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1514B -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1514B
CN108141514B CN201680057820.1A CN201680057820A CN108141514B CN 108141514 B CN108141514 B CN 108141514B CN 201680057820 A CN201680057820 A CN 201680057820A CN 108141514 B CN108141514 B CN 1081415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index
finder
defocus amount
foc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78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41514A (zh
Inventor
高桥宏辅
三泽充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41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1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41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15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4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different areas in a pupil pla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93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monitoring data relating to the user, e.g. head-tracking, eye-track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6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06Viewfinders with lenses with or without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16Viewfinders combined with focusing ai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03B17/20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visible in viewfind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4Warning ind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03SSIS architectures incorporating pixels for producing signals other than image signals
    • H04N25/704Pixe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cusing, e.g. phase difference pixel s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取景器内将散焦图像配置于最佳位置的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数码相机具备取景部、摄影光学系统、聚焦环、眼传感器、成像元件、主控制部、数字信号处理部及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成像元件输出接收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瞳分割而形成的第1光束及第2光束而得到的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主控制部根据接收第1光束及第2光束而得到的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计算散焦量,并生成散焦图像。眼传感器检测与取景部接触的摄影者的眼睛位置(P)。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根据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改变显示散焦图像的位置。

Description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电子取景器或混合式取景器的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除了光学取景器(以下,称为OVF)或电子取景器(以下,称为EVF)以外,还已知有一种具有混合式取景器的数码相机等摄影装置(参考专利文献1)。混合式取景器具有OVF模式和EVF模式,且能够将两者进行切换。
混合式取景器具备显示部、取景窗及作为光路集成部的半反射镜。显示部显示用成像元件拍摄被摄体的光学像而得到的被摄体图像。被摄体的光学像入射于取景窗中。半反射镜使入射到取景窗中的光学像的一部分透射而将其引导至取景器目镜部,且使显示部所显示的显示图像的一部分反射而将其引导至取景器目镜部。并且,混合式取景器具有屏蔽入射于取景窗中的光学像的快门(以下,称为OVF快门)。OVF模式中,将OVF快门设为打开状态,将显示部设为非显示,由此将光学像引导至取景器目镜部。EVF模式中,将OVF快门设为关闭状态,将显示部设为显示,由此将显示图像引导至取景器目镜部。
另一方面,面向高级用户的单反式等的相机具有摄影者能够手动进行调焦的手动对焦功能。并且,已知有一种为了轻松地进行手动对焦时的调焦,将被摄体图像的一部分作为裂像而在显示部实时取景显示的数码相机(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
裂像由以光瞳分割方式拍摄被摄体而得到的两个被摄体图像(两个相位差图像)构成。相邻显示的两个相位差图像的偏差(相位差)表示焦点相对于被摄体的偏移量。相邻的两个相位差图像在未对焦的状态(非对焦状态)下向左右偏移而显示,在对焦的状态(对焦状态)下未向左右偏移。摄影者能够通过以两个相位差图像未向左右偏移的方式对聚焦环进行操作来对焦于被摄体。
除了将裂像显示于数码相机的背面显示部以外,近年来,正在出售构成为显示于EVF、混合式取景器的显示部的数码相机。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652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476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将裂像显示于取景器内的显示部的数码相机中存在如下问题,即与显示于背面显示部的情况相比,显示裂像的区域较小,因此摄影者很难识别焦点相对于被摄体偏移多少程度。
于是,发明人等对表示摄影光学系统的散焦量的散焦图像显示于取景器内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来替代裂像。散焦图像为根据散焦量而分开配置的一对指标(例如,一对杆)。
