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16979B - 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 Google Patents
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116979B CN108116979B CN201810117388.1A CN201810117388A CN108116979B CN 108116979 B CN108116979 B CN 108116979B CN 201810117388 A CN201810117388 A CN 201810117388A CN 108116979 B CN108116979 B CN 1081169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group
- sleeper
- outer side
- travel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9/00—Travelling gear incorporated in or fitted to trolleys or cranes
- B66C9/08—Runners; Runner bear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7/00—Runways, tracks or trackways for trolleys or cranes
- B66C7/08—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unway rails or rail mount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9/00—Travelling gear incorporated in or fitted to trolleys or cranes
- B66C9/14—Trolley or crane travel dri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9/00—Travelling gear incorporated in or fitted to trolleys or cranes
- B66C9/16—Travelling gear incorporated in or fitted to trolleys or cranes with means for maintaining alignment between wheels and tr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andcart (AREA)
- Carriers, Traveling Bodies, And Overhead Traveling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包括支撑架,设置于行走结构的下方,用于支撑行走机构;止挡装置,连接于支撑架上,且与车轮相抵接,用以限制车轮的滚动;侧向支撑结构,与支撑架相连且设置于支撑架的上方,用以限制第一组行走机构的大平衡梁和第二组行走机构的大平衡梁在宽度方向的移动。利用本发明提供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在搬运行走机构的过程中,使得行走机构稳定地固定在搬运工装上,使行走机构在运输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防止行走机构倾覆,消除行走机构在运输过程中的变形,从而可实现行走机构的整体发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起重机械领域,尤其是一种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背景技术
起重机大车行走机构单组车轮数通常有八轮、十轮、十二轮等,每台起重机有四组大车,单组重约40吨,其主要组成部件为车轮、小平衡梁、中平衡梁和大平衡梁。由于各产品大车行走机构整体质量大,重心高,形式多,组装后整体发运难度大,转运风险高,长期以来公司一直采用先预排装后拆开分组发运的形式。
因此,为避免起重机大车行走机构二次排装,实现一次排装整体发运的生产需求,结合大车行走机构的结构特点设计出新型转运工装,使其能够适用各类大车行走机构整体转运,并可循环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可实现对行走机构的整体发运,避免行走机构的二次排装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每组行走机构包括沿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车轮以及设置于行走机构顶部的大平衡梁,搬运工装包括支撑架,设置于行走机构的下方,用于支撑行走机构;止挡装置,连接于支撑架上,且与车轮相抵接,用以限制车轮的滚动;侧向支撑结构,与支撑架相连且设置于支撑架的上方,包括沿行走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外侧支撑、中间支撑和第二外侧支撑,在第一外侧支撑和中间支撑之间用于在其间设置第一组行走机构,以限制第一组行走机构的大平衡梁在宽度方向的移动;第二外侧支撑和中间支撑之间用于在其间设置第二组行走机构,以限制第二组行走机构的大平衡梁在宽度方向的移动。
进一步地,支撑架包括支腿以及设置于支腿上方的支撑平台,行走机构搁置在支撑平台上,支腿在宽度方向的最大间距为行走机构重心高度的1.2~1.5倍。
进一步地,支撑平台为平面框架结构,包括与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纵梁设置于第一外侧支撑和中间支撑之间,用于支撑第一组行走机构;第二纵梁设置于第二外侧支撑和中间支撑之间,用于支撑第二组行走机构。
进一步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上分别铺设有轨道,行走机构通过车轮搁置在轨道上;止挡装置为沿轨道设置的多个楔子,楔子的楔面与车轮抵接。
进一步地,楔子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架上。
进一步地,第一外侧支撑和第二外侧支撑上分别设置有调节螺杆,调节螺杆的轴向与宽度方向平行,调节螺杆的伸缩长度通过手动旋转调整或通过外接传动机构调整。另外,还可以用液压油缸代替调节螺杆,液压油缸的伸缩可通过液压泵驱动。
进一步地,第一外侧支撑和第二外侧支撑分别沿高度方向设置有多组调节螺杆。
