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22697B - 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 - Google Patents

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22697B
CN108122697B CN201711217760.8A CN201711217760A CN108122697B CN 108122697 B CN108122697 B CN 108122697B CN 201711217760 A CN201711217760 A CN 201711217760A CN 108122697 B CN108122697 B CN 1081226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ard
plate member
wiring
rear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177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22697A (zh
Inventor
林祐太朗
陈宇笙
简烱喻
刘文彩
罗彩秀
郑思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303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226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303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0354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3436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63910A/zh
Publication of CN108122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22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226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226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配线器具用板件(10)具有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均以在从前方观察时配线器具的前表面位于第1开口窗(11)和第2开口窗的内侧的方式安装于配线器具。第2板件(2)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板件(1)重叠。第2板件(2)具有以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朝向从第1板件(1)的外周缘突出的外周部(24)。配线器具用板件(10)还在第1板件(1)的外周缘和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之间具有台阶部(14),该台阶部构成前后方向上的台阶。

Description

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来说涉及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更详细而言,涉及安装于配线器具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安装于施工面的插座,例如在文献1(日本特许出愿公开第2009-238533号)中有所公开。在文献1所记载的插座中,在为了将插座安装于施工面所使用的组装框上安装有装饰板。装饰板具有暴露孔,该暴露孔使插座的设置有插头插入口的盖的前表面暴露于前方。
对于上述以往例的插座(配线器具)所使用的装饰板那样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希望提高配线器具用板件在例如大小、形状、以及/或者设计等方面的设计自由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具有第1板件和第2板件。所述第1板件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1板件的第1开口窗。所述第2板件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2板件的第2开口窗,并且所述第2板件位于所述第1板件的后方。所述第1板件以在从前方观察时配线器具的前表面位于所述第1开口窗的内侧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配线器具。所述第2板件以在从前方观察时所述配线器具的前表面位于所述第2开口窗的内侧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配线器具。所述第2板件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1板件重叠。所述第2板件具有以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朝向从所述第1板件的外周缘突出的外周部。所述配线器具用板件还在所述第1板件的所述外周缘和所述第2板件的所述外周部之间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构成前后方向上的台阶。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组合体具有上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和供所述配线器具用板件安装的配线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该配线器具用板件中的第1板件和第2板件的主视图。
图3是该配线器具用板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该配线器具组合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左方观察该配线器具用板件中的第1板件和第2板件而得到的平面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该配线器具用板件中的第1板件和第2板件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7是从后方观察该配线器具用板件而得到的平面图。
图8是从后方观察该配线器具用板件中的第1板件和第3板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9是从后方观察该配线器具用板件中的第1板件和第2板件而得到的放大立体图。
图10A是从后方观察该配线器具用板件而得到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10B是从后方观察该配线器具用板件而得到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从左方观察该配线器具用组合体而得到的平面图。
图12是从左方观察该配线器具用板件中的第1板件和第2板件而得到的放大平面图。
图13是从左方观察该配线器具用板件中的第1板件和第2板件而得到的放大平面图。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1板件;11第1开口窗;14台阶部;15突壁;151安装凹部;152第1凹部;19间隙;2第2板件;21第2开口窗;24外周部;25安装凸部;26第2凹部;3、300第3板件;31、301第3开口窗;36凸部;5、500配线器具;10配线器具用板件;101、102、103配线器具组合体;A1施工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1)概要
首先,使用图1~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和配线器具组合体101的概要。
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1具有配线器具用板件10和供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安装的配线器具5。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器具5是开关,但是也可以像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2所示那样是插座等。
配线器具5在电线相对于配线器具5电连接的状态下安装于施工面A1(在这里为建筑物的壁面)。配线器具5是埋入型的配线器具,使用安装框4安装于施工面A1。具体而言,通过将安装有配线器具5的安装框4相对于例如埋入盒固定,从而将配线器具5安装于施工面A1。这里所说的埋入盒是一面敞开的箱状的构件,以使上述一面从形成于施工面A1的施工孔暴露的方式设置于壁内。
配线器具用板件10构成为,在配线器具5安装于施工面A1的状态下掩盖安装框4。也就是说,通过将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安装于配线器具5,能够利用配线器具用板件10掩盖安装框4等不希望暴露在外部的部位,使配线器具5的前表面暴露在外部。此外,配线器具用板件10具有用于在设置有配线器具5的环境下使配线器具5不显眼的外观性。
配线器具用板件10具有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第2板件2在与施工面A1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上,位于比第1板件1靠施工面A1侧的位置。此外,第2板件2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板件1重叠。第2板件具有外周部24,该外周部24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从第1板件1的外周缘突出。而且,配线器具用板件10还在第1板件1的外周缘和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之间具有台阶部14,台阶部14构成前后方向上的台阶。
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而言,除了利用了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的平面设计以外,还可以有利用了台阶部14的立体设计,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2)详细内容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和配线器具组合体101。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配线器具5安装在作为施工面A1的建筑物壁面的状态下,将与施工面A1正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从第2板件2观察时的第1板件1侧作为“前方”,将从第1板件1观察时的第2板件2侧作为“后方”。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与前后方向正交且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从正面观察配线器具用板件10时的右方作为“右方”、左方作为“左方”。而且,将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就是与水平面正交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从正面观察配线器具用板件10时的上方作为“上方”、下方作为“下方”。
在这里,附图中的表示“前”、“后”、“上”、“下”、“左”、“右”的箭头,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标记的,并不伴随实体而存在。此外,上述的方向并不限定配线器具用板件10和配线器具组合体101的使用方向。例如,在将配线器具5安装于地面的情况下,“前后方向”成为与水平面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成为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1具有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安装框4以及配线器具5。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安装框4以及配线器具5以配线器具用板件10的长度方向成为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的朝向(也就是横向)安装于施工面A1。当然,也可以是,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安装框4以及配线器具5例如以配线器具用板件10的长度方向成为与水平面正交的方向的朝向(也就是纵向)安装于施工面A1。
