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9559A - 透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9559A
CN108139559A CN201680046198.4A CN201680046198A CN108139559A CN 108139559 A CN108139559 A CN 108139559A CN 201680046198 A CN201680046198 A CN 201680046198A CN 108139559 A CN108139559 A CN 1081395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ystem
aperture
aperture blades
light
lens devi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61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9559B (zh
Inventor
小野修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39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9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9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95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03B9/06Two or more co-operating pivoted blades, e.g. iris ty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9/00Cameras
    • G03B19/02Still-picture cameras
    • G03B19/04Roll-film cameras
    • G03B19/07Roll-film cameras having more than one objectiv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同心状组合而构成的透镜装置中,能够单独调整各光学系统的光量,且能够对各光学系统单独进行调焦的透镜装置。在将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同心状组合而构成的透镜装置(10)中,具备调整第1光学系统的光量的第1光圈(50)及调整第2光学系统的光量的第2光圈(60)。由此,能够单独调整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光量。并且,第1光学系统设置成能够与第1光圈一同沿光轴L移动,第2光学系统设置成能够与第2光圈一同沿光轴L移动。由此,能够对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单独进行调焦。

Description

透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将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同心状组合而构成的透镜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使用将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同心状组合而构成的透镜装置、及分别对经由该透镜装置的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入射的光束进行光瞳分割而用各像素选择性地受光的图像传感器,同时拍摄2张图像的摄像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若使用该摄像装置,则例如第1光学系统由广角的光学系统来成,第2光学系统由长焦的光学系统构成,从而能够同时拍摄广角图像及长焦图像。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94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以往,这种摄像装置中使用的透镜装置不具备光圈,因此存在无法调整光量这一问题。
并且,关于调焦,由于是各光学系统中使通用透镜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来进行的结构,或使图像传感器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来进行的结构,因此存在无法单独调整这一缺陷。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单独调整各光学系统的光量且能够对各光学系统单独进行调焦的透镜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如下。
(1)一种透镜装置,其具备:第1光学系统;环状的第2光学系统,与第1光学系统同心状配置;第1光圈,调整通过第1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第2光圈,调整通过第2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使第1光学系统及第1光圈沿光轴一体移动;及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使第2光学系统及第2光圈沿光轴一体移动。
根据本方式,在将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同心状组合而构成的透镜装置中,具备调整第1光学系统的光量的第1光圈及调整第2光学系统的光量的第2光圈。由此,能够单独调整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光量。并且,根据本方式,具备使第1光学系统沿光轴移动的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及使第2光学系统沿光轴移动的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由此,能够对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单独进行调焦。而且,当使各光学系统移动时,使光圈一体移动,因此能够在各光学系统的最佳位置调整光量。
(2)在上述(1)的透镜装置中,第1光圈具备内径能够缩放的环状的第1遮光部,第2光圈具备外径能够缩放的环状的第2遮光部。
根据本方式,第1光圈具备内径能够缩放的环状的第1遮光部,通过该第1遮光部的内径缩放,被遮光的区域向内侧扩展而第1光学系统的光量得到调整。并且,第2光圈具备外径能够缩放的环状的第2遮光部,通过该第2遮光部的外径缩放,被遮光的区域向外侧扩展而第2光学系统的光量得到调整。
(3)在上述(2)的透镜装置中,第2光圈具备:多个第2支点,在同一圆周上隔着恒定的间隔配置;多片第2光圈叶片,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第2支点,且重叠配置而构成第2遮光部;及第2光圈叶片驱动部,使第2光圈叶片同步摆动,通过利用第2光圈叶片驱动部使第2光圈叶片同步摆动,从而第2遮光部的外径缩放而调整通过第2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
根据本方式,环状的第2遮光部以重叠配置多片第2光圈叶片的方式构成。第2光圈通过使该多片第2光圈叶片同步摆动,而第2遮光部的外径缩放。
(4)在上述(3)的透镜装置中,第2光圈叶片驱动部具备:环状的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与第2遮光部同轴配置,且能够沿圆周方向摆动;第2凸轮槽,设置于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及第2光圈叶片中的其中一方;及第2凸轮销,其设置于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及第2光圈叶片中的另一方。
根据本方式,第2光圈叶片驱动部由所谓的凸轮机构构成。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驱动第2光圈。
(5)在上述(4)的透镜装置中,还具备透明的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在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具备第2支点。
根据本方式,在透明的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中具备第2支点。由此,在光通过的区域中,不会遮挡光的通过而能够支承第2光圈。
(6)在上述(2)的透镜装置中,第2光圈由液晶元件构成。
根据本方式,第2光圈由液晶元件构成。此时,例如,通过液晶来形成环状的遮光区域,使该遮光区域的外径缩放而调整通过第2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第2光学系统以从内侧朝向外侧遮光的区域扩展而减少通过的光量的方式得到调整。
(7)在上述(2)至(6)的透镜装置中,第1光圈具备:多个第1支点,在同一圆周上隔着恒定的间隔配置;多片第1光圈叶片,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第1支点,且重叠配置而构成第1遮光部;及第1光圈叶片驱动部,使第1光圈叶片同步摆动,通过利用第1光圈叶片驱动部使第1光圈叶片同步摆动,从而第1遮光部的内径缩放而调整通过第1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
根据本方式,环状的第1遮光部以重叠配置多片第1光圈叶片方式构成。第1光圈通过使该多片第1光圈叶片同步摆动,而使第1遮光部的内径缩放。
(8)在上述(7)的透镜装置中,第1光圈叶片驱动部具备:环状的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与第1遮光部同轴配置,且能够沿圆周方向摆动;第1凸轮槽,设置于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及第1光圈叶片中的其中一方;及第1凸轮销,设置于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及第1光圈叶片中的另一方。
根据本方式,第1光圈叶片驱动部由所谓的凸轮机构构成。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驱动第1光圈。
(9)在上述(8)的透镜装置中,还具备透明的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在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具备第1支点。
根据本方式,在透明的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中具备第1支点。由此,在光通过的区域中,不会遮挡光的通过而能够支承第1光圈。
(10)在上述(2)至(6)的透镜装置中,第1光圈由液晶元件构成。
根据本方式,第1光圈由液晶元件构成。此时,例如,通过液晶来形成环状的遮光区域,使该遮光区域的内径缩放而调整通过第1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第1光学系统以从外侧朝向内侧遮光的区域扩展而减少通过的光量的方式得到调整。
(11)一种透镜装置,其具备:第1光学系统;环状的第2光学系统,与第1光学系统同心状配置;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使第1光学系统沿光轴移动;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使第2光学系统沿光轴移动;及通用光圈,具备将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边界遮光且内径及外径能够缩放的环状的通用遮光部,并且使通用遮光部的内径及外径缩放而调整通过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
根据本方式,具备使第1光学系统沿光轴移动的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及使第2光学系统沿光轴移动的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由此,能够对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单独进行调焦。并且,根据本方式,在将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同心状组合而构成的透镜装置中,具备同时调整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光量的通用光圈。由此,能够使透镜装置紧凑。
另外,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边界表示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边界。
(12)在上述(11)的透镜装置中,通用光圈具备:多个支点,在同一圆周上隔着恒定的间隔配置;多片光圈叶片,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支点,且重叠配置而构成通用遮光部;及光圈叶片驱动部,使光圈叶片同步摆动,通过利用光圈叶片驱动部使光圈叶片同步摆动,从而与通用遮光部的外径的放大联动而使内径缩小,且与外径的缩小联动而放大内径,以调整通过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
