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8848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18848U CN210118848U CN201920995980.1U CN201920995980U CN210118848U CN 210118848 U CN210118848 U CN 210118848U CN 201920995980 U CN201920995980 U CN 201920995980U CN 210118848 U CN210118848 U CN 2101188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wind wheel
- air inlet
- air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限定出安装空间,壳体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换热器和风轮,均位于安装空间内,换热器未完全覆盖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换热器和风轮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且风轮具有预设位置,在预设位置,沿进风口的长度方向,部分风轮覆盖换热器,部分风轮覆盖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中未被换热器覆盖的区域中的至少部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可以使得风轮同时吸入非自然风和自然风,在风轮内进行混合,得到混合风,提高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中,换热器与风轮相对固定,空调只能吹冷风或者当做风扇使用,不能吹混合风。
虽然有少数的空调器能够提供混合风,但会增加很多额外的部件,或者通过引风的方式。
增加很多额外的部件,或引风的方式,存在以下弊端:
1)增大空调器的成本,混合效果弱;
2)混合效果的程度及调节程度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限定出安装空间,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换热器和风轮,均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换热器未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轮之间能够相对运动,且所述风轮具有预设位置,在所述预设位置,沿所述进风口的长度方向,部分所述风轮覆盖所述换热器,部分所述风轮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中未被所述换热器覆盖的区域中的至少部分。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在预设位置,风轮从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中吸入风,具体地,经由换热器覆盖的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中进入的风为非自然风,经由未被换热器覆盖的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进入的风为常温风(或自然风),非自然风和自然风在风轮内混合得到混合风,提高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感。
本申请中通过风轮与换热器之间的相对运动吹出混合风,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控制风轮与换热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改变非自然风与自然风的比例,实现无级别的混风效果,混合效果好且混合程度易于调节。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对应设置,所述风轮能够在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区域的第一位置和覆盖所述第二进风区域的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换热器运动,且所述预设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
换热器对应第一进风区域设置,及换热器至少部分覆盖第一进风区域,而风轮能够相对于换热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这样在第一位置,风轮吸入的风中至少部分是依次经由第一进风区域和换热器的非自然风,在第二位置,风轮吸入的风中至少部分是来自第二进风区域的常温风(或自然风),在预设位置,风轮部分对应第一进风区域,部分对应第二进风区域,从而风轮能够同时从第一进风区域吸入经换热器的非自然风,从第二进风区域吸入自然风,在风轮内混合得到混合风。风轮相对于换热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并在滑动过程中经过预设位置,可以使得风轮同时吸入非自然风和自然风,在风轮内进行混合,得到混合风,提高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感。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风轮完全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相对应。
在第一位置,风轮完全对应第一进风区域设置,此时,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最强,从而提高对换热器的利用率。在第二位置,风轮部分对应第一进风区域,部分对应第二进风区域。在风轮相对于换热器运动的过程中,存在多个预设位置。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并与所述风轮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风轮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随所述风轮相对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第一驱动装置随风轮运动,以保证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一位置,第一驱动装置都能够驱动风轮绕风轮的轴线转动。第一驱动装置与风轮连接,带动风轮沿风轮的轴线方向转动,从而将第一进风区域和/或第二进风区域中的气流吸入风道内,并从出风口流出。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包括:轴承和轴承座,轴承和轴承座支撑在所述风轮与所述壳体之间,并随所述风轮相对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轴承和轴承座均位于安装空间内,轴承的内圈与风轮固定连接,轴承的外圈连接在轴承座上,轴承座设置在壳体上,既实现风轮在壳体上的安装,又实现了风轮相对于壳体绕风轮自身轴线的转动,轴承和轴承座随风轮相对于换热器运动,使得风轮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一位置,轴承和轴承座都能够良好的支撑风轮。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设有导风壁,所述导风壁围设出风道,所述风轮位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所述风道连通与所述风轮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出风口。
“所述风道连通与所述风轮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出风口”指的是,风轮与第一进风区域相对应时,风道能够连通第一进风区域和出风口,风轮与第二进风区域相对应时,风道能够连通第二进风区域和出风口,风轮同时与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相对应时,风道能够连通第一进风区域和出风口,且能够连通第二进风区域和出风口。
