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11144B - 栅极谐振部件和栅极谐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栅极谐振部件和栅极谐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11144B
CN108111144B CN201711292564.7A CN201711292564A CN108111144B CN 108111144 B CN108111144 B CN 108111144B CN 201711292564 A CN201711292564 A CN 201711292564A CN 108111144 B CN108111144 B CN 1081111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mponent
hole
ferrite
reson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925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11144A (zh
Inventor
赵海琪
张献猛
刘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erospace Guangt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erospace Guang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erospace Guangt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erospace Guang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29256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111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11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1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111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11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1/00Networks using active elements
    • H03H11/02Multiple-port networks
    • H03H11/04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95Windings disposed upon ring core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栅极谐振部件和栅极谐振装置。所述栅极谐振部件包括:壳体、第一电感部件、第二电感部件、第三电感部件和信号输入插座,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电感部件和第二电感部件位于壳体内,第一电感部件的中轴线、第二电感部件的中轴线和第一通孔的中轴线相互平行,第三线圈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可依据通过信号输入插座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相连。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内部电流的电流值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匹配的直流偏流线圈控制改变电路的输出电感值,实现了可以快速、实时以及准确地输出可以与四极管栅极的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电感。

Description

栅极谐振部件和栅极谐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子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栅极谐振部件和栅极谐振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电子管本身的电器特性,现如今各种各样的电子管已被广泛应用在各个电器领域。但是,由于电子管本身的结构特性,在使用时也会出现多种问题。
大功率四极管的栅极的固有电容很大,对不同射频频率的输入信号,该固有电容所呈现的容性阻抗会随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而变化,由此会使得使用大功率四极管作为输出电器件的大功率射频放大器的输出频响极差。
现有技术中是通过增加一个与四极管的栅极的固有电容相并联的电感,并使该电感与四极管栅极的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方式来抵消该固有电容的不良影响,另外,现有技术中一般是通过使用电机带动上述与固有电容相并联的电感输出不同的电感值,然而,当四极管的输入信号的频率较高时,电机的反应速度无法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匹配,不能及时将与固有电容并联的电感的输出值及时调整为与当前工作频率下,四极管栅极的固有电容相匹配的谐振电感值。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部件和栅极谐振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电机调节可变电感的输出电感,以使该输出电感与四极管栅极的当前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方式,精度低且速度慢,无法与工作在射频频率范围的四极管相匹配的技术缺陷。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部件,包括:
壳体、第一电感部件、第二电感部件、第三电感部件和信号输入插座,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电感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感部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电感部件的中轴线、所述第二电感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一通孔的中轴线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电感部件由第一线圈和第一铁氧体组成,所述第一铁氧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一铁氧体上,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二电感部件由第二线圈和第二铁氧体组成,所述第二铁氧体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二铁氧体上,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二输入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为同名端;
所述第三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构成,所述第三线圈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可依据通过所述信号输入插座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相连。
在上述栅极谐振部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感部件,还包括: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覆盖于所述第一铁氧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二电感部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覆盖于所述第二铁氧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一铁氧体上,包括:
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所述第一绝缘体的所述第一铁氧体上;
所述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二铁氧体上,包括:
所述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所述第二绝缘体的所述第二铁氧体上。
在上述栅极谐振部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电感部件,还包括:第三绝缘体,所述第三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之间;
所述第三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构成,包括:
所述第三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和设置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之间的第三绝缘体组成。
