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8484A - 端子的连接构造以及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端子的连接构造以及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8484A
CN108028484A CN201680054686.XA CN201680054686A CN108028484A CN 108028484 A CN108028484 A CN 108028484A CN 201680054686 A CN201680054686 A CN 201680054686A CN 108028484 A CN108028484 A CN 1080284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pressed
side connecting
press section
clou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46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28484B (zh
Inventor
坂口圣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028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8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28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84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公开的端子的连接构造(10)为以下结构,具备:阳端子(40),其具有阳侧连接部(41);阴端子(20),其具有阴侧连接部(21),阳侧连接部(41)能够进入阴侧连接部(21),且进入了的阳侧连接部(41)载置于阴侧连接部(21);可移动片(25),其被设置于阴侧连接部(21)的支承部(26)支承,能够以支承部(26)为支点向下方移位;阴侧接点部(30),其设置于可移动片(25),能够在未按压阳侧连接部(41)的非按压状态、以及朝向下方按压阳侧连接部(41)的按压状态之间移位;以及被按压部(29),其以能够被按压的方式设置于可移动片(25),且被设置于使从支承部(26)到被按压部(29)的距离比支承部(26)与阴侧接点部(30)之间的距离长的位置,通过按压被按压部(29)而以支承部(26)为支点使阴侧接点部(30)从非按压状态移位到按压状态。

Description

端子的连接构造以及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端子的连接构造以及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阴端子与阳端子相连接的端子的连接构造,例如已知有日本特开2013-89421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端子的连接构造。阴端子具有电连接部,设置于阳端子的凸片部插入到该电连接部。在电连接部内设置有端子接触部,该端子接触部与插入到电连接部内的凸片部弹性接触,端子接触部具有从电连接部往外侧伸出的接合片部。
其构成为在凸片部插入到阴端子的电连接部内的过程中,端子接触部以较小的弹性弹压力与凸片部接触,在电连接部内,在凸片部即将到达标准的挿入位置之前,接合片部被保持阳端子的壳体按压,由此端子接触部对凸片部的接触负荷变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894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上述的端子的连接构造,即使在接合片部被壳体按压之前的状态下,当凸片部插入到电连接部内时,由于凸片部被端子接触部按压并与端子接触部弹性接触,因此在凸片部插入的过程中,阳端子与阴端子的接点部分的镀层可能会剥落。因此,若将耐磨耗性高、低电阻的高价的银镀层等用于两端子的接点部分,则会造成制造成本提高,因此希望有针对此的对策。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能够抑制两端子的接点部分磨损,且能够确保两端子之间的连接可靠性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端子的连接构造,其为以下结构,具备:阳端子,其具有阳侧连接部;阴端子,其具有阴侧连接部,所述阳侧连接部能够进入以及退出所述阴侧连接部,且进入了的所述阳侧连接部载置于所述阴侧连接部;可移动部,其在电气连接的状态下被设置于所述阴侧连接部的支承部支承,所述可移动部能够以所述支承部为支点移位;阴侧接点部,其设置于所述可移动部,能够在非按压状态与按压状态之间移位,在所述非按压状态,所述阴侧接点部未按压进入到所述阴侧连接部的所述阳侧连接部,在所述按压状态,所述阴侧接点部将载置于所述阴侧连接部的所述阳侧连接部按压向与所述阳侧连接部的进退方向交叉的方向;以及被按压部,其以能够被按压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可移动部,且被设置于使从所述支承部到所述被按压部的距离比所述支承部与所述阴侧接点部之间的距离长的位置,通过按压所述被按压部而以所述支承部为支点使所述阴侧接点部从所述非按压状态移位到所述按压状态。
根据这种结构的端子的连接构造,在使阳侧连接部进入并载置于阴侧连接部之后,通过按压被按压部,阴侧接点部向与阳侧连接部的进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阴侧接点部相对于阳侧连接部从非按压状态移位到按压状态。也就是说,在未对阳侧连接部推压阴侧接点部的非按压状态下,在阳侧连接部配置于阴侧连接部之后,阴侧接点部从交叉的方向按压阳侧连接部,因此能够抑制两端子的接点部分相对滑动而磨损。