通过风道的设置,使得在风轮的作用下,从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进入风道的气流,能够从出风口流出。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壁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风道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均连通,所述风轮相对于所述风道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或者,所述导风壁与所述风轮相连接,并随所述风轮相对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导风壁是固定在壳体上的,这样风道相对于壳体也是静止的,即风轮相对于换热器运动时,风轮也是相对于风道运动的。风道相对于壳体静止的设置方式,可以降低空调器的复杂程度,但需要保证风道在第一进风区域到第二进风区域方向上的长度,以保证风道能够连通第一进风区域和出风口,且能够连通第二进风区域和出风口。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导风壁与所述风轮相连接,并随所述风轮相对于所述换热器运动。导风壁与风轮之间可以为固定连接,这样导风壁随风轮相对于换热器运动,从而风道随风轮相对于换热器运动。第二驱动装置与导风壁或风轮相连接,以驱动风轮和导风壁相对于换热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例如,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电机,电机轴上连接有齿轮,导风壁或风轮上连接有与齿轮相啮合的齿条,是实现第二驱动装置对导风壁和风轮的驱动。或者,导风壁与风轮之间活动连接,或者不连接,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风轮相对于换热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空调器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与导风壁相连接,用于驱动导风壁随风轮相对于换热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净化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处。
相关技术中,净化装置设置换热器上,对应第一进风区域设置。第一进风区域进入安装空间的气流需要经过净化装置、换热器,进风阻力大。本申请中将净化装置设置在第二进风区域处,即净化装置对应第二进风区域设置,从第二进风区域进入的气流经过净化装置后,经过风轮,再从风轮流出至出风口,既实现了对气流的净化,又减小了进风阻力。
净化装置可以为HEPA过滤装置(高效空气过滤装置或高效空气过滤器或高效空气过滤网)或HF过滤装置。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与室外新风相连通;或者,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与室内空气相连通。
第一进风区域可以是接室外新风,第一进风区域可以通过新风管与室外新风相连通,将室外新风引入风道中,并从出风口吹出,从而可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轮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设置,所述换热器能够在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区域的第一位置和覆盖所述第二进风区域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风轮对应第一进风区域及第二进风区域设置,即风轮至少部分覆盖第一进风区域且至少部分覆盖第二进风区域,风轮相对于壳体静止,换热器相对于壳体运动,并具体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第一位置,风轮从第二进风区域吸入自然风,从第一进风区域吸入非自然风,在风轮内混合后从出风口吹出;在第二位置,风轮从第二进风区域吸入非自然风,从第一进风区域吸入自然风,在风轮内混合后从出风口吹出;换热器相对于风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以调节风轮吸入的混合风。
在换热器相对于风轮运动过程中,风轮同时吸入非自然风和自然风,在风轮内进行混合,得到混合风,提高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感。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上固定连接有导风壁,所述导风壁围设出风道,所述风轮位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所述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均连通,所述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导风壁固定在壳体上,即相对于壳体静止,导风壁能够连通第一进风区域和出风口、第二进风区域和出风口。风道相对于壳体静止的设置方式,可以降低空调器的复杂程度,但需要保证风道在第一进风区域到第二进风区域方向上的长度,以保证风道能够连通第一进风区域和出风口,且能够连通第二进风区域和出风口。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导向结构,以引导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中的所述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运动。
可选地,风轮和换热器中的一个相对于壳体运动,另一个相对于壳体静止,设置导向结构,能够引导风轮和换热器中相对于壳体运动的一个在运动过程中不发生偏斜。可以理解,风轮和换热器也可以均相对于壳体运动,此时可以在风轮与壳体之间设置导向结构,同时在换热器与壳体之间设置导向结构。
以风轮相对于壳体运动为例,所述风轮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导向结构,例如所述风轮上连接有导向部,所述壳体上连接有导向配合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导向配合部相配合,以引导所述风轮相对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导向部与导向配合部向配合,引导风轮相对于换热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起到对风轮运动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避免风轮相对于换热器运动过程中发生轨道的偏移。导向部包括设置在风轮上的导向槽,导向配合部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导向柱,导向柱设置在导向槽内,并能够相对于导向槽滑动。或者,导向部包括设置在风轮上的导向柱,导向配合部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导向槽,导向柱设置在导向槽内,并能够相对于导向槽滑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运动。
风轮和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的运动的驱动方式可以为机械驱动或电控驱动。机械驱动的方式可以为连杆机构、链轮链条机构等;电控驱动的方式可以为电机加丝杠的驱动方式,或者电机与齿轮传动机构的驱动方式。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连接有齿轮,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上连接有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或者,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与丝杠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丝杠的另一端设有滑块,所述丝杠与所述滑块螺纹配合,且所述滑块与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相连接。
