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68359A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168359A CN108168359A CN201810141763.6A CN201810141763A CN108168359A CN 108168359 A CN108168359 A CN 108168359A CN 201810141763 A CN201810141763 A CN 201810141763A CN 108168359 A CN108168359 A CN 1081683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tube
- heat
- heat exchange
- coll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7/00—Removing ice or water from heat-exchange apparatus
- F28F17/005—Means for draining condensates from heat exchangers, e.g. from evapo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传热机构、换热机构和冷凝液收集机构,换热机构与冷凝液收集机构连通,传热机构上设有多个用于喷射蒸汽的导热孔,传热机构通过导热孔将热蒸汽释放至换热机构。本发明中,所设置的传热机构、换热机构和冷凝液收集机构各个机构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协作,一方面蒸汽经由传热机构通过导热孔喷射到换热机构,然后由换热机构实现蒸汽与外界环境热交换;另一方面,冷凝后的冷凝液由冷凝液收集机构收集并排出换热器,有效防止因冷凝液聚集而减少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此外,由导热孔喷出使得蒸汽均匀、稳定地输出到换热机构中,使得换热效果更持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换热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用蒸汽作为热源的空气换热器,在换热过程中,蒸汽换热器的热量主要来源是蒸汽冷凝释放出的潜热,以150℃饱和水蒸汽为例,150℃水蒸汽变成为150℃冷凝水释放的热量是2114.3KJ/KG,而150℃水降温到100℃释放的热量才213.16KJ/KG,而在目前换热器行业中使用的蒸汽换热器,在换热管内有大量累积的冷凝水不能及时排出,使蒸汽接触换热管内壁的面积减少,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达不到最大利用率。此外,换热器中翅片管两端与管板焊死,长期使用会因为热胀冷缩造成焊缝拉裂,出现泄漏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管,包括传热机构、换热机构和冷凝液收集机构,换热机构与冷凝液收集机构连通,传热机构上设有多个用于喷射蒸汽的导热孔,传热机构通过导热孔将热蒸汽释放至换热机构。
本发明中,所设置的传热机构、换热机构和冷凝液收集机构各个机构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协作,一方面蒸汽经由传热机构通过导热孔喷射到换热机构,然后由换热机构实现蒸汽与外界环境热交换;另一方面,冷凝后的冷凝液由冷凝液收集机构收集并排出换热器,有效防止因冷凝液聚集而减少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此外,由导热孔喷出使得蒸汽均匀、稳定地输出到换热机构中,使得换热效果更持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热机构包括内集管和内管,换热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冷凝液收集机构包括外集管,内集管与内管连通,外集管与换热管连通,内集管位于外集管容腔内,内管位于换热管容腔内。由此,蒸汽经由内集管传入内管,然后通过内管上的导热孔释放至换热管,实现热蒸汽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同时,蒸汽冷凝为冷凝水后,换热管中的冷凝水流入到外集管中进行排出,从而避免换热管因冷凝水堆积而使换热面积减少的问题,大大提高换热管换热面积利用率,也使得整体形成传热-换热-收集的系统,利于换热效率的提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管可以是翅片管。由此,通过在换热管外表面增加翅片,增大换热管的外表面积,从而达到提高换热效率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管的一端可以密封,另一端可以以倾斜方式与外集管连通。由此,换热管呈倾斜方式设置可以使换热管中的冷凝液在重力作用下,加速向势能低的位置流动,便于冷凝液收集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管的一端可以密封,另一端可以以倾斜方式与内集管连通。由此,使得内管与换热管倾斜度保持一致,便于内管内置于换热管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孔可以设在内管的管壁上,导热孔的开孔角度与内管的中心线呈45°角,导热孔的孔径为4mm。由此,蒸汽从内管往换热管内壁喷射时,呈45°角设置的导热孔所喷射的接触面会比垂直喷射更大,便于蒸汽快速地分布到换热管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集管上可以设有至少一个进气连接管,外集管上可以设有排液连接管。