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54818B - 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54818B
CN108254818B CN201711445089.2A CN201711445089A CN108254818B CN 108254818 B CN108254818 B CN 108254818B CN 201711445089 A CN201711445089 A CN 201711445089A CN 108254818 B CN108254818 B CN 1082548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heet
concave
light diffusion
liquid cry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450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54818A (zh
Inventor
原田贤一
波川启土
福田忠仁
松野有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iw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eiw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286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6128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wa Inc filed Critical Keiw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254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54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54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548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充分提高背光单元的正面亮度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其特征在于,其是对透射光线发挥特定的光学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作为所述光学功能,具有以平面内的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和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具备将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引导向表面侧的导光膜、沿着该导光膜的所述端面配置的1个或多个LED光源、配置于所述导光膜的表面侧的该光学片、和配置于该光学片的表面侧的棱镜片,该光学片的所述特定方向与所述LED光源的光线方向平行且与所述棱镜片的棱镜列的方向垂直。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从背面照射液晶层的背光源方式已经普及,并且在液晶层的背面侧装备有边缘光型(侧光型)、正下方型等的背光单元。如图21所示,该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101一般具备多个LED光源102、以沿着端面的方式配置于多个LED光源102的方形板状的导光片103、和重叠配置于该导光片103的表面侧的多片光学片104。该光学片104具有对透射光线的扩散、折射等光学功能,例如使用配置于导光片103的表面侧且主要具有光扩散功能的光扩散片105、配置于光扩散片105的表面侧且具有向法线方向侧的折射功能的棱镜片106等(参照日本特开2005-77448号公报)。
若对该背光单元101的功能进行说明,则首先,从多个LED光源102入射至导光片103的光线在导光片103的背面的反射点或反射片(图示省略)及各侧面被反射,并从导光片103的表面出射。从导光片103的表面出射的光线入射至光扩散片105并且被扩散,而从表面出射。从光扩散片105的表面出射的光线入射至棱镜片106,通过表面上所形成的多个凸条棱镜部而向法线方向侧折射而出射,再对表面侧的未图示的液晶层整个表面进行照明。予以说明,虽然未图示,但是,作为上述光学片104,也使用:通过配置于棱镜片106的表面侧且使光线略微扩散而抑制由棱镜片106的多个凸条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的上用光扩散片、具有向法线方向侧的折射功能及广角度的光扩散功能的微透镜片等。
在该背光单元101中,在导光片103的一个端面依次配置多个LED光源102,因此从导光片103的表面出射的光线具备包含大量向多个LED光源102的出射方向倾斜的光线的指向性。该背光单元101利用光扩散片105使具有该指向性的光线扩散,再利用棱镜片106向法线方向侧上升,由此提高正面方向的亮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774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本发明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判明:在如上所述的使用多个LED光源102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101中,无法充分提高正面亮度。该原因未必明确,但认为其原因在于:来自光扩散片105的出射光线的出射方向具有偏移,该出射方向的偏移与棱镜片106的光学特性不一致,因此利用棱镜片106向法线方向上升的光线的比例变少。
本发明是鉴于此种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充分提高具有棱镜片的背光单元的正面亮度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具备该光学片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其特征在于,其是对透射光线发挥特定的光学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作为上述光学功能,具有以平面内的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和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
就该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而言,在具备将棱镜列的方向配置在与LED光源的光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棱镜片的背光单元中,若在该棱镜片的背面侧以与上述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上述特定方向,则可以充分提高背光单元的正面亮度。该原因未必明确,但是认为其原因在于:从LED光源出射且入射至该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的光线被聚光于上述特定方向,且向上述特定方向的垂直方向扩散,由此从该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出射且入射至棱镜片的光线在棱镜列的作用下以较高比例上升为所期望的角度。
该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具备定向于上述特定方向的多条状的光栅形状即可。这样一来,通过具备定向于上述特定方向的多条状的光栅形状,从而可以使光向该光栅形状的宽度方向扩散,由此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发挥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
上述光栅形状呈现在上述特定方向上的划痕或发线状即可。这样一来,通过使上述光栅形状呈现在上述特定方向上的划痕或发线状,从而可以使光容易且可靠地向该光栅形状的宽度方向扩散。
该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为具备基材层和层叠于该基材层的一面侧的光扩散层的光扩散片即可。这样一来,通过使该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为具备基材层和层叠于该基材层的一面侧的光扩散层的光扩散片,从而容易提高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
上述光扩散层具有珠及其粘结剂即可。这样一来,通过使上述光扩散层具有珠及其粘结剂,从而可以更可靠地提高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
作为该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的雾度值,优选为60%以上且95%以下。这样一来,通过使上述雾度值为上述范围内,从而更容易提高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具备将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引导向表面侧的导光膜、沿着该导光膜的上述端面配置的1个或多个LED光源、配置于上述导光膜的表面侧的该光学片、和配置于该光学片的表面侧的棱镜片,该光学片的上述特定方向与上述LED光源的光线方向平行且与上述棱镜片的棱镜列的方向垂直。
就该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而言,由于该光学片的上述特定方向与上述LED光源的光线方向平行、且与上述棱镜片的棱镜列的方向垂直,因此使透过该光学片的光线聚光于棱镜片的棱镜列的垂直方向,并且使其扩散到该棱镜列的方向,由此可以充分提高正面亮度。
予以说明,在本发明中,“表面侧”是指液晶显示装置的观看者侧。另外,“背面”是指与表面侧相反侧的面。“光栅形状”并不限定于严密地调整过光学特性的光栅形状,而是宽泛地指对入射光产生衍射的形状。“在一个方向上的划痕状或发线状”是指多个细长的伤痕定向于一个方向而形成的形状。“雾度值”是指依据JIS-K-7136:2000得到的值。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可以充分提高背光单元的正面亮度。另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可以充分提高正面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2为表示图1的背光单元的光扩散片的示意性放大端视图。
图3为图2的光扩散片的示意性背视图。
图4为图3的光扩散片的A-A线部分端视图。
