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9152U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99152U CN210399152U CN201920916092.6U CN201920916092U CN210399152U CN 210399152 U CN210399152 U CN 210399152U CN 201920916092 U CN201920916092 U CN 201920916092U CN 210399152 U CN210399152 U CN 2103991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guide
- indoor unit
- box
- guide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柜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送风风机、换热器、导风构件和驱动机构;导风构件包括至少三个具有前后开口且中间贯通的导风圈,各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形成贯穿各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形成射流口,射流口配置为将换热气流引导至贯通风道,并向前吹送气流,以带动贯通风道中的空气向前送往位于机壳前侧的出风口;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驱动盒和至少部分位于驱动盒内并与电机连接的传动机构,以驱动相邻的至少两个导风圈运动,驱动盒的横向两侧边缘呈中间向内侧凹陷的流线型,减小驱动盒在横向上的尺寸,从而降低风阻,增加由射流口进入贯通风道的风量,同时使得气流沿驱动盒横向两侧边缘向上流动的更加顺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必备的家用电器之一,柜式空调器室内机是一种常见的室内机形式,因其功率大,制冷制热快的特点,应用非常广泛。
现有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一般无法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导致与出风口相对的区域和周边其他区域的温度存在偏差,使房间内的温度不均匀。并且,由于出风口吹出的风存在向中央区域聚集的趋势,当用户处在该中央区域时,会因被风直吹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而在中央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又会感觉到制冷制热延迟的问题。因此,现有柜式空调器室内机对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使用体验好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减少风阻,提升出风量。
本实用新型一个再一步的目的是使得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温度更加柔和、均匀。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柜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上开设有进风口,且机壳的前壁开设有出风口;
送风风机,配置为从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其向出风口流动;
换热器,设置于进风口与送风风机之间的进风流路上,以与从进风口进入的环境空气进行换热,从而形成换热气流;
导风构件,位于送风风机的上方,包括至少三个具有前后开口且中间贯通的导风圈,各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贯穿各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形成射流口,射流口配置为将换热气流引导至贯通风道,并向前吹送气流,以带动贯通风道中的空气向前送往出风口;以及
驱动机构,包括:
电机,具有一输出轴;
驱动盒,位于导风圈的下方;
传动机构,至少部分位于驱动盒内,与输出轴连接,设置为驱动相邻的至少两个导风圈运动;
其中,驱动盒的横向两侧边缘呈中间向内侧凹陷的流线型。
可选地,驱动盒包括上端敞开的第一盒体和覆盖第一盒体的上端敞开处并与第一盒体外形适配的第一盖板;第一盒体的横向两侧边缘和第一盖板的横向两侧边缘均呈中间向内侧凹陷的流线型。
可选地,第一盒体的底壁下表面包括位于横向中间的第一区段和由第一区段分别平滑过渡至横向两侧边缘的两个第二区段,且每个第一区段所处的位置低于第二区段所处的位置。
可选地,导风圈为至少四个,至少两个导风圈为位于中间的两个导风圈,两个导风圈记为两个中间导风圈;导风构件还包括安装板,设置于机壳内,位于最前侧的导风圈的前方,具有与贯通风道贯通的开口;电机设置于安装板的前侧下方;驱动盒的前端设置于安装板上,其后端设置于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后方的导风圈上。
可选地,输出轴与机壳的高度方向平行,第一盒体的底壁内侧形成有与输出轴平行且向上延伸的第一固定轴;
传动机构包括:
第一曲柄,位于驱动盒内,与第一固定轴转动连接,并具有与输出轴平行并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轴和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轴,第一连接轴穿过第一盖板与位于前方的中间导风圈的下端固定连接;
第二曲柄和驱动连杆,第二曲柄的一端与输出轴固定连接,另一端形成有与输出轴平行并向上延伸的转轴;驱动连杆的一端与第二曲柄的转轴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一盒体与第二连接轴连接,以带动位于前方的中间导风圈向左或向右转动;
