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1954A - 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配线基板 - Google Patents

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配线基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1954A
CN108141954A CN201680056976.8A CN201680056976A CN108141954A CN 108141954 A CN108141954 A CN 108141954A CN 201680056976 A CN201680056976 A CN 201680056976A CN 108141954 A CN108141954 A CN 108141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demarcation
wiring substrate
filament
shiel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69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岛信介
小清水和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41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19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13Electrical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1/0216Reduction of cross-talk, noise 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H05K1/0218Reduction of cross-talk, noise 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by printed shielding conductors, ground planes or power plane
    • H05K1/0224Patterned shielding planes, ground planes or power planes
    • H05K1/0225Single or multiple openings in a shielding, ground or power pla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96Conductive pattern lay-out details not covered by sub groups H05K1/02 - H05K1/0295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9Use of materials for the conductive, e.g. metallic pattern
    • H05K1/092Dispersed materials, e.g. conductive pastes or ink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 H05K3/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 H05K3/12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by screen printing or stencil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 H05K3/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 H05K3/1241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by ink-jet printing or drawing by dispens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 H05K3/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 H05K3/1275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by other printing techniques, e.g. letterpress printing, intaglio printing, lithographic printing, offset prin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9Shape and layout
    • H05K2201/09209Shape and layout details of conductors
    • H05K2201/09654Shape and layout details of conductors covering at least two types of conductors provided for in H05K2201/09218 - H05K2201/095
    • H05K2201/09681Mesh conductors, e.g. as a ground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 Y10T29/49155Manufacturing circuit on or in ba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Printed Wiring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至少包括引出线(5)和宽度宽于引出线(5)的屏蔽部(7)的导体部(3)的配线基板(1)的制造方法,具备:形成引出线(5)、和与屏蔽部(7)的轮廓(71)中的至少靠近引出线(5)的部分对应的分界线(9)的第一导体部形成工序(ST10);以及形成屏蔽部(7)的主体部(8)的第二导体部形成工序(ST20)。

Description

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配线基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配线基板。
针对承认基于参照文献的引用的指定国,将于2015年12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5-251049号所记载的内容作为参照引入本说明书并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公知有形成具有不同宽度的印刷图案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8009号公报
在上述技术中,在宽度宽的印刷图案的周边,油墨容易渗出,可能导致出现与相邻的印刷图案混线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彼此相邻的粗线与细线发生混线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配线基板。
[1]本发明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配线基板具有至少包括细线和宽度宽于上述细线的粗线的导体部,该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具备:第一工序,在该工序中,形成上述细线和与上述粗线的轮廓中的至少靠近上述细线的部分对应的分界线;第二工序,在该工序中,形成上述粗线的余下部分。
[2]在上述发明中,可以为,包括以满足下述(1)式的方式形成上述细线、上述分界线以及上述余下部分的步骤。
H2<H3...(1)
在上述(1)式中,H2是上述分界线的高度,H3是上述余下部分的高度。
[3]在上述发明中,可以为,上述第二工序包括在俯视视角中使上述粗线的余下部分的一部分与上述分界线重叠的步骤。
[4]在上述发明中,可以为,上述分界线与上述轮廓的全部对应。
[5]在上述发明中,可以为,上述第一工序包括以满足下述(2)式的方式形成上述细线以及上述分界线的步骤。
W1<W2...(2)
其中,在上述(2)式中,W1是上述细线的宽度,W2是上述分界线的宽度。
[6]在上述发明中,可以为,上述分界线由彼此并列延伸的多个线状图案构成。
