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58630B - 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58630B
CN108058630B CN201711328849.1A CN201711328849A CN108058630B CN 108058630 B CN108058630 B CN 108058630B CN 201711328849 A CN201711328849 A CN 201711328849A CN 108058630 B CN108058630 B CN 1080586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rest
area
seating
standard area
stand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2884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58630A (zh
Inventor
程家荃
陈雅萍
沈飞燕
顾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feng International Seating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dient Engineering and IP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dient Engineering and IP GmbH filed Critical Adient Engineering and IP GmbH
Priority to CN20171132884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586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058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58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58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586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探测乘员头部与头枕相接触的区域作为乘坐区域;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头枕上供倚靠的标准区域的位置关系;以及根据判断所得到的位置关系调整所述头枕的位置,以使得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若所述乘坐区域无法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则将所述头枕移动至极限位置并使得所述标准区域相对靠近所述乘坐区域。本发明提通过探测乘员头部的位置而自动的将头枕调整至舒适的位置,使得标准区域与乘坐区域相重合,为乘员提供了便利性以及舒适感。在满足头枕安全性的前提下,覆盖人群范围广,适应5%至95%的乘客舒适度要求。

Description

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调节领域,特指一种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市场上的汽车座椅头枕只能覆盖40%的人群。亚洲人,特别是在5%的亚洲人普遍无法靠到头枕,该问题影响舒适性,甚至安全性。
市面上的头枕主要采用手动调节和电动调节两种,其中手动调节头枕的反手姿势十分不方便,而电动调节需要通过按钮来操作,且不同乘员乘坐时需要每次进行调节,便利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解决现有的手动调节和电动调节的头枕存在便利性低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探测乘员头部与头枕相接触的区域作为乘坐区域;
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头枕上供倚靠的标准区域的位置关系;以及
根据判断所得到的位置关系调整所述头枕的位置,以使得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若所述乘坐区域无法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则将所述头枕移动至极限位置并使得所述标准区域相对靠近所述乘坐区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自调节的座椅头枕,通过探测乘员头部的位置而自动的将头枕调整至舒适的位置,使得标准区域与乘坐区域相重合,为乘员提供了便利性以及舒适感。在满足头枕安全性的前提下,覆盖人群范围广,适应5%至95%的乘客舒适度要求;根据乘员的不同身高、坐姿计算头枕对应的高度,智能电动调节头枕高度,无需任何按钮操作,调节头枕更加便利。
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根据判断所得到的位置关系调整所述头枕的位置,包括:
判断所述乘坐区域是否低于所述标准区域;
若是则驱动所述头枕下移,接着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停止移动所述头枕,接着结束;
若否重合,则将所述头枕移动至最低位置,接着结束;
