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6990A - 包括内部拴系件的安全气囊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括内部拴系件的安全气囊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6990A
CN108136990A CN201680057858.9A CN201680057858A CN108136990A CN 108136990 A CN108136990 A CN 108136990A CN 201680057858 A CN201680057858 A CN 201680057858A CN 108136990 A CN108136990 A CN 108136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latable
air bag
tie
internal tie
warp th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78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6990B (zh
Inventor
M·罗恩
达娜·沃尔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ASP Inc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AS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ASP Inc filed Critical Autoliv ASP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136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6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6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69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B60R2021/23384Internal tether means having ends which are movable or detachable during deploy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04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 B60R2021/23509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 B60R2021/23542Weaving
    • B60R2021/23547Weaving one piece weav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包括拴系的可充气腔室。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可包括内部拴系件,所述内部拴系件被构造成当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值时断裂。还公开了形成安全气囊织物的方法,所述安全气囊织物包括内部拴系件。

Description

包括内部拴系件的安全气囊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可充气安全气囊可安装在车辆内,并在发生碰撞事件时展开。展开的安全气囊可为乘员提供缓冲并防止与其他车辆结构发生有害冲击。一些安全气囊存在一个或多个缺点,或者可能在一个或多个方面无法达到最优效果。本文所公开的某些实施方案可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一者或多者。
附图说明
本文的书面公开描述了非限制性和非穷举性的说明性实施方案。参考了附图中描绘的某些此类说明性实施方案,其中:
图1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在车辆内处于封装状态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的侧正视图。
图1B是处于展开状态的图1A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的侧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织造的安全气囊织物的侧面截面图。
图3是Jacquard织机以及织造安全气囊织物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透视图。
图4A是图3的Jacquard织机的侧面截面图,示出了四组交替的经纱,所述经纱与形成于不可充气的织物部分中的第一纬纱交织。
图4B至图4F是和图4A中一样的侧面截面图,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示出了工艺的一系列步骤,这些步骤用于形成两个相对层,这两个相对层包括安全气囊织物的可充气部分。
图4G是和图4A至图4F中一样的侧面截面图,示出在安全气囊织物的可充气部分中形成内部拴系件的步骤的实施方案。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展开状态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的侧视图。
图6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截面图,其中内部拴系件为未断开构造。
图6B是图6A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截面图,其中内部拴系件为断开构造。
图7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方案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一部分的细部图。
图8是示出作为时间的函数的安全气囊压力的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展开状态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可容易理解的,本文附图中一般性地描述和示出的实施方案的部件可通过多种不同构造来布置和设计。因此,如图所示的以下更加详述的各种实施方案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而是仅代表各种实施方案。尽管附图中示出了实施方案的各个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否则附图未必按比例绘制。
短语“连接到”和“联接到”以它们的普通含义使用,并且其含义足够宽泛以指代两个或更多个实体之间的任何合适联接或其他形式的相互作用,包括机械和流体相互作用。两个部件可彼此联接,即使它们彼此不直接接触。短语“附接到”或“直接附接到”是指彼此直接接触和/或彼此仅通过任何合适种类的紧固件(例如,安装硬件或粘合剂)分隔的两个或更多个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短语“流体连通”以其普通含义使用,并且其含义足够宽泛以指代当元件彼此流体连通时流体(例如,气体或液体)可从一个元件流动至另一个元件的布置方式。
可充气安全气囊系统广泛用于在碰撞事件期间减少或最小化对车辆乘员的伤害。安全气囊模块已经安装在车辆内的各个位置处,包括但不限于方向盘内、仪表盘和/或仪表板内、侧门或边座内、邻近车辆的车顶纵梁、位于顶置位置中,或在膝盖或小腿位置处。在以下公开中,“安全气囊”通常是指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或衬垫,但所讨论的原理可适用于其它类型的安全气囊(例如驾驶员安全气囊和膝盖安全气囊)。
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通常在车辆中纵向延伸,并且通常联接至或邻近车辆的车顶纵梁。在封装状态或未展开状态,可充气气帘衬垫通常卷起和/或折叠,并且可通过以下方式来保持封装构造或未展开构造:通过封装在约束件中的各个附接点处,在这些附接点处可充气安全气囊附接至车辆;或通过包封在约束件诸如套筒或护套中。在展开状态或未封装状态中,可充气气帘衬垫可膨胀并从约束件突然释放,以覆盖侧窗的至少一部分以及车辆的一根或多根柱。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充气气帘衬垫可覆盖车辆的A、B、C和D柱中的一者或多者。例如,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经充气的气帘安全气囊可从车辆的A柱延伸到C柱。在其它实施方案中,展开的可充气气帘衬垫可从车辆的A柱延伸到D柱。
在碰撞事件中,可充气气帘衬垫可通过充气机充气并从封装状态下的卷起和/或折叠构造变化为展开状态下的延伸和/或充气构造。在一些布置中,保留在可充气气帘中的来自充气机的气体量确定气帘的缓冲的硬度或软度将是怎样或气帘的坚硬或柔软部分将会是怎样。其它因素也可影响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缓冲能力。
一些可充气气帘衬垫可被构造成提供缓冲和防止弹出的两个功能。在碰撞事件期间,气帘可缓冲乘员的头部和上半身,并且在翻车事件期间,衬垫可发挥作用以有助于将乘员保持在车辆内。可充气气帘衬垫通过在乘员和侧窗之间形成屏障来有助于降低乘员弹出的风险。
一些可充气安全气囊具有狭道部分,该狭道部分与充气机流体连通。充气机可被构造成响应于预先确定的条件生成充气气体。可充气安全气囊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空隙或腔室,用于接收充气气体。可将气体引导件定位在位于或邻近狭道部分处的可充气安全气囊的空隙中。在一些实例中,气体引导件可延伸超出狭道部分。具有任何尺寸并且设置在狭道部分和/或可充气安全气囊的空隙中任何位置处的气体引导件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气体引导件可为由纺织物材料构造或制成的纺织物气体引导件,该纺织物材料可包括但不限于涂覆的、未涂覆的、织造、非织造、合成或天然织物、膜或其它合适的织物或类似织物的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气体引导件可由与狭道部分和/或可充气衬垫相同的材料制备。在其它实施方案中,气体引导件可由与狭道部分和/或可充气衬垫不同的材料制备。材料可具有不同的强度、熔融温度和/或其它相关属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文所公开的气体引导件可递送或引导充气气体,或者被构造成以受控或延迟的方式将充气气体从充气机递送或引导到安全气囊的一个或多个腔室或节段。充气气体到可充气衬垫节段的这种受控或延迟的方向可柔化可充气安全气囊的展开和/或由展开的可充气安全气囊提供的缓冲。可能期望的是对安全气囊的不同部分或节段具有变化的充气时间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同样,可能还期望的是在展开期间和/或展开之后,在安全气囊的不同部分或节段中具有变化的硬度级别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
如本文所用,术语“近侧”和“远侧”是指靠近充气机和/或展开期间充气气流的方向,其中更加向近侧取向的特征部更靠近充气机和/或比更加远侧取向的特征部更快接触充气气体。
图1A和图1B示出了安装在车辆50中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100的实施方案。在图1A中,组件100为封装构造,而在图1B中,组件100为展开构造。
