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1303A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1303A
CN108141303A CN201680055444.2A CN201680055444A CN108141303A CN 108141303 A CN108141303 A CN 108141303A CN 201680055444 A CN201680055444 A CN 201680055444A CN 108141303 A CN108141303 A CN 1081413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terminal
length
signals
base station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54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41303B (zh
Inventor
松村祐辉
佐野洋介
武田和晃
永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141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13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413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13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73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where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command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a path parame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4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 H04W52/346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distributing total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2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systems with time, space, frequency or polarisation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04W52/244Interferenc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e.g. among macro and femto or pico cells or other sector / system interference [OS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能够以适合多个用户终端在功率域中复用的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进行通信。本发明的用户终端具备:接收单元,接收对于用户终端的下行链路(DL)信号;以及解码单元,将对于该用户终端的DL信号进行解码。在对于该用户终端的DL信号和对于在功率域中复用的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之间,循环前缀(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传输时间间隔(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成为规范(非专利文献1)。此外,以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还研究LTE的后继系统(例如,也称为LTE-A(LTE-Advanced)、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Radio Access))、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ystem))等)。
设想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5G)中,面向移动宽带用途而要求更进一步的高速化/大容量化,且要求低延迟化或支持来自大量的设备的连接等。
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条件,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5G)中,还研究作为无线接入方式,代替频分多址(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多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等的正交多址(或者,除了这些之外),使用非正交多址(NOMA: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 Rel.8“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NOMA中,以接收侧的干扰去除(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为前提,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例如,频率、时间、码中的至少一个)中,多个用户终端在功率域中复用(功率复用)。由此,与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分配一个用户终端的正交多址(例如,OFDMA)相比,能够成为高速化/大容量化。
但是,仅仅在现有的LTE系统的通信方式中应用NOMA的话,可能无法实现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要求的、更进一步的高速化/大容量化或低延迟化。因此,期望适合多个用户终端在功率域中复用的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适合多个用户终端在功率域中进行复用的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的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接收单元,接收对于用户终端的下行链路(DL)信号;以及解码单元,将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进行解码,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和对于在功率域中复用的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之间,循环前缀(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传输时间间隔(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适合多个用户终端在功率域中复用的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A以及1B是无线接入方式的说明图。
图2是下行链路(DL)中的NOMA的概念图。
图3A以及3B是表示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的一例的图。
图4A以及4B是表示对于现有的LTE系统的通信方式的NOMA的应用例的图。
图5A、5B以及5C是表示第一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6A、6B以及6C是表示第二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7A以及7B是表示第二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其他的例子的图。
图8A以及8B是表示第三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9A以及9B是表示第三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其他的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第四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1A以及11B是表示第四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其他的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无线接入方式的说明图。如图1A所示,在CDMA、OFDMA等正交多址中,在正交的无线资源(例如,频率、时间、码中的至少一个)间多个用户终端的信号进行复用。另一方面,如图1B所示,正在研究在NOMA中,不仅在正交的无线资源间进行复用,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多个用户终端的信号在功率域中进行复用(功率复用)。
图2是下行链路(DL:Downlink)中的NOMA的概念图。在图2中,示出了用户终端(UE:User Equipment)#1(也称为小区中心UE(Cell-center UE)、近端UE(Near UE)等)位于由无线基站(也称为基站(BS:Base Station)、eNB:eNodeB等)所形成的小区的中央部(以下,称为小区中央部),用户终端#2(也称为小区边缘UE(Cell-edge UE)、远端UE(Far UE)等)位于该小区的边缘部(以下,称为小区边缘部)的情况。
在NOMA中,通过根据信道增益(例如,路径损耗、SINR(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NR(信号对噪声比(Signal-NoiseRatio))等)的差异来改变发送功率,从而对同一个无线资源复用多个用户终端。例如,在图2中,小区内的路径损耗随着从小区中央部朝向小区边缘部而变大。因此,发送侧的无线基站以比对于路径损耗小(信道增益大)的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的DL信号更大的发送功率来发送对于路径损耗大(信道增益小)的小区边缘部的用户终端#2的DL信号。
另一方面,在接收侧,通过由消除器(例如,SIC(连续干扰消除(Successive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从接收信号去除干扰信号,从而提取对于本终端的DL信号。具体而言,通过去除对于接收SINR比本终端更低的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从而提取对于本终端的DL信号。
例如,在图2中,对于用户终端#2的DL信号以比对于用户终端#1的DL信号更大的发送功率来发送。因此,用户终端#1将会接收对于用户终端#2的DL信号作为干扰信号,但通过SIC而适当地去除该干扰信号。其结果,用户终端#1能够提取对于本终端的DL信号并适当地解码。
另一方面,对于用户终端#1的DL信号以比对于用户终端#2的DL信号更小的发送功率来发送。因此,用户终端#2能够忽略对于用户终端#1的DL信号所产生的干扰,可以不进行基于SIC的干扰去除。
这样,在下行链路中应用NOMA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对同一个无线资源,将信道增益不同的多个用户终端#1以及#2进行功率复用,所以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因此,NOMA作为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方式之一受到期待。
