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19917B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19917B
CN108019917B CN201610936501.XA CN201610936501A CN108019917B CN 108019917 B CN108019917 B CN 108019917B CN 201610936501 A CN201610936501 A CN 201610936501A CN 108019917 B CN108019917 B CN 1080199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wind
generating device
needle
air
wind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3650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19917A (zh
Inventor
李健
王永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3650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199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019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199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19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199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具有位于其顶部的进风口和位于其底部并朝向机壳下部前侧的出风口;换热装置,设置于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和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换热装置的下侧,且配置成通过电场力促使经换热装置换热后的空气朝向出风口流动。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沿其送风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放电模组,每个放电模组均包括垂直于其送风方向布置的网状电极和分布在网状电极上侧的多个针状电极,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在横向和垂直于第三参考平面的方向上均错位布置,第三参考平面为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和第二参考平面的平面,第一参考平面平行于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出风面,第二参考平面为与横向垂直的平面。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电晕放电离子送风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送风系统,以其具有的结构简单、无噪声、有空气净化作用等诸多优点,成为具有极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应用前景的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离子风的产生源于电晕放电原理:由于高压电的作用,针电极附近电场强度极大,使区域内的大量空气分子产生电离,而在此区域之外的电场较弱,不发生电离过程。电场的作用下,带电粒子作定向移动,且在运动过程中与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碰撞,把部分动能传递给中性粒子,使其一起做定向移动,即产生离子风。然而,利用能够产生离子风的离子风发生装置代替送风风机应用在空调室内机后,产生的风速和风量较为有限,不能满足空调室内机的正常使用需求。也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可以说,截止到目前为止,利用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空调送风技术还仅停留在最基础的理论层面上。
为了获得较大的风速,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增大电压的方式实现,然而,在电压加大的过程中,当电流值增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将会有火花放电现象,将使得极间电压迅速下降,导致离子风风速极其微弱甚至无离子风。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采用针网结构的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提供一种送风均匀柔和且送风量较大的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风速、风量和送风效率。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避免产生火花放电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具有位于所述机壳顶部的进风口和位于所述机壳底部并朝向所述机壳下部前侧的出风口;
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
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换热装置的下侧,且配置成通过电场力促使经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的空气朝向所述出风口流动,其中
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沿其送风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放电模组,每个所述放电模组均包括垂直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方向布置的网状电极和分布在所述网状电极上侧的多个针状电极,每相邻两个所述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在横向和垂直于第三参考平面的方向上均错位布置,其中所述第三参考平面为同时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和第二参考平面的平面,第一参考平面平行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出风面,第二参考平面为与横向垂直的平面。
可选地,每个所述放电模组中,每个所述针状电极的尖端与所述网状电极的距离L设置成使其满足:L=aL1,其中,a为范围在0.7~1.3之间的任一常数,L1为使得所述网状电极的风速中心点处的离子风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时所述针状电极的尖端与所述网状电极之间的距离,所述网状电极的风速中心点为所述针状电极的尖端在所述网状电极上的投影点。
可选地,每个所述放电模组中,相邻两个所述针状电极的尖端之间的距离R设置成使其满足:R=aR1,其中,R1为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的b倍的风速测量点与所述风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b为范围在0.3~0.7之间的任一常数。
可选地,所述多个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针状电极投影均形成等边三角形。
可选地,所述多个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在所述第三参考平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针状电极投影均形成等腰三角形。
可选地,每个所述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均与一正极性或负极性高压端子电连接,每个所述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均与接地端子电连接,以使所述多个放电模组并联连接。
