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33678B - 复合电子组件及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 - Google Patents

复合电子组件及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33678B
CN108233678B CN201711016724.5A CN201711016724A CN108233678B CN 108233678 B CN108233678 B CN 108233678B CN 201711016724 A CN201711016724 A CN 201711016724A CN 108233678 B CN108233678 B CN 1082336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electronic
capacitor
mounting surface
coil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167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33678A (zh
Inventor
李尚锺
金汉�
洪丞喜
郑珉簊
张修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33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3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33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36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4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with other electric elements, the structure mainly consisting of a capacitor, e.g. RC comb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1Pancake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3Insulation between winding turns, between wind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4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 component, e.g. fu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01G2/06Moun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on a printed-circuit support
    • H01G2/065Moun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on a printed-circuit support for surface mounting, e.g. chip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05Electrodes
    • H01G4/012Form of non-self-support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01G4/232Terminals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a stacked or rolled capaci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0Stacke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18Dielectrics
    • H01G4/06Solid dielectrics
    • H01G4/08Inorganic dielectrics
    • H01G4/12Ceramic dielectrics
    • H01G4/1209Ceramic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ceramic dielectric material
    • H01G4/1218Ceramic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ceramic dielectric material based on titanium oxides or titanates
    • H01G4/1227Ceramic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ceramic dielectric material based on titanium oxides or titanates based on alkaline earth titanat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1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11Pads for surface mounting, e.g. lay-ou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181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surface mounted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015Non-printed capacit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03Non-printed i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06Non-printed fil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电子组件及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所述复合电子组件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电容器单元和电感器单元并具有沿着与所述主体的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的多个绝缘层。多个外电极,位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所述电容器单元包括交替地堆叠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之间插设有绝缘层。所述电感器单元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包括位于相应的绝缘层上的具有螺旋形状并连接在一起的线圈图案。

Description

复合电子组件及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12月20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6-0174614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所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被全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复合电子组件及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
背景技术
诸如蜂窝电话等的电子产品能使用多个频带内的信号,并且最近已经对由这样的电子产品使用的频带进行了扩展。
在射频(RF)系统中,电感器和电容器的组合用于阻抗匹配电路或者滤波器。
由于在电子产品中使用多个频带内的信号以及对频带的扩展,已经增加了对用于高频发射和接收的电感器和电容器的使用。
同时,由于电子组件的薄化和小型化,对无源元件的小型化需求已经增加。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面可提供一种其安装面积可显著地减小的复合电子组件。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复合电子组件可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电容器单元和电感器单元并具有沿着与所述主体的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的多个绝缘层。多个外电极可位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所述电容器单元可包括交替地堆叠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之间插设有绝缘层。所述电感器单元可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包括位于相应的绝缘层上的具有螺旋形状并连接在一起的线圈图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可包括:印刷电路板,具有位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电极焊盘和第二电极焊盘;以及如上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安装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所述复合电子组件可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电容器单元和电感器单元并具有沿着与所述主体的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的多个绝缘层。多个外电极可位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所述电容器单元可包括交替地堆叠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之间插设有绝缘层。所述电感器单元可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包括位于相应的绝缘层上的具有螺旋形状并连接在一起的线圈图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复合电子组件可包括:多个第一绝缘层,沿着第一方向堆叠;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位于每对相邻的堆叠的第一绝缘层之间,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地堆叠,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一侧上;以及线圈图案,位于每对相邻的堆叠的第一绝缘层之间,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与所述第一侧背对的第二侧上。