另外,若被按压部通过按压部而被按压,则以支承部为支点,阴侧接点部利用杠杆原理而从非接触位置朝向接触位置移位并推压阳侧连接部,因此,与例如将阳端子插入到具有弹性接触片的阴端子从而使阳端子与弹性接触片弹性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两端子之间的接触压力。由此,能够不使用高价的镀层,且能够确保两端子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端子的连接构造也可以是以下的结构。
也可以是以下结构: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阴侧连接部在初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相对移位,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按压部未按压所述被按压部,在所述结束位置,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被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在所述阴侧连接部以沿着载置有所述阳侧连接部的底板的方式移位。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被按压部被以沿着载置面的方式移位的按压部按压,因此,与例如从与载置面交叉的方向按压被按压部的按压部相比,能够使连接构造小型化。
也可以是所述按压部由金属形成的结构。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被按压部来抑制按压部磨损。
也可以是在所述阴侧连接部,所述按压部被支承为能够在所述阳侧连接部进入以及退出的方向上移位的结构。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被阴侧连接部支承的按压部在阳侧连接部的进退方向上移位,并且按压被按压部。
也可以是以下结构:一种连接器装置,其具备所述连接构造、以及收纳所述阴端子的壳体,其中,所述按压部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被按压部被所述壳体的所述按压部按压。
根据这种连接器装置,仅需将收纳于壳体的阴端子例如推压到壳体,就能够通过壳体的按压部来按压被按压部。由此,不需要使用专用的夹具等,就能够通过按压部来按压被按压部。
也可以是以下结构:一种连接器装置,其具备所述端子的连接构造、以及收纳所述阴端子的壳体,其中,所述按压部通过所述壳体而能够进行按压。
根据这种连接器装置,仅需将收纳于壳体的阴端子例如推压到壳体,就能够通过壳体来按压按压部,并通过受到按压的按压部来按压被按压部。由此,不需要使用专用的夹具等,就能够按压被按压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抑制两端子的接点部分磨损,且能够确保两端子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阴端子与阳端子连接前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阳侧连接部进入了阴侧连接部内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阴端子与阳端子连接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被按压部通过按压部而被按压,阴侧接点部推压阳侧连接部的状态的沿图5的C-C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与阳端子连接前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沿图7的D-D线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阳侧连接部进入了阴侧连接部内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E-E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阴端子与阳端子连接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被按压部通过按压部而被按压,阴侧接点部推压阳侧连接部的状态的沿图11的F-F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6对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10为在安装于车辆的装置等中使用的连接器装置CN中使用的端子的连接构造10,如图5以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例示出收纳于阴侧壳体(“壳体”的一个例子)H的阴端子20与收纳于未予图示的阳侧壳体的阳端子40的连接构造。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以图2中的上下方向为基准。另外,前后方向以图1以及图2中的左右方向为基准,并将阴端子20与阳端子40相互连接的一侧作为前侧进行说明。
阳端子40通过对导电性优良的金属板材利用冲压等进行加工而形成。如图1至图6所示,阳端子40为在平板狀的阳侧连接部41的后方,隔着连接部42设置有未予图示的阳侧电线连接部的结构,阳侧电线连接部通过公知的连接方法连接于未予图示的电线的末端,由此阳端子40连接到电线的末端。
阳侧连接部41在横向上形成的比连接部42宽度窄,在阳侧连接部41与连接部42的交界部分的横向两侧的位置阶段状地形成有朝向并面对前方的一对抵接面43。
另一方面,阴端子20通过对比阳端子40薄的导电性优良的金属板材利用冲压等进行加工而形成。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阴端子20构成为具备能够与阳端子40连接的阴侧连接部21、以及与阴侧连接部21的后方相连设置的阴侧电线连接部22,将未予图示的电线的芯线载置于阴侧电线连接部22,通过公知的连接方法进行连接,由此阴端子20连接到电线。
如图2所示,阴侧连接部21具有平板狀的底板21A、从底板21A的横向两侧缘向上方直立的一对侧板21B、以及在横向上连接一对侧板21B的上端侧缘的平板狀的顶板21C,阴侧连接部2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开口的四方筒状。