根据本方式,通用光圈具备环状的通用遮光部,且使该通用遮光部的外径及内径缩放而同时调整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光量。此时,通用遮光部与外径的放大联动而使内径缩小,且与外径的缩小联动而使内径放大。若通用遮光部的外径放大,则第2光学系统的遮光区域从内侧朝向外侧扩展,而以减少通过第2光学系统的光量的方式得到调整。并且,若通用遮光部的内径缩小,则第1光学系统的遮光区域从外侧朝向内侧扩展,而以减少通过第1光学系统的光量的方式得到调整。因此,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同时被缩小,且同时开口。通用遮光部通过重叠配置多片光圈叶片而构成,且使该多片光圈叶片同步摆动,由此外径及内径彼此联动而缩放。
(13)在上述(12)的透镜装置中,光圈叶片驱动部具备:环状的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与通用遮光部同轴配置,且能够沿圆周方向摆动;凸轮槽,设置于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及光圈叶片中的其中一方;及凸轮销,设置于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及光圈叶片中的另一方。
根据本方式,光圈叶片驱动部由所谓的凸轮机构构成。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驱动通用光圈。
(14)在上述(13)的透镜装置中,还具备透明的光圈叶片支承部件,在光圈叶片支承部件具备支点。
根据本方式,在透明的光圈叶片支承部件中具备支点。由此,在光通过的区域中,不会遮挡光的通过而支承通用光圈。
(15)在上述(11)的透镜装置中,通用光圈由液晶元件构成。
根据本方式,通用光圈由液晶元件构成。此时,例如,通过液晶来形成环状的遮光区域,使该遮光区域的外径及内径缩放而调整通过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
(16)在上述(11)至(15)的透镜装置中,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使第1光学系统及通用光圈沿光轴一体移动。
根据本方式,通用光圈与第1光学系统成为一体而移动。
(17)在上述(11)至(15)的透镜装置中,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使第2光学系统及通用光圈沿光轴一体移动。
根据本方式,通用光圈与第2光学系统成为一体而移动。
(18)在上述(11)至(15)的透镜装置中,通用光圈固定于恒定位置。
根据本方式,通用光圈设置成固定于恒定位置。
(19)在上述(1)至(18)的透镜装置中,还具备使通用光圈沿光轴移动的通用光圈移动部。
根据本方式,通用光圈设置成能够沿光轴移动。由此,能够根据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位置将通用光圈设置在最佳位置。
(20)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具有彼此不同的摄像特性。
根据本方式,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摄像特性彼此不同。由此,能够同时拍摄摄像特性不同的图像。
(21)在上述(20)的透镜装置中,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彼此焦距不同。
根据本方式,由彼此焦距不同的光学系统构成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例如,当由焦距短于第2光学系统的光学系统构成第1光学系统时,能够通过第1光学系统拍摄视角广的广角图像,通过第2光学系统拍摄视角窄的长焦图像。
(22)在上述(20)的透镜装置中,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彼此对焦距离不同。
根据本方式,由彼此对焦距离不同的光学系统构成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例如,当由以比第2光学系统更靠近的距离来进行对焦的光学系统构成第1光学系统时,能够通过第1光学系统拍摄近距离的图像,通过第2光学系统拍摄远距离的图像。
(23)在上述(20)的透镜装置中,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彼此透射波长特性不同。
根据本方式,由彼此透射波长特性不同的光学系统构成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例如,第1光学系统由具有适合基于可见光的摄影的透射波长特性的光学系统构成,第2光学系统由具有适合基于红外光的摄影的透射波长特性的光学系统构成,由此能够通过第1光学系统拍摄可见光图像,通过第2光学系统拍摄红外线图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单独调整各光学系统的光量,且能够对各光学系统单独进行调焦。
附图说明
图1是由透镜装置及图像传感器构成的摄像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通过第1光学系统的光的光线轨迹的图。
图3是表示通过第2光学系统的光的光线轨迹的图。
图4是第1光圈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光圈叶片的配置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第1光圈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第2光圈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构成第2光圈的第2光圈叶片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第2光圈叶片的配置结构的主视图。
图10是第2光圈的动作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由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驱动的第1光学系统的动作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由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驱动的第2光学系统的动作说明图。
图15是图像传感器的概略结构图。
图16是分别对经由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入射的光束进行光瞳分割而以各像素选择性地受光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相邻的第1像素及第2像素的入射角的灵敏度特性的图。
图18是说明基于光圈的干扰防止效果的图。
图19是表示由液晶元件构成的第1光圈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20是由液晶元件构成的第1光圈的动作说明图。
图21是表示由液晶元件构成的第2光圈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22是由液晶元件构成的第2光圈的动作说明图。
图23是摄像单元的第2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图。
图24是通用光圈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构成通用光圈的光圈叶片的主视图。
图26是表示光圈叶片的配置结构的主视图。
图27是通用光圈的动作说明图。
图28是表示由液晶元件构成的第2光圈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29是由液晶元件构成的通用光圈的动作说明图。
图30是由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驱动的第1光学系统的动作说明图。
图31是由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驱动的第1光学系统的动作说明图。
图32是与第2光学系统一同移动的通用光圈的动作说明图。
图33是表示摄像装置的系统结构的框图。
图34是表示透镜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摄像单元》
图1是由透镜装置及图像传感器构成的摄像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摄像单元1由透镜装置10及图像传感器100构成,且由图像传感器100接受通过了透镜装置10的光而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
透镜装置10将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同心状组合而构成。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由彼此摄像特性不同的光学系统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装置10中,由彼此焦距不同的光学系统构成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装置10中,第1光学系统20由焦距短于第2光学系统30的光学系统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装置10中,通过第1光学系统20拍摄视角广的广角图像,通过第2光学系统30拍摄视角窄的长焦图像。关于透镜装置10的详细内容,将在后述中详述。
图像传感器100由所谓的定向传感器构成,分别对经由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入射的光束进行光瞳分割而由二维排列的各像素选择性地受光,并转换为电信号。因此,获取接受通过了第1光学系统20的光的像素的电信号,从而能够获取经由第1光学系统20获得的图像的图像信号,并且获取接受通过了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的像素的电信号,从而能够获取经由第2光学系统30获得的图像的图像信号。关于图像传感器100的详细内容,将在后述中详述。
《透镜装置的详细内容》
如上述,透镜装置10将彼此焦距不同的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同心状组合而构成。
透镜装置10主要具备如下而构成:第1光学系统20、与第1光学系统20同心状配置的环状的第2光学系统30、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中共用的通用透镜40、调整通过第1光学系统20的光的光量的第1光圈50、调整通过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的光量的第2光圈60、使第1光学系统20及第1光圈50沿光轴L一体移动的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70及使第2光学系统30及第2光圈60沿光轴L一体移动的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80。各构成要件配置于未图示的透镜镜筒内。
<第1光学系统>
第1光学系统20将多片透镜组合而构成。构成第1光学系统20的广角用透镜组由第1广角用透镜20a、第2广角用透镜20b、第3广角用透镜20c及第4广角用透镜20d构成。第1广角用透镜20a、第2广角用透镜20b、第3广角用透镜20c及第4广角用透镜20d从被摄体侧以第1广角用透镜20a、第2广角用透镜20b、第3广角用透镜20c及第4广角用透镜20d的顺序配置,且分别沿光轴L配置。
图2是表示通过第1光学系统的光的光线轨迹的图。如该图所示,入射到第1光学系统20的光依次通过第1广角用透镜20a、第2广角用透镜20b、第3广角用透镜20c及第4广角用透镜20d,而入射于通用透镜40。
第1光学系统20设置成能够沿光轴L前后移动。构成第1光学系统20的第1广角用透镜20a、第2广角用透镜20b、第3广角用透镜20c及第4广角用透镜20d将其位置关系保持为恒定,并且沿光轴L移动。
<第2光学系统>
第2光学系统30与第1光学系统20同心状配置。因此,其光轴与第1光学系统20通用。
第2光学系统30由所谓的反射长焦型的光学系统构成,且将圆环状的透镜及圆环状的反射镜组合而构成。构成第2光学系统30的长焦用透镜组由第1长焦用透镜30a、第1长焦用反射镜30b及第2长焦用反射镜30c构成。第1长焦用透镜30a、第1长焦用反射镜30b及第2长焦用反射镜30c从被摄体侧沿向通用透镜40的光路以第1长焦用透镜30a、第1长焦用反射镜30b及第2长焦用反射镜30c的顺序配置,且分别沿光轴L配置。
图3是表示通过第2光学系统的光的光线轨迹的图。如该图所示,入射到第2光学系统30的光透射第1长焦用透镜30a,被第1长焦用反射镜30b反射,进而被第2长焦用反射镜30c反射,而入射于通用透镜40。
第2光学系统30设置成能够沿光轴L前后移动。构成第2光学系统30的第1长焦用透镜30a、第1长焦用反射镜30b及第2长焦用反射镜30c将其位置关系保持为恒定,并且沿光轴L移动。
<通用透镜>
通用透镜40为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中共用的透镜,且固定配置于光轴L上的恒定位置。通用透镜40调整向图像传感器100的光的入射角度。通过了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分别经由通用透镜40入射于图像传感器100。
<第1光圈>
第1光圈50调整通过第1光学系统20的光的光量。第1光圈50配置于光轴L上,且配置于构成第1光学系统20的第2广角用透镜20b与第3广角用透镜20c之间。
图4是第1光圈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5是表示第1光圈叶片的配置结构的主视图。