可选地,位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其中一端端部的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与一正极性或负极性高压端子电连接,位于另一端端部的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与接地端子电连接,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其中一端向其另一端排列的除位于另一端端部的放电模组之外的其余每个所述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均与相邻地位于其下游的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电连接,以使所述多个放电模组串联连接。
可选地,每个所述放电模组还包括多个导电杆,所述多个针状电极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导电杆的朝向该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的下侧;且
每个所述导电杆均具有形成其外部的绝缘保护层和形成其内部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与分布在该导电杆上的针状电极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机壳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换热装置的骨架、罩设在所述骨架上的罩壳以及连接在所述罩壳的前侧以用于构成所述机壳前部的面板,其中
所述进风口形成在所述罩壳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三折式蒸发器,所述三折式蒸发器环抱在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上侧。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利用离子风发生装置代替传统的贯流风机,且离子风发生装置具有多个放电模组,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在横向和前后方向上均错位布置。由此,可大幅度地降低运行噪音,并且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可在其出风面内均匀分布,以在低电压、低电场强度、低功率的情况下实现柔和、均匀和大风量的送风。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每个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与网状电极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同时合理布局多个针状电极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使得离子风发生装置能够产生均匀的、较大风量的离子风,从而提高了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依次排列的放电模组,且每个放电模组中的针状电极与对应的网状电极之间将产生电晕放电现象,从而可以使得风经过多个放电模组进行多次加速,实现风速的叠加,进而在获得较高的出风速度的情况下能够形成负压,进一步地增大进风量,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进一步地,由于每个放电模组的导电杆均具有绝缘保护层和导电层,因此可保证针状电极与导电杆内的导电层保持良好的电连接,同时又可严格地避免导电层裸露于外部,从而避免产生乱放电或打火的现象。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分解图;
图4是沿图2中的剖切线A-A截图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在第一参考平面内的示意性投影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在第二参考平面内的示意性投影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在第三参考平面内的示意性投影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多个放电模组之间连接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多个放电模组之间连接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正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分解图,图4是沿图2中的剖切线A-A截图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包括机壳10、设置于机壳10内的换热装置20、设置于换热装置20下侧的离子风发生装置40。
机壳10具有位于机壳10顶部的进风口120和位于机壳10底部并朝向机壳10下部前侧的出风口110。本发明通过将进风口120设置在机壳的顶部,并将离子风发生装置40设置于换热装置20的下侧这一特别的设计可减薄空调室内机1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从而减小空调室内机1在静置时和工作运行时的体积,以满足用户对空调室内机1安装空间和使用空间的较高要求,并提升空调室内机1的整体外观。
进一步地,机壳10可包括用于支撑换热装置20的骨架13、罩设在骨架13上的罩壳14以及连接在罩壳14的前侧以用于构成机壳10前部的面板15,其中,进风口120形成在罩壳14的顶部。
进一步地,换热装置20可包括三折式蒸发器,该三折式蒸发器环抱在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上侧,以可避免未经三折式蒸发器换热的空气流向离子风发生装置40,从而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制冷/制热效率和效果。
进一步地,机壳10还可包括位于其两个横向侧端的侧端盖16,以使机壳10的两个横向侧端封闭,提高其美观程度。
离子风发生装置40设置在换热装置20的下侧,且配置成通过电场力促使经换热装置20换热后的空气朝向出风口110流动。离子风发生装置40依靠电场力使空气中的粒子获得动能,从而形成离子风。相比于旋转类的送风组件(例如风机)来说,离子风发生装置具有压损销、耗能低、噪音小等优势。相比于使用风机送风的情况来说,本发明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空调室内机1运行时的整体噪音。同时由于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不是依靠压力产生的,而是通过电场力产生的一种贴近于自然的柔和风,因此能够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舒适度。另外,由于离子风是通过高压的电场形成的,因此具有高效杀菌和分解有害气体污染物的作用。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进一步地,参见图5,离子风发生装置40包括沿其送风方向(参见图4中的箭头P)依次排列的多个放电模组。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送风方向可以为竖直向下,也可以为由上往下地向前倾斜。每个放电模组均包括垂直于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送风方向P布置的网状电极和分布在网状电极上侧的多个针状电极,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在横向和垂直于第三参考平面的方向上均错位布置。第三参考平面为同时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和第二参考平面的平面,第一参考平面平行于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出风面,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出风面为与其送风方向垂直的平面,第二参考平面为与横向垂直的平面。
下面以离子风发生装置40包括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的两个放电模组为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在第一参考平面内的示意性投影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在第二参考平面内的示意性投影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在第三参考平面内的示意性投影图。为了便于表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图6至图8中给出了方向坐标,其中,OX方向表示平行于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送风方向P的方向,且OX箭头所指方向为送风方向P;OY方向表示横向;OZ方向表示垂直于第三参考平面的方向,且OZ箭头所指方向为上前方,背离OZ箭头所指的方向为下后方。也就是说,第一参考平面即为平面YOZ,第二参考平面即为平面XOZ,第三参考平面即为平面XOY。
