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80708B - 手持式工作器械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工作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80708B
CN108080708B CN201711173257.7A CN201711173257A CN108080708B CN 108080708 B CN108080708 B CN 108080708B CN 201711173257 A CN201711173257 A CN 201711173257A CN 108080708 B CN108080708 B CN 1080807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reinforcing
section
base plate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732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80708A (zh
Inventor
L.格罗米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dreas Stihl AG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Andreas Stihl AG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dreas Stihl AG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Andreas Stihl AG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80807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807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807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807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45/00Sawing machines or sawing devices with circular saw blades or with friction saw discs
    • B23D45/16Hand-held sawing devices with circular saw bla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29/00Hand-held metal-shearing or metal-cutting devices
    • B23D29/02Hand-operated metal-shea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47/00Sawing machines or sawing devices working with circular saw blades, characterised only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particular parts
    • B23D47/12Sawing machines or sawing devices working with circular saw blades, characterised only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particular parts of drives for circular saw bla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BSAWS FOR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7B17/00Chain saws; Equipment therefor
    • B27B17/02Chain saws equipped with guide bar
    • B27B17/025Composite guide bars, e.g. laminated, multisectioned; Guide bars of diverse material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持式工作器械,具体而言,该手持式工作器械具有马达单元(51)、刀具单元(52)和连接马达单元(51)与刀具单元(52)的带有承载件(16)的悬臂(5)。承载件(16)具有带有内侧(22)和外侧(21)的底板(19)。横向于底板(19)布置有驱动轴(45)和从动轴(46)。承载件(16)具有第一加固结构(67,70),其由底板(19)的内侧(22)朝向空间对角线(25,26)突起。在底板(19)的外侧(21)处第二加固结构(60,61,62,65)朝向相同的空间对角线(25,26)突起,其中,第一加固结构(67,70)和第二加固结构(60,61,62,65)形成在空间上对角线地伸延的加固元件(80,81)。

Description

手持式工作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马达单元、带有刀具单元(Werkzeugeinheit)且带有连接马达单元和刀具单元的悬臂的手持式工作器械,其中,悬臂具有承载件(Tragteil),其中,承载件具有带有内侧和外侧的底板,其中,外侧面向马达单元,其中,底板在其周缘处由环绕的周缘壁来限定,其中,周缘壁在其长度的至少50%上仅由底板的内侧突起,其中,横向于底板伸延有围绕第一轴线被旋转地驱动的驱动轴,且其中,平行于驱动轴延伸有围绕第二轴线被可转动地支承的从动轴,其中,承载件具有带有x轴和y轴的坐标系,其中,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朝向承载件的视线方向上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的连接线形成坐标系的x轴,且其中,y轴垂直于连接线且垂直于第一轴线布置且在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之间的中间伸延,其中,在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中的每个中在内侧处且在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中的每个中在外侧处相应地布置有承载件的部段,其中,承载件具有至少一个空间对角线,其穿过在外侧上的部段和在内侧上的关于坐标系的原点相对而置的部段伸延,其中,由底板的内侧至少一个第一加固结构朝向空间对角线突起。
背景技术
由文件DE 103 25 663 A1已知一种带有悬臂的手持式工作器械、即手持式的马达运行的切断机(Trennschleifer)。切断机的悬臂在其内侧处具有用于加固的强化支柱(Verstärkungsstrebe)。这些强化支柱相邻于悬臂的周缘壁伸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手持式工作器械,其悬臂在较小重量的情形中具有较高刚度。
