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9112B - 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 - Google Patents
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139112B CN108139112B CN201680056004.9A CN201680056004A CN108139112B CN 108139112 B CN108139112 B CN 108139112B CN 201680056004 A CN201680056004 A CN 201680056004A CN 108139112 B CN108139112 B CN 1081391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housing
- heat exchanger
- cover member
- water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3/00—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3/18—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4/00—Fluid hea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eat pumps
- F24H4/02—Water hea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2—Casings; Cover lids; Ornamental pane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12—Hot 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ousings, Intake/Discharge, And Installation Of Fluid Heater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备:水热交换器(201),其供可燃性制冷剂流动;外壳(231),其容纳有水热交换器(201);和内部罩部件(280),其被配置在外壳(231)内,至少覆盖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231)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具体地涉及容纳有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水热交换器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有一种冷热水供给单元,其容纳在水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水热交换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4-163536号公报(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35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中,在设置于室内的环境下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当可燃性制冷剂从水热交换器与制冷剂配管的连接部等泄漏时,存在可燃性制冷剂滞留于室内而气体浓度增高的可能性。在上述可燃性制冷剂中,越是狭窄的室内空间,气体浓度越高,起火等的风险越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在可燃性制冷剂泄漏时能够防止制冷剂向室内泄漏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的特征在于,
所述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具备:
水热交换器,可燃性制冷剂在该水热交换器中流动;
外壳,其容纳有所述水热交换器;和
内部罩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外壳内,至少覆盖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所述外壳外。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被配置在容纳有水热交换器的外壳内的内部罩部件至少覆盖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外,从而在可燃性制冷剂急速泄漏到外壳内的情况下,由于刚从被内部罩部件覆盖的至少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多数保持液体状态,因此,被内部罩部件引导而被排出。因此,即使在该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被设置在室内的环境中也能够进行处理以避免被内部罩部件引导的可燃性制冷剂从外壳内泄漏到室内。这样,能够防止在可燃性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向室内泄漏,能够抑制可燃性制冷剂滞留于室内而气体浓度变高、起火等的风险增高。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中,
所述内部罩部件覆盖所述水热交换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利用内部罩部件覆盖水热交换器,从而即使可燃性制冷剂从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或水热交换器本身泄漏,也能够排出到外壳外而不会扩散到外壳内。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中,
所述内部罩部件覆盖所述外壳内的所有制冷剂回路。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利用内部罩部件覆盖外壳内的所有制冷剂回路,从而即使可燃性制冷剂从外壳内的制冷剂回路的某处泄漏,也能够可靠地排出到外壳外而不会扩散到外壳内。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中,
所述内部罩部件由隔热材料构成。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使用由隔热材料构成的内部罩部件来覆盖水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从而能够兼用作对水热交换器进行隔热的隔热材料,能够提高隔热效果。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中,
所述内部罩部件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与被设置于外壳的连接口卡合,并且将所述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向所述连接口引导。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内部罩部件的引导部与被设置于外壳的连接口卡合,从而能够对内部罩部件简单地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连接口。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中,
所述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具备:
控制基板,其被配置在所述外壳内;和
基板罩部件,其覆盖所述控制基板。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利用基板罩部件覆盖被配置在外壳内的控制基板,从而能够相对于泄漏到外壳内的可燃性制冷剂而将控制基板具有的那样的起火点隔离,安全性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可知,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如下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通过利用被配置在容纳有水热交换器的外壳内的内部罩部件至少覆盖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外,从而能够进行处理以避免被内部罩部件引导的可燃性制冷剂从外壳内泄漏到室内,能够防止在可燃性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向室内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被安装于上述调温系统的壁面的冷热水供给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冷热水供给单元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冷热水供给单元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冷热水供给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冷热水供给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8是从图7中的VII-VII线观察的包括第一罩部件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冷热水供给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10是从图9中的IX-IX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包括第一罩部件的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在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的底框安装有背面隔热部件和第一、第二罩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在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的底框安装有背面隔热部件和第一、第二罩部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5是上述第二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冷热水供给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17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的热水供给装置的简略构成图。
图18是上述热水供给装置的回路图。