如图1至图4所示,在阴侧连接部21,设定成阳侧连接部41能够从前端开口进入以及退出,若阳侧连接部41相对于阴侧连接部21插入到标准的插入位置,则阳侧连接部41载置于载置部23,载置部23从阴侧连接部21的底板21A向上方突出形成,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另外,若阳侧连接部41相对于阴侧连接部21插入到标准的插入位置,则如图3所示,阳侧连接部41的一对抵接面43抵接于阴侧连接部21的前端开口缘,由此在前方被阻挡。
接着,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在阴侧连接部21的前端开口的上缘部21D固定有独立的可移动片(“可移动部”的一个例子)25,通过利用按压部50进行按压,可移动片25朝向下方弹性移位。
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可移动片25在与阴侧连接部21的顶板21C电气连接的状态下连接于阴侧连接部21的前端开口的上缘部21D。另外,可移动片25为从上缘部21D朝向后方悬臂状地伸出的形态,被设置成能够以连接于顶板21C的支承部26为支点朝向下方弹性移位。
另外,如图2以及图4所示,可移动片25构成为具备:山形部27,其在可移动片25未弹性移位的自然状态下从阴侧连接部21的前端开口朝向下方呈山形状突出;伸出部28,其从山形部27的后端缘朝向后方笔直延伸;以及被按压部29,其设置于伸出部28的后端部。
如图2所示,在山形部27中成为最下端部的突出端部成为配置于底板21A的载置部23的上方的阴侧接点部30,该阴侧接点部30例如被施加比镍镀层电阻低的锡镀层。
在可移动片25未弹性移位的自然状态下,如图4所示,阴侧接点部30与进入阴侧连接部21内的阳侧连接部41的上表面41A接触,但成为未按压阳侧连接部41的非按压状态。而且,在阳侧连接部41配置于阴侧连接部21内的标准的位置的状态下,当可移动片25向下方弹性移位时,如图6所示,阴侧接点部30被设定成在阴侧连接部21内的位置未移位,但成为朝向与阳侧连接部41的进退方向(即前后方向)正交(交叉)的方向(即下方)按压阳侧连接部41的上表面41A的按压状态。
因此,若在阳侧连接部41配置于阴侧连接部21内的标准的位置的状态下可移动片25向下方弹性移位,则阴侧接点部30成为与底板21A的载置部23一起从上下方向两侧夹持阳侧连接部41的状态,阳侧连接部41与阴侧连接部21电气连接。
如图2所示,被按压部29为从伸出部28的后端部向下方倾斜的弯折的形态,被按压部29的倾斜的上方后侧的弧状的曲面成为能够被按压部50朝向前方按压的被按压面29A。也就是说,从被按压部29到可移动片25的支点(即支承部26)的距离比从阴侧接点部30到支承部26的距离长。另外,通过施加例如镍镀层等,被按压部29的被按压面29A的耐磨耗性提高。
另一方面,图1以及图2所示,按压部50由大致矩形的平板狀金属板材构成,按压部50的前端下部成为越朝向前方越向上方倾斜的按压面51。另外,按压部50在阴侧连接部21的一对侧板21B之间以沿着顶板21C的方式配置,如图1至图4所示,按压部50能够在初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以沿着载置部23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移位,在初始位置,按压部50的后部从阴侧连接部21的后端开口向后方突出,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结束位置,按压部50完全地收纳于阴侧连接部21内。另外,按压部50例如被未予图示的保持机构保持成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位,该保持机构设置于阴侧连接部21的一对侧板21B之间。
按压部50的后面成为与按压部50的板面垂直的按压操作面52,如图6所示,通过使阴侧壳体H从后方接触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按压部50的按压操作面52,将阴端子20从前方推压到阴侧壳体H,使按压部50朝向阴侧连接部21内相对移位,从而能够从初始位置移位到结束位置。另外,通过利用例如未予图示的夹具等,将按压操作面52朝向前方按压,使按压部50朝向阴侧连接部21内移位,也能够从初始位置移位到结束位置。
另外,在按压部50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成为按压部50的前端未按压可移动片25的被按压部29的被按压面29A而从后方与其接触的状态,在按压部50从初始位置移位到结束位置的过程中,被按压部29的被按压面29A通过按压部50的按压面51而从后方被按压,被按压面29A与按压面51相对滑动,被按压部29跨上按压部50。然后,如图6所示,若按压部50到达结束位置,则成为被按压部29完全跨上按压部50的状态,可移动片25以支承部26为支点朝向下方弹性移位。
另外,如图1至图6所示,在按压部50设置有沿板厚方向(即上下方向)贯通的大致呈矩形地开口的操作孔53,通过将未予图示的夹具等插进该操作孔53并将按压部50按压向后方,能够将按压部50从结束位置拉回到初始位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按压部50被保持于阴侧连接部21,但作为变形例,按压部也可以是一体地固定于阴侧壳体的壁部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当阴端子被收纳于阴侧壳体时,按压部配置于初始位置,通过从前方将阴端子推压到阴侧壳体,使按压部相对于阴侧连接部向前方相对移位,可使按压部配置于结束位置。
也就是说,在初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能够使一体地设置于阴侧壳体的按压部相对于阴侧连接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位,因此不需要使用专用的夹具等,就能够通过按压部来按压被按压部。
本实施方式为上述的结构,接着说明阴端子20与阳端子40的连接方法,并且对端子的连接构造10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阴端子20的阴侧连接部21的按压部50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面对面配置阴端子20与阳端子40,使阳端子40的阳侧连接部41进入阴端子20的阴侧连接部21内。