至少一个水平延伸的平衡连杆,位于两个中间导风圈的上方,每个平衡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中间导风圈的上端转动连接,以当位于前方的中间导风圈转动时,带动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同步转动。
可选地,驱动机构还包括:
支撑盒,位于导风圈的上方,其前端设置于安装板上,其后端设置于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后方的导风圈上;
第三曲柄,位于支撑盒中,具有与第一连接轴平行并相对的第三连接轴,第三连接轴穿过支撑盒向下延伸至与位于前方的中间导风圈的上端固定连接。
可选地,支撑盒包括上端敞开的第二盒体和覆盖第二盒体的上端敞开处并与第二盒体的外形适配的第二盖板;第二盒体的横向两侧边缘与第二盖板的横向两侧边缘均呈中间向内侧凹陷的流线型。
可选地,第一盒体的底壁内侧位于第一固定轴后方的位置形成有与第一固定轴平行并向上延伸的第二固定轴;
传动机构还包括:
第四连接轴,位于驱动盒中,与第一连接轴平行,其下端与第二固定轴连接,其上端穿过第一盖板与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的下端转动连接;
第五连接轴,位于支撑盒中,与第四连接轴平行并相对,第五连接轴穿过第二盒体与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的上端转动连接。
可选地,第一盖板的上壁内侧形成有第一限位部,其包括与第一曲柄的转动路径一致的第一滑轨和位于第一滑轨两端的两个第一限位柱;第二盒体的底壁内侧形成有第二限位部,其包括与第三曲柄转动路径一致的第二滑轨和位于第二滑轨两端的两个第二限位柱;
在电机及驱动连杆的带动下,第一曲柄沿第一滑轨滑动,并带动前方的中间导风圈转动,进而带动第三曲柄沿第二滑轨滑动,同时带动后方的中间导风圈同步转动。
可选地,机壳的后壁与贯通风道相对的区域开设有自然风引风口,以当射流口将贯通风道中的气流向前喷出时,促使自然风引风口周围的环境空气向前流动进入贯通风道内与射流口吹出的换热气流混合。
本实用新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驱动机构使相邻的至少两个导风圈运动,改变该至少两个导风圈前后开口的朝向,从而改变贯通风道的送风方向,增大室内机的送风范围,提升房间内温度的均匀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制冷制热体验;另外,驱动盒的横向两侧边缘呈中间向内侧凹陷的流线型,减小了驱动盒在横向上的尺寸,从而降低风阻,增加由射流口进入贯通风道的风量,同时,减少了制冷模式时导风圈底端的凝露问题,而且使得气流流动更加顺畅。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通过优化驱动机构中各个部件的位置和构造,使导风圈的左右摆动更加稳定,并使室内机的内部部件结构紧凑,充分利用了室内机机壳内的空间,减小了占用空间,并减少了送风风阻。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机壳的后壁形成有与贯通风道相通的自然风引风口,当射流口将贯通风道中的气流向前喷出时,促使自然风引风口周围的环境空气向前流动进入贯通风道内与射流口吹出的换热气流混合,并从位于前侧的出风口吹向室内,如此增大了整体送风距离和送风量,并使得吹送的气流柔和,形成热而不燥、凉而不冷的舒适风。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构件和驱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构件和驱动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构件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驱动盒及其内部部件的一个方向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驱动盒及其内部部件的另一方向的爆炸示意图;以及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构件的支撑盒及其内部部件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为了便于描述,说明书中提及的“上”、“下”、“前”、“后”、“顶”、“底”、“横向”等方位均按照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限定,例如,如图2所示,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靠近墙壁的一侧为后。横向即是指与室内机100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侧视图。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一般性地包括机壳、送风组件、换热器。
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一般性地可包括前面板101、位于前面板101后部的罩壳102和位于底部的底座107,前面板101、罩壳102和底座107共同配合,限定出换热送风腔。机壳上开设有进风口101c和出风口101a,其中,出风口101a形成于机壳的前壁,也即是形成于前面板10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01c形成于机壳的后壁,也可理解为形成于罩壳102的后壁。在可替代实施例中,进风口可形成于机壳的侧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100的前壁还可开设有另一出风口101b,另一出风口101b位于出风口101a的下方,如图1所示,另一出风口101b形成于前面板101的下部临近底端的位置,出风口101a形成于前面板101的上部临近顶端的位置。