进一步地,调节螺杆和行走机构的大平衡梁之间设置有枕木,通过调节调节螺杆可使得枕木抵靠在大平衡梁上。这里,可将调节螺杆设计为具有较长的长度,以减少安装枕木的工作量。优选地,还可以在调节螺杆与枕木接触的端部安装抗耐磨板。
进一步地,第一外侧支撑的朝向中间支撑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枕木托板;第二外侧支撑的朝向中间支撑的侧面设置有第二枕木托板;
第一枕木托板和第二枕木托板设置于调节螺杆的下方,用于支撑枕木。
进一步地,第一枕木托板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外侧支撑可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的轴线方向与长度方向平行,第一枕木托板可绕第一转轴从与第一外侧支撑贴合的位置向下旋转至水平位置,并可通过设置在第一外侧支撑上的缆索定位在水平位置;第二枕木托板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外侧支撑可转动连接,第二转轴的轴线方向与长度方向平行,第二枕木托板可绕第二转轴从与第二外侧支撑贴合的位置向下旋转至水平位置,并可通过设置在第二外侧支撑上的缆索定位在水平位置。
进一步地,中间支撑朝向第一外侧支撑的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组行走机构的大平衡梁相抵接的枕木;中间支撑朝向第二外侧支撑的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二组行走机构的大平衡梁相抵接的枕木。另外,中间支撑朝向第一外侧支撑和第二外侧支撑的两个侧面上也可分别设置调节螺杆,两个侧面上的调节螺杆可对称设置。进一步地,该调节螺杆也可用液压油缸来代替。
利用本发明提供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包括支撑架、止挡装置和侧向支撑结构,可限制行走机构在六个自由度上的移动。在行走机构的搬运过程中,可使行走机构稳定地固定在搬运工装上,使行走机构在运输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防止行走机构倾覆,消除行走机构在运输过程中的变形,从而可实现行走机构的整体发运。另外,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可容纳两组行走机构,使得搬运工装具有较宽的宽度,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抗倾覆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搬运效率,减少转运次数。
附图说明
图1a为行走机构主视图;
图1b为行走机构侧视图;
图2a为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包括行走机构)的主视图;
图2b为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包括行走机构)的侧视图;
图3a为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的主视图;
图3b为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的侧视图;
图3c为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去掉侧向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图4a为本发明提供的楔子的主视图;
图4b为本发明提供的楔子的侧视图;
图5为图3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优选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顶”、“底”,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a和图1b示出了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100的结构图,起重机行走机构100包括沿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行走车轮110,行走车轮110上方设置有多级平衡梁,从下到上依次是小平衡梁、中平衡梁和大平衡梁120。在某些情况下,平衡梁可能少于三级,在本发明中,将位于最顶部的平衡梁称作大平衡梁120。对于不同规格的起重机,其行走机构100的规格尺寸、结构形式皆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为:
1.重心高,起重机行走机构100的重心一般位于其大平衡梁120上;
2.宽度方向不对称,行走机构100上一般布置有多个用于驱动起重机行走机构100的电机马达130,多个电机马达130往往位于行走机构的同一侧,从而使得行走机构100的重心偏向电机马达130所在的一侧;
3.行走机构100在高度或长度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其在宽度方向的尺寸,行走机构100在搬运过程中有易倾覆的特点。本发明中,行走机构100长度方向(X向)、宽度方向(Z向)和高度方向(Y向)的定义如图1a和图1b所示。
如图2a和图2b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200,包括:
支撑架210,设置于行走机构100的下方,用于支撑行走机构100,在本发明中,行走机构100的重量主要通过支撑架210进行支撑;
止挡装置220,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支撑架210上,且与车轮110相抵接,用以限制车轮110的滚动,即止挡装置220的作用在于限制行走机构100相对于搬运工装200在长度方向的移动;
侧向支撑结构230,与支撑架210相连且设置于支撑架210的上方,沿本发明定义的宽度方向,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外侧支撑231、中间支撑232和第二外侧支撑233,在第一外侧支撑231和中间支撑232之间用于在其间设置第一组行走机构100,以限制第一组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在宽度方向的移动;第二外侧支撑233和中间支撑232之间用于在其间设置第二组行走机构100,以限制第二组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在宽度方向的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对搬运工装200的描述使用了与行走机构100相同的参考方向,但行走机构100本身并不是搬运工装200的组成部分,对搬运工装200与行走机构100相关的限定仅表示搬运工装200在搬运状态时的特征。