图5为用于对以往的背光单元中的光线的出射特性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6为用于对图1的背光单元中的光线的出射特性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7为表示图2的光扩散片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与图2的光扩散片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光扩散片的示意性部分端视图。
图9为图8的光扩散片的示意性背视图。
图10为图9的光扩散片的B-B线部分端视图。
图11为表示与图2及图8的光扩散片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光扩散片的示意性背视图。
图12为表示图8及图11的光扩散片的凸部的一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3为表示与图12的凸部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凸部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4为表示与图12及图13的凸部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凸部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5为表示与图12~图14的凸部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凸部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6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光栅形状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17为表示与图16的光栅形状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光栅形状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18为表示与图16及图17的光栅形状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光栅形状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19为表示实施例的光扩散片的出射光角及亮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20为表示比较例的光扩散片的出射光角及亮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21为表示以往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中:1―导光膜,2―LED光源,3―光学片,4、31、36―下用光扩散片,5―第1棱镜片,6―第2棱镜片,7―上用光扩散片,8―反射片,11―基材层,12―光扩散层,13、32―背层,14―珠,15―粘结剂,16、33、37―光栅形状,17―凹部,18―隆起部,21―制造装置,22、23―压辊,34、44、54、64、74―凸部,101―背光单元,102―LED光源,103―导光片,104―光学片,105―光扩散片,106―棱镜片,114―下用光扩散片,X―树脂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第一实施方式]
[背光单元]
图1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以下也简称为“背光单元”)为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其是使用多个LED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该背光单元具备将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引导向表面侧的导光膜1、沿着导光膜1的上述端面配置的多个LED光源2、和重叠于导光膜1的表面侧的多个光学片3。作为上述多个光学片3,具备配置于导光膜1的表面侧的本发明的光扩散片(下用光扩散片4)、配置于下用光扩散片4的表面侧的第1棱镜片5、配置于第1棱镜片5的表面侧的第2棱镜片6、和配置于第2棱镜片6的表面侧的光扩散片(上用光扩散片7)。另外,该背光单元还具备配置在导光膜1的下背面侧的反射片8。下用光扩散片4使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扩散并向法线方向侧聚光(使其聚光扩散)。第1棱镜片5及第2棱镜片6使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向法线方向侧折射。具体而言,第1棱镜片5及第2棱镜片6的棱镜列的方向(凸条棱镜部的棱线方向)正交,第1棱镜片5使从下用光扩散片4入射的光线向与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且法线方向侧折射,再由第2棱镜片6使从第1棱镜片5出射的光线以与液晶显示元件的背面大致垂直地行进的方式折射。上用光扩散片7使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发生若干程度扩散而抑制由第1棱镜片5及第2棱镜片6的棱镜列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反射片8使从导光膜1的背面侧出射的光线向表面侧反射,并再度入射至导光膜1。
<下用光扩散片>
如图2所示,该下用光扩散片4具备基材层11、层叠于基材层11的一面侧的光扩散层12、和层叠于基材层11的背面侧的背层13。该下用光扩散片4形成为俯视下的方形。该下用光扩散片4由基材层11、光扩散层12及背层13构成(即该下用光扩散片4不具有除基材层11、光扩散层12及背层13以外的其他层)。
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平面内的特定方向与多个LED光源2的光线方向(光线出射方向)平行。另外,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上述特定方向与直接配置于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表面侧的(即不间隔其他光学片所配置的)第1棱镜片5的棱镜列的方向垂直。该下用光扩散片4是对透射光线(从背面侧入射并从表面侧出射的光线)具有特定的光学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作为上述光学功能,具有以上述平面内的特定方向(多个LED光源2的光线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和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第1棱镜片5的棱镜列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即,该下用光扩散片4具有对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扩散功能比对平面内的特定方向的扩散功能高的扩散各向异性。
(基材层)
基材层11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是透明的。基材层11以合成树脂为主成分。作为基材层11的主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烯烃、醋酸纤维素、耐候性氯乙烯等。其中,优选透明性优异且强度高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特别优选改善了弯曲性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予以说明,“主成分”是指含量最多的成分,例如是指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成分。
(光扩散层)
光扩散层12层叠于基材层11的表面侧。光扩散层12构成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最外表面。光扩散层12具有多个珠14及其粘结剂15。珠14被粘结剂15包围。光扩散层12通过分散含有多个珠14,从而使从背面侧向表面侧透射的光线大致均匀地扩散。另外,光扩散层12因多个珠14而在表面大致均匀地形成细小凹凸,该细小凹凸的各凹部及凸部形成为透镜状。光扩散层12通过该细小凹凸的透镜作用而发挥优异的光扩散功能,并且因该光扩散功能而具有使透射光线向法线方向侧折射的折射功能及使透射光线宏观地聚光于法线方向的聚光功能。
珠14为具有使光线扩散的性质的树脂粒子。作为珠14的主成分,可列举例如丙烯酸树脂、丙烯腈树脂、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聚丙烯腈等。其中,优选透明性高的丙烯酸树脂,特别优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珠14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球状、立方体状、针状、棒状、纺锤形状、板状、鳞片状、纤维状等,其中,优选光扩散性优异的球状。
粘结剂15通过使包含基材聚合物的聚合物组合物固化(交联等)来形成。珠14通过粘结剂15而大致等密度地配置固定于基材层11的表面整面。予以说明,用于形成粘结剂15的聚合物组合物除此以外也可以适当配合例如微小无机填充剂、固化剂、增塑剂、分散剂、各种均化剂、抗静电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粘性改性剂、润滑剂、光稳定化剂等。
(背层)
背层13构成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最背面。背层13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是透明的。背层13以合成树脂为主成分来形成。作为背层13的主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热固化型树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等。
作为上述热固化型树脂,可列举例如环氧树脂、硅酮树脂、酚醛树脂、尿素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醇酸树脂、丙烯酸树脂、酰胺官能性共聚物、聚氨酯树脂等。