第1光圈50主要具备如下而构成:多片第1光圈叶片5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多片第1光圈叶片52的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54、使多片第1光圈叶片52同步摆动的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及使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动作的第1致动器(未图示)。
多片第1光圈叶片52均具有相同的形状。各第1光圈叶片52配置成在同一圆周上具有恒定的间隔,且以相邻的第1光圈叶片52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如图5所示,如此配置的第1光圈叶片52作为整体形成圆环状的第1遮光部58。另外,图5表示释放了第1光圈50的状态即最开放第1光圈50的状态。此时,圆环状的第1遮光部58的内径成为最大。
如图4所示,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54由圆环状的板材构成。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54与圆环状的第1遮光部58同轴配置。在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54中具备多个轴承孔54A。轴承孔54A在同一圆周上以恒定的间隔配置。轴承孔54A构成第1支点。
在各第1光圈叶片52中具备能够嵌合于轴承孔54A的第1摆动轴52A。各第1光圈叶片52通过第1摆动轴52A嵌入于轴承孔54A,而相对于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54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
如图4所示,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由圆环状的板材构成。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与第1遮光部58同轴配置,且被未图示的支承部件支承,并且设置成能够沿圆周方向摆动。第1光圈叶片52以夹持于该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与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54之间的状态配置。
在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中具备多个第1凸轮槽56A。多个第1凸轮槽56A均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在同一圆周上以恒定的间隔配置。
在各第1光圈叶片52中具备第1凸轮销52B。各第1凸轮销52B嵌入于第1凸轮槽56A。若通过在第1凸轮槽56A中嵌入第1凸轮销52B并且使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摆动,则与该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的运动联动而使第1光圈叶片52摆动。
第1凸轮销52B、第1凸轮槽56A及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构成用于使第1光圈叶片52同步摆动的第1光圈叶片驱动部。
未图示的第1致动器例如由马达构成,且使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沿圆周方向摆动。
第1光圈50以如上构成。
图6是第1光圈的动作说明图。
若使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摆动,则因第1凸轮槽56A及第1凸轮销52B的作用而所有的第1光圈叶片52以第1支点的轴承孔54A为中心同步摆动。其结果,由第1光圈叶片52构成的第1遮光部58的内径缩放。
如上述,第1光圈50配置于第2广角用透镜20b与第3广角用透镜20c之间。入射到第1光学系统20的光通过第1光圈50的内侧而入射于图像传感器100(参考图2)。更具体而言,通过由第1光圈叶片52构成的第1遮光部58的内侧而入射于图像传感器100。关于第1光圈50,若使第1光圈叶片52摆动,则第1遮光部58的内径缩放,因此通过使第1遮光部58的内径缩放,能够调整通过第1光学系统20的光的光量。
另外,第1光圈50的外侧成为通过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的光路,因此第1光圈50的设置需考虑第2光学系统30的光路。优选,在光圈释放状态下,第1遮光部58以将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瞳区域的边界遮光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提高通过第1光学系统20而入射于图像传感器100的光与通过第2光学系统30而入射于图像传感器100的光的分离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
<第2光圈>
第2光圈60调整通过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的光量。第2光圈60配置于光轴L上,且配置于构成第2光学系统30的第2长焦用反射镜30c的正后方。
图7是第2光圈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8是构成第2光圈的第2光圈叶片的主视图,图9是表示第2光圈叶片的配置结构的主视图。
如图7所示,第2光圈60主要具备如下而构成:多片第2光圈叶片6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多片第2光圈叶片62的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64、使多片第2光圈叶片62同步摆动的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及使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动作的第2致动器(未图示)。
第2光圈叶片62均为相同的形状,如图8所示,具有圆弧状的外形。如图9所示,各第2光圈叶片62配置成在同一圆周上具有恒定的间隔,且以相邻的第2光圈叶片62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如此配置的第2光圈叶片62作为整体形成圆环状的第2遮光部68。另外,图9表示释放了第2光圈60的状态即最开放第2光圈60的状态。此时,第2遮光部68的外径成为最小。
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64与第2遮光部68同轴配置。如图7所示,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64具备如下而构成:内框64A、外框64B、3根支承臂64C及轴承64D。内框64A及外框64B均由圆环状的框体构成,且以同心状配置。3根支承臂64C以放射状配置,且彼此连结内框64A及外框64B。轴承64D设置于内框64A,且沿圆周方向以恒定的间隔配置。轴承64D构成第2支点。
在各第2光圈叶片62的基端部具备能够嵌入于轴承64D的第2摆动轴62A。各第2光圈叶片62通过第2摆动轴62A嵌入于轴承64D,而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64。
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与第2遮光部68同轴配置。如图7所示,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由圆环状的板材构成,且在内周部具备圆环状的嵌合部66A。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通过嵌合部66A嵌合于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64的内周部,而与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64及第2遮光部68同轴配置,且沿圆周方向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
在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中具备多个第2凸轮销66B。第2凸轮销66B在同一圆周上以恒定的间隔配置。
在各第2光圈叶片62中具备第2凸轮槽62B。在各第2凸轮槽62B中嵌入第2凸轮销66B。若通过在各第2凸轮槽62B中嵌入第2凸轮销66B并且使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摆动,则与该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的运动联动而使第2光圈叶片62摆动。
第2凸轮槽62B、第2凸轮销66B及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构成用于使第2光圈叶片62同步摆动的第2光圈叶片驱动部。
未图示的第2致动器例如由马达构成,且使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沿圆周方向摆动。
图10是第2光圈的动作说明图。
若使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摆动,则因第2凸轮销66B及第2凸轮槽62B的作用而所有的第2光圈叶片62以构成第2支点的轴承64D为中心同步摆动。其结果,由第2光圈叶片62构成的第2遮光部68的外径缩放。
如上述,第2光圈60配置于第2长焦用反射镜30c的正后方。入射到第2光学系统30的光通过第2光圈60的外侧而入射于图像传感器100(参考图3)。更具体而言,通过由第2光圈叶片62构成的第2遮光部68的外侧而入射于图像传感器100。关于第2光圈60,若使第2光圈叶片62摆动,则第2遮光部68的外径缩放,因此通过使第2遮光部68的外径缩放,能够调整通过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的光量。
另外,第2光圈60的内侧成为通过第1光学系统20的光的光路,因此第2光圈60的设置需考虑第2光学系统30的光路。优选,在光圈释放状态下,第2遮光部68将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瞳区域的边界遮光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提高通过第1光学系统20而入射于图像传感器100光与通过第2光学系统30而入射于图像传感器100的光的分离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
<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
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70使第1光学系统20及第1光圈50沿光轴L一体移动。
图11是表示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70具备如下而构成:保持构成第1光学系统20的透镜组及第1光圈50的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沿光轴L引导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的第1导向机构74及使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沿光轴L移动的第1驱动机构76。
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作为整体具有筒形状,且在其内侧具备透镜保持部。构成第1光学系统20的第1广角用透镜20a、第2广角用透镜20b、第3广角用透镜20c及第4广角用透镜20d保持于该透镜保持部。
并且,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在第2广角用透镜20b的透镜保持部与第3广角用透镜20c的透镜保持部之间具备光圈保持部。第1光圈50保持于该光圈保持部而与第1光学系统20成为一体。
第1导向机构74具备如下而构成:第1导向轴74A、沿第1导向轴74A滑动的第1导向套74B以及连结第1导向套74B及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的第1导向臂74C。
第1导向轴74A具有棒形状,且与光轴L平行配置。在透镜镜筒12中具备支承该第1导向轴74A的支承部。第1导向轴74A将两端支承于支承部而与光轴L平行配置。
第1导向套74B通过套接于第1导向轴74A而设置成能够沿第1导向轴74A滑动。第1导向轴74A沿光轴L配置,因此第1导向套74B沿光轴L滑动。
第1导向臂74C连结第1导向套74B及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由此,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以能够沿光轴L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第1驱动机构76由所谓的进给丝杠机构构成,且具备第1丝杆76A、第1螺母76B、连结第1螺母76B及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的第1驱动臂76C以及第1光学系统驱动马达76D。
第1丝杆76A与光轴L平行配置。在透镜镜筒12中具备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该第1导向轴74A的支承部。第1丝杆76A将两端支承于支承部而与光轴L平行配置。
第1螺母76B通过套接于第1丝杆76A而设置成能够沿第1丝杆76A移动。第1丝杆76A沿光轴L配置,因此第1螺母76B沿光轴L移动。
第1驱动臂76C连结第1螺母76B及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由此,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与第1螺母76B一同移动。