如果把行走机构100视为一个刚体,其有六个方向的自由度,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200可在这六个自由度上对行走机构100进行固定;
1.沿X轴的移动,由于侧向支撑结构230的顶压作用,从而在行走机构100大平衡梁120与侧向支撑结构230之间产生正压力,该正压力产生的静摩擦力可限制行走机构100沿长度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抵接在车轮110上的止挡装置220来限制车轮110的滚动,也限制行走机构100在长度方向的移动;
2.沿Y轴的移动,依靠行走机构100自身的重力作用,行走机构100可稳定在搬运工装200上,而不发生该方向的移动;
3.沿Z轴的移动,由于侧向支撑结构230的顶压作用,在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与侧向支撑结构230之间产生正压力,该正压力可限制行走机构100沿宽度方向的移动;另外,侧向支撑结构230对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提供宽度方向上的支撑,进一步限制行走机构100沿宽度方向的移动;
4.绕X轴的转动,由于行走机构100具有重心较高且重心偏向电机马达130一侧的特点,行走机构100具有易倾覆的特点,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200通过侧向支撑结构230对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通过支撑,即将支点设置在相对较高的位置,根据力矩平衡原理,可减小侧向支撑力,保证行走机构100的抗倾覆稳定性;
5.绕Y轴的转动,一方面通过多个车轮110与支撑架210之间的静摩擦力来进行固定,另一方面通过侧向支撑结构230与大平衡梁120之间的面接触来进行固定;
6.绕Z轴的转动,通过行走机构100自身的重力使得行走机构100在该方向相对搬运工装200不发生移动。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200,在搬运行走机构100的过程中,使得行走机构100稳定地固定在搬运工装200上,使行走机构100在运输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防止行走机构100倾覆,消除行走机构100在运输过程中的变形,从而可实现行走机构的整体发运。可以理解,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200也可用于行走机构100的临时存放。另外,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200可容纳两组行走机构100,使得搬运工装200具有较宽的宽度,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抗倾覆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搬运效率,减少转运次数。
进一步地,如图3a~图3c所示,支撑架210包括支腿211以及设置于支腿211上方的支撑平台212,行走机构100搁置在支撑平台212上,其重力通过支撑平台212传递到支腿211上,再通过支腿211传递到基础上。支腿211在宽度方向的最大间距为行走机构100重心高度的1.2~1.5倍,可有效保证整个工装在搬运过程中的抗倾覆稳定性。这里,行走机构100的重心高度指行走机构100在使用状态下的重心高度,具体为行走机构100竖直放置时,其重心至车轮110底面的距离。另外,在支撑平台212下方设置支腿211,可使得支撑平台212下方形成一定的空间,方便转运小车(例如液压平板小车300)开到支撑平台212下方,借助转运小车实现整个工装在储存场所(例如装配基地)与运输工具(例如船舶甲板)之间的转移。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平台212上设置有枕木支撑面214,枕木支撑面214位于电机马达130的下方,在行走机构100的搬运过程中,可利用枕木将电机马达130与枕木支撑面214之间的空间垫实,不仅可对电机马达130进行有效保护,也可进一步保证行走机构100的抗倾覆稳定性。
如图3a~图3c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架210为双向对称结构,两个对称面分别是XY平面和YZ平面。在沿X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有4组支腿211,每组支腿211包括相对XY平面对称的两根支腿211,4组支腿211相对于YZ平面对称设置。位于支撑架210中部的支腿211的横截面为工字型,位于支撑架210端部的支腿211的横截面为箱型。
进一步地,支撑平台212为平面框架结构,该平面框架结构包括数根垂直相交的支撑梁。具体地,支撑平台212至少包括沿X方向设置的第一纵梁212a和第二纵梁212b,第一纵梁212a设置于第一外侧支撑231和中间支撑232之间,用于支撑第一组行走机构100;第二纵梁212b设置于第二外侧支撑233和中间支撑232之间,用于支撑第二组行走机构100。即第一纵梁212a和第二纵梁212b分别为第一组行走机构100和第二组行走机构100的直接承载梁。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平台212包括四根横梁和两根纵梁,横梁和纵梁之间垂直相交。其中,四根横梁彼此平行,分别为两根端部横梁和位于两根端部横梁之间的两根中间横梁;纵梁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纵梁212a和第二纵梁212b。上述各支撑梁可采用工字梁或箱型梁。支撑架210包括8根支腿211,分别设置于四根横梁的两端。纵横交错的平面框架结构受力明确,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纵梁212a和第二纵梁212b上分别铺设有轨道213,行走机构100通过车轮110搁置在轨道213上,该轨道213可以与实际的大车运行轨道的型号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b、图4a和图4b所示,止挡装置220为沿轨道213设置的多个楔子221,楔子221的楔面221a与车轮110抵接,从而限制车轮110沿X方向的滚动。楔面221a可设计为圆弧形,从而减小车轮110与楔面221a之间的接触应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楔子221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架210上,从而可根据车轮110的实际位置确定楔子221的位置,以适应不同规格的行走机构100。如图4a和图4b所示,楔子221包括一个底板221b,底板221b的中间部分向上弯折,使得底板221b的中间部分可跨在轨道213的上方。底板221b的两侧开设有螺纹孔,底板221b通过该螺纹孔与支撑架210螺纹连接。在行走机构100的搬运过程中,可通过螺栓将楔子221固定在车轮110下方,使得楔面221a与车轮110相抵接,搬运到目的地之后,拆除楔子221上的螺栓,将行走机构100从搬运工装200上卸下来。