作为上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可列举:通过照射紫外线而交联、固化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通过照射电子射线而交联、固化的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等。可以从聚合性单体及聚合性低聚体中适当选择使用。其中,作为上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优选丙烯酸系、聚氨酯系或丙烯酸聚氨酯系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该下用光扩散片4在背层13的背面(该下用光扩散片的背面)具备定向于上述特定方向的多条状的光栅形状16。该光栅形状16具有沿着上述特定方向形成有多个凹凸条的形状。该下用光扩散片4具备光栅形状16,由此可以使到达光栅形状16的光线向该光栅形状16的宽度方向(多个凹凸条的平均定向方向的垂直方向)扩散。由此,该下用光扩散片4发挥出如上述那样的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光栅形状16优选呈现出在上述特定方向上的划痕或发线状。就该下用光扩散片4而言,通过使上述光栅形状16呈现出在上述特定方向上的划痕或发线状,从而可以使光线容易且可靠地向该光栅形状16的宽度方向扩散。予以说明,“多个凹凸条的平均定向方向”是指构成多个凹凸条的多个凹部的平均定向方向。
光栅形状16大致均匀(大致等密度)地形成在背层13的背面的整个区域。另外,如图3、4所示,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多个凹凸条的长度方向沿着多个LED光源2的光线方向(即上述多个凹凸条定向于多个LED光源2的光线方向)。作为各凹凸条相对于光线方向的倾斜角的上限,优选为±30°,更优选为±15°,进一步优选为±5°。进而,各凹凸条可以在上述倾斜角的范围内无规地定向(即各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可以不完全一致)。这样一来,通过使各凹凸条的定向方向为无规的,从而可以抑制因多个凹凸条而使液晶显示装置产生彩虹不均的情况。予以说明,在控制光线的扩散方向的方面,多个凹凸条的凹部彼此优选各自独立地形成,但是,也可以使一部分凹部彼此交叉。
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长度方向可以在背层13的两端连续,例如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长度相对于凹部的平均宽度优选为10000倍以下,更优选为5000倍以下。另外,作为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长度的下限,相对于凹部的平均宽度,优选为2倍以上,更优选为3倍以上。若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长度超出上述上限,则存在以下风险:难以为了抑制液晶显示装置的彩虹不均的发生而以无规的定向方向且高密度地形成多个凹凸条。相反,若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长度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无法充分增加相对于到达光栅形状16的光线的光量而言的被扩散至光栅形状16的宽度方向的光量的风险。予以说明,“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长度”是指任意抽取的20个凹部的长度的平均值。
另外,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长度优选为无规。就该下用光扩散片4而言,通过使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长度为无规,从而可以抑制因多个凹凸条而使液晶显示装置产生彩虹不均的情况。
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宽度L1优选为无规。另外,如图3所示,各凹凸条的凹部的宽度L1优选沿着该凹凸条的凹部的长度方向而无规地变化。就该下用光扩散片4而言,通过使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宽度L1为无规,从而可以抑制因多个凹凸条而使液晶显示装置产生彩虹不均的情况。
作为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宽度的下限,优选为10nm,更优选为50nm,进一步优选为100nm。另一方面,作为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宽度的上限,优选为30μm,更优选为20μm,进一步优选为10μm。若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宽度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光栅形状16的成形性降低的风险。相反,若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宽度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无法充分确保向光栅形状16的宽度方向扩散的光量的风险。予以说明,各凹凸条的凹部的宽度优选在上述范围内沿着长度方向无规地形成。通过使各凹凸条的宽度在上述范围内无规地形成,从而可以防止由与具有周期性的间距的其他构件(棱镜片或液晶盒)等的干涉所致的莫尔条纹,并且可以防止有规则地发生颜色分解而防止彩虹不均等。予以说明,“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宽度”是指任意抽取的20个凹部的除去长度方向两端部分的任意点在多个凹凸条的凸部的顶端的平均界面上的宽度的平均值。
多个凹凸条的间距优选为无规。就该下用光扩散片4而言,通过使多个凹凸条的间距为无规,从而可以抑制因多个凹凸条而使液晶显示装置产生彩虹不均的情况。予以说明,“多个凹凸条的平均间距”是指在与多个凹凸条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直线上邻接的20个凹凸条的间距的平均值。
作为多个凹凸条的平均间距的下限,优选为10nm,更优选为50nm,进一步优选为100nm。另一方面,作为多个凹凸条的平均间距的上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9μm,进一步优选为7μm。若多个凹凸条的平均间距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光栅形状16的成形性降低的风险。相反,若多个凹凸条的平均间距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无法充分增加向光栅形状16的宽度方向扩散的光量的风险。
作为多个凹凸条的间距的标准偏差的上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9μm,进一步优选为7μm。若多个凹凸条的间距的标准偏差超过上述上限,则多个凹凸条的间距过于不均匀,存在无法使向光栅形状16的宽度方向扩散的光量遍布多个凹凸条的整个形成区域均匀增加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多个凹凸条的间距的标准偏差的下限,从容易将多个凹凸条配置成较无规的方向的方面出发,例如可以为4μm。予以说明,“多个凹凸条的间距的标准偏差”是指任意抽取的20个凹凸条的间距的标准偏差。
作为与多个凹凸条的平均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每单位长度的平均存在个数的下限,优选为10根/mm,更优选为50根/mm,进一步优选为100根/mm。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平均存在个数的上限,优选为10000根/mm,更优选为5000根/mm,进一步优选为1000根/mm。若上述平均存在个数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无法充分增加相对于到达光栅形状16的光线的光量而言的向光栅形状16的宽度方向扩散的光量的风险。相反,若上述平均存在个数超出上述上限,则存在使光栅形状16的成形性降低的风险。
作为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深度D1的下限,优选为10nm,更优选为500nm,进一步优选为1μm,特别优选为2μm。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平均深度D1的上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5μm,进一步优选为3μm。若上述平均深度D1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无法充分增加向光栅形状16的宽度方向扩散的光量的风险。相反,若上述平均深度D1超出上述上限,则存在使基材层13的强度降低的风险。予以说明,“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深度”是指从多个凹凸条的凸部的顶端的平均界面至任意抽取的20个凹部的底部为止的深度的平均值。
另外,作为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深度的标准偏差的上限,优选为4μm,更优选为3μm,进一步优选为2.5μm。若上述深度的标准偏差超过上述上限,则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深度过于不均匀,存在无法使向光栅形状16的宽度方向扩散的光量遍布光栅形状16的整个形成区域均匀增加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上述深度的标准偏差的下限,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3μm。予以说明,“多个凹凸条的深度的标准偏差”是指任意抽取的20个凹凸条的凹部的深度的标准偏差。
作为在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上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优选为1.5μm,更优选为1.2μm,进一步优选为1μm。若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不充分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在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上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例如可以为0.005μm。予以说明,“算术平均粗糙度(Ra)”是指依据JIS-B0601:1994而在截止λc为0.8mm、评价长度为4mm时的值。
作为在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上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优选为0.01μm,更优选为0.1μm,进一步优选为0.5μm。另一方面,作为在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上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优选为5μm,更优选为3μm,进一步优选为1.5μm。若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使以与上述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出上述上限,则存在难以控制光线的出射角度的风险。