第1光学系统驱动马达76D设置于透镜镜筒12内,且旋转驱动第1丝杆76A。
以如上构成的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70中,若驱动第1光学系统驱动马达76D,则使第1丝杆76A旋转。若第1丝杆76A旋转,则使第1螺母76B沿第1丝杆76A移动。其结果,与第1螺母76B连结的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沿光轴L移动,该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中保持的第1光学系统20及第1光圈50沿光轴L移动。
图12是由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驱动的第1光学系统的动作说明图。
如该图所示,第1光学系统20及第1光圈50成为一体而在光轴L上前后移动。此时,第1光学系统20及第1光圈50与第2光学系统30及第2光圈60独立地在光轴L上移动。
<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
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80使第2光学系统30及第2光圈60沿光轴L一体移动。
图13是表示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80具备如下而构成:保持构成第2光学系统30的透镜组及第2光圈60的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沿光轴L引导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的第2导向机构84及使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沿光轴L移动的第2驱动机构86。
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作为整体具有筒形状,且在其内侧具备透镜保持部及反射镜保持部。构成第2光学系统30的第1长焦用透镜30a、第1长焦用反射镜30b及第2长焦用反射镜30c保持于该透镜保持部及反射镜保持部。
并且,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在其内侧具备光圈保持部。第2光圈60将外框64B保持于该光圈保持部而与第2光学系统30成为一体。
第2导向机构84具备如下而构成:第2导向轴84A、沿第2导向轴84A滑动的第2导向套84B以及连结第2导向套84B及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的第2导向臂84C。
第2导向轴84A具有棒形状,且与光轴L平行配置。在透镜镜筒12中具备支承该第2导向轴84A的支承部。第2导向轴84A将两端支承于支承部而与光轴L平行配置。
第2导向套84B通过套接于第2导向轴84A而设置成能够沿第2导向轴84A滑动。第2导向轴84A沿光轴L配置,因此第2导向套84B沿光轴L滑动。
第2导向臂84C连结第2导向套84B及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由此,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以能够沿光轴L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第2驱动机构86由所谓的进给丝杠机构构成,且具备如下而构成:第2丝杆86A、第2螺母86B、连结第2螺母86B及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的第2驱动臂86C以及第2光学系统驱动马达86D。
第2丝杆86A与光轴L平行配置。在透镜镜筒12中具备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该第2导向轴84A的支承部。第2丝杆86A将两端支承于支承部而与光轴L平行配置。
第2螺母86B通过套接于第2丝杆86A而设置成能够沿第2丝杆86A移动。第2丝杆86A沿光轴L配置,因此第2螺母86B沿光轴L移动。
第2驱动臂86C连结第2螺母86B及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由此,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与第2螺母86B一同移动。
第2光学系统驱动马达86D设置于透镜镜筒12内,且旋转驱动第2丝杆86A。
以如上构成的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80中,若驱动第2光学系统驱动马达86D,则使第2丝杆86A旋转。若第2丝杆86A旋转,则第2螺母86B沿第2丝杆86A移动。其结果,与第2螺母86B连结的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沿光轴L移动,该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中保持的第2光学系统30及第2光圈60沿光轴L移动。
图14是由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驱动的第2光学系统的动作说明图。
如该图所示,第2光学系统30及第2光圈60成为一体而在光轴L上前后移动。此时,第2光学系统30及第2光圈60与第1光学系统20及第1光圈50独立地在光轴L上移动。
《图像传感器的详细内容》
图15是图像传感器的概略结构图。
图像传感器100具备由以二维状排列的光电转换元件构成的多个像素,且分别对经由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入射的光束进行进行光瞳分割而以各像素选择性地受光。因此,在构成图像传感器100的像素中,存在选择性地受光通过了第1光学系统20的光的第1像素110A及选择性地受光通过了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的第2像素110B。第1像素110A及第2像素110B交替配置。
图16是分别对经由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入射的光束而进行光瞳分割以各像素选择性地受光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像传感器100按每一像素具备微透镜112及遮光掩模114。
微透镜112配置于光电转换元件的前方。微透镜112将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瞳像成像于光电转换元件。
遮光掩模114配置于微透镜112与光电转换元件之间。遮光掩模114遮光通过了微透镜112的光的一部分。第1像素110A的遮光掩模114具有圆环形状,且遮光通过了第2光学系统30的光。并且,第2像素110B的遮光掩模114具有圆形状,且遮光通过了第1光学系统20的光。
以如上构成的图像传感器100构成为各像素根据光的入射角而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即,构成为各像素具有角度方向性。而且,第1像素110A选择性地受光通过了第1光学系统20的光,第2像素110B选择性地受光通过了第2光学系统30的光。因此,通过获取第1像素110A的图像信号,能够获取经由第1光学系统20获得的图像的图像信号,并且通过获取第2像素110B的图像信号,能够获取经由第2光学系统30获得的图像的图像信号。
另外,当获取彩色图像时,在第1像素110A及第2像素110B中具备彩色滤光片。彩色滤光片以规定的排列配置。例如,包括红(R)、绿(G)、蓝(B)这3个颜色的彩色滤光片以拜耳排列配置。由此,能够获取彩色图像。
《摄像单元的作用》
以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1的作用如下。
<调焦>
构成透镜装置10的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分别独立地被调焦。
〔第1光学系统的调焦〕
第1光学系统20由第1光学系统驱动马达76D驱动而被调焦。
若驱动第1光学系统驱动马达76D,则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沿光轴L前后移动。在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中保持有构成第1光学系统20的广角用透镜组(第1广角用透镜20a、第2广角用透镜20b、第3广角用透镜20c及第4广角用透镜20d)及第1光圈50。因此,通过使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沿光轴L前后移动,如图12所示,构成第1光学系统20的广角用透镜组及第1光圈50一体沿光轴L前后移动。由此,第1光学系统20被调焦。
〔第2光学系统的调焦〕
第2光学系统30由第2光学系统驱动马达86D驱动而被调焦。
若驱动第2光学系统驱动马达78D,则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沿光轴L前后移动。在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中保持有构成第2光学系统30的长焦用透镜组(第1长焦用透镜30a、第1长焦用反射镜30b及第2长焦用反射镜30c)及第2光圈60。因此,通过使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沿光轴L前后移动,如图14所示,构成第2光学系统30的广角用透镜组及第2光圈60一体沿光轴L前后移动。由此,第2光学系统30被调焦。
<光量调整>
构成透镜装置10的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量分别独立地得到调整。
〔第1光学系统的光量调整〕
第1光学系统20通过调整第1光圈50的开口量而调整通过的光量。
第1光圈50的开口量通过使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摆动而得到调整。若驱动未图示的第1致动器而使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摆动,则构成第1遮光部58的各第1光圈叶片52同步摆动。其结果,圆环状的第1遮光部58的内径缩放,而第1光圈50的开口量得到调整。此时,第1光圈50中,遮光的区域从外侧向内侧扩展而调整开口量。
〔第2光学系统的光量调整〕
第2光学系统30通过调整第2光圈60的开口量而调整通过的光量。
第2光圈60的开口量通过使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而得到调整。若驱动未图示的第2致动器而使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摆动,则构成第1遮光部58的各第2光圈叶片62同步摆动。其结果,圆环状的第2遮光部68的外径缩放而第2光圈60的开口量得到调整。此时,第2光圈60中,遮光的区域从内侧向外侧扩展而开口量得到调整。
<摄像>
通过了透镜装置10的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入射于图像传感器100。图像传感器100将通过了第1光学系统20的光以第1像素110A选择性地受光,将通过了第2光学系统30的光以第2像素110B选择性地受光。因此,通过获取第1像素110A的图像信号,能够获取经由第1光学系统20获得的图像的图像信号,并且通过获取第2像素110B的图像信号,能够获取经由第2光学系统30获得的图像的图像信号。
如以上进行的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1,能够同时拍摄摄像特性不同的2个图像。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透镜装置10,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能够彼此独立地进行调焦。由此,能够拍摄用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这两者正确地对焦的图像。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透镜装置10,在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中具备光圈,且能够彼此独立地调整光量。由此,能够拍摄用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这两者适当地曝光的图像。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透镜装置10,当通过光圈调整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量时,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瞳区域的边界被遮光而调整光量。由此,当由图像传感器100受光时,能够提高由第1像素110A及第2像素110B受光的光的分离性。由此,能够防止干扰。
另外,干扰是指来自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信号成分混杂在一起而由各像素受光的状态。若产生干扰,则第1像素110A中来自第2光学系统30的光信号成分混杂在一起而被受光,第2像素110B中来自第1光学系统20的光信号成分混杂在一起而被受光。而且,若产生该干扰,则在从第1像素110A读出的图像中,第2光学系统30的图像重叠而显现,从第2像素110B读出图像中,第1光学系统20的图像重叠而显现。
如本实施方式的透镜装置10所示,通过遮光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瞳区域的边界,能够提高由第1像素110A及第2像素110B受光的光的分离性,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干扰。对这一点进行详述。
图17是表示相邻的第1像素及第2像素的入射角灵敏度特性的图。
在图17中,横轴表示光的入射角,纵轴表示构成像素的光电转换元件的灵敏度。入射角将垂直入射于像素的光设为0°。