图19是上述热水供给装置的热水贮存单元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将图19所示的热水贮存单元的配管等取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上述热水贮存单元的下部的主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的下部的主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的下部的主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的下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调温系统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上述调温系统具备:室外机100;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其与该室外机100连接;和第一至第四地板制冷制热面板P1~P4,它们作为与该冷热水供给单元200连接的热交换终端的一个示例。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200是被设置于室内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的一个示例。
<室外机100的结构>
上述室外机100具有压缩机101、四路切换阀102、室外热交换器103、电动膨胀阀104和气液分离器105。在该电动膨胀阀104的一端连接有室外热交换器103的一端,在电动膨胀阀104的另一端连接有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水热交换器201的另一端。此外,四路切换阀102的第一阀口被连接于压缩机101的喷出侧,四路切换阀102的第二阀口被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103的另一端。此外,四路切换阀102的第三阀口经由气液分离器105而被连接于压缩机101的吸入侧,四路切换阀102的第四阀口被连接于冷热水供给单元200侧的水热交换器201的一端。
在制热运转时,将四路切换阀102切换到实线的切换位置,另一方面,在制冷运转时,将四路切换阀102切换到虚线的切换位置。
上述室外机用控制装置120对压缩机101的运转频率进行控制,并且还对电动膨胀阀104的开度进行控制,使得水热交换器201和室外热交换器103的热交换效率最适合。
此外,通过将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03、压缩机101和水热交换器201及电动膨胀阀104连接成环状,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中,作为可燃性制冷剂的一个示例,使用了作为微燃性制冷剂的R32的单一制冷剂或以R32为主要成分的混合制冷剂。
此外,虽未图示,但在室外热交换器103的附近配置有室外风扇。该室外风扇向室外热交换器103进行送风。
当通过上述室外机用控制装置120在制冷运转时使四路切换阀102为虚线的切换位置而运转压缩机101时,从压缩机101喷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03中冷凝后由电动膨胀阀104减压而在水热交换器201中冷凝,并经由气液分离器105而回到压缩机101的吸入侧。此时,在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的水热交换器201中进行制冷剂与水的热交换,生成所要的温度的冷水。
另一方面,当在制热运转时使四路切换阀102为实线的切换位置而运转压缩机101时,从压缩机101喷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水热交换器201中冷凝后由电动膨胀阀104减压而在室外热交换器103中蒸发,并经由气液分离器105而回到压缩机101的吸入侧。此时,在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的水热交换器201中进行制冷剂与水的热交换,生成所要的温度的热水。
<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结构>
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水热交换器201、膨胀箱202、循环泵203、去往集管204和返回集管205、压力传感器215和受液器216。
上述水热交换器201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此外,在水热交换器201设置有供来自室外机100的制冷剂流动的流路和供来自第一至第四地板制冷制热面板P1~P4的回水流动的流路。
上述膨胀箱202带有正负压阀,积存来自水热交换器201的冷水(或热水)。此外,在膨胀箱202的上部设置有供水口202a,在需要时,从供水口202a向膨胀箱202内补充水。
上述循环泵203的吸入侧与膨胀箱202连接,另一方面,喷出侧与去往集管204连接。由此,循环泵203能够将与通过水热交换器201的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冷水(或者热水)送到第一至第四地板制冷制热面板P1~P4。
此外,第一至第四热动阀V1~V4的一端和排水栓V5的一端被连接于上述去往集管204。在该第一至第四热动阀V1~V4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至第四地板制冷制热面板P1~P4的水入口。另外,第一至第四热动阀V1~V4对用于向第一至第四地板制冷制热面板P1~P4提供冷水(或者热水)的流路进行开闭。
上述第一至第四热动阀V1~V4对冷水(或者热水)的水流进行控制。更具体而言,第一至第四热动阀V1~V4由冷热水供给单元用控制装置220控制,进行与第一至第四地板制冷制热面板P1~P4的制冷制热能力设定对应的开闭动作。
此外,第一至第四地板制冷制热面板P1~P4的水出口被连接于上述返回集管205。由此,第一至第四地板制冷制热面板P1~P4的冷水(或者热水)回到冷热水供给单元200。
此外,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用控制装置220经由未图示的信号线而与室外机用控制装置120连接,室外机用控制装置120与冷热水供给单元用控制装置220相互协调动作。
<第一至第四地板制冷制热面板P1~P4的结构>
上述第一至第四地板制冷制热面板P1~P4经由第一至第四热动阀V1~V4而接受冷水(或者热水)的供给以进行调温区域的制冷制热。更具体而言,第一至第四地板制冷制热面板P1~P4具有形成为蜿蜒形状的第一至第四水循环管301~304。来自水热交换器201的冷水(或者热水)在该第一至第四水循环管301~304内流动。
图2示出了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主视图。
该冷热水供给单元200被设置在室内的壁面、并且离地板400规定高度的安装位置。如图2所示,在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长方体的外壳231的底框231a设置有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4和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5。制冷剂配管L1(去往配管)的一端被连接于该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4,并且将制冷剂配管L2(返回配管)的一端连接于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5。该制冷剂配管L1(去往配管)和制冷剂配管L2(返回配管)经由被设置于地板400的孔400a而被配设于地板400的下侧,并被连接于室外机100(图1所示)。
此外,利用一端被连接于连接口232的排出软管230将外壳231内与地板下面连通,所述连接口232被设置于外壳231的底框231a。上述排出软管230是排出部件的一个示例。
图3示出了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结构,并且是从正面观察将前面面板231c(图2所示)和顶板231d(图2所示)卸下的状态的图。在图3中,对与图2相同的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此外,在图3中,238、239是排水栓。
该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长方体的外壳231;循环泵203,其被安装于该外壳231的底框231a;和水热交换器201,其被设置在外壳231内的左侧。此外,在外壳231内的水热交换器201的右侧的电气部件部安装有作为控制基板的一个示例的冷热水供给单元用控制装置220。
从室外机100(图1所示)的压缩机101提供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4经由制冷剂配管234a而被提供到上述水热交换器201。相对于此,在水热交换器201内进行了热交换后的低温高压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235a而从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5被提供到电动膨胀阀104(图1所示)。
在上述制冷剂配管234a配设压力传感器215,并且在制冷剂配管235a配设受液器216。
上述循环泵203的吸入口203a与水热交换器201的热水供给口201a经由热水供给管236而连接。此外,循环泵203的喷出口203b与去往集管204(图1所示)经由喷出管237而连接。并且,水热交换器201的吸水口201b与返回集管205(图1所示)经由吸水管240而连接。
在上述结构的调温系统中,当室外机100(图1所示)的压缩机101被驱动时,在四路切换阀102处于实线的切换位置的状态下来自压缩机101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被提供至水热交换器201。进而,在水热交换器201内,与经由返回集管205和吸水管240而被提供的水进行热交换。接着,热交换后的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从水热交换器201被送出到电动膨胀阀104(图1所示)。另一方面,在水热交换器201中进行热交换后的热水借助于循环泵203的驱动产生的负压经由热水供给管236而从吸入口203a被吸入到循环泵203中,并从喷出口203b经由喷出管237和去往集管204(图1所示)而提供。
根据上述结构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如图2、图3所示,通过利用排出软管230(排出部件)将容纳有水热交换器201的外壳231内与地板下面连通,从而在被设置于室内的状态下可燃性制冷剂急速泄漏到外壳231内的情况下,由于刚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多数未蒸发完而以液体的状态从外壳231内经由排出软管230流落下来后被迅速地排出到地板下面,因此,能够防止可燃性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向室内泄漏。因此,能够抑制可燃性制冷剂滞留在室内而气体浓度变高、起火等的风险增加。
此外,由于排出部件使用排出软管230,从而能够容易地设置将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向地板下面引导的路径,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软管,从而设置的自由度增高,并且作业性提高。
此外,由于泄漏到上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特别是液态制冷剂)积存在外壳231内的底部,因此,通过利用排出软管230(排出部件)将外壳231的下部与地板下面连通,从而能够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占多数的液态制冷剂从外壳231的下部经由排出软管230而迅速地排出到地板下面。