在上述栅极谐振部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三绝缘体均为聚酰亚胺薄膜。
在上述栅极谐振部件中,优选的是,所述信号输入插座为同轴连接器。
在上述栅极谐振部件中,优选的是,所述壳体为铁质正方形壳体;
所述第一铁氧体和所述第二铁氧体为相同尺寸的环形铁氧体;
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均由聚氨酯漆包扁铜线构成;
所述第三线圈由聚氨酯漆包圆铜线构成。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部件,包括:
壳体、第一电感部件、第二电感部件、第三电感部件和信号输入插座,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电感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感部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电感部件的中轴线、所述第二电感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一通孔的中轴线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电感部件由第一线圈和第一铁氧体组成,所述第一铁氧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线圈设置有第一中心抽头,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一铁氧体上,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二电感部件由第二线圈和第二铁氧体组成,所述第二铁氧体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线圈设置有第二中心抽头,所述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二铁氧体上,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中心抽头分别与所述第一中心抽头和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出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为同名端;
所述第三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构成,所述第三线圈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可依据通过所述信号输入插座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相连。
在上述栅极谐振部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感部件,还包括: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覆盖于所述第一铁氧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二电感部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覆盖于所述第二铁氧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一铁氧体上,包括:
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所述第一绝缘体的所述第一铁氧体上;
所述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二铁氧体上,包括:
所述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所述第二绝缘体的所述第二铁氧体上。
在上述栅极谐振部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电感部件,还包括:第三绝缘体,所述第三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之间;
所述第三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构成,包括:
所述第三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和设置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之间的第三绝缘体组成。
在上述栅极谐振部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三绝缘体均为聚酰亚胺薄膜。
在上述栅极谐振部件中,优选的是,所述信号输入插座为同轴连接器。
在上述栅极谐振部件中,优选的是,所述壳体为铁质正方形壳体;
所述第一铁氧体和所述第二铁氧体为相同尺寸的环形铁氧体;
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均由聚氨酯漆包扁铜线构成;
所述第三线圈由聚氨酯漆包圆铜线构成。
在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还包括:电阻和电容;
所述电容的第一端与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相连;
所述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出端相连;
所述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出端和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相连;
其中,当所述待谐振部件为四极管时,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为四极管的栅极,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为四极管的阴极;
当所述待谐振部件为晶体管时,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为晶体管的基极,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为晶体管的发射极;
当所述待谐振部件为场效应管时,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
在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装置,包括上述第二方面的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阻和电容;
所述电容的第一端与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相连;
所述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出端相连;
所述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出端和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相连;
其中,当所述待谐振部件为四极管时,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为四极管的栅极,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为四极管的阴极;
当所述待谐振部件为晶体管时,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为晶体管的基极,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为晶体管的发射极;
当所述待谐振部件为场效应管时,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部件和栅极谐振装置,该栅极谐振部件包括设置有第一通孔的壳体、由第一线圈和具有第二通孔的第一铁氧体组成的且位于壳体内的第一电感部件、由第二线圈和具有第三通孔的第二铁氧体组成的且位于壳体内的第二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缠绕于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构成的第三电感部件以及信号输入插座,第一电感部件的中轴线、第二电感部件的中轴线和第一通孔的中轴线相互平行,第三线圈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可依据通过信号输入插座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相连,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电机调节可变电感的输出电感,以使该输出电感与四极管栅极的当前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方式,精度低且速度慢,无法与工作在射频频率范围的四极管相匹配的技术缺陷,通过采用内部电流的电流值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匹配的直流偏流线圈控制改变电路的输出电感值,实现了可以快速、实时以及准确地输出可以与四极管栅极的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电感。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栅极谐振部件11的正视图;
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电感部件112和第二电感部件113的结构示意图;