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以上和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将被更加清楚地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复合电子组件中包括的根据堆叠顺序的电极图案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5是示出图4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6是示出图4的复合电子组件中包括的根据堆叠顺序的电极图案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8是示出图7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9是示出图7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图7的复合电子组件中包括的根据堆叠顺序的电极图案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2是示出图11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1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4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4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7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7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1是示出图20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22是示出图20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3和图24是示出当外电极的数量为3时的外电极的示例性示图;以及
图2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安装在板上的复合电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现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在下文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分别指的是附图中的W、L和T方向。
复合电子组件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1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复合电子组件100的示意性前视图。图3是示出图1的复合电子组件100中包括的根据堆叠顺序的电极图案的平面图。
将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100。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100的主体101可通过沿着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多个绝缘层111和112而形成。
主体101可包括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可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并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二方向分别设置在主体101的背对侧上。
第一绝缘层111指的是设置在电容器单元C中的绝缘层,第二绝缘层112指的是设置在电感器单元I中的绝缘层。
第一绝缘层111和第二绝缘层112可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但如果必要,还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当第一绝缘层111和第二绝缘层112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时,第一绝缘层111可以是介电层,第二绝缘层112可以是磁性层。
介电层可包括钛酸钡(BaTiO3)基陶瓷粉末等。钛酸钡(BaTiO3)基陶瓷粉末的示例可包括(Ba1-xCax)TiO3、Ba(Ti1-yCay)O3、(Ba1-xCax)(Ti1-yZry)O3、Ba(Ti1-yZry)O3等,其中钙(Ca)、锆(Zr)等部分地溶解在BaTiO3中。然而,钛酸钡(BaTiO3)基陶瓷粉末的示例不限于此。
磁性层可包括可用作电感器的主体的材料的任何材料。例如,可使用树脂、陶瓷、铁氧体等作为磁性层的材料。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使用感光绝缘材料作为磁性层的材料,以便可通过光刻工艺实现精细的图案。也就是说,磁性层可由感光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可精细地形成线圈图案131、线圈连接部132等,以有助于复合电子组件100的小型化和性能的提高。为此,例如,磁性层中可包括感光有机材料或感光树脂。除了上述材料之外,磁性层还可包括诸如SiO2/Al2O3/BaSO4/Talc等的无机组分作为填充组分。
电容器单元C可包括第一内电极121和第二内电极122,第一内电极121和第二内电极122之间插设有相应的第一绝缘层111。
第一内电极121可包括第一电容器电容部121a和第一电容器引出部121b,第二内电极122可包括第二电容器电容部122a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122b。
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电容器电容部1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122a可以是第一内电极121和第二内电极122彼此叠置且相应的第一绝缘层111插设在第一内电极121和第二内电极122之间并可形成电容的部分。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100的第一电容器电容部1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122a可形成为平坦的板形状,以沿着与安装表面垂直的第三方向延伸。
第一电容器电容部1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122a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器引出部121b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122b连接到以下将要描述的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三外电极183。
电感器单元I可包括线圈130,线圈130通过利用线圈连接部132使设置在第二绝缘层112上并具有螺旋形状的线圈图案131连接在一起而形成。
图2示出了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线圈130形成螺旋轨线。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100的线圈的轨线可具有形成为沿着与安装表面垂直的第三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
线圈130的端部可通过线圈引出部133分别连接到第二外电极182和第三外电极183。
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100中,第三外电极183可用作将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彼此串联连接的连接电极。
参照图3,内电极121和122以及线圈图案131可一起形成。
第一内电极121和线圈图案131或者第二内电极122和线圈图案131可形成在一个绝缘层上,并且可以以如图3中所示的顺序堆叠并压制相应的绝缘层。
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100中,内电极121和122以及线圈图案131可设置为与安装表面垂直,从而防止由电感器单元产生的磁通量受到板的安装表面的影响。
诸如铜(Cu)、铝(Al)、银(Ag)、锡(Sn)、金(Au)、镍(Ni)和铅(Pb)的导电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的金属,或它们的合金可用作内电极121和122、线圈图案131、线圈连接部132以及线圈引出部133中的每个的材料。
内电极121和122、线圈图案131、线圈连接部132以及线圈引出部133可通过镀覆方法或印刷方法形成,但不限于此。
彼此相邻的线圈图案131可通过线圈连接部132彼此连接。线圈连接部132可具有比线圈图案131的线宽大的线宽,并包括贯穿绝缘层的导电过孔。
由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100是通过将内电极121和122、线圈图案131等一起形成在绝缘层上并沿着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绝缘层来制造的,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复合电子组件100可被更容易地制造。
具体地,当第一绝缘层111和第二绝缘层112的材料彼此相同时,可在不执行单独的附加工艺的情况下制造复合电子组件100。
虚拟电极(Dummy electrode)141、142和145可分别设置在绝缘层的接触外电极181、182和183的部分上。虚拟电极141、142和145可用于提高外电极181、182和183与主体101之间的紧密粘结,并可用作当通过镀覆形成外电极时的桥。
外电极181、182和183可设置在主体101的外表面上。例如,外电极181、182和183可设置在当复合电子组件100安装在板上时用作安装表面的表面上。
内电极121和122的电容器引出部以及线圈的线圈引出部可暴露到安装表面,使得内电极121和122以及线圈可连接到外电极181、182和183之一。
外电极181、182和183可用于当复合电子组件100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CB)上时将复合电子组件100和印刷电路板彼此电连接。外电极181、182和183可包括: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二外电极182,分别沿着第二方向彼此分开地设置在主体101的安装表面的边缘上;以及第三外电极183,设置在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二外电极182之间。外电极181、182和183可分别包括例如导电树脂层和形成在导电树脂层上的导体层,但不限于此。导电树脂层可包括从由铜(Cu)、镍(Ni)和银(Ag)组成的组选择的一种或更多种导电金属以及热固性树脂。导体层可包括从由镍(Ni)、铜(Cu)和锡(Sn)组成的组选择的一种或更多种。例如,镍(Ni)层和锡(Sn)层可顺序地形成在导体层中。