此外,通过将排出软管230(排出部件)连接于连接口232,所述连接口232被设置于上述外壳231内的水热交换器201的下部,从而从水热交换器201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漏出的可燃性制冷剂流落到水热交换器201的下侧,能够经由下侧的连接口232而通过排出软管230排出到地板下面。
这里,水热交换器201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是分别在水热交换器201、压力传感器215、受液器216和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4、235连接制冷剂配管的钎焊部分。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内部罩部件,所述内部罩部件与后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内部罩部件的第二罩部件280同样地,被配置在外壳内,覆盖外壳内的至少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外。
[第二实施方式]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主视图。该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相同的结构,对相同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此外,在外壳231内的下侧配置有液体接收部件251。该液体接收部件251的最低位置与连接口232连接。由此,经由排出软管230而将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外壳231内部与地板下面连通。
将上述液体接收部件251的底面的倾斜角度θ1[度]设定成大于规定角度θ1min[度]的值。该规定角度θ1min[度]可根据可燃性制冷剂急速泄漏到外壳231内时的制冷剂量及外壳231的结构等而适当地确定。这里,倾斜角度θ1是液体接收部件251的底面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相同的效果。
此外,能够利用上述液体接收部件251的倾斜的底面将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或者供给冷水时的结露水等液体)向连接有排出软管230的连接口232顺畅地引导。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外壳231内的下侧配置有底面倾斜的液体接收部件251,但也可以这样:使外壳231内的底框231a的底面倾斜,以向连接有排出软管230的连接口232顺畅地引导。此外,配置在外壳231内的下侧的液体接收部件251设置在外壳231的底面的大致全部范围,但也可以至少在外壳231内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的下侧的区域配置液体接收部件。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内部罩部件,所述内部罩部件与后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内部罩部件的第二罩部件280同样地,被配置在外壳内,覆盖外壳内的至少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外。
[第三实施方式]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主视图。该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相同的结构,对相同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如图5所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备从外壳231的下面侧延伸到地板面的底座250。上述底座250构成容纳制冷剂配管L1、L2和排出软管230的一部分的箱状的通路。该制冷剂配管L1、L2经由被设置在地板400上的孔400a而被配设于地板400的下侧,并与室外机100(图1所示)连接。
利用上述排出软管230和底座250构成排出部件。
此外,在底座250内的下侧配置有液体接收部件252。通过将排出软管230的上端连接于被设置在该液体接收部件252的最低位置的连接口252a,从而经由底座250和排出软管230而将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外壳231内部与地板下面连通。
将上述液体接收部件252的底面的倾斜角度θ2[度]设定成大于规定角度θ2min[度]的值。该规定角度θ2min[度]可根据可燃性制冷剂从冷热水供给单元200急速泄漏时的制冷剂量及外壳231和底座250的结构等而适当地确定。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底座250内的下侧配置有液体接收部件252,但也可以是不具备液体接收部件或排出软管的至少一方的结构。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构成箱状通路的底座将从外壳内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向地板下面引导。
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设置于壁面上的类型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中,通过在外壳231下部使用底座250作为箱状通路,从而利用底座250覆盖设置于壁面的外壳231的下侧空间(铺设有配管等的空间),能够在不损害美观的情况下形成将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向地板下面引导的通路。
此外,能够利用被配置在上述底座250内的液体接收部件252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或者供给冷水时的结露水等液体)可靠地引导到连接有排出软管230(排出部件)的连接口252a。
此外,能够利用上述液体接收部件252的倾斜的底面将从外壳231下部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或者供给冷水时的结露水等液体)顺畅地引导到连接有排出软管230的连接口252a。
在上述外壳231外,即使可燃性制冷剂从连接有制冷剂配管L1、L2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4、235漏出,也能够在底座250内接收而通过排出软管230排出到地板下面,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内部罩部件,所述内部罩部件与后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内部罩部件的第二罩部件280同样地,被配置在外壳内,覆盖外壳内的至少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外。
[第四实施方式]
图6示出了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结构的图。除了排出软管230的连接部分和液体接收部件260以外,该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相同的结构,对相同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中,如图6所示,在外壳231内的比水热交换器201靠下侧的位置配置有液体接收部件260。
排出软管230的上端被连接于该液体接收部件260的连接口260a。将该液体接收部件260接收的结露水及泄漏制冷剂等液体引导到排出软管230的连接口260a。排出软管230是排出部件的一个示例。
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相同的效果。
此外,能够利用被配置在上述外壳231内的液体接收部件260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或供给冷水时的结露水等液体)可靠地引导到与排出软管230(排出部件)连接的连接口260a。
另外,也可以这样:使上述液体接收部件260的底面倾斜而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等液体顺畅地引导到与排出软管230(排出部件)连接的连接口252a。
另外,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内部罩部件,所述内部罩部件与后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内部罩部件的第二罩部件280同样地,被配置在外壳内,覆盖外壳内的至少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外。
[第五实施方式]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结构。除了排出软管230的连接部分和第一罩部件270以外,该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相同的结构,对相同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如图7所示,在该第五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中,在外壳231的底框231a以覆盖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4和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5的方式安装有第一罩部件270。该第一罩部件270被连接于底框231a的连接口241,具有供与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4连接的制冷剂配管L1和与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5连接的制冷剂配管L2贯通的孔270a、270b。此外,第一罩部件270具有与排出软管230的上端连接的连接孔270c。另外,第一罩部件270的孔270a与制冷剂配管L1之间的间隙和第一罩部件270的孔270b与制冷剂配管L2之间的间隙被密封剂等密闭。
利用上述排出软管230和第一罩部件270构成排出部件。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中,也可以安装基板罩部件221,所述基板罩部件221覆盖安装有冷热水供给单元用控制装置220的电气部件部。由此,能够相对于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制冷剂而将电气部件部的起火点隔离,安全性提高。
此外,图8示出了从图7中的VII-VII线观察的包括第一罩部件270的要部的剖视图。该第一罩部件270具有前侧罩部271和后侧罩部272。在前侧罩部271的上端设置有钩271a。此外,在后侧罩部272的上端设置有钩272a。
在被设置于外壳231的底框231a的长孔状的连接口241中贯穿插入有制冷剂配管234a、235a(在图8中仅示出235a)。将前侧罩部271的钩271a卡定于该连接口241的对置的边缘的一方,并且,将后侧罩部272的钩272a卡定于连接口241的对置的边缘的另一方。