电机的电机轴转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的转动带动齿条运动,从而通过齿条带动风轮相对于换热器运动或者带动换热器相对于风轮运动。进一步地,齿条沿风轮相对于换热器的运动方向延伸。
为不改变风轮的结构,导向部可以设置在齿条上。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相连通。
如果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之间存在不为零的间距,在风轮相对于换热器运动过程中,风轮上会有一部分对应该不为零的间距,这样会降低风轮的利用率。进一步地,风轮相对于换热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时,风轮上的任一部分与第一进风区域相对应或与第二进风区域相对应,不存在不与进风区域(进风区域包括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相对应的部分,提高了对风轮的利用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风轮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沿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风轮可以沿壳体的长度方向运动,即风轮可以沿直线方向相对于换热器运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与壳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风轮的长度方向均与壳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空调器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器或柜机,对于壁挂式空调器如果壳体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则风轮相对于换热器沿左右方向运动;对于柜机,如果壳体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则风轮相对于换热器在上下方向运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的长度和,从而实现换热器不能完全覆盖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进而使得空调器能够吹出混合风。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沿所述壳体的周向依次设置,所述风轮沿所述壳体的周向或沿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沿壳体的周向设置,为实现混合风的效果,风轮沿直线运动或沿壳体的周向相对于换热器做弧形运动。
可以理解,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可以沿壳体的长度方向或周向依次设置,也可以有其它设置方式。当为其它设置方式时,需要满足通过换热器与风轮之间的相对运动使得空调器能够吹出混合风。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所述的空调器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风轮处于第一位置;
图2是图1所示的空调器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I-I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空调器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F-F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G-G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所述的空调器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风轮处于第二位置;
图8是图7所示的空调器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H-H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空调器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D-D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所述的空调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所述的底座、换热器、风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所述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换热器处于第一位置;
图16是图15中K-K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5所示的空调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L-L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7中M-M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5所示的空调器再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所述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换热器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
图22是图21中P-P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1所示的空调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调器,10壳体,11安装空间,12风道,13导风壁,14出风口,15面框,151第一进风区域,152第二进风区域,16面板,17底盘,4换热器,5风轮,6第一驱动装置,7轴承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至2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空调器可以为挂机(壁挂式空调器)或柜机,附图中以挂机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限定出安装空间11,壳体10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换热器4和风轮5,均位于安装空间11内,换热器4未完全覆盖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换热器4和风轮5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且风轮5具有预设位置,在预设位置,沿进风口的长度方向,部分风轮5覆盖换热器4,部分风轮5覆盖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中未被换热器4覆盖的区域中的至少部分。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0,在预设位置,部分风轮5(为方便描述该部分风轮5命名为第一部分风轮)覆盖换热器4,即第一部分风轮与换热器4对应设置,第一部分风轮在换热器4上的正投影不为零,部分风轮5(为方便描述该部分风轮5命名为第二部分风轮)覆盖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中未被换热器4覆盖的区域中的全部或部分,即第二部分风轮与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中未被换热器4覆盖的区域中的全部或部分对应设置,第二部分风轮在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中未被换热器4覆盖的区域上的正投影不为零。在预设位置,风轮5从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中吸入风,具体地,经由换热器4覆盖的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中进入的风为非自然风,经由未被换热器4覆盖的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进入的风为常温风(或自然风),非自然风和自然风在风轮5内混合得到混合风,提高空调器100出风的舒适感。
