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53463B -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53463B CN108253463B CN201810028542.8A CN201810028542A CN108253463B CN 108253463 B CN108253463 B CN 108253463B CN 201810028542 A CN201810028542 A CN 201810028542A CN 108253463 B CN108253463 B CN 1082534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detection
- change rate
- detected
- d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41 combus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10004444 SUB1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5484 reaction tim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4438 SUB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59 detection of temperature stimul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71 earthenwa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70 ref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95 specific det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25 ste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3/00—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 F24C3/1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3/12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ra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和燃气灶,其中,所述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对温度变化率与第一预设温变率;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本发明技术方案提高了干烧温度的设置精度,有效的防干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气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无法识别当前的烹饪类型和烹饪锅具的导热性,致使不能准确的确定当前烹饪的干烧温度,从而使得现有的防干烧控制非常的不准确,不利于用户安全的使用燃气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燃气灶的控制方法,旨在提高防干烧的控制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燃气灶的控制方法,所述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
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
比对温度变化率与第一预设温变率;
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
优选地,在所述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检测温度小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二导热性温度;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二干烧温度,第二干烧温度小于第一干烧温度。
优选地,所述当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的步骤包括:
当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获取参与计算温度变化率的M个温度值;
对M个温度值进行加权求平均,以获取加权平均值,权重从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至最先获得的检测温度逐渐减小;
比对加权平均值与第一导热性温度。
优选地,所述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的步骤包括: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从预置的检测温度与第一干烧温度的映射表中,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
优选地,在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干烧温度时,关闭燃气灶。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检测温度Ti的采集数量K,并计算采集数量K与预设温度数据数量N的差;
当计算的差值大于零时,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将SUB记为温度变化率,其中,Ti为第i个检测温度。
优选地,在所述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
当所述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关闭燃气灶。
优选地,在所述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检测温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回到所述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
当所述检测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
优选地,所述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当前的检测温度记为沸腾温度Tb,第一干烧温度与检测温度的关系满足:
其中,U为202~214℃,Z1为1.2~1.4,F1为140~180℃;或者,
第一干烧温度与检测温度的关系满足:
其中,S为45~55℃,Z2为1.2~1.4,F2为140~180℃。
优选地,在所述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
计算燃气灶当次烹饪过程的加热时长;
比对加热时长与第一预设时长;
当加热时长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时长时,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
发明还提出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燃气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所述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
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
比对温度变化率与第一预设温变率;
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燃气灶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检测温度的非接触式检测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检测温度的接触式检测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不同导热性锅具的有水烹饪方式的温度-时间曲线;
图5为本发明无水烹饪方式的温度-时间曲线;
图6为本发明燃气灶的控制方法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主要提出一种燃气灶的控制方法,主要应用于燃气灶控制中,以增加燃气灶的控制精度,避免出现干烧现象,或者出现由于误判而无法正常烹饪的现象。本发明通过检测锅具底部的温度,形成锅具的温度-时间变化曲线,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当前的烹饪方式为有水烹饪(参见图4中的温度时间曲线1、2)、无水烹饪或者其它烹饪方式(参见图5中的温度时间曲线3),由于不同的烹饪方式出现干烧的温度不同,使得根据不同的烹饪方式设置干烧温度时,可以大幅提高干烧温度的精度,从而更加有利于准确的防止干烧,并保证食物可以正常被烹饪(不会由于误判停火)。值得说明的是,根据当前温度-时间曲线判断当前烹饪方式的依据是,看温度-时间曲线是否具有温度较为稳定的水平段,如果曲线具有水平段(参见图4中的温度时间曲线1、2),则说明锅具内的温度在时间段内较为温定,说明锅具内的烹饪过程有水的参与;如果曲线不具有水平段,说明锅具内的温度在时间段的变化幅度较大,说明锅具内的烹饪过程没有水的参与,或者只有少量水分参与。