表1是将仅包括电感器的电子组件(对比示例1)和仅包括电容器的电子组件(对比示例2)的电感器特性和电容器特性与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100的电感器特性和电容器特性彼此进行对比的表。
[表1]
Figure BDA0001446610740000061
Figure BDA0001446610740000071
表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100具有与根据对比示例1的电子组件的电感器特性类似的电感器特性并具有与根据对比示例2的电子组件的电容器特性类似的电容器特性。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包括电容器和电感器两者的复合电子组件100可安装在可安装一个电子组件的区域中,结果使设计的自由度和安装效率显著地增大。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可在下文中应用于其它示例性实施例。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2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5是示出图4的复合电子组件200的示意性前视图。图6是示出图4的复合电子组件200中包括的根据堆叠顺序的电极图案的平面图。
将参照图4至图6描述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200。
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200的主体201可通过沿着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多个绝缘层211和212而形成。
主体201可包括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可沿着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并与安装表面垂直的第三方向分别设置在主体201的背对的侧部处。
第一绝缘层211指的是设置在电容器单元C中的绝缘层,第二绝缘层212指的是设置在电感器单元I中的绝缘层。
第一绝缘层211和第二绝缘层212可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但如果必要,还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当第一绝缘层211和第二绝缘层212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时,第一绝缘层211可以是介电层,第二绝缘层212可以是磁性层。
电容器单元C可包括第一内电极221和第二内电极222,第一内电极221和第二内电极222之间插设有相应的第一绝缘层211。
第一内电极221可包括第一电容器电容部221a和第一电容器引出部221b,第二内电极222可包括第二电容器电容部222a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222b。
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200的第一电容器电容部2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222a可形成为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并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板形状。
第一电容器电容部2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222a可以是第一内电极221和第二内电极222彼此叠置且相应的第一绝缘层211插设在第一内电极221和第二内电极222之间并可形成电容的部分。
第一电容器电容部2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222a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器引出部221b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222b连接到以下将要描述的第一外电极281和第二外电极282。
电感器单元I可包括线圈230,线圈230通过利用线圈连接部232使设置在第二绝缘层212上并具有螺旋形状的线圈图案231连接在一起而形成。
图5示出了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线圈230形成螺旋轨线。
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200的线圈的轨线可具有形成为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
线圈230的端部可通过线圈引出部233分别连接到第一外电极281和第二外电极282。
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200中,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两者可连接到第一外电极281和第二外电极282,因此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可彼此并联连接。
参照图6,内电极221和222以及线圈图案231可一起形成。
第一内电极221和线圈图案231或者第二内电极222和线圈图案231可形成在一个绝缘层上,并且可以以如图6中所示的顺序堆叠并压制相应的绝缘层。
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200中,内电极221和222以及线圈图案231可设置为与安装表面垂直,从而防止由电感器单元产生的磁通量受到板的安装表面的影响。
彼此相邻的线圈图案231可通过线圈连接部232彼此连接。线圈连接部232可具有比线圈图案231的线宽大的线宽,并包括贯穿绝缘层的导电过孔。
由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200是通过将内电极221和222、线圈图案231等一起形成在绝缘层上并沿着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绝缘层来制造的,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复合电子组件200可被更容易地制造。
具体地,当第一绝缘层211和第二绝缘层1212的材料彼此相同时,可在不执行单独的附加工艺的情况下制造复合电子组件200。
虚拟电极241和242可分别设置在绝缘层的接触外电极281和282的部分上。虚拟电极241和242可用于提高外电极281和282与主体201之间的紧密粘结,并可用作当通过镀覆形成外电极时的桥。
外电极281和282可设置在主体201的外表面上。例如,外电极281和282可设置在当复合电子组件200安装在板上时用作安装表面的表面上。
内电极221和222的电容器引出部以及线圈230的线圈引出部可暴露到安装表面,使得内电极221和222以及线圈230可连接到外电极281和282之一。
外电极281和282可包括分别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在主体201的安装表面的边缘上并彼此分开的第一外电极281和第二外电极282。
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包括电容器和电感器两者的复合电子组件200可安装在可安装一个电子组件的区域中,结果使设计的自由度和安装效率显著地增大。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可在下文中应用于其它示例性实施例。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3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8是示出图7的复合电子组件300的示意性前视图。图9是示出图7的复合电子组件300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0是示出图7的复合电子组件300中包括的根据堆叠顺序的电极图案的平面图。
将参照图7至图10描述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300。
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300的主体301可通过沿着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多个绝缘层311和312而形成。
主体301可包括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可沿着第一方向分别设置在主体301的两侧上。也就是说,参照图9,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可沿着W方向分别设置在主体的前侧和后侧处。
第一绝缘层311指的是设置在电容器单元C中的绝缘层,第二绝缘层312指的是设置在电感器单元I中的绝缘层。
第一绝缘层311和第二绝缘层312可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但如果必要,也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当第一绝缘层311和第二绝缘层312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时,第一绝缘层311可以是介电层,第二绝缘层312可以是磁性层。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300中,由于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沿着堆叠方向设置,因此主体301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使用不同的材料形成第一绝缘层311和第二绝缘层312,在第一绝缘层311上形成内电极,在第二绝缘层312上形成线圈图案等,然后如图10中所示堆叠第一绝缘层311和第二绝缘层312。
电容器单元C可包括第一内电极321和第二内电极322,第一内电极321和第二内电极322之间插设有相应的第一绝缘层311。
第一内电极321可包括第一电容器电容部321a和第一电容器引出部321b,第二内电极322可包括第二电容器电容部322a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322b。
第一电容器电容部3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322a可以是第一内电极321和第二内电极322彼此叠置且相应的第一绝缘层311插设在第一内电极321和第二内电极322之间并可形成电容的部分。
第一电容器电容部3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322a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器引出部321b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322b连接到以下将要描述的第一外电极381和第二外电极382。