组件100可包括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该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能够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固定至车辆50。在本文中,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还可指衬垫或安全气囊。在图1A示出的实施方案中,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定位在约束件102的内部处以保持在封装构造中。约束件102可为任何合适的种类,诸如一个或多个条带、拴系件、护套或套筒。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约束件102包括套筒,该套筒沿着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的基本上整个长度延伸,使得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的大部分因为套筒掩盖而无法看到。
如上所述,组件100能够以任何合适的方式附接至车辆50。例如,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组件100包括一个或多个紧固组件110,这些紧固组件被构造成将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和约束件102中的一者或多者固定至车辆50。组件100可安装在车辆50的内部邻近车辆50的车顶,诸如邻近车顶纵梁52。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每个紧固组件110包括拴系件或条带116,该拴系件或条带固定至安装硬件,诸如突片112,该突片经由紧固件114诸如螺栓固定至车顶纵梁52。每个条带116能够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联接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和约束件102中的一者或多者。任何其它合适的紧固布置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组件100的向前端部可包括条带104,该条带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固定至车辆50。例如,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条带104附接至A柱62的下端部。如图1B中所示,条带104可附接至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的向前端部124。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的上端部122可附接至条带11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条带116被缝至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在其它实施方案中,条带116可和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一体成形,并且可从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的一个或多个片延伸。
参考图1A和图1B,组件100还可包括充气机118,该充气机可定位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的狭道部分126内或与其联接。充气机118可锚固至车顶纵梁52,并且可为任何合适的种类。如所示出的,充气机118在B柱64的后面锚固至车辆50,形成“中间填充”构造。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充气机可邻近A柱62或邻近C柱66锚固至车辆50,形成“端部填充”构造。充气机118可包括任何典型的充气机装置,包括烟火装置或存储气体充气机。充气机118还可包括单级充气机或多级充气机。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充气机118可与车辆传感器电子连通,这些车辆传感器被构造成检测车辆碰撞和/或翻滚。在检测到预先确定的状态之后,传感器可激活充气机118,并且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可被充气或快速充气。充气机118的其它构造也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
继续参考图1A和图1B,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可被构造成在展开时覆盖车辆50的各个结构。例如,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展开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的至少一部分可覆盖A柱62、B柱64和C柱66中的一者或多者和/或一个或多个侧窗68。例示的实施方案被构造成覆盖B柱64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侧窗68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
参考图1B,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可限定在展开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期间导向或引导充气气体的各个部分和/或在展开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之后相对于车辆结构提供不同缓冲量的各个部分。具体地讲,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可包括被构造成被充气气体填充以在碰撞事件期间对车辆乘员提供缓冲的各种可充气腔室、单元或衬垫节段。例示的实施方案包括与充气气体输送通道140流体连通的多个可充气腔室或可充气衬垫节段142。可充气腔室142可被构造成在车辆乘员可受益于缓冲的策略性区域处展开。例示的实施方案还包括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或区域144,这些腔室或区域在下文有更详细的描述。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不可充气部分或区域151,该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定位在邻近的可充气腔室142之间或定位在可充气腔室142的内部处(例如以由可充气腔室142围绕)。
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可充气腔室142和不可充气部分151中的一者或多者的至少一部分可由一个或多个边界接缝155限定。一个或多个边界接缝155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形成。例如,如下文更详细地讨论,边界接缝155可为织造部分,这些织造部分经由一件式织造(OPW)技术形成。在其它或另外的实施方案中,一个或多个边界接缝155可包括缝线、焊接点(例如射频焊接点)和/或粘合剂中的一者或多者。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边界接缝155可将织物诸如正面132和背面134的两个片或更多片接合到一起。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一个或多个边界接缝155基本上气密,以能够将充气气体保持在给定可充气腔室142内。一个或多个边界接缝155可以说是将邻近的可充气腔室142在流体上彼此隔离。在其它实施方案中,一个或多个边界接缝155可能不气密,而是相反可阻碍气体从可充气腔室142流出。
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的形状及其各个部件诸如在图1B中示出的可充气腔室142不是必须为限制性的。可修改这些形状,诸如以适应不同形状的车辆。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展开的或经充气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被构造成装配在车辆50的侧窗井中。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可包括使用OPW技术制造的连续材料片。例如,正面132与背面134可由材料的一体件形成。
如可从图1A和图1B认识到,当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处于封装构造时,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的所有部件可在约束件102的内部处。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约束件102为套筒,该套筒覆盖完整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然而,在其它实施方案中,约束件102可仅包括多个条带,并且每个条带可包含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120的各个部件的一部分,诸如例如充气气体输送通道的部分。
图2是织造安全气囊织物160的侧面截面图。多根经纱170可与多根纬纱180交织。如图所示,多根经纱170可包括四组经纱170;包括第一对经纱组171和第二对经纱组172。尽管示出了单根经纱线170,每根经纱线170可表示包括经纱组的多根经纱。在可充气织物的实际织造工艺中,整个经纱组可以相似的方式定位至所示出的其相应单根经纱。因此,图2中示出的四根经纱170表示四组经纱17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对经纱组171可包括第一组经纱170a和第二组经纱170b。第二对经纱组172可包括第三组经纱170c和第四组经纱170d。安全气囊织物160可通过创建两个织物部分织造而成,这两个部分是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和可充气织物部分195。在织造可充气织物部分195时,第一对经纱组171和第二对经纱组172可相应交替对应于第一组经纱170a和第三组经纱170c以及第二组经纱170b和第四组经纱170d,这将在下文进一步说明。
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和可充气织物部分195由相同的多根经纱170和纬纱180织造而成,在OPW工艺期间形成一体的安全气囊织物160。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因此通过第一经纱组170a和第二经纱组170b织造在第一邻近纬纱180a上方,同时第三经纱组170c和第四经纱组170d织造在第一邻近纬纱180a下方。另外,第一经纱组170a和第二经纱组170b织造在第二邻近纬纱180b下方,同时第三经纱组170c和第四经纱组170d织造在第二邻近纬纱180b上方。这种方式的织造产生织造图案,该织造图案可重复以形成所需长度的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可包括二维接缝和/或一个或多个“零长度”拴系件。例如,“零长度”拴系件可对应于不可充气部分151和/或边界接缝155(参见图1B)。