另外,在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上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及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优选均包含在上述范围内。就该下用光扩散片4而言,通过使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及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上述范围内,从而容易同时提高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上述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
作为在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上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之差的下限,优选为0.5μm,更优选为0.7μm,进一步优选为1μm。通过使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之差为上述下限以上,从而容易同时提高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上述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另一方面,作为上述算术平均粗糙度(Ra)之差的上限,例如可以为1.9μm。
作为在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上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最大高度(Ry)的上限,优选为3μm,更优选为2.5μm,进一步优选为2μm。若上述最大高度(Ry)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不充分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在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上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最大高度(Ry)的下限,例如可以为0.1μm。予以说明,“最大高度(Ry)”是指依据JIS-B0601:1994而在截止λc为0.8mm、评价长度为4mm时的值。
作为在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上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最大高度(Ry)的下限,优选为4μm,更优选为5μm,进一步优选为6μm。另一方面,作为形成有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最大高度(Ry)的上限,优选为12μm,更优选为10μm,进一步优选为9μm。若上述最大高度(Ry)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使以与上述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上述最大高度(Ry)超出上述上限,则存在难以控制光线的出射角度的风险。
作为形成有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最大高度(Ry)和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最大高度(Ry)之差的下限,优选为4μm,更优选为5μm,进一步优选为6μm。通过使上述最大高度(Ry)之差为上述下限以上,从而容易同时提高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上述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另一方面,作为上述最大高度(Ry)之差的上限,例如可以为11μm。
作为在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上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优选为2.5μm,更优选为2μm,进一步优选为1.5μm。若上述十点平均粗糙度(Rz)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不充分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在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上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例如可以为0.1μm。予以说明,“十点平均粗糙度(Rz)”是指依据JIS-B0601:1994而在截止λc为0.8mm、评价长度为4mm时的值。
作为形成有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优选为4μm,更优选为5μm,进一步优选为6μm。另一方面,作为形成有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8μm,进一步优选为7μm。若上述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使以与上述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上述十点平均粗糙度(Rz)超出上述上限,则存在难以控制光线的出射角度的风险。
作为形成有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和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之差的下限,优选为3μm,更优选为4μm,进一步优选为4.5μm。通过使上述十点平均粗糙度(Rz)之差为上述下限以上,从而容易同时提高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上述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十点平均粗糙度(Rz)之差的上限,例如可以为9μm。
另一方面,作为形成有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均方根斜率(RΔq)的上限,优选为0.5,更优选为0.45,进一步优选为0.4。若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不充分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在形成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上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均方根斜率(RΔq)的下限,例如可以为0.05。予以说明,“均方根斜率(RΔq)”是指依据JIS-B0601:2001得到的值。
作为形成有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均方根斜率(RΔq)的下限,优选为0.5,更优选为0.7,进一步优选为1。另一方面,作为形成有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均方根斜率(RΔq)的上限,优选为2.5,更优选为2,进一步优选为1.8。若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使以与上述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不充分的风险。相反,若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超出上述上限,则存在难以控制光线的出射角度的风险。
作为形成有光栅形状16的外表面(背层13的背面)的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均方根斜率(RΔq)和以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均方根斜率(RΔq)之差的下限,优选为0.5,更优选为0.7,进一步优选为1。通过使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之差为上述下限以上,从而容易同时提高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上述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均方根斜率(RΔq)之差的上限,例如可以为2.2。
作为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雾度值的下限,优选为60%,更优选为70%,进一步优选为80%。另一方面,作为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雾度值的上限,优选为95%,更优选为93%。该下用光扩散片4通过具有此种高雾度值,从而更容易提高以上述平面内的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
<棱镜片>
第1棱镜片5及第2棱镜片6具有基材层、和层叠于该基材层的表面上的包含多个凸条棱镜部的棱镜列。上述基材层及棱镜列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是透明的。上述基材层及棱镜列以合成树脂为主成分来形成。第1棱镜片5的棱镜列的方向与第2棱镜片6的棱镜列的方向大致正交。另外,如上述那样,第1棱镜片5的棱镜列的方向与上述的特定方向垂直。第1棱镜片5及第2棱镜片6具有用于使光线向法线方向上升的优选的入射角。
<上用光扩散片>
上用光扩散片7具备基材层、层叠于基材层的表面侧且具有多个珠及其粘结剂的光扩散层、和层叠于基材层的背面侧的保护层。上用光扩散片7由基材层、直接层叠于基材层的表面的光扩散层及直接层叠于基材层的背面的保护层三层构成(不具有除基材层、光扩散层及保护层以外的其他层)。上用光扩散片7形成为俯视下的方形。
上用光扩散片7的基材层可以为与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基材层11同样的构成。另外,就上用光扩散片7的保护层而言,除不具备光栅形状16以外,可以为与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背层13同样的构成。另一方面,上用光扩散片7的光扩散层无需具有与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光扩散层12同样的高光扩散性,因此,作为光扩散剂的配入量的下限,优选为5质量份,更优选为10质量份,并且,作为上限,优选为40质量份,更优选为30质量份。