此外,设想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5G)中,并非如现有的LTE系统的通信方式那样将循环前缀(CP)长度、码元长度、传输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长度等设为固定长度,而采用能够动态(dynamic)和/或半静态(semi-static)地变更CP长度、码元长度、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的通信方式。
图3是表示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的一例的图。如图3A所示,设想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将频率参数(例如,子载波间隔或带宽等)设为LTE系统的N倍,将时间参数(例如,CP长度、码元长度、TTI长度)设为1/N倍。此时,由于能够将由多个码元构成的TTI设得比LTE系统的1ms还要短,所以容易实现低延迟。
或者,设想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将频率参数(例如,子载波间隔或带宽等)设为LTE系统的1/N倍,将时间参数(例如,CP长度、码元长度、TTI长度)设为N倍。此时,由于CP长度变长,所以能够提高抗衰落能力(抗衰落变得健壮)。
另外,设想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设想了移动宽带(MBB:Mobile Broad Band)的高级的硬件结构的MBB终端和设想了机器间通信(M2M:Machine-to-Machine)、MTC(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等的简易的硬件结构的低成本终端(也称为LC(Low-Cost)-MTC终端、IoT终端)混合存在。
例如,在图2中,由于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需要具有SIC,所以设想MBB终端。另一方面,由于小区边缘部的用户终端#2不需要进行SIC,所以作为用户终端#2,设想MBB终端和低成本终端的双方。这样,在NOMA中,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间要求条件不同。
但是,在现有的LTE系统的通信方式中简单地应用NOMA的情况下,设想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间使用相同的CP长度、码元长度、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此时,可能无法实现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要求的、更进一步的高速化/大容量化或低延迟化。
图4是表示对于现有的LTE系统的通信方式的NOMA的应用例的图。例如,如图4A所示,在将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和小区边缘部的用户终端#2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情况下,在LTE系统的通信方式中,如图4B所示,在对于用户终端#1的DL信号和对于用户终端#2的DL信号之间使用相同的CP长度以及码元长度。
另一方面,CP长度优选在信号的最大传播延迟时间越长时设定为越长(即,离无线基站的距离越远则越长)。因此,如图4B所示,在对用户终端#1以及#2设定相同的CP长度的情况下,会对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使用过大的CP长度,其结果,可能会妨碍高速化/大容量化。此外,尽管用户终端#1以及#2的要求条件不同,却设定相同的码元长度和/或TTI长度的情况下,可能会妨碍低延迟化。
因此,本发明人想到了:在多个用户终端在功率域中进行复用的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对于该多个用户终端的DL信号间使码元长度、CP长度、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设为不同,从而实现进一步的高速化/大容量化或低延迟化。
具体而言,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接收对于该用户终端的下行链路(DL)信号,将对于该用户终端的DL信号进行解码。在对于该用户终端的DL信号和对于在功率域中进行复用(功率复用)的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之间,CP长度(第一方式)和码元长度(第二方式)和TTI长度(第三方式)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另外,以下,设在通过OFDMA而被正交化的无线资源中多个用户终端的DL信号进行功率复用,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以下,设想码元是指OFDM码元,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在通过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而被正交化的无线资源中多个用户终端的DL信号进行功率复用,码元也可以是SC-FDMA码元。
此外,以下,设在正交化的无线资源中复用2个用户终端,但并不限定于此。以下,设在多个用户终端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情况下,以相对小的发送功率被发送DL信号的用户终端为近端UE(Near UE),以比近端UE更大的发送功率被发送DL信号的用户终端为远端UE(Far UE)。
(第一方式)
在第一方式中,在对于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的DL信号间分别设定不同的CP长度。
图5是表示在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间应用不同的CP长度的例子的图。在图5A中,示出了将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和小区边缘部的用户终端#2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例子。无线基站通过调度来决定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1以及#2。另外,该调度可以在CP长度的决定后进行,也可以在决定前进行。
如图5B所示,无线基站在对于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1的DL信号和对于用户终端#2的DL信号之间决定不同的CP长度。具体而言,如图5C所示,无线基站可以从多个CP类别中对用户终端#1以及#2选择不同的CP类别。
在此,CP类别是CP长度的候选,不同的类别表示不同的CP长度。例如,在图5C中,决定了分别表示CP长度2μ秒、4μ秒、6μ秒、8μ秒的CP类别1、2、3以及4。另外,CP类别并不限定于图5C所示的例子。
例如,在图5A中,对小区边缘部的用户终端#2应用CP类别4,对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应用CP类别1。此时,如图5B所示,用户终端#1的CP长度被设定为比用户终端#2的CP长度还短。因此,与对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和小区边缘部的用户终端#2使用充分大的CP长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CP长度的开销,能够实现高速化/大容量化。
在第一方式中,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1通知用户终端#1以及#2的双方的CP长度。用户终端#1基于用户终端#2的CP长度对用户终端#2的DL信号进行解码,并通过消除器(例如,SIC)从接收信号中去除该用户终端#2的DL信号,基于用户终端#1的CP长度对用户终端#1的DL信号进行解码。
另一方面,无线基站可以对用户终端#2只通知用户终端#2的CP长度,也可以通知用户终端#1的CP长度和用户终端#2的CP长度的双方,也可以不通知用户终端#1的CP长度和用户终端#2的CP长度的双方。
在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2只通知用户终端#2的CP长度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基于用户终端#2的CP长度,将用户终端#1的DL信号当作噪声,对用户终端#2的DL信号进行解码。
在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2通知用户终端#1的CP长度和用户终端#2的CP长度的双方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对用户终端#1的DL信号进行解码,通过消除器(例如,SIC)从接收信号中去除该用户终端#1的DL信号,并基于用户终端#2的CP长度对用户终端#2的DL信号进行解码。
在无线基站不对用户终端#2通知用户终端#1的CP长度和用户终端#2的CP长度的双方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可以使用接收同步信号(包括主同步信号(PSS:Prim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以及副同步信号(SSS: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的时间差来估计CP长度。
<CP长度(CP类别)的决定>
详细说明第一方式中的CP长度(CP类别)的决定方法。无线基站基于(1)用户终端的定时提前(TA)、(2)与用户终端之间的路径损耗、(3)用户终端的分类信息、(4)用户终端的功率复用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决定进行功率复用的各用户终端的CP长度(或者,CP类别)。
(1)定时提前(TA)
无线基站基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接收定时来计算用户终端的TA。在此,TA是根据用户终端和无线基站之间的距离而被调整的UL信号的发送定时,使得无线基站中的上行链路(UL)信号的接收定时一致。
无线基站可以基于用户终端的TA来决定该用户终端的CP长度。一般,可以说用户终端的TA越长则离无线基站的距离越远。因此,用户终端的TA越长,则无线基站可以对用户终端决定越长的CP长度(表示越长的CP长度的CP类别)。
另外,无线基站可以在与来自用户终端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相应的随机接入应答(RAR)中包括已决定的CP长度而发送给用户终端。
(2)路径损耗
或者,无线基站可以基于与用户终端之间的路径损耗来决定该用户终端的CP长度。在此,路径损耗可以从用户终端报告给无线基站。或者,无线基站可以基于从用户终端报告的接收功率(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和/或功率余量(PHR)来计算与用户终端之间的路径损耗。PHR是用户终端中的剩余发送功率,例如,基于来自用户终端的上行控制信号(例如,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的发送功率和最大发送功率之差来计算。
(3)分类信息
或者,无线基站可以基于用户终端的分类信息来决定该用户终端的CP长度。在此,分类信息是表示根据性能(例如,具有/不具有SIC)、用途、种类(例如,MBB终端或者低成本终端)等来确定的用户终端的分类的信息。
例如,在图5A中,设想低成本终端(例如,IoT终端或LC-MTC终端)作为不需要通过SIC而去除其他的用户终端#1的DL信号的用户终端#2(远端UE)来设定。因此,无线基站可以对低成本终端决定比MBB终端更长的CP长度。
(4)功率复用信息
或者,无线基站可以基于用户终端的功率复用信息来决定该用户终端的CP长度。在此,功率复用信息是指,在如图5A所示那样用户终端#1以及#2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情况下,表示是以相对小的发送功率被发送DL信号的用户终端#1(近端UE)还是以比用户终端#1更大的发送功率被发送DL信号的用户终端#2(远端UE)的信息。