参见图5至图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放电模组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为沿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送风方向上位于前侧的前级放电模组410和沿该方向上位于后侧的后级放电模组420。前级放电模组410具有网状电极411和多个针状电极412,后级放电模组420具有网状电极421和多个针状电极422。在图6所示的示图中,前级放电模组410的针状电极412和后级放电模组420的针状电极422在OZ方向和OY方向上均错位布置。在图7所示的示图中,前级放电模组410的针状电极412和后级放电模组420的针状电极422存在一定的高度差,也就是说,前级放电模组410的针状电极412和后级放电模组420的针状电极422不处于同一高度位置。在图8所示的示图中,前级放电模组410的针状电极412和后级放电模组420的针状电极422处于不同的与OX方向平行)的直线上。
由此,离子风发生装置40产生的离子风可在其出风面内均匀分布,以在低电压、低电场强度、低功率的情况下实现柔和、均匀和大风量的送风。需要强调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多个意指两个、三个或多于三个的更多个。具体地,网状电极可以为具有方形孔、菱形孔、圆形孔或其他形状通孔的金属网。针状电极可以为金属材质的放电针,其具有放电尖端,该放电尖端可指向网状电极的某一通孔的中心。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通过对进风口、出风口、换热装置和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结构和位置进行特别设计和合理布局,并将长期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离子风送风技术进行独创性地改进,从而以简单的结构同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送风量小、风速低、噪音大、体验效果差、外观效果差等技术问题。同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可实现性和经济价值,是空调送风形式的一次革新,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为了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送风速度,本发明的设计人进行了大量的风速测量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将每个针状电极的尖端与网状电极之间的距离L设置成使其满足L=aL1(其中,a为范围在0.7~1.3之间的任一常数,即a可取值为0.7、0.8、0.9、1.0、1.1、1.2或1.3,L1为使得网状电极的风速中心点处的离子风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时针状电极的尖端与网状电极之间的距离,网状电极的风速中心点为针状电极的尖端在网状电极上的投影点)的关系后,一方面,离子风发生装置40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正常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还可确保针状电极在网状电极产生有效离子风的区域内能够部分重叠以达到无影灯投射的效果,从而使得网状电极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送风量,本发明的设计人进行了大量的针尖投影半径测量的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将相邻两个针状电极的尖端之间的距离R设置成使其满足R=aR1(其中,R1为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的b倍的风速测量点与风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b为范围在0.3~0.7之间的任一常数,即b可取值为0.3、0.4、0.5、0.6或0.7,a的取值与上述相同)的关系后,离子风发生装置40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量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正常的使用需求。同时,对相邻两个针状电极之间的距离进行特别设计后,既能够避免相邻两个针状电极之间因距离太近而发生风速相互抵消,又能够避免两个针状电极之间的距离太远而导致风量减少以及风量分布不均匀。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最大风速Vmax与所有参考风速值均是在针状电极与网状电极之间的电压值为定值的前提下而言的。
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针状电极与网状电极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同时合理布局多个针状电极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使得离子风发生装置40能够产生均匀的、较大风量的离子风,从而提高了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在第一参考平面YOZ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针状电极投影均形成等边三角形,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40产生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同样以两个放电模组为例,参见图6,前级放电模组410的两个相邻的针状电极412在第一参考平面YOZ内所形成的投影与后级放电模组420的与该两个针状电极412均相邻的针状电极422(即在OY方向上位于该两个针状电极412之间的针状电极422)在该平面内所形成的投影之间形成等边三角形。同样地,后级放电模组420的两个相邻的针状电极422在第一参考平面YOZ内所形成的投影与前级放电模组410的与该两个针状电极422均相邻的针状电极412(即在OY方向上位于该两个针状电极422之间的针状电极412)在该平面内所形成的投影之间形成等边三角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在第三参考平面XOY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针状电极投影均形成等腰三角形,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40产生的离子风分布比较均匀。同样以两个放电模组为例,参见图8,前级放电模组410的两个相邻的针状电极412在第三参考平面XOY内所形成的投影与后级放电模组420的与该两个针状电极412均相邻的针状电极422(即在OY方向上位于该两个针状电极412之间的针状电极422)在该平面内所形成的投影之间形成等腰三角形。同样地,后级放电模组420的两个相邻的针状电极422在第三参考平面XOY内所形成的投影与前级放电模组410的与该两个针状电极422均相邻的针状电极412(即在OY方向上位于该两个针状电极422之间的针状电极412)在该平面内所形成的投影之间形成等腰三角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放电模组的多个针状电极相互平行,并垂直于该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所在的平面,以确保每个针状电极与相应的网状电极之间均能够产生比较明显的放电现象,从而产生强度较大的离子风。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放电模组的多个针状电极的尖端处于同一平面内,以确保每个针状电极与相应的网状电极之间产生的离子风的强度均相同,从而使离子风发生装置40整体产生的离子风相对均匀。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多个放电模组之间连接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9,每个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均与一正极性或负极性高压端子电连接,每个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均与接地端子电连接,以使多个放电模组并联连接。也就是说,图9所示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40为并联式多级离子风送风装置。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多个放电模组之间连接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10,位于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其中一端端部的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与一正极性或负极性高压端子电连接,位于另一端端部的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与接地端子电连接,从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其中一端向其另一端排列的除位于另一端端部的放电模组之外的其余每个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均与相邻地位于其下游的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电连接,以使多个放电模组串联连接。也就是说,图10所示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40为串联联式多级离子风送风装置。