若否则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结束;
若否重合,则驱动所述头枕上移,接着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停止移动所述头枕,接着结束;
若否重合,则将所述头枕移动至最高位置,接着结束。
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于所述头枕上靠近乘员头部的表面上装设可移动调节的副头枕;
在驱动所述头枕下移之前,判断所述头枕是否在最低位置;
若在,则驱动所述副头枕下移,接着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停止移动所述副头枕,接着结束;
若否重合,将所述副头枕移动至最低位置;
若不在,则驱动所述头枕下移。
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将所述头枕移动至最低位置后,若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仍不重合,则驱动所述副头枕下移。
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驱动所述头枕上移之前,判断所述副头枕是否在最高位置;
若在,则驱动所述头枕上移;
若不在,则驱动所述副头枕上移,接着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停止移动所述副头枕,接着结束;
若否重合,则驱动所述头枕上移。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包括:
装设于头枕的头部探测单元,用于探测乘员头部与所述头枕相接触的区域作为乘坐区域;
与所述头部探测单元连接的头枕控制单元,所述头枕控制单元用于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头枕上供倚靠的标准区域的位置关系,还用于根据判断所得到的位置关系调整所述头枕的位置,以使得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若所述乘坐区域无法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则将所述头枕调整至极限位置并使得所述标准区域相对靠近所述乘坐区域。
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装设在所述头枕的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于探测所述头枕的实时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与所述头枕控制单元连接,并将所探测得到的头枕的实时位置传递给所述头枕控制单元,从而使得所述头枕控制单元可根据所述头枕的实时位置来调整所述头枕。
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头枕上靠近乘员头部的表面的且可移动调节的副头枕和装设在所述副头枕的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用于探测所述副头枕的实时位置;
所述副头枕和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与所述头枕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头枕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副头枕的实时位置来调整所述副头枕的位置,以使得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若所述乘坐区域无法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则将所述副头枕调整至极限位置并使得所述标准区域相对靠近所述乘坐区域。
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当所述乘坐区域低于所述标准区域时,若所述头枕的实时位置为最低位置,则所述头枕控制单元驱动所述副头枕下移,以使得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若无法相重合则将所述副头枕驱动至最低位置。
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当所述乘坐区域高于所述标准区域时,判断所述副头枕是否在最高位置,若是则调整所述头枕的位置,若否则驱动所述副头枕上移,以使得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若无法相重合则调整所述头枕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的系统图。
图2为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及方法中的座椅头枕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座椅头枕的第一实施例与座椅骨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结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结构的爆炸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和图9为本发明座椅头枕的第一实施例的自动调节的分解步骤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座椅头枕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座椅头枕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至图18为本发明座椅头枕的第二实施例的装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座椅头枕的第二实施例与座椅骨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1和图22为本发明座椅头枕的第二实施例副头枕下移实现自动调节的分解步骤示意图。