[7]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粗线具有被上述轮廓包围,且以网眼状形成的网眼部,上述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包括在上述第二工序前形成上述网眼部的步骤。
[8]本发明的配线基板具有至少包括细线和宽度宽于上述细线的粗线的导体部,上述粗线具有:主体部,其由与构成上述细线的材料不同的组成的材料构成;以及分界线,其由与构成上述细线的材料相同的组成的材料构成,上述分界线与上述粗线的轮廓中的至少靠近上述细线的部分对应地形成。
[9]在上述发明中,可以为,构成上述主体部的材料的电阻相比构成上述细线的材料的电阻相对偏高。
[10]在上述发明中,可以为,满足下述(3)式。
H2<H3...(3)
在上述(3)式中,H2是上述分界线的高度,H3是上述主体部的高度。
[11]在上述发明中,可以为,在俯视视角中,上述分界线与上述主体部的一部分重叠。
[12]在上述发明中,可以为,上述分界线与上述轮廓的全部对应。
[13]在上述发明中,可以为,满足下述(4)式。
W1<W2...(4)
其中,在上述(4)式中,W1是上述细线的宽度,W2是上述分界线的宽度。
[14]在上述发明中,可以为,上述分界线由彼此并列延伸的多个线状图案构成。
[15]在上述发明中,可以为,上述粗线还具有被上述轮廓包围并且以网眼状形成的网眼部,上述网眼部由与构成上述细线的材料相同的组成的材料构成。
在本发明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配线基板中,与粗线的轮廓中的至少同细线接近的部分对应地形成分界线。由此,能够抑制互为相邻的粗线与细线发生混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界线与主体部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6中,图6的(a)~图6的(c)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印刷工序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7中,图7的(a)~图7的(d)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印刷工序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8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界线与第二印刷图案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图,且是相当于图2的俯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界线与主体部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图,且是相当于图2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变形例的图,且是相当于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特征,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为了方便,有时将成为主要部分的部分放大示出,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例等不一定与实际相同。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部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界线与主体部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1例如作为触摸面板的膜配线板而使用。在这样的触摸面板中,例如,若操作者的手指(外部导体)接近触摸电极(本实施方式的电极4),则触摸电极的静电电容变化。触摸面板通过检测该变化,能够检测触摸位置。此外,配线基板1的用途不特别限定于此。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1”相当于本发明的“配线基板”的一个例子。
如图1所示,这样的配线基板1具备基材2、和形成在该基材2上的导体部3。本实施方式的“导体部3”相当于本发明的“导体部”的一个例子。
基材2由具有绝缘性的薄膜构成。作为构成该基材2的材料,能够例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酰亚胺树脂(PI)、聚醚酰亚胺树脂(PEI)等。在将配线基板1用于触摸面板的情况下,作为构成基材2的材料,选择具有挠性的透明的材料。此外,也可以取代树脂材料,例如由玻璃构成基材。
在基材2的上表面21形成有导体部3。如图1所示,导体部3由多个电极4、多个引出线5、多个端子6以及屏蔽部7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引出线5”相当于本发明的“细线”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屏蔽部7”相当于本发明的“粗线”的一个例子。
该导体部3所具有的电极4的数量未特别限定,能够任意地设定。另外,导体部3具有的引出线5的数量、端子6的数量与电极4的数量对应地设定。
各个电极4沿图1中Y方向延伸。如图1的放大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极4为了具备透光性而具有使多个电极细线41a、41b交叉而成的网眼形状。电极细线41a沿着相对于X方向以+45°倾斜的方向(以下,也称为“第一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多个电极细线41a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也称为“第二方向”。)上以等间距P1排列。与此相对,电极细线41b沿着第二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多个电极细线41b在第一方向上以等间距P2排列。而且,通过这些电极细线41a、41b彼此正交,从而构成重复形成四边形状的网眼的网眼状的电极4。
此外,电极4的结构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电极细线41a的间距P1与电极细线41b的间距P2相同来形成正方形的单位网眼(P1=P2),但不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电极细线41a的间距P1与电极细线41b的间距P2不同(P1≠P2)。
另外,网眼状的电极4的网眼的形状不特别限定于此,可以是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三角形,也可以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四边形。另外,网眼的形状可以是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二十边形等n边形、圆、椭圆、星形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细线41(将电极细线41a、41b进行统称。)为直线状,但只要以线状延伸即可,不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是曲线状、马蹄状、之字形线状等。
此外,电极4的结构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成为相对于电极的形成区域均匀地形成的实心图案。此外,在使电极为实心图案的情况下,该电极未特别限定,但成为例如由氧化铟(ITO)、导电高分子构成的透明电极。
本实施方式的引出线5从电极4的-X方向侧的一端被引出。在引出线5的另一端设置有端子6。该端子6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各个引出线5在对应的电极4以及端子6之间屈曲并且配设在基材2上。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从多个电极4引出的多个引出线5以彼此大致平行的方式集合。在相邻的引出线5彼此之间为了相互确保绝缘性而形成有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引出线5彼此之间的间隙形成彼此相同的间隔。此外,不特别限定于此,相邻的引出线5彼此之间也可以混合存在不同的间隔。
该引出线5的宽度W1未特别限定,但在30~100μm的范围内设定。另外,引出线5的高度H1未特别限定,但在1~10μm的范围内设定(参照图3)。另外,相邻的引出线5彼此之间的间隙的宽度S1未特别限定,但在30~100μm的范围内设定。此外,引出线5的“宽度”是指在俯视视角中与该引出线5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该引出线5的长度。
如图1所示,屏蔽部7沿着基材2的周缘部设置,在俯视视角中,包围电极4。该屏蔽部7具有将电极4与外部电磁屏蔽的功能。