换热器(未示出),其设置于送风组件与进风口101c之间的进风流路上,以与从进风口101c进入的环境空气进行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器作为制冷系统的一部分,制冷系统可以利用压缩制冷循环来实现,压缩制冷循环利用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装置的压缩相变循环实现热量的传递。制冷系统还可以设置四通阀,改变制冷剂的流向,使换热器交替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实现制冷或者制热功能。由于空调器中压缩制冷循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其工作原理和构造在此不做赘述。
送风组件(未示出),设置于换热送风腔内,其包括送风风机,在室内机100仅具有出风口101a的实施例中,送风风机配置为从进风口101c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其向出风口101a流动。在室内机100具有出风口101a和另一出风口101b的实施例中,送风组件还包括另一送风风机,另一送风风机配置为从进风口101c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其向另一出风口101b流动。其中,送风风机、另一送风风机均可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可沿机壳的前后方向延伸。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导风构件10和驱动机构的侧视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导风构件10和驱动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3、图4,并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室内机100还包括导风构件10,其包括至少三个具有前后开口且中间贯通的导风圈110,各个导风圈110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贯穿各个导风圈110的贯通风道1101,相邻两个导风圈110之间形成射流口110a,射流口110a配置为将换热气流引导至贯通风道1101,并向前吹送气流,以带动贯通风道1101中的空气向前送往出风口101a。也即是说,每个导风圈110均为前后贯通的环状导风圈,每个导风圈110均具有其自身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每个导风圈110的后开口为其进风口,前开口为其出风口,至少三个导风圈110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后,相邻两个导风圈110之间形成射流口110a,相邻两个导风圈110通过其贯通的前后开口连通,从而形成贯通风道1101。
如前所述,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01a可形成于前面板101的上部临近顶端的位置,相应地,导风构件10位于机壳内临近顶端的空间内,显然,导风构件10位于送风风机的上方,换热气流经送风风机向上流动,由相邻两个导风圈110之间的射流口110a进入贯通风道1101,并向前流动,由出风口101a吹向室内(参见图3,图3中直线箭头指示了换热气流向导风构件10流动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配合贯通风道1101,机壳的后壁与贯通风道1101相对的区域开设有自然风引风口101d,当射流口110a将贯通风道1101中的气流向前喷出时,促使自然风引风口101d周围的环境空气向前流动进入贯通风道1101内与射流口110a吹出的换热气流混合,并从位于前侧的出风口101a吹向室内,如此增大了整体送风距离和送风量,并使得吹送的气流柔和,形成热而不燥、凉而不冷的舒适风,使得用户体验更加舒适。其中,自然风引风口101d、出风口101a均可呈圆形。
在室内机100具有另一出风口101b的实施例中,室内机100可根据运行模式控制送风风机、另一送风风机的启停,实现由出风口101a和/或另一出风口101b向室内吹送气流。例如,制冷模式时,送风风机可开启,另一送风风机关闭,在送风风机的驱动下,换热气流经射流口110a进入贯通风道1101,贯通风道1101内形成足够大的负压,使得自然风引风口101d周围的环境空气在该负压下进入贯通风道1101与换热气流混合,后由出风口101a送出,提升送风舒适性,且由于冷风由位于上方的出风口101a送出,冷风具有下沉趋势,可增加室内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温度均匀性。而制热模式时,送风风机可关闭,另一送风风机开启,在另一送风风机的驱动下,换热气流由位于下方的另一出风口101b送出,热风由室内机100的底部送出,实现暖足式送风,可以快速对用户的腿脚位置进行加热。
特别地,本实施例的室内机100还包括驱动机构,包括电机150、位于导风圈110下方的驱动盒130及传动机构,传动机构的至少部分位于驱动盒130内,与电机150的输出轴连接,设置为驱动相邻的至少两个导风圈110运动。也即是说,相邻的至少两个导风圈110可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移动、摆动或转动,或者进行兼具移动、摆动和转动中的至少两个动作的复合式运动。由此,可通过该至少两个导风圈110的转动或摆动直接改变相应导风圈110的前开口的朝向,也即改变贯通风道1101的部分区段的送风方向,从而直接调节出风口101a的送风方向,增大送风覆盖范围,使得室内整个区域均有、快速地达到制冷制热效果。而且,方便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对送风方向进行调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或者,可通过该至少两个导风圈110的移动改变该至少两个导风圈110与相邻导风圈110之间的射流口110a的大小,以改变由不同射流口110a进入贯通风道1101内的送风量,从而利用不同射流口110a的送风量的变化实现对出风口101a的送风方向的调节。
