动的准确限位,以实现进风风道102与出风风道302的准确对接,采用机械结构的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时的准确限位,结构简单,制备成本低。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齿条3044的一端设置于导向筋3042的一端,齿条3044的另一端设置于导向筋3042的中部区域;在导向筋3042的中部区域与齿条3044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行程开关;在导向槽1042的一端设置有能够与第一行程开关配合的第二行程开关,其中,通过第一行程开关与第二行程开关配合,对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相对偏离设置时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设置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一行程开关与第二行程开关,通过第一行程开关与第二行程开关相互碰撞控制驱动电机504停止运行,结合控制器控制,实现了采用电控方式的偏离设置时的准确定位,控制的精确度更高。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导向槽104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行程开关;导向筋304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行程开关,其中,通过第三行程开关与第四行程开关配合,对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时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设置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三行程开关与第四行程开关,通过第三行程开关与第四行程开关相互碰撞控制驱动电机504停止运行,结合控制器控制,实现了采用电控方式的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时的准确定位,控制的精确度更高。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风道框架104开设有与进风风道102并排设置并能够与出风风道302对应的进风孔,第二风道框架304上未设置出风风道302的区域被构设为网格格栅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风道框架104上开设与出风风道302对应的进风孔,在对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相对偏离设置时,换热气流通过进风口直接进入出风风道302,实现顺畅出风,通过在第二风道框架304上设置网格格栅结构,一方面,使经过空调器风道组件的换热气流的流通面积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够提升第二风道框架304的整体强度。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均为轴向水平设置的轴流风机。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轴流风机,并且两个轴流风机的风轮相对同轴设置,两个风轮之间具有指定间隙,能够提升风机运行过程的静压,减小容置体积,并提升出风风量。
其中,在两个轴流风机沿轴向相对设置时,具体为风轮的弯曲方向相反,以在反向旋转时,实现同向送风。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1,包括:柜体60,柜体60的进风侧设置有进风口,柜体60的出风侧分别开设有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如上述任一的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风道组件,设置于柜体30内;换热器,设置于进风口与空调器风道组件之间,其中,通过进风风道组件10与出风风道组件30相对移动,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或其中一个与上出风口相对、另一个与下出风口相对设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1,包括能够相对移动的进风风道组件10与出风风道组件30,在进风风道102内安装有进风风机20,在出风风道302内安装有出风风机40,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的出风方向相同,以驱动从进风口进入的风流通过换热器换热后,从进风侧向出风侧流动,通过设置驱动装置50,驱动进风风道组件10与出风风道组件30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移动,以使进风风道102中的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道302中的出风风机40相对对接,或相对偏离,以实现合并送风(单独采用上出风口送风,或单独采用下出风口送风)或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同时单独送风,通过与不同的出风口相对设置,实现一个出风口单独强化出风,或两个出风口分别出风的效果,一方面,能够提升送风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两个出风口分别出风的功能,尤其在制热模式下,使送风区域更均匀,以提升制热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进风风道102与上出风口固定对应设置;其中,在制冷模式下,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制冷风流从上出风口排出,在制热模式下,进风风机20与上出风口对应设置,出风风机40与下出风口对应设置,制热风流分别从上出风口排出与下出风口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风道组件10与上出风口相对应并固定设置,通过驱动装置50驱动,使出风风道组件30能够相对进风风道组件10纵向移动,进而使进风风道102能够直接对应连通或相互错开连通,其中,在出风风道组件30移动到上限位时,进风风道102与出风风道302对接,即进风风机20与出风风机40对接,通过上出风口出风,实现上部的强化送风,在出风风道组件30移动到下限位时,出风风道302相对于进风风道102设置于下方,实现从进风风道102与出风风道302的两个风道分别出风,配合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同时出风,实现纵向的大面积送风,在制热模式下,实现了制热暖足效果。
其中,在制热模式下,换热器为冷凝器,在制冷模式下,换热器为蒸发器。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风道组件与立式空调器,通过设置驱动装置,驱动进风风道组件与出风风道组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移动,以使进风风道中的进风风机与出风风道中的出风风机相对对接,或相对偏离,以实现合并送风或单独送风功能,通过与不同的出风口相对设置,实现一个出风口单独强化出风,或两个出风口分别出风的效果,一方面,能够提升送风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两个出风口分别出风的功能,尤其在制热模式下,使送风区域更均匀,以提升制热效果。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风风道组件,包括进风风道;
至少一个进风风机,安装于所述进风风道内;
出风风道组件,包括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的出风风道;
至少一个出风风机,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出风风机的出风方向相同;
驱动装置,连接至所述进风风道组件和/或所述出风风道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进风风道组件与所述出风风道组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移动,以使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出风风机能够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或相对偏离设置,以实现合并送风或单独送风两个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风道组件固定设置,所述进风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框架,所述第一风道框架上开设有所述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内设置有进风风道支架,所述进风风道支架用于安装所述进风风机,所述第一风道框架设置有风道导轨;
所述出风风道组件连接至所述驱动装置,所述出风风道组件包括第二风道框架,所述第二风道框架能够沿所述风道导轨移动,所述第一风道框架上开设有所述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内设置有出风风道支架,所述出风风道支架用于安装所述出风风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导轨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框架的两侧的导向槽;
所述第二风道框架的两侧对应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导向筋,通过将所述导向筋配合组装在所述导向槽内,所述驱动装置连接至所述第二风道框架,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风道框架在所述导向槽内往复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筋的外侧面设置有齿条;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齿轮,固定设置于所述导向槽的一端,所述导向槽的一端开设有缺口,以使所述齿轮与设置于所述导向槽内的所述导向筋上的所述齿条啮合设置;