图23和图24为本发明座椅头枕的第二实施例头枕上移实现自动调节的分解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用于解决现有座椅头枕采用手动调节存在的反手姿势不方便,电动调节需要按钮操作且便利性较低的问题。本发明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实现了座椅头枕的自动调节,根据乘员的不同身高、坐姿计算头枕对应的高度,智能电动调节头枕高度,无需任何按钮操作,调节头枕更加便利;在满足头枕安全性的前提下,覆盖人群范围广,适应5%~95%的乘客舒适度需求。在座椅头枕处于初始设计状态时,有5%的人群在乘坐时其头部的乘坐区域低于座椅头枕上的标准区域,有95%的人群乘坐是其头部的乘坐区域高于座椅头枕上的标准区域。本发明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覆盖人群广、便利、且舒适的自动调节头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进行说明。
参阅图1,显示了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的系统图。下面结合图1,对本发明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包括头部探测单元21和头枕控制单元22,头部探测单元21与头枕控制单元22连接,其中的头部探测单元21用于探测乘员头部与头枕相接触的区域并作为乘坐区域,将该探测的乘坐区域发送给头枕控制单元22;头枕控制单元22用于判断该乘坐区域与头枕上供倚靠的标准区域的位置关系,还用于根据判断得到的位置关系调整头枕的位置,以使得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相重合,若乘坐区域无法与标准区域相重合,则将头枕调整至极限位置并使得标准区域相对靠近乘坐区域,也即当乘员的头部的乘坐区域低于头枕的最低位置时标准区域或者乘员的头部的乘坐区域高于头枕的最高位置时标准区域的情况下,头枕控制单元22将头枕调整至最低位置或最高位置即可。除了该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乘员身高特别矮比如小孩子,另一种是乘员身高特别高)之外,本发明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均能将头枕的标准区域调整到与乘员头部的乘坐区域相对应,为乘员提供舒适的倚靠位置,且实现自动调节功能,具有较高的便利性。
较佳地,在头枕控制单元22内预先存储有头枕的标准区域的位置信息,该标准区域一般是指头枕上供乘员倚靠的倚靠面的中心位置。该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还包括有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标准区域的位置,在需要使用标准区域时,头枕控制单元22从存储单元中直接读取调用即可。
作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头部探测单元21为压力传感器,将多个压力传感器阵列排列并固定在头枕上,结合图5所示,在图5所示的座椅头枕的第一实施例中,座椅40的倚靠面401上固设有头部探测单元21,该头部探测单元21上阵列有多个压力传感器,结合图4所示,在乘员30的头部31倚靠在头枕40上时,每一压力传感器能够探测得到对应的压力数据,所探测的压力数据均传递给头枕控制单元22。
进一步地,在头枕控制单元22内设有乘坐区域判断模块,用于根据多个压力数据得到乘坐区域,该乘坐区域判断模块从多个压力数据中选择压力最大的值所对应的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作为乘坐区域,该乘坐区域也即乘员30的头部31倚靠在头枕40上对头枕40施加最大压力的位置点。
更进一步地,作为一较佳实施方式,在头枕控制单元22内还设置有计算模块,用于计算乘坐区域距标准区域的距离作为调节距离,根据该调节距离头枕控制单元22再控制头枕40进行移动调节至适应的位置。作为另一较佳实施方式,在头枕控制单元22调整头枕40的位置时,实时判断乘坐区域和标准区域是否重合,若重合则停止头枕40的位置调整,若否则将头枕40调整到极限为止。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还包括装设在头枕40的第一位置传感器23,该第一位置传感器23用于探测头枕的实时位置,该第一位置传感器23与头枕控制单元22连接,将所探测得到的头枕的实时位置传递给头枕控制单元22,从而使得头枕控制单元22可根据头枕的实时位置来调整头枕。通过第一位置传感器23能够探测得到该头枕40距离座椅10顶部的位置,并结合计算模块计算的调节距离,可控制头枕40将标准区域调整至对应乘坐区域处。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还包括有供电单元,用于为头枕控制单元22进行供电,以使得头枕控制单元22开始运行。