本申请中通过驱动风轮5与换热器4之间的相对运动吹出混合风,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控制风轮5与换热器4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改变非自然风与自然风的比例,实现无级别的混风效果,混合效果好且混合程度易于调节。
实施例一:
一种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0,限定出安装空间11,壳体10上设有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换热器4,位于安装空间11内,并与第一进风区域151对应设置;和风轮5,位于安装空间11内,并能够在覆盖第一进风区域151的第一位置和覆盖第二进风区域152的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即在第一位置,风轮5对应第一进风区域设置,风轮在第一进风区域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为零,在第二位置,风轮5对应第二进风区域设置,风轮在第二进风区域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为零,且预设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即在第一位置风轮5至少部分对应第一进风区域151,在第二位置风轮5至少部分对应第二进风区域152,在预设位置,部分风轮5部分对应第一进风区域151,部分对应第二进风区域152。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0,换热器4对应第一进风区域151设置,指的是第一进风区域151中进入的气流需要经过换热器4后才能经过风道12、出风口14流出。风轮5与第一进风区域151相对应,指的是在风轮5的作用下,空气从第一进风区域151进入风道12,经过出风口14流出;风轮5与第二进风区域152相对应,指的是在风轮5的作用下,空气从第二进风区域152进入风道12,经过出风口14流出;风轮5至少部分与第一进风区域151相对应指的是,风轮5部分与第一进风区域151相对应或者完全对应第一进风区域151设置;风轮5至少部分与第二进风区域152相对应指的是,风轮5部分与第二进风区域152相对应或者完全对应第二进风区域152设置。进一步地,换热器的长度不小于第一进风区域的长度,可以理解,换热器的长度也可以小于第一进风区域的长度。换热器在第一进风区域上的正投影全部位于第一进风区域内或者,换热器在第一进风区域上的正投影部分超出第一进风区域的范围。
换热器4对应第一进风区域151设置,而风轮5能够相对于换热器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如图3所示,这样在第一位置,风轮5吸入的风中至少部分是依次经由第一进风区域151和换热器4的非自然风,如图9所示,在第二位置,风轮5吸入的风中至少部分是来自第二进风区域152、且不经过换热器的常温风(或自然风),在预设位置,风轮5部分对应第一进风区域151,部分对应第二进风区域152,从而风轮5能够同时从第一进风区域151吸入经换热器4的非自然风,从第二进风区域152吸入自然风,在风轮5内混合得到混合风。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并在滑动过程中经过预设位置,可以使得风轮5同时吸入非自然风和自然风,在风轮5内进行混合,得到混合风,提高空调器100出风的舒适感。
本申请中通过驱动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移动改变风轮与换热器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风轮吸入的风的种类(自然风或非自然风),吹出混合风,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控制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的运动位置,可以改变非自然风与自然风的比例,实现无级别的混风效果,混合效果好且混合程度易于调节。
如图13和图14所示,壳体10包括底盘17和面框15,底盘17和面框15限定出安装空间11,面框15包括位于空调器100顶部的顶板和位于空调器100前部的面板16。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置在空调器100的顶部或背部。
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风轮5完全与第一进风区域151相对应,进一步地,风轮在第一进风区域上的正投影的在长度方向上不超出第一进风区域。
在第一位置,风轮5完全对应第一进风区域151设置,此时,空调器100的制冷或制热效果最强,从而提高对换热器4的利用率。在第二位置,风轮5部分对应第一进风区域151,部分对应第二进风区域152。在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的过程中,存在多个预设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相连通。
如果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之间存在不为零的间距,即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存在部分壳体,在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过程中,风轮5上会有一部分对应该不为零的间距,这样会降低风轮5的利用率。进一步地,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时,风轮5上的任一部分与第一进风区域151相对应或与第二进风区域152相对应,不存在不与进风区域(进风区域包括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相对应的部分,提高了对风轮5的利用率。
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呈格栅状,从而限定出格栅状的进风区域。关于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的形状、尺寸可以灵活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即图2中换热器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风轮5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换热器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为保证换热器4不能完全覆盖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保证空调器100能够吹出混合风,可以使得换热器4的长度方向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一致,且换热器4的长度小于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的长度和。可以理解,为保证换热器4不能完全覆盖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保证空调器100能够吹出混合风,还可以采用其它手段。
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风轮5可以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运动,即风轮5可以沿直线方向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换热器4的长度方向、风轮5的长度方向均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平行。