该任务通过一种带有马达单元、带有刀具单元且带有连接马达单元和刀具单元的悬臂的手持式工作器械解决,其中,悬臂具有承载件,其中,承载件具有带有内侧和外侧的底板,其中,外侧面向马达单元,其中,底板在其周缘处由环绕的周缘壁来限定,其中,周缘壁在其长度的至少50%上仅由底板的内侧突起,其中,横向于底板伸延有围绕第一轴线被旋转驱动的驱动轴,且其中,平行于驱动轴伸延有围绕第二轴线被可转动地支承的从动轴,其中,承载件具有带有x轴和y轴的坐标系,其中,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朝向承载件的视线方向上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的连接线形成坐标系的x轴,且其中,y轴垂直于连接线且垂直于第一轴线布置且在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之间的中间伸延,其中,在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中的每个中在内侧处且在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中的每个中在外侧处相应地布置有承载件的部段,其中,承载件具有至少一个空间对角线,其穿过在外侧上的部段和在内侧上的关于坐标系的原点相对而置的部段伸延,其中,由底板的内侧至少一个第一加固结构朝向空间对角线突起,其中,由底板的外侧至少一个第二加固结构朝向相同的空间对角线突起,从而使得第一加固结构和第二加固结构形成在空间上对角线地伸延的加固元件。
设置成,即,悬臂的承载件不仅在其内侧上而且在其外侧上具有加固结构。这些加固结构如此地布置在底板上,使得其形成在空间上对角线地伸延的加固元件。
已经显示出,在运行中形成的在悬臂的承载件处的扭转振动(Torsionsschwingung)可良好地通过在空间上对角线地伸延的加固元件承受。在此,对角线方向涉及承载件的纵向、承载件的对此垂直竖立的竖向(Hochrichtung)以及承载件的深度方向(Tiefenrichtung)。承载件具有通过承载件的纵向和对此垂直竖立的竖向撑开的坐标系。承载件具有驱动轴围绕其被旋转驱动的第一轴线以及从动轴围绕其被旋转驱动的第二轴线。两个轴线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的视线方向上的连接线形成坐标系的x轴。在此,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的视线方向是在其中马达壳体处在悬臂之后的视线方向。在该视线方向上,x轴由第一轴线相对第二轴线指向。连接线在空间上垂直于第一轴线且垂直于第二轴线布置。x轴线在空间上垂直于驱动轴和从动轴的轴线伸延。y轴在空间上垂直于两个轴线的连接线且垂直于第一轴线。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的视线方向上,y轴在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之间的中间伸延。形成竖向的y轴由此在两个轴线之间的中间相交于驱动轴和从动轴的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的连接线。
由x轴和y轴形成的二维的笛卡尔坐标系具有四个象限,它们通过正x轴和正y轴、正x轴和负y轴、负x轴和负y轴以及负x轴和正y轴来限定。在坐标系的这四个象限中,相应地承载件的部段处在承载件的内侧上和在外侧上。这些部段因此由承载件的底板和坐标系的轴线彼此分开。在此,承载件的部段彼此毗邻或毗邻到底板处。对角线方向通过空间对角线来限定,其穿过在外侧上的部段和在内侧上的关于坐标系的原点相对而置的部段伸延。关于坐标系的原点相对而置的部段不仅对于x方向而且对于y方向具有相反的符号。
承载件具有第一加固结构,其由底板的内侧朝向空间对角线突起。由底板的外侧突起有至少一个朝向相同的空间对角线的第二加固结构。由此形成在空间上对角线地伸延的加固元件。经由该在空间上对角线地伸延的加固元件可尤其非常良好地承受扭转振动。在底板的相应地相对而置的侧边上,优选地至少部分地未设置有加固结构。底板表示承载件的未经加固的、呈板状的部分,突起部联接到该处。底板的侧边是内侧和外侧。
加固元件可构造成在空间上对角线地延伸穿过底板的、不中断的强化支柱。特别优选地,加固元件然而至少部分地通过已经存在的突起部例如固定孔眼(Befestigungsaugen)或容纳袋的适宜的布置形成。加固元件可因此尤其同样通过彼此间隔的、部分突起的加固结构形成。该加固元件可在其中空间对角线在外侧处伸延的区域中同样包括在内侧处的部分加固结构且反之亦然。在此,加固结构在加固元件的第一端部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由承载件的一个侧面突起且在其另一端部处大多数情况下由承载件的另一侧面突起且在中间的区域中有利地不在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上突起或仅以小于在端部处的伸展(Ausdehnung)突起。加固元件的端部相邻于周缘壁的区段,且加固元件的中间区域在承载件的中间区域中伸延。
有利地,底板的面积的最高30%不仅在底板的相同的壁区段的外侧处而且在内侧处具有加固结构。优选地,加固结构在底板的面积的至少70%中设置在外侧处或在内侧处或加固结构既不设置在内侧上也不在外侧上。有利地,第一加固结构和第二加固结构相应地具有至少一个部分区域,其在相同的壁区段中在底板的相对而置的侧边上不具有加固结构且其构造成带有至少2cm2的表面积的连续的区域。部分区域有利地具有在x轴的方向上测得的长度和在y轴的方向上测得的宽度,其中,部分区域的长度和宽度相应地为至少1cm。在此,部分区域优选地在每个方向上在朝向xy平面的侧视图中具有至少1cm的延伸。
为了可良好地承受扭转振动,有利地作如下设置,即,第一加固结构和第二加固结构在底板的壁区段中部分重叠。在该壁区段中因此不仅设置有在内侧上的加固结构而且设置有在外侧上的加固结构。由此使得力通过底板由外侧到内侧上的良好的传递成为可能。有利地,第一加固结构在平行于第一轴线或平行于第二轴线的方向上不完全与第二加固结构处于重叠。
在相同的壁区段处不仅由内侧而且由外侧突起的加固结构有利地被划分为处在内侧上的和处在外侧上的部分加固结构。当部分加固结构直接相对而置或在带有其高度的半径的圆周内相对而置时,该部分加固结构被看作属于相同的加固结构。由以不同的符号来考虑的部分加固结构的各个高度确定加固结构的净高度。加固结构的净高度是在底板的相同的壁区段的相对而置的侧边上的部分加固结构的平行于第一轴线测得的高度的总和。在外侧上延伸的部分加固结构以负号来考虑且在内侧上突起的部分加固结构以正号来考虑。因此,伸到外侧上的部分加固结构的高度由伸到内侧上的部分加固结构的高度扣除。如果在外侧上的部分加固结构高于在内侧处的部分加固结构,则得出加固结构的负的净高度。作如下设置,即,加固结构如此地布置,以至于相对相同的空间对角线突起的加固结构的净高度沿着空间对角线变换其符号。净高度有利地在至少一个相对坐标系的原点具有最高2cm的间距的点上为零。
净高度可在其中净高度为零的点的两侧上具有相同的符号。有利地,净高度的符号沿着空间对角线变换最高三次且尤其变换唯一一次。
空间对角线有利地如此布置,以至于其在外侧上相交于第二加固结构而在内侧上相交于第一加固结构。空间对角线因此伸延穿过加固结构或限制这些加固结构。加固结构由底板的一个侧面相对空间对角线突起。在此,加固结构可具有未达到空间对角线处的区域且/或具有突起超过空间对角线的区域。优选地,空间对角线相交于承载件的周缘壁。在此,周缘壁在其长度的至少50%上由内侧突起。周缘壁有利地在其长度的至少50%、优选地其长度的至少70%上在外侧上利用底板齐平地封闭。周缘壁因此在其长度的至少50%、尤其其长度的至少70%上仅由内侧而不由外侧突起。