下面结合图2和图4,对本发明的头枕控制单元22自动调整头枕40位置的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先对头枕40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进行说明。该头枕的第一实施例为一级头枕,在第一实施例中,结合图5所示,头枕40为一个软质的发泡结构,供乘员30的头部31进行倚靠,在头枕40的倚靠面401上设置有头部探测单元21,该头部探测单元21在乘员30的头部31倚靠时能够探测得到头部31靠在倚靠面401上的位置作为乘坐区域;头枕40的底部固设有两根导杆41,通过导杆41将头枕40安装在座椅10上,结合图6和图7所示,在座椅骨架11上插设两个头枕导套46,再将头枕40的两个导杆41插设在对应的头枕导套46内,使得导杆41能够在头枕导套46内进行上下移动,而带动实现头枕40的上下移动调节。导杆41的底部穿过头枕导套46并伸出且底部固定连接导杆连接支架44。通过安装支架45将主头枕驱动机构42安装在座椅骨架11上,该主头枕驱动机构42的驱动轴421与一丝杆滑块43螺合连接,而该丝杆滑块43固定在导杆连接支架44上,从而通过主头枕驱动机构42驱动驱动轴421转动,而使得丝杆滑块43沿着驱动轴421上下移动,从而通过导轨连接支架44带着导轨41和头枕40一起上下移动。驱动轴421呈竖向设置,其与导杆41平行,头枕40的移动调节范围取决于驱动轴421的长度。
本发明的头枕控制单元22与主头枕驱动机构42驱动连接,用于控制主头枕驱动机构42的运行。如图4和图5所示,初始时,头部探测单元21处于工作状态,在乘员30坐在汽车座椅10上且头部31倚靠在头枕40的倚靠面401上时,头部探测单元21能够探测得到乘员30的头部31的乘坐区域,进而发给头枕控制单元22。头枕控制单元22运行后接收头部探测单元21的探测数据,并判断乘坐区域是否低于标准区域,若判断为是,则将头枕40下移,接着判断乘坐区域是否与标准区域重合,若是重合则停止头枕的移动,若否重合则将头枕移动至最低位置;若判断为否,则接着判断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是否重合,若是重合则表明头枕40的高度与成员30的头部31刚好相对应;若否重合则将头枕40上移,结合判断乘坐区域是否与标准区域重合,若是重合则停止头枕移动,若否重合则将头枕移动至最高位置。头枕控制单元22在控制头枕40上移和下移时,通过控制主头枕驱动机构42的正转和反转来实现,当头枕控制单元22控制主头枕驱动机构42正转时,丝杆滑块43沿着驱动轴421向上移动,从而带着导杆连接支架44、导杆41和头枕40一起向上移动,实现了头枕40的上移;当头枕控制单元22控制主头枕驱动机构42反转时,丝杆滑块43沿着驱动轴421向下移动,从而带着导杆连接支架44、导杆41和头枕40一起向下移动,实现了头枕40的下移。
较佳地,在头枕控制单元22控制主头枕驱动机构42运行之前,头枕控制单元22接收到第一位置传感器23发送的头枕40的实时位置来判断头枕40的调节范围是否满足调节距离,该调节距离为乘坐区域和标准区域的距离,若能则头枕控制单元22根据调节距离来控制主头枕驱动杆机构42运动,以将标准区域调整至乘坐区域,若不能则头枕控制单元22依据调节范围将头枕40调整至极限位置,也即最高位置或最低位置,使得头枕40的标准区域相对靠近乘坐区域。
如图8所示,在一乘员30坐在座椅10上时,其头部31处于头枕40的顶部,也即头部31位于较高的位置处,此时的头部探测单元21能够探测到头部31的乘坐区域,头枕控制单元22可判断出头枕40的标准区域位于该乘坐区域的下方,此时将头枕40向上移动即可使得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相对应,结合图9所示,显示了将头枕40上移后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再一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座椅头枕的第二实施例为二级头枕,如图10所示,该座椅头枕包括有头枕40和设于头枕40上靠近乘员30的头部31的表面的且可移动调节的副头枕50。进一步地,结合图1所示,在副头枕50处装设有第二位置传感器24,第二位置传感器24用于探测副头枕50的实时位置,该副头枕50和第二位置传感器24与头枕控制单元22连接,头枕控制单元22能够控制副头枕50调整其位置,而第二位置传感器24能够将其探测的副头枕50的实时位置传递给头枕控制单元22。
头枕控制单元22根据副头枕50的实时位置来调整副头枕50的位置,使得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相重合,若乘坐区域无法与标准区域相重合,则将副头枕调整至极限位置并使得标准区域相对靠近乘坐区域。副头枕50的极限位置包括副头枕50的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
下面先对二级头枕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0和图11所示,二级头枕包括头枕40和副头枕50,副头枕50包括有发泡结构51、导杆连接桥52、装饰盖53、副头枕驱动杆机构54以及安装杆55,头枕40包括头枕金属骨架402和头枕外壳403,头枕40安装于座椅10上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头枕50的安装结构相同。而头枕40在第二实施例中无发泡结构,仅设有头枕金属骨架402和罩设在头枕金属骨架402外侧的头枕外壳403。结合图12所示,先将头部探测单元21装设在副头枕50的发泡结构51的外表面,结合图13所示,在发泡结构51的内侧安装导杆连接桥52,将该导杆连接桥52嵌设固定在发泡结构51的内侧,接着结合图14所示,在导杆连接桥52的内侧安装装饰盖53,该装饰盖53与发泡结构51固定连接,而将导杆连接桥52夹设在中间,且导杆连接桥52的连接端凸伸出装饰盖53。