<导光膜>
导光膜1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致均匀地出射。导光膜1形成为俯视下的大致方形,并且形成为厚度大致均匀的板状(非楔形状)。导光膜1在背面具有陷没于表面侧的多个凹部17。另外,导光膜1在背面具有防粘附部。具体而言,导光膜1具有存在于多个凹部17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18作为上述防粘附部。隆起部18与凹部17邻接设置,隆起部18的内侧面与凹部17的形成面连续。
多个凹部17作为使入射光向表面侧散射的光散射部发挥功能。各凹部17形成为在俯视下的大致圆形。另外,各凹部17以朝向表面侧而逐渐缩径的方式形成。作为凹部17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为半球状、半椭球体状、圆锥状、圆台形状等。其中,作为凹部17的形状,优选为半球状或半椭球体状。通过使凹部17为半球状或半椭球体状,从而可以提高凹部17的成形性,并且可以使入射至凹部17的光线适当散射。
隆起部18从导光膜1的背面的与导光膜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面连续地形成。详细而言,隆起部18从导光膜1的背面的平坦面连续形成。隆起部18以包围凹部17的方式形成为在俯视下的大致圆环状。导光膜1通过以隆起部18包围凹部17的方式形成为在俯视下的大致圆环状,从而可以容易且可靠地防止凹部17及凹部17附近与配置于导光膜1的背面侧的反射片8密合。
导光膜1具有柔性。导光膜1通过具有柔性,从而可以抑制配置于背面侧的反射片8的损伤。导光膜1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是透明的。导光膜1以合成树脂为主成分来构成。
<LED光源>
多个LED光源2沿着导光膜1的端面配置。多个LED光源2分别以使光线出射面与导光膜1的端面对置(或抵接)的方式配置。
<反射片>
反射片8使从导光膜1的背面出射的光线向表面侧反射。作为反射片8,可列举:使聚酯等基材树脂中分散含有填充物的白色片;使由聚酯形成的膜的表面蒸镀铝、银等金属而由此提高镜面反射性的镜面片等。
<正面亮度提高功能>
接着,参照图5、6,对该下用光扩散片4及该背光单元的正面亮度提高功能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5,对使用以往的下用光扩散片114的背光单元中的光线的出射特性进行说明。从多个LED光源2出射的光线从导光膜1的与多个LED光源2相对的端面(入射端面)大致垂直地入射,边朝向与该入射端面相对的端面传播,边从导光膜1的表面出射。从该导光膜1的表面出射的光线具有包含大量向多个LED光源2的光线出射方向倾斜的光线的指向性。而且,从导光膜1的表面出射的光线从下用光扩散片114的背面入射且被各向同性扩散后,从该下用光扩散片114的表面出射。然而,从该下用光扩散片114出射的光线通过上述的各向同性扩散而向与多个LED光源2的光线方向平行的方向扩散,因此使相对于第1棱镜片5的棱镜列的入射角容易产生偏差,因此,难以利用该第1棱镜片5使其有效地向法线方向侧折射。因此,使用以往的下用光扩散片114的背光单元无法充分提高正面方向的亮度。
与此相对,如图6所示,在使用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该背光单元中,该下用光扩散片4具有以与多个LED光源2的光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及以与光线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因此可以使在以往的背光单元中未相对于棱镜列以最佳的角度入射的光线保持相对于棱镜列的最佳入射角,并且使其向棱镜列的方向扩散。因此,使用了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该背光单元可以利用该第1棱镜片5使入射至第1棱镜片5的光线有效地向法线方向侧折射。因此,使用了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该背光单元可以充分提高正面方向的亮度。
<优点>
就该光学片(下用光扩散片4)而言,在具备将棱镜列的方向配置成与LED光源2的光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1棱镜片5的背光单元中,若在该第1棱镜片5的背面侧以与上述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上述特定方向,则可以充分提高背光单元的正面亮度。
另外,该光学片为具备基材层11和层叠在该基材层11的表面侧的光扩散层12的下用光扩散片4,因此容易提高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尤其,就该光学片而言,由于光扩散层12具有多个珠14及其粘结剂15,因此容易更确实地提高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
就该背光单元而言,由于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上述特定方向与多个LED光源2的光线方向平行、且与第1棱镜片5的棱镜列的方向垂直,因此使透射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光线聚光在第1棱镜片5的棱镜列的垂直方向,并且使其向该棱镜列的方向扩散,由此可以充分提高正面亮度。
<下用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该下用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具备树脂膜运送工序、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供给工序、紫外线照射工序和光扩散层层叠工序。
(制造装置)
该下用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例如使用图7的制造装置21来进行。制造装置21具有邻接而平行地配置的一对压辊22、23。一对压辊22、23被构成为设有温度控制单元、且能够将表面(周面)温度控制为最佳温度。作为一对挤压辊22、23,优选使用包含金属辊和表面覆盖有弹性体的柔性辊的金属弹性辊。另外,一个压辊23在表面具有上述的具备光栅形状16的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背面形状的翻转形状。
(树脂膜运送工序)
在上述树脂膜运送工序中,向一对压辊22、23的表面运送带状的树脂膜X。具体而言,在上述树脂膜运送工序中,将形成下用光扩散片4的基材层11的树脂膜X运送到一对压辊22、23间。
(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供给工序)
在上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供给工序中,在上述树脂膜X及一个压辊23间供给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在该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供给工序中,将上述树脂膜X及供给至该树脂膜X的一个侧面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用一对压辊22、23进行挤压。在该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供给工序中,在层叠于上述树脂膜X的一个侧面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外表面(一个侧面)上转印光栅形状16。
(紫外线照射工序)
在上述紫外线照射工序中,对利用上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供给工序转印了光栅形状16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照射紫外线,并使该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固化。利用该紫外线照射工序,在上述树脂膜X的一个侧面形成光栅形状16。
(光扩散层层叠工序)
在上述光扩散层层叠工序中,在上述紫外线照射工序后将包含多个珠14及粘结剂组合物的涂布液涂布在上述树脂膜X的另一个侧面,使进一步涂布后的涂布液干燥及固化。利用该光扩散层层叠工序,在上述树脂膜X的另一侧面层叠光扩散层12。
<优点>
该下用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可以充分提高背光单元的正面亮度的该下用光扩散片4。
[第二实施方式]
<下用光扩散片>
图8的下用光扩散片31代替图2的下用光扩散片4被使用在图1的背光单元中。该下用光扩散片31具备基材层11、配置于基材层11的表面侧的光扩散层12、和层叠于基材层11的背面侧的背层32。另外,该下用光扩散片31在背层32的背面(该下用光扩散片31的背面)以散点状具备作为防粘附部的多个凸部34。多个凸部34与背层32一体成形(即多个凸部34及背层32一体地形成)。该下用光扩散片31形成为俯视下的方形。该下用光扩散片31由基材层11、光扩散层12、背层32及多个凸部34构成(即该下用光扩散片31不具有除基材层11、光扩散层12、背层32及多个凸部34以外的其他层)。予以说明,该下用光扩散片31的基材层11及光扩散层12由于与图2的下用光扩散片4同样,因此标记同一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该下用光扩散片31的平面内的特定方向与多个LED光源的光线方向平行。另外,该下用光扩散片31的上述特定方向与直接配置于该下用光扩散片31的表面侧的(即不间隔其他光学片所配置的)第1棱镜片的棱镜列的方向垂直。该下用光扩散片31是对透射光线(从背面侧入射并从表面侧出射的光线)具有特定的光学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作为上述光学功能,具有以上述平面内的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和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
背层32需要使光线透射,因此是透明的。背层32以合成树脂为主成分来形成。作为背层32的主成分,可以与上述的下用光扩散片4的背层13的主成分同样。
该下用光扩散片31在背层32的背面中不存在多个凸部34的区域具备定向于上述特定方向的多条状的光栅形状33。该光栅形状33具有沿着上述特定方向形成有多个凹凸条的形状。该下用光扩散片31具备光栅形状33,由此可以使到达光栅形状33的光线向该光栅形状33的宽度方向(多个凹凸条的平均定向方向的垂直方向)扩散。由此,该下用光扩散片31发挥出以上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予以说明,光栅形状33的具体形状与图2的下用光扩散片4同样,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9、10所示,各凸部34为扁平的半分割旋转椭圆体状。多个凸部34无规地(不具规则性)突出设置于背层32的背面。该下用光扩散片31通过无规地突出设置多个凸部34,从而可以防止基于多个凸部34产生莫尔条纹的情况。予以说明,“扁平的半分割旋转椭圆体状”是指将使椭圆以短轴为中心旋转成的假想旋转椭球体以包含长轴的与短轴垂直的面半分割后的形状。另外,“半分割旋转椭圆体状”不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半分割旋转椭圆体状,包括基底为正圆状且外表面通过弯曲面形成为圆顶状的形状。