如图1所示,在配线基板1的-X方向的一端,存在未形成有屏蔽部7的区域,在该区域内集合配置有端子6。此外,屏蔽部7经由屏蔽部用引出线11和屏蔽部用端子12与外部接地。该屏蔽部用引出线11具有与引出线5相同的结构,屏蔽部用端子12具有与端子6相同的结构。
在图2以及图3所示的部分中,屏蔽部7与多个引出线5排列设置。该屏蔽部7形成为宽度宽于引出线5的宽度,并以几乎恒定的宽度延伸。在屏蔽部7与屏蔽部用引出线11连接的部分(该屏蔽部7的一个端部)附近,在该屏蔽部7的延伸方向,屏蔽部7的宽度朝向连接部分而逐渐变窄。在屏蔽部7并设的多个引出线5沿着屏蔽部7的轮廓71屈曲。
如上述那样屏蔽部7的宽度W4宽于引出线5的宽度W1,但具体而言,从相对于电极4、引出线5以及端子6发挥充分的屏蔽性的观点出发,在0.5~3mm的范围内设定。
屏蔽部7与引出线5之间为了实现电绝缘而彼此分离地配置。该情况下,俯视视角下的屏蔽部7与引出线5(距屏蔽部7最近的引出线5a)之间的间隔的宽度S3在30~100μm的范围内设定。
本实施方式的屏蔽部7具有主体部8和分界线9。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8”相当于本发明的“主体部”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分界线9”相当于本发明的“分界线”的一个例子。
分界线9由单一的线状图案构成。该分界线9在俯视视角中与屏蔽部7的轮廓71的全部对应而连续地形成,在其延伸方向上以几乎恒定的宽度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屏蔽部7中,分界线9的外侧侧部构成该屏蔽部7的轮廓71的全部。此外,“分界线9的外侧侧部”是指在俯视视角中以该分界线9的中心为基准而与屏蔽部7的中心轴侧相反一侧的侧部。另一方面,“分界线9的内侧侧部”是指在俯视视角中以该分界线9的中心为基准靠向屏蔽部7的中心轴侧的侧部。
分界线9的宽度W2在100~300μm的范围内设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1中,分界线9的宽度W2与引出线5的宽度W1的关系以满足下述(5)式的方式设定。
W1<W2...(5)
分界线9的高度H2在1~10μm的范围内设定。该情况下,在分界线9的高度H2与引出线5的高度H1的关系中,也可以设定为分界线9的高度H2相比引出线5的高度H1相对偏大(H2>H1),也可以设定为分界线9的高度H2相比引出线5的高度H1形象对偏小(H2<H1)。或者,也可以设定为分界线9的高度H2与引出线5的高度H1彼此相同(H2=H1)。
主体部8在俯视视角中构成屏蔽部7中的分界线9的内侧。该主体部8在俯视视角中以与分界线9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主体部8的轮廓81在俯视视角中,位于比屏蔽部7的轮廓71靠内侧,且比分界线9的内侧侧部靠外侧。分界线9与主体部8通过以在俯视视角中重叠的方式形成,从而彼此间相互电导通。
主体部8与分界线9重叠的重复部分T的长度优选在1~150μm的范围设定。此外,重复部分T的长度是指在俯视视角中与分界线9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主体部8与分界线9重叠的部分的长度。
如图3所示,主体部8的高度H3在3~20μm的范围设定。此外,主体部8的高度H3与分界线9的高度H2的关系以满足下述(6)式的方式设定。
H2<H3...(6)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6)式所示,主体部8的高度H3相对于分界线9的高度H2相对较大。因此,屏蔽部7的高度H4相当于主体部8的高度H3。由此,主体部8的高度H3相对于分界线9的高度H2相对较大,因此屏蔽部7在温度变化大的环境下,也能够抑制针孔的产生。另外,在主体部8中,能够比较大地确保导通路径,因此能够实现屏蔽部7的导电性的提高。
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部7的高度H3大于引出线5的高度H1(H1<H3)。由此,形成屏蔽部7直至比引出线5高的位置,因此与外部间电磁屏蔽的功能进一步提高。
构成屏蔽部7的分界线9的材料由与构成引出线5的材料相互相同的组成的材料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电极4、端子6、屏蔽部用引出线11以及屏蔽部用端子12的材料也由与构成引出线5(分界线9)的材料相同的组成构成。
另一方面,构成屏蔽部7的主体部8的材料成为与构成引出线5的材料不同的组成。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引出线5的材料成为相对于构成主体部8的材料而相对电阻低(导电性高)的材料。
具体而言,作为构成引出线5的材料,能够例示出由粒径在1~10μm的范围内设定的银(Ag)等导电粒子、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粘合剂树脂构成的导电材料。
此外,导电粒子的粒径通过使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式电子显微镜(TEM)而求出。具体而言,使通过SEM、TEM而测定的多个导电粒子的粒径的算术平均值成为该导电粒子的粒径。此外,在导电粒子的形状为具有短径和长径的椭圆体形状、棒状、或者包括长宽比的概念的形状的情况下,作为该导电粒子的粒径而测定长边方向的边(或者径)。
另一方面,作为构成主体部8的材料,能够例示出由粒径在3~20μm的范围内设定的银(Ag)等导电粒子、和与上述相同的粘合剂树脂构成的导电材料。该情况下,构成主体部8的材料所包括的导电粒子的粒径相比构成引出线5的材料所包括的导电粒子的粒径相对较大。因此,构成主体部8的材料成为相对于构成引出线5的导电材料电阻相对较高的材料。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图6的(a)~图6的(c)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印刷工序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图7的(a)~图7的(d)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印刷工序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图8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分界线与第二印刷图案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1的制造方法具备第一导体部形成工序ST10和第二导体部形成工序ST20。
第一导体部形成工序ST10包括第一印刷工序ST11和第一烧制工序ST12。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印刷工序ST11中,使用具有图6的(a)所示的凹版辊110(凹版)的凹版胶印装置100,在基材2上形成第一印刷图案14(参照图6的(c))。该第一印刷图案14在基材2上包括与电极4、引出线5、端子6、以及屏蔽部7的分界线9、屏蔽部用引出线11以及屏蔽部用端子12对应的图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凹版胶印法来执行第一印刷工序ST11,但只要是使用凹版而在被印刷物涂覆油墨的方法即可,该第一印刷工序ST11中能够采用的印刷法未特别限定于凹版胶印法。例如,也可以使用单纯的胶版印刷法。
此处,对第一印刷工序ST11中使用的凹版胶印装置100进行说明。该凹版胶印装置100是通过凹版胶印法而在基材2上形成规定的图案的装置,如图6的(a)所示,具备凹版辊110、刮墨刀120、储存部130、转印辊140以及印刷台150。
凹版辊110具有版体111和凹版112。版体111成为圆筒形状,能够通过未特别图示的马达等而以其轴芯作为中心进行旋转驱动。凹版112绕版体111的外周卷绕,在其外周面形成与第一印刷图案14对应的凹部112a。在凹版辊110的周围设置有在凹版112上滑动接触的刮墨刀120、和储存第一导电材料13的储存部130。
作为第一导电材料13,除了构成上述的引出线5的材料亦即导电粒子和粘合剂树脂之外,还能够例示出混合水或溶剂、以及各种添加剂而构成的导电膏、导电油墨。作为第一导电材料13所包括的溶剂,能够例示出α-松油醇、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二乙二醇丁醚、1-癸醇、丁基溶纤剂、二乙二醇单乙醚乙酸酯、十四烷等。
转印辊140配置为与凹版辊110对置。该转印辊140具有橡皮滚筒141和橡皮布142。橡皮滚筒141成为圆筒形状,能够通过未特别图示的马达等而以其轴芯为中心进行旋转驱动。
橡皮布142经由未特别图示的粘着层而绕橡皮滚筒141的外周卷绕。该橡皮布142具有从凹版112接受第一导电材料13,并向基材2转印的功能。作为构成这样的橡皮布142的材料,能够例示出硅酮橡胶、氟橡胶、氟硅橡胶、聚氨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橡胶(NBR)、氟橡胶、丙烯酸橡胶、氯丁橡胶等。