结合图15所示,将副头枕驱动机构54安装在头枕金属骨架402上,头枕金属骨架402内部中空,将副头枕驱动机构54置于该头枕金属骨架402的底部并与头枕金属骨架402固定连接,而副头枕驱动机构54的输出轴穿过头枕金属骨架402的顶部并可转动地固定连接于头枕金属骨架402的顶部。结合图16所示,在安装副头枕驱动杆机构54的同时利用安装杆55将副头枕50的发泡结构51、导杆连接桥52和装饰盖53一起安装到头枕金属骨架402上,安装副头枕驱动机构54时,将副头枕驱动机构54的输出轴与导杆连接桥52的连接端上的螺孔螺合连接,而后再固定副头枕驱动机构54和头枕金属骨架402,同时在导杆连接桥52的连接端上贯穿安装杆55,通过安装杆55将导杆连接桥52固定于头枕金属骨架402上,安装杆55起到了导向作用,使得导杆连接桥52在副头枕驱动机构54驱动时能够沿着输出轴上下移动。最后如图17和图18所示,将头枕外壳403罩设在头枕金属固件402上,完成了二级头枕的装配。再通过头枕导套46、导杆41、导杆连接支架44、丝杆滑块43、主头枕驱动机构42以及安装支架45将头枕40和副头枕50安装到座椅骨架11上。
头枕控制单元22在调整头枕40和副头枕50的位置时,先判断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的高低,当乘坐区域低于标准区域时,接着判断头枕40的实时位置是否为最低位置,若头枕40的实时位置并非为最低位置,则向下移动头枕40,若头枕40的实时位置为最低位置,则头枕控制单元22驱动副头枕50下移,以使得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相重合,若两者无法重合时则将副头枕50驱动至最低位置。当乘坐区域高于标准区域时,接着判断副头枕50是否在最高位置,若是,则调整头枕40的位置,即上移头枕40,若否,则驱动副头枕50上移,以使得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相重合,若无法相重合则调整头枕40的位置,使得头枕40移动至最高位置。
头枕控制单元22与副头枕50的副头枕驱动机构54驱动连接,用于控制副头枕驱动机构54的运行,同样地,头枕控制单元22通过控制副头枕驱动机构54的正转和反转,来控制副头枕50的上移和下移。
较佳地,头枕控制单元22根据计算的调节距离来控制副头枕50和头枕40的移动调节,该调节距离来自其内部的计算模块计算得出的标准区域距离乘坐区域的距离,并结合第一位置传感器23和第二位置传感器24传送的头枕40和副头枕50的实时位置,可得出头枕40和副头枕50的移动方案,并可直接依据调节距离来控制头枕40和副头枕50的调节位置,也即控制主头枕驱动机构42和副头枕驱动机构54的运行时间,使得标准区域与乘坐区域相重合。作为另一较佳实施方式,头枕控制单元22调节头枕40和副头枕50的位置时,还可实时判断乘坐区域和标准区域是否重合,若重合则停止头枕40和副头枕50的位置调整,若不重合,则将头枕40和副头枕50均调整到极限位置为止,也即若向上移动标准区域时,将头枕40和副头枕50均移动到最高位置,若向下移动标准区域时,将头枕40和副头枕50均移动到最低位置。
如图21和图22所示,图21所示状态为头枕40位于最低位置处,而乘坐区域低于标准区域,从而头枕控制单元22控制副头枕50下移而使得标准区域与乘坐区域相重合或者副头枕50移动至最低位置。
如图23和图24所示,图23所示状态为头枕40位于最低位置处,副头枕50位于最高位置处,而乘坐区域高于标准区域,从而头枕控制单元22控制头枕40上移,使得标准区域与乘坐区域相重合或者头枕40移动至最高位置。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如图4所示,探测乘员30的头部31与头枕40相接触的区域作为乘坐区域;
判断乘坐区域与头枕40上供倚靠的标准区域的位置关系;以及
根据判断所得到的位置关系调整头枕40的位置,以使得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相重合,若乘坐区域无法与标准区域相重合,则将头枕40移动至极限位置并使得标准区域相对靠近乘坐区域。
本发明为座椅头枕提供了自动调节的功能,通过探测乘员头部的位置而自动的将头枕调整至舒适的位置,使得标准区域与乘坐区域相重合,为乘员提供了便利性以及舒适感。在满足头枕安全性的前提下,覆盖人群范围广,适应5%至95%的乘客舒适度要求;根据乘员的不同身高、坐姿计算头枕对应的高度,智能电动调节头枕高度,无需任何按钮操作,调节头枕更加便利。
作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根据判断所得到的位置关系调整头枕的位置,包括:
如图2所示,执行步骤S102,判断乘坐区域是否低于标准区域;
若是则执行步骤S103,驱动头枕下移,接着执行步骤S104,判断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执行步骤S105,停止移动头枕,接着结束;
若否重合,则执行步骤S106,将头枕移动至最低位置,接着结束;较佳地,在头枕40的位置处安装有第一位置传感器23,通过第一位置传感器23实时探测头枕40的实时位置,从而能够知晓头枕40何时移动至最低位置。
若否则执行步骤S107,判断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结束;
若否重合,则执行步骤S108,驱动头枕上移,接着执行步骤S109判断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执行步骤S105,停止移动头枕,接着结束;
若否重合,则执行步骤S110,将头枕移动至最高位置,接着结束。较佳地,在头枕40的位置处安装有第一位置传感器23,通过第一位置传感器23实时探测头枕40的实时位置,从而能够知晓头枕40何时移动至最低位置。