交替织造经纱组170a、170b、170c、170d的其它方式也可形成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诸如在第一邻近纬纱180a上方织造一组经纱,同时另外三组经纱(或四组经纱中的剩余部分)织造在第一邻近纬纱180a下方。围绕第二邻近纬纱180b织造经纱组可沿循经纱组的一/三分流,或改回为在后续纬纱180的任一侧上织造第一对经纱组171和第二对经纱组172。此外,可使用四个以上的经纱组。因此,存在多种织造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的方式,这些方式可得到一体单件式织造织物。
可充气织物部分195可由相同的多根经纱170和纬纱180织造,这些经纱和纬纱用于织造不可充气的织物部分190。即,第一经纱组170a可织造在第一邻近纬纱180c上方,同时第三经纱组170c织造在第一邻近纬纱180c下方。另外,第一经纱组170a可织造在第二邻近纬纱180e下方,同时第三经纱组170c织造在第二邻近纬纱180e上方。另外,第二经纱组170b织造在第三邻近纬纱180d上方,同时第四经纱组170d织造在第三邻近纬纱180d下方。另外,第二经纱组170b织造在第四邻近纬纱180f下方,同时第四经纱组170d织造在第四邻近纬纱180f上方。这种方式的织造产生织造图案,该织造图案可重复以形成所需长度的可充气织物部分195。
在示出的实施方案中,第一经纱组170a和第三经纱组170c围绕邻近纬纱180c、180e交替织造,以形成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同样,第二经纱组170b和第四经纱组170d围绕另外的邻近纬纱180d、180f交替织造,以形成相对的第二织造织物层165。出于效率考虑,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和相对的第二织造织物层165的织造可并行和同时发生(即在OPW工艺期间)。为了制备所需长度的可充气织物部分195,重复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和相对的第二织造织物层165的织造,直至得到所需长度。OPW工艺中,在织造可充气织物部分195后,织造可转变为再次仅形成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如上所述,由此在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和相对的第二织造织物层165与一个或多个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之间形成至少一个可充气空间或单元167。
可充气织物部分195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146,每个拴系件具有“大于零”的长度,可在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和第二织造织物层165中的每一个之间延伸,并在可充气空间167的至少一部分处穿过。在下文中更加详细地描述了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146的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安全气囊织物160可能不需要缝合接缝来密封可充气空间167。随着OPW工艺进行,可在织物160中形成多个形状和尺寸变化的可充气空间167,该织物具有第一对经纱组171和第二对经纱组172。这些可充气空间167可由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形成,该不可充气织物部分通过使用织造图案将可充气织物部分195的不同区域分区。
图3是使用织机(诸如具有多个提升杆11的Jacquard织机9)织造安全气囊织物160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透视图。经纱组170由至少一个经纱卷轴79纺成,但可使用多个经纱卷轴79,例如经纱组对171、172各自使用一个经纱卷轴79(参见图2)。经纱170可被馈送到Jacquard织机9的提升杆11中。在每组经纱170根据计算机、穿孔卡片或其它合适的机构(未示出)的指示被提升时,纬纱卷轴89经过经纱组170插入或拾取至少一根纬纱180。重物(未示出)可用于将纬纱180固定到或切实地压入织造织物160中,该织造织物可退出到织物卷轴99上。参考图2简短地说明了产生安全气囊织物160的经纱170和纬纱180的交替。注意如所示,安全气囊织物160可包括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和可充气单元167的交替图案,该安全气囊织物可用于制造安全气囊。
图4A至图4F示出了可在织造安全气囊织物160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使用的更加详细的步骤组,每个图示出了Jacquard织机9的一部分的截面图,示出了围绕纬纱180织造的交替经纱170的四个组170a、170b、170c、170d。图4A示出了与形成于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中的纬纱180b交织的四个经纱组170a、170b、170c、170d。这可在织造可充气织物部分195之前提供起点。如所示出的,第一经纱组170a和第二经纱组170b可织造在邻近纬纱180b上方,并且第三经纱组170c和第四经纱组170d可织造在邻近纬纱180b下方。第一经纱组170a、第二经纱组170b、第三经纱组170c和第四经纱组170d可联接至Jacquard织机9的提升杆11的相应的第一组11a、第二组11b、第三组11c和第四组11d。
图4B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方案织造可充气织物部分195的第一步骤。在提升杆的第三组11c升起之后,可将第一邻近纬纱180c插入通过形成在第一经纱组170a和第三经纱组170c之间的间隙。邻近提升杆的第一组11a和第四组11d叠加的箭头指示这些将在下个步骤中升起。
图4C示出了升起提升杆的第一组11a和第四组11d的结果,形成了另一间隙,这次是形成在第二经纱组170b和第四经纱组170d之间,通过该间隙插入第二邻近纬纱180d。邻近提升杆的第三组11c和第四组11d叠加的箭头指示这些将在下个步骤中降下。
图4D示出了降下提升杆的第三组11c和第四组11d的结果,形成了另一间隙,该间隙介于第一经纱组170a和第三经纱组170c之间,通过该间隙插入第三邻近纬纱180e。邻近提升杆的第二组11b和第三组11c叠加的箭头指示这些将在下个步骤中升起。
图4E示出了升起提升杆的第二组11b和第三组11c的结果,形成了另一间隙,该间隙介于第二经纱组170b和第四经纱组170d之间,通过该间隙插入第四邻近纬纱180f。邻近提升杆的第一组11a和第二组11b叠加的箭头指示这些将在下个步骤中降下。
图4F示出了降下提升杆的第一组11a和第二组11b的结果,形成了另一间隙,该间隙介于第一经纱组170a和第三经纱组170c之间,通过该间隙插入第五邻近纬纱180g。邻近提升对的第一组11a和第四组11d叠加的箭头指示这些接下来将被升起。
如果织造工艺将在此时结束,图4G示出了已经在并行织造工艺中交替织造到四个经纱组170a、170b、170c、170d中的六根纬纱180b、180c、180d、180e、180f、180g的结果。如所示,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包括第一经纱组170a和第三经纱组170c。另外,第二织造织物层165包括第二经纱组170b和第四经纱组170d。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和第二织造织物层165的相应的经纱组的确切分配的数目仅为出于说明便利的示例,并非意在对本公开的范围进行限制。然而,应当显而易见的是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和第二织造织物层165分离并且在关系上相对,由此在其间形成可充气空间167。织造工艺可继续以形成所需长度的可充气织物部分195,并且通过由计算机、穿孔卡片或其它合适的机构控制的图案,Jacquard织机9可在至少一个连续的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处织造。
应当指出的是,使用OPW工艺实现了在连续织造工艺期间由相同的经纱组170a、170b、170c、170d织造可充气织物部分195和不可充气织物部分190两者。需注意,如果需要,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和第二织造织物层165中的每一者可具有变化的长度,以针对可充气安全气囊的各部分产生变化的尺寸。这仍然可通过相同的连续织造工艺完成,方法是简单地继续织造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和第二织造织物层165中的一者,同时将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和第二织造织物层165中的另一者的织造停止一段时间。
图4G还示出了在安全气囊织物160的可充气织物部分195中形成内部拴系件146的步骤的实施方案。如所示,通过使用织造图案,内部拴系件146可形成在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和第二织造织物层165中的每一者之间。为了简化讨论起见,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146在本文可被描述为由至少一根纬纱形成,但由至少一根经纱形成内部拴系件同样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中对经纱或纬纱的具体引用不应当限制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的范围,其中经纱可与纬纱互换。织造图案可包括释放第一织造织物层161的至少一根纬纱180g的至少一部分,并将第一织造织物层161的至少一根纬纱180g的至少一部分织造到第二织造织物层165中以形成内部拴系件146。同样,织造图案可包括释放第二织造织物层165的至少一根纬纱的至少一部分,并将第二织造织物层165的至少一根纬纱的至少一部分织造到第一织造织物层161中以形成内部拴系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可设置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可充气腔室中以形成拴系的可充气腔室。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可被构造成在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值或超出阈值时断裂。因此,设置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中的一个或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可减小或有效减小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体积。包括一个或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可比缺少一个或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更为均匀地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展开。另外,包括一个或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可比缺少一个或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更为迅速地展开到预先确定的位置中。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可起作用以至少部分地调节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内部压力(例如工作压力)。在一些情况中,充气机可让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过压(即由于升高的展开温度、充气机波动等)。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可被构造成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过压时断裂。