有利地,第一空间对角线与x轴包夹20°至70°的角度。第二空间对角线与x轴有利地包夹-20°至-70°的角度。两个空间对角线因此彼此以40°至140°的角度倾斜。当空间对角线相对x轴的角度以顺时针伸延时,得出正的角度。当空间对角线相对x轴的角度以逆时针伸延时,得出负的角度。
承载件的底板有利地具有驱动轴伸延穿过其的第一开口以及从动轴伸延穿过其的第二开口。周缘壁具有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它们在底板的相对而置的侧边处在悬臂的纵向上伸延。
周缘壁的第一区段有利地是带有正的y坐标的区段而周缘壁的第二区段是带有负的y坐标的区段。有利地,至少一个加固元件在布置在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之间的区域中由周缘壁的第一区段延伸至周缘壁的第二区段。尤其地,所有沿着空间对角线由外侧延伸到内侧上的加固元件关于承载件的纵向布置在两个轴线之间。在此,承载件的纵向有利地是承载件的处在x方向上的方向。
尤其地,至少一个加固元件在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之间的区域中由周缘壁的区段中的一个延伸至周缘壁的另一区段且由底板的一侧延伸到底板的另一侧上,其中,外侧和内侧是底板的两个侧边。空间对角线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的视线方向上因此在轴线之间、尤其在x方向上在开口之间布置的区域中相交于周缘壁。加固元件因此在轴线之间且尤其在很大程度上、优选地完全在开口之间延伸。
有利地,底板相邻于第二开口具有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有利地由周缘壁的第一区段延伸至周缘壁的第二区段。不带有加固元件的区域使用于从动轴的轴承孔眼与在朝向用于驱动轴的开口的方向上联接的区域解耦。如下意外地显示,即,通过承载件的在该区域中降低的刚度得出承载件的增加的寿命。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有利地在围绕第二开口至少60°的周缘角度上得出。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有利地具有至少4cm2的表面积。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的平行于y轴测得的长度有利地为至少5cm、尤其至少8cm。
空间对角线在第一轴线的方向上的视线方向上在第一相交位置中相交于周缘壁的区段且在第二相交位置中相交于周缘壁的另一区段。第一相交位置相对第一开口有利地具有小于开口中的至少一个的直径的间距。特别有利地,第一相交位置相对第一开口的间距小于两个开口中的较小的一个的直径。第一相交位置相对第一开口的间距尤其小于第一开口的直径。第一相交位置相对第一开口有利地具有小于10cm、尤其小于8cm的间距。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在第二相交位置与第二开口之间伸延。通过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在第二相交位置与第二开口之间的布置,待承受的扭转经由加固结构被导入到周缘壁中,从而不实现到在第二开口处的轴承孔眼中的直接的力引入。第一相交位置相应地布置成相对靠近第一开口,从而实现相对第一开口的良好的力引入。
第二开口有利地构造在轴承孔眼处,其由呈环形的壁包围。在呈环形的壁处有利地布置有加固结构,其延伸至承载件的周缘壁。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有利地联接到加固结构处。
至少一个加固结构有利地包括由底板呈直线状突起的加固肋。优选地,至少一个加固结构包括由底板面型地突起的加固袋(Versteifungstasche)。当至少加固袋的一半朝向外侧突起时,得出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在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所有加固袋朝向外侧突起。经由加固袋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创造在外侧上的加固结构,其一方面提高了在悬臂的内部中可供使用的结构空间且另一方面具有在与周围环境处于接触中的外侧上的较小的污染倾向。
优选地,加固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加固肋和至少一个加固袋。有利地,加固肋和加固袋的加固结构中的至少一个由底板的内侧突起且加固肋和加固袋的加固结构中的至少另一个由底板的外侧突起。特别优选地,至少一个加固袋由底板的外侧突起且至少一个加固肋由底板的内侧突起。然而同样可作如下设置,即,至少一个加固袋由底板的内侧突起而至少一个加固肋由底板的外侧突起。
有利地,在第一开口处布置有第一轴承孔眼而在第二开口处布置有第二轴承孔眼,其中,轴承孔眼大多数在内侧上突起,且其中,另一轴承孔眼由底板的内侧和外侧突起。
附图说明
在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解释。其中:
图1显示了切断机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2显示了根据图1的切断机的示意性的截面图示,
图3显示了带有布置在其中的皮带传动装置(Riementrieb)的悬臂的承载件的透视性图示,
图4显示了承载件的内侧的透视性图示,
图5显示了承载件的外侧的透视性图示,
图6显示了平行于x-y平面的承载件的外侧的侧视图,
图7显示了平行于x-y平面的承载件的内侧的侧视图,
图8显示了承载件划分成部段的示意性图示,
图9以带有加固结构的示意性图示的侧视图形式显示了承载件的示意性图示,
图10以由上方的视图形式显示了承载件的加固结构的示意性图示,
图11显示了沿着图7中的线XI-XI的截面,
图12显示了根据图11的截平面的图示,
图13显示了沿着图7中的线XIII-XIII的截面,
图14显示了根据图13的截平面的图示,
图15显示了沿着图7中的线XV-XV的截面,
图16显示了根据图15的截平面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作为用于手持式工作器械的实施例显示了切断机1。切断机1具有马达壳体2、后手柄3以及用于操纵切断机1的前手柄4。切断机1然而同样可被装配在引导车(Führungswagen)上且由操作者在地面上行驶。在马达壳体2处固定有悬臂5,在其自由的背对马达壳体2的端部处可转动地支承有呈圆盘状的刀具、在该实施中为切割片6。切断机1的刀具有利地在其外周缘处部分地由保护罩7包围。切割片6围绕转动轴线8被旋转地驱动。为了驱动切割片6,在马达壳体2中布置有驱动马达11(图2)。马达壳体2经由悬臂5与刀具单元52相连接。刀具单元52包含切割片6和保护罩7。悬臂5具有在图1中示意性显示的遮盖件27,其相对背对马达壳体2的侧边限定悬臂5。为了起动驱动马达11,有利地设置有启动装置10(图2),其启动手柄9在该实施例中由马达壳体2伸出(图1)。
图2显示了切断机1的驱动系(Antriebsstrang)的部分。驱动马达11有利地是内燃机、尤其两冲程发动机或混合润滑的四冲程发动机。驱动马达11有利地是单缸发动机。驱动马达11然而同样可以是电动机。驱动马达11经由离心力离合器13驱动驱动轴45。驱动轴45穿过在悬臂5中的第一开口17伸到悬臂5的内部空间73中。内部空间73由被固定在马达壳体2处的承载件16和被紧固在承载件16处的遮盖件27来限定。悬臂5被牢固地紧固在马达单元51处。未设置有悬臂5相对于马达单元51的位置的调节。