图5是图4的爆炸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导风构件10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导风构件10的驱动盒130及其内部部件的一个方向的爆炸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导风构件10的驱动盒130及其内部部件的另一方向的爆炸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导风构件10的支撑盒120及其内部部件的爆炸示意图。
进一步特别地,参见图7、图8,并结合图3至图5所示,驱动盒130的横向两侧边缘呈中间向内侧凹陷的流线型,减小驱动盒130在横向上的尺寸,以减小驱动盒130的整体面积,从而降低风阻,增加由射流口110a进入贯通风道1101的风量,并可减少制冷模式时导风圈110底端的凝露问题,而且使得气流流动更加顺畅。可以理解的是,横向是指与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靠近驱动盒130前后延伸的中心线的方向为内侧,驱动盒130的横向两侧边缘可相对于该中心线对称分布。
参见图8,驱动盒130包括上端敞开的第一盒体131和覆盖第一盒体131的上端敞开处并与第一盒体131外形适配的第一盖板132,如此将驱动盒130设计为可拆卸的两部分结构,方便在驱动盒130内布置传动机构的部分部件。并且,第一盒体131的横向两侧边缘131a呈中间向内侧凹陷的流线型,第一盖板132的横向两侧边缘132a呈中间向内侧凹陷的流线型,以减小驱动盒130在横向上的整体面积,降低风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第一盒体131的底壁下表面包括位于横向中间的第一区段131b和由第一区段131b分别平滑过渡至横向两侧边缘131a的两个第二区段131c,且每个第一区段131b所处的位置低于第二区段131c所处的位置。如此可增加第一区段131b与第一盖板132之间的空间容积,为下述驱动连杆160的位置提供容纳空间,并通过平滑向上延伸的第二区段131c使得气流向上流动更加顺畅。
参见图5、图7和图8,第一盒体131的底壁形成有两个螺钉柱,分别为螺钉柱1313和螺钉柱1314,螺钉柱1313可位于下述的第一固定轴1311的前侧,并向上延伸,螺钉柱1313可具有两个螺钉孔(参见图7),相应地,第一盖板132的上壁形成有另外三个螺钉柱,分别为螺钉柱1321、螺钉柱1323和螺钉柱1324,螺钉柱1321的一个螺钉孔、螺钉柱1323的一个螺钉孔分别与螺钉柱1313的两个螺钉孔一一对应并相对,通过依次穿过螺钉柱1313和螺钉柱1323的螺钉135将第一盒体131的前部分区域与第一盖板132的前部分区域进行固定,通过依次穿过螺钉柱1314和螺钉柱1324的螺钉将第一盒体131的后部分区域和第一盖板132的后部区域进行固定。
而螺钉柱1321可贯穿第一盖板132的上壁,最前侧的导风圈110的下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另一螺钉柱113(参见图5),通过依次穿过螺钉柱1313、螺钉柱1321及螺钉柱113的螺钉135将驱动盒130与位于最前侧的导风圈110的下端进行固定。而位于最后侧的导风圈110可通过螺钉柱106固定于机壳的罩壳102的后壁内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圈110为至少四个,其中,前述至少两个导风圈110为位于中间的两个导风圈110,该两个导风圈110记为两个中间导风圈,该两个中间导风圈配置为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运动。也即是说,若导风圈110为至少四个,且数量为偶数,则前述两个中间导风圈为位于正中间的两个导风圈;若导风圈110为至少四个,且数量为奇数,则位于正中间的导风圈110为其中一个中间导风圈110,位于该正中间的导风圈110相邻前侧的导风圈110或相邻后侧的导风圈110可作为另一中间导风圈110。由此,通过驱动两个中间导风圈110的运动,可便于利用该两个中间导风圈110前侧的导风圈110及后侧的导风圈110为驱动机构的安装提供支撑,保证各部件布局的紧凑。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导风圈110为四个,由前至后依次记为前导风圈、第一中间导风圈、第二中间导风圈、后导风圈。各个导风圈110的内周壁均可呈由后至前渐缩的筒形状,后导风圈的出风口伸入至第二中间导风圈的进风口(即后开口),第二中间导风圈的出风口伸入至第一中间导风圈的进风口,第一中间导风圈的出风口伸入前导风圈的进风口,各个导风圈110间隔不接触排列,从而利用相邻两个导风圈110之间的缝隙限定出环形的射流口110a。射流口110a借助于位于前侧的导风圈110的向外扩展的内周面形成连续向外扩展的柯恩达表面,气流经过射流口110a的加速,可以带动贯通风道1101内的环境空气。环境空气与射流口110a射出的换热气流进行混合,从而增大送风距离和送风量,并形成柔和的舒适风。
参见图3,各个导风圈110的外壁可形成有沿其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多个导流片1102,导流片1102向射流口110a的方向延伸,用于将射流口110a分隔为周向方向上均布的多个射流子口,使得换热气流沿周向方向均匀地进入贯通风道1101中。