作为凸部34的顶端部的平均曲率半径的下限,优选为5μm,更优选为10μm。另一方面,作为凸部34的顶端部的平均曲率半径的上限,优选为50μm,更优选为25μm。若上述平均曲率半径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在配置于该下用光扩散片31的背面侧的导光膜的表面产生损伤的风险。相反,若上述平均曲率半径超过上述上限,则凸部34与导光膜表面的抵接面积变大,存在因入射至该抵接部分的光线而产生亮度不均的风险。予以说明,“凸部的顶端部的平均曲率半径”是指任意抽取的10个凸部的与背层的背面平均界面最远离的部分的曲率半径的平均值。
作为凸部34的平均直径D2的下限,优选为25μm,更优选为27μm,进一步优选为30μm。另一方面,作为凸部34的平均直径D2的上限,优选为45μm,更优选为42μm,进一步优选为40μm。若凸部34的平均直径D2不足上述下限,则为了充分确保凸部34的高度H,而使凸部34的顶端部的曲率半径变得过小,存在在配置于该下用光扩散片31的背面侧的导光膜的表面产生损伤的风险。相反,若凸部34的平均直径D2超过上述上限,则为了将凸部34的顶端部的曲率半径保持在优选的范围,而使凸部34的高度H变得过大,存在违反背光单元的薄型化的要求的风险。予以说明,各凸部的“直径”是指在基底的直径。另外,“凸部的平均直径”是指:任意抽取10个凸部,将各凸部的基底上的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的中间值平均得到的值。
作为凸部34的平均高度H的下限,优选为2μm,更优选为3μm。另一方面,作为凸部34的平均高度H的上限,优选为5μm,更优选为4μm。若凸部34的平均高度H不足上述下限,则即使在除凸部34以外的部分,该下用光扩散片31及导光膜也容易抵接,存在因入射至该抵接部分的光线而产生亮度不均的风险。相反,若凸部34的平均高度H超出上述上限,则存在违反背光单元的薄型化的要求的风险。予以说明,各凸部的“高度”是指各凸部的从基底至突出端的长度,“凸部的平均高度”是指:任意抽取10个凸部,将各凸部的从基底至突出端的长度平均得到的值。
多个凸部34彼此优选使其高度H均匀。作为多个凸部34的高度H的变动系数的上限,优选为0.2,更优选为0.1,进一步优选为0.05。若多个凸部34的高度H的变动系数超过上述上限,则多个凸部34的高度H变得不均匀,载荷偏向于高度大的凸部34,基于此而存在在导光膜的表面产生损伤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多个凸部34的高度H的变动系数的下限,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予以说明,多个凸部的高度的“变动系数”是指任意抽取的20个凸部的高度的标准偏差除以平均高度所得的值。
作为多个凸部34的平均高度H相对于平均直径D2之比(H/D2)的下限,优选为0.08,更优选为0.09。另一方面,作为上述比(H/D2)的上限,优选为0.2,更优选为0.15,进一步优选为0.12。若上述比(H/D2)不足上述下限,则多个凸部34与导光膜表面的抵接面积变大,存在因入射至该抵接部分的光线而产生亮度不均的风险。相反,若上述比(H/D2)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多个凸部34的顶端部过于锐利而使导光膜的表面产生损伤的风险。
作为凸部34的平均间距的下限,优选为100μm,更优选为200μm,进一步优选为300μm。另一方面,作为凸部34的平均间距的上限,优选为1.0mm,更优选为0.7mm,进一步优选为0.5mm。若凸部34的平均间距不足上述下限,则凸部34的数量变得过多,存在在导光膜的表面产生损伤的风险。相反,若凸部34的平均间距超过上述上限,则凸部34的数量不足,存在无法充分防止粘附的风险。予以说明,凸部的“平均间距”是指:任意抽取10个凸部,所抽取的各个凸部及与这些凸部最邻接的其他凸部的间距的平均值。
作为多个凸部34的占有面积比的下限,优选为2%,更优选为3%,进一步优选为4%。另一方面,作为多个凸部34的占有面积比的上限,优选为10%,更优选为8%,进一步优选为6%。若多个凸部34的占有面积比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无法充分防止粘附的风险。相反,若多个凸部34的占有面积比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在导光膜的表面产生损伤的风险。予以说明,“多个凸部的占有面积比”是指凸部的占有面积相对于形成多个凸部的面的平面面积之比。
作为凸部34的平均直径D2相对于珠14的平均粒径之比的下限,优选为3,更优选为4,进一步优选为5。另一方面,作为上述比的上限,优选为9,更优选为8,进一步优选为7。若上述比不足上述下限,则入射至凸部34的光量不足,存在难以通过凸部34充分取入光的风险。相反,若上述比超过上述上限,则凸部34的弯曲形状变得过于平缓,存在难以通过凸部34取入光线的风险。
多个凸部34以合成树脂为主成分来形成。另外,多个凸部13在内部不包含珠。就该下用光扩散片31而言,由于多个凸部34不含有珠,因此可以防止因珠的脱落而使配置于该下用光扩散片31的背面侧的导光膜的表面受到损伤的情况。
<下用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该下用光扩散片3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该下用光扩散片31的制造方法具备树脂膜运送工序、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供给工序、紫外线照射工序和光扩散层层叠工序。就该下用光扩散片31而言,代替上述的一个压辊23,而使用在表面具有上述的具备多个凸部34及光栅形状33的该下用光扩散片31的背面形状的翻转形状的压辊,除此以外,可以利用与上述的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制造方法同样的方法来制造。
<优点>
就该下用光扩散片31而言,如已经叙述的那样,在具备将棱镜列的方向配置在与LED光源的光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1棱镜片的背光单元中,若在该第1棱镜片的背面侧以与上述棱镜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上述特定方向,则可以充分提高背光单元的正面亮度。另外,该下用光扩散片31在背面以散点状具备多个凸部34,因此该下用光扩散片31及配置于该下用光扩散片31的背面侧的导光膜通过该多个凸部34而部分抵接。因此,该下用光扩散片31可以防止与配置于背面侧的导光膜的粘附。进而,就该下用光扩散片31而言,由于上述凸部34为扁平的半分割旋转椭圆体,因此多个凸部34的顶端部(下端部)的弯曲面变得较为平缓,由此可以防止配置于背面侧的导光膜的表面的损伤。
该下用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可以充分提高背光单元的正面亮度、并且既可以防止配置于背面侧的导光膜的损伤、又可以防止与该导光膜的粘附的该下用光扩散片31。
[第三实施方式]
<下用光扩散片>
图11的下用光扩散片36代替图2及图8的下用光扩散片4、31被使用在图1的背光单元中。该光扩散片36除了在多个凸部34的背面侧也具有与光栅形状33连续的光栅形状37以外,与图8的下用光扩散片31同样地构成。
<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该下用光扩散片36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该下用光扩散片36的制造方法具备树脂膜运送工序、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供给工序、紫外线照射工序和光扩散层层叠工序。就该下用光扩散片36而言,代替上述的一个压辊23,而使用在表面具有上述的具备多个凸部34、光栅形状33及与该光栅形状33连续而形成于多个凸部34的背面侧的光栅形状37的该下用光扩散片36的背面形状的翻转形状的压辊,除此以外,可以利用与上述的该下用光扩散片4的制造方法同样的方法来制造。
<优点>
该光扩散片36在多个凸部34的背面侧也具有与光栅形状33连续的光栅形状37,因此可以更确切地提高背光单元的正面亮度。
[其他实施方式]
予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光学片及背光单元还可以以除上述形态以外的各种变更、加以改良后的形态来实施。例如该光学片并不限定于具有上述的构成的下用光扩散片,也可以为在基材层的表面侧配置有微透镜阵列的微透镜片等。
该光学片可以具有除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层以外的其他层。例如该光学片可以在基材层与光学层(光扩散层、棱镜列、微透镜阵列)之间、或者基材层与背层之间层叠其他树脂层。
上述光扩散层未必需要层叠于基材层的表面侧,也可以层叠于基材层的背面侧。另外,上述光扩散层可以无需具有珠及其粘结剂,例如可以是利用压纹加工等而在外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的光扩散层。
另外,该光学片也可以不具备上述背层。作为不具备上述背层的构成,可列举例如在基材层的背面形成光栅形状的构成。另外,作为不具备上述背层的构成,也可列举在基材层的背面形成光栅形状及多个凸部的构成。作为此种不具备背层的该光学片的制造方法,可列举例如使用在表面具有光栅形状的翻转形状、或光栅形状及多个凸部的翻转形状的压辊,将基材层形成用树脂组合物从T型模供给至该压辊及其他压辊间而转印形状的挤出成形法。
在该光学片具有防粘附部的情况下,该防粘附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该光学片可以具有例如图12~15所示的多个凸部44、54、64、74作为上述防粘附部。
图12的凸部44形成为角锥台状,详细而言,形成为基端侧的底面面积大于顶端侧的底面面积的四角锥台状。作为多个凸部44的平均高度的下限,优选为2μm,更优选为3μm。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平均高度的上限,优选为10μm,更优选为7μm。若上述平均高度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无法充分得到防粘附效果的风险。相反,若上述平均高度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使凸部44不需要地变大的风险。
作为多个凸部44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基端侧的底面的一边的平均长度之比的下限,优选为0.05,更优选为0.1。另一方面,作为上述比的上限,优选为1,更优选为0.7,进一步优选为0.5。若上述比不足上述下限,则存在无法充分得到防粘附效果的风险。相反,若上述比超过上述上限,则存在在配置于背面侧的其他构件产生损伤的风险。