根据上述结构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在被设置于外壳231内的比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靠下侧的位置的连接口241连接有排出部件(第一罩部件270和排出软管230),通过利用第一罩部件270和排出软管230将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从连接口241排出到外壳231外,从而在被设置于室内的状态下可燃性制冷剂急速泄漏到外壳231内的情况下,由于刚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多数未蒸发完而保持液体状态,因此,液体的可燃性制冷剂能够从外壳231内经由第一罩部件270和排出软管230流落下来而迅速地排出到地板下面。因此,能够防止在可燃性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向室内泄漏,能够抑制可燃性制冷剂滞留于室内而气体浓度变高、起火等的风险增高。
另外,在气化的上述可燃性制冷剂比空气重的情况下,气体的可燃性制冷剂也流向下方而从外壳231内经由第一罩部件270和排出软管230被排出到下方。
此外,由于泄漏到上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特别是液态制冷剂)积存在外壳231内的底部,因此,通过利用第一罩部件270将来自外壳231的下部的泄漏制冷剂排出,从而能够将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占多数的液态制冷剂从外壳231的下部经由第一罩部件270和排出软管230而迅速地排出到地板下面。
此外,由于上述第一罩部件270覆盖外壳231外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4、235,因此,即使可燃性制冷剂从该外壳231外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4、235漏出,也能够在第一罩部件270内接收而将其排出,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通过将冷热水供给单元用控制装置220(控制基板)配置在上述外壳231内比第一罩部件270靠上侧的位置,从而能够相对于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底部的可燃性制冷剂而将冷热水供给单元用控制装置220具有的那样的起火点向上方拉开,安全性提高。
此外,通过利用第一罩部件270、排出软管230(排出部件)将容纳有上述水热交换器201的外壳231内与地板下面连通,从而在被设置于室内的状态下可燃性制冷剂急速泄漏到外壳231内的情况下,由于刚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多数未蒸发完而以液体的状态从外壳231内经由排出软管230流落下来后被迅速地排出到地板下面。
此外,排出部件使用排出软管230,从而能够容易地设置将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向地板下面引导的路径,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软管,从而设置的自由度增高,并且作业性提高。
此外,由于泄漏到上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特别是液态制冷剂)积存在外壳231内的底部,因此,通过利用第一罩部件270、排出软管230(排出部件)将外壳231的下部与地板下面连通,从而能够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占多数的液态制冷剂从外壳231的下部经由第一罩部件270、排出软管230而迅速地排出到地板下面。
另外,也可以使外壳231内的底部倾斜以便将液体向第一罩部件270引导。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外壳231的倾斜的底面将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或者供给冷水时的结露水等液体)顺畅地引导到连接口241。
此外,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中,也可以在外壳231内的下侧配置第二实施方式的图4所示的液体接收部件251。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液体接收部件251的倾斜的底面将泄漏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或者供给冷水时的结露水等液体)顺畅地引导到连接口241。
另外,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内部罩部件,所述内部罩部件与后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内部罩部件的第二罩部件280同样地,被配置在外壳内,覆盖外壳内的至少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外。
[第六实施方式]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结构。除了第二罩部件280以外,该第六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相同的结构,对相同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如图9所示,在该第六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中,在外壳231的底框231a安装有覆盖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4和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5的第一罩部件270。
此外,在外壳231内安装有覆盖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的第二罩部件280。该第二罩部件280是内部罩部件的一个示例。
该第二罩部件280由隔热材料(例如发泡树脂)构成,其具有主体部280a和从主体部280a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引导部280b。第二罩部件280的主体部280a覆盖水热交换器201的前面侧的一部分(包括压力传感器215、受液器216)即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
图10示出了从图9的IX-IX线观察的剖视图,对与图9相同的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如图10所示,在外壳231内的后面侧安装有背面隔热部件290。水热交换器201被嵌入到被设置于该背面隔热部件290的纵长的凹部290a内。
这里,在配设有压力传感器215的制冷剂配管234a(图3所示)及配设有受液器216的制冷剂配管235a(图3所示)中,在可燃性制冷剂从被钎焊的配管连接部分泄漏的情况下,如图10中的箭头所示,刚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占多数的液态制冷剂在第二罩部件280的主体部280a内向下方流动,并从主体部280a的下端经由引导部280b而被引导到第一罩部件270内。然后,经由与第一罩部件270的连接孔270c(图7所示)连接的排出软管230而被排出到地板下面。
由上述排出软管230和第一罩部件270构成排出部件。第一罩部件270具有前侧罩部271和后侧罩部272。
图11示出了图9的包括第一罩部件270的要部的放大剖视图。在图11中,对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图8相同的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如图11所示,从上方的配管连接部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被引导到第二罩部件280的引导部280b中,并经由被设置于底框231a的连接口241而流落到第一罩部件270内。
图12示出了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分解立体图。在图12中,省略了前面面板231c(图2所示)和顶板231d(图2所示)。
如图12所示,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底框231a;背面面板231b,其围绕该底框231a的背面侧和左侧面及右侧面;背面隔热部件290,其被嵌入于背面面板231b;水热交换器201,其被嵌入到纵长的凹部290a内,所述凹部290a被设置在背面隔热部件290的左侧;膨胀箱202,其后面侧被嵌入于凹部290b内,所述凹部290b被设置在背面隔热部件290的右侧;前面隔热部件295,其覆盖膨胀箱202的前面侧;冷热水供给单元用控制装置220,其被安装于该前面隔热部件295的前表面;第二罩部件280,其覆盖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和第一罩部件270(前侧罩部271、后侧罩部272),其被安装于底框231a的下侧。
此外,图13示出了在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底框231a安装有背面隔热部件290和第一、第二罩部件270、280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13中,对与图9相同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此外,图14示出了在上述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底框231a安装有背面隔热部件290和第一、第二罩部件270、280的状态的主视图。在图14中,对与图9相同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此外,图15(a)示出了上述第二罩部件280的从右斜前方并且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此外,图15(b)示出了上述第二罩部件280的从右斜后方并且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5(c)示出了上述第二罩部件280的从左斜后方并且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如图15(a)至图15(c)所示,第二罩部件280的主体部280a呈后面侧开口的纵长的圆顶形状。长方形状的引导部280b从该主体部280a的下端并且开口侧的边缘向下方延伸,在引导部280b的除了上边外的各边设置有周壁281、282、283。
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相同的效果。
此外,根据上述结构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通过利用被配置在容纳有水热交换器201的外壳231内的第二罩部件280(内部罩部件)至少覆盖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231外,从而在可燃性制冷剂急速泄漏到外壳231内的情况下,由于刚从被第二罩部件280覆盖的至少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多数保持液体状态,因此,被第二罩部件280引导而被排出。因此,即使在该冷热水供给单元200被设置在室内的环境中也能够进行处理,以避免被第二罩部件280引导的可燃性制冷剂从外壳231内泄漏到室内。这样,能够防止在可燃性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向室内泄漏,能够抑制可燃性制冷剂滞留于室内而气体浓度变高、起火等的风险增高。