配线器具用板件10具有第1板件1、第2板件2以及第3板件3。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将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彼此相结合、将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彼此相结合,来将第1板件1、第2板件2以及第3板件3组合在一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板件1、第2板件2以及第3板件3均由相同的树脂(例如PC(Polycarbonate)、ABS树脂或者ASA树脂等热塑性树脂)形成。当然,也可以是,第1板件1、第2板件2以及第3板件3分别由彼此不同的树脂形成。此外,也可以是,第1板件1、第2板件2以及第3板件3由上述树脂以外的材料形成。
第1板件1形成为从前方观察时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框状,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的第1开口窗11。第1开口窗11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1板件1。此外,第1板件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隔着第1开口窗11相对的一对第1纵片12和在上下方向上隔着第1开口窗11相对的一对第1横片13。一对第1纵片12将一对第1横片13中的上侧的第1横片13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和下侧的第1横片13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连结起来。也就是说,第1板件1形成为利用一对第1纵片12和一对第1横片13包围第1开口窗11。在以下的说明中,设为一对第1横片13还包含与一对第1纵片12相连结的连结部位。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1纵片12的上下方向尺寸均与第1开口窗11的上下方向尺寸大致相等。
如图5、图6所示,第1板件1形成为越靠近上下方向上的两端缘,前表面越靠向后方。具体而言,一对第1纵片12以大致平行于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换言之,是施工面A1)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上侧的第1横片13形成为以越靠近第1板件1的上端缘越靠向施工面A1的方式弯曲。此外,下侧的第1横片13形成为以越靠近第1板件1的下端缘越靠向施工面A1的方式弯曲。
如图7、图8所示,在第1板件1的后表面一体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壁15。换言之,第1板件1具有从第1板件1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突壁15。突壁15被设为沿着第1板件1的外周缘延伸且遍及整周。突壁15以在从后方观察时能在被突壁15包围的内侧区域收纳第3板件3的尺寸形成。此外,突壁15以在从后方观察时可收纳在第2板件2的第2开口窗21的内侧区域的尺寸形成。
如图8所示,在突壁15上设置有多个长方形形状的安装凹部151。在突壁15中的上下两壁各设置有两个安装凹部151,在突壁15中的左右两壁各设置有一个安装凹部151。设置于突壁15中的上下两壁的安装凹部151沿着上下方向贯穿上下两壁。此外,设置于突壁15中的左右两壁的安装凹部151沿着左右方向贯穿左右两壁。多个安装凹部151设置于如下的位置,即:在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2板件2的多个安装凸部25(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分别嵌入多个安装凹部151(参照图9)。
此外,如图8所示,在突壁15中的左壁设置有第1凹部152。第1凹部152为突壁15中的左壁的后端缘,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向前方凹陷的长方形形状。第1凹部152设置在如下的位置,即:在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3板件3的凸部36(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第1限制部361嵌入第1凹部152。也就是说,突壁15具有设置于在左右方向(与前后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隔着第1开口窗11的左侧(一方侧)的部位且向前方凹陷的第1凹部152。而且,第3板件3具有位于第1凹部152的内侧的凸部36(第1限制部361)。在该结构中,在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通过使凸部36位于第1凹部152的内侧,能够限制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彼此向短边方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因此,在该结构中,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不易产生彼此错位。
如图7、图8所示,在第1板件1的后表面一体形成有多个钩挂突起16。在第1开口窗11的四个角落附近各设置一个钩挂突起16,钩挂突起16以向后方突出的形态形成。多个钩挂突起16构成为在分别插入到第3板件3的多个安装孔34(将在后面进行说明)时钩挂于多个安装孔34的缘部。
如图8所示,在第1板件1的后表面一体形成有多个肋17。在隔着第1开口窗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各设有一对肋17,肋17以向后方突出的形态形成。多个肋17的前后方向尺寸比多个钩挂突起16的前后方向尺寸小。多个肋17构成为在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与第3板件3的前表面接触。也就是说,多个肋17具有以下功能,即,在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在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之间设置一定的间隙。
如图8所示,在第1板件1的后表面一体形成有多个定位突起18。沿着第1板件1的左右两侧缘各设置一对定位突起18,沿着第1板件1的上下两侧缘各设置一个定位突起18,定位突起18以向后方突出的形态形成。多个定位突起18设置在如下的位置,即:在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多个定位突起18分别嵌入第2板件2的多个定位凹部27(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第2板件2形成为从前方观察时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框状,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的第2开口窗21。第2开口窗21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2板件2。在从前方观察时,第2板件2比第1板件1大(参照图2)。此外,在从前方观察时,第2开口窗21比第1开口窗11大。第2板件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隔着第2开口窗21相对的一对第2纵片22和在上下方向上隔着第2开口窗21相对的一对第2横片23。一对第2纵片22将一对第2横片23中的上侧的第2横片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和下侧的第2横片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连结起来。也就是说,第2板件2形成为利用一对第2纵片22和一对第2横片23包围第2开口窗21。在以下的说明中,设为一对第2横片23还包含与一对第2纵片22相连结的连结部位。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2纵片22的上下方向尺寸均与第2开口窗21的上下方向尺寸大致相等。
如图5、图6所示,第2板件2形成为越靠近上下方向上的两端缘,前后方向尺寸(厚度)越小。具体而言,一对第2纵片22以大致平行于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换言之,是施工面A1)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上侧的第2横片23形成为以越靠近第2板件2的上端缘、前后方向尺寸(厚度)越小的方式弯曲。此外,下侧的第2横片23形成为以越靠近第2板件2的下端缘、前后方向尺寸(厚度)越小的方式弯曲。
在这里,第2板件2的前表面与一对第2纵片22的前表面齐平。此外,如上所述,一对第2纵片22以与施工面A1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板件2的前表面在左右方向上平坦地形成。
此外,第2板件2的一对第2纵片22的前后方向尺寸比第1板件1的一对第1纵片12的前后方向尺寸大。换言之,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短边(第2纵片22)的前后方向尺寸(厚度)比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短边(第1纵片12)的前后方向尺寸(厚度)厚。在该结构中,通过使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的短边的厚度变厚,能够提高第2板件2的强度。此外,在该结构中,即使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的短边的厚度变厚,外观也没有多少变化,因此,依然能够期待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针对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在“(4)效果”的项目中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3、图9所示,第2板件2具有多个安装凸部25。具体而言,在一对第2纵片22上各设置一个安装凸部25,在一对第2横片23上各设置两个安装凸部25。设置于左侧的第2纵片22的安装凸部25从左侧的第2纵片22的内周缘向右方突出。设置于右侧的第2纵片22的安装凸部25从右侧的第2纵片22的内周缘向左方突出。此外,设置于上侧的第2横片23的一对安装凸部25分别从上侧的第2横片23的内周缘向下方突出。设置于下侧的第2横片23的一对安装凸部25分别从下侧的第2横片23的内周缘向上方突出。
第1板件1的多个安装凹部151设置于如下的位置,即:在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2板件2的多个安装凸部25分别嵌入第1板件1的多个安装凹部151。也就是说,突壁15和第2板件2中的任一者(在这里是第2板件2)具有朝向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安装凸部25。此外,突壁15和第2板件2中的另一者(在这里是突壁15)具有供安装凸部25配置在内侧的安装凹部151。在该结构中,与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结合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针对沿着前后方向作用于配线器具用板件10的外力的强度。因此,在该结构中,能够提高配线器具用板件10的使用时的稳定性。相反,如果是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结合的结构,因为需要在第1板件1设置向前方凹陷的槽、或者在第2板件2设置向后方凹陷的槽,所以会产生前后方向尺寸(厚度)较小的部位。在该情况下,存在第1板件1或者第2板件2的强度降低的可能性。