本发明再通过对烹饪锅具的导热性进行判断,导热性好的锅具干烧温度低,导热性稍差的锅具干烧温度高(参见图4中的温度时间曲线1、2),使得干烧温度的精度进一步得到提高,由于误判而无法烹饪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在分析和研究锅具的温度-时间变化曲线时,申请人使用了非常精确的算法,使得曲线的分析非常精准,大幅提高了对锅具烹饪状态的判断精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燃气灶的控制精度,以更加精准的控制烹饪过程,防止干烧现象的出现。
以下将主要描述燃气灶的控制方法。
参照图1至图6,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更加精确的控制燃气灶,在判断出当前的烹饪状方式为有水烹饪时,进一步的根据检测温度判断锅具的导热性,根据锅具导热性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干烧温度。锅具的导热性越好,干烧温度越低,导热性越差,干烧温度越高,该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
本实施例中,获取锅底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在燃气灶上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当锅具在燃气灶上烹饪时,燃气灶上的温度检测装置,对锅具底部的温度进行检测;当然,也可以在锅具内部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将检测的温度传输至燃气灶的主控模块。或者,通过连接无线网络,从网络中获取检测温度。
S20、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
检测温度的获取为连续动作,可以为不间断的连续检测,也可以为周期性的检测,若周期性检测时,周期非常短,如2~100ms等。将检测的多个检测温度值进行计算或者比较,以获取检测温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获取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温度变化率的计算方式可以有很多,如上文中所述的比对和记录,以获取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规律;也可以通过计算标准差,或者拟合曲线等方式来计算检测温度的温度变化率。
S30、比对温度变化率与第一预设温变率;
将由检测温度所计算的温度变化率与第一预设温变率进行比较,从而获取温度变化率和第一预设温变率的大小关系。比对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例如通过比较电路来实现。
S40、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
当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说明在时间段内,锅具内部的温度变化非常小,温度变化对应时间的曲线接近水平,此时,判定锅具内部有水分参加烹饪。并且,此时,锅具内已经沸腾,从而使得锅具内部的温度趋于稳定。即,此时锅具内的烹饪方式可以为蒸、炖、煮、煲等有水参与的烹饪方式。获取与该烹饪方式对应的有水烹饪干烧温度,即当锅具的温度超过有水烹饪干烧温度时,说明锅具中的水分已经接近烧干,若继续加热,则将出现锅具的干烧。
关于有水烹饪干烧温度的获取,其可以为预设的定值,有水烹饪的沸腾温度Tb为110℃-130℃,有水烹饪的干烧温度可以设置为190~210℃,以200℃为例,也可以为与当前检测温度所对应,不同的检测温度对应不同的有水烹饪干烧温度,检测温度与有水烹饪干烧温度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
第一导热性温度可以为用户设置的温度,也可以为出厂时设置的温度,该温度与锅具的导热性相关,在有水烹饪的水平线阶段,锅具的导热性越差,锅底的温度越高,锅具的导热性越好,锅底的温度越低。
S50、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说明锅具导热性能较差。在燃气灶内预置有检测温度与干烧温度之间的一一映射表。映射表分区设置,相邻两个分区之间的界线之一为第一导热性温度。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燃气灶从温度较高的映射表分区对检测温度进行查找,从而获取与该检测温度对应的干烧温度。通过对映射表进行分区,并将分区的界线温度之一作为第一导热性温度,使得燃气灶可以非常快速、准确的获取干烧温度,从而快速的做出是否该关闭燃气灶的动作。导热性良好的金属锅具的正常沸腾温度为110℃~130℃;导热性较差的砂锅锅具的正常沸腾温度为140℃~180℃。检测温度-干烧温度映射表中,分别有与110℃~130℃和140℃~180℃所对应的干烧温度。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干烧温度为有水烹饪干烧温度中的一种。
本实施例中,首先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再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并比对温度变化率与第一预设温变率,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并且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
通过计算检测温度,判断出锅具内的烹饪方式,然后获取与该烹饪方式对应的干烧温度,使得燃气灶可以非常准确的判定锅具的工作状态,在不影响锅具正常烹饪的情况下,准确的关闭燃气灶以防止干烧现象的出现;同时,通过对烹饪方式的区分,避免了干烧温度用于不适应的烹饪方式,从而避免了防干烧的误判断的现象出现,使得用户既可以顺利的对食物进行烹饪,同时,又不会出现干烧现象;
在判断出当前烹饪方式为有水烹饪后,进一步根据锅具的温度-时间曲线判断当前锅具的导热性,在温度-时间曲线的水平段,当温度越高时,说明锅具的导热性越差,此时的干烧温度较高;当温度越低时,说明锅具的导热性越好,此时的干烧温度较低;通过区分锅具的导热性,根据具体的检测温度进行干烧温度的设置,使得干烧温度的获取更加准确,有利于进一步的提高燃气灶的控制精度,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在烹饪过程中出现干烧的现象,有利于用户安全、便捷的使用燃气灶进行烹饪。
为了更加准确的获取与当前检测温度所对应的有水烹饪干烧温度,当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当前检测温度记为Tb,有水烹饪干烧温度满足:
T有水烹饪=max(w,v*Tb);
其中,w为200~220℃,v为1.2~1.4。
本实施例中,由于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说明此时锅内已经处于沸腾状态,此时的检测温度作为沸腾温度Tb。此时有水烹饪干烧温度为w或者v*Tb中较大的值。w以210℃为例,沸腾温度Tb的比例系数v以1.3为例。如此,使得每一沸腾温度都可以准确,快速的得到与之对应的有水烹饪干烧温度,有利于提高燃气灶的控制精度和控制效率。
参照图5,为了更加准确的获取,在所述比对温度变化率与第一预设温变率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大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获取无水烹饪干烧温度;所述无水烹饪干烧温度大于所述有水烹饪干烧温度;
当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无水烹饪干烧温度时,关闭燃气灶。
当温度变化率大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说明此时锅具的温度变化比较大,其温度变化对应时间的曲线没有水平段,此时,判定锅具内部没有水参加烹饪。即,此时锅具内的烹饪方式可以为煎、炒、炸等无水参与的烹饪方式。获取与该烹饪方式对应的无水烹饪干烧温度,即当锅具的温度超过无水烹饪干烧温度时,说明锅具中的温度已经非常高,已经远超出烹饪食物所需的温度,若继续加热,则将出现锅具的干烧。
关于无水烹饪干烧温度的获取,其可以为预设的定值,无水烹饪时的正常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其干烧温度可以设置为270℃~300℃,以280℃为例,也可以为与当前检测温度所对应,不同的检测温度对应不同的无水烹饪干烧温度,检测温度与无水烹饪干烧温度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
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还设置有第二预设温变率,第二预设温变率大于第一预设温变率。当温度变化率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温变率时,将干烧温度设置为第三烹饪干烧温度,第三烹饪干烧温度大于无水烹饪干烧温度。即根据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可以将烹饪方式分为两类、三类甚至更多的类,每一类对应不同的干烧温度。通过对烹饪方式的细分,使得干烧温度得到进一步的细化,有利于提高燃气灶的烹饪精确度,以更好的防止锅具出现干烧现象。