电感器单元I可包括线圈330,线圈330通过利用线圈连接部332使设置在第二绝缘层312上并具有螺旋形状的线圈图案331连接在一起而形成。
图8示出了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线圈330形成螺旋轨线。线圈330的端部可通过线圈引出部333分别连接到第一外电极381和第二外电极382。然而,线圈330的端部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当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300包括沿着第一方向与第一外电极381和第二外电极382分开地设置在安装表面上的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未示出)时,线圈330的端部可通过线圈引出部333分别连接到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也就是说,电容器单元C的第一内电极321和第二内电极322可分别连接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线圈330的端部可分别连接到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
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300中,当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两者连接到第一外电极381和第二外电极382时,电容器单元C和电感器单元I可彼此并联连接。
参照图10,内电极321和322以及线圈图案331可分开地形成。
第一内电极321和第二内电极322可形成在第一绝缘层311上,线圈图案331可形成在第二绝缘层312上,可以以如图10中所示的顺序堆叠并压制第一绝缘层311和第二绝缘层312。
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300中,内电极321和322以及线圈图案331可设置为与安装表面垂直,从而防止由电感器单元产生的磁通量受到板的安装表面的影响。
彼此相邻的线圈图案331可通过线圈连接部332彼此连接。线圈连接部332可具有比线圈图案331的线宽大的线宽,并包括贯穿绝缘层的导电过孔。
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300中,电容器单元C的绝缘层和电感器单元I的绝缘层可在不执行单独的附加工艺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材料形成。
虚拟电极341和342可分别设置在绝缘层的接触外电极381和382的部分上。虚拟电极341和342可用于提高外电极381和382与主体301之间的紧密粘结,并可用作当通过镀覆形成外电极时的桥。
外电极381和382可设置在主体301的外表面上。例如,外电极381和382可设置在当复合电子组件300安装在板上时用作安装表面的表面上。
内电极321和322的电容器引出部以及线圈330的线圈引出部可暴露到安装表面,使得内电极321和322以及线圈330可连接到外电极381和382之一。
外电极381和382可包括分别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在主体301的安装表面的边缘上并彼此分开的第一外电极381和第二外电极382。
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包括电容器和电感器两者的复合电子组件300可安装在可安装一个电子组件的区域中,结果使设计的自由度和安装效率显著地增大。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可在下文中应用于其它示例性实施例。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4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12是示出图11的复合电子组件400的示意性前视图。图13是示出图11的复合电子组件400的示意性侧视图。
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400的主体401可通过沿着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多个绝缘层411、412和413而形成。
主体401可包括第一电容器单元C1和第二电容器单元C2以及电感器单元I。
第一电容器单元C1和电感器单元I可沿着第二方向分别设置在主体401的两侧上,并可沿着第一方向设置在主体401的一侧处。参照图13,第一电容器单元C1和电感器单元I可沿着W方向设置在主体401的前侧处。此外,第二电容器单元C2可沿着第一方向设置在主体401的另一侧上,即,设置在主体401的沿着W方向的后侧上。
第一绝缘层411指的是设置在第一电容器单元C1中的绝缘层,第二绝缘层412指的是设置在电感器单元I中的绝缘层,第三绝缘层413指的是设置在第二电容器单元C2中的绝缘层。
第一绝缘层411、第二绝缘层412和第三绝缘层413可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但如果必要,也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当第一绝缘层411、第二绝缘层412和第三绝缘层413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时,第一绝缘层411和第三绝缘层413可以是介电层,第二绝缘层412可以是磁性层。
第一电容器单元C1可包括第一内电极421和第二内电极422,第一内电极421和第二内电极422之间插设有相应的第一绝缘层411。第一内电极421可包括第一电容器电容部421a和第一电容器引出部421b,第二内电极422可包括第二电容器电容部422a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422b。第一电容器电容部4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422a可形成为沿着与安装表面垂直的第三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板形状。第一电容器电容部4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422a可以是第一内电极421和第二内电极422彼此叠置且相应的第一绝缘层411插设在第一内电极421和第二内电极422之间并可形成电容的部分。第一电容器电容部4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422a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器引出部421b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422b连接到以下将要描述的第一外电极481和第三外电极483。
第二电容器单元C2可包括第三内电极423和第四内电极424,第三内电极423和第四内电极424设置有插设在其之间的各个第三绝缘层413。与第一内电极421和第二内电极422类似,第三内电极423还可包括第三电容器电容部和第三电容器引出部,第四内电极424还可包括第四电容器电容部和第四电容器引出部。第三电容器电容部和第四电容器电容部可在第三绝缘层413的整个表面之上形成为板形状。第三电容器电容部和第四电容器电容部可以是第三内电极423和第四内电极424彼此叠置且各个第三绝缘层413插设在第三内电极423和第四内电极424之间并可形成电容的部分。第三电容器电容部和第四电容器电容部可分别通过第三电容器引出部和第四电容器引出部连接到以下将要描述的第一外电极481和第二外电极482。
电感器单元I可包括线圈430,线圈430通过利用线圈连接部432使设置在第二绝缘层412上并具有螺旋形状的线圈图案431连接在一起而形成。
图12示出了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线圈430形成螺旋轨线。线圈430的端部可通过线圈引出部433分别连接到第二外电极482和第三外电极483。
在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400中,第三外电极483可用作将第一电容器单元C1和电感器单元I彼此连接串联的连接电极。此外,第一电容器单元C1和电感器单元I可与第二电容器单元C2并联连接。
然而,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400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当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400包括沿着第一方向与第一外电极481和第二外电极482分开地设置在安装表面上的第四外电极和第五外电极(未示出)时,第三内电极和第四内电极的电容器引出部可分别连接到第四外电极和第五外电极。也就是说,第一电容器单元C1和电感器单元I可连接到第一外电极481、第二外电极482和第三外电极483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电容器单元C2可连接到第四外电极和第五外电极。
在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400中,内电极421、422、423和424以及线圈图案431可设置为与安装表面垂直,从而防止由电感器单元产生的磁通量受到板的安装表面的影响。
彼此相邻的线圈图案431可通过线圈连接部432彼此连接。线圈连接部432可具有比线圈图案431的线宽大的线宽,并包括贯穿绝缘层的导电过孔。
虚拟电极441、442和445可分别设置在绝缘层的接触外电极481、482和483的部分上。虚拟电极441、442和445可用于提高外电极481、482和483与主体401之间的紧密粘结,并可用作当通过镀覆形成外电极时的桥。
外电极481、482和483可设置在主体401的外表面上。例如,外电极481、482和483可设置在当复合电子组件400安装在板上时用作安装表面的表面上。
内电极421、422、423和424的电容器引出部以及线圈430的线圈引出部可暴露到安装表面,使得内电极421、422、423和424以及线圈430可连接到外电极481、482和483之一。
外电极481、482和483可包括:第一外电极481和第二外电极482,分别沿着第二方向彼此分开地设置在主体401的安装表面的边缘上;以及第三外电极483,设置在第一外电极481和第二外电极482之间。
第三外电极483可具有沿着第一方向从安装表面的中央部分延伸到安装表面的两侧的形状(如图23的第三外电极83),或者沿着第一方向从安装表面的中央部分延伸到安装表面的一侧(即,延伸到设置电感器单元的部分)的形状,(如图24的第三外电极83’)。
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包括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以及电感器的全部的复合电子组件400可安装在可安装一个电子组件的区域中,结果使设计的自由度和安装效率显著地增大。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可在下文中应用于其它示例性实施例。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5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15是示出图14的复合电子组件500的示意性前视图。图16是示出图14的复合电子组件500的示意性侧视图。