此外,如图10A、图10B所示,在左侧的第2纵片22设置有第2凹部26。第2凹部26在左侧的第2纵片22的后端缘且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向前方凹陷的长方形形状。此外,第2凹部26在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面向第1凹部152。而且,第2凹部26设置于如下的位置,即:在第1板件1、第2板件2以及第3板件3组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3板件3的凸部36的第2限制部362(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嵌入第2凹部26。也就是说,第2板件2具有设置在与第1凹部152相对的部位且向前方凹陷的第2凹部26。而且,凸部36(第2限制部362)位于第2凹部26的内侧。在该结构中,在第2板件2和第3板件3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通过使凸部36位于第2凹部26的内侧,能够限制第2板件2和第3板件3彼此向短边方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因此,在该结构中,难以产生第2板件2和第3板件3彼此的错位。此外,在该结构中,例如通过将一字型螺丝刀等治具、或者手指甲插入凸部36和第2凹部26的底部之间,从而容易利用杠杆原理将第3板件3自第2板件2拆下来。
此外,第2凹部26的上下方向尺寸比第1凹部152的上下方向尺寸小。换言之,在与前后方向和第1方向(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下方向)上,第2凹部26的尺寸比第1凹部152的尺寸小。在该结构中,通过使凸部36的嵌入第1凹部152的部位(第1限制部361)的宽度尺寸(上下方向尺寸)较大,能够确保凸部36的强度。此外,在该结构中,通过使凸部36的嵌入第2凹部26的部位(第2限制部362)的宽度尺寸(上下方向尺寸)较小,能够使暴露在外部的部位较小,从而难以破坏配线器具用板件10的外观性。
此外,如图3所示,在第2板件2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凹部27。在一对第2纵片22上各设置一对定位凹部27、在一对第2横片23上各设置一个定位凹部27,定位凹部27向后方凹陷。多个定位凹部27设置于如下的位置,即:在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1板件1的多个定位突起18分别嵌入多个定位凹部27。
第3板件3形成为从前方观察时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框状,并且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的第3开口窗31。第3开口窗31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3板件3。此外,第3板件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隔着第3开口窗31相对的一对第3纵片32和在上下方向上隔着第3开口窗31相对的一对第3横片33。一对第3纵片32将一对第3横片33中的上侧的第3横片33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和下侧的第3横片33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连结起来。也就是说,第3板件3形成为利用一对第3纵片32和一对第3横片33包围第3开口窗31。
如图7、图8所示,在第3板件3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34。在第3板件3的四个角落附近各设置一个安装孔34,并且安装孔34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3板件3。多个安装孔34设置于如下的位置,即:在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彼此重叠的状态下,多个安装孔34分别与第1板件1的多个钩挂突起16相对。
如图7、图8所示,在第3板件3上设置有圆形形状的一对螺纹孔35。一对螺纹孔35分别在一对第3纵片3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各设置一个,且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3纵片32。一对螺纹孔35设置于如下的位置,即:在使第3板件3和安装框4彼此重叠的状态下,一对螺纹孔35分别与一对结合孔423(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相对。
如图10A、图10B所示,第3板件3具有凸部36。凸部36在左侧的第3纵片32的外周缘且设置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凸部36向后方和左方突出。凸部36具有第1限制部361和第2限制部362。
第1限制部361从左侧的第3纵片32的外周缘向后方突出且形成为长方形形状。第1限制部361在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位于第1板件1的第1凹部152的内侧。此外,第1限制部361的上下方向尺寸比第1凹部152的上下方向尺寸稍小。
第2限制部362从第1限制部361的后端缘向左方突出,并且形成为长方形形状。第2限制部362在第1板件1、第2板件2以及第3板件3组合在一起的状态下位于第2板件2的第2凹部26的内侧。此外,第2限制部362的上下方向尺寸比第2凹部26的上下方向尺寸稍小。而且,第2限制部362的上下方向尺寸比第1限制部361的上下方向尺寸小。
如图4所示,安装框4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框状,且具有长方形形状的开口窗41。安装框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隔着开口窗41相对的一对纵片42和在上下方向上隔着开口窗41相对的一对横片43。一对纵片42将一对横片43中的上侧的横片43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和下侧的横片43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连结起来。也就是说,安装框4形成为利用一对纵片42和一对横片43包围开口窗41。
一对纵片42各自具有长圆状的第1固定孔421、圆形形状的一对第2固定孔422以及圆形形状的结合孔423。第1固定孔421是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纵片42、且供用于将安装框4向埋入盒等固定的固定螺钉穿过的孔。一对第2固定孔422是分别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纵片42、且供用于将安装框4直接安装于施工面A1的固定螺钉穿过的孔。结合孔423设置为在从纵片42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台部424上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纵片42。结合孔423是供用于将配线器具用板件10固定于安装框4的固定螺钉穿过的孔。
一对横片43各自具有至少一对长方形形状的安装孔431。安装孔431沿着上下方向贯穿横片43。安装孔431是通过配线器具5的安装爪513(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嵌入该安装孔431而将配线器具5固定于安装框4的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横片43各自具有三对安装孔431。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框4构成为可沿着左右方向并排安装三个后述的单位尺寸的器具主体51。换言之,能够在安装框4上安装1~3个范围内的任意个数的配线器具5。在这里,在安装框4上安装一个配线器具5。
配线器具5是所谓的琴键式开关,如图4所示,具有器具主体51和用于操作开关的开关按钮52。配线器具5电连接在将电源和负载(例如是照明器具)电连接的供电电路的中途。而且,当配线器具5的接点闭合时,从电源向负载供给电力,当配线器具5的接点断开时,切断从电源向负载的电力供给。
器具主体51以相对于安装框4最多可安装三个的单位尺寸形成,收纳有电灯、一对端子板以及用于开闭一对端子板间的电路的接点等零件。此外,按键511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于器具主体51的前部。按键511构成为每次按压按键511时都切换接点的状态(开/闭)。按键511的前表面从器具主体51暴露出来且能被开关按钮52按压。
在器具主体51的前表面的上侧安装有具有透光性的长方形形状的灯罩512。灯罩512通过使收纳在器具主体51的内部的灯所发出的光透过而使灯所发出的光射向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灯,例如能够使用在接点闭合的状态下发出绿光的发光二极管和在接点断开的状态下发出红光的发光二极管。
器具主体51具有两对安装爪513。在器具主体51的上下方向上的两侧面各设置一对安装爪513。通过在将器具主体51插入安装框4的开口窗41的状态下,使用两对安装爪513将器具主体51安装于安装框4,从而将配线器具5安装于安装框4。具体而言,使位于器具主体51的上侧面的一对安装爪513分别嵌合于安装框4的上侧的横片43的一对安装孔431。而且,使位于器具主体51的下侧面的一对安装爪513分别嵌合于安装框4的下侧的横片43的一对安装孔431,从而将器具主体51安装于安装框4。
开关按钮5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开关按钮52以可收纳于第1开口窗11、第2开口窗21以及第3开口窗31的尺寸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按钮52是在安装框4上仅安装了一个配线器具5的情况下所使用的单个用按钮。
开关按钮52以覆盖器具主体51的前表面的方式安装于器具主体51。具体而言,在器具主体51的前表面的上侧设置有柱状的一对轴514。一对轴514设置于隔着灯罩512的左右两侧。而且,在开关按钮52的后表面且是在与器具主体51的一对轴514相对的部位设置有供一对轴514安装的轴承部。通过使一对轴514保持于轴承部,从而开关按钮52能够以一对轴514为支点进行转动。换言之,开关按钮52构成为能够以与前后方向正交的(一对)轴514为支点进行转动。
开关按钮52具有平坦部521和突出部522。平坦部521的前表面是在未操作开关按钮52的状态下大致平行于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的面(参照图11)。突出部522设置于平坦部521的下端,在左右方向上的全长范围内比平坦部521向前方突出。换言之,突出部522设置在平坦部521中的与轴514侧的一端相反侧的一端,且在沿着轴514的方向上的全长范围内比平坦部521向前方突出。此外,突出部522以越向下侧去也就是越靠近开关按钮52的下端缘、越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当将开关按钮52的突出部522向后方压入时,开关按钮52以被一对轴514所支承的部位为支点进行转动。由此,通过利用开关按钮52将按键511压入,来对接点的状态(开/闭)进行切换。
在这里,对于不具有突出部522的开关按钮而言,考虑到压入的容易程度,考虑增大平坦部521的前后方向尺寸。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平坦部521整体地向前方突出,提高了开关按钮的压入容易度,但是无法期待在从上下方向或者左右方向观察时使配线器具组合体容易看起来较薄的效果。另一方面,在不具有突出部522的开关按钮中,当考虑到使配线器具组合体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而减小平坦部521的前后方向尺寸时,虽然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组合体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但是难以将开关按钮压入。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开关按钮52因为具有突出部522,所以能够提高开关按钮52的压入容易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按钮52中,因为能够仅使突出部522向前方突出,并且能够减小平坦部521的前后方向尺寸,所以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组合体101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