在第一印刷工序ST11中,首先,如图6的(a)所示,在凹版112的凹部112a内填充第一导电材料13。具体而言,通过凹版辊110绕轴中心旋转,从而第一导电材料13连续地附着于凹版112的表面。而且,通过刮墨刀120在凹版112的凹部112a内填充第一导电材料13,并且将附着于凹版112的表面的多余的导电材料从凹版112刮出。
接下来,如图6的(b)所示,在使转印辊140接近凹版辊110,使凹版112与橡皮布142接触的状态下,使凹版辊110与转印辊140共同旋转。由此,填充于凹版112的第一导电材料13被橡皮布142接受,在该橡皮布142的表面上形成有与凹部112a对应的第一印刷图案14。
接下来,如图6的(c)所示,通过使转印辊140接近载置在印刷台150上的基材2,将橡皮布142按压于基材2,从而从转印辊140向基材2转印第一印刷图案14。
接下来,在第一烧制工序ST12中,将形成有第一印刷图案14的基材2移送至干燥炉(未图示)。然后,在该干燥炉中,将基材2上的第一印刷图案14加热并固化,从而在该基材2上形成电极4、引出线5、端子6、以及屏蔽部7的分界线9、屏蔽部用引出线11、以及屏蔽部用端子12。作为这样的干燥炉,例如能够例示出IR(远红外线)干燥炉、热风干燥炉等。
此外,在第一烧制工序ST12中,只要在后述的第二印刷工序ST21中以能够形成第二印刷图案17程度使第一印刷图案14固化即可,可以不如上述那样,与该第一印刷图案14对应的导体部形成为完全固化的状态。
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形成有电极4、引出线5、端子6、以及屏蔽部7的分界线9、屏蔽部用引出线11、以及屏蔽部用端子12的基材2称为中间体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导体部形成工序ST10中获得了中间体15后,如图5所示,移至第二导体部形成工序ST20。第二导体部形成工序ST20是形成屏蔽部7的余下部分的工序,具体而言,是形成该屏蔽部7的主体部8的工序。该第二导体部形成工序ST20包括第二印刷工序ST21和第二烧制工序ST22。
首先,在第二印刷工序ST21中,使用在图7的(a)所示的基材2直接涂覆第二导电材料16的丝网印刷装置200而在基材2上形成第二印刷图案17(参照图7的(c))。该第二印刷图案17包括相当于屏蔽部7的主体部8的图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丝网印刷法(丝网印刷装置200)执行第二印刷工序ST21,但只要是在被印刷物直接涂覆油墨的方法(不经由凹版等而在被印刷物涂覆油墨的方法)即可,该第二印刷工序ST21中能够采用的印刷法未特别限定于丝网印刷法。例如,也可以使用喷墨印刷法。
此处,对第二印刷工序ST21中使用的丝网印刷装置200进行说明。如图7的(a)所示,丝网印刷装置200具备:孔版210、版框220、刮刀230、分发器240以及印刷台250。
孔版210是较薄的片状的部件,例如能够使用金属掩模。该孔版210具有由于从该孔版210的主面的面方向施加的按压力而能够变形的程度的刚性。在孔版210形成有贯通该孔版210双方的主面的孔211。该孔211与第二印刷图案17对应。
在版框220固定有孔版210的周缘部。该版框220具有与形成于孔版210的孔211的形成区域对应的开口221。对于丝网印刷装置200而言,在俯视视角中,能够载置基材2的印刷工作台250、和孔211的形成区域经由该版框220的开口221而对置。刮刀230具有与孔版210的孔211的形成区域对应的宽度,能够在孔版210中的与同基材2对置一侧的主面相反一侧的主面上滑动。
分发器240是将第二导电材料16供给在孔版210上的装置。该分发器240与孔版210中的与同基材2对置一侧的主面相反一侧的主面对置地配置。
作为第二导电材料16,除了构成上述的主体部8的材料亦即导电粒子和粘合剂树脂之外,还能够例示出将水或溶剂以及各种添加剂混合而构成的导电膏、导电油墨。作为第二导电材料16所包含的溶剂,能够使用与第一导电材料13所包含的溶剂相同的溶剂。
在第二导体部形成工序ST20中,首先,如图7的(a)所示,作为第二印刷工序ST21,以与中间体15对置的方式设置孔版210。此时,孔版210以从中间体15的上表面离开了规定距离的状态配置。而且,通过分发器240在孔版210上供给第二导电材料16。
另外,如图7的(b)所示,将被施加了规定的压力的刮刀230从孔版210的上方向该孔版210按压。通过来自刮刀230的按压力,使孔版210向下方挠曲变形。在刮刀230的正下方,孔版210紧贴于中间体15,由于因刮刀230的滑动而产生的第二导电材料16的内压,使该第二导电材料16在孔版210的孔211通过而附着在中间体15上(参照图7的(c))。由此,在中间体15上形成有第二印刷图案17。
此时,将第二印刷图案17形成为俯视视角中相比屏蔽部7的轮廓71位于内侧。另外,将第二印刷图案17形成为俯视视角中与分界线9重叠。
在第二印刷图案17刚刚形成在中间体15上之后的状态下,构成该第二印刷图案17的第二导电材料16还是流动性高的状态,因此随着时间流逝而润湿扩张。与此相对,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与轮廓71对应地形成有分界线9的情况下,通过该分界线9来阻碍第二印刷图案17的流动,从而抑制该第二印刷图案17超过屏蔽部7的轮廓71而润湿扩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视角中,将第二印刷图案17的轮廓71形成为与分界线9重叠,从而能够使该分界线9与由第二印刷图案17构成的主体部8紧贴。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在由主体部8以及分界线9构成的屏蔽部7中产生缝隙。
在中间体15形成了第二印刷图案17后,如图7的(d)所示,使刮刀230从孔版210退避。对于孔版210而言,从刮刀230接受的按压力被除去,因此以欲复原至原来的形状的方式进行变形。由此,孔版210从中间体15离开。
接下来,在第二烧制工序ST22中,将形成有第二印刷图案17的中间体15移送至干燥炉(未图示)。然后,在该干燥炉中,将基材2上的第二印刷图案17加热并固化,从而在该基材2上形成屏蔽部7的主体部8。根据以上内容,能够获得配线基板1。此外,该第二烧制工序ST22中使用的干燥炉也可以使用与第一烧制工序ST12中使用的干燥炉相同的干燥炉。在图7的(d)中,用附图标记(1)表示在干燥炉通过而获得的配线基板。
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1以及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在具有至少包括细线和宽度宽于该细线的粗线的导体部的配线基板中,在一次印刷形成这些细线以及粗线的情况下,在粗线的周边,油墨容易渗出,可能导致与相邻的细线发生混线这样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作为细线的引出线5、和宽度宽于该引出线5的粗线亦即屏蔽部7的配线基板1中,首先形成引出线5以及屏蔽部7的分界线9,而后再形成作为该屏蔽部7的余下部分的主体部8。该情况下,即使与主体部8对应的第二印刷图案17随着时间流逝而润湿扩张,但通过分界线9的高度、分界线9的表面粗糙度等的影响,可阻碍该第二导电材料16的流动。由此,可抑制第二印刷图案17的润湿扩张。其结果,特别是能够抑制在屏蔽部7与同该屏蔽部7相邻的引出线5a之间产生混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引出线5、分界线9的第一导体部形成工序ST10中,使用利用了比较高精度的凹版的印刷法亦即凹版胶印法,另一方面,在形成主体部8的第二导体部形成工序ST20中,使用直接涂覆油墨的印刷法亦即丝网印刷法,这是由于以下的理由。即,屏蔽部是宽度宽的部分,但若形成与该屏蔽部对应的凹版亦即凹版的凹部,则担心在进行基于刮墨刀的刮出时,致使填充于该凹部内的导电材料被过度地刮出。该情况下,导致屏蔽部的高度减少,若在这样的状态下烧制屏蔽部,则可能导致针孔多发而使该屏蔽部的品质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导体部形成工序ST10中,使用利用了凹版112的印刷法亦即凹版胶印法而形成屏蔽部7的分界线9,接下来,在第二导体部形成工序ST20中,使用在被印刷物直接涂覆油墨的印刷法亦即丝网印刷法而形成宽度宽的屏蔽部7的主体部8,从而抑制针孔多发而使屏蔽部7的品质降低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视角中,将主体部8的轮廓81形成为与分界线9重合,从而能够使这些分界线9以及主体部8相互紧贴。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在由主体部8以及分界线9构成的屏蔽部7中产生缝隙。