空调器100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器100或柜机,对于壁挂式空调器100如果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则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沿左右方向运动;对于柜机,如果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则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在上下方向运动。
如图7和图8所示,换热器4为蒸发器,蒸发器侧边留有第二进风区域152,风轮5、第一驱动装置6及其安装结构(包括轴承及轴承座)可以在整个风道12内滑动,风轮5完全置于蒸发器下方的时候,制冷效果最强;风轮5从蒸发器一端(第一位置)移动到极限位置(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换热进风(非自然风)和常温风(自然风)进风变化,可实现无极的混合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轮5和壳体10之间设有导向结构,例如风轮5上连接有导向部,壳体10上连接有导向配合部,导向部与导向配合部相配合,以引导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导向部与导向配合部向配合,引导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起到对风轮5运动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避免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过程中发生轨道的偏移。
导向部包括设置在风轮5上的导向槽,导向配合部包括设置在壳体10上的导向柱,导向柱设置在导向槽内,并能够相对于导向槽滑动。或者,导向部包括设置在风轮5上的导向柱,导向配合部包括设置在壳体10上的导向槽,导向柱设置在导向槽内,并能够相对于导向槽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包括: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与风轮5相连接,用于驱动风轮5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
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的驱动方式可以为机械驱动或电控驱动。机械驱动的方式可以为连杆机构、链轮链条机构等;电控驱动的方式可以为电机加丝杠的驱动方式,或者电机与齿轮传动机构的驱动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电机,电机的电机轴上连接有齿轮,风轮5连接有齿条,齿轮与齿条相啮合。
电机的电机轴转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的转动带动齿条运动,从而通过齿条带动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进一步地,齿条沿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的运动方向延伸。
为不改变风轮5的结构,导向部可以设置在齿条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包括:第一驱动装置6,第一驱动装置6位于安装空间11内,并与风轮5相连接,用于驱动风轮5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一驱动装置6随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
第一驱动装置6随风轮5运动,以保证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一位置,第一驱动装置6都能够驱动风轮5绕风轮5的轴线转动。第一驱动装置6与风轮5连接,带动风轮5沿风轮5的轴线方向转动,从而将第一进风区域151和/或第二进风区域152中的气流吸入风道12内,并从出风口14流出。第一驱动装置6可以为电机。
在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过程中,第二驱动装置同时驱动风轮5及第一驱动装置6相对于换热器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空调器100包括轴承组件7,轴承组件7包括轴承和轴承座,轴承和轴承座支撑在风轮5与壳体10之间,例如支撑在风轮5与底盘之间,并随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
轴承和轴承座均位于安装空间11内,轴承的内圈与风轮5固定连接,轴承的外圈连接在轴承座上,轴承座设置在壳体10上,既实现风轮5在壳体10上的安装,又实现了风轮5相对于壳体10绕风轮5自身轴线的转动,轴承和轴承座随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使得风轮5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一位置,轴承和轴承座都能够良好的支撑风轮5。
可选地,第一驱动装置6和轴承组件7分别位于风轮5长度方向的两端,例如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沿风轮5长度方向设置时,轴承组件7靠近第二进风区域152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图11和图12所示,壳体10内设有导风壁13,导风壁13围设出风道12,风轮5位于风道12内,壳体10上设有出风口14,风道12用于连通与风轮5相对应的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中的至少一个与出风口14。
“风道12用于连通与风轮5相对应的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中的至少一个与出风口14”指的是,风轮5与第一进风区域151相对应时,风道12能够连通第一进风区域151和出风口14,风轮5与第二进风区域152相对应时,风道12能够连通第二进风区域152和出风口14,风轮5同时与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相对应时,风道12能够连通第一进风区域151和出风口14,且能够连通第二进风区域152和出风口14。
通过风道12的设置,使得在风轮5的作用下,从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中的至少一个进入风道12的气流,能够从出风口14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图11和图12所示,导风壁13固定在壳体10上,风道12与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均连通,风轮5相对于风道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导风壁13是固定在壳体10上的,这样风道12相对于壳体10也是静止的,即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时,风轮5也是相对于风道12运动的。风道12相对于壳体10静止的设置方式,可以降低空调器100的复杂程度,但需要保证风道12在第一进风区域151到第二进风区域152方向上的长度,以保证风道12能够连通第一进风区域151和出风口14,且能够连通第二进风区域152和出风口14。
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处可以是直接进风,也可以加上净化装置,形成净化效果。可选地,空调器100包括:净化装置,净化装置设置在第二进风区域152处。
相关技术中,净化装置设置换热器4上,对应第一进风区域151设置。第一进风区域151进入安装空间11的气流需要经过净化装置、换热器4,进风阻力大。本申请中将净化装置设置在第二进风区域152处,即净化装置对应第二进风区域152设置,从第二进风区域152进入的气流经过净化装置后,经过风轮5,再从风轮5流出至出风口14,既实现了对气流的净化,又减小了进风阻力。
净化装置可以为HEPA过滤装置(高效空气过滤装置或高效空气过滤器或高效空气过滤网)或HF过滤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区域151与室外新风相连通;或者,第一进风区域151与室内空气相连通。