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500的主体501可通过沿着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多个绝缘层511、512和514而形成。
主体501可包括电容器单元C以及第一电感器单元I1和第二电感器单元I2。
电容器单元C和第一电感器单元I1可沿着第二方向分别设置在主体501的两侧上,并可沿着第一方向设置在主体501的一侧处。也就是说,参照图16,电容器单元C和第一电感器单元I1可沿着W方向设置在主体501的前侧处。此外,第二电感器单元I2可沿着第一方向设置在主体501的另一侧上,即,设置在主体501的沿着W方向的后侧上。
第一绝缘层511指的是设置在电容器单元C中的绝缘层,第二绝缘层512指的是设置在第一电感器单元I1中的绝缘层,第三绝缘层514指的是设置在第二电感器单元I2中的绝缘层。
第一绝缘层511、第二绝缘层512和第三绝缘层514可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但如果必要,也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当第一绝缘层511、第二绝缘层512和第三绝缘层514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时,第一绝缘层511可以是介电层,第二绝缘层512和第三绝缘层514可以是磁性层。
电容器单元C可包括第一内电极521和第二内电极522,第一内电极521和第二内电极522之间插设有相应的第一绝缘层511。第一内电极521可包括第一电容器电容部521a和第一电容器引出部521b,第二内电极522可包括第二电容器电容部522a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522b。第一电容器电容部5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522a可形成为沿着与安装表面垂直的第三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板形状。第一电容器电容部5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522a可以是第一内电极521和第二内电极522彼此叠置且相应的第一绝缘层511插设在第一内电极521和第二内电极522之间并可形成电容的部分。第一电容器电容部5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522a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器引出部521b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522b连接到以下将要描述的第一外电极581和第三外电极583。
第一电感器单元I1可包括第一线圈530,第一线圈530通过利用第一线圈连接部532使设置在第二绝缘层512上并具有螺旋形状的第一线圈图案531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图15示出了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530形成螺旋轨线。第一线圈530的端部可通过第一线圈引出部533分别连接到第二外电极582和第三外电极583。
第二电感器单元I2可包括第二线圈535,第二线圈535通过利用第二线圈连接部537使设置在第三绝缘层514上并具有螺旋形状的第二线圈图案536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二线圈535形成螺旋轨线。第二线圈535的端部可通过第二线圈引出部538分别连接到第一外电极581和第三外电极583。
在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500中,第三外电极583可用作将电容器单元C以及第一电感器单元I1彼此串联连接的连接电极。此外,电容器单元C以及第一电感器单元I1可与第二电感器单元I2并联连接。
然而,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500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当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500包括沿着第一方向与第一外电极581和第二外电极582分开地设置在安装表面上的第四外电极和第五外电极(未示出),第二线圈535的线圈引出部可分别连接到第四外电极和第五外电极。也就是说,电容器单元C以及第一电感器单元I1可连接到第一外电极581、第二外电极582和第三外电极583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电感器单元I2可连接到第四外电极和第五外电极。
在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500中,内电极521和522以及线圈图案531和536可设置为与安装表面垂直,从而防止由电感器单元产生的磁通量受到板的安装表面的影响。
彼此相邻的第一线圈图案531可通过第一线圈连接部532彼此连接。第一线圈连接部532可具有比第一线圈图案531的线宽大的线宽,并包括贯穿绝缘层的导电过孔。此外,彼此相邻的第二线圈图案536可通过第二线圈连接部537彼此连接。第二线圈连接部537可具有比第二线圈图案536的线宽大的线宽,并包括贯穿绝缘层的导电过孔。
虚拟电极541、542和545可分别设置在绝缘层的接触外电极581、582和583的部分上。虚拟电极541、542和545可用于提高外电极581、582和583与主体501之间的紧密粘结,并可用作当通过镀覆形成外电极时的桥。
外电极581、582和583可设置在主体501的外表面上。例如,外电极581、582和583可设置在当复合电子组件500安装在板上时用作安装表面的表面上。
内电极521和522的电容器引出部以及线圈530和535的线圈引出部可暴露到安装表面,使得内电极521和522以及线圈530和535可连接到外电极581、582和583之一。
外电极581、582和583可包括:第一外电极581和第二外电极582,分别沿着第二方向彼此分开地设置在主体501的安装表面的边缘上;以及第三外电极583,设置在第一外电极581和第二外电极582之间。
第三外电极583可具有沿着第一方向从安装表面的中央部分延伸到安装表面的两侧的形状(如图23的第三外电极83),或者可具有沿着第一方向从安装表面的中央部分延伸到安装表面的一侧(即,延伸到设置电容器单元的部分)的形状,(如图24的第三外电极83’)。
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包括电容器以及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的全部的复合电子组件500可安装在可安装一个电子组件的区域中,结果使设计的自由度和安装效率显著地增大。
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可在下文中应用于其它示例性实施例。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6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18是示出图17的复合电子组件600的示意性前视图。图19是示出图17的复合电子组件600的示意性侧视图。
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600的主体601可通过沿着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多个绝缘层611、612和613而形成。
主体601可包括第一电容器单元C1和第二电容器单元C2以及电感器单元I。
第一电容器单元C1和电感器单元I可沿着第三方向分别设置在主体601的下部和上部上,并可沿着第一方向设置在主体601的一侧处。也就是说,参照图19,第一电容器单元C1和电感器单元I可沿着W方向设置在主体601的前侧处。此外,第二电容器单元C2可沿着第一方向设置在主体601的另一侧上,即,设置在主体601的沿着W方向的后侧上。
第一绝缘层611指的是设置在第一电容器单元C1中的绝缘层,第二绝缘层612指的是设置在电感器单元I中的绝缘层,第三绝缘层613指的是设置在第二电容器单元C2中的绝缘层。
第一绝缘层611、第二绝缘层612和第三绝缘层613可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但如果必要,也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当第一绝缘层611、第二绝缘层612和第三绝缘层613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时,第一绝缘层611和第三绝缘层613可以是介电层,第二绝缘层612可以是磁性层。
第一电容器单元C1可包括第一内电极621和第二内电极622,第一内电极621和第二内电极622之间插设有相应的第一绝缘层611。第一内电极621可包括第一电容器电容部和第一电容器引出部,第二内电极622可包括第二电容器电容部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第一电容器电容部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可形成为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并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板形状。第一电容器电容部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可以是第一内电极621和第二内电极622彼此叠置且相应的第一绝缘层611插设在第一内电极621和第二内电极622之间并可形成电容的部分。第一电容器电容部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器引出部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连接到以下将要描述的第一外电极681和第二外电极682。
第二电容器单元C2可包括第三内电极623和第四内电极624,第三内电极623和第四内电极624之间插设有相应的第三绝缘层613。与第一内电极621和第二内电极622类似,第三内电极623也可包括第三电容器电容部和第三电容器引出部,第四内电极624也可包括第四电容器电容部和第四电容器引出部。第三电容器电容部和第四电容器电容部可在第三绝缘层613的整个表面之上形成为平坦的板形状。第三电容器电容部和第四电容器电容部可以是第三内电极623和第四内电极624彼此叠置且相应的第三绝缘层613插设在第三内电极623和第四内电极624之间并可形成电容的部分。第三电容器电容部和第四电容器电容部可分别通过第三电容器引出部和第四电容器引出部连接到以下将要描述的第一外电极681和第二外电极682。
电感器单元I可包括线圈630,线圈630通过利用线圈连接部632使设置在第二绝缘层612上并具有螺旋形状的线圈图案631连接在一起而形成。
图18示出了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线圈630形成螺旋轨线。当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线圈630可形成为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并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二方向延伸。线圈630的端部可通过线圈引出部633分别连接到第一外电极681和第二外电极682。