由于设想用户终端#1(近端UE)离无线基站的距离比用户终端#2离无线基站的距离更近,所以无线基站可以对用户终端#1决定比用户终端#2更短的CP长度。另外,用户终端是远端UE还是近端UE,可以基于用户终端的路径损耗、接收功率、接收质量、PHR中的至少一个和规定的阈值的比较结果来决定。
如以上,无线基站基于TA、路径损耗、分类信息、功率复用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决定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的CP长度(或者,CP类别)。一般,就CP长度而言,期望离无线基站的距离越大则使CP长度越大,所以设想如图5B所示,无线基站将用户终端#2(远端UE)的CP长度设定为比用户终端#1(近端UE)的CP长度更长,但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如图5B所示,也可以规定为用户终端#1(近端UE)的CP长度(或者,CP类别)始终是用户终端#2(远端UE)的CP长度以下。由此,能够削减对于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1以及#2的来自无线基站的信令的量。
例如,如图5C所示,在规定4种CP类别的情况下,若在用户终端#1以及#2中使用不同的CP长度,则需要用户终端#1用的2比特和用户终端#2用的2比特的合计4比特。另一方面,在规定为用户终端#1(近端)的CP长度为用户终端#2(远端UE)的CP长度以下的情况下,若用户终端#2为CP类别2,则用户终端#1的CP类别成为CP类别1或者2的2种,所以CP长度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成为用户终端#1用的1比特和用户终端#2用的2比特的合计3比特。此外,若用户终端#2为CP类别1,则用户终端#1必须成为CP类别1,所以不需要通知用户终端#1的CP长度。因此,CP长度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仅仅是用户终端#2用的2比特。
这样,在规定为用户终端#1(近端UE)的CP长度(或者,CP类别)始终是用户终端#2(远端UE)的CP长度以下的情况下,用户终端#1(近端UE)的CP长度候选受到限制,所以能够削减用户终端和无线基站之间的信令量。
此外,在规定为用户终端#1(近端UE)的CP长度(或者,CP类别)始终是用户终端#2(远端UE)的CP长度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减轻用户终端和/或无线基站中的操作。例如,在对用户终端#1(近端UE)只通知用户终端#1的CP长度的情况下,用户终端#1例如需要通过PSS或SSS来估计用户终端#2(远端UE)的CP长度时,由于用户终端#2的CP长度候选受到限制,所以能够减轻用户终端#1中的CP长度的估计操作。同样地,在对用户终端#2只通知用户终端#1的CP长度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例如需要通过PSS或SSS来估计用户终端#1的CP长度时,由于用户终端#1的CP长度候选受到限制,所以能够减轻用户终端#2中的CP长度的估计操作。
另外,无线基站在使用NOMA以外的无线接入方式(例如,OFDMA)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上述的CP长度的决定方法。此时,无线基站可以对各用户终端通知按每个用户终端决定的CP长度。
根据第一方式,由于在对于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的DL信号间分别设定不同的CP长度,所以能够针对对于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使用必要且充分的CP长度进行通信。其结果,与在对于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的DL信号间使用充分大的共同的CP长度的情况相比,CP长度的开销减少,所以能够实现高速化/大容量化。
(第二方式)
在第二方式中,在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间设定不同的码元长度。以下,设在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间使用相同的CP长度,但也可以使用不同的CP长度。即,第二方式能够与第一方式进行组合。
图6是表示在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间应用不同的码元长度的一例的图。在图6A中,示出了将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和小区边缘部的用户终端#2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例子。无线基站通过调度来决定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1以及#2。另外,该调度可以在码元长度的决定后进行,也可以在决定前进行。
如图6B所示,无线基站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1以及#2间决定不同的码元长度。另外,由于码元长度和子载波间隔处于倒数的关系(参照图3),所以码元长度的决定与子载波间隔的决定是同义。
具体而言,如图6C所示,无线基站可以根据从用户终端报告的延迟请求等级,决定在用户终端#1以及#2中应用的码元长度。例如,在图6C中,决定分别表示允许延迟时间为小于1ms、1ms以上且小于5ms、5ms以上且小于10ms、10ms以上的延迟请求等级1、2、3以及4。另外,延迟请求等级的种类以及数目并不限定于图6C所示的例子。
例如,在图6A中,对小区边缘部的用户终端#2应用延迟请求等级1,对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应用延迟请求等级4。此时,如图6B所示,允许延迟时间短的用户终端#2的码元长度设定为比允许延迟时间长的用户终端#1的码元长度更短。
此外,如图6B所示,用户终端#1的码元长度可以不是用户终端#2的码元长度的n倍(n为正的整数),也可以是n倍。如图6B所示,在用户终端#1的码元长度不是用户终端#2的码元长度的n倍的情况下,用户终端#1为了将对于用户终端#1的DL信号进行解码,需要超过用户终端#1的码元长度而接收用户终端#2的码元长度的n倍(图6B中,n=3)。其结果,用户终端#1的解码延迟增加。
因此,与图6B不同地,期望用户终端#1的码元长度是用户终端#2的码元长度的n倍。或者,虽然未图示,用户终端#2的码元长度也可以是用户终端#1的码元长度的n倍。
图7是表示在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间应用不同的码元长度的其他的例子的图。在图7A中,示出了将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近端UE)和小区边缘部的用户终端#2、#3、#4(远端UE)进行功率复用的例子。
如图7B所示,在将用户终端#2、#3、#4(远端UE)的码元长度设为比用户终端#1(近端UE)的码元长度更短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可以按每个码元分配对于不同的远端UE的DL信号。例如,在图7B中,用户终端#1和用户终端#2、#3、#4在功率域中进行复用,用户终端#2和用户终端#3和用户终端#4在时域中进行复用。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1-#4的每一个通知根据延迟请求等级而决定的码元长度。
在图6、图7中,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1(近端UE)通知用户终端#1以及远端UE(图6中为用户终端#2,图7中为用户终端#2-#4)的双方的码元长度。用户终端#1基于远端UE的CP长度,依次对远端UE的DL信号(图6、7中为3个码元长度)进行解码,在全部接收到对于用户终端#1的1个码元长度之后,通过消除器(例如,SIC)从接收信号中去除远端UE的DL信号,基于用户终端#1的码元长度对用户终端#1的DL信号进行解码。
另一方面,无线基站对远端UE,可以只通知远端UE的CP长度,也可以通知用户终端#1(近端UE)的CP长度和远端UE的CP长度的双方,也可以不通知双方的CP长度。由于远端UE中的DL信号的解码处理与第一方式同样,所以省略说明。
<码元长度的决定>
详细说明第二方式的码元长度的决定方法。无线基站基于(1)从用户终端报告的延迟请求等级、(2)用户终端的分类信息、(3)用户终端的计费计划中的至少一个,决定用户终端的码元长度。
(1)延迟请求等级
如上所述,无线基站可以基于用户终端的延迟请求等级来决定该用户终端的码元长度。此外,用户终端可以根据来自无线基站的报告请求,通过上行控制信号(例如,PUCCH)或者高层信令(例如,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而将延迟请求等级报告给无线基站。或者,用户终端也可以通过上行控制信号或者高层信令,将延迟请求等级周期性地报告给无线基站。或者,用户终端可以在对于无线基站的初始接入时,通过随机接入信号(例如,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将延迟请求等级报告给无线基站。
(2)分类信息
或者,无线基站可以基于用户终端的分类信息来决定该用户终端的码元长度。如上所述,分类信息是表示根据性能(例如,具有/不具有SIC)、用途、种类(例如,MBB终端或者低成本终端)等来确定的用户终端的分类的信息。
(3)计费计划
或者,无线基站可以基于用户终端的计费计划来决定该用户终端的码元长度。例如,无线基站可以设定为计费计划越高的用户终端则码元长度越短。由此,计费计划越高的用户终端越能够实现低延迟化。此时,无线基站可以从存储用户终端的计费计划的数据服务器取得表示用户终端的计费计划的信息,并根据该计费计划的类别来决定码元长度。
另外,无线基站在使用NOMA以外的无线接入方式(例如,OFDMA)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上述的码元长度的决定方法。此时,无线基站可以将按每个用户终端决定的CP长度通知给各用户终端。
根据第二方式,由于在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间设定不同的码元长度,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对于短的码元长度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进行解码,能够实现低延迟化。
(第三方式)
在第三方式中,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间设定不同的TTI长度。以下,设在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间使用相同的CP长度,但也可以使用不同的CP长度。即,第三方式能够与第一方式进行组合。此外,第三方式还能够与第二方式进行组合,也能够不进行组合而使用。
图8是表示在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间应用不同的TTI长度的一例的图。在图8A中,示出了将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近端UE)和小区边缘部的用户终端#2(远端UE)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例子。无线基站通过调度来决定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1以及#2。另外,该调度可以在码元长度的决定后进行,也可以在决定前进行。
如图8B所示,无线基站在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1以及#2间决定不同的码元长度以及TTI长度。具体而言,无线基站可以根据从用户终端报告的延迟请求等级,决定应用于用户终端#1以及#2的码元长度。
例如,在图8A中,对小区边缘部的用户终端#2应用延迟请求等级1,对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应用延迟请求等级4。此时,如图8B所示,允许延迟时间短的用户终端#2的码元长度以及TTI长度被设定为比允许延迟时间长的用户终端#1的码元长度以及TTI长度更短。