在图9和图10所示实施例中,每个放电模组中的针状电极与对应的网状电极之间将产生电晕放电现象,从而可以使得风经过多个放电模组进行多次加速,实现风速的叠加,进而在获得较高的出风速度的情况下能够形成负压,进一步地增大进风量,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放电模组还包括多个导电杆,其多个针状电极均匀地分布在导电杆的朝向该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的下侧。以前级放电模组410为例,其还包括多个导电杆413。前级放电模组410的多个针状电极412均匀地分布在导电杆413的朝向前级放电模组410的网状电极411的一侧。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针状电极412可分布在网状电极411的下侧。每个放电模组还包括壳体,同样以前级放电模组410为例,其包括壳体414,壳体414至少具有四个周壁板,壳体414的上部镂空或设有通风孔,以允许空气流入壳体414内部。
进一步地,每个导电杆413均具有形成其外部的绝缘保护层和形成其内部的导电层,该导电层与分布在该导电杆上的针状电极412电连接。由此,可避免导电层裸露于外部,从而避免产生乱放电或打火的现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导电杆413的朝向网状电极411的侧面上均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针状电极412的针孔,该针孔的围绕针状电极412的周围设有通过焊接工艺填补的填充层。由此,可进一步保证针状电极412与导电杆413内的导电层保持良好的电连接,同时又可进一步地避免导电层裸露于外部,从而避免产生乱放电或打火的现象。具体地,针孔的尺寸可稍小于针状电极的尺寸,以使二者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9)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具有位于所述机壳顶部的进风口和位于所述机壳底部并朝向所述机壳下部前侧的出风口;
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
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换热装置的下侧,且配置成通过电场力促使经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的空气朝向所述出风口流动,其中
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沿其送风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放电模组,每个所述放电模组均包括垂直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方向布置的网状电极和分布在所述网状电极上侧的多个针状电极,每相邻两个所述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在横向和垂直于第三参考平面的方向上均错位布置,其中所述第三参考平面为同时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和第二参考平面的平面,所述第一参考平面平行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出风面,所述第二参考平面为与横向垂直的平面;
每个所述放电模组还包括多个导电杆,所述多个针状电极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导电杆的朝向该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的下侧;且
每个所述导电杆均具有形成其外部的绝缘保护层和形成其内部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与分布在该导电杆上的针状电极电连接;
每个所述导电杆的朝向所述网状电极的侧面上均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所述针状电极的针孔,所述针孔的围绕所述针状电极的周围设有通过焊接工艺填补的填充层,并且所述针孔的尺寸小于所述针状电极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放电模组中,每个所述针状电极的尖端与所述网状电极的距离L设置成使其满足:L=aL1,其中,a为范围在0.7~1.3之间的任一常数,L1为使得所述网状电极的风速中心点处的离子风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时所述针状电极的尖端与所述网状电极之间的距离,所述网状电极的风速中心点为所述针状电极的尖端在所述网状电极上的投影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放电模组中,相邻两个所述针状电极的尖端之间的距离R设置成使其满足:R=aR1,其中,R1为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的b倍的风速测量点与所述风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b为范围在0.3~0.7之间的任一常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针状电极投影均形成等边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在所述第三参考平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针状电极投影均形成等腰三角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均与一正极性或负极性高压端子电连接,每个所述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均与接地端子电连接,以使所述多个放电模组并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其中一端端部的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与一正极性或负极性高压端子电连接,位于另一端端部的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与接地端子电连接,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其中一端向其另一端排列的除位于另一端端部的放电模组之外的其余每个所述放电模组的网状电极均与相邻地位于其下游的放电模组的针状电极电连接,以使所述多个放电模组串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换热装置的骨架、罩设在所述骨架上的罩壳以及连接在所述罩壳的前侧以用于构成所述机壳前部的面板,其中
所述进风口形成在所述罩壳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三折式蒸发器,所述三折式蒸发器环抱在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上侧。
CN201610936501.XA 2016-11-01 2016-11-01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080199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36501.XA CN108019917B (zh) 2016-11-01 2016-11-01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36501.XA CN108019917B (zh) 2016-11-01 2016-11-01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19917A CN108019917A (zh) 2018-05-11