但是,当将这种散焦图像显示于取景器内时,显示散焦图像的位置会成为问题。具体而言,若将散焦图像显示于取景器的观察区域的中央附近,以便摄影者容易视觉辨认散焦图像,则存在变得很难观察到用于对焦的被摄体的问题。另一方面,若将散焦图像显示于观察区域的端部,则根据与取景器的目镜部接触的摄影者的眼睛位置而发生目镜部的一部分与散焦图像重叠,且变得很难识别散焦图像的状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取景器内将散焦图像配置于最佳位置的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具备摄影光学系统、调焦操作部、成像元件、散焦图像生成部、取景部、眼位置检测部、偏移方向计算部及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调焦操作部能够进行摄影光学系统的调焦操作。成像元件对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正常图像,且分别对第1光束及第2光束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第1图像及第2图像,该第1光束及第2光束是通过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瞳分割而形成。散焦图像生成部根据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生成表示摄影光学系统的散焦量的散焦图像。取景部被构成为能够在观察区域内观察到被摄体像或正常图像。眼位置检测部检测与取景部接触的摄影者的眼睛位置。偏移方向计算部根据通过眼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眼睛位置,计算相对于观察区域内的特定位置的眼睛位置的偏移方向。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在观察区域内,在相对于观察区域内的特定位置与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显示散焦图像。
优选观察区域具有调焦区域,该调焦区域是使用作为根据第1光束及第2光束而得到的摄像信号的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来计算摄影光学系统的散焦量,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在调焦区域外,且在与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显示散焦图像。
优选散焦图像通过沿第1方向彼此分开的第1指标及第2指标而显示,散焦量越小,则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越减小作为第1方向上的第1指标及第2指标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
优选第1指标及第2指标沿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彼此分开,散焦量越小,则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越减小作为第2方向上的第1指标及第2指标之间的间隔的第2间隔。
优选当散焦量为0时,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第1间隔及第2间隔设为0。并且,优选当散焦量为0时,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第1指标及第2指标显示为一体。
优选第1指标沿第2方向在与第2指标对置的部分具有凸部,第2指标沿第2方向在与第1指标对置的部分具有凹部,当散焦量为0时,凸部与凹部嵌合。
优选具有判定部,判定散焦量是否在摄影光学系统的焦深内,在通过判定部判定为散焦量在焦深内的情况下,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根据散焦量来改变第2间隔,且在通过判定部判定为散焦量在焦深外的情况下,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第2间隔设为一定而与散焦量无关。
优选眼位置检测部检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各自上的眼睛位置,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在与垂直方向上的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且与水平方向上的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显示散焦图像。并且,优选特定位置为观察区域的中心。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具备:眼位置检测步骤,检测与取景部接触的摄影者的眼睛位置;偏移方向计算步骤,根据通过眼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眼睛位置,计算相对于观察区域内的特定位置的眼睛位置的偏移方向;及取景器内显示控制步骤,在观察区域内,在相对于观察区域内的特定位置与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显示散焦图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取景器内将散焦图像配置于最佳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数码相机的主视图。
图2为数码相机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3为表示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4为表示在观察区域中被取景器目镜部的外框及边缘部屏蔽的部分的说明图。
图5为表示数码相机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6为表示成像元件的像素排列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7为表示正常像素、第1相位差像素及第2相位差像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A为表示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8B为表示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9A为眼睛位置的偏移方向为右侧时,相对于观察区域的中心将散焦图像显示于左侧的说明图。
图9B为眼睛位置的偏移方向为左侧时,相对于观察区域的中心将散焦图像显示于右侧的说明图。
图10为表示重合有光学像与信息图像的OVF图像的图。
图11为对摄影时显示散焦图像之际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A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2B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3A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3B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4A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4B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5A为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5B为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6为对重叠显示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及图2中,数码相机11具备相机主体12、透镜镜筒13、背面显示部14及取景部15。透镜镜筒13设置在相机主体12的前表面,并对摄影光学系统16进行保持。在透镜镜筒13的外周旋转自如地设置有聚焦环17(调焦操作部)及光圈环18。聚焦环17及光圈环18为用于摄影者通过手动旋转操作而能够分别进行调焦及光圈调节的操作部件。