图9是表示在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间应用不同的TTI长度的其他的例子的图。如图9B所示,无线基站可以在进行功率复用的用户终端#1以及#2间决定不同的码元数。如图9B所示,在用户终端#1以及#2间使用相同的CP长度以及码元长度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可以通过在用户终端#1以及#2间变更码元数来决定不同的TTI长度。例如,如图9B所示,通过将用户终端#2的码元数设为比用户终端#1的码元数更少,用户终端#2的TTI长度被设定为比用户终端#1的TTI长度更短。
另外,在图8B以及图9B中,可以在每个码元,不同的用户终端进行时间复用(参照图7)。此外,TTI内的码元数可以按每个用户终端和/或每个无线基站而不同,也可以固定。
在TTI内的码元数为固定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只要将TTI长度通知给用户终端即可。用户终端能够根据从无线基站通知的TTI长度和预先确定的码元数(例如,14)来估计码元长度。另一方面,在TTI内的码元数为可变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将TTI长度以及码元数通知给用户终端。
此外,在图8、图9中,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1通知用户终端#1以及用户终端#2的TTI长度。另一方面,无线基站可以对用户终端#2只通知用户终端#2的TTI长度,也可以通知用户终端#1的CP长度和用户终端#2的CP长度的双方,也可以不通知双方的CP长度。由于用户终端#1以及#2中的DL信号的解码处理与第一、第二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TTI长度的决定>
详细说明第三方式的TTI长度的决定方法。在图8以及图9中,无线基站根据用户终端的延迟请求等级来决定TTI长度。具体而言,无线基站对延迟请求等级高(延迟允许时间短)的用户终端#2决定比延迟请求等级低(延迟允许时间长)的用户终端#1更短的TTI长度,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第三方式中,无线基站可以基于(1)从用户终端报告的延迟请求等级、(2)用户终端的分类信息、(3)用户终端的计费计划中的至少一个,决定用户终端的TTI长度(或者码元数)。另外,由于延迟请求等级、分类信息、计费计划的细节与第二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另外,无线基站在使用NOMA以外的无线接入方式(例如,OFDMA)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上述的TTI长度的决定方法。此时,无线基站可以将按每个用户终端决定的TTI长度通知给各用户终端。
根据第三方式,由于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间设定不同的TTI长度,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对于短的TTI长度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进行解码,能够实现低延迟化。
(第四方式)
在第四方式中,详细说明将在第一-第三方式中决定的CP长度、码元长度、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通知给用户终端的方式。具体而言,无线基站通过物理层控制信号、高层控制信号、物理层控制信号以及高层信号这双方中的任一个,将表示CP长度(或者,CP类别)、码元长度、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的通信方式信息通知给用户终端。
<物理层控制信号>
无线基站可以发送包括表示在对于近端UE(图5-9中的用户终端#1)的DL信号和/或对于远端UE(图5-9中的用户终端#2、图7中的用户终端#3、4)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或者,CP类别)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的通信方式信息在内的物理层控制信号。
在此,物理层控制信号是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或者EPDCCH(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等物理层的控制信号。通过物理层控制信号,发送各种格式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上述通信方式信息可以作为DCI的新的信息元素来追加,也可以是重新利用现有的信息元素的信息。例如,作为上述通信方式信息,可以重新利用调制及编码方案(MCS)用的比特。
图10是表示DCI格式2C的一例的图。DCI格式2C是支持单用户MIMO(多输入和多输出(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和多用户MIMO的动态切换的发送模式(TM)9用的格式。
在秩(层)为1的情况下,MCS比特所需的比特数为5比特。在秩1的情况下,通过利用10比特的MCS比特的DCI格式2C,将未利用于MCS的通知的剩余的5比特(例如,10比特的后半5比特)利用于上述通信方式信息的通知。
另一方面,在秩为2以上的情况下,MCS比特所需的比特数为通常在DCI格式2C中规定的10比特。因此,通过削减能够通知的MCS的种类,在MCS的通知中利用5比特,将剩余的5比特(例如,10比特的后半5比特)利用于上述通信方式信息的通知。
在通过物理层控制信号而将通信方式信息从无线基站发送给用户终端的情况下,能够动态(dynamic)地变更CP长度、码元长度、TTI长度。
<高层控制信号>
或者,无线基站可以发送包括表示在对于近端UE(图5-9中的用户终端#1)的DL信号和/或对于远端UE(图5-9中的用户终端#2、图7中的用户终端#3、4)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或者,CP类别)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的通信方式信息在内的高层控制信号。
在此,高层控制信号是比RRC信令或广播信号等的物理层更高(例如,层2、3)的控制信号。在高层控制信号中,可以包括随机接入应答等。此外,在高层控制信号中,可以包括网络主导的干扰消除(网络辅助干扰消除和抑制(NAICS:Network-Assisted InterferenceCancellation and Suppression))信令。
在通过高层控制信号而将通信方式信息从无线基站发送给用户终端的情况下,能够半静态(semi-static)地变更CP长度、码元长度、TTI长度。
<物理层控制信号以及高层控制信号的双方>
或者,无线基站可以发送表示包括CP长度(或者,CP类别)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而构成的各候选集的高层控制信号,发送表示在对于近端UE(图5-9中的用户终端#1)的DL信号和/或对于远端UE(图5-9中的用户终端#2、图7中的用户终端#3、4)的DL信号中应用的候选集的物理层控制信号。
图11是候选集和表示该候选集的物理层控制信号的说明图。在图11中,说明预先发送包括4个候选集(参数集)的高层控制信号的例子,但候选集的数目并不限定于此。
各候选集包括在对于近端UE的DL信号和/或对于远端UE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码元长度、TTI长度、MCS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在图11B中,在4个候选集中分别包含的CP长度分别与在物理层控制信号中包含的比特值进行关联。另外,各候选集可以包含于在LTERel.11的准协同定位(Quasi co-location)中使用的参数集中,也可以与准协同定位(Quasi co-location)分开规定。
无线基站从预先通知的多个候选集中选择在对于近端UE的DL信号和/或对于远端UE的DL信号中应用的候选集,并发送表示所选择的候选集的物理层控制信号。如图11A所示,由于各候选集与比特值进行关联,所以无线基站发送包括表示所选择的候选集的比特值在内的物理层控制信号。
在通过物理层控制信号来指定从通过高层控制信号而被通知的多个候选集中选择的候选集的情况下,能够动态地变更CP长度、码元长度、TTI长度的同时,简化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之间的信令。
另外,无线基站可以不发送包括表示所选择的候选集的比特值的物理层控制信号。此时,用户终端从预先通知的多个候选集中,估计在对于近端UE的DL信号和/或对于远端UE的DL信号中应用的候选集。
(无线通信系统)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上述无线通信方法。另外,上述各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能够应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宽(例如,20MHz)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作为一体的载波聚合(CA)和/或双重连接(DC)。另外,无线通信系统1可以被称为超3G、LTE-A(LTE-Advanced)、IMT-Advanced、4G、5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Access))等。
图12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包括形成宏小区C1的无线基站11、在宏小区C1内配置且形成比宏小区C1窄的小型小区C2的无线基站12a~12c。此外,在宏小区C1以及各小型小区C2中,配置有用户终端20。
用户终端20能够连接到无线基站11以及无线基站12这双方。设想用户终端20通过CA或者DC而同时使用采用不同的频率的宏小区C1和小型小区C2。此外,用户终端20能够使用多个小区(CC)(例如,6个以上的CC)而应用CA或者DC。
在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1之间,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中能够使用带宽窄的载波(被称为现有载波、传统载波(Legacy carrier)等)进行通信。另一方面,在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2之间,可以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5GHz等)中使用带宽宽的载波,也可以使用和与无线基站11之间相同的载波。另外,各无线基站利用的频带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在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之间(或者,2个无线基站12间),能够设为进行有线连接(例如,基于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纤、X2接口等)或者无线连接的结构。
无线基站11以及各无线基站12分别连接到上位站装置30,经由上位站装置30连接到核心网络40。另外,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含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各无线基站12也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连接到上位站装置30。
另外,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宏基站、汇聚节点、eNB(eNodeB)、发送接收点等。此外,无线基站12是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小型基站、微型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HeNB(家庭(Home)eNodeB)、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发送接收点等。以下,当不区分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情况下,总称为无线基站10。