在该阳侧连接部41的进入过程中,在阳侧连接部41开始进入阴侧连接部21内时,阳侧连接部41与可移动片25的山形部27的阴侧接点部30和底板21A的载置部23相接触。然后,若阳侧连接部41到达阴侧连接部21内的标准的位置,则如图3以及图4所示,阳侧连接部41的一对抵接面43抵接于阴侧连接部21的前端开口缘,由此在前方被阻挡,阳侧连接部41载置于底板21A的载置部23上。
在此,由于可移动片25为未弹性移位的自然状态,因此如图4所示,山形部27的阴侧接点部30成为与配置于阴侧连接部21内的阳侧连接部41的上表面41A接触,但未按压阳侧连接部41的非按压状态。
在阳侧连接部41配置于阴侧连接部21内的标准的位置时,相对于阴侧壳体H从前方推压按压部50的按压操作面52,或者通过夹具朝向前方按压按压部50的按压操作面52。
接着,按压部50相对于阴侧连接部21朝向前方相对移位,按压部50从初始位置往结束位置移位。在该按压部50的移位过程中,首先,按压部50的按压面51从后方按压被按压部29的被按压面29A,被按压面29A与按压面51相对滑动,被按压部29跨上按压部50。
然后,若按压部50到达结束位置,则如图6所示,成为被按压部29完全跨上按压部50的状态,可移动片25以支承部26为支点朝向下方弹性移位。接着,被按压状态下的可移动片25的山形部27的阴侧接点部30在阴侧连接部21内的位置未移位,但成为从上方以推压的方式按压阳侧连接部41的上表面41A的按压状态。然后,朝向下方按压阳侧连接部41的上表面41A的阴侧接点部30成为与底板21A的载置部23一起从上下方向两侧夹持阳侧连接部41的状态,构成阴端子20与阳端子40电气连接的连接构造10。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阳端子40的阳侧连接部41与阴端子20的阴侧接点部30相接触,也会在未被阴侧接点部30按压的状态下进入到阴侧连接部21内,在阳侧连接部41到达阴侧连接部21内的标准的位置后,阴侧接点部30成为被推压到阳侧连接部41的按压状态。也就是说,由于在按压状态下滑动的部分被限定在被按压部29的被按压面29A和按压部50的按压面51,因此能够抑制阴端子20的阴侧接点部30与阳端子40的阳侧连接部41相对滑动而磨损。由此,不需要对阴侧接点部30使用高价的银镀层等,通过施加电阻较低且低价的锡镀层,就能够确保两端子20、4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被按压部29和按压部50在相互按压的状态下滑动,但彼此都是由金属形成,并且在被按压部29的被按压面29A施加有耐磨耗性高的镍镀层,因此,与例如按压部由合成树脂等形成,未在被按压部施加镍镀层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按压部50或被按压部29磨损。由此,能够抑制因按压部50或被按压部29磨损而造成的对被按压部29的按压力的降低。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是从可移动片25的支点(即支承部26)到被按压部29的距离比从支承部26到阴侧接点部30的距离长的结构,因此,若被按压部29通过按压部50而被按压,可移动片25以支承部26为支点朝向下方弹性移位,则阴侧接点部30利用杠杆原理而推压阳侧连接部41。
也就是说,与例如将阳端子插入到具有弹性接触片的阴端子,从而阳端子与弹性接触片弹性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两端子20、40之间的接触压力。另外,与例如从支承部到被按压部的距离被设定成与从支承部到阴侧接点部的距离相同或者比从支承部到阴侧接点部的距离短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提高两端子20、40之间的接触压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按压部50为在阴侧连接部21内在与阳侧连接部的进退方向相同的前后方向上移位的结构,因此,与例如按压部在阴侧连接部的内外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移位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两端子的连接构造小型化。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7至图12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的端子的连接构造110中的阴端子120为更改了实施方式1中的阴侧连接部21的顶板21C的形状、可移动片25的形状、按压部50的形状的结构,对于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由于重复因此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符号。
如图7、图9以及图11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阴侧连接部121的顶板121C,遍布顶板121C的全长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狭缝S。换句话说,顶板121C被狭缝S分割成左右部分。
如图8、图10以及图12所示,可移动片125呈弯折成锐角的板状,通过支承销(“支承部”的一个例子)P而能够转动地被保持于阴侧连接部121的一对侧板121B。
支承销P为配置于一对侧板121B之间的细长的圆销,被固定于一对侧板121B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且位于比顶板121C稍微靠下方的高度位置。
可移动片125构成为具备:弯折部126,其被弯折成锐角且被支承销P支承;被按压片(“被按压部”的一个例子)129,其在未弹性移位的自然状态下,从弯折部126朝向前方上方倾斜的笔直延伸;以及接触片127,其以在前后方向上比被按压片129短的长度尺寸,从弯折部126朝向前方下方倾斜的笔直延伸。
如图8以及图10所示,被按压片129从弯折部126延伸到阴侧连接部121的顶板121C的狭缝S内,被按压片129的后面成为通过按压部150而被按压的被按压面129A。