第一进风区域151可以是接室外新风,第一进风区域151可以通过新风管与室外新风相连通,将室外新风引入风道12中,并从出风口14吹出,从而可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沿壳体10的周向依次设置,风轮5沿壳体10的周向或沿直线方向相对于换热器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沿壳体10的周向设置,为实现混合风的效果,风轮5沿直线运动或沿壳体10的周向相对于换热器4做弧形运动。
可以理解,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可以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或周向依次设置,也可以有其它设置方式。当为其它设置方式时,换热器4运动形式(包括运动方向及轨迹)的选择应满足在第一位置,风轮5至少部分对应第一进风区域151,在第二位置,风轮5至少部分对应第二进风区域152,且存在风轮5部分对应第一进风区域151、部分对应第二进风区域152的预设位置。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不同在于,导风壁13与风轮5相连接,并随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
导风壁13与风轮5之间可以为固定连接,这样导风壁13随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从而风道12随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运动。第二驱动装置与导风壁13或风轮5相连接,以驱动风轮5和导风壁13相对于换热器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例如,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电机,电机轴上连接有齿轮,导风壁13或风轮5上连接有与齿轮相啮合的齿条,是实现第二驱动装置对导风壁13和风轮5的驱动。
或者,导风壁13与风轮5之间活动连接,或者不连接,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与导风壁13相连接,用于驱动导风壁13随风轮5相对于换热器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不同在于,风轮5对应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设置,即风轮在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均不为零,换热器4能够在覆盖第一进风区域151的第一位置和覆盖第二进风区域152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即在第一位置换热器在第一进风区域上的正投影不为零,在第二位置换热器在第二进风区域上的正投影不为零。如图15、16和图20所示,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风轮5的长度方向、换热器4的长度方向均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相同,风轮5的长度大于换热器4的长度,进一步地,风轮5的长度与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的长度和相同,以使风轮5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完全覆盖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换热器4的长度小于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的长度和,以使换热器4在长度方向上不能完全覆盖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
风轮对应第一进风区域及第二进风区域设置,即风轮至少部分覆盖第一进风区域且至少部分覆盖第二进风区域,风轮相对于壳体静止,换热器相对于壳体运动,并具体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第一位置,风轮从第二进风区域吸入自然风,从第一进风区域吸入非自然风,在风轮内混合后从出风口吹出;在第二位置,风轮从第二进风区域吸入非自然风,从第一进风区域吸入自然风,在风轮内混合后从出风口吹出;换热器相对于风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以调节风轮吸入的混合风。
如图15和图16,换热器处于第一位置,第一进风区域处进入非自然风,第二进风区域处进入自然风。如图21和22中,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换热器4相对于风轮5沿X方向往复运动,换热器4运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一位置,换热器与Q2位置处的第一进风区域不对应,即未覆盖Q2位置处的第一进风区域,Q2位置处风轮吸入自然风,换热器与Q3位置处的第二进风区域不对应,即未覆盖Q3位置处的第一进风区域,Q3位置处风轮吸入自然风,换热器与Q1位置处的进风区域(包括第一进风区域和/或第二进风区域)对应,即覆盖Q1位置处的进风区域,Q1位置处风轮吸入非自然风。如图23中,风轮从Z1和Z3处吸入自然风,从Z2处吸入非自然风。
进一步地,壳体10上固定连接有导风壁13,导风壁13围设出风道12,风轮5位于风道12内,壳体10上设有出风口14,风道12的第一端与第一进风区域151和第二进风区域152均连通,风道的第二端与出风口14连通。
导风壁固定在壳体上,即相对于壳体静止,导风壁长度较长,以能够连通第一进风区域和出风口、第二进风区域和出风口。风道相对于壳体静止的设置方式,可以降低空调器的复杂程度,但需要保证风道在第一进风区域到第二进风区域方向上的长度,以保证风道能够连通第一进风区域和出风口,且能够连通第二进风区域和出风口。
进一步地,换热器与壳体之间设有导向结构,以引导换热器相对于壳体及风轮运动。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装置与换热器4相连接,用于驱动换热器4相对于风轮5的运动。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电机,电机的电机轴上连接有齿轮,换热器4连接有齿条,齿轮与齿条相啮合;或者,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电机,电机的电机轴与丝杠的一端相连接,丝杠的另一端设有滑块,丝杠与滑块螺纹配合,且滑块与换热器4相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0,通过在蒸发器侧边设置第二进风区域152,再将风轮5相对于蒸发器移动,可以使得风轮5同时吸入常温风和制冷风,在风轮5内进行混合。同时,通过改变风轮5与蒸发器的相对位置,可以无极调节常温风和制冷风的比例,从而达到无级别的混风效果。其次,可以在第二进风区域152处增加净化装置,起到净化作用,实现较小阻力的空气净化。因此,本申请的空调器100可以实现无限极调节混合风,且结构简单、易拆装、易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限定出安装空间,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区域和第二进风区域;