各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可以不仅包含移动通信终端,还包含固定通信终端。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NOMA(非正交多址)(也称为功率多址),但也可以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对各子载波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此外,虽然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但也可以应用NOMA或OFDMA。SC-FDMA是将系统带宽对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连续的资源块组成的带域,多个终端利用相互不同的带域,从而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另外,上行以及下行的无线接入方式并不限定于这些组合。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下行数据信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广播信道(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L1/L2控制信道(L1/L2控制信号)等。通过PDSCH而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Block))等。此外,通过PBCH而传输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
L1/L2控制信道包括下行控制信道(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ARQIndicator Channel))等。通过PDCCH而传输包括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等。通过PCFICH而传输用于PDCCH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而传输对于PUSCH的HARQ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EPDCCH与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进行频分复用,与PDCCH同样地用于传输DCI等。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数据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等。通过上行数据信道而传输用户数据、高层控制信息。包括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或无线质量信息(CQI)等中的至少一个的上行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通过上行数据信道或者上行控制信道而传输。通过随机接入信道而传输用于建立与小区的连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无线基站>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无线基站10具备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以及传输路径接口106。另外,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可以分别包括一个以上。
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发送给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关于用户数据,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等发送处理,并被转发给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被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发送处理,并被转发给发送接收单元103。
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被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并将其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103中进行了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单元102进行放大,并从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
此外,发送接收单元103可以发送包括表示在对于用户终端20的下行链路(DL)信号和/或对于与用户终端20在功率域中进行复用的其他的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或者,CP类别)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的通信方式信息在内的物理层控制信号或者高层控制信号。
此外,发送接收单元103可以发送表示包括CP长度(或者,CP类别)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而构成的各候选集的高层控制信号,并发送表示在对于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和/或对于与用户终端20在功率域中进行复用的其他的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中应用的候选集的物理层控制信号。
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构成。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可以作为一体的发送接收单元来构成,也可以由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构成。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链路(UL)信号,在发送接收天线1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进行放大。发送接收单元103接收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进行了放大的UL信号。发送接收单元1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在输入的UL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DFT:Inverse Discrete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以及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转发给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传输路径接口106经由规定的接口与上位站装置3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传输路径接口106可以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基于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Interface))的光纤、X2接口)与相邻无线基站10发送接收(回程信令)信号。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图14主要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设无线基站1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的其他的功能块。如图14所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具备控制单元3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映射单元3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和测量单元305。
控制单元301实施无线基站10整体的控制。控制单元301例如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的下行信号的生成、或映射单元303的信号的映射、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的信号的接收处理进行控制。
此外,控制单元301控制对于DL信号(包括下行数据信道、下行控制信道(物理层控制信号)、下行参考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配(调度)。此外,控制单元301决定在同一个无线资源中在功率域中进行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对要分配给各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
此外,控制单元301进行控制,使得在对于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和对于在功率域中进行复用的其他的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之间,循环前缀(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传输时间间隔(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301可以基于(1)用户终端20的定时提前(TA)、(2)与用户终端20之间的路径损耗、(3)用户终端20的分类信息、(4)用户终端20的功率复用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决定用户终端20的CP长度(或者,CP类别)(第一方式)。
例如,控制单元301可以将在对于近端UE(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20中被分配较小的发送功率的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设为比在对于远端UE(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20中被分配较大的发送功率的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更短。
此外,控制单元301可以基于(1)从用户终端20报告的延迟请求等级、(2)用户终端20的分类信息、(3)用户终端20的计费计划中的至少一个,决定用户终端20的码元长度(第二方式)。
例如,控制单元301可以将在对于近端UE的DL信号中应用的码元长度设为比在对于远端UE的DL信号中应用的码元长度更长。此外,控制单元301可以将在对于近端UE的DL信号中应用的码元长度设为在对于远端UE的DL信号中应用的码元长度的n倍(n为正的整数)。此外,控制单元301可以将多个远端UE进行时间复用。
此外,控制单元301可以基于(1)从用户终端20报告的延迟请求等级、(2)用户终端20的分类信息、(3)用户终端20的计费计划中的至少一个,决定用户终端20的TTI长度(和/或码元数)(第三方式)。
控制单元301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构成。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生成DL信号(包括下行数据信道、下行控制信道(L1控制信号)、下行参考信号),并输出到映射单元303。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者信号生成装置。