此外,通过利用第二罩部件280覆盖上述水热交换器201,从而即使可燃性制冷剂从水热交换器201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或水热交换器201本身泄漏,也能够排出到外壳231外而不会扩散到外壳231内。
此外,通过利用第二罩部件280覆盖上述外壳231内的所有制冷剂回路,从而即使可燃性制冷剂从外壳231内的制冷剂回路的某处泄漏,也能够可靠地排出到外壳231外而不会扩散到外壳231内。
此外,通过使用由隔热材料构成的第二罩部件280来覆盖水热交换器201的至少一部分,从而能够兼用作对水热交换器201进行隔热的隔热材料,能够提高隔热效果。
此外,上述第二罩部件280的引导部280b与被设置于外壳231的连接口241卡合,从而能够对第二罩部件280简单地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连接口241。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这样:使上述罩部件280的引导部280b与被设置在外壳231的底框231a上的连接口241卡合。由此,能够将泄漏的制冷剂向连接口241引导,并且能够进行罩部件280的定位。
[第七实施方式]
图1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调温系统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的结构。除了第一罩部件275以外,该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相同的结构,对相同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如图16所示,在该第七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中,在外壳231的底框231a安装有覆盖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4和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5的第一罩部件275。该第一罩部件275具有供与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4连接的制冷剂配管L1和与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35连接的制冷剂配管L2贯通的孔275a、275b。此外,第一罩部件275具有与排出软管230的上端连接的连接孔275c。
利用上述排出软管230和第一罩部件275构成排出部件。
并且,第一罩部件275具有引导通路275d,所述引导通路275d经由被设置于外壳231的左侧面的连接口276而引导到与排出软管230连接的连接孔275c。
上述第七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具有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相同的效果。
此外,由于泄漏到上述外壳231内的可燃性制冷剂(特别是液态制冷剂)积存在外壳231内的底部,因此,通过利用第一罩部件275将来自外壳231内的比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靠下侧、并且外壳231的侧部的泄漏制冷剂排出,从而能够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占多数的液态制冷剂从外壳231的下部经由第一罩部件275和排出软管230而迅速地排出到地板下面。
此外,通过将第一罩部件275连接于被设置在上述外壳231内的水热交换器201的左侧面上的连接口276,从而从水热交换器201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漏出的可燃性制冷剂能够流落到水热交换器201的下侧,经由下侧且左侧面的连接口276而通过第一罩部件275、排出软管230排出到地板下面。
另外,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内部罩部件,所述内部罩部件与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内部罩部件的第二罩部件280同样地,被配置在外壳内,覆盖外壳内的至少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外。
[第八实施方式]
图17示出了表示具备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的热水供给装置的简略构成图,图18示出了上述热水供给装置的回路图。
如图17、图18所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水供给装置具备热水贮存单元1001和热泵单元1002。
上述热水贮存单元1001具有:外壳1040;热水贮存箱1011,其被配置在外壳1040内;和水热交换器1012,其用于生成被存积于该热水贮存箱1011中的热水。上述热水贮存单元1001是被设置于室内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的一个示例。
在上述热水贮存单元1001的底部连接有与供水源E连接的供水配管1032。由此,热水贮存单元1001能够将供水源E的市政供水(自来水)经由入水配管1032a而导入到热水贮存箱1011的底部,所述入水配管1032a从与水配管用连接口1076连接的供水配管1032分支。此外,在热水贮存箱1011的底部连接有循环配管1033的一端。另一方面,在热水贮存箱1011的顶部连接有循环配管1033的另一端。在该循环配管1033配设有循环泵1034和水热交换器1012。
此外,在热水贮存箱1011的顶部经由热水供给配管1035而连接有混合阀1036。在该混合阀1036连接有从供水配管1032分支的另一入水配管1032b和热水供给终端T。由此,在上述热水供给装置中,通过利用混合阀1036将从热水贮存箱1011的顶部流出的热水与从供水源E提供的水混合起来,从而能够在热水供给终端T提供所要的温度的热水。另外,虽在图18中省略,但在热水贮存箱1011连接有图17所示的浴室用循环配管1090。
上述水热交换器1012被配置在热水贮存箱1011下部,作为冷凝器而起作用。更具体而言,在水热交换器1012中,来自热泵单元1002的高温制冷剂与来自热水贮存箱1011的水进行热交换。由此,热水贮存单元1001能够将来自热水贮存箱1011的水在水热交换器1012中加热后而使其回到热水贮存箱1011中。
上述热泵单元1002不包括水热交换器1012,包括:压缩机1021,其与水热交换器1012连接;和膨胀机构1022及空气热交换器1023。该压缩机1021、水热交换器1012、膨胀机构1022及空气热交换器1023经由制冷剂配管1031(去往配管1031a、返回配管1031b)而被连接成环状。该空气热交换器102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另外,膨胀机构1022例如是膨胀阀。
此外,制冷剂配管1031的去往配管1031a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074而被连接于制冷剂配管1031c的一端。另一方面,返回配管1031b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073而被连接于制冷剂配管1031c的另一端。此外,该制冷剂配管1031c经由水热交换器1012而将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073、1074连接起来。
通过将上述压缩机1021、膨胀机构1022和空气热交换器1023及水热交换器1012连接成环状,从而构成了制冷剂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中,作为可燃性制冷剂的一个示例,使用了作为微燃性制冷剂的R32的单一制冷剂或以R32为主要成分的混合制冷剂。
当驱动上述压缩机1021和循环泵1034时,热水贮存箱1011内的水从热水贮存箱1011的底部流到循环配管1033中。此时,在循环配管1033中流动的水通过在水热交换器1012中与高温制冷剂的热交换而变成热水后,从热水贮存箱1011的顶部回到热水贮存箱1011内。通过持续进行这样的动作,从而能够在热水贮存箱1011内存积高温的热水。热水贮存箱1011内的热水经由水配管1037和水配管用连接口1075及水配管1080而被提供至热水供给终端T或浴室。
图19示出了上述热水贮存单元1001的立体图,图20示出了将图19中的配管等取下的状态。在图19、图20中,对与图17、图18相同的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如图19、图20所示,上述热水贮存单元1001具有外壳1040。在该外壳1040内容纳有热水贮存箱1011、水热交换器1012、热水供给配管1035(图18所示)、入水配管1032a、入水配管1032b(图18所示)和制冷剂配管1031c等。该热水贮存箱1011被隔热材料1013覆盖。此外,水热交换器1012由作为内部罩部件的一个示例的隔热材料1014覆盖。该隔热材料1014覆盖外壳1040内的所有制冷剂回路。
上述热水贮存箱1011被三个桶体腿1050、1050、1050支承,并在底板1045上立起。该三个桶体腿1050、1050、1050中的一个处于前面侧,其它两个处于后面侧。
上述热水贮存箱1011借助于桶体腿1050的支承与底板1045隔离开。在该热水贮存箱1011的底面与底板1045之间配置有水热交换器1012。
在上述外壳1040的前部设置有维护用开口部1047。此外,在外壳1040以覆盖维护用开口部1047的方式能够拆装地安装有盖板1048。
图21示出了上述热水贮存单元1001的下部的主视图。在图21中,对与图19、图20相同的结构部标注相同参照标号。
如图21所示,在盖板1048的前方设置有水配管用连接口1071、1072。水配管用连接口1071、1072经由外壳1040内的水配管1061、1063(图19所示)而与热水贮存箱1011的顶部连接。由此,只要将水配管(未图示)连接于水配管用连接口1071、1072就能够使热水贮存箱1011内的热水流向其它热水供给终端。另外,在图17中,省略了水配管1061、1063和水配管用连接口1071、1072的图示。
在上述水配管用连接口1071、1072的一侧设置有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073、1074。该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073、1074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低于水配管用连接口1071、1072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水配管用连接口1071、1072的另一侧设置有水配管用连接口1075、1076。