例如,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大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温度变化率与第二预设温变率;
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变率时,获取无水烹饪干烧温度;所述无水烹饪干烧温度大于所述有水烹饪干烧温度;
当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无水烹饪干烧温度时,关闭燃气灶;
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变率时,获取第三烹饪干烧温度;所述第三烹饪干烧温度大于所述无水烹饪干烧温度;
当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烹饪干烧温度时,关闭燃气灶。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烹饪干烧温度也可以在有水烹饪干烧温度和无水烹饪干烧温度之间,具体如下:
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大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温度变化率与第二预设温变率;
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变率时,获取第三烹饪干烧温度;所述第三烹饪干烧温度大于所述有水烹饪干烧温度;
当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烹饪干烧温度时,关闭燃气灶;
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变率时,获取无水烹饪干烧温度;所述无水烹饪干烧温度大于所述第三烹饪干烧温度;
当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无水烹饪干烧温度时,关闭燃气灶。
在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干烧温度时,关闭燃气灶。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干烧温度为有水烹饪干烧温度中的一种。
当锅底底部的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干烧温度时,说明此时锅具内的水分接近烧干,为了防止锅具干烧和食物烧糊,应当关闭燃气灶,停止对锅具的加热。
为了更加清楚、快捷的获取第一干烧温度,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映射关系中的一个,或者同时计算两个再求平均值。记此时的检测温度为沸腾温度Tb,
第一种映射关系为:
其中,U为202~214℃,以208℃为例,Z1为1.2~1.4,以1.3为例,F1为140~180℃,以160℃为例;
第二种映射关系为:
第一干烧温度与检测温度的关系满足:
其中,S为45~55℃,以50℃为例,Z2为1.2~1.4,以1.3为例,F2为140~180℃,以160℃为例。
本实施例中,由于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说明此时锅具已经处于沸腾状态,此时的检测温度作为沸腾温度Tb。
在有水烹饪状态下,根据锅具导热性的不同通过以下的映射关系计算第一干烧温度,
以第一中映射关系计算:
当沸腾温度Tb小于或者等于160℃时,第一干烧温度T第一干烧温度为U,其中,U为202~214℃,以208℃为例;
当沸腾温度Tb大于160℃时,第一干烧温度T第一干烧温度为沸腾温度Tb与比例系数Z1的乘积;其中,Z1为1.2~1.4,以1.3为例。
以第二中映射关系计算:
当沸腾温度Tb小于或者等于160℃时,第一干烧温度T第一干烧温度为沸腾温度Tb与温度补偿值S的和,其中,S为45~55℃,以50℃为例;
当沸腾温度Tb大于160℃时,第一干烧温度T第一干烧温度为沸腾温度Tb与比例系数Z2的乘积,其中,Z2为1.2~1.4,以1.3为例。
如此,使得每一沸腾温度都可以准确,快速的得到在导热性不同状态下,与检测温度对应的有水烹饪干烧温度,有利于提高燃气灶的控制精度和控制效率。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干烧温度的精度,和或者干烧温度的速度,在所述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检测温度小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二导热性温度;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二干烧温度,第二干烧温度小于第一干烧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将检测温度-干烧温度之间的映射表划分为三个区域,三个区域分别为高温防干烧区、中温防干烧区和低温防干烧区,高温防干烧区和中温防干烧区的分界温度为第一干烧温度,中温防干烧区和低温防干烧区的分界温度为第二干烧温度。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导热性温度,且小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当前检测温度所对应的干烧温度位于中温防干烧区;当检测温度小于第二导热性温度时,当前检测温度所对应的干烧温度位于低温防干烧区。
为了提高温度变化率的计算精度,提高烹饪方式和烹饪锅具导热性判断的准确性,所述当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的步骤包括:
当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获取参与计算温度变化率的M个温度值;
对M个温度值进行加权求平均,以获取加权平均值,权重从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至最先获得的检测温度逐渐减小;
比对加权平均值与第一导热性温度。
当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说明此时的烹饪方式为有水烹饪,下面需要进行对烹饪锅具的导热性进行判断,进而获取与导热性适应的干烧温度。对TK-M至TK的区间M个检测温度进行加权,权重从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TK至最先获得的检测温度TK-M逐渐减小。
由于不同时间所获取的检测温度相较于当前的实际温度的差值不同,最新所检测的温度越能反应当前真实的检测温度,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先在M个检测温度前面加权值,再计算加权后的M个检测温度进行平均值计算。其中,权重从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TK至最先获得的检测温度TK-N逐渐减小,使得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在计算中的权重越大,从而使得计算结果越准确。
更为具体的,权值以C表示,TK-N的权值为CK-N,TK的权值为CK,CK大于CK-N,CK以1.0~1.2为例,CK-N以0.8~1.0为例,从CK向CK-N逐渐递减,递减的方式可以为呈直线趋势递减,也可以呈二次曲线趋势递减。
通过对每一检测温度加权,使得每一检测温度的权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得所计算的温度变化率更加准确,可以更加准确的反应出温度-时间曲线中水平段的温度更好的体现锅具的导热性等,有利于更加精准的控制燃气灶的工作。
为了提高更加准确、快捷的根据检测温度获取干烧温度,所述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的步骤包括: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从预置的检测温度与第一干烧温度的映射表中,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
值得说明的是,检测温度与干烧温度可以一一对应,也可以为多个连续的检测温度对应同一干烧温度。当检测温度与干烧温度可以一一对应时,可以大幅提高干烧温度的精度,但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烹饪工况的特殊性,无法做到检测温度与干烧温度的一一对应,需要由一个检测温度段(连续的多个检测温度)对应一个干烧温度。该映射方式,适应于本申请中的所有映射方式,即本实施例可以与本申请的其它映射实施例相结合。
关闭燃气灶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其中一种为关闭所述燃气灶具有为燃气灶的燃烧提供燃气的燃气通道,所述燃气通道上设置有电磁控制阀,所述关闭燃气灶的步骤包括:关闭电磁控制阀,切断燃气灶的燃气通道。另一种则是在燃气灶内设置灭火结构,当需要停止加热时,在熄灭燃气灶的火焰的同时,切断燃气灶的燃气通道。
参照图2和图3,为了更加准确的获取锅体10底部的温度,燃气灶内设置有可升降的温度传感器20,所述获取锅体10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点燃指令;