此外,在使主体部8相对于分界线9以重叠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第二印刷工序ST21的重合印刷的精度的偏差成为问题,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分界线9的宽度W4允许第二印刷工序ST21的重合印刷的精度的偏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印刷工序ST21中,不需要如以往那样高精度的重合印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引出线5的宽度W1与分界线9的宽度W2的关系设定为上述(5)式成立,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二印刷工序ST21中的第二印刷图案17的润湿扩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6)式成立,从而能够抑制屏蔽部7的针孔的产生。另外,在主体部8中,能够使导通路径增大,因此能够提高屏蔽部7的导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主体部8的材料与构成引出线5以及分界线9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组成。这样,通过任意地选定较大地有助于屏蔽部7的导通性的构成主体部8的材料,从而能够调整屏蔽部7整体的电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主体部8的材料的电阻相比构成细线5以及分界线9的材料的电阻相对偏高。假设,在通过比构成细线5以及分界线9的电阻低的材料构成作为粗线的屏蔽部7整体的情况下,存在屏蔽部7整体的电阻过度地降低而难以发挥适于环境的屏蔽性能(导电性能)的情况。与此相对,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构成主体部8的材料选定电阻较高的材料,从而可抑制作为粗线的屏蔽部7整体的电阻的过度的降低。由此,能够将屏蔽部7整体的电阻保持在规定的范围,从而能够发挥适于环境的屏蔽性能(导电性能)。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单一的线状图案构成了分界线9,但为了抑制相当于主体部8的第二印刷图案17润湿扩张,也可以通过彼此并列延伸的多个(例如,两个)线状图案91、92构成该分界线9。以下,对分界线9由多个线状图案91、92构成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图,相当于图2的俯视图,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视图,图1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界线与主体部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界线9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分界线9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屏蔽部7B,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赋予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分界线9B由彼此并列地延伸的两个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相当于本发明的“线状图案”的一个例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视角中,根据分界线9B与屏蔽部7B的轮廓71B的全部对应地连续形成的情况,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也与轮廓71B的全部对应地连续形成。这些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彼此并列排列,在其延伸方向上以几乎恒定的宽度延伸。
第一线状图案91在俯视视角中位于比第二线状图案92靠内侧。这些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以规定的间隙分离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之间形成有狭缝93。
狭缝93是在俯视视角中夹设于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之间的间隙,沿着该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延伸方向连续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有狭缝93的区域中,基材2从分界线9B露出。主体部8进入该狭缝93的内部,在该狭缝93中从分界线9B露出的基材2与主体部8直接接触。
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宽度W21、W22在30~100μm的范围内设定。另外,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高度H21、H22在1~10μm的范围内设定。
在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宽度W21、W22的关系中,第一线状图案的宽度W21也可以相比第二线状图案92的宽度W22相对偏大(W21>W22),第二线状图案92的宽度W22也可以相比第一线状图案91的宽度W21相对偏小(W21<W22)。或者,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宽度W21、W22也可以彼此相同(W21=W22)。
另外,在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宽度W21、W22、与引出线5的宽度W1的关系中,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宽度W21、W22也可以相比引出线5的宽度W1偏大(W21、W22>W1),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宽度W21、W22也可以相比引出线5的宽度W1偏小(W21、W22<W1)。或者,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宽度W21、W22与引出线5的宽度W1也可以相互相同(W21、W22=W1)。此外,在上述所有的情况下,分界线9B的宽度W2与引出线5的宽度W1的关系都以满足上述(5)式的方式设定。
另外,在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高度H21、H22的关系中,第一线状图案91的高度H21也可以相比第二线状图案92的高度H22相对偏大(H21>H22),第二线状图案92的高度H22也可以相比第一线状图案91的高度H21相对偏大(H21<H22)。或者,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高度H21、H22也可以彼此相同(H21=H22)。
另一方面,狭缝93的宽度S2在20~50μm的范围内设定。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宽度W21、W22与狭缝93的宽度S2的关系优选以满足下述(7)式的方式设定。
W21、W22>S2...(7)
此外,在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宽度W21、W22不同的情况下,对该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宽度W21、W22中任一个较小的宽度与狭缝93的宽度S2进行比较。
分界线9B的方式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之间,沿着该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的延伸方向而间断地形成多个狭缝。在该情况下,相邻的狭缝彼此的长度(该狭缝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相邻的狭缝彼此之间的间隔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界线9B由两个线状图案91、92构成,但未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线状图案构成。该情况下,相邻的线状图案彼此之间的间隔(即,狭缝的宽度)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此外,在分界线由多个线状图案构成的情况下,该分界线的高度H2相当于多个线状图案中的最大的线状图案的高度。另外,在分界线由多个线状图案构成的情况下,该分界线的宽度是W2,相当于在俯视视角中,与该分界线的延伸方向实质上正交的方向上,位于最内侧的线状图案的内侧侧部与位于最外侧的线状图案的外侧侧部之间的长度。