在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600中,第一电容器单元C1和第二电容器单元C2的电容器引出部以及电感器单元I的线圈引出部可连接到第一外电极681和第二外电极682,使得第一电容器单元C1和第二电容器单元C2以及电感器单元I可分别彼此并联连接。
然而,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600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当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600包括沿着第一方向与第一外电极681和第二外电极682分开地设置在安装表面上的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未示出),第三内电极623和第四内电极624的电容器引出部可分别连接到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也就是说,第一电容器单元C1和电感器单元I可连接到第一外电极681和第二外电极682,第二电容器单元C2可连接到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
在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600中,内电极621、622、623和624以及线圈图案631可设置为与安装表面垂直,从而防止由电感器单元产生的磁通量受到板的安装表面的影响。
彼此相邻的线圈图案631可通过线圈连接部632彼此连接。线圈连接部632可具有比线圈图案631的线宽大的线宽,并包括贯穿绝缘层的导电过孔。
虚拟电极641和642可分别设置在绝缘层的接触外电极681和682的部分上。虚拟电极641和642可用于提高外电极681和682与主体601之间的紧密粘结,并可用作当通过镀覆形成外电极时的桥。
外电极681和682可设置在主体601的外表面上。例如,外电极681和682可设置在当复合电子组件600安装在板上时用作安装表面的表面上。
内电极621、622、623和624的电容器引出部以及线圈630的线圈引出部可暴露到安装表面,使得内电极621、622、623和624以及线圈630可连接到外电极681和682之一。
外电极681和682可包括分别沿着第二方向彼此分开地设置在主体601的安装表面的边缘上的第一外电极681和第二外电极682。
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包括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以及电感器的全部的复合电子组件600可安装在可安装一个电子组件的区域中,结果使设计的自由度和安装效率显著地增大。
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可在下文中应用于其它示例性实施例。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7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1是示出图20的复合电子组件700的示意性前视图。图22是示出图20的复合电子组件700的示意性侧视图。
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700的主体701可通过沿着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多个绝缘层711、712和714而形成。
主体701可包括电容器单元C以及第一电感器单元I1和第二电感器单元I2。
电容器单元C和第一电感器单元I1可沿着第三方向分别设置在主体701的下部和上部上,并可沿着第一方向设置在主体701的一侧处。也就是说,参照图22,电容器单元C以及第一电感器单元I1可沿着W方向设置在主体701的后侧处。此外,第二电感器单元I2可沿着第一方向设置在主体701的另一侧上,即,设置在主体701的沿着W方向的前侧上。
第一绝缘层711指的是设置在电容器单元C中的绝缘层,第二绝缘层712指的是设置在第一电感器单元I1中的绝缘层,第三绝缘层714指的是设置在第二电感器单元I2中的绝缘层。
第一绝缘层711、第二绝缘层712和第三绝缘层714可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但如果必要,也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当第一绝缘层711、第二绝缘层712和第三绝缘层714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时,第一绝缘层711可以是介电层,第二绝缘层712和第三绝缘层714可以是磁性层。
电容器单元C可包括第一内电极721和第二内电极722,第一内电极721和第二内电极722之间插设有相应的第一绝缘层711。第一内电极721可包括第一电容器电容部721a和第一电容器引出部721b,第二内电极722可包括第二电容器电容部722a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722b。第一电容器电容部7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722a可形成为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并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板形状。第一电容器电容部7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722a可以是第一内电极721和第二内电极722彼此叠置且相应的第一绝缘层711插设在第一内电极721和第二内电极722之间并可形成电容的部分。第一电容器电容部721a和第二电容器电容部722a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器引出部721b和第二电容器引出部722b连接到以下将要描述的第一外电极781和第二外电极782。
第一电感器单元I1可包括第一线圈730,第一线圈730通过利用第一线圈连接部732使设置在第二绝缘层712上并具有螺旋形状的第一线圈图案731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当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730形成螺旋轨线。第一线圈730的端部可通过第一线圈引出部733分别连接到第一外电极781和第二外电极782。
第二电感器单元I2可包括第二线圈735,第二线圈735通过利用第二线圈连接部737使设置在第三绝缘层714上并具有螺旋形状的第二线圈图案736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当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二线圈735形成螺旋轨线。第二线圈735的端部可通过第二线圈引出部738分别连接到第一外电极781和第二外电极782。
在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700中,电容器单元C以及第一电感器单元I1和第二电感器单元I2可连接到第一外电极781和第二外电极782,使得电容器单元C以及第一电感器单元I1和第二电感器单元I2可分别彼此并联连接。
然而,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700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当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700包括沿着第一方向与第一外电极781和第二外电极782分开地设置在安装表面上的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未示出),第二线圈735的线圈引出部可分别连接到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也就是说,电容器单元C和第一电感器单元I1可连接到第一外电极781和第二外电极782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电感器单元I2可连接到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
在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700中,内电极721和722以及线圈图案731和736可设置为与安装表面垂直,从而防止由电感器单元产生的磁通量受到板的安装表面的影响。
彼此相邻的第一线圈图案731可通过第一线圈连接部732彼此连接。第一线圈连接部732可具有比第一线圈图案731的线宽大的线宽,并包括贯穿绝缘层的导电过孔。此外,彼此相邻的第二线圈图案736可通过第二线圈连接部737彼此连接。第二线圈连接部737可具有比第二线圈图案736的线宽大的线宽,并包括贯穿绝缘层的导电过孔。
虚拟电极741和742可分别设置在绝缘层的接触外电极781和782的部分上。虚拟电极741和742可用于提高外电极781和782与主体701之间的紧密粘结,并可用作当通过镀覆形成外电极时的桥。
外电极781和782可设置在主体701的外表面上。例如,外电极781和782可设置在当复合电子组件700安装在板上时用作安装表面的表面上。
内电极721和722的电容器引出部以及线圈730和735的线圈引出部可暴露到安装表面,使得内电极721和722以及线圈730和735可连接到外电极781和782之一。
外电极781和782可包括分别沿着第二方向彼此分开地设置在主体701的安装表面的边缘上的第一外电极781和第二外电极782。
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包括电容器以及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的全部的复合电子组件700可安装在可安装一个电子组件的区域中,结果使设计的自由度和安装效率显著地增大。
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可在下文中应用于其它示例性实施例。
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
图2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安装在板上的复合电子组件100的示意性透视图。
参照图25,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可包括其上设置有第一电极焊盘1021和第二电极焊盘1022并且具有平坦的板形状的印刷电路板1010。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100可设置在印刷电路板1010上,但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至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中的至少一种可设置在印刷电路板1010上。
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二外电极182可分别连接到第一电极焊盘1021和第二电极焊盘1022。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还可包括第三电极焊盘,如果必要,第三外电极183可连接到第三电极焊盘。