根据点燃指令升起温度传感器20,直至温度传感器20接触锅体10的底部,或者停留在距锅体10底部预设距离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温度检测装置20相较燃烧器30可调节,温度检测装置检测锅体10的温度的方式有接触式检测和非接触式检测。通过将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为可以升降的结构,使得温度检测装置可以根据锅具的不同(锅底位置的不同),来调节温度检测装置的高度,从而使得温度检测装置可以适应并准确的检测不同种类的锅具的温度;同时,当温度检测装置不使用时,可以将温度检测装置收纳,以保护温度检测装置,使之不受外部环境(灰尘、水等)的影响,保持检测精度。
为了提高燃气灶的判断精度,下面提供几种温度变化率的几种算法:
第一种算法,所述根据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检测温度Ti的采集数量K,并计算采集数量K与预设温度数据数量N的差;
当计算的差值大于零时,计算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并将该标准差记为温度变化率,其中,TK-N为第K-N个检测温度,TK为第K个检测温度。
获取检测温度Ti的采集数量K,并比较采集量K和预设温度数据数量N之间的大小,当K大于N时,说明此时的温度数据的采集数量已经较多,可以进行温度变化率的计算,或者说,具有足够的数据基础(足够的加热时长),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较准确的温度变化率。
标准差定义是总体各单位标准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公式为:
即首先计算TK-N、TK-N+1、TK-N+2至TK之间的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μ,再用每个检测温度Ti与其做差,计算所有检测温度与平均值μ的差方,并求和,然后求N个检测温度的差方的平均值,标准差为差方平均值开方。
通过对采集的检测温度进行计算,可以非常准确的得到检测温度的标准差,从而非常清楚的体现出检测温度时间段内的变化幅度,即温度变化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加准确的计算温度变化率,所述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并将该标准差记为温度变化率的步骤具体包括:
对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进行加权,权重从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TK至最先获得的检测温度TK-N逐渐减小;
对加权后的N个检测温度进行标准差计算,并将计算得到的标准差记为温度变化率。
由于不同时间所获取的检测温度相较于当前的实际温度的差值不同,最新所检测的温度越能反应当前真实的检测温度,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先在N个检测温度前面加权值,再计算加权后的N个检测温度进行标准差。其中,权重从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TK至最先获得的检测温度TK-N逐渐减小,使得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在计算中的权重越大,从而使得计算结果越准确。
更为具体的,权值以A表示,TK-N的权值为AK-N,TK的权值为AK,AK大于AK-N,AK以1.0~1.2为例,AK-N以0.8~1.0为例,从AK向AK-N逐渐递减,递减的方式可以为呈直线趋势递减,也可以呈二次曲线趋势递减。
值得说明的是,可以仅在求平均值时对检测温度加权;也可以仅在检测温度与平均值做差的过程中,对检测温度加权,当然,也可以在上述的两个计算过程中均对检测温度进行加权。
通过对每一检测温度加权,使得每一检测温度的权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得所计算的温度变化率更加准确,可以更加准确的反应出温度-时间曲线是否具有水平段,以及水平段的水平度(检测温度的稳定性)等,有利于更加精准的控制燃气灶的工作。
第二种算法,所述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检测温度Ti的采集数量K,并计算采集数量K与预设温度数据数量N的差;
当计算的差值大于零时,计算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将SUB记为温度变化率,其中,Ti为第i个检测温度。
获取检测温度Ti的采集数量K,并比较采集量K和预设温度数据数量N之间的大小,当K大于N时,说明此时的温度数据的采集数量已经较多,可以进行温度变化率的计算,或者说,具有足够的数据基础(足够的加热时长),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较准确的温度变化率。
通过首先计算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再求出每一检测温度Ti与平均值Tmean的差的绝对值,然后将N个平均值求和,以得到时间段内的温度变化率。
通过对采集的检测温度进行计算,可以非常准确的得到检测温度的标准差,从而非常清楚的体现出检测温度时间段内的变化幅度,即温度变化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加准确的计算温度变化率,所述计算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的步骤包括:
对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进行加权,权重从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TK至最先获得的检测温度TK-N逐渐减小;
计算加权后的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
由于不同时间所获取的检测温度相较于当前的实际温度的差值不同,最新所检测的温度越能反应当前真实的检测温度,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先在N个检测温度前面加权值,再对加权后的N个检测温度进行SUB=∑|Ti-Tmean|。其中,权重从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TK至最先获得的检测温度TK-N逐渐减小,使得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在计算中的权重越大,从而使得计算结果越准确。
更为具体的,权值以B表示,TK-N的权值为BK-N,TK的权值为BK,BK大于BK-N,BK以1.0~1.2为例,BK-N以0.8~1.0为例,从BK向BK-N逐渐递减,递减的方式可以为呈直线趋势递减,也可以呈二次曲线趋势递减。
值得说明的是,可以仅在求平均值Tmean时对检测温度Ti加权;也可以仅在检测温度Ti与平均值Tmean做差的过程中,对检测温度Ti加权,当然,也可以在上述的两个计算过程中均对检测温度进行加权。
通过对每一检测温度Ti加权,使得每一检测温度的权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得所计算的温度变化率更加准确,可以更加准确、敏感的反应出温度-时间曲线是否具有水平段,以及水平段的水平度(检测温度的稳定性)等,有利于更加精准的控制燃气灶的工作。
第三种算法,所述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检测温度Ti的采集数量K,并计算采集数量K与预设温度数据数量N的差;
当计算的差值大于零时,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Ti满足:
检测温度计算公式Ti=at+b,其中,a为比例系数,t为采集Ti的时间,b为温度补偿;
根据检测温度计算公式计算比例系数a,将a记为温度变化率。
本实施例中,获取检测温度Ti的采集数量K,并比较采集量K和预设温度数据数量N之间的大小,当K大于N时,说明此时的温度数据的采集数量已经较多,可以进行温度变化率的计算,或者说,具有足够的数据基础(足够的加热时长),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较准确的温度变化率。
根据检测温度计算公式,Ti由检测获取,时间t由计时装置计时获取,温度补偿值b根据当前的烹饪环境参数来确定,环境参数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风力等因素。温度补偿值b与环境参数的关系,在燃气灶中存储有预置预设关系表,即不同的环境参数对应不同的温度补偿值b。根据检测温度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比例系数a,a代表了温度的变化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加准确的计算温度变化率,求出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将平均值代入检测温度计算公式中,以计算出平均温度的比例系数a,从而提高温度变化率的精度。