在开关按钮52的上侧且是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长圆形形状的透光部523。透光部523是将具有透光性的构件埋入沿着前后方向贯穿开关按钮52的孔的内部而构成的。透光部523通过使从灯罩512射出的光透过,从而使从电灯发出的光射向外部。
因此,使用者通过看见透光部523,即使在周围黑暗的情况下,也能够确认配线器具组合体101的位置。此外,使用者通过观察透光部523的颜色,能够知晓配线器具5的接点的状态、也就是负载的工作状态。例如,在电灯的光是绿色的情况下,透光部523发出绿色的光,因此使用者能够知晓负载处于工作中。
(3)配线器具用板件的组装方法及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如以下那样组装而成。假设前提是:使安装框4的一对结合孔423和第3板件3的一对螺纹孔35重合,并分别利用固定螺钉进行紧固,从而将第3板件3预先安装于安装框4。首先,使用者将第2板件2从后方压靠于第1板件1。由此,第2板件2的多个安装凸部25分别嵌合于第1板件1的多个安装凹部151,从而将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彼此相结合(第1步)。此外,此时,第1板件1的多个定位突起18分别位于第2板件2的多个定位凹部27内,从而限制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彼此向短边方向(上下方向)和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移动。而且,此时,第2板件2位于第1板件1的突壁15的外侧。
接下来,使用者将与第2板件2结合在一起的第1板件1从前方压靠于第3板件3。由此,第1板件1的多个钩挂突起16分别插入第3板件3的多个安装孔34。而且,通过将多个钩挂突起16分别钩挂于多个安装孔34的缘部,使得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彼此相结合(第2步)。此时,第3板件3的凸部36的第1限制部361位于第1板件1的第1凹部152内,因此,限制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彼此向短边方向(上下方向)的移动。此外,此时,第3板件3位于第1板件1的突壁15的内侧。而且,第3板件3的凸部36的第2限制部362位于第2板件2的第2凹部26内,因此,限制第2板件2和第3板件3彼此向短边方向(上下方向)的移动。
如上所述,使用者通过执行第1步和第2步,使第1板件1、第2板件2以及第3板件3组合起来,从而组装出配线器具用板件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安装于安装框4的状态下,配线器具5的前表面(在这里是开关按钮52的前表面)经第1开口窗11、第2开口窗21以及第3开口窗31暴露在外部。也就是说,第1板件1以从前方观察时配线器具5的前表面位于第1开口窗11的内侧的方式安装于配线器具5。同样,第2板件2以从前方观察时配线器具5的前表面位于第2开口窗21的内侧的方式安装于配线器具5。同样,第3板件3以从前方观察时配线器具5的前表面位于第3开口窗31的内侧的方式安装于配线器具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均不是直接安装于配线器具5,而是使用第3板件3和安装框4间接地安装于配线器具5。此外,第3板件3不是直接安装于配线器具5,而是使用安装框4间接地安装于配线器具5。
在这里,如图1所示,在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2板件2位于第1板件1的后方。此外,如图2所示,第1板件1的一对第1纵片12和一对第1横片13以覆盖第2板件2的一对第2纵片22和一对第2横片23的一部分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与第2板件2的一对第2纵片22和一对第2横片23重叠在一起。也就是说,第2板件2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板件1重叠在一起。
而且,如图2所示,第2板件2的外周形状比第1板件1的外周形状大,因此,在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在从前方观察时,第2板件2比第1板件1向外侧突出。也就是说,第2板件2具有以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朝向(在这里是朝向上、朝向下、朝向左、朝向右)从第1板件1的外周缘突出的外周部2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外周部24设置在第2板件2的整周范围。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板件2在从前方观察时在整周上比第1板件1向外侧突出。在该结构中,与外周部24沿着第2板件2的外周缘断断续续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配线器具用板件10的外观性。
而且,如图1、图5所示,在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在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前表面和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的前表面之间存在台阶。也就是说,配线器具用板件10还在第1板件1的外周缘和第2板件的外周部24之间具有构成前后方向上的台阶的台阶部1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板件1层叠于第2板件2的前表面之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14的前后方向尺寸大于或等于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前后方向尺寸。在该结构中,能够在确保第1板件1的强度的同时,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后端形成为在俯视时带有圆角的形状。因此,在第1板件1的外周缘和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之间设置有间隙19。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在前后方向上在第1板件1的外周缘和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之间具有间隙19。在该结构中,例如通过将一字型螺丝刀等治具或者手的指甲插入间隙19,从而容易利用杠杆原理将第1板件1自第2板件2拆下来。此外,在该结构中,与不具有间隙19的情况相比,使用者容易注视第1板件1,其结果是,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
此外,在将第1板件1、第2板件2以及第3板件3组合在一起的状态下,从前方观察时,第3板件3被第1板件1覆盖。也就是说,第1板件1以覆盖第3板件3的前表面的整个区域的方式安装于第3板件3。在该结构中,在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3板件3变得难以比第1板件1向后方突出。也就是说,容易将第3板件3收纳在第1板件1的前后方向尺寸(厚度)内。因此,在该结构中,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形成得较薄。
此外,在将第1板件1、第2板件2以及第3板件3组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3板件3位于第2开口窗21的内侧(参照图7)。而且,第2板件2位于突壁15的外侧、第3板件3位于突壁15的内侧。换言之,突壁15位于第2板件2和第3板件3之间。在该结构中,与不具有突壁15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针对沿着前后方向作用于第1板件1的外力的强度。
而且,如图5、图6所示,第1板件1形成为越靠近上下方向的两端缘,前表面和施工面A1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越小。具体而言,一对第1纵片12以大致平行于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换言之是施工面A1)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上侧的第1横片13形成为以越靠近第1板件1的上端缘、前表面和施工面A1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越小的方式弯曲。此外,下侧的第1横片13形成为以越靠近第1板件1的下端缘、前表面和施工面A1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越小的方式弯曲。
此外,如图5、图6所示,第2板件2形成为以越靠近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的两端缘、前表面和施工面A1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越小。具体而言,一对第2纵片22以大致平行于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换言之是施工面A1)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上侧的第2横片23形成为以越靠近第2板件2的上端缘、前表面和施工面A1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越小的方式弯曲。此外,下侧的第2横片23形成为越靠近第2板件2的下端缘、前表面和施工面A1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越小。
(4)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具有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也就是说,在从前方观察时,第2板件2比第1板件1向外侧突出。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而言,能够进行加减外周部24的从第1板件1突出的突出量等、利用了外周部24的平面设计。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在前后方向重叠。而且,在第1板件1的外周缘和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之间设置有台阶部1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通过与外周部24的设计相结合地加减台阶部14的前后方向尺寸,从而还能够进行利用了外周部24和台阶部14的立体设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与单纯地将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排列在同一平面上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优选的是,配线器具用板件在设置于施工面的状态下融入周围的环境,不过于引人注目。因此,优选的是,配线器具用板件自施工面突出的突出量较小、也就是前后方向尺寸看起来较小(看起来较薄)。在这里,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是将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在前后方向上重叠起来的结构,因此,前后方向尺寸(厚度)变大,也被认为会违背看起来较薄这一条件。