映射单元3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将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中生成的下行信号映射到规定的无线资源,并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103。映射单元3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者映射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对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上行链路(UL)信号(包括上行数据信道、上行控制信道、上行参考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处理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301。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者测量装置构成。
测量单元305进行使用了来自用户终端20的上行参考信号的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301。具体而言,测量单元305使用在层间进行正交或者准正交的上行参考信号,测量(估计)各层的信道状态。
测量单元305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者测量装置构成。
<用户终端>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用户终端2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应用单元205。
在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202中放大。各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在放大器单元202中放大后的下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2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对被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FFT处理、或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给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数据中,广播信息也被转发给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或信道编码、预编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IFFT处理等,并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后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被放大器单元202放大并从发送接收天线201发送。
另外,发送接收单元203可以接收包括表示在对于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和/或对于与用户终端20在功率域中进行复用的其他的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的通信方式信息在内的物理层控制信号或者高层控制信号。
此外,发送接收单元203可以接收表示包括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而构成的各候选集的高层控制信号,并接收表示在对于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和/或对于与用户终端20在功率域中进行复用的其他的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中应用的候选集的物理层控制信号。
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此外,发送接收单元203可以作为一体的发送接收单元来构成,也可以由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构成。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16中,主要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设用户终端2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的其他功能块。如图16所示,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具备控制单元4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映射单元4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和测量单元405。
控制单元401实施用户终端20整体的控制。控制单元401例如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的信号的生成、或映射单元403的信号的映射、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的信号的接收处理进行控制。
此外,控制单元401对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进行控制,以使其基于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接收到的通信方式信息所示的CP长度、码元长度、TTI长度,进行对于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的接收处理。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对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进行控制,使得在近端UE(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20中被分配较小的发送功率的用户终端20)的情况下,基于对于远端UE(进行功率复用的多个用户终端20中被分配较大的发送功率的用户终端20)的DL信号的解码结果、以及在对于近端UE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将对于近端UE的DL信号进行解码。
另一方面,控制单元401可以对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进行控制,使得在远端UE的情况下,基于在对于远端UE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将对于远端UE的DL信号进行解码。
或者,控制单元401可以对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进行控制,使得在远端UE的情况下,基于对于近端UE的DL信号的解码结果、和在对于远端UE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将对于远端UE的DL信号进行解码。
此外,控制单元401可以对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进行控制,使得在远端UE的情况下,基于根据PSS和SSS的接收时间差来估计的CP长度,将对于远端UE的DL信号进行解码。
控制单元401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构成。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生成UL信号(包括上行数据信道、上行控制信道、上行参考信号),并输出到映射单元403。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生成包括UCI的上行控制信道。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生成包括上行用户数据的上行数据信道。
具体而言,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生成在层间进行正交或者准正交的上行参考信号。具体而言,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可以使用在层间进行正交或者准正交的序列来生成各层的上行参考信号。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者信号生成装置。
映射单元4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将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中生成的UL信号(上行控制信道、上行数据信道、上行参考信号等)映射到无线资源,并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203。映射单元4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者映射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根据控制单元401的指示,对DL信号(包括下行控制信道(L1控制信号)和下行数据信道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从无线基站10接收到的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401。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例如将广播信息、系统信息、基于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的控制信息、DCI等输出到控制单元401。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构成。此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在近端UE的情况下,具有SIC等消除器,在远端UE的情况下,可以具有该消除器,也可以不具有。此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构成本发明的解码单元。
测量单元405基于来自无线基站10的下行参考信号(例如,CRS、CSI-RS),测量信道状态,并将测量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401。
测量单元405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者测量装置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框图表示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单元)通过硬件以及软件的任意的组合而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并不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物理地结合的1个装置而实现,也可以将物理地分离的2个以上的装置使用有线或者无线而连接,通过这些多个装置而实现。