在各个实施方案中,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可被构造成在充气至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预先确定的或设计的宽度之前通过车辆中的狭窄间隙或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展开。例如,在展开期间至少部分限制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宽度可允许或准许安全气囊通过狭窄间隙或空间展开。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车辆内的狭窄间隙或空间可能源于车辆架构、内饰、座椅、其它安全气囊、车辆乘员、货物等。在展开期间,被构造成断裂的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可起作用以限制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一个或多个部分(例如一个或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宽度,使得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可通过狭窄间隙或空间展开。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通过一个或多个狭窄间隙展开之后,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和/或充气机可被构造成增大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内部压力,使得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的至少一部分断裂,并且允许或准许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展开至更大宽度(例如设计的或预先确定的宽度)。
图5是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上述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100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200的侧视图。因此,相同的特征部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其中前面的数字增大至“2”。上文关于类似标识特征部所阐述的相关公开内容由此可能在下文中不再重复。此外,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200的具体特征部可未用附图标号在附图中示出或标识,也未在随后的书面描述中具体讨论。然而,此类特征部可与在其他实施方案中描述和/或关于此类实施方案描述的特征部相同或基本上相同。因此,此类特征部的相关描述同样适用于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200的特征部。关于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100描述的特征及其变型的任何合适组合可用于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200,反之亦然。本公开的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后续图中示出和下文描述的其他实施方案,其中前面的数字可进一步增大。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展开状态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200的侧视图。如图所示,组件200可包括充气机218以及在狭道部分226处联接至充气机218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220。例如,狭道部分226可与充气机218流体连通。如所示出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220具有纵向取向。以另外的方式表述,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220可从车辆的向前部分到车辆的向后部分延伸。
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220可包括正面232和背面23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正面232和背面234可限定用于接收充气气体(即,来自充气机218)的空隙236。在一些构造中,空隙236可对应于如上所述的可充气空间或单元167。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正面232以及背面234可由安全气囊织物形成。和空隙236相似,在一些构造中,正面232和背面234可如上所述对应于第一织造织物层161和第二织造织物层165。如所示出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220还可包括多个可充气腔室或可充气衬垫节段242,其中可充气腔室242可与狭道部分226流体连通(即,经由气体输送通道240或另一合适的气体输送构造)。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可充气腔室242中的至少一个可为或可包括拴系的可充气腔室244。在图5的例示的实施方案中,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220包括四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244。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可包括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或更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244。
如上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244可包括设置在空隙236内的多个内部拴系件(参见,例如图4G)。内部拴系件中的每一个可包括至少一根纬纱,其中至少一根纬纱在正面232的安全气囊织物和背面234的安全气囊织物之间延伸。另外,内部拴系件中的每一个可被构造成当拴系的可充气腔室244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值时断裂或“爆开”。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内部拴系件可被构造成使得当车辆乘员撞击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220的至少一部分时达到预先确定的值(即,在碰撞事件期间)。
内部拴系件可被构造成由于一个或多个因素断裂(例如内部拴系件的大小、形成内部拴系件的材料、形成内部拴系件的线的间隔等)。例如,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内部拴系件可具有厚度或其它合适的结构,使得内部拴系件被构造成在特定条件下断裂。内部拴系件的第一部分可能比内部拴系件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部分更薄,使得内部拴系件的第一(较薄)部分被构造成在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值时断裂。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内部拴系件可由被构造成在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值时失效的材料形成。在材料或材料的一部分失效后,内部拴系件可能断裂。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可由多根线形成内部拴系件。可将内部拴系件的一个或多个部分中的线的构造或间隔设计成使得内部拴系件的一个或多个部分在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值时断裂。
继续参考图5,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220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不可充气部分或区域251。一个或多个不可充气部分251可形成为单个织造的安全气囊织物层。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不可充气部分251可设置在两个或更多个可充气腔室242之间。在各种实施方案中,不可充气部分251可设置在可充气腔室242和拴系的可充气腔室244之间。在某些实施方案中,不可充气部分251可设置在两个或更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244之间。一个或多个不可充气部分251的其它构造也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
内部拴系件(即具有大于零的长度的拴系件)可减小或有效减小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体积。例如,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可充气腔室中的内部拴系件可减小或有效减小一个或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体积。包括一个或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可比缺少一个或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更为均匀地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展开。另外,包括一个或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可比缺少一个或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更为迅速地展开到预先确定的位置中。以另外的方式表述,包括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可表现出更快的“就位”时间。例如,体积比第二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更小的第一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可比第二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更为迅速地充气。此外,第一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可比第二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更为迅速地扩展并占据其预期的位置或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内部拴系件可被构造或调谐,使得其中设置了内部拴系件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展开之后,内部拴系件可断裂并允许或准许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展开至完全展开宽度。例如,包括未断裂或完整的内部拴系件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一部分可展开至部分展开宽度。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可构造或调谐内部拴系件,使得在定位或展开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之后,内部拴系件可断裂,并由此允许或准许经定位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进一步展开至完全展开宽度。