在图17中,符号S1为第1像素110A的入射角灵敏度特性的曲线图,符号S2为第2像素110B的入射角灵敏度特性的曲线图。此时,在曲线图彼此重合的入射角的区域Z中产生干扰。
图18是说明基于光圈的干扰防止效果的图。
图18(A)表示没有光圈时的各像素的受光状态。在此,将经由第1光学系统20入射于第1像素110A及第2像素110B的光束设为Lx1且以右斜线来表示,将经由第2光学系统30入射于第1像素110A及第2像素110B的光束设为Lx2且以左斜线来表示。此时,在两者交叉的入射角的区域Sx中产生干扰。
图18(B)表示光圈时的各像素的受光状态。通过在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瞳区域的边界中设置光圈而遮光该区域,能够遮光产生干扰的入射角的光。
图18(C)表示从图18(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缩小时即进一步放大遮光区域时的各像素的受光状态。如该图所示,通过放大遮光区域,能够进一步遮光产生干扰的入射角的光。即,越缩小光圈,越能够提高光的分离性,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干扰。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透镜装置10,通过具备光圈,除了能够任意调整光量以外,还能够去除干扰的影响。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1光圈及第2光圈的另一例>
构成第1光圈及第2光圈的光圈也能够由液晶元件构成。
〔由液晶元件构成的第1光圈〕
图19是表示由液晶元件构成的第1光圈的一例的主视图。
本例的第1光圈210例如由STN液晶(STN:超扭曲向列(Super Twisted Nematic))、DSTN液晶(DSTN:双层超扭曲向列(Dualscan Super Twisted Nematic))及TFT液晶(TFT: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等液晶元件构成。
第1光圈210具有圆板状的外形。第1光圈210在中央部分具备圆形状的透光区域212,且在外周部分具备圆环状的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14。
透光区域212具有透光性,是光始终能够透射的区域。
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14为能够任意切换透射光的透光状态及遮挡光的遮光状态的区域。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14通过成为遮光状态而构成第1遮光部。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14将多个环状区域214A~214F同心状组合而构成。各环状区域214A~214F以能够单独切换透光状态及遮光状态的方式构成。
构成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14的各环状区域214A~214F由液晶驱动器216分别独立控制,而设定为透光状态或遮光状态。
以如上构成的第1光圈210通过单独控制构成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14的各环状区域214A~214F的状态,开口量得到调整。
图20是由液晶元件构成的第1光圈的动作说明图。该图(A)表示将光圈缩小1级的状态,该图(B)表示将光圈缩小为最小的状态。
如图20(A)所示,当将光圈缩小1级时,将位于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14的最外侧的环状区域214A设为遮光状态,将其他环状区域214B~214F设为透光状态。
如图20(B)所示,当将光圈缩小为最小时,将构成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14的所有的环状区域214A~214F设为遮光状态。
如此,当缩小第1光圈210时,从外侧依次将构成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14的环状区域214A~214F设为遮光状态。由此,被遮光的区域朝向内侧扩展。
〔由液晶元件构成的第2光圈〕
图21是表示由液晶元件构成的第2光圈的一例的主视图。
本例的第2光圈220也由STN液晶、DSTN液晶及TFT液晶等液晶元件构成。
第2光圈220具有圆板状的外形。第2光圈220在中央部分以圆形状具备中央透光区域222,且在外周部分具备圆环状的外周透光区域224。而且,在该中央透光区域222及外周透光区域224之间具备圆环状的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26。
中央透光区域222及外周透光区域224具有透光性,是光始终能够透射的区域。
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26为能够任意切换透光状态及遮光状态的区域。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26通过成为遮光状态而构成第2遮光部。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26将多个环状区域226A~226F同心状组合而构成。各环状区域226A~226F以能够单独切换透光状态及遮光状态的方式构成。
构成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26的各环状区域226A~226F由液晶驱动器228分别独立控制,而设定为透光状态或遮光状态。
以如上构成的第2光圈220通过单独控制构成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26的各环状区域226A~226F的状态,而开口量得到调整。
图22是由液晶元件构成的第2光圈的动作说明图。该图(A)表示将光圈缩小1级的状态,该图(B)表示将光圈缩小为最小的状态。
如图22(A)所示,当将光圈缩小1级时,将位于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26的最内侧的环状区域226A设为遮光状态,将其他环状区域226B~226F设为透光状态。
如图22(B)所示,当将光圈缩小为最小时,将构成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26的所有的环状区域226A~226F设为遮光状态。
如此,当缩小第2光圈220时,从内测依次将构成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26的环状区域226A~226F设为遮光状态。由此,被遮光的区域朝向外侧扩展。
<第1光圈及第2光圈的另一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成通过致动器使第1光圈及第2光圈动作的结构,但也能够设成手动动作的结构。例如,关于第1光圈,也能够设成在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中设置操纵杆,并手动摆动该操纵杆的结构。同样地,关于第2光圈,也能够设成在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中设置操纵杆,并手动摆动该操纵杆的结构。
并且,当构成第1光圈的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遮光通过第2光学系统的光时,及当构成第2光圈叶片的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遮光通过第1光学系统的光时,优选使这些部件由透明的原材料来构成。由此,能够减少由支承部件引起的遮光的影响。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第1光圈,设成在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侧设置第1凸轮槽,在第1光圈叶片侧设置第1凸轮销的结构,但也能够设成在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侧设置第1凸轮销,在第1光圈叶片侧设置第1凸轮槽的结构。同样地,关于第2光圈,也能够设成在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侧设置第2凸轮槽,在第2光圈叶片侧设置第2凸轮销的结构。
[第2实施方式]
《摄像单元》
图23是摄像单元的第2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中,透镜装置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不同。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中所具备的透镜装置在用1个通用光圈来调整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光量这一点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单元中所具备的透镜装置不同。因此,以下,仅对差异点即光圈(通用光圈)进行说明。
<通用光圈的结构>
通用光圈300配置于构成第1光学系统20的第2广角用透镜20b与第3广角用透镜20c之间。通用光圈300保持于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参考图11),且与第1光学系统20一同移动。
图24是通用光圈的分解立体图。图25是构成通用光圈的光圈叶片的主视图,图26是表示光圈叶片的配置结构的主视图。
如图24所示,通用光圈300主要具备如下而构成:多片光圈叶片30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多片光圈叶片302的光圈叶片支承部件304、使多片光圈叶片302同步摆动的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306及使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306动作的致动器(未图示)。
光圈叶片302均为相同的形状。如图25所示,光圈叶片302作为整体具有圆弧形状,在一端具备第1叶片部302A,在另一端具备第2叶片部302B。如后述,第1叶片部302A具有使通用遮光部308的内径缩放的功能,第2叶片部302B具有使通用遮光部308的外径缩放的功能。
如图26所示,各光圈叶片302配置成在同一圆周上具有恒定的间隔,且以相邻的光圈叶片302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如此配置的光圈叶片302作为整体形成圆环状的通用遮光部308。另外,图26表示释放了通用光圈300的状态即最开放通用光圈300的状态。此时,通用遮光部308的外径成为最小,内径成为最大。
光圈叶片支承部件304与通用遮光部308同轴配置。如图24所示,光圈叶片支承部件304具备如下而构成:内框304A、外框304B、3根支承臂304C及轴承304D。内框304A及外框304B均由圆环状的框体构成,且同心状配置。3根支承臂304C以放射状配置,且彼此连结内框304A及外框304B。轴承304D设置于内框304A,且沿圆周方向以恒定的间隔配置。轴承304D构成支点。
在各光圈叶片302中具备能够嵌入于轴承304D的摆动轴302C。摆动轴302C配置于第1叶片部302A及第2叶片部302B之间。各光圈叶片302通过摆动轴302C嵌入于轴承304D,而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光圈叶片支承部件304。
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306与通用遮光部308同轴配置。如图24所示,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306由圆环状的板材构成,且在内周部具备圆环状的嵌合部306A。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306通过嵌合部306A嵌合于光圈叶片支承部件304的内周部,而与光圈叶片支承部件304及通用遮光部308同轴配置,且沿圆周方向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
在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306中具备多个凸轮销306B。凸轮销306B在同一圆周上以恒定的间隔配置。
在各光圈叶片302中具备凸轮槽302D。在各凸轮槽302D中嵌入凸轮销306B。若通过在凸轮槽302D中嵌入凸轮销306B并且使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306摆动,则与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306的运动联动而光圈叶片302摆动。
凸轮槽302D、凸轮销306B及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306构成用于使光圈叶片302同步摆动的光圈叶片驱动部。
未图示的致动器例如由马达构成,且使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306沿圆周方向摆动。
<通用光圈的动作>
图27是通用光圈的动作说明图。
若使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306摆动,则因凸轮销306B及凸轮槽302D的作用而所有的光圈叶片302以构成支点的轴承304D为中心同步摆动。
在此,若从图26所示的开放状态使光圈叶片302摆动,则如图27所示,各光圈叶片302的第1叶片部302A向内径方向伸出。同时各光圈叶片302的第2叶片部302B向外径方向伸出。其结果,通用遮光部308的内径缩小,且外径放大。
如此,通用光圈300中,若使光圈叶片302摆动,则通用遮光部308的内径及外径缩放。此时,通用遮光部308与外径的放大联动而内径缩小,且与外径的缩小联动而内径放大。由此,关于通用遮光部308的内侧的区域,通过缩小通用光圈300,从外侧朝向内侧遮光区域扩展,关于外侧的区域,从内侧朝向外侧遮光区域扩展而被遮光。