在悬臂5中布置有抗扭地与驱动轴45相连接的皮带盘14,其形成皮带传动装置74的输入轴(图3)。皮带盘14驱动第一驱动皮带15。在皮带盘14的背对驱动马达11的侧边处布置有启动装置10。启动装置10作用到离心力离合器13的驱动件上,其与驱动马达11的曲轴抗扭地相连接。在驱动马达11的背对离心力离合器13的侧边处布置有用于输送用于驱动马达11的冷却空气的风扇叶轮12。
图3显示了布置在悬臂5中的皮带传动装置74,其将驱动马达11的旋转的驱动运动传递到从动轴46上。在从动轴46处抗扭地紧固有切割片6(图1)。在图3中未显示悬臂5的遮盖件27,而是仅显示悬臂的承载件16。承载件16具有底板19和周缘壁20,其由底板19主要延伸到底板19的背对驱动马达11的侧边上。承载件16在背对驱动马达11的侧边上通过遮盖件27(图1)来封闭且与该遮盖件27形成悬臂5。遮盖件27贴靠在周缘壁20处且以底板和周缘壁限定承载件的内部空间73。
切断机1的皮带传动装置74在该实施例中构造成二级式皮带传动装置74且除了同样在图2中示意性地显示的驱动皮带15之外包括另一驱动皮带34。驱动皮带15经由在图2中示意性地显示的皮带盘14以及较大的第二皮带盘54被引导。另一驱动皮带34经由未显示的在图3中的视图中布置在皮带盘54之后的第一皮带盘以及皮带盘57被引导。皮带传动装置74实施成减速器(Untersetzungsgetriebe),从而使得从动轴46的转速小于驱动轴45的转速(图2)。驱动轴45围绕第一轴线47旋转而从动轴46围绕第二轴线48旋转。轴线47和48彼此平行地且近似垂直于底板19伸延。在驱动皮带15和34处贴靠有张紧轮35,其负责足够的皮带张紧力(Riemenspannung)。
切断机1有利地具有制动设备36,其同样在图3中显示。
在运行中,承载件16经受较高的负荷。已经显示,尤其在第二轴线48相对于第一轴线47围绕悬臂5的纵向中轴线、即围绕在图1中所画入的x轴的扭转的情形中的扭转负荷是重要的。为了可良好地承受这些负荷且同时实现悬臂5的较小重量,设置有承载件16的在图4和5中所显示的设计方案。
底板19是承载件16的呈板状的部分,其与遮盖件27相对而置。底板19以其面积的最大部分平行于切割片6的平面延伸且以其面积的其它部分以相对切割片6的平面小于30°、尤其小于20°的角度延伸。底板19具有底板中间平面。底板19具有内侧22(图4)和外侧21(图5),底板中间平面处在它们之间的中间。承载件16具有在底板中间平面中且在承载件16的纵向上测得的承载件长度i和垂直于纵向测得的承载件高度k(图6)。承载件长度i平行于x方向测得。承载件高度k平行于y方向测得。垂直于底板中间平面,底板16具有壁厚m,其在图11中被画入。壁厚m在底板19的内侧22与外侧21之间被测得。壁厚m是承载件长度i和承载件高度k的几分之一。有利地,壁厚m为小于1cm、尤其小于0.5cm。底板19的外侧21有利地面对马达壳体2(图1)。底板19的内侧22有利地面对遮盖件27(图1)。承载件16包括在底板19的周缘处朝向遮盖件27突起的周缘壁20(图3)。承载件16以底板19的外侧的联接区域贴靠在马达壳体2处。联接区域围绕底板19的第一开口17延伸,如图5显示的那样。
图4显示了底板19的内侧22的透视性图示。内侧22限定悬臂5的内部空间73(图2)。在底板19处环绕地布置有周缘壁20。周缘壁20在其长度的主要部分上仅由底板19的内侧22在朝向遮盖件23的方向上突起。周缘壁20在其长度的至少50%、尤其其长度的至少70%上仅由内侧22突起。在此,周缘壁20在其中其仅由内侧22突起的区域中不由相对而置的外侧21(图5)伸出。周缘壁20在外侧21上在其长度的至少50%、尤其至少70%上齐平地以基板19封闭。
底板19具有开口17,其由边界壁44来限定。边界壁44圆柱状地围绕第一轴线47(图3)伸延且形成加固结构71。此外,底板19具有第二开口18,其布置在承载件16的自由的由马达壳体2伸离的端部处。第二开口18构造在形成轴承孔眼33且由呈环形的内壁43以间距被包围的轮毂处。轴承孔眼33构造成圆柱形的周缘壁。在轴承孔眼33中,从动轴46(图3)被可转动地支承。驱动轴45(图2)伸穿第一开口17而从动轴46(图3)伸穿第二开口18。在第一开口17的背对第二开口18的侧边处,在边界壁44与周缘壁20之间延伸有加固结构72,其由加固肋77以及加固孔眼78形成。
加固结构72在其中延伸的底板19的区域的部分同样是底板19的布置在加固肋77与加固孔眼78之间的区域,只要加固结构的元件的间距为小于4cm。
轴承孔眼33以径向的间距向外由内壁43包围,其由底板19出发在内侧22上呈环状地突起且在承载件16的自由端部处过渡到周缘壁20中。在轴承孔眼33的背对第一开口17的半圆环与周缘壁20之间设置有加固肋79。在面对第一开口17的半圆环中,在轴承孔眼33与内壁43之间除了限定半圆环的加固肋79之外未设置有加固结构。轴承孔眼33与加固肋79和内壁43形成加固结构63。此外,加固结构63包括外壁82,其在图5中显示且由底板19的外侧21以相对轴承孔眼33的径向间距突起。
周缘壁20具有第一区段23,其在切断机1的在图1中所显示的位置中在悬臂5的顶面处伸延,以及具有第二区段24,其在切断机1的在图1中所显示的位置中在悬臂5的底面处伸延。如图4显示的那样,由内壁43至周缘壁20的第一区段23延伸有加固结构66,其构造成加固肋。同样构造成加固肋的加固结构68在内壁43与周缘壁20的第二区段24之间延伸。不带有加固元件的区域59联接到加固结构66,63和68处。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59毗邻于呈环形的内壁43布置。在周缘壁20的第二区段24处毗邻于不带有加固元件的区域59构造有加固结构69,其由多个加固肋83形成。加固肋83与加固肋68形成框架式的加固结构,其通过区域59中断。加固结构69的加固肋83靠近于周缘壁20布置,以便于空出足够的用于驱动皮带34(图3)的结构空间。加固肋83的高度与周缘壁20的毗邻的区域的高度相符。加固结构69具有带有降低的高度的加固肋84,其在驱动皮带34与底板19之间伸延,如图3和4显示的那样。
在开口17与18之间的中间区域中,相邻于周缘壁20的第二区段24构造有加固结构65,其如图5同样显示的那样构造成加固袋,其面型地由底板19的外侧21突起。加固袋65容纳制动设备36的部件41,如图3显示的那样。部件41在加固袋65内制动设备36的经操纵的与未经操纵的位置之间移动。在面对周缘壁20的第一区段23的侧边处,相邻于加固袋65布置有轴承孔眼75,其用于支承皮带盘54(图3)。轴承孔眼75同样由外侧21突起,如图5显示的那样。
在加固结构65与在第一开口17处的边界壁44之间,加固结构70联接到周缘壁20的第二区段24处,该加固结构70由加固肋85和加固孔眼86形成。加固孔眼86呈环形地构造。
相邻于周缘壁20的第一区段23,毗邻于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59布置有加固结构60,其通过加固袋87和布置在加固袋87中的轴承顶88形成。轴承顶88用于支承张紧轮35(图3)。如图5显示的那样,加固结构60由外侧21突起。
在加固结构60的布置在外侧21处的加固袋87与在内侧22处在周缘壁20的下区段24处布置的加固结构69之间,仅在外侧处布置有另一加固结构64而不是在内侧22处。在内部空间73中,在该区域中伸延有第二驱动皮带34,如图3显示的那样。
在开口17与18之间近似中间的区域中,相邻于第一区段23布置有加固结构62,其包括加固肋89,其由内侧22突起到内部空间73(图2)中。如尤其图5显示的那样,加固结构62同样包括由外侧21突起的加固袋94,以及布置在加固袋94中的加固孔眼95,其同样由外侧21突起。
在加固结构62与边界壁44之间,在周缘壁20的第一区段23处布置有加固结构67,如图4显示的那样。加固结构67包括加固肋96、加固孔眼97以及轴承顶98,其用于支承第二张紧轮35(图3)。在此,加固结构67不伸入直到在第一开口17处的边界壁44处,而是相对该边界壁具有间距。