当然,也可以先对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进行加权,权重从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TK至最先获得的检测温度TK-N逐渐减小;再计算每一检测温度Ti的比例系数a,将不同的a进行求平均,将求得的平均值作为温度变化率。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对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进行加权,权重从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TK至最先获得的检测温度TK-N逐渐减小,再计算N个检测温度Ti的比例系数ai的平均值amean,再根据公式计算出温度变化率:SUM=∑|ai-amean|。
为了综合上述算法的优点,可以对上述算法进行组合优化,以进一步提高温度变化率的精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燃气灶的控制精度。
算法1和算法2的组合:
组合方式一:
所述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并将该标准差记为温度变化率的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
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其中,Ti为第i个检测温度;
计算标准差和SUB的平均值,并记为温度变化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计算检测温度的标准差和SUB的均值来计算温度变化率,使得温度变化率集成了算法1和算法2的优点,有效的提高了变化率的计算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误判,通过算法1计算出的标准差和通过算法2所计算出的SUB,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才判定温度-时间曲线具有水平段,即才判定当前烹饪方式为有水烹饪。
组合方式二:
所述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并将该标准差记为温度变化率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分为N1、N2和N3连续的三组值;
分别计算N1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STD1,N2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STD2,以及N3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STD3;
计算N1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1=∑|Ti-Tmean|,其中,Ti为第i个检测温度;并计算与N2个检测温度对应的SUB2,与N3个检测温度对应的SUB3;
将STD1、SUB1或者二者的平均值记为与N1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
将STD2、SUB2或者二者的平均值记为与N2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
将STD3、SUB3或者二者的平均值记为与N3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N个检测温度分为N1、N2和N3连续的三组值,即将时间段内的温度区间分为三个连续的区域,每一个温度区域对应三个计算方式,使得每一温度区域有三个计算方式可以选择,即每一温度区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例如,与N1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的计算方式有,STD1、SUB1或者二者的平均值。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误判,需要三种计算方式的温度变化率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一温变率的情况下才能判断为有水烹饪。
算法1和算法3的组合:
组合方式一:
所述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并将该标准差记为温度变化率的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
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Ti满足:
检测温度计算公式Ti=at+b,其中,a为比例系数,t为采集Ti的时间,b为温度补偿;根据检测温度计算公式计算比例系数a;
计算标准差和a的平均值,并记为温度变化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计算检测温度的标准差和比例系数a的均值来计算温度变化率,使得温度变化率集成了算法1和算法3的优点,有效的提高了变化率的计算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误判,通过算法1计算出的标准差和通过算法3所计算出的比例系数a,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才判定温度-时间曲线具有水平段,即才判定当前烹饪方式为有水烹饪。
组合方式二:
所述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并将该标准差记为温度变化率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分为N1、N2和N3连续的三组值;
分别计算N1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STD1,N2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STD2,以及N3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STD3;
N1个检测温度Ti满足:
检测温度计算公式Ti=a1t+b,其中,a1为比例系数,t为采集Ti的时间,b为温度补偿;根据检测温度计算公式计算比例系数a1;并计算与N2个检测温度对应的a2,与N3个检测温度对应的a3;;
将STD1、a1或者二者的平均值记为与N1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
将STD2、a2或者二者的平均值记为与N2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
将STD3、a3或者二者的平均值记为与N3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N个检测温度分为N1、N2和N3连续的三组值,即将时间段内的温度区间分为三个连续的区域,每一个温度区域对应三个计算方式,使得每一温度区域有三个计算方式可以选择,即每一温度区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例如,与N1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的计算方式有,STD1、a1或者二者的平均值。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误判,需要三种计算方式的温度变化率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一温变率的情况下才能判断为有水烹饪。
算法2和算法3的组合:
组合方式一:
所述计算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将SUB记为温度变化率的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其中,Ti为第i个检测温度;
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Ti满足:
检测温度计算公式Ti=at+b,其中,a为比例系数,t为采集Ti的时间,b为温度补偿;根据检测温度计算公式计算比例系数a;
计算比例系数a和SUB的平均值,将平均值记为温度变化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计算检测温度的比例系数a和SUB的均值来计算温度变化率,使得温度变化率集成了算法2和算法3的优点,有效的提高了变化率的计算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误判,通过算法2计算出的SUB和通过算法3所计算出的比例系数a,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才判定温度-时间曲线具有水平段,即才判定当前烹饪方式为有水烹饪。
组合方式二:
所述计算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分为N1、N2和N3连续的三组值;
计算N1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1=∑|Ti-Tmean|,其中,Ti为第i个检测温度;并计算与N2个检测温度对应的SUB2,与N3个检测温度对应的SUB3;
N1个检测温度Ti满足:
检测温度计算公式Ti=a1t+b,其中,a1为比例系数,t为采集Ti的时间,b为温度补偿;根据检测温度计算公式计算比例系数a1;并计算与N2个检测温度对应的a2,与N3个检测温度对应的a3;
将a1、SUB1或者二者的平均值记为与N1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