由此,外部的蒸汽可以通过进气连接管进入内集管中,从而分流到内管中,蒸汽从内管的导热孔喷射到换热管内壁,蒸汽释放热量后会冷凝,变成冷凝水,换热管中的冷凝水会流入到外集管中,并从外集管上的排液连接管中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置于换热管四周的换热机构保护装置,换热机构保护装置包括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左管板和右管板。由此,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左管板和右管板可以与换热机构形成整体结构,增加装置稳定性,起到保护整体装置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管的一端可以穿插在右管板中,换热管与右管板活动连接。由此,换热管的一端与右管板活动连接,不焊接,即换热管的一端相对于右管板可以伸缩,避免热胀冷缩拉裂焊缝,增加设备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右管板的外围可以设有管箱。由此,管箱可以起到对右管板和换热管保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中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换热器中内管Ⅱ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中内集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内集管的左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中外集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外集管的右视图;
图8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换热器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中左板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换热器中左板管的右视图;
图13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中上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至图13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换热器的结构。
换热器包括传热机构、换热机构和冷凝液收集机构,其中,换热机构与冷凝液收集机构连通,传热机构上设有多个用于喷射蒸汽的导热孔21,传热机构通过导热孔21将热蒸汽释放至换热机构,然后再通过换热机构实现热蒸汽与空气的热交换。
如图1和图10所示,传热机构包括内集管1和内管2,内管2的左端安装在内集管1上,内管2与内集管1连通。
如图1和图10所示,换热机构包括换热管3,内管2位于换热管3的容腔内,内管2的中心线与换热管3的中心线重合。
如图1、图10所示,冷凝液收集机构包括外集管4,换热管3的左端安装在外集管4上,换热管3与外集管4连通。
如图1和图10所示,内集管1位于外集管4的容腔内,内集管1的中心线与外集管4的中心线重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内管2的数量为28根,28根内管2以2×14阵列方式并排安装在内集管1上,28根内管2均与内集管1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内管2的数量可以根据换热要求进行调整。
如图1和图2所示,内管2为钢管,内管2的右端密封,左端做切边处理后以倾斜方式安装在内集管1上。
如图4和图5所示,内集管1上两侧成型有连接孔,一侧连接孔用于与进气连接管52连通,另一侧连接孔用于与内管2连通,如图1、图2所示,内管2的左端通过内集管1上的连接孔与内集管1固定连接(如焊接),内管2左端的切边角度为42°。
如图3所示,内管2的管壁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成型有导热孔21,内管2的上下两侧均成型有导热孔21,导热孔21的开孔角度与内管2的中心线呈45°角,孔径为4mm。蒸汽从内管2往换热管3的内壁喷射时,呈45°角设置的导热孔21所喷射的接触面会比垂直喷射更大,便于蒸汽快速地分布到换热管3中。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热孔21的倾斜角度以及孔径可以根据换热要求、换热管3的内径等进行适应性调整。
内集管1采用钢管,内集管1上下两端采用封板焊接。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换热管3的数量为28根,28根换热管3并排安装在外集管4上,28根换热管3均与外集管4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管3的数量可以根据换热要求进行调整,换热管3与内管2的数量相同,每个换热管3中对应安装一个内管2。
如图1和图8所示,换热管3的右端封闭,左端做切边处理后以倾斜方式安装在外集管4上,外集管4上成型有连接孔,换热管3的左端通过外集管4上的连接孔与外集管4固定连接(如焊接),换热管3左端的切边角度为36°,换热管3采用钢管。换热管3是翅片管,即换热管3上轧制铝翅片,翅片外径为50mm,片距3mm,片厚0.3mm,轧制完成后进行碱洗、漂白。
外集管4为钢管,如图1所示,内集管1侧壁上安装有两个进气连接管52,外集管4侧壁上安装有冷凝液排液连接管51,进气连接管52与内集管1连通,冷凝液排液连接管51与外集管4连通,两个进气连接管52均位于冷凝液排液连接管51上方。
本实施例中,进气连接管5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进气连接管52便于蒸汽快速、均匀的分布到各换热管3中。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气连接管52的数量可以根据换热要求设置成一个或三个以上。
进气连接管52和冷凝液排液连接管51的自由端可以车有外螺纹,方便进气连接管52与外部的蒸汽输出装置连接,方便冷凝液排液连接管51与外部的冷凝水收集装置连接。