<向透镜装置的组装>
如上述,通用光圈300配置于构成第1光学系统20的第2广角用透镜20b与第3广角用透镜20c之间。此时,通用光圈300中,通用遮光部308以遮光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瞳区域的边界的方式配置。更具体而言,在光圈释放状态下,通用遮光部308以遮光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瞳区域的边界的方式配置。由此,若使通用光圈300动作,则第1光学系统20中光束从外侧朝向内侧集中,第2光学系统30中光束从内侧朝向外侧集中。
<调焦>
构成透镜装置10的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分别独立地进行调焦。
〔第1光学系统的调焦〕
图30是由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驱动的第1光学系统的动作说明图。
第1光学系统20被第1光学系统驱动马达76D驱动而被调焦。
若驱动第1光学系统驱动马达76D,则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沿光轴L前后移动。在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中保持有构成第1光学系统20的广角用透镜组(第1广角用透镜20a、第2广角用透镜20b、第3广角用透镜20c及第4广角用透镜20d)及通用光圈300。因此,通过使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沿光轴L前后移动,如图30所示,构成第1光学系统20的广角用透镜组及通用光圈300一体沿光轴L前后移动。由此,第1光学系统20被调焦。
〔第2光学系统的调焦〕
图31是由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驱动的第1光学系统的动作说明图。
第2光学系统30由第2光学系统驱动马达86D驱动而被调焦。
若驱动第2光学系统驱动马达78D,则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沿光轴L前后移动。在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中保持有构成第2光学系统30的长焦用透镜组(第1长焦用透镜30a、第1长焦用反射镜30b及第2长焦用反射镜30c)。因此,通过使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2沿光轴L前后移动,如图31所示,构成第2光学系统30的广角用透镜组沿光轴L前后移动。由此,第2光学系统30被调焦。
另外,如上述,通用光圈300设置于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2,因此即便使第2光学系统30移动,通用光圈300也不会移动。
如以上进行的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透镜装置,能够用1个通用光圈来调整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量。由此,能够简化结构。
并且,通用光圈300遮光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瞳区域的边界来调整光量,因此在通过定向传感器拍摄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干扰。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通用光圈的另一例>
通用光圈也能够由液晶元件构成。
图28是表示由液晶元件构成的第2光圈的一例的主视图。
本例的通用光圈320由STN液晶、DSTN液晶及TFT液晶等液晶元件构成。
通用光圈320具有圆板状的外形。通用光圈320在中央部分以圆形状具备中央透光区域322,且在外周部分具备圆环状的外周透光区域324。而且,在该中央透光区域322及外周透光区域324之间具备圆环状的透光/遮光可变区域326。
中央透光区域322及外周透光区域324具有透光性,是光始终能够透射的区域。
透光/遮光可变区域326为能够任意切换透光状态及遮光状态的区域。透光/遮光可变区域326通过成为遮光状态而构成通用遮光部。透光/遮光可变区域326将多个环状区域326A~326G同心状组合而构成。各环状区域326A~326G以能够单独切换透光状态及遮光状态的方式构成。
构成透光/遮光可变区域326的各环状区域326A~326G由液晶驱动器328分别独立控制,而设定为透光状态或遮光状态。
以如上构成的通用光圈320通过单独控制构成透光/遮光可变区域326的各环状区域326A~326G的状态,而开口量得到调整。
图29是由液晶元件构成的通用光圈的动作说明图。该图(A)表示将光圈缩小1级的状态,该图(B)表示将光圈缩小为最小的状态。
如图29(A)所示,当将光圈缩小1级时,将位于透光/遮光可变区域326的中央的环状区域326D设为遮光状态,将其他环状区域326A~326C、326E~326G设为透光状态。
如图29(B)所示,当将光圈缩小为最小时,将构成透光/遮光可变区域326的所有的环状区域326A~326G设为遮光状态。
如此,当缩小通用光圈320时,以中央的环状区域326D为基准,切换各环状区域326A~326G的透光/遮光状态。由此,关于通过中央透光区域322的光束,遮光区域从外侧朝向内侧放大而被遮光,关于通过外周透光区域324的光束,遮光区域从内侧朝向外侧放大而被遮光。
<通用光圈的另一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成通过致动器使通用光圈动作的结构,但也能够设成手动动作的结构。例如,能够设成在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中设置操纵杆,并手动摆动该操纵杆的结构。
并且,关于光圈叶片支承部件,可以由透明的原材料来构成。由此,能够减少由支承部件引起的遮光的影响。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成在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侧设置凸轮销,在光圈叶片侧设置凸轮槽的结构,但也能够设成在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侧设置凸轮槽,在光圈叶片侧设置凸轮销的结构。
<通用光圈的另一设置例>
〔通用光圈与第2光学系统一同移动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成通用光圈保持于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且与第1光学系统一同移动的结构,但也能够设成与第2光学系统一同移动的结构。此时,通用光圈保持于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
图32是与第2光学系统一同移动的通用光圈的动作说明图。
如该图所示,若使第2光学系统30移动,则第2光学系统30及通用光圈300成为一体而在光轴L上前后移动。此时,即便使第1光学系统20移动,通用光圈300也不会移动。
〔通用光圈移动的结构〕
可以设成单独设置使通用光圈沿光轴L移动的机构(通用光圈移动部),而能够变更通用光圈的设置位置的结构。
此时,可以设成手动改变通用光圈的设置位置的结构,并且也可以设成通过致动器移动的结构。
并且,可以设成根据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位置,通用光圈自动地移动至最佳位置的结构。
〔固定通用光圈〕
通用光圈也能够固定设置于透镜镜筒内的恒定位置。
[摄像装置]
接着,对具备摄像单元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
《摄像装置的结构》
图33是表示摄像装置的系统结构的框图。
摄像装置400主要具备如下而构成:摄像单元1、透镜驱动控制部401、图像传感器驱动控制部402、模拟信号处理部403、数字信号处理部404、显示部405、内部存储器406、介质接口407、系统控制部408及操作部409。
如上述,摄像单元1具备如下而构成:透镜装置10及图像传感器100。
透镜装置10具备如下而构成:第1光学系统20、第2光学系统30、通用透镜40、第1光圈50及第2光圈60。
图像传感器100具备选择性地受光通过了第1光学系统20的光的第1像素110A及选择性地受光通过了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的第2像素110B,且分别对经由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入射的光束进行光瞳分割而以各像素选择性地受光。
透镜驱动控制部401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408的指令,控制透镜装置10的驱动。透镜驱动控制部401具备控制第1光学系统20的驱动的第1光学系统驱动控制部、控制第2光学系统30的驱动的第2光学系统驱动控制部、控制第1光圈50的驱动的第1光圈驱动控制部及控制第2光圈60的驱动的第2光圈驱动控制部。第1光学系统驱动控制部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408的指令,控制第1光学系统20的驱动,并使第1光学系统20沿光轴L前后移动。第2光学系统驱动控制部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408的指令,控制第2光学系统30的驱动,并使第2光学系统30沿光轴L前后移动。第1光圈驱动控制部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408的指令,控制第1光圈50的驱动,并使第1光圈50的第1遮光部缩放。第2光圈驱动控制部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408的指令,控制第2光圈60的驱动,并使第2光圈60的第2遮光部缩放。
图像传感器驱动控制部402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408的指令,控制图像传感器100的驱动。即,控制来自图像传感器100的图像信号的读出。
模拟信号处理部403读入从图像传感器100输出的每一像素的模拟的图像信号,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之后,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输出。
数字信号处理部404读入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每一像素的图像信号,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之后,生成图像数据。此时,数字信号处理部404根据图像传感器100的第1像素110A的图像信号,生成第1图像数据,根据第2像素110B的图像信号,生成第2图像数据。第1图像数据为通过第1光学系统20拍摄的广角图像的图像数据,第2图像数据为通过第2光学系统30拍摄的长焦图像的图像数据。
显示部405例如由液晶显示器构成,显示已拍摄的图像及拍摄中的图像(所谓的实时取景图像)。并且,显示部405根据需要作为GUI(GUI: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Interface))而发挥功能。
内部存储器406例如由RA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构成,作为工作存储器而发挥功能。
介质接407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408的指令,对存储卡等外部存储器410进行数据的读写。
系统控制部408集中控制摄像装置整体的动作。系统控制部408例如由具备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及RAM的微型计算机构成,执行规定的控制程序,以控制整个摄像装置400。控制所需的程序及各种数据存储于ROM。
操作部409具备如下而构成:电源按钮、快门按钮等各种操作按钮及其驱动电路。操作部409的操作信息输入至系统控制部408。系统控制部408根据来自操作部409的操作信息,控制各部。
《摄像装置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400中,手动进行对焦。摄影者经由操作部409使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单独移动,而将焦点对准所希望的被摄体。
用于记录图像的摄像在测光后进行。测光的命令以快门按钮的半按来进行。若发出测光的命令,则系统控制部408根据从图像传感器100获得的图像信号,求出EV值(曝光值exposure value),确定曝光。即,确定拍摄时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关于光圈值,按每一光学系统确定。
测光后,实施用于记录图像的拍摄。用于记录图像的拍摄的命令以快门按钮的全按来进行。
若发出记录用摄像的命令,则系统控制部408经由透镜驱动控制部401控制第1光圈50及第2光圈60,并将第1光圈50及第2光圈60设定为通过测光求出的光圈值。然后,以通过测光求出的快门速度使图像传感器100曝光,以拍摄记录用图像。
通过拍摄得到的每一像素的图像信号从图像传感器100输出至模拟信号处理部403。模拟信号处理部403读入从图像传感器100输出的每一像素的图像信号,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之后,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输出。
从模拟信号处理部403输出的每一像素的图像信号读入于内部存储器406,然后,传送至数字信号处理部404。数字信号处理部404对所得到的图像信号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之后,生成第1图像数据及第2图像数据。即,根据图像传感器100的第1像素110A的图像信号生成第1图像数据,根据第2像素110B的图像信号生成第2图像数据。所生成的第1图像数据及第2图像数据经由介质接口407记录于外部存储器410。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400,以一次摄像来能够拍摄广角及长焦这2张图像。