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安全气囊(例如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可包括织物的前片和织物的后片。织物的后片可联接至织物的前片以限定一个或多个可充气腔室。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一个或多个可充气腔室可与充气机流体连通。在某些实施方案中,一个或多个可充气腔室可从充气机接收充气气体。安全气囊还可包括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可充气腔室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中的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可各自包括至少一根纬纱,该纬纱在前片的织物和后片的织物之间延伸。此外,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可被构造成当拴系的可充气腔室中的内部压力超出阈值时从未断裂构造转变为断裂构造。
图6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第一充气状态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的截面图。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充气状态可为非充气状态或部分充气状态。图6B是处于第二充气状态的图6B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的截面图。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二充气状态可为部分充气的状态或完全充气的状态。如图6A和图6B中所示,第二充气状态比第一充气状态更为完全地充气。
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346或多个内部拴系件346。如上所述,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346可包括一根或多根纬纱。一根或多根纬纱可在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的正面332的安全气囊织物和背面334的安全气囊织物中的每一者之间延伸。在各种实施方案中,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346中的每一个可包括一组纬纱。
另外,内部拴系件346可被构造成当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值时断裂。图6A和图6B中的每个中的箭头可表示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内例如由设置在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的空隙336中的充气气体施加的内部压力。如图所示,图6B中的箭头比图6A中的箭头更大,以指示图6B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中的内部压力可大于图6A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中的内部压力。
图6A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的多个内部拴系件346处于未断裂构造(即,在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值之前)。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346的至少一根纬纱可与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的正面332的每个的安全气囊织物以及背面334的安全气囊织物整合。
参考图6A,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在内部拴系件346的一部分、大部分、基本上全部或全部处于未断裂构造时可具有第一体积。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内部拴系件的基本上全部可指内部拴系件的至少80%、内部拴系件的至少85%、内部拴系的至少90%、内部拴系件的至少95%等。参考图6B,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在内部拴系件346的一部分、大部分、基本上全部或全部处于断裂构造时可具有第二体积。如所示出的,第二体积可大于第一体积。相似地,在内部拴系件346的一部分、大部分、基本上全部或全部处于未断裂构造时,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的至少中间部分348可具有第一宽度或第一内部距离W1(参见图6A)。相似地,在内部拴系件346的一部分、大部分、基本上全部或全部处于断裂构造时,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的中间部分348可具有第二宽度或第二内部距离W2(参见图6B)。如所示出的,第二宽度W2可大于第一宽度W1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拴系的可充气腔室344的正面332和背面334之间的内部距离可被构造成当内部拴系件346的一部分、大部分、基本上全部或全部从未断裂构造转变为断裂构造时增大。例如,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内部距离可被构造成在内部拴系件346的一部分、大部分、基本上全部或全部断裂后至少翻倍。在一些其它实施方案中,内部距离可被构造成在内部拴系件346的一部分、大部分、基本上全部或全部断裂后至少翻至三倍。内部距离可被构造成在内部拴系件的一部分、大部分、基本上全部或全部断裂后增大程度小于两倍、增大到至少两倍、至少三倍、至少四倍、至少五倍等。
图7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方案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444的一部分的细部图。如所示出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444可包括正面432和背面434,该正面和背面限定设置在正面432和背面434中的每一者之间的空隙436。另外,多个内部拴系件446可在正面432和背面434中的每一者之间延伸。内部拴系件446可与拴系的可充气腔室444的正面432和背面434中的每一者整合(例如,诸如通过OPW技术一体成形)。在图7的实施方案中,以未断裂的状态示出了多个内部拴系件446。如上所述,内部拴系件446的一部分、大部分或每个可被构造成当拴系的可充气腔室444的内部压力(例如由于充气气体在空隙436中的累积或由于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至少一部分被车辆乘员撞击)达到预先确定的值时从未断裂构造转变为断裂构造。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内部拴系件446的第一部分可被构造成在内部压力达到第一预先确定的值时断裂,并且内部拴系件446的第二部分可被构造成当内部压力达到第二预先确定的值时断裂。在另外的实施方案中,内部拴系件446的第一部分可被构造成在内部压力达到第一预先确定的值时断裂,内部拴系件446的第二部分可被构造成当内部压力达到第二预先确定的值时断裂,内部拴系件446的第三部分可被构造成当内部压力达到第三预先确定的值时断裂,以此类推。包括上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444的构造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在各种条件下可比缺少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更为合适(例如在碰撞事件期间;离开位置的乘员)。
图8是示出作为时间的函数的安全气囊压力的图。增大的压力可影响头部或头部模型加速度。曲线A1示出了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展开期间,未放气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随时间推移的内部压力,该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尚未被碰撞试验假人的头部模型撞击。曲线A2示出了曲线A1的未放气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在展开期间当该安全气囊由碰撞试验假人的头部模型撞击时随时间推移的内部压力。如曲线A2中所示,在未放气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上的第一冲击柱事件期间,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内部压力在碰撞试验假人头部模型冲击了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并减小了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体积时增大。曲线A2中示出的头部模型冲击可导致头部加速度曲线呈抛物线或基本呈抛物线。曲线B1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公开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未放气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在展开期间碰撞试验假人头部模型撞击了安全气囊时,随时间推移的预测内部压力。如所示,以曲线B1表示的包括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最大内部压力小于以曲线A2表示的不包括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最大内部压力。较低的最大压力使得头部加速度曲线比曲线A2形成的加速度曲线更加平坦。换句话讲,更加平坦的曲线B1和曲线A2相比降低了头部加速度。曲线B1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内部压力由于头部模型冲击让内部拴系件中的一些或全部断裂而初始增大时实现。这增大了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体积并降低了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整体内部压力。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展开状态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500的侧视图。如图所示,组件500可包括充气机518以及在狭道部分526处联接至充气机518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520。