在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的板中,包括电容器和电感器两者的复合电子组件100可安装在可安装诸如电感器或电容器的一个电子组件的区域中,结果使设计的自由度和安装效率显著地增大。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中,电容器和电感器两者可被包括在单个组件中,因此安装面积可显著地减小。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电子组件中,内电极和线圈图案可设置为与安装表面垂直,从而防止了由电感器单元产生的磁通量受到板的安装表面的影响。
虽然以上已示出并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修改和变型。

Claims (18)

1.一种复合电子组件,包括:
主体,包括电容器单元和电感器单元,并具有沿着与所述主体的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的多个绝缘层;以及
多个外电极,位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
其中,所述电容器单元包括交替地堆叠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之间插设有绝缘层,并且
所述电感器单元包括线圈,所述线圈包括位于相应的绝缘层上的具有螺旋形状并连接在一起的线圈图案,
其中,所述多个外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安装表面上,
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暴露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安装表面处,并连接到相应的外电极,并且
所述线圈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暴露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安装表面处,并连接到相应的外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外电极包括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以及第三外电极,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并与所述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二方向位于所述安装表面的彼此背对的相应的边缘上,所述第三外电极位于所述安装表面上并处于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之间,
所述第一内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内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三外电极,并且
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二外电极和所述第三外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三外电极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从所述安装表面的中央部分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电容器单元和所述电感器单元彼此串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外电极包括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并与所述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二方向位于所述安装表面的相应的边缘上并彼此背对,
所述第一内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内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二外电极,并且
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电容器单元中的所述绝缘层是介电层,所述电感器单元中的所述绝缘层是磁性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电容器单元和所述电感器单元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背对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电容器单元和所述电感器单元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为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背对侧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电容器单元和所述电感器单元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设置为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两侧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电容器单元包括第一电容器单元和第二电容器单元,所述第一电容器单元包括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二电容器单元包括第三内电极和第四内电极,并且
其中,第二方向与所述安装表面平行并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并且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电容器单元和所述电感器单元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背对侧中,并且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侧中,并且
所述第二电容器单元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主体的与所述第一侧背对的第二侧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电感器单元包括第一电感器单元和第二电感器单元,所述第一电感器单元包括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电感器单元包括第二线圈,并且
其中,第二方向与所述安装表面平行并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并且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电容器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感器单元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背对侧中,并且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侧中,并且
所述第二电感器单元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主体的与所述第一侧背对的第二侧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电容器单元包括第一电容器单元和第二电容器单元,所述第一电容器单元包括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二电容器单元包括第三内电极和第四内电极,并且
其中,第二方向与所述安装表面平行并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并且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电容器单元和所述电感器单元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背对侧中,并且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侧中,并且
所述第二电容器单元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主体的与所述第一侧背对的第二侧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所述电感器单元包括第一电感器单元和第二电感器单元,所述第一电感器单元包括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电感器单元包括第二线圈,并且
其中,第二方向与所述安装表面平行并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并且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电容器单元和所述第一电感器单元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的背对侧中,并且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侧中,并且
所述第二电感器单元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主体的与所述第一侧背对的第二侧中。
14.一种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包括:
印刷电路板,具有位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电极焊盘和第二电极焊盘;以及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安装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
15.一种复合电子组件,包括:
多个第一绝缘层,沿着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堆叠;
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位于每对相邻的堆叠的第一绝缘层之间,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地堆叠,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一侧上,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引出部均延伸到所述安装表面;以及
线圈图案,位于每对相邻的堆叠的第一绝缘层之间,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与所述第一侧背对的第二侧上,所述线圈图案的引出部延伸到所述安装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
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堆叠的第一绝缘层的安装表面平行,