在周缘壁20的第一区段23处的加固结构62和67与在周缘壁20的相对而置的第二区段24处的加固结构65和70之间延伸有在其中基本上未布置有在底板19的内侧22处的加固结构的区域。在该区域中仅布置有用于支承杠杆组件的轴承顶105。轴承顶105布置在底板19的呈截顶锥状的突起部107处。如图5显示的那样,在突起部107处布置有加固肋106,其在突起部107内在外侧21处延伸直至轴承顶105。
如图5显示的那样,在底板19的外侧21上在加固结构65与周缘壁20的第一区段23之间布置有加固结构61。该加固结构61包括轴承孔眼75,皮带盘54(图3)被支承在该轴承孔眼75处。围绕轴承孔眼75延伸有圆柱形的加固肋99,另外的加固肋100由该加固肋99在相对轴承孔眼75的大约径向的方向上向外伸。此外,加固结构61包括毗邻于加固肋100的加固孔眼101,以及加固肋102,其大约在承载件16的纵向上跟随周缘壁20的走向在朝向第一开口17的方向上延伸。
通过加固肋108,109形成的加固结构64联接到加固结构60处。在此,加固肋108有利地彼此平行地布置且由倾斜伸延的加固肋109相连接,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布置。处在外部的加固肋108相对于加固肋109在朝向周缘壁20的第二区段24(图4)的方向上被延长。加固肋108和109由外侧21突起。外侧的加固结构64通过其经延长的加固肋109部分地与在内侧22处在第二区段24处布置的加固结构69重叠。
如图5同样显示的那样,在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59中在外侧21处同样未布置有加固结构。在外侧21处,不带有加固元件的区域59在加固结构63的外壁82与加固结构60和64之间伸延。如图7显示的那样,不带有加固元件的区域59经由有利地为至少60°的角度γ在内侧22处围绕内壁43在加固结构66与68之间延伸。在该实施例中,角度γ为70°至110°。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59有利地具有至少5cm、尤其至少8cm的长度,其尤其切向于开口18测量。区域50的宽度有利地在至少4cm的长度上在任意位置处至少为1cm。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59的表面积有利地至少为4cm2、尤其至少8cm2
为了实现在运行中形成的扭转的良好的承受,加固结构65,62和67由底板平面相对第一空间对角线25突起且加固结构60,61,70相对第二空间对角线26突起。两个空间对角线25,26在承载件16的位于开口17,18之间的中间部分(Mittelteil)中相交于承载件16。空间对角线25,26是在平行或垂直于第一轴线47的任意视线方向上与底板平面包夹某一角度的直线。空间对角线25和26在图4和5中示意性地画入。如图6显示的那样,空间对角线25相交于在外侧21处的加固结构65和62,且如图7显示的那样,相交于在内侧22处的加固结构67。空间对角线26在外侧21上相交于加固结构60和加固结构61且在内侧22处伸延穿过加固结构70。空间对角线25和26的位置在下面根据二维的笛卡尔坐标系来解释。带有x轴和y轴的笛卡尔坐标系在朝向承载件16的视线方向上在其中悬臂5处在马达壳体2之前(图1)的第一轴线47的方向上被限定。第一轴线47和第二轴线48在图6和7中所显示的侧视图中由形成坐标系的x轴的连接线相连接。在此,x轴由第一轴线47指向第二轴线48。坐标系的y轴垂直于连接线和第一轴线47布置且在第一轴线47与第二轴线48之间的中间伸延。Y轴因此在中间相交于轴线47和48的连接线。
由x轴和y轴构成的笛卡尔坐标系具有四个象限,它们通过正x轴和正y轴、正x轴和负y轴、负y轴和负x轴以及正y轴和负y轴来限定。坐标系的这四个象限相应地关联于在承载件16的内侧22处的部段A,B,C,D,如图7显示的那样。如图6显示的那样,坐标系的象限在外侧21处关联于四个部段E,F,G,H。坐标系的象限和部段A-H的布置在图8中示意性地显示。坐标系的原点O在底板19中布置在内侧22与外侧21之间且布置在第一轴线47与第二轴线48之间的中间。如图6结合图7和图8显示的那样,第一空间对角线25由在外侧21处的部段F伸延至在内侧22处的部段D。第二空间对角线26由在外侧21处的部段E伸延至在内侧22处的部段C。在此,第一空间对角线25同样横穿部段G的区域,且第二空间对角线26横穿部段H。部分区域是承载件16的布置在底板19的一侧上的区域,其与在底板19的另一侧上的加固结构相对而置且其自身不具有加固结构。如图7显示的那样,加固结构65关联于在内侧22上的部分区域90,因为壁区段仅具有一个由外侧21突起的加固袋。在相同壁区段处由内侧22突起的加固结构未被设置。在内侧22处设置有另一部分区域91,其不具有在内侧处的加固结构。在外侧21处,在该区域中布置有加固结构64和61。如图6显示的那样,加固结构60关联于在内侧22处的部分区域93,其仅在外侧21处具有加固结构。壁区段的另一侧、即底板的相对而置的侧边的相应区域不具有由内侧22突起的加固结构。部分区域92布置在加固结构69的相对而置的侧边(图7)上。在壁区段的一侧上布置有部分区域92而在另一侧上布置有加固结构69。在外侧21处,在部分区域92中未布置有加固结构。底板19的面积的最高30%不仅在外侧21处而且在内侧22处在底板19的相同的壁区段中具有加固结构。
部分区域90,91,92和93相应地具有至少2cm2的表面积。部分区域90,91,92和93的在x方向上且在y方向上测得的延伸相应地为至少1cm。有利地,所有具有在底板的相对而置的侧边上的加固结构的区域具有至少2cm2的表面积和相应地至少1cm的长度和宽度。因此,部分区域是仅在底板19的一侧处具有加固结构的底板的区域。
其中部分区域90,91,92和93被示例性地画入的部分区域和不带有任何加固结构的区域在底板19的面积的至少70%上延伸。底板19的承载加固结构或布置在加固结构的两个彼此具有小于4cm的间距的元件之间的壁区段被看作带有加固结构的壁区段。在承载加固结构的加固肋的壁区段的情形中,当加固肋彼此具有小于4cm的间距时,处在加固肋之间的区域因此同样被看作加固结构的部分。
如图6显示的那样,空间对角线25在第一轴线47的方向上的视线方向上与x轴包夹为20°至70°的角度α。角度α有利地为30°至60°。当空间对角线25相对x轴的角度以顺时针延伸时,得出正的角度α。空间对角线26倾斜于反方向且与x轴包夹-20°至-70°的图7的角度β。当空间对角线26相对x轴的角度逆着顺时针伸延时,得出负的角度β。在此,空间对角线26主要在带有x轴的正值和y轴的正值的象限和带有负的x值和负的y值的象限中延伸。第一空间对角线25主要在带有正的x值和负的y值的象限和带有负的x值和正的y值的象限中延伸。
空间对角线25和26在由周缘壁20包围的区域中基本上在开口17与18之间延伸。在第一轴线47的方向上的视线方向上,如其在图7中显示的那样,第一空间对角线25在相交位置28中相交于周缘壁20的第一区段23且在第二相交位置29中相交于周缘壁20的第二区段24。相交位置28和29的x坐标具有小于相应的开口17和18的x坐标的值。相交位置28和29在纵向上处在轴线47与48之间且在开口17与18之间。坐标原点O在纵向上处在相交位置28与29之间。相交位置28与29横向于纵向观察处在开口17和18之外。
第二空间对角线26在第一相交位置30中相交于周缘壁20的第二区段24且在第二相交位置31中相交于周缘壁20的第一区段23。第二相交位置31在x方向上处在开口17与18之间。第一相交位置30在x方向上处在轴线47与48之间。第一相交位置30然而相比第一开口17不更靠近坐标系的原点O。第一相交位置30相对开口17具有间距d,其小于10cm。有利地,间距d小于5cm。第一空间对角线25的第一相交位置28相对开口17具有间距c,其有利地同样小于10cm、尤其小于8cm。
第一开口17具有直径e且第二开口18具有直径f,如图6显示的那样。直径f明显小于直径e。第一相交位置28相对第一开口17的在图7中所显示的间距c小于开口17的直径e且有利地同样小于第二开口18的直径f。