如图21所示,上述结构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被设置在地板1400上。在热水贮存单元1001中,制冷剂配管1031的返回配管1031b的一端被连接于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073,并且在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074连接有制冷剂配管1031的去往配管1031a的一端。该制冷剂配管1031(去往配管1031a、返回配管1031b)经由被设置在地板1400上的孔1400a被配设在地板1400的下侧,并被连接于设置在室外的热泵单元1002(图17所示)。
此外,利用一端被连接于外壳1040的底板1045的排出软管1230将外壳1040内与地板下面连通。上述排出软管1230是第一罩部件的一个示例。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中,利用被配置在外壳1040内的隔热材料1014(内部罩部件)覆盖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1040外,例如,在可燃性制冷剂急速泄漏到外壳1040内的情况下,由于刚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多数保持液体状态,因此,被隔热材料1014引导而经由连接口1232并通过排出软管1230被排出到地板下面。
因此,即使在该热水贮存单元1001被设置在室内的环境中也能够进行通过排出软管1230排出到地板下面的处理,避免被隔热材料1014引导的可燃性制冷剂从外壳1040内泄漏到室内。这样,能够防止在可燃性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向室内泄漏,能够抑制可燃性制冷剂滞留于室内而气体浓度变高、起火等的风险增高。
此外,通过利用隔热材料1014(内部罩部件)覆盖上述水热交换器1012,从而即使可燃性制冷剂从水热交换器1012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或水热交换器1012本身泄漏,也能够排出到外壳1040外而不会扩散到外壳1040内。
此外,通过利用隔热材料1014覆盖上述外壳1040内的所有制冷剂回路,从而即使可燃性制冷剂从外壳1040内的制冷剂回路的某处泄漏,也能够可靠地排出到外壳1040外而不会扩散到外壳1040内。
此外,内部罩部件使用隔热材料1014来覆盖水热交换器1012,从而能够兼用作对水热交换器1012进行隔热的隔热材料,能够提高隔热效果。
此外,排出部件使用排出软管1230,从而能够容易地设置将泄漏到外壳1040内的可燃性制冷剂向地板下面引导的路径,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软管,从而设置的自由度增高,并且作业性提高。
此外,由于泄漏到上述外壳1040内的可燃性制冷剂(特别是液态制冷剂)积存在外壳1040内的底部,因此,通过利用排出软管1230(排出部件)将外壳1040的下部与地板下面连通,从而能够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占多数的液态制冷剂从外壳1040的下部经由排出软管1230而迅速地排出到地板下面。
此外,通过将排出软管1230(排出部件)连接于连接口1232,所述连接口1232被设置于上述外壳1040内的水热交换器1012的下部,从而从水热交换器1012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漏出的可燃性制冷剂能够流落到水热交换器1012的下侧,经由下侧的连接口1232通过排出软管230排出到地板下面。
[第九实施方式]
图2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的下部的主视图。除了没有连接口1232这点和排出软管1230及装饰面板1250以外,该第九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具有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相同的结构,引用图17至图20。
在该第九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中,如图22所示,在外壳1040的底板1045与地板1400之间以围绕整周的方式配置有装饰面板1250。
上述装饰面板1250构成容纳制冷剂配管1031(1031a、1031b)和排出软管1230的一部分的箱状的通路。该制冷剂配管1031(1031a、1031b)经由被设置于地板1400的孔1400a而被配设在地板1400的下侧,并被连接于热泵单元1002(图8所示)。
利用上述排出软管1230和装饰面板1250构成排出部件。
此外,在装饰面板1250内的下侧配置有液体接收部件1252。通过将排出软管1230的上端连接于连接口1252a,所述连接口1252a被设置在该液体接收部件1252的最低的位置,从而借助于装饰面板1250和排出软管1230将热水贮存单元1001的外壳1040内部与地板下面连通。
将上述液体接收部件1252的底面的倾斜角度θ3[度]设定成大于规定角度θ3min[度]的值。该规定角度θ3min[度]可根据可燃性制冷剂从热水贮存单元1001急速泄漏时的制冷剂量及外壳1040和装饰面板1250的结构等而适当地确定。
在上述第九实施方式中,在装饰面板1250内的下侧配置有液体接收部件1252,但也可以是不具备液体接收部件或排出软管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构成箱状通路的底座将从外壳内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地板下面。
上述第九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具有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设置于壁面的类型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中,通过在外壳1040下部使用装饰面板1250作为箱状的通路,从而能够利用装饰面板1250覆盖设置于壁面的外壳1040的下侧空间(铺设配管等的空间),形成将泄漏到外壳1040内的可燃性制冷剂向地板下面引导的通路,不会影响美观。
此外,能够利用被配置在上述装饰面板1250内的液体接收部件1252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或者供给冷水时的结露水等液体)可靠地引导到连接有排出软管1230(排出部件)的连接口1252a。
此外,能够利用上述液体接收部件1252的倾斜的底面将从外壳1040下部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或者供给冷水时的结露水等液体)顺畅地引导到连接有排出软管1230的连接口1252a。
此外,在上述外壳1040外,即使可燃性制冷剂从连接有制冷剂配管1031(1031a、1031b)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074、1073漏出,也能够在装饰面板1250内接收而通过排出软管1230排出到地板下面,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第十实施方式]
图2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的下部的主视图。除了排出软管1230及第一罩部件1270以外,该第十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具有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相同的结构,引用图17至图20。
在该第十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中,如图23所示,在盖板1048安装有覆盖制冷剂配管1031(去往配管1031a、返回配管1031b)的第一罩部件1270。该第一罩部件1270具有供与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074连接的制冷剂配管1031的去往配管1031a和与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073连接的制冷剂配管1031的返回配管1031b贯通的孔(未图示)。此外,第一罩部件1270具有与排出软管1230的上端连接的连接孔(未图示)。此外,外壳1040内与第一罩部件1270内借助于被设置在外壳1040内的水热交换器1012的下部的连接口1232而连通。
利用上述排出软管1230和第一罩部件1270构成排出部件。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中,利用被配置在外壳1040内的隔热材料1014(内部罩部件)覆盖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1040外,例如,在可燃性制冷剂急速泄漏到外壳1040内的情况下,由于刚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多数保持液体状态,因此,能够被隔热材料1014引导而从连接口1232经由第一罩部件1270和排出软管1230流落并迅速地排出到地板下面。
因此,即使在该热水贮存单元1001被设置在室内的环境中也能够进行通过第一罩部件1270和排出软管1230排出到地板下面的处理,避免被隔热材料1014引导的可燃性制冷剂从外壳1040内泄漏到室内。这样,能够防止在可燃性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向室内泄漏,能够抑制可燃性制冷剂滞留于室内而气体浓度变高、起火等的风险增高。
另外,在气化的上述可燃性制冷剂比空气重的情况下,气体的可燃性制冷剂也流向下方而从外壳1040内经由第一罩部件1270和排出软管1230被排出到下方。
此外,由于泄漏到上述外壳1040内的可燃性制冷剂(特别是液态制冷剂)积存在外壳1040内的底部,因此,通过利用第一罩部件1270将来自外壳1040的下部的泄漏制冷剂排出,从而能够将泄漏到外壳1040内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占多数的液态制冷剂从外壳1040的下部经由第一罩部件1270和排出软管1230而迅速地排出到地板下面。
此外,由于上述第一罩部件1270覆盖外壳1040外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234、1235,因此,即使可燃性制冷剂从该外壳1040外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234、1235漏出也能够在第一罩部件1270内接收而将其排出,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通过利用第一罩部件1270、排出软管1230(排出部件)将容纳有上述水热交换器1012的外壳1040内与地板下面连通,从而在被设置于室内的状态下可燃性制冷剂急速泄漏到外壳1040内的情况下,刚泄漏到外壳1040内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多数未蒸发完而以液体的状态从外壳1040内经由排出软管1230流落下来而迅速地被排出到地板下面。
此外,排出部件使用排出软管1230,从而能够容易地设置将泄漏到外壳1040内的可燃性制冷剂向地板下面引导的路径,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软管,从而设置的自由度增高,并且作业性提高。
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具有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相同的效果。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2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的下部的主视图。除了第一罩部件1275以外,该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具有与第十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相同的结构,引用图17至图20。