参见图3至图5,导风构件10还包括位于最前侧的导风圈110前方的安装板140,其设置于机壳内,具有与贯通风道1101贯通的开口140a。也即是说,安装板140可安装在机壳的前面板101的内侧,其上的开口140a的后侧与贯通风道1101相对并连通,前侧与出风口101a相对并连通。如图5所示,安装板140的前壁面形成有开口140a,开口140a可呈圆形,安装板140还形成有由开口140a的后方延伸至前方的另一导风圈141。另一导风圈141的前端与上出风口101a对接,另一导风圈141的后端插入最前侧的导风圈110的前端,且另一导风圈141的内周壁可由后至前呈渐扩式延伸,如此可扩大上导风构件10的出风面积,增加送风范围。
参见图5和图6,两个中间导风圈110及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110后方的导风圈110中的每个导风圈110均包括导风圈本体111和形成于导风圈本体111上端和下端的延伸板112,位于导风圈本体111上端的延伸板112向上延伸,位于导风圈本体111下端的延伸板112向下延伸。
驱动盒130的前端设置于安装板140上,其后端设置于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110后方的一个导风圈110上,如图4和图5所示,导风圈110为四个,驱动盒130的后端设置于最后侧的导风圈110的位于下方的延伸板112上。
本实施例中,电机150可为步进电机,设置于安装板140的前侧下方,如图5所示,电机150可通过固定件152固定于安装板140的前侧下方。
电机150的输出轴与机壳的高度方向平行,并可向上延伸,第一盒体131的底壁内侧形成有与电机150的输出轴平行并向上延伸的第一固定轴1311。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曲柄133、第二曲柄151、驱动连杆160和至少一个水平延伸的平衡连杆105。
第一曲柄133位于驱动盒130内,与第一固定轴1311转动连接,并具有与电机150的输出轴平行并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轴1333和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轴1332,第一连接轴1333穿过第一盖板132与位于前方的中间导风圈110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二曲柄151的一端与电机150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另一端形成有与电机150的输出轴平行并向上延伸的转轴,驱动连杆160的一端与第二曲柄151的转轴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一盒体131与第二连接轴1332连接,如此通过驱动连杆160及第一曲柄133带动位于前方的中间导风圈110向左或向右转动。如此通过驱动连杆160及第一曲柄133带动位于前方的中间导风圈110向左或向右转动。
平衡连杆105位于两个中间导风圈110的上方,每个平衡连杆10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中间导风圈110的上端转动连接,以当位于前方的中间导风圈110在电机150、驱动连杆160的驱动下转动时,带动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110同步转动。由此实现两个中间导风圈110同步向左或向右转动。
本实施例的室内机100,两个中间导风圈110可同步向左或向转动,或者,周期性地实现左右摆风,为用户提供多种送风方式,满足用户的多样性需求。
参见图7,驱动连杆160形成有供螺钉柱1313穿过的避让孔160a,如此可减小驱动连杆160、螺钉柱1313在驱动盒130所占的空间,进一步减小驱动盒130的面积,减小驱动盒130对风量的影响,减少风阻,提升出风量。而且螺钉柱1313可对驱动连杆160进行限位,保证驱动连杆160运动的稳定,从而增加两个中间导风圈110转动的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盒体131的底壁内侧位于第一固定轴1311后方的位置形成有与第一固定轴1311平行的第二固定轴1312,传动机构还包括位于驱动盒130内的第四连接轴134,其与第一连接轴1333平行,其下端与第二固定轴1312连接,其上端穿过第一盖板132与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110转动连接,由此为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110的下端提供支撑点,保证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110转动的稳定。
参见图9,并结合图3至图5所示,驱动机构还可包括支撑盒120和位于支撑盒120中的第三曲柄123。支撑盒120位于导风圈110的上方,其前端设置于安装板140上,其后端设置于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110后方的一个导风圈上,如图4和图5所示,导风圈110为四个,支撑盒120的后端设置于最后侧导风圈110的位于上方的延伸板112上。
第三曲柄123具有与第一连接轴1333平行并相对的第三连接轴1232,第三连接轴1232穿过支撑盒120向下延伸至与位于前方的中间导风圈110的上端固定连接,随位于前侧的中间导风圈110的转动而转动,使得位于前侧的中间导风圈110的上端具有支撑点,保证位于前侧的中间导风圈110转动的稳定。
再次参见图9,并结合图7所示,支撑盒120包括上端敞开的第二盒体121和覆盖第二盒体121的上端敞开处并与第二盒体121的外形适配的第二盖板122。传动机构还包括位于支撑盒120中的第五连接轴124,其与第四连接轴134平行并相对,第五连接轴124穿过第二盒体121与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110的上端转动连接,为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110的上端提供支撑点,进一步增加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110转动的稳定性。