如图6和图7所示,外集管4上下两端采用封板焊接,外集管4一侧成型有放置排液连接管51、进气连接管52的预留孔,另一侧设有与换热管3连通的连接孔。
如图1所示,进气连接管52与内集管1连通,冷凝液排液连接管51连通与外集管4连通,蒸汽由进气连接管52进入到内集管1后分流到各个内管2中,内管2中的蒸汽通过导热孔21可以斜向喷射到换热管3的内壁,换热管3可以实现热蒸汽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蒸汽通过换热管3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后会冷凝成液态水,由于内管2和换热管3倾斜设置,换热管3中的冷凝水可以汇入到外集管4中,并从外集管4上的排液连接管51中排出,从而避免换热管3因冷凝水堆积而使换热面积减少的问题,大大提高换热管3换热面积利用率,也使得整体形成传热—换热—收集的系统,利于换热效率的提高。
换热管保护装置置于换热管3的四周,如图1所示,换热机构保护装置包括上连接板7、下连接板8、左管板9和右管板10。上连接板7、下连接板8、左管板9、右管板10截面均呈直角梯形,便于与倾斜的换热管3形成整体矩形结构,增加装置稳定性,起到保护整体装置的作用。其中上连接板7和下连接板8的结构示如图13所示;其中左管板9的结构如图11和图12所示,左管板9上成型有与换热管3数量相同的用于固定换热管3的固定孔,换热管3穿插在左管板9上的固定孔中,同样的,右管板10上也成型有安装换热管3的安装孔,换热管3的右端穿插在右管板10上的安装孔中,换热管3与右管板10活动连接,不焊接,即换热管3的右端相对于右管板10可以伸缩,避免热胀冷缩拉裂焊缝,增加设备使用寿命,使得换热管3在热胀冷缩时有空间使其发生微小形变。
如图1所示,右管板10的外围安装有管箱11,管箱11可以对右管板10和换热管3的右端起到保护作用。
如图9所示,左管板9和右管板10分别通过螺母6与上连接板7固定。
本发明中,外部的蒸汽经两个进气连接管52进入到内集管1中,并由内集管1传入各个内管2中,内管2中的蒸汽通过内管2上的导热孔21释放至换热管3中,换热管3实现热蒸汽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换热管3中的蒸汽经过热交换后冷凝为冷凝水,换热管3中的冷凝水会汇入到外集管4中,外集管4的冷凝水经过冷凝液排液连接管51进行排出处理,从而可以避免换热管3因冷凝水堆积而使换热面积减少的问题,大大提高换热管换热面积利用率,也使得整体形成传热-换热-收集的系统,利于换热效率的提高。
本发明中,设置两个进气连接管52便于蒸汽快速、均匀的分布到各换热管3中;由于内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与内管2的中心线呈45°角的导热孔21,与垂直喷射相比,使得蒸汽从导热孔21喷射后与换热管3有更大的接触面,蒸汽与外界环境热交换完毕后冷凝成液体,由于内管2和换热管3倾斜设置,使得处于换热管3中的冷凝液能顺着换热管3管壁迅速汇入到外集管4中,最终由冷凝液排液连接管51排出;其中,换热管3与右管板10不焊接固定,换热管3的右端相对于右管板10可以伸缩,这样可以避免热胀冷缩拉裂焊缝,增加设备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换热器,使得蒸汽参与热交换的面积增大,参加热交换的蒸汽更稳定、更均匀,与同等面积的蒸汽加热器相比,本发明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35%以上,使用寿命增加一倍以上。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热机构、换热机构和冷凝液收集机构,所述换热机构与冷凝液收集机构连通,传热机构上设有多个用于喷射蒸汽的导热孔(21),传热机构通过导热孔(21)将热蒸汽释放至换热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机构包括内集管(1)和内管(2),所述换热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3),所述冷凝液收集机构包括外集管(4),所述内集管(1)与内管(2)连通,外集管(4)与换热管(3)连通,内集管(1)位于外集管(4)容腔内,内管(2)位于换热管(3)容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的一端密封,另一端以倾斜方式与内集管(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3)是翅片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3)的一端密封,另一端以倾斜方式与外集管(4)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孔(21)设在内管(2)的管壁上,导热孔(21)的开孔角度与内管(2)的中心线呈45°,导热孔(21)的孔径为4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集管(1)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气连接管(52),外集管(4)上设有排液连接管(51)。
8.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于换热管(3)四周的换热机构保护装置,所述换热机构保护装置包括上连接板(7)、下连接板(8)、左管板(9)和右管板(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3)的一端穿插在右管板(10)中,换热管(3)与右管板(10)活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管板(10)的外围设有管箱(1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41763.6A CN108168359A (zh) | 2018-02-11 | 2018-02-11 | 换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41763.6A CN108168359A (zh) | 2018-02-11 | 2018-02-11 | 换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68359A true CN108168359A (zh) | 2018-06-15 |