进一步地,在执行步骤S102之前还包括:执行步骤S100,结合图5所示,头枕探测单元21开始探测,通过头枕探测单元21探测得到乘坐区域,较佳地,头部探测单元21采用压力传感器,将多个压力传感器阵列排列并固定在头枕上,在图5所示的座椅头枕的第一实施例中,座椅40的倚靠面401上固设有头部探测单元21,该头部探测单元21上阵列有多个压力传感器,结合图4所示,在乘员30的头部31倚靠在头枕40上时,每一压力传感器能够探测得到对应的压力数据,从多个压力数据中选择压力最大的值所对应的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作为乘坐区域,该乘坐区域也即乘员30的头部31倚靠在头枕40上对头枕40施加最大压力的位置点。接着执行步骤S101,判断探测压力是否大于使能压力,也即判断压力传感器探测的压力数据中的最大压力值是否大于使能压力,若是,则执行步骤S102,若否则结束。其中的使能压力值选取头部接触头枕时的最小压力值,以该使能压力为判断依据,能够判断出头枕探测单元所探测的压力数据是否有有效的头部倚靠力。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于头枕40上靠近乘员30的头部31的表面上装设可移动调节的副头枕50,也即座椅头枕为二级头枕,其头枕40和副头枕50均可实现上下的移动调节;调整头枕位置的步骤包括:
如图3所示,执行步骤S200,头枕探测单元开始探测,得到探测数据也即压力数据;接着执行步骤S201。
执行步骤S201,判断探测压力是否大于使能压力,若是则执行步骤S202,若否则结束。
执行步骤S202,判断乘坐区域是否低于标准区域,若是则执行步骤S203,若否则执行步骤S211。
执行步骤S203,判断头枕40是否在最低位置,若是则执行步骤S204,若否则执行步骤S207。在判断头枕40的位置时,可通过头枕40处设置第一位置传感器23来进行实时位置的探测。
执行步骤S204,副头枕50下移,接着执行步骤S205。
执行步骤S205,判断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是否重合,若是则执行步骤S206,若否则执行步骤S210。
执行步骤S206,副头枕50停止移动,接着结束。
执行步骤S207,头枕40下移,接着执行步骤S208。
执行步骤S208,判断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是否重合,若是则执行步骤S209,若否则执行步骤S204。
执行步骤S209,头枕40停止移动,接着结束。
执行步骤S211,判断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是否重合,若是则结束,若否则执行步骤S212。
执行步骤S212,判断副头枕50是否在最高位置,若是则执行步骤S213,若否则执行步骤S216。较佳地,在副头枕50处安装用于探测其实时位置的第二位置传感器24,从而获得副头枕50的实时位置。
执行步骤S213,头枕40上移,接着执行步骤S214。
执行步骤S214,判断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是否重合,若是则执行步骤S215,若否则执行步骤S219。
执行步骤S215,头枕40停止移动,接着结束。
执行步骤S219,头枕40移动至最高位置,接着结束。
执行步骤S216,副头枕50上移,接着执行步骤S217。
执行步骤S217,判断乘坐区域与标准区域是否重合,若是则执行步骤S218,若否则执行步骤S213。
执行步骤S218,副头枕停止移动,接着结束。
本发明的自调节方法可通过上述座椅头枕自调节系统中头枕控制单元22来实现,该头枕控制单元22的工作原理可参见上述座椅头枕自调节系统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探测乘员头部与头枕相接触的区域作为乘坐区域,将多个压力传感器阵列排列并固定在头枕上,从多个压力传感器探测到的压力数据中选择压力最大的值所对应的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作为乘坐区域;
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头枕上供倚靠的标准区域的位置关系;以及
根据判断所得到的位置关系调整所述头枕的位置,以使得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若所述乘坐区域无法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则将所述头枕移动至极限位置并使得所述标准区域相对靠近所述乘坐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判断所得到的位置关系调整所述头枕的位置,包括:
判断所述乘坐区域是否低于所述标准区域;
若是则驱动所述头枕下移,接着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停止移动所述头枕,接着结束;
若否重合,则将所述头枕移动至最低位置,接着结束;
若否则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结束;
若否重合,则驱动所述头枕上移,接着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停止移动所述头枕,接着结束;
若否重合,则将所述头枕移动至最高位置,接着结束;
其中在驱动头枕移动时,计算所述乘坐区域距所述标准区域的距离作为调节距离,根据所述调节距离控制所述头枕的移动调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于所述头枕上靠近乘员头部的表面上装设可移动调节的副头枕;
在驱动所述头枕下移之前,判断所述头枕是否在最低位置;
若在,则驱动所述副头枕下移,接着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停止移动所述副头枕,接着结束;
若否重合,将所述副头枕移动至最低位置;