如图9~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8形成为在俯视视角中,与分界线9B的第一线状图案91的整体重叠,并且与分界线9B的第二线状图案92的一部分重叠。该情况下,主体部8进入分界线9B的狭缝93的内部。由此,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经由主体部8而彼此电导通。
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1B起到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1B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界线9B由彼此并列延伸的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构成。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分界线9B中产生针孔,并且形成宽度较宽的该分界线9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以及第二线状图案91、92之间形成有狭缝93,但相当于主体部8的第二印刷图案17进入该狭缝93,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二印刷图案17的润湿扩张,进而能够抑制主体部8超过分界线9B而与引出线5a混线。
<第三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图,且是相当于图2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部7C在具有被该屏蔽部7C的轮廓71C包围的网眼部10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针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屏蔽部7C,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2所示,配线基板1C的屏蔽部7C具有被该屏蔽部7C的轮廓71C包围的网眼部10。本例的“网眼部10”相当于本发明的“网眼部”的一个例子。
该网眼部10具有使多个网眼细线101a、101b交叉而成的网眼形状。网眼细线101a沿着第一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多个网眼细线101a在第二方向上以等间距P3排列。与此相对,网眼细线101b沿着第二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多个网眼细线101b在第一方向上以等间距P4排列。而且,这些网眼细线101a、101b彼此正交,从而构成重复形成四边形状的网眼的网眼状的网眼部10。
此外,网眼部10的结构与上述的电极4的结构同样,不特别限定于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网眼部10的网眼细线101a的延伸方向与电极4的电极细线41a的延伸方向一致,使网眼细线101b的延伸方向与电极细线41b的延伸方向一致,但未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使它们向不同方向延伸。
主体部8C形成为在俯视视角中与网眼部10的整体重叠。在构成网眼部10的网眼细线101a、101b的高度与主体部8C的高度的关系中,网眼细线101a、101b的高度可以相比主体部8C的高度相对偏大,网眼细线101a、101b的高度也可以相比主体部8C的高度相对偏小。或者,网眼细线101a、101b的高度以及主体部8C的高度也可以彼此相同。
构成这样的网眼部10的材料成为与构成引出线5的材料互为相同的组成的材料。在配线基板1C的制造方法中,在第一导体部形成工序ST10中,形成网眼部10。此外,不特别限定于此,只要在第二导体部形成工序ST20前即可,也可以通过与第一导体部形成工序ST10不同的工序形成网眼部10。
如本例那样,在屏蔽部7C具有网眼部10的情况下,与不具有网眼部10的屏蔽部相比,能够实现该屏蔽部7C的导电性的提高。因此,在本例中,对于构成主体部8C的材料而言,与不具有网眼部10的情况相比,能够采用电阻高(导电性低)的材料。
一般,导电材料存在电阻越低(导电性高)越高价,电阻越高(导电性低)越廉价的趋势。在本例中,通过在屏蔽部7C设置网眼部10,可实现该屏蔽部7C的导电性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构成主体部8C的材料采用比较廉价的材料,从而能够实现配线基板1C的制造成本的减少。
作为构成这样的主体部8C的材料,能够例示出由粒径在0.1~1μm的范围内设定的碳(c)粒子和粘合剂树脂构成的导电材料。作为粘合剂树脂,与上述相同。该情况下,构成主体部8C的材料所包括的碳粒子的粒径相比构成引出线5的材料所包括的导电粒子的粒径相对偏小。
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1C起到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1C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屏蔽部7C设置网眼部10,从而可实现该屏蔽部7C的导电性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构成主体部8C的材料采用比较廉价的材料,从而能够实现配线基板1C的制造成本的减少。
此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不是为了限定本发明而记载的。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各要素也包括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的全部的设计变更、等同物。
例如,如图13所示的配线基板1D那样,屏蔽部7D也可以具有仅与该屏蔽部7D的轮廓71D中的靠近引出线5a的部分对应的分界线9D。该情况下,屏蔽部7D的轮廓71D在未形成有分界线9D的区域,由主体部8D构成。
即,分界线9D形成于屏蔽部7D的轮廓71D的至少一部分。该情况下,对于配线基板1D而言,在俯视视角中,以该分界线9D为基准,在一侧配置有主体部8D,在与主体部8D相反一侧配设有引出线5a。通过该分界线9D,在形成主体部8D时,可抑制主体部8D向引出线5a的润湿扩张。
在本例中,仅与屏蔽部7D的轮廓71D的一部分对应地形成分界线9D,因此配线基板1D的制造成本比较廉价。另外,屏蔽部7D与该屏蔽部7D的轮廓71D中的靠近引出线5a的部分对应地形成分界线9D,因此能够抑制在屏蔽部7D与同该屏蔽部7D相邻的引出线5a之间产生混线。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基材2的上表面21上直接形成导体部3,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基材2与导体部3之间夹设有树脂层。
具备夹设于上述基材2与导体部3之间的树脂层的配线基板能够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制造。即,首先,在具有与除去主体部8的导体部3(具体而言,电极3、引出线5、端子6、分界线9、屏蔽部用引出线11以及屏蔽部用端子12)的形状对应的凹部的凹版中填充导电材料。然后,在填充于凹部的状态下使导电材料固化,形成除去主体部8的导体部3。然后,以在基材2与填充有导电材料的凹版之间夹有构成上述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状态将凹版按压于基材2。然后,使树脂材料固化,形成树脂层。然后,使基材2、除去主体部8的导体部3、以及树脂层一体从凹版剥离。然后,形成主体部8。形成该主体部8的方法使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此外,具备夹设于基材2与导体部3之间的树脂层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使导电材料固化的时机也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使基材2、导电材料、树脂层一体地从凹版剥离后,使该导电材料固化。另外,在上述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使树脂材料固化的工序不是必需的工序,也可以省略。例如,也可以将树脂片等预流动性低的树脂材料配置于基材3与凹版之间地将凹版按压于基材。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具有主体部8以及分界线9的粗线作为屏蔽部7而使用,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粗线作为引出线而使用。在具备包括细线和粗线的多个引出线的配线基板中,能够使成为粗线的引出线的电阻低于成为细线的引出线的电阻。由此,能够调整多个引出线间的电阻。并且,通过使构成粗线的主体部的材料的电阻相比构成细线的材料的电阻相对偏高,从而能够抑制粗线整体的电阻的过度的降低,能够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调整包括这些细线和粗线的多个引出线间的电阻。