《摄像装置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400中,设成手动进行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对焦的结构,但也能够设成自动进行的结构。例如,能够设成设置测距机构,并根据该测距机构的测距结果,自动进行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对焦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400中,设成自动调整第1光圈50及第2光圈60的结构,但也能够设成手动调整的结构。
另外,摄像装置能够以单体的相机构成,但也能够组装于其他设备。例如能够组装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笔记本电脑。
并且,作为摄像装置的用途也无特别限定,除了常规的相机用途以外,还能够利用于监控摄像机及车载相机等用途。
[透镜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装置中,设成由彼此焦距不同的光学系统构成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但构成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光学系统并不限定于此。但从能够同时拍摄2张图像这一特性考虑,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优选由具有彼此不同的摄像特性的光学系统构成。
图34是表示透镜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本例的透镜装置10由彼此对焦距离不同的光学系统构成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
另外,在图34中,将各光学系统以1片透镜来表示,但各光学系统能够将多片透镜组合而构成。
在本例的透镜装置10中,第1光学系统20由以比第2光学系统30更近距离来对焦的光学系统构成。此时,能够通过第1光学系统20拍摄近距离的图像,通过第2光学系统30拍摄远距离的图像。
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同心状配置,且设置成能够分别沿光轴L单独移动。即,第1光学系统20设置车通过未图示的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能够沿光轴L前后移动,第2光学系统30设置成通过未图示的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能够沿光轴L前后移动。
在透镜装置10中具备通用光圈300。通用光圈300以遮光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瞳区域的边界的方式配置,且使该通用遮光部的外径及内径缩放而调整第1光学系统20及第2光学系统30的光量。
此外,例如,也能够由透射波长特性彼此不同的光学系统来构成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例如,第1光学系统由具有适合基于可见光的拍摄的透射波长特性的光学系统构成,第2光学系统由具有适合基于红外光的拍摄的透射波长特性的光学系统构成。由此,能够通过第1光学系统拍摄可见光图像,通过第2光学系统拍摄红外线图像。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于使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沿光轴前后移动的机构也能够利用凸轮机构来构成。并且,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也能够设成通过手动移动的结构。
符号说明
1-摄像单元,10-透镜装置,12-透镜镜筒,20-第1光学系统,20a-第1广角用透镜,20b-第2广角用透镜,20c-第3广角用透镜,20d-第4广角用透镜,30-第2光学系统,30a-第1长焦用透镜,30b-第1长焦用反射镜,30c-第2长焦用反射镜,40-通用透镜,50-第1光圈,52-第1光圈叶片,52A-第1摆动轴,52B-第1凸轮销,54-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54A-轴承孔,56-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56A-第1凸轮槽,58-第1遮光部,60-第2光圈,62-第2光圈叶片,62A-第2摆动轴,62B-第2凸轮槽,64-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64A-内框,64B-外框,64C-支承臂,64D-轴承,66-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66A-嵌合部,66B-第2凸轮销,68-第2遮光部,70-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72-第1光学系统保持部件,74-第1导向机构,74A-第1导向轴,74B-第1导向套,74C-第1导向臂,76-第1驱动机构,76A-第1丝杆,76B-第1螺母,76C-第1驱动臂,76D-第1光学系统驱动马达,78D-第2光学系统驱动马达,80-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82-第2光学系统保持部件,84-第2导向机构,84A-第2导向轴,84B-第2导向套,84C-第2导向臂,86-第2驱动机构,86A-第2丝杆,86B-第2螺母,86C-第2驱动臂,86D-第2光学系统驱动马达,100-图像传感器,110A-第1像素,110B-第2像素,112-微透镜,114-遮光掩模,210-第1光圈,212-透光区域,214-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14A~214F-环状区域,216-液晶驱动器,220-第2光圈,222-中央透光区域,224-外周透光区域,226-透光/遮光可变区域,226A~226F-环状区域,228-液晶驱动器,300-通用光圈,302-光圈叶片,302A-第1叶片部,302B-第2叶片部,302C-摆动轴,302D-凸轮槽,304-光圈叶片支承部件,304A-内框,304B-外框,304C-支承臂,304D-轴承,306-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306A-嵌合部,306B-凸轮销,308-通用遮光部,320-通用光圈,322-中央透光区域,324-外周透光区域,326-透光/遮光可变区域,326A~326G-环状区域,328-液晶驱动器,400-摄像装置,401-透镜驱动控制部,402-图像传感器驱动控制部,403-模拟信号处理部,404-数字信号处理部,405-显示部,406-内部存储器,407-介质接口,408-系统控制部,409-操作部,410-外部存储器,L-光轴。

Claims (23)

1.一种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光学系统;
环状的第2光学系统,与所述第1光学系统同心状配置;
第1光圈,调整通过所述第1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
第2光圈,调整通过所述第2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
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使所述第1光学系统及所述第1光圈沿光轴一体移动;及
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使所述第2光学系统及所述第2光圈沿光轴一体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1光圈具备内径能够缩放的环状的第1遮光部,
所述第2光圈具备外径能够缩放的环状的第2遮光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2光圈具备:
多个第2支点,在同一圆周上隔着恒定的间隔配置;
多片第2光圈叶片,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2支点,且重叠配置而构成所述第2遮光部;及
第2光圈叶片驱动部,使所述第2光圈叶片同步摆动,
通过利用所述第2光圈叶片驱动部使所述第2光圈叶片同步摆动,从而所述第2遮光部的外径缩放而调整通过所述第2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2光圈叶片驱动部具备:
环状的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与所述第2遮光部同轴配置,且能够沿圆周方向摆动;
第2凸轮槽,设置于所述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及所述第2光圈叶片中的其中一方;及
第2凸轮销,设置于所述第2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及所述第2光圈叶片中的另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透镜装置还具备透明的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
在所述第2光圈叶片支承部件具备所述第2支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2光圈由液晶元件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1光圈具备:
多个第1支点,在同一圆周上隔着恒定的间隔配置;
多片第1光圈叶片,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1支点,且重叠配置而构成所述第1遮光部;及
第1光圈叶片驱动部,使所述第1光圈叶片同步摆动,
通过利用所述第1光圈叶片驱动部使所述第1光圈叶片同步摆动,从而所述第1遮光部的内径缩放而调整通过所述第1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1光圈叶片驱动部具备:
环状的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与所述第1遮光部同轴配置,且能够沿圆周方向摆动;
第1凸轮槽,设置于所述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及所述第1光圈叶片中的其中一方;及
第1凸轮销,设置于所述第1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及所述第1光圈叶片中的另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透镜装置还具备透明的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
在所述第1光圈叶片支承部件具备所述第1支点。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1光圈由液晶元件构成。
11.一种透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光学系统;
环状的第2光学系统,与所述第1光学系统同心状配置;
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使所述第1光学系统沿光轴移动;
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使所述第2光学系统沿光轴移动;及
通用光圈,具备将所述第1光学系统及所述第2光学系统的边界遮光且内径及外径能够缩放的环状的通用遮光部,并且使所述通用遮光部的内径及外径缩放而调整通过所述第1光学系统及第2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通用光圈具备:
多个支点,在同一圆周上隔着恒定的间隔配置;
多片光圈叶片,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点,且重叠配置而构成所述通用遮光部;及
光圈叶片驱动部,使所述光圈叶片同步摆动,
通过利用所述光圈叶片驱动部使所述光圈叶片同步摆动,从而与所述通用遮光部的外径的放大联动而缩小内径,且与外径的缩小联动而放大内径,以调整通过所述第1光学系统及所述第2光学系统的光的光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光圈叶片驱动部具备:
环状的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与所述通用遮光部同轴配置,且能够沿圆周方向摆动;
凸轮槽,设置于所述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及所述光圈叶片中的其中一方;及
凸轮销,设置于所述光圈叶片摆动驱动部件及所述光圈叶片中的另一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透镜装置还具备透明的光圈叶片支承部件,