驱动电机,连接至所述齿轮,通过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齿轮转动的,带动所述第二风道框架上下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条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导向筋的一端,所述齿条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导向筋的中部区域;
在所述导向筋的中部区域与所述齿条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行程限位块;
在所述导向槽的一端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行程限位块配合的第一限位勾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行程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勾结构配合,对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出风风机相对偏离设置时进行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槽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挡筋,所述第二限位挡筋用于在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出风风机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时进行限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条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导向筋的一端,所述齿条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导向筋的中部区域;
在所述导向筋的中部区域与所述齿条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行程开关;
在所述导向槽的一端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行程开关配合的第二行程开关,
其中,通过所述第一行程开关与所述第二行程开关配合,对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出风风机相对偏离设置时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槽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行程开关;
所述导向筋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行程开关,
其中,通过所述第三行程开关与所述第四行程开关配合,对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出风风机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时进行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道框架开设有与所述进风风道并排设置并能够与所述出风风道对应的进风孔,
所述第二风道框架上未设置所述出风风道的区域被构设为网格格栅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出风风机均为轴向水平设置的轴流风机。
11.一种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柜体,所述柜体的进风侧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柜体的出风侧分别开设有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柜体内;
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空调器风道组件之间;
其中,通过所述进风风道组件与所述出风风道组件相对移动,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出风风机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或其中一个与所述上出风口相对,另一个与所述下出风口相对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上出风口固定对应设置;
其中,在制冷模式下,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出风风机沿轴向水平相对设置,制冷风流从所述上出风口排出,在制热模式下,所述进风风机与所述上出风口对应设置,所述出风风机与所述下出风口对应设置,制热风流分别从所述上出风口排出与所述下出风口排出。
CN201810236311.6A 2018-03-21 2018-03-21 空调器风道组件与立式空调器 Active CN1082787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36311.6A CN108278753B (zh) 2018-03-21 2018-03-21 空调器风道组件与立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36311.6A CN108278753B (zh) 2018-03-21 2018-03-21 空调器风道组件与立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78753A CN108278753A (zh) 2018-07-13
CN108278753B true CN108278753B (zh) 2023-10-24

Family

ID=62810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36311.6A Active CN108278753B (zh) 2018-03-21 2018-03-21 空调器风道组件与立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7875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0717A (zh) * 2010-08-04 2013-06-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CN104748339A (zh) * 2015-03-12 2015-07-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WO2017041699A1 (zh) * 2015-09-11 2017-03-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206145800U (zh) * 2016-09-19 2017-05-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风道总成
CN107461899A (zh) * 2017-07-27 2017-12-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0717A (zh) * 2010-08-04 2013-06-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机
CN104748339A (zh) * 2015-03-12 2015-07-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WO2017041699A1 (zh) * 2015-09-11 2017-03-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206145800U (zh) * 2016-09-19 2017-05-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风道总成
CN107461899A (zh) * 2017-07-27 2017-12-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78753A (zh) 2018-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23930B1 (ko) 상용 차량용 공기 조절 장치
CN1707169A (zh) 空调器
CN201615551U (zh) 立式空调器
CN105352040A (zh) 空调柜机
CN203404929U (zh) 空调器风道部件及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4344519A (zh) 空调器风道部件及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KR101609051B1 (ko) 열원장치
CN108278753B (zh) 空调器风道组件与立式空调器
CN203907778U (zh) 空调风管机的室内机
CN110617590B (zh) 一种应用于大数据机房的通风换气系统
CN208025760U (zh) 空调器风道组件与立式空调器
CN115474400A (zh) 一种具有循环散热功能计算机网络控制柜
CN113381326B (zh) 一种电气工程用高效散热电器柜
CN1816460A (zh) 整体式的模块化的公共汽车空调装置
CN101639247A (zh) 空调器室外机的电机支架
CN203404926U (zh) 空调器整体式双贯流风道部件及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046322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359523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3404925U (zh) 双贯流风道结构及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9478289U (zh) 一种便于冷却的通信机柜
CN216953261U (zh) 空调器
CN104964340A (zh) 空调器
CN204629950U (zh) 风道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064154U (zh) 一种散热效率高的多路恒温恒湿控制器
CN114423246B (zh) 一种电动车控制器冷却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