在该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中,如图24所示,在盖板1048安装有覆盖制冷剂配管1031(去往配管1031a、返回配管1031b)的第一罩部件1275。该第一罩部件1275的主体部1275a具有供与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074连接的制冷剂配管1031的去往配管1031a和与制冷剂配管连接部1073连接的制冷剂配管1031的返回配管1031b贯通的孔(未图示)。此外,第一罩部件1275的主体部1275a具有与排出软管1230的上端连接的连接孔(未图示)。
并且,第一罩部件1275具有从主体部1275a的右侧沿着外壳1040的右侧面而向上方延伸的引导通路1275b。
利用上述排出软管1230和第一罩部件1275构成排出部件。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热水贮存单元1001中,利用被配置在外壳1040内的隔热材料1014(内部罩部件)覆盖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外壳1040外。例如,在可燃性制冷剂急速泄漏到外壳1040内的情况下,由于刚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中的多数保持液体状态,因此,能够被隔热材料1014引导,从被设置在外壳1040的右侧面的连接口1232经由第一罩部件1275和排出软管1230而流出到第一罩部件1275的引导通路1275b以被引导到主体部1275a,并经由排出软管1230而迅速地排出到地板1400的下侧。
这样,第一罩部件1275具有与第七实施方式的图16所示的冷热水供给单元200中的第一罩部件275同样的效果。
因此,即使在该热水贮存单元1001被设置在室内的环境中也能够进行通过第一罩部件1270和排出软管1230排出到地板下面的处理,避免被隔热材料1014引导的可燃性制冷剂从外壳1040内泄漏到室内。这样,能够防止在可燃性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向室内泄漏,能够抑制可燃性制冷剂滞留于室内而气体浓度变高、起火等的风险增高。
作为上述可燃性制冷剂,通过使用由微燃性的R32构成的单一制冷剂或者以R32为主要成分的混合制冷剂,从而由于R32的臭氧破坏系数及地球温室效应系数GWP低,因此,能够抑制对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并且制冷系数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提高,能够减少能量消耗。
在上述第一至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可燃性制冷剂而使用了微燃性的R32的单一制冷剂或者以R32为主要成分的混合制冷剂,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使用了其它可燃性制冷剂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
此外,在上述第一至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而对冷热水供给单元200和热水贮存单元1001进行了说明,但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备供可燃性制冷剂流动的水热交换器和容纳有该水热交换器的外壳的装置。
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第一至第十一实施方式,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也可以将适当地组合了上述第一至第十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内容的方式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100:室外机;101:压缩机;102:四路切换阀;103:室外热交换器;104:电动膨胀阀;105:气液分离器;120:室外机用控制装置;200:冷热水供给单元;201、1012:水热交换器;202:膨胀箱;203、1034:循环泵;204:去往集管;205:返回集管;215:压力传感器;216:受液器;220:冷热水供给单元用控制装置;221:基板罩部件;230、1230:排出软管;231、1040:外壳;232、260a、241、276、1232、1233:连接口;234、235、1073、1074:制冷剂配管连接部;250:底座;251、252、260:液体容纳部件;270、275、1270、1275:第一罩部件;280:第二罩部件;280a:主体部;280b:引导部;290:背面隔热部件;295:前面隔热部件;301~304:第一至第四水循环管;400:地板;400a:孔;1001:热水贮存单元;1002:热泵单元;1011:热水贮存箱;1012:水热交换器;1014:隔热材料;1021:压缩机;1022:膨胀机构;1023:空气热交换器;1031:制冷剂配管;1031a:去往配管;1031b:返回配管;1036:混合阀;E:供水源;L1、L2:制冷剂配管;P1~P4:第一至第四地板制冷制热面板;T:热水供给终端;V1~V4:第一至第四热动阀。
Claims (6)
1.一种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具备:
水热交换器(201、1012),可燃性制冷剂在该水热交换器中流动;
外壳(231、1040),其容纳有所述水热交换器(201、1012);和
内部罩部件(280、1014),其被配置在所述外壳(231、1040)内,至少覆盖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并且将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引导到所述外壳(231、1040)之外,
所述内部罩部件(280)具有引导部(280b),所述引导部(280b)与被设置于所述外壳(231)的连接口(241)卡合,并且将所述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向所述连接口(241)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罩部件(280)具有覆盖所述外壳(231、1040)内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的主体部(280a),
所述引导部(280b)从所述主体部(280a)的下端向下方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水热交换器中进行所述可燃性制冷剂与水的热交换,以对室内的调温区域进行调温,
所述内部罩部件(280、1014)从所述水热交换器(201、1012)的一侧覆盖所述外壳(231、1040)内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连接部分和所述水热交换器(201、101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罩部件(280、1014)覆盖所述外壳(231、1040)内的所有制冷剂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罩部件(280、1014)由隔热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具备:
控制基板(220),其被配置在所述外壳(231)内;和
基板罩部件(221),其覆盖所述控制基板(22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93542 | 2015-09-30 | ||
JP2015193542A JP6733145B2 (ja) | 2015-09-30 | 2015-09-30 | 水熱交換器収容ユニット |
PCT/JP2016/077172 WO2017057004A1 (ja) | 2015-09-30 | 2016-09-14 | 水熱交換器収容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39112A CN108139112A (zh) | 2018-06-08 |
CN108139112B true CN108139112B (zh) | 2020-09-04 |
Family
ID=58423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56004.9A Active CN108139112B (zh) | 2015-09-30 | 2016-09-14 | 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358272B1 (zh) |
JP (1) | JP6733145B2 (zh) |
CN (1) | CN108139112B (zh) |
WO (1) | WO201705700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493244B2 (en) | 2017-12-18 | 2022-11-08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ir-conditioning unit |
US11549041B2 (en) | 2017-12-18 | 2023-01-10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
US11435118B2 (en) | 2017-12-18 | 2022-09-06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906207B2 (en) | 2017-12-18 | 2024-02-20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
US11506425B2 (en) | 2017-12-18 | 2022-11-22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365335B2 (en) | 2017-12-18 | 2022-06-2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Composition comprising refrigerant, use thereof, refrigerating machine having sam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ing machine |
US11441819B2 (en) | 2017-12-18 | 2022-09-13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US11441802B2 (en) | 2017-12-18 | 2022-09-13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US11549695B2 (en) | 2017-12-18 | 2023-01-10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Heat exchange unit |