将a2、SUB2或者二者的平均值记为与N2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
将a3、SUB3或者二者的平均值记为与N3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N个检测温度分为N1、N2和N3连续的三组值,即将时间段内的温度区间分为三个连续的区域,每一个温度区域对应三个计算方式,使得每一温度区域有三个计算方式可以选择,即每一温度区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例如,与N1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的计算方式有,a1、SUB1或者二者的平均值。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误判,需要三种计算方式的温度变化率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一温变率的情况下才能判断为有水烹饪。
算法1、算法2和算法3的组合:
组合方式一:
所述计算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将SUB记为温度变化率的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
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其中,Ti为第i个检测温度;
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Ti满足:
检测温度计算公式Ti=at+b,其中,a为比例系数,t为采集Ti的时间,b为温度补偿;根据检测温度计算公式计算比例系数a;
计算标准差、SUB和比例系数a的平均值,并记为温度变化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计算检测温度的标准差、SUB以及比例系数a的均值来计算温度变化率,使得温度变化率集成了算法1、算法2和算法3的优点,有效的提高了变化率的计算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误判,通过算法1计算出的标准差,通过算法2所计算出的SUB,以及算法3计算出的比例系数a,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才判定温度-时间曲线具有水平段,即才判定当前烹饪方式为有水烹饪。
组合方式二:
所述计算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TK-N至TK区间的N个检测温度分为N1、N2和N3连续的三组值;
计算N1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1=∑|Ti-Tmean|,其中,Ti为第i个检测温度;并计算与N2个检测温度对应的SUB2,与N3个检测温度对应的SUB3;
N1个检测温度Ti满足:
检测温度计算公式Ti=a1t+b,其中,a1为比例系数,t为采集Ti的时间,b为温度补偿;根据检测温度计算公式计算比例系数a1;并计算与N2个检测温度对应的a2,与N3个检测温度对应的a3;
分别计算N1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STD1,N2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STD2,以及N3个检测温度的标准差STD3;
将a1、STD1、SUB1或者三者的平均值记为与N1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
将a2、STD2、SUB2或者三者的平均值记为与N2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
将a3、STD3、SUB3或者三者的平均值记为与N3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N个检测温度分为N1、N2和N3连续的三组值,即将时间段内的温度区间分为三个连续的区域,每一个温度区域对应三个计算方式,使得每一温度区域有四个计算方式可以选择,即每一温度区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例如,与N1个检测温度相对应的温度变化率的计算方式有,STD1、比例系数a、SUB1或者三者的平均值。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误判,需要四种计算方式的温度变化率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一温变率的情况下才能判断为有水烹饪。
为了更加快速的判断出当前锅具的烹饪状态(是否已经干烧),在所述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
第一预设温度为较高的温度T1,高于有水烹饪或者无水烹饪的正常烹饪温度,例如,280~300℃,以290℃为例,第一预设温度根据不同的烹饪方式,不同的锅具导热性而定,当然,也可以由用户根据经验或者需求进行设置。
当所述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关闭燃气灶。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说明此时的锅具已经在干烧,或者已经准备干烧,必须离开停止对锅具加热,因此,要立刻关闭燃气灶,以避免干烧更加严重。
为了更加快速的判断出当前锅具的烹饪状态,在所述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检测温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回到所述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
第二预设温度为较低的温度Tmin,低于有水烹饪或者无水烹饪的正常烹饪温度,例如80~100℃,以90℃为例,第二预设温度根据不同的烹饪方式,不同的锅具导热性而定,当然,也可以由用户根据经验或者需求进行设置。
当检测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说明此时的锅具还未进入危险阶段,温度还处于上升期间,距离干烧的温度还比较远,此时,不需要进行温度变化率的计算。
当所述检测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
当检测温度位于第一预设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之间时,锅具处于干烧的危险期,需要高度关注当前的烹饪情况,此时,需要通过计算检测温度的温度变化率来判断烹饪方式,进而获取与该烹饪方式对应的干烧温度。
为了更加准确的计算温度变化率,为了提高采集检测温度的有效率,在所述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
计算燃气灶当次烹饪过程的加热时长;
比对加热时长与第一预设时长;
当加热时长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时长时,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
计算燃气灶当次烹饪过程的加热时长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在燃气灶内设置有计时电路,或者计时器。加热时长的计时可以以每道菜的开始为起点,也可以为每道工序(食物的烹饪包括多个工序,每道工序需要添加食材等)的开始为起点。第一预设时长由用户设置,或者与烹饪方式和烹饪锅具相关,无水烹饪时,第一预设时长较短,有水烹饪时第一预设时长较长;烹饪锅具的导热性好时,第一预设时长较短,烹饪锅具的导热性较差时,第一预设时长较长。通过第一预设时长的设置,使得燃气灶在第一预设时长之后才进行检测温度,使得温度传感器的工作时长缩短,有利于提高温度传感器的寿命;有利于减少燃气灶的计算量,提高燃气灶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存储有燃气灶的控制方法的存储器,该燃气灶的控制方法的具体方案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燃气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燃气灶还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燃气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
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
比对温度变化率与第一预设温变率;
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
优选地,在所述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检测温度小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二导热性温度;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二干烧温度,第二干烧温度小于第一干烧温度。
优选地,所述当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的步骤包括:
当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获取参与计算温度变化率的M个温度值;