参见图9,第二盒体121的横向两侧边缘121a与第二盖板122的横向两侧边缘122a均呈中间向内侧凹陷的流线型,以减小支撑盒120在横向上的面积,减小支撑盒120对风量的影响,并可减少制冷模式时导风圈110顶端的凝露问题,而且使气流流动更加顺畅。可以理解的是,靠近支撑盒120前后延伸的中心线的方向为内侧,第二盒体121的横向两侧边缘121a、第二盖板122的横向两侧边缘122a均可相对于该中心线对称分布。
第二盒体121的底壁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三个螺钉柱,分别为位于下述第二限位部1211前侧和后侧的两个螺钉柱1214、位于最前侧的螺钉柱1214后方的螺钉柱1213,相应地,第二盖板122形成有与两个螺钉柱1214一一对应并相对的两个螺钉柱(未示出),通过分别穿过两个螺钉柱1314及第二盖板122上的两个螺钉柱的两个螺钉将第二盒体121与第二盖板122固定。
而螺钉柱1213可贯穿第二盒体121的底壁,最前侧的导风圈110的上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另一螺钉柱113(参见图5),通过依次穿过螺钉柱1213、螺钉柱113的螺钉将支撑盒120与位于最前侧的导风圈110的上端进行固定。
参见图6,并结合图4和图5所示,平衡连杆105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转轴1051与两个中间导风圈110的上端转动连接。平衡连杆105可为两个,在横向方向上,两个平衡连杆105位于支撑盒120的横向两侧。如图6所示,两个中间两个导风圈110的位于上方的延伸板112在横向两端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与对应转轴1051配合的轴孔112a,两个中间导风圈110的各个延伸板112在横向上大致中间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另一轴孔112b,位于前方的中间导风圈110上处于上方的另一轴孔112b与第三连接轴1232适配,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110上处于上方的另一轴孔112b与第五连接轴124适配。相应地,位于前方的中间导风圈110上处于下方的另一轴孔112b与第一连接轴1333适配,位于后方的中间导风圈110上处于下方的另一轴孔112b与第四连接轴134适配。
本实施例的室内机100通过将两个平衡连杆105、驱动盒130、支撑盒120、各个连接轴等部件设计为如上特别的位置,使得两个中间导风圈110横向上的中间位置和两端位置具有支撑点,极大地提升了两个中间导风圈110左右转动的稳定性。
如图8,图9,并结合图7所示,第一盖板132的上壁内侧还形成有第一限位部1322,其包括与第一曲柄133的转动路径一致的第一滑轨13222和位于第一滑轨13222两端的两个第一限位柱13221。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曲柄133可包括柄部1331,前述的第一连接轴1333形成于柄部1331的一端,并向上延伸,前述的第二连接轴1332形成于柄部1331的另一端,并向下延伸,第一曲柄133在驱动连杆160的带动下转动,使得柄部1331沿第一滑轨13222滑动。
第二盒体121的底壁内侧形成有第二限位部1211,其包括与第三曲柄123转动路径一致的第二滑轨12112和位于第二滑轨12112两端的两个第二限位柱12111。参见图9,第三曲柄123可包括另一柄部1231,前述的第三连接轴1232形成于该另一柄部1231的一端并向下延伸,第三曲柄123随中间导风圈110转动,使得另一柄部1231沿第二滑轨12112滑动。如此,通过对电机150的控制,并利用两个第一限位柱13221、两个第二限位柱12111调整两个中间导风圈110的左右转动幅度。两个中间导风圈110向左转动的幅度与向右转动的幅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两个中间导风圈110向左转动或向右转动的角度可为10°至15°。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柜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上开设有进风口,且所述机壳的前壁开设有出风口;
送风风机,配置为从所述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其向所述出风口流动;
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风机之间的进风流路上,以与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环境空气进行换热,从而形成换热气流;
导风构件,位于所述送风风机的上方,包括至少三个具有前后开口且中间贯通的导风圈,各个所述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贯穿各个所述导风圈的贯通风道,相邻两个所述导风圈之间形成射流口,所述射流口配置为将所述换热气流引导至所述贯通风道,并向前吹送气流,以带动所述贯通风道中的空气向前送往所述出风口;以及
驱动机构,包括:
电机,具有一输出轴;
驱动盒,位于所述导风圈的下方;
传动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驱动盒内,与所述输出轴连接,设置为驱动相邻的至少两个所述导风圈运动;
其中,所述驱动盒的横向两侧边缘呈中间向内侧凹陷的流线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盒包括上端敞开的第一盒体和覆盖所述第一盒体的上端敞开处并与所述第一盒体外形适配的第一盖板;