换热器和风轮,均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换热器未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轮之间能够相对运动,且所述风轮具有预设位置,在所述预设位置,沿所述进风口的长度方向,部分所述风轮覆盖所述换热器,部分所述风轮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中未被所述换热器覆盖的区域中的至少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对应设置,所述风轮能够在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区域的第一位置和覆盖所述第二进风区域的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换热器运动,且所述预设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风轮完全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承和轴承座,所述轴承和所述轴承座支撑在所述风轮与所述壳体之间,并随所述风轮相对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并与所述风轮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风轮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随所述风轮相对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设有导风壁,所述导风壁围设出风道,所述风轮位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所述风道连通与所述风轮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壁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风道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均连通;或者,
所述导风壁与所述风轮相连接,并随所述风轮相对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净化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与室外新风相连通,或者,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与室内空气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轮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设置,所述换热器能够在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区域的第一位置和覆盖所述第二进风区域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固定连接有导风壁,所述导风壁围设出风道,所述风轮位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所述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均连通,所述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中的所述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连接有齿轮,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中的所述其中一个连接有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或者,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与丝杠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丝杠的另一端设有滑块,所述丝杠与所述滑块螺纹配合,且所述滑块与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中的所述其中一个相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导向结构,以引导所述风轮和所述换热器中的所述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的长度和。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区域和所述第二进风区域沿所述壳体的周向依次设置,所述风轮沿所述壳体的周向或沿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95980.1U CN210118848U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95980.1U CN210118848U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18848U true CN210118848U (zh) | 2020-02-28 |
Family
ID=69616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995980.1U Active CN210118848U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1884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07266A (zh) * | 2019-06-28 | 2019-09-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
2019
- 2019-06-28 CN CN201920995980.1U patent/CN21011884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07266A (zh) * | 2019-06-28 | 2019-09-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32289B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9084369A (zh) | 空调器 | |
CN210050882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3574756A (zh) | 上下送风双贯流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9944521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6196286A (zh) | 柜式空调及混风方法 | |
CN210118848U (zh) | 空调器 | |
CN205448024U (zh) | 分体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8671174U (zh) | 空调器 | |
CN110657495B (zh) | 空调内机 | |
CN110207266A (zh) | 空调器 | |
CN110762824B (zh) | 出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 |
CN210399152U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0399153U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1177074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671156U (zh) | 空调器 | |
CN21011884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6123265A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及混风方法 | |
JP3308256B2 (ja) |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 |
CN107166518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260137U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和柜式空调 | |
CN210118837U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2390517U (zh) | 空调器 | |
CN211451327U (zh) | 一种发散式出风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输风设备 | |
CN209944529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