图13的凸部54形成为筒状,详细而言,形成为圆筒状。作为多个凸部54的平均高度,可以与上述的多个凸部44的平均高度同样。另外,作为多个凸部54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直径之比,可以与上述的多个凸部44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基端侧的底面的一边的平均长度之比同样。
图14的凸部64形成为基端侧的底面面积大于顶端侧的底面面积的圆台状。作为多个凸部64的平均高度,可以与上述的多个凸部44的平均高度同样。另外,作为多个凸部64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基端侧的平均直径之比,可以与上述的多个凸部44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基端侧的底面的一边的平均长度之比同样。
图15的凸部74形成为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逐渐缩径的喇叭形。作为多个凸部74的平均高度,可以与上述的多个凸部44的平均高度同样。另外,作为多个凸部74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基端侧的平均直径之比,可以与上述的多个凸部44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基端侧的底面的一边的平均长度之比同样。
该光学片还优选配置于将2片棱镜片贴合而成的片体的背面。将2片棱镜片贴合而成的片体难以在棱镜片间形成空气层,因此隐蔽性低。对此,就在上述片体的背面配置有该光学片的背光单元而言,由于该光学片可以使光向光栅形状的宽度方向扩散,因此可以充分提高隐蔽效果。另外,在将该光学片配置于该2片棱镜片贴合而成的片体的背面的情况下,优选使上述2片棱镜片中的背面侧的棱镜片的棱镜列的方向与上述的平面内的特定方向正交。
该光学片可以在除背面以外的部分形成光栅形状。例如该光学片可以在基材层的表面或光学层(光扩散层、棱镜列、微透镜阵列)的背面形成光栅形状。
作为上述光栅形状的具体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如图16所示那样具有截面角U字形的凹部的形状、如图17所示那样具有截面三角形的凹部的形状、如图18所示那样具有狭缝状的凹部的形状等。另外,上述多个凹凸条可以定向于与光源的光线出射方向垂直的方向。
该背光单元优选具有多个LED光源,但是也可以仅具有1个LED光源。另外,该背光单元中的光学片的具体种类并无特别限定。该背光单元优选在导光膜的表面侧具有多个光学片,但是也可以仅具有1个光学片。
该背光单元未必需要为边缘光型背光单元,也可以为正下方型背光单元。
另外,即使在该背光单元为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的情况下,也无需为仅沿着导光膜的一个端面配置有LED光源的单侧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可以为沿着导光膜的对置的一对端面配置有LED光源的两侧边缘光型背光单元、沿着导光膜的各端面配置有LED光源的全周围边缘光型背光单元。
该背光单元可以用于个人电脑、液晶电视等比较大型的显示装置、智能手机等移动电话终端、平板终端等便携型信息终端。
实施例
以下,利用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定。
[实施例]
将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主成分的树脂膜运送到在表面具有光栅形状的翻转形状的一个压辊及另一压辊的表面,再向一个压辊及树脂膜间供给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以在上述树脂膜上层叠有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的状态将该层叠体用一对压辊进行挤压,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外表面上转印光栅形状。接着,对转印有上述光栅形状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照射紫外线,使该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固化。进而,在上述树脂膜的未层叠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一侧的面上涂布包含多个珠及粘结剂组合物的涂布液,使该涂布的涂布液干燥及固化,形成光扩散层,得到实施例的光扩散片。构成该光扩散片的光栅形状的多个凹凸条的凹部的平均宽度为9.3μm,凹部的平均深度为2.8μm,平均间距为9.3μm,多个凹凸条的间距的标准偏差为6.54μm,多个凹凸条的深度的标准偏差为1.13μm,与多个凹凸条的定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34μm。
[比较例]
除了未形成光栅形状以外,与实施例同样地得到比较例的光扩散片。
<出射光特性>
在沿着导光膜的一个端面配置有多个LED光线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的导光膜的表面配置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光扩散片。予以说明,对于实施例的光扩散片,以使多个凹凸条的平均定向方向与多个LED光源的光线方向平行的方式进行配置。在该状态下,从多个LED光源出射光线,使用ELDIM公司制的“EZContrast”,以LED光源的光线方向的LED光源侧为90°,以光线出射方向侧为-90°,以背光单元的出光面侧为0°,在80°~-80°的范围内利用视角特性测定对各光扩散片的出射光的出射光角及亮度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实施例的光扩散片的出射光角及亮度的关系如图19所示,比较例的光扩散片的出射光角及亮度的关系如图20所示。另外,由该视角特性测定得到的最高出光角度如表1所示。
<背光源亮度>
在搭载于Apple公司制的智能手机“iPhone(注册商标)6”的背光单元的导光膜及棱镜片间配置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光扩散片,使用直流稳定化电源(TEXIO技术公司制的“PAR36-3A”),在电流40mA、电压18.05V下点灯。在以该背光单元的出光面为基准的垂直方向1m的位置配置拓普康公司制的色彩亮度计“BM-7”,在测定角0.2°的条件下测定背光单元出光面的中央部分的亮度。该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1527348200000271
<评价结果>
如图19、图20及表1所示,可知:与比较例的光扩散片相比,实施例的光扩散片向法线方向侧的聚光功能更优异,可以提高背光单元亮度。如图19、图20及表1所示,可知:与比较例的光扩散片相比,实施例的光扩散片以多个LED光源的光线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及以与多个LED光源的光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更优异。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示,本发明的光学片可以充分提高背光单元的正面亮度,因此适合于高质量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等各种液晶显示装置。

Claims (6)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其特征在于,其是用于使用多个LED光源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且对透射光线发挥特定的光学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
具有沿着平面内的特定方向形成且使光线向宽度方向扩散的多个凹凸条,通过所述多个凹凸条,作为所述光学功能,具有以所述特定方向为基准的聚光功能和以与该特定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基准的扩散功能,
所述特定方向与所述多个LED光源的光线出射方向平行,
所述凹凸条相对于所述LED光源的光线方向的倾斜角为±30°以内,并且所述多个凹凸条在上述倾斜角的范围内无规地定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其中,所述多个凹凸条呈现划痕或发线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其中,所述光学片是具备基材层和层叠在该基材层的一面侧上的光扩散层的光扩散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其中,所述光扩散层具有珠及其粘结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其中,雾度值为60%以上且95%以下。
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其是使用多个LED光源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其具备:
将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引导向表面侧的导光膜、
沿着该导光膜的所述端面配置的所述多个LED光源、
配置于所述导光膜的表面侧的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片、和
配置于所述光学片的表面侧的棱镜片,
所述光学片的所述特定方向与所述LED光源的光线方向平行且与所述棱镜片的棱镜列的方向垂直。
CN201711445089.2A 2016-12-28 2017-12-27 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 Active CN1082548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6644 2016-12-28
JP2016256644 2016-12-28
JP2017228621A JP7161287B2 (ja) 2016-12-28 2017-11-29 液晶表示装置用光学シー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7-228621 2017-1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54818A CN108254818A (zh) 2018-07-06
CN108254818B true CN108254818B (zh) 2021-05-25

Family

ID=62630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45089.2A Active CN108254818B (zh) 2016-12-28 2017-12-27 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459151B2 (zh)