Family
ID=62514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41763.6A Pending CN108168359A (zh) | 2018-02-11 | 2018-02-11 | 换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168359A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64927A (zh) * | 2002-07-25 | 2005-01-12 | A·蒙福尔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 通过气体加热的热交换器使循环空气加热的纺织机械 |
CN202928406U (zh) * | 2012-11-26 | 2013-05-08 | 无锡爱德旺斯科技有限公司 | 烘箱换热器 |
KR20140139642A (ko) * | 2013-05-27 | 2014-12-08 | 전일염공(주) | 염색건조기의 폐열회수장치 |
CN205561592U (zh) * | 2016-04-26 | 2016-09-07 | 山东雅士股份有限公司 | 蒸汽换热器 |
CN205718578U (zh) * | 2016-03-09 | 2016-11-23 | 浙江贝斯特锅炉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 一种开槽翅片管式换热器 |
CN206818033U (zh) * | 2017-05-23 | 2017-12-29 | 淄博瑞能热电科技有限公司 | 混合汽体余热回收换热器 |
CN207963612U (zh) * | 2018-02-11 | 2018-10-12 | 广州莱顺换热机械有限公司 | 换热器 |
-
2018
- 2018-02-11 CN CN201810141763.6A patent/CN10816835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64927A (zh) * | 2002-07-25 | 2005-01-12 | A·蒙福尔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 通过气体加热的热交换器使循环空气加热的纺织机械 |
CN202928406U (zh) * | 2012-11-26 | 2013-05-08 | 无锡爱德旺斯科技有限公司 | 烘箱换热器 |
KR20140139642A (ko) * | 2013-05-27 | 2014-12-08 | 전일염공(주) | 염색건조기의 폐열회수장치 |
CN205718578U (zh) * | 2016-03-09 | 2016-11-23 | 浙江贝斯特锅炉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 一种开槽翅片管式换热器 |
CN205561592U (zh) * | 2016-04-26 | 2016-09-07 | 山东雅士股份有限公司 | 蒸汽换热器 |
CN206818033U (zh) * | 2017-05-23 | 2017-12-29 | 淄博瑞能热电科技有限公司 | 混合汽体余热回收换热器 |
CN207963612U (zh) * | 2018-02-11 | 2018-10-12 | 广州莱顺换热机械有限公司 | 换热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712012B1 (ko) | 진공관형 태양열집열기 편심형 매니폴드 | |
WO2014044203A1 (zh) | 一种强制翅片直管冷凝供热换热器 | |
CN1227492C (zh) | 一种吸收式空调主体 | |
CN207963612U (zh) | 换热器 | |
CN200972344Y (zh) | 一种蒸发式冷凝、换热排管系统 | |
CN109631392A (zh) | 一种立式降膜吸收器及第二类双级吸收式热泵 | |
CN108168359A (zh) | 换热器 | |
CN207635896U (zh) | 一种冷却水循环的冷凝塔 | |
CN203286907U (zh) | 管壳式空冷器 | |
CN210904987U (zh) | 高效的二次蒸发装置 | |
CN206593342U (zh) | 一种高效的蒸发式冷凝翅片换热器 | |
CN217715524U (zh) | 一种热泵热水器的高效蒸发器 | |
CN214747459U (zh) | 高翅式节能冷干机换热管 | |
CN103292609B (zh) | 管壳式空冷器 | |
CN210135793U (zh) | 乏汽冷凝用换热管束结构 | |
CN213327665U (zh) | 一种蒸发尾汽捕汁器 | |
CN207990966U (zh) | 卧式二回程冷凝锅炉 | |
CN212482176U (zh) | 一种多管路高效换热器 | |
CN108225083A (zh) | 一种余热回收炉 | |
CN114001491B (zh) | 一种基于毛细管与吸收式热泵的脱硫浆液余热回收装置 | |
CN217764506U (zh) | 一种风冷型酒冷凝器 | |
CN218076871U (zh) | 一种烟气冷却系统的水冷换热装置 | |
CN215952287U (zh) | 一种新型空冷器 | |
CN215243013U (zh) | 一种pvb膜成型冷却用喷淋式冷凝装置 | |
CN212902782U (zh) | 一种立式降膜吸收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