取景部15为能够将光学取景器(OVF)模式与电子取景器(EVF)模式进行切换的混合型。
在相机主体12的上表面设置有电源按钮19、释放按钮20、快门拨盘22等。在相机主体12的前表面设置有取景器切换杆21、自动对焦/手动对焦(AF/MF)切换开关23等。在相机主体12的背面设置有模式按钮24、变焦按钮25等。
AF/MF切换开关23为用于在自动对焦模式与手动对焦模式之间切换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6的调焦的模式的开关。在自动对焦模式中,自动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6的调焦。在手动对焦模式中,摄影者能够通过对聚焦环17进行旋转操作来手动进行调焦。另外,自动对焦模式与手动对焦模式的切换不仅能够通过AF/MF切换开关23来进行,而且还能够如后述那样通过模式按钮24等的操作来进行。
电源按钮19在打开或关闭数码相机11的电源(未图示)时被操作。释放按钮20在执行摄影时被操作。取景器切换杆21在于OVF模式与EVF模式之间切换景器部15时被操作。快门拨盘22在切换数码相机11的快门速度时被操作。变焦按钮25在进行变焦时被操作。
释放按钮20具有由S1开关与S2开关构成的2级行程式开关(未图示)。数码相机11中,在释放按钮20被按压(半按压),S1开关呈打开状态时,进行自动曝光调节等摄影准备动作。从该状态释放按钮20进一步被按压(全按压),S2开关呈打开状态时,进行摄影动作。
背面显示部14设置在相机主体12的背面,并显示在各种摄影模式下获得的图像、用于进行各种设定的菜单画面。
并且,在相机主体12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后述的记录介质55(参考图3)的插槽(未图示)。
取景部15具有读取被摄体的光学像的取景物镜窗15a和与摄影者的眼睛接触的取景器目镜部15b。取景物镜窗15a设置在相机主体12的前表面侧。取景器目镜部15b设置在相机主体12的背面侧。
取景器目镜部15b具备眼罩部26和眼传感器27。眼罩部26为与摄影者的眼睛周边接触的部分。眼罩部26为外形呈大致长方形的框状,且在其内部形成有取景器目镜窗26a。取景器目镜窗26a形成为圆形,且使取景部15内部暴露。
眼传感器27由光学传感器等构成,且以取景器目镜窗26a为中心而配置在眼罩部26的侧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眼罩部26的右侧。眼传感器27为公知的眼位置检测部,例如根据光学传感器的受光量来检测与取景部15接触的摄影者的眼睛位置P。
如图3所示,在取景部15中,在观察区域E内设定有调焦区域EF(用长方形框F表示的区域)。靠近该调焦区域EF靠近显示有后述散焦图像57。
当为手动对焦模式时,若摄影者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来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6的调焦,则根据散焦量而散焦图像57发生变化。摄影者能够通过散焦图像57来识别调焦区域EF内的焦点状态。本实施方式中,观察区域E被划分为被摄体显示区域ES和信息显示区域EI。调焦区域EF位于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中央,且为比被摄体显示区域ES小的长方形区域。如后述那样,被摄体显示区域ES为能够观察到被摄体的光学像或正常图像56的区域。
在信息显示区域EI显示信息图像。信息图像是根据摄影条件、摄影模式等摄影信息而生成。摄影条件中包括快门速度、光圈值、ISO感光度等。摄影模式中包括自动摄影模式和手动摄影模式等。在自动摄影模式下,根据拍摄光学像而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调焦或自动曝光调节,且自动设定焦点、快门速度及光圈值。在手动摄影模式下,摄影者能够对聚焦环17进行旋转操作来进行调焦,并且摄影者对快门拨盘22、光圈环18等进行操作来手动设定快门速度或光圈值。摄影模式能够根据模式按钮24等的操作来设定。
图3所示的信息显示区域EI中,作为摄影信息的一例显示有表示快门速度的“1/2000”、表示光圈值的“F5.6”、表示ISO感光度的“ISO200”、表示摄影模式的“M”。
如上所述,在取景器目镜部15b形成有眼罩部26。因此,如图4所示,在取景部15内的观察区域E内的一部分存在被眼罩部26的框部及取景器目镜窗26a的边缘部屏蔽的部分S(用阴影表示的范围),有时摄影者无法视觉辨认。例如,当摄影者的眼睛位置P(参考图5)位于眼罩部26的右侧时,观察区域E的右侧被上述边缘部屏蔽。相反地,当摄影者的眼睛位置P位于眼罩部26的左侧时,观察区域E的左侧被上述边缘部屏蔽。摄影者无法视觉辨认被上述边缘部屏蔽的区域。
图5中,透镜镜筒13具备摄影光学系统16、聚焦环17等其他传感器29。当为手动对焦模式时,传感器29检测聚焦环17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传感器29例如由设置在聚焦环17的内周面的梳齿环(未图示)和输出检测信号的光学传感器(未图示)构成。来自传感器29的检测信号被输出到主控制部32。主控制部32根据从传感器29输入的检测信号来检测聚焦环17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
摄影光学系统16具备包含变倍透镜16a、聚焦透镜16b的多个透镜、光圈30等。在摄影光学系统16的背后,沿摄影光学系统16的光轴LA而配置成像元件31。成像元件31设置在相机主体12的内部。
光圈30被主控制部32驱动控制,并调整入射于成像元件31的光量。成像元件31中,通过摄影光学系统16而入射通过光圈30调整了光量的被摄体的光学像。
在摄影光学系统16连接有透镜驱动部34。主控制部32向透镜驱动部34发送根据聚焦环17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使聚焦透镜16b移动的控制信号,该聚焦环17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是基于传感器29的信号而检测出的。透镜驱动部34根据控制信号而使聚焦透镜16b移动。
并且,主控制部32控制透镜驱动部34而使变倍透镜向光轴方向移动来使摄影光学系统16进行变焦。
成像元件31例如是具有RGB方式的滤色器的单板彩色摄像方式的CMOS型图像传感器。成像元件31具有由排列成二维矩阵状的多个像素构成的受光面31a。各像素包含光电转换元件,且通过光电转换拍摄在受光面成像的光学像来生成摄像信号。并且,成像元件31具有电子快门功能,且能够调整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
图6所示的成像元件31的受光面31a中入射透射了摄影光学系统16的被摄体光。在受光面31a设置有正常像素35、第1相位差像素36a及第2相位差像素36b。正常像素35、第1相位差像素36a及第2相位差像素36b作为整体而排列成矩阵状,且对图像的各部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成像元件31根据来自主控制部32的驱动信号而工作。
正常像素35在受光面31a存在多个。该正常像素35为不对来自被摄体的光束进行光瞳分割而接收的正常的像素。在各正常像素35中设置有红色(R)、绿色(G)、蓝色(B)中的任一种滤色器41(参考图7)。图6中的“R”表示作为设置有R过滤器的正常像素35的R像素。“G”表示作为设置有G过滤器的正常像素35的G像素。“B”表示作为设置有B过滤器的正常像素35的B像素。
另一方面,在受光面31a,以规定的图案配置有对来自被摄体的光束进行光瞳分割而接收的第1相位差像素36a(与图6中的“G1”对应)、第2相位差像素36b(与图6中的“G2”对应)来替代一部分G像素。本实施方式中,第1相位差像素36a与第2相位差像素36b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分别分开规定间隔而交替设置。另外,可以仅在与调焦区域EF对应的区域配置第1相位差像素36a、第2相位差像素36b。