附图标记说明
1、1B、1C、1D...配线基板;2...基材;21...上表面;3...导体部;4...电极;41a、41b...电极细线;5...引出线;5a...引出线;6...端子;7、7B、7C、7D...屏蔽部;71、71B、71C、71D...轮廓;8、8C、8D...主体部;81...轮廓;9、9B、9C、9D...分界线;91...第一线状图案;92...第二线状图案;93...狭缝;10...网眼部;101a、101b...网眼细线;T...重复部分;11...屏蔽部用引出线;12...屏蔽部用端子;13...第一导电材料;14...第一印刷图案;15...中间体;16...第二导电材料;17...第二印刷图案;100...凹版胶印装置110...凹版辊;111...版体;112...凹版;112a...凹部;120...刮墨刀;130...储存部;140...转印辊;141...橡皮滚筒;142...橡皮布;150...印刷台;200...丝网印刷装置;210...孔版;211...孔;220...版框;221...开口;230...刮刀;240...分发器;250...印刷台。

Claims (15)

1.一种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该配线基板具有至少包括细线和宽度宽于所述细线的粗线的导体部,
其中,所述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具备:
第一工序,在该工序中,形成所述细线和分界线,该分界线与所述粗线的轮廓中的至少靠近所述细线的部分对应;以及
第二工序,在该工序中,形成所述粗线的余下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包括以满足下述(1)式的方式形成所述细线、所述分界线以及所述余下部分的步骤,
H2<H3...(1)
在所述(1)式中,H2是所述分界线的高度,H3是所述余下部分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工序包括在俯视视角中使所述粗线的余下部分的一部分与所述分界线重叠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分界线与所述轮廓的全部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工序包括以满足下述(2)式的方式形成所述细线以及所述分界线的步骤,
W1<W2...(2)
其中,在所述(2)式中,W1是所述细线的宽度,W2是所述分界线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分界线由彼此并列延伸的多个线状图案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粗线具有被所述轮廓包围,且以网眼状形成的网眼部,
所述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二工序前形成所述网眼部的步骤。
8.一种配线基板,其具有至少包括细线和宽度宽于所述细线的粗线的导体部,其中,
所述粗线具有:
主体部,其由与构成所述细线的材料不同的组成的材料构成;以及
分界线,其由与构成所述细线的材料相同的组成的材料构成,
所述分界线与所述粗线的轮廓中的至少靠近所述细线的部分对应地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配线基板,其中,
构成所述主体部的材料的电阻相比构成所述细线的材料的电阻相对偏高。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配线基板,其中,
满足下述(3)式,
H2<H3...(3)
在所述(3)式中,H2是所述分界线的高度,H3是所述主体部的高度。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其中,
在俯视视角中,所述分界线与所述主体部的一部分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其中,
所述分界线与所述轮廓的全部对应。
13.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其中,
满足下述(4)式,
W1<W2...(4)
其中,在所述(4)式中,W1是所述细线的宽度,W2是所述分界线的宽度。
14.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其中,所述分界线由彼此并列延伸的多个线状图案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8~14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基板,其中,
所述粗线还具有被所述轮廓包围并且以网眼状形成的网眼部,
所述网眼部由与构成所述细线的材料相同的组成的材料构成。
CN201680056976.8A 2015-12-24 2016-12-22 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配线基板 Pending CN1081419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51049 2015-12-24
JP2015-251049 2015-12-24
PCT/JP2016/088411 WO2017111039A1 (ja) 2015-12-24 2016-12-22 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配線基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1954A true CN108141954A (zh) 2018-06-08

Family

ID=59090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6976.8A Pending CN108141954A (zh) 2015-12-24 2016-12-22 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配线基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91270B2 (zh)
JP (1) JP6568953B2 (zh)
CN (1) CN108141954A (zh)
TW (1) TWI639364B (zh)
WO (1) WO20171110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3616B (zh) * 2017-01-03 2020-05-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EP3830680A1 (en) * 2018-08-02 2021-06-09 Elo Touch Solutions Inc. Water immune projected-capacitive (pcap) touchscreen
US11899336B2 (en) * 2019-04-19 2024-02-13 Osaka University Liquid crystal element
EP4307844A1 (en) * 2021-03-09 2024-01-17 Fujikura Ltd. Capacitance sens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apacitance senso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4387A (ja) * 1990-06-11 1992-0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描画装置の作動方法
JP2005353738A (ja) * 2004-06-09 2005-12-22 Seiko Epson Corp 導電膜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配線基板、電子デバイス、電子機器、並びに非接触型カード媒体
CN101101872A (zh) * 2006-07-04 2008-01-0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2573314A (zh) * 2010-12-15 2012-07-11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导体形成方法