图1c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图1a的A-A方向的剖面图;
图1d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栅极谐振部件11的等效电路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栅极谐振部件11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栅极谐振部件21的等效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栅极谐振装置1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栅极谐振装置2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项操作(或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操作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项操作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实施例一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栅极谐振部件11的正视图。本实施例的栅极谐振部件11具体包括:壳体111、第一电感部件112、第二电感部件113、第三电感部件114和信号输入插座115。
其中,壳体111的形状具体可以是正方体、球体、圆柱体或圆锥体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限制,图1a中示例性的将壳体111的形状表示为正方体。壳体111的材料具体可以是铁、铜或塑料等,本实施例对此也不进行限制,但是,如果通过信号输入插座115输入的信号为高频信号,那么壳体111的材料优选为铁,因为铁质的壳体111对高频信号有较好的屏蔽作用,可以有效防止高频信号辐射至壳体111外部,对周围的电子器件产生不良影响。如图1a所示,壳体111上还设置有第一通孔1111,图1a中示例性地将第一通孔1111设置在壳体111外表面的正中间且为圆形,其实,第一通孔1111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11外表面的其他位置,而且也可以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等形状,本实施例对第一通孔1111的位置和形状不进行限制。
图1b为第一电感部件112和第二电感部件113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电感部件112位于壳体111内,如图1b所示,第一电感部件112由第一线圈1121和第一铁氧体1122组成,第一铁氧体112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1221,第一线圈1121通过第二通孔11221均匀缠绕于第一铁氧体1122上。第一线圈1121的输入端分别与信号输入插座115的第一输入端和栅极谐振部件11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一线圈1121的输出端分别与信号输入插座115的第二输入端和栅极谐振部件11的第二输出端相连。其中,第一线圈1121具体可以是由漆包扁铜线构成,也可以是由漆包圆铜线构成,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如图1b所示,示例性的将第一铁氧体1122的形状表示为环形,第一铁氧体1122的形状也可以是具有通孔的长方体等形状。
其中,第二电感部件113位于壳体111内,如图1b所示,第二电感部件113由第二线圈1131和第二铁氧体1132组成,第二铁氧体1132上设置有第三通孔11321,第二线圈1131通过第三通孔11321均匀缠绕于第二铁氧体1132上。第二线圈1131的输入端与信号输入插座115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第二线圈1131的输出端与信号输入插座115的第二输入端相连,其中,第一线圈1121的输入端与第二线圈1131的输出端为同名端。其中,第二线圈1131具体可以是由漆包扁铜线构成,也可以是由漆包圆铜线构成,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如图1b所示,示例性的将第二铁氧体1132的形状表示为环形,第二铁氧体1132的形状也可以是具有通孔的长方体等形状。
图1c为图1a的A-A方向的剖面图。如图1c所示,第三线圈1141同时穿过第一通孔1111、第二通孔11221和第三通孔11231缠绕于壳体111的外表面上,构成了第三电感部件114。第三线圈1141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可依据通过信号输入插座115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相连。图1a以及图1c中均示例性地将第三线圈1141表示为均匀缠绕在正方形壳体111的四个方向上,第三线圈1141也可以延一个、两个或多个方向缠绕在壳体111上,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进一步地,第一电感部件112的中轴线、第二电感部件113的中轴线和第一通孔1111的中轴线是相互平行的,图1c示例性的将第一电感部件112的中轴线、第二电感部件113的中轴线和第一通孔1111的中轴线表示为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并没有对第一电感部件112和第二电感部件113进行位置固定,而是依靠第三线圈1141来限定第一电感部件112和第二电感部件113的位置,也可以使用骨架等部件对第一电感112和第三电感部件113进行固定。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11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图1d为本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11的等效电路图,如图1d所示,T1为第一电感部件112、T2为第二电感部件113、T3为第三电感部件114、J1为信号输入插座115、U1为可依据通过信号输入插座115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图1d中将第一铁氧1122和第二铁氧体1132共同表示为FB。
栅极谐振部件11的作用是用于输出与待谐振部件栅极的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电感,由于待谐振部件栅极固有电容的电容值会根据待谐振部件的输入信号的频率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当待谐振部件的输入信号的频率发生变化时,栅极谐振部件11的输出电感的电感值也应产生与待谐振部件的输入信号的频率变化值相匹配的变化。
如图1d所示,第一线圈1121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二线圈1131的输入端和栅极谐振部件11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一线圈112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线圈1131的输出端和栅极谐振部件11的第二输出端相连,由此可见,栅极谐振部件11的输出电感为第一电感部件112和第二电感部件113并联并之后的电感。因此,若想实现栅极谐振部件11的输出电感的电感值依据待谐振部件的输入信号的频率变化而变化,那么,第一电感部件112和第二电感部件113的输出电感值就需依据待谐振部件的输入信号的频率变化而变化。
如图1d所示,由于第三线圈1141接入了与可依据通过信号输入插座115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因此,第三线圈1141中的直流电流的电流值会随通过信号输入插座115输入的信号的频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第三线圈1141设置为穿过第二通孔11221和第三通孔11231,因此,当第三线圈1141中通过的直流电流的电流值的变化会导致第一铁氧体1122和第二铁氧体1132的磁导率发生变化,使得第一电感部件112和第二电感部件113的输出电感值发生变化,进而使得栅极谐振部件11的输出电感值发生变化,变化之后的输出电感值可以与在输入信号的当前频率下待谐振部件的栅极的固有电容产生谐振。
另外,可依据通过信号输入插座115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的输出电流值依据通过信号输入插座115输入的信号的频率是如何变化的,这个可以是事先设定好的。工作人员可以事先通过实验测试得到输入信号的频率与待谐振部件的栅极的固有电容值的对应关系,然后依据这种对应关系对外部直流电源进行设置,当然,在对外部直流电源进行设置时,同时还要考虑第一铁氧体1122的磁导率、第二铁氧体1132的磁导率以及通过信号输入插座115所输入信号的最高频率等因素。
进一步地,由于通过信号输入插座115输入的信号的频率变化较快,因此,相应的,外部直流电源输出的直流电流的电流值也会产生较快变化,使得第三线圈1141中通过的直流电流的电流值变化较快,导致第一线圈1121和第二线圈1131中感应产生相应的直流电流。如图1d所示,第一线圈1121与第二线圈1131相连接的不是同名端,因此,上述在第一线圈1121和第二线圈1131中感应产生的直流电流在第一线圈1121和第二线圈1131中流向相反,因此可以相互抵消,以免对栅极谐振部件11的输出电感产生影响。
进一步地,对第一线圈1121、第二线圈1131、第三线圈1141、第一铁氧1122和第二铁氧体1132的设置进行具体说明:
A、由于输入信号的频率越高,待谐振部件的栅极的固有电容越大,使得所需与该固有电容谐振的电感的电感值越大,因此,待谐振部件的最高工作频率越高,第一线圈1121和第二线圈1131的匝数应越多。
B、由于第一铁氧体1122和第二铁氧体1123的磁导率的饱和度是由第三线圈1141的匝数决定的,因此,应依据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第一铁氧体1122的磁导率和第二铁氧体的磁导率来设定第三线圈1141的匝数。
C、输入信号的频率越高,应选用磁导率越低的第一铁氧体1122和第二铁氧体1132。由于输入信号的功率越大,第一铁氧体1122和第二铁氧体1132上会产生越多的热量,因此,应依据输入信号的功率,选取不同尺寸的第一铁氧体1122和第二铁氧体1132。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部件11,该栅极谐振部件11包括设置有第一通孔1111的壳体111、由第一线圈1121和具有第二通孔11221的第一铁氧体1122组成的且位于壳体111内的第一电感部件112、由第二线圈1131和具有第三通孔11321的第二铁氧体1132组成的且位于壳体111内的第二电感部113、由同时穿过第一通孔1111、第二通孔11221和第三通孔11321缠绕于壳体111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1141构成的第三电感部件114以及信号输入插座115,第一电感部件112的中轴线、第二电感部件113的中轴线和第一通孔1111的中轴线相互平行,第三线圈1141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可依据通过信号输入插座输入115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相连,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电机调节可变电感的输出电感,以使该输出电感与四极管栅极的当前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方式,精度低且速度慢,无法与工作在射频频率范围的四极管相匹配的技术缺陷,通过采用内部电流的电流值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匹配的直流偏流线圈控制改变电路的输出电感值,实现了可以快速、实时以及准确地输出可以与四极管栅极的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电感。
实施例二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栅极谐振部件11的正视图。本实施例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进行优化,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电感部件112优化为还包括:第一绝缘体1123,第一绝缘体1123覆盖于第一铁氧体1122的外表面上;将第二电感部件113优化为还包括:第二绝缘体1133,第二绝缘体1133覆盖于第二铁氧体1132的外表面上。
相应地,将第一线圈1121通过第二通孔11221均匀缠绕于第一铁氧体1122上,优化为:第一线圈1121通过第二通孔11221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第一绝缘体1123的第一铁氧体1122上。
相应地,将第二线圈1131通过第三通孔11321均匀缠绕于第二铁氧体1132上,优化为:第二线圈1131通过第三通孔11321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第二绝缘体1133的第二铁氧体1132上。
进一步地,将第三电感部件114优化为还包括:第三绝缘体1142,第三绝缘体1142设置于第三线圈1141与壳体111的外表面之间。
相应地,将第三电感部件114由同时穿过第一通孔1111、第二通孔11221和第三通孔11321缠绕于壳体111外表面的第三线圈1141构成,优化为:第三电感部件114由同时穿过第一通孔1111、第二通孔11221和第三通孔11321缠绕于壳体111外表面的第三线圈1141和设置于第三线圈1141与壳体111的外表面之间的第三绝缘体1142组成。
进一步地,将第一绝缘体1123、第二绝缘体1133和第三绝缘体1142优化为聚酰亚胺薄膜。
进一步地,将信号输入插座115优化为同轴连接器。
进一步地,将壳体111优化为铁质正方形壳体;将第一铁氧体1122和第二铁氧体1132优化为相同尺寸的环形铁氧体;将第一线圈1121和第二线圈1131优化为均由聚氨酯漆包扁铜线构成;将第三线圈1141优化为由聚氨酯漆包圆铜线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1为铁质正方形壳体,铁质壳体111可以较好的对壳体111内部的高频信号进行屏蔽,防止高频信号辐射至壳体111外部,对周围的电器件产生不良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铁氧体1122外表面覆盖有第一绝缘体1123,第一绝缘体1123为聚酰亚胺薄膜,该薄膜较为柔软,可以较为容易且贴合性较好地缠绕在第一铁氧体1122的外表面,第一绝缘体1123用于对第一铁氧体1122和第一线圈1121进行隔离。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121由聚氨酯漆包扁铜线构成,第一线圈1121通过第二通孔11221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第一绝缘体1123的第一铁氧体1122上。使用聚氨酯漆包扁铜线,而非聚氨酯漆包圆铜线构成第一线圈1121是为了减小第一线圈1121在穿过第二通孔11221时占用的第二通孔11221的体积,如此可以为第三线圈1141预留更多的空间,以便第三线圈1141可以顺利地穿过第二通孔11221。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铁氧体1132外表面覆盖有第二绝缘体1133,第二绝缘体1133也是聚酰亚胺薄膜,因此第二绝缘体1133也可以较为容易且贴合性较好地缠绕在第二铁氧体1132的外表面,第二绝缘体1133也用于对第二铁氧体1132和第二线圈1131进行隔离。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线圈1131也是由聚氨酯漆包扁铜线构成,第二线圈1131通过第三通孔11321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第二绝缘体1133的第二铁氧体1132上。同样地,使用聚氨酯漆包扁铜线,而非聚氨酯漆包圆铜线构成第二线圈1131也是为了减小第二线圈1131在穿过第三通孔11321时占用的第三通孔11321的体积,如此可以为第三线圈1141预留更多的空间,以便第三线圈1141可以顺利地穿过第三通孔11321。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感部件112和第二电感部件113的结构示意图可参见图1b。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电感部件114由同时穿过第一通孔1111、第二通孔11221和第三通孔11321缠绕于壳体111外表面的第三线圈1141和设置于第三线圈1141与壳体111的外表面之间的第三绝缘体1142组成,第三绝缘体1142也是聚酰亚胺薄膜,并设置在第三线圈1141与壳体111的外表面之间,用于对壳体111和第三线圈1141进行隔离。
在本实施例中,信号输入插座115为同轴连接器,同轴连接器可以用于输入射频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部件11,优化增加了第一绝缘体1123、第二绝缘体1133和第三绝缘体1142,防止短路情况的发生,还将信号输入插座115优化为同轴连接器,使得栅极谐振部件11可有效输入射频信号,同时还将壳体111优化为铁质正方形壳体,将第一铁氧体1122和第二铁氧体1132优化为相同尺寸的环形铁氧体,将第一线圈1121和第二线圈1131优化为均由聚氨酯漆包扁铜线构成,将第三线圈1141优化为由聚氨酯漆包圆铜线构成。该栅极谐振部件11可以对内部的高频信号有较好的屏蔽作用,且电器连接更加安全可靠,通过采用内部电流的电流值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匹配的直流偏流线圈控制改变电路的输出电感值,实现了可以快速、实时以及准确地输出可以与四极管栅极的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电感。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部件21,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21的正视图与实施例一中的栅极谐振部件11的正视图相同,因此本实施例不再重复提供栅极谐振部件21的正视图,可参见图1a。本实施例的栅极谐振部件21具体包括:壳体211、第一电感部件212、第二电感部件213、第三电感部件214和信号输入插座215。
其中,壳体21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111,第一电感部件212和第二电感部件213位于壳体211内,第一电感部件212的中轴线、第二电感部件213的中轴线和第一通孔2111的中轴线相互平行。
其中,第一电感部件212由第一线圈2121和第一铁氧体2122组成,第一铁氧体212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21221,第一线圈2121设置有第一中心抽头,第一线圈2121通过第二通孔21221均匀缠绕于第一铁氧体2122上,第一线圈2121的输入端与信号输入插座215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第一线圈2121的输出端分别与信号输入插座215的第二输入端和栅极谐振部件21的第二输出端相连。