图9和10示意性地显示了加固结构60至72的布置。在此,彼此相叠的加固结构的净高度被相应地考虑。该净高度是在底板的相同的壁区段的相对而置的侧边上的部分加固结构的平行于第一轴线47测得的高度的总和。由外侧突起的部分加固结构在此以负的符号来考虑而由内侧突起的部分加固结构以正的符号来考虑。通过相对相同的空间对角线突起的加固结构形成的加固元件的净高度沿着空间对角线变换其符号。在有利地面对驱动马达11(图2)的负x轴的区域中,主要布置有第一加固结构,即由内侧22突起的加固结构。在有利地面对刀具的正x轴的区域中主要布置有第二加固结构,即由外侧21突起的加固结构。
加固结构67,62和65形成加固元件81,其在图11和12中显示。图11和12显示了沿着第一空间对角线25且垂直于xy平面的截面。在此,空间对角线25相交于加固结构65、底板19和加固结构67以及(相邻于加固结构67)相交于周缘壁20的第一区段23。加固元件81由第一区段23延伸至周缘壁20的第二区段24。在图12中示意性地同样画入象限F,G和D,所显示的截面和空间对角线25伸延穿过这些象限。加固元件81至少在点49上具有为零的净高度。在该实施例中,点49是与x轴的交点。然而,点49可相对x轴且相对y轴同样间隔开。在该实施例中,加固元件81在相对较宽的中间区域103上具有为零的净高度。在该实施例中,加固结构的净高度在区域103两侧是负的。不仅加固结构65而且加固结构62主要在空间对角线25与外侧21的底板平面110的交点的两侧然而不同强度地延伸(图11)。
加固结构的净高度的值有利地沿着空间对角线25,26在朝向周缘壁20的区段23,24的方向上增加且在朝向空间对角线25,26与底板平面110的交点的方向上减少。
加固结构62布置在壁区段55中,在其中不仅设置有由外侧21突起的部分加固结构62a而且设置有由内侧22突起的部分加固结构62b。在壁区段55中,因此底板19的相对而置的侧边21,22的部分加固结构62a,62b重叠。部分加固结构62a和62b共同形成加固结构62。部分加固结构62a具有高度h1,其平行于第一轴线47(图7)测得。部分加固结构62b具有高度h2,其略小于高度h1。由此得出作为高度h1和h2的总和的净高度n2,其中,高度h1以负的符号而高度h2以正的符号来考虑。净高度n2由此是负的。所有高度和净高度相对底板平面110测得。底板平面110是底板19的中间平面且在外侧21与内侧22之间的中间伸延。相对于切割片6或相对第一轴线47的铅垂平面以大于30°倾斜或具有大于1cm的壁厚的支承板16的区域不是底板19的部分。加固结构有利地呈直线状地联接到底板19的内侧22或外侧21处。底板19在加固袋的区域中具有中断,从而使得加固袋仅在其周缘处接触底板19。在中断内,底板平面110反映底板19的当其在该区域中不中断时(参见例如图12)其具有的走向。
加固结构65具有负的净高度n1,其与带有负的符号的加固结构65的平行于第一轴线47测得的高度相符。加固结构67具有正的净高度n3,其同样与加固结构67的实际上直至底板平面110测得的高度相符。加固结构62具有负的净高度n2,其与部分加固结构62a和62b的高度的平均值相符。
净高度在其处为零的点49有利地布置成靠近坐标系的原点O,如图7和9显示的那样。如图7显示的那样,点49相对原点O具有间距a,其有利地为小于2cm。底板19具有在中间在底板19中处在第一开口17与第二开口18之间且在周缘壁20的第一区段23与第二区段24之间的中间部分,其既不在内侧22上也不在外侧21上承载加固结构。
相对第二空间对角线26,加固结构60,61和70突起,如图9显示的那样。图13和14显示了沿着空间对角线26且垂直于xy平面的截面。如图13和14显示的那样,加固结构60,61和70形成加固元件80,其在空间上对角线地延伸穿过承载件16。在此,加固元件80由外侧21和周缘壁20的第一区段23延伸至内侧22和周缘壁20的第二区段24且在空间上对角线地彼此连接两个区段23,24。如图14显示的那样,加固结构60具有净高度n4,其由于加固结构60在外侧上的布置是负的。在壁区段56中,部分加固结构60a布置在外侧21处而部分加固结构60b布置在内侧22处(图13),它们形成加固结构60的部分。部分加固结构60a和60b在壁区段56中重叠。部分加固结构60a具有高度h3,其以负的符号来考虑且垂直于xy平面直至底板平面110测得。部分加固结构60b具有高度h4,其以正的符号来考虑。高度h3具有略大于高度h4的值,从而总体而言在该区域中得出负的净高度。加固结构61具有净高度n5,其同样是负的。加固结构70包括带有净高度n6的在外侧21上的部分加固结构70a以及带有净高度n7的布置在毗邻的壁区段中的加固结构70。在底板19的中间部分中,净高度至少在两个属于加固元件80的加固结构61,70a之间的部位50处为零。图7和9显示了部位50的位置。部位50相对坐标系的原点O具有非常小的间距b。间距b有利地为小于2cm。在底板19的中间部分中,净高度有利地在两个属于加固元件80的加固结构61和70之间延伸的区域104中为零。
如图14显示的那样,空间对角线26相交于相邻于周缘壁20的加固结构60。空间对角线26相交于周缘壁20在加固结构60处的第一区段23和在加固结构70处的第二区段24。
如图12和14同样显示的那样,沿着空间对角线25,26互相跟随的加固结构67和65或者70和60的净高度在其值上减少,直至最终符号反转。相对共同的空间对角线25或26突起的、靠近周缘壁20布置的加固结构67和65或者70和60的净高度n3和n1或者n7和n4相应地大于相对相同的空间对角线25或26靠近连接线突起的加固结构62或者61的净高度n2或者n5。相对空间对角线25,26靠近周缘壁20的区段24突起的加固结构67或70的净高度具有相对相同的空间对角线25或26靠近周缘壁20的另一区段24突起的加固结构65或60的净高度相反的符号。
图15和16显示了穿过承载件16的偏心的纵截面。在承载件16的靠近马达的端部区域处,底板19在其外侧21处具有基本上平坦的联接区域,承载件16以其贴靠在马达壳体2处(图1)。在承载件16的靠近刀具的端部区域中,底板19轻微地朝向切割片6(图1)的平面被弯曲。承载件16的外侧21在靠近刀具的端部处相比在靠近马达的端部处具有较小的相对切割片6的平面的间距。
呈直线状从底板19突起的加固结构被理解为加固肋,而加固袋面型地从底板19突起。有利地,多于加固袋的一半由外侧21突起。在该实施例中,所有加固袋65,87,94由外侧21突起。加固元件80和81作为加固结构相应地包括至少一个加固袋和加固肋,其中,加固元件的加固结构由底板19或者底板平面110的相对而置的侧边突起。

Claims (17)

1.一种手持式工作器械,其带有马达单元(51)、带有刀具单元(52)且带有连接所述马达单元(51)和所述刀具单元(52)的悬臂(5),其中,所述刀具单元(52)包含切割片(6)和保护罩(7),其中,所述悬臂(5)具有承载件(16),其中,所述承载件(16)具有带有内侧(22)和外侧(21)的底板(19),其中,所述外侧(21)面对所述马达单元(51),其中,所述底板(19)在其周缘处由环绕的周缘壁(20)来限定,其中,所述周缘壁(20)在其长度的至少50%上仅由所述底板(19)的内侧(22)突起,其中,横向于所述底板(19)伸延有围绕第一轴线(47)被旋转驱动的驱动轴(45),且其中,平行于所述驱动轴(45)伸延有围绕第二轴线(48)被可转动地支承的从动轴(46),其中,所述承载件(16)具有带有x轴和y轴的坐标系,其中,在所述第一轴线(47)的方向上朝向所述承载件(16)的视线方向上所述第一轴线(47)与所述第二轴线(48)的连接线形成所述坐标系的x轴,且其中,所述y轴垂直于所述连接线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47)布置且在所述第一轴线(47)与所述第二轴线(48)之间的中间伸延,其中,在所述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中的每个中在所述内侧(22)处且在所述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中的每个中在所述外侧(21)处相应地布置有所述承载件(16)的部段(A,B,C,D;E,F,G,H),其中,所述承载件(16)具有至少一个空间对角线(25,26),其穿过在所述外侧(21)上的部段(E,F)及在所述内侧(22)上的关于所述坐标系的原点相对而置的部段(C,D)伸延,其中所述坐标系的原点(O)在所述底板(19)中布置在所述内侧(22)与所述外侧(21)之间且布置在所述第一轴线(47)与所述第二轴线(48)之间的中间,其中设置有加固结构,其中所述加固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固结构,其由所述底板(19)的内侧(22)朝向所述空间对角线(25,26)突起,