图7中,各像素35、36a、36b具有形成在半导体基板37上的光电二极管38。光电二极管38为将所入射的光转换为与其受光量对应的信号电荷而蓄积的光电转换部。在半导体基板37的表面形成有透明绝缘膜39,且在其上形成有遮光膜40。在遮光膜40中,在正常像素35的光电二极管38上形成有正常开口40a。正常开口40a为与光电二极管38相同的矩形,但尺寸比光电二极管38小,且设置在其中心与光电二极管38的中心一致的位置。
并且,在遮光膜40中,在第1相位差像素36a的光电二极管38上形成有第1偏心开口40b,并且在第2相位差像素36b的光电二极管38上形成有第2偏心开口40c。第1相位差像素36a的第1偏心开口40b形成在相对于光电二极管38的中心向右方向偏移的位置,并且第2相位差像素36b的第2偏心开口40c形成在相对于光电二极管38的中心向左方向偏移的位置。
另外,各偏心开口40b、40c的偏心方向为观察区域E的水平方向X。其原因为在观察区域E的水平方向X上形成相位差。
在比遮光膜40更靠上的上层上设置有3原色(R、G、B)中的任一种滤色器41,进而在其上按每一像素设置有微透镜42。在第1相位差像素36a及第2相位差像素36b中设置有透射绿色光的滤色器41。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第1相位差像素36a仅接收来自对摄影光学系统16的出射光瞳进行了分割的左侧部分的光束43L(第1光束)。第2相位差像素36b仅接收来自右侧部分的光束43R(第2光束)。正常像素35不对来自摄影光学系统16的光束进行光瞳分割而接收。
成像元件31具备干扰去除电路、自动增益控制器、A/D转换电路等信号处理电路(均未图示)。干扰去除电路对摄像信号实施干扰去除处理。自动增益控制器将摄像信号的电平放大到最佳值。A/D转换电路将摄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而从成像元件31输出。成像元件31的输出信号为按各像素35、36a、36b具有一个像素值的图像数据(所谓的RAW数据)。
成像元件31及主控制部32连接在总线33。除此以外,总线33中还连接有存储器控制部44、数字信号处理部45、介质控制部46、背面显示控制部47、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
存储器控制部44中连接有SDRAM等暂存用存储器49。存储器控制部44将从成像元件31输出的图像数据输入到存储器49而进行存储。并且,存储器控制部44将存储在存储器49中的图像数据输出到数字信号处理部45。
数字信号处理部45对从存储器49输入的图像数据实施矩阵运算、去马赛克处理、γ校正、亮度转换、色差转换、调整大小处理等公知的图像处理,且根据各正常像素35的像素值来生成被摄体图像。以下,将根据正常像素35而生成的被摄体图像称为正常图像56。正常图像56为通过同步化处理而所有的像素具有3种颜色的像素值的彩色图像。
并且,数字信号处理部45中构成有散焦量检测部51、散焦图像生成部52及偏移方向计算部53。散焦量检测部51获取通过调焦区域EF内的第1相位差像素36a而生成的第1摄像信号和通过第2相位差像素36b而生成的第2摄像信号,检测两者的相位差量,且根据该相位差量计算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
散焦图像生成部52根据通过散焦量检测部51计算出的散焦量来生成散焦图像57。该散焦图像57显示于后述的取景部15的液晶显示装置(EVFLCD)61中。如图8A所示,散焦图像57由在水平方向X(第1方向)彼此分开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表示。作为围绕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的水平方向X上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的间隔的第1间隔D1表示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散焦量越小,则第1间隔D1越小。另外,图3、图8A及图8B中,用长方形框(用虚线表示的长方形框)表示包含散焦图像57的散焦图像显示区域ED,但该长方形框为虚拟线。本实施方式中,实际上未显示长方形框,但可以用实线等来显示。在以后的附图中也相同。
散焦图像生成部52在每当得到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时生成散焦图像57。当为手动对焦模式时,若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而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6的调焦,则根据散焦量的变化而散焦图像57发生变化。摄影者能够通过散焦图像57的第1间隔D1而识别摄影光学系统16的焦点状态。
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当散焦量为“0”,即摄影光学系统16呈对焦状态时,如图8B所示,第1间隔D1成为“0”,且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排列成一条直线状。
如上所述,眼传感器27检测摄影者的眼睛位置P。具体而言,眼传感器27检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眼睛位置P并将其发送到主控制部32。偏移方向计算部53根据通过眼传感器27检测的眼睛位置P,计算观察区域E内的特定位置,例如眼睛位置P相对于观察区域E的中心的偏移方向。主控制部32将表示通过偏移方向计算部53计算出的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的信息发送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
介质控制部46控制针对记录介质55的图像轮廓的记录及读取。记录介质55例如为内置有闪存器的存储卡。介质控制部46将通过数字信号处理部45压缩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55中。
背面显示控制部47控制对于前述背面显示部14的图像显示。具体而言,背面显示控制部47根据通过数字信号处理部45而生成的图像数据来生成遵循NTS C标准等的视频信号并将其输出到背面显示部14。
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以与背面显示控制部47同样的方式生成基于图像数据的视频信号,并将其输出到EVFLCD61。
取景部15中设置有EVFLCD61、棱镜62及OVF快门(光学快门)63。
EVFLCD61与上述的观察区域E对应,且对显示被摄体图像的被摄体显示区域ES和显示信息图像的信息显示区域EI进行设定。而且,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内,对表示调焦区域EF的长方形显示框F和散焦图像显示区域ED进行设定。信息显示区域EI被设定为沿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下端的长方形。被摄体图像为通过数字信号处理部45而生成的正常图像56。并且,信息图像是通过主控制部32而生成。
在棱镜62的内部构成有作为光路集成部的半反射镜68。半反射镜68被配置成相对于入射到取景物镜窗15a中的被摄体的光学像所传播的第1光路69和显示在EVFLCD61中的显示图像所传播的第2光路70呈45度的角度。该半反射镜68将第1光路69与第2光路70进行集成来作为第3光路71。在该第3光路71上配置有取景器目镜窗26a。
半反射镜68使在第1光路69上传播的光学像的一部分透射并将其引导至第3光路71,且使在第2光路70上传播的显示图像的一部分反射并将其引导至第3光路71。由此,光学像及显示图像被引导至取景器目镜部15b。
OVF快门63为液晶快门,且配置在第1光路69上。OVF快门63被主控制部32控制,且在屏蔽从取景物镜窗15a入射的光学像而不使其入射到棱镜62的“关闭状态”与使光学像透射而使其入射到棱镜62的“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OVF快门63在OVF模式时呈“打开状态”,且在EVF模式时呈“关闭状态”。