如所示出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520包括正面532和背面534,该正面和背面可限定用于接收充气气体(即,来自充气机518)的空隙536。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正面532和背面534可由如上所述的安全气囊织物形成。如所示出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520还可包括多个可充气腔室542,其中可充气腔室542可与狭道部分526流体连通(即,经由气体输送通道540或另一合适的气体输送构造)。如上所述,可充气腔室542中的至少一个可为或可包括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在图9的例示实施方案中,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520包括两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544a、544b。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可包括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或更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拴系的可充气腔室544a、544b可包括设置在空隙536中的多个内部拴系件(未示出)。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内部拴系件可被构造成在碰撞事件期间当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520的至少一部分被车辆乘员撞击时断裂。如上所述,拴系件的一部分断裂允许空隙536更多地膨胀(即增大体积),从而降低乘员交互处空隙536内的最大压力。降低空隙536内的最大压力可减小乘员的头部加速度。
如图9中所示,第一拴系的可充气腔室544a可设置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520的中间部分中,并且第二拴系的可充气腔室544b可设置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520的向后部分中。一个或多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544也可设置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520的其它部分中或交替地设置于其中。例如,拴系的可充气腔室544可设置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520的上部部分、下部部分和/或向前部分中。
第一拴系的可充气腔室544a和第二拴系的可充气腔室544b中的每一者可称为延迟填充腔室或极端延迟填充腔室。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延迟填充腔室可被加入到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中以控制或至少部分控制由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产生的头部加速度。延迟填充腔室可通过提供内部放气来至少部分地控制头部加速度,该内部放气可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至少一部分由车辆乘员撞击时有效地增大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体积。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一个或多个可充气腔室中加入内部拴系件可减小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体积。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可设置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一个或多个部分中,所述一个或多个部分在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展开时可能不需要充气或膨胀到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一个或多个其它部分中的其它者针对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所需性能而充气或膨胀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内部拴系件可被构造或调谐,以在比普通工作压力更高的压力下断裂,使得当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内部压力由于车辆乘员冲击或撞击而增大时,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可提供另外的体积来减小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峰值内部压力。由此,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体积的增大可能是由于车辆乘员撞击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而不是由于一般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展开信号。
如可认识到的那样,形成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的其它方法也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例如,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可通过缝合、胶粘和/或焊接等(具体地讲,使用切割、密封和缝合方法)形成,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可被缝合为安全气囊和/或安全气囊的可充气腔室,并且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可被密封、按压、固化和/或进一步缝合(即至安全气囊和/或可充气腔室)。在另一示例中,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可经由密封剂诸如胶水联接至安全气囊和/或可充气腔室。
方向术语,诸如“向前”、“向下”、“下部”等,在本文相对于附图中和/或利用所公开的实施方案的车辆中所示的取向使用。术语出于便利起见而使用,并不一定旨在限制。
前述公开中的许多内容的重点在于侧气帘安全气囊,该侧气帘安全气囊被构造成在乘坐于车辆的前排座椅中的驾驶员和/或乘客、或乘坐于车辆的后排长凳或座椅中的乘客的侧向展开。应当理解,本文所公开的安全气囊特征可与其他类型的安全气囊一起使用,如先前所提及的。
本文所公开的任何方法包括用于执行所描述方法的一个或多个步骤或动作。该方法步骤和/或动作可彼此互换。换句话讲,除非正确操作实施方案需要特定顺序的步骤或动作,否则可改变具体步骤和/或动作的顺序和/或用法。
贯穿本说明书所提及的“一个实施方案”或“该实施方案”意为结合该实施方案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至少一个实施方案中。因此,贯穿本说明书所叙述的引用短语或其变型未必都指代相同的实施方案。
类似地,应当理解,在上述对实施方案的描述中,为了简化本公开内容,有时在单个实施方案、附图或其描述中将各种特征聚集在一起。然而,本公开的此方法不应被解释为反映以下意图,即任何权利要求需要比该权利要求中明确叙述的特征更多的特征。相反,如以下权利要求书所反映,创造性方面在于少于任何单一前述公开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的特征组合。因此,在此具体实施方式之后的权利要求书由此被明确并入此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作为一个单独的实施方案。本公开包括独立权利要求及其从属权利要求的所有排列。
在权利要求书中关于特征或元件所表述的术语“第一”未必意为存在第二或附加的此类特征或元件。以“方法加功能”格式叙述的元件旨在根据35U.S.C.§112(f)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基础原理的情况下,可对上述实施方案的细节进行改变。其中要求保护专有性质或特权的本发明实施方案定义如下。

Claims (22)

1.一种安全气囊,包括:
织物的前片;
织物的后片,所述后片联接至所述织物的前片,以限定与充气机流体连通并用于接收来自充气机的充气气体的一个或多个可充气腔室;以及
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所述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可充气腔室的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内,所述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各自包括至少一根纱线,所述纱线在所述前片的所述织物和所述后片的所述织物之间延伸,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被构造成当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中的内部压力超出阈值时从未断裂构造转变为断裂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的所述织物通过一件式织造工艺一体成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的所述至少一根纱线与正面的所述织物和背面的所述织物中的每一者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包括多个内部拴系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的大部分处于所述未断裂构造时具有第一体积,并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的大部分处于所述断裂构造时具有第二体积,并且其中所述第二体积大于所述第一体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中的每一个包括一组多根纱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之间的内部距离被构造成在基本上所有所述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从所述未断裂构造转变为所述断裂构造时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内部距离被构造成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内部拴系件的大部分断裂之后至少翻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还包括一个或多个不可充气区域,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不可充气区域设置在至少两个可充气腔室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不可充气区域形成为单个织造的安全气囊织物层。