对M个温度值进行加权求平均,以获取加权平均值,权重从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至最先获得的检测温度逐渐减小;
比对加权平均值与第一导热性温度。
优选地,所述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的步骤包括: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从预置的检测温度与第一干烧温度的映射表中,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
优选地,在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干烧温度时,关闭燃气灶。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检测温度Ti的采集数量K,并计算采集数量K与预设温度数据数量N的差;
当计算的差值大于零时,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将SUB记为温度变化率,其中,Ti为第i个检测温度。
优选地,在所述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
当所述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关闭燃气灶。
优选地,在所述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检测温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回到所述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
当所述检测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
优选地,在所述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
计算燃气灶当次烹饪过程的加热时长;
比对加热时长与第一预设时长;
当加热时长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时长时,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燃气灶的控制方法,所述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
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
比对温度变化率与第一预设温变率;
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检测温度小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二导热性温度;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二干烧温度,第二干烧温度小于第一干烧温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导热性温度的步骤包括:
当温度变化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温变率时,获取参与计算温度变化率的M个温度值;
对M个温度值进行加权求平均,以获取加权平均值,权重从最新获得的检测温度至最先获得的检测温度逐渐减小;
比对加权平均值与第一导热性温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的步骤包括: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从预置的检测温度与第一干烧温度的映射表中,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其中,所述温度变化率反应时间段内检测温度的变化幅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检测温度Ti的采集数量K,并计算采集数量K与预设温度数据数量N的差;
当计算的差值大于零时,计算TK-N至TK的区间N个检测温度的平均值Tmean,并计算SUB=∑|Ti-Tmean|(i=K-N至K),将SUB记为温度变化率,其中,Ti为第i个检测温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
当所述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关闭燃气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比对检测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检测温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回到所述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
当所述检测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根据所述检测温度计算锅体底部的温度变化率。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
计算燃气灶当次烹饪过程的加热时长;
比对加热时长与第一预设时长;
当加热时长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时长时,获取锅体底部的检测温度。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获取与检测温度对应的第一干烧温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当检测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性温度时,当前的检测温度记为沸腾温度Tb,第一干烧温度与检测温度的关系满足:
其中,U为202~214℃,Z1为1.2~1.4,F1为140~180℃;或者,
第一干烧温度与检测温度的关系满足:
其中,S为45~55℃,Z2为1.2~1.4,F2为140~180℃。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28542.8A CN108253463B (zh) | 2018-01-10 | 2018-01-10 |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28542.8A CN108253463B (zh) | 2018-01-10 | 2018-01-10 |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53463A CN108253463A (zh) | 2018-07-06 |
CN108253463B true CN108253463B (zh) | 2019-06-28 |
Family
ID=62726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28542.8A Active CN108253463B (zh) | 2018-01-10 | 2018-01-10 |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25346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02562A (zh) * | 2018-01-10 | 2018-07-20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74379B (zh) * | 2018-07-10 | 2019-10-11 | 台灣櫻花股份有限公司 | 一種可自動識別不同鍋具的智能化煲湯方法及控制裝置 |
CN108916924A (zh) * | 2018-08-15 | 2018-11-30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灶具及其防干烧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9237532A (zh) * | 2018-09-04 | 2019-01-18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防干烧的控制方法和防干烧系统 |
CN109237531B (zh) * | 2018-09-04 | 2020-09-22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防干烧的控制方法和防干烧系统 |
CN109681930B (zh) * | 2018-10-31 | 2021-03-16 |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 电磁炉的控制方法和电磁炉 |
CN109798550B (zh) * | 2018-12-30 | 2021-04-13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灶具火力控制方法、装置及灶具 |
CN110657460B (zh) * | 2019-09-20 | 2021-07-13 | 浙江帅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厨房安全辅助、熄屏控制、健康提醒系统及工作方法 |