其中,第二电感部件213由第二线圈2131和第二铁氧体2132组成,第二铁氧体2132上设置有第三通孔21321,第二线圈2131设置有第二中心抽头,第二线圈2131通过第三通孔21321均匀缠绕于第二铁氧体2132上,第二线圈2131的输入端与信号输入插座215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第二线圈2131的输出端与信号输入插座215的第二输入端相连,第二中心抽头分别与第一中心抽头和栅极谐振部件21的第一输出端相连,其中,第一线圈2121的输入端与第二线圈2131的输出端为同名端。
其中,第三电感部件214由同时穿过第一通孔2111、第二通孔21221和第三通孔21321缠绕于壳体211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2141构成,第三线圈2141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可依据通过信号输入插座215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相连。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铁氧体2122和第二铁氧体1132的结构示意图,可参见图1b,栅极谐振部件21的剖面图可参见图1c。
本实施例中的壳体211、第一电感部件212、第二电感部件213、第三电感部件214和信号输入插座215均与实施例一中的壳体111、第一电感部件112、第二电感部件113、第三电感部件114和信号输入插座115为相同的器件且工作原理均相同,实施例一中对壳体111、第一电感部件112、第二电感部件113、第三电感部件114和信号输入插座115的描述均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壳体211、第一电感部件212、第二电感部件213、第三电感部件214和信号输入插座215,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但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线圈2121设置有第一中心抽头,第二线圈设置有第二中心抽头,且第一中心抽头、第二中心抽头和栅极谐振部件21的第一输出端相连,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21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11的本质区别在于输入电感与输出电感的匝数比。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11的输入电感与输出电感的匝数比为1:1,然而本实施例及之后的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21的输入电感与输出电感的匝数比为2:1,如此设置可以使栅极谐振部件21的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阻抗比为4:1,使得栅极谐振装置21的输出信号的阻抗较输入信号的阻抗有大幅降低,由此,可降低栅极谐振部件21的后级电器件的输入信号的阻抗。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21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21的等效电路图,如图3所示,T1为第一电感部件212、T2为第二电感部件213、T3为第三电感部件214、J1为信号输入插座215、U1为可依据通过信号输入插座215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图3中将第一铁氧2122和第二铁氧体2132共同表示为FB。
图3所示电路与图1d所示电路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对图1d中电路的工作原理的说明适用于图3所示电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图3所示电路与图1d所示电路的区别仅在于:图3中栅极谐振部件21的第一输出端是与第一中心抽头和第二中心抽头相连,而图1d中栅极谐振部件11的第一输出端是与第一线圈1121的输入端和第二线圈1131的输入端相连,上述不同的连接方式仅对栅极谐振部件的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阻抗比有影响,而不会影响栅极谐振部件的工作原理。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部件21,该栅极谐振部件21包括设置有第一通孔2111的壳体211、由第一线圈2121和具有第二通孔21221的第一铁氧体2122组成的且位于壳体211内的第一电感部件212、由第二线圈2131和具有第三通孔21321的第二铁氧体2132组成的且位于壳体211内的第二电感部213、由同时穿过第一通孔2111、第二通孔21221和第三通孔21321缠绕于壳体211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2141构成的第三电感部件214以及信号输入插座215,第一电感部件212的中轴线、第二电感部件213的中轴线和第一通孔2111的中轴线相互平行,第三线圈2141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可依据通过信号输入插座215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相连,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电机调节可变电感的输出电感,以使该输出电感与四极管栅极的当前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方式,精度低且速度慢,无法与工作在射频频率范围的四极管相匹配的技术缺陷,通过采用内部电流的电流值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匹配的直流偏流线圈控制改变电路的输出电感值,实现了可以快速、实时以及准确地输出可以与四极管栅极的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电感。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部件21,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21的正视图与实施例二中的栅极谐振部件11的正视图相同,因此本实施例不再重复提供栅极谐振部件21的正视图,可参见图2。本实施例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进行优化,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电感部件212优化为还包括:第一绝缘体2123,第一绝缘体2123覆盖于第一铁氧体2122的外表面上;将第二电感部件213优化为还包括:第二绝缘体2133,第二绝缘体2133覆盖于第二铁氧体2132的外表面上。
相应地,将第一线圈2121通过第二通孔21221均匀缠绕于第一铁氧体2122上,优化为:第一线圈2121通过第二通孔21221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第一绝缘体2123的第一铁氧体2122上。
相应地,将第二线圈2132通过第三通孔21321均匀缠绕于第二铁氧体2132上,优化为:第二线圈2132通过第三通孔21321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第二绝缘体2133的第二铁氧体2132上。
进一步地,将第三电感部件214优化为还包括:第三绝缘体2142,第三绝缘体2142设置于第三线圈2141与壳体211的外表面之间。
相应地,将第三电感部件214由同时穿过第一通孔2111、第二通孔21221和第三通孔21321缠绕于壳体211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2141构成,优化为:第三电感部件214由同时穿过第一通孔2111、第二通孔21221和第三通孔21321缠绕于壳体211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2141和设置于第三线圈2141与壳体211的外表面之间的第三绝缘体2142组成。
进一步地,将第一绝缘体2123、第二绝缘体2133和第三绝缘体2142优化为为聚酰亚胺薄膜。
进一步地,将信号输入插座215优化为同轴连接器。
进一步地,将壳体211优化为铁质正方形壳体;将第一铁氧体2122和第二铁氧体2132优化为相同尺寸的环形铁氧体;进一步地,将第一线圈2121和第二线圈2131优化为由聚氨酯漆包扁铜线构成;将第三线圈2141优化为由聚氨酯漆包圆铜线构成。
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对栅极谐振部件11的描述完全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21,因此,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部件21,优化增加了第一绝缘体2123、第二绝缘体2133和第三绝缘体2143,防止短路情况的发生,还将信号输入插座215优化为同轴连接器,使得栅极谐振部件21可有效输入射频信号,同时还将壳体211优化为铁质正方形壳体,将第一铁氧体2122和第二铁氧体2132优化为相同尺寸的环形铁氧体,将第一线圈2121和第二线圈2131优化为均由聚氨酯漆包扁铜线构成,将第三线圈2141优化为由聚氨酯漆包圆铜线构成。该栅极谐振部件21可以对内部的高频信号有较好的屏蔽作用,且电器连接更加安全可靠,通过采用内部电流的电流值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匹配的直流偏流线圈控制改变电路的输出电感值,实现了可以快速、实时以及准确地输出可以与四极管栅极的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电感。