然而,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由于具有台阶部14,所以能够期待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台阶部14的存在,与第2板件2相比,使用者更容易关注第1板件1,产生自施工面A1突出的突出量较小的错觉,因此,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具有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的优点的同时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在前后方向重叠。也就是说,第2板件2中的未被第1板件1覆盖的部位仅是外周部24,因此,针对第2板件2中的被第1板件1遮挡的部位,可进行比较自由的设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例如通过在不改变外周部24的突出量的前提下增大第2板件2的第2纵片22中的被第1板件1覆盖的部位的左右方向尺寸,从而能够提高第2板件2的强度。或者,通过增大第2横片23中的被第1板件1覆盖的部位的上下方向尺寸,从而能够提高第2板件2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均形成为越靠近第1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两端缘,前表面和施工面A1之间的距离越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在被安装于施工面A1的状态下,在第1板件1与施工面A1之间的交界处和第2板件2与施工面A1之间的交界处,能够减小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自施工面A1突出的突出量。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在被安装于施工面A1的状态下,能够减小自施工面A1突出的突出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配线器具用板件10和施工面A1之间的交界不易显眼,所以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在第1板件1与施工面A1之间的交界和第2板件2与施工面A1之间的交界处难以产生台阶,所以来自外部的应力难以作用于配线器具用板件10。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也能够提高针对来自外部的应力的强度。
在这里,第1板件1的前表面与一对第1纵片12的前表面齐平。此外,一对第1纵片12以与施工面A1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板件1的前表面在与前后方向和第1方向(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左右方向)上平坦地形成。此外,第2板件2的前表面与一对第2纵片22的前表面齐平。而且,一对第2纵片22以与施工面A1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各自的前表面在与前后方向和第1方向(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左右方向)上平坦地形成。在该结构中,与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各自的前表面的外周缘在整周上弯曲的结构相比,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容易给使用者留下印象。
此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的前表面分别形成为朝向前方呈凸状。而且,在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1板件1的前表面沿着第2板件2的前表面弯曲。在该结构中,与第1板件1的前表面未沿着第2板件2的前表面弯曲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外观性。例如,如果第1板件1的前表面的曲率和第2板件2的前表面的曲率不大致相等,那么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将会失去一体感,存在损害外观性的可能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第2板件2的外周缘的前端部2A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带有圆角的形状。也就是说,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后端部1A和第2板件2的外周缘的前端部2A均具有大于零的曲率。在该结构中,与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后端部1A和第2板件2的外周缘的前端部2A尖锐的情况相比,能够期待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2板件2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被沿着斜后方的平面切断而成的形状。因此,第2板件2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具有沿着斜后方的端面28。也就是说,第2板件2的与前后方向和第1方向(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面朝向后方。在该结构中,即使在施工面A1粗糙的情况下,在将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安装于施工面A1之际,在配线器具用板件10和施工面A1之间产生的间隙不易显眼,从而能够提高外观性。此外,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板件2的左侧的第2纵片22设置有第2凹部26,凸部36从该第2凹部26暴露在外部。因此,如果是端面28朝向后方的结构,则从前方观察时,难以看到第2凹部26和凸部36,能够提高外观性。
(变形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也可以是,第2板件2的光的反射率比第1板件1的光的反射率小。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在第1板件1的前表面实施光的反射率比较大的白色的涂装,在第2板件2的前表面实施光的反射率比较小的黑色的涂装。在该结构中,与第2板件2相比,使用者容易注意第1板件1,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当然,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的彩色并不限于白色和黑色的组合,例如也可以是白色和银色或者白色和钴蓝的组合,还可以是灰色和银色的组合。此外,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的彩色例如也可以是白色等的相同颜色的浓淡组合。此外,彩色并不限于涂装,例如也可以是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自身的颜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板件1、第2板件2以及第3板件3由彼此独立的构件构成,但是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形成为一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壁15在第1板件1的整周范围连续地形成,但是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突壁15具有多个壁,并且将这些壁沿着第1板件1的外周缘隔开间隔地排列而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器具5是琴键式开关,但是也可以是所谓的柜式(跷跷板式)开关。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1是仅具有一个配线器具5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具有多个配线器具5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器具用板件10在从前方观察时为长方形的形状,但是也可以是在从前方观察时为正方形的形状。此外,配线器具用板件10可以不是在从前方观察时为长方形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在从前方观察时为圆形形状、多边形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口窗11、第2开口窗21以及第3开口窗31均在从前方观察时为长方形的形状,但是也可以是在从前方观察时为正方形的形状。此外,第1开口窗11、第2开口窗21以及第3开口窗31均可以不是在从前方观察时为长方形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在从前方观察时为圆形形状、多边形形状。也就是说,第1开口窗11、第2开口窗21以及第3开口窗31均是供使用者能够从外部看到配线器具5的前表面的形状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也可以是,第2板件2具有在第2开口窗21的外周缘的整周向后方凹陷的凹陷部。而且,第1板件1可以是载置于第2板件2的凹陷部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能够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的前后方向尺寸(厚度)减小与凹陷部的前后方向尺寸相对应的量。
(5)总结
如上所述,第一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具有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第1板件1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1板件1的第1开口窗11。第2板件2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2板件2的第2开口窗21,并且第2板件2位于第1板件1的后方。第1板件1以在从前方观察时配线器具5的前表面位于第1开口窗11的内侧的方式安装于配线器具5。第2板件2以在从前方观察时配线器具5的前表面位于第2开口窗21的内侧的方式安装于配线器具5。第2板件2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板件1重叠。第2板件2具有以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朝向从第1板件1的外周缘突出的外周部24。配线器具用板件10还在第1板件1的外周缘和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之间具有台阶部14,台阶部14构成前后方向上的台阶。
采用该结构,在具有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这样的优点的同时,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
此外,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二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台阶部14的前后方向尺寸(厚度)大于或等于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前后方向尺寸(厚度)。
采用该结构,在确保第1板件1的强度的同时,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台阶部14的前后方向尺寸小于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前后方向尺寸。
此外,在第一技术方案或者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三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在前后方向上在第1板件1的外周缘和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之间具有间隙19。
采用该结构,例如利用一字型螺丝刀等治具或者手指甲可容易地将第1板件1从第2板件2拆下来。此外,在该结构中,与不具有间隙19的情况相比,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不具有间隙19。