例如,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的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使用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PL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等硬件而实现。此外,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可以通过包括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网络连接用的通信接口、存储器、保持了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的计算机装置而实现。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等可以作为进行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来发挥作用。
在此,处理器或存储器等通过用于信息通信的总线而连接。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是软盘、光盘、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EP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CD-ROM(光盘ROM(Compact Disc-RO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硬盘等存储介质。此外,程序可以经由电通信线路而从网络发送。此外,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可以包括输入键等输入装置、显示器等输出装置。
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的功能结构可以通过上述的硬件而实现,也可以通过由处理器所执行的软件模块而实现,也可以通过两者的组合而实现。处理器通过使操作系统进行操作而控制用户终端的整体。此外,处理器从存储介质将程序、软件模块或数据读出到存储器,并根据这些而执行各种处理。
在此,该程序只要是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操作的程序即可。例如,用户终端20的控制单元401可以通过在存储器中存储且在处理器中操作的控制程序而实现,关于其他功能块也可以同样实现。
此外,软件、命令等可以经由传输介质来发送接收。例如,在软件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以及数字用户线路(DSL)等有线技术和/或红外线、无线以及微波等无线技术而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他的远程源发送的情况下,这些有线技术和/或无线技术包含在传输介质的定义中。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用语和/或本说明书的理解所需的用语可以置换为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含义的用语。例如,信道和/或码元可以是信号(信令)。此外,信号可以是消息。此外,分量载波(CC)也可以被称为载波频率、小区等。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参数等可以由绝对值来表示,也可以由相对于规定的值的相对值来表示,也可以由对应的其他信息来表示。例如,无线资源也可以是通过索引来指示的。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中的任一种来表示。例如,可在上述的整个说明中提及的数据、命令、指令、信息、信号、比特、码元、码片等可以由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者磁性粒子、光场或者光子、或者它们的任意的组合来表示。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伴随着执行而切换使用。此外,规定的信息的通知(例如,“是X”的通知)并不限定于显式地进行,也可以隐式地(例如,通过不进行该规定的信息的通知而)进行。
信息的通知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高层信令(例如,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Block))、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其他的信号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信令可以被称为RRC消息,例如,也可以是RRC连接设置(RRCConnectionSetup)消息、RRC连接重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等。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LTE(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A(LTE-Advanced)、超3G、IMT-Advanced、4G、5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CDMA2000、UMB(超移动宽带(Ultra Mobile Broadband))、IEEE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UWB(超宽带(Ultra-WideBand))、Bluetooth(注册商标)、利用其他的合适的系统的系统和/或基于它们而被扩展的下一代系统。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图等只要不矛盾,则可以调换顺序。例如,关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按照例示的顺序提示了各种步骤的元素,并不限定于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清楚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而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确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本申请基于在2015年9月24日申请的特愿2015-186886。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10)

1.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收单元,接收对于用户终端的下行链路(DL)信号;以及
解码单元,将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进行解码,
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和对于在功率域中复用的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之间,循环前缀(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传输时间间隔(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包括通信方式信息的物理层控制信号或者高层控制信号,所述通信方式信息表示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和/或对于所述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表示包括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而构成的各候选集的高层控制信号,接收表示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和/或对于所述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中应用的候选集的物理层控制信号。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以比对于所述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更小的发送功率被发送的情况下,所述解码单元基于对于所述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的解码结果、以及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将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进行解码。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以比对于所述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更小的发送功率被发送的情况下,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比在对于所述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中应用的CP长度更短。
6.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以比对于所述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更小的发送功率被发送的情况下,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中应用的码元长度比在对于所述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中应用的码元长度更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以比对于所述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更小的发送功率被发送的情况下,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中应用的码元长度是在对于所述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中应用的码元长度的n倍,其中,n为正整数。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用户终端在功率域中复用的所述其他的用户终端是多个用户终端,该多个用户终端在时域中进行复用。
9.一种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送单元,发送对于用户终端的下行链路(DL)信号;以及
控制单元,控制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的发送,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和对于在功率域中复用的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之间,循环前缀(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传输时间间隔(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10.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是用户终端和无线基站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具有:
在所述用户终端中接收对于用户终端的下行链路(DL)信号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用户终端中将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进行解码的步骤,