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加固结构,其由所述底板(19)的外侧(21)朝向相同的空间对角线(25,26)突起,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加固结构和所述第二加固结构形成在空间上对角线地伸延的加固元件(80,8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9)的面积的最高30%不仅在所述底板(19)的相同的壁区段(55,56)中的外侧(21)处而且在内侧(22)处具有加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结构和所述第二加固结构相应地具有至少一个在相同的壁区段中布置在所述底板(19)的相对而置的侧边上的部分区域(90,91,92,93),其不具有加固结构且其构造成带有至少2cm2的表面积的连续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结构具有净高度(n1,n2,n3,n4,n5,n6,n7,n8,n9),其中,所述净高度(n1,n2,n3,n4,n5,n6,n7,n8,n9)是在所述底板(19)的相同的壁区段的相对而置的侧边上部分加固结构(60a,60b,62a,62b)的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47)测得的高度(h1,h2,h3,h4)的总和,其中,在所述外侧(21)上突起的部分加固结构(60a,62a)以负的符号且在所述内侧(22)上突起的部分加固结构(60b,62b)以正的符号被考虑,其中,相对所述相同的空间对角线(25,26)突起的加固结构的净高度(n1,n2,n3,n4,n5,n6,n7)沿着所述空间对角线变换其符号且在至少一个相对所述坐标系的原点(O)具有最高2cm的间距(a,b)的点(49,50)中为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第一空间对角线(25)在所述第一轴线(47)的方向上的所述视线方向上与所述x轴包夹20°至70°的角度(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第二空间对角线(26)在所述第一轴线(47)的方向上的所述视线方向上与所述x轴包夹-20°至-70°的角度(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9)具有第一开口(17),所述驱动轴(45)伸延穿过该第一开口,所述底板(19)具有第二开口(18),所述从动轴(46)伸延穿过该第二开口,且所述周缘壁(20)具有第一区段(23)和第二区段(24),它们关于所述第一轴线(47)与所述第二轴线(48)的连接线在所述底板(19)的相对而置的边缘处在所述悬臂(5)的纵向上伸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加固元件(80,81)在所述第一轴线(47)与所述第二轴线(48)之间的区域中由所述周缘壁(20)的区段(23,24)中的一个延伸至所述周缘壁(20)的区段(23,24)中的另一个且由所述底板(19)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底板(19)的另一侧,其中,所述外侧(21)和所述内侧(22)是所述底板(19)的两个侧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9)相邻于所述第二开口(18)具有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59),其由所述周缘壁(20)的第一区段(23)延伸至所述周缘壁(20)的第二区段(2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对角线(25,26)在所述第一轴线(47)的方向上的所述视线方向上在第一相交位置(28,30)中相交于所述周缘壁(20)的区段(23,24)且在第二相交位置(29,31)中相交于所述周缘壁(20)的另一区段(24,23),其中,所述第一相交位置(28,30)相对所述第一开口(17)具有小于所述开口(17,18)中的至少一个的直径(e,f)的间距(c,d),且其中,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59)在所述第二相交位置(29,31)与所述第二开口(18)之间伸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18)构造在轴承孔眼(33)处,该轴承孔眼(33)由呈环形的壁(43)包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呈环形的壁(43)处布置有加固结构,其延伸至所述周缘壁(20),其中,不带有加固结构的区域(59)联接到所述加固结构处。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加固结构包括由所述底板(19)呈直线状突起的加固肋(77,79,83,84,85,89,96,99,100,102)。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加固结构包括由所述底板(19)面型地突起的加固袋(87,94)。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加固袋(87,94)的一半由所述外侧(21)突起。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加固元件(80)包括至少一个加固肋(85,100)和至少一个加固袋(87),其中,加固肋(85,100)和加固袋(87)的加固结构中的至少一个由所述底板(19)的内侧(22)突起且加固肋(85,100)和加固袋(87)的加固结构中的至少另一个由所述底板(19)的外侧(21)突起。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7)由壁(44)来限定且在所述第二开口(18)处布置有轴承孔眼(33),其中,所述壁(44)主要在所述内侧(22)上突起,且其中,所述轴承孔眼(33)由所述底板(19)的内侧(22)且由所述外侧(21)突起。
CN201711173257.7A 2016-11-22 2017-11-22 手持式工作器械 Active CN1080807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6013907.2A DE102016013907A1 (de) 2016-11-22 2016-11-22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DE102016013907.2 2016-11-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80708A CN108080708A (zh) 2018-05-29