JP2014218009A (ja) * 2013-05-08 2014-11-2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グラビアオフセット印刷用凹版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45329B2 (ja) 2002-10-31 2009-03-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機能性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8033284A (ja) * 2006-07-04 2008-02-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US8530589B2 (en) * 2007-05-04 2013-09-10 Kovio, Inc. Print processing for patterned conductor, semiconductor and dielectric materials
JP2009000600A (ja) 2007-06-20 2009-01-08 Seiko Epson Corp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電気光学装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製造方法
JP5793141B2 (ja) * 2010-07-02 2015-10-14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JP5875484B2 (ja) 2011-12-22 2016-03-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13149232A (ja) * 2011-12-22 2013-08-01 Fujifilm Corp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TWI466003B (zh) 2012-12-26 2014-12-21 Hannstouch Solution Inc 觸控面板
JP6245887B2 (ja) 2013-08-09 2017-12-13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製造方法及び基板製造装置
TWI486843B (zh) 2013-09-13 2015-06-01 Henghao Technology Co Ltd 觸控面板
CN103955312A (zh) 2014-05-06 2014-07-30 山东华芯富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防静电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TWI656460B (zh) * 2015-02-27 2019-04-11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Touch detection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ouch detection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4387A (ja) * 1990-06-11 1992-0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描画装置の作動方法
JP2005353738A (ja) * 2004-06-09 2005-12-22 Seiko Epson Corp 導電膜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配線基板、電子デバイス、電子機器、並びに非接触型カード媒体
CN101101872A (zh) * 2006-07-04 2008-01-0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2573314A (zh) * 2010-12-15 2012-07-11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导体形成方法
JP2014218009A (ja) * 2013-05-08 2014-11-2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グラビアオフセット印刷用凹版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91270B2 (en) 2020-06-23
JPWO2017111039A1 (ja) 2018-10-11
TW201737765A (zh) 2017-10-16
JP6568953B2 (ja) 2019-08-28
WO2017111039A1 (ja) 2017-06-29
TWI639364B (zh) 2018-10-21
US20190018521A1 (en) 2019-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41954A (zh) 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配线基板
KR101362863B1 (ko) 투명 도전층 패턴의 형성 방법
JP4968414B2 (ja) 透明導電層付き基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導電膜積層体、タッチパネル
JP5474097B2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750141B2 (en) Printing high aspect ratio patterns
JP2011520510A (ja) 電極パッチ監視装置
KR20130033888A (ko) 터치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JP5508565B1 (ja) タッチ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20078972A (ko) 터치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KR20120072187A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11201271A (ja) マスク面塗布材料押込み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及びその印刷法
CN103959028A (zh) 荷重传感器
US9095060B2 (en) Layered structure having layered conductive patterns,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of and touchscreen with layered structure
JP2014033013A (ja) 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235089B2 (ja) 保護層付き生体用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基板
JP2016162935A (ja) 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配線基板
KR101459820B1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16219508A (ja) 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CN206698498U (zh) 一种高电阻碳膜线路板
JP5990230B2 (ja) 回路基板及び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
US20190019603A1 (en) Printed resistors for biopotential sensor systems and methods
CN212812189U (zh) 叠构结构及触控感应器
JP2018029994A (ja) 保護層付き生体用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基板
JP6278942B2 (ja) フレキソ印刷による絶縁膜の形成方法
JP6722802B2 (ja) 生体用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