CN (1) CN1082548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51881A (zh) * 2018-01-02 2018-05-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棱镜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US11561433B2 (en) * 2018-06-22 2023-01-24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liquid display panel and backlight device emitting light toward back surfac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11402692B2 (en) 2019-05-29 2022-08-02 Coretronic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an optical film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12015000B (zh) * 2019-05-29 2024-01-2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JP7289001B2 (ja) * 2021-09-28 2023-06-08 恵和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積層体、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3630A (zh) * 2006-12-08 2009-10-21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TW201035640A (en) * 2009-03-18 2010-10-01 Wintek Corp Light diffraction member and display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CN102362202A (zh) * 2009-03-25 2012-02-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光学部件及显示装置
CN102449678A (zh) * 2009-05-28 2012-05-09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发光窗口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3785B2 (ja) * 1996-05-14 2006-03-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JP2005077448A (ja) 2003-08-29 2005-03-24 Keiwa Inc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20090088438A (ko) * 2006-12-08 2009-08-19 미츠비시 레이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렌즈 시트, 면 광원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9098615A (ja) 2007-06-08 2009-05-07 Hitachi Maxell Ltd 光学調製部材、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90056903A (ko) 2007-11-30 2009-06-03 주식회사 코오롱 광학용 복합 시트
CN101738649B (zh) * 2008-11-11 2012-03-21 国硕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多层涂布复合型光学膜结构
JP2011013430A (ja) * 2009-07-01 2011-01-20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プリズムシートおよび該プリズムシート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KR102157549B1 (ko) * 2010-10-15 2020-09-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6046367B2 (ja) 2011-04-12 2016-12-14 恵和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355185B2 (ja) 2011-09-27 2018-07-11 エスケイシー ハイテク アンド マーケティング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高輝度光学シート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04914490B (zh) * 2015-07-03 2017-10-27 宁波江北激智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匀光膜及其使用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3630A (zh) * 2006-12-08 2009-10-21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透镜片、面光源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TW201035640A (en) * 2009-03-18 2010-10-01 Wintek Corp Light diffraction member and display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CN102362202A (zh) * 2009-03-25 2012-02-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光学部件及显示装置
CN102449678A (zh) * 2009-05-28 2012-05-09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发光窗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59151B2 (en) 2019-10-29
US20180180794A1 (en) 2018-06-28
CN108254818A (zh) 2018-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54818B (zh) 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
US10386567B2 (en) Optical shee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backlight uni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optical shee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684049B (zh) 液晶顯示裝置用光擴散片及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KR20110108316A (ko) 빛의 조준-확산 구조를 갖는 광학기판
KR20110092343A (ko) 광학 부품, 조명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TWI639871B (zh) 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片、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及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片的製造方法
JP4970663B2 (ja)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6974004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光学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0164657A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316281B2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4126376A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4837814B2 (ja)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17104677A1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光学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07515437B (zh) 背光单元用棱镜片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
KR20130119779A (ko) 면광원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11145476A (ja)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JP2004145329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14746779B (zh) 光扩散片及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
CN220568955U (zh) 一种光扩散膜片以及显示设备
KR100991814B1 (ko) 광학 시트 및 상기 광학 시트가 구비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20130123260A (ko) 면광원장치용 도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야각 제어 가능한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11145499A (ja)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