如图7、图9以及图11所示,按压部150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前缘下端部成为带圆角的按压曲面151。另外,在按压部50的横向两侧,设置有未予图示的一对嵌合凹部,一对嵌合凹部分别嵌合到阴侧连接部21的顶板121C的狭缝S的一对侧缘部S1,由此将按压部15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阴侧连接部21在前后方向上移位。
因此,通过使一对嵌合凹部相对于顶板121C的狭缝S的一对侧缘部S1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如图7至图12所示,按压部150能够在配置于顶板121C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的初始位置与配置于顶板121C的前侧的结束位置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移位。
如图7至图12所示,按压部150的后面成为按压操作面152,另一方面,按压部150的前面成为解除操作面154,例如能够通过未予图示的夹具等从后方朝向前方按压按压操作面152,使按压部150朝向阴侧连接部21内移位,并且能够通过从前方朝向后方按压解除操作面154,使按压部150从结束位置移位到初始位置。
然后,在按压部150从初始位置移位到结束位置的过程中,按压部50的按压曲面151从后方抵接于配置于狭缝S内的可移动片125的被按压片129的被按压面129A,若按压部150到达结束位置,则如图12所示,成为按压部150的按压曲面151从后方按压被按压片129的被按压面129A的状态,且被按压片129以支承销P为支点旋转移位至大体上成为水平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接触片127的下端部朝向前方上方倾斜并弯折,该弯折的部分成为能够与阳侧连接部41的上表面41A相连接的阴侧接点部130。在按压部150未按压可移动片125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阴侧接点部130成为与进入阴侧连接部121内的阳侧连接部41的上表面41A接触,但未按压阳侧连接部41的非按压状态。
然后,在阳侧连接部41配置于阴侧连接部121内的标准的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若按压部150从后方按压可移动片125的被按压片129,可移动片125的被按压片129移位至大体上成为水平的状态,则随着该移位,成为接触片127以支承销P为支点,利用杠杆原理而向下方按压的状态。由此,阴侧接点部30成为在阴侧连接部21内的位置未移位,但朝向下方按压阳侧连接部41的上表面41A的按压状态。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阴端子20中在按压状态下滑动的部分限定在被按压片129的被按压面129A和按压部150的按压曲面151,由此能够抑制阴端子120的阴侧接点部130与阳端子40的阳侧连接部41相对滑动而磨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是可移动片125的被按压片129的长度尺寸比接触片127的长度尺寸长的结构,因此若被按压片129通过按压部150而被按压,被按压片129以支承销P为支点向下方旋转移位,则如图12所示,阴侧接点部30利用杠杆原理而推压阳侧连接部41,因此能够提高两端子120、40之间的接触压力。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不限于通过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说明了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包括以下的各种实施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为将独立的可移动片25连接于阴侧连接部21的结构。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朝向后方折回从阴侧连接部的前端缘伸出的金属片从而与阴侧连接部一体地形成可移动片。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在阳侧连接部41进入阴侧连接部21内的过程中,阴侧接点部30、130与阳侧连接部41相接触的结构。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阳侧连接部进入阴侧连接部内的过程中,阴侧接点部不与阳侧连接部相接触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通过在前后方向上移位的按压部50、150来按压被按压部29以及被按压片129的结构。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移位的按压部或在横向上移位的按压部来按压被按压部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端子的连接构造
20、120:阴端子
21、121:阴侧连接部
21A、121A:底板
25、125:可移动片(“可移动部”的一个例子)
26:支承部
29:被按压部
30、130:阴侧接点部
40:阳端子
41:阳侧连接部
50、150:按压部
129:被按压片(“被按压部”的一个例子)
CN:连接器装置
P:支承销(“支承部”的一个例子)

Claims (6)

1.一种端子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阳端子,其具有阳侧连接部;
阴端子,其具有阴侧连接部,所述阳侧连接部能够进入以及退出所述阴侧连接部,且进入了的所述阳侧连接部载置于所述阴侧连接部;
可移动部,其在电气连接的状态下被设置于所述阴侧连接部的支承部支承,所述可移动部能够以所述支承部为支点移位;
阴侧接点部,其设置于所述可移动部,能够在非按压状态与按压状态之间移位,在所述非按压状态,所述阴侧接点部未按压进入到所述阴侧连接部的所述阳侧连接部,在所述按压状态,所述阴侧接点部将载置于所述阴侧连接部的所述阳侧连接部按压向与所述阳侧连接部的进退方向交叉的方向;以及