实施例五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栅极谐振装置1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栅极谐振装置1包括: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11、电阻R1和电容C1。
其中,电容C1的第一端与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电阻R1的第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第二端和栅极谐振部件11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栅极谐振部件11的第二输出端和待谐振部件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
当待谐振部件3为四极管时,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为四极管的栅极,待谐振部件3的第二输入端为四极管的阴极;当待谐振部件3为晶体管时,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为晶体管的基极,待谐振部件3的第二输入端为晶体管的发射极;当待谐振部件3为场效应管时,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待谐振部件3的第二输入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
在本实施例中,栅极谐振装置1具体用于给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提供谐振电感和固定阻抗。由于当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的固有电容的电容值会随栅极谐振装置1的输出信号的频率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因此,栅极谐振装置1会依据其自身输出信号的频率,向待谐振部件3输出不同的谐振电感,以使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的当前固有电容可以与栅极谐振装置1的当前输出电感产生谐振。
进一步地,当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的固有电容与栅极谐振装置1的输出电感产生谐振时,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的阻抗为无穷大,由于栅极谐振装置1在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并联了一个电阻R1,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待谐振部件3在整个工作频带内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的阻抗均为R1的电阻值,使待谐振部件3可以稳定工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栅极谐振装置1还包括有电容C2。当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的工作状态为负偏压时,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会产生直流电流,电容C2用于隔离上述直流电流,防止该直流电流对栅极谐振部件11的输出电感产生影响。电容C2典型的可以是耐高压的陶瓷电容等。
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装置1,该栅极谐振装置1包括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11、电阻R1和电容C1,电容C1的第一端与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电阻R1的第一端分别与电容C1的第二端和栅极谐振部件11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栅极谐振部件11的第二输出端和待谐振部件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电机调节可变电感的输出电感,以使该输出电感与四极管栅极的当前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方式,精度低且速度慢,无法与工作在射频频率范围的四极管相匹配的技术缺陷,通过采用内部电流的电流值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匹配的直流偏流线圈控制改变电路的输出电感值,实现了可以快速、实时以及准确地输出可以与四极管栅极的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电感,同时还可以为四极管提供固定的输入阻抗,使四极管可以稳定工作。
实施例六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栅极谐振装置2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栅极谐振装置2包括: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21,、电阻R2和电容C2。
其中,电容C2的第一端与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电阻R2的第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第二端和栅极谐振部件21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栅极谐振部件21的第二输出端和待谐振部件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
当待谐振部件3为四极管时,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为四极管的栅极,待谐振部件3的第二输入端为四极管的阴极;当待谐振部件3为晶体管时,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为晶体管的基极,待谐振部件3的第二输入端为晶体管的发射极;当待谐振部件3为场效应管时,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待谐振部件3的第二输入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
本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装置2与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栅极谐振装置1的工作原理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了一种栅极谐振装置2,该栅极谐振装置2包括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栅极谐振部件21、电阻R2和电容C2,电容C2的第一端与待谐振部件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电阻R2的第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第二端和栅极谐振部件21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栅极谐振部件21的第二输出端和待谐振部件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电机调节可变电感的输出电感,以使该输出电感与四极管栅极的当前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方式,精度低且速度慢,无法与工作在射频频率范围的四极管相匹配的技术缺陷,通过采用内部电流的电流值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匹配的直流偏流线圈控制改变电路的输出电感值,实现了可以快速、实时以及准确地输出可以与四极管栅极的固有电容产生谐振的电感,同时还可以为四极管提供固定的输入阻抗,使四极管可以稳定工作。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4)

1.一种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第一电感部件、第二电感部件、第三电感部件和信号输入插座,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电感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感部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电感部件的中轴线、所述第二电感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一通孔的中轴线重合;
所述第一电感部件由第一线圈和第一铁氧体组成,所述第一铁氧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一铁氧体上,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二电感部件由第二线圈和第二铁氧体组成,所述第二铁氧体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二铁氧体上,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二输入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为同名端;