此外,在第一技术方案~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四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均是在从前方观察时为长方形的形状。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的短边(第2纵片22)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比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短边(第1纵片12)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厚。
采用该结构,通过加大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的前后方向尺寸,从而在提高第2板件2的强度的同时,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第2板件2的外周部24的短边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与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短边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相同或者比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短边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薄。
此外,在第一技术方案~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五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还具有第3板件3,该第3板件3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3板件3的第3开口窗31。第3板件3以在从前方观察时配线器具5的前表面位于第3开口窗31的内侧的方式安装于配线器具5。第1板件1以覆盖第3板件3的前表面的整个区域的方式安装于第3板件3。
采用该结构,通过使第3板件3与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相组合,能够提高配线器具用板件10的强度。此外,采用该结构,在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3板件3难以比第1板件1向后方突出,因此,容易将配线器具用板件10形成得较薄。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不具有第3板件3。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将第1板件1直接安装于安装框4的结构。此外,即使在配线器具用板件10具有第3板件3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第1板件1不覆盖第3板件3的前表面的整个区域。
此外,在第五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六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第3板件3位于第2开口窗21的内侧。第1板件1具有从第1板件1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突壁15。突壁15沿着第1板件1的外周缘延伸,并且位于第2板件2和第3板件3之间。
采用该结构,与不具有突壁15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针对沿着前后方向作用于第1板件1的外力的强度。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第1板件1不具有突壁15。
此外,在第六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七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突壁15和第2板件2中的任一者具有朝向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安装凸部25。突壁15和第2板件2中的另一者具有安装凹部151,安装凸部25位于安装凹部151的内侧。
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针对沿着前后方向作用于配线器具用板件10的外力的强度,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配线器具用板件10的使用时的稳定性。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突壁15和第2板件2不具有安装凸部25和安装凹部151。
此外,在第六技术方案或者第七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八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突壁15具有第1凹部152。第1凹部152设置于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左右方向)上隔着第1开口窗11的一对部位中的一个(左方)的部位且向前方凹陷。第3板件3具有凸部36(第1限制部361),凸部36位于第1凹部152的内侧。
采用该结构,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彼此之间难以产生错位。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突壁15和第3板件3不分别具有第1凹部152和凸部36。
此外,在第八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九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第2板件2具有第2凹部26。第2凹部26设置在与第1凹部152相对的部位且向前方凹陷。凸部36(第2限制部362)位于第2凹部26的内侧。
采用该结构,第2板件2和第3板件3彼此之间难以产生错位。此外,采用该结构,可利用一个构件(凸部36)确保难以产生第1板件1和第3板件3之间的错位以及第2板件2和第3板件3之间的错位。而且,采用该结构,例如利用一字型螺丝刀等治具或者手指甲容易将第3板件3从第2板件2拆下来。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第2板件2不具有第2凹部26。
此外,在第九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十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在与前后方向和第1方向(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下方向)上,第2凹部26的尺寸比第1凹部152的尺寸小。
采用该结构,能够确保凸部36的强度,并且难以损害配线器具用板件10的外观。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在第2方向上,第2凹部26的尺寸与第1凹部152的尺寸相同或者比第1凹部152的尺寸大。
此外,在第一技术方案~第十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十一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第2板件2的光的反射率比第1板件1的光的反射率小。
采用该结构,与第2板件2相比,使用者容易注意到第1板件1,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第2板件2的光的反射率与第1板件1的光的反射率相同或者比第1板件1的光的反射率大。
此外,在第一技术方案~第十一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十二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外周部24设置于第2板件2的整周。
采用该结构,与外周部24沿着第2板件2的外周缘断断续续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配线器具用板件10的外观性。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外周部24沿着第2板件2的外周缘断断续续地设置。
此外,在第一技术方案~第十二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十三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配线器具5安装于施工面A1。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均形成为越靠近与前后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两端缘,前表面和施工面A1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越小。
采用该结构,在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安装于施工面A1的状态下,能够减小自施工面A1突出的突出量,所以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
此外,在第十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十四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各自的前表面在与前后方向和第1方向(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左右方向)上平坦地形成。
采用该结构,与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各自的前表面的外周缘在整周上弯曲的结构相比,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容易给使用者留下印象。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各自的前表面不在第2方向上平坦地形成。例如,也可以是,第1板件1和第2板件2均形成为越靠近第2方向上的两端缘,前表面和施工面A1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越小。
此外,在第十三技术方案或者第十四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十五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第1板件1的前表面沿着第2板件2的前表面弯曲。
采用该结构,与第1板件1的前表面不沿着第2板件2的前表面弯曲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外观性。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第1板件1的前表面不沿着第2板件2的前表面弯曲。
此外,在第十三技术方案~第十五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十六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后端部1A和第2板件2的外周缘的前端部2A均具有比零大的曲率。
采用该结构,与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后端部1A和第2板件2的外周缘的前端部2A尖锐的情况相比,能够期待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第1板件1的外周缘的后端部1A和第2板件2的外周缘的前端部2A均尖锐。
此外,在第十三技术方案~第十六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十七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中,第2板件2的与前后方向和第1方向(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面朝向后方。
采用该结构,即使在施工面A1具有凹凸等的、施工面A1粗糙的情况下,在将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安装于施工面A1之际,在配线器具用板件10和施工面A1之间产生的间隙也不易显眼,从而能够提高外观性。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第2板件2的第2方向上的两端面是沿着前后方向的面,并且朝向前方。此外,也可以是,第2板件2的第1方向上的两端面朝向后方。