被按压部,其以能够被按压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可移动部,且被设置于使从所述支承部到所述被按压部的距离比所述支承部与所述阴侧接点部之间的距离长的位置,通过按压所述被按压部而以所述支承部为支点使所述阴侧接点部从所述非按压状态移位到所述按压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阴侧连接部在初始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相对移位,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按压部未按压所述被按压部,在所述结束位置,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被按压部;
所述按压部在所述阴侧连接部以沿着载置有所述阳侧连接部的底板的方式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由金属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端子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在所述阴侧连接部被支承为能够在所述阳侧连接部进入以及退出的方向上移位。
5.一种连接器装置,其具备:
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端子的连接构造;以及
收纳所述阴端子的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设置于所述壳体;
所述被按压部为被所述壳体的所述按压部按压的结构。
6.一种连接器装置,其具备:
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的连接构造;以及
收纳所述阴端子的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通过所述壳体而能够进行按压。
CN201680054686.XA 2015-09-24 2016-09-07 连接器装置 Active CN1080284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7011 2015-09-24
JP2015187011A JP6501119B2 (ja) 2015-09-24 2015-09-24 端子の接続構造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PCT/JP2016/076237 WO2017051706A1 (ja) 2015-09-24 2016-09-07 端子の接続構造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8484A true CN108028484A (zh) 2018-05-11
CN108028484B CN108028484B (zh) 2020-01-31

Family

ID=58386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4686.XA Active CN108028484B (zh) 2015-09-24 2016-09-07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67289B2 (zh)
JP (1) JP6501119B2 (zh)
CN (1) CN108028484B (zh)
WO (1) WO20170517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1563B2 (ja) * 2017-04-13 2020-12-1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雌端子
EP3396789B1 (en) * 2017-04-27 2021-03-03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Connector for airbag restraint systems
CN108306121B (zh) * 2018-03-07 2023-11-03 东莞市美金兴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夹线电连接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3202A (en) * 1970-03-06 1972-02-15 James A Coon Quick release female plug
US4592608A (en) * 1983-12-14 1986-06-03 Daiichi Densh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nector for memory cards
US6244885B1 (en) * 1999-03-09 2001-06-12 Yazaki Corporation Low connecting resistance connector
JP2011119105A (ja) * 2009-12-02 2011-06-1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CN104685726A (zh) * 2012-10-03 2015-06-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756323A (zh) * 2012-10-02 2015-07-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阴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9864A (en) * 1912-09-11 1914-12-08 Simplex Electric Heating Co Electric connector.