进一步地,如图3a、图3b和图5所示,第一外侧支撑231和第二外侧支撑233上分别设置有调节螺杆234,调节螺杆234的轴向与宽度方向平行。通过旋转调节螺杆234,可在Z方向上将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压紧在搬运工装200的侧向支撑结构230上。
图5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调节螺杆234的结构图。第一外侧支撑231和第二外侧支撑233分别为由支撑平台向上延伸的立柱结构。下面以第一外侧支撑231为例,对调节螺杆234结构进行介绍,第二外侧支撑233上的调节螺杆234可按同样的思路进行设计。在第一外侧支撑231上开设通孔,在通孔中固定设置螺纹套239。螺纹套239为设有内螺纹的套筒,调节螺杆234上设置有外螺纹,该外螺纹与螺纹套239中的内螺纹旋合,当调节螺杆234相对螺纹套239旋转时,调节螺杆234可沿其轴向相对第一外侧支撑231产生位移。调节螺杆234位于第一外侧支撑外侧231的一端可设置与其固定连接的转动盘234a,当旋转该转动盘234a时,可驱动调节螺杆234沿其轴向前进或后退,即压紧或放松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转动盘234a可以手动旋转,也可以通过外接机构旋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外侧支撑231和第二外侧支撑233分别沿高度方向设置有多组调节螺杆234。这主要是为了适应不同规格的行走机构100,当行走机构100的高度较高时,使用最上面一档的调节螺杆234抵压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当行走机构100的高度较低时,使用最下面一档的调节螺杆234抵压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提高搬运工装200的适应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调节螺杆234和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之间设置有枕木,通过旋转调节螺杆234使得枕木抵靠在大平衡梁120上,从而对大平衡梁120的位置进行固定。即在本实施例中,调节螺杆234与大平衡梁120不直接的接触,而通过枕木将调节螺杆234的压紧力传递到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上。因为枕木的表面硬度较低,设置枕木可对大平衡梁120表面进行保护,防止大平衡梁120表面的油漆被划伤,也可避免在大平衡梁120表面产生大的局部应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外侧支撑231的朝向中间支撑232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枕木托板235;第二外侧支撑233的朝向中间支撑232的侧面设置有第二枕木托板236;第一枕木托板235和第二枕木托板236的高度均可以调节,且设置于调节螺杆234的下方。枕木托板用于在竖直方向对枕木进行支撑,在枕木托板上设置水平放置的多排枕木,水平枕木的上方形成一个新的支撑面,用于支撑其上方的竖直排列的枕木,竖直排列的枕木在调节螺杆234的作用下紧紧抵压在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上,从而对行走机构100进行固定,以防止行走机构100发生X方向和Z方向移动。
为使得行走机构100在吊入搬运工装200时枕木托板与行走机构100之间不发生干涉,枕木托板与侧向支撑结构230之间可采用可旋转连接,在将行走机构100吊装至搬运工装200的过程中,将枕木托板收起至与侧向支撑相贴合的位置,待行走机构100吊装就位后,再将枕木托板旋转水平位置,用于支撑枕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枕木托板235通过第一转轴237与第一外侧支撑231可转动连接,第一转轴237的轴线方向与长度方向平行,第一枕木托板235可绕第一转轴237从与第一外侧支撑231贴合的位置向下旋转至水平位置,并可通过设置在第一外侧支撑231上的缆索定位在水平位置;第二枕木托板236通过第二转轴238与第二外侧支撑233可转动连接,第二转轴238的轴线方向与长度方向平行,第二枕木托板236可绕第二转轴238从与第二外侧支撑233贴合的位置向下旋转至水平位置,并可通过设置在第二外侧支撑233上的缆索定位在水平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朝向中间支撑232的侧面上也通过枕木与中间支撑232相抵靠。中间支撑232朝向第一外侧支撑231的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组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相抵接的枕木;中间支撑232朝向第二外侧支撑233的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二组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相抵接的枕木。
图3b示出了中间支撑232的结构。在中间支撑232朝向第一外侧支撑231的侧面上以及朝向第二外侧支撑233的侧面上加工出凹型结构,将枕木且削成凸型插入凹型结构中,并与凹型结构的内壁过盈配合。在行走机构100的搬运过程中,行走结构100的大平衡梁120抵靠在该凸形枕木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本发明的搬运工装200搬运行走机构100的方法,包括以下方法:
a.将搬运工装200安放在平坦的地面;
b.将第一枕木托板235抬起至与第一外侧支撑231贴合的位置,并准备好若干枕木;