CN110925807B (zh) * | 2019-10-17 | 2022-01-21 |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防干烧保护装置、方法及其灶具 |
CN111219747B (zh) * | 2019-10-24 | 2022-04-05 |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标准差的灶具防干烧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CN111012189B (zh) * | 2019-11-08 | 2021-12-28 | 珠海优特智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锅内物品的状态检测设备、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
CN111227627B (zh) * | 2020-03-13 | 2021-12-03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烹饪器具防干烧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47370A (en) * | 1995-11-22 | 1999-09-07 | Arthur D. Little,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al time boiling point detection and control |
TWI280335B (en) * | 2003-09-26 | 2007-05-01 | Jung-Shiung Shiu | Auto shut-off device to prevent a gas stove cooking utensil from idle flame |
CN101881469A (zh) * | 2009-05-07 | 2010-11-10 | 樱花卫厨(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 燃气灶过热空烧防止装置及防止方法 |
US8574649B2 (en) * | 2010-10-01 | 2013-11-05 | Yu-Chien Lin | Stove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cooked material from being burnt dry |
CN105444213A (zh) * | 2014-09-11 | 2016-03-30 | 关隆股份有限公司 | 锅具的加热控制方法及加热状态检知方法 |
CN107477622A (zh) * | 2017-09-27 | 2017-12-15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燃气灶防干烧控制方法、燃气灶防干烧控制装置和燃气灶 |
-
2018
- 2018-01-10 CN CN201810028542.8A patent/CN1082534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47370A (en) * | 1995-11-22 | 1999-09-07 | Arthur D. Little,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al time boiling point detection and control |
TWI280335B (en) * | 2003-09-26 | 2007-05-01 | Jung-Shiung Shiu | Auto shut-off device to prevent a gas stove cooking utensil from idle flame |
CN101881469A (zh) * | 2009-05-07 | 2010-11-10 | 樱花卫厨(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 燃气灶过热空烧防止装置及防止方法 |
US8574649B2 (en) * | 2010-10-01 | 2013-11-05 | Yu-Chien Lin | Stove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cooked material from being burnt dry |
CN105444213A (zh) * | 2014-09-11 | 2016-03-30 | 关隆股份有限公司 | 锅具的加热控制方法及加热状态检知方法 |
CN107477622A (zh) * | 2017-09-27 | 2017-12-15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燃气灶防干烧控制方法、燃气灶防干烧控制装置和燃气灶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02562A (zh) * | 2018-01-10 | 2018-07-20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53463A (zh) | 2018-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53463B (zh) |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302563B (zh) |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278639B (zh) |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332240B (zh) |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9945259B (zh) | 用于油烟机和灶具联动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
US11725828B2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cooking appliance | |
CN109798551B (zh) | 一种灶具及其防干烧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109237531B (zh) | 防干烧的控制方法和防干烧系统 | |
CN104406206A (zh) | 一种燃气灶的自动控制器件 | |
CN109237545A (zh) | 防干烧的控制方法和防干烧系统 | |
CN108302562B (zh) | 燃气灶及其控制方法 | |
JP5865144B2 (ja) | 炊飯機能付コンロ | |
CN107491119B (zh) | 多士炉温控方法和多士炉 | |
CN108954406A (zh) | 防干烧灶具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21077575A1 (zh) | 下菜检测方法、烹饪器具、烹饪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0047934A1 (zh) | 防干烧的控制方法及防干烧系统 | |
CN109429399B (zh) | 锅具防干烧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电磁炉 | |
CN109691859B (zh) | 烹饪器具及其保温性能自动调节方法、装置 | |
CN107224191B (zh) | 一种自动保温的电饭锅及其保温控制方法 | |
CN111219747B (zh) | 一种基于标准差的灶具防干烧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
CN112484087B (zh) | 一种灶具的冷态识别方法及其灶具 | |
JPH0257412B2 (zh) | ||
KR20110096201A (ko) | 자동온도조절이 가능한 조리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US20230389135A1 (en) | Cooktop applian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cookware removal | |
JPH0137923B2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11 Address after: 241000 west side of 3 / F, No.5 office building, new energy and new materials gathering area, Fuzhou Road, Jiangbei District,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u Midea intelligent kitchen electricity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11 Yongan Road,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6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Ltd. Patentee before: MIDEA GROUP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