EVFLCD61具有背光和液晶面板(均未图示),背光向液晶面板照射光,且通过透射液晶面板的光而进行图像显示。
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在EVF模式和OVF模式下生成不同的视频信号。在EVF模式下,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根据正常图像56、散焦图像57及信息图像来生成视频信号。具体而言,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掌握着EVFLCD61的被摄体显示区域ES及信息显示区域EI的区域信息,并生成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显示正常图像56及表示调焦区域EF的长方形框F,在散焦图像显示区域ED显示散焦图像57,在信息显示区域EI显示信息图像的视频信号。与该视频信号的信息显示区域EI对应的一部分信号值中,表示文字等摄影信息的部分为最高灰度(白色)电平,其他部分为最低灰度(黑色)电平。
另一方面,在OVF模式下,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根据散焦图像57及信息图像来生成视频信号。具体而言,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将除了表示调焦区域EF的长方形框F及散焦图像显示区域ED以外的被摄体显示区域ES设为非显示,并生成显示长方形框F、散焦图像显示区域ED内的散焦图像57及信息显示区域EI内的信息图像的视频信号。
EVFLCD61根据所输入的视频信号来改变液晶单元的透光率。具体而言,液晶单元的透光率被设定为与视频信号的各信号值对应的透射率,尤其在信号值为黑色电平时被设为最低透射率,且在信号值为白色电平时被设为最高透射率。
在EVF模式及OVF模式下生成视频信号时,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根据通过偏移方向计算部53计算出的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来改变显示散焦图像57的位置。即,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内,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在观察区域E内的特定位置,例如相对于观察区域E的中心与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显示散焦图像57。并且,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在调焦区域EF外,且靠近调焦区域EF而显示散焦图像57。在此,靠近并不限定于散焦图像57靠近调焦区域EF的状态,也可以是散焦图像57从调焦区域EF远离某种程度。例如,将调焦区域EF的水平方向X上的宽度设为W1(参考图9A及图9B)时,将从调焦区域EF的侧边其在宽度W1的范围内显示散焦图像57的状态定义为靠近状态。
例如,当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为右侧时,如图9A所示,靠近表示调焦区域EF的长方形框F的左侧而显示散焦图像57。当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为左侧时,如图9B所示,靠近长方形框F的右侧而显示散焦图像57。
如上所述,在EVF模式下,在EVFLCD61的被摄体显示区域ES显示正常图像56及长方形框F,在散焦图像显示区域ED显示散焦图像57,在信息显示区域EI显示信息图像。其结果,图3所示的被摄体像、长方形框F、信息图像及散焦图像57等被引导至取景器目镜窗26a的观察区域E。
另一方面,在OVF模式下,在除了长方形框F和散焦图像显示区域ED以外的被摄体显示区域ES未显示正常图像56而呈黑色。在OVF模式下,在散焦图像显示区域ED显示散焦图像57,在信息显示区域EI显示信息图像。在OVF模式下,OVF快门63呈“打开状态”,因此光学像透射OVF快门63,且在第1光路69上传播而透射半反射镜68,从而被引导至第3光路71。其结果,如图10所示,重合有光学像P1与图像P2的OVF图像P3被引导至取景器目镜窗26a的观察区域E,该图像P2由信息图像、散焦图像57及长方形框F构成。
接着,沿图11所示的流程图对数码相机11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若通过摄影者而电源按钮19被操作且电源呈打开状态,则向数码相机11的各部供给电源电压。并且,若模式按钮24被操作而选择摄影模式,则成像元件31及取景部15开始工作。另外,图11所示的流程图中,对取景器切换杆21的设定为EVF模式,且AF/MF切换开关23的设定为手动对焦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若取景部15开始工作,则首先由眼传感器27检测摄影者的眼睛位置P并将其发送到主控制部32(S1)。主控制部32的偏移方向计算部53根据通过眼传感器27检测出的眼睛位置P,计算眼睛位置P相对于观察区域E的中心的偏移方向,并将表示所计算出的偏移方向的信息发送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S2)。
若成像元件31开始工作,则被摄体像通过摄影光学系统16而入射到受光面31a,且通过正常像素35、第1相位差像素36a及第2相位差像素36b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图像数据(S3)。
暂时存储在存储器49中的图像数据被输出到数字信号处理部45。通过数字信号处理部45,根据从正常像素35输出的摄像信号而生成正常图像56(S4)。另一方面,在数字信号处理部45,根据调焦区域EF所含有的从第1相位差像素36a及第2相位差像素36b输出的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来检测散焦量,并根据该散焦量来生成散焦图像57(S5)。接着,正常图像56及散焦图像57被发送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并且,还向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发送摄影模式、快门速度、光圈等摄影信息。
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根据正常图像56、散焦图像57及信息图像与由偏移方向计算部53计算出的摄影者的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而生成视频信号,并将其显示于EVFLCD61。例如,当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为右侧时(S6中为是),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生成散焦图像57位于表示调焦区域EF的长方形框F的左侧的视频信号,并将其显示于EVFLCD61(S7)。另一方面,当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为左侧时(S6中为否),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生成散焦图像57位于长方形框F的右侧的视频信号,并将其显示于EVFLCD61(S8)。