c.将第一组行走机构100吊装至搬运工装200内,使其车轮110落在第一纵梁212a上的轨道213上;
d.沿X方向调整第一组行走机构100的位置,使其大平衡梁120的中心对准调节螺杆234;
e.利用枕木将电机马达130与支撑平台212之间空间垫实;
f.安装中间支撑232上的枕木,利用该枕木将大平衡梁120的腹板垫实;
g.将第一枕木托板235放下至水平位置,调节第一外侧支撑231上的调节螺杆234;
h.重复步骤a~g,安装第二组行走机构100;
i.在两组大平衡梁120的车轮110处安装楔子221,用螺栓将楔子221固定在支撑平台212上;
j.用绳索通过两组大平衡梁120的中心轴孔将两组行走机构100串接绑扎牢固;
k.在大平衡梁120与支撑平台212之间拉设缆风;
l.将液压平板小车300开至支撑平台212下方,将整个搬运工装200连同两组行走机构100搬运至另一个场地。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1)
1.一种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每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沿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车轮以及设置于所述行走机构顶部的大平衡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搬运工装包括
支撑架,设置于所述行走机构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行走机构;
止挡装置,连接于所述支撑架上,且与所述车轮相抵接,用以限制所述车轮的滚动;
侧向支撑结构,与所述支撑架相连且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上方,包括沿所述行走机构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外侧支撑、中间支撑和第二外侧支撑,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和所述中间支撑之间用于在其间设置第一组所述行走机构,以限制第一组所述行走机构的所述大平衡梁在所述宽度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和所述中间支撑之间用于在其间设置第二组所述行走机构,以限制第二组所述行走机构的所述大平衡梁在所述宽度方向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支腿以及设置于所述支腿上方的支撑平台,所述行走机构搁置在所述支撑平台上,所述支腿在所述宽度方向的最大间距为所述行走机构重心高度的1.2~1.5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为平面框架结构,包括与所述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设置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和所述中间支撑之间,用于支撑第一组所述行走机构;所述第二纵梁设置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和所述中间支撑之间,用于支撑第二组所述行走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上分别铺设有轨道,所述行走机构通过所述车轮搁置在所述轨道上;
所述止挡装置为沿所述轨道设置的多个楔子,所述楔子的楔面与所述车轮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子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上分别设置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的轴向与所述宽度方向平行,所述调节螺杆的伸缩长度通过手动旋转调整或通过外接传动机构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上分别沿高度方向设置有多组所述调节螺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杆和所述行走机构的所述大平衡梁之间设置有枕木,通过调节所述调节螺杆可使得所述枕木抵靠在所述大平衡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侧支撑的朝向所述中间支撑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枕木托板;
所述第二外侧支撑的朝向所述中间支撑的侧面设置有第二枕木托板;
所述第一枕木托板和所述第二枕木托板设置于所述调节螺杆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枕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枕木托板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方向与所述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枕木托板可绕所述第一转轴从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贴合的位置向下旋转至水平位置,并可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上的缆索定位在水平位置;
所述第二枕木托板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方向与所述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枕木托板可绕所述第二转轴从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贴合的位置向下旋转至水平位置,并可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上的缆索定位在水平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支撑朝向所述第一外侧支撑的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组所述行走机构的所述大平衡梁相抵接的枕木;