CN108080708B true CN108080708B (zh) 2020-12-29

Family

ID=60452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73257.7A Active CN108080708B (zh) 2016-11-22 2017-11-22 手持式工作器械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34586B2 (zh)
EP (1) EP3338974B1 (zh)
CN (1) CN108080708B (zh)
DE (1) DE1020160139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013907A1 (de) * 2016-11-22 2018-05-24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SE541380C2 (en) * 2017-05-03 2019-09-10 Husqvarna Ab Power tool comprising a draining channel
EP4140647A1 (de) 2021-08-24 2023-03-01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Profilstruktur für ein bauteil einer werkzeugmaschine und 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r profilstruktur
SE545708C2 (en) * 2022-04-04 2023-12-12 Husqvarna Ab A reinforced tool arm for a power cut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83106A (en) * 1969-04-02 1971-06-08 Gunther H W Dobbertin Portable cutting tool
SE385806B (sv) * 1973-07-09 1976-07-26 Partner Ab Portabelt kapredskap
US5730561A (en) * 1996-05-16 1998-03-24 Wambeke; James R. Universal chop saw
DE10325663B4 (de) 2003-06-06 2023-03-16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Trennschleifer
DE102008041716A1 (de) * 2008-08-29 2010-03-04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Bürstenmotor
DE102011014068A1 (de) * 2011-03-16 2012-09-20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US10124430B2 (en) * 2013-06-06 2018-11-13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Reciprocating saw
DE102013012513A1 (de) * 2013-07-27 2015-01-29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DE102013012746A1 (de) * 2013-07-31 2015-02-05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DE102014007878A1 (de) * 2014-05-24 2015-11-26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DE102015000731A1 (de) * 2015-01-21 2016-07-21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Anordnung mit einem handgeführten Arbeitsgerät und mit einer Abstützvorrichtung und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DE102016013907A1 (de) * 2016-11-22 2018-05-24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6013907A1 (de) 2018-05-24
US20180141139A1 (en) 2018-05-24
US10434586B2 (en) 2019-10-08
CN108080708A (zh) 2018-05-29
EP3338974B1 (de) 2021-08-18
EP3338974A1 (de) 2018-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80708B (zh) 手持式工作器械
US10350721B2 (en) Work tool
RU2472607C2 (ru)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ая машина,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ручная машина
EP1586416A2 (en) Anti-vibration arrangement
WO2008004651A1 (fr) Machine de construction
KR101853354B1 (ko) 드론
GB2478646A (en) Fan blade spacing and/or construction
CN102862152A (zh) 切削深度限制装置
US20190289785A1 (en) Utility vehicle
JP2020162506A (ja) 芝刈機の作業部構造
JP3061113U (ja) 切刃保護装置を備えた型抜き加工装置
US20140229021A1 (en) Vibr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KR101931116B1 (ko) 작업 차량
JP6963229B2 (ja) 壁面ハツリ装置、及び壁面ハツリ方法
JP2012039941A (ja) 草刈機
CN110255229B (zh) 一种平粮执行装置
JP2014039975A (ja) オービタルサンダ
EP2995186B1 (en) Backpack type working machine
JP2018012956A (ja) 路面切削装置
CN213593072U (zh) 一种弧形板材切割装置
JP2013103326A (ja) オービタルサンダ
CN210589110U (zh) 自平衡机构及电动工具
CN107548671A (zh) 一种自适应园林修草装置
CN212423333U (zh) Agv搭载平台及可向外延伸式的对地支撑结构
JP2021017082A (ja) オムニホイール及び移動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