按每1帧的摄影,根据从成像元件31输出的图像数据和摄影者的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来生成正常图像56、散焦图像57,并将其显示于EVFLCD61。散焦图像57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位于以第1间隔D1分开的位置时,若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而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6的调焦,则根据散焦量的变化而散焦图像57发生变化。而且,当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而摄影光学系统16呈对焦状态时,第1间隔D1成为“0”,且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呈一条直线状。摄影者能够通过散焦图像57而识别摄影光学系统16的焦点状态。
摄影者一边确认散焦图像57一边进行调焦之后,对释放按钮20进行按压操作来进行摄影操作(S9中为是)。若释放按钮20被按压,则通过成像元件31进行拍摄,并生成正常图像56。而且,该正常图像56在经压缩处理之后,经由介质控制部46而被记录到记录介质55(S10)。并且,在未进行摄影操作时(S9中为否),返回到S1。
如上所述,即使在取景部15内的观察区域E的一部分被眼罩部26的框部及取景器目镜窗26a的边缘部屏蔽时,也根据摄影者的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在相对于取景部15的观察区域E的中心与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显示散焦图像57,因此在未被眼罩部26及取景器目镜窗26a屏蔽的位置显示散焦图像57。如此,在由摄影者容易视觉辨认的最佳位置显示散焦图像57。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构成散焦图像57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在水平方向X(第1方向)上分开,但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2A所示,使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不仅在水平方向X上分开,而且在与水平方向X正交的垂直方向Y(第2方向)上也分开。该情况下,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越小,则作为垂直方向Y上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D2越小。
如图12B所示,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当散焦量为“0”,即摄影光学系统16呈对焦状态时,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均成为“0”,且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配置成一条直线。
[第3实施方式]
如图13A所示,第3实施方式中,在第1指标58设置凸部58a,且在第2指标59设置凹部59a。凸部58a在垂直方向Y上设置在第1指标58的与第2指标59对置的部分。凹部59a在垂直方向Y上设置在第2指标59的与第1指标58对置的部分。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以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分开。如图13B所示,当散焦量为“0”,即摄影光学系统16呈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的间隔成为“0”,且凸部58a与凹部59a嵌合。
[第4实施方式]
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摄影光学系统16呈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的间隔成为“0”且呈一条直线,进而在第4实施方式中,呈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呈一条直线且两者的边界消失而成为一体。例如,如图14A所示,根据散焦量而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在水平方向X、垂直方向Y上分开,但如图14B所示,散焦量为“0”时,即摄影光学系统16呈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成为一体。
[第5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的间隔仅表示散焦量。在第5实施方式中,判定散焦量是否在摄影光学系统16的焦深内(即,判定被摄体是否在景深内),当判定为散焦量在焦深外时,与散焦量无关而将第2方向上的间隔设为一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数字信号处理部45作为判定散焦量是否在焦深内的判定部而发挥功能,并根据该判定结果及散焦量来制作散焦图像57。
当通过判定部判定散焦量在焦深外时,如图15A所示,与散焦量无关而将第2间隔D2设为一定值H。另一方面,当通过判定部判定为散焦量在焦深内时,如图15B所示,根据散焦量来改变第2间隔D2。其结果,当散焦量在焦深内时,第2间隔D2比一定值H小,且散焦量越小则第2间隔D2变得越小。
[第6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取景部15的显示模式而列举了OVF模式和EVF模式,但也能够执行在光学像重叠显示电子像的重叠显示模式。在该重叠显示模式下,如图16所示,在观察区域E的角部附近显示作为电子像的正常图像80。该正常图像80与调焦区域EF内的被摄体像对应。在重叠显示模式下,主控制部32控制OVF快门63来屏蔽与正常图像80对应的区域。由此,摄影者能够通过散焦图像57与正常图像80来识别摄影光学系统16的焦点状态。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分开的第1方向设为水平方向,将第2方向设为垂直方向,但也可以将第1方向设为垂直方向,将第2方向设为水平方向。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在与水平方向上的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即,当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为右侧或左侧时)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显示散焦图像57,但并不限定于此,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可以在与垂直方向上的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显示散焦图像57,也可以在与垂直方向上的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且与水平方向上的眼睛位置P的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显示散焦图像57。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计算散焦量的调焦区域EF设定在位于观察区域E的中央的规定区域,但调焦区域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设为能够通过触摸面板等输入装置来设定。并且,可以构成为设置从所拍摄的图像中检测表示主要被摄体(例如,人的面部)的图像的主要被摄体检测部,并将包含所检测到的主要被摄体的区域作为调焦区域EF而自动设定。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成像元件31为CMOS型图像传感器,但也可以是CC D型图像传感器。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取景部作为混合式取景器,但也可以作为电子取景器。
另外,本发明除了数码相机以外还能够应用于具备取景部的摄像机等摄影装置中。