若不在,则驱动所述头枕下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头枕移动至最低位置后,若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仍不重合,则驱动所述副头枕下移。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驱动所述头枕上移之前,判断所述副头枕是否在最高位置;
若在,则驱动所述头枕上移;
若不在,则驱动所述副头枕上移,接着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是否重合;
若是重合,则停止移动所述副头枕,接着结束;
若否重合,则驱动所述头枕上移。
6.一种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设于头枕的头部探测单元,用于探测乘员头部与所述头枕相接触的区域作为乘坐区域,所述头部探测单元包括多个压力传感器,多个压力传感器阵列排列并固定在所述头枕上,从多个压力传感器探测到的压力数据中选择压力最大的值所对应的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作为乘坐区域;
与所述头部探测单元连接的头枕控制单元,所述头枕控制单元用于判断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头枕上供倚靠的标准区域的位置关系,还用于根据判断所得到的位置关系调整所述头枕的位置,以使得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若所述乘坐区域无法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则将所述头枕调整至极限位置并使得所述标准区域相对靠近所述乘坐区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设在所述头枕的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于探测所述头枕的实时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与所述头枕控制单元连接,并将所探测得到的头枕的实时位置传递给所述头枕控制单元,从而使得所述头枕控制单元可根据所述头枕的实时位置来调整所述头枕;
所述头枕控制单元还设置有计算模块,用于计算乘坐区域距标准区域的距离作为调节距离,根据所述调节距离所述头枕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头枕进行移动调节至适应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头枕上靠近乘员头部的表面的且可移动调节的副头枕和装设在所述副头枕的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用于探测所述副头枕的实时位置;
所述副头枕和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与所述头枕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头枕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副头枕的实时位置来调整所述副头枕的位置,以使得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若所述乘坐区域无法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则将所述副头枕调整至极限位置并使得所述标准区域相对靠近所述乘坐区域。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乘坐区域低于所述标准区域时,若所述头枕的实时位置为最低位置,则所述头枕控制单元驱动所述副头枕下移,以使得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若无法相重合则将所述副头枕驱动至最低位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头枕的自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乘坐区域高于所述标准区域时,判断所述副头枕是否在最高位置,若是则调整所述头枕的位置,若否则驱动所述副头枕上移,以使得所述乘坐区域与所述标准区域相重合,若无法相重合则调整所述头枕的位置。
CN201711328849.1A 2017-12-13 2017-12-13 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80586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28849.1A CN108058630B (zh) 2017-12-13 2017-12-13 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28849.1A CN108058630B (zh) 2017-12-13 2017-12-13 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58630A CN108058630A (zh) 2018-05-22
CN108058630B true CN108058630B (zh) 2020-05-05

Family