11.一种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组件,包括:
充气机;和
联接至所述充气机的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所述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包括:
限定空隙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空隙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充气机的充气气体,其中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中的每一者由安全气囊织物形成;
与所述充气机流体连通的狭道部分;
与所述狭道部分流体连通的多个可充气腔室,其中所述可充气腔室中的至少一个为拴系的可充气腔室,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包括设置在所述空隙内的多个内部拴系件,其中所述内部拴系件中的每一个包括纱线,所述纱线在所述正面的所述安全气囊织物和所述背面的所述安全气囊织物之间延伸,其中所述内部拴系件被构造成当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值时断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包括至少两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并且其中所述内部拴系件被构造成在碰撞事件期间当所述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至少一部分由车辆乘员撞击时断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具有纵向取向,其中第一拴系的可充气腔室设置在所述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向前部分中,并且其中第二拴系的可充气腔室设置在所述可充气气帘安全气囊的中间部分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内部拴系件的所述纱线与所述正面的所述安全气囊织物以及所述背面的所述安全气囊织物整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在所述内部拴系件的大部分是完整的时具有第一体积,并在所述内部拴系件的大部分是断裂的时具有第二体积,并且其中所述第二体积大于所述第一体积。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之间的内部距离被构造成当所述内部拴系件的大部分断裂时增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件,还包括一个或多个不可充气区域,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不可充气区域设置在至少两个可充气腔室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不可充气区域形成为单个织造的安全气囊织物层。
19.一种织造安全气囊的方法,包括:
经由第一织造图案形成第一织造织物层包括将第一组经纱织造在第一邻近纬纱下方,将第三组经纱织造在所述第一邻近纬纱上方,将所述第一组经纱交替织造在第二邻近纬纱上方,并将所述第三组经纱交替织造在所述第二邻近纬纱下方,并然后相对于另外的纬纱基本上侧向地重复织造和交替织造所述第一组经纱以及所述第三组经纱;
经由第二织造图案形成第二织造织物层包括将第二组经纱织造在第三邻近纬纱下方,将第四组经纱织造在所述第三邻近纬纱上方,将所述第二组经纱交替织造在第四邻近纬纱上方,并将所述第四组经纱交替织造在所述第四邻近纬纱下方,并然后相对于另外的纬纱基本上侧向地重复织造和交替织造所述第二组经纱以及所述第四组经纱;
经由第三织造图案在所述第一织造织物层和所述第二织造织物层之间形成内部拴系件包括释放所述第一织造织物层的至少一根纬纱的至少一部分,并将所述第一织造织物层的所述至少一根纬纱的至少一部分织造到所述第二织造织物层中以形成所述内部拴系件,其中所述内部拴系件具有长度,并且其中所述内部拴系件被构造成当其中设置了所述内部拴系件的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内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水平时断裂;
其中所述第一织造织物层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织造织物层的一部分相对并与其间隔开;
其中所述第一织造织物层和所述第二织造织物层限定由不可充气织物部分环绕的可充气织物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织造层和所述第二织造层在所述可充气织物部分中限定至少一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包括所述内部拴系件;并且
其中织造所述第一织造织物层和所述第二织造织物层以形成单个连续织物片以用于可充气安全气囊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拴系的可充气腔室的所述第一织造织物层和所述第二织造织物层中的每一者之间的内部距离被构造成当所述可充气腔室处于充气构造时,在所述内部拴系件断裂之后至少翻倍。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织造织物层和所述第二织造织物层之间形成多个内部拴系件,所述多个内部拴系件包括所述内部拴系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拴系的可充气腔室在所述多个内部拴系件的大部分处于所述未断裂构造时具有第一体积,并在所述多个内部拴系件的大部分处于所述断裂构造时具有第二体积,并且其中所述第二体积大于所述第一体积。
CN201680057858.9A 2015-10-16 2016-09-19 包括内部拴系件的安全气囊及其形成方法 Active CN1081369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885,842 2015-10-16
US14/885,842 US9663062B2 (en) 2015-10-16 2015-10-16 Airbags including internal tether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PCT/US2016/052525 WO2017065939A1 (en) 2015-10-16 2016-09-19 Airbags including internal tether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6990A true CN108136990A (zh) 2018-06-08
CN108136990B CN108136990B (zh) 2020-08-21

Family

ID=58517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7858.9A Active CN108136990B (zh) 2015-10-16 2016-09-19 包括内部拴系件的安全气囊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63062B2 (zh)
EP (1) EP3362324B1 (zh)
JP (1) JP6513882B2 (zh)
CN (1) CN108136990B (zh)
WO (1) WO20170659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52914B2 (ja) * 2013-07-09 2018-07-04 住商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JP6513937B2 (ja) * 2014-11-20 2019-05-15 住商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IT201700070699A1 (it) * 2017-06-23 2018-12-23 Dainese Spa Dispositivo di protezione
WO2019039333A1 (ja) * 2017-08-22 2019-02-28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680136B1 (en) * 2017-09-07 2022-02-09 Sumisho Airbag Systems Co., Ltd. Airbag
DE102018124099B3 (de) * 2018-09-28 2019-08-22 Global Safety Textiles Gmbh In einem Stück gewebter Luftsack
US11614083B2 (en) 2019-09-10 2023-03-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Internally tensioned inflatable structure that is posable in multiple positions
US11014619B2 (en) 2019-09-10 2021-05-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Internally-tensioned inflatable device for active flow control drag reduction or stability increase
US11084541B2 (en) 2019-09-10 2021-08-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Internally tensioned inflatable structures
US10687634B1 (en) * 2019-09-10 2020-06-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Internally tensioned inflatable structures
JP7151682B2 (ja) * 2019-09-27 2022-10-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用基布
US11541795B2 (en) * 2020-10-30 2023-01-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econfigurable seating and cargo systems with inflatable panels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87596A1 (en) * 1989-02-16 1995-12-20 Airbags International Limited Air bag
GB2389823A (en) * 2002-06-21 2003-12-24 Autoliv Dev An airbag having a gusset of excess fabric between the gas inlet throat and the inflatable region of the bag