所述第一盒体的横向两侧边缘和所述第一盖板的横向两侧边缘均呈中间向内侧凹陷的流线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盒体的底壁下表面包括位于横向中间的第一区段和由所述第一区段分别平滑过渡至所述横向两侧边缘的两个第二区段,且每个所述第一区段所处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区段所处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圈为至少四个,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导风圈为位于中间的两个导风圈,所述两个导风圈记为两个中间导风圈;
所述导风构件还包括安装板,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位于最前侧的所述导风圈的前方,具有与所述贯通风道贯通的开口;
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前侧下方;
所述驱动盒的前端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其后端设置于位于后方的所述中间导风圈后方的所述导风圈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与所述机壳的高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盒体的底壁内侧形成有与所述输出轴平行且向上延伸的第一固定轴;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
第一曲柄,位于所述驱动盒内,与所述第一固定轴转动连接,并具有与所述输出轴平行并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轴和向下延伸的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一盖板与位于前方的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下端固定连接;
第二曲柄和驱动连杆,所述第二曲柄的一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另一端形成有与所述输出轴平行并向上延伸的转轴;所述驱动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曲柄的转轴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盒体与所述第二连接轴连接,以带动位于前方的所述中间导风圈向左或向右转动;
至少一个水平延伸的平衡连杆,位于所述两个中间导风圈的上方,每个所述平衡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上端转动连接,以当位于前方的所述中间导风圈转动时,带动位于后方的所述中间导风圈同步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
支撑盒,位于所述导风圈的上方,其前端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其后端设置于位于后方的所述中间导风圈后方的所述导风圈上;
第三曲柄,位于所述支撑盒中,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平行并相对的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三连接轴穿过所述支撑盒向下延伸至与位于前方的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上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盒包括上端敞开的第二盒体和覆盖所述第二盒体的上端敞开处并与所述第二盒体的外形适配的第二盖板;
所述第二盒体的横向两侧边缘与所述第二盖板的横向两侧边缘均呈中间向内侧凹陷的流线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盒体的底壁内侧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轴后方的位置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固定轴平行并向上延伸的第二固定轴;
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
第四连接轴,位于所述驱动盒中,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平行,其下端与所述第二固定轴连接,其上端穿过所述第一盖板与位于后方的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下端转动连接;
第五连接轴,位于所述支撑盒中,与所述第四连接轴平行并相对,所述第五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二盒体与位于后方的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上端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盖板的上壁内侧形成有第一限位部,其包括与所述第一曲柄的转动路径一致的第一滑轨和位于所述第一滑轨两端的两个第一限位柱;
所述第二盒体的底壁内侧形成有第二限位部,其包括与所述第三曲柄转动路径一致的第二滑轨和位于所述第二滑轨两端的两个第二限位柱;