所述中间支撑朝向所述第二外侧支撑的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二组所述行走机构的所述大平衡梁相抵接的枕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17388.1A CN108116979B (zh) | 2018-02-06 | 2018-02-06 | 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17388.1A CN108116979B (zh) | 2018-02-06 | 2018-02-06 | 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16979A CN108116979A (zh) | 2018-06-05 |
CN108116979B true CN108116979B (zh) | 2024-03-15 |
Family
ID=62233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17388.1A Active CN108116979B (zh) | 2018-02-06 | 2018-02-06 | 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116979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90872A1 (en) * | 1999-10-08 | 2001-04-11 | Fantuzzi-Reggiane S.p.A. | Universal traversing assembly for legs of cranes or the like |
CN200999180Y (zh) * | 2006-12-15 | 2008-01-02 | 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焦炭码头分公司 | 轨道式起重设备应急防风装置 |
DE202012011812U1 (de) * | 2012-12-10 | 2014-03-13 | Liebherr-Werk Nenzing Gmbh | Kranportal und Portalkran |
CN107161853A (zh) * | 2017-06-20 | 2017-09-15 | 同济大学 | 大车行走机构 |
CN207918279U (zh) * | 2018-02-06 | 2018-09-28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
-
2018
- 2018-02-06 CN CN201810117388.1A patent/CN10811697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90872A1 (en) * | 1999-10-08 | 2001-04-11 | Fantuzzi-Reggiane S.p.A. | Universal traversing assembly for legs of cranes or the like |
CN200999180Y (zh) * | 2006-12-15 | 2008-01-02 | 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焦炭码头分公司 | 轨道式起重设备应急防风装置 |
DE202012011812U1 (de) * | 2012-12-10 | 2014-03-13 | Liebherr-Werk Nenzing Gmbh | Kranportal und Portalkran |
CN107161853A (zh) * | 2017-06-20 | 2017-09-15 | 同济大学 | 大车行走机构 |
CN207918279U (zh) * | 2018-02-06 | 2018-09-28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16979A (zh) | 2018-06-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30356989A1 (en) | Lift system for heavy oversized structural element | |
KR100867238B1 (ko) | 상하 분리가 가능한 전동 이동대차 | |
CN108116979B (zh) | 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 |
CN108100867B (zh) | 起重机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 |
CN210286531U (zh) | 一种钢卷摆渡轨道车 | |
CN111847264A (zh) | 低净空钢筋笼起吊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7918279U (zh) | 起重机双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 |
CN207918278U (zh) | 起重机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 |
CN107152041B (zh) | 一种步履式移动堆载平台 | |
CN216070974U (zh) | 一种组合式pc墙板存放运输一体架 | |
CN212401961U (zh) | 存放装置 | |
KR102255701B1 (ko) | 테이블 폼 운반용 대차 | |
CN211142825U (zh) | 一种普适性简易运梁台车 | |
CN216547227U (zh) | 一种风电管桩模块化专用胎架 | |
CN222630881U (zh) | 一种桥式起重机轨道加固组件 | |
CN221218507U (zh) | 横竖双向组合式钢箱梁支撑垫块 | |
CN222453651U (zh) | 一种预制箱梁倒运装置 | |
CN221370249U (zh) | 一种钢结构构件运输安装装置 | |
CN220960636U (zh) | 一种桥式起重机用试验台 | |
CN220182519U (zh) | 一种临空面大型设备吊装运输平台 | |
CN222005702U (zh) | 一种便于吊装的简易置物架 | |
CN222713694U (zh) | 一种单桩运输翻转系统 | |
CN220703081U (zh) | 一种组装式简易吊装装置 | |
CN212639713U (zh) | 可移动轻便龙门式吊装装置 | |
CN222498592U (zh) | 一种适用于板材的吊装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