所述第三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构成,所述第三线圈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可依据通过所述信号输入插座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部件,还包括: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覆盖于所述第一铁氧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二电感部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覆盖于所述第二铁氧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一铁氧体上,包括:
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所述第一绝缘体的所述第一铁氧体上;
所述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二铁氧体上,包括:
所述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所述第二绝缘体的所述第二铁氧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感部件,还包括:第三绝缘体,所述第三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之间;
所述第三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构成,包括:
所述第三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和设置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之间的第三绝缘体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三绝缘体均为聚酰亚胺薄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为同轴连接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铁质正方形壳体;
所述第一铁氧体和所述第二铁氧体为相同尺寸的环形铁氧体;
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均由聚氨酯漆包扁铜线构成;
所述第三线圈由聚氨酯漆包圆铜线构成。
7.一种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第一电感部件、第二电感部件、第三电感部件和信号输入插座,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电感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感部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电感部件的中轴线、所述第二电感部件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一通孔的中轴线重合;
所述第一电感部件由第一线圈和第一铁氧体组成,所述第一铁氧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线圈设置有第一中心抽头,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一铁氧体上,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二电感部件由第二线圈和第二铁氧体组成,所述第二铁氧体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线圈设置有第二中心抽头,所述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二铁氧体上,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中心抽头分别与所述第一中心抽头和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出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端为同名端;
所述第三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构成,所述第三线圈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可依据通过所述信号输入插座输入的信号的频率而改变输出电流的外部直流电源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部件,还包括: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覆盖于所述第一铁氧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二电感部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覆盖于所述第二铁氧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一铁氧体上,包括:
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所述第一绝缘体的所述第一铁氧体上;
所述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二铁氧体上,包括:
所述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均匀缠绕于外表面覆盖有所述第二绝缘体的所述第二铁氧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感部件,还包括:第三绝缘体,所述第三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之间;
所述第三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构成,包括:
所述第三电感部件由同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第三线圈和设置于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之间的第三绝缘体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三绝缘体均为聚酰亚胺薄膜。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输入插座为同轴连接器。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铁质正方形壳体;
所述第一铁氧体和所述第二铁氧体为相同尺寸的环形铁氧体;
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均由聚氨酯漆包扁铜线构成;
所述第三线圈由聚氨酯漆包圆铜线构成。
13.一种栅极谐振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阻和电容;
所述电容的第一端与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相连;
所述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出端相连;
所述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出端和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相连;
其中,当所述待谐振部件为四极管时,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为四极管的栅极,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为四极管的阴极;
当所述待谐振部件为晶体管时,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为晶体管的基极,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为晶体管的发射极;
当所述待谐振部件为场效应管时,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
14.一种栅极谐振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栅极谐振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阻和电容;
所述电容的第一端与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相连;
所述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出端相连;
所述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栅极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出端和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相连;