CN108019917B true CN108019917B (zh) 2020-09-25

Family

ID=62069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36501.XA Active CN108019917B (zh) 2016-11-01 2016-11-01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199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1751B (zh) * 2018-06-07 2024-03-08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电晕风散热装置
JP7191554B2 (ja) * 2018-06-26 2022-12-1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調用室内ユニット
CN110887162B (zh) * 2019-11-14 2020-10-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76461Y (zh) * 2003-08-15 2005-02-02 叶群英 负离子发生器
FR2888054A1 (fr) * 2005-07-04 2007-01-05 Genie Et Environnement Sarl Dispositif de generation d'ions
CN101577397A (zh) * 2009-06-04 2009-11-1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高速、大面积离子风的激励装置
CN201789201U (zh) * 2010-08-26 2011-04-06 国琏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离子风激励装置
CN102042641A (zh) * 2009-10-14 2011-05-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2062447A (zh) * 2010-12-31 2011-05-1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3216896A (zh) * 2013-04-15 2013-07-24 欧坤 多功能空气治理机
CN103742427A (zh) * 2014-01-03 2014-04-23 中国计量学院 一种应用于空调机的离子风扇
CN104197425A (zh) * 2014-08-29 2014-12-10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9055B (zh) * 2010-12-31 2013-02-13 东莞市宇洁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JP2013225379A (ja) * 2012-04-19 2013-10-31 Hokumo Co Ltd イオン発生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76461Y (zh) * 2003-08-15 2005-02-02 叶群英 负离子发生器
FR2888054A1 (fr) * 2005-07-04 2007-01-05 Genie Et Environnement Sarl Dispositif de generation d'ions
CN101577397A (zh) * 2009-06-04 2009-11-1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高速、大面积离子风的激励装置
CN102042641A (zh) * 2009-10-14 2011-05-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201789201U (zh) * 2010-08-26 2011-04-06 国琏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离子风激励装置
CN102062447A (zh) * 2010-12-31 2011-05-1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3216896A (zh) * 2013-04-15 2013-07-24 欧坤 多功能空气治理机
CN103742427A (zh) * 2014-01-03 2014-04-23 中国计量学院 一种应用于空调机的离子风扇
CN104197425A (zh) * 2014-08-29 2014-12-10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多针—网电极离子风激励器;王维等;《多针-网电极离子风激励器推力与推功比的实验研究》;物理学报;20130430;第62卷(第7期);第075205-1至075205-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19917A (zh) 2018-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19917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65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019822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70B (zh)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7883435B (zh)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8019821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344037B (zh) 空调室内机
KR20130076177A (ko) 전자방사를 이용하는 전기집진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청정기
CN107869760B (zh)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09266852U (zh) 一种负离子发生器
CN107809060B (zh)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71B (zh)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7809061B (zh)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8344038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019818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019819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161319U (zh) 一种空气清新机
CN106824538B (zh) 电极板、静电电离模块和油烟机
CN108019817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019820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72009B (zh)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06778710U (zh) 电极板、静电电离模块和油烟机
CN111918537A (zh)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869768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632284U (zh) 一种吊顶式空气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04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China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Patentee after: Haier Zhijia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China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