符号说明
11-数码相机,15-取景部,16-摄影光学系统,17-聚焦环,31-成像元件,32-主控制部,45-数字信号处理部,48-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51-散焦量检测部,52-散焦图像生成部,53-偏移方向计算部,56-正常图像,57-散焦图像,58-第1指标,59-第2指标,D1-第1间隔,D2-第2间隔,E-观察区域、EF-调焦区域。

Claims (10)

1.一种摄影装置,具备:
摄影光学系统;
调焦操作部,能够进行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调焦操作;
成像元件,对来自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正常图像,且分别对第1光束及第2光束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该第1光束及第2光束是通过对所述被摄体像进行光瞳分割而形成;
散焦图像生成部,根据所述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生成表示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散焦量的散焦图像;
取景部,构成为能够在观察区域内观察到所述被摄体像或所述正常图像;
眼位置检测部,检测与所述取景部接触的摄影者的眼睛位置;
偏移方向计算部,根据通过所述眼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眼睛位置,计算相对于所述观察区域内的特定位置的眼睛位置的偏移方向;及
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在所述观察区域内,在相对于所述观察区域内的特定位置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显示所述散焦图像,
所述散焦图像是通过沿第1方向彼此分开的第1指标及第2指标而显示,
所述散焦量越小,则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越减小作为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第1指标及第2指标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观察区域具有调焦区域,该调焦区域是使用作为根据所述第1光束及第2光束而得到的摄像信号的所述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来计算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所述散焦量,
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在所述调焦区域外,且在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显示所述散焦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1指标及第2指标沿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彼此分开,
所述散焦量越小,则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越减小作为所述第2方向上的所述第1指标及第2指标之间的间隔的第2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所述散焦量为0时,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所述第1间隔及第2间隔设为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所述散焦量为0时,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所述第1指标及第2指标显示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1指标沿所述第2方向在与所述第2指标对置的部分具有凸部,
所述第2指标沿所述第2方向在与所述第1指标对置的部分具有凹部,
当所述散焦量为0时,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嵌合。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具有判定部,所述判定部判定所述散焦量是否在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深内,
在通过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散焦量在所述焦深内的情况下,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根据所述散焦量来改变所述第2间隔,且在通过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散焦量在所述焦深外的情况下,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所述第2间隔设为一定而与所述散焦量无关。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眼位置检测部检测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各自上的所述眼睛位置,
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在与所述垂直方向上的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且与所述水平方向上的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显示所述散焦图像。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特定位置为所述观察区域的中心。
10.一种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摄影装置具备:
摄影光学系统;
调焦操作部,能够进行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调焦操作;
成像元件,对来自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正常图像,且分别对第1光束及第2光束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该第1光束及第2光束是通过对所述被摄体像进行光瞳分割而形成;
散焦图像生成部,根据所述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生成表示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散焦量的散焦图像;及
取景部,构成为能够在观察区域内观察到所述被摄体像或所述正常图像,
该控制方法具备:
眼位置检测步骤,检测与所述取景部接触的摄影者的眼睛位置;
偏移方向计算步骤,根据通过所述眼位置检测步骤检测出的所述眼睛位置,计算相对于所述观察区域内的特定位置的眼睛位置的偏移方向;及
取景器内显示控制步骤,在所述观察区域内,在相对于所述观察区域内的特定位置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区域显示所述散焦图像,
所述散焦图像是通过沿第1方向彼此分开的第1指标及第2指标而显示,
所述散焦量越小,则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越减小作为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第1指标及第2指标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