此外,第十八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1具有第一技术方案~第十七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和供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安装的配线器具5。
采用该结构,能够实现在具有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这样的优点的同时,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1。
此外,在第十八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第十九技术方案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1中,配线器具5是开关。配线器具组合体101还具有用于操作开关的开关按钮52。开关按钮52构成为能够以与前后方向正交的轴514为支点进行转动。开关按钮52具有平坦部521和突出部522,该突出部522设置在平坦部521的与轴514侧的一端相反侧的一端(下端)。突出部522在沿着轴514的方向(左右方向)的全长上比平坦部521向前方突出。
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开关按钮52的压入容易度,并且,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组合体101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但是,该结构并非必须,也可以是,开关按钮52例如仅由平坦部521构成。
(实施方式2)
以下,使用图14说明实施方式2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2。其中,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2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1(包含变形例)相同,因此对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2与实施方式1不同,具有配线器具500来代替配线器具5。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2与实施方式1不同,具有第3板件300来代替第3板件3和安装框4。此外,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不同,因为只使作为插座的配线器具500的前表面暴露在外部即可,所以第1板件1的第1开口窗11的大小比实施方式1的第1开口窗11的大小要小。
第3板件300例如由树脂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框状。此外,第3板件300以与实施方式1的安装框4相同的尺寸形成。第3板件300具有第3开口窗301、一对第3纵片302、一对第3横片303以及多个(在这里是四个)安装孔304。此外,第3板件300具有多个(在这里是两个)第1固定孔305、多个(在这里是四个)第2固定孔306以及多组(在这里是三组)安装部307。此外,第3板件300与实施方式1的第3板件3一样,具有凸部36,对此省略了图示。此外,第3板件300的第3开口窗301的大小比实施方式1的第3开口窗31的大小要小。
在这里,第3板件300具有实施方式1的第3板件3和实施方式1的安装框4这两者的功能。也就是说,第3板件300的第3开口窗301、第3纵片302、第3横片303以及安装孔304分别与实施方式1的第3板件3的第3开口窗31、第3纵片32、第3横片33以及安装孔34相对应。此外,第3板件300的第1固定孔305和第2固定孔306分别与实施方式1的安装框4的第1固定孔421和第2固定孔422相对应。
多个安装部307分别具有用于将配线器具500安装于第3板件300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安装部307具有用于钩挂配线器具500的安装爪505(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钩挂槽,对此省略了图示。
配线器具500是与电气设备的插头相连接且用于向电气设备供给电力的插座(Outlet)。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器具500是带有接地极且能同时与两个插头相连接的双口类型的插座。配线器具500具有将器具主体501和盖502结合而成的器体。器体收纳有插头片接受构件和端子板等零件。在盖502的前表面形成有多个插入孔503。通过将电气设备的插头的销或者插头片插入上述多个插入孔503,使电气设备与配线器具50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器具500为了配合具有一对电源极(L极和N极)和接地极的插头而具有两组每三个为一组的插入孔503。
器具主体501和盖502利用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框状的安装件504结合在一起。安装件504具有多个(在这里是四个)安装爪505。因此,通过将安装件504的多个安装爪505分别钩挂于第3板件300的多个安装部307,从而将配线器具500安装于第3板件300。
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2与实施方式1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1一样,能够实现在具有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这样的优点的同时也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的配线器具组合体。
另外,配线器具500并不限于双口类型的插座。例如,配线器具500既可以是单口类型的插座,也可以是可与多个插头相连接的插座。此外,安装于第3板件300的配线器具500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实施方式3)
以下,使用图15说明实施方式3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3。其中,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3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1(包含变形例)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3与实施方式1相比,安装框4的形状不同。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3与实施方式1不同,除了具有配线器具5以外,还具有配线器具500。此外,配线器具5与实施方式1不同,具有开关按钮53来代替开关按钮52。此外,配线器具500与实施方式2不同,是单口类型的插座。而且,配线器具500具有单口类型的插座用的装饰盖54。装饰盖54具有开口窗541。开口窗541沿着前后方向贯穿装饰盖54,使配线器具500的前表面暴露在外部。
安装框4的一对横片4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利用连结片44彼此相连结。利用该连结片44,将开口窗41在左右方向上划分成第1开口部411和第2开口部412。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器具5的前表面位于第1开口部411,并且配线器具500的前表面位于第2开口部412。在上侧的横片43的面向第2开口部412的内周缘设置有安装部45。同样,在下侧的横片43的面向第2开口部412的内周缘设置有安装部45。这些安装部45具有与实施方式2的安装部307相同的功能。也就是说,配线器具500通过将安装件504的多个安装爪505分别钩挂于安装框4的多个安装部45,从而安装于安装框4。
开关按钮53是在安装框4安装有三个配线器具5的情况下使用的三个用按钮。开关按钮53具有平坦部531、突出部532以及透光部533。平坦部531、突出部532以及透光部533分别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按钮52的平坦部521、突出部522以及透光部523相对应。
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3与实施方式1的配线器具组合体101一样,能够实现在具有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这样的优点的同时,还能够期待使配线器具用板件10容易看起来较薄这样的效果的配线器具组合体。
另外,安装于安装框4的配线器具500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安装于安装框4的配线器具5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在这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中,配线器具5、500并不限于室内用,也可以是在建筑物的外部使用的室外用装置。此外,配线器具500也可以没有接地极,例如可以是交流100V用或者直流用的插座。而且,配线器具500并不限于适合A类型和C类型插头的插座,例如也可以是仅与A类型的插头相连接的插座,或者是可与B类型、BF类型、C类型或O类型等插头相连接的插座。
此外,配线器具5、500并不限于上述的开关、插座,例如也可以是人感传感器或者定时器等。而且,也可以是,配线器具5、500例如像带有人感传感器的插座那样是插座、开关、人感传感器、定时器等中的两个以上的功能的组合。
此外,配线器具5、500并不限于以后部埋入壁内的状态设置的结构(埋入设置型),也可以是以整体暴露出来的状态设置于壁部的结构(暴露设置型)。此外,安装框4并不限于固定于埋入盒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使用夹持配件等安装于施工面A1的结构。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1~3的配线器具用板件10和配线器具组合体101~103。但是,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3只不过是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一个。只要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上述的实施方式1~3(包含变形例)就可以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Claims (19)

1.一种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板件,其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1板件的第1开口窗;以及
第2板件,其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2板件的第2开口窗,并且该第2板件位于所述第1板件的后方,
所述第1板件以在从前方观察时配线器具的前表面位于所述第1开口窗的内侧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配线器具,
所述第2板件以在从前方观察时所述配线器具的前表面位于所述第2开口窗的内侧的方式借助所述第1板件安装于所述配线器具,
所述第2板件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1板件重叠,
所述第2板件具有以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朝向从所述第1板件的外周缘突出的外周部,
该配线器具用板件还在所述第1板件的所述外周缘和所述第2板件的所述外周部之间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构成前后方向上的台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部的前后方向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1板件的所述外周缘的前后方向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该配线器具用板件在前后方向上在所述第1板件的所述外周缘和所述第2板件的所述外周部之间具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件和所述第2板件均是在从前方观察时为长方形的形状,