ID=62138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28849.1A Active CN108058630B (zh) 2017-12-13 2017-12-13 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586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24810A (zh) * 2018-12-14 2019-04-16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头枕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11038350B (zh) * 2019-12-23 2024-01-16 安道拓(重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折叠头枕及带有折叠头枕的汽车前排座椅
CN110949218A (zh) * 2019-12-23 2020-04-03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座椅头枕以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40992A1 (en) * 2007-04-24 2010-06-10 Fujikura Ltd. Head restraint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and head restraint position adjusting method
DE102008043806B4 (de) * 2008-07-17 2013-06-06 Ifm Electronic Gmbh Kopfstütze mit Verstellvorrichtung
CN205737035U (zh) * 2016-05-14 2016-11-30 江西省巨科实业有限公司 可自动调整状态的汽车座椅
CN106274577B (zh) * 2016-08-18 2018-10-09 江苏大学 一种机动车智能安全座椅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27700A (zh) * 2016-08-23 2017-02-22 苏州科技大学 一种驾驶座高度自适应头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58630A (zh) 2018-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58630B (zh) 座椅头枕的自调节方法及系统
JP2008532599A (ja) 車両シート用背もたれ
CN106335408A (zh) 一种用于汽车驾驶员座椅的自适调整系统
US20150375647A1 (en) Vehicle seat,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6991399B (zh) 一种坐姿图像检测比对系统及其方法
KR20210047440A (ko) 자동차용 시트 제어 시스템
CN109987006A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可调节大腿支撑件
US10703246B2 (en) Vehicle comprising a deformable feet support device
CN217065797U (zh) 一种具有自动伸缩腰托的椅子
JP2019001315A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101510943B1 (ko) 헤드레스트의 위치 조절 방법
US20090243347A1 (en) Vehicle seat
CN112092690A (zh) 一种自带定位系统的域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JP453462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の調整方法
JP2008308163A (ja) 調整可能なサイドアームレスト
KR20220014496A (ko) 자동차용 승객 목 지지 및 마사지 장치
JPWO2005122995A1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及びその脚載置部の回動位置検出器
CN112937382A (zh) 一种汽车座椅支撑架调节开关及其使用方法
CN111772421A (zh) 一种电动座椅的调整控制系统
KR20060107096A (ko) 헤드레스트 높이 조절 장치
CN219325753U (zh) 一种可左右调节的汽车座椅扶手
CN218907002U (zh) 一种长度可调的汽车座椅扶手
CN220212474U (zh) 一种调节椅背深度的线控安装结构
CN211130390U (zh) 一种多功能座椅
CN214986099U (zh) 一种飞机座椅头部缓冲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1315 No. 669, kang'an Road, Kangqiao Industrial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Yanfeng international Seat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122 No. 669, kang'an Road, Kangqiao Industrial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Yanfeng andotuo seat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