EP3730574B1 (en) | 2017-12-18 | 2023-08-30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Composition comprising refrigerant, use thereof, refrigerating machine having sam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ing machine |
WO2019123897A1 (ja) * | 2017-12-18 | 2019-06-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US11820933B2 (en) | 2017-12-18 | 2023-11-2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CN111479910A (zh) | 2017-12-18 | 2020-07-3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制冷剂用或制冷剂组合物用的制冷机油、制冷机油的使用方法、以及作为制冷机油的用途 |
AU2020438508B9 (en) * | 2020-03-23 | 2024-01-11 | 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 Hot water generating device |
WO2021214822A1 (ja) * | 2020-04-20 | 2021-10-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中継機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
KR102638189B1 (ko) * | 2021-07-26 | 2024-02-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열공급장치 |
EP4177546A1 (en) * | 2021-11-08 | 2023-05-10 | Ariston S.P.A. | Housing chamber for the refrigerant circuit of a heat pump, equipped with anti-surge means |
DE102022123440A1 (de) | 2022-09-14 | 2024-03-14 | Vaillant Gmbh | Serviceanschluss für ein Wärmepumpengehäus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110614A1 (de) * | 2008-04-16 | 2009-10-21 | Truma Gerätetechnik GmbH & Co. KG | Klimagerät mit Sicherheitseinrichtung zur Vermeidung des Austritts von Kältemittel in den Innenbereich |
DE102009029392A1 (de) * | 2009-09-11 | 2011-03-24 | WESKA Kälteanlagen GmbH | Explosionsgeschützte Kälteanlage mit brennbarem Kältemittel |
JP2015161424A (ja) * | 2014-02-26 | 2015-09-07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温水暖房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1275221B (it) * | 1995-02-07 | 1997-07-31 | Miralfin Srl | Apparecchiatura e procedimento per il condizionamento di aria con un fluido frigorigeno non nocivo almeno all'ozono stratosferico |
JPH1047751A (ja) * | 1996-08-02 | 1998-02-20 | Daikin Ind Ltd | 可燃性冷媒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JP2001099530A (ja) * | 1999-09-30 | 2001-04-13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4286315A (ja) * | 2003-03-24 | 2004-10-14 | Japanese Research &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Friendly Processing In Food Industry | 冷凍回路の安全装置 |
JP2008292066A (ja) * | 2007-05-25 | 2008-12-04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気調和機 |
JP5726009B2 (ja) * | 2011-07-28 | 2015-05-27 | ホシザキ電機株式会社 | 製氷機 |
JP5834625B2 (ja) * | 2011-08-26 | 2015-12-24 |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
JP5838660B2 (ja) * | 2011-08-29 | 2016-01-06 |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
JP6051615B2 (ja) * | 2012-06-26 | 2016-12-27 |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 ヒートポンプ式熱源機 |
JP5633986B1 (ja) * | 2013-08-25 | 2014-12-03 | 啓至 増田 | 可燃性冷媒の漏洩検知構造 |
-
2015
- 2015-09-30 JP JP2015193542A patent/JP6733145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9-14 EP EP16851178.0A patent/EP3358272B1/en active Active
- 2016-09-14 CN CN201680056004.9A patent/CN108139112B/zh active Active
- 2016-09-14 WO PCT/JP2016/077172 patent/WO201705700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110614A1 (de) * | 2008-04-16 | 2009-10-21 | Truma Gerätetechnik GmbH & Co. KG | Klimagerät mit Sicherheitseinrichtung zur Vermeidung des Austritts von Kältemittel in den Innenbereich |
DE102009029392A1 (de) * | 2009-09-11 | 2011-03-24 | WESKA Kälteanlagen GmbH | Explosionsgeschützte Kälteanlage mit brennbarem Kältemittel |
JP2015161424A (ja) * | 2014-02-26 | 2015-09-07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温水暖房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067373A (ja) | 2017-04-06 |
EP3358272B1 (en) | 2020-06-17 |
EP3358272A1 (en) | 2018-08-08 |
JP6733145B2 (ja) | 2020-07-29 |
EP3358272A4 (en) | 2019-06-12 |
WO2017057004A1 (ja) | 2017-04-06 |
CN108139112A (zh) | 2018-06-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139112B (zh) | 水热交换器容纳单元 | |
JP6623649B2 (ja) | 水熱交換器収容ユニット | |
WO2018047265A1 (ja) |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EP3228956B1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
JP2014219186A (ja) | チラー装置 | |
JP2009085474A (ja) | 冷凍装置 | |
JP6720492B2 (ja) | 水熱交換器収容ユニット | |
EP3693670B1 (en) | Heat pump system | |
JP6787477B2 (ja) |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CN220062203U (zh) | 暖通设备 | |
JP2006234350A (ja) |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 |
JP5012445B2 (ja) | 温調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JP2019120448A (ja) |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 |
JP2006046817A (ja) |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 |
JP2005164158A (ja) |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 |
JP5887484B2 (ja) | ヒートポンプ温水暖房装置 | |
WO2017204063A1 (ja) |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の室外機 | |
JP2008082632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07212025A (ja) |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 |
JP2008145001A (ja) | 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 | |
JP2017083141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23180099A (ja) | 室外機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 |
JP4274109B2 (ja) | ヒ−トポンプ給湯機 | |
CN118355236A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JP2001021181A (ja) | 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