US1536688A (en) * 1924-03-29 1925-05-05 Ivyal R Osborn Electric flatiron connection
US2075632A (en) * 1935-11-26 1937-03-30 Irving Haas Plug electric switch
US2738483A (en) * 1952-04-01 1956-03-13 Sylvania Electric Prod Adaptor with cam actuation
US3475717A (en) * 1967-03-31 1969-10-28 Itt Zero force connector
US4700997A (en) * 1986-11-14 1987-10-2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Electrical connector
US5122072A (en) * 1990-12-20 1992-06-16 Square D Company Cam-lock busway joint assembly
US6083023A (en) * 1998-11-03 2000-07-04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Cam actuated low insertion forc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980875B2 (en) * 2006-03-13 2011-07-19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Aircraft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differential engagement and operational retention forces
US7347708B1 (en) * 2006-08-17 2008-03-25 Tzi-Chen Huang Firm-structured plug
JP2013089421A (ja) 2011-10-17 2013-05-13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DE102015104377B4 (de) * 2015-03-24 2020-04-02 Lisa Dräxlmaier GmbH Kontaktteil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Kontaktteil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3202A (en) * 1970-03-06 1972-02-15 James A Coon Quick release female plug
US4592608A (en) * 1983-12-14 1986-06-03 Daiichi Densh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nector for memory cards
US6244885B1 (en) * 1999-03-09 2001-06-12 Yazaki Corporation Low connecting resistance connector
JP2011119105A (ja) * 2009-12-02 2011-06-1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CN104756323A (zh) * 2012-10-02 2015-07-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阴端子
CN104685726A (zh) * 2012-10-03 2015-06-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01119B2 (ja) 2019-04-17
US20180287283A1 (en) 2018-10-04
WO2017051706A1 (ja) 2017-03-30
US10367289B2 (en) 2019-07-30
CN108028484B (zh) 2020-01-31
JP2017062913A (ja) 2017-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09603A1 (e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it
CN104253368B (zh) 组装电气端子组件的方法
US8795007B2 (en) Terminal fitting
EP2852004B1 (en) Terminal fitting
EP2375506A1 (en) Terminal fitting connecting structure
EP2485334B1 (en) Multi-contact terminal fitting
EP2244334B1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method of forming it
US6447345B2 (en) Receptacle terminal
CN104838543B (zh) 阴端子
EP2086062A1 (en) Terminals, A terminal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a connecting method
CN105098431B (zh) 连接器的端子金属件的连接构造
US6773290B2 (en) Conductive member of zero insertion/extraction force integrated circuit socket
JP7054432B2 (ja) 雄端子金具及び雌端子金具
CN108028484A (zh) 端子的连接构造以及连接器装置
CN101662081A (zh) 端子接头和与端子接头连接的导线
JP6807024B2 (ja) 雌端子
CN107851921B (zh) 阴端子
US9705222B2 (en) Female terminal with resilient piece having a contact surface that gradually narrows to a contact point
JP2008177028A (ja) 端子金具
CN106463869B (zh) 阴端子
CN204516961U (zh) 电连接器
EP1811608A2 (en) A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CN105981231A (zh) 连接器
JP5743213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雌型端子
WO2015005079A1 (ja) 多接点型雄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