DE10352666B3 (de) * 2003-11-11 2005-04-14 Trw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Gmbh & Co. Kg Gassack
US20050253367A1 (en) * 2004-05-13 2005-11-17 Trw Automotive Gmbh Gas bag for 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20070200329A1 (en) * 2006-02-27 2007-08-30 Key Safety Systems, Inc. Woven air bag with integrally woven 3-D tethers
US20080042413A1 (en) * 2006-08-21 2008-02-21 Coleman James C Double weft/warp airbag fabric and related airbag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US20080084052A1 (en) * 2006-10-09 2008-04-10 William Abney Side airbag cush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EP2008880A1 (en) * 2007-06-29 2008-12-31 Dalphi Metal Espana, S.A. Multi-adaptive airbag
CN101356081A (zh) * 2005-12-21 2009-01-28 Itg自动安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以及制造气囊用织物的方法
EP2407353A1 (en) * 2010-07-16 2012-01-1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 motor vehcile safety device
CN103177148A (zh) * 2011-12-21 2013-06-26 利弗莫尔软件技术公司 设计安全气囊的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8875A (en) 1993-03-17 1998-06-23 Rhone-Poulenc Viscosuisse S.A. Filter fabric with core sheating thread, and a bag produced therefrom
GB2316370B (en) 1996-08-20 2000-05-31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safety device
US5997037A (en) 1997-09-22 1999-12-0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with tether
US6398253B1 (en) 1999-09-01 2002-06-04 Trw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Gmbh & Co. Kg Gas bag protective device
EP1278901B1 (de) 1999-12-16 2005-02-09 Textilma AG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mindestens zwei stülpbaren schlauchartigen gurtbändern
GB2364674B (en) * 2000-07-12 2003-09-24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air-bag arrangement
US7222877B2 (en) * 2003-03-31 2007-05-29 Key Safety Systems, Inc. Occupant-to-occupant air bag system
KR100547173B1 (ko) 2003-10-17 2006-01-3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장치의 쿠션
JP2005186654A (ja) * 2003-12-24 2005-07-14 Takata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096086A (ja) * 2004-09-28 2006-04-13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
US20110057425A1 (en) * 2005-07-26 2011-03-10 Fink Michael F Side curtain airbag
JP4923743B2 (ja) * 2005-08-23 2012-04-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680490B2 (en) * 2006-06-30 2010-03-16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media networking with mobile telephone and headset
CA2834962A1 (en) * 2011-05-02 2012-11-08 Michael F. Fink Side curtain airbag and method and appartus for manufacturing a side curtain airbag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87596A1 (en) * 1989-02-16 1995-12-20 Airbags International Limited Air bag
GB2389823A (en) * 2002-06-21 2003-12-24 Autoliv Dev An airbag having a gusset of excess fabric between the gas inlet throat and the inflatable region of the bag
DE10352666B3 (de) * 2003-11-11 2005-04-14 Trw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Gmbh & Co. Kg Gassack
US20050253367A1 (en) * 2004-05-13 2005-11-17 Trw Automotive Gmbh Gas bag for 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CN101356081A (zh) * 2005-12-21 2009-01-28 Itg自动安全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以及制造气囊用织物的方法
US20070200329A1 (en) * 2006-02-27 2007-08-30 Key Safety Systems, Inc. Woven air bag with integrally woven 3-D tethers
US20080042413A1 (en) * 2006-08-21 2008-02-21 Coleman James C Double weft/warp airbag fabric and related airbag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US20080084052A1 (en) * 2006-10-09 2008-04-10 William Abney Side airbag cush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EP2008880A1 (en) * 2007-06-29 2008-12-31 Dalphi Metal Espana, S.A. Multi-adaptive airbag
EP2407353A1 (en) * 2010-07-16 2012-01-1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 motor vehcile safety device
CN103177148A (zh) * 2011-12-21 2013-06-26 利弗莫尔软件技术公司 设计安全气囊的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62324B1 (en) 2020-11-11
CN108136990B (zh) 2020-08-21
EP3362324A1 (en) 2018-08-22
US9663062B2 (en) 2017-05-30
JP2018528897A (ja) 2018-10-04
JP6513882B2 (ja) 2019-05-15
US20170106830A1 (en) 2017-04-20
EP3362324A4 (en) 2019-06-12
WO2017065939A1 (en) 2017-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6990A (zh) 包括内部拴系件的安全气囊及其形成方法
US11351950B2 (en) Vehicle seat
JP4481248B2 (ja) サイド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US6932386B2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including side airbag with vent hole
US7731224B2 (en) Inflatable curtain
US20050206140A1 (en) Inflatable curtain
US8267423B2 (en) Airbag
US20020163167A1 (en) Multi-layered inflatable curtain
KR102545895B1 (ko) Opw 에어백
CN109070831A (zh)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EP1350685B1 (en) An air bag
US20080079243A1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US7618056B2 (en) Inflatable curtain with integral shield
US7614643B2 (en) Inflatable curtain air-bag
US20170247012A1 (en) Airbag fabric including apertur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114514345B (zh) 多层织物
US20170182968A1 (en) One-piece woven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4192821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US20230089115A1 (en) One-piece wov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11891012B2 (en) One-piece wov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KR20210038356A (ko) 다중직물
CN110450752A (zh) 车辆安全气囊
KR20110058036A (ko) 커튼에어백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