在所述光圈叶片支承部件具备所述支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通用光圈由液晶元件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1光学系统驱动部使所述第1光学系统及所述通用光圈沿所述光轴一体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2光学系统驱动部使所述第2光学系统及所述通用光圈沿所述光轴一体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通用光圈固定于恒定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透镜装置还具备使所述通用光圈沿光轴移动的通用光圈移动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1光学系统及所述第2光学系统具有彼此不同的摄像特性。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1光学系统及所述第2光学系统彼此焦距不同。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1光学系统及所述第2光学系统彼此对焦距离不同。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第1光学系统及所述第2光学系统彼此透射波长特性不同。
CN201680046198.4A 2015-08-19 2016-05-18 透镜装置 Active CN1081395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1767 2015-08-19
JP2015161767 2015-08-19
PCT/JP2016/064747 WO2017029846A1 (ja) 2015-08-19 2016-05-18 レン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9559A true CN108139559A (zh) 2018-06-08
CN108139559B CN108139559B (zh) 2020-10-30

Family

ID=58051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6198.4A Active CN108139559B (zh) 2015-08-19 2016-05-18 透镜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93993B2 (zh)
EP (1) EP3339931B1 (zh)
JP (1) JP6417482B2 (zh)
CN (1) CN108139559B (zh)
WO (1) WO201702984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2453A (zh) * 2019-03-21 2020-09-29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圈模块、相机模块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13075788A (zh) * 2021-04-02 2021-07-06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多谱段多通道共口径变焦成像光学系统
WO2022217514A1 (zh) * 2021-04-14 2022-10-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光圈装置、具备光圈装置的摄像头模块、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99559A1 (ja) * 2016-05-17 2017-11-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非一時的記録媒体
DE102018218745B4 (de) * 2018-11-01 2021-06-17 Elektrobit Automotive Gmbh Kameravorrichtung, Fahrerassistenzsystem und Fahrzeug
JP7479858B2 (ja) 2020-01-28 2024-05-0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電子機器
CN112689075B (zh) * 2020-12-28 2023-06-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7331222B2 (ja) * 2021-10-27 2023-08-22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WO2023074401A1 (ja) * 2021-10-27 2023-05-04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52318A1 (fr) * 1976-05-21 1977-12-16 Angenieux P Ets Diaphragme a pales articulees et systeme optique comportant un tel diaphragme
US4731626A (en) * 1986-05-21 1988-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aphragm device for camera
CN101874219A (zh) * 2007-11-27 2010-10-27 伊斯曼柯达公司 双焦距透镜系统
CN104620075A (zh) * 2012-09-24 2015-05-1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多被摄体的距离测量装置以及方法
WO2015093332A1 (ja) * 2013-12-20 2015-06-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816851A1 (de) 1978-04-18 1979-10-31 Agfa Gevaert Ag Fotografische kamera mit einer blendenanordnung aus ferroelektrischem material oder aus fluessigkristall
JP2006333120A (ja) 2005-05-26 2006-12-07 Denso Corp 撮像モジュール
JP2007086221A (ja) * 2005-09-20 2007-04-05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光学装置、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JP5440903B2 (ja) * 2009-05-20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とステレオカメラ装置及び車外監視装置
JP5828580B2 (ja) * 2011-01-24 2015-12-09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絞り機構
JP5666402B2 (ja) * 2011-08-25 2015-0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WO2014129216A1 (ja) * 2013-02-21 2014-08-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5152780A (ja) * 2014-02-14 2015-08-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学系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352318A1 (fr) * 1976-05-21 1977-12-16 Angenieux P Ets Diaphragme a pales articulees et systeme optique comportant un tel diaphragme
US4731626A (en) * 1986-05-21 1988-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aphragm device for camera
CN101874219A (zh) * 2007-11-27 2010-10-27 伊斯曼柯达公司 双焦距透镜系统
CN104620075A (zh) * 2012-09-24 2015-05-1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多被摄体的距离测量装置以及方法
WO2015093332A1 (ja) * 2013-12-20 2015-06-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撮像装置
CN105814882A (zh) * 2013-12-20 2016-07-2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模块及摄像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2453A (zh) * 2019-03-21 2020-09-29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圈模块、相机模块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13075788A (zh) * 2021-04-02 2021-07-06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多谱段多通道共口径变焦成像光学系统
WO2022217514A1 (zh) * 2021-04-14 2022-10-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光圈装置、具备光圈装置的摄像头模块、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39931A1 (en) 2018-06-27
EP3339931B1 (en) 2021-09-22
JPWO2017029846A1 (ja) 2017-12-28
WO2017029846A1 (ja) 2017-02-23
JP6417482B2 (ja) 2018-11-07
US10393993B2 (en) 2019-08-27
EP3339931A4 (en) 2018-08-08
US20180136437A1 (en) 2018-05-17
CN108139559B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9559A (zh) 透镜装置
JP5875839B2 (ja) プレノプティックカメラ
JP5300414B2 (ja) カメラ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074204B2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本体、交換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方法
CN105847666B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6752681B2 (ja)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2004153462A (ja) 拡大観察装置、拡大観察装置の操作方法、拡大観察装置操作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で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14185917A (ja) 撮像装置
CN104038687A (zh) 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成像装置
JP5341214B2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
US7859584B2 (en) Camera system
US20130100251A1 (e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image capturing method
US11010030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apable of performing display control based on display mod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6409134B2 (ja) 撮像装置
JP2016048825A (ja) 撮像装置
JP2011043581A (ja) 撮像装置
JP7337566B2 (ja)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22004305A1 (ja) 撮像支援装置、撮像装置、撮像支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070431A (ja) 光量調節装置及び撮影装置
WO2019065551A1 (ja) 撮像システム、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撮像プログラム
JP2006215128A (ja) カメラ
JP6144880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方法、並びに前記表示装置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WO1999060438A1 (fr) Systeme de microscope, et support d&#39;enregistrement pour programme utilise dans le systeme de microscope
JP5639512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10187265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