CN201680057820.1A 2015-09-30 2016-09-28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81415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3514 2015-09-30
JP2015193514 2015-09-30
PCT/JP2016/078712 WO2017057509A1 (ja) 2015-09-30 2016-09-28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1514A CN108141514A (zh) 2018-06-08
CN108141514B true CN108141514B (zh) 2020-06-30

Family

ID=58423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7820.1A Active CN108141514B (zh) 2015-09-30 2016-09-28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7662B2 (zh)
JP (1) JP6330111B2 (zh)
CN (1) CN108141514B (zh)
WO (1) WO2017057509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728A (zh) * 1992-06-02 1994-04-06 佳能株式会社 具有视线检测器的光学装置
JP2007248615A (ja) * 2006-03-14 2007-09-27 Olympus Imaging Corp カメラの焦点状態表示装置
CN101296318A (zh) * 2007-04-24 2008-10-29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和电子装置
JP2008292622A (ja) * 2007-05-23 2008-12-04 Nikon Corp 焦点状態表示装置および焦点状態表示方法
CN103605208A (zh) * 2013-08-30 2014-02-26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内容投射系统及方法
CN104512336A (zh) * 2013-09-30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3维(3d)导航
CN104782110A (zh) * 2012-09-19 2015-07-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程序及图像处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60612A (ja) * 1997-11-28 1999-06-18 Canon Inc 視線検出機能付き光学装置
JP5043626B2 (ja) 2007-12-13 2012-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2065294A (ja) 2010-09-17 2012-03-29 Fujifilm Corp ハイブリッド型ファインダ装置
WO2014046036A1 (ja) * 2012-09-19 2014-03-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728A (zh) * 1992-06-02 1994-04-06 佳能株式会社 具有视线检测器的光学装置
JP2007248615A (ja) * 2006-03-14 2007-09-27 Olympus Imaging Corp カメラの焦点状態表示装置
CN101296318A (zh) * 2007-04-24 2008-10-29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和电子装置
JP2008292622A (ja) * 2007-05-23 2008-12-04 Nikon Corp 焦点状態表示装置および焦点状態表示方法
CN104782110A (zh) * 2012-09-19 2015-07-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程序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3605208A (zh) * 2013-08-30 2014-02-26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内容投射系统及方法
CN104512336A (zh) * 2013-09-30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3维(3d)导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1514A (zh) 2018-06-08
JP6330111B2 (ja) 2018-05-23
US10567662B2 (en) 2020-02-18
WO2017057509A1 (ja) 2017-04-06
JPWO2017057509A1 (ja) 2018-06-14
US20180227497A1 (en) 2018-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33720B2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676988B2 (ja) 焦点調節装置
US9264612B2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photographing support method
US8345147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10564391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20140192167A1 (en) Stereoscopic imaging device
JP4745077B2 (ja) 撮像装置
US8305481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5169541B2 (ja) 撮像装置
JP7268493B2 (ja) 撮影装置及び撮影方法
JP2011237638A (ja) 撮影装置
JP6561437B2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3205675A (ja) 撮像装置
CN108141514B (zh)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5366693B2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9267593A (ja) 撮像装置、欠陥画素検出方法および欠陥画素検出プログラム
JP5672922B2 (ja) 撮像装置
JP2007114414A (ja) 撮像装置
JP6518503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6006463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9191608A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9191608A5 (zh)
JP2019129455A (ja) 光学装置
JP2011003985A (ja) 撮像装置
JP2010190925A (ja) 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