在所述电机及所述驱动连杆的带动下,所述第一曲柄沿所述第一滑轨滑动,并带动前方的所述中间导风圈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三曲柄沿所述第二滑轨滑动,同时带动后方的所述中间导风圈同步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的后壁与所述贯通风道相对的区域开设有自然风引风口,以当所述射流口将所述贯通风道中的气流向前喷出时,促使所述自然风引风口周围的环境空气向前流动进入所述贯通风道内与所述射流口吹出的换热气流混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16092.6U CN210399152U (zh) | 2019-06-18 | 2019-06-18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16092.6U CN210399152U (zh) | 2019-06-18 | 2019-06-18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99152U true CN210399152U (zh) | 2020-04-24 |
Family
ID=70349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916092.6U Active CN210399152U (zh) | 2019-06-18 | 2019-06-18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9915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97319A (zh) * | 2019-06-18 | 2020-12-18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WO2022096016A1 (zh) * | 2020-11-09 | 2022-05-12 | 宁波富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风结构及风机 |
-
2019
- 2019-06-18 CN CN201920916092.6U patent/CN21039915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97319A (zh) * | 2019-06-18 | 2020-12-18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WO2022096016A1 (zh) * | 2020-11-09 | 2022-05-12 | 宁波富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风结构及风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22618B (zh) | 立式空调 | |
CN112113277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6051931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2113276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6958866B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7747761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8332293B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110410862B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152U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0441334U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0399154U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0399158U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0399153U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0056962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4383194B (zh) | 导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 |
CN110296468B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0399151U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EP3722685B1 (en) |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er | |
CN112097320B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0056972A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2097319A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0399150U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2431100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0601954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0296466A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