所述第2板件的所述外周部的短边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比所述第1板件的所述外周缘的短边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该配线器具用板件还具有第3板件,该第3板件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第3板件的第3开口窗,
所述第3板件以在从前方观察时所述配线器具的前表面位于所述第3开口窗的内侧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配线器具,
所述第1板件以覆盖所述第3板件的前表面的整个区域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3板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板件位于所述第2开口窗的内侧,
所述第1板件具有从所述第1板件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突壁,
所述突壁沿着所述第1板件的所述外周缘延伸,并且位于所述第2板件和所述第3板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壁和所述第2板件中的任一者具有朝向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第1凸部,
所述突壁和所述第2板件中的另一者具有安装凹部,所述第1凸部位于该安装凹部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壁具有第1凹部,该第1凹部设置于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隔着所述第1开口窗的一对部位中的一个部位且向前方凹陷,
所述第3板件具有第2凸部,该第2凸部位于所述第1凹部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板件具有第2凹部,该第2凹部设置在与所述第1凹部相对的部位且向前方凹陷,
所述第2凸部位于所述第2凹部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在与前后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所述第2凹部的尺寸比所述第1凹部的尺寸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板件的光的反射率比所述第1板件的光的反射率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部设置于所述第2板件的整周。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器具能够安装于施工面,
所述第1板件形成为越靠近与前后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的两端缘,该第1板件的前表面和所述施工面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越小,
所述第2板件形成为越靠近与前后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的两端缘,该第2板件的前表面和所述施工面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越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件和所述第2板件各自的前表面在与前后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平坦地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件的前表面沿着所述第2板件的前表面弯曲。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件的外周缘的后端部和所述第2板件的外周缘的前端部均具有比零大的曲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板件的与前后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的两端面朝向后方。
18.一种配线器具组合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器具用板件;
供所述配线器具用板件安装的配线器具。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配线器具组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器具是开关,
所述配线器具组合体还具有用于操作所述开关的开关按钮,
所述开关按钮构成为能够以与前后方向正交的轴为支点进行转动,
所述开关按钮具有平坦部和突出部,该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平坦部的与所述轴侧的一端相反侧的一端,
所述突出部在沿着所述轴的方向的全长上比所述平坦部向前方突出。
CN201711217760.8A 2016-11-28 2017-11-28 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 Active CN1081226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34366.0A CN112863910A (zh) 2016-11-28 2017-11-28 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0380A JP7122668B2 (ja) 2016-11-28 2016-11-28 配線器具用プレート及び配線器具システム
JP2016-230381 2016-11-28
JP2016230381A JP6803544B2 (ja) 2016-11-28 2016-11-28 配線器具用プレート及び配線器具システム
JP2016-230380 2016-11-28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34366.0A Division CN112863910A (zh) 2016-11-28 2017-11-28 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22697A CN108122697A (zh) 2018-06-05
CN108122697B true CN108122697B (zh) 2021-01-29

Family

ID=6222799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34366.0A Pending CN112863910A (zh) 2016-11-28 2017-11-28 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
CN201711217760.8A Active CN108122697B (zh) 2016-11-28 2017-11-28 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34366.0A Pending CN112863910A (zh) 2016-11-28 2017-11-28 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286391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71697B (it) * 1994-10-25 1997-06-04 Bticino Spa Struttura componibile per il montaggio a parete di apparecchi elettrici
JPH11168813A (ja) * 1997-12-03 1999-06-2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配線器具用プレート
CN2459778Y (zh) * 2000-12-28 2001-11-14 顺德市勒流镇福田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与插座的组合式面板
CN2494027Y (zh) * 2001-08-08 2002-05-29 奇胜电器(惠州)工业有限公司 金属电开关板
CN2655468Y (zh) * 2003-09-22 2004-11-10 Tcl国际电工(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插座
CN2699455Y (zh) * 2004-05-20 2005-05-11 徐少杰 开关面板
TWM289244U (en) * 2005-09-29 2006-04-01 Bau-Hu Jang Improved structure of switch socket (or plug socket)
CN2938358Y (zh) * 2006-07-25 2007-08-22 金上乐 一种开关固定板
JP2008160898A (ja) * 2006-12-20 2008-07-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プレート
JP4936197B2 (ja) * 2008-08-26 2012-05-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配線装置
US8568152B1 (en) * 2012-04-19 2013-10-29 Pass & Seymour, Inc. Shutter assembly for electrical devices
CN202797451U (zh) * 2012-08-29 2013-03-13 滕镔彬 一种墙壁开关插座
CN203799896U (zh) * 2013-12-18 2014-08-27 吴锡山 金属框架结构的玻璃面板墙壁开关盒
CN205303860U (zh) * 2015-12-10 2016-06-08 广东锦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便装式方脚墙壁插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22697A (zh) 2018-06-05
CN112863910A (zh) 2021-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3999A (zh) 防水电气装置
CN108122697B (zh) 配线器具用板件和配线器具组合体
JP2020145120A (ja) 車輌用灯具
JP2006244719A (ja) 防水コンセント
TWI720270B (zh) 配線器具用板及配線器具系統
EP0897173A2 (en) Multiple lens component
JP6803544B2 (ja) 配線器具用プレート及び配線器具システム
JP2004187491A (ja) 配線器具
JP7029702B2 (ja) 配線器具及び配線器具システム
CN217004202U (zh) 灯具安装结构及灯具
JP2019046595A (ja) 配線スイッチ構造、及びスイッチ装置
CN115398583A (zh) 一种墙壁智能开关、无线智能开关及开关安装架
JP7403110B2 (ja) 配線器具、及び取付具
JP5874046B2 (ja) 化粧プレ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るプレート装置
PH12017000267A1 (en) Wiring device, mounting frame, and wiring device system
JP4380763B6 (ja) 配線器具
JP2006320148A (ja) 配線器具用プレート
CN215717832U (zh) 一种锁具
CN211666442U (zh) 一种把手及厨房电器
JP7233325B2 (ja) 防水型電子部品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3275262B2 (ja) 表示装置
JP4144447B2 (ja) スイッチ用ハンドルアダプタ
JP2501120Y2 (ja) パイロットランプ
JP2022191697A (ja) 電気パネルユニット
JP3186112U (ja) 操作端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