在对于所述用户终端的DL信号和对于在功率域中复用的其他的用户终端的DL信号之间,循环前缀(CP)长度和码元长度和传输时间间隔(TTI)长度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CN201680055444.2A 2015-09-24 2016-09-08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81413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6886 2015-09-24
JP2015186886 2015-09-24
PCT/JP2016/076390 WO2017051712A1 (ja) 2015-09-24 2016-09-08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1303A true CN108141303A (zh) 2018-06-08
CN108141303B CN108141303B (zh) 2020-06-23

Family

ID=58386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5444.2A Active CN108141303B (zh) 2015-09-24 2016-09-08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48138B2 (zh)
EP (1) EP3355500B1 (zh)
JP (1) JP6865501B2 (zh)
CN (1) CN108141303B (zh)
WO (1) WO201705171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0150A (zh) * 2018-08-07 2020-02-21 黎光洁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共享数据信道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10830148A (zh) * 2018-08-07 2020-02-21 黎光洁 非对齐多用户传输的上行公共控制信道配置方法
CN110858788A (zh) * 2018-08-07 2020-03-03 黎光洁 一种数据符号的配置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08423B2 (ja) * 2015-11-05 2019-05-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ドバンスト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データ通信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8781422B (zh) 2016-03-08 2021-09-21 IPCom两合公司 传输时间间隔控制
KR20180060055A (ko) * 2016-11-28 2018-06-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WO2020083469A1 (en) * 2018-10-23 2020-04-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lay and complexity constrained transmission in up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US11522641B2 (en) 2019-05-22 2022-12-06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multiplexing a plurality of pieces of data in a layered division multiplexing (LDM) method and transmitting multiplexed data, reception device used in the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for
JP2021082858A (ja) * 2019-11-14 2021-05-27 株式会社東芝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47485A1 (en) * 2005-08-24 2007-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Vari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447961A (zh) * 2007-11-26 2009-06-0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宽带无线通信中信号生成和信息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EP1953943A3 (en) * 2007-02-05 2013-09-25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uplink thereof,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mobile station device
JP2014204277A (ja) * 2013-04-04 2014-10-2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4836602A (zh) * 2015-03-31 2015-08-12 重庆大学 一种分布式大规模mimo-noma高铁移动通信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65219A1 (en) * 2005-08-24 2013-1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Vari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40036882A1 (en) * 2011-04-01 2014-02-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of handl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 various wireless network technologies
US9942881B2 (en) * 2014-03-14 2018-04-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plink multi-TTI scheduling in TDD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47485A1 (en) * 2005-08-24 2007-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Vari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953943A3 (en) * 2007-02-05 2013-09-25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uplink thereof,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mobile station device
CN101447961A (zh) * 2007-11-26 2009-06-0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宽带无线通信中信号生成和信息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JP2014204277A (ja) * 2013-04-04 2014-10-2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4836602A (zh) * 2015-03-31 2015-08-12 重庆大学 一种分布式大规模mimo-noma高铁移动通信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0150A (zh) * 2018-08-07 2020-02-21 黎光洁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共享数据信道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10830148A (zh) * 2018-08-07 2020-02-21 黎光洁 非对齐多用户传输的上行公共控制信道配置方法
CN110858788A (zh) * 2018-08-07 2020-03-03 黎光洁 一种数据符号的配置方法
CN110858788B (zh) * 2018-08-07 2023-04-07 黎光洁 一种数据符号的配置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48138B2 (en) 2020-01-28
EP3355500A1 (en) 2018-08-01
JPWO2017051712A1 (ja) 2018-08-16
EP3355500B1 (en) 2021-06-02
CN108141303B (zh) 2020-06-23
JP6865501B2 (ja) 2021-04-28
EP3355500A4 (en) 2019-05-01
US20180270829A1 (en) 2018-09-20
WO2017051712A1 (ja) 2017-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43304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141303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8464045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8293035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534966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EP2930990B1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088790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925551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1133918B2 (en)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230437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605327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6076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6002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6031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5921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0952233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841946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950051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6013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1677521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7038672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