其中,当所述待谐振部件为四极管时,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为四极管的栅极,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为四极管的阴极;
当所述待谐振部件为晶体管时,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为晶体管的基极,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为晶体管的发射极;
当所述待谐振部件为场效应管时,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一输入端为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待谐振部件的第二输入端为场效应管的源极。
CN201711292564.7A 2017-12-08 2017-12-08 栅极谐振部件和栅极谐振装置 Active CN1081111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92564.7A CN108111144B (zh) 2017-12-08 2017-12-08 栅极谐振部件和栅极谐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92564.7A CN108111144B (zh) 2017-12-08 2017-12-08 栅极谐振部件和栅极谐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11144A CN108111144A (zh) 2018-06-01
CN108111144B true CN108111144B (zh) 2021-06-08

Family

ID=62209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92564.7A Active CN108111144B (zh) 2017-12-08 2017-12-08 栅极谐振部件和栅极谐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1114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918A (zh) * 1994-12-06 1996-10-09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高品质因数集成电感器
CN1434974A (zh) * 1999-12-16 2003-08-06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电感器磁心线圈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80955A (zh) * 2010-08-23 2013-06-26 L·皮尔·德罗什蒙 具有谐振晶体管栅极的功率场效应晶体管
US9219512B2 (en) * 2008-11-25 2015-12-22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Integrated receiver and integrated circuit having integrated inductors and method therefor
CN205810515U (zh) * 2016-05-17 2016-12-14 深圳市金飞越数码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值可调的功率电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61109A1 (en) * 2002-01-11 2003-07-24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Resonant clock distribution for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
US8968535B2 (en) * 2009-12-14 2015-03-03 Spp Process Technology Systems Uk Limited Ion beam sour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918A (zh) * 1994-12-06 1996-10-09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高品质因数集成电感器
CN1434974A (zh) * 1999-12-16 2003-08-06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电感器磁心线圈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9219512B2 (en) * 2008-11-25 2015-12-22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Integrated receiver and integrated circuit having integrated inductors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3180955A (zh) * 2010-08-23 2013-06-26 L·皮尔·德罗什蒙 具有谐振晶体管栅极的功率场效应晶体管
CN205810515U (zh) * 2016-05-17 2016-12-14 深圳市金飞越数码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值可调的功率电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mpedance-Based High-Frequency Resonance Analysis of DFIG System in Weak Grids";Yipeng Song等;《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70531;第32卷(第5期);3536-3548 *
"大功率金属陶瓷四极管4CV100000C在短波段的中和";王耕等;《广播电视信息(下半月刊)》;20070615;37-4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11144A (zh) 2018-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11310C (en) Electrically variable inductor, associated tunable filter and methods
KR101827375B1 (ko) 플라즈마 처리 장치 및 플라즈마 처리 방법
JP6027374B2 (ja)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及びフィルタユニット
US20140008974A1 (en) Electric power feed apparatus, electric power feed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070118959A (ko) 플라즈마 반응기 가열 정전기 척을 위한 고ac전류고rf전력용 ac-rf 디커플링 필터
JP5372477B2 (ja) 永久磁石を含む誘導装置及び関連方法
US10204731B2 (en) Transmitting coil structur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terminal using the same
CN113595577B (zh) 电感器电路及无线通信装置
US10411657B2 (en) Two-stag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transformer
KR102610976B1 (ko) 고전력 rf 나선 코일 필터
JPS6019102B2 (ja) 高周波装置
JPWO2019017098A1 (ja) アンテナ結合素子、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8111144B (zh) 栅极谐振部件和栅极谐振装置
CN112002539A (zh) 能减小对远端电磁辐射的集成电感及集成电路
US2511662A (en) Permeability tuned loop antenna circuit
US20200373083A1 (en) Antenna coupling element, antenna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US10879866B2 (en) Filter circuit, heating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apparatus
US2446003A (en) High-frequency coupling device
US2568727A (en) Ultra high frequency vacuum tube oscillator device
US11705264B2 (en) LC filter arrangement and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uch an LC filter arrangement
US20140285298A1 (en) Tunable inductor
TW202245552A (zh) 電漿處理裝置及濾波單元
KR20100010917A (ko) 마그네트론 장치
JP6205223B2 (ja) マグネトロン
US2807788A (en) Radio frequency choke coi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