所述第一内电极的所述引出部远离所述第二侧延伸到所述堆叠的第一绝缘层的第一端表面,
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引出部朝向所述第二侧延伸,
所述线圈图案包括第一外线圈图案,所述第一外线圈图案的所述引出部远离所述第一侧延伸到所述堆叠的第一绝缘层的与所述第一端表面背对的第二端表面,并且
所述线圈图案包括第二外线圈图案,所述第二外线圈图案的所述引出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其中,
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堆叠的第一绝缘层的安装表面垂直,
所述第一内电极的所述引出部沿着与所述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三方向延伸到所述堆叠的第一绝缘层的第一端表面,
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引出部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延伸到所述堆叠的第一绝缘层的与所述第一端表面背对的第二端表面,
所述线圈图案包括第一外线圈图案,所述第一外线圈图案的所述引出部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延伸到所述第一端表面,并且
所述线圈图案包括第二外线圈图案,所述第二外线圈图案的所述引出部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延伸到所述第二端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合电子组件,所述复合电子组件还包括:
多个第二绝缘层,沿着第一方向堆叠,并与所述堆叠的第一绝缘层相邻,
其中,每对相邻的堆叠的第二绝缘层之间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地堆叠的第三内电极和第四内电极之一或者线圈图案。
CN201711016724.5A 2016-12-20 2017-10-26 复合电子组件及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 Active CN1082336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174614A KR20180071694A (ko) 2016-12-20 2016-12-20 복합전자부품 및 그 실장기판
KR10-2016-0174614 2016-1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33678A CN108233678A (zh) 2018-06-29
CN108233678B true CN108233678B (zh) 2020-09-08

Family

ID=62562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16724.5A Active CN108233678B (zh) 2016-12-20 2017-10-26 复合电子组件及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6999B2 (zh)
KR (1) KR20180071694A (zh)
CN (1) CN1082336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3416B2 (ja) * 2018-04-06 2020-09-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KR102118496B1 (ko) 2019-03-06 2020-06-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부품
JP7151655B2 (ja) * 2019-07-27 2022-10-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JP7196817B2 (ja) * 2019-10-31 2022-12-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使用方法および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実装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8226A (zh) * 1999-11-26 2001-06-0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多层电感电容复合元件
CN1411143A (zh) * 2001-10-01 2003-04-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叠层型电子元件
CN104113195A (zh) * 2013-04-19 2014-10-2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复合电子组件、设置有它的板以及具有它的功率供应系统
CN104426496A (zh) * 2013-08-28 2015-03-1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元器件
CN204721322U (zh) * 2013-01-22 2015-10-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Lc复合元器件
CN106169697A (zh) * 2015-05-21 2016-11-3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复合电子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40912A (en) 1978-09-14 1980-03-22 Citizen Watch Co Ltd Position detector for electronic watch
TW293955B (zh) * 1994-02-09 1996-12-21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KR100232547B1 (ko) 1994-02-09 2000-03-15 후지무라 마사지카, 아키모토 유미 인덕턴스-커패시턴스복합부품 및 인덕턴스-커패시턴스복합칩부품
JP2005229434A (ja) * 2004-02-13 2005-08-25 Tdk Corp 積層型フィルタ及び積層型フィルタアレイ
JP2008182598A (ja) * 2007-01-25 2008-08-07 Murata Mfg Co Ltd 左手系伝送線路、ハイパスフィルタおよび通信装置
JP2009182376A (ja) 2008-01-29 2009-08-13 Tdk Corp 積層型ローパスフィルタ
JP5540912B2 (ja) 2009-08-12 2014-07-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フィル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8226A (zh) * 1999-11-26 2001-06-0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多层电感电容复合元件
CN1411143A (zh) * 2001-10-01 2003-04-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叠层型电子元件
CN204721322U (zh) * 2013-01-22 2015-10-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Lc复合元器件
CN104113195A (zh) * 2013-04-19 2014-10-2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复合电子组件、设置有它的板以及具有它的功率供应系统
CN104426496A (zh) * 2013-08-28 2015-03-1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元器件
CN106169697A (zh) * 2015-05-21 2016-11-3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复合电子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71694A (ko) 2018-06-28
US20180174758A1 (en) 2018-06-21
CN108233678A (zh) 2018-06-29
US10726999B2 (en) 2020-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33678B (zh) 复合电子组件及具有复合电子组件的板
KR101219006B1 (ko) 칩형 코일 부품
KR101412950B1 (ko)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KR101792282B1 (ko)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가 실장된 회로기판
US10468185B2 (en)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and board having the same mounted thereon
US20150380151A1 (en) Chip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7785148B (zh) 电子部件
CN109887744B (zh) 多层电容器
US20150137929A1 (en) Multilayer inductor
US8125764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US11289264B2 (en) Inductor
JP2019153798A (ja) インダクタ
CN108206087B (zh) 电感器及其贴装基板
CN112530699A (zh) 多层电容器
CN110364336B (zh) 电感器
US10796836B2 (en) Inductor
US11270836B2 (en) Inductor
US20160086727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board having the same
KR102449360B1 (ko)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CN110534287B (zh) 电感器
US10297391B2 (en) Composite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11161955A (zh) 多层陶瓷电子组件
CN104576060A (zh) 复合电子组件和用于安装复合电子组件的板
US11094448B2 (en) Inductor and inductor module having the same
KR102064104B1 (ko) 적층형 전자부품 어레이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